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今字对照

古今字对照

古今字对照
古今字对照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字例对照

●“为”统一替换为“爲”

●並,并,併——古代完全不通用。

并,併是同义词,“兼并”的意义写作并、併,不写作並

“一起”的意义写作並,很少写并、併

“依傍”的意义只写作並

“抛弃”的意义只写作并、併

●才,纔

“才能”之意,用才

“刚刚”“方才”“仅仅”之意,用纔

●采,綵,採,寀,埰,棌

“摘取”的意义写作採

“彩色丝织品”的意义写作綵

“卿大夫受封土地”的意义写作寀,埰【例词:寀地,寀邑】“栎树”,又叫“柞树”的意义写作棌【例词:棌椽】

●彩,綵——古代是两个字

綵仅用于彩色丝织品

“彩色”,“光彩”用彩

●抄,钞,杪

“掠夺”,“抄写”之意用抄

“末尾”“最后”之意用钞(杪),读miao3声【例词:教行于

钞】

●沈,沉

沉古代写作沈,但沈没一般写作沉没

●冲,衝——古代是两个字

空虚、谦虚、年幼之意用冲(沖)

【例词:大盈若冲;谦冲节俭;方年冲貌……】交通要道、冲击、向着、对着之意用衝

【例词:天下之衝;衝撞;首衝南方……】

●丑,醜

“地支”用丑

美丑、厌恶、丑角等时用醜

●仇、讎

地名、姓氏用仇

仇恨、仇敵可用讎

●斗,鬥(鬦,鬭)

古代盛酒器、容量單位、星宿名用斗

【例字:北斗星、車載斗量、斗膽、漏斗】

争斗、战斗用鬥(鬦,鬭)

●厄,阨——古代是两个字

阻塞、险要地势、狭隘等一般写作阨

●范,範——古代是两个字,作姓时只能用范

●丰,豐——古代是两个字

丰一般只用于形容容貌和神态,豐可以用于形容各种事物

【例词:丰采、丰姿、丰韵、丰儀】

【例詞:豐年;豐茂】

●复、復,複,覆

複,有“夹衣”,“繁复”,“重复”之意

復,有“回来,回去”,“报复”,“再,又”,“回答”,“免除赋税”之意

覆,有“遮盖”,“翻转过来”,“颠覆”之意

複的“夹层的”,“重复的”意思,覆的“翻过来”的意思,可以写作復

復的义项不能写作複

●干,乾,幹,榦

“天干地支”用干

“冒犯”“干预”用干【例词:干戈】

“干湿”用乾【例词:乾杯、乾旱】

“树干”用榦【例词:樹幹、骨幹、幹流】

“才干”用幹【例词:才幹、幹活、幹練、幹部、骨幹】●谷,穀

“山谷”用谷

“粮食”“俸禄”用穀

●馆、館,舘

“宾馆,客舍”“图书馆”用舘

“饭馆”用館

●尽,盡,儘

“尽头”“顶点”“全部”,用盡【例字:盡可能,盡善盡美,滿城盡帶黃金甲】

“任凭”之意用儘

●历、歷、曆

【例字:曆法、曆書、日曆、曆象】

【例字:歷史、經歷、閱歷、歷代、歷年、歷歷在目】

●志、誌

“志氣”之意時用志;“雜誌”、“墓誌”等用誌

●凭、憑

“靠着”义项时用凭,其余义项用憑【例字:怒发冲冠,凭栏处。】

●仆、僕

“向前倒下”之意用仆,“仆人、奴仆”之意用僕

●升、昇、陞

“量名”用升;

“太阳升起”用昇、升;

“升官、提拔升迁”在唐以前用昇、升,唐以后用陞

●台、臺

台:第一人称代词、星宿名。【例:三台、兄台、台甫】臺:土质的高台,古代官署名。

●涂、塗

道路的意义一般用涂

涂抹,涂饰用塗

●万、萬

复姓“万俟”(mo qi)写作万

●系、係、繫

在“栓绑”、“连接”和“带子”的意义上,这三个字可以通用。

但“世系”、“系统”的意义一般写作系

在“关联”的意义上,一般写作係、繫

係在古白话中还可以用作“是”,如“实係此人”

●游、遊

凡有关水中的活动,一般只能用游,而有关陆地上活动的,游、游可以通用。

●于、於

《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作于,其他书多用作於。动词词头用于,叹词用於,不能相混。

【例词:關于、屬于、青出于藍、樂于助人、輕于鴻毛、易于了解】

【例:三台、兄台、台甫】

●余、餘

表示第一人称用余,表示剩下的、业余等,用餘

●郁、鬱

郁,有文采的样子/ 云、汽浓盛的样子

鬱,树木丛生、茂盛/ 忧愁,愁闷

人名時,如李郁周,用郁而不用鬱。

●札、劄

札,书信、书写的小木片

劄,奏札、宋朝中央机构发布指令的文书

●征、徵

征,出征、远行、征伐、征税

徵,追究、证明、应验、迹象预兆

●制、製

制:制作、制造;禁止、遏制;规定、制定;规章、制度;帝王命令;规模

製:制作、制造;裁制衣服;写作

●钟、鍾、鐘

鍾:酒器;量器;积聚

鐘:一种乐器,通鍾

注意人名中的用法:鍾繇、鍾子期、錢鍾書、張鍾麟

●后、後

皇后、博士后用“后”,后来、以后用“後”

●发、發、髮

發展、頭髮

●迹、跡、蹟

异体字,杂志中統一用“跡”

●里、裏、裡

邻里、公里、里程、国外人名地名译音中用“里”

“裏”和“裡”是异体字,杂志中统一用“裏”

●咸、鹹

少长咸集、年号(咸亨、咸丰)、地名(咸宁)中用“咸”;咸淡用“鹹”

●皑ai音“哀”,洁白之意。如【皑皑白雪】。诗曰:“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媪ao音“傲”,对老年妇女的尊称,也为妇女的通称。如【老媪】年老的妇女;【村媪】乡村老妇。

●跋ba音“拔”,有三个意思:(1)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过程。如【题跋】;(2)踏草而行或翻山越岭。如【跋山涉水】;(3)跋扈。如【飞扬跋扈】。

●贲此字有二个读音:(1)ben音“奔”,奔走之意,多用来形容勇士。如【虎贲】,即指勇士。(2)bi音“蔽”,装饰很好之意。【贲临】贵宾盛装来临。

●迸beng音“蹦”,爆开、溅射之意。如【迸发斗志】、“火星乱迸”。诗曰:“银屏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妣bi音“逼”,原指母亲,后称已死去的母亲。如:【先妣】亡母;【贤妣】对人亡母的敬称;【如丧考妣】好象死了父母一样伤心。“考”

指父亲。

●弁bian音“变”,有三个意思:(1)古代男子戴的一种帽子,后泛指帽子。如【皮弁】(皮帽);(2)【弁言】书籍或长篇文章的序文、引言;(3)【马弁】旧称军官的卫兵;【兵弁】士兵和低级武官的总称;【营弁】旧时称中下级武官。

●侈chi音“尺”,浪费,用财物过度。如【生活奢侈】、【奢侈品】。奢,she音“赊”,指挥霍财物、过分享受。

●瘪bie音“鳖”,不饱满、凹下之意。如【干瘪】、【瘪谷】、“车胎瘪了”。【瘪三】旧时对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盗为生的游民称呼。

●泌有二种读音:(1)bi音“必”,【泌阳】河南地名;(2)mi音“蜜”,如【分泌】、【泌尿】。

●戾li音“历”,指凶暴、邪恶、罪过之意。【性情暴戾】暴戾,温顺的反义词。【处事乖戾】性情、言语、行为别扭,不合情理。乖,指性情不正常,古怪。

●愎bi音“毕”,乖戾、固执之意。【刚愎自用】固执任性,自以为能而独断独行。

●瘸que音“缺”,指腿脚有病,走路时一脚高一脚低。如【瘸腿】、【瘸子】、“走路一瘸一拐”、“腿有点瘸”。

●跛bo音“剥”,指腿脚有毛病,走路一拐一拐的。如【跛脚】、【跛行】。

●蹩bie音“别”,歪斜、跛瘸、扭折。原意指扭了脚腕子。【蹩脚】

指质量不好,本领不强。如【蹩脚货】。

●孱chan音“缠”,软弱、卑微、弱小之意。如【孱弱】、【孱躯】、【孱微】地位低微、【孱琐】卑微无能、【孱妇】等。

●徜chang音“昌”,【徜徉】徘徊,安闲自在地往来行走。徉,音yang“洋”。

●拽zhuai音,拉、拖、牵引之意。【拽住】、【生拉硬拽】。

●掣che音“彻”,牵引、拽拉之意。【掣肘】拉着胳膊,比喻阻挠别人做事;“掣后腿”;【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象风吹电闪一样。诗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襁qiang音“强”。【襁褓】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后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褓,音bao“保”。

●裨pi音“皮”,(1)补助之意。如“对工作大有裨益”、【无裨于事】。(2)副佐之意。如【裨将】。

●堡二个读音:(1)bu音“捕”,有城墙的村镇,多用于地名。如【五里堡】;(2)bao音“保”,堡垒、小城。如【堡垒】、【桥头堡】、【圣彼得堡】、【瓦窑堡】。

●饽bo音“菠”,指馒头或其他块状面食;点心、甜食。如【香饽饽】。

●笞chi音“尺”,用鞭、杖或竹板子打。如【鞭笞】、【笞叱】打骂、【笞杀】拷打致死、【笞刑】、【杖笞】杖击。

●铳chong音“充”,旧时指枪一类的火器。如【短铳】、【长铳】、【鸟铳】、【火铳】、【铳枪】等。

●雏chu音“厨”,幼小的鸟;刚生下不久的。如【凤雏】比喻俊杰、【雏儿】、【雏鸟】、【雏形】。

●耷da音“答”,指大耳朵。【耷拉】意指下垂。如“狗耷拉着尾巴跑了”、“饱满的谷穗耷拉着头”;【朱耷】明末画家。

●怵chu音“处”,恐惧、害怕之意。如【发怵】、【犯怵】、【怵目惊心】。

●殆dai音“带”,二个意思:(1)几乎、差不多。如【丧失殆尽】;(2)危险。如【百战不殆】。

●怆chuang音“创”,悲伤。【悲怆】、【怆然涕下】。

●殚dan音“丹”,尽,竭尽之意。如【殚精竭虑】指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财殚力竭】钱财和力量全部用尽。

●啻chi音“斥”,但,只之意。【不啻】不只、何止、无异于。如【不啻于】、【不啻如此】、【不啻兄弟】、【不啻天渊】无异于从云天之上到深潭之底,比喻差别极大。

●耋die音“谍”,年老,七八十岁的年纪。如【耄耋之年】耄,mao 音“毛”,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吏】指老吏。【乡耋】乡下老人。

●嗲dia音“弟阿”,形容撒娇的声音或态度。如【嗲声嗲气】、【发嗲】。

●颦pin音“贫”,皱眉头。如【东施效颦】、【一颦一笑】。

●蹙cu音“促”,急迫、困窘、收敛之意。如【蹙眉】、【悲蹙】、【操之过蹙】。

●啖dan音“淡”,吃或喂;用利益引诱人。如【啖饭】吃饭;【啖

之以利】用优厚的利益和好处引诱或收买人。

●豢huan音“幻”,喂养(牲畜),常用来比喻收买并利用。如【豢养】。

●饬chi音“斥”,(1)整顿。如“【整饬】纪律”、“【饬诫】部属”、【饬正】、【饬查】等;(2)旧时指上级命令下级(的公文)。如【饬令】。

●幡fan音“翻”,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如【幡旗】、【幡盖】、【幡伞】、【龙幡】、【丧幡】、【招魂幡】、【扬幡招魂】、【幡然悔悟】。

●恃shi音“事”,依赖,仗着。如【矜恃】、【仗恃】、【恃强凌弱】、【恃才傲物】、【怙恩恃宠】。

●怙hu音“互”,依靠,仗恃。【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悛,quan音“圈”,改的意思。

●浣huan音“换”,洗。如【浣纱】、【浣染】、【浣衣局】。

●梵fan音“凡”,(佛教中)清静的意思。【梵文】、【梵唱】、【梵诵】、【梵语】、【梵法】、【梵蒂冈】意大利首都罗马旁的一个小国家。

●踝huai音“怀”,踝子骨,脚腕两旁凸起的部分。如【踝骨】、【脚踝】。

●鳏guan音“关”,无妻或丧妻的(男人)。如【鳏夫】、【鳏居】、【孤鳏】、【老鳏】等。

●凫fu音“浮”,指水鸟(野鸭),也指在水里游。如【野凫】、【凫雁】、【仙凫】、【凫水】。

●皋gao音“高”,水边的高地,泛指高地。如【江皋】、【城皋】、【九方皋】、【安皋】。

●阜fu音“府”,土山;盛,多。如【冈阜】山丘、【阜陵】丘陵、【阜丘】土山、【孔阜】很高大、【阜积】堆积如山、【阜阳】地名、【曲阜】山东地名。

●盥guan音“冠”,洗(手、脸)。如【盥漱】、【盥洗室】。

●聒guo音“郭”,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如【聒噪】声音杂乱、吵闹。噪,zao音“造”,鸟虫叫或大声叫嚷。【聒叫】扰人的叫声。【聒絮】唠叨,啰嗦。絮,xu音“许”,棉絮。

●沆hang音“杭”,大水。【沆泽】大泽;【沆瀣】夜间的水气。瀣,xie音“鞋”。【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薨hong音“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大官的死。【驾薨】驾崩。【崩薨】帝王、诸侯之死。【幽薨】王侯被囚禁而死。

●猢hu音“胡”,【猢狲】猴的俗称。【树倒猢狲散】。

●杵chu音“处”,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来在臼里捣粮食或洗衣服时捶衣服。如【木杵】、【铁杵】、【玉杵】、【杵棒】、【降魔杵】、【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皿min音“民”,碗、碟、杯、盘一类用器的统称。【器皿】饮食用具,后泛指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觥gong音“巩”,古代用兽角做的一种饮酒器皿。如【玉觥】玉制的酒杯、【觥盏】酒杯、【金觥】酒杯的美称、【巨觥】大酒杯、【杯觥交错】比喻相聚饮酒时的欢乐。

●罡gang音“钢”,【罡风】道教谓高空之风,后亦泛指劲风。此词也喻指恶势力。【天罡星】即北斗星。

●纥he音“河”,【回纥】唐代西北的民族。

●斛hu音“壶”,量器名,古代(宋以前)以十斗为一斛。如【官斛】、【斗斛】斗与斛、【小斛】不足标准量的斛、【钱斛】钱财和粮食,也特指俸钱和禄米。

●橘ju音“桔”,水果的一种,味酸甜。如【橘子】、【柑橘】、【橘饼】、【蜜橘】、【陆绩怀橘】、【橘子州头】、【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稞ke音“科”,麦的一种,产在西藏、青海等地。如【青稞】。

●矍jue音“脚”,【矍铄】形容老年人很有精神的样子。铄,shuo 音“朔”。

●诓kuang音“筐”,骗、欺骗。如【诓骗】、【诓人】、【诓语】、【诓吓】、【诓诈】。

●羸lei音“雷”,瘦。如【羸弱】瘦弱、【羸兵】疲弱的士兵、【气羸】体质衰弱、【羸服】(穿得)破旧的衣服。

●岌ji音“及”,山高;危险。如【岌岌可危】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样子。【岌岌不可终日】情况非常危险,一天都过不下去。

●莞二个音:(1)guan音“管”,【东莞】地名,在广东省;(2)wan 音“宛”,【莞尔】微笑的样子。【莞尔一笑】。

●讣fu音“付”,报丧,也指报丧的通知。如【讣告】。

●窠ke音“颗”,鸟兽的巢穴。如【窠穴】鸟兽的藏身之所。【坟窠】墓穴。【窠臼】比喻文章或其他艺术品所依据的老套子。臼,jiu音“旧”。

【不落窠臼】摆脱前人的套路,独创一格。

●浚jun音“郡”:挖深;疏通(水道)。如【浚泽】深泽。【开浚】开掘疏浚。【浚河】。

●狒fei音“非”,【狒狒】猿一类的动物。

●侩kuai音“快”,旧指以拉拢买卖,从中取利为职业的人。如【市侩】唯利是图、庸俗可厌的人。

●皲jun音“军”,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被裂。如【皲裂】、【皲皴】粗糙开裂。

●溘ke音“可”,忽然。如【溘逝】忽然逝世、【溘然长逝】。

●邋la音“拉”,【邋遢】不利索,不整洁。如“这个人穿得邋里邋遢的”。

●踽ju音“举”,【踽踽】孤零的样子。【踽踽独行】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

●韭jiu音“九”,【韭菜】草本植物,可食用,常用来包饺子。

●噱xue音“学”,笑。【噱头】逗笑的话或举动。如“说相声一定要多摆噱头”。

●饯jian音“建”,有二个意思:(1)设酒食送行。如【饯行】、【饯别】。(2)用蜜或糖浸渍(zi音)的果品。如【蜜饯】。

●篑kui音“溃”,古时盛土的筐子。【功亏一篑】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氽cuan音“窜”,把食物放到开水里稍微一煮。如【氽汤】、【氽丸

子】、【氽子】烧水用的薄铁筒。

●罹li音“黎”,忧患,苦难或指遭受灾难或不幸。如【罹难】遇灾、遇险而死。【罹患】患病。【罹祸】遭受灾祸。【罹乱】遭逢变乱。

●粳jing音“荆”,【粳稻】稻的一种,米粒短而粗。【粳米】粳稻碾出的米。【晚粳】成熟期较晚的粳稻。

●倨ju音“居”,傲慢。如【倨傲】,【前倨后恭】。

●亟ji音“急”,急切地。如【亟待解决】、【进退维亟】进退都处于危急境地。

●僭jian音“建”,超越本分。古时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器物。如【僭越】、【僭臣】犯上作乱之臣、【僭称】犹言妄称,多用作谦词。【僭持】越分把持。【僭词】虚妄之辞。

【僭夺】非分夺取。【僭号】冒用帝王尊号。【僭服】越礼违制的服饰。【僭位】越分窃据上位。

●劣lie音“烈”,恶,不好。如【恶劣】、【优劣】、【劣绅】、【假冒伪劣】。

●撂liao音“料”,放下,搁置。如【撂跤】、【撂挑子】、“撂下工作不管”。

●砾li音“历”,小石;碎石。如【沙砾】、【瓦砾】碎掉的砖瓦石块。

●戛jia音“甲”,拟声词;敲打。【戛然长鸣】形容嘹亮的鸟鸣声。【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戛纳国际电影节】。

●绿本字二个音:(1)lu音“录”。如【绿林】、“绿林好汉”、【鸭绿江】、【绿营】清代由汉人编成的分驻在地方的武装力量,用绿旗作标

志。(2)lu音“律”。一般草和树叶的颜色。如:【绿色】、【绿茶】、【绿叶】、【绿豆】、【绿灯】、【绿化】、【绿洲】、【绿油油】。

●懵meng音“蒙”。就是昏昧无知的样子。如【懵懂】糊涂,不明事理,“懵懵懂懂”。【懵头懵脑】迷迷糊糊。

●涟lian音“连”。风吹水面所形成的波纹;或指泪流不断的样子。如【涟漪】漪,yi音“椅”。【泪水涟涟】。

●棂ling音“灵”。旧式房屋的窗格。如【窗棂】指窗户上构成窗格子的木条或铁条。【朱棂】红色的窗格。

●蔫nian音“年”植物因失去水分而萎缩,亦比喻精神不振、不活泼。如“花儿蔫了”、“我说他这二天蔫了吧”。

●唳li音“立”,鸟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凤鸣鹤唳】形容优美的声音。【猿啼鹤唳】猿和鹤凄厉地啼叫。

●奁lian音“连”,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妆奁】嫁妆。如“连夜置办妆奁”。

●孬nao音“挠”。不好;怯懦。如【孬种】坏种,坏家伙。或指怯懦无能的人。

●粼lin音“林”。【粼粼】形容水流清澈。【波光粼粼】形容波光明净。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

●捋lu音“铝”,用手指顺着抹过去,整理之意。如【捋胡须】、【捋头发】、【捋虎须】触犯有权势的人或冒着很大的风险、【采捋】摘取、

【捋下】拉掉。如“从他手上捋下了一只手套”。

●摞luo音“洛”。二个意思:(1)把东西重叠地往上放。如“把书摞起来”;(2)量词。如“一摞砖”、“一摞碗”、“一大摞子”。

●牦mao音“毛”。【牦牛】青藏高原产的一种牛,当地人用来拉犁或驮运货物。

●猱nao音“挠”,古书上说的一种猴。【飞猱】善于攀援腾跃的猿。【猿猱】泛指猿猴。

●懑men音“闷”,烦闷。【愤懑】气愤,抑郁不平。如“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膂lu音“旅”,脊骨。【膂力】体力。如“这个人膂力过人”。【腰膂】腰背。

●鸾luan音“峦”,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如【鸾凤】比喻美人或夫妇、【鸾凤分飞】比喻夫妻或情侣离散、【颠鸾倒凤】指男女欢合、【鸾镜】妆镜、【鸾音】佳音、【鸾影】比喻女子身影、【鸾帐】夫妻所共的床帐、【鸾步】古代对贵者脚步的美称。

●恁nen音“嫩”。那;那么。如“恁大胆”、“恁有劲儿”、“要不了恁些”、“恁时节”。【直恁】竟然如此。【恁凭】任凭。【恁地】这样;怎么。如“外间恁地如此吵闹,搅俺兄弟如何吃酒?(水浒传句子)”。

●黏nian音“年”,象胶水一般能使物体粘合的性质。如【黏液】、【黏度】、【黏滑】、【黏米】、【黏膜】、【黏土】、“这江米很黏”、“这东西黏巴巴的”。

●嗫nie音“聂”,【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嚅,ru

音“嚅”。

●拗本字二个音。(1)niu音“牛”。固执,不驯顺。如“拗不过”、【执拗】。(2)ao音“傲”,不顺。如【拗句】、【拗口令】、“这句话很拗口”。

●怄ou音“欧”,故意惹人恼怒或逗弄使人发笑。如【怄气】闹情绪,生气。【怄人】使人生气、不愉快。

●蹒pan音“盘”,跛行的样子。【蹒跚】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形容走路缓慢、不方便,摇摇摆摆的样子。跚,shan音“闪”。如【步履蹒跚】。

●拈nian音“年”,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如【拈须】、【拈花】、【拈花惹草】、【拈花一笑】、【信手拈来】。

●攫jue音“脚”,用爪抓取。如【攫取】掠夺、【采攫】夺取、【攫为已有】。

●辇nian音“撵”,古时用人拉着走的车,后来多指皇帝皇后坐的车。如【步辇】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步辇图】唐阎立本所绘的工笔画、【龙辇】皇帝的车驾、【香辇】后妃所乘之车。

●辔pei音“赔”,驾驶牲口的嚼子和缰绳。如【辔头】马笼头、【鞍辔】。

●殁mo音“漠”,病死或老死。如【病殁】、【枉殁】枉死、【阵殁】阵亡、【存殁】生存和死亡。

●诘jie音“结”,诘问。如【诘问】即追问;责问。【盘诘】进行反复仔细地追问。【反诘】反问。

●蟊mao音“毛”,吃稻根的害虫。【蟊贼】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

●诟gou音“勾”,耻辱;怒骂。如【诟病】指出他人过失而加非议、辱骂。【诟骂】辱骂。如“你不应当众诟骂,予人难堪”。【诟诘】责骂并诘问。【诟责】斥责;责骂。

●谧mi音“密”。安宁、平静之意。【静谧】安静。如“静谧的园林”。【安谧】安宁、安静。如“安谧的山村”、“月色是那么美丽而安谧”。

●秣mo音“末”,指牲口的饲料或指喂牲口。如:【粮秣】粮草、【秣马厉兵】喂饱马,磨好兵器,形容准备战斗。

●酩ming音“名”。词语如:【酩酊】沉醉的样子。【酩酊大醉】形容醉得很历害。

●壳本字二个音:(1)qiao音“窍”,坚硬的外皮。比如【金蝉脱壳】、【地壳】。(2)ke音“咳”,硬的外皮。如【鸡蛋壳儿】、【子弹壳】。

●囔nang音“拿”。词语如:【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咕囔】、【嘟嘟囔囔】不断地、含混地自言自语。

●衾qin音“钦”,被子。如【衣衾】衣服与被子。【衾枕】被子枕头。【寒衾】冰冷的被子。【罗衾】丝绸被褥。【衾帏】卧具。【孤衾独枕】单被单枕,指夜间独自一人。【衾寒枕冷】形容独眠的孤寂凄凉。

●佞ming音“宁”,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奸佞】、【佞臣】、【佞笑】讨好地笑、【不佞】不才,旧时谦称。

●葩pa音“叭”,花。如【奇葩】珍奇的花,喻出众的作品。【吐葩】开花、【奇葩异草】珍奇难得的花草。

●髯ran音“冉”,胡子。如【美髯】、“美髯公朱仝”。

●虬qiu音“球”,(1)古代传说有角的龙。如【虬龙】、【火虬】。(2)卷曲。如【虬髯】、【虬须】、【虬髯客】。

●擎qing音“晴(庆)”。往上托,举。比如【擎天】托着天。高大、重大、力量之意。【擎天玉柱】支撑天的柱子。比喻担负重任的人。【引擎】发动机。

●蜷quan音“拳”,蜷曲。【蜷曲】屈曲,拳曲。【蜷伏】弯着身体卧倒。如“他喜欢蜷伏着睡觉”。【蜷缩】蜷曲紧缩。如“小虫子蜷缩成一个小球儿”。

●鼙pi音“啤”,中国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鼓。【鼙鼓】分大鼓小鼓,用来发号进攻,也借指军事。如“渔阳鼙鼓动地来”。【鼙角】鼙鼓和号角。

●沤ou音“欧”,长时间浸泡,使起变化。如【沤肥】、【沤麻】用来麻茎脱胶。

●惬qie音“窃”,(心里)满足。【惬意】心情舒畅、称意。如【惬意而归】、“心中十分惬意”。

●淼miao音“秒”,水大的样子。如【浩淼】水面辽阔。如“烟波浩淼”【淼茫】水广远的样子。

●渑mian音“缅”。【渑池】地名,在今河南境内。如【渑池会】、【渑池之功】。

●穹qiong音“穷”,天空之意。如【穹隆】、【苍穹】广阔的天空、【穹宫】高大的宫室、【穹庭】天空、【穹宇】天宇、【上穹】上天。

●髦mao音“毛”。(1)马牛颈上的长毛。如【黑髦】、【髦马】、【髦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xx通论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使用汉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那是很自然的。古书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形体分歧的字。现在汉字简化以后,字的形体统一起来了,这给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带来了莫大的便利。对一般人来说,只要掌握了简化后的汉字就够了;但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如果只掌握现在通行的形体划一的简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体分歧的字,阅读古书时就会遇到不少困难。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 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以《康熙字典》为例,虽然它收了47035个字,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后来写作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后来写作辟(注: 现在“辟”又简化为“辟”。)。)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上) (后来写作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后来写作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中庸) (后来写作譬。) 再举两个字来看: 《说文》里没有“债”字,这不等於说上古没有“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责”字表示的(见《战国策·齐策》)。《说文》里有“舍”字,但是十三经里完全没有“舍”字,这也不等於说先秦没有“舍”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当时是由“舍”字表示的(见《左传》僖公三十年)。 由此看来,“责”、“舍”等是较古的字,“债”、“舍”等是比较后起的字。我们可以把“责债”、“舍舍”等称为古今字(注: 现在“舍”又简化为“舍”。)。但是,我们不要误会,以为“责”、“舍”等字已经被废弃了,它们的职务已经完全由“债”、“舍”等字代替了。要知道,“责”、“舍”所移交给“债”、“舍”的只是它们所担任的几个职务当中的一个,它们还有别的职务(责任,房舍等)并没有卸掉。 古今字很多,现在再举一些例子(古字在前,今字在后,今字不见於《说文》的归a组,见於《说文》的归b组)如下: a.大太弟悌间间说悦孰熟竟境队坠涂涂赴讣冯凭贾价(注:

古代汉语—古今字

古今字 定義:是指在某個意義上先後出現的兩種不同的字形,先出現的叫做“古字”,後起的叫做“今字”。比如: 莫——暮 莫,意为没有,不,不要。 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本义:日落时,傍晚 然——燃。 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 本义:燃烧。 对于古今字问题,古書注釋的規範是: X,XX,這個意義後來寫作X。 X,X的古字。 X,今字作X。 為什麼會造成古今字: 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后来,汉字不断增多,以《康熙字典》为例,它收了47035个字,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在這個漢字不斷增多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很多古今字。主要原因有二: 1.假借字久借不歸,只得給原意另造新字。 比如,前文說過的,表示選擇的疑問代詞“孰”沒有本字,一開始就借用本義是“食物加熱到可吃的程度”的“孰”字來表示,後來替“孰”字本義所表示的詞造了“熟”字。 亦——腋。 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亦,人之臂亦也。——《说文》。字俗作腋 胳谓之腋。——《广雅》《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收字18150个,是 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 的续篇,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 腋在肘后。——《埤苍》《隋书·经籍志》载有曹魏初博士张揖(字稚让)《埤苍》三卷,六朝隋唐著作多见徵引,大约佚于宋代。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全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我国历代医药书籍中,关于用药计量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具体的轻重、多少,往往随着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制度的改革颇有出入,古制大多小于今制。鉴于读者应用中药时往往会参阅古今文献,在此收录一些有关古今度量衡对照的研究资料,仅供参考(个别折合数字经复算后略有改动)。 (一)古方度量衡对照表(均为十六进位制) 年代朝代 尺度容量衡量 一尺 合市 尺 一尺 合厘 米 一升 合市 升 一升 合毫 升 一斤 合市 两 一两 合市 两 一两 合克 数 约公元前11 世纪~前221年周 0.59 73 19.91 0.19 37 193. 7 7.32 0.46 14.3 约公元前221 年~前206年 秦 0.82 95 27.65 0.34 25 342. 5 8.26 0.52 16.1 3 约公元前206 年~公元23 年 西汉 公元25年~220年东汉 0.69 12 23.04 0.19 8 198. 1 7.13 0.45 13.9 2 公元220年~265年魏 0.72 36 24.12 0.20 23 202. 3

公元265年~420年晋 西晋 0.72 36 24.12 东晋 0.73 35 24.45 公元420年~589年南 朝 南宋 0.73 53 24.51 南齐 0.29 72 297. 2 10.6 9 0.67 20.8 8 粱0.19 8 198. 1 7.13 0.45 13.9 2 陈 公元386年~581年北 朝 北魏 0.88 53 29.51 7.13 0.45 13.0 2 北齐 0.89 9 29.97 0.39 63 396. 3 14.2 5 0.89 27.8 3 北周 0.73 53 24.51 0.21 05 210. 5 8.02 0.50 15.6 6 公元581年~618年随 (开皇) 0.88 53 29.51 0.59 44 594. 4 21.3 8 1.34 41.7 6 (大业) 0.70 65 23.55 0.19 81 198. 1 7.13 0.45 13.9 2 公元618年~907年唐 0.93 30 31.10 0.59 44 594. 4 19.1 1.19 37.3

《三国演义》地图 三国地名古今对照表

【州郡国县】 一,司州,司隶,治所洛阳。下辖郡县: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河东郡,治所安邑,今山西夏县北。 弘农郡,治所弘农,今河南灵宝北。 河内郡,治所怀,今河南武陟西南。 河南尹,治所洛阳,今河南洛阳。 二,兖州,治所郡丘,今山东郓城西北。下辖郡国 陈留国,治所陈留,今河南南开封市东南。 东郡,治所濮阳,今河南濮阳南。 东平国,治所无盐,今山东东平东。 泰山郡,治所奉高,今山东泰安东。 山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 任城郡,治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东南。 济阴郡,治所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 济北国,治卢县,今山东定陶西北。 三,豫州,治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下辖郡国: 颖川郡,治所阳翟,今河南禹县。 陈郡,治所陈县,今河南淮阳。 沛国,治所沛县,今江苏沛县。 梁国,治所睢阳,今河南商丘南。 谯郡,治所谯县,今安徽亳州。 汝南郡,治所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 弋阳郡,治所弋阳,今河南潢川西。 安丰郡,治所安风,今安徽霍邱南。 鲁郡,治所鲁县,今山东曲阜。 四、扬州(魏国部分),治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下辖: 淮南郡,治所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 庐江郡,治所六安,今安徽六安北。 更正:鲁郡属豫州,并非兖州。 五、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下辖郡国: 济南国,治所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北。 乐安郡,治所高苑,今山东梁邹东。 齐国,治所临淄。 北海国,治所平寿,今山东潍坊南。 东莱郡,治所黄县,今山东黄县东。 城阳郡,治所东武,今山东诸城。 六、徐州(魏国部分),治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下辖郡国: 东莞郡,不详。 琅邪国,治所开阳,今山东临沂北。 东海国,治所郯县,今山东郯城北。 彭城国,治所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下邳国,治所下邳。 广陵郡,治所淮阴,今江苏淮安西南。 七、冀州,治安平信都,今河北冀县。下辖郡国: 魏郡,治所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广平郡,治所曲梁,今河北鸡泽东南。 阳平郡,治所馆陶,今河北馆陶。 平原郡,治所平原,今山东平原南。 清河郡,治所清河,今山东临清北。

最新《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1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1 2 第二单元 3 《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4 5 寤:通“”,倒逆。注P97 例句:“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6 遂恶之。” 7 无:通“毋”,不要。注P99 例句:“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8 阙:通“掘”,挖掘。注P103 例句:“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9 不然?” 10 古今字: 11 大:今字“太”,表示尊称。注P98 例句: “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12 叔。” 13 辟:今字“避”,避免。注P99 例句:“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14 厌:今字“餍”,满足。注P99 例句: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15 尝:今字“” ,副词,品尝,体会滋味。注P102 例句:“小人有母,皆16 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17 异体字: 18 佗:同“他”,其也,另外的。注P98 例句: “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19 20 :同“昵”,亲近。注P100 例句: “公曰: “不义不,厚将崩。”

21 22 《公孙无知之乱》 23 通假字: 24 绌:通“黜”,贬低。注P109 例句: “衣服礼秩如 ,襄公绌之”。 25 游:通“”,出行, 乐。注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26 御:通“”,抵。注P110 例句: “我奚御哉! ” 27 税:通“脱”,解脱桎梏。注P113 例句: “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28 税之”。 29 古今字: 30 :今字“嫡”,正妻所生长子。注P109 例句:“衣服礼秩如”。 31 见:今字“现”,出现。注P110 例句: “彭生敢见”! 32 坠:今字“”,坠落。注P110 例句: “公惧, 坠于车”。 33 反:今字“返”,返回。注P110 例句: “反,诛屦于徒人费”。 34 路:今字“辂”,古代的一种大车。注P112 例句: “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35 辟:今字“避”,躺避。注P112 例句: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36 皆止”。 37 异体字: 38 期:同“”,一周年。注P109 例句: “期戍,公问不至”。 39 《之战》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五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要求】 ①找出下列句中的古字、通假字、异体字; ②写出与古字、今字、异体字分别相应的今字、本字、正体字并解释其义(今字、 本字、正体字字明即义明者,则不再作解); ③说明非通用字与通用字之间的关系。 【说明】 ①古字、通假字、异体字合称为非通用字,今字、本字与正体字合称为通用字。说 明非通用字与通用字之间的关系,即说明它们是属于古今、还是通假、拟或是异正 的关系。关系不属古今、通假、异正者,无须说明。 ②每小题后括弧里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一)《尚书》二则 1.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敘。(錫——赐,赐给。通假字) 2.土爰稼穡。(爰——曰,此谓具有。通假字) 3.九族旣睦,平章百姓。(平——辨,辨别;章——彰,表彰。均通假字) 4.寅賓出日,平秩東作。(平——辨,辨别。通假字)(注:后文“平秩”之“平”,同此) 5.厥民因,鳥獸希革。(希——稀。通假字) 6.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朞—期,一整年。异体字。有—又。通假字)(二)《〈周易〉六则》之一、二、六则 7.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見——现,显现。古今字) 8.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知——智。古今字) 9.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知——智。古今字) 10.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見——现,显现,呈现。古今字) 11.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說——悦。古今字) 12.齊也者,言萬物挈齊也。(挈——洁。通假字) 13.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薄——搏。通假字)(三)《〈老子〉六则》之一、二、五、六则 14.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已——矣,了。通假字) 15.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殆——怠,倦怠。通假字)(四)《〈春秋繁露〉二则》之《人副天数》 16.是故人之身,首而員,象天容也。(——颁,大头。員——圆。均通假字) 17.腹胞實虛,象百物也。(胞——脬,膀胱。通假字) 18.百物者,最近地,故要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爲帶。(二“要”—腰。古今字)(五)秦医缓和 19.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被——披,披散。古今字) 20.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張——胀。古今字) 21.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忘——亡,失去,丧失。通假字) 22.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爲四時,序爲五節,過則爲菑。(菑——灾。异体字) 23.主相晉國,於今八年,晉國無亂,諸侯無闕,可謂良矣。(闕—缺,谓失礼。通假字) 24.國之大臣,榮其寵祿,任其大節,有菑禍興,而無改焉,必受其咎。(同22)

古今地名对照表

古今地名对照表 二画 七星关——①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为诸葛亮祭旗处。②即望星关,今四川茂汶西南。七盘关——在今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间的七盘岭上。 七闽——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 八闽——宋分福建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闽为福建的别称。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妇——在今缅甸掸邦东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汉郡。秦治寿春(今寿县),辖今豫皖淮南、鄂东一部分及江西省。汉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头西),辖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为匈奴所占。 三畫 三川——秦郡,韩始置,秦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汉改河南郡。 三户——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 三关——宋与契丹分界的三关指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益津关(今霸县)、瓦桥关(今雄县),一说无淤口关,为草桥关(今高阳东)。 三元里——在广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黄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头西,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齐——即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于阗——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唐军镇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 下邳——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县名,今江苏宿迁西南,北齐废。 下蔡——今安徽风台。春秋时名州来。秦置县,明废。 下港——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一带的古国。十六世纪时国势很盛。 大宁卫——明初置,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乐仍称大宁卫,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后汉置,治今河北大名东。明移今大名。 大兴城——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即唐长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东北筑新城,北至今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南至东西长安街,东西界即今内城原城墙。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当时黄河离城很远,今开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阳等县均在南岸。 大仪镇——今江苏仪征东北,韩世忠破金兵处。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贵等在此为吐蕃所败。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归流后属美诺厅。1936年置靖化县,1953年改大金县,1960年改金川县。 大沫崮——山名,今山东费县西南。 大泽乡—一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

古今汉语差异

古今汉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字形、词义、语音、语法这四个方面。古汉语字形的发展主要是一个由繁到简,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主要有假借字、古今字、繁简字这几种情况。 假借字,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不再用它来表示,而本义往往另外用在原来的字上添加偏旁的方法来表示。“乎”的本义是呼叫,假借为疑问语气词。假借之后本义用后起字“呼”来表示。 但也有些假借字被借用以后,它的本义仍然用它来表示,它同时兼有表示本义和假借义的功能。如“之”的本义是动词往、到,假借为代词或者连词。 古今字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例如《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矣。”其中的“内”与“纳”的关系是古今字。繁简字就有很多了伙夥、发与髪、發,古今字与繁简字都属于异体字。 假借、古今、繁简都导致了古汉与今汉在自形方面的诸多差异。 语言的词汇伴随着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改变而发生着改变。词义的转变主要是词语在范围和感情色彩方面的改变。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例如在古汉语中“知道”是“知晓道理”之意,“然后”则是“这样之后”的意思。词语范围的变化主要是词语范围的扩大、缩小以及转移三方面。范围缩小如:“亲戚”表示亲人,可以包括父母、妻子以

及子女,现在是表示因为婚姻而联成的亲属,它不包括父母、妻子以及子女。 范围扩大如:在古时“河”表示黄河, “江”表示长江,现在两者都表示河流。转移的例子则有:“走”表示跑,现在表示行走。“狱”表示案件、官司,现在是表示监狱。 感情色彩的变化也有三种情况变化。由褒到贬、例如“爪牙”古义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今义却指那些走狗。由贬到褒,如锻炼,在古义中有着“玩弄法律对他人诬陷”的意思和从中性到褒贬,如谤,在古汉语中是指批评议论的意思,与今天的诽谤、毁谤大不相同。 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大部分的词语都出现了一词多义的变化,词语的性质也跟着词义的不同发生了变化,这里主要是大部分的虚词都由实词引申而来。典型的如“都”,本义是都城,后被引申为副词都,和本是应和之意,后却被引申为连词。 古代语音和现代语音的差别表现在声、韵、调上面。在声母方面,古代有所谓的三十六字母,分为“”,但用现代普通话读来已经没有区别。并且现代汉语中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清鼻音声母在古代也是没有的。在古代诗词当中,我们很容易就能觉察出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韵母、声调的差别。古诗讲求押韵,但用普通话朗诵诗歌却时而拗口。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里的斜(xie)就应该读作xia,古韵分为了十一类三十部,并且之间有时还会出现对转和旁转的现象。现代普通话在声调方面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差别很大。“平分阴阳,全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古今字

古今字的含义是什么?? 什么是“古今字”? 古今字,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较晚的是今字,是指一个古字由于含义较多,便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或改变偏旁,另造一个新字来分担古字的某个含义或引申义。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 古今字 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后来由于语言的发展,兼有“没有什么,没有谁”,“不要”和“不能”等意。为避误会,在古“莫”字下面加一“日”字,另造一新字“暮”,用来表示古字“莫”的傍晚之意,“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这样,“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莫”叫做古字。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语言环境的长时间变化。经过约定俗成,官方确定,就这样产生了。要知道,壹万年的变迁会产生许多这样的字。 分类 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也就是说,古今字分为两类: 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无关。 如罪人的“罪”,古字写作上面一个“自”字,下面加一个辛苦的“辛”,现在后一个字已不使用了。

今字是古字的演变 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今字在字形上有联系。 例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又如“反”与“返”,“反”是古字,“返”是今字。 古今字分两类: 一是字义完全相同,如:?K/块、??/法、墅/野、/饮等;一是字义部分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 第一类古今字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的产生不涉及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属同字异形,是异体字的一类。第二类古今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是古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 汉字的孳乳分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今字是由古字的本义产生的。“莫”本义指日落天晚,“莫”假借用作无定代词,而它的本义另造了一个“暮”字。再比如:止/趾、要/腰、衰/蓑、求/裘、匪/篚、其/箕、匡/筐、然/燃、益/溢、禽/擒等。 2.今字是古字的引申义产生的。比如,“景”本义指日光,引申指明暗形成的影子,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影”字。再比如:弟/悌、解/懈、责/债、竟/境、坐/座、中/仲等。 3.今字是由古字的假借产生的。“辟”,本义指法,假借义用作逃避,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避”字。再比如:辟/僻、辟/嬖等。 由于今字产生在古字之后,也称作后起字。 古今字是就某一字义用字不同来说的。例如“尉”既是“熨”的古字,又是“慰”的古字,前者是就“尉”的本义说的,后者是就引伸义说的。 古今字是相对而言的。今字如果再产生了后起字,对后起字来说,它又是古字。例如,“前”的本义指剪断,后来造了一个“剪”字,因此,“前”是“剪”的古字,“剪”又是今字。 古今字先产生的字叫做什么?后产生的字叫做什么?一般地说, 古今字是由于古汉语中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列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词在汉语发展中分化出新词,在书面上为这些新词另造新字的现象。 简单说: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较前使用的叫“古字”,较后使用的叫“今字”。 古今字分两类:甲类等义的,即古字与今字字义完全相同,如凷/块、 /野、灋/法等。乙类不等义的,即古字与今字字义不完全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甲类古今字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的产生不涉及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属同字异形,是异体字的一类。乙类古今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产生是汉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另有一些是因字义变用而形成古今字关系的。古今字有哪两个特点

古今地名对照表

古今地名对照表 1 都城谱系:先秦 涿鹿黄帝建都之地。今属河北省。 穷桑古少昊氏建都地。在鲁北,今山东曲阜附近。 帝丘颛顼建都地。该地在今河南濮阳市。 亳①帝喾建都地。其建都之地在亳(今河南偃师县境)。②商代都城之一至仲丁时迁都于隞(今河南郑州附近),后又有盘庚、武丁行都于亳。原居亳地之人在周初已人居三处,而皆以“亳”名地,故有“三亳”之称(此据郑玄及孔颖达说;另有唐张守节等以为在今河面商丘的南亳、今山东曹县有北亳、河南偃师为西亳,皆为汤所迁,称“三亳”)。周代此地称尸氏。汉代于此置尸乡,属河郡偃师县。其地遗有大沟,后世称尸乡沟。 平阳①帝尧建都地。今河北唐县境。②帝舜建都地。③夏禹建都地。④周代韩国都城。⑤周代秦国之都。 唐①唐尧的国都。②夏商时期唐国之都。③周代唐国之都。 蒲坂一作蒲坂。虞舜建都地。《帝王世纪》载:“舜所都,或言蒲孤。” 陶虞舜之都。 阳翟①夏禹的国都。②周代韩国都城。 阳城夏禹之都。在今河南登封县告成镇附近,当因临近古阳城山(今告成东北之东岭山)而得名。此外,禹都阳城之地望所在,尚有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市境)、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境)、泽州阳城(今山西晋城县境)、唐城(今山西翼城县境)等说,似均不如颖川阳城(登封)说证据充足。 安邑①夏禹之都。即今山西夏县禹王镇附近,古称“故夏虚”。②周代魏国都城。地在今山西夏县禹王镇附近。 观或称灌、斟灌。在今河南范县境。 斟灌或作斗灌。夏代斟灌国之都。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北。 斟鄩①亦作斟寻、鄩。夏代禹之后裔斟寻氏之都。在今河南巩县西南。②或作斗寻。 夏代斟寻国之都。在今山东潍坊市西南。 鉏夏代后羿之都。 穷石夏代后羿之都。在今山西南部,当临近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境)。 原夏代都城之一。①在今河南济源县境。②周代原国之都。在今河南济源县境。 老王夏代都城之一。在今河南沁阳县境,与原(今河南济源县境)相近。 老丘夏代都城之一。今河南开封市境有“老邱城”,或以为即夏都老丘之所在。亦有人以为“老丘”当为“老王”之误,“老王”即“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县境。 西河夏代都城之。地在今山西河津县境,临于西河。 顾①夏时顾国之都。在今河南范县东南。②战国时期中山国之都。在今河北定州市境。 缗夏代有缗氏之都。在今山东金乡县东北。其君为少昊氏后裔。 扈夏代有扈氏之都。在今陕西户县北。 豕韦亦称韦。古豕韦国之都。在今河南滑县东南。豕韦为彭姓国,祝融的后裔,夏帝少康时始受封。 仍有仍氏(亦作有戎氏、有?氏)之都。该地临近于夏都西河(今山西河泽县境)。 亦有学者以为仍地当在今山东济宁东南。 邾古邾国之都。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邾为曹姓国,颛顼的后裔,后改称邹。

古今字举例

网上下载 古今字举例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选编 二○○六年六月 古字今字用例 敖——遨《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敖:①游玩。②地名。 反——返《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 暴——曝《汉书·王吉传》):“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 被——披《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披:披在身上。 辟——避《史记·张丞相传》:“高祖尝辟吏。”避:躲避。 辟——僻《史记·范雎传》):“秦国辟远。”僻:偏僻。 扁——匾《宋史·吴皇后传》:“梦至一亭,扁曰侍康。”匾:匾额,匾牌。 禀——廪仲长统《昌言·损益》:“天灾流行,开仓库以禀贷。”廪:官府发给粮米。 薄——箔《宋书·礼志一》):“蚕宫生吞著薄上。”箔:养蚕的器具,像筛子或席子。 步——埠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江之浒,凡舟可糜而上下者曰步。”埠:水边停船处。采——彩《荀子·正论》:“衣被则服五采。” 采——睬杜荀鹤《登灵山水阁贻钓者》:“未声渔父闲垂钓,独背斜阳不采人。” 仓——舱杨万里《初二日苦热》诗:“船仓周围各五尺。” 藏——脏王充《论衡·论死》:“人死五藏腐朽。” 倡——娼白行简《李娃传》:“长安之倡女。” 钞——抄《后汉书·公孙瓒传》:“攻钞郡县。”抄:强取,掠夺。 蚩——媸《后汉书·赵壹传》):“孰知辨其蚩妍。”蚩:貌丑。 臭——嗅《荀子·荣辱》):“彼臭之而无惬于鼻,尝之而甘于口。” 垂——陲《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边垂不丧。”垂:边疆。 大——太《左传·昭公十九年》:“大子奔晋。”大:太。 镫——燈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众宾会广座,明镫熹炎光。”镫:①油灯。②盛熟食的器具。度——渡贾谊《治安策》:“犹度江河亡维楫。”度:渡过,越过。 队——坠《国语·楚语下》:“自先王莫队其国。”坠:失掉。 尔——迩《周礼·地名·肆长》:“名相近者相远也,实相近者相尔也。”尔:近。

古今字

古今字 说→悦,反→返,知→智,塗→途。涂→途,羞→馐,歛→殓,直→值,志→誌,辟→避, 厌→餍,女→汝,队→坠,御→籞,见→现,道→導,无—毋,禽→擒,陈→阵,適→嫡, 禽→擒,伯→霸,從→緃,章→彰,受→授,属→嘱,责→债,冯→憑,埽→扫,沈→沉, 采→採,内→纳,寤→悟,文→纹,县→悬,决→诀,欧→呕,鄉→向,彊→强,须→鬚. 研→砚,然→燃,张→帐,县→悬,匈→胸。旉→敷,藏→臟,兒→倪,支→肢,利→痢, 酢→醋,鬲→膈,闲→娴,陈→阵。偪→逼,振→赈,没→殁,暴→曝,贾→价,臧→藏, 队→坠,埶→势,刑→型,章→彰。采→棌,士→仕,庸→傭,文→纹,责→债,敖→遨, 卒→猝,指→恉,罔→網,责→债,卒→猝,见→现,舍→捨,张→帐,罔→網,屋→幄 通假字 形—刑,腹—覆,有—宥,菜—采,有—又,部—培,端—耑,脩—修,芸—耘,归—馈,伯—佰,邪—耶,已—以,蚤—早,游—遊,寤—牾,佗- 他,阙—掘,锡—赐,无—毋。绌—黜,税—脱。桀—揭,尽—进,肴—殽,庭—廷, -冲,羸—累,蹻—屩,犁—黧,归—愧,溢—鎰,掘—窟,伉—抗,盖—盍,介—芥,籍—藉,句--跔。戮—勠,蚤—早,伏—服,罢—疲,承—乘,傅—附,距—拒,插—锸,溢—镒,无—毋,畔—叛,适—敌:蹈—搯,畔--叛,旃—氈,去—弆,伏—服,驩—欢,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裁—才, --邀,萌—氓,蠲--捐,管—脘,去—弆,已—以,颈—经,已—以,阙—缺,趣—趋,颁—斑,无—毋。有—又,倍—背,尚—上,伯—佰,彊--强,倍--背, 畜--蓄,党—儻,常—尝,错—措。与—举,脩—修,矜—鳏,萌—氓,殿—奠,辩—辨。辩—辨,比—庇,卒—萃,豪—毫,脩--修,翦—剪,窦—渎,橐--托,有—又,上—尚,畜—蓄,罢—疲,脩--修,徇--殉,旃--氊,枪—抢,以—已,摩—磨,敖—傲,有—又,华—花,诎-屈,政—征,亡—无,仟—阡, 佰—陌, 异体字 鼇=鳌,麤=粗,譆=嘻,彊=强,隟=隙,谿=溪,遯=遁,暱=昵,期=期,俛=俯,餝=饰,熿=煌,虵=蛇,饟=饷,徧=遍,嘿=默,竝=并,毉=医,舩=船,霑=沾,衿=襟,覩=睹,鈆=铅,卹=恤,欬=咳,煖=暖,猨=猿。祅=妖,貣=忒,竝=并,飡=餐,鼃=蛙,蜯=蚌,愬=诉,剔==剃,穽=阱,恠=怪,靁=雷,镫=灯,畮=亩,

(完整版)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第二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 ” , 倒逆。 注 P97 例句: “ 公寤生 , 惊姜氏 , 故名曰寤生 , 遂恶 之。” 无:通“毋” ,不要。注 P99 例句: “不如早为之所 , 无使滋蔓。” 阙:通“掘” ,挖掘。注 P103 例句:“ 若阙地及泉 , 隧而相见 , 其谁曰不然 ?” 古今字 : 大: 今字“太” , 表示尊称。注 P98 例句 : “请京 , 使居之 , 谓之京城大叔。” 辟: 今字“避” , 避免。 注 P99 例句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 厌: 今字“餍” , 满足。 注 P99 例句 : “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 ! ” 尝: 今字“ ” , 副词 , 品尝 , 体会滋味。注 P102 例句:“小人有母 , 皆尝小人 之食矣 , 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 : 佗:同“他” ,其也,另外的。注 P98 例句: “佗邑唯命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 叔。” : 同“昵” , 亲近。注 P100 例句 : “公曰 : “不义不 , 厚将崩。” 《公 孙 无 知 之 乱》 通假字: 绌: 通“黜” , 贬低。注 P109 例句 : “衣服礼秩如 , 襄公绌之”。 游: 通“ , 出行 , 乐。注 P110 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 通“ ”, 抵 。 注 P110 例句 : “我奚御哉 ! ” 税: 通“脱” , 解脱桎梏。 注 P113 例句 : “管仲请囚 , 鲍叔受之 , 及堂阜而税 之” 古今字 : : 今字“嫡 ” , 正妻所生长子。 注 P109 例句:“衣服礼秩如 ”。 见: 今字 “现” , 出现。注 P110 例句 : “彭生敢见” ! 坠: 今字“ ”, 坠落。 注 P110 例 句 : “公惧 , 坠于车”。 反: 今字 “返” , 返回。注 P110 例句 : “反, 诛屦于徒人费”。 路: 今字“辂” , 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 P112 例句 : “公丧戎路 , 传乘而归”。 辟: 今字“避” , 躺避。注 P112 例句 : “秦子 , 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 , 是以皆 止” 异体字:

古今官职对照表

古今官职对照表 (2014-04-12 22:08:58)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古今官职对照表作者: 现代官职从股级、科级、处级、厅级、部级到国家领导人只有6个大等级12个小等级,而古代的等级从品级建立时就有9品18级(9品30阶)。做级别对比时,只好以几个区域品级对齐了。如巡抚对应省级、知府对应厅级、知县对应处级。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古今字的演变

古今字的演变 【内容摘要】: 古今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孳乳分化现象, 导致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部分汉字承担的语义过多, 影响交际。古今字是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先后出现在不同时代、表示同样意义而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叫古今字,它是由于部分汉字承担的义项过多影响交际而分化产生的。古今字与通假字、假借字、异体字、同源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对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的含义究竟该怎样界定,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些方面的分歧甚至是根本性的。因此,我们认为对古今字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关键词】:古今字通假字假借字同源字演变 【正文】 一、古今字的含义 (一)定义:简单的说就是不同时代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使用的不同形体的字。使用年代较早的是古字,使用年代较晚的是今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文字现象, 早在汉代人们便注意到了它, 但是缺乏专门研究,受到普遍重视始于清代。古今字是就某一字义用字不同来说的①。例如“尉”既是“熨”的古字,又是“慰”的古字,前者是就“尉”的本义说的,后者是就引伸义说的。古今字是相对而言的。今字如果再产生了后起字,对后起字来说,它又是古字。例如,“前”的本义指剪断,后来造了一个“剪”字,因此,“前”是“剪”的古字,“剪”又是今字。由于今字产生在古字之后,也称作后起字。 对古今字的概念,上面已做了解释,对它的理解,还应注意由于造今字,所

以借字就成了古字。如“说——悦”,作喜悦时,“悦”字借用了“说”,写作“喜说”、“不说”,后因有了专字(今字“悦”),那么由于造字时间不同,有先有后,构成了古今关系②。 (二)古今字的分类: 1、字义完全相同,如:墅/野等;一是字义部分相同,如莫/暮、景/影、辟/避等。这一类古今字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的产生不涉及汉字的孳乳分化,古今字属同字异形,是异体字的一类。 2、这一类古今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今字是古字在发展上孳乳分化的结果。第一种是由古字的本义产生如:“莫”,本义指日落天晚,“莫”假借用作无定代词,而它的本义另造了一个“暮”字。再比如:止/趾、要/腰、衰/蓑、求/裘、匪/篚、其/箕、匡/筐、然/燃、益/溢、禽/擒等。 3、今字是古字的引申义产生的。比如,“景”本义指日光,引申指明暗形成的影子,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影”字。再比如:弟/悌、解/懈、责/债、竟/境、坐/座、中/仲等。 4、今字是由古字的假借产生的。“辟”,本义指法,假借义用作逃避,这个意义后造了一个“避”字。再比如:辟/僻、辟/嬖等。古今字与汉字的形体演变无关; 古今字的古今是相对的, 没有整体划一的分界时限③。 大家都知道,“古”相对于“今”,如果没有“今”便无所谓“古”。譬如一个字, 原来用它书写两个意义, 后来其中的一个意义使用今字书写, 于是原来的那个字书写这个意义时就相对而言成了古字。原来的那个字书写另一个意义时, 由于并没有相应的今字, 它是不能被叫做古字的。如果这时候也叫它古字, 显然是违背事理的。由此可见, 古字是书写某一意义时的字, 而不是书写所有意义时的字。古字是书写某一意义时的字, 它在某一意义上与今字产生一对一的关系; 同一个古字的意义范围等于与之相应的今字的意义范围。 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清代学者王筠(《说文释例))卷八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④这段话揭示了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

古今字词

古今字词 古今字词 古代汉语是跟现代汉语相对而言。古代汉语包括上古时期直至清朝这一历史时期的汉语,时间的跨度是很长的。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上古时期(秦汉以前),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近古时期(宋元明清)。 学习语言,一般要求耳听,口说,眼看,手写,即所谓四会。但是学习文言,却缺少语言环境,不可能跟古人交谈,只能读他们的文章。因此学习文言,把重点放在阅读上就可以了。学习的重点,是阅读古书。阅读古书的能力,重点是明义。明义的重点在于理解汉字含义的变化。文言文中的字多数现在仍然在沿用,但含义有所变化,如果用现代汉字的意思去套,去猜,读完了以后,往往不知所云,或理解错误,驴唇不对马嘴。 例如,“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学生翻译为:“圣人没有经常的老师,孔子的老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的徒弟,他的贤能不及孔子。”句中郯、苌、聃三个字,现代并不常用,倒不易出错。而常、师、徒三个字是常用字,倒理解错了。句中的常,不是经常,而是固定不变的意思;师,前一个是名词,后一个是动词,

是以之为师的意思;徒,不是徒弟,而是指这一类人。 古代汉字的音韵,虽然重要,特别在古典诗词方面,但首先要花力气解决的是弄清古代汉字的含义。有些成语里保存着文言字的含义,可以参考利用。如:飞禽走兽、走马看花(走=跑,不是行走),山穷水尽、无穷无尽(穷=尽,不是贫穷),坚甲利兵、兵不血刃(兵=兵器,不是士兵),完璧归赵、覆巢之下无完卵(完=完整,不是完蛋)。 文言字,大体上一字等于一词。现代汉语有些双音节词,往往是由文言中的同义字近义字或反义字所组成。区别这些同义字近义字,对于从微观上把握汉字,很有用处。以下分词类说明,只是相对的,因为一个字可能不限于一类,只能以其主要用法归类。而且汉字只能从字义上分类,并无形态标志。解释也不是全面的,只着重说明近义方面的细微区别。这是容易忽视的地方,但却是应该弄清楚的要点。 以下分六部分说明。 一,名词; (一)自然,山川 (二)物品,建筑 (三)人,社会 二,代词; 三,动词; (一)心理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 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释疑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释疑 贺君【内容摘要】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是搞文字学和研究古代典籍文化者常常遇到的问题。其难点主要是如何给这些文字定义,并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各类文字的具体判定原则。古今文字学家对古今字、异体字和繁简字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成就上,有必要对这些文字的研究做一下总结并做进一步的探讨,本文拟从最基本的问题做起,对以上文字从概念,成因,特点及判断原则方面做一些探讨。【关键词】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古今字何谓古今字,最早提到这一名称的是《汉书·艺文志》“六艺一百三家”中的“孝经十一家”,内有《古今字》一卷,然而由于该书失传,至于对古今字有什么解释就不得而知了。东汉郑玄在古书注释中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礼记·曲礼下》:“予一人。”郑注:“余、予古今字。” 可见古今字这一概念,是古人在注释经籍中文字的意义时提出来的。以后古籍中古今异字的现象引起训诂学家的较多关注。到了清代,古今异字的现象已引起广泛注意。有关古今字的论述散见于各学者的著述中。如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卷三下谈“予”、“与”二字的关系时说:“盖古今异字,必以此释彼而其义始明。”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到“古今人用字不同”,“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清代另一位学者王筠则有“分别文”的说法:“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只分其一义也。”1王氏虽未说分别文就是古今字,但从他分析的字例看,他的分别文大体上相当于人们所说的古今字。稍后,徐灏揉合段、王二家之说,提出:“古今字有二例:一为造字相承,增偏旁;一为载籍古今本也。”2近代以来,一些学者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概念。王力认为古今字的实质是汉字的孳乳分化,是造字问题。古时汉字数量少,一字多义现象较普遍,后世为了区别,以古字为基础另造一个或几个新字来分担古字的某一或某一些表义功能,如“辟”字本义为“法”,引申指“君”,又假借表示“躲开”、“邪僻”、“宠幸”、“譬喻”等义,后世造“避”、“僻”、“嬖”、“譬”,分别表示“躲开”、“邪僻”、“宠幸”、“譬喻”等语义,“辟”字和它们分别构成古今字。380年代初学术界曾就古今字问题展开过一场讨论,经过讨论,多数学者倾向王力的意见,洪成玉说得更为细致,他总结了古今字的三个特点:(1)古字和今字有着造字相承关系,两者是历时的关系。(2)在语音上都是相同或相通的。(3)在意义上都有这样那样的联系。4张劲秋认为为了区别同源字,应再加一条,即:今字表示的意义在今字未产生之前一直是由古字承担的。5 综上所述,所谓古今字就是文字的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