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习题答案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习题答案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习题答案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习题答案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2、简述影响荧光效率的主要因素

答:荧光效率(Ψ?)=发荧光的分子数/激发态分子总数。荧光效率越高,辐射跃迁概率越大,物质发射的荧光也就越强,则Ψ?=K?/( K?+∑Ki),

一般来说,K?主要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而∑Ki则主要取决于化学环

境,同时也与化学结构有关,其影响因素有:

①分子结构:发荧光的物质分子中必须含有共轭双键这样的强吸收基

团,且共轭体系越大,л电子的离域性越强,越易被激发而产生荧光。

随着共轭芳环增大,荧光效率提高,荧光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②a其次,分子的刚性平面结构有利于荧光的产生,有些有机配位剂与金属离子

形成螯合物后荧光大大增强;b给电子取代基如-OH、-NH

2、-NR

2

和-OR等可

使共轭体系增大,导致荧光增强;吸电子基如-COOH、-NO和-NO

2

等使荧光减弱,c随着卤素取代基中卤素原子序数的增加,物质的荧光减弱,而磷光增强。

③环境a溶剂的极性增强,对激发态会产生更大的稳定作用,结果使物质的荧光波长红移,荧光强度增大;b对于大多数荧光物质,升高温度会使非辐射跃迁概率增大,荧光效率降低;c大多数含酸性或碱性取代基团的芳香族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受溶液PH的影响很大;d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减小非辐射跃迁的概率,提高荧光效率;e溶液中溶解氧的存在,使激发态单重态分子向三重态的体系间窜跃速率加大,会使荧光效率减低。

3、试从原理和仪器两方面比较吸光光度法和荧光分析法的异同,并说明为什么

荧光法的检出能力优于吸光光度法

答:原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而荧光分析法是由于处于第一激发单重态最低能级的分子以辐射跃迁的形成返回基态各振动能级时产生的荧光的分析方法,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研究的是吸收光谱,且电子跃迁为激发态的振动能级到基态的振动能级间的跃迁。

仪器:荧光分析仪器与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差别有:a 荧光分析仪器采用垂直测量方式,即在与激发光相垂直的方向测量荧光,以消除透射光的影响;b 荧光分析器有两个单色器,分别用于获得单色器较好的激发光和用于分出某一波长的荧光,消除其它杂散光干扰。

因为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高,其检出限通常比分光光度法低2~4个数量级,选择性也比分光光度法好,这是由于:a 荧光分析仪器在与激发光相垂直的方向测量荧光,与分光光度在一直线上测量相比,消除了透射光的影响,测量更为准确,灵敏度高;b 吸光光度法只采用一个单色器,而荧光分析仪器有两个单色器,

分别用于获得单色性较好的激发光和分出某一波长的荧光,消除其它杂散光的干扰,其仪器的准确度、灵敏度也更高;c 荧光测量中的激发光源比吸收光度法的光源有更大的发射强度,光源更稳定,因此其仪器的准确度、灵敏度也就更高,综上所述,荧光法的检出限优于吸光光度法。

4、试从原理和仪器两方面比较荧光分析法,磷光分析法和化学发光分析法

解:原理:荧光是由于分子处于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级,以辐射跃迁的形成返回基态各振动能级而产生的,而磷光是由处于激发三重态的分子跃迁返回基态时所产生的辐射,它与荧光的区别是前者处于激发三重态,而后者处于激发单重态的最低能级,而化学发光的发光物质所需的激发能既不是光,也不是热和电,而是由化学反应过程所提供的化学能,在反应过程中,某一反应产物的分子接受反应能被激发后,形成激发态,当他们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时,以辐射的形成将能量释放出来,它与荧光、磷光的区别在于激发能不是光和热,而是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

仪器:常用的荧光分析仪器由光源、单色器(两个)、液槽、检测器和信号、显示记录器五部分组成。采用垂直的方向测量方式,即在与激发光相垂直的方向测量荧光,且分析仪器有两个单色器,一个置于液槽前,用于获得单色性较好的激发光;另一个置于液槽和检测器之间,用于分出某一波长的荧光,消除其他杂散光干扰,而磷光分析仪器也与荧光分析仪器相似,由光源、激发单色器、液槽、发射单色器、检测器和放大显示装置组成,但也有某些特殊部件,如试样室应放于低温下,还有消除荧光干扰的磷光镜。

化学发光分析仪器与前面两种相比,没有激发光源,样品室也与前两种仪器不同,有分立取样式仪器和流动注射式仪器两种。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习题答案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2、简述影响荧光效率的主要因素 答:荧光效率(Ψ?)=发荧光的分子数/激发态分子总数。荧光效率越高,辐射跃迁概率越大,物质发射的荧光也就越强,则Ψ?=K?/( K?+∑Ki), 一般来说,K?主要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而∑Ki则主要取决于化学环 境,同时也与化学结构有关,其影响因素有: ①分子结构:发荧光的物质分子中必须含有共轭双键这样的强吸收基 团,且共轭体系越大,л电子的离域性越强,越易被激发而产生荧光。 随着共轭芳环增大,荧光效率提高,荧光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②a其次,分子的刚性平面结构有利于荧光的产生,有些有机配位剂与金属离子 形成螯合物后荧光大大增强;b给电子取代基如-OH、-NH 2、-NR 2 和-OR等可 使共轭体系增大,导致荧光增强;吸电子基如-COOH、-NO和-NO 2 等使荧光减弱,c随着卤素取代基中卤素原子序数的增加,物质的荧光减弱,而磷光增强。 ③环境a溶剂的极性增强,对激发态会产生更大的稳定作用,结果使物质的荧光波长红移,荧光强度增大;b对于大多数荧光物质,升高温度会使非辐射跃迁概率增大,荧光效率降低;c大多数含酸性或碱性取代基团的芳香族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受溶液PH的影响很大;d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减小非辐射跃迁的概率,提高荧光效率;e溶液中溶解氧的存在,使激发态单重态分子向三重态的体系间窜跃速率加大,会使荧光效率减低。 3、试从原理和仪器两方面比较吸光光度法和荧光分析法的异同,并说明为什么 荧光法的检出能力优于吸光光度法 答:原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是根据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吸收来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方法,而荧光分析法是由于处于第一激发单重态最低能级的分子以辐射跃迁的形成返回基态各振动能级时产生的荧光的分析方法,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研究的是吸收光谱,且电子跃迁为激发态的振动能级到基态的振动能级间的跃迁。 仪器:荧光分析仪器与分光光度计的主要差别有:a 荧光分析仪器采用垂直测量方式,即在与激发光相垂直的方向测量荧光,以消除透射光的影响;b 荧光分析器有两个单色器,分别用于获得单色器较好的激发光和用于分出某一波长的荧光,消除其它杂散光干扰。 因为荧光分析法的灵敏度高,其检出限通常比分光光度法低2~4个数量级,选择性也比分光光度法好,这是由于:a 荧光分析仪器在与激发光相垂直的方向测量荧光,与分光光度在一直线上测量相比,消除了透射光的影响,测量更为准确,灵敏度高;b 吸光光度法只采用一个单色器,而荧光分析仪器有两个单色器,

分子发光分析试卷

分子发光分析 中国·武汉 二O 一五 年 六 月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课程与试卷类型:分子发光分析姓名: 学年学期:2014-2015-2 学号: 考试时间:班级: 一、选择题(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序号填写在【】里。每小题2分,共24分。) 1.非辐射跃迁的衰变过程中,不包括那个过程?【】 A 振动松弛B内转化C 系间窜越D系间转化 2.下面那个不是有效的荧光猝灭剂。【】 A 对二氰基苯 B N,N-二甲基苯胺 C N,N-二乙基苯胺 D 苯胺 3 下列那个不是市场上常见的荧光分光光度计。【】 A 美国Cary Eclipse(瓦里安) B 日本Hitachi(日立) C 岛津CF-5301PC等系列 D 上海F95/96等系列 4 常规的荧光分析法中,间接测量法不包括下面中的那个? 【】 A 荧光衍生法 B 荧光猝灭法 C 荧光吸收法 D 敏化荧光法 5 下列哪位人物没有提出同步荧光分析法。【】 A Clack B Inman C Winefordner D Stern 6 延迟荧光的主要类型不包括下面哪种?【】 A E-型迟滞荧光 B 简单荧光 C P-型迟滞荧光 D 复合荧光 7 动力学分析法不包括下面哪个类型。【】 A 酸催化法 B 非催化法 C 催化法 D 酶催化法 8 下列哪种检测方式不属于单分子荧光检测形式。【】 A 光子爆发检测 B 多分子图像记录 C 单分子图像记录 D 单分子光谱测绘 9 下列哪个不是测定铜的荧光分析方法?【】 A 直接荧光法 B 间接荧光法 C 荧光猝灭法 D 荧光滴定法 10 下列哪个物质不曾用于钒的荧光测定?【】 A 间苯二酚 B 苯甲酸-锌汞齐 C 1-氨基-4-羟基蒽醌 D 桑色素 11 下列哪个pH值会使铁离子与氨基酚反应的产物具有相对较强的荧光?【】

四川大学仪器分析第八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答案说课材料

四川大学仪器分析第八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答案

第八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基本要求:了解荧光的产生和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掌握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定量关系和应用特点, 重点:荧光光谱法的定量关系、应用特点。 难点:荧光的产生和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参考学时:3学时 作业参考答案 1.简述荧光法产生的基本原理。具有什么样结构的物质最容易发荧光? 答:物质受电磁辐射激发后,被激发的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而发射荧光,基于测量化合物的荧光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即为荧光分析法。 芳香族化合物、带有平面刚性结构的化合物、带稠环结构的化合物容易发荧光。 2.解释下列名词:单重态、三重态、荧光、振动弛豫、内转换、外转换、失 活、系间窜跃、荧光量子产率、激发光谱、荧光光谱 答:单重态:电子自旋都配对的分子的电子状态称为单重态。 三重态:有两个电子自旋不配对而同方向的状态。 荧光:受光激发的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所发出的辐射; 振动弛豫:由于分子间的碰撞,振动激发态分子由同一电子能级中的较高振动能级失活至较低振动能级,多余的振动能以热的形式失去的过程。 内转换:在相同激发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级间,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进到较低能级的分子内过程。 外转换:激发态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转换而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失活:激发态分子不稳定,他要以辐射跃迁或无辐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这就是激发态分子的失活。 系间窜跃:激发态分子的电子自旋发生倒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态发生变化的无辐射跃迁过程。 荧光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分子发射荧光的能力。荧光量子产率=发射荧光的分子数/激发态的分子数=发射的光子数/吸收的光子数 激发光谱:在荧光最强的波长处测量随激发光波长的改变而变化的荧光强度,将荧光强度对激发光波长作图,即得到激发光谱,实际为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如果将激发光的波长固定在最大激发波长处,测量不同荧光波长处荧光的强度,将荧光强度对荧光波长作图便得到荧光光谱(或称发射光谱)。

分子发光分析法总结

第12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12.1.0发射光谱 物质通过电致激发、热致激发或光致激发等激发过程获得能量,变为激发态原子或分子M*,当从激发态过渡到低能态或基态时产生发射光谱,多余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M*→M+hν 通过测量物质的发射光谱的波长和强度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叫做发射光谱分析法。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属于发射光谱法。 12.1.1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1.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1)Jablonski能级图 2)多重度:M=2s+1(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其值为0或1) 单重态(S):分子中全部轨道里的电子自旋配对,即s=0,M=1 三重态(T):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自旋方向改变,分子中出现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即s=1,M=3 三重态能级比相应单重态能级略低。

3)去活化:处在激发态的不稳定分子返回基态的过程。 振动弛豫:分子吸收光辐射后从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到激发态的较高振动能级,然后失活到该电子能级的最低振动能级上。 内转换:相同多重度等能态间的无辐射跃迁。 外转换(猝灭):激发分子通过与溶剂或其他溶质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能量转换而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或消失。 系间跨越:不同多重度等能态间的无辐射跃迁。 荧光发射:单重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至基态各振动能级的跃迁。 磷光发射:三重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至基态各振动能级的跃迁。 2.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及其特征 激发光谱:以激发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作图。 发射光谱:以发射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作图。 荧光发射光谱的特点: 1)Stokes位移:在溶液中,分子荧光的发射峰相比吸收峰位移到较长的波长。 2)荧光发射光谱与激发波长的选择无关。 3)镜像规则:荧光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镜像对称。 12.1.2荧光量子产率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荧光量子产率(荧光效率/量子效率):表示物质发射荧光的能力,

分子发光分析法(精)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基态分子吸收了一定能量后,跃迁至激发态,当激发态分子以辐射跃迁形式将其能量释放返回基态时,便产生分子发光(Molecular Luminescence)。依据激发的模式不同,分子发光分为光致发光、热致发光、场致发光和化学发光等。光致发光按激发态的类型又可分为荧光和磷光两种。本章讨论分子荧光(Molecular Fluorescence)、分子磷光(Molecular Phosphorescence)和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分析法。 第一节荧光分析法 一、概述 分子荧光分析法是根据物质的分子荧光光谱进行定性,以荧光强度进行定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早在16世纪,人们观察到当紫外和可见光照射到某些物质时。这些物质就会发出各种颜色和不同强度的光,而当照射停止时,物质的发光也随之很快消失。到1852年才由斯托克斯(Stokes)给予了解释,即它是物质在吸收了光能后发射出的分子荧光。斯托克斯在对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于1864年提出可将荧光作为一种分析手段。1867年

Goppelsroder应用铝—桑色素络合物的荧光对铝进行了测定。进入20世纪,随着荧光分析仪器的问世,荧光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如今已成为一种重要且有效的光谱分析手段。 荧光分析法的最大优点是灵敏度高,它的检出限通常比分光光度法低2~4个数量级,选择性也较分光光度法好。虽然能产生强荧光的化合物相对较少,荧光分析法的应用不如分光光度法广泛,但由于它的高灵敏度以及许多重要的生物物质都具有荧光性质。使得该方法在药物、临床、环境、食品的微量、痕量分析以及生命科学研究各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理 (一)分子荧光的产生 大多数分子含有偶数电子。根据保里不相容原理,基态分子的每一个轨道中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总是相反的,因而大多数基态分子处于单重态(2S+1=1),基态单重态以S0表示。当物质受光照射时,基态分子吸收光能就会产生电子能级跃迁而处于第一、第二电子激发单重态,以S1、S2表示。处于电子激发态的分子是不稳定的,它会很快地通过无辐射跃迁和辐射跃迁释放能量而返回基态。辐射跃迁发生光子的发射,产生分子荧

四川大学仪器分析第八章分子发光分析法答案

第八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基本要求:了解荧光的产生和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掌握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定量关系和应用特点, 重点:荧光光谱法的定量关系、应用特点。 难点:荧光的产生和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参考学时:3学时 作业参考答案 1.简述荧光法产生的基本原理。具有什么样结构的物质最容易发荧光 答:物质受电磁辐射激发后,被激发的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而发射荧光,基于测量化合物的荧光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即为荧光分析法。 芳香族化合物、带有平面刚性结构的化合物、带稠环结构的化合物容易发荧光。 2.解释下列名词:单重态、三重态、荧光、振动弛豫、内转换、外转换、失活、系间窜跃、 荧光量子产率、激发光谱、荧光光谱 答:单重态:电子自旋都配对的分子的电子状态称为单重态。 三重态:有两个电子自旋不配对而同方向的状态。 荧光:受光激发的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所发出的辐射; 振动弛豫:由于分子间的碰撞,振动激发态分子由同一电子能级中的较高振动能级失活至较低振动能级,多余的振动能以热的形式失去的过程。 内转换:在相同激发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级间,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进到较低能级的分子内过程。 外转换:激发态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转换而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失活:激发态分子不稳定,他要以辐射跃迁或无辐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这就是激发态分子的失活。 系间窜跃:激发态分子的电子自旋发生倒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态发生变化的无辐射跃迁过程。 荧光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分子发射荧光的能力。荧光量子产率=发射荧光的分子数/激发态的分子数=发射的光子数/吸收的光子数 激发光谱:在荧光最强的波长处测量随激发光波长的改变而变化的荧光强度,将荧光强度对激发光波长作图,即得到激发光谱,实际为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如果将激发光的波长固定在最大激发波长处,测量不同荧光波长处荧光的强度,将荧光强度对荧光波长作图便得到荧光光谱(或称发射光谱)。 3.溶液中,溶剂的极性、pH值及温度是如何影响荧光强度的。 答:溶剂的影响:随着溶剂极性增加,荧光物质的n—π*跃迁能量增大,π—π*跃迁的能量降低,从而导致荧光强度增加,荧光波长红移。溶剂若能和荧光物质形成氢键或使荧光物质的电离状态改变,会使荧光强度、荧光波长改变。含重原子的溶剂(碘乙烷、四

仪器分析作业03参考答案(第三、五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子发光分析法)华南理工大学仪器分析

01. 溶液有颜色是因为它吸收了可见光中特定波长范围的光。若某溶液呈蓝色,它吸收的是什么颜色的光?若溶液无色透明,是否表示它不吸收光? 答:溶液呈蓝色,表明其吸收了蓝光的互补光,即黄光(若答是吸收了黄光外的所有可见光,不能说错,但是这样的情况过于巧合,少见!)。若溶液无色透明,仅能说明其不吸收可见波段的光。 2. 分别在己烷和水中测定某化合物UV-Vis 光谱,发现该化合物的某个吸收峰由285 nm (己烷)蓝移至275 nm (水),(1)判断产生该吸收峰的跃迁类型;(2)试估算该化合物与水生成氢键的强度。 答:(1)溶剂极性增大,λmax 蓝移,表明该吸收峰是由n →π*跃迁产生的。 (2)()()? ?? ? ??λ-λ??=己烷氢键max O H max A 1 1hc N E 2 ? ?? ??????????=--99834-23102851-102751100.31063.61002.6 1mol J 28.15-?= 3. 按从小到大顺序对下列化合物的λmax 排序,并简单说明理由(不要想得太复杂) A. NO 2 B. NO 2 t-C 4H 9 t-C 4H 9 C. NO 2CH 3 D. NO 2 C 2H 5 答:B

分子发光分析法

1.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荧光和磷光都是发射光谱 B 磷光发射发生在三重态 C 磷光强度IP与浓度C的关系与荧光一致 D 磷光光谱与最低激发三重态的吸收带之间存在着镜像关系 2. 分子荧光分析中,含重原子(如Br和I)的分子易发生:( ) [ID: 1291] A 振动弛豫 B 内部转换 C 体系间窜跃 D 荧光发射 3. 三线态的电子排布应为( ) [ID: 1303] A 全充满 B 半充满 C D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ID: 1307] A 分子的刚性平面有利于荧光的产生 B 磷光辐射的波长比荧光短 C 磷光比荧光的寿命短 D 荧光猝灭是指荧光完全消失 5. 分子荧光与化学发光均为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至基态中各振动能级产生的光辐射,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 [ID: 1309] A 分子的电子层不同 B 跃至基态中的振动能级不同 C 产生光辐射的能源不同 D 无辐射弛豫的途径不同 6. 根据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判断哪种物质的荧光效率最大( ) [ID: 1310] A 苯 B 联苯 C 对联三苯 D 9-苯基蒽 7. 欲测定污水中痕量三价铬与六价铬应选用哪种方法( ) [ID: 1312] A 原子发射光谱法 B 原子吸收光谱法 C 荧光光度法 D 化学发光法

8. 若需要测定生物试样中的伟良氨基酸应选用哪种分析方法( ) [ID: 1315] A 荧光光度法 B 化学发光法 C 磷光光度法 D X荧光光谱法 9. 若需检测尿液中的对-硝基苯酚刻采用哪种方法( ) [ID: 1319] A 荧光光度法 B 化学发光法 C 磷光光度法 D X荧光光谱法 10. 若需测定生物体中的磷酸三腺甙(ATP),其浓度为-时,应采用下述哪种方法( ) [ID: 1326] A X荧光光谱法 B 荧光光度法 C 磷光光度法 D 化学发光法 DCDAC DDACD 第五章分子发光分析法[填空题测试] 1. 分子荧光分析法试根据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定性,以_______进行定量的一种分析方法。答案 分子荧光光谱荧光强度 2. 分子的外层电子在辐射能的照射下,吸收能量跃迁至激发态,再以无辐射弛豫转入最低三重态,然后跃回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并产生光辐射。这种发光现象应称为________。[ID: 1334] 答案 分子磷光 3. ________类型的化学反应可以产生化学发光,化学发光反应自由能的变化(ΔG)一般应在________(kJ/mol)。[ID: 1337] 答案 氧化还原170-300 4. ________溶剂对荧光的光谱干扰最小,荧光光谱分析中的主要干扰是________。[ID: 1339] 答案 极性溶剂产生的散射光 5. 在极稀的溶液中,荧光物质的浓度________,荧光强度________,在高浓度时荧光物质的浓度增加,荧光强度________。[ID: 1340] 答案

分子发光分析法

第7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7-1】解释下列名词。 (1)单重态;(2)三重态;(3)荧光;(4)磷光;(5)化学发光;(6)量子产率;(7)荧光猝灭;(8)振动弛豫;(9)系间跨越;(10)内转换;(11)重原子效应。 答:(1)单重态:在给定轨道中的两个电子,必定以相反方向自旋,自旋量子数分别为1/2和-1/2,其总自旋量子数s=0。电子能级的多重性用M=2s+1=1,即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能级多重性为1。此时分子所处的电子能态称为单重态或单线态,用S表示。 (2)三重态:当两个电子自旋方向相同时,自旋量子数都为1/2,其总自旋量子数s=1。电子能级的多重性用M=2s+1=3,即自旋方向相同的电子能级多重性为3,此时分子所处的电子能态称为三重态或三线态,用T表示。 (3)荧光:分子受到激发后,无论处于哪一个激发单重态,都可通过振动弛豫及内转换,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以辐射形式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发射的光。 (4)磷光:分子受到激发后,无论处于哪一个激发单重态,都可通过内转换、振动弛豫和体系间跨越,回到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以辐射形式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发射的光(5)化学发光:化学反应物或反应产物受反应释放的化学能激发而产生的光辐射。 表示。(6)量子产率:激发态分子发射荧光的光子数与基态分子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之比,常用 f (7)荧光猝灭:指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猝灭,荧光猝灭分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8)振动弛豫:处于激发态最高振动能级的外层电子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以非辐射的形式将能量释放的过程。 (9)系间跨越:处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的过程。即分子由激发单重态以无辐射形式跨越到激发三重态的过程。 (10)内转换: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之间的非辐射跃迁。 (11)重原子效应:使用含有重原子的溶剂(如碘乙烷、溴乙烷)或在磷光物质中引入重原子取代基,都可以提高磷光物质的磷光强度,这种效应称为重原子效应。 【7-2】试从原理和仪器两方面比较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的异同点。 答:(1)在原理方面:荧光分析法和磷光分析法测定的荧光和磷光是光致发光,均是物质的基态分子吸收一定波长范围的光辐射激发至单重激发态,测量的是由激发态回到基态产生的二次辐射,不同的是荧光分析法测定的是从单重激发态向基态跃迁产生的辐射,磷光分析法测定的是单重激发态先过渡到三重激发态,再由三重激发态向基态跃迁产生的辐射,二者所需的激发能是光辐射能。而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的是化学反应物或反应产物受反应释放的化学能激发而产生的光辐射,所需的激发能是化学能。

四川大学仪器分析第八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答案

第八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基本要求: 了解荧光的产生与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掌握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定量关系与应用特点, 重点: 荧光光谱法的定量关系、应用特点。 难点: 荧光的产生与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参考学时: 3学时 作业参考答案 1.简述荧光法产生的基本原理。具有什么样结构的物质最容易发荧光? 答:物质受电磁辐射激发后,被激发的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而发射荧光,基于测量化合物的荧光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即为荧光分析法。 芳香族化合物、带有平面刚性结构的化合物、带稠环结构的化合物容易发荧光。 2.解释下列名词:单重态、三重态、荧光、振动弛豫、内转换、外转换、失活、系间窜跃、 荧光量子产率、激发光谱、荧光光谱 答:单重态:电子自旋都配对的分子的电子状态称为单重态。 三重态:有两个电子自旋不配对而同方向的状态。 荧光:受光激发的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所发出的辐射; 振动弛豫:由于分子间的碰撞,振动激发态分子由同一电子能级中的较高振动能级失活至较低振动能级,多余的振动能以热的形式失去的过程。 内转换:在相同激发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级间,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进到较低能级的分子内过程。 外转换:激发态分子与溶剂或其她溶质间的相互作用与能量转换而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失活:激发态分子不稳定,她要以辐射跃迁或无辐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这就就是激发态分子的失活。 系间窜跃:激发态分子的电子自旋发生倒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态发生变化的无辐射跃迁过程。 荧光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分子发射荧光的能力。荧光量子产率=发射荧光的分子数/激发态的分子数=发射的光子数/吸收的光子数 激发光谱:在荧光最强的波长处测量随激发光波长的改变而变化的荧光强度,将荧光强度对激发光波长作图,即得到激发光谱,实际为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如果将激发光的波长固定在最大激发波长处,测量不同荧光波长处荧光的强度,将荧光强度对荧光波长作图便得到荧光光谱(或称发射光谱)。 3.溶液中,溶剂的极性、pH值及温度就是如何影响荧光强度的。 答:溶剂的影响:随着溶剂极性增加,荧光物质的n—π*跃迁能量增大,π—π*跃迁的能量降低,从而导致荧光强度增加,荧光波长红移。溶剂若能与荧光物质形成氢键或使荧光物质的电离状态改变,会使荧光强度、荧光波长改变。含重原子的溶剂(碘乙烷、四溴化碳)能使荧光减弱。溶剂纯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也很大。当溶剂中含卤素或重金属原子时,荧光强度降低。 pH值的影响:pH值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就是可逆的,含酸、碱性取代基的芳香化合物的荧光一般都与pH值有关,一些荧光物质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会发生水解。而不会离解的荧光物质在任何pH值均产生荧光。 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会增加荧光强度,因为降低了碰撞与非辐射失活的概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