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必修③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课时作业

必修③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课时作业

必修③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课时作业
必修③  第三单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课时作业

必修③第三单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如图为自然条件下某生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四个坐标曲线

中,能正确表示该种群增长率(λ)随时间(t)变化趋势的是()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种群增长率先逐渐增大;当种群数量达到K/2 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超过K/2时,种群增长率开始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

答案:D

2.假设某种细菌的起始数量为M,理想状态下,每20分钟繁殖一代,T小时后该种群数量为() A.M×20T B.M×23T

C.2×M T D.2×M20

解析:T小时后细菌繁殖了3T代。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根据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时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20分钟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可知T 小时后细菌的数量为M×23T。

答案:B

3.(2010·南京调研)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00 m2左右。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答案:D

4.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c点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解析:bc段虽然增长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处于增长状态,所以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

答案:B

5.(2010·潍坊质检)关于下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后;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之前进行;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环境资源增加时,K值会增加。

答案:D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8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04%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解析:种群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A选项指的是年龄组成;B选项指的是出生率;D选项指的是死亡率;而C选项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答案:C

7.(2010·肇庆模拟)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发生竞争的结果

解析:竞争是种间关系,不是种内关系。

答案:D

8.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解析: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捕捞,使更多的幼体能够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这样既能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又能维持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网眼的大小并不能改变性别比例。

答案:D

9.右图表示某湖泊中草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C.K值表示该湖泊所能容纳草鱼的最多个体数

D.在K值时开始捕捞,可以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解析:在K值时,草鱼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捕捞草鱼的

最佳时机应是种群增长率最大后又开始显著减慢的时期,而不是种群数量最大的时

期。

答案:C

10.图甲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与图乙中的哪个坐标曲线相符()

解析:据题意可知,外来物种入侵后,种群中的幼体数量下降,成体和老年个体数化不大。

答案:A

1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解析: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菌体和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数量,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遵循“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下”的原则进行计数,所以若只统计方格内菌体,会导致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

答案:B

12.(2010·苏州质检)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下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量少

解析: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因b组的发酵进行的最快,所以b组的温度最

适宜。由三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该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因三个组别的微生物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的容纳量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因能量影响微生物的繁殖,三个组的微生物数量变化与其营养供给情况有关,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自然个体数量最少。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法;在取样时,

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

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

适位置上)。

解析:画曲线时要特别注意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从图甲可以看出A是起点,但不是0;D点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对应的是K值。

答案:(1)样方随机取样

(2)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要求:画成“S”型曲线;纵坐标上A点对应起点,D点

对应K值。

14.东方田鼠不同于家鼠,喜野外环境。曾于2007年在洞庭湖

区造成了严重的鼠患,据当时估计,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就有约20 亿只东方田鼠。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

(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

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

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表所

示。

②表中N t=N0·λt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 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

________________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

(2)对于洞庭湖区的鼠患,有人主张投放高毒性的灭鼠药,在短期内迅速杀死大量东方田鼠。你赞成这一方案吗?请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说出两点理由。

(3)请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

解析: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就是:Ⅰ. 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Ⅱ.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Ⅲ.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表中N t=N0·λt成立说明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其前提条件是资源充分、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乏天敌。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天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在最初的1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因此λ就是1.014 7,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 000只,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出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3 000×(1.014 7)30。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变生存条件可以改变环境容纳量,因此可以从减少食物来源、增加天敌等角度回答。

答案:(1)①Ⅱ.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Ⅲ.跟踪(观察)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②湖洲地的资源充分、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乏天敌(答出两点即可)③N30=3 000×(1.014 7)30(2)不赞成。理由:①会同时杀死其他动物(或降低生物多样性);②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③造成环境污染;④没有被毒死的东方田鼠由于得到了充裕的生活条件而大量繁殖,有再度爆发鼠患的可能。(任意两点即可)

(3)退田还湖(或控制水稻和芦苇的种植面积),引入天敌。

15.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发酵食品的制作有密切关系。有人对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进行探究。

(1)提出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2)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定计划(略)

(4)实施计划

a.将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煮沸。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接种、培养。接种酵母菌时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计数、记录结果。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N0),在此之后连续观察7天,分别记录下这7天的数值,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回答问题。

①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计数之前建议将试管轻轻震荡几

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预测最可能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最终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微生物群体增长的规律研究是通过取样法测定恒定容积培养液中的菌体数实现的。此数量受容器大小、培养液多少等因素制约,因此,结果与开放环境中生物数量变化不同,有一衰亡期。

答案:(2)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多后稳定再减少(其他合理假设也可)(4)a.

消灭培养液中的杂菌b.防止杂菌与酵母菌竞争,影响酵母菌生长c.如下表

格①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②稀释酵母菌培养液

(5)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多,后稳定,再减少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积累;pH的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预习“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二、预习内容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 计数,并计算出其种群密度。 2?目的要求 (1)掌握初步辨别单子哪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方法。 (2) 3. 材料用具 4. 实验步骤: (1)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 ⑵制定计划: 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 确定的调查时间: 需要携带哪些材料用具 你在小组内的分工是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 )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3 )能够表达出教材探究实验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1.实验原理:用 取样法或 取样法,对草地 (自确定)双子叶植物进行 实验,初步把握实验原理、目的要

二、学习过程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 探究一: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呢 1回忆初中知识,种群的概念是什么 能否举例说明: 2、种群的基本特征: 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 探究二:种群的各特征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又怎样相互联系 的,请完成相关的概念图 预测变化方向 决定大小和密度 思考完成: 画出它的类型并加以标注: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 其中样方法适于调查哪些生物 标记重捕法适合调查生物的特点是 2、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 捕获M 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 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 n 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 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 _______________ ,你能简单说明原因吗? 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的种群特征是 ,它又上怎样预测种群密度的,请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

种群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各特征间有怎样的影响和联系,学会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具体操作。本章节是必修三中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入门章节,在教材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 (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是很刻苦很努力的,但由于教学条件和老师观念影响,对实验探究的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课时可以根据本地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织及完成教材要求完成的探究实验――<调查草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并通过本实验的探究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进行科学实践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尝试诱思。 2、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实验。 六、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完成预习及相关导学案,总结出疑难问题带问题去上课。 (2)课代表完成合作小组的分划,并指定出合小组的负责人。 2、教师准备: (1)备课及教案学案的准备。 (2)小组的分划及实验场地的选定。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4.1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07普理课型:新授制作人:审核人:使用时间:5月14日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学习重点: 种群的特征。 一.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种群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 (1)种群密度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龄组成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类型: 增长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稳定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衰退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别比例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预习自测 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 C.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不具备的特征 D.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2.预测某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A、人口数量B.人口密度C.性别比例D.年龄结构 3.农业上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之不能与雌性个体交配致使害虫的种群密度()A.下降B.上升C.保持稳定D.越来越大 4.某草原上苍鹰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A.总数量调查法B.标志重捕法C.样方法D.无法估测 5.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造成这种种群密度过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性别比例B.年龄组成C.出生率和死亡率D.迁入率和迁出率 6.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B.不同的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相差很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7.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B.物种的个体、一个种群C.种群、一条鲤鱼D.种群、种群8.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B.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D.稳定型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 (三)合作探究 1.种群概念及其实质 (1)两个要素:_______和_______ (2)两个条件:_______和_______,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_______和_______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 宏观方面:种群是生物_______的基本单位。 微观方面:种群是生物_______的基本单位。 特别提醒: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单元,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同为一物种。 2.问题探讨 观察课本P60中的模拟草地,思考如何估算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 3.探究:阅读课本P61,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 (2)有哪些方法是常用的取样方法?

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35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

2012高三生物总复习教案第35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教学案 【考纲要求】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 本知识点事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单独出现试题的可能性比较小,主要是与群落和生态系统联合考察,主要考察的是种群的特征以及种群增长的曲线,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知识梳理】 一、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比 三、种群的数量变化

1、“S”型增长曲线 2、“J”型增长曲线 3、意义 【重点解析】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布局和遗传特征等。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的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参数。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可变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2)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这种方法适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种群的调查。假设该种群的总数为N,则 N= 重捕总个体数×当初标记的动物数目 重捕动物中有标记的个体数 2、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组成主要有三种类型: 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图示 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保持稳定 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1)增长型:种群中幼体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

高一生物学案中心备课人:审核人: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学习重点】 1. 种群的特征 2.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课前自主探究 1. 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 (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5)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特征。 ②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和。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4)年龄组成(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5)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的比例。 3.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典例分析】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一棵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的树总结:种群概念的理解注意两个因素:“同种”和“全部”;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两个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①概念:在单位或内某种群个体数目的多少,就叫做种群密度。 ②调查方法: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对种群中的每一个体。 在多数情况下,研究者常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于估算整个种群的密度。 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和。 A.样方法: a.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 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b.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和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步骤: 思考:①取样的原则是什么? ②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③样方多大为宜? ④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什么? ⑤计数原则是什么? d.注意事项: ①调查对象: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双子叶植物,易辨别个体数目。 ②随机取样 ③样方数目的确定随调查地段的总面积而定,选取的样方大小随植物类型而定。 ④常用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⑤计数时,对于在边框上的个体,只记录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点上的,并且每个样方均选取同样的相邻两边计入,一般选左不选右,选上不选下。 B.标志重捕法: ①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②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的动物。 ③种群数量的计算:设M为第一次捕捉并标志的个体数,N为被估计的种群数量,n为重捕样本中的个体数,m为重捕样本中有标志的个体数。可知M、N、m、n之间的关系为 ④成立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近期内没有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现象。 ⑤注意问题:a.标记不能过分醒目。b.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产生伤害。 c.标记符号不会在短期内脱落。D常用标记方法有着色法、趾环法、切翅法等 ③应用: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于的检测和预报,渔业上 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典例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训练(第四章 第1讲 种群的特征)

第1讲种群的特征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 C.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有多种,不是一个种群。 答案:B 2.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单位面积内的杂草数量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一条河流中单位体积内的鱼数量 解析:A项杂草不属于种群的概念;B项为水体生物的种群密度;C、D两项的错因同A 项。 答案:B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2010年11月份南方某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 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 C.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多 D.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多 解析: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人口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北方候鸟迁徙到南方越冬,主要原因也是迁入增多。 答案:A 4.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①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②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在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在所得种群数量的数据中应取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 答案:B 5() A.推测其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 B.其年龄组成较接近稳定型 C.该区的人口迅速膨胀 D.该区的未成年人口比重较高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时课题:第4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课型:复习课

命题的形式与趋势: 1、考纲要求为“Ⅰ”级的“种群的特征”,命题形式上,多为选择题。 2、考纲要求为“Ⅱ”级的“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一知识点则以图表结合的简答题为主。 【设计意图】:明确考纲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机任务。 【网络构建】 【设计意图】在细致的讲解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大致的回忆。通过回忆唤起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完成《高考总复习》基础回顾,为更好的上课作准备。 【核心考点要点归纳】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 (1)模式图 ①图解 ②析图 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 A 幼年多,老年少>增加增长型 B 各年龄比例适中= 波动稳定型 C 幼年少,老年多<降低衰退型 注: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

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 ①图解 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 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4)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特别提醒: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41种群的特征

生物教案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授课时间星期第四节第一次课授课时数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新授课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实习(践)课□其它□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目标 (1)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2)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 (3)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来源:学科网] (1)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 (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自学辅导法 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 案例法□其他□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教材 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多媒体□幻灯 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呈现目标( 3 分钟) (1)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2)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 (3)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二、达成目标(第一课时35 分钟第二课时40分钟) 一)复习旧课:[来源学*科*网]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物种? 学生回答: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二)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出种群的概念。 2、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 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学生讨论回答:都不是。A不是一种;B不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 老师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 3、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课件展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 讨论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三)讲授新课: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所以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听到这样的内容:中国人口某年有多少?大熊猫还剩多少只?蝗虫有多少只? 要统计这些个体数量该如何操作? 对于大熊猫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可以逐个计数把它数出来, 但如果让你说出南草场草地上有多少蒲公英?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如何统计? 请同学们看,在大家的桌上有一张发下来的纸,假设这副图代表一块面积为100m2的

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学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灵璧一中赵斌 教材预览 导言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具有一定的,而且在下能够,并能够产生出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生活在一定的个体的总和。 思考:①马和驴是同一物种吗?为什么?②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吗? 提示:①不能产生可育后代。②不是,鱼有许多种。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思考: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一般适用于调查什么生物? 提示:植物;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3. 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 预览答案自然区域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自然状态相互交配和繁殖可育后代自然区域同种生物单位面积(或体积)数量特征新产生死亡迁入和迁出个体数目的比例比例 问题探讨 怎样估算这地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本节聚焦 本节学习重点是:种群的特征;学习难点是:样方的选择和确定。学习时要从探究方法着手,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发展探究能力。 学习过程 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一)样方法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总结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判断正误 1.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应属一个种群( )。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因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 3.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4.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 )。 5.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 6.性别比例失调,不会引起种群数量改变( )。 7.不同种生物K 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 值固定不变( )。 8.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9.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 10.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 2.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 (1)模式图 ①图解 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3、性别比例:指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不同的物种中,性别比例有3种类型:雌雄相当,如高等动物中的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如人工养殖的鸡、鸭等;(3)雄多于雌,如蚂蚁、蜜蜂等。在蜜蜂家族中,只有雄峰是雄性,而雌蜂和工蜂都是雌性,而工蜂却是没有生殖能力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它反映了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5、迁入率和迁出率 6.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2)析图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 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 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考点二: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与“S”型曲线模型比较 1 2.K值与 在实践中的应用 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4.1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2、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2.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 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 施。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2.3【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做演示实验让学生探讨如何估测一类事物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密度 种群的几个特征以及他们是怎样影响种群密度的 种群的空间特征 第2课时:课外测量南操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3、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在呈现种群的特征这一内容时,从“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让学生尝试、模仿的操作。 本节的内容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进行探究活动的模式。本案例的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4、授课过程

2019届高考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第 28 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 考纲要求 ] 1. 种群的特征( Ⅰ ) 。 2. 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 。 3.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深化拓展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项目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曲线图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 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深化拓展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 4 个关键点 (1)关键点 1: 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 如图 1) 和等距取样法 ( 如图 2) 。 ②大小适中:乔木100 m 2、灌木16 m2、草本 1 m 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 ( 叶脉一般呈网状) 。

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 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 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 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 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 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 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类型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 连线 ) 1.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判断 (1)一座山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 量特征 ( √ ) (4)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 ) (5)稳定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 ×) (6)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7)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2.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判断 (1)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 )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4)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5)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作 业 [基础练] 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2019·河北承德联校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D.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D[有的种群没有雌雄性别之分(玉米),所以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种 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3.(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之《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能力发展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结合所给材料,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说出种群数量特征及各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阅读课本,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 二、预习提纲 1、阅读课本60-64页,完成《世纪金榜》163页知识梳理一 2、完成《世纪金榜》163页盲点判断 三、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一:种群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通过阅读课本60-64页,请回答:种群数量特征有哪些?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设】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在课本上勾画出出种群数量特征及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教师活动预设】教师巡视学生阅读情况,适时辅导。 【小结】种群数量特征与空间特征有什么联系? 2、学生阅读《世纪金榜》164页考点一,小组交流讨论回答:各个数量特征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预设】学生独立阅读分析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小

组交流讨论各数量特征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活动预设】在各个小组间参与辅导,适当给予学生提示梳理各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巩固练习】《世纪金榜》164页通关题组2 学生活动二: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60-62页,请回答: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哪几种取样方法?如何计算种群密度? 【学生活动预设】学生独立阅读61页探究实验,并说出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的共同点,说出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教师活动预设】在各个小组间参与辅导,适当给予一定的指导纠正。 2、通过阅读《世纪金榜》164页考点一,请回答:标志重捕法适于哪些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如何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 【学生活动预设】学生独立阅读《世纪金榜》164页考点一,交流讨论出标志重捕法的调查步骤,并用字母写出相应公式。【教师活动预设】在各个小组间参与辅导,适当给予一定的指导纠正。 【巩固练习】《世纪金榜》164页通关题组2 【小结】如何根据不同的生物来选择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学案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2、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种群的概念,引发对物种的理解,进而归结对种群的概念通俗理解。借助对生活中的常见种群的照片,理解种群的空间分布特点。 借助种群的照片,引发数量的特征的思考。 围绕种群的密度,引发同学们思考,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并且理解其它特征是如何影响密度的,理清种群数量的特征之间的关系。 本节的内容教学是打乱原有的教学安排,让学生练习自学能力,练习速读,练习短暂记忆,在动手中理解理论,学会构建各种模型来解决虚拟的问题,练习解决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

方法和结果。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 看课 探讨: 中, 小、 少、 样原则、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用样方法测定种群的密度,对于样方法这种科学方法的学习,着重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讨论和对实际问题的探讨,结合生物学实际问题构建生物学模型,理论联系实际,练讲结合。 2.种群的多个特征,但是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是种群密度,以及样方法在种群密度测定中的实际应用,其他的特征都可以与种群密度相联系的讲解。通过课堂的纸团案例理解标志重捕法,学以致用。 3.本节课的主要线索是种群的特征,但并不是仅仅描述性的讲,而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因此,让学生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是本节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来制定,即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完成尝试、模仿的操作。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考虑到可操作性,故用多媒体建立实验模型展示,理解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于特征的讲解要多引用实例,尽量给学生以感官的认识不要过分强调概念。让学生在案例中理解。

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题

种群和群落 1.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2.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4.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 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 ③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的繁殖期个体数 ⑤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 ⑥种群特征是个体不具备的 A.①④⑤ B.①③⑤⑥C.②③⑤⑥D.②④⑤ 5.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6.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7.褐色雏蝗是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群落 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 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 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及性别比例 8.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 N20 50 100 150 180 (K-N)K0.90 0.75 0.50 0.25 0.10

高三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三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知识梳理 1.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1)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2)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估算方法 (1)适用条件 ①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跳蝻、蚜虫、昆虫的卵)。 (2)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3)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①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 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 ②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 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3.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 (1)图示

(2)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 ①K值与K/2值的分析 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②K值与K/2值的应用 科学思维不同曲线模型中的“K值”与“K/2值”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考向一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辨析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答案A 解析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受食物、空间、天敌等的影响,会发生变化,A项错误;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如同一区域的大象和蚂蚁等,B项正确;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一般可分为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C项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之一,D项正确。 2.利用稻田养鲤鱼,既可获得鲤鱼,又可利用鲤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便肥田,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下列有关稻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了鲤鱼的种群密度 B.若稻田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过多地流入害虫等消费者体内,则该生态系统不能处于稳态C.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D.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们获得更多能量 答案B 解析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项错误;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流入害虫等消费者体内,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衰退状态,B项正确;稻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不能实现完整的物质循环,如稻种会流出生态系统,而矿质元素需不断补充等,C项错误;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项错误。 考向二种群的数量的变化分析 3.(2018·全国Ⅰ,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