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题目: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以河南瘦肉精事件为例

一、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公信力理论分析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

1.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

学术界对公共危机概念进行界定的研究者很少,有学者认为:“凡涉及公众安全的危机就是公共危机”,也有学者认为“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公共危机管理泛指作为研究对象的危机事件发生在公共组织中,为了更准确的表达危机的概念而把“危机管理”演化为“公共危机管理”,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本质区别。所谓的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事件,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组织处理危机的态度和行动,公众会记住组织对危机所做的反应而忘却危机事件本身。公共危机管理不能改变危机事件,但可以改变公众对危机事件的想法和态度,从而加速危机事件的解决,引导危机事件走向良性结果。

2、公共危机管理的分类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童星教授在其所著文章《群体突发事件及其治理》中,指出中国现阶段面临四类公共危机: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公共卫生、社会安全。2003 年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重大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流行、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传染病事件,如 2003 年扰乱人们平静生活的非典型性肺炎;第二类是工业企业中违规违章操作或保护不足引起的职业中毒事件,如2004 年的重庆化工厂氯气泄露中毒事件;第三类是重大食物中毒、威胁公众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如2011年3月15日曝光的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

3、公共危机管理的步骤

公共危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要用系统眼光看待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的生命周期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和平静期。相应地,公共危机管理的步骤可分为潜伏期的预防环节、爆发期的控制环节、扩散期的解决环节和平静期的恢复环节。

危机潜伏期的预防环节。美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说过: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危机预防在危机管理中,具有培养和强化社会成员的忧患意识、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及早消除危机和提高危机管理水平等作用。

危机爆发期的控制环节。危机爆发时应做好控制工作。对于政府和组织来说,危机控制包括:现场调查、施救,成立危机管理中心,控制危机传播,对舆论进行监控。其中,控制危机的传播和监控舆论是危机控制的重点。

危机扩散期的解决环节。危机的解决期,除了实施危机安抚和救济之外,主要的工作就是有效而准确的信息发布。也可以说,公共危机的解决期,是公共危机的传播阶段。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机构要主动与媒体沟通,及时发布信息,回答媒体和公众关心的问题,取得新闻界和大众的谅解。

危机平静期的恢复环节。危机的平静期也是下一个危机的预防期,只有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充分的反思和学习,才能在危机事件中找到杜绝同类危机的关键。所以危机管理的恢复环节也是对危机的反思环节,只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帮助公众寻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从而真正有效地化解公共危机。

(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1、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政府公信力是地方政府行使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地方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地方政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因此,政府公信力可以定义为:政府依据自身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实施行政行为的形象和所产生的信誉在社会公众中形成的反应。

现代社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相比,具有有限的权力,如制定地方税收政策,实行有限的立法等等。1982 年宪法第 105 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以此为依据,地方政府公信力可以界定为除中央政府以外的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公众对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信任程度。

2、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主体和评价标准

地方政府公信力涉及到两个主体:一是开展行政活动的地方政府,二是对地方政府行政活动给予评判的社会组织和公众。地方政府公信力就是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在长期行政实践中获得的权威性资源。地方政府公信力高低,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和水平。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地方政府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地方政府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工作责任感和工作作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公众对政府的好感度。改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态度来重塑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形象,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确定具体的责权范围和制约机制,这是提升公信力的重要基础。

第二,地方政府行为法制化程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建立政府良好公信力的前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根本治国方略。但是在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地方存在行政权不受法律约束的现象。政府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监督,符合法律和立法的目的,防止政府越权和失职。

第三,地方政府信息公开程度。政府工作的公开化程度也是衡量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指标。一个讲诚信、有责任感的政府,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应当是公开和透明的。在市场经济还处在发展初期的时候,政府政策是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一个重要变量。

3、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层次

政府公信力包含三要素:理念、制度和行为。可以按照公信力的三要素把地方政府公信力分为三个层次:理念公信力、制度公信力、行为公信力。

第一,理念。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理念决定其管理中的行为及行为的成效。对政府来说,理念是向导,正确的理念引导恰当的行为。政府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理念指导下完成的。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和灵魂是理念,它决定着政府的决策思路、施政导向、社会表现。、

第二,制度。制度公信力是政府公信力的制度基础。政府公信力属于制度体系的范畴,制度是政府公信的核心层面,是用于组织和行使政权,对社会实施管理的一整套互相关联和配合的组织和规范的总和,包括围绕政府公信力本身形成的制度和政府公信力的监督评估制度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化程度、行政程序的开放程度、行政行为的制度化程度等,后者包括鼓励公民参与的各项制度建设。

第三,行为。行为是理念、制度的实践行动,政府公信力就是通过公务人员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为行

为结果的行政措施来体现的,政府的决策过程和行为方式直接面对社会公众。政府不能滥用权力,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违法的政府毫无诚信可言,这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基本要求。政府行为通过政府公务员的行为表现出来,良好的政府整体形象以良好的政府个体形象为基础。

理念、制度、行为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理念是基础,为制度和行为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制度为理念和行为提供了物质保证;行为是理念、制度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理念和制度双重作用下的施政效果。

(三)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公信力的内在逻辑

1、地方政府公信力反映着政府管理公共危机的能力

政府公信力反映着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是政府实现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保障,政府公信力直接影响政府管理公共危机的整个过程。地方政府对于公众是否具有公信力,地方政府公信力高低,将最终决定公众以怎样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回应地方政府职能活动。公共危机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是难以克服的,必须实现地方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而这种互动关系的形成是以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为纽带的。当公共危机发生时,较强的政府公信力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社会组织力和动员力,从而激励公众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政府的危机治理工作。地方政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的言、行、果对危机管理的影响,具体体现为政府理念、制度和行为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2、公共危机管理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公共危机管理是影响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表现,是公众衡量政府执政能力和政府公众形象的重要尺度。公共危机由于其与生俱来的突发性、不确定性、波及广泛性等,对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行为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是对政府综合治理能力的考验。公共危机如何影响地方政府公信力,关键在于地方政府以怎样的方式应对公共危机,地方政府治理公共危机的实效性如何。公共危机、危机管理和地方政府公信力这三个概念是有联系的,公共危机的出现出台了危机管理制度,对危机管理的效果评价将引发公众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追问。

二、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

(一)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回顾

3月15日上午9时许,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每周质量报告》3·15特别行动——《“健美猪”真相》,节目曝光了“养猪户添加违禁药‘瘦肉精’,监管部门收钱放行,经纪人联络其中,下游厂家有意收购”的乱象。在河南孟州市、沁阳市、温县和获嘉县等地,用“瘦肉精”喂出来的“健美猪”,钻过当地养殖环节的监管漏洞,进入贩运环节。每头猪花两元钱左右就能买到号称“通行证”的检疫合格等三大证明,再花上一百元打点河南省省界的检查站,便可以一路绿灯送到南京一些定点屠宰场,无需检测“瘦肉精”,每头猪交10元钱就能得到一张“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有了这张证明,用“瘦肉精”喂出来的所谓“健美猪”就能堂而皇之地进入南京市场销售。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用瘦肉精喂食的猪,还堂而皇之地流入了肉食行业的龙头老大、以“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著称的河南双汇旗下的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按照该公司规定,十八道检验并不包括“瘦肉精”检测。

官方最先给出明确应对举措的是农业部。3月15日傍晚,新华网刊文《农业部派出督查组赴河南严查“瘦肉精”》称,农业部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责成河南、江苏农牧部门严肃查办,严格整改,切实加强监管,并立即派出督查组赶赴河南督导查处工作。针对此次新闻报道中反映的问题,农业部将在彻查的基础上,责成有关地方和部门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随后向社会公布结果。

3月16日午间,新华网、中新网均刊文报道,河南政府部门通报称,前日,河南省及相关地市组

成调查组赴各地展开调查,对涉嫌使用“瘦肉精”生猪及猪肉制品全部封存。截至16日,官方已经控制涉案人员14人,其中养猪场户负责人7人、生猪经纪人6人、济源双汇采购员1人。“瘦肉精”猪肉事件主要事发地——焦作,还要求纪检监察部门立即介入,凡涉及的县市的畜牧局长全部停职。

在中央层面,3月18日,国家工商总局在其官网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工商部门立即组织开展猪肉市场整治专项行动。通知强调,各地工商部门对猪肉销售主要渠道进行拉网式排查,增加巡查频次,加大检查力度,重点查处和打击经营含“瘦肉精”等不合格猪肉的违法行为。

截至24日,68名涉案人员被河南有关部门控制、刑拘、立案侦查,同时对43名公职人员调查取证,并将严肃查办这起严重违法生产、销售和使用“瘦肉精”,危害群众身心健康的食品安全事故背后的渎职等职务犯罪。

(二)对河南双汇瘦肉精事件的解析

1、河南瘦肉精事件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公共危机事件

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对人体身体健康的危害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假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事件会随时间推移而扩大。依照公共危机事件的特点:意外性、聚焦性、破坏性和紧迫性可将河南瘦肉精事件定性为具有典型意义的公共危机事件。公共危机事件分为四大类,恐怖事件、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更详细地可以将河南瘦肉精事件划归为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食品安全事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将研究目光集中于河南瘦肉精事件,是将发展的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日常的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2、河南瘦肉精事件是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考量

知名企业为逐利置公共安全于不顾,养殖、贩运、屠宰和销售等四大环节的监管部门对违禁药品一路绿灯,蚕食着公众对涉事企业的信任以及食品安全领域政府部门几近透支的公信力,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在行政管理中的监管力度不够,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存在着严重渎职。节目播出后,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午后即跌停,当晚,双汇发展还发布了停牌公告。

对于地方政府确保经济发展的行政意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不应当淡化社会管理观念。分散性的危机管理制度使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自由裁量权过大,公众没有监督政府行使危机管理权的依据。公众的权利无法受保护,政府必然陷于失信于民的危险。低水平监管,导致低水平的企业管理标准,带来低水平生产。地方政府监管缺乏力度,带来无序市场竞争,为危机事件埋下伏笔。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公信力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有太多的化学扫盲是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完成的:通过大米里人们认识了石蜡;通过火腿人们认识了敌敌畏;通过咸鸭蛋人们认识了苏丹红;通过银耳、蜜枣人们认识了硫磺;通过奶粉让大家认识了河南瘦肉精;通过双汇,又让大家知道了瘦肉精!食品危机事件不断地循环上演,一次次惨痛的教训使人们从最初的震惊归复平静。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很难获得公众的信任,如何在危机处理状态下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现在和未来都要面对的突出问题。

(一)公信力理念层面: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意识淡薄

温家宝总理说:“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企业道德缺失的问题由来已久,近几年更是愈演愈烈,企业不讲诚信,互相欺诈,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的现象时有发生。假如央视没有曝光河南瘦肉精事件,知名企业仍会为逐利置公共安全于不顾,养殖、贩运、屠宰和销售等四大环节的监管部门也依旧对违禁药品一路绿灯,蚕食着公众对涉事企业的信任以及食品安全领域政府部门几近透支的公信力。这都表明地方政府在检测中没有本着为公众服务的理念认真履行其职责。

由于缺乏科学的理念作为行为的支撑,政府才没有在瘦肉精事件的任何一个可能的环节做出正确的选择。所谓正确的选择,无非是地方经济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博弈。由于地方政府在绩效观的实践中存在严重的惟 GDP 是从的倾向,忽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当前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多为本级政府或者上级政府,属于自我评估,科学性和客观性很难保证。在这样的绩效评估体系里,地方政府官员往往会采取短期行为,盲目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大搞形象工程,使地方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对立情绪加剧,往往引发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不满。危机事件则会加剧来自公众的不满情绪,损害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在危机管理政策的执行方面,由于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地方政府可能为在利益总量中争取更大的份额而对中央政府的政策采取部分执行或不执行。这种地方保护主义的后果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公共政策文本及其执行的不一致性在公众心目当中形成了地方政府滥用权力的印象。正确的理念引导恰当的行为,而错误的理念则会引发错误的行为。政府在管理中的理念决定其在管理中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成效。造成政府执政理念不科学的原因有很多。而一切的理念都是由价值观引导的。如果政府价值观偏离了为公众服务的价值取向,就会增加处理危机事件的难度,不利于公众接受政府的相关政策,使地方政府从理念层面就失信于民。

(二)公信力制度层面: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制度陈旧

从河南瘦肉精事件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制度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没有根据行政环境的变迁制定全面的行政管理制度,缺乏具体的与地方政府公共管理配套的制度体系。河南瘦肉精事件尤其突出地反映了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缺乏相应的危机处理制度,如科学的预警机制和决策机制等。

现代化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应是一个由信息系统、智囊咨询系统、决策和监督系统等子系统组成的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有机系统。在危机预警方面,监管部门明知道含有瘦肉精的猪肉有问题,却依旧为不法企业的违法行为大开绿灯,这无疑是地方危机敏感度不够、管理程序不健全的表现。以食品安全事件为例,地方政府在促进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往往是在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由上级行政机关发布条文,进行一阵风式的检查处理。

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及以往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案例看,危机从潜在到发生、从爆发到产生巨大危害性后果有其固有的演变过程,如果在危机潜伏期内尽早识别危机,对于其后防范危机、控制危机有决定性意义。政府公信力的培育和扶持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投入,一个稳定而安全的制度框架的建立是维系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要对自己制定的方针政策有一个稳定的公众可预期性,公开政府的弱点和不足之处,让公众获得知情权和参与权,让公众相信地方政府是为了公众利益而工作的,让公众理解地方政府出现一些问题同样是难以避免的,从而保持一种持续性的信任关系。在与公众互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起到积极作用,甚至是把与公众的互动作为一项政府职能来看待,努力培育一个公信力较高较稳定的环境和氛围。

(三)公信力行为层面: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运行机制不畅

河南瘦肉精事件全面爆发以后,地方政府才充分担负起监测监管的职能。一是由于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卫生、质检、食品药品监管、工商、商务……市场监管部门之多,常令公众对其各自职能感到困惑;第二个原因是查处力度不严,中国的法规表现以罚为主,政府对问题企业的处罚不力,源于目前国家对于违反食品卫生规定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方处罚力度不够,罚没形式重于本质,难以形成应有的威慑力。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极其严厉的惩罚力度甚至倾家荡产的违法成本而言,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威慑力显得微不足道。这些现象表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运行不畅,监管、决策、执行等环节缺乏有机的链条效应。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的危机决策不稳定,政策执行力度不强,政府监管程度不够,信息披露透明度不强。上述几点都可视为地方政府行为缺乏公信力的原因。

因为政府缺乏政策执行的长效机制,侧面促使企业放松了生产和经营上的要求,政府的监管不到位,导致政府行政人员在行使权力过程中以权谋私较为严重,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策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缺乏必要的民主性和公开性,一些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制定出违背民众意愿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取向和民众相背离;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盲目制定出某些脱离实际的公共政策、造成严重损失之后,拒不兑现其承诺的责任。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大将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期。

目前,我国发生各类突发危机事件时,都是以政府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由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政府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加上突发危机事件处置信息披露透明度不够,直接导致政府决策层和公众对于危机严重性及危害性的误判,不仅延误了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而且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形象。

四、公共危机管理中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措施

公共危机状态下政府应积极履行其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虽然政府运作的客观环境受到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广泛传播、政治文明建设等不断冲击,但建立一个能迅速转变政府职能观念,以“服务、责任、透明、法治”为宗旨的政府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提升危机环境中的政府公信力,需要从政府危机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法制以及教育环境入手,结合公共危机情境中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才可以彻底寻求出政府公信力提升地对策。

(一)转变政府危机管理理念

提升政府公信力,首先从理念开始,我们所研究的理念对策主要是政府行政理念。政府危机管理中的行政理念决定了它在危机管理中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成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应该从确立下列现代行政理念开始:

1、公共服务理念,打造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民众服务。服务是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把为社会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应有之义。服务型政府意味着政府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在根本性质上抛弃旧的治民观念或“为民做主”的观念,按照宪法所要求的“努力为人民服务”的法律规范,确立为民服务和“人民做主”的新理念。

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告诫我们,政府只有把自己的主要职责放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方面,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才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维护人民生命安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社会责任理念,建立责任政府

危机管理中,政府应该是责任政府、强力政府和高效政府,以便克服一切阻力,应对各种公共危机。责任政府作为民主政治时代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其要求政府必须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基本要求,履行社会义务和职责。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以多元化的方式与对策保证责任政府早日建立,另一方面,在大刀阔斧地进行责任政府改革的同时还需要确立合理与客观的评价标准。

责任政府内涵要求,在应对事件过程中,政府要正确处理民主、制衡与责任、效率的矛盾,不能以民主推卸责任,以制衡牺牲效率。政府行使行政权力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行使权力当作政府惟一的功能方式,甚至忘却了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就很有可能滋生对人民不负责任的政府行为,甚至颠倒了民众和政府的主仆关系,消解了政府的责任。

3、政务公开理念,打造透明政府

透明的价值来源于这样一个基本观点:民主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应该对人民负责,在实践中,政府的各项制度及信息应该保持透明,即政务公开,也称为行政公开。从行政学角度上来说,它指将行政权力运行的依据、过程和结果向相对人和民众公开,使相对人和民众知悉。在行政管理中,政务公开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权利主体,在确保国家安全、行政效率以及不妨碍个人隐私的前提下,依法定程序向民众公开有关行政活动、行政会议、政务信息及其依据和结果等文件资料的一整套行政制度。

4、依法行政理念,打造法治政府

法治意味着一种治理状态或秩序,在这一治理状态中,存在着法的普遍性和有效适用性,法律之于政府权力具有优先的、至上的权威。“是否要求并做到让政府守法,才是衡量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试金石”,把政府行为纳入法治轨道,有助于增加政府的透明度。而透明度的增加,则有利于提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即提升政府公信力。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共危机管理要求政府要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最高权威,一切行政行为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决不允许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健全政府危机管理体制

体制即是以一定的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制度所规定的组织形态及其关系模式。现代社会中的任何复杂管理都离不开体制问题,政府危机管理也同样需要进行体制地建构。

1、理清政府危机管理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是根本性的问题,是由危机管理理念所决定的一整套机构及其运行规则。领导体制决定着整个危机管理的运作程序和管理效果。结合我国现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 首先,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下的统一领导体制。面对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参与的部门、人员众多,要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机制来协调不同管理机构和人员的力量,使各个不同的部门、个人按照各自的职责要求,相互配合,做到有序高效,从而发挥出整体的最大优势。

其次,以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为基础,以一定的行政区域为单位,实行辖地处理。具体来说,当地政府的最高行政领导有权协调辖区各个相关单位,统一处置辖区内所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步调一致,行动统一,构筑一道严密的防控网络。

再次,在统一的危机领导体制中,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根据授权,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在公共危机发生时,有权指挥各相关部门和力量统一行动,对公共危机管理全权负责。

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的统一领导体制。既可实行松散的委员会制,也可实行专设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制度。无论哪种领导体制,必须保证将危机管理纳于日常管理体制之中,在常规管理中加入危机管理内容。

2、合理定位政府职能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关键节点在于政府职责不明确,无论从体制还是法制建设来看,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合理定位政府,明确政府职责,使政府真正做到遵守市场经济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一,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当前政府必须加快从全能政府转向有限政府的转变速度,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第二,政府危机管理的基本职能。

结合政府危机管理的程序,划分政府危机管理职能:(1)预警管理职能。加强危机预防工作,是危机处理最简单、经济的办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应对处理职能。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政府马上采取辨明危机、先期处理和全面应对等有利措施,进行应对处理。(3)善后管理职能。政府在危机事

件结束后,对危机造成的后果进行修补的功能。(4)分析、评估职能。在总结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职能、职责、职权及其履行的方式方法等,并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5)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恰当地选择媒体,尽量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发布有关信息。

3、政府管理方式升级换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电子政务建设己成为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结合突发公共事件的迅捷特点,政府更应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脚步。

第一,建设电子政府,加速政府信息化,是政府管理创新的战略性措施。所谓电子政府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政府机构,在政府、企业和民众三者之间迅速有效地交换信息,推进政府部门办公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电子化,实现信息全面的共享、交流和处理。

第二,电子政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地作用。在信息沟通方面,电子政府的诞生,有助于政府与民众的交流,利于政府政策实施前的民意测验,利于民众准确、及时理解政府行为。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信息沟通和及时交流,是贯彻解决方案,彻底解决问题的关键,电子政府的出现,推动问题的解决向前迈出一大步。

4、改革干部人事管理体制

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创新,应着力培养政府官员素质,全面提高政府官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完善人事评估体制,提升自身形象,增强民众对政府的公信度。

第一,注重政府官员的道德素质建设,着力提高官员素质。无论是马克思的“公仆论”、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管理就是服务”、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胡锦涛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无不包含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公共行政官员将会日益扮演的不仅仅是一种提供服务的角色,他们将会扮演的是一种调解、中介甚至裁判的角色,而且他们依靠的将不再是管理控制的方法,而是促进、协商以及解决冲突的技巧。”

第二,全面提高政府官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政府公信力的强弱,最终要通过政府官员个人素质的高低和能力大小体现出来的。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要提高政府官员的个人能力。(1)预测能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事前预防是关键。(2)识别判断能力。要求政府官员对突发事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迅速判断事件性质和危害范围。(3)社会号召能力。现代危机管理需要有全社会的参与、支持和配合,要求政府官员具备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动员、组织和影响民众的能力,得到民众的鼎力相助。

(4)信息沟通能力。政府开放传播通道,将事件真相主动地、尽可能准确地公之于众,并随时提供更新的信息,让大家相信一切都在有序运作,以此来争取民众地理解、信任和支持。

第三,实行行政问责制,完善人事评估体制。行政问责制是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中由于故意或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程序和行政效率,或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过错行为进行追究其责任的一种制度。引进政府危机管理中的行政问责制,完善人事评估制度,规定政府必须将民众长远利益与规划结合,从民众根本利益出发,以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进而提升政府公信力。

(三)创新政府危机管理机制

面对现代社会中复杂且频繁的公共危机,政府应在分析和总结危机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危机管理运行机制。

1、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危机预警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建立政府危机管理的预警机制,就是要使危机预警成为政府日常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先有充分地估计,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选择一个最佳应对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和民众的损失。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需要政府配套的工作

主要是:一方面,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控系统,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这是政府实现有效危机管理的前提保障;另一方面,制定各种科学的应对措施。在探究危机形成、爆发的一般规律及其解决的一般规律和控制策略基础上,分类制定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科学方法,做到“有备无患”。

2、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是危机处置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传播空前迅捷的形势下,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公开机制,有利于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民主参与程度,而政府公信力高低的一个重要表现也在于政府行为的民众了解度与参与度。建立信息公开机制要从下面几点出发:

第一,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制度。要把新闻发布工作作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专门的新闻发布机构,确定专人负责新闻发布工作。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要坚持及时、准确、适度、“于我有利”原则。

第二,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兴媒体,具有传播快、影响大、互动性强、管理困难的特点。在处理此类事件,既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的优势,及时传达政府的政策、举措以及各种正面信息,主动引导舆论,同时做好信息汇集工作,又要警惕并及时删除各种歪曲事实的信息。

第三,完善新闻监督制度。作为社会权力、依据《宪法》和法律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最广泛、最有效手段的新闻监督,同样也是保障公民知情权、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制度安排。

3、优化危机决策机制

危机决策也称非常规决策,它是相对于常规决策而言的,是指决策问题不常出现,或者决策情景变化无常,难以事先规定解决方案和决策程序的决策,是一种非程序化决策。危机决策受到时间、资源、人力以及技术等因素限制。降低限制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性措施。(1)优化公共危机决策中枢系统。在我国,在建立公共危机决策常设机构的基础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危机决策领导体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2)优化公共危机决策信息沟通系统。健全决策信息沟通系统,首先完善独立的全国性信息网络机构,信息机构属于中央政府,实行“条”式管理,确保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3)优化公共危机决策环境系统。要提高危机决策的效能必须做好相关配套措施建设。依法行政,推动公共危机决策的法制化建设。同时,必须让具有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的参谋人员参与决策,协助中枢人员做出最终的决定,形成公共危机状态下良好的人为环境。(4)优化公共危机决策监督系统。监督系统完善有利于政府政策有效实施。在构建决策监督系统中,首先要保证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专门监督机构对危机决策的正确制定和有效执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因此,必须在制度上保证这些机构的相对独立地位,增强其监督的权威性,从根本上建立起独立运行的危机决策监督机制。

4、完善政府危机管理评估机制

政府危机管理评估是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危机管理评估,是指对政府危机管理本身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估活动,其作用在于“如何改进和提高我们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评估进展如何直接反映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代表政府形象,关系到政府公信力高低。

首先,有效的预防评估,有利于政府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将突发公共事件消灭在无形之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政府公信力。

其次,对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应对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发挥进行评估。以公共危机发展历程为线索,考核政府在危机管理各阶段职能体现,验证政府政策、行为发挥状况。

最后,对政府危机管理实施后的效果评估。危机管理过程结束后,整个危机管理实施的效果如何,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是政府危机管理评估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善后的总结评估,可以帮助民众尽快恢复生产,最有利于政府弥补危机预防和管理过程中的过失。

6、创建国际沟通与协调机制

当代社会己经进入全球化时代,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大背景之外而独立存在和发展,必然与其他国家发生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世界经济形势的动荡、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国外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都有可能诱发国内公共危机。加强与国外政府的沟通与协调主要是合作与交流。合作是指面对跨国、跨地区或全球性危机事件,与其他国家联手,共同应对危机事件。交流是指针对政府危机管理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危机事件,国家之间互相沟通,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交流主要包括经验交流、人才交流、技术交流以及信息交流。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可以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高政府政策制定高度,拓宽政府辨别危机事件的视野。

(四)加强政府危机管理法制建设

在公共危机状态下,政府能否坚持法治,公共权力在危机管理中能否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法治的精神和原则在紧急状态下能否得以延续,已经成为考量一个国家政府公信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1、健全危机管理法制

近年来,我国虽已先后制定了一些有关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法律,但在应对现代出现的高频度,多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显得相对滞后。结合危机管理经验,我们需要在根本法中有所体现,建立危机管理综合法,完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一,宪法做出规定。宪法具备根本法的法律权威,其规范作用不仅涉及平常时期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宪法关系,而且在公共危机时期,政府行使的紧急权力也要来自于宪法,也要具有宪法上的依据。

第二,制定综合性法规。及时、准确处置公共危机,需要制定一部能够统一规定在所有公共危机状态下的政府行为以及政府职责和权力的法律,通过立法手段确立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应对危机的法治原则。

第三,修正和健全相关立法。由于当代影响、导致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一个法律文件所能体现的经验和所能达到的预见,不能覆盖所有的未来危机,也不可能包含所有行政紧急措施。合理的国家应急法律体系,必须是综合性紧急状态法与专门应急法律的结合与协调。

2、完善监督法制,实现制度反腐

在公共危机状态下,国家权力扩大,政府具备行政紧急权,为保障国家利益,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常态下的监督法制很难约束政府和政府行政人员行为,容易产生腐败。

解决腐败问题,除了提高政府官员自身素质外,关键所在就是完善法律、监督制度,最终实现制度反腐。众所周知,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产生并迅速发展,与我们的政策、法律、法规存在漏洞是密不可分的。党的十六大的报告提出的“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机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相适应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产生腐败现象的根源。十六大以来,中国反腐败的法制化进程明显加快,一是加紧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二是加紧修改并颁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廉政法》已在中央纪委主持下紧锣密鼓地进行调研起草。

3、保障危机管理中的公民权利

公共危机状态的出现意味着对公民权利的限制或中止,而保障公民权利是现代宪政国家存在的依据和目标,因此如何实现限制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平衡便成为公共危机状态法的核心问题。

现代公共危机管理以法治为原则,以保障人权为核心。结合公共危机特点和政府危机管理原理,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行政诉讼权以及基本人权是公共危机状态下,最能体现出政府依法行政原则的尺度。(1)知情权。行政公开是政府的义务,而知情权就是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在公共危机状态下,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能够是广大民众迅速、及时、准确地了解突发危机局势的真相以及相关信息,可以减

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有利于动员民众自觉投入到处置突发事件的行动中。(2)监督权。在我国,公民对国家机关、特别是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载入宪法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国家紧急权力主要是法律规定下的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但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监督和控制。(3)行政诉讼权。保护危机管理中的公民权利,必须明确公共危机状态下公民权利受侵害时的救济手段和途径,这里主要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五)优化危机教育环境,力争科技创新

公共危机状态下的政府公信力高低取决于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性,而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可以运用有效手段控制、解决危机,而民众在自救的基础上,也可以协助政府,形成社会共同参与。这就需要政府在日常工作中,优化危机教育环境,加大民众教育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力争科技创新,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打下基础。

1、加大民众教育力度,提高民众认知度

第一,实现教育现代化价值基础的回归。人的成长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永恒主题,教育现代化必须回归对人的关怀的价值基础,实现教育的人性化发展。具体说就是要尊重人的价值,重新理清教育与科学、市场和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摒弃功利思想,把尊重人的价值贯穿于教育现代化的全过程。

第二,突出“常态教育”。要集中优秀专家编写内容丰富、适合普通民众学习的具有较高水准的危机教育专用系列教材;加强学科建设,加大学科研究力度,选择条件适当的院校开设危机教育和管理专业,培养危机教育和管理方面专门人才,建成覆盖全社会、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的危机教育体系。

第三,加强培训演练,提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政府应投入一定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演练。

第四,当危机爆发时,民众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平时的危机教育中,要加强对民众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当危机爆发时,政府要积极疏导以减轻民众的心理压力,恢复社会的信心,积极治疗心理创伤,鼓足勇气,面对困难。

2、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技治理

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科研部门合作。随着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共危机事件更加现代化、新颖化,运用常规的方式很难妥善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在应对公共危机过程中,一是及时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了解危机产生的新根源,摸清脉搏,才可以对症下药;二是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突发公共事件的根本途径。

为使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政府在资金方面,必须加大投入,提供科技实验平台,尤其是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民用科技产品;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政府出面组建科技攻关小组,为某一项危机任务,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在常态下,政府加强与科研部门的交流合作,为公共危机预防建立良好的基础。

(完整word版)公共危机管理

第一章概述 一、危机定义有三个要点: 1、受到危机影响的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或者组织,例如家庭、企业、单位、行业,甚至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 2、危机严重威胁到正常的身存与发展,而不是造成一般的负面影响 3、危机通常是与突发事件向联系 二、公共危机的分类: 一)、危机产生的诱因 1、外生型危机:指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给组织带来的危机。 2、内生型危机:由于组织内部管理不善引发的危机。 3、内外双生型危机:不少情况下,危机是由于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危机的层次: 全球危机、国际危机、国家危机、地区危机、组织危机、个人危机。 三)、危机发生的领域: 政治性危机、社会性危机、宏观经济性危机、生产性危机、自然性危机 政治性危机有:战争、革命、政变、政治骚乱、武装冲突等。 社会性危机有:社会动荡、恐怖活动、示威游行、罢工、社会骚乱等。 宏观经济性危机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失业率高、经济危机、股市大幅震荡等。 生产技术性危机有:生产安全事故、产品安全事故等 自然性危机有:地震、水灾、传染病、台风等。 四)、按危机造成的不同后果: 1、有形损失危机:直接造成人员财产损失,该损失明显能够评估,损失难以挽回、只能采取补救措施 2、无形损失危机:严重影响组织形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形象会越来越差 三、公共危机的特性 1、突发性:危机发生前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会发生危机,例如9.11恐怖袭击。 2、威胁性 3、不确定性 4、紧迫性:在危机过程中,决策者、危机管理者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决策,会给他们心里造成很大压力。 5、破坏性 6、无序性 7、潜伏的隐蔽性: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的化解风险,就易于将危机消除在萌芽之中。 8、传播的公开性: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业的发展和其对危机舆论的关注程度,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速度的高速化、范围的全球化,使危机迅速公开化,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9、扩散性 四、公共危机产生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一致与冲突,都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动力,稳定与变迁是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社会系统往往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制度。安全阀

18年12月考试《公共危机管理》考核作业(答案)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公共危机管理试卷(作业考核线上)B 卷学习中心:院校学号:姓名 (共页)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公共危机 答: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2.政府危机管理 答:政府通过监测、预警、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轻损失,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维护国家安全的行为。 3.合法原则 答:合法性原则,是指执行机关在执行活动中的执行根据要合法,执行程序要合法,采取的执行措施要合法。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公共危机管理中科学决策与经验决策的关系。 答:科学决策是决策者遵循科学的原则、程序,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的决策活动。它的特点是强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经验决策主要是凭借决策者个人的知识、才智和经验而做出的决策。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是两种不同的决策方式,它们的结果并非完全对立。科学决策的结果并不必然是科学的、准确的,而经验决策的结果也不一是非

科学的、不准确的。传统社会主要以经验决策为主,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决策逐渐占据上风。但是,经验决策在当代社会并没有随着科学决策方式的诞生而消失,在特定的情况下它成为科学决策的有益补充。 2.简述危机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答:一般来说,危机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危机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危机的检测和预警;危机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危机应急处理技术和检测机构及其任务;危机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危机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危机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危机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危机的变化和预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 3.简述如何实现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机结合? 答:在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时有发生,对政府公共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政府公共管理提供了改革契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把公共危机管理和政府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地探讨和论述,其目的在于为政府更有效地管理公共危机提供合理的思路和有益的建议。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责任之所在,政府必须把公共危机管理作为其重要职能:从理论上言,政府权力源于人民,为人民谋求福祉而存在,而公共危机危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政府承担公共危机管理的责任是政府存在的目的使然:从实践上看,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表现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关系到民心向背和国家政权兴亡,政府对公共危机进行有效管理的现实价值更加彰显。为此,必须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责任模型,明确政府在公共危机发生的不同阶段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现实中,由于政府对危机认识不足、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缺位、政府奖励与惩罚体系错位、公共应急法制建设滞后等原因,公共危机管理中还存在诸多政府责任缺失行为,其表现在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危机管理模式单一、危机管理协作机制不完善、危机管理制度缺失、危机反馈控制缺乏等方面。为使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得以有效强化,就必须借鉴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的先进经验、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意识、转变政府职能及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健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协作机制、完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反馈控。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公共危机的特点分析政府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答: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公共危机管理瓮安案例分析

关于瓮安县群体事件分析 摘要:2008 年贵州瓮安县“6·28”事件是一起群体性事件,是当地民众与其政府管理部门互信度不高,民众对政府的各种不满情绪长期积聚的爆发。该案例从事件聚集、围观、参与人数、事件的剧烈、破坏程度来看,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较典型的群体性危机事件。瓮安县的此次危机事件的后果严重,影响广泛并且社会关注度高。本文对此次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政府部门处理程序及其处理工作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并对政府部门提出相关建议以改善、提高我国公共部门管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工作、能力。 关键词:“6·28”事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危机管理 一、瓮安县“6·28”事件发生的背景 (一)经济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 瓮安县坐落于中国最贫穷省份之一的贵州省腹地,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3.25%,第一产业比重占GDP的38.6%。瓮安县水利资源丰富,正在建设的有国家重点工程构皮滩电站,同时瓮安也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县,全县煤炭总储量10.64亿吨,磷矿总储量6.5亿吨,铁矿藏量1500万吨,锌矿藏量60万吨以上。农业县、水电站、矿产,在中国可以分别将它们理解为贫穷、移民、暴富阶层,因此瓮安是一个贫穷的县城,瓮安县群众长期以来对县经济发展缓慢,收入太低,生活艰难十分不满。 (二) 政府与民众矛盾突出

瓮安县政府和瓮安县人民之间有深刻的矛盾。该县治安长期不好,安全指数极低,群众的幸福感也低,少数公安人员涉黑严重。因此,县公安局和政府有关部门在群众中丧失了公信力和权威性,在“6·28”事件发生之前,2007年9、10月,瓮安县城连续发生了四起爆炸案,至今未破案,此事让当地居民人心惶惶,一些居民直言根本不信任警察。有的领导干部和公安民警长期以来失职渎职,对黑恶势力及严重刑事犯罪、群众反映的治安热点问题重视不够、打击不力,刑事发案率高、破案率低,导致社会治安不好,群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 (三) 少女之死 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三中初二(六)班学生李树芬于2008年6月22日凌晨溺水死亡。当日7时40分许,经雍阳镇责任区刑警队现场勘查、尸检、DNA鉴定,认定李树芬系跳河自杀。死者家属不能接受,认为有被奸杀嫌疑。6月25日,黔南州派法医复检,结论仍为溺水死亡。死者家属要求公安部门责令当时在场人员王某、刘某、陈某等人赔偿50万元。6月26日,经县工作组多次做工作,死者家属表示同意县工作组的协调意见,答应在6月28日签订协议了结此事。 二、瓮安县“6·28”事件演变过程 (一)危机前阶段 6月21日晚,李树芬在刘某做俯卧撑的时候“被水淹了”。十几名消防队员打捞半个多小时未果,撤走。 22日,家属请求将王某等三人带回派出所询问。派出所未做笔录就将人放走。家属怀疑死者系他杀,请求刑侦。公安局鉴定死者系溺水死亡,未予立案。 23日,家属对结果怀疑,向黔南州公安局申述、提出再次尸检要求。公安局认定死者溺水死亡系自杀,并向死者家属送达了《不予立案通知书》和《尸体处理通知书》 24日,家属对公安机关结论不服,拒绝领回尸体处理。维稳办组织双方调解,失败。 26日,黔南州公安局再次进行尸检,仍维持溺水死亡结论。家属则坚持奸杀嫌疑。调节依旧失败。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 一个政府要保证稳健运行并让公众满意,取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如何面对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多样化评价,是各国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把政府公信力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明确强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要求,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涉及的问题很多,目前可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对政府公信力具有根本性影响。制度法源明晰、构架合理,衍生的行政体制、工作程序才有说服力,政府才有公信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上了几个大台阶,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迁,但制度创新总体而言相对滞后。这是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增强制度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特别要处理好政府与人大两院、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首先,人大工作要适时“前移”。现在,在重大事项决定、预算、监督等方面,人大发挥更大作用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让人大工作适时“前移”,可以分散行政方面的压力。其次,法院、检察院工作要适度“后移”。遵循司法工作自身的规律,不宜鼓励法院、检察院过早介入经济活动,以防止公信力问题复杂化。最后,鼓励社会组织“上位”。社会组织的积极作为可以分担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信力。应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谓政府的“单边主义”,就是一切由政府说了算,很少让其他主体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这很容易导致政府的一些决策偏离公众利益,也容易导致政府工作缺乏连续性、随意性强、工作人员态度粗暴等,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事实上,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变“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在许多时候、许多情况下,政府更多的应该是以议程设定者、重要参与者和促成公共问题解决的中间人身份发挥作用,而不应在“单边主义”思维指导下以“单边行动”方式面对社会和公众。

应对公共危机管理卷一

一、单选题 1.面对危机过程中,如何减轻损失和损害的情况下更好地维护公共部门的邢象,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以推动政府工作的深λ和完善,甚至政府公众的诚信?这个契机是⊙B.政府信任修复 2、根据本讲,2015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开展 (),切实消除隐患。 ⊙A.安全生产专项整 3、()是舆论引导与信任修复的基石 ⊙D.制度设计 4、本来在以前的一个时代,公众可能各方面条件还不错,现在进入市场化经济,到 处都需要花钱,买房需要花钱、孩子看病需要花钱,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他对政府说: “一开始我不需要花钱的,现在你看,我入不歎出,我经济压力比较大。”那么他在市 场经济条件之下更容易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这种不信1要来自于()因素。 B.间接因素 5.公众质疑:有的人同在一个城市可以买豪车,有的人开普通的车,而有的人没有车; 孩子想出国就出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网上炫富等等。而却有很多人现在家庭的生活还难以为继,遇到重大疾病就感觉到很困难,生活很艰巨。这些现象使得总书记提 出()。 ⊙A.全力扶贫 6、本讲认为下列()属于中石化青岛输油管泄露爆炸事故企业层面的原因。 ⊙℃.隐患排查不彻底,未能发现泄漏处管线腐蚀点 7、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 ⊙D.提升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8.在张家村拟建一座核电站,该项目引起了周围民众的恐慌,该种恐慌在本讲中被称为哪种症状?() 恐核症 9.产生政府信任危机的舆论因素包含(C媒体导向) 10、本讲认为,做好安全生产或安全防控工作,首先要了解的就是(C风险) 11、天津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了公众心理恐慌是由于 现场存放着哪些物品(氰化钠等危化品) 12、本讲提到(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13、蝴蝶效应是哪个国家的气象学家在1963年提出来的?(美国) 14、到今天为止使用互联网网民的人数规模已接近(7)亿 15、在经历了一次危机之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产生了怀疑,不仅有怀疑也有批评,甚至还

公共危机管理试题及答案

1、对紧急权力最重要的实质限制之一是()。 A、比例原则 B、非可减原则 C、非歧视原则 D、非程序原则 答案:A 2、发生Ⅰ级或Ⅱ级突发公共事件应在()内报告国务院。 A、2小时 B、3小时 C、4小时 D、5小时 答案:C 3、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的行政部门是()。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公安部 D、民政部 答案:D 4、根据《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规定,重大动物疫情在()内报至农业部。 A、8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小时 答案:C 5、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是()。 A、国务院 B、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市(地)级人民政府 D、县级地方人民政府 答案:B 6、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来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A、预警指标体系 B、政府监管 C、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D、行业自律 答案:A 7、危机决策机制主要由危机决策主体和危机( )两个方面构成。 A、决策客体 B、决策信息 C、决策制度 D、决策结果 答案:C

8、阻断铁路干线、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交通8小时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属于()。 A、一般事件 B、较大事件 C、重大事件 D、特别重大事件 答案:D 9、在重要场所、重点地区聚集人数在10人以上,100人以下,参与人员有明显过激行为的事件属于()。 A、一般事件 B、较大事件 C、重大事件 D、特别重大事件 答案:B 10、免于因无力履行约定义务而被监禁的权利属于()。 A、非克减原则 B、非歧视原则 C、比例原则 D、克减原则 答案:A 11、地方政府是发现公共危机事件苗头、预防发生、首先应对、防止扩散的第一责任人。这

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获辖区内社会公众普遍信任而拥有的权威性资源,它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政府各项制度改革和建设的一块基石。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之关键所在。政府公信力的的高低反映了人民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政府效率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提高政府公信力必须克服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各种负面因素和民众对政府的信用危机,化解信用危机的有效方法是秉承科学发展观的治世理念,完善制度建设的公民参与机制,定位政府角色和保证制度建设的制度刚性与公正性,来全面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用能力,提升政府公信力。 论文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提高社会保障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政府公信力,是经济社会信用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部分,

公共危机管理考试题及答案全解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5题) 29 1、《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立法的最首要的目的是()。 B、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根据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国家设定()响应等级。 B、四个 3、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的行政部门是()。 D、民政部 4、阻断铁路干线、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交通8小时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属于()。 D、特别重大事件 5、阻断铁路干线、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交通4小时以上的事件属于()。 C、重大事件 6、由市地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负责调查,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属于()。 B、重大事故 8、定期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与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为处置的建议和意见等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是()。 D、咨询系统 9、某省因发生台风,这次灾害造成该省行政区域内共倒塌房屋18万间,此时应启动()响应。 B、Ⅱ级 11、地方政府是发现公共危机事件苗头、预防发生、首先应对、防止扩散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 B、属地管理 12、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除了取决于公共管理机构特别是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外,还取决于()以及国民的综合素质。 B、社会发展水平 13、每一级政府都需要成立由其首长担任负责人的危机管理指挥机构、上下各级形成高度集中统一领导与指挥的危机管理指挥系统。这是指()。 C、常设性原则 14、对于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市(地)级政府须在事故发生后()之内报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 D、12小时 15、一次性紧急转移安置80-100万人的自然灾害应启动()应急响应的等级。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题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广州本田自我“曝光” 2007年3月19日起,50 余万辆雅阁、奥德赛和飞度轿车将被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实施召回。本次召回包括2003年1月7日到2006年12月21日期间生产的各款雅阁轿车共419613 辆。召回范围内车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助力转向油管可能会出现渗漏。情况严重时,可能出现转向操纵力增加,方向盘转动沉重。本次召回还包括2005年2月22日到2007年2月14日期间生产的奥德赛轿车共68993辆,2005年8月1日到2005年9月30日期间生产的雅阁、奥德赛和飞度轿车共39800 辆。 案例分析: 1.公共关系是坚持以“美誉为目标”的,广州本田自揭“家丑”的行 为和公共关系的原则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2.公共关系的原则;真实性原则;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创新原则;互 利互惠原则;全员公关原则 3.坦诚原则就是告诉公众事件真相, 争取公众的同情,减少危机的损 失,使公众理解真实情况。 4.人道主义原则也就是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责任。危机在不少情况 下会带来生命财产损失,舆论界对造成危及人的生命的事故或事件尤为重 视,甚至加以渲染。 5.企业要讲信用,企业的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线,而危机的发生必然会 给企业信誉带来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故而维护信誉原则是企业处 理危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 6.大家都知道一句名言:态度决定命运。对危机事件来说,这句话再 也贴切不过了。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上,态度比方法更重要。如果态度过 关,方法就算有所欠缺也会挽回损失;而态度不好,再好的方法也会无济 于事。因此,笔者希望,在此“危机四伏”的年代,我们的企业一定要秉 承一种积极的、负责任的理念,并保持良好而诚恳的态度将理念落实到实 处,无论遇到什么事件,都要把“诚实”、“负责”的态度放在首位, 真正经得起社会公众的考验,变“危机”为“机会,进而赢得消费者更高 的忠诚。 2.假如你是该厂的公关部经理,针对这一事故进行一次公关活动策划。 公关目标:让有关公众尽快得到该事件的完整、准确的信息资料,迅速平息流言,稳定企业 的正常生产秩序,尽可能减少事件对企业生产及在社会的公众形象的不利影响。 一、前期准备工作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调研报告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公信力的强弱, 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政府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率先做到诚信, 而对政府信用的认识要从政府的权力开始。深层次上讲, 政府所行使的权力并非源自国家,而是来源于国家背后的公众委托; 政府行使权力最终所维护的不是抽象的国家意志,而是具体的公众要求。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因素: (一) 时代及社会因素。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如人口膨胀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失业问题,健康问题,犯罪问题,交通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另外,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和艺术,从国内到国外,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政府信用也必然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 政府因素。第一、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透明度差,暗箱操作使行政神秘化。在我国,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往往被忽略、忽视或有意模糊,恶意封堵政府信息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长期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部门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关门制定政策”。一些人在维护政府形象的旗臶下维护着某些地方或某些个人的私利,而臵公共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封堵真实信息。政府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信息不透明带来

2017公共危机管理网上行考答案

2017公共危机管理网上行考答案 一. 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2分)A. 要从中小学开始普及公共危机教育,提高每个公民应对危机的能力。 B. 我国大量已有的突发事件显示,我国公民的生存能力不容乐观,普遍缺乏危机应对技能训练。 C. 在危机的经验中,民众相信传闻而不相信政府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D. 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2 分评语: 2. 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是()。(2分)A. 《紧急状态法》 B. 《突发事件应对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 D.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2 分评语: 3. 一级响应只需要满足下面选项中哪一条就可以? ( ) (2分)A.死亡200人以上 B. 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少于90万 C. 倒塌(严重损坏房屋) D.死亡人口100人以上,200人以下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2 分评语: 4. 生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市(地)以内或是波及两个市(地)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有关部门力量方可控制的危机事件,应属于()。(2分)A. 一般危机事件 B. 较大危机事件 C. 重大危机事件 D. 特别重大危机事件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2 分评语: 5. 下列哪个不是“四不放过”原则?()(2分)A.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B. 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 C. 检查验收未通过不放过 D. 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2 分评语: 6. 下列不属于危机基本特征的是()。(2分)A.危害性 B. 不确定性 C. 超常性 D. 不可转化性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2 分评语: 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遵循()的原则。(2分)A.早期发现、早期报告和早期处置 B. 网络直报、分层管理、逐级审阅、分级处置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地方政府如何构建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应对机制——赴什邡、绵竹地震灾区调研后的思考[作者:佚名来源:互联网点击数:784 更新时间:2009-7-29 文章录入:freestome ] “5.12”汶川大震已过去两个多月时间,为了了解灾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和灾后重建家园情况,我们学报编辑部一行于2008年7月22日至23日,深入到什邡的师古、绵竹的汉旺等地震灾区调研。我们通过实地察看、与灾民座谈、参观图片展览等方式,了解到灾区人民群众情绪稳定,生活、工作和学习已基本恢复正常,搭建的临时板式住房已进入尾声,重建家园正健康有序进行。灾区人民群众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这表明各级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管理应对机制比较完善,公共危机处理能力明显增强。通过两天的调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地方政府构建公共危机管理应对机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地方政府如何才能构建有效公共危机管理应对机制呢?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应针对公共危机的发生制定相应的预警、处理、恢复等应对机制,有效地预防、回应、化解和消除各种危机。一个完整的危机治理过程包括预警、准备、社会动员、回应与救治、善后处理五个阶段,因此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应以事前以预防为主,发生时要控制事态,发生后把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一、建立危机预警制度 危机预警制度的出发点是要求树立危机意识,建立起危机预警系统,以便捕捉危机征兆。危机的预警是指危机发生前的预测、预防,主要包括:建立危机预警组织;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及时捕捉、收集相关信息;列出一系列可能导致危机的事件,确立危机发生的指标体系,实施重点监控;建立并完善危机预警机制。重点完善现有的公共卫生防疫、气象、地震、洪涝等信息预报系统,在与公共安全密切相关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如旅游、航空、金融、电力供应、供水、通讯、防污染等)中建立预警信息系统。 二、建立科学的危机处理决策机制 强力有效的应急决策机构应当由两部分组成:政府应急决策机构,由相关部门决策者组成;应急处理专家委员会咨询机构,由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在突发性公共危机出现时,各个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决策机构负责指挥处理突发性公共危机,发布权威信息,行使调配资源的权力。专家委员会咨询机构负责信息的分析处理,做出各种可行性方案供决策者选择。

公共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

公共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 ——厦门市人民政府应对二甲苯化工项目(PX)危机案例分析 2011级MPA班袁泉 一、案例背景 一个投资高达108亿、年产80万吨、可能给一座城市带来800亿元年GDP的“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工业项目,在科学家、政协委员和广大民意的推动下,最终“暂缓建设”。沸沸扬扬的厦门二甲苯化工项目(下称“PX项目”)事件于2007年5月30日有了实质性进展:5月30日上午,厦门市文化宫八楼,厦门市常务副市长丁国炎正式宣布了缓建“海沧PX项目”(PX,又称对二甲苯,化工原料,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的决定,并称市政府已委托新的权威环评机构在原先的基础上扩大环评范围,进行整个化工区区域性的规划环评。 二、案例描述 1、PX项目的立项审批 1990年1月,经国家批复,厦门海沧开发区确定了化工产业区。台商王永庆欲在此投资一电厂,后来几番论证,因为担心酸雨造成环境破坏,尤其怕影响以鼓浪屿为代表的旅游产业,最终投资未能如愿,电厂后来迁到漳州。海沧化工开发区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待开发状态,仅有翔鹭化纤等少部分化工企业进驻,化工业未充分形成气候。 2000年前后,海沧成为厦门地产的新热点,地方政府加速了海沧地块的地产开发,着力要将其打造成厦门的“浦东”,政府背景的海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未来海岸”楼盘,直接起了带动作用。 2001年,翔鹭化纤向厦门市提出在海沧建设80万吨PX项目,该项目自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历经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的预审、国家环保总局于2005年7月审查通过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而项目环评期间,厦门市并未进行全市公开听证,环评也没有公众参与。国家发改委将其纳入“十一五”PX产业规划7个大型PX项目之中,并于2006年7月核准通过项目申请报告。2006年11月17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 2、政协提案引发的PX项目争议 海沧PX项目刚刚动工,就遭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赵玉芬等人的反对。今年“两会”期间,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对PX项目的选址与安全隐患表示了质疑,这使PX项目进入了公众视野。这份全国政协头号议案指出,海沧PX项目离居民区仅1.5公里,距离厦门市中心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鼓浪屿均只有7公里。作为危险化工原料的PX在距离主城区之近的海沧,如此大规模生产,将会直接影响到厦门的生态环境,必须紧急叫停项目并迁址。

政府公信力

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通过合理、有效地履行其功能和职责而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的一种执政能力和执政资源。政府公信力事关政府存亡,是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重要保障。而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事情却反映了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本文以这些事件入手讨论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和如何提高公信力。 关键字:政府公信力执政能力提高公信力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像北京举办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大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崛起,中国人可以挺直腰板。但是,在这些光芒的背后却隐藏着危险,而这些危险可能让我们的国家面临非常严重的困难。比如,厦门PX 项目事件,云南PX事件等这些事件在发生时政府曾经出面为群众解释利害,说服人们相信政府,可是结果他们不相信政府的言论,无论政府说的正确与否,人们都是选择抵制的态度。这些事情都说明我国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到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而我将从政府公信力这一角度讨论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解决办法。 2 问题的出现 百度网关于公信力的解释是:公信力是指在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品性,是指公众对公共权力的信任程度。一般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和评价,也就是政府信用的问题,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于政治伦理范畴。具体来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机构的社会形象或道德评价的问题,即政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一视同仁,主要是政府的道德形象。二是公众对政府机构和官员们行政能力的信任问题,即政府是否拥有对内管理好自身事务、对外管理好社会事务的能力,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满意。三是对各种政策的信任问题,即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是否公正可行,政策制定的程序和过程是否合法,各种政策之间的协同和衔接性如何,特别是新旧政策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连续性,能否得到公众的信赖等等。 过去大多数学者和政治改革家认定:政府公信度的提升依赖于政府业绩的提高,因而,公信力的提升也源自于提高政府绩效能力。不过比较以往的数据,如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4. 66万亿元,是1978年的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然而2006年《小康杂志》调查发现,政府官员在“信用最差的5个职业群体”位居榜首[1]。这就让我们看到了政绩与公信力之间貌似没有直接的关联。还有不少人可能还记得:2011 年温州“7·23”动车事故发生后,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铁道部发言人的回答:“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相信了”。这样的事情被人们看作是当前政府公信力严重缺失的生动体现,而类似的事例则不在少数。应该说,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出现的公信力危机和近年来的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在这样一个“大众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政府行为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不再是无法解密的“黑匣子”,其所作所为可以被轻易曝光和放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从那些被曝光的案例来看,不少地方政府显然还未做好在公众放大镜下运行和工作的准备,仍然以传统的执政理念和处理事务的方式来处理各种日常的或者突发的事件,其结果往往引发更大范围的关注和质疑,政府公信力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进一步流失。这也就导致政府公信力在逐渐下降,民众对政府制定的各种政策普遍采取不信任的态度,而最终可能导致经济、安全、民生等各方面的严重损失。 2 政府公信力重要性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公共治理的合法性根源。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政府公信力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对政府合法性的确认,合法性与政治现象相生相伴,它是指社会性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西方启蒙思想家主张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协议或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发展、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无声无息的发生转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慢慢来袭,但相对于这种较慢的变化我们还能够适应以及应付的来,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去改变去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人类在大自然前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无助。如何在狂风暴雨、天崩地裂后站起来时我们的首要难题。纵观近几年世界各地和我国面对天灾人祸时的相关公共危机管理与处理,我们还有太多地方需要反思,还有太多地方需要讨论。 一、“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是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况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经济、政治、环境、生命等造成威胁和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的突发事件。美国学者奥兰?杨认为,危机是由一组迅速展开的事件组成,它使破坏稳定的力量在总的系统或其中任何子系统中的影响作用大大超过正常水平,并增加在系统中爆发暴力的危险。 危机包括“天灾”和“人祸”,前者指的是自然灾害非人力所为,如:瘟疫、地震、海啸、洪水、冰雹、雷击等,这些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抗拒性。后者指由于人类社会主观因素造成灾祸。如:交通事故、政治谋杀、恐怖主义的破坏活动以及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乃至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核危机等。 危机管理理论是美国学者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使美苏两国意识到两国之间爆发“核对抗”的危险,意识到核战争将威胁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安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给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从而唤起了日本政界和学者们对于危机管理理论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于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便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领域。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2003年中国发生SARS危机等事件之后越越让世界意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误区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摘要: 如何应对危机事件,实质是对一个社会应对危机的综合考验,是政府执政水平高低的反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及时、有效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已成为政府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加强政府危机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危机管理的原则,并如何进行政府危机管理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政府危机管理危机意识危机管理原则危机管理应对策略 居安思危,治不忘乱。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共危机不仅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而且给政府管理造成了威胁与挑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预测和识别可能遭受的公共危机,采取防备措施,阻止公共危机的发生,并尽量使公共危机的不利影响限制在最低限度的行为。国家和社会只有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环境下才能获得发展,对公共危机管理也成为了每个政府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危机和危机意识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与各种各样的危机伴生共存,危机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干扰和冲击是巨大的。危机是一种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危急的非均衡状态。它迫使相关系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和抉择,采取有效的控制或调节行动,以维持系统的生存。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系,并通过研究危机、危机预警和救治危机,恢复社会的均衡状态。 考察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产生的,如地震、洪水、雪崩;二是人为引起的,如恐怖事件、经济过度波动。自然危机是天灾,具有不可抗拒性。人们对自然危机的认识、研究相对较早且深入,对自然危机的管理机制也比较成熟。政府基本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自然危机,提前采取措施,开展有效的救治行动。人为危机是人祸,更具偶然性,危害也更大。人们对人为危机的

政府公信力文献综述2015.10.8

文献:反思与重构_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 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基层权力监管机制缺失、决策和执政过程透明度低、依法行政意识薄弱、基层政府官员政治道德素质不高等等。 其中地方政府公信力下滑是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意识觉醒的结果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西方政治理念赢得了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大学生群体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对于政府种种弊端予以强烈抨击,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意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而且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之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冲击,例如:拆迁问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是体制改革变迁产生的结果,在网络时代,农村基层政权恶化,被推上舆论风尖,腐败、专权、黑社会化被揭发,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遭到巨大的破坏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1,“第五种权力”的崛起影响政治环境(第五种权力,一般是指以各种网络平台为载体的网民舆论和话语权):现实公众参与政治渠道有限,使得中国的互联网担负了过多的表达民意、缓解民愤的功能,大大促进了公共事件网络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政治现状。2,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大众舆论对网络公共事件非常敏感。容易形成与政府对立的意见。3,传统行政方式回应性的不足:在现实的政府行政过程中,地方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第一选择经常是隐瞒事实真相,不能做到阳光行政,甚至有时“撒谎”,民众对地方政府难以信任,造成信任危机。 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取决于政府制度及政策制定过程的被认同程度、行政行为的纯度———公共性/公正性/公开性以及公务员群体在辖区民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等。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衰减是处于加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显现出公民参政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政府治理方式相对落后、制度相对匮乏之间矛盾的反应,是网络舆情的巨大力量、转型时期社会治理问题的暴露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的共同结果 文献:公共危机管理状态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依据自身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1,是政府机构及其 工作人员通过展示政府的目的和通过实际作为赢得公民的普遍性信任而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政府公信力也是政府合法性的一种具体体现。它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 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以及法制建设程度, 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的行为。公众因政府的信用而信任政府, 而政府因被公众信任而树立信用。 政府公信力和公共危机管理的关系: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理念是否先进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前提,先进的危机管理理念更能获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制度是否合理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保证,并且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行为是否正当是影响政府公信力高低的关键。 政府公信力要以政府人员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为行为结果的行政措施来体现, 在改革建设中,民众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得到了提升,特别是互联网的普遍使用, 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和透明,环境的变化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形成和维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具体表现:1、危机管理理念落后、淡薄。正确的理念引导恰当的行为。2、政府职能不清晰,职能转变滞后。3、管理机制不完善。4、法律建设不健全。5、公务员素质有待提高。 1周红.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 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

公共危机管理考试题及答案

2、根据事故报告的规定,对于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须在事故发生后()之内上报至国务院。B、6小时 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D、基本方针 4、按照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特大事故一次死亡( )。C、10-29人 5、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关键是做好()。C、一案三制 6、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涉及范围、造成的危害程度、可控性等各不相同,实行()。B、分类管理 7、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则。D、讲究方法原则 8、()是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 A、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 9、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要实现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执行程序化、()的建设目标。 A、决策智能化 10、发生火灾时,如果有人提一桶水来救火,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逃跑。这个行为就成为()。 A、紧急规范 11、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这是指()。 B、紧急处置性 12、经济安全危机中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和( )。 D、经济战略资源危机 15、在危机状态下,由于时间紧迫,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搜集大量信息,只能依据不充分的信息作决策,这指的是()。 C、信息的不充分性 16、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 )负责制定,按照有关规定重大活动应急预案,报公安机关批准后实施,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备案。 D、承办单位 17、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以及() C、举行新闻发布会 18、《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是国家层面的总体应急预案,总体预案共分 B、6章 19、根据《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规定,重大动物疫情在()内报至农业部。 C、24小时 20、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