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猪病例

猪病例

猪梭菌性肠炎

疾病概述

猪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初生仔猪肠毒血症。以腹泻(血痢)、肠坏死、病程短、病死率高为特点。C型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氏阳性、有荚膜、运动的厌氧大杆菌,在中央或近端形成卵圆形芽胞。主要产生α和β等外毒素,引起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1]
编辑本段流行特点
该病由于C型产气荚膜梭菌及其芽胞在人畜肠道、粪便、土壤等广泛存在。新生仔猪通过污染的母猪乳头、地面或垫草等吃入本菌芽胞而感染。该病多发于1~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的仔猪发病很少。同一猪群内各窝仔猪的发病率不同,最高可达100%,病死率20%~70%。该病一旦传入一个猪群,病原就会长期存在,如果预防措施不力,该病可连年在产仔季节发生,造成严重危害。[1]
编辑本段临诊症状
最急性型:仔猪初生当天就可出现出血性腹泻(血痢),后躯沾满带血稀粪。精神不振,走路摇晃,迅速进入濒死状态。部分仔猪无血痢而衰竭死亡。 急性型:病程一般可维持2天左右,拉带血的红褐色水样稀粪,其中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病猪迅速脱水、消瘦,最终衰竭死亡。 亚急性型:发病仔猪一般在初生后5~7天死亡。病猪开始精神、食欲尚好,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粪便开始为黄软便,后变为清水样,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似米粥样。随病程发展,病猪逐渐消瘦、脱水死亡。 慢性型:病程一至数周,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为灰黄色粘液状,肛门周围、尾巴及后躯被稀便污染,干燥后形成粪痴或干粪球附着于后躯或尾巴上。病猪精神尚好,但生长停滞,最终死亡或形成僵猪。[1]
编辑本段病理变化
剖开腹腔,有多量樱桃红色积液,病变主要发生于空肠,有时也可延至回肠,十二指肠一般无病变。 最急性型:空肠呈暗红色,与正常肠段界限分明,肠腔内充满暗红色液体,有时包括结肠在内的后部肠腔也有含血的液体 。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广泛出血,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色。 急性型:出血不十分明显,但肠坏死严重,可见肠壁变厚,弹性消失,色泽变黄。肠粘膜呈黄色或灰色,肠腔内含有稍带血色的坏死组织碎片松散地附着于肠壁。 亚急性型:病变肠段粘膜坏死严重,可形成坏死性假膜,易于剥下。在坏死肠段的浆膜下层和肠系膜淋巴结中有数量不等的小气泡。 慢性型:肠管外观正常,但粘膜上有坏死性假膜牢固附着的坏死区。其他实质器官变性,并有出血点。[1]
编辑本段防治措施
治疗
该病发病急、病程短,一旦出现临诊症状,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较差。在

早期可用青、链霉素10万IU/kg体重口服疗效也可用“迪美唑”制成舔剂,按30mg/kg体重,口服,每日3次,连用3~5天为一疗程。对急性和亚急性病例有良好的治疗作用。[1]
预防
免疫预防:该病流行的猪场,给母猪注射C型魏氏梭菌类毒素2 次,可产生足够的初乳抗体,保护仔猪免于发病。在怀孕中期进行一免(即第一次免疫),于产前2~3周进行二免(即第二次免疫)。以后在每次怀孕时于产前2~3周进行加强免疫。 药物预防:没有进行C型魏氏梭菌类毒素免疫注射的猪群,一旦仔猪发生本病,对所产的仔猪,可用青、链霉素进行预防。初生仔猪产后未哺乳前,用青、链霉素各10万IU/kg体重,灌服,能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1 猪口蹄疫病防治
2010-04-06 12:08:20
(已经被浏览314次)
1 猪口蹄疫病防治

方法一(轻症)

1. 病猪肌肉注射:健力素/黄芪多糖/益气胃肠活/萘普生(1支/100斤体重)+美孢洛克(1支/100斤体重),1天1次,连用3-5天。

2. 全场猪拌料:1000斤料加赛夫2包/土霉素碱350克/阿莫西林200克+四季康1包+电解多维2包/福源维他半包+复合VB粉5包同服,连用1周。

3. 蹄部用口疮溃疡消/碘甘油/聚维酮碘局部涂搽7-15天至全愈。

方法二(轻症)

1.病猪肌肉注射:热毒疫康/热毒快克/清开宁/去火镇痛针(1支/100斤体重)+头孢洛克(1支/100斤体重)/头孢风暴/非常头孢(1支/200斤体重),1天1 次,连用3-5天。

2. 全场猪拌料:1000斤料加赛夫2包/盐酸四环素400克/强力霉素100克+痘泡蹄康散2包+电解多维2包/福源维他半包+复合VB粉5包同服,连用1周。

3. 蹄部用碘甘油/聚维酮碘/科碘/农科金碘局部涂搽7-15天至痊愈。

方法三(重症)

1.病猪肌肉注射:圆蓝口蹄健/口蹄心肌康/炎瘟败毒克/精品参灵针/瘟毒混感专治(1支/100斤体重)+头孢洛克(1支/100斤体重)/混感金头孢(1 支/200斤体重)/博鳌头孢(1 支/200斤体重),1天1次,连用3-5天。

2.全场猪拌料:1000斤料加炎毒清8克+心源素20克+痘泡蹄康散2包+复合VB粉5包同服,连用1周。

3. 全场猪饮水:1吨水加赛夫2包/盐酸四环素350克/强力霉素80克+福源维他150克+VC粉1斤+黄芪多糖粉2包/金丝桃素2包+葡萄糖20斤同饮,连用1周。

4. 蹄部用碘甘油/聚维酮碘/科碘/农科金碘局部涂搽7-15天至痊愈。

5. 死亡率高的猪场,可用血清/胸腺肽/速移健(奶猪30头/支、小猪25头/支、中猪10头/支、大猪2头/支+健力素1-2毫升/头)紧急预防注射,1天1次,隔天再用1次。

6. 全场用杀毒100/菌毒优/醛威/卫康/瘟毒消/消毒王/过氧乙酸/科碘/农科精碘等选2-3种交叉使用,1天

1次,直至疫情消灭后方可延长消毒间隔时间。
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

方法一(轻症)

1. 病猪肌肉注射:上午左边肌注→瘟毒混感专治/炎瘟败毒克/清开宁/圆蓝盾/热毒疫康/热毒快克(1支/100斤体重),右边肌注→头孢洛克(1支/100斤体重)+健力素(1支/100斤体重),下午肌注→金三氮(1支/100斤体重)/红焦双杀(1支/100斤体重)/保灵仙方(1支/200斤体重),1天1次,连用3天。

2.早期全场猪拌料: 1000斤料加替米考星70克+心源素20克+蓝圆多效1包/四季康1包/抗病毒干扰素1包+复合VB粉5包同服,连用1周。

3. 晚期全场猪饮水:1吨水加盐酸四环素350克/强力霉素80克+apn500克+福源维他150克+VC粉1斤+金丝头素2包+清瘟大败毒1包+葡萄糖10斤同饮,连用1周。

4. 全场用杀毒100/菌毒优/醛威/卫康/瘟毒消/消毒王/过氧乙酸/科碘/农科精碘等选2-3种交叉使用,1天1次,直至疫情消灭后方可延长消毒间隔时间。

方法二(重症)

1. 病猪肌肉注射:上午肌注→福禧(1支/100-300斤体重)/胸腺肽/速移健(1支/500斤体重)+健力素(1支/100斤体重),下午肌注→博鳌泰能(1支/100斤体重)阿奇泰能(1支/200斤体重)/泰诺林(1支/100斤体重)/金三氮(1支/100斤体重)/红焦双杀(1支/100斤体重)/保灵仙方(1支/200斤体重),1天1次,连用3天。

2.早期全场猪拌料:1000斤料加赛夫2包/阿莫西林200克+心源素20克+蓝圆多效1包/四季康1包/抗病毒干扰素1包+复合VB粉5包同服,连用1周。

3. 晚期全场猪饮水:1吨水加盐酸四环素350克/强力霉素80克+apn500克/洛瓦精500克+福源维他150克+VC粉1斤+黄芪多糖2包/金丝头素2包+清瘟大败毒1包+葡萄糖10斤同饮,连用1周。

4. 全场用杀毒100/菌毒优/醛威/卫康/瘟毒消/消毒王/过氧乙酸/科碘/农科精碘等选2-3种交叉使用,1天1次,直至疫情消灭后方可延长消毒间隔时间。

黄氏精研兽药连锁店临床用药指南
3 猪圆环病毒防治
2010-04-06 11:28:04
(已经被浏览206次)
3 猪圆环病毒防治

方法一

1. 病猪肌肉注射:上午左边肌注→瘟毒混感专治/炎瘟败毒克/清开宁/圆蓝盾/热毒疫康/热毒快克(1支/100斤体重),右边肌注→头孢洛克(1支/100斤体重)+胸腺肽/速移健(1支/500斤体重)+健力素(1支/100斤体重),下午肌注→金三氮(1支/100斤体重)/保灵仙方(1支/200斤体重),1天1次,连用3-5天。

2. 发病猪拌料防治:1000斤料加(氟苯尼考80+多西环素120克)/赛夫3包+环丙沙星/沙拉沙星100克+金丝桃素2包/黄芪多糖3包+复合VB粉5包同服,连用5-7天.

3. 病猪身上有红斑点的可喷洒聚维酮碘或口疮溃疡消,1天1次,连用5-7天.

方法二

1. 病猪肌肉注射:上午肌注→福禧(1支/100-300斤体重/),下午肌注→博鳌泰能/博鳌经典/氟强(1支/100斤体重)/阿奇泰能(1支/200斤体重)/泰诺林(1支/100斤体重),1天1次,连用3-5天。

2. 发病猪拌料防治:1000斤料加替米考星70克+甲希四环素100克+生命宝3包+炎毒清8克+复合VB粉5包同服,连用5-7天.


4 猪附红细胞体病防治

方法一

1. 病猪肌肉注射:上午左边肌注→氟强(1支/100斤体重),下午右边肌注→红焦双杀(1支/100斤体重)/保灵仙方(1支/200斤体重)/金三氮(1支/100斤体重),1天1次,连用3天。

2.早期全场猪拌料预防:1000斤料加替米考星70克+甲希四环素100克+附弓链抗5包/附弓链散1包+复合VB粉5包同服,连用1周。

3. 全场用杀毒100/菌毒优/卫康/瘟毒消/消毒王/过氧乙酸/科碘等选2-3种交叉使用,1天1次,直至疫情消灭后方可延长消毒间隔时间。

方法二

1.病猪肌肉注射:上午左边肌注→附鳌/附特(1支/100斤体重),下午/右边肌注→金三氮/土霉素/特米先(1支/100斤体重),1天1次,连用3-5天。

2.中期全场猪拌料:1000斤料用替米考星70克+甲希四环素100克+附弓链散1包+apn500克+电解多维2包/福源维他半包+复合VB粉5包同服,连用1周。

3. 全场用杀毒100/菌毒优/醛威/卫康/瘟毒消/消毒王/过氧乙酸/科碘/农科精碘等选2-3种交叉使用,1天1次,直至疫情消灭后方可延长消毒间隔时间。

猪脱肛的治疗方法

--黄健--

猪脱肛是猪直肠后段黏膜脱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较普遍的原因是便秘和反复拉稀造成的肛门括约肌松弛而发病。脱肛在猪的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以商品猪(5~100kg)体重多见,多以冬季出现,脱肛小可影响生长发育,大可至猪只死亡。

一、病因

主要由便秘、腹泻、营养不良、天气寒冷、密度过大、咳嗽等引起,霉菌毒素是目前造成脱垂的一种重要原因。表现为猪的大肠末端、肛门里侧的部分脱出到肛门外,轻度的病猪站立时可自行还纳,但排粪时又可脱出。较重的脱出部分表现水肿、溃烂、出血,严重的会出现大肠全部脱出。保育阶段发生率比较高,此病在每个猪场都有存在,发生概率在0.5-1%。

二、防治

1、冬季注意保暖,饲喂营养丰富的全价料。防止惊吓,减少应激。

2、提起猪的后腿,用绳子将猪的两后腿吊起,上方可以拴在门框或棚顶保定。轻者用温热的0.1.%高锰酸钾水或温水加适当消毒药洗净脱出的肠管,再慢慢的送回腹腔,并在肛门上下左右分四点注射95%的酒精,每点2-3毫升。使猪的后驱离开地面,经过半小时左右,直肠的不良刺激逐渐减轻,努

责消失。将猪放下,隔离饲养。但容易反复,所以本人常用手术缝合比较容易痊愈。

3、对脱肛严重的猪只,理论上要进行荷包式缝合,实际根本没有必要,操作费时费力。推荐如下方法:在缝合时首先用消毒药水把针、线、剪刀、及肛门所脱出的部分进行清洗消毒,用食指和拇指把水肿的地方能掐掉的全部去除,洗干净,直肠会自动收人肛门内,然后缝合。缝合的方法是在中间直接用线闭合,做一次结节缝合,最多在一边在缝合一针。手术后用口疮溃疡消喷雾消毒,一天二次,连用3-5天,可不隔离不限饲,治愈率很高。

4、理论上要在手术完后用地米和美诺头孢直接肌注或进行后海穴注射(后海穴位于猪的肛门上方,尾根的下方正中窝处),连用2-3次,一般3-5天内即可恢复正常。
当前我市猪高热流行病病例诊断与治疗

——黄健——

自2006年我国出现猪高热病疫情以来,全国各地先后不同程度地暴发本病,2007年本病出现缓和迹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但随着天气的转变、猪群的更新,2007年年底在河北、山东、河南等省本病又出现不同程度的流行,最近几个月,我市不少猪场又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病,在此再次提醒广大养殖户切不可麻痹大意,注意搞好免疫预防,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流行病学
发病日龄 本病不分年龄,大小猪只均可感染发病,但从2007年的发病情况来看,保育舍的猪只更易感。
发病率 2006年本病暴发初期,本病发病率可达80%~100%,小猪死亡率可达90%以上,怀孕母猪流产率达50%以上。但2007年的发病情况趋于缓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传播途径 本病可经精液传播和垂直传播,接触传播是其主要传播方式。
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体温升高至40℃~41℃,甚至有些病例高达42℃,但有些猪场发病猪只体温并不高,病程10-25天。
初期病猪流清鼻涕,有的后期流脓性鼻液;厌食,猪只咳嗽,呼吸困难,眼结膜潮红。
部分病猪耳部、臀部、肚皮及其他部位皮肤发紫。个别病例背部有出血点。
消化道症状:部分病猪呕吐,腹泻,拉黄色水样稀粪,肚子胀;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
怀孕母猪流产,产弱子,产死胎,产后乏情、配种率下降。
仔猪有的有神精症状,尖叫,倒地,四肢划动,1-3天即可死亡。
剖检肾脏有出血点,心脏衰弱,肺脏於血水肿,脾肿无规则,肝肿大变硬,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等。
预防方案
外调猪只,进猪后每吨饲料中添加玩痢克星1000克+福源维他300克+70%黄芪多糖粉250克/金丝桃素200克,连用7天,

观察猪群稳定后再接种猪瘟疫苗。
自繁自养猪场:仔猪出生后1日龄、7日龄、15日龄肌注三针保泰/30%长效土霉素,做好三针保健;断奶后在料中分别加入玩痢克星+复合VB+金丝桃素+电解,连用5-7天进行预防保健;间隔25天再用药一次。
母猪产前7天至产后7天每吨饲料添加博鳌米先5包+70%黄芪多糖250克/金丝桃素200克+福源维他300克;毒立肽分别在产前一天和产后三天服用,一天一包。
加强消毒,疫病暴发期间猪场及猪舍门口用戊二醛(杀毒100/卫康)消毒,每5天更换一次;猪舍内用菌毒优或农科金碘1∶500倍带猪消毒,每2天1次,同时加强人员、器械及饮水消毒(乐惠)。
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降温防暑,提高猪只抵抗力,饲料中添加四季康+福源维他,连用10天~15天或长期添加。
治疗方案
上午:肌注瘟毒混感专治或热毒疫康+美诺头孢或头孢洛克,1天1次,连用5天。
下午:肌注特米先和VC,1天1次,连用5天。根据病情发展灵活变更用药。
饲料中添加抗病毒中药和CSPNS,水中加赛夫+福源维他+金丝桃素+VC+APC+FMQ+葡萄糖粉连用7天。七天后根据出现的并发症改用相应的抗生素再用一周。
对哺乳仔猪注射干扰素类药(胸腺肽)+抗病毒中药+VC,1天1次,连用3天,若无效则治疗意义不大。见意:用上述方法治疗100斤以上重的病猪,治愈率一般可达70%以上。
猪大肠杆菌病与猪球虫病混和感染实例
2007-08-04 23:16:26
(已经被浏览703次)
黄健 2007年8月5日

1。发病情况

最近一段时间,我市气温偏高,各猪场采取栏啥洒水降温,由此高温高湿,加上有些猪场饲养家禽,卫生条件极差,给致病微生物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40%的猪场由此诱发了3—15日龄乳猪顽固性拉稀。病仔猪盲目使用抗生素疗效不明显。本人出诊了几个猪场并解剖采取了十几个病料进行了综合诊断,确诊为猪大肠杆菌与猪球虫病混合感染。

2。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40度左右,拉黄色或红褐色粘绸至水样粪便,有的粪中带血,仔猪脱水,生长发育迟缓。

3。病理变化

病死猪消瘦、贫血如(图一);心小叶有出血肿如(图二);肝充血如(图三);肺粗糙不平,有出血癍点如(图四);肾脏有少量出血癍点如(图五);胃底部充血发红如(图六);大肠充气、內有黄色粪便,小肠充血发红如(图七)。

4。诊断

取小肠內粪便接种于麦康凯营养琼脂培养基,37度培养24小时,培养基中长出红色菌落,菌落直径大于1cm,挑取单个菌落置显微镜下观察,见大量大小为0。5-1~1-1.5um单个或二个连在一起杆

状菌,会运动.经涂片固定革兰氏染色,此细菌染成红色.经药敏试验,本细菌对环丙沙星、头孢赛呋、卡那枚素高度敏感,对磺胺药中敏,对庆大枚素耐药.再刮取小肠内容物涂片镜检,每个视野都可见6-7个球虫卵蘘如(图八).

5。防治

对发病乳猪肌肉注射磺胺药如(重症)+乳酸环丙沙星如(新齐),并口服“立定”和补液盐同时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5mg/头,效果极佳。预防,母猪产前产后三天口服氨丙林和毒肽,同时产后肌注长效先锋,乳猪一日龄和七日龄肌注“新齐”同时口服“立定”,连服二天。畜禽饲养要分开,保持栏啥清洁卫生并选用浓戊二醛彻底消毒。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重要疾病。由于我国的饲养管理条件较差,该病流行和危害日渐严重,应引起广大养殖户足够的重视。
一、流行情况
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主要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鼻腔、扁桃体和气管前段等)内,通过猪群间的接触和空气飞沫以及污染物而传播,带菌猪和慢性感染猪为本病的传染源。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危害2周龄至4月龄的猪只,特别是断奶前后和保育期仔猪多发。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死亡率达50%。副猪嗜血杆菌作为共栖菌而成为继发性病原菌,常在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Ⅱ型、伪狂犬病毒及猪流感病毒等感染后继发感染,甚至与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链球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复杂化,死亡率增加。
二、症状及病变
繁殖母猪一般不表现明显症状,2~8周龄仔猪感染发病可呈典型症状,同其他呼吸道疾病类似,主要表现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症状,但一般猪场以慢性型为主。
急性型病猪体温高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气喘,咳嗽,反应迟缓,呼吸困难,鼻孔有黏液性及浆液性分泌物,关节肿胀、跛行、步态僵硬,同时出现身体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细,3天左右死亡。急性感染病例存活后会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跛行、仔猪和育肥猪遗留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
慢性型通常由急性型转化而来,病猪消瘦虚弱,被毛粗乱无光,皮肤发白,咳嗽,呈腹式呼吸,关节肿大,严重时皮肤发红,不能站立,耳朵发细,少数病例突然死亡。
特征性病理变化为胸腔、腹腔浆膜及肺部发炎,胸腔内有大量的淡红色液体及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块。肺表面覆盖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并与胸壁粘连,多数为间质性肺炎,部分有对称性肉变。单个或多个桨膜面损伤,有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

包括心包膜、腹膜、胸膜、脑膜和关节膜(主要是腕关节和附关节)等,通常以不同的组合存在,较少单独发生。
三、治疗
猪只一旦出现严重感染,治愈的可能性很小,药物治疗的意义不大。注射给药是最好的用药途径,口服给药常效果不佳,所以常采用肌肉注射特米先,长效先锋,横扫千菌,三者配合使用进行治疗效果更佳。
大多数副猪嗜血杆菌也对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以及头孢菌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但对红霉素、氨基糖酐类、壮观霉素和洁霉素有抵抗力。
四、预防
本病极易误诊,预防至关重要。由于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因此,饲养管理的改善可降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率,如注意环境卫生,处理好保温和通风的关系,确保饲料的质量,减少应激等。
使用商品疫苗域自家疫苗可以控制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但是血清型的多样性以及占很大比例的不能分型的菌株影响了对具有高效交叉保护力疫苗的研制。母猪接种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仔猪的早期感染,因为母猪接种后可对4周龄以内的仔猪产生保护性免疫力。初产母猪产前40天首免,产前20天二免;经产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受本病威胁的猪场,仔猪也要进行免疫,首免10日龄,15天后加强免疫一次。自家灭活苗的保护可能更有针对性,但也会免疫失败,主要是因为分离到的副猪嗜血杆菌不是真正的致病菌或不是主要的致病血清型。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
2009-07-10 12:00:25
(已经被浏览244次)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



本病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特征。近年来,国际公认为危害现代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急性者太多死亡.慢性者常能耐过。近 20 年来,本病在欧美很多国家广泛流行,我国也有发病报道。本病的广泛传播与猪的工业化生产有密切关系。在丹麦, 1968 年被检屠宰猪中有 22 %为本病感染, 1969 年为 26% , 1971 年为37 %.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丹麦、瑞士等国,本病已成为猪肺炎的主要原因,列为主要猪病之一。病原体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本菌表现为多形性。两极染色,无运动性,酶系统不完备,需要血液中的 x 生长因子或 V 生长因子才能生长。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菌,为粘膜的严格寄生菌,在适当条件下致病菌可在不同器官引起疾病。在通常情况下,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中。本菌现已鉴定可分 12 个个血清型,各国流行的血

清型不尽相同。

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各种年龄、不同品种和性别的猪都有易感性,但以 3 月龄仔猪最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性很大。通常在50 %以上。由于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猪呼吸道内,往往通过空气飞沫而传播,在工厂化、集约化大群饲养的条件下,最易接触传播。公猪在本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猪群之间的传播主要通过引入带菌猪或慢性感染的病猪。在不良气候条件下或在运输之后,更容易引起流行。临诊症状接触感染的潜伏期为 1 ~ 7 天或更久。 (1) 最急性型:病猪死前见不到明显的可见症状。

(2) 急性型:呈败血症,体温升高至 42 ℃以上,呼吸急促、高度困难,常站立或呈犬坐姿势而不愿卧下,呼吸时张口伸舌,状极痛苦,如不及时治疗,常于 24 ~ 48h 内窒息死亡。若病初症状较为缓和者,能耐过 4 ~ 5 天以上,症状逐渐消退,常能自行康复,但病程延续较长。

(3) 慢性型:多数猪感染后临诊症状较轻,一般呈慢性经过。此外,在流行区常见亚临诊的隐性感染,可因在运输后抵抗力降低而发展为急性病例。



(1) 急性型:死亡的病例,多数为两侧性肺炎病变 ( 图1) ,肺组织呈紫红色,切面似肝组织,肺间质内充满血色胶样液体。病程达 1 天以上者,肺炎区出现纤维素性附着物附着于表面 ( 图2) ,并有黄色渗出物渗出。

(2) 慢性型: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例,可见到硬实的实变肺炎区,表面有结缔组织机化的粘连性附着物,肺炎病变的病灶硬结,或为坏死性病灶,常与胸膜粘连 ( 图3) 。这种慢性病猪在临诊上往往看不到症状,貌似健猪。

(1) 直接镜检:采取支气管或鼻腔渗出液和肺炎病变组织,最急性病例可以从其他器官组织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多形态的两极染色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2) 病原分离写鉴定:初次分离可用 5 %绵羊红细胞琼脂平板,同时在上面接种葡萄球菌,然后接种病料,葡萄球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放线杆菌所需要的 V 因子 ( 即辅酶 A) ,并向外扩散到周围培养基中,使放线杆菌在葡萄球菌周围生长,形成 p 溶血的微小的“卫星菌落”。或用巧克力琼脂分离培养放线杆菌。分离物的鉴定须靠生化试验。

(3) 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都可用于本病诊断,其中以补体结合试验最为可靠。应用改良补体结合试验测本病抗体,检出纺可达 100% 。感染后 2 周就可检出抗体,持续 3 个月以上。与其他呼吸遭传染病等无交叉反应。类症鉴别急性病例要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相区别,慢性病例应与猪气喘痫

、多发性浆膜炎等相区别。 治疗 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防治有效,土霉素混于饲料中连服 3 天,可防止出现新病例。有些国家和地区对本病流行严重的猪场,通过血清学检查,清除带菌猪,结合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药物,能有效地防治本病。病猪应立即隔离,猪圈进行彻底消毒,对急性病及时治疗。

免疫预防

由于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交互免疫性不强,目前主要依靠从当地分离到的菌株,制备自家菌苗对母猪进行免疫.使仔猪得到母源抗体。国外目前虽有商品疫苗,但预防慢性坏死性胸膜肺炎
皮肤霉菌病
2007-01-05 12:40:25
(已经被浏览354次)
皮肤霉菌病是由多种皮肤霉菌引起的人、畜、禽共患的皮肤传染病,又称皮肤真菌病、表面真菌病、小孢子病等。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对猪主要引起被毛、皮肤、蹄等角质化组织的损害,形成癣斑,表现为脱毛,脱屑炎性渗出、痂块及痒感等特征性症状,俗称钱癣、脱毛癣、秃毛癣、匍行诊等。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发癣菌属和小孢霉菌属内的霉菌,发癣菌是主要病原,侵害皮肤、毛发和角质,其孢子沿毛干长轴与规则排列在毛干外缘称毛外型,排列在毛内称毛内型,排列在毛内外称混合型。小孢霉菌侵害皮肤和毛发,不侵害角质,孢子及菌丝体主要分布在毛根和毛干周围,孢子不侵入毛干内,其小分生孢子沿毛发镶嵌成原鞘,而菌丝体可侵入毛内,将毛囊附近的毛干充满。两属皮肤霉菌的孢子抵抗力很强,对一般消毒药剂耐受性强,2%~5%苛性钠或3%的福尔马林、5%戊二醛可用于猪舍和污染环境的消毒。对一般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均不敏感。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对本菌有抑制作用。本菌可在沙堡氏培养基上生长,多数为需氧或兼性厌氧,喜温暖潮湿,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常以出芽产生孢子及菌丝分枝、断裂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无性别差异,仔猪和营养不良、皮毛不洁的成年猪较为易感。病人和病畜为重要的传染源。皮肤霉菌根据自然居住地不同,可分为三类:(1)亲土壤性皮肤霉菌:在土壤中生活,猪接触与传染性的土壤而感染,呈散发性,在猪之间不易相互传染。(2)亲动物性皮肤霉菌:特异地寄生于猪的皮肤上,这一类能在猪之间、有些能在猪与人之间相互传染。(3)亲人类性霉菌:主要是人的易感性强,亦可在人和猪之间传染,但从人类传给猪的很少见。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或或通过被污染的媒介物而间接接触传染。猪舍气温高、阴暗、潮湿,污秽、拥挤,有利于本病的传播。本病一年

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秋冬季舍饲期为多见。

临诊症状与病理变化 皮肤霉菌只寄生于皮肤表面,一般不侵入真皮层,主要在表皮角质、毛囊、毛根鞘及其他细胞中繁殖。有的也能穿入毛根内生长繁殖。其代谢产物外毒素可引起真皮充血和水肿,发炎。使皮肤出现丘疹、水疱和皮屑,有毛区发生脱毛,毛囊炎或毛囊周围炎。有粘性分泌物或脱落的上皮细胞形成痂皮。猪的病变主要在头部的眼眶、口角、颜面部、颈部、肩部,形成手掌大小癣斑,背部、腹部和四肢也可能受到损害。中等程度瘙痒,很少见有脱毛现象,几乎不脱毛。病初患部中度潮红,皮肤中嵌有小水疱,几天后结痂,在痂块之间产生灰棕色至微黑色连成一片的皮屑性覆盖物。皮肤皱裂和变硬。病猪表现不安、摩擦患部、减食、消瘦、贫血等现象。组织学检查表明,感染过程主要发生在毛囊和毛发之内,菌丝体在毛囊中长到角质生成带。表皮增厚3~5倍,上有一层角质化或角化不全的覆盖物。在病盛发期间,在皮肤乳头体的范围内有剧烈的嗜中性粒细胞反应,部分还在毛囊中形成小脓肿。在痊愈期则以结缔组织细胞和嗜伊红粒细胞为主。

实验诊断

(1) 直接镜检法:取病变部位的皮屑、癣痂、被毛或渗出物少许,置玻片上,滴加10%的氢氧化钾1滴。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到分枝的菌丝体及各种孢子。若为发癣菌感霉菌感染者,菌丝体和小分生孢子沉着于毛根和毛干部生长,并镶嵌成厚屑,孢子不侵入毛干内。

(2) 分离培养法:将病料用70%酒精或2%石炭酸浸渍数分钟,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然后接种沙堡弱氏琼脂上,置25℃培养2~3周,观察菌落的生长速度、形态结构及色泽,染色镜检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结构。

(3) 动物接种:常用豚鼠和家兔,将病料作皮肤擦伤接种,阳性者经7~8天局部出现炎症反应。

类症鉴别 应注意与芥癣、湿疹和过敏性皮炎等相区别。芥癣为寄生虫病,能找到芥癣虫,病灶为界限不规则的大面积无毛区;有湿性渗出物,剧烈瘙痒,分离不到病原体;过敏性皮炎为皮肤的变态反应,可追查到过敏原,可以鉴别。

防治措施

治疗 病猪进行及时治疗,患部先剪毛,再用温肥皂水洗净痂皮后,或直接涂擦药物。10%水杨酸酒精或油膏或5%~10%硫酸铜溶液,每天或隔天涂敷直到痊愈。水杨酸6g、苯甲酸12g、敌百虫5g、凡士林100g,混合外用。石炭酸15g、碘酊25ml、水合氯醛10ml,混合外用,每天1次,3天后用水洗净,涂以氧化锌软膏。5%碘甘油涂擦效果不错,一天一次,直至痊愈,克霉唑癣药水外用。也可以口服制霉菌素

或灰黄霉素等。

预防 平时做好猪体皮肤的卫生工作。发现病猪应进行全群检查,对原病猪舍、猪圈进行彻底的冲洗消毒(可用5%的热苛性钠或0.5%过氧乙酸溶液),消毒后必须用清水冲洗后,才能进猪,饲养人员和畜牧兽医工作者应注意防护,以免被传染上本病。

耶尔辛氏菌小肠结肠炎
2007-01-05 12:36:29
(已经被浏览289次)
耶尔辛氏菌小肠结肠炎是由小肠结炎耶尔辛氏菌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肠道传染病。猪主要表现为腹泻。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分布地区颇为广泛,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生,尤以北欧为盛,在许多国家是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我国已证实耶尔辛氏菌在动物中贮存宿主很广泛,猪为主要的传染源,通常为隐性感染经过。本病在我国分布亦非常广泛,严重威胁着人和动物的健康,阻碍着畜牧业的发展。本病在公共卫生上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注意。病原体为小肠结肠炎耶尔辛氏菌,革兰氏阴性,呈球杆状或短杆状,两极浓染,能在常规培养基上生长,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形成大小相似的非乳酸发酵性菌落、不形成芽胞,有鞭毛,具有运动性,能发酵蔗糖,不发酵甘露醇,不能在柠檬酸盐培养基上生长,具有荚膜,有粘附性抗原和内毒素。抗原结构较复杂,已知有菌体(O)血清群。各地所分离到的小肠结肠炎耶尔辛氏菌(O)群并不一样,具有多种血清型。本菌耐低温,对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及胆盐、去氧胆酸钠等有一定耐受性。

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本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泛,在世界范围内的检出率有所增加,带菌动物已不下几十种,家畜、家禽、啮齿动物、爬行动物、水生动物和观赏动物均能带菌,从全国各地的猪体中分离到大都为0:3和0:9型。各种动物之间可以相互传播。猪可以健康带菌,菌体存在于扁桃体和肠系膜淋巴结内,带菌率通常为5%~10%,高的可达25%~50%,感染猪经粪便向外排菌长达30周,猪和鼠类是人类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口感染。污染猪圈引起感染能持续3周,粪便在12周内仍保持感染性。啮齿动物及节肢动物既为本菌贮存宿主,又为传播媒介,污染饲料,传播本病。多见于架子猪,仔猪和大猪感染率很低。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冬春季多见,呈散发性和暴发流行两种流行形式。

本菌经口感染的猪,在猪消化道内进行增殖,在感染后2~3周内可从粪便中分离到,30周后又从粪便中消失,看不到临诊症状和病变。本菌为猪的一种潜在性的肠道病原菌。

临诊症状 病猪发生腹泻,主要表现为长期间歇性地排灰

白色或灰褐色糊状稀粪。粪便中混有粘液和脱落的肠粘膜,粪便表面常沾染着红色或暗褐色血液,有时在成形的粪便表面包裹着一层灰白色、油光发亮的薄膜。体温一般正常,少数升高到40℃以上。病程长的猪只食欲减少,逐渐消瘦,被毛粗干,步态不稳。大部分猪只为隐性感染,临诊上无明显症状 。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影响生长发育速度,降低了经济益。

病理变化 剖检症状明显的病猪,可见到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结肠和直肠孤立淋巴滤泡肿大,向浆膜层或粘膜层凸出,有小米或绿豆大小,小结肠和直肠粘膜有散在呈火山口状的溃疡灶,内含干酪样物,周围有一充血带。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外翻。

实物诊断

(1) 细菌学检查: ① 直接镜检:采取粪便、肠系膜淋巴结、回盲部粘膜或肛拭物,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可看到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呈球杆状或卵圆形,有鞭毛,单个存在或成短链状。 ② 分离培养:一般肠道菌的培养物及培养基、PBS液内可生长。常用培养基有SS琼脂上25℃经24~48h长出圆形菌落,隆起,透明或半透明。在血液琼脂上37℃培养时菌落为圆形,光滑凸起不溶血。培养物进一步鉴定再作生化反应,并进行菌型的鉴定。

(2) 血清学检查: ① 试管凝集实验:采集双份血清,康复期血清效价高于早期的4倍判为阳性,单份血清抗体效价≥1:80可判为新近感染。 ② 间接血凝试验:凝集效价1:512或以上,或两次血清凝集价呈4倍或4倍以上为阳性。以(O)抗原作凝集实验,抗体效价1:160或以上为阳性。还可以用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方法进行试验诊断。

类症鉴别 本病以腹泻为主要症状,而腹泻是多种猪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的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多样的,有细菌性、病毒性、中毒性和寄生虫病性的,和这些疾病在临诊上必须加以区别。

防治措施

治疗 本菌对土霉素、新霉素、四环素、磺胺类、壮观霉素、庆大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对玩痢克星高度敏感,出现病猪时,分离病菌经药敏试验,加以选择性地进行药物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预防 平时加强饲料和饮水保管及检测工作,严防污染。平时可用药物预防(如玩痢克星拌料1000克/吨,连5天,可减少本菌的感染和带菌率。因本病在人和动物之间可相互传染,人的发病往往是动物感染所致,因此,对本病的控制,在公共卫生上意义重大,人医和兽医必须共同努力,保障人类和动物健康,加强预防措施,防止本病的流行发生。
空肠弯曲菌病

(campylobacteriosls)

空肠弯曲菌病是由弯曲菌属中的

空肠亚种细菌所致的多型性、人和动物共患的肠道传染病.以前曾称“空肠孤菌病”。本病分布广泛,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发生,对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公共卫生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性。目前,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肠道传染病。病原为螺旋菌科、弯曲菌属中的胎儿弯曲菌空肠亚种,革兰氏阴性.僵硬而弯曲的杆菌.呈逗号状、 s 形或海鸥形等,在老龄培养基中呈螺旋状长丝或圆球形,具有一端或两端单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胞和荚膜。微需氧,若在培养基中添加血清或血液.有利于本菌的培养,对 1 %牛胆汁有耐受性,可用于纯菌分离。对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族的抗生素敏感,而对杆菌肽、多粘菌素 B 、新生霉素有抵抗力。对干燥、阳光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本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泛.存在各种动物体的肠道内,从粪便中排出,污染外界环境.这种排菌动物可成为传染源,国内已发现有 19 种之多,鸡的自然感染率最高,多在 50 %以上,认为鸡可能是空肠弯曲菌的贮存宿主,为猪空肠弯曲菌性肠炎的重要传染源之一。猪本身有很高的带菌率,通常情况下可达 90 %以上,更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传染源。人亦可作为传染源.无症状的带菌者.对人构成威胁.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病传染途径呈多种方式,可经猪饲料传播.经相互间的水平传播,从带菌者粪便中排出,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源而构成传染。也可通过接触传播和其他方式传播。患病猪都有典型的一时性腹泻,但也有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临诊症状 临诊症状表现不一致.有无症状的隐性带菌者,有轻型腹泻、重型腹泻及其他临诊症状。潜伏期 3 ~ 5 天,主要症状为发热,肠炎,腹泻和腹痛,与细菌性痢疾相以.但病情较轻。仔猪的发病率高于成年猪,有时表现寒战,抽搐,发抖,有时有呕吐现象,大便呈水样量多,排便次数增加,严重者病后 1 ~ 2 天出观痢疾样大便,便中带有血液和粘液,腥臭味,全身发生脱水现象,后期表现呼吸困难。病理变化病变部位主要在空肠.有时结肠及回肠亦有变化,可见到弥漫性出血性水肿及渗出性肠炎,回肠末端及回盲瓣上有溃疡性病变。常常见到增生性肠炎的病变,为一种未成熟的上皮细胞增生,引起肠壁变厚,细胞内有弯曲菌存在。试验小猪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性肠炎病变,或具有类似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的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猪的肠粘膜上皮组织细胞有扩散性隐窝增生现象,同时细胞内有弯曲菌存在,部分细胞有浸润性炎症现象。

实验诊断

(1) 细菌学检查: ① 直接镜检:本菌为革

兰氏阴性,不易着色,可用复红、姬姆萨染色剂对制好的病料玻片进行染色镜检。本菌菌体纤细,呈螺旋形、S形、海鸥形或逗点状多种形态。如按常规鞭毛染色镜检,菌体两端有鞭毛;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活菌悬滴,呈特征性的螺旋状运动。 ② 分离培养:本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必须有一定菌量接种在营养丰富的选择性培养基上,才能抑制其他细菌生长而分离出本菌。常采用微氧法来检出本菌。 ③ 生化反应:将分离到的本菌置于低氧(含5%氧)环境条件下进行生化反应,效果较好。本菌不分解也不氧化碳水化合物,靛基质、M.R.、V.P.、H2S、尿素、枸橼酸钠盐、丙二酸盐和明胶等均为阴性反应。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阳性,硝酸盐还原阳性。 ④ 菌型鉴定:空肠弯曲菌的生物学分型方式和方法不一致,有待于改进和完善之中。常用马尿酸水解实验、快速H2S产生实验、萘啶酮酸敏感实验和DNA水解实验。有的分为4个生物型;有的分为8个生物型;也有的分为11个生物型。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空肠弯曲菌噬菌体的分型系统。但是还有些菌株不能分型,迄今尚缺乏一个统一被公认的分型方法,因此,应进一步探讨新的血清型及新的分型方法。 ⑤ 血清学检查:经空肠弯曲菌感染者,病后数日即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并迅速进入高峰,持续数月后下降。可应用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实验、杀菌实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查。另外,弯曲菌肠炎患者周围血中的白细胞总数有轻度增加,大便镜检可见到多量的脓细胞。

类症鉴别 空肠弯曲菌肠炎与其他原因所致腹泻相类似,必须加以区别,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反应加以区别。

防治措施

治疗 选用金霉素、土霉素或玩痢克星拌料喂服1周,可消退症状,控制疫情的发展。同时配合应用肠道防腐消毒、收敛药物,如药用炭或松节油和克辽林等量混合液内服,直到痊愈。用清热、解毒、健胃、化气、收敛和止血的中草药配合玩痢克星内服,效果更好。对体弱、脱水者除上述疗法外,应同时进行支持疗法,如补液、补充电解质。

预防 平时采取限制疫病传播的措施。搞好猪舍和栏圈内的清洁卫生。保证饲料营养全面(可在料中添加福源维他),注意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增强猪体的抵抗力,控制本病的感染
猪脑心肌炎

(encephalomyocarditis)

猪脑心肌炎是由病毒引起的猪和多种动物的急性、致死性的传染病。其特征为脑炎、心肌炎或心肌周围炎。由于这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死率很高的疾病,目前对该病认识不清,又缺乏有效的防制措施,因此,受到人们的关

注。 1958年在巴拿马首次发现本病,1970年澳大利亚东部暴发并确诊了猪脑心肌炎,引起了数百头猪死亡,从此在该地区长期呈地方流行性,成为猪只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在新西兰、南美和古巴也发现了类似的疾病。在英国虽然没有确诊本病。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有28%的正常猪,查出带有抗猪脑心肌炎的抗体。猪脑心肌炎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心病毒属,根据其来源不同,可以分成许多毒株,但目前难以从抗原性上区分。本病毒对小白鼠易感,能在鼠胚成纤维细胞和初生仓鼠肾细胞上生长繁殖。对于本病毒的其他特性,尚缺乏深入的研究。


诊断要点流行特点 本病毒的宿主范围很广,除猪外,灵长类、鼠类、大象和松鼠都能感染,哺乳仔猪的易感性最高,一旦发生,同窝和同圈的猪只都可感染死亡,病死率几乎可达100%,断奶后的猪感染后,多呈亚临诊型,病死率较低;若种猪感染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播给仔猪,也能通过乳传播给仔猪,鼠类作为本病的贮主,是一种危险的传染源,但其传播途径尚不十分清楚。

临诊症状与病理变化 潜伏期2~4天。病初体温升至41℃左右,持续不到1天,这期间病猪表现沉郁,食欲减少,震颤,蹒跚,麻痹,呕吐和呼吸困难,病猪因急性心力衰竭而突然兴奋的应激因素如喂料、抓猪,运动时往往可当场死亡。主要的病理变化为腹下部皮肤呈紫色,右心室扩张,有灰白色条纹或白恶斑点,纤维素性心外膜炎,心肌炎、肺水肿、肝肿大、肠系膜水肿、腹水等病变。组织学变化,主要是心肌坏死和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炎性浸润,以右心室和室间隔、乳头状肌的病变最明显。


实验诊断

(1) 动物接种:取可疑病猪的心肌或脾,研碎饲喂小白鼠,作一个粗略的假定性诊断试验,小鼠可经4~7天内死亡。(2) 鸡胚接种: 采集可疑病料接种鸡胚尿囊腔或卵黄囊,感染鸡胚呈广泛性出血。(3) 细胞培养:用鼠胚成纤维细胞和仓鼠肾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和培养,并可观察到细胞的病变,以中和试验衣法鉴定病毒。也可用血凝抑制试验来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类症鉴别 本病引起的心肌病变与口蹄疫引起的病变较为相似,但从流行病学和病状上观察分析则不难区别。 防制措施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我国至今未见有本病的报道,因此,要加强进口猪和其他动物的检疫,防止将本病引入我国
仔猪先天性肌阵痉

(congenital tremors piglet)

本病是仔猪刚出生后不久,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阵发性震颤,又称传染性先天性震颤,俗称仔猪抖抖病或跳跳病。一百

多年前,德国报道有本病发生,以后许多国家都有病例报道。我国罗清生(1962)首次报道本病,80年代在江苏、江西等地有本病发生。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多呈散发性。早期对本病的病原说法不一,有遗传因素;怀孕母猪感染某种病毒后,传染给新生仔猪;还有某种营养缺乏等。近几年来的研究和试验证明本病有传染性。遗传因素和其他因素不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从自然病例采取病猪脑,接种原代猪肾细胞培养,取培养物接种怀孕母猪,其出生的仔猪可出现肌肉阵痉。培养物在电镜下可见有直径20nm的先天性肌阵痉病毒(congenital tremors virus.CTV)。病毒分类地位尚不清楚。


流行特点 本病仅发生于新生仔猪,受感染的母猪在怀孕期间不显示出临诊症状,因此多为隐性感染。本病是垂直传播,未见水平传播。本病流行有一个特点,即母猪若生过一窝发病仔猪,则以后出生的几窝仔猪不发病,或只有少数症状轻微的病猪,在同一感染猪群中,产仔季节早期出生的仔猪,症状闻为严重,随着产仔季节的推移,后来出生的仔猪的震颤症状较轻。纯种和杂交品种的猪对本病易感性无差别。日本学者认为本病与母猪怀孕期间接种猪瘟疫苗有关。

临诊症状与病理变化 母猪在出生发病仔猪时并无明显的症状,母猪分娩正常。出生的病猪其临诊症状轻重不等,可以全窝仔猪或一窝中部分仔猪,前者症状严重而后者症状较轻。震颤为持续性,一般表现在头部、四肢和尾部,重的可见全身肌肉抖动,表现有节奏的阵发性痉挛,呈跳跃姿势。震颤严重时,仔猪行动困难,无法吮奶,常饥饿死亡。如果存活1周的仔猪,加强护理时一般无死亡,震颤也逐渐消失。缓解期和睡眼时震颤减轻或消失,但因噪音、寒冷等刺激,可引发或加重症状。症状轻微者可在数日内恢复。症状严重耐过后,仍有可能长期持续保持有轻微的震颤,其生长发育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病猪剖检无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组织学变化,见有明显髓鞘形成不全,小脑发育不全,小动脉轻度炎症和变性,小脑硬脑膜纵沟窦水肿、增厚和出血。


实验诊断

(实验诊断 由于本病的病原体CTV特性尚不明显,病毒在原代猪最肾细胞培养未见有细胞病变,仅采用培养物接种怀孕母猪后,其出生仔猪可复制本病,这是实验诊断本病的方法。本病目前尚无可靠的血清学检查方法。用免疫电泳法证明康复猪血清中有抗体的存在。防制措施曾试用过许多种药物治疗本病,但奏效不大,均不能改变病程。最主要的防制措施是:对发病仔猪加强照管,猪保持温暖、清洁和干燥,减少应激因

素:将病仔猪放置母猪身旁,以便能吃上奶,或者进行人工哺乳,这可使大多数仔猪自然恢复而减少死亡,为避免公猪通过配种将本病传给母猪,应特别注意查清公猪的来历。不从有这种病的猪场引进种猪。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
2007-01-27 19:39:57
(已经被浏览494次)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猪的一种繁殖和呼吸障碍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和死胎、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道症状。本病是近十几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病。 1987年在美国中西部首先发现本病,并分离到病毒,其后在加拿大、德国、法国、荷兰、英国、西班牙、比利时、希腊、澳大利亚等国发生。开始由于病原不明确,在欧洲一些国家称“猪神秘病”(swine mystery disease,SMD),因为病猪的耳部发紫,又称“猪蓝耳病”(blue-eared discase),美国曾命名为“猪不孕与呼吸综合征”(SIRS),1992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召开国际研讨会上一致同意用PRRS命名。1993年日本、韩国发现本病,并分离到病毒,同年我国台湾也发现本病。 1991年荷兰中央曾医研究中心,从人工感染和自然感染猪分离一种新病毒,命名为lelystad病毒。该病毒为有囊膜的RNA病毒,病毒粒子呈卵圆形,大小为50~60nm,对乙醚、氯仿敏感,可通过0.2чm滤膜,不凝集鸡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根据病毒的生物学特征、形态及核苷酸序列,该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Aireriuirus)。在欧洲分离的病毒株仅能适应于猪肺巨噬细胞上,能出现细胞病变,在美国分离的ATCC-VR-2332毒株,可在CL-2621传代细胞上生长并致细胞病变。

诊断要点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而肥育猪发病比较温和。本病常呈流行性传播,传播迅速,主要经空气通过呼吸道感染。经鼻腔人工感染怀孕母猪试验,病毒在怀孕中期不能通过胎儿,证明书在怀孕中期病毒不能穿透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母猪在怀孕40~50天经子宫内接种PRRSV或PRRSV加含有PRRSV抗体的猪血清,试验结果接种PRRSV的胎儿呈现病毒复制,而接种病毒加抗体的胎儿中病毒的复制得到增强。这说明在怀孕中,后期母猪和胎儿对PRRSV是易感的。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本病的流行。

临诊症状与病理变化 人工感染潜伏期4~7天。根据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不同,临诊表现不同。病初精神倦怠,厌,发热,随症妊娠母猪出现早产、死胎及木乃伊胎,这种现象往往持续6周,而出现重新发情的现象,但常造成母猪不育和产奶量下降。少数猪耳部发绀。仔猪出生后呼吸困难,生后1周死亡率可达25%~40%,刚出生就发病的仔猪,其耳朵和躯体

末端皮肤绀。育成猪双眼肿胀,结膜炎,腹泻有时粪便带血,并出现肺炎。主要病变见肺有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在感染病毒后48、60、72h剖检的猪,在腹膜,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脂肪和肌肉发生水肿。鼻粘膜上皮细胞变性,纤毛上皮消失。支气管上皮细胞呈现水疱变性,有的支气管腔充满脱落的细胞,支气管壁无炎性细胞浸润,未出现特异性脾炎病变,动脉周围淋巴细胞鞘中的淋巴细胞减少。肠淋巴结髓质有多量嗜中性细胞浸润。接毒后60h可见单个肝细胞变性或死亡。


实验诊断

( 取鼻粘膜、肺、气管、脾等组织在液氮中快速冷冻,一70℃贮存,切片在丙酮中固定10min,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结果可见在支气管和肺泡中有许多上皮细胞感染PRRSV,有的支气管腔中有脱落的抗原阳性细胞。在脾脏的红髓也有大量PRRSV抗原。(1) 病毒分离和鉴定:将猪的肺、脾、死胎儿肠和腹水,胎儿血清、母猪血液、鼻拭子和粪便等组织和病料分离病毒。组织冻融后剪碎研磨制成1:10乳剂,经1500r/min离心30min,取上清液加抗生素,然后再经0.45чm滤膜过滤,取滤液接种猪肺泡巨噬细胞培养,培养5天后,用免疫过氧化酶法染色,检查肺泡巨噬细胞中的PRRSV抗原。或者将上述处理好的病料接种于CL~2621细胞株的细胞单层上,吸附1h,直接加入MEM维持液,35℃培养7天。当观察到细胞病变时,用特异的兔源血清制备的间接荧光抗体染色,检测PRRSV抗原。也可以在CL~2621细胞单层用中和试验进行病毒鉴定。(2) 间接荧光抗体法:在感染后8天就能测出抗体。血清中和试验检查母猪和胎儿中的PRRSV抗体。Albian报道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好。PCR法能检测出在细胞培养中和精液中的PRRSV。 防制措施本病是猪的一种新的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对养猪业危害性极大,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疗法。主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最根本的办法案清除病猪和清洗消毒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清除病猪和清洗消毒工作应反复进行,关键在于清除感染的断奶猪,保持有成猪舍无PRRS,这样断奶猪转栏时,只要不和污染的育成猪舍共用通风系统,则不会发生PRRS传染。如果育成猪舍PRRS急性发生时,可采用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治疗控制其他并发症,可大大提高猪成活率,但幸存猪断奶后还可成为本病带毒者。目前,我国大陆已有本病报道,应加强进口猪的检疫和本病监测,以防本病的扩散。免疫预防 1993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Expoaviga家畜博览会上,美国国际保健品公司首次展出PRRS灭活苗,采用SPF猪的细胞成功地进行病毒

培养,培养物经灭活后制备的灭活苗,对猪接种后可防止发生PRRS。该公司不研制成一种弱毒疫苗,并正在研制一种新的有效疫苗,即找到DNA序列的病毒基因编码,使特异性抗原能引起猪对该病产生保护性反应,然后应用基因工程工程技术使有效的DNA片段在细菌载体表达,收获和提纯载体所携带的抗原供制苗。

猪细小病毒感染

(porcine parvovirus infection)

本病由细小病毒引起猪的繁殖失能,又称猪繁殖障碍病。其特征为受感染的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或病弱仔猪,偶有流产,但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1967年英国学者从流产和死胎中分离到细小病毒以来,其后欧、美、亚洲许多国家均有报道。80年代前,猪细小病毒感染在我国尚无报道,1982年中国曾药监察所在北京分离到猪细小病毒,从流产猪中检出抗体,以后在上海、四川、浙江等地分离到该病毒。根据血清学调查,在猪呈阳性反应者有19个省、市,证明本病分布很广。猪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病毒颗粒直径约20~28nm,无囊膜,核酸型为单股DNA。病毒能在原代猪肾细胞、睾丸细胞入传代细胞(PK15.ST细胞)上都能生长,并可出现细胞病变(变圆、固缩和裂解)。病毒在细胞中可产生核内包涵体。病毒能凝集人“0”型、猴、豚鼠、猫、鸡、大鼠和小鼠等动物的红细胞。本病毒耐热性强,56℃48h、70℃2h、80℃才失去感染力和血凝活性。对乙醚、氯仿不感染,对pH适应范围很广。甲醛蒸汽和紫外线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杀死本病毒。


流行特点 本病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而感染的母猪可由阴道泌物、粪便或其他分泌物排毒,污染的猪舍是猪细小病毒的主要贮存所。感染母猪所产死胎、木乃伊或活胎的组织内带有病毒;感染公猪的精液也含有病毒,可通过配种传染给母猪。本病主要发生于初产母猪,呈地方性或散发性流行。本病发生后,猪场可能连续几年不断出现母猪繁殖失能。母猪怀孕早期感染本病毒时,胚胎、胎猪死亡率可高达80%`100%.

临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主要临诊表现为母猪繁殖失能,感染母猪可重新发情而不分娩,或只产少数仔猪,或者死胎及木乃伊胎。这种情况是由于母猪感染有关。在怀孕30~50天感染时,主要是产木乃伊胎,如早期死亡,产出小的黑色枯样木乃伊胎,如晚期死亡,则子宫内有较大木乃伊胎;怀孕50~60天感染主要产死胎;怀孕70天感染时常出现流产;怀孕70天之后感染,母猪多能正常生产,而产出仔猪有抗体和带毒,有些甚至能成为终身带毒者。如果将这些猪留作种用,很可能此病在猪群中长期存在,难于根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