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

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2、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讲议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课堂复习:让学生回答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中自然和社会经济各有哪些?并指出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然后用幻灯片出示几种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然后导入新课——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课件打出并板书课题一、二)布置学生迅速阅读课本,并完成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稍后检查。

过渡:有人说“亚洲在最合适的地方种植了最合适的农作物——水稻”

阅读P47图3.11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课件展示亚洲的地形、气候与人口分布图。

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1,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归纳总结)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过渡)中国的粮食靠两平:一是邓小平(责任制),二是袁隆平(杂交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请你结合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为今后更好地发展水稻种植业提出相应的措施。

教师启发诱导总结

不利因素解决措施

小农经营适度集约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加快机械化发展加大科技投入

水利工程量大大力投资,兴修水利

(过渡)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导致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单位产量高却商品率低的特点,下面让我们走近与这一特点相反的商品谷物农业,

(展示课件),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并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的影响。

(过渡)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引导学生阅读案例3,归纳美国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和一般特点,进行合作探究二。

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和特点。

教师展示课件: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图、气候图、地形图、交通图以及人口分布图等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它的区位因素,并根据水稻种植业特点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分别用课件把他们展示出来。

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阅读材料:针对东北平原的商品粮基地的现状,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

本题为开放题,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下面我们进行对比,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找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所在国多为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地区

家庭经营,规模很小经营方式

低商品率

低科技水平

低机械化程度

小生产规模

水稻主要农作物

人多地少人均耕地

商品谷物农业季风水田农业农业地域类型

人少地广小麦、玉米大高高高家庭经营的大农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所在国多为发达国家

产生这两种农业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率高低。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季风水田农业。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一种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商品谷物农业。

从“商品谷物农业”这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来看,它生产的粮食主要是出售的,种植的是谷物。那么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以什么粮食作物为主呢?

生:主要是小麦和玉米。

师:为什么不是水稻呢?

生:因为水稻是水田作物,生产环节复杂,不利于大面积的机械化操作,所以生产效率不高,商品率也不高。

师:说得很好!商品谷物农业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请在地图上把它们找出来。

(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指图)

生: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

师:对。我们国家有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吗?和这几个国家有没有差别?

生:有。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但主要是国营农场,而上面提到的几个国家的农场是家庭经营。

师:对。下面我们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完成“活动”。

(生阅读案例3,讨论)

活动与探究

1.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

(出示美国农业带图)

(出示北美气候图)

师:同学们,请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带图,说一说小麦带和玉米带的分布和美国的地形以及气候类型之间有着怎样的对应关系?

生: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中央大平原上,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地广人稀,土壤肥沃,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

师:对。从气候图上可以看出,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气候区?对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有利条件?

生: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这里气候温和,降水较丰富。

师:对。以上是商品谷物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影响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条件中还有着怎样的社会经济条件呢?

生:美国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有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免费向农场主提供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这里铁路、公路、水运网发达,交通运输便利,美国的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以及电力、化肥、农药等。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全面。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优越的自然条件。

(2)便利的交通。

(3)地广人稀。

(4)工业高度发达。

(5)农业科技先进。

活动与探究

绘一幅概念框图,以表达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因素。

(生绘图,师指导)

总结见下图:

2.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出示表格(生填写底纹部分),引导学生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形成条件和季风水田农业作比较:

农作物品种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气候条件 水稻种植业 水稻 自给农业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

械化水平低

季风气候区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玉米等 商品农业 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师:你认为以上两种农业地域类型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生: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是商品农业,而季风水田农业是自给农业。 师:不错。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品谷物农业这一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分析了它主要的区位条件及在世界上的分布地区。并以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了这一农业地域类型与季风水田农业的对比,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差异。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板书设计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 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 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 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 医疗条件改善,寿 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 不断改善,死亡率 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人口增长原因分析今后变化典型国家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特 点

人口增 长 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 ? ?→ ?不断增长 分布热带原始 森林等地 区的落后 民族 较落后的 发展中国 家或地区 亚、非、拉等 洲的发展中国 家或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 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 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 国、新加坡等)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 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测试题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测试题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中央大平原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虽属于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但它们共同的发展条件是。 ①气候温和②地广人稀 ③高度发达的工业④便利的交通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关于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农业 B.全分布在东亚季风区 C.比其他农业生产类型生产过程复杂 D.单产一般比小麦低 3.下列国家或地区,农业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的是 A.五大湖流域 B.古巴 C.葡萄牙 D.潘帕斯草原 4.关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密西西比河下游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最优越 B.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C.美国人口众多,为商品谷物生产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D.美国商品谷物生产一般是国营的 2

3

国的是 A.美国 B.新西兰 C.澳大利亚D.阿根廷 8.世界上稻米产量最多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印度 D.中国 9.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 ③新疆哈密盆地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 B.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C.①地形②国家政策③土壤④科技 D.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国家政策 10.影响乳畜业的两个重要因素是 A.市场和饲料供应 B.市场和机械化水平 C.交通和气候条件 D.劳动力和饲料供应 答案6——10 CCDAA 4

1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12.下列各地区的农作物主要取决于灌溉水源条件的是 A.青藏高原的青稞 B.宁夏平原的水稻 C.海南岛的橡胶树 D.珠江三角洲的甘蔗 13.上海市郊近年来塑料大棚菜田发展迅速的原因是 A.以平原地形为主 B.雨热同期的气候 C.城市市场需求量大 D.农业技术的推广 14.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是因为 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③农业自然条件的改善④国家政策的调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东京鲜花市场上,有荷兰与中国的鲜花,中国的竞争优势有。 ①运费少②科技含量高 ③劳动力成本低④生产资料投入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 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特 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 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中央大平原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虽属于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但它们共同的发展条件是。 ①气候温和②地广人稀③高度发达的工业④便利的交通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关于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农业 B.全分布在东亚季风区 C.比其他农业生产类型生产过程复杂 D.单产一般比小麦低 3.下列国家或地区,农业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的是 A.五大湖流域 B.古巴 C.葡萄牙 D.潘帕斯草原 4.关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密西西比河下游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最优越 B.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C.美国人口众多,为商品谷物生产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D.美国商品谷物生产一般是国营的 5.水稻喜高温多雨,绝大部分分布在 A.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 B.南美洲热带雨林区 C.美国东南部和巴西东北沿海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6.既有大面积商品谷物种植,又有大牧场放牧业分布的国家是 A.日本 B.加拿大 C.美国 D.西班牙 7.既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又是重要的小麦出口国的是 A.美国B.新西兰C.澳大利亚D.阿根廷 8.世界上稻米产量最多的国家是 A.美国 B.日本 C.印度 D.中国 9.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③新疆哈密盆地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 B.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C.①地形②国家政策③土壤④科技 D.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国家政策10.影响乳畜业的两个重要因素是 A.市场和饲料供应 B.市场和机械化水平 C.交通和气候条件 D.劳动力和饲料供应1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12.下列各地区的农作物主要取决于灌溉水源条件的是 A.青藏高原的青稞 B.宁夏平原的水稻 C.海南岛的橡胶树 D.珠江三角洲的甘蔗13.上海市郊近年来塑料大棚菜田发展迅速的原因是 A.以平原地形为主 B.雨热同期的气候 C.城市市场需求量大 D.农业技术的推广14.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是因为 ①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③农业自然条件的改善④国家政策的调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东京鲜花市场上,有荷兰与中国的鲜花,中国的竞争优势有。 ①运费少②科技含量高③劳动力成本低④生产资料投入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6.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A.政策 B.交通运输C.科技D.市场 17.谷物和牲畜混合农场将耕作、放牧、休耕进行轮作,其优点在于 A.牲畜需要不断地更换环境 B.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C.有利于节约用水 D.有利于农业的管理 18.澳大利亚混合农场的主要特点是 A.多为家庭农场,规模小,机械化水平高B.主要由外国公司出资兴办C.主要是家庭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D.小农经营,规模大,雇佣工人多19.下列不属于亚洲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是 A.小农经营 B.机械化水平高C.科技水平低 D.商品率低由于各地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地域类型。据此分析完成20~23题。 20.泰国的平原地区、澳大利亚的墨累一达令盆地、美国的中部平原、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四地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A.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

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3用地。 特别提示:(1)高级住宅区房价较高,但并不是布局在地租最高的城市中心区域,而是布局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城市外围,与低级住宅区呈背向发展的趋势。 (2)根据市场最优原则,商业中心往往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但并非所有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是商业区,如北京的市中心是行政区。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含义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形成因素 (1)经济因素??? 地租的高低? ?? ?? 距离 的远近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2)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等。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3 .形成和变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三、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2.城市等级体系特征 (1(2特别提示:相邻同级别的两个城市服务范围会出现交错,在交错区内,由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不同或交通通达度不同,不同消费者会选择不同的城市消费。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主要功能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 1.距市中心远近 交通通达性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性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方法技巧:用关联图记忆城市功能分区和影响因素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与工业区),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三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三章[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总结] 高一地理期末的复习进行到必修二第三章的时候,需将知识点总结起来。下面是小编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总结,欢迎翻阅。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总结(一) 1、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区位特点(以鲁尔区为例)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较近;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注:鲁尔区形成了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工业地域) 2、传统工业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以鲁尔区为例):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注: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是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3、传统工业区综合整治措施(以鲁尔区为例): ①、调整工业结构(减少钢铁工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等部门的中小企业); 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扩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③、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 ④、优化环境(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植树造林)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②、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5、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②、地处河流中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2、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4、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100~5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小城市(50万以下)、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3城市化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单元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A.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B.农作物品种的选择 C.农作物生产所选择的地理位置 D.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 2.水稻不宜生长在() A.热带季风气候区 B.温带季风气候区 C.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D.地中海气候区 3.下列关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成不变的 B.自然因素变化较快 C.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慢 D.各区位因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4.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中,作用越来越大的是()A.气候B.交通运输 C.市场D.政策 3

5.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发展立体农业,造成这种农业模式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市场 6.下列关于澳大利亚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耕作业已实现了商业化和机械化 B.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C.世界畜产品的最大产地 D.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7.下列关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水田普遍分布在亚洲 B.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 C.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D.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所产小麦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绝大部分8.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特点有() ①机械化水平高②水利工程量大③单产低,商品率低④农场经营⑤科技水平低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②⑤ 9.有关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4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全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 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 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历史时期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 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 人口数 量情况 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 人口增 长情况 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 人口变人们获取食生产力水生产力水平大大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第一节产业活动得区位条件与地域联系 本节知识框架如下: 一、产业活动得区位条件 1、产业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信息业等,以及它们得下属部分。(了解即可) 其中农业就是第一产业,工业就是第二产业,商业与服务业就是第三产业。 3、不同产业活动得区位特征(重点记忆) ●农业(如种植业、林业、牧业等)与矿业(如石油开采)得生产区位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 如考题:荔枝得种植与得联系最为密切( A ) A.自然环境 B.运输条件 C.消费人群 D.经济发展水平 ●工业受自然条件得限制较少; ●商业与服务业得区位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而就是与市场(消费人群)密切相关。哪里有顾客,就去哪里。 如考题:下列产业活动得区位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得就是( A ) A.大型百货商场 B.钢铁工业 C.甘蔗制糖厂 D.石油开采 4、区位条件对产业活动布局得影响: 产业活动得区位条件位于动态得发展变化(一般来讲,自然较为稳定),特别就是生产力水平、科技、交通等因素变化更明显。区位因素变化,会导致产业活动出现相应得转移。(了解) 二、产业活动得地域联系 产业内部与产业之间得地域联系方式: 1、生产协作:可以就是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得联系(如服装生产、钢铁工业),也可以就是相对独立得零部件工厂之间得联系(比如汽车工业),但它们都属于“投入—产出”得联系。 2、商贸联系:分为国际贸易与区际贸易,区际贸易比国际贸易联系密切。 为了满足区际间物资得流动,现代物流业产生,它就是产业地域联系得重要表现。

现代物流业得作用:减少企业库存,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如考题:现代物流业对于经济协作与商贸活动得影响就是( C ) A、增加生产成本 B、增加中间环节,降低经济效益 C、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D、增加了企业库存与人力资源成本 3、科技与信息联系:企业为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及时获取技术创新得信息,必然要加强协作,扩大技术与信息得交流。 备注:工业地域得规划应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当地得优势条件,克服自己得限制性因素, 在条件比较好得地方,建设规模比较大得产业集群。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知识框架如下: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⑴气候: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指数、产量 ●光照光照长短、光照强弱影响农作物得分布; ●热量制约农作物得产量、种类、耕作制度与栽培方法; 如考题:农作物种类得分布、复种制度与产量关系最密切得自然条件就是( A ) A.光热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水分直接影响农业结构与耕作方式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全册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自然增长率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二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工人口总数多: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人口增长快慢。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密切相关。) 2 、世界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 工业革命之前一一比较缓慢的工业革命之后一段时间一一增长快速目前一一趋于平缓 3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①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②原因:自然灾害、战争、生产力低下、医疗条件卫生等。 ③分布::工业革命之前 现在少数落后封闭群体中。 过渡模式 ①特征: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②原因:工业生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医疗水平提高等。 ③分布:18世纪末的或19世纪初的发达国家,目前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三低”模式 ①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②原因:生产力高度发达,人口素质高,子女孕育成本高,福利制度完善等。 ③分布:发达国家以及个别发展中国家。 4、人口问题

、人口的迁移 概念: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多以行政区边界判定移动范围),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定居地改变)。地区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机械增长(迁移人口)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旧大陆—新大陆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 ③人口贩卖 (2)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城乡间的人口迁移) ①古代:战争、行政力量、自然条件 ②新中国成立20世纪80年代中期:边疆建设、户籍制度等 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政策、经济因素、向发达地区。 (3)影响人口迁移因素 ①生态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②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③社会文化因素(宗教) ④社会政治因素(战争、政策) ⑤其他因素 (4)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地理必修二 第三章 习题(附答案)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习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的“东耕西牧”,粮食作物分布的“北麦南稻”以及糖料作物的“南蔗北甜”的分布特点,反映出农业生产活动具有() A.季节性 B.周期性 C.地域性 D.计划性 2、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灌溉会导致() A、土壤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水体污染 D、土地荒漠化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若a、b、c分别表示蔬菜水果、粮食、木材,则影响①农业 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B.土壤和水源 C.市场和交通D.科技和劳动力 4、如果a、b、c分别表示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投入中的资金、科 技、劳动力,则下列各点中最能代表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是() A.①B.②C.③D.以上均不可能 右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回答下面试题5-6 5、与黄河中下游平原相比,该地农业的优势条件() A.热量充足 B.土壤肥沃C.水资源丰富D.太阳辐射 6、该类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A.水地流失的治理 B.酸性土壤的改良 C.荒漠化的治理 D.河流的综合治理 下图为某地土地利用图和农业产值构成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该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大牧场放牧业 B.种植园农业 C.混合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8、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A.劳动力投入多,科技含量低 B.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C.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D.生产灵活性差,市场适应性弱 下图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读图完成9-11题。 9、下列各区农业与地形因素最密切的是() ①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②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③ 江南丘陵种植茶树 ④吐鲁番种植葡萄⑤上海郊区发展园艺业⑥珠江三 角洲的基塘农业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⑥ D. ②⑤ 10、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图中的() A. 气候 B. 土壤 C. 市场需求 D. 政策 11、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未表示出的因素还有水源、科技 B. 政策的导向是农业市场地域范围扩展的主要因素 C. 促使农业向区域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原因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 一般情况下,图中各区位因素是不变的如下图所示,北方某村春夏生产粮食,秋冬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同时开办了养猪场,读图回答12~14题。 12、该村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B.乳畜业 C.混合农业D.商品谷物农业 13、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可以改善()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C.降水条件 D.土壤条件 14、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原因是大棚中的环境与自然状态相比()A.光照太强B.热量不足C.日温差较小D.年温差较大 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完成15-17题。 15、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 来自哥伦比亚。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 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 地形较平 B. 降水较丰沛 C. 气温较高 D. 土壤较肥沃 16、哥伦比亚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采用() A. 公路运输 B. 铁路运输 C. 航空运输 D. 海洋运输 17、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 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 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

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 秀人才移民 3、特点 国际: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 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四章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质量检测2020.04.1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4个,每小题2分) “阿尔及利亚Ghout绿洲农业系统”被入选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沙丘下的“地下河”和遮荫环境是绿洲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地农民在沙丘中挖出深达10-12米的大坑种植枣椰树,枣椰树可生长至30米高,当地农民在枣椰树下种植果树、蔬菜、药材及矮树和灌木等,逐渐形成了一片多层结构的农业生态系统。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Ghout绿洲农业系统最可能位于阿尔及利亚的 A. 南部 B. 西部 C. 北部 D. 东部 2、当地农民在沙丘中深挖大坑的主要原因是 A. 削减太阳的照射 B. 获得肥沃的土壤 C. 地下水埋藏较深 D. 增强地面辐射 3、当地农民在枣椰树下种植作物的好处是枣椰树下的 A.蒸发小 B. 温差大 C. 温度高 D. 土质好 时装是具有鲜明时尚感的服装,其特点是变化迅速、极富流行性和周期性.洛杉矶时尚街区是世界著名的时尚专区,街区内集聚了众多的时装企业,集时装设计、销售等于一体.这些时装企业一般不直接加工时装,而是将加工环节转给分包企业,生产灵活、产品款多量少,价格相宜.据此完成下题.

4.时装企业在洛杉矶时尚街区集聚的主导因素是() A. 交通 B. 原材料 C. 市场 D. 劳动力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5.一般情况下,河流R() A. 只有春汛 B. 只有夏汛 C. 只有秋汛 D. 春季和夏季各有一个汛期 6.城市P是在大型能源基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能源基地是() A. 水电站 B. 油田 C. 天然气田 D. 煤矿 7.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作为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主要优势是() A. 单位面积产量高 B. 人均耕地面积大 C. 交通发达 D. 水热条件好 8.城市Q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产地 B. 消费市场 C. 廉价劳动力 D. 高素质的技术开发人员 京津冀(固安)国际贸易城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2小时内可到达京津冀80%的区域,于2017年8月完工。京津冀(固安)国际贸易城在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下,势将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新标杆,北京专业批发市场转移的首选承接地。据此回答下题。 9.与北京相比,京津冀(固安)国际贸易城选址河北固安的优势条件是( ) A. 交通通达度高 B. 市场辐射面广 C. 品牌效应强 D. 土地成本低 10.北京专业批发市场转移至京津冀(固安)国际商贸城会(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教学教材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A.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B.农作物品种的选择 C.农作物生产所选择的地理位置 D.农业与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 2.水稻不宜生长在() A.热带季风气候区 B.温带季风气候区 C.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D.地中海气候区 3.下列关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成不变的 B.自然因素变化较快 C.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慢 D.各区位因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4.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中,作用越来越大的是()A.气候B.交通运输 C.市场D.政策

5.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发展立体农业,造成这种农业模式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市场 6.下列关于澳大利亚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耕作业已实现了商业化和机械化 B.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C.世界畜产品的最大产地 D.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 7.下列关于季风水田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水田普遍分布在亚洲 B.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 C.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D.亚洲季风水田农业所产小麦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绝大部分8.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特点有() ①机械化水平高②水利工程量大③单产低,商品率低④农场经营⑤科技水平低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③⑤D.②⑤ 9.有关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B.种植的作物是水稻和玉米 C.俄罗斯的该类农业一般为国营的 D.我国没有此类农业类型 10.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一般有() ①机械化水平高②地广人稀③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④自然条件优越⑤农业科技发达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1.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是()A.中国B.美国 C.印度D.俄罗斯 12.下列国家中商品谷物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均较为典型的是(①美国②阿根廷③加拿大④澳大利亚⑤南非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 13.下列国家的大牧场上,以养牛为主的是()A.美国B.澳大利亚 C.新西兰D.南非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章综合测试题

第三章单元测试题(地理)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空3分,共60分) 云南凭借自身的优势和我国农业产业调整、西部大开发时机,已逐渐发展为我国花卉产业带。2010 年云南花卉种植面积近 60 万亩,总产值超过 200 亿元。完成第 1~2 题。 1.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土壤 D .生物多样性 2.与世界主要花卉生产国相比,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人文优势是( ) A .劳动力 D .科技 C .交通 D .市场 3.2010 年,宁夏枸杞产量达 8 万吨,占全国的 60%。根据枸杞产量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可把宁夏划为枸杞的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从而为枸杞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了参考依据。宁夏枸杞的适宜种植区区别于不适宜、次适宜区的突出区位是( ) A .热量条件 B .降水条件 C .光照条件 D .水源条件 读“我国某地农业结构调整示意图”,完成第 4~6 题。 4.下列属于甲图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是( ) A .机械化水平高 B .商品率高 C .科技水平高 D .单产高,劳动生产率低 5.该地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可能是( ) A .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B .交通的发展 C .技术水平的提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读下图,回答 6~8 题。 6.M 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B.大牧场放牧业 C.商品谷物农业D.混合农业 7.M 区域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位条件不包括() A.当地广阔的市场B.便利的交通运输 C.先进的科技D.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 8.与 M 区域农业发展的背景关系最小的因素是( ) A.工业化的发展B.城市化的进程C.世界经济全球化D.国际局势多极化读“北美(美国和加拿大)小麦和玉米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完成第 9~11 题。 9.北美小麦和玉米集中产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B.商品化(谷物)农业 C.混合农业D.自给农业 10.北美小麦和玉米集中产区不具有的条件是( ) A.国际市场广阔 B.交通便利 C.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D.技术装备好 11.该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的特点是() ①机械化程度高②商品率很高③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④集中在大城市周围⑤耗费能源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⑤ 如下图所示,北方某村春夏生产粮食,秋冬利用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同时开办了养猪 场,读图回答 12~13 题。 12. 该村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水稻种植业 B.乳畜业 C.混合农业D.商品谷物农业 13.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可以改善( )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 C.降水条件 D.土壤条件 14.下图为我国某省部分区域农业发展格局示意图。 与大别山特色农业区相比,沿江平原农业区发展农 业生产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有 ( ) A.环境优美B.水源充足 C.交通便捷D.气候适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