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4章 货币均衡

第4章 货币均衡

第4章 货币均衡
第4章 货币均衡

第六章货币均衡

第一节货币均衡及其标志

一、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

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的经济运行中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货币均衡是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的,货币供给符合经济生活中对货币的需求则达到均衡。货币的需求与供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货币的均衡状态是这两者对立统一的结果。其核心包括以下三点:

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

3、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总体的均衡状态。

货币失衡是与货币均衡相对应的概念,亦即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的状态。主要有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两种类型。

总量性货币失衡是指货币供给在总量上偏离货币需求达到一定的程度,从而使货币运行影响经济的状态。常见状态为货币供给相对于货币需求偏大,其后果可能引发严重通货膨胀。

结构性货币失衡是指在总量大体一致情况下,货币供给结构与对应的货币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结构性失衡往往表现为滞留于短缺并存,部分商品供过于求,部分商品又供大于求。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必须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来予以化解。

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联系,同时存在的。

二、货币均衡的标志

货币均衡表现为两个基本标志,就是商品市场上的物价稳定和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稳定(一)、商品市场物价稳定。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综合物价水平取决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对比关系,而货币均衡又是总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综合物价水平的变动,来判断货币是否均衡。如果物价基本稳定(物价指数在3%以内),说明货币均衡;如果物价指数超过3%,说明货币失衡。

(二)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社会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货币既非过多,也非不足。

三、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的差异

(一)主要矛盾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的现象可以交替出现;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的主要矛盾是供大于求。

(二)主要表现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求均衡与否主要表现在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上,如果货币增长过快,在商品市场上,会引起物价上涨,在货币资金市场上,会引起利率下跌。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失衡主要是通过商品供不应求、票证配给、排队、黑市猖獗等表现出来,而不直接表现为价格利率的变动。

(三)均衡实现机制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健全的利率机制和发达的金融市场。商品价格、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均衡的与否的信号,而且在货币供求由失衡向均衡的调整过程中还有调节功能。

第二节货币运动过程中的内在均衡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市场的货币均衡是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自发调节和适应的结果,在内在均衡的实现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利率。

就货币需求来说,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人们的持币机会成本会加大,这必然会导致人们对金融生息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对货币需求的减少。所以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当货币市场上出现均衡利率水平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均衡状态便得以实现。当市场均衡利率变化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最终在新的均衡货币量上实现新的货币均衡。

就货币供给而言,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一方面社会公众因持币机会成本加大而减少现金提取,这样就使得公众持有现金的比率缩小,货币乘数加大,货币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银行因贷款收益增加而减少超额准备来扩大贷款规模,这样就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增加。所以,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供求是以市场为纽带的。货币供给有原始供给(基础货币)和派生供给(存款货币)之分。原始货币的供给主体是中央银行,其供给量是一个外生变量,其大小与利率无关。派生货币供给是由商业银行体系创造的。它与原始货币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而与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市场现金漏出率等成反相关的乘数关系。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经济活动的总水平、利率水平及人们的支出动机等。其中,国民生产总值与货币需求成同方向变动。而利率水平的变动会对货币需求起到抑制或刺激的作用。从人们的支出动机角度看,交易性与预防性货币需求与人们的收入状况成正相关关系,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大小则主要取决于利率水平,且可以将其视为利率的减函数(利率升高,投机性货币需求减少;利率降低,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货币运动过程具有一种内在的自动均衡机制。这种均衡机制的作用表现为:

1、在货币供给既定的前提下,货币需求上升,会导致利率(资金的价格)趋于上升【供给不变,需求增加,则会导致价格上升,这和产品市场的原理是相同的】;利率上升,反过来又会使银行存款增加而贷款减少,从而起到抑制货币需求进一步膨胀的作用。

在货币供给既定的前提下,货币需求下降,会导致利率(资金的价格)趋于下降【供给不变,需求下降,则会导致价格下降】;利率下降,反过来又会使银行存款减少而贷款增加,从而起到阻止货币需求进一步下降的作用。

2、在货币需求既定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利率(资金价格)趋于下降【需求不变,供给增加,则会导致价格下降】;利率下降,反过来又会使银行存款减少而贷款增加,从而起到刺激货币需求的作用。

在货币需求既定的情况下,货币供给减少,会导致利率(资金价格)趋于上升【需求不变,供给减少,则会导致价格上升】;利率上升,反过来又会使银行存款增加而贷款减少,从而起到抑制货币需求的作用。

当货币供给和需求同时变动时,由于利率、存款准备率和货币乘数等的共同作用,其供求量一般也会随之变动,并在多个变量的共同作用下,趋于均衡状态。

第三节货币均衡与经济总量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经济总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总可以以商品价格总额表示,或表现为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需求则可表现为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实际购买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与货币的

需求相联系,且决定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又将引致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也就是说,在货币经济运动中,社会总供给可以以货币需求来表示,社会总需求则可用货币供给来表示。因此,社会总供求是否平衡,就成为能否实现货币均衡的关键性因素。要实现均衡,必须使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同步,且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基本保持一致。

(二)货币均衡与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就货币供求双方的关系而言,货币供给处于被动地位,它们总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货币需求而被投放到流通之中。但货币的原始供给主体也可以通过变动货币供给以引导国民经济运行。若在一定时期内,国家(中央政府)作出加速或放慢经济增长的决策,实施宽松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势必放大或减少货币需求,使货币供求关系偏离原有的均衡。当然,若财政货币等经济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而行的,则会有利于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动态环境中同时均衡的实现。

(三)货币均衡与物价总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一般不会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自动下跌。如果物价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升降而跌涨,那么各企业、经济部门的产值就只能反映其劳动消耗状况,进而使经济增长率除了反映劳动力就业状况外,不再具有其他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虽然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相对下降,但商品价格并不一定随之而下降。另一方面,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不同技术系数的生产部门也会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又必然会造成不同部门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在调整这种剪刀差现象时,政府或市场一般都是调高价格低于价值的那部分产品如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以使价格体系趋于合理化。这种调整虽说是必须的,但其结果必然是促使价格总水平的不断上扬。同时,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也会在无形中使同类产品的价格自然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可见,在不兑现的信用制度下,物价水平自然上升具有某种必然性。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济实践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长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便成为货币均衡的又一重要条件。

第四节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概念

通货膨胀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经济学范畴,其理论成果已相当丰富。但是,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家们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一)、凯恩斯之前:的概念:货币的过度发行,从而使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这一时期,流行的经典定义就是“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

(二)、凯恩斯的概念:真正意义的通货膨胀是,只有在已经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才发生,供给已经毫无弹性,货币供给的增长已经不再有增加产量和就业的作用,物价便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同比例的上涨。

(三)、凯恩斯之后的概念:

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代表人物):物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普遍上升——面包、汽车、理发价格的上升,工资、租金等等也都上升。

弗里德曼(货币学派代表人物):物价的普遍上涨,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四)中国普遍认同的概念

通货膨胀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明显上涨的过程。核心包含以下几点:1.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上涨的趋势,只有当价格持续地上涨作为趋势不可逆转时,才可称为通货膨胀。至于具体持续时间的长短,目前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数据。

2.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和劳务价格的上涨,而是指价格总水平的普遍上涨,局部性的或地区性的价格上涨不是通货膨胀。

3.强调把商品和劳务作为考查的对象。目的在于与股票、债券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相区别。

4.强调“货币价格”,即每单位商品、劳务用货币数量标出来的价格,说明通货膨胀分析中关注的是商品、劳务和货币的关系,而不是商品、劳务与商品劳务之间的对比关系。

5.通货膨胀不只指公开形式的物价上涨。在存在隐蔽性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矛盾主要是以非价格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主要如:国家牌价和自由市场价格(黑市价格)之间存在巨大差价,一些商品在价格不变得情况下,质量下降,索取价外报酬等。在政府对物价进行管制的情况下,它表现为供应短缺,黑市活跃,配给制等。

6.通货膨胀存在于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在足值的金属流通的条件下,一般不会出现货币过多,物价上涨的现象。因为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价值,它可以通过自身数量的变动,自发的调节货币流通量,从而控制物价上涨,使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相适应。纸币条件下之所以会产生通货膨胀,是由纸币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发行多少也不会自动退出流通,往往在发行数量越多时,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越少,人们就会产生进一步贬值的预期,从而更多的抛出手中的货币,使流通中货币的数量更多。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导致物价上涨,并直接引起商品价格上涨,这种通货膨胀称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这就是被凯恩斯称为“真正的通货膨胀”的情形。

在现实生活中,供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务,需求则体现在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上。因此,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被通俗地表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能够对物价水平产生需求拉动的原因不外乎实际因素和货币因素。实际因素主要是投资,由于投资需求增加,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被打破,物价水平上升。从货币方面来看,需求被拉起有两种可能:一是经济体系对货币的需求大大减少,即使在货币供给无增长的条件下,原有的货币存量也相对过多;二是货币需求量不变,货币供给增加过快。实际情况以后者居多。无论是实际因素还是货币因素,其造成的物价上涨效果是相同的。但两者也有区别,例如,投资需求过旺可能导致利率上升,而货币供给过多则可能造成利率下降。然而这两者却往往是相伴而生的:过旺的投资需求往往要求更多的货币供给支持;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也往往是为了刺激投资。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经历过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这种情况下的通货膨胀显然无法通过需求过度理论来加以解释。因为,按照上述理论,只有在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后,才会出现由于总需求过大产生的通货膨胀。因此,许多经济学家转而从供给方面去寻找通货膨胀的根源,提出了“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即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上升引起了总供给曲线的上移。具体是指:在一个封闭经济中,货币工资在劳动生产率和价格水平均未提高前率先自动上升;或者其他生产投入品或要素价格因市场垄断力量的存在而上升,导致因生产成本提高而价格上涨。其中,由于提高工资而引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工资推动,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垄断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又称利润推动。

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是以存在强大的工会组织,从而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为假定前提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工会的力量十分强大,它们作为一个垄断性的组织,与雇主集体议定工人工资水平,使得工人有可能获得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并且由于工资的增

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企业就会因人力成本的加大而提高产品价格以维持赢利水平。这样,过高的工资推动总供给曲线上移,从而形成工资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在此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上涨又会部分或全部抵消工资的上涨,工会就会继续要求提高工资,工资提高又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形成西方经济学家们所谓的“工资—价格螺旋”。这种理论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货币工资率的上涨一定要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否则就不是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二是工会的力量。它认为即使存在货币工资率的上涨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情况,也不能完全肯定发生了工资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原因是有可能这种工资的上涨并不是由于工会发挥了作用,而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而产生的。

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是由于一些垄断经济组织控制了某些重要原材料的生产和销售,它们为了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而操纵价格,使价格的上涨速度超过成本支出的增加速度,如果这种行为的作用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又被称为供给冲击型通货膨胀。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1973~1974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将石油价格提高了4倍,到1979年,石油价格又被再一次提高,这两次石油提价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以致他们惊呼出现了“石油危机”。各种使成本上升的因素还可能交织在一起,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例如在1973年石油提价的同时,由于连年的粮食歉收,世界粮价也出现了暴涨;同时许多国家的工资增长也进一步升温,例如美国和日本在1973~1975年的工时报酬年增长率都达到了30%以上。

(三)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现代经济复杂多变,很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不是单一的,是混合的。该种理论认为虽然从理论上可区分为需求拉动型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而事实上在经济生活中,需求拉动的作用与成本推动的作用常常是混合在一起的,任何单方面的作用只会暂时引起物价上涨,并不能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只有总需求与总供给互相推动,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即“拉中有推,推中有拉”。例如,通货膨胀可能从过渡需求开始,,但由于需求过渡所引起的物价上涨促使工会要求提高工资,因而转化为成本推动的因素。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可以从成本方面开始,如,迫于工会的压力而提高工资等。但是,如果不存在需求和货币收入的增加,这种通货膨胀过程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因为工资上升会导致失业增加或产量减少,结果将会导致“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过程终止。可见,“成本推进”只有加上“需求拉上”才有可能产生一个持续性的通货膨胀。现实经济中,这样的论点也得到了论证:当非充分就业均衡严重存在时,则往往会引出政府的需求扩张政策,以期缓解矛盾。这样,成本推进与需求拉上并存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就成为了经济生活的现实。

(四)结构型通货膨胀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也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这种通货膨胀就被称为结构型通货膨胀,具体又可以分为三种:

1.需求转移型通货膨胀

由于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一部分需求转移到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和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这样,原先处于均衡状态的经济结构可能因需求的移动而出现新的失衡。那些需求增加的行业,价格和工资将上升;另一些需求减少的行业,由于价格和工资刚性的存在,却未必会发生价格和工资的下降,最终结果导致物价的总体上升。

2.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

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是指经济部门(如产业部门和服务部门)之间由于劳动生产率、价格弹性、收入弹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货币工资增长率却趋于一致,加上价格和工资的向上刚性,从而引起的总体物价上涨。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相信,工人对相对实际工资的关心要超过

对绝对实际工资的关心。因此,货币工资的整体增长水平便与较先进部门÷致,结果就是落后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并进而推动总体价格水平上升。还有一种情况是由“瓶颈”制约而引起的部门间差异。如在有些国家,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严重失衡,有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而另一些行业如农业、能源、交通等部门却严重滞后,形成经济发展的“瓶颈”。当这些“瓶颈”部门的价格因供不应求而上涨时,便引起其他部门,包括生产过剩部门的价格上涨。

3.北欧型通货膨胀

北欧型通货膨胀是由北欧学派提出的,它以实行开放经济的小国为探讨背景。在这些国家,经济部门可以分为开放的经济部门和不开放的经济部门,由于小国一般只能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价格接受者的角色,世界通货膨胀就会通过一系列机制首先传递到它们的开放经济部门,并进而带动不开放经济部门,最后导致价格总体水平上升。

通货膨胀的出现往往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不一样的。以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上半期所经历的通货膨胀来说,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还有结构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因此,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混合型的通货膨胀。但在不同时期,主要矛盾有所变化。有时是因为国有企业投资冲动、大量的重复建设引起的货币投放过多,有时是因为外汇储备增加过猛引起的货币投放过多,有时是因为初级产品价格放开后引起的整体价格水平的上涨,等等。我们在明白了通货膨胀的基本原理之后,在具体分析通货膨胀现象时,应该紧密结合当时发生的环境(包括国际、国内环境)来分析。

三、通货膨胀效应分析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较多且很复杂,影响的范围也很广。通货膨胀的后果与效应波及整个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活动,为此,经济学家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1、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亦即“促进论”。

这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是以弗兰克斯、西尔斯、巴伊尔和泰勒等人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的看法。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要素尚未充分有效地使用、劳动者没有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因此政府可以选择通货膨胀政策,实行财政赤字预算,扩大货币发行,增加政府的投资性支出,以扩大总需求,劳动总供给增加,从而刺激经济增长。这样,由于投资乘数(即增加投资可以引起几倍于投资量的国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在通货膨胀的同时,实际产量也增加了。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更是明显,他们认为:①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税收来源有限,但是可以把从中央银行借款作为财政融资的一种主要途径(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只要政府将这种借款用于增加实际投资,同时采取措施保证私人部门的投资不会相应减少,那么这种通货膨胀性融资就会由于增加了实际投资而促进经济增长;②在货币经济中,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社会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再分配,高收入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较高,因此通货膨胀通过提高社会储蓄率而促进经济增长;③通货膨胀出现后,公众预期的调整有一个过成,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调整较慢,工资上涨率会低于物价上涨率,工资低了,利润就会相应提高,因此通货膨胀又可以提高私人部门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2、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会损害经济的发展,亦即“促退论”。

这种意见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还会损害经济的发展。认为通货膨胀必然会阻碍经济增长和导致低效率,这是因为:①较长时期的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经营成本,使生产性投资下降;②它会造成对资金的过度需求,

迫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配额,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③它会打乱正常的资金分配流向,使资金流向非生产部门,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④在社会公众对通货膨胀产生预期之后,政府可能会加强全国的价格管制,从而使经济运行更加缺乏竞争性和活力。

3、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不构成直接的关联关系,亦即“中性论”。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综合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由于公众预期,在一段时间内,他们会对物价上涨做出合理的行为调整,因此,通货膨胀的各种效应的作用就会相互抵消。因此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它是“中性”的。

强制储蓄效应

(二)、通货膨胀与收入再分配

假设以国家开支(投资、购买支出增加或转移支付增加)渠道而使货币供应总量增加,由此而引起的收入增加效应是明显的,对于企业家和家庭来说,就是名义货币收入的增加;从整个社会来看,就是总名义货币收入增加。

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与实际货币收入之间会产生差距,只有剔除物价的影响,才能看出人们实际收入的变化。由于社会各阶层人们收入的来源是不同的,因此,在物价总水平上涨时,有些人的收入水平会下降,有些人的收入水平反而会提高,这种由物价上涨造成的社会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一般来说,依靠固定薪金维持生活的职员,由于薪金的调整总是慢于物价的上升,因此是主要的受害群体;工人和雇员也是受害者,其受害的程度跟他们所在的行业和企业在通货膨胀中的利润变动有关,处在产品价格大幅上升的企业的工人或雇员,名义工资可能增加的较快,通货膨胀的损失得到的补偿也就快些,受害的程度也就小一些。作为雇主,一般都会让工资上涨的幅度小于物价上涨的幅度,以谋求最大的盈利,因此雇主,尤其是从事商业活动的雇主会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经营垄断性商品、从事囤积居奇的专门的投机商和不发经营者。在债权、债务关系中,那些以一定的利率借得货币的债务人,由于通货膨胀降低了实际利率等因素,使得他们的债务减轻,因而是受益者,而那些以获得一定的利息为报酬获得债权的人,则是受损者。

(三)、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一个家庭的资产由两部分构成: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实物资产的货币值大体上是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相应升降的。(可以高一点、低一点)金融资产则比较复杂,例如,股票,它的行市是可变的,一般在通货膨胀下,会呈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有很多,所以股票决不是通胀中稳妥的保值资产的形式,尽管有些股票在通货膨胀之中令其持有者获得大大超出保值的收益;一般情况下,表明货币债权债务的各种金融资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有确定的货币金额,这样的名义货币金额并不会随着通货膨胀发生与否而变化。显然,物价上涨,实际的货币额就会减少;物价下跌,实际的货币额就会增多。在这一领域中,防止通货膨胀损失的办法通常是提高利息率或采用浮动利率。但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条件下,这样的措施往往难于弥补损失。所以,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资产的增加,而易于导致债权人资产的减少。

(四)、社会就业效应

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对英国近100年的统计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失业率与货币工资上涨率之间存在一种比较稳定的此增彼减的替代关系,这种替代关系可以用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即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发表论文,用物价水平的上涨率代替货币工资上升率,对该曲线进行修正,并将该曲线应用于对经济政策的分析,从而使其盛行。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互为消长的关系。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就较高;反之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失业率就较高。它的政策含义在于:通

货膨胀和失业现象会使政府陷入两难境地,无法同时解决两个问题,社会公众也不能做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政府当局可以利用这种关系,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选择并确定社会可接受或可忍受的最大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并将其作为临界点,当失业率在临界点以下,通货膨胀率超出临界点时,则提高失业率,以换取通货膨胀率的降低;当通货膨胀率在临界点以下,失业率超出临界点时,则提高通货膨胀率,以此为代价换取失业率的降低,如此进行“相机抉择”,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被控制在人们可以接受的限度内。20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运用菲利普斯曲线原理进行政策制定,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70年代以后,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同时出现,二者不再交替,经济“滞涨”,政策也无所适从了。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分别发表论文,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修正,提出了适应性预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现代经济中存在着自然失业率,其不受通货膨胀率影响,同时存在着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交替关系,只有在短期内当公众尚未意识到通货膨胀的时候才会成立,一旦形成预期,则通货膨胀率会随时调整。因此,从长期看,并不存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失业率将不受通货膨胀率影口向而必然趋向于自然失业率,并且只有在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时,通货膨胀率才能稳定下来。他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只有在短期内才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而在长期中,是一条与纵轴平行的直线,无论通货膨胀的程度如何,失业率总是保持在其自然率水平上。该理论具有非常鲜明并很重要的政策含义,即政府只能在短期内,才能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并使实际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但从长期看,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只能使通货膨胀加速,而不能使失业率长久的保持在低于自然失业率水平上。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

由于通货膨胀对一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均产生较大影响,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就成为各国政府都很关心的课题;又因各国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成因看法不同。因此,提出的治理通货膨胀措施也有一定的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

由于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引起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因此,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紧缩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实行抽紧银根政策,即通货紧缩或紧缩货币,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以提高货币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掌握货币政策工具的中央银行一般采取一系列措施:①出售政府债券,这是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种方法,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各种政府债券,就可以缩减货币供应和货币供应潜在的膨胀,这是最重要且经常被利用的一种抑制政策工具。②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息率,这势必带来信贷紧缩和利率上升,有利于控制信贷的膨胀。③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以减少商业银行放款,从而减少货币供应o④直接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利率的提高会增加使用信贷资金的成本,借贷就将减少,同时利率提高,还可以吸收储蓄存款,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

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就是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

(三)、收入政策

是指收入政策就是政府在通货膨胀时期用来限制货币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经济政策,它通常是由政府制定一套关于物价和工资的行为准则,由价格决定者(劳资双方)共同遵守。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不至于陷于“滞胀”。收入政策一般包括下列几方面内

容:①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这种指导线是由政府当局在一定年份内允许总货币收入增加的一个目标数值线,即根据统计的平均生产力的增长,政府当局估算出货币收人的最大限度增长,而每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率应等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不允许超过。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整个经济中每单位产量的劳动成本的稳定,因而预定的货币收入增长就会使物价总水平保持不变。②工资管制(或冻结工资),即强制推行的控制全社会职工货币工资增长总额和幅度,或政府强制性规定职工工资在若干时期内再增加必须固定在一定水平上的措施。管制或冻结工资被认为能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减轻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是通货膨胀相当严重时采取的非常措施,但正是因为通货膨胀严重,使人民收人生活水平持续下降,从而使冻结或管制工资措施实施起来更为困难。③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是指通过一种对过多地增加工资的企业按工资增长超额比率征以特别税款的办法,来抑制通货膨胀。一般认为,实行这种税收罚款办法,可以使企业公司有所依靠,拒绝工资超额提高,并同工会达成工资协定,从而降低工资增长率,减缓通货膨胀率。

(四)、价格政策

限制价格垄断是价格政策的基本内容。价格垄断有可能出现定价过高和哄抬物价的现象,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就必须限制价格垄断。

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案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五节通货紧缩

一、通货紧缩界定

通货紧缩是通货膨胀的对应称呼,描述的是与通货膨胀完全相反的货币经济现象。经济学家对于什么是通货紧缩有着不同意见。

(一)“物价总水平下降说”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斯等人;

1、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其《经济学》中的定义是:“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

2、英国戴维?皮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辞典》中对通货紧缩定义: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表示为单位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减少的百分比。

3、“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第一,价格总水平持续在零值以下,表现为CPI 和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连续负增长;第二,持续下降的时间在6个月以上。

(二)“三个要素”说

认为“通货紧缩主要是指这样一种连续状态:在一定时期内,随着价格水平的不断下降,总需求没有相应的增长。”其要点是:

1、价格主要是居民消费价格商品零售价格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

2、一定时期界定为18个月以上。

3、社会总需求下降的标志是通货量和货币供给量下降。

定义通货紧缩时,价格、时间、需求三个要素一个都不能少,否则是不完整的。

(三)普遍定义: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少,不能满足市场商品流通的正常需要,从而引起货币升值、市场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一种现象。

二、通货紧缩的成因

(一)、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引起的通货紧缩。一般表现为供给总量过剩(生产能力过剩)。

(二)、结构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严重错位及比例失衡引起的通货紧缩,一般表现为结构型过剩与市场结构性萎缩。

(三)、微观效益下降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生产成本的上升,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引发的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作为宏观经济现象其生成机理在微观经济。

(四)、政策失误型通货紧缩。是指由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失误造成的通货紧缩。

三、通货紧缩的本质

通货紧缩是一种逆向扭曲的利益分配关系,其对国家不利,而占有大量货币财富的群体,由于通货紧缩引起的货币升值,而事实上占有比以前更多的财富,国家的财富与利益实际上非均衡、不平等地流入占有货币财富较多的群体手中。这种逆向的利益分配是通过市场价格持续下跌进行和实现的。

四、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按照货币学派的观点,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紧缩是逆通货膨胀,自然也不例外。用最抽象的方法去思维,我们可以把市场上的流转物分作两堆,一堆是商品和劳务,另一堆是货币。这两堆流转物在对流或交换过程中,相对数量只要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化,就会出现物价的涨跌现象,这种涨跌达到一定幅度或持续超过一定时期,就发生了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这种最为简单的解释中似乎也包含了解决问题的答案,这就是:要解决通货紧缩问题,一定要解决上面所说的“另一堆”问题,即如何想方设法增加与商品和劳务对流或交易的货币数量。具体来看,可有以下几种:

(一)、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历来被视为扩张支出的法宝。因为同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动员迅速。财政政策是政府手中的武器,它可以经过相对简单的决策程序,通过国债等手段迅速筹集资金;二是作用直接。政府掌握的资金可以根据宏观经济调节需要指定投向,在短时间内转化为购买支出,直接消化某行业过量库存或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及设施建设;三是以公益目的为主。以扩张为目的的财政性投资或财政支出转化的投资,并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市场论证或风险考虑如同民间资本那样奉行私利至上的原则。这种“奋不顾身”的本性也使财政政策在扩张社会总支出水平时的作用难以替代。

(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一个能够对总支出水平施加重要影响的宏观政策。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一篮子工具中的信贷政策、利率工具、贴现手段、准备率调整、公开市场业务等等,都可以在增加货币供应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扩大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是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努力扩张需求就成为治理通货紧缩的一项直接而有效的措施。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投资需求的增加有两条主要途径:一个是增加政府投资需求。另一个是启动民间投资需求。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应刺激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如通过加强税收征管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和增加失业补助标准刺激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等。

(四)、加强国际合作

万解秋《货币银行学通论》笔记和课后习题 (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章 货币与国民收入决定:LS—LM模

第十章货币与国民收入决定:LS—LM模型 10.1复习笔记 一、IS-LM模型:基本结构 IS-LM建立了利率、货币供求、投资储蓄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以此揭示产品市场均衡与货币市场均衡的关系及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1.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 IS曲线是产品市场均衡曲线。它代表的是使产品市场上的供给等于需求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 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条件可以表示为(不考虑国际贸易): Y=C+I+G 式中,Y代表收入,由于各经济主体的收入之和构成了产品的总价值,所以它实际上代表着产品市场上的总供给。C、I和G则分别代表消费、私人投资和政府购买,它们构成了产品市场上的总需求。政府购买可以被认为是由政府决策所决定的,所以可以看作是一个外生变量(也就是不能由模型本身加以解释的变量);消费主要由收入与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决定,收入越高,消费意愿就越强;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C/△Y越高,消费增长越快。投资则主要受利率与资本的边际效率(即资本的预期收益率)影响,利率越高,投资意愿就越低,资本的边际效率越高,投资意愿越强,反之就越低。 其函数关系如下: C=C(Y)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函数可写为:

C=a+bY 而投资函数则可写为: I=I a+I(i) ,这样,产品市场的均衡由总供此外,政府支出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的变量,即G G 给(r)与总需求(C+I+G)的均衡所决定。 图10-1总供求均衡决定国民收入水平 然后,再把利率引入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过程,可以看到:利率变动通过影响投资支出水平进而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利率的变化与投资支出呈反向运动,即利率水平的下降,会引起投资支出的上升,而投资支出水平的上升,与投资乘数一起,决定了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这一过程的推导,可用IS曲线来体现。 IS曲线是一个投资等于储蓄的曲线,它反映了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变动对投资需求的影响,从而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 图10-2IS曲线与产品市场均衡 (1)IS曲线的斜率为负,它反映的是利率与投资需求的反向变化关系,而投资支出则

第十四章_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参考答案版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判断题 1、只要人们普遍把“万宝路”香烟作为交换媒介而接受,“万宝路”香烟就是货币。( T ) 2、支票和信用卡实际上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 T ) 3、凯恩斯的持币投机性动机只是在债券价格预期上涨时才适用。( F ) 4、在IS曲线上方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组合没有达到产品市场均衡,而且投资需求大于储蓄。( F ) 5、利率越低,用于投机的货币则越少。( F ) 6、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投资和储蓄分别是由货币市场的利率和产品市场的国民收入决定的。( T ) 7、如果LM曲线是完全垂直的,那么财政政策在增加就业方面是无效的。( T ) 8、在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利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结合都实现了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T ) 9、若货币供给减少或利率上升,则LM曲线向右移动。F (向左) 10、如果投机性货币需求曲线接近水平形状,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不受利率的影响。F 11、根据货币的预防需求,消费计划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较高的货币需求。T 12、在物品市场上,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方向变动是因为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T 13、根据IS-LM模型,自发总支出的变动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T 14、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是需求管理。T 15、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出售债券。F 二、选择题 1. 如果利息率上升,持有证券的人将( B )。 A.享受证券的资本所得 B.经受证券的资本损失 C.在决定出售时,找不到买主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 影响货币总需求的因素是( D )。 A.只有收入 B.只有利息率 C.流动偏好 D.利息率和收入 3. 按照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如果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将( C )。 A.不变 B.受影响但不可能说出是上升还是下降 C.下降 D.上升 4. 下列哪一项不是居民和企业持有货币的主要动机( A )。 A.储备动机 B.交易动机 C.预防动机 D.投机动机 5. 如果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不变,那引起实际货币需求量增加的原因是( D )。 A.物价水平上升 B.物价水平下降 C.利率上升 D.利率下降 6. 实际货币量等于( D )。 A.实际国民生产总值除名义货币量 B.名义货币量减物价水平 C.名义货币量减国民生产总值 D.名义国民生产总值除以物价水平 7.货币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这是因为( C )。 A. 提高利率会使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加,诱使人们持有较多货币 B.货币需求是不受利率影响的 C. 降低利率会使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下降,诱使人们持有较多的货币 D.随着利率的下降,货币供给增加 8. 如果居民发现实际货币持有量小于合意的水平,他们就会( A )。 A. 出售金融资产,这将引起利息率上升 B. 出售金融资产,这将引起利息率下降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4第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

张延《中级宏观经济学》第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IS LM -模型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下述方程是对某一经济的描述(可以假定C 、I 、G 等均以十亿美元度量,而R 以百分比度量,利率5%意味着5R =)。 ()0.81C t Y =- 0.25T Y = 100050I R =- 0700G = 0.2562.5L Y R =- 500M P = (1)IS 曲线的定义是什么?哪一个方程描述了IS 曲线? (2)LM 曲线的定义是什么?哪一个方程描述了LM 曲线? (3)收入和利率的均衡水平是什么? (4)用文字描述IS 曲线与LM 曲线的交点所满足的条件,并且解释为什么该点是均衡位置。 答:(1)IS 曲线代表了产品市场处于均衡时候的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的组合。它描述了利率和收入的反向变动关系,利率下降会导致投资支出增加,从而厂商的实际产出增加,收入也会增加。 由00.6170050Y C I G Y R =++=+-,整理得4250125Y R =-,此方程描述了IS 曲线。 (2)LM 曲线代表了货币市场处于均衡时候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候的利率和收入水平的组合。它描述了利率和收入水平的同向变动关系。 由M L P =,得5000.2562.5Y R =-,整理得2000250Y R =+,此方程描述了LM 曲线。 (3)将IS 曲线和LM 曲线方程联立,有42501252000250R R -=+,解得:6R *=,3500Y *=。 (4)在LM 曲线和IS 曲线的交点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在产品市场,自主支出等于实际产出等于总收入;在货币市场,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利率和收入都没有进一步改变的倾向。 2.继续讨论上题所描述的经济。 (1)如果不考虑货币市场,自发支出乘数a 的值是多少? (2)在包括货币市场的模型中,政府支出增加将导致收入水平上升多少? (3)政府支出增加将对均衡利率产生多大的影响?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四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IS -LM 模型 ?本章介绍如下内容: ?1、IS 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 ?2、LM 曲线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3、IS -LM 模型: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一节 IS 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 ?IS 线表明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即计划的投资等于储蓄(I =S )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一 投资、总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I 与i 的关系: ?以I 代表投资, 代表自发投资,b 代表投资的利率弹性,i 代表利率,则可以把投资函数写为: ?当b 既定时,i 与I 反方向变动。 可用下图表示这种关系: ?图中,I 曲线的位置由b 和 的水平来决定。 AD 与I 的关系: ?在考虑到投资的变动时。总需求函数应该写为: I () 0b i b I I >?-=I G I C AD ++=()i b Y t 1c +?-+-++=()i b Y t 1c AD ?--+=

二 IS 曲线 ?1.IS 曲线的得出 ?在图(a)中, ?i 1>i 2, ?把图上的E 1E 2点连接 ?起来就得出了IS 曲线。 ? ?IS 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是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 对应的点,所以,IS 曲线表示了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 民收入的对应关系。IS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反映了在产品 市场上达到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成反方向变动的关 系。 还可以用公式来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 公式: ? ?所以, ? ?则有, 为IS 曲线方程。 ? 2.IS 曲线斜率的决定 ?如图 ()y t 1c i b AD AD 11-+?-=()y t 1c i b AD AD 22-+?- =AD Y =()i b y t 1 c AD AD ?--+=()i b Y t 1 c AD Y ?--+=()()()() t 1c 11 a i b AD a i b AD t 1 c 11 Y 0--=?-?=?---=()ab Y b AD i i b AD a Y 00-=?-=

第09章货币均衡

第九章货币均衡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就是最符合题目要求得,请将瓦代码写在题后得括弧内" 1 . 货 A、 C、2. 社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等 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需求量 会产 B、 D、 换 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 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大体相适应 总体上讲就就是 A、货币交换交换 3 ?B、商品交换C、信用工具得交换D、价值 从货币运动得独立形式瞧,反映社会商品得使用价值得差别得就是 A 、4 . 商品用量 货币 B、 均 资本用量 衡 C、货币用量就 是反 D 、 价值用量 得就 A 、价值运动得情况 C、信贷资金运动得情况 信贷规模与 B、资本运动得情况 D、货币运动得状况 与生产得模与增长速 6 . A、 货 正相关 币收 B 、 支 负相关运 动与 C、不相关 商品流 D 、 得 无明显关系 规模与 10 . A 、 A 、 A 、 A、 C、 A、 C、 11. 正相关尚 未实 现实需求国 可能 负柑关 现得需求 社会总供给 货币 C、不相关 即将实 D 、 得 无明显关系 求指得 未来需求 产并提供 B、社会总需求 均 C、 给 C 、 购买需求 市场得 客观总供给 得Ms D、 生 潜在需求 产 D、现实总供给 得名义货币供应量 需义货币需要量 货币均 需义货币供应量 需义货币需要量 利率对货 实际货币供应量 D、实际货币需要量 得MD 、 实际货币供应量 D、实际货币需要量 有调节作用, A、货币供应增加,货币需求减少 C、货币供应减少,货币需求增加 12.如果货币为外生变 B、货币供应增加,货币需求增加 D、货币供应减少,货币需求减少 M >则货币需求得变动只会影

习题-第九章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和_______ 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所谓“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货币政策目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4.金融危机主要指由___________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________的正常运行。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但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其认识经历了()的演变。 A.无效—有效—无效 B. 有效—无效—有效 C.无效—有效 D. 有效—无效 2.()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A.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币值稳定 D.国际收支平衡 3.以下不是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的是()。 A.货币供给量 B.利率 C.准备金 D.汇率 4.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以下()不是其特点。 A.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B.能够表现货币与信用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 C.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D.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5.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决策权在()。 A.中国人民银行 B.财政部 C.全国人民代表委员会 D.国务院 三、多项选择题 1.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以下()的变化。 A.总需求和总供给 B.一般价格水平 C.经济结构 D.国际收支平衡 E.经济增长速度 2.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A.计划手段 B.经济手段 C.市场手段 D.法律手段 E.行政手段 3.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A.政策目标 B.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 C. 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 D. 政策传递机制 E. 政策效果 4.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 A.金融稳定 B.经济增长 C.充分就业 D.币值稳定 E.国际收支平衡 5.关于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B.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 C.社会总供给决定了真实货币需求 D.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E.宏观经济均衡的关键是货币均衡

第三章习题三货币市场的均衡习题答案

第三章货币市场的均衡 一、名词解释 1、货币需求函数 2 、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 3 、货币需求的预防动机4、货币需求的投机动机 5 、流动偏好陷阱6、货币供给量 7、名义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供给8、基础货币 二、选择题 1.当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时,()。 A.欲望的双向一致是必需的 B.它允许不同的商品以相对价值计量 C.它可以转换为其他有价值的商品 D.它便利了商品和劳务的交换 2.在大多数情况下,下列哪一项将对交易需求无影响?() A.信贷机构发展的状况 B.收入频率 C.利率 D.以上各项均有影响 3.古典货币数量论的剑桥学派()。 A.强调货币供给 B.强调手中持有的货币需求 C.完全不同于费雪的流通速度理论 D.是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唯一理论来源 4.影响货币总需求的因素是()。 A.利率和收入 B.只有收入 C.只有利率 D.流动偏好 5.如果货币供给是利率的函数,那么可以期望()。 A.货币当局将无力控制货币供给 B.利率的上升会导致货币供给上升 C.利率的下降导致循环中货币供给的上升 D.投资将与利率有函数关系 6.如果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将()。 A.不变 B.受影响,但不可能说出是上升还是下降 C.下降 D.上升 7.凯恩斯关于社会对利率有某种标准水平的假定是() A.他的投机需求解释的关键部分 B.与他的交易需求是收入函数的论点有关系的 C.不现实的,而且也无必要,因为证券价格和利率是实际相关的

D.经典就业理论的一部分,而根本不是凯恩斯的假定 8.托宾关于投机需求曲线负斜率的解释所根据的观点是()。 A.当现行利率下降时,人们将购买证券以期获得资本所得 B.只有当充分得到补偿时,人们才会承受更多风险 C.持有证券有更多的无法补偿的损失的可能 D.利率有一标准水平 9.凯恩斯认为利率由货币投机需求和货币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供给决定,一个比较彻底的流动偏好理论主张利率决定于()。 A.货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 B.货币投机需求和交易货币供给 C.货币交易需求和货币资产供给 D.可贷资金供给和货币总供给 10.凯恩斯否定利息是储蓄的报酬这一经典观点,主张利息是()。 A.有用的概念,但不可度量 B.放弃流动资产的报酬 C.约束消费的报酬 D.产生流动资产的报酬 11.如果证券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可得出()。 A.人们持有过多的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 B.人们持有过少的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 C.证券持有者将得到资本收益 D.证券持有者将蒙受资本损失 12.如果货币供给至少部分地与利率有关,我们可以认为()。 A.即使货币需求对利率无反应,IS—LM分析仍有效 B.当利率上升时,货币供给将缓慢下降 C.当利率上升时,货币需求将缓慢下降 D.这将削弱凯恩斯学派理论的分析能力 13.假定货币供给由联储自动决定这是可行的,因为()。 A.联储可以确定流通货币的精确数量 B.政府授权联储去规定商业银行向联储借款的利率 C.联储对银行储备水平有最终的控制能力 D.银行常常不考虑利率而创造尽可能多的货币 14.我们能相当肯定地说通货膨胀将导致()。 A.利率标准水平在一段时期内逐渐下降 B.利率下降 C.利率剧烈波动 D.利率上升 15.会员银行的过度储备等于()。 A.总储备减去法定准备金 B.法定准备金减去会员银行从联储的借款 C.总储备减去自由储备 D.总储备减去法定储备金减去会员银行从联储的借款 16.根据货币的交易需求,以下哪种情况将产生货币的需求?()A.购买股票、债券的风险

第十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十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十章一、名词解释1、社会总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社会的各方面实际占用或使用的全部产品的总和,或者是一定时期社会的全部购买支出。2、社会总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部门按一定价格提供给市场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之和,以及在市场上出售的其他金融资产总量,或者是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的全部收入或总收入。3、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现象。4、流动性过剩:是指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5、供应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干货币需要量时,从压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6、需求型调节: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

量时,从增加货币需要量人手,使之适应既定的货币供给量。7、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8、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出了社会潜在产出水平之后引起的价格水平连续上涨的情形。 9、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方面的因素发生了变化,所引起的物价水平连续上涨的情形。10、通货紧缩:是指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币值不断上升的一种货币现象。二、单项选择题。 1、对总需求和货币供给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是。A、总需求决定货币供给B、总需求等于货币供给C、货币供给是总需求的载体D、货币供给决定总需求答案:C 2、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当物价水平提高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将会。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先增加后减少答案:C 3、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水平的是。A、货币供给规模B、货币需求规模C、商品服务规模D、出口规模答案:A 4、企业和个人的货币需求从总体上受制约于。A、总需求B、货币总供给 C、货币总需求 D、总供给答案:D 5、1980年我国提出的“两平一稳”政策中的“一稳”是。A、稳定物价B、稳定财政C、稳定信贷D、稳定国际收支答案:A 6、货币失衡的需求型调节针对的是( )。A、货币供应量B、先是货币需求量,后是货币供应量C、货币需求量D、先是货币供应量,后是货币需求量答案:C 7、滞胀现象可以用下列哪种通货膨胀理论来解释。A、需求拉上说B、成本推动说C、结构说D、混合说答案:B 8、把利息和租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在通货膨胀时期会。 A、增加收益 B、损失严重B、不

4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什么

4.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什么?LM 曲线是怎样得到的?请画图说明。 答:(1) 所谓货币市场均衡就是指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相等时的状态。假定m 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M 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P 代表物价水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 12()()M m L L Y L r kY hr P = ==+=- 推导出LM 曲线的表达式:hr m k m Y r Y k k h h =+=-或。以Y 为横轴,r 为纵轴所画的LM 曲线是由左下向右上倾斜的。 从这个等式中可知,当m 为一定量时,1L 增加时,2L 必须减少,否则不能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1L 是货币的交易需求(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引起),它随收入增加而增加。2L 是货币的投机需求,它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因此,国民收入增加使货币交易需求增加时,利率必须相应提高,从而使货币投机需求减少,才能维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反之,收入减少时,利率必须下降,否则,货币市场就不能保持均衡。 (2) LM 曲线推导过程见图3-9。LM 曲线实 际上是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货 币的交易需求与收入的关系以及货币需求与供 给相等的关系中推导出来的。这个推导过程, 西方学者也常用下面这样一个包含有四个象限 的图3-9来表现。 象限(1)中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是货币的投 机需求函数22()m L r =。 象限(2)则表示当货币供给为一定量时,应 如何来划分用于交易需求的货币和投机需求的 货币。由于12m m m =+,所以12m m m -=,或21m m m -=,那条和纵横轴都成45°角的直线就表示这种关系。 象限(3)的曲线是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11m L =(y )。 象限(4)表示与货币市场均衡相一致的利息与收入的一系列组合。包含了以上三个象限的内容。这样,将一系列使货币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组合点连结起来,就描绘出LM 曲线。 图3—9 LM 曲线推导过程

第九章货币均衡(国际收支)

第九章货币均衡(国际收支) 找出每个词汇的正确含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填空 1 .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被称为 _________ 。既包括 _________ ,也包括 _________ ,还包括其他国际经济交往。 2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标准组成部分包括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3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 _________ 反映的是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它包括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四个子项目。

4 .金融项目主要包括 _________ 、 _________ 、其他投资。 5 .判断一国国际收支实质是平衡还是失衡要区分 _________ 交易和 _________ 交易。 6 .一国官方所拥有的可随时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国际间可接受的一切资产是指 _________ 。主要由黄金储备、 _________ 、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构成。 7 .外汇储备 _________ 是指确定各种储备货币在一国外汇储备额中各自所占的比重。在实践中一般遵循 3 个原则:一是 _________ 原则,二是 _________ 原则,三是 _________ 原则。 8 .债务国在外债到期时不能按期如数偿还债务本息的现象被称为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是防止债务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 9 .当一种货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 _________ 、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三大功能,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时,该种货币就成为了一种国际货币。 10 .通常我们认为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并借助于相应的结算工具,实现资金跨国界转移、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行为就是 _________ 。它也属于商业银行的 _________ 。 单项选择 1 .按照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凡引起资产增加的项目应记入()。 A .借方 B .贷方 C .借贷双方 D .附录 2 .按照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凡引起外汇流入的项目应记入()。 A .借方 B .贷方 C .借贷双方 D .附录 3 .下列各项中应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其他投资中的项目是()。 A .投资捐赠 B .购买外国股票 C .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存贷款交易 D .购买外国专利权 4 .储备资产减少应记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中。 A .借方 B .贷方 C .借贷双方 D .附录 5 .通常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主要看其()是否平衡。 A .经常项目 B .资本和金融项目 C .自主性交易 D .调节性交易 6 .能够体现一个国家自我创汇的能力的国际收支差额是()。 A .贸易差额 B .经常项目差额 C .国际收支总差额 D .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

(货币银行学)第十章 现代货币创造机制

第十章现代货币创造机制 第一节存款货币的创造 一、存款货币创造的意义 作为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银行,不仅可以调剂货币资金余缺和组织客户相互结算,同时也发展了发行银行券和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 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这部分存款仅仅是流通中的现金变成了银行的活期存款,银行存款的增加正好是流通中现金的减少,不会引起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化。 派生存款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公式为: 派生存款=原始存款*(1/法定准备率- 1) 存款货币,是指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法定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则金融机构可用来放贷的资金减少。 超额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者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三、简单的存款货币创造过程 在分析存款货币创造机制之前,我们先假设:部分准备金制度,要求有关金融机构将其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以中央银行存款的形式留作准备金;非现金结算制度,银行向客户贷款是通过增加客户在银行存款账户的余额进行的,客户则是通过签发支票完成支付行为,银行在增加贷款或投资时,增加了存款额,创造了派生存款,若客户以提取现金的方式向银行取得贷款,则不会形成派生存款;非支票存款为0 则有公式: 无论是铸币存款货币的创造还是现代金融体系下的存款货币创造,必须具备两个紧密联系的必要前提条件:第一是银行并不需要为其所吸收的存款保持100%的存款准备,只需保留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即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第二是银行清算体系的形成,也被称为非现金结算制度,各种银行间的同业往来帐户或在清算中心开立的账户都可以结清应收应付差额。 四、存款货币创造乘数及其修正——存款货币的多倍创造 上面的存款创造过程中存在一系列漏出因素: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倍数越小。 现金漏损率:是指银行在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中,有部分现金会流出银行体系,留存在人们手中不再流回。由于现金外流,银行可用于放款的资金减少,削弱了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超额准备金率:对于信用的伸缩影响,同法定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有同等作用。 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的比率:经济行为主体既会持有活期存款,也会持有定期存款。 现金漏损率/提现率=现金漏损额/活期存款总额 存款货币创造乘数=1/(现金漏损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现实中,银行实际持有的存款准备金通常是高于法定准备金。这就是说银行的初始准备还有一部分是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在。超额准备金与活期存款总额的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以g代表。这时 存款货币创造乘数=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

曹龙骐《金融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练习及详解-货币均衡【圣才出品】

第九章货币均衡 一、概念题 1.货币均衡 答:所谓货币均衡,也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若以M d表示货币需求量,M s表示货币供给量,货币均衡则可表示为:M d=M s。货币均衡的概念包括以下四点:①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通常指在一定利率水平下的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的状态,这种状态实际上只是在某一时点上相对静止的;②货币均衡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际上它是一种在经常发生的货币失衡中暂时达到的均衡状态;③货币均衡包括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它不仅指货币供求总量的均衡,而且包括货币供求结构的均衡,并且总量均衡受结构均衡的制约和影响;④货币均衡服务于经济均衡发展,货币均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这是由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本质关系所决定的。 2.供给型调整 答:谓供给型调整,是指中央银行在对失衡的货币供需进行调整时,以货币需求量作为参照系,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相应调整,使之适应货币需求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货币供需由失衡状态到均衡状态的调整。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的货币失衡状态时,从紧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求量;当货币供给量小于相应的货币需求量时,中央银行从扩张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迎合货币需求量。 3.混合型调整 答:所谓混合型调整,实际上是供给型调整和需求型调整的有机结合。在货币供给量大

于货币需求量的货币失衡状态时,中央银行并不是单纯地压缩货币供给量,也不是单纯地增加货币需求量,而是同时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人手,既进行供给型调整,叉开展需求型调整,以尽快收到货币供需均衡而又不至于带来过大经济波动的效果;反之,在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求量的货币供需失衡状态时,中央银行在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同时,压缩相应的货币需求量,以尽快有效实现货币供需均衡。 4.经常项目(东北师范大学2004;首都经贸大学2004;北京工商大学2004) 答:国际收支的每个项目各反映不同性质的收支。通常把这些项目划分为四类: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变动以及净误差与遗漏。 经常项目反映本国与外国交往中经常发生的项目,也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项目。它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以及经常转移四个子项: (1)货物贸易包括通过海关进出口的所有货物以及一些虽然不经过海关,但是属于国际间经济交往的货物交易,如飞机、船只等在境外港口购买的燃料、物料,远洋渔船向其他国家出售其所捕获的海产品等。 (2)服务贸易涉及的项目比较繁杂,包括运输、旅游、建筑承包、通信、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专利使用、版权、广告中介、专业技术、文化和娱乐等形式多种多样的商业服务以及一部分政府服务。 提供服务与提供商品并没有区别,都可以从国外收取外汇。但就交易的具体对象来说又有所不同。商品通常在物质上是有形的,而服务在这个意义上看则是无形的。因此,常把贸易收支称为有形贸易收支,而把服务收支称为无形贸易收支。 (3)收益项目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两项。职工报酬指的是在别国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别国所取得的合法收入。投资收益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直接相关,指的是和投资、资本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第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产品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两个市场同时均衡 的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产品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 本章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引进货币市场,构建IS-LM 模型,在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两市场中,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本章仍然假定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经济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状态,需求的增加只增加收入,不会提高价格。 第一节 投资函数 一、投资的含义与种类 1.投资的含义 这里的投资是指企业在国内的总投资,包括企业在国内购买厂房、生产设备、软件(固定投资)与增加存货(存货投资)等方面,即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中的I ,是社会总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总投资不仅包括I ,而且还包括政府投资与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例如通过教育与培训增加生产者的知识积累,提高生产技能等。 2.投资的种类 投资可分为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两种。重置投资是指企业为补偿厂房设备等的损耗而进行的投资。净投资是指企业为增加生产能力而进行的投资。重置投资+净投资=总投资。 3.投资与资本之间的关系 投资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就是流量与存量的关系:投资流量来源于资本存量,又会增加资本存量。若重置投资等于零,则资本存量的变动量就等于投资量,即:I K =?。 二、影响投资的因素:投资成本、投资收益与预期 企业只有在预期现在的投资能在将来带来利润,即预期投资收益大于投资成本时,才会进行投资。因此,要理解企业的投资决策或投资函数,首先必须理解投资成本、投资收益与预期。 1.投资收益 厂房与设备等投资品往往能使用许多时期,在每一时期都能带来一定的收益,直至最后损耗完毕。显然,投资收益在未来经过若干时期后才能全部得到。投资不仅是联系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桥梁,而且也是联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十分重要。 2.投资成本 投资成本由三方面组成:

货币均衡

第十章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 一、填空 1.货币均衡是指和大体上相一致。 2.货币均衡是一个过程。 3.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是通过机制实现的。 4.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的交点即为,此点决定的利率为利率。 5.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来说是大于的典型表现。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前提条件。 二、单项选择 1.货币均衡是指() A.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B.一般均衡 C.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大体上相等 D.内部均衡 2.从货币需求方面看,利率越高() A.持币的机会成本越大 B.持币的机会成本越小 C.持币的收益越大 D.持币的效用越大 3.根据货币供给内生性的理论,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关系是() A.负相关 B.正相关 C.不相关 D.货币供给的利率弹性较大 4.根据货币供给外生性的理论,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关系是() A.负相关 B.正相关 C.不相关 D.货币供给的利率弹性无穷大 5.在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时() A.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低 B.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 C.货币供给的利率弹性很低 D.货币供给的利率弹性无穷大 三、多项选择 1.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主要表现是() A.商品积压 B.生产水平下降 C.失业率上升 D.就业率上升 E.物价水平下降 2.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主要表现是() A.商品供不应求 B.经济过热 C.失业率上升 D.就业率上升 E.物价水平上升 3.货币均衡是() A.一般均衡 B.局部均衡 C.总供求均衡的前提条件 D.内部均衡 E.外部均衡 4.IS曲线向右下倾斜的条件是()

A.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B.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增函数 C.储蓄是利率的减函数 D.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 E.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反函数 5.LM曲线向右上倾斜的条件是() A.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 B.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增函数 C.收入与利率正相关 D.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 E.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反函数 四、判断正误 1.货币需求随利率的上升而减少() 2.LM曲线是描述商品市场供求均衡的曲线() 3.IS曲线是描述商品市场供求均衡的曲线() 4.在LM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货币均衡点() 5.在IS曲线上的只有一个点是商品市场的均衡点()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货币供给.货币需求 2.动态 3.利率 4.均衡点 5.货币供给.货币需求 6.货币均衡 二、单选 1.C 2.A 3.B 4.C 5.B 三、多选 1.ABCE 2.ABDE 3.BC 4.AD 5.CE 四、判断正误 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正确 5.错误

第4章 货币市场

第四章货币市场 为了全面揭示国民收入决定的过程,必须引入货币因素,考察货币市场的变动对产品市场的影响,讨论货币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切记这里的解释是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的解释。 ★★重点:货币的定义、职能 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 第一节货币极其衡量 一、货币的定义和职能 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以法律形式保证它在市场中流通,可以直接用来购买商品的金融资产。货币的这种性质是由它的职能决定的。 货币主要有交换媒介、财富储藏手段、核算标准三个职能。 二、货币量的衡量 货币依据它的可流动性的强弱,即支付的便利性,从小到大,货币衡量指标分别用C u、M1、M2、M3来表示。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货币衡量的口径略有差异

三、货币的类型-法定货币和商品货币 政府用法律形式确定流通的,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称之为法定货币。目前在世界范围流通的美元、欧元都是法定货币。 具有某种内在价值的货币就是商品货币。世界最普遍的商品货币是黄金等贵金属。 第二节货币数量论 一、费雪方程式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费雪提出了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为费雪交易方程式: MV=PT MV=PY 费雪交易方程式是最常见的货币数量方程式。解释说明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的关系 二、剑桥方程式 M=kPY 这就是剑桥方程式。式中,M表示名义货币需求数量,k表示对

于每1元收入人们想持有多少货币的一个参数,P表示价格水平,Y表示实际国民收入。剑桥方程式说明反映了人们想要持有货币的数量与收入成同比例变化。 剑桥方程式很容易与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互相转换。 MV=PT 得到:M(1/k)=PY,即M=kPY 这两个方程式的显著区别在于:费雪交易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中介功能,而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根据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M/P等于需求(M/P)d,可以把数量方程式重新写为: M/P=(M/P)d=kY 三、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假设 如果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用货币数量方程式说明货币效应的理论就是货币数量理论。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数量方程式可以写作: M PY V为假定不变的货币流通速度,这样货币数量(M)与名义GDP 保持同比例的变动关系,货币数量决定了名义GDP的数量,货币量增加经济产出的货币价值也增加。

经济学基础知识部分第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经济学基础知识部分 第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考点一.产品市场的均衡和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1.总需求与均衡产出 在短期中,总需求的增加或减少,只能引起国民收人或总产出的相应变动,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化。通常这种现象被称为凯恩斯定律。 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公式:y=ad=c+i+g+nx 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和净出口nx是称为内生变量,是经济模型或经济体系中与其他经济变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变量,为在短期内拉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政府支出g为外生变量。作决定于政府的经济政策。 ady,产品供不应求,厂商会扩大生产,y会增加。 ad=y,社会生产既不缩小,也不扩大,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 存货变动机制: 存货投资包括意愿存货投资和非意愿存货投资 存货包括企业库存原材料、待销售的产成品和半成品或在产品。 产成品方面的存货投资,厂商不能完全控制,由市场需求来决定。 市场需求减少,产品供大于求,实际的产成品存货投资大于意愿的产成品存货投资,厂商会减少产量,产出减少,并最终趋于均衡产出。反之,厂商会增加产量,产出增加,并最终趋于均衡产出。 2.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c=c 0+cy。c 是一个大于零的常数为自发消费或自主消费,c为每增加 或减少一个单位的收人所引致的消费变动量,为边际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即为: 边际消费倾向具有递减的趋势。因此,消费曲线实际上是一条抛物线。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消费与国民收入的比率,即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自发消费增加可以使消费曲线向上平移,反之则向下平移;当边际消费倾向提高时,消费曲线的斜率会变大,即消费曲线会变得更加陡峭,反之,消费曲线的斜率会变小,即消费曲线会变得更加平坦。 储蓄函数:s=s 0+sy。s 为自发消费,是一个负值。s为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 收入所引致的储蓄的变动量,称为边际储蓄倾向,它是一个大于零小于l的参数, 公式为: 平均储蓄倾向(aps):是储蓄与收入的比率。即 储蓄倾向和消费倾向的关系:mpc+mps=1, apc+aps=1 3.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均衡收入公式表明:均衡国民收入与自发消费和投资需求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 4.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或 均衡收入公式表明: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具有注入效应的变量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增加,而具有漏出效应的变量税收的增加则会减少国民收入;反之亦然。因此,当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出不能实现充分就业时,要增加国民收入,刺激经济增长,就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的方法或减少税收的方法增加总产出;反之,当经济出现过热,通货膨胀严重时,则可以采取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的方法抑制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而抑制通货膨胀。 5.乘数 乘数包括自发消费乘数、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含政府购买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净出口乘数。 (1)投资乘数k,即变动一个单位的投资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概述

第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教学目的: 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论的基础上,建立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或称IS-LM模型,为第五章进一步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打下理论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 1、投资函数的决定与变动; 2、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的推导方法、斜率和位置; 3、均衡利率的决定:货币与货币供给的定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均衡利率的决定与变动; 4、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的推导方法、斜率和位置; 5、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IS-LM模型的基本思想,简单 凯恩斯模型和IS-LM模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6、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斜率和位置。 “本章介绍的IS-LM模型是短期宏观经济学的核心”1,它得益于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希克斯(John R. Hicks,1904~1989)1937年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凯恩斯先生与“古典学派”》的论文2。它最初是被“作为一个框架,用来澄清凯恩斯的理论与他的先行者们的理论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严格地在基本的IS-LM结构中去阐释凯恩斯的理论贡献的尝试,是由阿尔文·汉森、佛朗哥·莫迪利亚尼、劳伦斯·克莱因、唐·帕廷金以及其他人做出的。这样,IS-LM不但变成宣传凯恩斯思想的工具和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主要依据,而且在几十年中变成了一般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的起组织作用的概念”3。尤其是“汉森经常使用显示国 1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07页。“IS-LM分析是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整个体系的最流行的解释”。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09页。 2J·R·希克斯:《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一个值得推荐的解释》,《西方经济学经典选读》,海天出版社,第153页。3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705页。对于IS-LM模型的性质,布劳格做了如下论述(同前第140-141页): 凯恩斯的《通论》是一部令人迷惑不解的著作,许多人读过《通论》但不能把握它的中心意思;《通论》抨击所谓的‘古典经济学’,但又没有明确说出古典经济学是什么,以及古典经济学家指哪些人。希克斯认为凯恩斯这部著作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商品劳务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对比;在商品劳务市场中,计划的储蓄和投资通过收入总额的变动被纳入均衡,而在货币市场中,货币的需求和供给通过利率的变动被纳入均衡;两种市场必须同时处于均衡才能产生凯恩斯所说的‘失业均衡’,即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希克斯创造出一个图解:以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利息,上述两类市场中各自达到的均衡用一条曲线描绘出来,两条曲线的交点便是‘失业均衡’。至此为止,所有这些都是几何游戏。但是,希克斯接着说明,凯恩斯对IS曲线和LM曲线的典型斜率有自己的见解,而他的前辈‘古典学派’却有另一种见解,正是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