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评新文化运动

简评新文化运动

简评新文化运动
简评新文化运动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简评新文化运动

刘运豹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 新文化运动一方面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扫荡,破除了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束

缚,推动了科学和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在思想界掀起了追求真理、追求解放的热情;但同时它犯了形式主

义看问题的错误,认为中国文化一切皆好、西方文化一切皆坏,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求过于苛刻。这种因革

命而进行的文化改造,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功利主义的倾向。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传统文化

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可谓是灾难深重,满目疮痍。众多优秀的中华儿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与追求,渴望寻得一付能治中国病的灵丹妙药,可结果却使他们大失所望。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其间参与者无不倾注满腔热情,可他们收获的却是满目失望。就连民主斗士孙中山在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也不无凄凉地说:“夫吾党革命之初心,本以救国救种为志,欲出斯民于水火之中,而登衽席之上也,今反令之陷水益深,陷火益热,与革命初衷大相违背。”[1](158页)面对惨痛的失败,孙中山之后的知识精英们意识到:造成中国屡屡失败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被国人奉为“国粹”的封建主义旧文化。于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们在写着“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发起了一场范围广泛、意义深远的反对旧文化旧思想的新文化运动。这场被有的学者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运动已经过去80多年了。回顾历史,我们应对它作怎样的评价呢?

新文化运动像其他一切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既不可能完美无缺,也不可能一无是处。一方面它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对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享有绝对权威的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扫荡,破除了传统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科学和民主在中国的发展,在思想界掀起了追求真理、追求解放的热情,为五四爱国运动做了思想准备。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不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认为中国文化一切皆坏,西方文化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看问题的方法在后来产生了不良影响。另外,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于猛烈,以及功利主义的倾向,也是其本身的缺点。下面分别对其优、缺点加以评述。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处于思想迷茫、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之中。先是有袁世凯称帝,提倡尊孔读经。袁

世凯的皇帝梦破灭之后,又有张勋闹复辟的丑剧,一时间旧思想旧礼教死灰复燃,继续毒害广大人民的心灵。鉴于滚滚逆流都与导致中国人僵化、守旧、愚昧的尊孔尊君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们才提出对传统封建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进行批判。他们决心以“民主”与“科学”作为清洁剂去洗刷深积于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思想之垢,重塑自强、自立的中国人,使之有能力担负得起赶超列强、洗刷耻辱的重担。在这一点上他们无疑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打击。正如陈独秀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那德先生又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2](307页)李大钊说得更彻底:“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亡。”他斥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3](91页)。对于封建思想禁锢下的人民,陈独秀如是攻击道:“中国人民简直是一盘散沙,一堆蠢物,人人怀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完全没有公共心,坏的更是贪贿卖国,盗公肥私。”多数人怀着“还应该男人拖下辫子,女子包起小脚,吸鸦片,打麻雀,万事都由真命天子做主”[4]的心理。这些一针见血的言语无疑像一道道利剑,刺向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却被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封建思想之躯。它让阵痛后的国人意识到,中国的所谓“国粹”正是使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不从根本上把束缚人们思想数千年的传统思想文化和观念从头脑中清除,中国就难以跳出被人凌辱的境地。不但如此,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们还要求国人学习西方的“民主”以治愚,学习西方的“科学”以治穷。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的六种思想中,第一条便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思想。他说:“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

?

7

8

?

亦无以奴自处之义务”,“解放者云,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2](74页)。也就是说,所谓民主,不是要由当官的“为民做主”,而是人人平等,人民要由自己做主,即“由民做主”。而接下来的第六条是“科学的而非想像的”。他说:“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民主并重”[2](78页)。在这方面,他们挣脱了前人“中体西用”理论观念的束缚,彻底走出了借用西方文化的有用因素补充中国文化,以抵制外来文化、复兴民族传统的范围。不再把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置于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相对立的地位,而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来审视各种文化的发生发展状况[3](96页)。这在当时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精英们的这种以科学精神反对传统的实用理性精神,以理性主义反对传统的信仰与愚昧,吸收西方民主精神,增强了中国人的近代意识和反帝反封建的信念。他们系统地批判了封建传统,在新的高度上唤起了近代中国人的爱国意识和文化落后意识,并促使中国人去勤奋地吸取西方文化中有益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养分。“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输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民族文化观念的嬗变”[5]。它使中国人的思想受到了一次空前的现代化洗礼,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准备了大批人才,为新时代的到来举行了奠基典礼[5]。

我们在评价新文化运动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不足之处。

首先,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过激,范围过广。没有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并继承它,这种激进地反传统思想给后来造成了不良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不会也不可能像新文化运动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鲁迅把儒家伦理道德比作吃人的“鬼魅”。他怒骂“中国的国粹……等于放屁”[6],“保存国粹”的人便是“现在的屠杀者”,他们“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7]。陈独秀更认为造成中国落后的是“学说之为害:“老尚雌退,儒崇礼让,佛学空无”。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确有糟粕部分,但并不是所有传统文化都像他们所说的那样糟糕。并且其精华部分就像陈年老酒一样,历久弥香。和我们同样接受过儒家文化熏陶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如今已经作为小龙腾空而飞了,而就目前来看,我们这条巨龙要想腾飞还尚需时日。相比之下,在表层意义上我们可能是最疏远儒家文化的一个民族了。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新文化运动这种过激的批判方式提出质疑。

其次,由于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传统文化的打击过激、过广,致使其间请进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找不到良好的生存环境而没能较好地为中国服务,远没能达到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的期望值。

在欧洲进入近代之前的文艺复兴时,反传统的斗士

们无不是伟大的复古主义者。他们在致力攻击传统的同

时,又牢牢地立足于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上。在这场复兴

运动中,近代资本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发生了沟通

和融合,给近代欧洲的腾飞插上了翅膀。而中国的新文

化运动恰恰缺少这一精神。它的产生基本上是得助于西

方文化的引进。当然,这种敢于引进的精神是值得肯定

的,它有利于横向交流,使中国文化纳入到世界文化的

格局中发展自己。但由于在文化源流上的自身局限,以

及新文化运动短短几年不可能完全摧毁的中国文化没能

提供正确的迎受点,致使外来文化、主义一进入中国就

自行消解,或发生质变,没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其结果

反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再次,新文化运动中的急躁情绪和功利主义倾向也

是它的一种不足。

五四运动发生于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之后。这场革

命用枪炮决定了的和尚未决定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理论形

态给予展开。因此,新文化运动便带有为推翻帝制、建

立共和的辛亥革命寻找思想文化依据的使命。又由于当

时中国极端贫弱,与世界的差距很大。悬殊的贫富对比

使中国人缺乏必要的耐心和信心去从事点滴的、局部的

改造,总是梦想有一种灵丹妙药似的东西突然降临中国

大地,消除所有的弊病。和成功的范例欧洲的文艺复兴

相比,新文化运动刚好是逆向而行。欧洲在继承文化传

统基础上的启蒙轨迹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大革

命,而在中国,新文化的启蒙不是从哲学和科学上继承

文化传统,而是作为一场大革命的补课而去寻找哲学和

科学上的依据,它轨迹成了:辛亥革命→启蒙任务→新

文化运动[8]。而从时间上看,新文化运动前后历时仅仅

六年,而欧洲的文艺复兴却前后持续四百年!两相比

较,新文化运动的急躁情绪和功利主义倾向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1

[2]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A].陈独秀文章选编:

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1

[3]陈廷湘,李慧宇.中国新文化思想史纲[M].成都.四川

大学出版社.1995.

[4]陈独秀.卑主无甚高议[A].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

[M].北京:三联书店,19841

[5]杜江南.五四运动70周年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J].理论

学习月刊.1989,6、7合刊1

[6]致钱玄同(1918-07-05)[A].鲁迅书信集:上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1

[7]鲁迅.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A].鲁迅选集:第一卷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1561

[8]陈思和.“五四”与当代[J].复旦学报.1989,(3).

?

8

8

?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浅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从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我了解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推进中国革命新阶段的必要条件。从当时那些中国先进分子的爱国热情和团结的力量中体会深刻。 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亲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领导开始。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给封建专制主义及其伦理道德一次沉重的打击,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促进了知识青年的觉醒,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们更迫切的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各种各样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思想流派的传播敞开了大门。 1919年5月5日,以北大学生为代表,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发起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但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新文化运动只是开了探求“新文化”的序幕,而五四运动是对新文化运动的一种延续和发展,突出表现在爱国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解释越来越走样,把“科学”、“民主”、“爱国”当成这场运动的历史意义。在

那时,新文化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并且产生着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至如今,虽然已经过了八十年,还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观点相去甚远,需要继续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正在于提出了建立中国“新文化”的要求。其中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成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并且确定了每年的五月四号是中国青年节。可见,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意义的重大。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

《新文化运动》教学案例与分析[设计理念] 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成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长期以来,在传统史学研究的社会大背景下,部分历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地位却体现得很不充分。再加上老师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历史教学丧失了历史本来的活力和生机,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一点点翻腾的浪花。历史新课程要求教师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本着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开放历史教学,让生活走进历史教学,将“死”的历史教“活”,同时历史教育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乘着音乐的翅膀 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的同时,同学可熟悉校园名谣《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音乐)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原诗)希望胡适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老师提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歌词的寓意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它的词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巨匠胡适,歌中的兰花草象征着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适焦急地等待着这株迟迟未开的兰花,象征着他希望自由主义之花早日开遍全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胡适,走近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欣赏老照片。 中学历史教材关于历史背景的介绍,大多是结论化的观点。我从学生思维层次的角度出发,精心挑选一组老照片:一张旧式婚礼、一张新式婚礼、一张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一张民国时期的女学生。 教师提问:请大家欣赏老照片,观察辛亥革命前后男性和女性的服饰、发式分别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教师过渡:社会生活的变化必将折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变化。那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各有什么新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知识分子必须寻求新的出路继续完成这一任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假如你是当时一位从西方留学回来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做法,你会做何感想?并采取什么行动?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知识分子的身份决定了你最大的可能是拿起笔杆代替枪杆,通过写文章、办报纸、办报刊等方式来批判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做法,而你又是受过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影响的,

浅谈新文化运动之利弊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思考 知行1501 徐鹏宇XXX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新文化运动全面反封,将中国所有的古典文化都归于需要“反”的行列,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思考: 在我看来,新文化运动自然有它很成功的一面。首先,它对中国的传统封建文化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批判,通俗易懂得向人民传播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即“德先生” 与“赛先生”,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民智。其次,它推动了五四运动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中国的学生与工人阶级的觉醒。除此,新文化运动还催生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最后,关于文言文的简化,使得国文教育更加容易实行,对当时中国教育的普及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然,新文化运动还有着自己的弊端。新文化运动高举着反孔的旗号,一概反对任何与儒家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因此,才让民主和共和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使得北洋政府关于封建礼教和封建王朝的复辟不能轻易得逞。然而,据我所知,陈独秀与胡适之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过于激烈。陈独秀曾经建议中华民国将英语作为国家的母语,废除中文。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纵然新文化运动是成功的,但其中关于传统文化的看法过于偏激。更好的选择应该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看待,客观分析。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是去自己国家根基和特色的基础上发展。 除了分析利弊,新文化运动带给我的感受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想要成长想要进步都是不容易的。然而,最重要和最不容易的是引领他们进步的鸣声者,他们往往看得比一般人更高,更远;并且他们还在不断得去努力通过自己的鸣声去影响他人,去引领整个民族。就如同伏尔泰之于俄国;卢梭之于法兰西;龙马之于日本,鲁迅之于中国。正是由于新文化运动中高级知识分子对民众的启迪,对民智的开化才为了中国未来反帝反封建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才得以使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提升,让这个国家更美好。这又从另一个角度反应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要素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影响。这也启示了当今的我们,若想提高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以及文明程度,就不能放松对文化的培养和发展,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新文化运动》重难点分析

《新文化运动》重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本教学的重点之一。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新发展,构成了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因此,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自然也就成为本教学的重点之二。 2.难点分析: (1)辛亥革命后,尽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辛亥革命前因对封建思想的批判不彻底,以至于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思想上是黑暗时期;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 (2)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新文化运动离学生的现实太远,在学习中难以理解,因此,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便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三方面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突破难点。 (3)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如何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去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便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二。教学时,我用图表形式,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突破难点。

浅谈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doc

浅谈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学生:学号: 内容提要: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孔 孟之道。这是基于以下认识:第一,儒家学说是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第二,儒家学说所宣扬的封建等级制度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及自由、平等、独立的精神不能相容。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民主在《新青年》创刊号中校称为“人权”。人权的含义,除了包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外,还包括个人人格的独立、个性解放。科学,是《新青年》提出的另一个响亮的口号。当时所提倡的科学主要还不是指自然科学的研究,而是指发扬科学的精神,即反对鬼神迷信,宣传唯物论,反对偶像崇拜,树立对真理的信仰,主张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观念和一切社会问题。激进民主主义者把民主和科学比作“舟车之两轮”,提倡“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敬告青年》 ) 。这种民主和科学仍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及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的范围,共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范畴。于此同时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批判封建文化思想的同时,又向其表现形式——旧文学发起攻。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并行。文学革命以白话文运动为先导。 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局限 一、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国内背景 1.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而在经济上要求打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代表的旧生产关系的束缚;政治上要求进步和改革,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提高自身地位。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这种要求反映在政治上就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进行维护共和的斗争;反映在经济上就是呼吁“实业救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反映在思想文化上就是一部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激进的民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新文化运动教材教法 一、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青年》的创办”。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导入框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不屈不挠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起积极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败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这里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书中人物画图,并作必要的人物介绍,以突出地说明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讲清楚: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这里,教师应强调两点:①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②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三)教材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是“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过程中,应讲清两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文明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特别是一战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李大钊热情宣传社

浅谈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浅论新文化运动 对中国的影响 学院:XXX 专业:X 班级:X 学生姓名:X 学号:X 指导老师:X

浅论新文化运动 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发生在二十世纪前期的启蒙运动。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1919-1924年的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它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五四爱国运动;封建主义;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启蒙运动;《新青年》;中国传统文化;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

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处于内有外患的境况,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李大钊等。 新文化运动述论: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开始的,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拥护的“德先生”和“赛先生”。 陈独秀看来,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科学,狭义指自然科学,广义指社会科学。他强调要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

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学习了“新文化运动”大家就会有所了解。 二、【教学过程】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探究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同时观看视频——袁世凯祭孔,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把文献资料展示给学生,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其思路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学内容运转。学生通过观看、联想,在实物的刺激下,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阅读、概括、分析能力。 结合预习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评价点拨,再用多媒体演示出课本结构如下: 1、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 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3、思想:①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 探究二:结合课文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具体情况如何?结合小字,了解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思想。(学生回答后,老师评价点拨。)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抨击尊孔复古逆流。 (从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916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中心:北京大学 (理由:蔡元培先生的主要思想:“思想自由”:实质是让新思想能在北大得以传播;“兼容并包”:鼓励新思想的倡导者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正是由于蔡元培先生的这种进步的思想,使北大汇聚了很多精英人才,(正因为如此北大讲台上有西装革履的进步人士,也有身穿马褂的封建遗老)成为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多媒体出示北大图片、校徽,教师简介北大历史,并指出奠定北大重要历史地位的事件——新文化运动和北大校长蔡元培,从而引出蔡元培并介绍蔡元培及其办学新思想。 (三)主要内容: 探究三: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观看多媒体出示的相关材料进行回答。

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之交发生的一次以启蒙为显著特征 的文化启蒙运动。这次启蒙运动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无论从性质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显著的不同。新文化启蒙运动前期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开展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先秦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那么,五四运动就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源头。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文革时期对学术的摧残, 关键词:五四运动研究;回顾;前瞻;新方法:新视野;五四; 一、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早期维新派冯桂芬、王韬、马建忠、薛福成等就率先提出了变法主张。但1898年“戊戌六君子”的鲜血证明: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政治,只进行制度改良是行不通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把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也搬到了国内,但是在民主政制的外壳下却潜藏着封建的意识形态。北洋军阀窃取国家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对外不断出卖国家主权以迎合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屡遭挫折。国内政治局面极为混乱,连“民国”的招牌也岌岌可危。 (二)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历史分期 关于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历史分期,学界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根据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内容流变、性质转化,以把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分为前后两期为宜,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自1915年5月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兴起,至五四运动为前期;自五四运动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结束为后期。

新文化运动素材

新文化运动从未提出过“打倒孔家店”口号 核心提示:有意思的是,其他“反孔”精英也都一再声明不反对孔子本人,1917年2月4日,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写到:“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打孔家店”,还是“打倒孔家店”?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有一个感觉,以为“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就盛行的口号,事实却并非如此。 北京大学教授王东在他的《五四精神新论》一书中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各种代表人物来看,无论是最主要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还是略逊一筹的刘半农、周作人、易白沙、吴虞等人,甚至包括思想最激进、最极端的钱玄同,任何一位代表人物都没有提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如今能找到关于“孔家店”最早的记录就是1921年6月16日,胡适在给《吴虞文录》作序中首次提出“打孔家店”。 具体是在什么时候,“打孔家店”演变成了“打倒孔家店”?此事不好考证。王东认为,把“打倒孔家店”看作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性口号,是一种夸大和曲解,如果要为这个升级版的口号寻找一个起源的话,那就是缘于陈伯达等人的加工改造。 新中国成立以前,陈伯达在建议成立“中国新启蒙运动学会”时表示,愿意“接受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的号召”。 后来“打倒孔家店”的说法又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不少历史书籍和关于五四的论述中中都可以见到“打倒孔家店”的说法,比如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经学史的演变》中说道:“五四运动中的‘名将’之一的吴虞先生,曾被称为‘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萧超然所著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说:陈独秀“高举 ‘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与当时甚嚣尘上的尊孔复辟倒退逆流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经历过“文革”后,“打倒孔家店”更是被广为人知,以至于许多人一提到“五四运动”,立刻便想到“打倒孔家店”。 “打孔家店”与“打倒孔家店”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打”只是一种动作,“倒”却昭示了一种结果。“打”的性质侧重于批判,“打倒”就是全盘否定了。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流行开来后,也立刻带动了人们对“五四”的符号性理解,在对传统怀有偏激情绪的人看来,“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的革命彻底性之集中;而在对传统文化有深刻认同的人看来,“打倒孔家店”则是全面否定传统的历史虚无主义的罪证。这样一来,“五四”就失去了它的丰富性和立体性。

浅谈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浅谈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是对中国现实的回应,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从鸦片战争开始,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从封建思想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放眼世界,不断地向西方学习,追求真理。但在革命的实践中,屡遭失败。在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后,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现实产生了怀疑和动摇。面对中华民族大众的无知和愚昧,他们决定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这一运动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陈独秀、蔡元培、刘半农、胡适、鲁迅、李大钊为代表的人物,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积极地宣传思想,开展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思想、旧传统,其主要口号是反对孔教。批判封建纲常礼教,主张文学革命,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前期针对当时正在十分猖獗的复古尊孔的反动思潮,举起民主和科学的两面旗帜,用民主和科学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的呼声反映了在实际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深受封建桎梏之苦的青年的要求,引起他们的共鸣,激起他们的斗争热情。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把打击的矛头直指封建时代的圣人孔子,掀起“打到孔家店”的潮流。

开展的文学革命就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诌议》掀起文学革命运动,1918年4月起,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社会,对文学革命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且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对中国文体改革产生重大影响。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浅析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浅析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及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的自我反思 内容提要:说起新文化运动,学过中国近代史的同学相信都是十分熟知的了。提起新文化运 动,不知道大家最先会想到什么呢?它的历史意义,它的进步性,还是这次运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的,一般人们谈起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往往只会想起这种激进主义产生的重要意义及其进步性,人们往往会忽略这种激进主义的局限性,也许这是人的天性使然,人们记住某一件事往往大多都只记得它好的一方面。我们就谈谈在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的局限性以及对这样局限性的反思。 关键字:新文化运动国际国内环境局限性先进分子封建思想 一、我们就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对新文化运动作一个简要的论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

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的天空满布阴霾。这个时期,为拯救陷在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寻找新的出路,中国的先进分子曾历尽千辛万苦,他们努力向西方国家学习,但是这样的学习却让他们处处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中。所以一些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的束缚中和蒙昧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和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也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部分激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束缚、力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新文化运动向封建主义和传统文化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就是这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使各种新思潮的涌流滚滚而至,而

历史活动案例

附录2:历史教学活动案例 案例1 活动主题:成语知识竞赛 活动目标 (1)搜集与中国古代历史事件有关的成语故事。 (2)从成语中看历史,初步了解历史对语言、词汇的影响。 (3)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4)学习参与知识竞赛等活动的方法。 活动资源 中国古代史教科书、普及性历史读物、汉语成语词典等有关资料。 活动过程 (1)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收集成语故事,并将每条成语的来源及含义写成纸条。 (2)推选数名同学,分别担任主持人、评分员和记分员。各组将收集和写好的成语交给主持人。全班开展成语知识竞赛。竞赛可分为必答和抢答两部分。必答是由主持人分别向各组提出成语,由各组回答该成语的历史典故;抢答则不指定小组回答,由各组抢先回答。 (3)根据各组得分情况,评出优胜组。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 活动说明 可将收集的成语故事绘成图画展览,也可在开展成语故事会。 案例2 活动主题:编制历史小报——新文化运动的巨匠 活动目标 (1)了解和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感受这些杰出人物在探索中表现出的强烈爱国情感,体会中国文化新发展的时代精神。 (3)学习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运用资料展示和说明历史事物的方法。 (4)增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活动资源 历史教科书、网络资源、历史博物馆资料等。 活动过程 (1)自愿结合成小组,制定小报设计方案,如确定小报的主题、刊头等;并明确分工,如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等。 (2)根据自己所定主题,分头收集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图文资料。 (3)按照分工,编写文章,确定插图,合作完成小报的编辑。 (4)将编制好的历史小报在班上进行交流,交流后在班上进行展示。 (5)依照编制历史小报的评价量规进行自我和小组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依据量规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 活动说明 编制历史小报的评价量规应在活动之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并发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使用。历史小报的评价可从主题明确、具有历史感、材料充实、版面安排合理、文字流畅、设计有创造性等方面考虑。 案例3 活动主题:图说抗日战争 活动目标 (1)加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2)学习处理历史材料、编写历史故事的方法。 (3)学习组织小组活动的基本方法,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4)学习用图画来表现历史或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动资源 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图片资料、有关抗战的各类普及读物、绘画材料等。 活动过程 (1)向学生讲解创作绘制连环画的各项要求。 (2)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为“图说抗日战争”的三个主题,每个主题可包括7~10幅图画。学生分为三个创作小组,各小组选择确定一个创作主题,拟定工作计划。 (3)依据创作主题,收集资料,分工协作,编写抗日战争有关史事的故事大纲。设计“图说抗日战争”有关主题的各个画面,撰写画面解说词,绘制图画。 (4)集中展示各小组创作的连环画,请学校同学参观;各小组派一名讲解员,为参观的同学进行解说。 (5)活动总结。各小组交流活动心得。

《新文化运动》课例分析

《新文化运动》课例分析 历史组李兴万 时间:11月19日 地点:多功能厅 内容:观看浙江师范大学附中陈亚利老师示范课 经过教研做的精心组织,我们观看了由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陈亚利老师的历史课——《新文化运动》。 这节课中陈老师真的做到了跳出课本来讲历史,但是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陈老师以《新青年》的创办过程以及发表的文章来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这个角度找得很好,既能给学生以新鲜感,又不脱离历史事实的范畴。 在整堂课当中,她通过对《新青年》杂志办刊缘由的分析,通过解读杂志的封面,对人物的分析,通过研究杂志的目录,研究杂志所创造的主题,而且还研究了当时的作者群,解读了读者群,通过这些环节,多角度地还原了新文化运动,而且整堂课教学设计贴进学生的能力和认认知,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引导学生把问题基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以审视,给知识以实证,以期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感悟,也增加了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在整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感到非常充实,颇有趣味。 另外听完本节课我感觉到的是陈老师的课重于细节有韵味。历史是具体的、是生动的,而要把历史讲活,就离不开具体的情节,这堂课在这个方面可以说做得非常精彩。比如说整堂课,她解读了杂志的

封面人物,那么从中可以折射其价值的取向。她分析了《新青年》当中的读者群,她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叶挺,通过他们当年阅读这个《新青年》之后他们所阐发的感受来反映这本杂志的价值。你比如说在讲到陈独秀他到北大去的那个细节,讲得非常的生动,这些细节的处理,既拉近了跟学生的距离,又增加了课堂的魅力。总之我感到这堂课是一堂踏踏实实,轻负担高质量的一堂好课。 怎样上好一堂课?一般来说我感到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三点,第一点就是要能够带给学生经验的分享,不是由教师告诉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他自己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第二是要有理智的挑战,就比如有有思维性,要给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恰如其分的问题来测试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来获取认识上的收获与喜悦;第三个是要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知识,并把知识最后组织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陈老师这堂课我感觉到她是比较好的体现了这三个方面,而且这堂课也贴进学生的生活,贴进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对学情把握比较好的的一堂课,它充分体现了我们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所以我感觉听了这堂课使我获益匪浅。

浅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浅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摘要:1917年7月胡适由美国回到中国,8月份来到北京,任北大文科教授兼哲学研究所主任。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漩涡当中,对于具有新思想、又抱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的胡适来说,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改变中国的时机。于是胡适精神抖擞投入到新文化运动当中,并在这划时代的时期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成为在中国政治思想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政治学术等思想是如何呢?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又是如何呢?本文章在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浅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在新文化运动当中,一群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具有新思想和具有强烈的爱国之情的知识分子成为这场运动中的领导者,他们包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他们高举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他的思想观点以及所做的贡献给当时的旧中国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我们不断回望“五四”,并且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了解胡适在新文化运动当中的作用,这给当代的我们带来不少的启示。 在政治上,胡适反对封建主义,倡导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些思想观念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胡适一直都以民主和科学为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基础。自从由美国留学回来后,胡适就十分欣赏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面对腐败的北洋政府,他曾经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提倡民主政治。他曾经起草过《争自由的宣言》。文章指出“应废除北洋政府的‘警察条例’,废除所谓的‘出版法’和‘报纸条例’。文章主张: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居住、迁移以及人身自由等这些‘基本的最小限度的自由权’,应得到充分保障。1在思想上,胡适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打倒孔家店”,宣扬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 胡适一直都十分反对封建主义传统思想对个人思想的束缚,他赞成广大人们争取自己的个性自由。胡适认为中国的个性发展受到孔教礼仪的严重束缚,他认为要重新创造出新文化思想,就要“打倒孔家店”。他曾经在《吴虞文录序》说过,“何以那种种吃人的礼教制度都不挂别的招牌,偏爱挂孔老先生的招牌呢?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2这反映出胡适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儒家孔学的态度十分鲜明。 胡适还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从贞操问题中解救了女子,解放了女子。胡适在留美时就十分关心女子解放的问题。他在《女子解放从那里做起》和《女子问题》等一系列的文章中就提出要解放女子,强调女子应该要自由独立,强调女子在教育、政治等方面都拥有跟男性同样的权利。这对于促进当时的女子解放运动起了较大的作用。除此,胡适写了《论贞操问题——答蓝志先》、《贞操问题》等文章,抨击当时的“贞操论”,认为“贞操论”是一种“不合人情、不合天理的罪恶”。他认为女子被污辱,不是女子的责任,不应该用“贞操论”来衡量。胡适这些观点都有力抨击了当时的旧道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在文学上,胡适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胡适在文学改革当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胡适留美的时候,就开始提倡白话文了。他第一本的白话诗集叫做《尝试集》。在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文的宣言——《文学改良诌义》。他在文章当中提出八条温和的改革建议:(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摹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作无病呻吟。(五)务去烂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3在创作实践方面,胡适以诗歌、戏剧、散文、小说等方面的创作倡导白话文,显示白话文的强大生命力。 1朱文华著《胡适评传》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107页 2胡文生著《向西方学习——走近胡适》2005年第30页 3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2005年第151—152页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及发展概况。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 3、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通过影片、图片、材料、辩论、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 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教师概述: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

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 二、讲授新课: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新的出路在于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推行反动的文化政策。 3、提问: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投影展示《青年杂志》、《新青年》,并简单介绍。 4、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民主、科学。 5、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投影出示陈、李、胡、鲁四位人物。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这四位人物,大家鼓掌欢迎,先请四位做自我介绍。然后我们请这几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6、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7、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