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举考试知多少

科举考试知多少

科举考试知多少

科举考试知多少

科举考试制度是隋朝创立,唐朝基本完善。

简单流程示意:

院试(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

1.院试是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性科举考试。

2.乡试是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

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3.会试在京城举行又称春闱

4.殿试殿试录取分三甲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鼎元、殿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第一名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科目的试题

科举制科目内容专题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增设了考试项目首创武举和殿试的是() 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 2、那个朝代是科举制的最鼎盛时期()。 A宋 B 元C明D清 3、隋代科举考试分为两科一科是进士另一科是() A秀才B明经C明法D俊士 4、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和科举制的实施有着密切 的联系,因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 A诗赋B对策 C 经义D八股文 5、明清两代科举八股士主要考察的是什么内容() A诗赋B四书五经c策问D经义 6、哪个朝代的科举考试内容不再分科,考试的指定读物有所变动?() A宋B元C明D清 7、宋代的科举考试基本上沿袭了唐代的制度,但是弊病很大,学而无用, 因此是谁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 A欧阳修B王安石 C 宋徽宗D李清照 8、那个朝代的皇帝便惯以试卷的书法取定殿试名次的高低() A唐 C 宋 C 明D清 9、考试内容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是什么?() A.儒家思想 B.执政者的爱好 C.培养目标 D.考试科目地位 10、下列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A。隋炀帝——分科考试(隋文帝)B。唐太宗——扩充国学增加学员C.武则天——殿试、武举D。唐玄宗——诗赋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二、多项选择(每题4分,共20分) 1.隋炀帝时的科举有那两科( ) A.明经 B.经贴 C.明法 D.进士 2. 唐朝时,明经中包括( ) A.帖贴 B.墨义 C.诗赋 D.短篇 3. 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 ) A.《三经新义》 B.论 C.策取士 D.诗赋 4.宋神宗时,进士考试为( ) A.大经 B.兼经 C .论 D.策 5武则天时代开始,也设立了武举考试,用以挑选武官。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 )有 A.马射 B.步射 C.摔跤 D.马枪 E.拳击

古代科举考试简介

科举制 ...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科举制由隋代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1905年,开始推行学校教育,科 举制度彻底被废除。 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为“察举制”。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后又下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亲信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公元220年,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曹芳时,司马懿当国,在各州加置大中正,因此有大小中正的分别。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因此开始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提名,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地方一级的征聘制度)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由此,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 2主要内容 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因此开始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唐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制度,并使科举制逐渐完善,使我国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唐朝科举制度分制科和常科两种取士方法。制科由皇帝临时下诏设科考试,以待“非常之才”。应试者可以是现任官吏,也可以是常科及第者,还可以是庶民百姓。唐太宗时扩大国学的规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进士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武则天时亲自进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科举制在唐朝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

期末专题:科举制试题与答案七年级历史-下

七下历史《期末专题:科举制》 夯实基础 一、隋朝: 1.建立: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注重门第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 1.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2.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三、宋朝: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四、明朝:

1.八股取士: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卷要由八个部分组成三句承题,两句破题,称为“八股文”。 2.影响: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针对性练习 一、综合题 1.北宋吸取历史教训,实行了新的政策,由此引发了很多社会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宋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1)根据材料一,说出北宋采取了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采取该政策的原因: 材料二:宋初大将曹翰的《退将诗》: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宋朝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时期,是中国古代通过分科考试制度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直至清末1905年才被废止。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们要分析一种制度,首先要结合其时代背景。在科举制被使用之前,魏晋时期选拔人才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由每州的中正官品第人物提供给朝廷作为官员任用的依据,但这一制度逐渐施行之后,地方上的豪强逐渐把持了品第人物的权力,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封死了寒族乃至庶族向上的通道,造成社会阶层的固化,由于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像古代印度一样强烈的宗教影响,不存在这种类似种姓制度一样阶层固化的土壤,所以长期的阶层固化必然导致一部分底层人民的不满,进而造成社会动荡。另一方面,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壮大,魏晋时期的“王谢袁萧”,隋唐时期的“七宗五姓”,其势力已经影响到了皇权,魏晋直至唐初的政治,实质上已沦为门阀政治。隋文帝采用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于官员选拔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宣告了皇权独尊的时代的到来。 从此,布衣百姓也可以通过苦读金榜题名,出将入相,“朝为田舍郎,暮为天子郎”,“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科举提供了一个平民与贵族公平竞争的机会,有一个客观的衡量人才的标准,给寒门学子开了一道龙门,让他们看到向上的可能,解决了阶层流动的问题,他们也可以通过读书来出人头地,成为帝国的较高阶层。而且,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乡村士绅阶层的素质,在古代中国奉行皇权不下县的政策,士绅阶层成了县一级行政政府和广大百姓之间的一道桥梁,很多平民出身的官员告老还乡,教化乡里,维持了最基层的统治。此外,科举制度还实现了官与吏分离,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免,官员的权力来源和合法性完全依靠皇权背书,客观上加强了封建皇权。 科举制度在其被使用的一千三百年里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可靠人才,属于典型的“学而优则仕”,单纯从通过考试来选举人才这一个角度来说,科举制度就已经蕴含了超越时代的智慧和眼光。人类有史以来至今的社会发展中,没有一项比考试更合理更公平的选拔制度了。“有其才者,糜捐于瓮牖绳枢,无其才者,讵系于王公子孙”。不管家世出身高低,以才学为标准公平竞争。这是一项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明。在没有建立现代化国家治理结构的时代,以人治为核心的政治,官员的素质就成了政治是否清明的关键因素。科举制的目的是选拔政治人才或从政人才来进行国家治理,就这一点来看,应该说科举制的目的是基本上达到了。仅以北宋为例,据《宋史·宰辅表》及有关列传统计,北宋92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达83人,占总数的90%;在176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科举出身者达162,占总数的92%。历朝进士出身者在高官或清要官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连金朝亦然:“旧制,监察御史凡八员,汉人四员皆进士,而女直四员则文资右职参注。守贞曰:`监察乃清要之职,流品自异,俱宜一体纯用进士。”元代虽然是一个科举相对较为低落的朝代,但在恢复科举取士后,进士官至显宦者也约有一百

古代科举考试知识

学台大人即各省的学政,在清代是中央特派专门负责一省的教育的,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或主管教育的副省长,他的职责和权力主要是到省内各地级市(如宁波)主持考试,考查地方上的读书人——秀才,按考试成绩决定他们是否有资格参加省一级的考试——乡试。乡试的结果对读书人非常重要,在乡试中胜出的人,称为举人,获得了两种资格:一是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会试,胜出者成为进士,这是进入仕途的阳光大道;二是直接出仕做官的资格,如果举人不想参加进士考试,或者参加了考试而不能胜出,那么可以从基层干起,虽然这不是阳光大道,但还是有一定的升迁机会的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三年一次) 国家级考试 会试(京城) 贡士(贡生)(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各省举人参加) 殿试(朝廷) 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进士出身 一甲二甲三甲 省级考试院试(贡院) 生员(秀才) 乡试(省城) 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首先概括一下科举制度 正文: 首先概括一下科举制度的概念。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在唐朝开始正式实行,一直到清政府于1904年举行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为历代封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官员。下面,我将分朝代来简单介绍一下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考试在不同时 正文: 唐代科举考试在不同时期设立的科目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宇等,其中应考进士和明经的人最多。在唐代,最高一级的考试是由礼部侍郎主持的省试,一般在长安举行,中唐以后,也有时分别在长安和洛阳两地举行。凡是被举送参加省试的考生,可称“举人”。省试被录取称“及第”,第一名称“状元”。在唐代,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出身,即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要经过史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宋朝设立的考试科目也 正文: 宋朝设立的考试科目也很多,主要有进士科、制科、词科等。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个等级。凡是在省试和殿试中通过的考生立即可被授予官职,这一点相比唐代,更能笼络人心,巩固封建政权。 元朝的科举考试,每三 正文: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梦幻科举答案

梦幻科举答案 篇一:梦幻西游科举考试试题及答案 科举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常识 篇二:梦幻科举答案 最古老的绘画形式是壁画 “洛阳纸贵”指的作品是下面哪一部?答案:左思的《三都赋》不属于“明四家”的画家是(阎立本)(沈周)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 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谁? 王昌龄 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是:屈原 哪位君主采纳“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 下列书法家中,哪位是明代的?董其昌 唐太宗精擅书法,经常以什么字体写碑?行书 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顾闳中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出自哪位诗人之笔?:李白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首词的作者是谁?柳永,出自《雨霖铃》“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作者是:曹操 《小窗幽记》的作者是谁? 陈继儒 《步辇图》的作者阎立本 <二十四品诗>的作者是司空图 中国十位名画家各有其长,擅长画虎的是?张大千 现代杰出画家中,齐白石最擅长画虾 清初四画僧中,“八大山人”指的是朱统銮,又名朱耷 《清明上河图》是哪个朝代的作品?北宋 “清初四画僧”中,“八大山人”是指朱耷

《明堂人形图》的作者是?甄权 世称“颜筋柳骨”的书法大家柳公权,他是哪个朝代人士?唐朝 以下作品中,哪幅画不属于徐悲鸿的作品?荷花 诗歌鹅的作者是谁?骆宾王 《写生珍禽图》是哪位帝王亲笔画?宋徽宗赵佶 “有教无类”是谁提出的观点()孔子 著名的《女史箴图》是哪位画家的作品顾恺之 被誉为“书圣”的是哪位书法名家王羲之 有“画圣”美誉的吴道子是哪朝人唐朝 以草书见长,人称“草圣”的书法家是张旭 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笔墨纸砚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唐朝的“唐”字由多少笔画组成?十画 唐朝的“朝”字由多少笔画组成?十二画 “梦幻西游”四个字一共由多少笔画组成三十二画 “长安”两字一共由多少笔画组成十画 下列哪个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永 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是说文解字 古代名画“洛神赋图”的作者是顾恺之 古代名画“步辇图”的作者是阎立本 隋朝的“隋”字由多少笔画组成?十一画 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是说文解字 以画竹子著称的书画家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人清朝 下列哪个字具有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提”永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

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出现和演变的历史,并对其进行评述 科举制的定义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特点 第一,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第三,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 目的 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的世袭现象,以整顿史制。让更多的人才为政府所用,崇尚文学的风气,既选拔了人才,也巩固了统治者的地位。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制的出现和演变历史 总体概括 隋唐时期开始发展成科举制,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具体分析 隋唐时期 科举制在隋朝时期渐露萌芽,一些人认为它起源于隋朝,但是也受到很多人争议。 唐朝正式出现了科举制,但是每次选拔的人较少。通常分为常科和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在唐代在武则天时期还产生了武举。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代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期末科举制专题测试题及参考答案教学提纲

科举制专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16·福州)这一制度创立于隋朝,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来选拔官吏。该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2016?天门)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他所说的这种考试制度在我国正式诞生于() A.隋文帝时期B.隋炀帝时期C.唐太宗时期D.武则天时期3.(2016·南京)“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微之际。”“进士科”的作用是() A.巩固了西周统治B.改善了选官制度C.加强了经济交流D.妨碍了中外往外 4.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 B.使国家机构人员不断更新 C.挫伤了读书人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D. 推动了唐朝崭新局面的出现 5.(2016?恩施州)“朝我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学制度,下面关于科学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隋文帝时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②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学制度的基本特征 ③进士科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 ④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⑤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 A.①②④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③ 6.(2016·潍坊)史学家吕思勉说:“进士科是始于隋的,其初尚系试策,不知什么时候改试了诗赋,唐时,进士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这一变化导致了() A.隋朝短命而亡 B.唐诗繁盛辉煌 C.市民文化兴起 D.科学技术发展 7.唐朝中央设国子监主管学校工作,统管京师六学。律、书、算学为明法、明字、明算输送考生,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进士、明经两科输送考生。对该材料理

古代科举制度范文

古代科举制度范文 第一篇: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第二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三篇: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四篇: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第五篇: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更多相关范文 古代科举制度基本常识 xx-05-30 作者::化成天下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考上的叫“举人”。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礼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举行,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古代考试内容 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考试史中,古人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能想到的考试内容。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二、八股文 是中国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和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对偶的意思。

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考试制度的不同

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西方考试制度的不同 1“目前,西方学术界公认: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子中国的科举制。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产生影响可追溯到十六世纪后半期。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是葡萄牙的两位传教士克鲁兹和胡安?冈萨雷斯?德万多萨。前者著有《中国游记》一书,对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作法倍加称颂,后者在《伟大的中国》中则详细介绍了科举考试的方法和内容。这两本书在欧洲出版后,广泛流传,尤其是后者引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认真关注。据统计,1570-1870年,用英文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吏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达70种之多。。具体来看,英国文官系统形成时期(19世纪后半期),其一些主要刊物《绅士杂志》、《伦敦杂志》等先后撰文介绍中国录用官员的程序和方法,主张采用科举考试制度。美国文官系统的形成,也深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1867年10月,《北美评论》杂志撰文称誉中国的科举考试取士制度;1968年5月,一个州议员在向国会递交的报告中,专辟一章来论述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引起参众两院的广泛的兴趣。。“法国大革命在其教育计划中高度重视竞争性的考试。耶稣会士介绍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模式。’鉴于此,孙中山曾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西方世界之所以看中科举制度,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核心则是科举制度的合理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一个传教士官给一个议会议长的信中找到答案:“您可以看到这种各级考试制度是一种明智的政治制度,除了中国人天性爱好他们的文字以外,这种频繁不断的考试使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始终不懈往上攀登,防止他们无所事事,吃喝玩乐而对国家制造麻烦。”“他们取得业士资格后,为了保住这个资格,几乎一生都要不断地去经受新的考试或者再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同时,他们“用中西文化几比较的眼光着本土人司空见惯各类现象,从中抓住值得他们借鉴之事物。”科举制度“有利于打破世袭贵族的政治垄断状态,符合资产阶级平民登上政治舞台的历史要求。”而且,“西方近代教育制度中行之有效的学士、硕士、博士分级学位制,就有这种科举取士(秀才、举人、进士—原文注)制度的遗迹。刘海峰先生认为,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的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的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因政党更迭而大批撤换行政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和工作连续性的中断。而科举制度实行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贫民开放,标榜公开取士,惟才是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根据刘海峰先生的考证,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至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直接而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对科举制度更多是“贬”,都只看见其消极的一面,而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却鲜为国人所知’。实际上,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明显受到我国科举制度的影响。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科举考试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对西方和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堪与物质文明领域中的四大发明相媲美的贡献。刘海峰教授则誉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或实行个人赡拘制、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导致任人唯亲,带来结构性的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政府之中,而因政党更迭大批撤换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影响工作的连续性。而我国的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因此,当西方了解了我国的这么一种文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因为科举制度体现“机会

古代科举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集萃(一)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

最新最全科举考试答案:共5229题

最新最全科举考试答案:共5229题 Q(3951)="三国时期,曹操逝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建立魏,追谥曹操什么谥号?" A(3951)="魏武帝" Q(3952)="三国时期,孙权建立了吴,请问都城设在哪里?" A(3952)="建业" Q(3953)="三国时期,被封为武乡侯的是哪位军事家?" A(3953)="诸葛亮" Q(3954)="三国时期,被封为汉寿亭侯的是哪位将军?" A(3954)="关羽" Q(3955)="在中国历史一度被人尊为文圣的是谁?" A(3955)="孔丘" Q(3956)="在中国历史一度被人尊为武圣的是谁?" A(3956)="关羽" Q(3957)="秦末年,燕国曾派遣一位勇士欲图谋刺杀秦始皇,这位勇士是谁?" A(3957)="荆柯" Q(3958)="战国初期,智家一位勇士为报主知遇之恩,漆身吞炭,三次刺杀赵简,这位勇士是谁?" A(3958)="豫让" Q(3959)="春秋时期,以利刃藏在鱼腹中,刺杀吴王僚一击得手的勇士叫什么?" A(3959)="专诸" Q(3960)="著名医学家扁鹊,是哪个时代的人?" A(3960)="战国" Q(3961)="汉末,著名医学家华陀,发明了一种健身的体操,请问是什么?" A(3961)="五禽戏" Q(3962)="史学上称为纵横家其中的纵横是指什么意思?" A(3962)="合纵与连横的计谋" Q(3963)="战国时期以合纵计谋著名于世,并拜六国之相的是谁?" A(3963)="苏秦" Q(3964)="三国时期,用计谋水淹七军的名将是以下的哪一位?" A(3964)="关羽" Q(3965)="三国时期,在定军山击杀魏军名将夏侯渊的蜀军名将,是以下的哪一位?" A(3965)="黄忠" Q(3966)="三国时期,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是以什么计谋获得的大捷?" A(3966)="火计" Q(3967)="三国时期,在吴国有位少年英雄,十三岁官拜水军大都督,请问他是谁?" A(3967)="周瑜" Q(3968)="三国时期,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对峙,联军有位将军用苦肉计谋取曹军的信任,请问他是?" A(3968)="黄盖" Q(3969)="三国时期,以强大的攻势逼迫曹操割须弃袍的名将是以下哪一位?" A(3969)="马超" Q(3970)="三国时期蜀军名将马超,是以下什么少数民族?" A(3970)="羌" Q(3971)="汉末,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农民起义领袖是以下的哪一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_0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篇一: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也是现代选拔公务员的一种制度,改名为“国考”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

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征辟制也存在着种种弊端。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作为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自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淘汰。 关键词:科举制内容形式积极历史影响 引言: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其流向的往往只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某些特殊日子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可能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100多年前发生的废止科举制,便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至深且巨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科举制度概述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的意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完善于唐代,再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这项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1]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1.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明朝建立后,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科举是封建时代最高统治阶级收买士人为之服务的一种手段汉代的察举也是同样的性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欢迎阅读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 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

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剑侠情缘3简体中文版科举考试题库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面哪些物件儿能从阅读书中获得?阅历,体力 2鹤顶红实是_____石。(两个字)红信 3鹤顶红名字得来是因为它生的很像仙鹤。否 4霸王枪重多少斤?八十一斤 5霸王枪是谁的兵器?项羽 6霸王枪是由精钢和什么混铸而成的?黄金 7骝马新跨白玉鞍,______________。(七个字)战罢沙场月色寒 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____无故人。(两个字) 阳关 9陇右道最北部为阿尔泰山,中部为____,最南端为崑仑山。天山 10陇右道美誉名扬全国,具有以下哪些美称?瓜果之乡,宝石之乡 11关于琴的创制者有哪些说法?“昔伏羲作琴”说,“神农作琴”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说 12关于红衣教的介绍出现在下面哪本书中?《武林杂记之五》 13关于明月枪的介绍出现在《枪部》的第几章?第七章 14关于“鸩酒”中的“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一种猛兽,擅长潜伏,从来不鸣叫15关于“白蛇传”的故事内容,下面哪一条是错误的?白娘子的孩子名叫许智麟 16关羽“刮骨疗毒”中的“毒”是指下列哪种?乌头 17关内道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建筑群是?白云观 18镜湖______,菡萏发荷花。(三个字) 三百里 19边头何惨惨,__________。(五个字)已葬霍将军 20蹴鞠最早记录于哪些书中?史记 21蹴鞠的技巧名称有哪些?燕归巢,风摆荷 22蹴鞠一词,最早记载于哪部典籍?史记·苏秦列传 23罗隐在《七夕》中写道“络角星河菡萏天”这里的菡萏是______的别称。(请填写下划线中的内容)荷花 24罗敷口中夫君腰间所挂的宝剑叫什么名字?鹿卢剑 25罗成的看家绝招是下面哪一个?回马枪 26颜阖居住在极为狭窄的巷子里,穿着粗麻布衣而且亲自喂牛。是 27颜回知足常乐,无心做官。是 28藏剑门派的内功转换的最短间隔时间为__________秒。(请填写汉字)十二29藏剑弟子叶小天在扬州再来镇与七秀弟子颜如烟搭讪后,唱了那首歌曲?【出题者:神气龙套】? 渡情 30藏剑弟子可装备“轻剑”和“重剑”两种兵器。请问藏剑弟子是否能同时获得这两种兵器带来的属性提升?不是 31藏剑山庄铸剑之术天下闻名,每隔十年举办一次的名剑大会上推出的宝剑更是藏剑山庄呕心之作。请问第一届名剑大会上推出的宝剑“御神”为何人所得?公孙大娘32藏剑山庄现任庄主叶英之父名叫________。叶孟秋 33藏剑山庄的大小姐叶婧衣数年之前悄然离家,山庄众人寻觅未果。请问她曾出现在何地?荻花宫 34藏剑山庄每晚七点打坐静修时是听何人讲授功课?叶英 35礼之用,______。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三个字)和为贵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doc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篇一: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作为中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自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淘汰。 关键词:科举制内容形式积极历史影响 引言: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其流向的往往只是为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某些特殊日子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可能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100多年前发生的废止科举制,便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至深且巨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科举制度概述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的意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完善于唐代,再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这项制

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1]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1.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明朝建立后,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 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直至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上谕:“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科举制度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 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

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