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林业生态环境评价1

林业生态环境评价1

林业生态环境评价1
林业生态环境评价1

林业生态环境评价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认识

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但是作为一个影响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摆在人类面前则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18世纪中叶,随着蒸汽机的发明,欧洲开始了为伟大的工业革命,从此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式。同时带来的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到了二十世纪,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在50年代后,发生了一些震惊世界的环境污染事件。如: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美国洛杉矶等大城市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我国的兰州、成都和上海也出现过光化学烟雾事件。

世界八大公害: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一周内60人死亡。

2、[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4天内就有5900多人因空气污染而患病,17人死亡。

3、[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从12月5-8日四天中,伦敦死亡人数达4000人。

4、[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公元1955年。近400人死亡65000公顷的松林`62%受害,29%干枯。

5、[日本]水俣事件公元1953年。截止1979年1月受害人数达1004人,死亡206人。

6、[日本]富山事件公元1955年。到1965年底,近100人因"痛痛病"死亡。尸体竟有73处骨折。

7、[日本]四日事件公元1955年。截止1972年,日本全国患这种病者高达6376人。

8、[日本]米糠油事件公元1968年。该年7-8月患者达5000多人,死亡16人,实际受害者超过10000人同时造成数十万只鸡死亡。

当然,环境问题不仅仅只是污染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一个更为深远的问题。例如森林面积减少、土地退化、沙漠扩大、湖泊面积缩小或消失、生物物种灭绝等等。

由此可见,环境问题包含了两大方面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

二、环境问题的认识

1972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认为环境的保

护和改善是关系全人类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各国政府的责任。并提出: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文件,强调应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否定了过去的“告生产,告消费,高污染”的发展模式。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框架公约》缔约方第3次大会通过了旨在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1992年,《框架公约》规定,《议定书》的生效时间为2002年。

到1998年,全球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中国于19 98年5月29日签署了议定书,美国也在当年的11月完成了签署工作,后于2 001年退出《议定书》。《议定书》规定,在2008-2012年期间,38个主要工业国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和加拿大分别削减6%。

第二节森林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中的作用

一、森林在生物圈碳平衡中的作用

世界上的碳在森林中的贮量为4000亿吨~7000亿吨。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贮量为5600亿~8300亿吨,其中90%贮存于森林中,土壤中的碳贮量为117 00亿~17400亿吨。热带森林以每年1500万~2000万公倾的速度消耗,另有500万公倾的森林管理不当,相当于3000亿吨干物质被燃烧或分解,释放550 0亿吨二氧化碳,约为大气二氧化碳的1/3。其中10%~20%的二氧化碳被重新固定,40%被海面吸收缓冲,约40%保留在大气中,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10%~15%。

据澳大利亚造林表明,每年造林4万公倾,可吸收二氧化碳年释放量的12%,使造林和环保协调发展。

二、森林在保持水土、治理沙漠中的作用

森林可以大大地减少降雨的地表径流,从而减少水份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如在林区道路上的地表侵蚀是林分内的220倍。

三、森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存地,由于森林的破坏,许多动植物已经消失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动物已灭绝的已达数十种。目前我国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有400种,濒危植物为1010种。

我国1956年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截至2001年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保护区1551处,总面积1.45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4.4%,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其中80%的自然保护区面积、1

156处自然保护区是由林业部门建立和保护的,换言之,林业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体。

四、森林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中的作用

1、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

2、森林滞尘作用

3、吸收有毒气体的作用

4、森林的杀菌作用

5、森林减弱噪音的作用

第三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与基本内容

一、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

目的:通过对环境状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从而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林业的生产和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环境质量评价的分类

环境质量评价可分为:

从时间上分: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从空间上分:单项工程环境质量评价、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区域(流域)环境质量评价、全球环境质量评价。

从要素上分: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噪声环境质量评价。

从评价内容上分:健康影响评价、经济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风险评价美学景观评价等。

三、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一)环境质量的识别

环境质量的识别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

1、通过调查、监测和分析处理,确定环境质量现状。

2、根据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预测在人类行为作用下环境质量的变化。

(二)人类对环境质量的需求

应明确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到底有哪些需要。

(三)人类行为与环境质量关系

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从而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在研究发展行为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的基础上,预测发展行为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

(四)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不能只顾发展不顾环境,也不能只顾保护而抑制发展。应是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持续的发展。

四、环境质量评价发展概况

环境质量评价在国外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美国最早作为国家制度在法律中得到体现,规定一切大型工程兴建前必须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提出了大气和水体的质量指数评价方法和相关指数。日本从70年代开始把环境评价制度作为一项重要政策,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地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开展了北京、沈阳、南京等几个大城市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一些大型工程也作了环境质量评价工作。1979年共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改建、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环境质量影响报告书,经环保部门审批后,才能进行设计。”并规定“在老城市改造和新城市建设中,应当根据气象、地貌、水文、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住区、公共设施、绿化地带等作出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节林业生态环境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一、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环境建设的主体

1、森林具有时空优势

2、森林具有复杂的种类成分和结构

3、森林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和生产优势

二、林业生态环境评价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森林的认识

通过环境评价可以全面地认识森林的功能与效益,从而更好地保护森林。如: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每年的价值:木材2.65亿元,年蓄水价值6.33亿元,年保肥价值0.60亿元,年减少库容河道淤积价值0.72亿元,年环境资源价值合计为7. 65亿元,为单纯木材价值的2.78倍。

三、林业生态环境评价是一项基础工作

林业生态环境评价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制定环境保护方案和制定有关法规的依据。

第二章环境质量评价原理

第一节环境及其特点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相对于客观主体而言的,因此环境的含义也随着主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与环境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组分。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要素。

环境要素的特点:

1、最小限制律。

2、等值性

3、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之和

(二)环境结构与环境状态

环境结构:环境要素的配置关系。即环境要素是如何结合成一个整体的。

环境状态:环境结构运动和变化的外在表现形态,是环境系统的外貌。

(三)环境系统

环境系统:某一特定区域或全球性的各种环境要素或环境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总和。

三、环境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与区域性

2、变化性和稳定性

3、资源性与价值性

第二节环境质量

一、环境质量的概念

环境质量: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当然环境质量更多是针对人类生存发展而言的。

二、环境质量价值及其体现

1、人类健康生存的需要

2、人类社会发展经济的需要

3、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

4、人类文化和美学对环境质量的需要

第三节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质量的价值进行评定,是对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进行评价。为了正确地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必须做到:第一,对环境质量本身有透彻的了解。

第二,要正确把握人类的需要。

环境质量评价的对象是环境质量的价值而不是环境质量本身,即环境质量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林业生态环境评价原理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对于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林业生态环境评价除了考虑森林的生产力之外,还应以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来衡量。

林业生态环境评价与一般的环境评价相比,其特点是:评价准则具有多维性和区域差异性。必须充分考虑林业生态环境价值的多重性特点,才能客观地予以认识和评价。

一、林业生态环境评价的原则

1、生产力原则

2、生态学原则

3、可持续性原则

二、林业生态环境评价的类型与内容

(一)林业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根据生产力原则对林业生态环境要素如气候、土壤、水、生物、地形、污染因子等进行评价。

2、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评价一定区域内林业生态系统是否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以及生态系统破坏和退化的程度,以达到维护林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目的,同时也为林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背景材料。

3、根据生活、审美及景观价值进行评价,为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

(二)森林的环境功能评价

评价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气候、净化大气或水质、改良土壤等方面的价值。

(三)林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林业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2、其他建设项目对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3、政策对林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三章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

第一节环境标准体系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由三类二级标准组成,及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三类;国家和地方二级标准。

(一)环境质量标准

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适用于全国范围,按环境要素和污染因素分为大气、水质、土壤、噪声、放射性等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因素控制标准。

2、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是国家标准在地方的具体实施和补充,为地方环境管理提出实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具体环境目标。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1、国家排放标准

适用于全国范围,按行业、产品种类、工艺水平和重点排污设备分别制定。

2、地方排放标准

适用于当地环境特点,一般要严于国家标准。

(三)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

对必须统一的原则、方法、名词术语等作出相应规定,只有国家标准。

二、环境标准的作用

(一)环境标准为执行环境保护法提供具体尺度

(二)环境质量标准是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的科学依据

(三)为制定环境规定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指标

(四)环境标准是科学管理环境的技术基础

三、各类环境标准的关系

国家级标准是指导性标准,地方级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完善和具体化。地方标准是直接执法标准,国家标准的执法作用通过地方标准对污染源的控制来贯彻,但是没有制定地方标准的,国家标准可作为执法标准,直接控制地区污染源。

第二节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和依据

一、制定环境标准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保障人群健康是人类不因环境质量变化而受到危害。

2、保障自然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持续发展。

3、即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相适应,又有利于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促进经济合作和对外贸易。

4、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切实可行,做的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5、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和国际标准,以利于国际间接轨。

二、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依据

(一)科学性——要以自然科学规律人依据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要以环境质量基准作为依据,环境基准是制定环境标准的重要依据,但又与环境标准有区别。环境基准是环境中的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与不同对象(人、动植物及材料等)作用所产生反应的量的关系,简称“浓度(或剂量)——效应关系”。所以基准是产生于实验和实验经验的系统总结,是单一学科所表达的效应与剂量的关系,不受技术、经济、社会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标准是以基准为基础,综合社会、政治、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关系后,经政府颁布的强制性的技术法规。

(二)政策性——要以国家有关政策为依据

应以国家有关的能源、资源、城乡建设、自然保护、交通等政策和法规作为依据。

(三)经济、技术可行性——以社会经济规律为依据

要进行损益分析,剖析实现标准的代价与所得效应之间的各种关系,加以协调与平衡,使得费用最小,效果最好。

(四)要遵循区域差异性原则

可采用分区分级的原则,不同功能区域执行不同级的标准。

三、污染物排放标准制订原则

(一)以尽量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

(二)要考虑可行性和经济和理性

(三)要考虑当地环境特性

(四)要控制污染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

第三节常用的环境质量标准

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我国1962年颁布了工业设计卫生标准,首次对居民区内大气中的12种有害气体物质规定了最高允许浓度,1982年颁布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 95-82,1995年又颁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用以取代G B-3095-82。该标准分为三级:

1、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2、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3、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不同的标准对应不同的地区:

一级标准对应:一类区,即对应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名胜古迹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的要求。

二级标准对应:二类区要求,即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区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级标准对应:三类区的要求,即大气污染严重的城镇和工业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

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适用于江河、湖泊和水库等地面水域。根据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分为五类:

Ⅰ类标准适用于源头水和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标准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及鱼虾产卵地。

Ⅲ类标准适用于集中式生活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去。

Ⅳ类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标准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三、地下水质量标准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四、环境噪声标准

标准值

城市5类环境噪声标准值列于下表:

等效声级LAeq dB

类别昼间夜间

0 50 40

1 55 45

2 60 50

3 65 55

4 70 55

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5dB执行。

1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执行该类标准。

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3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

4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指不通过列车时的噪声水平)限值也执行该类标准。

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5dB。

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标准分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各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标准的级别规定如下:

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

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

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

第四节林业生态环境评价标准

在林业环境质量评价中,即要考虑环境要素是否达到标准值要求,也要参考其他的因素:

1、国家和地方颁布的相关环境标准。

2、国家或林业等有关部门制定的规范、条例、法规。

3、背景标准。即以所指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背景值作为评价标准。

4、类比标准。即以未受人类严重干扰的相似生态环境质量和功能作为标准。

5、有关科学研究判定的生态效应。

同时还应考虑以下原则:

1、先进性和出超前性。

2、可计量性强。

3、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地域性特征。

4、尽量选用成熟、通用的指标,便于比较。

第四章环境监测

第一节环境监测分类与方法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监视性监测

(二)研究性监测

(三)特种目的监测

1、污染事故监测

2、仲裁检测

3、咨询报务监测

(四)全球环境变化监测

三、环境监测方法

(一)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及特点

分析方法可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类。化学分析包括容量法和重量法。化学分析的特点是准确度高,其相对误差一般小于0.2%;仪器设备简单,价格便宜;灵敏度低,适用于常量组分测定,不适于微量组分测定。

而仪器分析的种类很多,主要有:

1、以测定光辐射的吸收或发射为基础的,如:分光光度计法、z 紫外光度计法、红外分光光度计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法等。

2、以溶液的电化学效应为基础,如:极谱法、库仑法、电导法、离子色谱法等。

3、以色谱分离检定为基础,如:气相色谱法、高压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4、其它:质谱法、中子活化法、X 射线分析法、核磁共振法等。

仪器分析法的特点: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响应快、可联合使用、价格昂贵、相对误差大。

(二) 分析方法的选择

1、尽量采用国家现行的环境监测的标准统一分析方法。

2、根据样品浓度大小选择分析方法。

3、尽可能采用专属性的单项成分测定仪器。

4、在多组分的测定中,应选用同时兼有分离和测定的分析方法。

5、在经常性测定中,尽可能利用连续性自动测定仪。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基本环节

一、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应根据监测区域及监测对象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现场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工作,主要调查收集区域内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社会环境特征。

二、确定监测项目

通常只选择一些重要的项目进行监测,即遵循优先原则: 1、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物。

2、已有可靠的监测方法并能活的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3、已有环境标准或其它依据的污染物。

4、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的标准浓度,污染趋势还在上升的污染物。

5、环境样品有代表性污染物。

目前优先监测的污染物有:2SO 、x NO 、CO 、3O 、飘尘及其组成成分(铅、苯并(a )芘)、降尘等项目。

三、确定监测点位

大气污染监测采样点的布点原则:

1、监测点位于高浓度、中浓度和地浓度的不同地方。

2、污染源的下风向为主要监测范围。

3、工业区、城区和工矿区采样点数目多些、郊区和农村少些。

4、人口密集的地区采样点多些,人口密度小的地区采样点少些。

超标地区采样点多些,为超标的地区采样点少些。

地表水水质监测点布点原则:

1、大量排放废水入江河湖泊的主要居民区或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

2、湖泊、水库、河流的主要出口和入口。

3、可流主流道、河口、湖泊和水库的代表性位置。

4、主要用水地区。

5、主要支流汇入主流、河口或沿海水域的汇合口。

四、确定监测时间

监测时间包括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采样时间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也称采样时段。采样频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的采样次数。应根据污染物排放的特点和环境要素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另外也要考虑评价精度和评价时间以及评价经费等因素。

五、样品的采样和贮存

要做到所采集地样品能代表全部分析对象,有足够的代表性和均匀性,避免由于采样工具和样品不当造成二次污染。环境样品在存放过程中,可能成分可能发展变化,因此从采样到分析测定的时间间隔应尽可能缩短。若不能及时分析测定,应予以恰当保存,如冷冻冷藏。

六、确定分析方法

应根据不同的污染物采用不同的监测分析方法,才能获得准确的结果。如总悬浮颗粒物(TSP)和可吸入性颗粒物(PM10)可采用滤膜采样重量法。硫化氢可采用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等。

七、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应建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系统。包括实验室和监测人员的基本要求、采样的质量控制、样品运输和贮存的质量保证、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实验室间质量控制、数据形成的质量控制等。

第三节环境生物监测的基本原理

一、生物监测与生态监测的概念

生物监测:通过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变化来监测环境变化的方法称为生物监测。

生态监测:通过生物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变化来监测环境的方法称为生态监测。

二、生物监测的特点

1、生物监测能综合的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2、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

3、具有多功能性

4、监测灵敏度高

生物监测的缺点:

反应慢、易受外界因子影响、敏感性不稳定、受害症状难以判别。

三、生物监测的理论依据

(一)生物监测的基础:生命与环境统一性和协同进化性

(二)生物监测的可能性: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三)污染生物监测的依据:生物的富集能力

(四)生物监测结果的可比性:生命具有共同特性

第四节环境生物监测的方法

一、指示生物法

(一)指示生物及其基本特征

指示生物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对干扰作用反应敏感而且健康;具有代表性;对干扰作用的反应个体间差异小、重现性高;具有多功能性。

(二)指示生物的选择方法

1、敏感性划分

三级:抗性强、中、弱。即

敏感:受害最明显,受害后难以恢复生长。

抗性中等:可生活在一定浓度污染环境中,受害后恢复生长慢。

抗性强:能长时间在一定浓度的污染环境中生长,受害后恢复生长快。

2、指示植物选择方法

(1)现场评比法

(2)栽培或饲养比较试验法

(3)人工熏气法

(4)浸蘸法

(三)指示生物监测环境的方法1、症状指示法

不同污染物质对植物影响和伤害阀值

污染物症状受害部位受害组

受害阀值

cm3/m3μg/m3h

臭氧叶片上出现各种密

集斑点、漂白斑、

生长受抑制、过早

落叶

先是老叶

后是幼叶

受害

栅栏组

0.03 70 4

过氧乙酰硝酸

酯也被面光泽化、银

白化、褐色化

幼叶海绵组

0.01 250 6

二氧化

氮叶缘部和叶脉间呈

不规则的白色或褐

色的八块

中叶叶肉细

2.5 4700 4

二氧化

硫漂白点、叶脉间和

也缘部的漂白化、

褪绿、生长被抑制、

早期落叶、产量减

中叶叶肉细

0.3 800 24

氟化氢也尖与叶缘烧焦、

褪绿、落叶、减产

成熟叶表皮和

叶肉

0.1

mm3/m3

0.2 5

(周)

氯叶脉间、叶尖漂白

化、落叶

成熟叶表皮和

叶肉

0.1 300 2

乙烯花萼干枯、畸形叶、

器官脱落、开花不

花全部0.05 60 6

2、生长势和产量评价法

3、生理生化指标法

4、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分析法叶片分析、年轮分析和树皮分析。

5、利用地衣苔藓监测大气污染

二、群落和生态系统层次的生态监测法

(一)优势种法

(二)生物指数法

(三)种类多样性指数法

(四)生产力法

第五章环境质量评价法方法

第一节定性评价法

一、方法特点

定性评价是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一种主要依据感官直觉判断而进行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文字叙述比较全面、详尽,若评价者经验丰富,也可取得准确的评价结果。定性评价的缺点是缺少量化指标,容易因评价者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差异而产生评价结果的差异。

二、使用范围

定性评价主要使用于难以用数学方法定量化评价的对象。如景观的美感描述等,需先用定性的描述,再用定量的方法评分,确定评分等级,最后评价结果。

第二节污染源评价方法

一、污染源评价目的

污染物评价的目的,主要是评价污染物的毒性、危害和环境功能等因素,并通过适当的数学处理或标准化处理,以表达污染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最终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二、污染源评价的类型

(一)类别评价

即针对单一污染物的评价。

(二)综合评价

是较全面的、系统的衡量污染源污染能力的评价。除了考虑污染物的种类、浓度、绝对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还考虑排放途径、排放场所的环境功能等因素。

三、污染源评价方法

目前全国统一采用等标污染负荷发。

(一)评价模式

P)定义为:

(1)、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i

i

i

i S G P =

式中:i G ——某污染物年排放量(单位:吨/年)

i S ——某污染物评价标准[单位:mg /l (水),mg /m 3(气)] (2) 某污染源(工厂)的等标污染负荷(n P ),指所排放的各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

),,2,1(1

j i P P j

i i

n ==

∑=

(3) 某区域(或流域)的等标污染负荷(P )为该评价区(或流域)所有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

),,2,1(1

k n P

P k

n n

==

∑=

(4) 区域中某个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总i P )为该区域(或

流域所有污染源i 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之和。

总i P ∑===

k

n n

k n P

1

),,2,1(

(5) 某污染物在污染源或区域中的负荷比(i K ,总i K )

%100?=P

P K i i

%100?=P

P K i i 总总

(6) 某污染源在区域中的污染负荷比(n K )

%100?=P

P K n n

(二) 主要污染物的确定

通过以上计算后,将评价区内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

总i P )大小

排列,分别计算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比,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左右的污

染物列为该区域的主要污染物。

(三) 主要污染源的确定

将评价区内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n P )大小排列,分别计算百分比及累计百分比,将累计百分比大于80%左右的污染源列为该评价区内的主要污染源。

(四) 注意事项

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容易造成一些毒性大、在环境中易于积累且排放较小的污染物排不到主要污染物中去,然而对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又是必须的,通过计算后,还应做到全面考虑和分析,最后确定出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第三节 环境指数评价法

一、环境质量的基本形式

假设只有一种污染物作用于环境因素,其环境质量指数的公式为:

S

C

P =

式中:P 为环境质量指数,C 为该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S 为该污染物对人类影响程度的数值或标准。

若某一环境因数中有多种污染物,并且这些污染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激发或抑制作用,即各自独立发挥作用,那么环境质量指数为:

∑==+++=n

i i

i

n n S C S C S C S C P 122

11 若考虑多种污染物之间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上式可乘以n K 修正数;若环境因素在某一环境中所占比例不相等,则需要根据环境因素在

系统中各自与人类行为发生关系时所占比例来确定其权重。

二、环境质量指数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1、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分级,以便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环境质量进行比较。

2、可为专家评价法提供比较客观的量化依据。

3、可作为评价标准的替代形式,进行信息交流。

4、将大量的监测数据归纳为少数有规律的指数表达式,可以提高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可比性。

三、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的主要环节 1、收集、整理数据和资料

2、确定所要评价的环境要素及其评价因子 确定所要评价的环境要素及其评价因子的依据。

3、评价指数的选用和综合 选用指数应有可比性,尽量采用已有的、成熟的指数,若新设计指数时,要求物理概念清楚、易于计算。

可从单元指数转变成分指数,再从分指数转变成为总指数。综合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种:

(1) 代数叠加:

∑==

n

i i

I

I 1

(2) 加权平均:

∑==

n

i i

i

I

W n

I 1

1

i W 为第i 个分指数的权值。 (3) 加权平均兼顾极值: ∑=?=

n

i i i I n I I 1

1max

式中:i I max 为各分指数中数值最大值。

4、权值的确定

根据各分指数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值。 5、环境质量分级 环境质量分级基准 分级 特点

清洁

适宜于人类生活和生物生长 未污染 各环境要素污染物均不超标,人类生活、生物生长正常

轻污染 至少有一个环境要素的污染物超标,出敏感性生物受海外,一般生物

生长正常或可能受轻微污染影响,广大人群健康一般不发生急、慢性中毒

中污染 一般有2—3个环境要素质量指数>1,个别要素指标超过20以上。生物生长一般均受明显影响,敏感生物受害严重。人群健康受害明显。 重污染

一般有3—4个环境要素质量指数>1,个别环境要素指数超过30以上,人群健康和生物受害严重,敏感生物不能生长

四、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实例

环境质量指数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可分为反应某一污染物的单元指数、反应某一污染要素的分指数和反应某一区域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组成。

1、单元指数的计算

单元指数(污染指数):环境污染物的实测浓度i C (或统计值)与该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允许浓度(评价标准)si C 的比值。表示单一污染物对环境产生等效影响的程度。计算方法分为三种:

(1) 污染危害程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加的评价参数,单元指数为:

s i i i C C I =

(2) 污染危害程度随浓度增加而降低的评价参数(如溶解氧),单元指数:

si

si i

i i C C C C I --=

max max

(3) 对具有最低和最高允许限度的评价参数(如pH 值),单元指数:

min max —

si

si si

i i C C C C I --=

式中:min max 或si C ——某污染物的评价标准(最高值或最低值) si C —

——某污染物评价标准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平均值。

(二) 分指数或综合指数的计算 1、简单叠加法

几个参数的单元指数简单叠加: ∑∑===

=

n

i si

i

n

i i C C I PI 11

式中:PI ——某环境要数的分指数 i I ——某污染物的单元指数

n ——参加评价的污染物(评价参数)的项目数

2、叠加均数法

为各参数的单元指数之和的算术均数:

林业生态工程篇教案

第一章林业生态工程概论 一课程概述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专业课程,不仅是从单一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来研究水土保持的生物措施,而是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林业发展的理论与技术措施,核心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工程措施进行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理论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以在系统内获得较高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是水土保持、林学、生态、环境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必修或选修的重要课程。 林业生态工程学是水土保持专业教学的一门骨干专业课,在80年代初期开始形成,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不断吸收新的理论与技术到90年代中期完善形成体系。它以现代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培育理论为基础,在原“水土保持林学”、“防护林学”、“农林复合经营”、“森林培育学”、“生态工程学”及“生态学”等课程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大部份:防护林学基础、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评价,同时配合有一周的教学实习和半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堂讲授、野外实习与课程设计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学的理论、实践与实际动手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培养,达到使学生具有较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独立开展研究与工程设计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材由林业生态工程学课本、学习指导、实习指导、课程设计指导、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库等几部分组成,形成了较完整教材体系。 二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中国生态林业工程概况,防护林营造技术措施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综合效益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工程建设论文-工程论文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工程建设论文-工程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效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需要重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现国家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探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新形势下发展的方式,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林业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新形势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我国当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正在有序地开展,林业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时间较晚,其中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反思和改进,笔者从事林业工作多年,简要阐述以下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在

这一方面发展的现状,并为其提出一些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帮助,推动其健康发展。 1发展林业生态工程的必要性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森林对于改善空气环境、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如果森林受到损坏,将严重制约人类的发展,为此,一个国家要重视林业工作。现如今,我国倡导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这种建设工作得益于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现阶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使其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提供更多的林业产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发展森林文化等多样化需求,让森林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1]。 2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现状

我国林业工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将“生产木材”作为工作的中心,这种工作方向会伤害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模式。为此我国开始向林业生态建设方向转变,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入了理论发展的快车道,同时,实际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1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更加全面化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过程,其与多个环节存在着联系,例如其要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珍稀树种,在有能力的前提下退耕还林,防沙治沙,保护森林中的野生动物,由此可见,林业生态工程并不仅仅是保护森林和树木,其还要保护与森林有关的其他事物,在林业生态工作方面,这种发展的理念更加科学[2]。

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doc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摘要:我国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生态环境却不容乐观,我国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随着经济发展,新疆伊犁州森林资源在不断遭到破坏,总量在不断的减少。森林资源是可再生的,它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新疆伊犁州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 关键词: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我国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我国制定了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保护森林是保护环境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众所周知,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森林覆盖率非常低。随着经济发展,我国森林资源在不断遭到破坏,总量在不断的减少。森林资源是可再生的,对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高度重视。 1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意义 对全人类来说,森林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森林资源是核心。对于我国来说,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涵养水源。我国严重缺乏水资源,各地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森林好比是蓄水库,可以有效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二是防风固沙。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比较严重,培育森林是治理荒漠化的重要措施。森林可以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防止荒漠化蔓延;三是促进农业发展。农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林业,建防护林可以保护农田,保持土壤肥力,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四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森林是自然界独特的风景,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五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里生活着众多的动物,没有了森林这些动物很难生存。森林是动物良好的栖息地,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2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森林资源不断减少 当前伊犁州森林保护中存在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的问题,而且呈加剧趋势。每年都有大量的林地资源在减少,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森林病虫害、不合理采伐和毁林开荒等。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也占用大量的林地。 2.2林业产业效益低 林业产业效益低是森林资源保护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伊犁州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企业趋同,资源分散,重复生产,长期经济效益不高。伊犁州的林业产业与国家规定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建立健全的森林工业体系,实现林工结合的发展,实现了以工养林的发展,森林工业才可以反哺森林资源。而伊犁州森林工业不可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反哺,因为它正在不断萎缩,不断下降。 2.3自然灾害频发 森林资源保护中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长期遭受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尤其是在我国西部。我国每年都有大面积的农田遭受旱涝灾害。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也在逐年扩大,荒漠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伊犁州的个别地区土地盐碱化、草场退化等问题比较突出。频发的自然灾害对保护森林资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

林业生态工程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2012-2013学年第 1 学期) 课程名称:林业生态工程学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2010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院:水利学院 学号: 学生成绩:

目录 1引言‥‥‥‥‥‥‥‥‥‥‥‥‥‥‥‥‥‥‥‥‥‥‥‥‥‥‥‥‥‥‥‥ 2项目区概况‥‥‥‥‥‥‥‥‥‥‥‥‥‥‥‥‥‥‥‥‥‥‥‥‥‥‥‥ 2.1地理位置‥‥‥‥‥‥‥‥‥‥‥‥‥‥‥‥‥‥‥‥‥‥‥‥‥‥‥‥‥ 2.2项目区自然状况‥‥‥‥‥‥‥‥‥‥‥‥‥‥‥‥‥‥‥‥‥‥‥‥‥ 2.2.1植物 2.2.2土壤 2.2.3气候 2.2.4地貌 2.2.5地质 2.3社会经济状况‥‥‥‥‥‥‥‥‥‥‥‥‥‥‥‥‥‥‥‥‥‥‥‥‥‥‥ 2.3.1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2.3.2工业生产情况 2.4土地利用状况‥‥‥‥‥‥‥‥‥‥‥‥‥‥‥‥‥‥‥‥‥‥‥‥‥‥‥‥‥2.5水土流失状况‥‥‥‥‥‥‥‥‥‥‥‥‥‥‥‥‥‥‥‥‥‥‥‥‥‥‥‥‥3设计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4腰堡小流域林业生态工程设计‥‥‥‥‥‥‥‥‥‥‥‥‥‥‥‥‥‥4.1立地类型划分‥‥‥‥‥‥‥‥‥‥‥‥‥‥‥‥‥‥‥‥‥‥‥‥‥ 4.2林业生态工程布局‥‥‥‥‥‥‥‥‥‥‥‥‥‥‥‥‥‥‥‥‥‥‥‥‥‥5单项林业生态工程设计‥‥‥‥‥‥‥‥‥‥‥‥‥‥‥‥‥‥‥‥‥‥‥ 5.1坡面水土保持林‥‥‥‥‥‥‥‥‥‥‥‥‥‥‥‥‥‥‥‥‥‥‥‥‥‥‥5.2沟道水土保持林‥‥‥‥‥‥‥‥‥‥‥‥‥‥‥‥‥‥‥‥‥‥‥‥‥‥‥

6管理措施 6.1人工林抚育管理6.2工程管理 6.3 资金管理 6.4 信息管理 6.5 物资管理 7 效益分析 8进度安排

如何进行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2367758.html, 如何进行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作者:张丽丽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14期 摘要:如何有效的实施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环境 保护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提高我国林业建设的一些方法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深入研究,并进行了深入论述,以供广大林业工作者受到启发。 关键词:生态林业;林业建设;生态工程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77 1 提高生态林业建设水平的措施 1.1 建设好生态平衡的可持续性发展 只有建立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林业资源,才能体现社会、生态平衡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要按照林业建设生态发展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有效计划。真抓实干的进行林业规划建设,能够使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优化,保证生态林业的持续发展能有序进行。当前生态农业的基本保护区域有原生林带、自然保护区、风沙地带等区域,其中森林系统还包含着道路、居民区、水区两边等地区的防护林。它们通过线、点、面等相互贯通共同构成网络状分布。从整体上保证了科学的、有目的的林业规划,充分发挥生态林业的作用,从而使经济建设和环境改变的需要。 1.2 稳定的生态林业性和各式各样的形式 根据各个地方的生态、气候、地质条件、经济条件等方面的特点差别,我国的生态林业的建设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这些形式,被广泛应用到生态林业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各种林业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合理地、科学的、有效地使用和发展我国的森林资源。 1.3 生态农业要发展均衡 如何根据当地的地理状况和自然条件的发展特点,以及当地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地区森林资源,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必须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引领,提高本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要形成完备、有序的、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林业生态链。进一步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促进经济的发展,保持生态平衡。当然,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变化,确保生态农业的均衡发展。 1.4 建立林业生态一体化以及多方面的生态建设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为积极响应我国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本文将在思想观念、行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全体人们携手保护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促使人们的美好生活。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议,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变,为适应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首要工作就是加快生态建设发展。为此,需建立林业发展的建设规划,从而加快林业发展,以实现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在林业环境的建设下受众多因素影响,例如森林资源、法律法规等。 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以加强建设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 为积极响应我国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本文将在思想观念、行为、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以促进全体人们携手保护环境,推进生态建设,促使人们的美好生活。 1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义 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维护自然资源,保护地球的重要举措。林业资源是地球重要的生态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精神文

明,热衷于地球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人类破坏自然而导致自然生态的恶化,例如:人们的乱砍乱伐、开山采矿、工厂排污流入河流、汽车尾气等,人类的各种索取、活动都直接加重了大自然的负担。所以,只有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环境,才能实现共赢,长久地生活发展下去。 2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具体建议 明确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基本观念 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基本观念。(1)以人为本。加强资源供给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林区职工争取福利,以发展林业的生产和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继而保障林区职工的生活经济状况。 在林业发展中,妥善处理好生产林业经营者的投资关系,切实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使林业建设的开展。(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树立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命,尽快做好林木恢复,以发展林业建设。(3)良好道德品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在林业资源建设上努力维护,树立良好的保护环境思想品德,共同携手为人类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自然资源的枯竭是大自然对人们不节制的惩罚,

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

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 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更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食物链、食物网以及功能过程多样性等,形成了分化、分层、分支和交汇的复杂的网络特征。认识和揭示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稳定性、动态演替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多功能协调机制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与调控,需要以对生态过程、机制及其与格局的关系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是了解森林生态系统这一复杂的巨系统的根本,不仅需要长期的实验生态学方法,更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的多样性及其变化,涉及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等不同的时空尺度,其中交织着相当复杂的生态学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不同,即在单一尺度上的观测结果只能反映该观测尺度上的格局与过程,定义具体的生态系统应该依赖于时空尺度及相对应的过程速率,在一个尺度上得到的结果,应用于另一个尺度上时,往往是不合适的。森林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经营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中尺度上,因此必须遵循格局-过程-尺度的理论模式,将以往比较熟知的小尺度格局与过程与所要研究的中、大尺度的格局与过程建立联系,实现不同时空尺度的信息推绎与转换。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研究已从面向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转变到更加注重过程、格局和尺度相关性。 1 相关概念 1.1 格局 在生态学中,格局一词早期多用于种群生态学,主要是对种群分布格局的描述,如聚集分布、随机分布、离散分布、均匀分布等。随着景观生态学的诞生与发展,格局一词在景观生态学中被广泛应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不同类型的缀块可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等。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而言,除水平格局之外,还包括垂直格局,即植物体的垂直配置。格局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学组织层次上已被广泛应用,但对生态系统中的环境部分,其格局的描述及研究尚涉及很少,事实上各环境因子在时空上的配置,对生态过程同样有很大影响。 1.2 过程 “生态系统行为”、“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过程”是相同的术语,为了避免同拟人论的含义相混淆,一般不使用“生态系统功能”这个词,多采用“生态系统过程”的说法。与格局不同,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生态学过程包括生物过程与非生物过程,生物过程包括:种群动态、种子或生物体的传播、捕食者-猎物相互作用、群落演替、干扰传播等等;非生物过程包括:水循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干扰等等。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题要 (2)

第一章绪论1.根据森林经营的目地和特点,可以将森林分为几类? (1)防护林;(2)用材林;(3)经济林;(4)薪炭林;(5)特种用途林。 2.防护林体系? 在一定地域内,根据需要建立的多功能、多用途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根据防护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发展的特点,及对防护作用的要求,将有关林种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防护作用的有机结合体。 3.林业生态工程? 根据生态学、林学和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4.林业生态工程与传统的造林和森林经营相比,有什么不同? 对象不同,着眼点不同,地点不同,目的不同 (1)对象不同:传统的以林地为对象;林业生态工程以在特定的,需要防护的地段上,设计、建造和调控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着眼点不同:传统的主要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林地上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以及临汾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量流。林业生态工程关心整个区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件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流。 (3)地点不同:传统的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而林

业生态工程需要考虑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用地上采用综合措施。人们常说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即此意思。 (4)目的不同:传统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的生产率,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 5.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 生物群落建造工程(保护型、防护型、经济型),环境改良工程(城镇、工矿区、劣地),食物链工程(桑基鱼塘系统中的鱼、动物控制病虫害的动物) 6.根据地形地貌,林业生态工程有哪些类型? 山丘区林业生态工程,平原区林业生态工程,风沙区林业生态工程 7.根据规模,林业生态工程有哪些类型? 流域性的林业生态工程黄河中游,长江中上游,淮河太湖,辽河流域,珠江流域 区域性的林业生态工程沿海,太行山 跨区域的林业生态工程“三北”,平原,防沙治沙 8.我国生态环境存在哪些问题? 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扩大,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森林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镇生态环境有待改善,草场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逐年增加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考点热度★★★☆☆ 一、森林资源现状与作用 1.分布及现状 (1)分布 ―→ 非洲刚果河流域、 ―→东南亚地区 (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 (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特别提示】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同样贫瘠的土壤;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相当困难,因此可以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图文拓展〗 1.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无(物)尘沙”。对应的含义如下: 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因而能涵养水源;森林的树冠减轻了 少,因而森林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3.雨林地区植物茂密的原因 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植物可连续不间断地迅速生长,因而形成了高大茂盛的植物群落。

(完整版)林业生态工程_复习资料

前面的红色字体为最近几年的真题 1、植被保护 2、石质侵蚀沟道特点和防护要求及其水土保持林体系配置 3、草地退化的原因及更新复壮方法 4、沙地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 5、小老树林带特点及改造技术 6、沿海防护林体系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7、土地复垦需要考虑的因素 8、林业生态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任务 9、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资源环境容量的两层含义分析该地区植被建设所要遵循的原则1、盐碱地主要特点是______、含氧量高、ph值高2、影响林带防风效应主要因子是_____、林带特征、地面特征3、风沙防治措施有_____、化学固沙、风力固沙和生物固沙4、林业生态工程设计包括总体布局和______ 2、可持续发展 3、流域改良 4、水土保持林体系 5、植物篱 6、林带透风系数 1、生态工程理论上包括的三个方面的技术 2、天然林保护的的战略措施 3、我国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 4、干瘠石质山地造林技术 5、坡面水土保持林配置的总原则 6、放牧饲料林树种选择要点 8、煤矿废弃物的特点 9、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旱节水造林技术措施 1、流线 2、保护及管理工程 1、径流林业的主要特点和核心技术2,如何确定不同结构护田林带的混交类型和混交方法3、盐质海岸的特点及防护林带的配置4、风力治沙的基本原理 5、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合理性体现 6、植被恢复的主要问题及主要措施 第一章绪论 1.林业生态工程: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2.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3.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4.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①生物群落建造工程②环境改良工程③食物链工程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生活、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开始大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这对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助益。但是,目前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林业管理部门的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1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我国的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较少,同时由于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诸多偏远山区,存在着乱砍滥伐的现象,导致我国许多地方的环境质量较差,森林覆盖率严重下降,进而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者还会导致该地出现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存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的林业生态工程被破坏的现象。 针对该问题,需要林业部门加强重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深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进而更好地支持国家进行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在国家的各类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投入使用之后,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趋势下,人们会对其林业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实现其永续发展[1]。 2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目前,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属于公共项目,其建设资金多依靠财政补贴或者是企业的投入,且无盈利。因此,这样不健全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使得许多基层的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人员只能获得较少的管理费,不利于对林业生态工程的有效管理,易导致该工程被人为破坏。此外,也使得林业管理部门难以有效地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进行监督。 基于该问题,需要林业部门积极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及林业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并且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从政府、企业、社会多个方面为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筹集资金,保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可以实现长远稳定发展。同时,还需要积极探索具体的林业分级管理方法、资金补偿对策、林业采伐对策,使得林业的所有者、管理者都可以获得相应的资金补偿、政策支持,进而促进该项工程的稳定发展[2]。 3 林业建设规划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规划方式不合理,将会对该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不利于水土保持。基于此,需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人员在进行工程规划时,不断提高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规划意识,并且在深入了解该地生态环境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通过有效地规划可以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促进该地区物种的平衡发展,进而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地区在进行工程规划时,需要详细地对该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发展条件、经济水平条件、适种植被条件进行详细地调研,进而合理、科学地进行规划设计,以此来有效促进该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4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差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新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 境建设(新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新 版) 【摘要】林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林业工作不断深入。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既有不可代替的生态效益,又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 一、突出抓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一是在平原农区实施高标准农田林网绿化工程,提高农田防护功能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工程,使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落实和兑现补偿政策,加大造林地管理、管护投入,建立健全管护队伍,调整结构和开发特色产业,解决退

耕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三是认真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视集体林的管护,通过公益林建设、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措施,进一步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林资源。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开发新产业,妥善安置富余职工,维护林区稳定。四是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巩固提高现有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切实保护好各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五是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对湿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湿地保护、恢复等措施,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六是实施村庄绿化和坡塬丘陵困难地区林业富民工程,积极发挥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帮助农民致富增收。 二、加快建设高效林业产业,实现兴林富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林业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林业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一定要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处理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把发展林业和林农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8* 2 = 16分) 1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 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与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2、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状况的 总称。 3、工程:指人类在自然科学原理的指导下,结合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技术,发展形成包括规划、可行性 研究、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一系列可操作、能实现的技术科学的总称。 4.生态工程:是一门着眼于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它根据生死存亡 控制论原理去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 在系统范围内获取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5.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 数量与质量状况的总称。 6.生态环境脆弱带:在生态系统中,凡处于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 系、功能体系之间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的空间域。 7.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 互依存形成的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8.干扰: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改变资源、基质的可利用性。或物理环境的任何时间上相对不连续的事件。 9、自然干扰:在缺乏人为活动的情况下,自然景观所存在的经常性的火灾、洪水的影响、盐渍作用、飓风和虫灾等称为自然干扰。 10、人为干扰:由于人为的活动所造成的,如有有毒化学物的施放、森林砍伐、筑坝、摹开垦、过度放牧、露天采矿等其他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性压力,称为人为干扰。 11.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元素(事物或过程)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1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13.系统工程:是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控数学方法和工具研究一般系统的分析、规划、开发、设计、组织、管理等问题,使系统整体最佳地实现预期目标的一门管理工程技术。 14可持续发展:指以不损害、不掠夺后代的发展需求作为前提,来满足当代的怜惜需求称为可持续发展。 15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16. 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状态。 17. 农田防护林:指在有农田的地方,为防止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牲畜繁育的环境,保证农牧业稳产高产,并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木材而营造的防护林。 18水土保持林:指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地表径流、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而营造的防护林。 19水平配置:是指水土保持林体系内各个林种在流域范围内的平面布局和合理规划。 20立体配置:是指某一林种内组成的树种或植物种的选择和空间配置。 21防护林体系:指在一个自然地理单元(或一个行政单元)或一个流域、水系、山脉范围内,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土地利用情况和山、水、田、林、路、渠以及牧场等基本建设固定设施,根据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的主要灾害特点,所规划营造的以防护林为主体的和与其它林种相结合的总体。 22农林复合经营: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其它栽培植物或动物,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安排在一起而进行管理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 23森林的经济效益: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影响范围内,被人们开发利用已变为经济形态的那部分效益。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研究(共4篇)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研究(共4篇) 第一篇 一、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有的问题 1.1林业生态工程的质量较低 (1)部分地区在短期内退耕面积太大、速度太快带来良种生产供应不足、劣质种苗被栽种、树苗种类单一化等问题‘进而造。成补植任务 过大既增加了造林成本又抑制造林质量的提升。另外,有众多地区在 造林上采用散乱作业.粗植滥造的施工万式同样防碍施工质量的提升。 (2)林业作为一个经济部门或产业部门来看待.而完全忽视其生态效益 与社会效益。过度的采伐造成我国森林资源越来越少加剧了生态环境 的恶化。 (3)居民缺乏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相当严 重因为对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及法规宣传力度不够一些部门、单位以 及个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深刻认识没有形成全民 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缺乏科技支持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林业生 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存有科研成果转换率低、推厂速度慢、科技含量低、治理措施缺乏科学性、应用设备落后等众多问题。 (5)缺乏政策性保护一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缺少政府投入.尤其是新造 林没有管护投入‘无法巩固建设成果二是林业税费负担严重影响了群 众绿化造林的积极性三是没有建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和补偿制厦以调 动社会力量厂泛参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6)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水平较粗放它主要包括四个万面,一是林业生 态工程建设规划的可操作性较差二是经济林的发展缺少整体规划和数 量调控三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普遍存有责任分配不明确的现象:四是缺乏独立的监理队伍及监理机制。

二、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所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2.1创新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逐步建立起以币场需要为导向以促进林业企业发展为途径.以科技带动为核心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科技创新新体制为推进林业的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提升可以尝试实行“数字林业”发展的理念即利用现代远程信息技术功能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科技进步,实现林业发展的信息化、科学化和精确化,是林业经营和管理走上科技发展的道路和现代化发展的轨道 2.2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工程建设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一要坚持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体并多渠道多途径.多万位、多层次的吸引相关企事业单位合社会个人资金支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引导积极投资发展林业二要国家的服务部门在服务、信贷、税收等万面实行资金政策倾斜,对国家、政府、企业的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应给予税收优惠.资金补助和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三要持续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对于公益林的补偿标准要逐步提升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力量进入林业系统 2.3突出重点,强化林业生态工程的带动作用 川继续发挥‘三北”防护林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天然林保护、防风固沙、退耕还林等典型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买施‘持续提升工程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进一步扩大城市绿地湿地的绿化建设,做好城乡结合绿化带.休闲公园、隔音带等重点村压绿化建设第四做好林业相关农田水网.园林绿化、城乡小庭院休闲娱乐场所建设 2.4增强生态系统建设的应用技术开发和研究 (1)要持续开发林业科技新产品对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进行科技创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林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提升木材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题要 (1)

第一章绪论 1.根据森林经营的目地和特点,可以将森林分为几类? (1)防护林;(2)用材林;(3)经济林;(4)薪炭林;(5)特种用途林。 2.防护林体系? 在一定地域内,根据需要建立的多功能、多用途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根据防护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发展的特点,及对防护作用的要求,将有关林种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防护作用的有机结合体。 3.林业生态工程? 根据生态学、林学和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4.林业生态工程与传统的造林和森林经营相比,有什么不同? 对象不同,着眼点不同,地点不同,目的不同 (1)对象不同:传统的以林地为对象;林业生态工程以在特定的,需要防护的地段上,设计、建造和调控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着眼点不同:传统的主要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林地上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以及临汾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量流。林业生态工程关心整个区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件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流。 (3)地点不同:传统的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而林业生态工程需要考虑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用地上采用综合措施。人们常说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即此意思。 (4)目的不同:传统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的生产率,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 5.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内容? 生物群落建造工程(保护型、防护型、经济型),环境改良工程(城镇、工矿区、劣地),食物链工程(桑基鱼塘系统中的鱼、动物控制病虫害的动物) 6.根据地形地貌,林业生态工程有哪些类型? 山丘区林业生态工程,平原区林业生态工程,风沙区林业生态工程 7.根据规模,林业生态工程有哪些类型? 流域性的林业生态工程黄河中游,长江中上游,淮河太湖,辽河流域,珠江流域 区域性的林业生态工程沿海,太行山 跨区域的林业生态工程“三北”,平原,防沙治沙 8.我国生态环境存在哪些问题? 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扩大,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森林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镇生态环境有待改善,草场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面积逐年增加 9.林业生态工程的功能与效益?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降水,降低风速、防风固沙,固结土壤、改良土壤,净化空气、改善环境,提供林副产品、促进多种经营 10.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林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近10年,我国森林资源实现持续增长,为改善我国及全球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已居世界第一位。

(完整版)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题要.docx

林业生态工程学复习题要 第一章绪论1.根据森林经营的目地和特点,可以 将森林分为几类?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2.防护林体系?在一定地域内,根据需要建立的多功能、多用途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根据防护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发展的特点,及对防护作用的要求,将有关林种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最大防护作用的有机结合体。 3.林业 生态工程?根据生态学、林学和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 4.林业生态工程与传统的造林和森林经营相比,有什么不同?对象不同,着眼点不同,地点 不同,目的不同对象不同:传统的以林地为对象;林业生态工程以在特定

的,需要防护的地段上,设计、建造和 调控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着眼点不同:传统的主要关心木本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林地上木本植物的种间关系以及临汾的结构功能、物流与能量流。林业生态工程关心整个区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物件共生关系与物质循环再生过程,以及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 能、物流与能流。地点不同:传统的只考虑在林地上采用综合技术措施,而林业生态工程需要考虑在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用地上采用综合措施。人们常说的 “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即此意 思。目的不同:传统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林地的生产率,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与经营。而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 在于提高整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 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 续经营。 5.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 内容?生物群落建造工程,环境改良工程,食物链工程 6.根据地形地貌, 林业生态工程有哪些类型?山丘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体技术措施

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体技术措施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具体技术措施进行分析,为我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整体建设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technical measures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for me the whole quality of ascension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construction;technical measures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加重,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对于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对于林业的保护是我国整体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针对于不同地区的林业发展情况先后建立了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工程,这些生态工程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在进行林业生态保护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到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对林业升天工程建设的具体技术措施进行研究有着十 分重要的意义。 1 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我国在以往使用林业资源的过程中对于林业生态造成的严重破坏,影响到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人们对于林业资源的正常使用。因此,我国开始重视对于林业生态的保护,旨在提升林业的整体发展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我国林业的整体发展,满足人们对于森林资源的需求。 2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林业工程的监管不到位 我国在开展林业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到位 的情况,很多地区在开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往往是按照传统的建设模式进行建设。在这种建设模式下,对于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资金投入、管理措施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往往会出现建设技术落后、人员管理松散等情况。严重影响到了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不利于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不过得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的规划,在进行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只针对建设地的一方面的特 征进行生态工程的建设。缺乏对当地地质状况、水文状况的合理考察。很多工程的建设,只是为了短期的效益和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在建设过程中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技术

森林绿化和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森林绿化和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研 究 阅读技巧:ctrl+d收藏本篇文章 【摘要】森林和生态环境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直接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建设情况,森林绿化、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三者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在注重森林绿化、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还应做好生态天环境保护工作.本文先简单分析森林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后研究了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森林绿化、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深林绿化;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前言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森林在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以及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也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的同时,还应着重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因为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紧密相关,并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有效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全面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对于森林绿化、生态建设、保护这三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森林绿化 森林绿化是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保障.森林绿化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森林自身具有美化环境、蓄存水资源、抗风固沙的功效,它和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保

障,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1].森林绿化隶属于生态林业事业,它 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严重的河流泛滥问题,这不仅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对人们的正 常生活和工作构成严重威胁.植被破坏、乱砍滥伐是引发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进而出现水土流失.而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功效,它在洪灾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二)森林、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系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反,经济的发展还能优化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开展,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为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毫无节制地向生态系统索取,这不仅会破坏 自然资源,还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有时严重可能出现经济倒退[2]. 三、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因素 现阶段,我国与发到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我国生态建设水平并不高,影响因素众多,例如,国家的整体实力、生活水平等,具体因素如下: (一)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人均森林面积较为理想,大约为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一,但人均森林蓄积量较低,几乎名列世界末端,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生态建设不完全.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生态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可知,相关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这是因为,虽然实现森林绿化的面积较多,但质量几乎都不合格.例如,在森林绿化中存在品种单一、成活率不高、养 护不到位等问题,无法达到保持水土的功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