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性质。B

A、科学

B、假说

C、阶级

D、客观

2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

A、部落

B、部落联盟

C、酋邦

D、氏族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A、国家体制;

B、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比如政党制度、工会制度、商会制度以及其他社团组织等;

C、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

D、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2、国家的形式特征有哪些()ABCD

A、出现了一个中央政治权力中心以及保证这一权力中心存在的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税收制度;

B、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阶级分化;

C、形成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

D、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

3、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 )BD

A、酋邦

B、群队

C、部落联盟

D、部落

三、判断题

1、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

A、正确

B、错误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华夏集团的活动区域()A

A、陕西和甘肃

B、河南山东

C、云南广东

D、四川一带

2、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B

A、陕西和甘肃

B、河南山东

C、云南广东

D、四川一带

3、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B

A、蚩尤、九黎

B、黄帝、炎帝

C、太昊、少昊

D、尧、舜

4、东夷集团的代表人物()C

A、蚩尤、九黎

B、黄帝、炎帝

C、太昊、少昊

D、尧、舜

二、多项选择题

1、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哪三大集团()ABC

A.华夏集团

B.东夷集团

C.苗蛮集团

D.炎黄集团

2、黄帝以来最高政治权力的基本特点是()ABD

A、最高政治权力为联合体内少数具有血统优势的氏族所把持

B、最高权力呈现出个人化的专制倾向

C、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

D、最高权力的“政教一体化”

3、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ABC

A.燧人

B.伏羲

C.神农

D.女娲

5、战争在中国国家起源上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AB

A、战争开辟了中国文明独特的起源之路。

B、战争也决定了中国早期国家和后来权威的基本类型。

C、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

D、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6、颛顼的“绝地天通”的涵义(AB)

A、反映了黄帝之后,联合体首领的权威足以将原来的部落巫术整合为统一的联合体巫教,并有意识地利用

巫术为自己的权力服务。

B、颛顼是以政治权力拥有者的身份,垄断了沟通神、人的巫术权力。

C、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

D、反映了王权起源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一、单选题

1、夏以后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是 B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2、最高权力的称谓,夏代称为,后

A、王

B、后

C、皇帝

D、天子

3、最高权力的称谓,商代称,王

A、王

B、后

C、皇帝

D、天子

二、多选题

1、商朝王权制度的基本特点()AC

A、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

B、从分封的布局结构上看,有明显的战略考虑;

C、有比较系统的宗法制度确保其王位继承的规范化。

D、从分封的对象来看,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

2、西周分封制的特点()ABC

A、从分封的布局结构上看,有明显的战略考虑;

B、从分封的对象来看,受封的主体是周王室贵族;

C、从分封的人口结构形式上来看,大多数的分国都采取了周族连同其盟友、被征服的商人和土著三者结合

的人口组合方式,因而分封造成了有史以来最大一次移民活动,从而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民族重组与融合。

D、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

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转型在政治层面主要表现在()ABCD

A、以层层分封为主要特征的分权体制逐渐为中央集权所替代。

B、传统的分封制退居到次要的地位,郡县制成为主要的制度形态。

C、世卿世禄让位于流动性很强的选官制度。

D、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4、商代的“诸侯”对王室承担的义务有:。

A.朝觐 B.纳贡 C.劳役 D.兵役

5、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支柱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度 D.宗庙制度

6、西周的政治机构大体可以分为()。

A.决策机构 B.执行机构 C.内廷宗教与文职机构 D.宫廷机构

7、西周国家的执行机构主要是“三有司”即()。

A.司土 B.司马 C.司工 D.司寇

8、战国时,有些国家实行五官制,五官即()和大行。

A.大谏

B.大田

C.大司马

D.大理

9、战国时,司法职官地位上升,各国的司法职官主要有()。

A.大理

B.司寇

C.廷尉

D.都尉

10、战国时的任官符信制度有()。

A.玺 B.印 C.符 D.节

4—10 题答案:

4、ABD

5、AB

6、ABCD

7、ABC

8、ABCD

9、ABC 10、ABCD

11、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的基本特色有哪些()

(1)人群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构成了孙氏族—子氏族—宗主氏族—联合体的金字塔式的政治组织结构形式;

他们分布在广阔的地域范围内,但却已经实现了有效的联合;

(3)血缘氏族组织构成了政治性组织的基础,而政治组织又肯定了血缘关系和血统优势。血统优势不仅使某些氏族在其所统辖的族群中成为当然领袖,而且还使他们有可能成为联合体的最高领导者。

三、判断题

1、商代内服与外服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正确)

2、了解西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正确)

第四章至第五章作业讲评

一、单选题

1、所谓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谁被认为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C

A、皇帝的弟弟

B、皇帝的亲信

C、嫡长子

D、贤能的大臣

2、皇帝制度的创立者是谁(B)

A、李斯

B、秦王嬴政

C、汉武帝

D、管仲

3、清代继承明代废除宰相的做法,雍正年间,设立了什么机构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承办军国要务。C

A、三省

B、督察院

C、军机处

D、五府六部

4、清朝设置管理宦官的机构是:D

A、东厂

B、锦衣卫

C、内侍省

D、敬事房

二、多选题

1、皇帝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 ABD

A.皇位继承制度

B.后宫制度

C.宦官制度

D.皇位世袭制度

2、汉代有等女官以管理后宫,形成女官制度。2、ABC

A.女御长

B.宫长

C.宫中学事史

D.尚宫

3、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为严重的是等朝代。3、ABC

A.西汉

B.东汉

C.唐

D.明

4、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朝为最。4、ACD

A.东汉

B.隋

C.唐

D.明

5、明朝的司礼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席衙门,它具有的权力。5、AB

A.批阅奏本 B.传宣旨意 C.阁票 D.听讼

6、明代的宦官领导一个全国性的特务机构,其系统有。6、BCD

A.二十四衙门

B.锦衣卫

C.东厂

D.西厂

7、皇帝制度的特点()ABCDE

A、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

B、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

C、皇帝作为政治性权威,皇帝还被看作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

D、皇帝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他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也掌握着最高的决定权和监督权,国家军事力量的指挥权。皇权凌驾于整个政治机构之上,整个政治机构都可以看成是皇权下的执行机构。

E、皇权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且不受法律和任何机构的制约,属于专制性权力。

8、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ABC

A、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之手;

B、皇帝与各具体执行部门之间,废除宰相制度;

C、皇帝以下,行政、军事、监察三个机关分别独立,互不统属,相互制约。

D、压低宦官的品级。

9、清朝如何避免宦官乱政()ABD

A、严禁宦官干政,效法朱元璋铸铁牌禁宦官干政;

B、压低宦官的品级;

C、设东厂和锦衣卫

D、大大削减宦官数量

10、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无法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BCDE

A、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B、外朝官有家族和师友背景,势大权重的朝臣有可能夺取皇位,因而很难赢得皇帝的信任;

C、宦官作为服侍皇帝私人生活的奴才,一般没有家族背景,对皇权不构成威胁,故深得皇帝的信任和纵容。

D、宦官与皇帝朝夕相处,比外朝官更有机会摸透皇帝的秉性,极易与皇帝产生情感上的联系;

E、在制度的设置上,外朝官的权力逐渐趋于分散,直到废除宰相,失去了与宦官抗衡的体制力量。

11、为什么说皇权是典型的全能型权力?ABCD

A、首先,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务,社会各个领域在皇权面前均没有自主性,皇帝一直保持着对社会的超经济强制权力。

B、其次,作为政治性权威,皇帝还被看作是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对思想文化活动进行干预。

C、再次,从现代政治学理念上看,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

D、最后,皇权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且不受法律和任何机构制约,属于专制性权力。

三、判断题

1、皇位的世袭制对政治稳定有重要的作用。(A)

A、正确

B、错误

2、在唐朝,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除了名号之外,生前要加“谥号”,死后要加“尊号”。(B)

A、正确

B、错误

3、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A)

A、正确

B、错误

第五章宰相制度

一、单选题

1、作为正式机构,宰相出现于()时期。D

A、秦

B、汉

C、战国

D、春秋

二、多选题(4题)

1、东汉成帝时的“三公”为。ABD

A.大司空 B.大司马 C.大司徒 D.丞相

2、三国时的“三公”是。ABC

A.太尉 B.司徒 C.司空 D.司马

3、隋唐时掌握国家重要权力的机构,即所谓的“三省”是。ABC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行省

4、隋朝皇帝以下设“三师”,即,他们并无实权。BCD

A.太尉 B.太师 C.太傅 D.太保

5、宋朝宰相制度的特点()ABCD

A、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

B、中书门下长官只有加上“同平章事”,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是真正的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院掌军事,以三司掌财政,与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三司”。

D、二府三司互不统属,宰相权已被一分为三。

6、相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权力ABC

A、相权来自于皇权的授予。

B、相权不是单纯的行政权,而是以行政权为主导的、兼有司法权、监督权、立法权等各种国家权力的权力

类型。

C、宰相制度是皇权为实现自身利益而设置,一旦有其他的替代制度,就会取而代之。

D、相权与皇权完全是同一权力类型,只是层次不同罢了。

E、在家国一体化的理论与制度下,宰相很难避免皇帝家奴的性质,而这正是典型的专制主义制度。

7、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ABCDE

(1)军机处后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

(2)军机大臣几乎每天都要入值办事,共同商议朝政。

(3)皇帝对中央及地方机构或官吏有所指示,都由军机大臣起草召旨,有的先下内阁,有的则不经过内阁,直接密封发给地方督抚。

(4)各地督抚的奏章,也经由军机处直达皇帝。

(5)军机处的设置及其权限的划定,是皇权极端化发展的产物,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专制皇权至此发展到了顶峰。

8、明朝政治制度的最显著特点有哪些BCD

(1)军机处后成为参与机要、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

(2)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3)在皇帝与各具体执行部门之间,宰相这一中间机构被撤消,决策机构与职能部门之间直接联系;(4)皇帝之下,行政、军事、监察三个机关分别独立,互不统属,相互制约。

三、判断题(5题)

1、西汉自武帝时起,开始出现“内朝官”与“外朝官”之分;前者最重要的是尚书,而后者则以宰相为首。A

A、正确

B、错误

2、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权不断转移,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省,南北朝政归门下。A

A、正确

B、错误

3、为解决三省运行的不协调,唐高祖设政事堂会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并逐渐变成了正式的宰相机构。A

A、正确

B、错误

4、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三司”主军政,“枢密院”主财政,彼此不相统属。B

A、正确

B、错误

5、南宋时,宰相兼领“枢密使”,则民政、军政、财政等诸权始并于宰相。A

A、正确

B、错误

第六章职官制度

一、单选题

1、九品中正制始于何时?B

A、汉代

B、曹魏

C、西晋

D、南北朝

2、察举和征辟是那个朝代的职官选任制度?C

A、清朝

B、唐朝

C、汉朝

D、南北朝

3、中国古代对官员政绩的考核称为:C

A、征辟

B、察举

C、考课

D、会试

二、多选题

1、古代委任官员的形式有等。ABCDE

A.册授 B.制授 C.敕授 D.旨授 E。判补

2、汉代对官员的惩罚一般有等。ABC

A.降薪 B.贬职 C.免官 D.回原籍

3、古代表示职官等级的名号有。ABCD

A.品 B.阶 C.勋 D.爵

4、隋唐创建的科举制的意义是:ABCDE

A、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已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

B、统治者为重整儒学意识形态的权威,除对其本身进行修正与创新外,还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定有力的社会激励机制。明经等科的设置已有利于儒学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实施为这一机制的建立准备了制度条件。

C、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任官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世背景对职官选拔的影响,使得许多出身下层的弟子有可能跻身官僚阶层。

D、考试成绩作为量化的标准,能避免选人时的个人主观性,有利于政府运作过程的客观化和理性化。

E、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它不仅改变了中国古代职官队伍的成分结构,还进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

5、宋代科举考试分为哪几种?ABC

A、乡试

B、省试

C、殿试

D、会试

6、明代科举考试分为哪三级形式?ABD

A、乡试

B、省试

C、殿试

D、会试

7、宋代为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实行了那些制度?ABCDE

A、糊名

B、誉录

C、回避

D、设“权知贡举”为主考

E、锁院

8、以下关于恩荫制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BCDE

A、恩荫制是指子孙依靠父祖的官爵或功勋保举任官的制度

B、正式将恩荫特权纳入选官制度的是汉代的“任子制”

C、这一制度是官僚权力衍生出的特权之一,因其关涉到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因此一直延续并变本加厉地发展。

D、这一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培植高层职官对现存皇权的亲和感,另一方面又不利于政治清明

E、恩荫制在古代称为“非正途入仕”,是世袭制在职官制度上的反映,它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身份带有一定的家族占有性质。

9、以下关于赀选制正确的说法是:

A、赀选制就是卖官制度。赀选制在古代称为“非正途入仕”

B、两汉规定财产在一定数额以上者,向朝廷缴纳若干资财后,便可以到京都听候选官。

C、赀选的实施,有利于打破士大夫阶层对职官的垄断,但难于与儒学意识形态相适应,一直受到士大夫社会的批评。

D、赀选制说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事实上十分脆弱,它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财政制度,不得不以赀选的方式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一种补充手段。

E、赀选制由于皇帝私人对财富的需要,一直没有被真正废止。

三、判断题

1、中国古代的正途选任制度,西周是“世卿世禄”制,战国是“客卿制度”。A

A、正确

B、错误

2、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分常举和制举。A

A、正确

B、错误

3、唐代对官员品德方面的考核,以“四善”为标准,在才能方面的考核以“二十七最”为标准。A`

A、正确

B、错误

第七章言谏与监察制度

一、单选题

1、言谏发展为专门的机构是在什么时期?B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2、明代的御史制度中,明太祖于洪武十五年始设(),两年后完成了台、察合一的制度创新。D

A、御史台

B、通政使司

C、进奏院D、都察院

二、多选题

1、以下对监察的表述正确的是:AC

A、监察主要指由皇帝委派对整个官僚系统实施监督的机构或人员。

B、监察对象主要是皇帝而非百官。

C、监察针对的是整个官僚系统。

D、主要是指臣民对国家决策提供建议、意见,具有咨议与立法监督的双重性质,其中咨议性质的成分更为主要。

2、以下对言谏的表述正确的是:BD

A、言谏主要指由皇帝委派对整个官僚系统实施监督的机构或人员

B、言谏的对象主要是皇帝而非百官。

C、言谏针对的是整个官僚系统。

D、言谏主要是指臣民对国家决策提供建议、意见,具有咨议与立法监督的双重性质,其中咨议性质的成分更为主要。

E、以上都对

3、汉武帝时监察机构的设置出现了哪些变化?ABC

A、开始重用内朝官,监察权力逐渐转移到内朝尚书令手中

B、于丞相府设置丞相司直,秩位与御史大夫相同

C、设置司隶校尉,其权势逐渐显赫。

4、秦代言谏官职的设置有:BE

A、掌议论

B、给事中

C、太中大夫

D、中大夫

E、谏议大夫

5、秦汉时期中央监察机构的职掌主要有哪些?ABCDE

A、掌管律令,参与制定国家主要法律,并主持草拟有关法令

B、纠弹违失,察举非法;

C、考课百官,荐举人才;

D、审理大案、疑案;

E、以监军身份督军作战。

6、宋朝御史台机构由哪几院构成?ABC

A、台院

B、殿院

C、察院

D、谏院

7、清代的中央监察机构有:ABCDE

A、十五道监察御史

B、五城察院

C、宗室御使处

D、稽查内务府御使处

E、都察院

8、清代地方监察机构有:ABCDE

A、总督

B、巡抚

C、按察使司

D、巡道

E、以上都对

三、判断题

1、唐朝遇有重大案件由御史台会同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理,谓之“三司推事”B

A、正确

B、错误

2、清代言谏制度的特点是:言谏机构逐渐失去了谏正、封驳的权力,转而以纠劾权为主,完成了由宋朝开始的“台、谏合一”;建立了多元的监察轨道,监察网络更加细密。A

A、正确

B、错误

第八章至第九章练习题

第八章

一、单选题

1、秦中央由谁主理全国军政。B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大司空

2、秦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凡多大年龄的男子都要服兵役。D

A、17岁—30岁

B、20岁—50岁

C、30岁—60岁

D、17岁—60岁

二、多选题

1、宋朝的军事权由分掌。ABC

A.枢密院 B.三衙 C.兵部 D.太尉

2、隋唐宋的中央司法机构有构成。ABC

A.大理寺 B.刑部 C.御史台 D.都察院

3、明朝掌一省军政民的是合称“三司”的。ABC

A.布政使司 B.提刑按察使司 C.都指挥使司 D.提点刑狱司

4、我国古代司法制度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ABC

A、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掌握着最高的立法权。

B、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是国家“最高法院”的唯一法官。

C、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是国家“最高检察院”的唯一检察官。

D、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是国家最高的行政长官。

E、皇帝作为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是国家最高的军事首领。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制有两种()BD

A、内军

B、世兵制

C、外军

D、府兵制

6、明朝的司法权虽然由“三法司”执掌,但其他部门也可参与司法活动,故而,明朝的审判有多种形式,包括()

A、三司会审

B、九卿会审

C、圆审

D、热审

E、大审

三、判断题

1、以行政权兼领司法权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点。A

A、正确B、错误

2、清军制源于八旗制度。A

A、正确B、错误

第九章

一、单选题

1、秦以后的地方基本建制为C

A、郡国并行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2、西汉的地方基本建制因分封形成了:A

A、郡国并行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

3、清朝的一省主官为:B

A、刺史

B、巡抚

C、总督

D、知县

4、清朝地方最高级别的官员是:总督C

A、刺史

B、巡抚

C、总督

D、知县

5、唐朝的地方建制沿袭了隋的做法,仍是两级建制,只是将郡改为州。州的主官称为:D

A、郡守 B州牧 C太守 D刺史

二、多选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分为哪三级?ABC

A、州

B、郡

C、县

D、省

E、乡

2、中央集权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维持其存在和运转的:ABCDE

A中央通过掌握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来达到控制地方的目的。

B在体制设计上,压缩地方行政单元,并尽量分散其事权。

C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来避免地方势力的形成。

D通过全权控制和支配地方财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E以上都对

3、元朝地方建制。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直辖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称为“腹里”。

宣政院设在中央,管辖今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地方上设立十一个行省,行省下设:ABCDE

A、路 B府 C、州 D、县 E、以上都对

4、清朝的地方行政建制依次为。ACBD

A.省 B.府 C.道 D.县 E州

5、

三、判断题

1、中国古代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框架,是由中国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如治水、赈灾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B

A、正确B、错误

2、专制政治存在和运转的目的,主要是皇帝及其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它必然要选择中央集权这一最适合垄断社会利益的体制形式。专制政治在本质上是排斥法治的。A

A、正确B、错误

3、秦朝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是乡、亭、里。B

A、正确B、错误

4、汉朝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是乡、亭、里。A

A、正确B、错误

5、宋朝在王安石变法后,实行了保甲制。A

A、正确B、错误

第十章至第十二章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清政府政治制度开始调整的标志是1844年设置的(),它实际上是代表清政府办理对外交往的官职。C

A、南洋大臣

B、北洋大臣

C、通商大臣

D、总理大臣

2、1859年清政府设置了(),他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建立。A

A、总税务司

B、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C、通商大臣

D、总理大臣

3、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等学校的设立;A(同文馆)

A、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算学馆 D京师大学堂

4、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的组建。D(新军)

A 湘军 B淮军

C海军 D新军

5、辛亥革命后颁布的第一个带有宪法性质的文献是A

A、《鄂州约法》 B《临时约法》

C《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D《新约法》

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本大法是()C

A、《鄂州约法》 B《临时约法》

C《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D《新约法》

9、袁世凯上台后,对国家机构进行了的改组,以()为国家最高行政枢要机构,从而使内阁制改为变相的总统制。

A 国务院 B政事堂

C 立法院 D参议院

二、多选题

1、19世纪初,中国精英界出现了以为代表的经世派。ABC

A.龚自珍 B.魏源 C.林则徐 D.王韬

2、在洋务派官僚中,属于地方官僚的。BCD

A.奕訢

B.曾国藩

C.李鸿章

D.张之洞

3、维新变法的领导人有。ABCD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4、清朝地方势力的增长表现在。AB

A.地方军事化的形成 B.督抚专权 C.洋务派的兴起 D.汉族官僚势力的上升

5、中国近代军队的萌芽是的组建。AB

A.湘军 B.淮军 C.绿营兵 D.防军

6、1904年,清政府正式制定新军制,新军分。ABC

A.常备军

B.续备军

C.后备军

D.练军

7、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经历了几个阶段。ABC

A.内阁制 B.总统制 C.洪宪制 D.元首制

8、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的法律法规有。BC

A.《总统选举法》 B.《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约法》

9、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等派系。ABC

A.皖 B.直 C.奉 D.滇

10、国民政府的中央政制分为等时期。ABC

A.军政时期 B.训政时期 C.宪政时期 D.党政时期

11、早期改良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是ABCD

A他们清楚地发现了引进的西方现代技术和工业与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冲突,也意识到这是洋务运动本身所存在的根本性误区。

B他们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

C明确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的纲领性主张。

D极力鼓吹设立议院,且对议院制度实现了由一般性的赞赏到提出具体方案的转变。

12、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特点?ABCD

(1)这些改革的保守色彩相当浓重,很难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要求;

(2)改革过多地考虑了满族贵族的利益,对减缓日益加剧的满汉矛盾并无直接的作用。

(3)这些改革都是在社会各阶层千呼万唤、历尽艰难之后才作出的,很难让国人相信清政府有改革的诚意。

(4)对解决清政府日益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并无多大帮助。

13、南京临时政府体制的特点是什么?ABC

(1)是革命派、立宪派与具有自由倾向的地方官僚参加的三派联合政权,其主要领导权控制在革命派手中。

(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3)临时总统的权力实际上兼有司法权,总统的权限超出了行政系统。

(4)

15、试述清政府的“新政”的原因 ABCD

A、20世纪初,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统治已是风雨飘摇、日薄西山。

B、国内外反清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维新派也在海内外为变法而奔走呼号;

C、列强为实现其“以华制华”的目的,也极力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促其“速行变法”以“革新”政治。

D、在内外压力的交互作用下,清政府内部逐渐出现了力图通过改革克服危机的努力。

16、清政府“新政”的内容包括:ABCD

(1)政权机构方面的改革。

(2)军事方面的改革。

(3)文化教育方面。

(4)法律方面。

17、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12章

A国民政府的根本法由国民党制定。

B国民政府的权力源于国民党。

C国民政府的施政纲领及政策,由国民党制定。

D国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及其治国政绩须受党的监督。

18、《训政时期约法》规定的政治体制的特点。ABC(12章)

A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中央统治权,闭会期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

B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治权。

C《训政时期约法》高于一切,凡法律与之抵触者均无效。

D《训政时期约法》应服从法律。

19、国民政府的组织机构主要有哪些ABCDE(第12章)

A立法院 B司法院

C行政院 D考试院 E监察院

三、判断题

1、19世纪40至60年代,整个中国精英社会已经形成了真正的民族危亡感。B

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典型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B

3、绝大多数早期改良主义者在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却对旧制度的思想信仰基础儒学大肆捍卫,

这反映了改良思想对传统的妥协性。A

4、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形式,否定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第一次由专

权走向分权,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根本变革。A

5、洋务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它将鸦片战争后经世派所提出的“师长论”付诸实践,它的出现和持续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离开了既定轨道,开始了由传统而向现代化的缓慢转型。A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开卷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1题10分,共20分) 1、三公九卿制度 考核知识点:秦汉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48--57 答: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分别领导九卿,名义上是宰相之职,他们总隶于皇帝。 所谓九卿,就是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大司马),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2、三省六部制 考核知识点:隋唐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70--78 答: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中央辅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各项政务,其分工如下: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

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三省六部是隋代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 1、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参见P268--274 答:一、军事制度的改革 ①.陆军:曾国藩利用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招募本地失业农民入伍,而由一些坚决保卫儒道的士人率领,建立起一支非正规的军队。袁世凯在华北训练的“新建陆军”,张之洞在长江地区训练的“自强军”,都采用了近代化的军事编练方式。清政府还在各省创武备学堂,改建省兵制,并裁减绿营和勇军。1906年,又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统辖新军。 ②海军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办新海军,1910年成立了海军部。海军官制略如陆军,分为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水师学堂和造船厂等也归海军部统辖。 二、行政机构的改革 (1)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3)组织责任内阁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 (1)建立新式学堂(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 考核知识点:南京临时政府,参见P274--276 答:南京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总统制组织中央政府。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临时大总统是行政首脑,在政府中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主持国务会议,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制大体相同,是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建立政府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临时大总统和临时副总统的选举,限于革命战争环境,不是民选,而是由已独立的各省都督府指定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第二,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力高踞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第三,南京临时政

中国政治制度史

填空: 1.郡县制推行始于(秦朝) 2.猛安谋克制度使用创立的是(女真人) 3.科举制建立于(隋朝)、(隋炀帝) 4.军机处设立于(雍正) 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6.明代(宗藩制度)是宗法制的复轨 7.明厂卫制有东厂、西厂、(锦衣卫) 8.明省级的长官叫(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9.明清的(改土归流)违背了因俗而治 10.秦朝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1.春秋前宗教事务官吏称之为太史寮 12.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以吏为师)、(法家文化) 13.西汉(汉武帝)设立了(尚书台)为核心的中朝官架空了三公制 14.汉选举制有(察举、征辟) 15.科举制(进士科)士人最重视 16.元朝统治中原的制度是(投下分封制) 17.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明仁宗朱高炽时) 18.元朝的四个等级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名词解释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郡县制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县令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玩过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扔位列六部之首。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早想,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六部制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检测(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最终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是在( ) A.舜 B.禹 C.夏启 D.商纣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 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3.周初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族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4. 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有( ) ①镇守疆土②交纳贡赋③朝觐述职④随从作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 6.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 7.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层层封授形成金字塔的等级制度 C.在政治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D.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总能率群弟”,按宗 法制的规定,下列不一定能成为相对血缘关系范围的大宗是() A.周天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B.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的嫡长子、嫡长孙 D.诸侯正妻所生育的儿子 9.下列有关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的说法全都无误的一项是( ) (1)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2)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 (3)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4)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 A.(1)(2)(3)(4) B.(2)(3)(4) C.(1)(3)(4) D.(1)(2)(3) 10.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首”,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下达皇帝诏令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11. (2007 广东卷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 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同学们: 你们好!根据学院的要求,现在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期末复习大纲公布如下。就有关的问题提示如下: 1、本大纲所有复习题是供大家自学时使用,由大家根据所学,自行在电子课件或者教材中寻找答案。 2、期末考试是机考,随即出题;试题有可能与本大纲重合,也有可能超出本大纲,请大家复习时在范围上要更宽泛些,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 3、题目很小,内容琐碎,题量却比较大。因此大家要立足于本大纲的复习,不要再找所谓重点进行复习。再强调一遍:要全面复习。 4、题型大家一望而知,不再赘言。请大家再参考平时答疑公告栏中所载“答疑回放”中的ppt。 5、说白了,请大家依据此大纲复习,并注意平时答疑中的有关公告。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的邦鄙是指()的行政区域。 A首都附近B、民族杂居地区C边境地区D、各诸侯国内部 2、西周的大夫是分封的,所封的土地称为()。 A、采邑 B、庄园 C、坞堡 D、领地 3、辽朝以民政为主的地方行政系统由()负责。 A、南面官 B、大王院 C、枢密院 D、北面官 4、元代称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的()管辖。 A、户部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5、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将全国各行省一律改为(),废除行省制度。 A、承宣布政使司 B、都督府 C、提刑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6、封建时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

上。 A、使用 B、培养 C、考核 D、以刑罚恫吓 7、宋代地方的军、民、财、法和人事权互不相属,权力都集中到中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要着眼于官吏的() A、职有常守 B、相互牵制 C、争权夺利 D、能力培养 8、秦汉考核官吏实行一年一考,三年课()一次。 A优劣B赏罚C殿最D贤否 9明清时期在府一级设有同知、通判为知府的辅助官员,当时被称为() A副手B副官C辅官D佐贰官 10、“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说舜在用强制手段夺取最高首领的权位,是对所谓()制度的破坏。 A禅让B官员任免C官吏选拔D君主即位 11、清世宗雍正以后,皇帝对各省政务的批示经过须经过()。 A内阁B户部C军机处D兵部 12、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如果皇帝不亲政事,考核由()负责,交皇帝核准。 A奉常B长史C侍中D尚书 13、考课制度中,对官吏的提升称为()。 A升B提拔C迁D拔擢 14、东汉,三公改为(),共同辅助皇帝决策。 A太尉、司徒、司空B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C太尉、国尉、廷尉D郎中令、卫尉、校尉 15、西晋诸侯王身兼中央要职,又拥有一定的军队,威胁中央的安全,因此出现了()。 A吴楚七国之乱B靖难之役C八王之乱D异姓王反叛 16、宗法制度首先强调的是() A尊尊B忠君C极谏D亲亲 17、西周国学将成绩优异者通过司马推荐给周王。被推荐者叫作() A进士B贡士C贤士D才士。 18、御史台独立后,()主管纠劾官吏的失职滥权及其他违法事件,责任最重。A治(持)书侍御史B殿中侍御史C侍御史D御史 19、唐代宦官擅权,是先从掌握()开始的。 A财权B人事权C军权D处理宫中事务权 2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部[州]监察区,各部设()。 A刺史B御史C廷尉D司隶校尉 21、()是指出自忠诚,从对统治者有利的出发点上提出来的补阙和匡正。 A劝慰B勉励C谏诤D讥讽 22、东厂一般是由(D)的掌印太监监领,称提督东厂,直接受皇帝指挥。 A、御用监B尚宝监C神宫监D司礼监 23、汉代()并行,郡设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A郡国B府州C路府D省州 24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名为()。 A顺天府B应天府C奉天府D大名府 25、“夏后”的“后”的意思是()

中国政治制度史

1制度,政治制度,隐性规则概念分析 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政治制度:指人类组织发展到国家阶段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的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 隐性规则:指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不以成文形式表现各种规则约束的总称,又叫非正式约束或者潜规则 2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系(选拔平衡);文官政治文化或文治

精神,重文轻武; 3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政治组织框架,政治文化变迁;政治运作规则机制变迁;社会权利结构变迁; 包括首脑与中央决策系统及其运行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监察、人事管理、财政、户籍管理、民族和宗教、外国事务管理制度。 4论述中国国家起源 经济上: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发生了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权利中心,而生产的发展,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财产,形成贫富分

化。 政治上: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的雏形。 军事上:频发的自卫和扩张战争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建立。5国家起源学说有哪些,试就其中一种谈谈自己看法 契约说冲突说贸易说水利灌溉说战争说圣人造福说; 六说各有道理,历史是复杂的,国家产生原因也是复杂的导致国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就契约说而言,这

种说法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结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霍布斯是契约理论的最早阐述者,洛饿休谟克完善和丰富了这种假说,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们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收回。契约说的核心是人们在自然状态下,是可以沟通和合作的,由沟通和合作,通过达成契约,产生了国家。 6夏朝的行政体系具体构建如何 A服内(夏后直接控制区):分为内廷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试题附全答案【电大备考】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试题 附全答案【电大备考】 【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试题附全答案 一、填空题 1、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2、下列不属于传统社会特征的是(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 3、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社会主义社会) 5、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6、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 7、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8、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等级君主制 )。 9、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则是建立在封建(家庭)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 10、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执掌国家政权的时代。 11、司马迁写(史记

)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 12、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13、从夏、商、西周和春秋的奴隶制时代到封建制时代开始阶段的战国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先秦时期“ )“。 14、(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15、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是(西周) 16、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17、(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18、“兄长去世后由弟按年序依次继承王位,同辈之弟无或去世则由长兄之子继位。“这一王位继承制度被称之为(兄终弟及)。 19、“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20、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和(司空)。 21、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 22、关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终止时间问题,史学界通常取(“战国封建说“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三公九卿 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要官员。三公是秦汉最高的行政长官,秦及西汉前期是丞相(百官之首)、太尉(掌军政)和御史大夫(掌监察),西汉晚期为丞相、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监察),东汉为司法、司徒、司空,但此时三公名义上分部九卿,实则丧失原有职权。秦汉九卿承担国家主要行政职能,职名前后变化较大,但组织职能相对稳定。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到隋唐三公九卿职能被三省六部取代。 2、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制度。隋唐改革国家组织,开始建立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到唐代完善这种制度。隋代三省为内史(掌拟诏制令权)、门下(掌封驳权)、尚书省(掌行政权),唐代为中书(内史省改名)、门下、尚书省。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个具体职能机构,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部,长官为尚书。六部成为当时及后世中国主流的国家行政职能机构。 3、南书房 清朝的内廷机构。原为康熙帝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始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故南书房一度被视为机要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后,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4、军机处 清代中后期处理机要政务的中枢机构。雍正八年(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政务的权力。军机处的人员主要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处大臣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军机大臣下另有军机章京,从六部员司和内阁中书中选取,俗称“小军机”。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恭撰上谕,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核查山川道里、兵马钱粮的树木,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军机处虽能参与军国大政,决定权仍在皇帝的手中,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的专职权力,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5、酎金令 汉削弱诸侯国措施之一。酌金即汉时诸侯与宗庙祭祀时随同酌(指重酿之酒)所献的黄金。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长安祭高祖庙献酌饮酒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目献黄金助祭,每千口俸金四两,余数超过五百口也是四两,由少府验收。武帝时,曾借酌金不足为名,削弱、打击诸侯王和列侯的势力。 6、乡遂制度 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乡遂制度是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中国政治制度史(三)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 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 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对) 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对) 11、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 (对) 三、名词解释 1、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2、中朝官: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 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4、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5、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 7、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 8、内三院: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 9、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 10、"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 11、三公制: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12、"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 13、"二府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14、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15、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 四、简答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单选题 3

单选题 1.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确立了黄帝族在联合体内的优势地位和黄帝个人的权威。黄帝与炎帝战争 2.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舜从此确立自己的地位。舜对“四凶”的战争 3.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决定了中原霸权的归属。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4.夏以后,(世袭制)成为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并得到了传统合法性观念的有力支持,从而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5.商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制作和使用大量的(青铜器)。包括各种酒具、武器和礼器,制作精美。 6.西周后期已经出现了将王室与国家区分开来的政治观念,相应地,在制度上也出现了内廷与外朝的划分。(卿士寮)成为执政大臣的重要参谋和秘书机构。 7.西周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 嫡庶之分)为基础的。 8.据文献记载,西周分封建国,往往赐予相应的爵位。《春秋》将周的诸侯分成(公侯伯子男)。 9.由于封建制和宗法制的实施,西周的任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几乎所有的官职都是在特定的贵族家族的宗主之间世袭。 10.西周的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嫡庶之分为基础的。实际上就是以(血亲)为纽带,构筑了政治等级关系。 11.战国时期,原来的执政正式演化为(丞相)制度。除楚国仍沿用春秋时“令尹”名称外,山东各国的执政均称“相”。其职能为“百官之长”。 12.战国时期,因各国的度量衡不统一,薪俸制度的支付单位也是不一致的。其中,楚国是以(担)为单位。 13.战国时期,主要采用(粮食)作为官员薪俸发放的形式。 14.所谓皇位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皇位继承的唯一合法依据是(血统)。 15.随着皇帝制度的确立,与皇帝有关的各种礼仪制度也逐渐制定出来。皇帝的言行有法定的名称,皇帝自称(朕)。 16.明代废除宰相的做法为清朝所继承。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承旨办理军国要务、任免官员、呈递章奏、起草谕旨的中枢机构。 17.汉承秦制,皇帝制度较秦健全。皇帝的名号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总结: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诰),史官记事曰上,等等。 18.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及“五帝”之“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此后,(皇帝)代替三代时的“王”,成为最高政治权力拥有者的称号。 19.清朝为防止皇子争储带来的政治动荡,(雍正)皇帝决定建立秘密建储制度。 20.清朝预立太子的制度开始于(康熙)时期。 21.皇位继承制度是延续专制皇统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其核心之一是(世袭制)。 22.唐朝自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围绕皇位继承的斗争时有发生,有唐一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 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 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 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 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 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开篇语 绪论 一、何为制度 二、何为政治制度 三、何为政治制度史 四、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第一节前封建时代 一、国家起源的假说 1.契约说 2.冲突说 3.贸易说 4.水利灌溉说 5.战争说 6.圣人造福说 二、中国的国家起源 1.从“国”字谈起 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 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一、国家形态 二、王权 三、服内与服外 四、阶级与阶层 五、宗教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一、严整的宗法制度 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 3.宗法体系 4.宗庙祭祀 二、分封 三、朝觐盟会制度 四、官制 五、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一、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 二、在宗法政治框架内秩序重整的努力 三、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 四、战国时代的政治改革 五、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 六、政治文化: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 一、皇帝制度的确立 二、铲平贵族政治,实行社会等级流动化 三、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 四、“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 一、郡县制的最终确立 二、皇帝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1.名号 2.后宫制度 3.东宫制度 4.宦官制度 三、官僚体系 1.外朝官 ①丞相、三公体系

②九卿和列卿体系 2.中朝官 ①皇帝的亲卫武将 ②尚书台 ③皇帝的侍从 3.地方官 4.王国官 四、礼仪制度 五、司法制度 1.司法过程 2.法律的演变 六、汉代的乡里结构 1.类政权的管理机构 2.社会管理 七、汉代的选举制度 八、汉代的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 九、汉代的监察制度 十、官员的任用规则与考核制度 1.官员任用的习惯规则 2.官员的考核 十一、汉朝的兵制 1.符节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 一、填空题(共计40分。每空1分。) 1、《法经》是一部以(刑法)为主体,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的法典。 2、秦在郡设(郡守)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曹魏)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4、魏晋时期,中央军队分成(中军)和(外军)。 5、唐代开始,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6、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科举)是分科举拔人才的制度。 8、元代把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中书省管辖。 9、明清时代的监察机构是(都察院)。 10、清代辅政机关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制。 11、清末,以两江总督兼任(南洋大臣),驻(上海),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驻(天津)。 12、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13、康有为要求改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以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4、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资政院),地方是(咨议局)。 15、1911年,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 17、1912年,在宋教仁推动下,同盟会与几个党派联合,改组为(国民党)。 18、北洋政府时期,跨省的军事机构是(巡阅使署)和(经略使署)。

19、1926年,中政会一度改名为(政治会议)。 20、1928年10月通过的《国民政府组织法》,奠定了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 21、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是(立法院)。 22、国民党统治时期,所谓县自治的议决机关是(县议会)及(县参议会)。 23、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 24、工农民主政权在检察工作方面采取(审检合一)制。 25、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关,是各级(参议会)。 26、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8年在(华北)解放区设立了全国性的金融机关(中国人民银行)。 27、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28、54年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体系由三级两层改为(四级)。 二、名词解释 1、内服和外服 夏商周时期,在中央任职的各级官吏称为内服,封在王畿范围以外和边远地区的贵族、侯伯称为外服 2、宋代磨勘制度 磨勘指审核、推究,宋代将之作为考深和诠选的一项制度,则是指审核、推究、勘验簿历文状的一系列做法和程序。 3、清代官缺制度 清代规定在国家机关中实行按民族分配一定官缺的办法,即将重要官职分别定为宗室缺、满州缺、蒙古缺、汉军缺、汉缺等,其中以满缺、汉缺为主,按缺补授,这种办法,保证了满人的特殊权益,是民族歧视政策的反映。 4、淮军 淮军是模仿湘军建立起来的一支反动武装,其组织者是李鸿章,淮军的营制编组等与湘军基本相同,但装备有更多的洋枪洋炮,是一支买办性更强,直接依赖外国侵略者援助的军阀队伍。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政治制度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1国家主权、国家权力的归属。即由哪个阶级或由某一个阶级的哪一个集团按照什么原则,总揽和掌握,运用统治权。 2政权结构,即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采取什么方式,按照什么原则来处理,也是政权体系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实行一个阶级的专制,以及如何使一个国家保持在秩序范围内。 3政府机构和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通过哪些政治的物质实体来管理国家,行使权力和权力的合理分工,以保证政府行政对社会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反作用”的发挥,并协调,处理政府与居民的关系。 4政权主体者和客体者的关系。即各自享有和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权利义务是政治权利的延伸和体现,又是政治权利的保证和制约条件,因此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衡量一种政治制度的尺度之一。 2政治制度的本质: 1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看,社会政治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上层建筑 2它集中表现和体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基础变动的要求,并对其或者积极辅助起保障作用,或者消极地起阻碍作用 3它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方面,当阶级产生之后,当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时,它受阶级斗争的制约和影响,并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其发生作用的范围,改善或改变他自己存在的形式与面貌 4在国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发展阶段上,它的实质和核心是指人们如何参与国事,行使权利以及怎样组成上层建筑,并实现其不违背统治阶级意志的运营运转。 最后,他在国家的基本要素的意义上,在一定国土范围内和在涉及一定领土上的全社会所有居民规模上,其“公共权力”必然地与维系全社会的秩序、公共的事务相关联。 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1君主专制长期性,其权力的无所不包和高度集中性 2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同法律制度、伦理道德融会在一起,其基础是宗法等级制度 3神权、政权、族权紧密结合,形成束缚被压迫阶级的极大绳索 4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是地主阶级专政,政治关系的基本格局是官民关系的尖锐对立 5体现封建专制集权的要求,封建政治机构膨胀臃肿,效率低下,并形成一支庞大的社会寄生虫群 4部落首领产生的四个要素: 1处理日常生产生活中带有全局性重大问题的需要 2部落之间的矛盾和争执需要由本部落的首领人物出面干预和处理 3部落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调和时,便诉诸武力,而战争史需要统帅任务来指挥的 4部落议事会的议事也需要一个组织者

华南理工2016春《中国政治制度史》(样卷)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卷(样卷) 教学中心: 专业层次: 学 号: 姓 名: 座号: 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 五 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开卷; 2. 考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信息填写清楚;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试卷、草稿纸随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判断正误(请根据你的判断,在正确的题后括号内划“ √ ”,错误的 划“ ×”,每题1分,共15题) 1.政治是经济最集中的表现。( √ ) 2. 政治制度是一国各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它通过法律来反映和确认并受到法律的强制力保护。( × ) 3. 君主专制制度必然导致社会控制的严密化和文化专制主义。( √ ) 4. "先秦时期",这是奴隶制生产方式和奴隶制上层建筑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 ) 5. 中国奴隶社会的起点以夏朝的建立为标志。( √ ) 6. “三公制”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 ( √ ) 7. 宰相制度在中国推行了一千多年,最后在明朝初期被废除。( √ ) 8. 汉朝建立后,采取是以三公九卿为主体的中央行政系统,即官职上采取政务与事务合一制。( × ) 9. “安史之乱”后,唐代地方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式形成道、州(府)、县三级 ( 密 封 线 内 不 答 题 ) (

制。(√) 10. 察举制发端于汉文帝时期,而正式形成于汉武帝时期,并成为两汉的基本选官制度。(√) 11. “特奏名”又称为“恩科”,是宋代所推行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科举制度,即对那些屡考不中、多次落第的考生所采取的恩赐科举及第的方法。(√) 12. 在中国倡行千余年的科举取士制度,最终在清朝同治年间废止。( × ) 13. 隋朝的“六条问事”监察法规,与汉代的六条问事不同。( √ ) 14.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行政法规。( √ ) 15. 北宋初年,军队和军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构成了宋代军制上的所谓“祖宗家法”。( √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变化,总是围绕着(B )这根主轴来运动的。 A、宗族 B、君主 C、人民 D、政权 2.地下出土的文物资料和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是( B )首创的。 A.梁启超 B.王国维 C.康有为 D.谭嗣同 3.西周官职中的“太保”属于( A )。 A.政务官 B.事务官 C.内务官 D.顾问官 4.中国奴隶社会的内部阶段划分可以分为( B )时期。 A.四个 B.三个 C.五个 D.二个 5.( D )创建军机处,乃是中国古代官制史的一大发展,论者多给予较高的评价。 A、顺治 B、康熙 C、乾隆 D、雍正 6.北宋“二府三司”的辅政体制中,掌管军国机务的是( C )。 A、宰相府 B、翰林院 C、枢密院 D、三司 7.三公九卿制形成于( D ),确立于秦汉时期。 A、西周 B、商 C、春秋 D、战国 8. 元代( D )是全国最高的宗教和民族事务机关。 A、枢密院 B、宣徽院 C、御史台 D、宣政院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 一、名词解释 1.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2.尚书台: 东汉光武帝始设尚书台,综理政务。魏始以尚书台为独立机构,国家正式政务中枢。 3.三司会审制:三司会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三司”是中国古代三个主要的中央司法机关,源于战国时期的太尉、司空、司徒三法官,后世也称三法司。汉代的三法司是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唐代以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大理寺卿为三司使;明清两代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为三法司。 4.嫡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5.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6.分封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7.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朝中后期,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8.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9.郡县制: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二、简答题 1.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皇帝制度的特点:(1)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2)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

中国政治制度史题库按顺序排好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C、启 2()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D) D、宗法制 3()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 A、内务府 4()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 A、汉武帝5()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C、路 6()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A、春秋战国 7()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D、董仲舒 8()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B、战国 9()府兵制最为完备。 A、唐代 10()在秦变法时,改法为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D、商鞅 11、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一个办理()的机构B、外交 B 12 北洋大臣依例由()兼任。B、直隶总督 C 13.车已用于军事目的是在()时期。A、夏朝 D 14东汉时期,以()、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B、太尉 F 15分封制则是依据()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B、宗法制 G 16、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为核心。C、宰相 H 17汉武帝时开始重用()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D、尚书 18、汉代()时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 B、汉景帝

19、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彻底合流,凡"科举者必由学校"是在()。C、明代 20、科举制度是在()年废止的。 C、1905 L 21、"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C、嫡长子继承制 M 22、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D、六部 23、明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 D、省 24、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设立()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 A、制度局 Q 25、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为主干。D、三公九卿 26、秦朝统一后,以()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B)B、三公九卿 27、秦始皇重()治国之术,倡导以吏人为师。 C、法家 28、秦朝一统天下,军事制度整齐划一,()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政D、太尉 29、清朝司法制度中的民族不平等性比较明显,有专门受理()案件的特殊司法机构。A、满人 30、清代官制中,()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B、内阁 31、清军机处成立后()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B、内阁大学士 32、清朝八旗兵采取()兵制,年16以上的八旗子弟需当兵。 (B) B、世袭 23、清代()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任。A.内务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