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频率

司世彩

(教育学院08级应用心理班)

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学习使用光点闪烁仪来测定大学生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即CFF。主试运用了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的心理物理法来确定大学生的CFF值,研究比较得出此次实验结果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绝对阈限闪光融合

一、引言

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的反映。因此,知觉的事物是复合刺激物,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产生的。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切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都是在空间和时间参照之内发生和进行的。视知觉给其提供了复杂的知觉模式。视知觉主要是空间知觉,它给我们提供了深度、距离、大小、形状、方向等丰富多彩的型式。而早在18世纪,就有人发现了视觉图像。之后最早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方法是通过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但是由于光源来自外部,光源即使照射到黑的部分也会有光反射出来,因此,亮度控制较差,转速的频率测量有时也不太准确。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CFF的测定有了更完善的仪器。因此在以往的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利用闪光融合频率仪对CFF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此在理论上加以阐述。

最小变换法(又称极限法)是费希纳提出测量感受性的三种方法之一。最小变化法一般呈现刺激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刺激强度由强到弱的顺序呈现,叫渐减法(↓);一种是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的顺序呈现,叫渐增法(↑)。

采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我们知道,通常较低频率的闪光融合会使我们产生忽明忽暗的感觉,这种光叫闪烁。当闪光的频率不断升高,达到一定频率时,肉眼感知到的闪光就会消失,最后变成一个稳定的光,这种光叫融合。当人们感觉到光不再闪烁时的最小频率称为闪光融合频率(简称CFF)。CFF受闪烁的色光和背景光等因素的影响。年龄因素、练习次数、注意力集中程度、情绪、态度以及疲劳等因素也影响CFF的结果。曾经有学者采用不同性别与不同颜色色光,对CFF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被试为大学生。结果发现在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性别大学生CFF的实验结果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不同色光对CFF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是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时有可能产生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所谓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是指运用渐增法或渐减法进行试验室,被试在刺激变化时产生习惯性的反应或期望,可能会导致频率值偏高或偏低的现象。为了排除这两种误差常用ABBA、BAAB 法的顺序呈现刺激。此外试验中采用渐增刺激系列和渐渐刺激系列的次数应当相等。

二、实验目的

1、通过测定不同色光的闪光融合频率,学习如何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感觉阈限。

2、考察不同颜色色光的闪光融合频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渐增系列、渐渐系列)和个体

差异。

三、实验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被室内设计,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自变量:闪光融合频率仪所发放的不同频率的闪光刺激

因变量:被试的口头报告

控制变量:期望和习惯、练习和疲劳。为了控制这两类误差,一方面要在实验前训练被试,让被试确实掌握判断标准,并争取被试合作,以标准来进行判断“闪”与“不闪”

的感觉。另一方面在整个实验中对渐增和渐减系列作合理的安排,采用ABBA法来安排实验序列即↑↓↓↑或↓↑↑↓。以四轮作一轮回来安排。

(二)被试:四名女大学生,身体健康

(三)仪器,材料

JGW-B型实验台光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用纸。

(四)实验过程

1.准备工作:

接通电源,打开光点闪烁仪开关;背景亮度选1∕16,颜色选红,亮度选1,占空比选1:1,让被试熟悉用控制旋钮调节光点频率并熟悉“闪”与“不闪”现象。

2.正式实验:

(1)渐增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钮直到刚刚看不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你确定不再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2)渐减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不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不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钮直到刚刚看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你确定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3)A:单眼实验

每个被试先进行右眼实验,然后进行左眼实验。每只眼睛渐增系列、渐减系列各做16次,两个系列按ABBABAAB顺序进行。

B:双眼实验

每个被试均进行9中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每个被试条件下的实验分别为渐增系列和渐渐系列,每种系列各做4次,按ABBA顺序进行。

(4)刺激系列起始点每次均由主试按实验顺序,随即调试到有明显变化后被试方可操作。

(5)更换被试重复上面的实验。

(五)统计方法

利用SPSS统计方法

四、实验结果

表1 单眼实验CFF平均值表

A B C D 总体

左眼↑ 21.475 20.35 24.95 24.775 22.8875↓ 18.4 17.75 25.225 24.75 21.531右眼↑ 22.05 19.925 26.825 27.425 24.056↓ 19.1 15.175 25.8 26.825 21.725

表2 双眼实验不同颜色色光条件下闪光融合临界频率表

亮度 1 1/4 1/8

颜色红绿黄红绿黄红绿黄

平均值 24.94 24.55 21.68 28.34 28.66 26.66 31.45 26.50 26.44 标准差 5.52 2.98 3.84 5.51 3.89 3.05 4.79 3.02 4.52

总计 5.67 3.63 4.39

表3 闪光融合频率方差分析表

df Mean Square F P

颜色 2 152.91 8.235 0.001

亮度 2 71.99 3.88 0.025

(注:本次实验的占空比为1:3,背景亮度为1/16)

五、分析与讨论

1、表1表明,实验所得的闪光融合频率值个体差异显著,尤其是渐减系列,左眼渐减系列最高值是26.825,最低值是15.175,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不过还是两个极端的不多,处于中间的比较多. 从全组的数据来看,CFF大多数趋于18-28之间,比较极端的不多。整体看来右眼差异较左眼显著,并且各个被试本身左右眼也有较为显著的差异,这有可能是被试自身的差异所导致,如眼睛近视等。此次实验虽然采用了多层次ABBA法来消除实验误差,但仍有一定的误差存在。从实验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存在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因为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反复呈现,被试很快就会了解刺激系列的范围,而且知道刺激系列将以一定顺序递增或递减,这样就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2、从表2可以看出,在背景亮度和占空比一定的情况下,不同颜色的色光对CFF有影响,且差异显著。由表3可知,颜色因素,P=0.001<0.01,所以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亮度因素,P=0.025<0.05,所以亮度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3、由于CFF与稳定光的亮度、背景光、闪烁面积、颜色及被试的年龄、情绪、注意力、疲劳等都有着密切的相关的联系。本次试验将占空比控制为1:3,同时被试是否近视特别是散光也对实验有一定的影响,因为近视和散光会在看刺激点是看得比较模糊,在有一些的判断中有一定的误差。此次实验我们利用了极限法来测定了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在实验的结果中七个被试的个体差异还是比较明显,但是集中程度还是明显。

4、另外在被试的选取上可能有一定的原因。因为被试都为本班的几位同学,都是心理专业。由于明确知道实验的步骤,及实验程序和实验的目的等方面的因素,因而会对本次实验的测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六、结论

1、不同颜色色光在CFF测量中存在显著差异,且个体差异存在。

2、在CFF测量中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存在着差异。

3、由于各方面的原因,CFF的测定有一定的偏差。在被试的选取、动机、疲劳、期望等主客

观因素方面,并且实验研究限定了光强、背景光等一些关系密切的因素,没能做好对比实验,所以在今后实验研究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七、参考文献

【1】杨志良.实验心理学.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简体字版),1997:P294-297. 【2】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周爱保,实验心理学纲要[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4】郭秀艳,实验心理学

闪光强度与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 (1)

闪光强度与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 周小囧 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南京210046 摘要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的灯光颜色与强度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否具有影响。研究者采用了极限法,即最小变化法来确定CFF值。通过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灯光颜色与强度对CFF 值有一定影响,但实验得到的数据结果与理论结果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由被试个体差异与其他一些因素引起的。 关键词 光强度光颜色极限法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 1前言 知觉是当前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的反映。因此,知觉的事物是复合刺激物,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产生的。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切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都是在空间和时间参照之内发生和进行的。视知觉给其提供了复杂的知觉模式。视知觉主要是空间知觉,它给我们提供了深度、距离、大小、形状、方向等丰富多彩的型式。 闪光融合临界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是指:刚刚能够引起闪光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它体现了人们辨别闪光能力的水平。早在18世纪,就有人发现了视觉图像。之后最早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方法是通过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但是由于光源来自外部,光源即使照射到黑的部分也会有光反射出来,因此,亮度控制较差,转速的频率测量有时也不太准确。 本次试验为教学实验,实验目的在于学习平均误差实验方法、学习使用JGW-B1心理学实验台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以及验证性地研究CFF与光相刺激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光相颜色的影响。通过对人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还可以了解人体的疲劳程度。 本实验的研究假设为:闪光刺激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不大,但闪光刺激强度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较显著,且随着闪光强度的增大,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值也随着增大。

B细胞杂交实验报告

苏州大学实验报告 院、系医学部年级专业姓名学号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实验成绩 指导老师葛彦同组实验者实验日期 2020/6/3

六、思考题 1.阐述脾脏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后的五种状态,以及在HAT选择性培养基里生存与否的原理。 1)五种状态:未融合的B细胞;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B细胞融合B细胞;骨髓瘤细胞融合骨 髓瘤细胞;B细胞融合骨髓瘤细胞。 2)生存与否的原因 B细胞无法在体外长期大量生存,故未融合的B细胞和B细胞相互融合都无法在HAT选择性 培养基生存; 骨髓瘤细胞和骨髓瘤同核融合细胞在HAT培养液中时,DNA合成的主要途径被A阻断,由于缺乏HGPRT或/及TK,不能利用培养基中的H及T,无法完成DNA的合成; 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异核融合体即杂交瘤细胞,既从B细胞获得了HGPRT和TK,从而利用培养液中的H和T合成DNA,又从骨髓瘤细胞获得了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只有杂交瘤细胞能在HAT选择培养液中生存下来。 2.现需要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鼠抗人CD3单克隆抗体,请设计一个实验计划,阐述各阶段的实验 方案和过程,以及所需的实验材料 1)实验材料 人CD3抗原、小鼠、小鼠骨髓瘤细胞、细胞融合剂、PBS、HAT培养液、120目钢丝筛网、 玻璃平板、96孔细胞培养板、温控离心机。 2)实验方案和过程 a)将人CD3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进行几周加强免疫; b)取小鼠脾脏 处死小鼠,固定于解剖架上打开腹腔,取出脾脏。置于120目的钢丝网中,将网移入 盛有生理盐水的平皿中,轻轻压磨,使其成为单个细胞悬液,吸取细胞悬液,与骨髓 瘤细胞SP2/0按比例混合,离心后弃上清; c)用HAT培养基培养纯化,得到杂交瘤细胞,使其产生抗人CD3单克隆抗体。

人因工程亮点闪烁实验报告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亮点闪烁实验实验时间:2012年11月12日报告撰写人姓名:曹一然报告撰写人学号:101279002 实验小组成员:曹一然陈新

实验四亮点闪烁实验(闪光融合频率计) 一.【实验要求】 1.分别改变闪光强度、亮黑比、色调以及背景光的强度,测试不同参数变化下对闪光融合 临界频率的影响。 2.你认为被试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与视力好坏有无关系?为什么? 二.【实验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灯光,电视,电影都被知觉为连续的,但事实上这些光线是连续的。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的眼睛时,就会产生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随着光刺激间歇频率逐渐加大,闪烁现象就会逐渐消失。由粗闪变成细闪,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或连续的光,这种现象称为闪光的融合。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光刺激的间歇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不同人的CFF的差异相当大,但一般在30—55赫左右。 关于闪光频率的实验研究,在心理学中曾有过不少成果。我们的眼睛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时间记录工具,它不是在一种闪光开始时,网膜反应立即开始,也不是当闪光停止后,反应就立即停止。事实上无论在刺激的开始和终止时都有网膜时滞。一般说来,在中等强度情况下,视觉刺激的后象所保留的时间约为0.1秒。这种时滞的存在对于我们知觉物体是一优点。如果我们的眼睛在时间上具有完全的分辨力,那么我们在交流电灯光下,任何物体都将显得闪烁了。而在长时间工作学习后,人们会觉得灯光开始闪了。那么,影响闪光融合的因素有什么呢?颜色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普遍特色,它对视觉有很大影响。颜色有三种特性,即色调,明度,饱和度。本次研究针对颜色的色调和明度两方面,探讨同一色调不同明度及同一明度不同色调对闪光融合的影响。闪光融合频率是用来测定精神疲劳的常用指标之一,其特点是测试方便,效果明显。一般来说,闪光融合频率值随着精神疲劳程度的加重而降低。过度疲劳会导致出现工作事故等问题,所以根据闪光融合频率,应及时调整工作量,充分休息。 三.【实验原理】 一个频率较低的闪光剌激会产生忽明忽暗的感觉,这叫光的闪烁。随着闪光的频率不断增加,闪烁感觉就逐渐消失,最后呈现出稳定的光感,这叫光的融合。感到光融合时闪光最低频率和感到光闪烁时闪光最高频率的平均数叫做融合临界频率,本实验测量的就是红、黄、

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动物细胞融合 【实验题目】 动物细胞融合 【实验目的】 1.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 2.学习化学融合的基本操作过程。 3.观察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细胞的行为与变化。 【实验材料与用品】 1、材料 鸡血红细胞 2、试剂 50%PEG、GKN溶液、Alsever’s细胞保存液、0.85%氯化钠溶液。 3、器材 倒置显微镜、离心机、载玻片、盖玻片、离心管、废液缸、滴管等。 【实验原理】 细胞融合是指在自发或者诱导条件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合并为双核或者多核细胞的过程。目前人们已经发现有很多方法可以诱导细胞融合,包括:病毒诱导融合、化学诱导融和和电激诱导融合。 1、病毒诱导融合 仙台病毒、牛痘病毒、新城鸡瘟病毒和疱疹病毒等可以介导细胞的融时也可介导细胞与细胞的融合。用紫外线灭活后,这些病毒即可诱导细胞发生融合。 2、化学诱导融合 很多化学试剂能够诱导细胞融合,如聚乙二醇(PEG)、二甲基亚砜、山梨醇、甘油、溶血性卵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等。这些物质能够改变细胞膜脂质分子的排列,在去除这些物质之后,细胞膜趋向于恢复原有的有序结构。在恢复过程中想接触的细胞由于接口处脂质双分子层的相互亲和与表面张力,细胞膜融合,胞质流通,发生融合。化学诱导方法,操作方便,诱导融合的概率比较高,效果稳定,适用于动、植物细胞,但对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PEG 是广泛使用的化学融合剂。 3、电激诱导融合

姓名班级 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动物细胞融合 包括电诱导、激光诱导等。其中,电诱导是先使细胞在电场中极化成为偶极子,沿电力线排布成串,再利用高强度、短时程的电脉冲击破细胞膜,细胞膜的脂质分子发生重排,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两细胞发生融合。电诱导方法具有融合过程易控制、融合概率高、无毒性、作用机制明确、可重复性高等优点。 【实验步骤】 在本次实验中采用的是化学诱导融合的方法,利用PEG使鸡血红细胞发生融合。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取鸡血2ml+2mlAlsever液,再加入6mlAlsever液,混匀后制悬液(4℃保存)【老师已做好,可直接使用】 2、取(1)中悬液1ml+4ml的0.85%的NaCl溶液,进行以下三次离心处理: ①在1200r/min下离心5min,去掉上清液,再加入0.85%的NaCl溶液至5ml; ②1000-1200r/min下离心5min,去掉上清液,再加入0.85%的NaCl溶液至5ml; ③1000-1200r/min下离心7min 【因时间关系此次实验只离心一次】 3、将离心后的沉降血球(去上清后约0.1-0.2ml)加入GKN至1-2ml,使之成为10%的细胞悬液; 4、取上述10%的血球悬液1ml,加入3mlGKN液,使每毫升含血球15000000个; 5、分别取(4)1ml+0.5ml50%PEG,(4)0.5ml+0.5ml50%PEG,(4)0.5ml+1.0ml50%PEG,混匀滴片,编号分别为①②③号溶液。在常温下2-3min后,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 1、实验中可观察到两个和多个细胞发生质膜融合现象,可看到不同融合状态的细胞: ①两细胞的细胞膜相互接触、粘连; ②接触部分的细胞膜崩解,两细胞的细胞质相同,形成一个细胞质的通道,呈现哑铃状; ③通道扩大,两个细胞连成一体,呈现一个长椭圆形细胞; ④细胞融合完成形成含有双核或者多核的细胞,呈圆形。 比较典型的细胞融合时的形态如下图:

视觉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

视觉闪光融合频率(FFF)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视觉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人眼在撤光后,尚残留瞬间感光称为后作用。后作用的持续时间与光刺 激的强度有关,刺激越强,后作用持续的时间也越长。用闪光刺激人眼时,若刺激频率较低,则产生一闪一闪的光感。当频率逐渐增高到一定限度后,则人眼产生连续光感,此现象称为融合现象。FFF可以表示从视网膜经过视神经以致视觉中枢的整个视觉系统的兴奋程度。有人认为,FFF实验可作为判断大脑功能的兴奋水平和频率状态的一个指标。如在正常情况下感到是闪光,而发生疲劳后则感到是连续光点,可看作是视觉系统的兴奋水平下降,即大脑功能水平降低。 实验器材:闪烁值测定仪 实验对象:人 实验步骤: 1、受试者坐在闪烁值测定仪的前面。测定仪的高度要与受试者的面部在同一水平面上,接触测定仪的窥视窗口,眼睛注视闪光屏。 2、检测者控制测定仪上的数字显示器调节旋钮,使闪光频率次数逐渐从慢到快,直至受试者感到断续的闪光变成连续光感时为止。 3、引起连续光感时的断续闪光的最小频率,即为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或称闪光融合阈),可以从测定仪上的数字显示器上读数,记录其频率(周/s)。测3次,取平均值。 试验结果: 注意事项: 评定疲劳状况时应结合其他情况,如训练以外的生活状况、伤病、睡眠状况等。闪烁值与运动员对光源亮度、颜色等的适应程度有关,因此,系统的测定应保持实验条件一致,最大限度避免误差。 在运动中的应用:疲劳时FFF常下降,每次训练课后或大负荷训练后恢复期测定FFF,与运动员的正常值(32-38Hz)进行比较建筑业的业务范围: (1)土木工程建筑业 (2)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 (3)勘察设计业 1.1.4 建筑产品的分类 (1)按产品的对象划分 (2)按产品的生产过程划分

鸡血细胞的体外融合

鸡血细胞的体外融合 【实验目的】 1.掌握聚乙二醇(PEG )诱导体外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 2.通过PEG 体外诱导鸡血细胞之间的融合实验,初步掌握细胞融合的基本方法。 【实验原理】 细胞融合(cell fusion )又称体细胞杂交,是指用人工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细胞融合成异核体细胞,随后,异核体同步进入有丝分裂,核膜崩溃,来自两个亲本细胞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形成只含有一个细胞核的杂种细胞(hybrid cell )。细胞融合技术是研究细胞遗传、基因定位、细胞免疫、病毒和肿瘤的重要手段。 显微镜下的细胞融合过程 融合过程中两个细胞膜的变化过程

依据融合过程采用的助融剂的不同,细胞融合可分为:(1)病毒诱导的细胞融合,如:仙台病毒(hemagglutinating virus of Japan,HVJ);(2)化学因子诱导的细胞融合,如: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3)电场诱导的细胞融合;(4)激光诱导的细胞融合。 PEG是乙二醇的多聚化合物,存在一系列不同分子质量的多聚体。PEG可改变各类细胞的膜结构,使两细胞接触点处脂类分子发生疏散和重组,引起细胞融合。该方法应用分子质量为400—6000的PEG溶液引起细胞的聚集和粘连,产生高频率的细胞融合。融合的频率和活力与所用PEG的分子质量、浓度、作用时间、细胞的生理状态与密度等有关。 【方法与步骤】 1. 鸡血细胞的获得: 从家鸡的翼根静脉用注射器采血,注入试管后,迅速加入肝素(100U 肝素/ 5ml全血)混合,制成抗凝全血。 2. 鸡血细胞储备液的制备: 在抗凝全血的试管中,加入4倍体积的0.85 %NaCl溶液,制成红细胞储备液,置于4℃冰箱内可供一周内使用。 3. 鸡血细胞悬液的制备: 取鸡血细胞储备液1ml,加入4ml 0.85 %NaCl溶液,混匀后,1200rpm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再加入5ml 0.85 %NaCl溶液按上述条件离心一次。最后,弃去上清液,加入10ml的GKN 溶液制成鸡血细胞悬液。 4. 计数: 取0.5ml鸡血细胞悬液,加3.5ml的GKN溶液进行稀释,在血细胞计数板上计数。若细胞浓度过大,用GKN溶液稀释至1X107个/ml左右。 5. 鸡血细胞的收集: 吸取1ml鸡血细胞悬液放入离心管中,加入4mlHanks液混匀,1000rpm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用手指轻弹离心管底部,使沉淀的血细胞团块松散。 6. PEG诱导细胞融合: 吸取0.5ml 37℃的50%PEG4000溶液,慢慢沿着离心管壁逐滴加入,边加边轻摇离心管,使PEG与细胞混匀,然后在37℃水浴中静置2min。

关于闪光融合频率影响因素的实验报告

关于闪光融合频率影响因素的实验报告 黄煌 (上海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上海,200438) 摘要: 本实验是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JGW-B型心理实验台研究方法,和最小变化法。结果发现: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大小受到刺激程度由强到弱还是由弱到强的顺序影响,实验结果存在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并且受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关键词: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最小变化法刺激程度个体差异 1.引言 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的反映。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切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都是在空间和时间参照之内发生和进行的。视知觉给其提供了复杂的知觉模式。视知觉主要是空间知觉,它给我们提供了深度、距离、大小、形状、方向等丰富多彩的型式。 而早在18世纪,就有了那个发现了视觉图像。之后最早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方法是通过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但是由于光源来自外部,光源即使照射到黑的部分也会有光反射出来,因此,亮度控制较差,转速的频率测量有时也不太准确。 本次实验以2名学生为被试,采用最小变化法(又称系列探查法和极限法)来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所用刺激按大小顺序呈现,每次呈现的刺激系列变化很小且间隔相等。每次刺激呈现后,要求被试做出报告,如察觉到有刺激出现,就报告“有”;如察觉不到,就报告“无”。刺激系列的顺序分为两种:一种以小到大的顺序呈现,这种刺激系列为渐增法,以“↑”表示;另一种以大到小的顺序呈现,这种刺激呈现系列称渐减法,以“↓”表示。 本实验采用被室内设计,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自变量:闪光融合频率仪所发放的不同频率的闪光刺激。因变量:被试的口头报告。控制变量:期望和习惯、练习和疲劳。为了控制这两类误差,一方面要在实验前训练被试,让被试确实掌握判断标准,并争取被试合作,以标准来进行判断“有”或

PEG促细胞融合实验报告

题目:PEG促细胞融合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细胞融合的方法 2.学习使用PEG促进细胞融合的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 1.细胞融合:在自然条件下或用人工方法(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使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细胞合并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由于体外培养的细胞很少会发生自发融合融合频率大约在10?4-10?6之间,因此要采用生物、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人为地促使细胞融合。 2.促进细胞融合的方法 a)生物方法:病毒(Sendai virus,Newcastle disease virus,Vaceine virus) b)化学方法:聚乙二醇、盐类融合剂、二甲亚砜(DMSO)、甘油-醋酸酯、油酸盐、脂 质、Ca2+配合物等。PEG相对分子质量在200-6000均可用作细胞融合剂。普遍认为 聚乙二醇分子能改变各类细胞的膜结构,使两细胞接触点处质膜的脂类分子发生疏 散和重组,由于两细胞接口处双分子层质膜的相互亲和以及彼此的表面张力作用, 从而使细胞发生融合。在众多的化学试剂中,PEG应用最为广泛,因PEG液比病毒 更易制备和控制、活性稳定、使用方便、而且促进细胞融合的能力更强。 c)物理方法:电融合:电处理融合法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细胞融合技术,是 融合率大为提高。电脉冲作用时引起膜结构局部扰乱,出现小孔洞。而相对的脂 双层间分子在范德华力作用下,形成脂分子桥。由于连接处的细胞膜表面曲率大, 处于高张力状态,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所以最终导致两细胞逐渐融合成一个圆 形的大球状细胞。与ⅣG法比较,电融合法融合率高:重复性强:诱导仅发生在 质膜接触部位,对细胞或原生质体伤害小:融合是在同步状态下进行,活细胞数目 多;装置精巧,方法简单,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或录象融合过程:免去PEG诱导后的 洗涤过程,诱导过程可控制性强。 三.实验材料及设备 1.实验材料: a)50%PEG混合液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坏蛋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11150201班,山西,041004 ) 摘要:本实验是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使用PsyTech-EP2009心理实验台进行实验,采用极限法来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被试在光闪与不闪的情况下,调节旋钮,直到光变为闪与不闪的临界状态。通过实验分析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大小是否受到刺激程度(颜色)和性别的影响。 关键词:闪光融合绝对阈限光颜色 1 前言:关于闪光频率的实验研究,在心理学中曾有过不少成果。我们的眼 睛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时间记录工具,它不是在一种闪光开始时,网膜反应立即开始,也不是当闪光停止后,反应就立即停止。事实上无论在刺激的开始和终止时都有网膜时滞。一般说来,在中等强度情况下,视觉刺激的后象所保留的时间约为0.1秒。这种时滞的存在对于我们知觉物体是一优点。如果我们的眼睛在时间上具有完全的分辨力,那么我们在交流电灯光下,任何物体都将显得闪烁了。而在长时间工作学习后,人们会觉得灯光开始闪了。那么,影响闪光融合的因素有什么呢?颜色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普遍特色,它对视觉有很大影响。 我们知道刚刚能够引起闪光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即是测量对光的视觉的绝对阈限。绝对阈限,指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在心理学统计学原理上,绝对阈限被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值。费西纳提出了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三种经典的阈限测量法。本实验采用的就是极限法让被试在光闪与不闪的情况下,调节旋钮,直到光变为闪与不闪的临界状态,记录下数据。用spss分析判断影响确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心理系1102班42名同学其中男6名女36名平均年龄20岁,被试无色盲无类似实验经验。 2.2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PsyTech-EP2009心理实验台亮点闪烁仪 2. 3 实验程序 2.3.1连接好仪器接通电源,打开光点闪烁仪开关

04 动物细胞融合实验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8年4月9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丁志康系年级:2016级组别:1-1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动物细胞融合实验学号:201600140055 实验序号:4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 2.学习化学融合的基本操作过程。 3.观察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细胞的行为和变化。 二、实验原理 1、细胞融合的概念 细胞融合(cell fusion),细胞遗传学名词,是在自发或人工诱导下,两个细胞或原生质体融合形成一个双核或多核的杂种细胞的过程,也被称为细胞杂交(cell hybridization)。 基因型相同的细胞融合成的杂交细胞称为同核体(homokaryon);来自不同基因型的杂交细胞则称为异核体(heterokaryon)。 同种细胞在培养时2个靠在一起的细胞自发合并,称自发融合;异种间的细胞必须经诱导剂处理才能融合,称诱导融合。 2、细胞融合的方法及发展简史 ①诱导细胞融合的方法: a.生物法(病毒诱导融合): 某些病毒因为其被膜中含有融合蛋白,可以介导病毒同宿主细胞融合,同时也可以介导细胞 与细胞的融合,所以这些病毒经紫外线灭活后可作为细胞融合的生物诱导剂使用,例如仙台 病毒、牛痘病毒、新城鸡瘟病毒和疱疹病毒等。 b.化学法(化学诱导融合): 很多化学试剂能够诱导细胞融合,如聚乙二醇(PEG)、二甲基亚砜、山梨醇、甘油、溶血性 卵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等。这些物质能够改变细胞膜脂质分子的排列,在去除这些物质之后, 细胞膜趋向于恢复原有的有序结构。在恢复过程中想接触的细胞由于接口处脂质双分子层的 相互亲和与表面张力,细胞膜融合,胞质流通,发生融合。化学诱导方法,操作方便,诱导 融合的概率比较高,效果稳定,适用于动、植物细胞,但对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PEG是广 泛使用的化学融合剂。 c.物理法(电激诱导融合): 包括电诱导、激光诱导等。其中,电诱导是先使细胞在电场中极化成为偶极子,沿电力线排 布成串,再利用高强度、短时程的电脉冲击破细胞膜,细胞膜的脂质分子发生重排,由于表 面张力的作用,两细胞发生融合。电诱导方法具有融合过程易控制、融合概率高、无毒性、作用机制明确、可重复性高等优点。 ②细胞融合的发展简史 Muller于1838年观察到脊椎动物肿瘤细胞能在体内自发地融合产生多核的肿瘤细胞。 Virchow于1858年描述了正常组织、发炎组织以及肿瘤组织中的多核细胞现象。 Luginbuhl于1873年观察到天花病人的血液中也有多核的血细胞存在。 Lange于1875年第一个观察到脊椎动物(蛙类)的血液细胞发生融合的过程。

亮点闪烁实验

亮点闪烁实验 摘要:实验研究红、黄、绿三种色光闪光融合频率与实验所用总时间的差异显著性。实验采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闪光融合频率,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通过亮点闪烁仪来记录46名被试的闪光融合频率与实验总时间。实验数据经过spss22进行分析,结果表示,(1)被试在绿光和黄光上所用的平均时间显著多于红光,同时绿光和黄光的CFF的平均值也高于红光。(2)黄光和绿光在时间上差异不显著,黄光与红光、红光与绿光在时间上差异显著;红、黄、绿三种色光的闪光融合频率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关键词:融合临界频率闪烁临界频率最小变化法 1.前言 在生活中,人们见到的灯光大多都被知觉为连续光,实际上是光的闪烁频率较快而被认为是连续光。有这样的定义:一个频率较低的闪光刺激会产生忽明忽暗的感觉,这就叫光的闪烁。随着闪光频率不断增加,闪烁感觉就逐渐消失,最后变成一个稳定的光,这叫闪光融合。感到光融合时的最低频率叫做融合临界频率,或者感到光闪烁时的最高频率即闪烁临界频率(简称CFF,单位是Hz)。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性别被试间CFF不存在显著差异;红光和黄光的CFF存在显著差异。 本实验就是要研究红光、绿光和黄光的CFF与实验所用时间的差异显著性。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心理学14150201班全体同学,共46人,女生38人,男生8人,年龄范围:17-23岁,平均数:19.818,标准差:1.330。 2.2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单因素三水平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是灯的颜色(红/黄/绿),因变量是CFF和实验总时间。 2.3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实验仪器是PsyTech-EP2009心理实验台、EPT403亮点闪烁仪(华东师大科教仪器厂生产)。 2.4实验程序 (1)将主机实验台与附机亮点闪烁仪连接好。 (2)主试说明实验流程,并分配好被试,将被试随机分为三组,一组采用红-黄-绿顺序,一组采用绿-红-黄顺序,一组采用黄-绿-红顺序。 (3)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并调整参数设置,每种颜色的灯实验次数为16,间隔时间为1s , (4)被试正式实验前,双眼靠近观察口,稍微适应一段时间后,正式开始实验,被试双手分别按住仪器上的“+”“-”键,并根据闪烁情况作相应的增或者减,“+”即向不闪烁方向调节,“-”即向更为闪烁方向调节,当被试感觉灯的闪烁频率介于闪烁与不闪烁之间,即达到闪烁临界频率时,按“确定”键。采用渐增和渐减克服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每种色光达到预设次数16次时,一轮实验结束,被试稍作休息后,完成后续试验。 (5)查看数据,并进行记录。 (6)实验结束。 2.5结果 实验数据运用spss22进行分析,在两个维度分别剔除SD M 3 的数据,频率剔除两名被试(27和35号)的数据,时间剔除两名被试(13和35号)的数据。 表1:三种色光CFF 和实验总时间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灯 亮 调节 确定 灯亮

人因工程学实验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实验项目:人因工程学综合试验 班级: 110040801 学号: 11004080104 姓名:陈秋池 成绩: 指导教师:肖燕 2013年 06 月 02 日

实验目录 实验一生理测量与工作作业实验 (3) 实验二心理与认知实验 (7) 实验三人因环境综合测量实验 (13)

实验一生理测量与工作作业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原理 1、学习人体生理测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学习人在工作作业中的动作错误概率与训练的关系。 二、实验步骤 实验一、生理测量实验 1、身高、坐高测量 【实验仪器】: 本实验采用TZG型身高坐高计进行测量。 【实验步骤】: (1)将身高坐高计座板掀起,被试赤脚立正姿势站在脚踏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成60°。足跟及两肩与标尺竿相接触,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以保持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一水平。 (2)主试站在被试侧面,将滑尺沿标尺竿下移,轻压被试头部。主试两眼与滑尺呈水平时读数记录,完毕将滑尺上推至安全高度。 (3)将座板放平,被试坐在身高坐高计座板上,两肩胛间紧靠标尺杆,躯体自然挺直,头部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以保持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一水平。两腿并拢,大腿与地面平行,小腿尽可能与大腿呈直角,上肢自然下垂,双足踏在地面上。 (4)主试站在被试侧面,将滑尺沿标尺竿下移,轻压被试头部。主试两眼与滑尺呈水平时读数记录,完毕将滑尺上推至安全高度。 2、人体重测量 【实验仪器】: 本实验采用RGT—140型人体秤进行测量。 【实验步骤】: (1)先拨动主、副游驼至0刻度处。 (2)被试站在人体秤踏板上,向右拨动主游驼至20或40或60或80公斤刻度处,最大程度使计量杠杆尾部刚好在闸门中上翘,并与闸门上筐接触。 (3)向右拨动副游驼,直至计量杠杆尾部刚好在闸门中上、下均匀摆动至平衡。此时读数记录。 3、握力测量 【实验仪器】: 本实验采用CWL—1型握力计进行测量。 【实验步骤】: (1)拧动握距调整轮调整适当握距,握距大小要根据被试手大小来调整。 (2)持握柄的手松开,用另一只手的手指轻拨指针回零。 (3)手持握力计,掌心向内,表盘朝外,身体直立两脚自然分开,两臂自然下,用最大力握内外握柄,此时,指针所指的表盘刻度值即为握力值。 (4)被试左、右手各3次,取最大握力值记录。 4、皮肤电反应检测 【实验仪器】: 本实验采用EP602型皮肤电测试仪进行检测。

细胞工程实验报告

细胞工程实验报告 专业:生物技术班级:0801 姓名:励丹学号:30804305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相关实验器材以及实验前器材的清洗与消毒、无菌室灭菌与消毒等基本方法,以建立起无菌操作的概念。 2、了解和掌握动物细胞原代培养的基本方法,熟悉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培养的基本操作过程。初步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3、学习与了解细胞超低温冻存于复苏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培养细胞常规超低温冻存于复苏以及玻璃化超低温冻存于复苏的方法。 4、掌握ELISA测定抗体效价的方法,细胞的超低温冻存和复苏,及MTT法测定细胞活性的方法。 5、学习和掌握制备饲养层细胞的方法,为杂交瘤细胞的制备做准备。 6、学习从脾脏组织制备免疫细胞的方法,从免疫脾脏中制备免疫细胞悬液,用于杂交瘤细胞的融合。 7、学习和掌握动物细胞融合的基本方法,通过免疫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制备杂交瘤细胞,并进行选择。 8、学会细胞形态的观察和分析,细胞技术等细胞培养中常见的问题。 二、实验原理 1、原代培养 原代细胞培养是指直接从动物体内获取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经体外培养后直到第一次传代为止。原代培养首先用无菌操作的方法,从动物体内取出所需的组织或器官,切成一定大小的组织块,直接或经消化分散成单个游离的细胞,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使其不断地生长、繁殖。 2、细胞活性测定——MTT法 MTT法是利用细胞线粒体呼吸链上的琥珀酸脱氢酶四氮唑蓝还原成难溶的蓝紫色结晶——甲瓒,经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后,在490nm处测吸收值,其吸收值可间接反映细胞的活性状态及活细胞数量。 3、培养细胞的超低温冻存于复苏 为了保持细胞株(系)遗传的稳定性以及非连续使用细胞的长期保存,建立了细胞

实验心理学几个重要实验要求

十五、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 目的: 学习使用光点闪烁仪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 器材: JGW-B型实验台光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用纸。 步骤: 1.准备工作: 接通电源,打开光点闪烁仪电源开关;背景亮度选1/16,颜色选红,亮度选1,占空比选1:1;让被试熟悉用控制旋扭调节光点频率并熟悉“闪”与“不闪”现象。 2.正式实验: (1)渐增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不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您确定不再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2)渐减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不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不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您确定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3)每个被试先进行右眼实验,然后进行左眼实验。每只眼睛渐增系列、渐减系列各做16次,两个系列按ABBABAAB顺序进行。 (4)注意相邻顺序的相同系列的起始点应有明显变化。 (5)更换被试重复上面的实验。 结果: 1.分别求出左、右眼渐增、渐减系列的临界闪光融合频率。 2.计算左、右眼的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的平均值。 讨论: 分析本实验中的误差。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9—209

三十二、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 目的: 测定手心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 器材: 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两点阈测量计。 步骤: 主试事先拟好实验顺序。刺激的两点距离从0—10毫米,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应略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 被试、主试先练习实验5次,被试坐在心理实验台被试位置,将左手伸入操作箱套袖式测试口,手心向上平放在测试板面上,主试用两点阈测量计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即手指方向)垂直地,轻轻地(皮肤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同时落在被试地手心上,并且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等,被试若明确感到是两点接触皮肤,就报告“两点”,否则就报告“一点”(练习结果不记录)。 正式实验,主试按事先拟好地刺激系列的顺序呈现刺激,若被试反应为“一点”则在记录表上记“一”,“两点”则记“+”。要求每一系列都得到被试“一点”和“两点”这样两种报告,即做渐增系列时,当被试第一次报告“两点”:做渐减系列时被试第一次报告“一点”之后,此系列方可停止,然后进行下一系列。 主试在刺激前约1.5秒发出“预备”口令,两点阈测量计接触皮肤时间保持2秒钟,每两次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5秒钟。 被试仅做两种报告,“两点”和“一点”,“一点”包含分不清是“两点”还是“一点”的情况,被试判断标准应前后一致,测试中实验结果不要告诉被试。 每两系列测完后,休息2分钟(可以做另一被试)。 结果: 计算个人手心触压觉两点的绝对感觉阈限,并求出本组两点阈的平均值。 讨论: 有人说我们测得的两点感觉阈限是差别阈限对吗?为什么? 参考文献: 赫葆源、张厚粲、陈舒永等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44—248

实验四 PEG介导的细胞融合

实验四 PEG介导的细胞融合 一、实验目的: (1)通过PEG介导的鸡血细胞融合实验,对体细胞融合有一个清楚的概念。(2)初步掌握利用PEG介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 利用PEG介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原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定论。学者们一般认为,PEG改变各类细胞的膜结构,使两细胞相互接触部位的膜脂双层中磷脂分子发生疏散,进而使其结构发生重排,再加上膜脂双层的相互亲和以及彼此间表面张力的作用,引起相邻的重排质膜在修复时相互合并在一起,使两细胞的胞质沟通,从而造成相互接触的细胞之间发生融合。 利用PEG介导细胞融合,其融合效果受以下几种因素的影响。 1、PEG的分子量与浓度 细胞融合效果与PEG的分子量及其浓度成正比;但PEG得分子量越大、浓度越高,对细胞的毒性也就越大。为了兼顾二者,在实验时常常采用的PEG分子量一般为1000-4000,浓度一般为40%-60%。 2、PEG的pH值 经验证,PEG的pH值在8.0-8.2之间融合效果最好。 3、PEG的处理时间 处理时间越长,融合效果越好,但对细胞的毒害作用也就越大。故一般将处理时间限制在1分钟之内。本实验中那个细胞融合后无需继续培养,故处理时间可适当放宽至数分钟。 4、融合时的温度 由于生物膜的流动性与温度成正比,故细胞的融合效果也与温度成正比。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融合效果,在细胞可能承受的温度范围内可适当提高处理的温度。对于哺乳动物的细胞,一般采用的温度为38℃-40℃。 本实验所用材料为鸡的血细胞,这是因为:①鸡血细胞具有细胞核,便于对融合细胞进行鉴别;②实验材料便宜、易得。细胞融合与否,可通过观察细胞内核的数目来进行鉴别。细胞内只有1个核,定为未融合细胞;有2至多个核,定为融合细胞。 三、实验用品: 1、材料:新鲜鸡血; 2、试剂: (1)Alsever液:葡萄糖(2.05g)枸椽酸钠(0.8g)氯化钠(0.42g)重蒸水(至100mL) (2)生理盐水(0.85%) (3)GKN液:氯化钠(8g)氯化钾(0.4g) Na2HPO4?2H2O(1.77g) Na2HPO4?H2O(0.69g)葡萄糖(2g)酚红(0.01g) 溶于1000mL重蒸水中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中的时间因素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4)、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分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红色眼镜因为红光不能漂白杆体细胞的视色素,可加快暗适应过程。 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 闪光融合:刚刚能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费里波特定理是指亮度和闪光融合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关系。亮度中等时,闪光融合频率随闪光照射视野区域的扩大而增加。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三、听觉 1、听觉刺激 声波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人耳能接受的振动赫兹为16Hz~20000Hz,低于或高于又叫次声或超声波。振幅越大压力越大,测量声音的强度水平用声压水平SPL,单位为分贝dB 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力听觉的基本特性,即音调,音响,音色。 2、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朵由三部分组成: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 声音经中耳的传音装置,声音大约提高了20~30倍,为生理性传导。还有空气传播和骨传播,

骨传播排除了体内各种噪声的影响。 内耳包括前庭器官和耳蜗。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包括三部分,鼓阶、中阶和前庭阶,分隔鼓阶与中阶的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的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 听觉系统的单个神经元编码声音的频率(音调),不同的神经元对不同的频率有大的感受性。 3、听觉的基本现象 (1)、音调 人耳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音乐的音调一般在50~5000Hz,言语的音调一般在300~5000Hz之间。 人耳能觉察到的频率变化范围是0.3%,也就是人耳能分辨出1000~1003Hz两种音调的差别,即音调的差别阈限。 1000Hz以上的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以下不是线性,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声音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复合声音的影响。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理论 频率理论:罗费尔提出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但有局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1000Hz以上的快速运动,与人耳能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的理论,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也叫位置理论。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实验报告 (2013232119 13心理1班孙洁) 摘要:本实验为了探讨左右眼的闪光融合频率临界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使用JGW-B型心理实验台-光点闪烁仪单元来比较,随机抽取江苏理工学院2013级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的16个被试为对象,每个被试先进行右眼实验再进行左眼实验,实验得出左眼平均值明显低于右眼平均值,且在递增系列中,左眼的频率明显低于右眼的频率。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递增递减系列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 1.引言 当某一间歇闪亮的光源,其闪烁频率由低逐渐升高并达到一定数值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是连续或者稳定的光,这一现象称为闪光的融合,此时的频率值就是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值(CFF)。关于闪光融合频率,已经有很多相关的研究。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常常被应用于视觉功能、脑功能和疲劳状态等生理心理学指标的研究。有研究就指出,击剑运动员晨起安静状态下CFF值较高,运动后即刻CFF值明显高于运动前,根据CFF值变化趋势,击剑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最好在上场前10-15分钟结束。另外有人就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对游泳运动员闪光融合频率及速度素质的影响做了研究,得出了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能很好的调节运动员的大脑皮层和机体机能,提高大脑工作效率以致机体效率,从而提高速度素质的结论。关于闪光融合频率,还有研究发现,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训练对提高视敏度有一定的作用,相信这真的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 基于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如此丰富的研究结果,本次实验主要是想通过最小变化法来对闪光融合频率进行测定,进而学会运用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也叫极限法、最小可觉差法、序列探索法,是测定阈限的直接方法,其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

果蝇杂交的实验报告

实验四:果蝇的杂交 姓名:许哲同组者:李永久 班级:生科08级学号:200805140167 实验时间:周二下午 摘要经典遗传学的三大遗传定律分别是: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交换规律。果蝇具有生活史短、繁殖率高、饲养简便等特点,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尤其在基因分离、连锁、交换等方面,对果蝇的研究更是广泛而充分。本次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后代中果蝇的各种性状,结合各种统计处理方法,从而证明这三大定律。 1.引言 孟德尔定律是G.J.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提出的遗传学中最基本的定律,包括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孟德尔最早选用豌豆,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提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对之后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分离定律(law of segregation)是指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其表现在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进行杂交,F1代全部表现显性个体的性状,F1代自交,F2代出现隐性个体的性状。并且,在理论上,F2代中,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的比例为3:1。孟德尔最初使用豌豆的花色(红花和白花来验证)。理论如图所示: 图一:分离定律图示 自由组合定律(the 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决定不同对性状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不同对基因(非等位基因)之间互不干扰,其实质是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最初由孟德尔在做两对相对性状(豌豆的子叶颜色黄色,绿色,圆粒和绉粒)的杂交实验时发现,基因分离比为9:3:3:1。(如图所示)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实验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闪烁仪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 2.分析研究不同颜色的光对CFF的影响。 3.掌握不同光强度或背景光对CFF的变化规律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光刺激持续作用于人眼时,会引起闪烁的感觉;随着持续频率的增加,会产生光的融合感觉.能引起连续融合感觉得的最小断续频率称为临界闪光融合频率(CFF)。人眼的融合频率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CFF反映了眼睛对光刺激在时间上的变化的分辨能力,CFF越高表明时间的视敏度越高。 2.视敏度是眼睛的一种基本功能,可作为视觉疲劳及精神疲劳的一种指标。不同状态的人,闪光融合频率的差异较大。闪光融合频率越高,表示大脑意识水准也越高。人体疲劳时,闪光融合频率降低。因此,测定人的闪光融合频率是测量人体疲劳的一种常用方法。 3.本次实验主要是想通过最小变化法来对闪光融合频率进行测定,进而学会运用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也叫极限法、最小可觉差法,是测定阈限的直接方法,其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本实验测定了左眼和右眼的CFF值,并将之进行比较。 递增↑:被试开始观察时看到亮点在闪烁,通过增加闪烁频率,使刚刚看起来不闪烁时停止,并记录。 递减↓:被试开始观察时看不到亮点在闪烁,通过降低闪烁频率,使刚刚见到闪烁时立即停止,并记录。 三、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 实验仪器:BD-II-118型闪光融合台频率计 主要技术指标: 1、亮点闪烁频率:4.0---60.0 Hz,0.1Hz分档可调,三位数字显示,误差小于0.1Hz;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