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抚触护理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抚触护理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 临床护理 ?

261

外固定支架进行。③封闭创面及负压吸引:用3M 膜将V SD 材料、硅胶引流管和周围正常皮肤一起覆盖密封,接负压源进行负压吸引,连续7~10d ,然后根据创面情况,选择植皮方式。若创面感染未控制则更换V SD 材料负压封闭引流处理直至创面能Ⅱ缝合。1.3 结果

42例患者经一次清创,V SD 处理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利用植皮或皮瓣修复创面;其余6例经过二次处理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经皮好,行皮瓣转移创面后愈合。骨折端复位良好,固定牢固。无慢性骨感染、骨不连发生。2 护 理2.1 心理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患者常因突然意外事故伤,生活不能自理,加上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担心愈后不佳,往往产生烦躁,焦虑、悲观失望心理。我们通过积极与患者交谈,认真倾听其主诉,对其疑虑给予有效的疏导,并向其介绍该治疗方法及可行性,使其了解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增强治疗信心。2.2 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返回病房,护士即向麻醉师了解患者术中情况,监测神志、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变化。患肢用软枕抬高至稍高于心脏水平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观察患肢末端血运、感动、活动情况。

2.3 负压封闭引流的观察及护理

术毕回病房,首先连接负压源,调整负压在0.017~0.060MPa 之间,观察引流管的通畅情况,记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检查负压力是否适宜,管路是否有漏气现象,最常见的漏气部位为引流管或珊式固定钉的系膜式封闭处,以及三通接头连接处[2],如有漏气及时检查处理,如创面较大负压不够可用轮替夹闭技术,夹闭一部分管道,保证另一部分足够的负压吸引,交替进行,可以达到满意的引流效果[3]。注意保护好负压管路,不要牵拉、折叠管、扭曲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受压,以负压引流有效。每日更换负压引流管及引流瓶,记录24h 引流液的量,观察引流量的性状和颜色,更换过程

中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2.4 外固定支架的管理

术后做好针道护理,对于已有V SD 材料覆盖的针道,在封闭期间不需特殊处理,而无V SD 材料覆盖的针道则用络合碘棉球擦拭针孔处,2次/d ,及时清理针孔渗出液,使针道引流通畅。定时检查外固定螺钉是否松动,注意勿碰撞外固定支架,防止外固定支架松脱。注意功能锻炼的幅度,以免造成针道的切割损伤。2.5 功能锻炼

术后及时与手术医师沟通,了解骨折、固定情况,并根据骨折分型和个体的差异性,制定相应的功能锻炼计划,锻炼原则是早期(一般指2周以内)以肌肉自主的充分的收缩运动为主。如股四头肌收缩和踝关节、趾关节的伸、屈运动等。中期(一般指骨折后3~6周)可增大髋、膝、踝关节的活动幅度,每天4~6次,每次5~10min 。晚期:骨愈合已较坚固,可以去除外固定,进行全面的肌肉和关节活动直至完全的功能恢复。锻炼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牵拉负压吸引管道及碰撞外固定支架,防止管道脱落及外固定松脱。3 体 会

混合型外固定支架联合V SD 技术应用于下肢严重骨折并皮肤缺损患者,很好解决了复杂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同时应用V SD 技术处理创面,达到两项技术优势的叠加效果,是处理下肢严重骨折并皮肤缺损病人的发展方向,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护理上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做好负压封闭引流护理、外固定器针道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指导功能锻炼,是混合型外定支架联合V SD 技术治疗下肢严重骨折并皮肤缺损患者的重要保证。参考文献

[1] 王云,夏范蕾.多元化护理干预对G ustilo Ⅲ度损伤患者创面修

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10):934-935.

[2] 裘华德,宋九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8:34-36.

[3] 杨雪燕.负压引流技术在肢体创面应用中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

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1529-1530.

抚触护理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阳艳莉 黄美珍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妇幼保健院,广东 韶关 512100)

【摘要】目的 观察新生儿抚触、口服红霉素两种方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比较。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出生的82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新生儿抚触组41例和红霉素治疗组41例。两组均在早产儿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遵医嘱针对喂养不耐受而采用的改善喂养策略及静脉营养供给。红霉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治疗,每次2.5mg/k g ,每6小时口服一次,连续4~6d 。新生儿抚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每日2次抚触,连续4~6d 。 结果 两组患儿在住院时间和呕吐时间,胃残余量,日增加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新生儿抚触组与红霉素治疗组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方面疗效相当,在临床中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合理适度的用药提供临床依据。【关键词】早产儿;抚触;喂养不耐受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06-0261-02

长期以来,早产儿从一出生就备受关注,更有大量儿科研究人员致力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疾病防治,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也得到了逐步提高,但因为早产儿的生理特点及出现的喂养不耐受问题也屡见不鲜,本文分析比较新生儿抚触和红霉素治疗两种方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的82例早产儿均符合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标准[1],即①频繁呕吐(≥3次/d );②奶量不增或减少(>3d );③胃潴留(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并除外消化道畸形,消化系统器质性

262? 临床护理 ?

病变,严重感染。红霉素治疗组41例,男30例,女11例,体质量(2.1±0.5)k g,胎龄(35±1)周,年龄1~6d,其中合并新生儿高疸红素血症5例,新生儿吸入综合征3例,新生儿轻度窒息3例。新生儿抚触组41例,男25例,女16例,体质量(2.0±0.6)k g,胎龄(34±1.4)周,年龄1~6d,合并新生儿高疸红素血症6例,新生儿吸入综合征2例,新生儿轻度窒息2例,两组在治疗前胎龄,性别,年龄,体质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在早产儿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针对喂养不耐受而采用的改善喂养策略及静脉营养供给治疗。红霉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每次2.5mg/k g,每6小时口服1次,连续4~6d,新生儿抚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每天2次抚触,每次10~15min,连续4~6d。操作者均经过专业系统培训,操作时间选择在喂养后30min后执行,操作前调节合适的环境温度、湿度,充分暴露患儿,操作顺序为头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抚触头面部:用双手拇指从下额中央向外上方滑动,双手掌从前额发际向枕后,双手中指分别停在耳后乳突部。抚触胸部:双手分别从胸部的外下侧向对侧外上方滑动。抚触腹部:双手依次从新生儿右下腹经上腹抚触到左下腹。抚触四肢:双手抓住新生儿一只胳膊,交替从上臂向手腕轻轻挤捏,并搓揉大肌肉群,再用两拇指腹从新生儿手掌腕部向手指之间滑动,足与手的方法相同。抚触背部:新生儿呈俯卧位,双手掌分别放于脊柱两侧由中央向两侧滑动。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断

每日观察两组早产儿进食情况、呕吐情况、胃残余量、排便情况、日增加奶量等,并用以下3条作为判断喂养不耐受治疗有效的标准[2]。①治疗3d后呕吐停止;②治疗3d后胃残余量≤10%;③治疗第3天奶量/治疗前1d奶量(d3/d0)≥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疗效及观察指标比较红霉素治疗组有效25例,无效16例,有效率61%。抚触治疗组有效27例,有效14例,有效率为6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在呕吐情况,胃残余量,日增加奶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2组观察指标情况比较

呕吐(d)胃残余量(mL)每日增加奶量(mL)红霉素组(41例) 2.0±0.6 2.9±1.9 2.3±0.8

抚触组(41例) 1.9±0.8 2.7±1.3 2.4±0.6 P>0.05>0.05>0.05

3 讨 论

早产儿的生理特点使得其消化、代谢、排泄系统发育欠成熟,加上其胃容量小、排空快、脂肪吸收差、呕吐反射不良、食管贲门括约肌功能不佳和吸吮吞咽反射不良,出生时长时间缺氧,使肠道血流量减少,易有喂食耐受性不良,容易出现呕吐、胃潴留、腹胀等症状,由于进食少,影响到热量、水分等营养的供给,容易造成体质量不增,蛋白质不足,进而导致诸多并发症出现。因而,早产儿的喂养问题也更加得到医学界的关注。

红霉素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时是利用它的促胃动力作用和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这种特殊的分子结构使其空间构象及电荷分布与胃动素相似,因而结合并激活胃动素受体从而产生促动力效应[3]。经过临床观察具有一定疗效,但它的不良反应是因为其肝脏代谢,长期应用,可引起肝脏损害,并可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导致菌群失调。新生儿抚触是中华优生优育协会、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等机构根据0~1岁婴儿自身特点,对婴儿进行全身按摩,有效增强婴儿体质建立的一项健康工程。新生儿抚触是通过抚触者的双手对被抚触者皮肤各部分进行有次序、有手法的抚触和接触,抚触明显促进其体质量增长、智力发育等作用[4]。通过抚触增加皮肤血液循环,同时治疗信息会通过人体体表的触觉感受器及压力感受器沿着脊髓传至大脑,由大脑发出信息兴奋迷走神经,进而使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加,使机体胃肠活动增强[5],同时腹部抚触可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胎便排出,减少减轻腹胀、呕吐、胃残留等喂养不耐受症状。而且抚触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且具有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作用[6]。并对新生儿各个系统发育都有帮助。故利用新生儿抚触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可一举多得。

通过临床观察,笔者有如下体会:红霉素治疗组和新生儿抚触干预组两种方法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均取得一定疗效,红霉素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及胃排空,但不能促进早产儿消化道发育,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新生儿抚触无任何毒、副作用,且疗效显著。在早产儿出生后即可实施,能起到预防和治疗的双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瑛,邵肖梅,曾纪骅,等.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胃肠动力

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0,38(4):696-698.

[2] 陈健平,刘义.红霉素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J].临床

儿科杂志,2006,24(11):920-923.

[3] 李国峰,张斌,郭艳君.新生儿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

儿喂养不耐受39例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26(9):705-706.

[4] 连朝辉,张黎,朱言,等.抚触对新生儿内分泌及生长发育作用的

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5):455-457.

[5] 孙会平.对新生儿抚触增加体重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07,

29(4):343.

[6] 幸娟.婴儿抚触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观察[J].小儿急救医

学,2008,10(6):381.

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应用体会

关丽宏

(沈阳急救中心,辽宁沈阳 110006)

【关键词】创伤;急救;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2)06-0262-02

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创伤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每年死于各类创伤的总人数已达70万,而且创伤导致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