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一.免疫: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

2.免疫应答的种类

固有免疫: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非特异性杀伤和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MHC,CD分子等)来发挥作用。

适应性免疫: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二.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主要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功能: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免疫调节;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也是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等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过滤作用;分布最广泛的免疫器官。

脾: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主要是T;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过滤作用;最大的免疫器官。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功能: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

淋巴细胞归巢:是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成熟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以及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分子基础:淋巴细胞归巢受体→血管地址素。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

三.抗原

1.抗原(Ag):能与T细胞的TCR或者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超抗原:是指只需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T细胞的抗原物质。

耐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变应原:能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

免疫佐剂: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的物质。

2.抗原特性:

①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活化,激发免疫应答,导致免疫效应物质产生。

②免疫反应性/抗原性:与相应抗体或免疫活性细胞特异性结合。

完全抗原(蛋白质、病原微生物、动物血清):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半抗原(某些多糖、脂类、药物):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

半抗原+载体→完全抗原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因素:异物性;理化性状;免疫途径和抗原的剂量;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4.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为抗原决定簇。

抗原表位的类型:顺序表位、构象表位、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

不同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者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对共同抗原表位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借此可用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和诊断。

6.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大多数抗原激发的体液免疫应答,必须有Th细胞辅助才能完成,这类抗原称为TD-Ag。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少数抗原不需Th细胞辅助,可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称这种抗原为TI抗原。例如细菌脂多糖、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和聚多鞭毛素。

7.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病原微生物及各种生物疫苗;细菌外毒素和类毒素;动物免疫血清;异嗜性抗原(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亦称Forssman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原。

四.抗体

1、抗体(A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分泌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称为抗体。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

2.抗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形的单体,每条肽链含2~5个结构域(功能区,约110个氨基酸),二级结构为“桶状”结构。人类Ig根据其重链稳定区的分子结构和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分为五类:IgG、IgA、IgM、IgD、IgE,其重链分别为:γ、α、μ、δ、ε。轻链可分为两型:κ、λ型。

根据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不同分为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

HVR(高变区):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分别用HVR1(CDR1)、HVR2(CDR2)、HVR3(CDR3)表示,共同组成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又称CDR(互补决定区)。

连接链(J链,五聚体IgM、SIgA有)由浆细胞产生,以二硫键的形式共价结合到Ig的H链上,将单体Ig分子连接为二聚体或多聚体。

分泌片(SP)由粘膜上皮细胞合成的一条多肽链,以非共价键与IgA二聚体结合,分泌到粘膜表面,为分泌型IgA产生所必需。可保护sIgA免受蛋白酶的水解破坏;介导多聚IgA向粘膜上皮外主动输送的作用。

铰链区(IgG、IgA有):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有利于抗体的两臂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表位;而且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

3.抗体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段和一个Fc段,Fc可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胃蛋白酶裂解IgG得到一个具有双价活性的F(ab’)2段和若干个小分子多肽碎片(pFc’),F(ab’)2双价与Ag结合,广泛用作生物制品。

4.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同种型:指存在于同一物种的Ig所具有的抗原表位,是同一种属内所有健康个体共有的抗原性标志,主要集中在C区。

同种异型:Ig存在于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的抗原表位,是同一种属不同个体的遗传标志,主要集中在C区。

独特型:每一个Ig的重链和轻链的V区均有独特的氨基酸序列,它不仅是抗原的结合位点,也是自身独特的抗原表位。

5.抗体的功能:(1)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

(2)激活补体:IgG的CH2和IgM的CH3和补体C1q 结合,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结合Fc受体:CH3/CH4 Fc段与多种细胞表面Fc受体(FcR)结合

(3)发挥免疫调理作用①调理作用②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4) 穿过胎盘:IgG是唯一可以通过胎盘的抗体

(5) 穿越粘膜:SIgA和五聚体IgM都可以与黏膜上皮细胞表达的多聚体Ig受体结合,并被内吞进入上皮细胞,再通过细胞的胞吞作用将其分泌到黏膜腔,同时带上分泌片,抵御酶的分解破坏。

(6)介导I型超敏反应:IgE的Fc段能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IgE的Fc受体结合,并使其致敏。

6.各类抗体的特性和功能

IgG: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是血清和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抗感染的“主力军”;再次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唯一可通过胎盘的抗体;可发挥调理作用、激活补体、ADCC作用等。

IgM:分泌型:存在于血液中,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抗体;抗原结合能力及激活补体的能力强于IgG;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脐带血IgM水平升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抗感染的“先头部队”,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是天然的血型抗体。膜结合型:mIgM,BCR之一,单体,未成熟B细胞表达。

IgA:血清型:单体,含量低。分泌型:SIgA,二聚体,存在于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等外分泌液中,参与局部粘膜免疫,是抗感染的“边防军”;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是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

IgD:分为血清型和膜结合型(mIgD),mIgD为BCR之一,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抗体;亲细胞抗体,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与机体抗寄生虫感染有关。

7.多克隆抗体:多个抗原表位刺激机体产生的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单克隆抗体(mAb):由单一B细胞克隆针对某一抗原表位所产生的完全均一的、只对某一抗原表位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通过杂交瘤技术获得。

五.1.补体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与免疫相关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的球蛋白。这些蛋白是抗体发挥溶菌、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称补体。由30多种可溶性蛋白、膜结合蛋白和补体受体蛋白组成,又称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组成:

(1)补体固有成分:C1(C1q,C1r,C1s)-C9、B、D、P因子、MBL、丝氨酸蛋白酶(MASP)等。

(2)补体调节蛋白:

①可溶性调节因子:H因子、I因子、C1INH等。

②膜结合性调节分子:DAF、MCP等。

(3)补体受体:CR1,CR2,CR3,CR4,CR5,C1qR,C3aR,C4aR,C5aR等。

2.补体成分命名:

(1)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用C后加阿拉伯数字表示,如C1、C2……C9等。

(2)其他成分: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等。

(3)裂解片段:小片段用a表示如C3a;大片段用b表示如C3b。(C2裂解片段例外)

(4)酶活性成分:符号上划一横线,如C3bBb。

(5)灭活补体片段:符号前加i表示,如iC3b。

3.补体的一般性质:均为糖蛋白;主要产生细胞为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性质不稳定,加热56℃,30min失活;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

经典途径: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激活物质,由C1q启动激活的途径。

攻膜复合物MACs插入靶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形成11nm小孔,使可溶性分子、离子及水自由透过细胞膜,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破裂。

旁路途径:越过C1-C4-C2,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继而完成C5-C9的级联酶促效应。

MBL(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由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或者纤维胶原素(FCN)与细菌甘露糖残基结合启动激活补体的途径

5.补体的生物功能

(1) MAC介导细胞毒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最终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导致细胞溶解。参与宿主抗细菌、抗病毒及抗寄生虫的防御机制;参与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病理情况下导致自身组织细胞损伤与疾病。

(2)活性片段的生物学效应:

①调理作用:补体激活产生的C3b、C4b和iC3b等片段直接结合于细菌或其他颗粒物质表面,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补体受体结合而促进吞噬细胞对其吞噬。

②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作用:C5a、C3a和C4a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促使其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趋化和激活作用:C5a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

③清除免疫复合物:C3b与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IC)结合,同时黏附于CR1+的RBC和血小板表面,形成较大的复合物并随血液被运送到肝脏和脾脏,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称为免疫黏附。

④清除凋亡细胞。

6.补体系统的调节:

①自身衰变的调节:C2a,C4b。

②可溶性调节因子的作用: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H因子、I因子、S蛋白、过敏毒素灭活因子等。

③膜结合调节因子的作用:促衰变因子、C8结合蛋白、膜辅助因子蛋白(MCP)。

六.1.细胞因子(CK)是由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具有调节细胞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效应。

产生细胞:免疫细胞:T、B、Mo/Mφ、NK;非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表皮细胞;肿瘤细胞。

2.细胞因子基本特征:①可溶性小分子蛋白质(8kD~30kD);②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同源性),一种细胞因子也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多源性);③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以非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④高效性:在pg-ng水平发挥作用;⑤半衰期短:大多只有数小时;⑥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⑦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和协同性;⑧具有网络性。

3.细胞因子分类

①白细胞介素(IL):IL-1~38。参与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具有趋化作用。

②干扰素(IFN):α、β、γ。作用同①。

③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TNFSF):使肿瘤细胞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TNF-α:主要由Mo/Mφ细胞合成。

TNF-β:又称淋巴毒素(LT),主要由活化T细胞合成。

其它:FAS-FASL;CD40-CD40L等。

④集落刺激因子(CSF):GM-CSF 、G-CSF 、M-CSF、SCF、EPO等。能够刺激多能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

⑤趋化性细胞因子: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对不同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目前已发现50余种。根据氨基端半胱氨酸的分布特点分为四个亚家族:

C:淋巴细胞趋化蛋白,趋化T、NK和树突细胞

C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或CCL2)

CXC:IL-8(CXCL8),趋化多形核白细胞

CX3C:Fractalkine,趋化单核和T细胞

⑥生长因子(GF):TGF- 、EGF等。

4.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介导固有免疫;参与和调节适应性免疫;刺激造血功能;抗肿瘤作用;促进损伤修复;参与炎症反应;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诱导凋亡。

5.细胞因子受体: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②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I型);③干扰素受体家族(II型);④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III型);⑤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⑥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sCKR)。

sCKR产生机制:膜受体脱落;分泌型mRNA的不同剪接。

sCKR生物学功能:作为CK运载蛋白,调节CK的生物学功能。

七.CD分子与黏附分子

1.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免疫细胞膜表面分子:细胞受体:BCR, TCR, CKR, FcR,CR,PRR;细胞粘附分子(CAM);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分子);共刺激分子:B7和CD28,CD40和CD-40L等。

分化群(CD):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称CD。

2.细胞黏附分子(CAM):是一类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接触、结合和作用的分子。

CAM基本特点:大多是跨膜糖蛋白;以配体-受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细胞的识别、活化和信号转导等。

黏附分子的功能: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信号;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淋巴细胞归巢。

黏附分子分类:

①整合素家族: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

成员:LFA-1 ~ ICAM;VLA~Fibronectin;Mac-1 ~ ICAM-1,C3b。

②选择素家族:基本结构为穿膜糖蛋白,可分为胞膜外区、穿膜区和胞浆区。各成员胞膜外区有较高同源性,由C型凝集素结构域(CL)、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EGF)和补体调控蛋白结构域(CCP)构成。CL结构域是配体结合部位,配体主要是糖类物质,都是一些寡糖基团(唾液酸化路易斯寡糖,sLex)或类似结构分子,表达于白细胞、血小板和某些肿瘤细胞表面。

选择素P表达于血小板、巨核细胞和活化内皮细胞表面,主要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起始粘附。选择素E表达于活化内皮细胞,参与白细胞与内皮粘附,向炎症部位游走,肿瘤转移。选择素L表达于白细胞表面,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参与炎症、淋巴细胞归巢。

③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结构与Ig相似,配体多为IgSF和整合素家族。

④钙粘素家族(cadherin):属钙离子依赖性粘附分子。为单链糖蛋白,大多数在膜外区有5个重复的结构域。与免疫关系密切的有:E-cadherin;N-cadherin;P-cadherin。功能:介导细胞连接;参与细胞分化;抑制细胞迁移等。

⑤粘蛋白样家族:选择素的配体,参与早期造血的调控、淋巴细胞归巢和炎症细胞的迁移。该家族包括CD34、GlyCAM-1(糖基化依赖的细胞粘附分子)和PSGL-1(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三个成员。

八.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一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位于人6号染色体短臂上,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

经典的HLAⅠ类基因(HLAⅠa):包括HLA-B,HLA-C,HLA-A,编码产物参与免疫应答的过程。

非经典的HLAⅠ类基因(HLAⅠb):HLA-G、E、F,MIC;功能不清。

经典的Ⅱ类基因包括HLA-DP、DQ、DR。编码产物参与免疫应答的过程。

Ⅲ类基因区:补体成分基因,炎症相关基因(TNF,HSP70),其他基因

2.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多基因性、共显性表达(在一个个体内,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都能表达。每个个体内,有12种经典的HLA分子表达)、多态性(在一个群体中,单个基因座位有两个以上等位基因)、单元型遗传(HLA单元型作为完整的遗传单位由亲代传给子代)、非随机分布与连锁不平衡。

3.①MHCⅠ类分子:α链+β2微球蛋白。α链:胞外区分为α1,α2,α3,其中,α1与α2折叠形成抗原的结合区。跨膜区,胞内区负责信号传导。β2微球蛋白:由非MHC基因编码,与α3通过二硫键相连。MHCⅠ类分子表达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滋养层细胞除外)

②MHCⅡ类分子由α链和β链构成,都有胞外区,跨膜区,胞内α1和β1折叠形成多肽结合部位;CD4结合区:α2和β2折叠而成。跨膜区和胞内区:完成信号传导。MHCⅡ类分子主要分布于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和活化的T细胞,胸腺上皮细胞,某些情况下也见于内皮细胞。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是抗原提呈能力的标志。

4.MHC的功能:

①抗原提呈:MHC限制性:T细胞在识别抗原肽的时候必须同时识别MHC分子

MHCⅠ途径:由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等将内源性抗原处理并呈递给CD8+T 细胞的过程,激活CTL,杀伤靶细胞。是杀伤肿瘤细胞和胞内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方式。MHCⅡ途径: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将外源性抗原呈递到表面,活化CD4+辅助性T细胞(Th),辅助抗体的产生及杀伤性T细胞的活化。

②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③调节免疫应答;④NK细胞活性的调节;⑤参与调控T细胞的发育;⑥移植排斥。

九. 1.固有免疫系统的构成

屏障作用:皮肤,粘膜屏障,器官屏障;

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防御素、溶菌酶、乙型溶素

固有免疫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细胞,肥大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

2.固有免疫细胞:

①巨噬细胞:杀伤清除病原体;杀伤胞内寄生菌和肿瘤等靶细胞;参与炎症反应加工提呈;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免疫调节作用。

识别病原分子机制:模式识别受体(PRR):分布于吞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等免疫细胞膜表面,胞内器室膜表面;血清配体为病原体表面结构成分;宿主凋亡细胞,受损细胞。包括:膜型: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ll样受体;分泌型:MBL,C反应蛋白,LPS结合蛋白。

PS: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病原体特有的共同结构分子,PAMP):LPS,DNA,RNA,磷脂等。损伤相关模式分子(DAMP):如热休克蛋白,尿酸结晶,氧自由基,胞外基质的降解产物等。

表面的受体:非调理性受体、调理性受体:IgG的Fc受体(FcγR)和补体受体(C3bR/C4bR)。

杀伤细菌的方式:氧依赖的杀伤方式:O3,H2O2,O,NO;非氧依赖的杀伤方式:酸性环境;酶:水解酶,溶菌酶,抗菌肽。。

②中性粒细胞:数量多,产生速率高,存活期短;通过氧依赖、氧非依赖以及MPO 杀菌系统杀伤病原体;表达多种趋化因子受体、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性受体,具有很强的趋化和吞噬能力,并可通过调理作用或ADCC增强其吞噬或杀伤能力。

③自然杀伤细胞(NK):无需致敏即可杀死肿瘤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

抑制性受体:以MHCⅠ分子为配体的受体家族,含ITIM基序,分为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和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LR)。

活化性受体:含ITAM基序,配体不确定,主要是与病毒感染或者细胞癌变有关的分子:KIR2DS,KIR3DS;NKG2D;NCR。

NK细胞的作用方式:直接杀伤:释放穿孔素等裂解靶细胞;诱导凋亡:Fas-FasL;TRAIL-TRAIL-R;ADCC效应。

④NKT细胞:既有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又有NK细胞的标志。分布于骨髓,肝脏,胸腺。识别磷脂和糖脂类抗原。

⑤γδT细胞:TCR为γ链和δ链,分布于粘膜表面,识别MICA,MICB,病毒蛋白,热休克蛋白,磷脂和糖脂等抗原

⑥B1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分布于胸膜腔,腹膜腔,小肠固有层。识别TI 抗原和变性的自身抗原。应答无类别转化,无免疫记忆。

4.固有免疫应答的过程

即刻固有免疫阶段:0~4小时,局部固有免疫细胞发挥作用,中性粒细胞进入,

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产生趋化信号,巨噬细胞进一步活化,释放更多的细胞因子;NK细胞,NKT细胞进入组织;B1细胞产生抗体;

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5.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非特异性;细胞不发生克隆扩增;发生效应迅速,短暂,没有免疫记忆;参与调节适应性免疫(DC细胞抗原提呈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和类型;分泌趋化因子协助效应T细胞进入病变部位;补体和ADCC效应协同效应T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

十.抗原提呈

1.APC(抗原提呈细胞):是能够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抗原提呈细胞具备的条件:能够降解蛋白;表达MHC分子。

专职性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能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具有直接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功能。

兼性APC:在炎症状态下可被诱导表达MHCⅡ分子以提呈抗原给T细胞的细胞。如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2.树突细胞(DC):处理,提呈抗原,激活初始T细胞;免疫调节;参与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在胸腺中的DC参与T细胞的克隆清除,在组织中的不成熟DC,与T细胞相互作用时,诱导T细胞耐受。

经典DC来源于髓系祖细胞,具有强大的抗原提呈能力,能够活化初始T细胞。分布于全身各处。浆细胞样DC来源于淋巴系祖细胞。活化后可产生大量Ⅰ型干扰素,参与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未成熟DC具有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功能;成熟DC 具有强大的刺激初始T细胞的能力。

3.单核/巨噬细胞(MФ):不能活化初始T细胞,因而在再次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活化后,其表面MHC分子和协同刺激分子表达上调;IFN-γ,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及病原体相关成分促进巨噬细胞的活化。

4.B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 B细胞通过mIg的介导内吞抗原;B细胞激活T细胞后,其自身被T细胞进一步活化,产生抗体。

5.抗原呈递过程:

①MHCⅠ类分子途径:MHCⅠ类分子中的α链在内质网腔合成后,立即与伴侣蛋白(钙联蛋白、TAP)相关蛋白等)结合,β2m与α链组装形成MHCⅠ类分子。内源性Ag(病毒蛋白、肿瘤蛋白)首先与泛素结合,泛素化蛋白在胞质中被蛋白酶体降解为多肽,经TAP(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转移至内质网腔,与MHCⅠ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膜,提呈给CD8+T细胞。

②MHCⅡ类分子途径:在内质网腔新合成的MHCⅡ类分子,与Ii(Ia相关恒定链)形成九聚体;MHCⅡ/Ii九聚体由内质网经高尔基体形成MⅡC小室;在MⅡC内Ii 被降解,余下MHCⅡ类分子相关的恒定链多肽(CLIP)在抗原肽结合槽中。外源性Ag 被摄取进入APC,与内体融合;或形成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内体或吞噬溶酶体与MⅡC融合,Ag在吞噬溶酶体和MⅡC中被降解为小分子多肽片段。CLIP 在HLA-DM作用下解离,MHCⅡ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转运到细胞膜,提呈给CD4+T细胞。

③交叉呈递:抗原错位,外源性抗原进入胞浆,内源性抗原进入吞噬体(如病毒蛋白,肿瘤蛋白被分泌至胞外后被APC吞噬);抗原与细胞膜空载的MHC分子结合;MHCⅠ分子再循环时进入内体

-----外源性抗原以MHCⅠ途径呈递,内源性抗原以MHCⅡ途径呈递。

十一.适应性免疫细胞----B细胞

1. B细胞表面的主要分子

①B细胞受体:B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所有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B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Ig(膜免疫球蛋白)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α/Igβ异二聚体组成。mIg是B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直接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表位。Igα/Igβ则负责转导特异性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第一信号。

②BCR辅助受体:

B细胞共受体:CD19/CD21/CD81复合体。增强BCR与抗原结合稳定性;提高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传递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CD40:成熟B细胞表达,对B细胞分化成熟和抗体产生起重要作用。与活化T细胞表面CD40L(CD154)结合,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CD80/CD86:静息B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活化B细胞表达增强。与T细胞表面CD28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与T细胞表面CTLA-4结合,提供抑制T 细胞活化信号。

③共刺激分子:可诱导产生产生共刺激信号,即B细胞活化第一、第二信号;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抗原刺激信号):由BCR特异性结合抗原产生,经由Igα/Igβ以及共受体向细胞内转导;

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共刺激信号)由B细胞和Th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间相互作用产生,主要是CD40—CD40L,其次是B7—CD28(CD80/CD86),ICAM-1—LFA-1,由活化B细胞提呈抗原,对可溶性抗原提呈尤为重要。

④其他表面分子:B细胞特异的表面分子:CD20,CD22,CD32;MHC,粘附分子,细胞因子的受体,补体受体。

2.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

BCR的胚系基因:即处于造血干细胞阶段时的基因结构

等位排斥:一条染色体上的重链或轻链重排成功后,另外一条的重排被抑制。

同型排斥:κ链完成重排后,抑制λ链的重排。

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组合多样性(重链的V-D-J重排和轻链的V-J重排);连接多样性(密码子错位、框移错位、N序列插入);受体编辑(重组激活酶基因重新活化,轻链V-J再次重排);体细胞高频突变(成熟B细胞编码V区CDR部位基因点突变)。

3. B细胞中枢耐受的形成

克隆清除:未成熟的B细胞若与自身抗原结合,则发生凋亡,称为克隆清除。

克隆无能:没有被清除的B细胞进入外周,失去应答能力,称为克隆无能。

受体编辑:可变区基因重排,形成新的BCR。

4.B细胞的分类

5.B细胞的功能:介导体液免疫应答:以外源性途径提呈抗原,活化静息的T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对巨噬细胞,树突细胞,NK细胞,T细胞的功能进行调节。

十二.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

1. T细胞的表面分子

①TCR-CD3复合体:是T细胞识别抗原的主要识别单位。

TCR是识别抗原肽-自身MHC分子多态性决定簇的受体;异二聚体。TCRαβ由α链和β链构成;TCRγδ由γ链和δ链构成。

CD3负责稳定TCR结构和传递T细胞活化信号。

②CD4/CD8:T细胞主要的表面标志,属T细胞辅助受体。它们可同时表达于胸腺内早期胸腺细胞,称为双阳性胸腺细胞(CD4+,CD8+)。而在成熟T细胞,这二种分子是互相排斥的,只能表达一种分子,故可将成熟T细胞分为二类,即CD4+T细胞和CD8+T细胞。它们同属Ig超家族,都不具有多样性,其分子结构都由胞外区、穿膜区和胞内区组成。

CD4分子识别MHC-II分子,是HIV的受体。CD8分子识别MHC-I 分子,辅助TCR 识别结合抗原并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MHC 限制性)。

③协同刺激分子

刺激性协同刺激分子:CD28,ICOS,CD40L,LFA-1、2、3,ICAM-1等

抑制性协同刺激分子:CTLA-4,PD-1

④其他:丝裂原受体,细胞因子受体,Fc受体,补体受体

2.T细胞发育过程中经历的变化

1)TCR-CD3的成熟

2)CD4/CD8的变化:CD4(-) CD8(-)-----CD4(+) CD8(+)------CD4(+) or CD8(+)

阳性选择:在胸腺皮质中,CD4+CD8+双阳性(DP)T细胞,其TCR能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MHCⅠ/Ⅱ类分子-抗原肽结合,且具适当亲和力的DP细胞分化为单阳性(SP)T细胞,其中与Ⅰ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分化为CD8+T细胞(SP);与Ⅱ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分化为CD4+T细胞(SP);而不能与MHC-抗原肽结合或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则发生凋亡遭克隆清除。筛选结果:具有中等结合能力的T细胞保留下来,T细胞获得MHC限制性

阴性选择:经阳性选择后存活的单阳性(SP)胸腺细胞,在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表面MHC -Ⅰ或MHC-Ⅱ类分子—自身抗原肽复合物发生高亲和力结合的被删除,以保证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中不含有针对自身的T细胞。筛选结果:具有自身反应性的细胞被清除。

3.T细胞的分类:①根据T细胞的分化状态、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以及功能的不同: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性T细胞。②根据组成TCR 分子的链不同: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③根据CD分子分亚群CD3+CD4+CD8-和CD3+CD4-CD8+。

④根据功能特征分亚群:辅助T细胞(Th)、杀伤性T细胞(CTL/Tc)、调节性T细胞(Treg)。

十三.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细胞经由BCR识别抗原;Igα/Igβ传递抗原信号;共受体增强B细胞对抗原的敏感性。

初始B细胞的活化:第一信号:BCR识别抗原肽;第二信号:由活化的Th2细胞提供协同刺激分子:CD40-CD40L。细胞因子由Th细胞,巨噬细胞等提供:IL-1,IL-4。

2.T、B细胞的相互作用:B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活化T细胞;T细胞提供B细胞活化所需要的信号分子和细胞因子。

3.B细胞的增殖分化:B细胞的增殖、分化发生在外周淋巴结中。包括B细胞进入B 细胞区、抗原识别、与T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出现增殖性原发灶、形成生发中心、抗体亲和力成熟和类别转换、最终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生发中心:B细胞增殖和分化成熟的场所;为B细胞提供一个合适的发育环境。B 细胞在生发中心最终分化为两类细胞,即浆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主要由B细胞组成,含有部分FDC、抗原特异性T细胞及巨噬细胞。滤泡树突细胞(FDC)是非抗原提呈细胞,浓缩抗原供B细胞识别。选择高亲和力的B细胞克隆,维持B细胞记忆。滤泡辅助T细胞(Tfh)分泌细胞因子,辅助B细胞应答。

光镜下,由淋巴结的内层向外层,生发中心的结构依次为暗区、亮区、边缘区。

暗区:中心母细胞,分裂能力极强,但不表达mIg。

明区:中心细胞:即中心母细胞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表达mIg。

在生发中心的事件:

体细胞高频突变:成熟B细胞的BCR基因可变区发生高频突变。

Ig亲和力成熟:再次应答时,由于B细胞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产生的多种具有不同亲和力的BCR和抗体。只有高亲和力的细胞能够继续增殖,并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其他细胞凋亡。这也是阳性选择的过程。

抗体类别转换:抗体可变区不变,但其重链类型(恒定区)发生改变,主要由抗体恒定区基因重组或重链mRNA不同拼接导致。

4.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脂多糖及多糖类抗原能够诱导无胸腺裸鼠或无T细胞动物产生抗体,属于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TI抗原)。

特点:①不需Th的辅助;②只产生IgM类抗体,无Ig类别转换;③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④不形成记忆细胞,无再次应答反应。

TI-1抗原常为有丝分裂原,与B细胞的丝裂原受体结合,引起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TI-2抗原多表位重复,与B细胞的多个BCR结合,造成受体交联,激活B1细胞。

5.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初始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潜伏期长,抗体效价低,以低亲和力的IgM为主,维持时间短。

再次应答:记忆性B细胞活化,迅速发生。所需抗原剂量低,潜伏期短,抗体增加迅速,效价高,以高亲和力的IgG为主。

十四.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初始T细胞的TCR与APC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pMHC)特异性结合的过程。其中外源性抗原-MHCⅡ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4+T细胞识别,内源性抗原-MHCⅠ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8+T细胞识别。

2.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CD4+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需双信号

活化信号1 (抗原识别信号) :TCR-肽/MHC II;共受体:CD4-MHC II;CD3传递识别信号。活化信号2(协同刺激信号):B7-CD28等黏附分子。此外还需如IL-2等细胞因子。

初始CD8+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1)Th依赖的方式:活化信号:TCR/CD8—抗原肽/MHCⅠ;Th提供细胞因子。

(2)Th非依赖的方式:交叉呈递/以MHCⅠ途径直接呈递(APC病毒感染)。

3.T细胞的效应阶段:

(1)CD4+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促炎作用):Th1细胞的作用:释放多种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产生IL-2,放大免疫效应。Th2细胞的效应:辅助体液免疫应答参与超敏反应和抗寄生虫免疫。

(2)CTL介导的细胞毒效应: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L /Fas和TNF/TNFR途径

4.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①抗胞内感染:结核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②抗肿瘤:CTL特异性杀伤功能、MФ和NK的杀伤效应、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的杀瘤效应。③免疫损伤: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病。

5.效应T细胞的转归:①发生凋亡,及时终止免疫应答;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被动细胞死亡。②转变为记忆T细胞(活化快,不需要协同刺激分子)。

十五.1.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①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

②发生快、消退亦快;③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

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参与成分:

变应原:能够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IgE:鼻咽、扁桃体、气管、胃肠道粘膜处浆细胞产生特应性个体亲细胞抗体;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表达IgE受体,胞质内含有生物活性介质;

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接触抗原几分钟之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紫绀,血压剧降等症状。最严重,常见药物过敏性休克和血清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过敏反应:常见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

防治原则:①询问病史,避免接触;②变应原检测,皮肤试验;③脱敏治疗: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④药物防治:抑制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如色甘酸钠等;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常用肾上腺素等。⑤免疫新疗法:IL-12、sIL-4R 抗IgE 单抗等。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用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知识总结

第三章抗原(Antigen,Ag) 一. 基本概念 1.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及效应T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 2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3 .抗原性:能与抗体及效应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 .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的物质。 5. 半抗原:只有抗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 二. 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 .异物性:是免疫原的核心。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非己的本质:胚胎期或未成熟免疫细胞发育期遇到的所有抗原,包括胚系及非胚系基因编码的产物为自身物质。免疫细胞未成熟期未遇到的物质为非己物质。 2 . 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 (1)化学组成及异质性:要求一定的化学复杂性。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2)分子量:10kD以上具有抗原性,100kD以上为强抗原。分子量大,抗原决定基越多。 (3)结构的复杂性:直链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稳定性差,加入苯环氨基酸后,免疫原性加大。分子构象、物理状态等对免疫原性都有影响。 3. 可递呈性:诱导细胞免疫反应所要求。 (二)生物学方面的因素 1 .宿主的遗传背景:相同的抗原在不同动物所诱导的免疫应答有明显的差异,这与动物的MHC背景有关。 2 .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的影响。 3. 引入抗原的剂量、途径与次数:剂量应适中;途径依次为皮内--皮下--腹腔、

静脉--口服;间隔适当。 三.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或基本单位,又称表位(Epitope)也是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 表位的性质、数目、空间结构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T、B细胞识别抗原上的不同抗原表位,故有T细胞表位及B细胞表位之称。 1 . B细胞表位的特性: 能识别天然抗原分子的表位,一般为不连续的、经三维折叠后空间构象上聚集形成的基团(构象表位),或抗原分子表面连续的氨基酸片段(长链弯曲折叠处,顺序表位)。 2 .T细胞表位的特性: 只能识别经APC处理过的,经MHC传递的小分子多肽(镶嵌在MHC分子的凹槽中)。它由序列上相连的氨基酸(顺序表位)组成,在天然分子中是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 四. 抗原的种类 1. 根据抗原是否显示免疫原性区分:完全抗原、半抗原 2. 根据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参与而区分:胸腺依赖抗原(TD-Ag)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 3.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而区分:异种抗原、同种异体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五. 淋巴细胞激活剂 指一类能使高比例活化淋巴细胞的物质,但它们不属于抗原,因为它们对细胞克隆的刺激不涉及抗原特异性。 1. 丝裂原: 包括多种成分。如植物凝集素(ConA、PHA、PWM),是一类含蔗糖的蛋白质,可以和各种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结合,通过信号传递引起细胞活化、增殖。 常见的淋巴细胞激活剂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免疫的概念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3.免疫的三大功能防御、自稳、监视,相应的病理反应为超敏及免疫缺陷、自身 免疫病、恶性肿瘤。 4.免疫系统的组成 5.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 6.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7.主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有哪些。 8.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抗原 1. 抗原的定义 2.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定义及特点 3.抗原表位的分类(线性表位-T细胞和构象表位-B细胞)、抗原结合价 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理化因素、宿主因素、免疫途径及方法) 6.抗原的种类: 1)抗体产生是否对T细胞依赖:TD抗原、TI抗原 2)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3)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7.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免疫佐剂、超抗原、丝裂原第三章抗体 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定义。 2.抗体的基本结构: 重链(H链)和轻链(L链); 可变区(V区):超变区(CD1-3)和骨架区(FR1-4) 恒定区(C区):C H1-4;C L 铰链区:CH1与CH2之间。 结构域和功能区:VH和VL抗原结合位点;CH1和CL为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所

在;CH2和CH3为补体C1q结合位点;CH3和CH4能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产生免疫效应。 3.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个Fab(抗原结合片段), 1个Fc (可结晶片段)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个Fab'段,多个pFc段 4.抗体的类型:根据重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IgG、IgA、IgM、IgD、Ig巳 型:根据轻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入和K 5.抗体三类不同的抗原决定基: 同种型: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 分子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存在于Ig C区和V区。 独特型:同一个针对不同抗原所产生的Ig分子V区所特有的抗原表位。存在于Ig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的主要功能 V区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C区,与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发挥溶解细胞的活性; 介导免疫细胞活性(ADCC调理作用、超敏反应、激活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7.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G: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血清含量最高,占总量的75-80%,半衰期长,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参与II、III 型超敏反应。 IgM: 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其激活补体、结合抗原、免疫调理作用比IgG 强,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5-10%。 IgM 的特点: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是BCR的主要成分;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第五章补体系统第一节补体概述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其广泛存 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血浆中补体成分在被激活前无生物学功能,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和多种生物学效应(简称补体)。(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1.补体固有成分⑴C1(C1q、C1r、C1s)、C2~C9; ⑵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⑶B因子、D因子(factor B, factor D)。 2.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参与补体活化和效应的一类蛋白质分子,如:备解素、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I因子等等。 3. 补体受体: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包括:CR1~CR5、C3aR、C5aR、C1qR等(二)补体组分的命名 ①以“complement”的首字母结合发现顺序命名,如C1 ~C9; ②以英文大写字母命名为“因子”,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 子; ③补体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 C4b; ④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则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 C3bBb; ⑤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1INH)、C4结合蛋 白(C4bp)、衰变加速因子(DAF);(三)补体的生物合成 约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少数成分由肝脏以外的细胞合成, 例如:C1由肠上皮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D因子由脂肪组织产生。 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IFN-γ、IL-1、TNF-α、IL-6等)可刺激补 体基因转录和表达。感染、组织损伤急性期以及炎症状态下,补体产生增多,血清补体水平升高。第二节补体激活 补体固有成分以非活化形式存在于体液中,其通过级联酶促反应而被激活,产生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产物。已发现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经典激活途径、旁路途径、MB途径 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攻膜复合体的形成及细胞溶解效应。 补体三条活化途径示意图 (一)经典激活途径(classical pathway) 1. 参与的补体成分:C1—C9 2. 激活物:与抗原结合的IgG、IgM分子另外,C反应蛋白、细菌脂多糖(LPS)、髓鞘脂和某些病毒蛋白(如HIV的gp120)等也可作为激活物。3.活化过程(1) C1q与2个以上Fc段结合可发生构型改变,使与C1q结合的C1r活化,活化的C1r激活C1s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 (2) C1s的第一个底物是C4:在Mg2+存在下,使C4裂解为C4a和C4b . (3) C1s 的第二个底物是C2分子:在Mg2+存在下,C2与C4b形成复合物,被C1s裂解而产生C2a和C2b;C2a可与C4b结合成复合物即C3转化酶; (4) C3转化酶使C3裂解为C3a和C3b,新生的C3b可与C4b2b中C4b结合,形成C5转化酶,进入终末途径. 补体激活经典途径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第一章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 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 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 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 琴纳(Jenner)——牛痘疫苗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 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Metchnikoff——细胞学说 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2、免疫反应性 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 【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 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 受体TCR BCR MHC递呈必需不需 决定簇构型顺序决定簇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 决定簇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 决定簇性质多为加工变形后的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 等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 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超抗原(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复习汇总讲解

医学免疫学复习……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immunity system,IS)识别“自我(self)”与“非我(non-self)” 抗原,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防御机制。 2.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3.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或:指能够刺 激机体IS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能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能与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免疫应答 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5.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或: 不同种属生物中存在的共同抗原表位),又名Forssman抗原。 6.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 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7.超抗原:是指某些抗原物质,在极低浓度下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是一类多克隆激活剂。 8.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间的相同或相似决定基。 9.抗体: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Ab)。 10.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针对单一抗原表位产生的均一性的高特异性的抗体称 为单克隆抗体。 12.补体系统:是由补体、补体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一个具有精密 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3.过敏毒素:C3a、C5a被称为过敏毒素。它们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C3aR、C5aR结合,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血管活性介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 14.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即活化的细胞)所产生的低分 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 15.干扰素: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肿瘤、 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16.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7.集落刺激因子:指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 化的细胞因子。 18.白细胞分化抗原: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 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19.CD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称CD。即用CD加同一阿拉伯数字表示。称为CD分子或CD抗原。 20.细胞粘附分子:泛指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接触和结合,起粘附作用的膜表面分子。 21.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 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定向迁移与居住)。 22.MHC: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英文字头缩写。是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组成, 定位于动物或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具有控制移植排斥、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23.HLA: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被称为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抗原。人类的MHC,为编码HLA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被称为HLA复合体/ HLA基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24.HLA和疾病关联:关联是指两个遗传学性状在群体中同时出现呈非随机分布。以相对风险率(RR)来评估。HLA和疾病关联是指带有某一特定HLA型别的个体,易患某一疾病(阳性关联)或对某一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阴性关联)。 25.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是指HLA基因复合体中,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或低于)随机出现的频率的现象(HLA不同座位上的等位基因的非随机组合)。 26.HLA基因复合体的多基因性:是指在一个个体中,HLA复合体基因座位在数量上和 结构上具有多样性。 27.HLA基因复合体的多态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是指群体中不同个体HLA等位基因拥 有状态上存在差别,是导致个体间免疫应答能力和对疾病易感性出现差异的主要免疫遗传学原因。 28.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是机 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29.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的具有 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M-Mφ)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带有Ag的)靶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物)。 30.NKT细胞:在小鼠是指能够组成性表达NK细胞表面的CD56(小鼠NK1.1分子)和TCR-CD3复合受体分子的T细胞。它主要分布于骨髓、肝和胸腺。绝大多数为CD4-CD8-双阴性T细胞(DN),少数为CD4+单阳性T细胞(SP)。 31.初始T细胞:从未接受过Ag刺激的成熟的T细胞。 32.效应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效应的T细胞,CD45RO+T细胞,存活期短,高亲和力IL-2R 和粘附分子。 33.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但随后可表达IgG、IgA或IgE, 而其IgV区不发生改变,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Ig的类别转换或同种型转换。 34.B1细胞:是指组成性表达CD5和单体IgM分子的B细胞。在胚胎肝脏发生和分化后 迁移到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固有层等部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35.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或宿主衰老、损伤和凋亡细胞表面的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PRR称为膜型PRR,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ll受体等。存在于血清中的PRR称为分泌型PRR,主要包括某些急性期蛋白如MBL和CRP等。 36.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是PRR识别结合的配体,主要指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有的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如G-菌的脂多糖、G+的肽聚糖和脂磷壁酸等),也包括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如磷脂酰丝氨酸。 37.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或:所有表达MHC分子并能处理和提呈抗原的细胞都称为APC。或:APC是指能够表达被特异性T淋巴细胞识别的Ag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 38.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 39.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40.抗原提呈:是指转移至APC或靶细胞表面的Ag肽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物被提呈 给T淋巴细胞,并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TCR结合为TCR-Ag肽-MHC三元体,从而活化T细胞的全过程。 41.T细胞抗原识别:初始T细胞膜表面的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的过程称为抗原识别,它是T细胞特异活化的第一步。 42.记忆性T细胞:是指对特异性抗原具有记忆能力、寿命较长的T淋巴细胞,参与再次免疫应答。 43.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对某种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即:不能产生特异免疫 效应细胞或/和特异性抗体)的现象。 44.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 耐受。 45.外周耐受: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而 显示免疫耐受。 46.耐受分离:是指口服Ag,经胃肠道诱导派氏集合淋巴结及小肠固有层B细胞,产生SIgA,发挥局部黏膜免疫效应,但却致机体对该Ag产生全身免疫耐受,这种现象称为耐受分离。 47.免疫忽视:是指对低水平或低亲和力的自身抗原不发生自身反应性免疫应答的现象。(或:自身应答T细胞(ART)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Ag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这种现象称为免疫忽视) 48.免疫隔离部位:是指体内某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置上隔绝的部位,如脑、睾丸、眼的晶状体等。 49.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 适应性免疫应答。(或:抗原刺激引起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者。) 50.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又叫过敏原。 51.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即产生自身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 52.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自身免疫应答而产生自身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 53.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54.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肿瘤细胞异常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 的总称。 55.肿瘤特异性抗原:某种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终版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 一、常用名词 1.中枢免疫器官也称次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源、发育成熟的地方。骨髓是 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也是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2.外周免疫器官也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 答的发生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 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 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意义1、增加抗原和淋巴细胞接触机会,2、充实淋巴组织 5.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 的总数 6.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体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 抗原短肽,与MHC-1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可被CD8+ 细胞的TCR识别 7.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参考上一个) 8.调理作用是指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 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9.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一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 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0.Joining chain J链是一条富含半胱氨酸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可连接Ig 单 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稳定多聚体结构,参与体内转运 1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组织不相溶引起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的基因复合物 12.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 子的双重识别…,一类、二类 13.锚定残基与MHC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MHC 分 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14.补体Complement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 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免疫调节Immunological regulation免疫调节是机体本身对免疫应答过程中作出的生理性反馈,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 应答”的现象,具有抗原特异性,即抗原不能激活特异性T或B细胞完成正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16.高带耐受High-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抗原剂量太高引起的 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高,则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可能诱导抑制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为特异负应答状态,致高带耐受 17.低带耐受Low-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抗原剂量太低引起 的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不能诱导免疫应答,致低带耐受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的主要功能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 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 ate immun ity ):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 线 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T细胞固有免疫效 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 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 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医学免疫学系统试题库

医学免疫学系统试题库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试题分类]:《医学免疫学》 [题型]:单项选择题 B细胞分化成熟的主要场所是()。 A、胸腺 B、脾脏 C、淋巴结 D、骨髓 答案:D 难度:1 分数:1 所属知识点: 知识体系/管理系/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 免疫细胞及应答 B细胞产生发育的主要场所是()。 A、胸腺 B、脾脏 C、淋巴结 D、骨髓 答案:D 难度:1 分数:1 所属知识点: 知识体系/管理系/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免疫细胞及应答 B细胞执行功能的主要场所是()。 A、胸腺 B、大脑 C、外周免疫器官 D、骨髓 答案:C 难度:1

分数:1 所属知识点: 知识体系/管理系/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免疫细胞及应答 T细胞分化成熟的主要场所是()。 A、胸腺 B、脾脏 C、淋巴结 D、骨髓 答案:A 难度:1 分数:1 所属知识点: 知识体系/管理系/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免疫细胞及应答 T细胞产生发育的主要场所是()。 A、胸腺 B、脾脏 C、淋巴结 D、骨髓 答案:D 难度:1 分数:1 所属知识点: 知识体系/管理系/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免疫细胞及应答 T细胞执行功能的主要场所是()。 A、胸腺 B、大脑 C、外周免疫器官 D、骨髓 答案:C

难度:1 分数:1 所属知识点: 知识体系/管理系/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免疫细胞及应答 禽类和鸟类特有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法氏囊 B、骨髓 C、胸腺 D、大脑 答案:A 难度:1 分数:1 所属知识点: 知识体系/管理系/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免疫器官组成 新生小鼠摘除胸腺通常表现为()功能缺陷。 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血液免疫 D、器官免疫 答案:B 难度:1 分数:1 所属知识点: 知识体系/管理系/护理专业/《医学免疫学》/抗体 免疫的执行者是()。 A、神经系统 B、循环系统 C、泌尿系统 D、免疫系统

免疫学知识点整理

《免疫学》知识点 1.免疫的概念、特性及功能 概念: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排除“非己”,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特性: 识别:“自己”与“非己” 特异性:能识别非自身物质间的微小差异如:同分异构体、旋光性等 免疫记忆: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更多、更快、反应更强烈如:传染病康复后或疫苗免疫后,能获得长期免疫力 功能: 免疫防御:针对外来侵入者—抗原,免疫细胞会释放一种抗体,消灭异物,起免疫保护作用----病原微生物感染 自身稳定:免疫细胞会把体内废物清除出体外。废物包括异物残渣、老死细胞、外来的杂质等----抗衰老 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或畸变的细胞,是一种生理保护功能----抗肿瘤 2.生物体的防卫系统的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构成,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的方法与 途径 (1)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 (2)吞噬细胞、NK细胞、抗菌蛋白、炎症应答-----淋巴系统 (3)免疫系统:淋巴细胞、抗体。 免疫系统: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法氏囊(禽类)胸腺 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淋巴组织 造血干细胞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 免疫细胞单核吞噬细胞 其它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分泌型: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膜型:TCR、BCR、CD、MHC等 睡眠充足、不要酗酒、保持乐观,多参加运动、补充维生素每天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3.外周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的免疫作用 淋巴结: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4)、过滤作用(淋巴液) 脾脏:1)、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的场所 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4)、滤过作用(血液) 4.T、B细胞的种类及各自的作用 CD4+T(初始T细胞,Th1细胞,Th2细胞) T细胞: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 重点归纳W F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 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因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表位。PPT: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3)、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指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无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