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质学整理

地质学整理

地质学整理
地质学整理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在当前阶段,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2、地质学有什么特点?

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②地质学具有多因素互相制约的复杂性。

③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④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⑤包含许多独立的分科

⑴地质学观察与研究的范围和领域日益扩大。

⑵地质学研究的精度与深度随着多学科的合作不断提升。

⑶实验与模拟成为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⑷全球构造理论不断补充完善。

⑸资源与环境是地质学服务的两个方面。

⑹国际合作成为现代地质学研究的必然趋势。

3、常用的地质学研究方法。

⑴演绎和归纳⑵野外调查⑶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⑷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

英国莱伊尔现实主义合理部分“以今证古”

4、地球内部划分哪些圈层?划分依据是什么?

①地壳、地幔、地核

②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及所通过介质的刚性和密度的变化而改变的规律判断

(纵波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速度较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速度较慢。)

5、什么是地质作用?分为哪两类?

①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②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简称内能)引起的,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

③外力地质作用:由地球以外的能(简称外能)引起的,主要有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等。

6、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是什么?

①源于内能的内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下深处进行,但也常常波及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质或重熔,以至形成新的岩石,或者使岩石圈分裂、融合、变位、漂移,使大地构造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②源于外能的外力地质作用主要在地表或靠近地表进行,不过也可能延伸至地下相当深处,它使地表岩石组成不断发生变化,使地表形态不断遭受破坏和改造,但外力地质作用几乎均有重力能参与。

③各种地质作用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太古宙形成的地层称太古宇,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系)

8、熟记地质年代表P472(寒武纪—第四纪)

9、什么是矿物?什么是晶体、非晶质体、结晶习性?

①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②晶质体,就是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往往表现为一定的几何外形,即具有平整的面,称为晶面;晶面相交称为晶棱。这种具有良好几何外形的晶质体,通称为晶体

③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都是非晶质体,如天然沥青、火山玻璃等

④在相同条件下形成的同种晶体经常所具有的形态,称为结晶习性(分为三种类型:一向延伸型、二向延伸型、三向延伸型)

10. 试述矿物的自色、它色、假色和条痕及其对矿物的鉴定意义。

①因矿物本身固有的化学组成中含有某些色素离子而呈现的颜色,称为自色。具有自色的矿物,颜色大体固定不变,因此是鉴定矿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有些矿物的颜色,与本身的化学成分无关,而是因矿物中所含的杂质成分引起的,称为他色。无色、浅色矿物常具他色,他色随杂质不同而改变,因此一般不能作为矿物鉴定的主要特征。

③有些矿物的颜色是由某些化学的和物理的原因而引起的,统称为假色。

④矿物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通常是利用条痕板(无釉瓷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的痕迹的颜色。由于矿物的粉末可以消除一些杂质和物理方面的影响,所以比其颜色更为固定。因此条痕在鉴定矿物上具有重要意义。

11. 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各分为几级?矿物的颜色与条痕有何关系?

①矿物的光泽分为7种

②矿物的透明度分为3级:

(1)透明矿物:矿物碎片边缘能清晰地透见他物,如水晶、冰洲石等。

(2)半透明矿物:矿物碎片边缘可以模糊地透见他物或有透光现象,如辰砂、闪锌矿等。(3)不透明矿物:矿物碎片边缘不能透见他物,如黄铁矿、磁铁矿、石墨等。

③矿物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由于矿物的粉末可以消除一些杂质和物理方面的影响,所以比其颜色更为固定

13.何谓矿物的解理和断口?并学会观察。

①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沿着一定方向分裂的面叫做解理面。解理是由晶体内部格架构造所决定的。不同的矿物,解理程度也常不一样。在同一种矿物上,不同方向的解理也常表现不同的程度。根据劈开的难易和肉眼所能观察的程度,解理可分为下列等级:

(1)最完全解理矿物晶体极易裂成薄片,解理面较大而平整光滑,如云母、石膏等。

(2)完全解理矿物极易裂成平滑小块或薄板,解理面相当光滑,如方解石、石盐等。

(3)中等解理解理面往往不能一劈到底,不很光滑,且不连续,常呈现小阶梯状,如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等。

(4)不完全解理解理程度很差,在大块矿物上很难看到解理,只在细小碎块上才可看到不清晰的解理面,如磷灰石等。

(5)极不完全解理(无解理)如石英、磁铁矿等。对具有解理的矿物来说,同种矿物的解理方向和解理程度总是相同的,性质很固定,因此,解理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②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的断开面叫做断口。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为消长的,即一般说来,解理程度越高的矿物不易出现断口,解理程度越低的矿物才容易形成断口。根据断口的形状,可以分为贝壳状断口、锯齿状断口、参差状断口、平坦状断口等。

14.矿物按晶体化学分为哪几大类?简述各大类矿物的特征。

①自然元素矿物:这类矿物较少,其中包括人们所熟知的矿物,如金、铂、自然铜、硫黄、金刚石、石墨等。这里只介绍石墨和金刚石。

②硫化物类矿物:本类是金属元素与硫的化合物,大约有200 多种,Cu、Pb、Mo、Zn、As、Sb、Hg 等金属矿床多由此类矿物富集而成,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③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类矿物:本类矿物分布相当广泛,共约180 多种,包括重要造岩矿物如石英及Fe、Al、Mn、Cr、Ti、Sn、U、Th等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是铁、铝、锰、铬、钛、锡、铀、钍等矿石的重要来源,经济价值很大。

④含氧盐类矿物:本大类是金属元素与各种含氧酸根(如SiO4、CO3、SO4、NO3.等)的化合物,种类繁多,数量很大。

⑤其他盐类矿物

(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矿物,含氧盐矿物。)

15.什么是岩石、什么是岩浆?岩浆的种类和来源。

①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有些岩石主要是由一种矿物组成,但更多的岩石是由几种矿物组成。岩石是地球发展的产物,但陨石和月岩也是岩石。岩石记录了过去发生的地质事件。为了探讨地球的发展历史和规律,岩石是最重要的客观依据;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岩石中含有各种矿产资源,有些岩石本身就是重要矿产,一定的矿产都与一定的岩石相联系。由此可见,研究岩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根据成因,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②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成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硅酸盐熔浆为主体,一部分是挥发组分,主要是水蒸汽和其它气态物质。

③根据岩浆中SiO2 的相对含量,可以把岩浆分为酸性岩浆(SiO2>65%)、中性岩浆(52—65%)、基性岩浆(45—52%)和超基性岩浆(<45%)。

④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

16.鲍温反应序列及其理论价值

①岩浆在冷凝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不断改变,各种主要造岩矿物结晶析出有一定的顺序,而且先析出的矿物与岩浆发生反应,使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而产生新的矿物。1922 年美国鲍温(N.L.Bowen,1887—1956)在实验室观察相当玄武岩熔浆的冷却结晶过程并结合野外观察,得出玄武岩岩浆造岩矿物的结晶顺序以及它们的共生组合关系,称为鲍温反应系列。从高温到低温岩浆结晶过程包括两个并行的演化系列:一方面为属于浅色矿物(硅铝矿物)的斜长石的连续固溶体反应系列,即从富钙斜长石向富钠斜长石演化(也就是从基性斜长石向酸性斜长演化);在这个系列的演变过程中,矿物晶体格架没有很大改变,只是矿物成分发生连续的变化,实际上是连续的类质同像过程。另一方面为暗色矿物(铁镁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即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的顺序结晶;在这个系列演变过程中,前后相邻矿物之间不是成分上的连续过渡,而是岩浆同早期矿物发生反应产生新矿物,相邻矿物的结晶格架也发生显著变化。随着温度下降,在岩浆晚期此二系列合成单一的不连续反应系列,依次结晶出钾长石、白云母,最后析出石英。

②鲍温反应系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岩浆中矿物结晶顺序和共生组合规律,提供了简易掌握火成岩分类的方法。鲍温反应系列只能代表矿物结晶顺序的一般模式,它不能解释火成岩结晶过程的所有复杂现象。

17.岩浆深成侵入岩与浅成侵入岩及喷出岩的产状各有哪些?岩墙与岩脉有何区别?

①在地下相当深处的岩浆侵入活动,称深成侵入作用。这种侵入是通过岩浆对围岩的熔化、排挤、俘虏碎块以及变质等方式而逐渐占据空间的。其结果是形成深成岩体。深成岩体处于压力大温度高的条件下,冷凝过程可以上百万年计,故往往形成结晶良好、颗粒粗大的岩石。岩体一般规模很大。其主要产状有岩基、岩株等。

②在地壳浅处的岩浆侵入活动称浅成侵入作用。这种侵入是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着断层、裂隙或层理贯入的方式进行的。其结果形成浅成岩体。浅成岩的规模较小,冷却较快,所以常常形成结晶颗粒较细或大小不均的斑状结构。其主要产状有岩盘、岩床、岩墙、岩脉等。

③火山锥、岩流、岩被

④一种近似岩墙的岩体称为岩脉。一般说,岩墙与围岩之间没有成因上的联系,而岩脉则有成因上的密切关系。一个深成岩体当其主体部分凝固之后,而其内部还残留有未凝固的岩浆,这部分残余岩浆可以侵入到母岩中去形成岩脉。

18.试述火山喷发类型和全球火山分布规律。

①火山喷发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后者又有爆烈、宁静、斯特龙博利式等之分。

②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19.火成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有哪些?它们的结晶顺序和共生组合规律。

①组成火成岩的矿物以硅酸盐矿物为主,其中最多的是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以上石英属于氧化物)、占火成岩矿物总含量的99%,所以称之为火成岩的重要造岩矿物。其中颜色较浅的,称浅色矿物,因以二氧化硅和钾、钠的铝硅酸盐类为主,又称硅铝矿物,如石英、长石等;其中颜色较深的,称暗色矿物,因以含铁、镁的硅酸盐类为主,又称铁镁矿物,如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

②从高温到低温岩浆结晶过程包括两个并行的演化系列:一方面为属于浅色矿物(硅铝矿物)的斜长石的连续固溶体反应系列,即从富钙斜长石向富钠斜长石演化(也就是从基性斜长石向

酸性斜长演化);在这个系列的演变过程中,矿物晶体格架没有很大改变,只是矿物成分发生连续的变化,实际上是连续的类质同像过程。另一方面为暗色矿物(铁镁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即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的顺序结晶;在这个系列演变过程中,前后相邻矿物之间不是成分上的连续过渡,而是岩浆同早期矿物发生反应产生新矿物,相邻矿物的结晶格架也发生显著变化。随着温度下降,在岩浆晚期此二系列合成单一的不连续反应系列,依次结晶出钾长石、白云母,最后析出石英。

20.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为什么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可以反映岩石的产状?

①:⑴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⑵晶粒大小(显晶质,隐晶质)⑶晶粒相对大小(等粒,斑状,似斑状)⑷晶粒形状(自形晶,半形晶,他形晶)

②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③岩浆岩产状指岩体形态、大小、深度以及与围岩的关系。由于生成条件和所处环境不同,岩浆岩的产状是多种多样的

22. 试比较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的异同点。

SiO2 是火成岩中最主要的成分。SiO2 和各种金属元素形成多种硅酸盐矿物,各种硅酸盐矿物又组成各种火成岩。所以说,火成岩实际上是硅酸盐岩石。

根据火成岩中SiO2 的多少,如同对岩浆分类一样,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和酸性岩(>65%)四大类。由超基性岩到酸性岩,不仅表现在SiO2 含量的多少上,而且其它成分也相应随之变化:即随着SiO2 含量增加,K、Na 成分越来越多,而Mg、Fe、Ca成分则越来越少;反之,随着SiO2 含量减少,K、Na 成分越来越少,而Mg、Fe、Ca成分则越来越多。

23. 沉积岩有哪些显著的特征?它和岩浆岩的基本区别?

㈠①层理构造显著;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

㈡1.岩浆岩大部分为块状的结晶岩石,部分为玻璃质结构岩石。2.岩浆岩中特有矿物也有着特有的结构构造如气孔杏仁及流纹等构造 3.岩浆岩体无层理 4.岩浆岩体中常含有围岩的碎块这些捕虏体常见有热变质现象5.岩浆岩中缺乏任何生物遗迹

24. 风化作用的类型,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①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②⑴先成岩石的破坏⑵搬运作用⑶沉积作用⑷成岩作用

25. 沉积岩主要的结构、构造有哪些?

㈠①碎屑结构(碎屑物质,胶结物质)②泥质结构③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

㈡⑴层理构造①水平层理②波状层理③斜层理⑵层面构造①波痕②干裂③盐类的晶体印痕和假象④雨痕⑤生物痕迹⑶结核①原生结核②后生结核⑷生物化石

28. 何谓变质作用?促使岩石变质的因素有哪些?

㈠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不同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

㈡温度、压力、化学因素

30. 什么是变质岩特征矿物?试举例说明。

石榴子石、蓝闪石、绢云母、绿泥石、红柱石、阳起石、透闪石、滑石、硅灰石、蛇纹石、石墨等。这些矿物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稳定矿物,可以作为鉴别变质岩的标志矿物。

31. 变质作用的类型有哪几种?各有哪些主要的变质岩?

⑴动力变质作用:岩层由于受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强烈应力的作用,可以使岩石及其组成矿物发生变形、破碎,并常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作用。(断层角砾岩,又称压碎角砾岩、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

⑵接触变质作用:由于岩浆活动,在侵入体和围岩的接触带,发生变质现象。(石英岩;角岩;大理岩;矽卡岩)

⑶区域变质作用:泛指大面积内发生的变质作用,①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片麻岩、麻粒岩、角闪岩、混合岩)②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混合岩、片麻岩、片岩到千枚岩、板岩)③埋藏变质作用(蓝闪石、榴辉岩)④海洋变质作用(沸石相、绿片岩)

⑷区域混合岩化作用(混合岩、混合花岗岩)

32.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关系。P154

33. 从成因、分布、产状、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等方面分析比较三大类岩石的特征。P154-155

34. 什么叫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㈠地壳运动:指地壳内部物质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学的运动,其中包括地壳的变形、变位和岩浆活动。

㈡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

㈢地球表层的岩层和岩体各具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呈现复杂的空间组合形态

37. 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接触有什么差异?为何产生这些差异?

(1)平行不整合它的特点是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不是连续沉积的(即发生过沉积间断),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有显著的不同;不整合面上往往保存着古侵蚀面的痕迹(图7-3)。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隆起,遭受剥蚀;地壳再次下降,重新接受沉积。这种接触关系说明在一段时间内沉积地区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著的变化。

(2)角度不整合它的特点是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交,上覆岩层覆盖于倾斜岩层侵蚀面之上(图7-4);岩层时代是不连续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是突变的;不整合面上也往往保存着古侵蚀面。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岩层褶皱隆起为山,遭受长期侵蚀;地壳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图7-5)。角度不整合说明在一段时间内,地壳有过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

38. 什么叫岩层的产状?岩层产状的三要素是什么?

①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存在状态。

②走向,倾向,倾角

39. 背斜和向斜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地形倒置?

背斜是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向斜是岩层向下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在背斜部位侵蚀成谷,而在向斜部位发育成山,即形成背斜谷和向斜

山。这种地形与构造不相吻合的现象称地形倒置

40. 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有什么特征?成因上有何差别?

正断层:特征——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正断层后相当层间出现拉开的一段水平断距。成因——在张力或重力作用下形成的。

逆断层:特征——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逆断层后相当层间出现一段掩覆现象,即上盘掩盖下盘。成因——在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形成的。

平推断层:特征——断层两盘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对位移。断层走向常与褶曲轴垂直或斜交,断层面多近于直立。成因——在褶曲形成过程中在水平剪切应力作用下产生的。

42. 张节理和剪节理的各自特征。

张节理:是岩石在张力作用下所产生的节理。

特征:

A、产状不甚稳定,在岩石中延伸不深不远;

B、多具有张开的裂口,节理面粗糙不平,面上没有擦痕,节理有时为矿脉所填充;

C、在碎屑岩中的张节理,常绕过砂砾和砾石,节理随之呈弯曲形状;

D、节理间距较大,分布稀疏而不均匀,很少密集成带;

E、常平行出现,或呈雁行式出现,有时沿着两组共轭呈X形的节理断开形成锯齿状张节理,称追踪张节理。

剪节理:是岩石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节理。

特征:

A、产状比较稳定,在平面中沿走向延伸较远,在剖面上向下延伸较深;

B、常具紧闭的裂口,节理面平直而光滑,沿节理面可有轻微位移,因此在面上常具有擦痕、镜面等。

C、在碎屑岩中的剪节理,常切开较大的碎屑颗粒或砾石或切开结核、岩脉等。

D、节理间距较小,常呈等间距均匀分布,密集成带;

E、常平行排列、雁行排列,成群出现;或两组交叉,称“X节理”,或称“共轭节理”,两组节理有时一组发育较好,另一组发育较差。

43. 地槽、地台的概念。

地槽:地壳上的拗陷及其产物。

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要发生褶皱变形的地区。

44. 地槽、地台有何不同特点,又有何联系?

地槽的特点:A、呈狭长带状,宽可数百米,长可达数千千米;B、有巨厚的沉积建造;C、强烈的构造运动;D、频繁的岩浆活动;E、显著的区域变质作用;F、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

地台的特点:A、厚度较小的沉积建造;B、不太强烈的构造运动;C、微弱的岩浆活动;D、不太显著的变质作用;E、丰富沉积矿物。

45、什么是震源、震中?

震源: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

46、地震序列的类型及特征。

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在同一地质构造带上或同一震源内,却发生一系列大大小小具有成因联系的地震。

类型及特征:

A、单发型地震:地震的前震与余震都很少而且微弱,并与主震震级相差悬殊,能量几乎通过主震释放。

B、主震型地震:主震震级特别突出,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或有或无,但有很多余震。

C、震群型地震:许多次震级相似的地震组成,没突出的主震,前震和余震多而且较大,常成群出现,活动时间持续较长,衰减速度慢,活动范围大。

47、什么是震级、地震烈度?

震级: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它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相关。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48、全国破坏性地震的分布特征

大都聚集于一定的狭长地带。书P253-254

49.什么是矿床,按成因可以分为几类?

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能满足当前开采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的富集地段。

按成因可分: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51.煤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A、必须有植物大量繁生,提供形成煤的物质来源;

B、植物遗体堆积后必须与空气隔绝,以免彻底分解破坏;

C、使成美作用持续进行,还须经历有节奏的地壳运动。

52.含水层、隔水层的概念。

含水层:指贮存有地下水,并在自然状态或人为条件下,能够流出地下水的岩体。

隔水层:虽然含水,但几乎不透水或透水很弱的岩层。

54.地质灾害的概念和类型。

地质灾害:地质作用或地质过程与人类活动发生冲突的表现。

类型:火山喷发、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下沉、地裂缝、地面塌陷、海啸、海岸冲刷、海岸坍塌等。

55.什么是地层?

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

56.岩层的接触关系有哪些?

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岩体穿插(P308-309)

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P167

57.地质事件与标准化石的概念

地质事件包括地内事件,如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生物绝灭、地磁极性倒转等和地外事件,如太阳辐射强度变化、超新星爆炸、陨星和彗星撞击地球等。

标准化石指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它应具备时限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显著等条件。时限短则层位稳定,易于鉴别;分布广则易于发现,便于比较。

58.为什么说岩性特征和结构可作为岩性分析的依据。

岩性特征、结构和构造等是一定环境下的沉积物的表现形式,因此可以作为岩相分析的重要根据。

59.熟记地层分类系统。书P319-320

60.震旦纪的生物特征及构造运动、沉积特征。

61.古生代的构造运动、生物特征。重要矿产。

A、海陆分布:亚欧、北美大陆雏形基本形成。

地壳运动:升降剧烈

B、早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

中古生代——脊椎动物

晚古生代——两栖类

植物进化——蕨类植物

C、重要矿物:煤

62.中生代的植物、动物特征。

动物进化:哺乳动物

植物进化:被子植物

63.中生代构造运动、主要矿产。

A、海陆分布:与现代接近,高大山脉

地壳运动:老阿尔卑斯运动(燕山运动、印支运动)

B、矿产:石油

64.新生代的沉积特征、构造运动、植物特征。

A、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第四纪:冰期、间冰期

全球海陆分布与现代接近

B、第三纪:哺乳动物

第四纪:人类

被子植物

C、石油生产期

65.第四纪概况。书P390-404

66、褶皱是如何形成的?

褶皱主要是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它可能水平运动受到挤压,也可能垂直压力。

67、新构造运动的概念。

新构造运动是发生在新近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一般认为,新近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68、海底扩张的证据?书P283-288

A、形成大洋中脊;

B、大洋中脊的温度和热流值都较高;

C、产生地磁异常条带在大洋中脊两旁有规律的排列以及洋壳年龄离洋脊越远越老的现象;

D、形成海沟和贝尼奥夫带;

E、形成海沟低热流值带;

F、海沟向陆一侧一定距离处形成高热流值;

G、形成火山和岛弧。

潘绍伟第三版学校体育学(体育课教学)考研知识点

体育课教学 一、名词解释 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是指通过理论讲授、讨论等形式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体育科学知识、卫生与健康知识及方法的一类课。 2、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是指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在体育场馆进行身体练习或健康保健操作的一类课。 3、新授课:是指以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为主的课。 4、复习课:是对所学过的动作、练习、技战术等进行复习、改进和巩固提高的课。 5、综合课:是指既有新授内容,又有复习内容的体育课。综合课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如篮球)的新授与复习的组合,也可以是 不同教学内容(如篮球复习与武术新授)的结合。 , 6、考核课:是指以检查学生阶段学习或学期学习成果,并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考核的一种课,主要是对运动技能、体能、体育 与健康知识的全面考核。 7、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几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组织工作安排的顺序与实践的分配等。 8、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教与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 项教与学活动之间的合理比例。 9、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学生练习时间(各项练习之和)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它直接反映一节课中学生实际进行身 体练习的时间。 10、体育实践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和强度对机体刺激以及机体反应的程度。 11、生理测定方法:是指通过测定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吸氧量、血成分、体温、心电图、肌电图等)来确定和测出学生生理负荷的手段或方式。运动负荷的测定一般采用手测脉搏或遥测心率方式进行。 12、心率测定法:是在一节体育课中按时间间隔或活动前后多次测定学生的心率,掌握与分析学生在课中心率变化情况的方式或手段,以此推断生理负荷是否合理。 13、心率指数的计算公式:心率指数=课中安静心率/课前安静心率 / 14、备课: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15、集体备课:是指体育教研室(组)或同年级的体育教师在学年、学期或单元教学前集中起来,共同研究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的备课形式。 16、个人备课: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对课的思考、设计和实际准备的过程。 17、体育课的分析:是指根据学习目标.对体育课的教与学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8、健康: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状态,才算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19、健康教育:是指以预防控制疾病,促进健康作为主要出发点,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人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20、体育与健康课堂常规:是为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秩序,保证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它一般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 21、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作为学习领域的的这会领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 二、简答题 1、简述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 (1)体育与健康理论课。这一类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论讲授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和体育人文素养,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增进健康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 1)体育知识包括体育文化知识,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运动项目的价值、功能、特点、规则、技术与战术、比赛的 组织与观赏等。体育与健康理论课主要采用讲授与讨论的形式。 2)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习目标,具体选择安排课程教学。高中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应在三个学 年专门安排健康教育的学时与内容,另外应根据学生所选学的运动项目,讲授相关的体育文化知识以及如何科学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等。 (2)体育与健康实践课。一般包括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4种类型。 2、简要说明确定体育实践课结构的依据。 ^ (1)学生生理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一是由相对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即集体工作能力上升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准备部分; 二是机体工作能力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相对高的水平,这一阶段称为基本部分;三是机体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机体在进行比较长时间 的身体活动,承担比较大的运动负荷后机体的工作能力下降,这一阶段称为结束部分。 (2)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中注意、情感、意志等心理变化的规律。在体育课准备部分,学生体力比较 充沛,其注意往往比较容易集中。随着学生承担运动负荷时间的加长、集体活动能力的下降,其注意力也开始出现下降。 (3)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以及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对体育实践课的结构具有十分重 要的影响。合理地确定与安排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使学生的机体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稳定、适宜的工作水平,从而为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完成各种身体练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3、简述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环境地质学试题整理

第二章 1.地质环境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与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与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2.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3.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与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4.人地复合系统 2.当前世界环境地质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与趋向 3.我国的猪哟啊环境地学问题 第三章 1.土地退化就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综合因素的干扰、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土地环境日趋恶劣,逐步减少或失去该土地原先所具有的综合生产潜力的演替过程。 土壤侵蚀模数单位面积土壤及土壤母质在单位时间内侵蚀量的大小,就是表征土壤侵蚀强度的指标,用以反映某区域单位时间内侵蚀强度的大小。 水土流失就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就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与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与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土地盐渍化 土地次生盐渍化 2、简述荒漠化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3、简述土地盐渍化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第四章 1、水体污染源的种类与特性。 2、水资源开发产生的环境效应。 3、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措施。 第五章 1 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2 露天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3 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4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5 外排土露天采空区的1 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第六章 1、名词解释: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雾霾 2、煤炭开采利用过程对地质环境产生那些影响? 3、简述您熟悉的一种新能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 掌握: 1、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2、南水北调工程产生那些环境地质问题? 了解

水文地质全书重点

序言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绪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了解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概况。重点掌握地下水的主要作用(功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明确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以及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和学科分支。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水文地质学从其构词上属于地质学的范围,同时也包括了许多水文学的问题。它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物理的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科学。 普通水文地质学是研究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科学。 地下水: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形式的重力水。地下水仅是地球上水的一部分,大气水、地表水及地下水本来是密切联系的。 历来人们习惯上这样的划分:研究大气水是气象学的重点;研究地表水是水文学有重点;研究土壤水是土壤学的重点;水文地质学则将研究地下水作为其研究对象。 一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1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对象 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水文地质学的任务 从水文地质学定义可以看出,其任务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物理和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开发利用和保护,同时还要研究有效防止并消除地下水危害的措施。目的是: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从任务可以看出包含两个方面有意思:一是理论性问题,即要认识自然;二是技术方法问题,即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要改造自然。 二水文地质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水文地质学其所以能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因为它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地下水由于其水质良好,分布广泛,变化稳定及便于利用,因此是理想的供水水源。在我国北方(华北、西北)地下水是主要的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的供水水源。 1地下水是宝贵的水资源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地下水只是整个水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之所以说它是宝贵的水资源,是因为与地表水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1) 地下水资源在内陆分布广泛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学校体育学历史演变 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 1.西方体育发展 1632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 1693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1760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 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 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 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 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 1903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 1917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1923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 1951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 1952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

1954年【劳卫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 1956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 1957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年粉碎了“四人帮” 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2001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 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二章学校体育学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 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 (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 (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抵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Hydro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 【总学时数】:32 【实践学数】: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 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 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 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 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 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3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色、嗅、味、比重、透明度、温度等;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PH值、硬度、矿化度、侵蚀性。 *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混合作用及人为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和内和生水。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资料整理: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门分析;库尔洛夫式、舒卡列夫分类表。 *1.4 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上层滞水:概念及特征; *潜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位线图及其应用; *承压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压线图及其应用; 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第2章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2.1 重力水的运动

地质学问答题汇总复习

大关职中2007年19班(国土资源学专业)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一、填空题: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5分)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2、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玄武岩是属于岩浆岩,石灰岩是属于沉积岩。 3、按岩浆岩中的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划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4、相对地质年代的四级时代单位依次是宙、代、纪、世。 5、岩层的产状三要素是:走向、倾向和倾角。 6、摩氏硬度计中,硬度为3、4、 7、9的矿物依次为:方解石、萤石、石英和刚玉。在野外,通常用小刀、指甲来粗略测试矿物硬度,小刀的硬度是5.5左右,指甲的硬度是2.5左右。 7、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有重结晶作用变质作用交代作用变形和碎裂作用等几种。 8、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三种方式,其综合产物是土壤。 9、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三种。 10、残积物是风化作用产物,坡积物是片流地质作用产物,河流的沉积物为冲积物,冰川堆积物为冰碛物。 11、根据褶皱的轴面和两翼产状,可将褶皱分为直立褶皱倒转褶皱斜歪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 12、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可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13、地质学对人类社会担负着两大使命,分别为寻找矿产资源和环境保护。 14、赤道半径为(6,378.2)km,两极半径为(6,356.8)km。赤道周长为(40 075.24)km。 15、决定岩浆性质最重要的化学成分是(SiO2),根据它的百分含量可把岩浆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 45-53%))、(中性岩(SiO2 53-66%))和(和酸性岩(SiO2 >66%))四类。 16、远处发生了一次剧烈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是(纵)波,其次是(横)波,最后记录到的是(横)波;说明(纵)波比其它形式的地震波传播速度更快。 17、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大陆漂移说。 18、地球外部圈层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19、岩浆作用可以划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 20、在垂向上,风化壳自下而上可分为基岩、半风化层、残积层、土壤层。 21、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等 22、变质作用类型接触交代变质作用、角岩是接触变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23、由早至晚,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 24、岩层产状三要素是指走向、倾向和倾角。 25、地壳中克拉克值最高的元素是(氧);氧化物含量最多的是(二氧化硅)。 26、划分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两个一级不连续面是(莫霍面)和(古登堡不连续面)。 27、地壳基本上可分为(大陆型)和(海洋)型两种。 28、地壳演化的四个阶段是(冥故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29、地壳中各元素的丰度:氧(45.2%),硅(27.2%)铝(8%),铁(5.8%),钙(5.06%)镁(2.77%),钠(2.32%),钾(1.68%),钛(0.68%),氢(0.14%),锰(0.10%),磷(0.10%)其它所有元素(0.95%) 30、根据组成集合体矿物的延伸类型,可分为一向延伸,二向延展和三向等长三种类型 31、研究矿物的力学性质主要需掌握的是矿物的硬度、解理、断口、密度和比重 32、矿物的光学性质就是矿物对光的吸收、反射、折射以及光在矿物中传播的性质,主要有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等; 33、矿物的有些特殊性质,如发光性、磁性、压电性、放射性、特殊的味道等仅存在于少数矿物中。这些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定矿物之外,在工业上也具有相当价值。 34、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那里温度高达1300℃,压力约数千个大气压,使岩浆具有极大的活动性和能量,按其活动又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35、岩浆岩常见的如在地壳中分布很广的中粗粒结构的侵入岩——花岗岩,气孔构造发育,黑色致密的玄武岩,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学校体育学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特点: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 2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1)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拖至门外;2)竞技体育进入学校的途径是竞技体育项目教材化 3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结构:1)学前教育阶段体育2)初等教育阶段体育3)中等教育阶段4)高等教育阶段;功能:1)教育功能(德育、智育、美育)2)健身功能3)娱乐功能4)文化功能5)辐射功能6)经济功能7)竞技功能;目标:1)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A学校体育基本功能;b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c社会发展的需要;d学校体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e学校体育的环境条件。 2)学校体育的目标;a)学校体育的目标b.效果目标①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②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知识,以及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社具有一定的体育化素养③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基础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⑤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4体育课程:指在学校的指导下,以身体练习主要手段,以身体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以及情感与社会矛盾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5体育课程的特征:1)实践性: 体育课程必须通过身体实践活 动,并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 促进身体器官、抗能的发展,提 高身体质量,并通过实践活动掌 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 的兴趣及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等。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 惯。2)整体法:根据体育锻炼 的规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时无 法实现课程目标的只有课内向 课外的合理眼神与有机结合才 能收到预想效果。3)社会性: 体育教学过程中自然会形成小 集体小社会、随时会出现好多适 应社会问题。4)差异性:体育 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和性别的 制约较之其他课程更为显著,更 要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 且地理气候办学条件,体育传统 等因素对课程的影响,也比以室 内教学为主的深程更为明显。5) 非阶梯性:体育课程的许多内 容和手段在教学安排中没有明 显的阶梯性,本身很难分出先 后顺序,因此,体育课程体系必 须从小学到大学进行通盘研究, 以免顾此失彼。6)复合法:体 育课程融知识,技能,身体,精 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一 体,既要提高身体质量,又要提 高“智商”,这与其他课程相比 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6体育课程的目标:1)增强体能, 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知识 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兴趣 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 出人际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4)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 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 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7体育课程的内容的分类:1) 体育知识与技术:主要是指间接 的,传统的,科学的体育文化内 容评价,按传统运动方式项目, 可分为球类,体操,田径,游泳, 冰雪等内容,按运动与外界的关 系,可分为开放式运动和封闭式 运动,按运动结果的判断标准, 可分为评分式,计数式,计时式, 测量式。2)运动参与类:主要 指学生实际进行体育活动的状 态。按人体参与活动的解剖部位 分类。可分为上下肢运动,躯干 运动,合身运动等,按人体参与 活动的基本方式分类,可分为 走,跑。跳,跃,投掷,攀登, 爬越,悬垂支撑和平衡,脚力等; 按参与活动的人数分类,可分为 个人运动和集体运动等内容;按 参与活动的情感分类,可分为接 触与接受,爱好与兴趣,自愿与 自觉,自信与表现等内容。3) 体育活动经验类:主要指学生在 体育活动过程中或结束后机体 及心理的反应。按体育活动过程 中学生素质发展情况分类,可分 为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 韧等内容;按体育活动过程中防 病治病的效果分类,可分为养 生,健康,防病,治病,康复等 内容;按体育活动对人体新陈代 谢的影响分类,可分为有氧和无 氧运动。 8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1) 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 案的适应性;2)课程的教学功 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3)开 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4) 课程教材多样化;5)课程内容 组织现代化,生活化;6)课程 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9体育教学活动的要素:1)三要 素说:体育教师,学生,教育教 材;2)四要素说:体育教师,

水文地质学资料

第8章 ◆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核心: 把所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事物。 8.2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1.地下水系统概念的产生 2.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地下水含水系统: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 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 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3.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1)含水系统将包含若干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的整体作为所研究的系统。系统的边界是不变的; 流动系统以地下水流作为研究实体,边界是可变的。 (2)含水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流。 (3)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都具有级次性。 ?控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是:地质构造 ?控制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主要是:水势场 8.3 地下水含水系统 含水系统在概念上是含水层的扩大,因此,关于含水层的许多概念均可用于含水系统。 8.4 地下水流动系统 1.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动力特征 2.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不同部位,由于流速和流程对水质的控制作用,显示出很好的水化学分带: 在地形复杂,同时出现局部、中间、区域流动系统时,以垂直分带为主。 地形变化简单,只出现区域流动系统时,主要呈水平分带。 3.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温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水文地质分析框架; 根据渗流场、水化学场、水温度场之间的密切内在联系,利用地下水流动系统这一理论框架,可以将各方面零散的信息综合成一副有序的图景。 第9章 9.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1. 地下水动态: 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含水系统)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 2. 地下水均衡: 指某一时段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3.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均衡是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实质); 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 ◆均衡的性质和数量决定了动态变化的方向与幅度; 动态反映了地下水要素随时间变化的状况。 4.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的意义

地质学基础复习问答题(DOC)

1、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称为岩相。包括: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三类。 2、克拉克值:把地壳中每种元素含量的百分比值称为克拉克值。 3、元素的丰度:根据大陆地壳中(地下16Km以内)的5159个岩石、矿物、土壤和天然水的样品分析数据,于1889年第一次算出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数值(平均质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 4、矿物: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内部原子排列顺序和物理特征的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 5、晶体:有三个特征:(1)晶体有一定的几何外形;(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3)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6、非晶质体: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 7、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8、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 9、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10、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1、岩石的碱度即指岩石中碱的饱和程度,岩石的碱度与碱含量多少有一定关系。通常把Na2O K2O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称为全碱含量; 12、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 13、矿物的发光性:指矿物受外加能量激发,能发出可见光的性质。 14、矿物的力学性质: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解理和硬度,其次有延展性、脆性、弹性和挠性等。 15、矿物的解理与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发生破裂,并能裂出光滑平面的性质称解理。这些平面称解理面。如果矿物受外力作用,在任意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如贝壳状、锯齿状)则这样的断面称为断口。 16、矿物的脆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容易破碎的性质为脆性。 17、矿物的延展性:是矿物在锥击或引拉下,容易形成薄片或细丝的性质。 18、矿物的弹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但外力作用取消后,则能使弯曲变形恢复原状的性质。 19、矿物的挠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如当外力取消后,弯曲了的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18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专插本考试大纲

2014本科插班生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学校体育学)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又称专插本)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照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总体要求:要求考生在了解和掌握学校体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学校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与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正确认识体育课程的本质;正确理解体育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正确认识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与具体组织;正确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能充分地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正确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了解现代体育教师具备的条件与优秀体育教师的成长。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⒈考试内容 ⑴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教育化。 ⑵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⑶各种体育教育思想的实质及对我国学校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⒉考试要求 ⑴理解与掌握各体育教育思想的内容。 ⑵了解原各体育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年代、社会背景与发展标致及代表人物。 ⑶了解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体育课程的新特征。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⒈考试内容 ⑴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的发展。 ⑵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的发展。 ⑶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⑷掌握基本概念:体质、个性、社会健康。 ⒉考试要求 ⑴掌握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机能发育及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⑵了解学校学校体育对学生身体、心理及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与要求。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⒈考试内容 ⑴学校体育的结构:运动教育、健康教育与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 ⑵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本质;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4种取向与依据要求。 ⑶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 ⑷掌握基本概念:我国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与社会健康目标、课外体育目标。 ⒉考试要求 ⑴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目的、目标了解,掌握学校体育内容的构成及种层次目标的定义。 ⑵理解与掌握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

地质学基础简答题

4、简述确定不整合的识别标志 答:确定不整合的识别标志有: 1、古生物证据 2、发育古风化壳,古土壤等。上覆地层有时有下伏地层的岩块,砾石组成的底砾岩。 3、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变形程度不同,下伏地层变形强烈。 4、上下两套地层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不同,下强上弱。 6、简述张节理与剪节理的特征 答:节理按其形成时的力学性质,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 剪节理是在剪应力作用下产生的破裂面,特征为: 1)产状稳定,沿走向延伸较远,沿倾向切割较深 2)节理面平直光滑,常见滑动擦痕,节理两壁闭合 3)砂、砾岩中的剪节理,切穿砂粒和砾石,但方向不变 4)常成对出现,常形成“X”共轭节理,表现为棋盘状,将岩石切割为菱形块状。 5)发育羽列现象。即沿主剪切面发育许多羽状微裂面,微裂面走向相同,首尾相接,与主剪切面有一定夹角 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作用而产生的破裂面,特征为: 1)产状不太稳定,延伸不远,节理面短而弯曲。 2)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3)砂砾岩中的张节理,节理面常绕过砾石和砂粒,即使切穿,节理面不平整。 4)节理两壁张开,常有岩脉充填。 5)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状,有时也可有一定形态,如追踪“X”剪节理而形成的锯齿状张节理等。 2、简述鲍文反应序列及其用途 答:美国学者N.L.鲍文(1922年)根据人工硅酸盐熔浆的实验发现:岩浆在冷却时,主要造岩矿物的结晶析出遵循一定的顺序,可划分为两个系列,即斜长石的连续反应系列和暗色矿物的不连续反应系列,被称为鲍文反应系列。 根据反应的性质不同,鲍温把岩浆岩中主要造岩矿物分为两个反应系列。连续反应系列为架状的硅铝矿物,矿物成分上有连续渐变关系,内部的结晶格架无质的变化。不连续反应系列为铁镁矿物,矿物成分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内部结晶格架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橄榄石变为黑云母,其结晶格架由岛状变为层状。 上述两个系列在岩浆结晶过程中,硅铝矿物与铁镁矿物依次对应出现共结关系,最后两个系列演化成一个系列,即钾长石、白云母和石英,它们是岩浆结晶的最终产物。 根据上述反应系列可以解决下列实际问题: (1)确定矿物的结晶顺序。反应系列上部的矿物比下部的矿物早结晶。显然橄榄石、基性斜长石是最早结晶的矿物,石英则是岩浆结晶的最后产物。 (2)解释了岩浆岩中矿物共生组合的一般规律。由于两种反应系列存在着共结关系,当岩浆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必定同时结晶出一种浅色矿物和一种暗色矿物。例如当岩浆降至1550℃时,析出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基性(钙、培)长石而组成超基性岩。岩浆温度降至1270℃时,单斜辉石和拉长石同时析出组成基性岩。 (3)解释了岩浆岩多样性的原因。同一种岩浆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岩浆岩。

《学校体育学》题目

简述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 (1)只抓学校代表队的尖子运动员 (2)忽视学生个人兴趣 (3)以达标技评为目的 (4)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简述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1)学校体育的基本功能 (2)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需要 (3)社会发展的需要 (4)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 (5)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 简述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 (1)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为理论基础 (2)依附教育思想而存在 (3)重视身体训练和培养军人精神

简述我国古代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礼指礼节,主要是道德教育 (2)乐指指音乐、诗歌、舞蹈的教育 (3)射指射箭技术的学习。 (4)御指驾车技术的学习。 (5)书指书法的学习。 (6)数指算数知识的学习。 请简要回答什么是体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2)一个学科知识点在整个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及通过相关知识的教学能给学生发展带来的贡献决定了它是否为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一方面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4)“教学难点”另一方面指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 简述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1)教育功能,即促进智力发展;形成优良品德;培养审美情趣

(2)健身功能,即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机能水平;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3)娱乐功能,即调节感情、丰富生活,缓解神经紧张和疲劳;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简述体育教学目标表述应包含的要素。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3)行为情景或条件 (4)表现程度 简述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3)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4)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简述体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改造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

1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和地位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与地下水有关专业的选修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与地下水有关问题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在公共基础课与地质基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既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阐述其本身的理论,又为后继课程《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岩土工程勘察》、《专门水文地质学》及《工程地质学》等专业课的教学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在所学专业的地位,对水文地质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重点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 掌握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特征和规律,学会运用水文地质学原理,科学分析和解决相关水文地质问题的思维方法。 ★ 掌握简单的水文地质专业作业方法。 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 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以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分布和运移规律及各类地下水的特征为中心进行选材,并注意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配合与衔接。 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一至九章阐述地下水形成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十至十二章进一步阐述各类地下水的埋藏、分布、交替循环等特征,是前一部分理论的应用和深化。十三、十四章介绍地下水的资源特征及其供水意义,并介绍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环境问题。十五章介绍地下水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课程总学时为72,其中讲授50学时,课程实习12学时,综合课程设计(实习)10学时。在大纲基本内容和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部分教学内容、体系和课时分配,可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和具体条件以及专业所需,适当灵活掌握。学时分配见下表。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地质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简述题 1.阶地的物质组成和在河流两岸的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 ○1阶地是分布在分布在河床两侧呈阶梯状,具有一级或多级,已不受近代 常年洪水淹没的地区,它是河谷演变过程中的产物。 ○2阶地由近河岸到远河岸,物质颗粒由粗到细。 ○3土壤质地,由沙土砂壤轻壤中壤重壤。 ○4在近河岸,粗物质由于河流的负荷能力先沉积下来,而细物质能够被搬 运到更远的地方而沉积在远河岸,经过一段时间的土壤发育后,由近河岸到远 河岸一次发育为砂质和壤质。 ○5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分五级阶地回答) 2.泥石流的成因,形成的堆积物特点及其治理措施。(+2) ①泥石流的概念:山区大规模的沟谷流水(山洪),有巨大的侵蚀与搬运能 力,能夹带大量泥沙、岩屑和石块,甚至近似一种半固体的径流,当固体物质的体积含量大于10~15%时就叫做泥石流。 ②成因:有充足的固体碎屑物质;充足的水源;合适的地形条件。 ③形成的堆积物特点(分上、中、下游); ④治理措施 ○1生物措施:包括营造防护林、采取各种农业耕作措施和采取牧业措施; ○2工程措施:治水工程,如库、坝、引水渠、截流沟、导流和分流工程; ○3治土工程:挡土墙、坡脚支护、护岸工程、拦泥坝;坡面工程,如排洪道、导泥渠、渡槽,以及附属建筑等; ○4防止沟状侵蚀的措施:沟头的上部筑环装的沟和坎,并进行造林植草等,在沟口及沟内筑多级拦水坝。 此外,还应禁止乱砍乱伐,保护已建植被,避免在附近修建房屋等等 3.设计一套鉴定方案,将石英岩、闪长石、砂岩、泥岩和石灰岩分开。(+1) 鉴定方案主要根据其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点进行设计。 4.设计一套鉴定方案,将角闪石、斜长石、白云母、磁铁矿、方解石、石膏 和滑石分开。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运动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2、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提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 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本理论课程。 3、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 程。 4、体育课程设计: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 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5、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 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过程。 6、体育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体育知识、 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运动行为的过程。 7、体育学习策略: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 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些列程序、方法、技能。 8、体育课程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体育课程功能的事物的总称。 9、隐形体育课程资源:一般为精神形态的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体育教学活 动施加影响的体育课程资源。 10、显性体育课程资源:一般为物质形态的体育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 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11、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在体育课程以外,以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以提高 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举办的课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 12、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 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13、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 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体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4、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集合,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一次或一组内 容分解成有机联系的几个部分,逐次进行反复学习和练习,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15、领会教学法: 二、基本知识点 1、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两个传统是什么?p5 答:人本主义、科学主义 2、是什么推动了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进程的?

水文地质学重点

第一节:水文地质学基础 1.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起源 渗入水:降水渗入地下形成的水,是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形式 凝结水:空气中的水汽在颗粒和岩石表面凝结形成地下水 初生水:岩浆中分离岀来的气体冷凝形成的水 埋藏水:与沉积物同时生成或海水渗入到原生沉积物的孔隙中而形成的地下水径流的定义:径流是指一个流域内的降水除去消耗于蒸发以外的全部水流。径流流量决定于流域面积规模和降水量等。 第二节:地下水的赋存 (体积)裂隙率:裂隙的体积(Vr)与包含裂隙在内的岩石的总体积(V)之比。面裂隙率:裂隙的总面积与岩层面总面积之比 线裂隙率:裂隙的总宽度与岩芯总长度之比。 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岀一定水量的性能。 给水度:地下水下降1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的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的体积。(单位体积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量)(注意与释水率的区别透水性:透水性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性能。 渗透系数(水力传导系数):水力坡度为1时,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渗透系数不仅取决于岩石的性质,而且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 渗透率(内在透水率):衡量岩石透水性大小的指标称渗透率。与渗透液体的性质无关。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的容重和粘滞性改变不大,可用渗透系数近似当作岩层的透水性指标。 含水层:能透过水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1 ?含水层形成的条件岩层具有储存 重力水的空间(孔隙、裂隙、溶隙)2?具备储存地下水的地质结构(透水-含水- 隔水、隔水-含水-隔水)3?具有充足的补给水源 含水层与透水层的区别:含水层首先应该是透水层,是透水层中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经常为地下水所饱和的部分上部未饱和的部分则是透水不含水层。故一个透水层可以是含水层,如冲击沙砾含水层,也可以是透水不含水层,如坡积亚砂土层, 还可以是一部分为位于水面以下的是含水层,另一部分位于水面以上的为透水不含水层含水带:是指空间延伸长度较大,而宽度有限的狭长带状地带。如:断层破碎带、岩溶径流带、岩脉含水带、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 含水岩段:某一厚度较大的含水层内,由于不同层段的含水性差异较大,而划分出的不同强、弱含水层段或相对隔水层段。 含水岩组:指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和一定的水化学特征的多层含水层的空间组合。蓄三节:地下水的运动(饱水带)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饱水带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所充满,既有重力水乂有结合水。 水头:渗流场中某一点位置至基准面的高度乙称为位置水头;该点压强的液柱高度 ,称为压强水头;二者之和称为测压水头 水力坡度匸水力坡度为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长度的比值。 渗透:地下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称为渗透。 渗流:不考虑渗流途径的迂回曲折,不考虑岩层的颗粒骨架,假想地下水充满整个岩石空间并只向整体水流方向流动的水流称为渗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