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注重各类整合 提高语文素养

注重各类整合 提高语文素养

注重各类整合  提高语文素养
注重各类整合  提高语文素养

注重各类整合提高语文素养

四年左右的新课程改革,确实使很多教师把眼光投到如何提高学生的素养这一层面。虽然不太外出,但敏锐地发现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犹如这校园一般,显得年轻而有生气,外面语文改革的浩荡春风,早就从学校四周的栅栏间汹涌而来。面对着那些与时俱进的学校,生气迭起的课堂,自己感到了一种危机。

风起于青萍之末,对现状的不安,迫使自己把思考的触角向更深层次延伸。于是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现在新课程下课堂表面呈现的热热闹闹的景象,是否真的能让学生的思维不仅有“量”的提升,而且有“质”的提高呢?于是本人在时代气息的感染下,产生了一个迫切的求变之心——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素养能像体育所提倡的精神一样——“更快、更高、更强。”

综观目前的学校语文教学,一般都是单科作战,各自为阵。传统的语文单科过分强调了工具性,极少与学生的生活、与其他的学科甚至与学生的作业进行整合,从而割裂了知识的整体性,造成学生知识的支离破碎,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的广度,更何谈提升学生的素养?针对语文教学的这种致命缺陷,我尝试着以各种整合方式,来挖掘和利用不同的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使它们形成有机整合,促使学生的素养向更深更广发展。基于这种想法,本人作了一些整合尝试,在促使学生思维与语文素养方面略有收益。

一、与学生生活相整合:

这个想法源于校本活动辅导的《死海不死》一课,补充这堂课的目的原来是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理方面的作用。为了更直观地说明死海的咸度高,以至于人能在上面随意浮起,曾与科学老师探讨后,决定做一个鸡蛋在盐水中浮起的实验,以便能直观地说明咸度高了以后,就产生很大的浮力。刚拿出实验器材,一个学生马上说:老师我知道了,我奶奶腌咸鸭蛋时,盐放多了,咸蛋会浮上来,这时奶奶会拿竹篾把它压住……

此话一出,我真觉得学生的生活中有许多的知识,我的咸鸭蛋实验岂不是多此一举!看来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整合,会产生无尽的知识。

然后仍是在这一堂课,学生曾在课文教完后向我质疑,问“死海不是一个湖吗?为什么要称海?”当时的学生一下子都没有马上反映过来,都看着我。我愣了一下以后,马上想到了九寨沟,却没有马上把答案告诉学生。我想我得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于是我问:“有无同学去过九寨沟、西藏、云南?”学生很疑惑,为什么我不回答,却要荡开一笔,问学生有无去过这些地方旅游。不久就有学生醒悟过来了,告诉同学们那些地方把湖叫做“海子”,所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由此可见,语文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旅游是生活,是生活就有语文知识。因为生活中处处有知识,所以有知识就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素养。只要我们语文教师不轻易放弃学生生活中的一个个问号,时常保持解读这些问号的兴趣,那么,每一次解读,都是一段积累思维,都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与语文素养的经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所以教育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其实语文学科的很多教材都是反映学生生活中的事,也许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一样,因而联系学生的生活来感受教材,感悟会更深刻,思维也可以更拓展。

上学期刚刚教学说明文,我正苦于没有合适的说明文入门的切入点,刚好碰到了我的学生张诗洁的家长,猛然想起寒假家访时一件很使我感动的事。那就是我家访到了张诗洁家,她妈妈曾关切地询问我的身体状况。我说,其它还好,就是血压、血脂有些偏高。她妈妈告诉我每天喝少量的红酒可以缓解,并告知我自酿葡萄酒的方法。于是我决定把《说明文的制作过程》当作说明文入门的最佳切入点,我对张诗洁说她妈妈告知过我自酿葡萄酒的方法,可惜我有些遗忘了。请张诗洁回再去询问后作记录。上课时请张诗洁用记录速度介绍,请其他同学帮老师记录一下。

学生上课记录后,我告诉学生,这其实这是一石二鸟的练习,既让学生练了听记,又是上课前的一个热身运动。其实学生的记录就是说明文制作过程的写作雏形。这句话一下子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认识到说明文,尤其是说明文的制作过程的写作并不是很难。然后问学生这一类的说明文熟悉吗?这时因为问的是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学生很快就例举了做纸工的过程介绍,科学的实验报告,如何煮菜……然后我放了录像——《石雕》与《橡皮泥雕》,以及回忆了他们在美术课做的纸工——《纸桥的制作》,要他们通过看录像,通过回忆总结一些写这一类说明文的规律(学生归纳后出现)

A、必须列出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B、必须按照工艺制作的流程;要注意一些表顺序的词语

C、关键部位的词语必须出现而且必须准确。

最后布置了作业:回家在父母的指导下,学做一个菜,并把煮菜的过程写下来。这样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在了一起,也与这个单元的综合性活动相配套,因而学生很乐意而且很有兴趣地完成了这一习作。

两次的实践证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因而我们应立足文本,同时走出文本,将生活引入语文,想方设法让学生走近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去加强学生的思维,增强语文的素养,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

二、与其他学科相整合:

叶圣陶先生曾在20世纪40年代初说过:“教育的最后目的是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一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中学语文又是那么一门综合的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横至音乐、美术、科学等,所有的学科与语文的关系均很密切。有人形象地说:“语文与美术整合会使画面更生动;与音乐整合会使旋律更美妙;与自然整合会使演示更直观;与社会整合会使实践更具体;与网络整合会使信息更快捷……”

(一)与美术学科相整合:

从教以来,教了无数遍的《卖炭翁》,不外乎是讲清本诗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诗歌对卖炭翁的外貌、心理、行动的描写等,最多来一个卖炭翁结局的设想。我总想来一个突破,总苦于无突破口。一次偶然的听课(美术课)突然引发思维神经,何不采用诗与画的完美结合,设计一个以美术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让诗中显出画意;在画中体味诗情。从而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学会改写。在诗情画意中学生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宦官的豪夺、宫市制度对百姓残害,并学会了改写中所需要的联想、想象、描写,并学会了如何找准改写时的突破口。

于是设想了六幅画:

先依次出现六幅画,配合《二泉映月》的悲戗的音乐,利用移动的字幕让学生感知课文。这时已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然后根据七幅画来分析诗歌。让学生深刻体会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本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第三步用画来帮助记忆,促进背诵。每出现一个画面让学生回忆与之相关的诗,然后逐渐移动画面,学生根据画意引出诗情,最后使之连起来熟练背诵整首诗。

第四步,随着画面的移动中、在音乐的伴奏中有感情地再次朗诵以致背出课文。

最后让学生根据每个画面进行想象,扩充诗句中蕴含的内容,即增加大量的描写,并教给学生进行结构方面的改写:考虑在这七幅画中如何选择适宜的突破口改写诗歌。要求:你觉得先描写哪一幅画比较好,你怎样把七幅画连缀起来?

整堂课是诗与画的整合;也是诗与音乐的整合;更是学生读诗、审美与习作的整合。因为在音乐、美术等欣赏过程中会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它是一种积极的,具有主体性的创造活动。音乐本身具有非意象、非语意的特点,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入到音乐中去,产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而绘画是学生感兴趣的事,而在欣赏绘画同时的写作,不是临摹,是创作。

这样的通过吸引注意、直接观察与调动自己亲身体验,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生动的直观信息,经过自己的加工处理,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迁移能力得到了发展。这种联想和想象能力是语文创造活动的基础,这样的习作课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在这样的诗情画意中学生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宦官的豪夺、宫市制度对百姓残害;也在诗情画意中学会了如何进行扩写,如何选择角度、改变

结构进行改写,这样语文素养当然也随之提高了。

在教学《木兰诗》时也用了类似的方法,先把《木兰诗》的几幅连环画打乱顺序,要求学生按先后顺序排列,并讲出这样排列的理由(促使学生读原诗),然后要求学生为这些连环画写出简单的说明文字,边放边说明。这样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了解了故事情节,也归纳出了每个画面的大意。接着还是利用了连环画帮助学生进行了背诵,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学生纷纷说::“其实背诵很简单,只要脑中有画面,诗句就会根据画面流泻而出。”

其实语文与美术的整合,古来有之。在中国画的画面上,有许多题上了诗句的,“诗情画意”一词也就应运而生了。美术在语文课中恰当地运用,可以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动感变化,来揭示语文的各个知识点,真正起到了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同时还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欣赏的品位。

是啊!美术以其奇妙的构想,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深受学生的青睐,当把美术迁移至语文学习中,与语文学科相整合,语文便拥有了缤纷的神韵。

(二)与社会学科相整合

正如上文所说,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俗话说:“文史是不分家的”。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因为这部史书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文学中感受、认识、评价历史,使他们更有兴致学习语文。

在八(下)的五单元后,有一个综合性活动,要求学生搜集古诗文,而我们学校的作文课题中为这个单元设计的作文训练点是“搜集某一名家的诗文汇编成册,并为此学写‘序’。”即把诗歌与历史进行整合,然后为某一位名家结一个集子,称为“集”,然后为该集写“序”或者编后语。

这就不是简单地要学生在网上找寻某一文学家的诗文,而是要透过历史,找出该文学家之所以写这些作品的历史渊源,是要与历史相整合。于是我决定采用历史复习课中所运用的“一停、二看”的方法进行指导。我告诉学生,要完成这一综合性活动,你首先要选择一位你很欣赏的作家,然后“一停”要停在这个作家所处的历史朝代,这个朝代有什么大事发生,从而影响到该位文学家的创作;“二看”要采用“横向看”与“纵向看”,“横向看”就是要看这个时代一大批使人所创作的总体倾向;“纵向看”是要看该位文学家受到了前朝什么人、什么诗派的感染,也对后世的创作发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样你才能对该位文学家的诗集写出一篇“序”来。

按照这样的整合意图,就有一位学生准备为杜甫的诗集写“序”。她首先确定了“一停”,就是看杜甫创作的繁盛时期。那是在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强盛走向衰弱,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诗人经历了这场由于统治者昏庸荒淫而造成地方军阀叛乱。在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中,杜甫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歌唱,诗中充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所以杜甫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还有“三吏”、“三别”。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他的诗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具有现实主义的诗风,因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成为现实主义的诗人,被称为“诗圣”。

确定了“一停”后,她准备了“二看”。从“横向看”,因为在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中,少数诗人不再追求自适其适的浪漫生活,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坚决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歌唱,成为现实主义的诗人。从“纵向看”

他的诗歌对中、晚唐的影响很大,同情百姓、反对战争,控诉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的诗篇

比比皆是。

通过这样的整合后,该学生的小序就成功“出炉”了。

我认为,这次活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学生能在历史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文学家的魅力,他们能用新的目光审视历史,感受文学、感受文学家。也使一堂课获得二元化知识,使学生的思维、素养沿着原有的知识向深、广两个方面发展,同时减少了在各科教学中不必要的“撞车”和“内耗”,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

因而,语文课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关键是要找到学科间的结合点,各学科能相互为用、促进渗透、相辅相成,这样才能让语文课的个性神韵和生命活力在整合中焕发得愈加尽致。

三、与道德修养相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总目标中曾经指出:“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叶圣陶老先生也主张“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在他看来,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语文能力,更负有育人的重任。他的“语文教育育人观”,就是想通过语文教学与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修养相整合。

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意能引起学生争辩的教育点的发掘。宋代教育家陆九渊提倡在学习中争辩,他曾说:“大抵讲学,有同道中鞭策切磨者,有道不同而相于辩论者。”事实表明:争辩是在课堂中学生最来劲、最高兴、最认真的时候常发生的事,也是重视对方的一种方式,是各执己见,相互辩论明理的过程。学生的争辩,尤其是对课文内容的争辩,他就一定会对原文的语句进行含英咀华,这样对文章的主题理解会更深刻,对作者的感情更会产生共鸣。同时学生间的争辩有利于双方思想沟通,通过争辩达到形成共识、解决问题。它能促使学生体验双方情感的变化,正确对待别人和自己,正确对待所辩论的问题,化解矛盾,获得共识。如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对人物的评价时,就有学生提出骗子很聪明的问题,引起了学生间的争辩,结果通过争辩,学生不仅兴趣盎然,结果也就越辩越明:骗子不是聪明,而是狡猾,他们善于利用皇帝、官员以及国人的劣根性,利用他们的“自保”心理,而精心设计了这个骗局。因而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挖掘课文有关内容,自己提出疑问,进行相互间的争辩,不仅易使学生获得无比乐趣,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化理解,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是非观的培养,这是硬性的、单纯的思想教育所达不到的效果。果然在以后类似主题的《渔夫的故事》的教学中,就再也没有学生提出“魔鬼很聪明”之类的错误认识了。

又如我在一篇案例中所写,在教《羚羊木雕》一课“这到底错在哪呢?”的争辩中,学生先是一边倒地指责父母,均觉得是父母的责任:有的说父母太吝啬,不知道友谊胜过金钱;有的说父母与子女有代沟,不了解“我”与万方的友谊有多深;有的说父母太霸道,尤其是母亲居然用命令的口吻,而爸爸不但不主持公道,反而煽风点火……只有两个同学轻声地认为“我”也有错。

其实,我当时的心中不仅是着急,而且颇有点气愤。作为一个孩子,在不经过父母同意的情况下,这样的自作主张,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同学,难道就完全是正确的?而现在的孩子又怎么了?难道连最简单的做人的准则都没有了?而最令人气愤的是:现在的学生,一碰到事情,就把责任推给别人。其实这是做人极端自私的一种表现。但当时学生群情激奋,我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宜采用迂回战术。

于是,我制止了人声鼎沸的学生,说:“我们先不谈自己的意见,先看看课文中作者对此报什么态度好吗?”学生一致回答:“好!”在我的提示下,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句中的“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后,学生就出现了甲、乙两方,最后在争辩中才达到共识:作者认为双方都有错。于是我又追问了一句:“那么你看,‘我’的错又在哪里呢?”这时学

生才回过神来,开始反省了。有的说:“‘我’不应该不经父母的同意,擅作主张,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送人,导致难堪的场面出现。”有的说:“若事先与父母商量一下,这场风波就不会发生了。”……

这时的课才真正地水到渠成,学生的回答才开始一分为二,才开始辩证起来了。

上完课后,我一直在深思:为何学生会有这样强烈的反响?由于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现象”以及现在孩子的极端的自我意识的膨胀(自私),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和注重自我利益的倾向。他们不愿理解家长,不会体谅别人,更不用说沟通了,导致学生一事当前,一味从自我角度考虑。

于是我讲了以下一段话:“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一件小事》(我把故事情节用最简洁的话概述了一下),在他毫无责任的情况下,他都做了自我解剖,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想想鲁迅,再看看我们刚才的表现,我都觉得羞愧难当,想必你们也有同感,因为你们已经陷入了深思。在我看来,勇于自我批评,正是一个人有思想境界、胸怀坦荡的表现;善于自我批评,正是一个人摒弃错误、自我完善的精神沐浴……”

我想,如果类似的课有那么几节,慢慢地通过争辩来渗透自我批评的思想,逐渐开始学会自我反思,这样才能认识到“我”的错究竟在何处?从而使学生学会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能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这样学生才会逐渐正确地对待自己与他人。学生也会在争辩中弄清是非曲直,养成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以理服人、平等公正的好品质,形成好的人格。

看来古人的“文以载道”确实有理,新课程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也说:“语文教学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文道毕竟有区别。如何在新课程、新理念下真正做到文与道的整合,就要注意在语文素养培养的同时,深入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不能就事论事,因为当代的学生思想活跃,而且正处在叛逆期,对你的纯粹的思想教育会抱抵抗情绪。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润物细无声”。使语文的养料,思想的甘霖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真正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生振奋,始于忧患。正因为本人在课改中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于是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我想,一位教师如果能反思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超越原来的思维定势,凸现以学生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真正承担起教师应该负有的责任,通过各类知识的整合,把学生的发现性、探究性、创造性的本能激发出来,必将带来课堂面貌的焕然一新,从而突破教学中的瓶颈,使学生的素养真正得到提高。

当然在探索中会有“荆棘”,会有坎坷,但我将继续努力前行,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完全地被激活,被开发,使其的创新能量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使其的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当褐色的“蛹”一旦破茧而出,便会化作金色的蝶,翩翩起舞。

三、与融合性作业整合:

叶圣陶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心理学理论表明: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语文能力结构中,思维能力是灵魂,只有思维发展了,才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前提。但反观今天的学生训练——作业,机械重复的太多;硬性统一的太多;封闭性的太多。而要使学生的作业真正能为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素养服务,就要在作业中关注到学生的生活内容的融入,思维的参与,即多一点融合性的作业。

众所周知,现代课程的改革,使各门学科之间具有密切性与综合性,而现实问题往往也不是以单科语文问题的形式出现,也不是仅凭某一机械、重复、封闭的作业练习就能解决的。既然是问题,就常常具有综合性,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调动综合智慧和多种生活、知识、技能。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在知识上相关或思考方法相似的作业综合在一起布置,把它们整合起来。例如语文的过程性的说明文可以与科学的实验报告整合;语文的综合性活动《人类的起源》、《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等可以与

历史整合;语文小报可以与电脑作业与美术作业整合……这样就形成了融合性作业。融合性作业并不是几门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和和多种生活、知识、技能的整合,它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作业系统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作业系统,是各科思维方式的融合。

曾有一个故事启发了我,那就是“鹅卵石的故事”。

一天晚上,一群游牧民族的牧民得到了神的旨意:“你们一路上要多拾一些鹅卵石。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抱怨。”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第二天还是在路上拾了一些鹅卵石。夜幕降临时,牧民们又开始安营扎寨,他们忽然发现,白天放进马褡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起来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去拾更多的鹅卵石。

读着这个故事,我不由回想我的学生作业,我要让我的学生做“拾鹅卵石”类的作业,做一些融合性的作业。因而我先用这个故事引入,并布置给学生两种融合性的作业。

一是随笔,用以随时记下身边发生的事情。先要学生学会记小事,不需要议论。先从各科的上课内容记起,然后发展到记各科在上课时的某一个与语文有联系的知识点或者对学生、教师在各科上课时的表现,最后可以记课内、课外的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在一个学期后要求在原来记叙的基础上适当加上自己的看法,做一些简短的评论。虽然开始时学生有点厌烦,但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从之受益匪浅。

正像有一位学生所说: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平时积累了那么多的作文素材,那么将来写大作文时,只要翻翻随笔,写作的素材就会取之不绝,用之不尽了。这种融合性的作业,除了能够积累素材之外,学生写作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了,有许多学生正在尝试着写一些类似于班级自画像之类的作品。这种融学生课内外生活、语文等知识于一体的融合性作业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二是写“一言心得”。自从阅读了北京特级教师赵谦翔的《赵谦翔语文素质教育探索》后。对他在教学中提出的“绿色阅读”理念,即纯天然的,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阅读,颇感兴趣。读后有一处感受最深,就是如何在语文课上使语文回归到“教阅读”、“教作文”、“教做人”统一的天然属性上来。

因为当今的学生(初中生)正逐渐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折,却鲜有人能写出阳刚大气,雄健有力的文章。那么这根子就出在阅读上。要想给写作“补血”、“补钙”,先要治愈阅读中崇尚感觉,轻视思想;崇尚调侃,轻视严肃的流行性“脑膜炎”。要选择声请并茂、哲理性强、情理交融的文章,尤其是要学生选择一些介绍现代科学的、真正的史书类的、以及现当代的优美散文等,让学生拓展视野,借鉴历史,体会意境,揣摩语言,品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以及道德层次,引导学生能真正汲取信息,能进入作品的境界,在对作品含英咀华的基础上,进行多元的开放性解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他们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才能使他们与作品之间产生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力求他们有新的发现和悟性。

而要切实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一定要在课内培养。于是利用学校安排的阅读课时间,借鉴了赵谦翔老师的“绿色阅读”,用“一言心得”的阅读方法逐步垫高学生读书的境界。“一言心得”,就是三言两语,就是“言简意赅”地及时反馈。要

求学生写真实的、精练一些的、有点自己思想的几句话。这样就不会占用学生很多的时间,又能收到较好的实效,这样的融合性作业很受学生欢迎。

新课程注重学生本位,强调“练习应少而精,富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依据这一理念,发现学生的语文学习也以自己的认知情感结构和个性品格这个已知世界向外在客观信息世界扩张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过程既增加对外新发现的机遇,也增加了触发内在灵感的机率,从而提高和发展人的生命智慧。因而这种融合性的作业,就是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间“长河”中,不断地捡一块块的小“鹅卵石”,这样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作业、学生的语文学习、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地整合起来,融合在一起,那么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语文素养怎么会不得到提高呢?

创意版浅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doc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一个语文教学界经常争论的话题。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小观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从“素养”一词语的概念和《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来说,它应包括与语文有关的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当然还包括应具备的知识和学习运用祖国语言相关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缺乏人文性的以应试为目的训练式,灌输式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使学生具备上述良好的语文素养。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作了一下小结:(一)端正学习态度 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就会讨厌语文,从而使学习语文成为心理负担。尤其在新高考模式下,更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 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向语文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积极心理倾向,是推动语文学习强大动力。 (三)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 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四)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什么是“大语文”观?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 古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但要走出书本、课堂,还要注重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浸润以及必要的社会实践。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地进行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全方位的收获。反过来,文本诸多因素的潜移默化造就的理性思维又会自觉地指导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学习,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总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不断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审美、探究的能力以及他们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实”学和“活”用相结合,“钻进去”和“走出来”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精选

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宁波大榭开发区第一小学李丽 在诸多的课型中,语文阅读教学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依循。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知道,平时的阅读教学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因而,如何上好一节阅读课,才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我认为在阅读课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性表达;以课文为例子,渗透作文指导;以探索高效课堂为目标,推行课堂改革。本人展开了阅读教学的探索之旅,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收获了不少的成果与经验。 一、让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指向写作教学。 我以三年级为研究的对象,在设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花费的心思比较多。学期初,为了教好学生的起步作文,我仔细研读了整册教材,并且试探性地让阅读教学指向写作,原本只是想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把课文作为写作的例子来讲,从而为习作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想到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仅写作能力大大提升了,而且阅读的兴趣和水平也都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实,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只是转变以往指向课文内容的传统教法,把课文当成一个写作的例子、当成例文来教,教给学生的更多的是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简单地说,就是把阅读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么写出来的。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全是围绕秋天这一主题展开,从多角度去描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文章从兴趣培养,注意实践,鼓励创新,学习习惯以及终身学习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语文素养;兴趣;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习惯;大语文;终身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新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通过对新课标的反复研读,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我觉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 无论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和学习,“兴趣”总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的不竭动力。语文学习也是这样。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可以试着从以下两点着手。 1、以情动人,培养兴趣。

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秋天的雨》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秋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美好的秋天气息中。 2、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凡是人们感兴趣的事情,或多或少都给人们带来过成功的体验。对学习语文来说,就是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字、词积累,教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认卡片等活动来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出真知。”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读了书不进行训练,不能运用于实践,即使读的书再多,对他人及社会都是毫无裨益的。 课改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小学生好动,好表现自我的特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表演。如《陶罐和铁罐》、《西门豹》等课文,可让学生课前排练准备,在课堂上分角色表演,合作参与演课本剧。通过实践体验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加深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锻炼了同学的表演、创造才能,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课堂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1、夯实基础,广泛汲取知识。

坚守课堂,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坚守课堂,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高时效的社会,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適应时代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发挥语文的智育功能,健全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着重介绍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标签: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策略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是学习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日常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践行“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向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把学生培育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型人才出一份力。 一、挖掘课文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美是人在主观情愫的牵引下对客观事物进行的评判,源自心灵的感受。“美”能够净化心灵,美化妆容,是最真实,最纯粹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人文底蕴”中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美的素材,让学生感受美,参与制作“美”,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可否认,当下畸形文化横行初中校园,初中生谈论的不是诗词书画、健康生活,谈论更多的是网络游戏、低俗网站,低级趣味正在腐蚀着祖国的接班人,因此,初中语文课堂进行美育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刻不容缓。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的美,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语文教师首先将课前准备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与紫藤萝有关的风景图),并且配合一曲悠扬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语文教师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并且让学生闭眼去感受,脑海中构造紫藤萝的画面。 3.请几个学生在课堂阐述自己脑海中的紫藤萝瀑布,由师生共同点评,给予赞扬。 4.留下课下作业,仿写一篇写景状物的作文,字数不限,题材不限。

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语文素养

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 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起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受应试教育残余思想的影响,加上一年一度的中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社会关注的仍然是每年上重点高中的人数,所以现在不少学校仍然存在着一种现象:禁止看课外读物,不仅武侠小说不让学生看,就连《红楼梦》、《安娜?卡列妮娜》这样的名著也在禁看之列;不仅大部头的小说不让学生看,就是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也往往受到“围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其实,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提高,固然与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关系,但更多的是取决于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大量阅读。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

外阅读? 现代著名作家刘白明说:“搞好课外阅读,关键是如何引导。不 但要教育学生有明确的读书目的,教给他们好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同时还要教育他们有理想,有大志,有美好的追求。”他还强调:“课外阅读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绩,不可轻视。”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激发阅读兴趣 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学生有了阅读,便会自觉地涉猎名著。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怎样产生的呢?一是书的内容,二是老师、同学推荐,媒体评介,三是家长支持等。老师定期向学生推荐其课外必读书目。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学期开学初先把阅读书目印发给学生。老师介绍这些书的内容,介绍作者,及其重大影响。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 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1. 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每学期至少两次。报告会上学生或叙述故事情节,或赏析优美语段,或介绍作者传奇丰富的人生经历。通过报告检查学生读书的情况,交流体会、培养情趣、激发兴趣。

浅谈如何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浅谈如何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孟溪镇完小:雷以翔 2014年暑假,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集中培训,通过培训和这段时间的自学,让我清醒的认识到,要想在新时期作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要观念新、素质高。 吕叔湘先生指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教师的水平高,才能教出好学生;教师的水平不高,学生中才会有少数或个别的由于自己用功有了成就,但是多数学生需要有好的老师来提携,来指导,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师资问题,名师出高徒!”的确教师教学观念的新旧、素质的高低制约着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也制约着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对于用全新思想观念锻造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观念不新,素质不高,那是很难与现在的课标、教材相匹配的,预期的教学目标更是很难达到。 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还必须是具有丰富的知识素养的人,必须是具有多方面的教育能力素养的人。学生学得有希望,教师教得有兴趣,如此和谐的教学局面,就依赖于语文教师的这种综合素养,这些必备的素养也就成了我们语文老师自身前进的方向和不断努力追求的目标。哪如何提高自身的这些综合素养呢?我想从下面这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热爱语文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所当然要热爱语文。一个语文教师倘若不热爱语文,不喜欢阅读与写作,那他就没有资格从事语文教学这个职业。阅读、写作、观察、思考、搜集、整理,这些应该是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之外所做的最多的事情。 二、坚持不懈学习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自己首先要不断学习,并且要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进行必要的语言积累。语文教师应博览群书,人文、自然无所不包,而在语文知识、教材分析、写作指导等方面则必须是一个“专家”,要做到这两点,唯有不断地坚持学习。语文教师的学习内容除了语文教材及相关资料,还应包括语

亲子共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亲子共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学生时代,只要有零花钱,我总会到书店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现在,我的孩子也像 那时的我一样。读书是我们一家人的享受,亲子共读,我们家沐浴着书香,充满了和谐和幸福。”我校黄美慧同学的妈妈在“传承好家风”国旗下讲话中如实说。立足“弘扬传统文化,实 现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以传承和弘扬好家风为突破口,提出了“让书香与家风相伴,学识与情怀同在”的亲子共读理念,开展了“家风好书大家读”“家风节 目共品悟”“家风学本润成长”系列活动,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的读书活动中来,在家庭 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达到家长和孩子在读书中共同成长的目标。在学校理念的引领下, 我积极推进班级的读书活动,引领学生与家长共同在书籍的海洋中畅游、成长。 一、精选书单,阅读有方向 学期初,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推荐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家风类书籍,如《朱 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了凡四训》等,让学生浸润于家风,沐润于家训, 获得精神的滋养,养成好习惯,培育好品行。 为保证阅读的效果,我采取教师与家长双线推动的方式:每周二晨会时间我进行引读, 与学生分享精彩片段,共同交流读书感受;课后小手拉大手进行亲子阅读,与家长签订读书 协议,以阅读记录单的形式记录读书过程,以群内话题讨论的方式,分享读书收获。丁裕妈 妈在群里曾有过这样的分享:“从入学以来,我们积极参与亲子共读活动,每天晚上八点,我和孩子一起读书,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读书特别有仪式感。和孩子一起读《颜氏家训》, 不仅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家训中的人生哲理、处事德行潜移默化影响我和孩子。 二、共赏节目,阅读有活力 近年来,一些传递家风类的电视节目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节目中生动的人物故事、厚 重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的讲述风格犹如和煦春风,将家风深入浅出地层层剖析,令人赞叹。学校推荐家长观看此类电视节目,如《家风》《信中国》《见字如面》等,亲子共看、共品、共悟。以“亲子阅读共话感悟”问卷的形式,让家长和学生在文字、视频对话中,自警、自省、自励。每个周末,我们班都有一段特别的亲子时光,家长和孩子一起坐在电视前,观看本周 推荐的节目。记得去年十二月,针对一段时间学生们经常丢铅笔、丢橡皮、浪费纸张等现象,我推荐亲子共同观看《家风》节目中关于曾国藩家风的部分,曾国藩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 家风文化。家长在问卷中写道:“孩子看曾国藩家风,格外专注,对曾国藩的勤俭似有不解,我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不禁反思,家长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时候,忽视了勤俭节约的培养。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曾国藩家风给了我警醒。”家长在与孩子共同观看节目的同时,反思家庭教育的不足,让一家人成为更好的生命共同体。 三、品悟学本,阅读润成长 学期初,结合学生习惯养成现状,学校带领一支骨干团队,对古往今来名人、伟人及英 烈的优秀家风故事进行筛选、整理,编写了《家风学本》,分为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勤奋 好学、勤俭节约、向上向善、艰苦奋斗六个主题,采取一月一主题的方式,通过每周一次集 体学习、每月一次家长讲坛,每学年一次家风故事演讲比赛、家风微电影制作大赛,激励学 生学习身边的榜样,促进家长言传身教地传递好家风。 每周四晨会时间,我都会带领学生们一起学习家风学本,在这里,学生们认识了孝老爱 亲的汉文帝、许世友;诚实守信的乔致庸、章太炎;勤俭节约的曾国藩、季文子;勤奋好学 的匡衡、陈景润;吃苦耐劳的毛泽东、焦裕禄……学生通过学习家风学本懂得了家风不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嘴边,更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聆听故事与探讨交流中,学生们懂得了“勤俭,是一种操守,是一种品行,是一种素养,是一种美德”,并决心将

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素养即平日的修养。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将语文知识、能力、经验、习惯融合升华而达到较高水平。它的内涵很丰富,笔者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是生活经验。它是生活经历、体验、感悟、情感的综合。陶行知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而语文是一切学科中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科,可以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 就是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教学务必要使学生有丰富的生 活经验。 一是要有生活经历,尽量让学生全面地接触社会,置身生活,参与生活,而不能封闭 学生,使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二是要对生活观察思考,发现生活 的真善美,也看到生活中的假恶丑;要时时思考生活现象,进行感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有所收获。三是要善于间接了解生活和理解间接生活,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看电视节目、读书看报时认识生活,弥补实际生活的不足;有意识地在学历史、读过去的文学作品时,认识那些远离我们时代的生活,并把它与现实生活对照,使生活感受更丰厚。四是要 丰富感情,要使学生会哭会笑,会关怀,会同情,会激动,会悲伤……这些感情体验,只 能在生活中培养,而不是在课堂上传授的。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才能读懂朱自 清对父亲的至爱深情,才能写出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文章;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招领 启事中“拣到黑皮包一只,内有人民币5000元,支票两张计13000元,诺基亚8210手机 一部”的错误,学生一看便知,不需要教师讲解。 其次是知识积累。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使得语文的知识是最丰富的,丰富的知识就必 须依靠积累,积少成多,才可质变,才可升华,达到化多为精,以少胜多的目的。而语文 知识的积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选择。积累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根据语文学科 的特点及学习任务,区别主次,重主轻次,如理解“至和元年六月某日”一句时,主要是 懂得“至和”为年号,这里是年号纪年,至于是谁的年号,指公元哪一年,就属次要的, 可以不管。二要思考。对学的知识进行思考,真正理解了,就能牢记,就可运用。如山河“阴阳”知识,只有理解其要义:阳光直射之处为阳,不能直射之处为阴,并在脑中形成 具体形象,不再需要记忆就牢牢掌握了。三要归纳。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分类、归纳, 纳入已形成的知识体系中,使之系统化,才便于掌握。如学习成语,可以把冻死结构的分 为两类,一类是对应位置语素意义相近的,像“怨天尤人”,可以同义互相训释,一类是 对应位置语素意义相反的,像“党同伐异”,可以反义互相训释。这就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四要联系。学科内的知识要善于联系、综合,如学习辛弃疾,可以联系同是豪放派的 苏东坡,可以联系婉约派的姜夔、李清照,也可以联系同是爱国诗人的陆游。学科之间也 要加强联系,把学过的政治、历史知识拿来为语文所用,如区别选用近义词“权利”“权力”,可借用政治上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品析古典诗歌,也可以与水墨画联系起来,展 开想象,进入意境。 三是语言敏感。庄文中先生讲,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是通过培养语感来 达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目的。语言敏感就是语言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它的培养必须

加强语文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加强语文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郾城县万金一中张永福) 在新修订的初中语文大纲中明确规定:“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自读每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这一规定,体现了阅读对于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下面就这个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一、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创新教育呼唤着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强调的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乐学、愿学的良好氛围。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跃思维,发展学生个性。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让学生自己在愉快的阅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学会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情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领会词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在细读课文时,进一步了解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表达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在诵读时仔细品味,对作品中优美、精彩的语言有所感悟。在学生对作品欣赏、感悟中产生对作品阅读兴趣。在自由、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进入情趣盎然的学习意境。我们在指导学生课内阅读时,必须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学会默读、朗读、精读、速读、略读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教育学生会阅读,形成自觉阅读、善于阅读、乐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拓宽阅读空间,扩大学生阅读量。学生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方面就要加强培养阅读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进行大量阅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智慧,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生活,而且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书本知识,才能感知具有丰富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感、积累词汇、对口语交际规范化是有益处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受到科学知识之光的照耀,领悟人类在不断地进步,走向光辉煌、文明的时代。作为语文教师,或对语文教学有研究的人,都会明白,没有经过大量阅读,要想取得语文好成绩是不可能的。书读多了,见视也更广博,视野也更加开阔,书中的遣词造句,转化为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一部分;多读书还可以有效地增加语言积累,打下扎实的写作基础,发展学生智力,感悟作人的道理。二十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并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去饱览群书,博采众长并欣赏奇光异彩的生活画面,同时也丰富语文学习内容,为我们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开辟了丰富多采的宽广课堂。 三、教育学生学会阅读,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自读,勤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自己读书思考,讨论问题,从整体感知课文,并进而获得“感悟”,把握内容。优化阅读教学,在课堂上以读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消除课堂上教师串讲串问,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阅读与思考问题,改变由个别优秀生回答问题包揽课堂的局面,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有再是“整堂讲解”,而贵在精辟分析、指导。分层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发展水平,分别提出不同要求,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使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学得优质高效。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学习语文应与生活相联系,做到学习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及健康的学生个性。在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学会观察事物,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道德修养、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时要循循善诱,启发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在读中思,读后自己分析、思考、推理、判断、体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高兴心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内在的潜能,让他们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发表见解,以培养他们勇于探究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学良好惯。 四、注重阅读,以读促写,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多读书是很重要的。对学生来说,汲取精神营养途径之一就是读书。在多读书的基础上还要熟读、诵读。作家赵树理曾说过:“写起文章要像走路的一样顺当,我认为这和我小时候在板凳上哇喇哇喇地读书有关系。譬如,小时候老师教我们读《庄子》,我们就学到庄子的句法,读韩愈的文章,又学到韩愈的笔法。各种风格的文章都学,久而久之,我们学会了读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只有掌握好了语文,才能在各个学科里有所帮助,因此,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何谓语文素养?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这一时代性的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然而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兴趣才有求知的欲望,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才气和灵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梁启超说:“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春》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春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气息中。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播放激昂慷慨的《好汉歌》以及《水浒传》的电影片段,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其次,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比如,字、词积累,教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兴趣。又如,朗读背诵,体悟情感,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通过竞赛,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二、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其实,良好的习惯无非就是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就拿写字来说,现代社会虽是网络时代,但是教学生写好汉字,仍然是我们母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好的语文基础。语文学习是讲究咬文嚼字的,学科本身就具有工具性的一面。首要问题是学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都没掌握好,如何和人沟通交流,如何准确表情达意?新课标提出词语教学要随文讲解。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教学生字词语。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读了

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提升语文素养,行动才有收获 ——参加语文教研组研讨心得语文教研组组长张雪老师组织展开了教育教学研讨会。就“如何提升语文素养”实行研讨。十八小全体语文教师参与了讨论,而且热情高涨。以下是我的研讨心得。 对于语文素养,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不会感到陌生。尤其是近几年在南京举办了“七彩杯”全国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后,我们对语文素养就更加注重了。但是,说到如何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那能够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认为,首先我们要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我的理解是:狭义的语文素养是指一个语文教师为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及达到其相关预期目标,而必须具备的各项教学技能与语文修养。具体包括:1、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2、丰富的学识(阅读量)和热爱学习的习惯。3、潇洒的三笔字。4、准确、流利的普通话。5、风趣幽默、睿智的语言。 6、能歌善舞(至少一样比较能露脸)。 7、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水平与应变水平。 8、能写出好的作文(下水文)。 9、对教材的分析,解读与在构建的水平。 明确了语文素养的涵盖范围后,我们即可相对应地去一一反思自己,补充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而且这种学习是五止境的。只有持续学习,持续行动,持续实践,持续反思,才能持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提升教师语文素养,关键在行动,行动的关键在于长期或者说是永久地坚持不懈,即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怎么做?

1、大量阅读中外相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专著,如果是自己的书,最好能够在书的旁白处做好批注,另外,还可做摘抄,写读后感等。这是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的有效方法。如苏霍姆林斯基系列等。 2、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这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中的精品,读之,既陶冶情趣,又增长文学修养。 3、每天抽些时间(或在上课时,提笔写字时等),认真地练习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让自己的三笔字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能引起学生的“哇哇”的赞叹。相信你能作到。 4、提升普通话的方法是:多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看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如何播音,注意观察他们的发音嘴型的变化,轻声儿化的处理,自己在无人或有人时(如早读课),捧着美文读得不亦乐乎。关键词是:长期+坚持。 5、幽默,风趣,睿智的老师,人见人爱,更何况是学生?这个条,如何修炼?每天读一篇幽默故事,一则笑话,让自己一肚子都是幽默故事与笑话。让自己在课堂上能信手拈来。关键词:适度+适当。 6、朋友,你喜欢唱歌吗?你会跳舞吗?让我们即刻加入舞者歌者的行列,要知道,唱歌跳舞既有利于您的身心健康,又能提升您的教师魅力,举手投足间尽显潇洒,开口启唇处皆展魅力。我曾试过与学生比赛唱歌,或在课堂上偶尔插上一两句改编的歌曲,学生学习的兴趣斗增.试一试,只要您开口。 7、每一节课都精心备课,精心上课,要全情投入,要充分预设。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不好,关键在教师,要知道,教师的一言一行及任何细微的表情变化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趣。另外,持续反思、持续进步。

夯实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课题研究方案

《夯实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课题研究方案 溧阳市溧城镇西平小学袁荷娣 一、选题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着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

怎样提高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怎样提高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从心理环境讲,学生的学习探索须有宽松的环境,能自由自在地学习探索,不应有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一位外国学者认为:“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个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实践证明,教师的民主和宽容,可以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必要前提。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所以教师应具备民主的意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只要教育方法适宜,并依靠他们,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都可成为有价值的人;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即他们的知识基础、智能水平、个体需要、学习态度),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及时给予不同方式的指导等等。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乐意与教师配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2.立足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很好方法。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的培养。 3.树立大语文观,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一)面向全体,广泛开展“一日一字比美观”、“一日一读比积累”、“一日一写比文采”、“一课一讲比口才”、“一周一诗比朗诵”、“一月一报比才干”等活动,帮助学生练就过硬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从语文实践中获得自信,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 1、“一日一字比美观”,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此项活动要求学生一天至少练好一个字,达到端正,力求美观。低年级要求练铅笔字,重点放在书写习惯的养成及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上。中高年级要求练钢笔字,有条件的提倡在老师指导下练硬笔书法。街道各校都统一了练字纸或书法成果展示纸,定期展出优秀作品,还本着提高的原则,设立进步专栏,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踏上新台阶。 2、“一日一读比积累”、“一日一写比文采”,读写结合,增强语感,着眼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学生一日读一篇好文章的同时写一则读书笔记,或写一段小练笔。养成读书即提笔的好习惯。读书做读书笔记,根据年级段不同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低年级要求记下从中学会的生字、新词,简单摘抄好词佳句;中年级要求摘记好词佳句,并摘抄、背诵自己喜爱的句段;高年级要求做读书摘记,摘写自己喜欢的句段篇章,提倡写读后感。写,可结合教学要求统一进行,也可由学生自己随时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低年级可写几句话,中高年级可写一段话,兴到笔至,不作过高要求,重点为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以上两项活动学生可根据喜好自由选择,但每周练笔的数量不少于2篇。读写笔记本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生还根据自己的爱好给自己的读写笔记配上插图,或设计版面。实践已经证实,只要学校、老师的激励措施跟得上,学生的兴致十分高涨。 3、“一课一讲比口才”,使学生获得敢于展示自我的自信每堂课伊始,都安排1-2名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全班轮流,题材自选,提前通知,

有效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效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摘要: 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是提高语文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习惯氛围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段精彩的话:“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读出来的。的确是这样,书是人类精神的烂漫花朵,是生命价值的高贵寄托,是智慧灵魂的永远的栖息地。显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素养及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让阅读成为学生自觉的生活,就是要通过“会悟”、“美读”、“情境体验”等方式,让“阅读”还原成“生活”;就是要让学生曾有的生活承受课文美好情思的“蜡染”,进而培养学生富有诗意、纤敏的心灵,通过“阅读”提升“生活”;就是要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从课堂走向家庭,让学生“每天阅读”、“放下所有事情阅读”、“持续安静、不受干扰地独立阅读”、“快乐阅读”,从而让“阅读”成为学生“自觉的生活”。 既然阅读是这么重要,就应当进行有效阅读,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农村的孩子。 首先是不读。许多孩子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原因是多方面的:①没有一种阅读的氛围,没有几个孩子家里有一定的存书,没有几个家里有订报纸,他们从小在家里就没有受到阅读气息的吸引。在学校,我们也没有很努力去为学生营造这种氛围,学生对课外阅读就显得比较麻木,很难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②许多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够,认为那是“闲书”,即使有买,也只是些习题集、作文选之类,都是很功利的书。 ③当然,也有许多学生贪玩,把时间花在打电子、看电视、闲逛等方面。 其次是歪读。有的学生有课外阅读,但多是些武侠、卡通之类,有的内容很无聊,这样的阅读比不阅读还要糟糕。 第三、偏读。有较多同学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了,课外阅读的面过于狭窄,很片面。他们读得最多的是作文之类的读物,如作文大全、作文选刊等等,完全是为了学习作文的写法。不可否认,这些读物中不乏写作的方法性知识和成功的范例,但是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体语文素养,为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学习写作不是课外阅读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学习写作,专读作文法是不能奏效的,要写出好的作文,需要一种底气,这种底气以深刻情感体验、丰富的语言经验、大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作基础。以作文辅导书为主要读物,就如同长期以方便面为主食,必然造成营养不良,这样进行写作技能技巧速成训练,终究写不出什么好文章,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很不利。 以上所提到的这些不良阅读现象,主要是“揭示痛苦,以引起疗治的注意”。如何疗治呢?关键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书。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校内努力营造课外阅读的环境与氛围,图书馆充分发挥作用。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一个创新的天地,一个心灵驰骋的原野。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清醒地认识“阅读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含义。看看自己周围生活的一些人,他们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农闲下来就是打麻将,他们没有别的兴趣,没有新知识,没有新思想,就因为没有从小培养阅读习惯,他们的命运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教材的启用,倡导着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倡导着教育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倡导着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既为语文带来了新鲜气息,又为语文教育构设出了美好前景。以“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为重要途径,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尤为重要。 一、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每天专门设立“阅读课”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语文课建立在大阅读的背景下,才能真正高效高能,走向成熟。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并且喜爱阅读、坚持阅读。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在下午

设立半小时的阅读课,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写采蜜集、写读后感、交换读物、教师推荐好的读物。我自认为课外阅读重在兴趣,分阶梯走。 俗话说,没有比兴趣更好的老师。起始阶段,特别是第一个学期要重在激趣,学生随便可以看什么书,教师不要去阻止学生看一些较为浅显的漫画、连环画(这往往是学生看得最多最普遍的),这阶段意在让学生对书发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惯有的、惯做的一件事。然后,下学期逐步开始在阅读内容上,转移部分内容到一些儿童世界名著、童话故事、寓言、科幻想象文章、神话故事等上面。可以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必读书目、做好读书笔记,或在阅读时间上做限定,如周一、三、五阅读课不读连环画、漫画,另外与课内联系起来,更能使课内课外相映成趣,起推波助澜之功用。 至于读的方法,比如《海的女儿》分为3个下午来读,有时采用一千零一夜讲故事的方法——讲到情节转折处或即将故事结局,悬着等到明天中午讲。这时,往往形成了学生渴求知识的高潮,也是教师推荐读物的好时机。在读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后,我们还可以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