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编 明代文学

第八编 明代文学

第八编明代文学

章节名称:明代文学概述

授课时数:1

教学目的和任务:

对明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及整体状况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代文学的发展线索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一,明代文学的大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看作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嘉靖以后,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

二,城市文化形态形成的因素:

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

2)市民队伍,以及由之而来的新的读者群的壮大

3)审美趣味的变化

4)出版等硬条件的成熟

三,王学左派的兴起

1)随着朱元璋、朱棣这样铁腕人物的消失,政治高压政策难以为继

2)禅宗思想的影响

3)时代的呼唤,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求

四,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

1)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

2)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

3)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冲破旧有藩篱的同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第二节俗文学的发展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一,章回小说的特征: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二,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任务人物的性格;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三,明人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

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以及文学的论争

1)明代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师门分,或以社名分,但是大体可以划分为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种。

2)明代的文学批评界,可以“丹铅横飞,旗纛竿立”来形容。

3)这些文人集团之间的论争有着鲜明的特色: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主张的一致;不论是强调复古还是反复古,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使文学创作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

章节名称:《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授课时数:2

教学目的和任务: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文运事的高度技巧、历史演义小说虚实关系的比例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二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及其思想内容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隋代杜宝的《大业拾遗记》,已经有关于三国故事的文艺节目;唐代,据李商隐《骄儿》诗等推测,三国故事已经妇孺皆知;宋代,据苏轼《东坡志林》的记载,当时已经有说三国故事的“说话”节目,而且效果很好;元代,《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等讲史话本已经粗具今天《三国演义》的规模。同时,舞台上搬演三国故事的戏剧节目已经很多。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

关于罗贯中,知道的很少,根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王圻《稗史汇编》、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书之间不无矛盾的记载,我们可以约略了解到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东原人,元末明初人。

三,《三国演义》的版本

最早的版本是嘉靖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是毛伦、毛宗岗父子评点修改过的版本。与以往的本子相比,它的正统色彩更强,艺术上也有较大的提高,评点也有过人之处。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三国演义》的主题

《三国演义》演义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说法有:为蜀汉争正统说;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集团之间的斗争说;反分裂,求统一说;人才学教科书说;追慕君臣际遇说;总结政治经验说;反映民族心理意识说;悲剧说;等等。

(2)关于《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

《三国演义》之所以有明确的拥刘反曹的倾向,有历史本来的原因,也有当

时社会状况对于作者的影响;有作者的因素,也有改定者的功劳。概括起来,一是刘备在历史上本有仁厚之名,而曹操本来就是不太被人们肯定的奸雄色彩很浓的历史人物;二是三国所产生流传的时代,是汉民族自尊最被摧折的时代,这种民族情绪必然会给作者以深刻的影响,刘备的血统毕竟比较高贵,又地处南方,与此种民族心态正合;三是罗贯中本有此倾向,而经过毛氏父子的改定,这种倾向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及其地位影响

一,《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

(1)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罗贯中并非全然羽翼信史,而是采用了诸多手法,使得故事的讲述充满意味,比如对历史时间巧妙剪裁布局;大胆采用信史所无的传说;本末倒置;张冠李戴;等等。

(2)类型化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

单一性,指重要人物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其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此一特征足以支撑起整个人物形象,类似中国戏剧中的脸谱化与程式化;

稳定性,指主要特征稳定不变,缺乏纵横方向的变化,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

和谐性,指人物内部诸因素基本处于古典式的和谐之中,回避了性格的复杂性,在冲突与和谐的对立中,力求和谐。主要表现在:回避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回避理智与感情的矛盾,

(3)从全知全能到限知视角的叙事方式。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限知视角的初步采用。

(4)扇形网状的结构方式。

(5)杰出的战争描写艺术。

(6)文白相杂的语言。典雅而不失灵动,与体制和谐,亦便于直接从史书中摘录材料。

二,地位和影响:

(1)文学的。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其巨大成功,招徕了后世无数的效仿之作,为后世的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非文学的。首先是对于战争的详尽描写,直接为后世战争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从而成为战争特别是农民战争的教科书。它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如在中国北方非常流行的关公崇拜,民间的结拜情结,都受到《三国演义》的重大影响。

章节名称:第三章《水浒传》和英雄传奇

授课时数:2

教学目的和任务: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水浒传》的绿林文化特征、高超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三章:《水浒》和英雄传奇

第一节:《水浒》的作者、成书版本

一,《水浒传》的成书

与《三国》相同,它也是所谓“集体创作,文人写定”,但其历史依据非常稀淡,主要还是民间传闻和通俗文艺。它至多是有一点正史的影子,如《宋史侯蒙传》《宋史张叔夜传》等,有关于宋江的片言只语,如是而已。南宋以来,梁山故事已经成为说话和杂剧艺术的重要题材;特别到元代,水浒戏非常之多,如《双献功》《李逵负荆》等。这些都为《水浒传》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题材来源。

二,《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传》的作者情况可谓扑朔迷离,有施耐庵作、罗贯中作、施罗合作等多种说法。甚至施耐庵这个人的真假有无都一直是一个问题。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小说地位的低下。

三,《水浒传》的版本:简单说,有简本与繁本两个系统。一般认为繁本在前。金圣叹评点加工后的七十回本《水浒传》是清代以来影响最大的本子。

第二节《水浒传》的主题、内容

一,《水浒传》的主题

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说法:忠义说;为豪杰立传说;诲盗说;游戏说;农民革命战争的史诗说;为市井细民写心说等。但最值得注意的,还应当说是它表露的非常明显的绿林文化特征。

二,《水浒传》与绿林文化的政治特征

(1)强调“逼上梁山”,即社会不公是造成好汉们啸聚山林的根本原因。(尽管事实上并非全然如此)

(2)“替天行道”是好汉行动的政治行动纲领。

(3)推重贤能与严密的组织纪律。

(4)接受招安是梁山起义的必然结果。

(5)绿林文化的人格崇拜:对于“义”的极度尊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对阳刚之气的极度尊崇

(6)藐视众生、嗜血残忍、是非不分等江湖文化的负面价值。

三,《水浒传》中成问题的女性观

(1)《水浒传》中女性世界的构成:大体分为妖女、魔女和无面目女性两类。第一类如潘金莲、潘巧云、贾氏等;中间比如顾大嫂、孙二娘;后者比如林冲的妻子以及大量的连姓名也不被注意的女子。

(2)好汉们对待女性的态度:大体是有家室的比较冷淡,没有家室的对女性则多充满仇视。

(3)就结果看,女性所造成的影响基本是灾难。如林冲的妻子因为貌美而招致调戏,导致林冲的发配;阎婆惜与宋江的同事通奸,导致宋江的亡命江湖。

(4)“祸水观”的由来。就中国的整体文化背景看,是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向来的轻视;就《水浒传》所反映的特定阶层的生活来说,是江湖游侠阶层对于女性根深蒂固的戒惧。这种戒惧的由来,主要是从女性给他们的亡命生活所带来的种种不方便而来。

第三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人物性格从类型化向性格花过渡。包括: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与凡人的结合;惊奇与逼真的结合;粗线条勾勒与工笔细描的结合;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

(2)叙事技巧的进步与自由。这突出地表现在全知与限知视角的巧妙交替使用。而最见出作者才华的,又首推限知视角当中的游动视角的精彩使用。如武松在十字坡上与二娘的那段斗智斗勇,时而在武松耳中听到,时而由作者点出,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积极性。

(3)串珠式的结构方式。用梁山事业这根主线,将众多的英雄传奇连在了一起。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板块结构。

(4)活泼灵动、惟妙惟肖的语言。《水浒传》首次运用了纯粹的口语作为书写语言,生动流畅,惟妙惟肖,体现出了作者高度的语言运用的才华,纯粹的白话成为后世小说创作的唯一语言,《水浒传》起到了典范作用。

2,《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

(1)文学的:是英雄传奇的范本,对后世的历史演义和侠义公案小说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其他文艺体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电影等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2)非文学的:后世农民起义以及绿林豪杰起义,往往以“替天行道”标榜,学习其战术战略,乃至借用其绰号,等;进步的评论家、思想家往往以之为“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工具,借以批判社会之不公、道学之可恶、真心之可贵等等。

3,后世的效颦之作

《水浒后传》《荡寇志》《后水浒传》等。但无论在思想、艺术上均无法与《水浒传》比肩。

章节名称:第四章《西游记》

授课时数:2

教学目的和任务: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西游记》塑造典型的手法、《西游记》所蕴涵的原型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四章《西游记》

第一节《西游记》的成书、作者、版本、主题、内容一,《西游记》的成书

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西游记》也是所谓集体创作,文人加工写定的作品。玄奘西行求法的历史事实,唐僧弟子辩机《大唐西域记》、惠立、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都是记录事实之作。但由于玄奘的行为本身即带有传奇性,所以,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有许多文学作品开始神化唐僧;

宋金元时代,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被搬上舞台,而且从这个时期,重心已经发生倾斜:取经故事的主角不再是唐僧,而是悟空了。猪八戒也已出现。

元明时期的平话小说《西游记》为吴承恩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西游记》的作者

明代刊本的作者均未署名,只是说“华阳洞天主人校”;后来多数清代刊本都署作者之名为邱处机。实际上,邱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别是一部作品;清代中叶以后,吴玉搢等根据《天启淮安府志》等材料认为《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但未得到响应。此说后来经过胡适、鲁迅的提倡而得到广泛认同。但具体作者为谁,仍有争论。

三,《西游记》的版本

与《水浒》一样,可以约略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差别是唐僧出身的有无。四,《西游记》的主要内容:《西游记》基本上是由三个板块构成的。第一个板块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故事,二是江流和尚出身及取经缘由;三是西天取经故事。

五,西游记的主题:

《西游记》的主题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个话题。代表性的说法有:禅书说;阐发《大学》的修身之书说;修道之书说;游戏说;滑稽与玩世说;农民起义说,人民斗争说;叛逆投降说;歌颂市民说;“安天医国说”;房术说;反映人生说;追求真理说;表现理想说,等等。

第二节《西游记》的原形精神和艺术特征

1、《西游记》的原形精神:从外观上看,《西游记》与神话相比可以说是同中有异。其题材、形象及其存在的怪异世界都有着明显的神话韵味,具有脱胎神话的痕迹。但是无论是和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上古神话相比,都带有明显的人类成年期的特征。它是系统而自觉的文学,而不是零碎朦胧的神话。而前后两个大的部分,正好形成了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惧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先看桀骜不逊的个性自由精神。首先,这种精神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长存。在古今中外,这种精神都有所表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正代表了这样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出现在15世纪的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中国文学中向来缺乏遨游三界的想象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经由元代异族文化的侵扰,明代个性自由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禁锢的头脑开始松动。而《西游记》就是中国人头脑解禁后创造与想象力的明证。

再看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随着孙悟空踏上西天取经的路途,他的自由意志逐渐受到局限。如果原型一体现的是人的个性自由精神如何得到社会认可的话,那么原型二则体现了个性价值如何在社会中得到实现的问题。在西天路上所遇到的问题其实很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自然环境的险恶,二是邪恶势力的侵扰,三是取经者自身由于人性弱点而带来的种种问题。

2、西游记的艺术特征:《西游记》在艺术上最鲜明的特点是在奇幻思维上的幽默和诙谐风格,这就决定了小说的特点是奇笔和戏笔的圆熟运用和水乳交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作为神话移位的神话题材《西游记》和《三国》《水浒》等明显不同。它不是平实和一般的思维,而是充分发挥作家驰骋想象能力的奇幻思维。作者以绚丽的想象,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

(2)集动物性、神性、人性于一身的人物形象。《西游记》在形象塑造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意志精神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三者的结合,就产生了很多形状各不相同、个性差异的独特的艺术形

象。如孙悟空就是人间英雄、猴子、神仙的巧妙结合。

(3)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悠久传统,寓庄于谐的手法在《西游记》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西游路上的一切几乎都不能逃脱被孙悟空揶揄的命运,风趣幽默而又常具深刻的社会意义。如唐僧肉、人参果实际上就是对当时竟有烹食小孩的社会状况的曲写;车迟国让三位道士喝尿的描写实际上是对当时所谓“秋石方”的讽刺。

(4)巧妙曲折的艺术结构。在某种意义上,《西游记》和西方的流浪汉小说有很大的相似处。师徒四人一起经历了一切,而事件之间其实并没有严格的顺序关系。这种结构丰富了我国长篇小说的结构宝库。

(5)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作者大量使用诙谐幽默的话语,这就使得《西游记》的语言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轻松愉快、诙谐幽默的风格。

章节名称:第五章《金瓶梅》

授课时数:1

教学目的和任务:

《金瓶梅》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者对于笔下人物的矛盾态度、真正的性格化人物

教学方法:讲授、与《三国》《水浒》的对比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五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第一节《金瓶梅》的版本、作者、成书和思想内容一,《金瓶梅》的版本

有关《金瓶梅》作者的创作情况十分匮乏,大约在万历年间,已经有它的抄本出现。现存最早的版本是万历年间版本。流传的版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是万历词话本;二是清代经过张竹坡批点修改以后的本子,叫说散本。

两个版本之间的差异主要有:内容上,词话本从武松打虎说起,说散本从热结十兄弟写起,说散本没有84回吴月娘被梁山好汉捉去的情节;形式上,词话本有较多的“词话痕迹”,而说散本则删去了大量的韵文。

二,作者

关于作者的争议,可能是古代小说中最多的。根据欣欣子的序言,作者是“兰陵笑笑生”,但这个兰陵笑笑生是谁,却无定论。过去几百年间影响最大的是王世贞说,并有“苦孝说”为之张本。后来陆续提出的作者不下四十种,如绍兴老儒、金吾戚里等。比较有影响的除了王世贞说以外,还有屠隆说、贾三近说、李开先说、冯梦龙说。

介绍“苦孝说”。

三,成书过程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不少人根据《金瓶梅词话》中大量保存的词话痕迹、前后矛盾等情况,认为它与《三国》《水浒》一样,是所谓“世代累积型”作品,但是,这种说法却因为在成书前没有流传的痕迹等问题无法解释而渐渐被人们否定。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的地位,已经比较稳固了。

四,主要内容:约略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西门庆的发家史,第二部分是西门庆由富而贵,第三部分写西门庆乐极生悲,先是儿子被潘金莲谋害,而后是自己纵欲身亡,第四部分是西门庆死后其妻妾们的结局。

五,《金瓶梅》的社会意义

(1)从西门庆形象看金钱的巨大能量。《金瓶梅》以西门庆这样一个兼富商、恶霸、官僚、地主于一身的人物为中心,通过对其生活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上自朝廷权贵,下至市井无赖的广阔生活画面。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了明代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的腐朽本质特别是金钱的巨大力量和纵欲风气做出了忠实的描绘,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2)女性世界的悲剧。《金瓶梅》中的女性世界,是一个与传统的温柔敦厚的女性标准截然不同的女性世界。她们对名节十分淡漠,而对情欲、物欲、肉欲则充满了渴望。她们的行动有某种合理性,她们用自己的力量冲击着不合理的礼教制度。但由于时代给她们的的限制,她们的全部才华就只能用在迎奸卖俏与追求享乐上,难以跳出人性的泥潭,最终走向灭亡。

(3)世态炎凉的丑剧。小说通过西门一家的兴衰,深刻地暴露了当时的世情的虚伪、冷漠和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本质。西门生前身后,围绕着他的那些人的举动。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末世的世态炎凉、人心险恶。作者通过这样的背景,客观上揭示了一个难以适应近代人文思潮问世的恶劣环境。

第二节金瓶梅的艺术成就、贡献

一,《金瓶梅》的艺术成就

(1)题材的转变(由非凡人的非凡事向凡人凡事的转变)

(2)审美趣味的转变(从歌颂到暴露)

(3)性格化的人物形象塑造(告别了类型化与扁平化)

(4)网状结构的高度成熟(以家庭为圆心,以西门家为主轴,以家庭人物命运为经,以其他人物命运为纬)

(5)口语化的市井语言(妙在口语家常)

2,《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历史上的贡献

(1)第一部文人独立撰写的长篇小说。在《金瓶梅》之前,所有的长篇小说都经历过一个比较漫长的时代累积然后由文人加工写定的过程,《金瓶梅》的出现打破了这个传统,开创了文人独立创作长篇小说的新局面。

(2)第一部世情书。在《金瓶梅》问世之前,小说的主人公或者是神仙鬼怪,或者是帝王将相,或者是英雄豪杰。它的出现,打破了旧有的传统。这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远离人间的神走向了人,从而体现了文学向人的复归。

(3)其最重要的影响,还不在于有几部续书,也不在于为后世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提供了素材,而是为以后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占压倒优势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两个阶段。

3,明代长篇小说的几点总结

(1)就体式来看,章回小说是明代乃至整个中国长篇小说的唯一样式。

(2)其发展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雏形期,其范本是唐末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此时的俗讲为了讲述方便,开始采用分卷分目的形式;初起期,其范本是创作于元末明初,刊刻于明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比过去

的讲史话本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往往以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核心,加进不少群众和作家的创造,形式上也更长一些,由主要供说话人作底本到主要供人们阅读;成熟期,范本是明中叶以后大批的章回小说,如《西游记》《金瓶梅》,到清代,才真正成熟。此时的章回小说,在内容上已经和讲史没有什么联系,情节也更加复杂,但体裁上仍然保留着“讲史”的痕迹。

(3)章回体的特征:就艺术来说,因为通俗小说的前身是说书艺人讲述故事,讲述故事基本诉诸听觉,所以就形成了章回小说在艺术上的严格的可叙述性。他要求情节连贯,故事完整,意向明朗,头绪避免纷繁,尽量不使用倒叙,基本上用第三人称,等。这些特点不但为以后的小说家采用,也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欣赏趣味。就形式上说,大多采用韵散结合的方式,保留着早期讲史的痕迹。韵文为主,韵文是过渡和装饰。就叙事特征而言,它注重说与听的关系;注重保留说话痕迹(列位看官、话说、且说、话表);为了吸引读者,常常故意卖关子,吊观众的胃口,且多位于回末。

(4)就题材内容而论,可大体分为以下几种: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5)小说在明代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有:统治者对小说发展控制的程度;社会对商品经济看法的变化;小说生产能力的因素。

(6)明代小说批评的兴起。兴起的原因:社会的,思潮的;文学自身的。明代小说批评涉及到的理论问题主要有:关于小说的地位;关于小说的艺术虚构问题;关于人物性格塑造的问题,关于小说语言的通俗性问题,等。

章节名称:第六章“三言”“二拍”

授课时数:2

教学目的和任务: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言”与“二拍”的取材倾向和同中有益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六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拟话本小说

第一节拟话本小说的产生、特点和主要作品

一,话本小说的产生

从文体上看,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是长篇小说的前身,而“小说家”的话本则是拟话本小说的前身。因为“小说家”的话本主要是现实题材,篇幅短小,是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的滥觞。早期的话本主要是供说话人表演时提示之用,故简单而数量有限。从明代开始,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随着人们阅读兴趣的增加,话本小说向书面文学靠拢,文人开始大量加工,这就是人们说的“拟话本”。

二,拟话本小说的体制及其特点

(1)体制: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篇尾。

(2)体制特点:拟话本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宋元话本的若干特点,但实际

上与宋元话本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主要目的不是为说书艺人提供底本,而

是为了读者的阅读;由于文人是创作主主体,所以文人趣味逐渐增加,情节开始比较复杂化,好的作品,也去掉了话本的很多世俗恶趣。

(3)明代的拟话本小说,现存的大约有20种。如: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的《西湖二集》等,但多成就不高。最好的作品,应推“三言”“二拍”。

第二节冯梦龙和“三言”

一,冯梦龙和生平和文艺思想

(1)冯梦龙的生平:冯梦龙,字犹龙,又字子犹,耳犹,别号龙子犹,

茂苑野史氏、顾曲散人,因居室名墨酣斋,所以又常以墨酣子、墨酣斋主人署名其作。苏州人,少负才名,狂放不羁,与其兄梦桂、弟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一生科举蹭蹬,57岁补岁贡,4年后任福建寿宁知县。明亡后忧愤以卒。冯梦龙以毕生精力从事通俗文艺的搜集整理创作,经其手编的作品可谓等身。但奠定其在文学史上大家地位的,还是“三言”。

(2)冯梦龙的文艺思想:响应“童心说”,提出尚“真”主“情”的文学思想;明确通俗文学应以“适俗”为归宿;从时代发展、文学进化的角度出发,阐述通俗文学值得肯定的原因所在。

二,“三言”的题材内容:“三言”的全称分别是《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每集40篇,共120篇。这其中,有改编前人及时贤的作品,也有自己的创作。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可以作如下归纳:

甲)对“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的反动(对经商活动的正面赞扬,对经

商活动艰辛的描述,商人以正面形象出现);

乙)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情爱观念(肯定男女情欲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将真情说贯穿到作品当中,将对美好爱情的认识,上升到了情感上相互

了解、人格上互相尊重的高度);

丙)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科举制度、官场黑暗、社会秩序混乱等)

三,“三言”的艺术特色:

(1)编织故事上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具体说来:

甲)较多地使用巧合和偶然的艺术手法,简化故事的漫长进程;

乙)善于运用具有细节特征的小道具来扭结、推动故事情节,增加戏剧性丙)善于设置伏笔和悬念

(2)人物塑造上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具体说来:

甲)将人物放在激烈的冲突中

乙)白描手法的大量运用

丙)运用对比、映衬等手法

(3)语言使用上典雅而不失通俗,

甲)在口语基础上,大量采用谚语、俗语,使小说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

乙)句法上尽量使用短句,注意音调铿锵、富于节奏感

第三节“二拍”和凌濛初

一,生平:凌濛初,自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人。科场蹭蹬,50岁才以副贡身份授上海县丞。李自成军进逼其地,他被困拒降,呕血

而死。著有杂剧、诗文等多种,然影响最大者,还是“二拍”。

二,“二拍”的题材内容,与“三言”相比,其新的突破,可以做如下归纳:(1)经商题材,更有时代特色。

(2)爱情题材,女性观念显然更为进步,提倡男女平等的观念,对贞洁观念的突破

(3)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三,“二拍”的艺术贡献

(1)头回作到了与正文的一致;

(2)结束了以往拟话本中套话的程式化窠臼,代之以自己的韵语,使韵文与散文相互呼应结合,更有个性;

(3)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更为考究;

(4)对细节的追求更为细腻;

(5)议论虽时显迂腐且也过多,但个性鲜明,增加了整部作品的个性特征。总之,凌濛初的“二拍”,真正标志着文人化的拟话本的成熟。

章节名称:第七章明代的诗歌

授课时数:1

教学目的和任务:

对明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对主要诗人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七章:明代诗歌

第一节:明代社会文化的嬗变与传统文学形式的衰微1,明代社会文化的嬗变和传统文学形式的衰微

(1)从明代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的主导地位逐渐让位于小说、戏剧等通俗文学形式。尽管从绝地数量来说较之前代并没有减少,但在质量上,却远远无法与唐宋比肩。

(2)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就社会因素讲,明代文学家经历了一个由紧到松的过程,作家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受到过重创,士气不再高张。就思想观念而言,理学对人们影响很大,进一步束缚了心灵的自由。另外,进入元代以后,中国文学本身也逐渐由抒情本位向叙事本位发展。

第二节明代前期的诗歌

(1)刘基的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

(2)高启为代表的吴中诗风的转变

(3)台阁体

(4)茶陵诗派

第三节明代中期的诗歌

(1)李梦阳、何景明与前七子

(2)吴中四才子

(3)谢榛、李攀龙、王世贞与后七子

第四节明代后期的诗歌

(1)晚明思想与文学革新的旗手李贽

(2)公安三袁的理论与创作

(3)竟陵派诗歌

(4)遗民诗人

第五节明代的散曲

(1)明代散曲概述:数量上,远远超过元代,但质量不及;随着昆曲的发展,开始有一些文人以昆曲为散曲;元代末期就已经开始的散曲的雅化倾向得到发展。

(2)重要的散曲作家:陈铎、王磐、冯惟敏、薛论道等。

第六节明代的民歌

(1)形式上,包括民间流行的俗曲和民歌

(2)内容上,以情歌为主

(3)风格上,清新活泼

章节名称:明代的散文

授课时数:1

教学目的和任务:

把握明代散文发展脉络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公安派小品文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八章明代的散文

第一节宋濂和明初散文

明初,由于政治环境的骤然变化,元末文人的那种洒脱的情怀和隐逸的心理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文人们不得不依附于政权,以求安生。受到这种影响,代表官方意志的强调“道统”的文学观念就成为明初文学思潮的主流。以宋濂为代表的明初散文就是明初“道统”散文的一面镜子。其代表性言论是“文外无道,道外无文”。但其具体创作又多少能超出自设之藩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传记散文最为出色,颇有《史记》风采;写景散文文笔简洁清秀;寓言散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其议论散文在从容不迫中颇有雍容风致,亦影响深远。

除宋濂外,明初散文名家还有刘基。风格古朴雄厚,体裁多样,而以寓言散文最为有名。

第二节唐宋派与明代中期散文

如果说明初是“道统”的天下,则明代中期就是“道统”和“文统”分庭抗

礼了。由于明初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文学终于成了脱离文学意味,粉饰太平的工具。人们在台阁体的自我消亡中看到了道统对于文学的桎梏作用,于是前七子边起而匡之,希望借秦汉文学的文采来抵消道统对文学的驾驭,找回文学自身的传统。然而由于他们攻击道统的武器不是人的心胸感情,而是古人的牙慧,因而在创作上拿不出能够证明文采优于“道统”的力作,所以不能承担起振兴文学自身传统的重任,反而受到“道统”文学观念的反拨。明代中期唐宋派散文的出现,便是“道统派”以创作实际回击文采派并取得重大成果的例证。其代表人物为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但之间又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且实际上,文采与情感仍然是他们的文章被人们认可的最重要的原因。实际上,他们是通过修身让这些东西“不求而自至”罢了。

第三节公安派及晚明小品散文

尽管唐宋派的初衷是要以理学纠正前后七子在诗文内容上的空虚,但代表唐宋派文学最高成就的归有光的散文恰恰是以情感人。这说明在明代中期以后注重个性和情感的社会思潮逐渐上扬的趋势下,文学领域的主情主文一派的主导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公安派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口号,在晚明小品散文中得到彻底的贯彻和落实。晚明小品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散文领域主情、主文一方的最终胜利。所谓小品,原为佛教用语,明人采用这一名词,主要是为了和以往那些关乎国家大事、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区别开来,并非是某种特殊的文体,凡游记、杂记、书信等都可以包括在内。成就最高的作家除了公安三袁以外,还有张岱等。

章节名称:明代戏剧(2课时)

授课时数:2

教学目的和任务:

把握明代戏剧的发展脉络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九章明代戏剧

第一节:明代戏剧的概况

一,明代戏剧概况:明代戏剧的主要剧种有杂剧和传奇。明代杂剧杂数量和质量上与元代相比,均有减少和蜕化。但在体式上,却有自己的一些独到的特点:从结构而言,比元代4折一楔子来的自由;在曲调上,明杂剧兼用南曲,比元杂剧单用北曲要灵活;在演唱方式上,明杂剧打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做法,富于变化;题目正名的位置也不只限定于末尾,而是较为灵活。

二:南戏与传奇的关系:南戏是比较质朴的民间戏剧形式,传奇则经过文人加工而比较雅化了,体式比较宏大,艺术上也比较精美;南戏全用南曲,传奇则南北曲均用;南戏多为民间俚曲小调,宫调没有严格限制,传奇则用宫调区分曲牌。

三,传奇与杂剧的分别:体式庞大;宫调灵活;多人轮唱;角色行当更加细腻。

四,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的加工,梁辰鱼的成功运用《浣纱记》,昆山腔渐渐压倒其他声腔。

五,明代戏剧的基本特征:数量众多;题材多样;审美风格的雅化。

六,明代戏剧的分期以及特点:前,为嬗变期,基本上仍然是元之余波,并且有一个很长的萧条时期;中,为复苏期,传奇已经替代杂剧的地位;后,为繁荣期,汤显祖等大戏剧家都是这一时期收获的。

第二节明代杂剧

(1)明代初期的杂剧。除了朱权、朱有(火敦)以外,余无足道者。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更是中国戏剧历史上的一部举足轻重的戏剧理论著作。朱有(火敦)的杂剧以神仙道化、伦理句剧为多,比较有名的是《香囊记》(2)中期的杂剧。总体来说,已经处于颓势。只有几个作家如王九思(《杜甫游春》)、康海(《中山狼》)、徐渭(《四声猿》)等,尚能继往开来。特别是徐渭的《四声猿》(包括《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玉禅师》),堪称明代中期杂剧之翘楚。

(3)后期的杂剧。是杂剧创作的巩固时期。数量较多,但令人难忘者少,已经远远不能与方兴未艾的传奇相比。

第三节明代的传奇

一,明代传奇的分期:

(1)明代前期的传奇,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多是一些一些宣扬伦理道德的风化之作。代表作有《五伦全备忠孝记》《五伦香囊记》等。

(2)明代中期的传奇无论是内容题材,还是声腔的演变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转变的标志就是明代中期的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王世贞《鸣凤记》,梁辰鱼《浣纱记》。

(3)明末是传奇创作更为繁荣的时期。著名的传奇作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如汤显祖、沈(王景)、高濂、周朝俊、王骥德、吕天成、吴炳、孟称舜等。

二,吴江派和临川派的争论

(1),沈(王景)为代表的吴江派的曲论核心是对场上之曲的强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格律至上;二是推崇语言。

(2)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则强调“曲意”,追求剧本的文学价值。

章节名称:汤显祖

授课时数:2

教学目的和任务:

了解汤显祖的生平创作情况,掌握《牡丹亭》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杜丽娘情欲觉醒与时代审美思潮的呼应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十章汤显祖和《牡丹亭》

第一节汤显祖的生平、思想、创作

一,汤显祖的生平。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茧翁。21岁中举,风采备受瞩目。因屡次拒绝权臣延揽而淹蹇。辞官归隐,创作以终。

二,汤显祖的思想:其思想渊源非常复杂,儒释道,特别是王学左派的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和李贽、达观都有直接来往。其思想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其“至情论”:

(1)从宏观来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2)从程度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3)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三,汤显祖的创作:“临川四梦”:《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最杰出者,是《还魂记》(即《牡丹亭》)。介绍《牡丹亭》之外的其他三梦。

第二节《牡丹亭》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成就

一,《牡丹亭》的情节关目。(介绍剧情)

二,故事取材:汤显祖在《题词》中曾提到过《牡丹亭》的题材来源:“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衍之。至于杜太守收拷柳生,亦如淮阳王收拷谈生也”。分别见于《搜神记》《类苑》。三,汤显祖对题材的改造和主题提炼:经过汤显祖的改造,传统的故事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了明代后期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反映了当时“情”与“理”的激烈冲突。首先,与小说中二人的门当户对不同,《牡丹亭》中二人的身份悬殊,这就使得它具有了冲破封建门第观念的意义;其次,与小说中杜宝基本没有干涉二人不同,《牡丹亭》中的杜宝积极反对二人恋爱,这就使得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再次,作者还着意突出自由结合之难。这些,都使得《牡丹亭》具有非常激动人心的力量。

四,《牡丹亭》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1)一是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

(2)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

(3)在商业价值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新形式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艺术特色:

(1)《牡丹亭》不仅写了外在事件的矛盾扭结,而且写活了人物,刻画出了不断发展的性格,并使隐性的戏剧冲突逐渐升级。

(2)奇幻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浓郁的抒情场面,典雅绚丽的曲文铺排,都体现出《牡丹亭》较为典型的浪漫注意风格和多重艺术魅力。

(3)《牡丹亭》又是一部兼悲剧、喜剧、趣剧、闹剧诸多因素于一体的复合剧。

明代短篇小说

明代短篇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一)(1)“三言”“二拍”在清朝几乎湮没无闻,20世纪初仍如此。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三言云者,一曰《喻世明言》,二曰《警世通言》,今皆未见,仅知其序目。” (2)日本汉学家盐谷温在日本内阁文库中发现多种中国平话小说,又曾见到吴昌龄《西游记》杂剧全书及冯梦龙“三言”中《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3)《清平山堂话本》,15篇,藏日本内阁文库。 (4)《熊龙峰小说四种》藏日本内阁文库。 (5)《二刻拍案惊奇》的出版系王古鲁根据从日本搜录的本子校注出版的。 (二)明人写作或选印小说的意义: 1、以小说为教育的工具。从“三言”的命名可以看出,想把小说当作比“喻”来“警”“醒”读者。 2、以小说为消闲的读物,调剂生活。 (三)繁荣的原因 1、文学继承的结果; 2、印刷的便利、发达,即书坊业的发展; 3、读者群的增大; 4、文学团体的出现,小说理论的逐渐成熟; 5、心学的影响到文人的提倡。 冯梦龙与“三言” 冯梦龙 生平:吴梅《顾曲尘谈》,为冯梦龙作了简略年谱,并考证了冯梦龙的著述。 薛宗正、龚允怡《反封建启蒙思想家冯梦龙》称冯梦龙为“反封建启蒙思想家”:(1)蔑视权贵,亵渎圣贤;(2)肯定人的自然人欲,提倡“情教”来对抗理学、礼教;(3)肯定理性、智慧乃是人类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标志。(4)倡导女权,反对男尊女卑的传统封建谬论。 冯梦龙在小说方面的贡献。(教材) 冯梦龙的文学观、小说观。主要体现在《序山歌》《古今小说序》、《太霞新奏序》等篇章中。(1)文学观以“情真说”为基础。把“真”看成文学的第一要素,反名教,反拟古,批判伪道学。“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独抒己见,信心而言,寄口于腕。(2)冯梦龙强调重视小说“醒人”“醒天”的社会教化作用,主张小说必须通俗,并贯串着他的情教思想。因此大都采用因果报应来惩恶劝善。(3)强调情、事、理统一的同时,提出了小说的真、赝(虚实)说。 (二)“三言” 1、三言的编纂及体例:宋元旧篇、个人创作(《老门生三世报恩》)、改编文言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改编自《负情侬传》)、改编坊间旧刻故事。 2、三言的思想内容。三言为我国中世纪封建社会风俗史。题材几乎涉及了社会上各个阶层,反映了生活各个侧面,特别是对于城市市民的生活有更多的描绘。其中引人瞩目的是公案和爱情两类作品,成就最高,数量最多。 (1)爱情类①宋元话本总是通过人鬼之恋获得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得到的东西,不像明人小说那样深深扎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不管蒋兴哥、卖油郎还是杜十娘,他们思想感情的矛盾变化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复杂性结合非常紧密,没有超现实的色彩。 ②展示了两性关系中所出现的新的因素。 A《蒋兴哥》敢于正视如何区分贞与情、情与淫的问题。 B突出两性之间情的作用。《卖油郎独占花魁》《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宿香亭张浩遇莺莺》

古代文学史题库清代文学

古代文学史题库清代文学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第八编清代文学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一、解释:1、梅村体 2、神韵派 3、浙西词派 二、填空 1、清初的重要诗派有王世祯为代表的,钱谦益为代表的,吴伟业为代表 的。 2、清初的、、诸家,既是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文坛的主将。 3、清初散文三大家指侯方域、、。侯方域的散文以见长,名篇有 和。 4、“岭南三大家”是指、和。 5、“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的诗作中的名句。 6、清初重要词派有以朱彝尊为代表的,以陈维崧为代表的,另有自成一格的着名满族词人。 7、吴伟业以为宗,其诗歌的主要内容为和,他最大的贡献在七言歌行 体,代表作是。 8、钱谦益建立起“”的真情论,主张兼采,创建诗派,其代表作 为。 三、简答 1、略述顾炎武诗歌表现的爱国思想。 2、清初有哪些较重要的词人和词派? 3、清初有哪些重要的诗派其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论述 1、试述钱谦益诗歌创作的成就和影响。 2、试述吴伟业诗歌创作的成就。 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一、解释:1、苏州派

2、“一人永占” 3、南洪北孔 4、《闲情偶寄》 二、填空 1、《闲情偶寄》是的戏曲论者,其中、两部分,分别是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理论论述。 2、传奇《双熊梦》又名,作者是;《钧天乐》的作者是,《风筝误》的作者是,《秣陵春》的作者是。 3、《长生殿》的作者和《桃花扇》的作者并称为,对《长生殿》的创作影响较大的前代作品有白居易的和元代的杂剧。 4、《桃花扇》是以和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兴亡的历史剧。 5、李渔擅写剧,体现其的创作宗旨,作剧十种,总题为。 为其代表作。 三、简答 1、清初剧坛上主要有哪几类作家不同风格的创作? 2、简述《清忠谱》的思想内容。 3、《长生殿》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4、简述《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5、《桃花扇》是怎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6、简述《桃花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 四、论述 1、试析《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2、试析《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 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 一、解释:才子佳人小说 二、填空 1、清代小说创作总体上已由改编迈入的阶段。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清代文学

第八编清代文学 第一章淸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一、解释:1、梅村体 2、神韵派 3、浙西词派 二、填空 1、淸初的重要诗派有王世祯为代表的_____________ ,钱谦益为代表的___________ ?吴伟业为代表的_________ 0 2、淸初的__________ 、 __________ x ___________ 诸家.既是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文坛的主将。 3、淸初散文三大家描侯方域、__________ 、 __________ 侯方域的散文以___________ 见长.名篇有和_________ 4、"岭南三大家'、是抬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_ 。

5、“恸哭八军俱编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的诗作中的名句。 6、清初重婆词派有以朱林瞠为代表的__________ ?以陈维糕为代表的_________ ?另有自成一格的著名满族词人____________ > 7、吴伟业以______ 为宗?氏诗歌的主要内容为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他最大的贡献在七有歌行体,代农作是______________ : 8、钱谦益建立起“___________ “的真怙论,主张兼采 ________ ?创建___________ 诗派.其代表作为_____________ 。 三、简答 1.略述顾炎贰诗歌表现的爱国思想。 2、清初有哪些较重要的词人和词派? 3.清初有哪些重要的诗派?其文学主张的基木内容是什么?

四、论述 k试述钱谦益诗歌创作的成就和影响。 2.试述吴伟业诗歌创作的成就。 第二章淸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X解释:1、苏州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第七、八章)【圣才出品】

第7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7.1 复习笔记 一、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1.诗坛多元格局 (1)沈德潜 ①沈德潜论诗原本叶燮,经其推演,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以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②他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选辑《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树立学习的范本,影响颇大。 ③其诗歌创作,古体摹汉魏,近体法盛唐。因曾接触人世祸患,也写有一些“以微词通讽谕”的诗歌。但其大量诗作雍容典雅,平庸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 (2)厉鹗 其主张作诗参以书卷,学习宋人,好用宋代典故,著有《宋诗纪事》。他作诗重学问,主空灵,合写景与宗宋为一,代表浙派的风格特点。其诗主要写山水,以杭州和西湖风景为主,遍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诗中境界流露一种寒意,于幽新隽妙融入孤寂冷落之情。 (3)翁方纲 其论诗提倡肌理说,肌理包括义理与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常以学问为诗,用韵语作考据。

2.袁枚及性灵派诗人 (1)袁枚 ①袁枚生活通脱放浪,个性独立不羁颇具离经叛道、反叛传统的色彩。他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在性与情上,主张即“情”求“性”,突出尊情;在言志与言情上,认为“诗言志,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对虚伪的假道学深恶痛绝,表现出封建社会末期个性解放思想再次苏醒。 ②袁枚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性灵”,其含义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他提倡创写“有我”之旨,这是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同时,在艺术构思中,还要做到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他推重独创,反对模拟。 ③袁枚在“吟咏性情”的基点上构成完整体系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对格调模拟复古、肌理考据学问、神韵纤巧修饰、浙派琐屑饾饤给予有力的冲击,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④袁枚的笔触相当广泛,反映现实、咏物怀古、描绘山川自然和表现个人志趣,大都不受传统思想束缚和正宗格调限制,而且清灵隽妙,具有情感奔放、议论新颖、笔调活泼、语言晓畅、句法灵巧等特点,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创新。 (2)性灵派诗人 ①与袁枚并称“乾隆三大家”的是赵翼和蒋士铨。 ②和“乾隆三大家”对称的“后三家”是舒位、王昙和孙原湘。其中舒位、王昙是龚自珍的先导,后者的影响更为直接。

第十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五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一节白话小说的繁荣 一、“三言”之前的话本小说 嘉靖年间洪缏编刊《清平山堂话本》,共有小说60种,又称《六十家小说》今仅残存29篇。万历年间熊龙峰刊刻的话本小说今仅存四种,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其中宋一种,元一种,明两种。 《京本通俗小说》,1915年缪荃孙刊行,宣称“的是元人写本”,但被多数学者疑为伪书。 二、冯梦龙与“三言” 1、冯梦龙:书香门第出身,少有才气,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57岁补为贡生,61岁任福建寿宁知县,4年秩满归乡。曾参与抗清宣传,后忧愤而死。 冯梦龙长在商业经济活跃的苏州,非常熟悉市民生活,思想上又受李贽影响,是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代表,一代通俗文学大家。 他搜集、整理、编撰的通俗文学作品涉及白话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民歌、散曲、传奇等各个方面,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三言”。 2、“三言”: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三言”几乎收集了宋、元、明三代较优秀的白话短篇,包括旧本汇集和新著创作。宋元旧作约占1/3,明代新作约2/3。 “三言”的明代作品,都是模拟宋元话本小说形式写成的专供人们阅读的新小说,通常被后人称为“拟话本”。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三、凌蒙初与“二拍” 1、凌蒙初,别号空观主人,乌程(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科举不利,转而著述。55岁任上海县丞,因功拔为徐州判官。崇祯17年,李自成部进逼徐州,他忧愤而死。 2、“二拍”:是凌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3、《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四、其他白话短篇小说集 主要有: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的《西湖二集》、陆人龙的《型世言》、西湖渔隐主人的《欢喜冤家》、古吴金木散人的《鼓掌绝尘》、华阳散人的《鸳鸯针》、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等等。 以上作品随着明末政治形势严峻,人文思潮变化,大都从侧重于“主情”到倾向于“重理”,虽更关心现实,但说教气更浓。比之“三言”“二拍”的成就呈下降趋势。 第二节市民社会的风情画 一、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1、鲜明的重商思想: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品官,二品客”。 《赠芝麻识破原形》:“经商亦是善业,不是溅流!” 《叠居奇程客得助》:“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2、全新的价值取向: 婚嫁重金钱而轻门第、仕途:《韩秀才乘乱聘娇妻》、《通闺闼坚心灯火》、《两县令竟义婚孤女》, 3、“三言”商人往往“重义”,多为善良致富,辛劳发财: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布商吕玉、《施润泽滩阕遇友》的小商人施复,都拾金不昧,心地

古代文学史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八编清代文学 1、清初诗人可分为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遗民诗人以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为代表。其中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入仕诗人以钱谦益、吴伟业和被称为“南施北宋”的施闰章和宋琬为代表。 2、钱谦益的明代作品收在《初学集》中,入清后的作品收在《有学集》中。其后期的代表作是《后秋兴》。清代诗歌的宗宋倾向和感伤思潮,都是从钱谦益开始的。 3、吴伟业的诗歌尤长于七言歌行,时称“梅村体”,代表作为《圆圆曲》。 4、“江左三大家”是: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5、王士禛,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著有《带经堂集》等。其成名作是《秋柳》诗。 6、王士禛在司空图和严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神韵说”,竭力提倡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一派的诗歌。赵执信著《谈龙录》批评王士禛的神韵说。 7、清代中期的诗歌有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和以厉鹗、翁方纲为代表的宗法宋诗派。翁方纲并提出了“肌理说”。 8、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主要活动在乾隆年间。性灵说是对明代公安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9、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辞官在南京小仓山下筑“随园”,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和《随园诗话》等。 10、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代表作有《竹石》等。 1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出自赵翼的《论诗》。 12、明末清初有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 13、开创清代词坛风气的是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派和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以及自成一家的纳兰性德。 14、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著有《迦陵词》,存词1600多首,为历史上存词最多的词人,其词师法苏轼和辛弃疾。 15、朱彝尊字锡鬯,号竹斋,秀水(今浙江嘉兴)人。著有《曝书亭集》,并编选《词综》表明其词学观,大力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派的词人。

明代文学史习题2017-10-1

第七编明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1、台阁体 从永乐到天顺大约半个多世纪,文坛上是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台阁体”的天下。台阁体的代表人物均为台阁重臣,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所采用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2、茶陵派 李东阳,茶陵(今属湖南)人。成化至弘治年间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一个以李东阳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茶陵诗派的诗风仍然属于台阁体的余波,但李东阳主张以杜甫的诗风加以匡正。 3、前七子 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了门径。由于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所以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成功的实践例证。 4、李梦阳 字献吉,号空同子。其文学主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反对宋代从理学到文学的所有文化。大力推崇具有新鲜活力的民间歌谣,认为“真诗在民间”。李梦阳的理论为公安派文学“性灵说”的先声。他的复古理论虽然有荡涤台阁体的震撼作用,但他本人的创作未能准确传达和体现出他的文学主张,反而过多地留下模拟古人的痕迹,因而受到何景明的指责。 5、吴中四才子 即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其中,徐祯卿仅以诗赋见长,其他三人既能诗文,又善书画。后徐祯卿加入“前七子”,体现南北文学思潮汇流的趋势。他们的观念意识更多带有市民色彩,表现为对国家政治问题的淡漠和对物质享乐的大胆追求。 6、后七子 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但后七子成员之间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7、李贽的“童心说” 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着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他提出了文学进化论观点。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从诗文领域的公安派,到小说、戏曲领域的汤显祖和冯梦龙,都受他的思想的影响。 8、公安三袁 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兄弟三人以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由他提出。公安派始终直接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表现在创作上指诗歌要脱离“理”的束缚而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他们反对今不如昔的文学退化观点,比较重视文学的时代精神。同时主张创新。 9、竟陵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及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第八编清代文学 绪论 0.1 复习笔记 一、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 1.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 清王朝统治者利用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悉依明制设立朝廷,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定都之后便尊孔崇儒,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尤其是康熙,他博学而重视文教,崇尚朱熹并提高其地位,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编书与禁书 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是编书,他们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鸿词科,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编修《明史》《康熙字典》等。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一大总汇。在以行政手段搜集全国图书的同时,也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检查,明令各地查缴“违碍”的书籍,然后销毁,后来更扩大查禁范围,明末将相朝臣、明末清初文人的著作,都在查禁之列。 3.日益严苛的文字狱 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

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文人普遍怀有忧谗畏讥、惴惴不安的心情,形成了畏惧、郁闷的心态和看风使舵的处世态度,也影响了当时的学术风气。 4.汉学的兴盛 从学术源流上讲,乾嘉汉学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从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在文字狱的恫慑下,人们丢掉了经世致用的精神,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在学术方面,乾嘉汉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 5.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 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姚鼐将其发展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以及桐城派古文确立其正宗地位,都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系。 6.文学的滞化现象 汉学之学术思想还渗透进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 翁方纲的肌理说包括义理、文理,王士禛的神韵说强调含蓄蕴藉,沈德潜的格调说悉依儒家诗教,使诗与社会现实拉开了距离,诗不再是陶冶性情,而是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2)小说方面 历史小说重在叙述历史事件,不仅可作“正史”看,而且可学到稽古、用兵之类的学问;某些作品虽有人物、情节、思想内蕴,但以逞才学为能事,添入许多学问、技艺,违背了小

明代 白话短篇小说 骗局

明代论文: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骗局 【中文摘要】骗局是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以此为题材的小说作品非常多。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题材的小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唐五代小说中不乏诈骗、骗局题材的小说,大都保存在北宋时李昉等人编纂的《太平广记》里。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以骗局、诈骗为业的闲汉、泼皮开始成为小说的主角。到了明代,城市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骗局、诈骗为题材的小说已经成为成为明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拍”、《欢喜冤家》、《杜骗新书》等几部集中描写骗局、诈骗的小说都是产生于这个时期。骗局题材不仅存在于文言、白话等各种体式的小说中,还被引入了戏曲。然而,如此重要的题材众多的小说史、小说研究论著中却很少被关注。其叙事成就、美学价值以及小说史上的意义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论定。与此同时,目前存在的少数研究成果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主要体现如下:一是介绍流氓无赖恶行的文章多,对骗局作专门研究探讨的少。二是以通俗读物为主,理论研究的著作少。三是对已有研究关注不够,缺乏交流。四是现有的研究只是限于某一个点,缺乏整体性的挖掘。本文以“三言”、“二拍”、《型世言》、《欢喜冤家》、《杜骗新书》以及明代的笔记小说中的有关骗局、诈骗的作品为研... 【英文摘要】The fraud is one kind of the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There are many novel works based on this theme. But

for various reasons, this kind of theme’s novel had not caught people’s attention. In Tang Five Dynasties novels there are many cheating, fraud theme novel, mostly preserve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Li fang’s compile Tai ping guang ji.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ime, because of commodity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urban prosperity, the idler, the hooligan start who lived on fraud became the lead... 【关键词】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骗局 【英文关键词】the Ming Dynasty Vernacular short story Fraud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骗局摘要 3-4Abstract4一、绪论6-10二、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骗局的分类以及其文化、审美价值10-281、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骗局的分类10-182、小说骗局的惩戒功能 18-213、小说骗局的娱乐功能214、小说的骗局在叙事方面的特征21-28三、明代骗局小说产生的原因 28-351、小说中骗局产生的时代原因28-312、小说中骗局产生的文学原因31-35结语35-36参考文献 36-39参考书目39-40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 学术论文40-41致谢41

课外练习 第八编 清代文学

课外练习第八编清代文学 公元1644年至191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时期。清代文学中各种样式、各种体裁最为完备,而且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它集封建文学发展之大成,乃是三千年古代文学的一个光辉总结。清代文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小说、戏曲、诗歌、散文、词等,都有值得称道的作品。清代文学也是中国新旧两种文学的一个交叉点。旧的文学及其形式在取得成功的同时,逐渐在发挥殆尽中趋于消亡,新的文学及其形式却正在发展成长。所以,清代的两百多年,文学上成就最多,变动也最大。 第一章聊斋志异 一、基本知识 文言小说:“文言小说”的概念最初出现于五四前后,用来区别于白话小说。从小说发展的纵向来说,一般包括以魏晋南北朝的志怪与志人、唐传奇、明代的“三灯丛话”以及清代的《聊斋志异》等小说作品。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婴宁》。 2、阅读作品:《席方平》、《黄英》、《叶生》、《劳山道士》等。 三、思考与练习 1、《聊斋志异》的故事来源于哪些方面? 2、《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主要分哪几类?

3、《聊斋志异》与过去的志怪小说有何不同? 第二章《儒林外史》 一、基本知识 讽刺小说:主要是指以贬抑现实的态度和讽刺的表现方法而独标一帜的小说。广义的讽刺有两种:一种是寄寓性讽刺,主要从神魔小说中孕育出来;一是写实性讽刺,主要从世情小说中孕育出来。狭义的讽刺只指后一种。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儒林外史》第五回、第六回。 2、阅读作品:《儒林外史》全书。 三、思考与练习 1、谈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儒林外史》有何结构特点?

3、《儒林外史》刻画了哪几类知识分子? 第三章《红楼梦》 一、基本知识 1、脂评本:这是指《红楼梦》的八十回抄本系统,题名为《石头记》,大多附有脂砚斋评语,比较重要的有脂评本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等。 2、程高本:这是指《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排印本系统,最早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以活字排印,书名改为《红楼梦》。一般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补。比较重要的版本有程甲本、程乙本。 3、评点派:一个“红学”流派。评点派采用评述、评点的方法,以探索作品内容、本事或阐述其思想、艺术价值。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脂砚斋等人的评语。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红楼梦》第八回。 2、阅读作品:《红楼梦》第三回、第三十二回、第三十四回等。 三、思考与练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八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第八编-绪论 乾嘉汉学 乾嘉汉学以尊汉学(考据学)为治学宗旨的学术流派,是清代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学术。从学术源流上讲,导源于清初顾炎武;从学术精神上讲,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乾嘉汉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对古代典籍的系统整理和传统文化的全面总结,从而使得中国数千年来包括各个学科和各个领域在内的许多专门绝学得到发掘和彰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意义。 但总的看来,却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简述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1、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清代文学较之以往各代异常繁富,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元明以来已经呈现弱势的诗、古文,乃至已经衰落下来屈居于陪衬地位的词、骈文,入清之后又重新振兴起来。清代文学可以说是以往各类文体之总汇,呈现出一种蔚为大观的集大成的景象。 2、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 诗、词、骈文这些曾经兴盛过的文体,在清代得以再度兴盛。遗民诗人之呼号、悲愤、砺志,其他诗人之徘徊观望,黍离之悲、沧桑之感,成为清代前期诗的主旋律;清人词无论从规模或成就上讲,都足称大观,再次显示并发展了词的特异的抒情功能;清初文人以骈文为寄托才情,从而揭开了骈文复兴的序幕。这实际上也是中国文学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的复归于发扬。 3、新兴文体的飞跃。 清代文学表现出新文体的雅化倾向和雅俗并存、互渗的状态。戏曲方面,入清后传奇、杂剧都顺从着晚明的趋势,创作更加活跃。清初的小说也是顺从明末小说的趋势,旧作的新编虽仍不绝如缕,但作家独创的作品却日益增多,从总体上看是迈入了独创期。 4、演变的趋势。 清代文学在前期和中叶是有变化的。前期文学关注国运民生,有着炽烈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传统文体和已经雅化的戏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影响深远。在清中叶,传统文体虽然也很活跃,流派纷呈,诗说文论竞相争鸣,但成就和影响却远抵不上小说。不过《红楼梦》的出现,并非孤立的现象,与它同时的性灵派诗人袁枚等的诗歌创作,也透露出时代的新信息。

第六章 明代短篇小说

第六章明代短篇小说 第一节拟话本的兴起和繁荣 ?一、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与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相关的三个概念: ?“话本”: ?即说话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 ?话本小说: ?在“话本”的基础上加工整理成的白话短篇小说。 ?拟话本小说: ?由文人模仿话本体制而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1、宋元“说话”艺术的直接影响。 ?2、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通俗文化上需求。 ?3、带有个性解放特点的时代思潮在思想上的深刻影响。 ?4、印刷术的进步、印刷业的发达为通俗小说的刊行创造条件。 二、明代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集 ?1、《清平山堂话本》:洪楩,刊刻于明嘉靖年间,共六集,六十篇,故此书又称《六十家小说》,今存二十七篇及两个残篇。 ?2、《京本通俗小说》 ?3、“三言”:冯梦龙 ?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4、“二拍”:凌濛初 ?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5、《型世言》:陆人龙 ?三、拟话本继承发展了宋元话本的艺术传统 ?1、编写目的:主要供人们案头阅读; ?2、小说特点明显:篇幅更长,艺术技巧更成熟,情节更曲折复杂,具体描写更细腻,文笔更流畅; ?3、作者是文化素养较高的文人,使短篇小说开始进入文学殿堂。 第二节“三言”、“二拍” ?一、冯梦龙与“三言” ?冯梦龙(1574-1646) ?“三言” ?《喻世明言》(《古今小说》),天启元年(1621)前后刊刻 ?《警世通言》,天启四年(1624)刊刻 ?《醒世恒言》,天启七年(1627)刊刻 ?共计120篇,150万言 ?“三言”中作品约有三分之一是宋元旧篇,三分之二是明代话本和拟话本。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统计,明代拟话本小说,《喻世明言》中29篇,《警世通言》中21篇,《醒世恒言》中33篇,共约89篇。但可能都经过冯梦龙的潤饰和加工。冯梦龙个人的创作编入“三言”的也当不少,但目前可以确定的只有《老门生三世报恩》一篇。 二、凌濛初与“二拍”

清代文学__题库

第八编清代文学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一、解释:1、梅村体2、神韵派3、浙西词派 二、填空 1、清初的重要诗派有王世祯为代表的,钱谦益为代表的,吴伟业为代表的。 2、清初的、、诸家,既是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文坛的主将。 3、清初散文三大家指侯方域、、。侯方域的散文以见长,名篇有和。 4、“岭南三大家”是指、和。 5、“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的诗作中的名句。 6、清初重要词派有以朱彝尊为代表的,以陈维崧为代表的,另有自成一格的著名满族词人。 7、吴伟业以为宗,其诗歌的主要内容为和,他最大的贡献在七言歌行体,代表作是。 8、钱谦益建立起“”的真情论,主张兼采,创建诗派,其代表作为。 三、简答 1、略述顾炎武诗歌表现的爱国思想。 2、清初有哪些较重要的词人和词派? 3、清初有哪些重要的诗派?其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论述 1、试述钱谦益诗歌创作的成就和影响。 2、试述吴伟业诗歌创作的成就。

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一、解释:1、苏州派2、“一人永占”3、南洪北孔4、《闲情偶寄》 二、填空 1、《闲情偶寄》是的戏曲论者,其中、两部分,分别是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理论论述。 2、传奇《双熊梦》又名,作者是;《钧天乐》的作者是,《风筝误》的作者是,《秣陵春》的作者是。 3、《长生殿》的作者和《桃花扇》的作者并称为,对《长生殿》的创作影响较大的前代作品有白居易的和元代的杂剧。 4、《桃花扇》是以和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兴亡的历史剧。 5、李渔擅写剧,体现其的创作宗旨,作剧十种,总题为 。为其代表作。 三、简答 1、清初剧坛上主要有哪几类作家不同风格的创作? 2、简述《清忠谱》的思想内容。 3、《长生殿》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4、简述《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5、《桃花扇》是怎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6、简述《桃花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 四、论述 1、试析《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2、试析《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 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

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拟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把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因为它们是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的体制、形式而创作的小说。 明代文人一方面对宋元话本进行加工整理,另一方又模拟话本而创作白话短篇小说。宋代是话本小说的兴盛期,晚明是拟话本小说的繁荣期。 《清平山堂话本》(《六十家小说》):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二卷,每卷收话本5篇,总计收话本60篇,故名。今仅残存29篇。因其版心有“清平山堂”字样,故名《清平山堂话本》。嘉靖年间,洪楩pián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是现在认为最早的话本集。 《熊龙峰刊四种小说》:继《清平山堂话本》之后,万历年间书商熊龙峰也刊印了一批话本小说,今存仅四种,藏于日本内阁文库,1958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合在一起影印出版,定名为《熊龙峰刊四种小说》。《张生彩鸾灯传》《苏长公章台柳传》《冯伯玉风月相思小说》《孔淑芳双鱼扇坠传》从天启年间冯梦龙的《喻世明言》问世,到明朝灭亡,仅流传至今的拟话本小说集,就有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陆人龙的《型世言》、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的《西湖二集》等二十余种。 拟话本的特点: 在内容上,保留着宋元话本表现市民生活与情趣的特点,但由于文人的介入,在品味和境界上又有所提高; 在艺术形式上,继承了话本的结构模式和行文特点,如“入话”、正文与结尾诗等等,但经过文人加工后,艺术技巧更加成熟,篇幅更长,情节更为曲折复杂,具体描写更细腻,更加注重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文笔更流畅;其作者,也不再是民间的书会才人,而是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使拟话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品味较宋元话本有一定提高,开始进入文学的殿堂。 一、冯梦龙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子犹,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书香门第,兄弟三人(哥梦桂、弟梦熊),被称为“吴下三冯”,在当地很有名气。冯梦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苏州府志》),但科举不得志,57岁时才选为贡生,崇祯年间做过福建寿宁县知县。南明王朝灭亡后,忧愤而死。 冯梦龙文学主张主要体现在: 第一,冯梦龙在文学上主张“情真”,倡导“情教”。 冯梦龙重感情,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设立一种“情教”,用它取代其它的宗教。小说中,他在《警世通言序》中说小说要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在他的有关小说的眉批里,常可看到“别致凄婉如真”,“话得真切动人”,“口气逼真”,“真真”等。 在《情史序》中,竭力强调“情”在人类生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以出于天性、自然流露的“情”,与“理”(伦理教条)相对抗,《山歌序》更明白地提出,他正是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在冯梦龙看来,“发于中情自然而然”(《太霞新奏序》)的文学,才是最有价值的文学。 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形式中反复提到的,是他追求的总目标,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第二,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在《古今小说序》中就:“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 这里,“文心”指的是文人典雅的作品,“里耳”是闾巷平民的感受,只有通俗的作品,才能得到闾里小民的欣赏。

古代文学史题库清代文学完整版

古代文学史题库清代文 学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八编清代文学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一、解释:1、梅村体 2、神韵派 3、浙西词派 二、填空 1、清初的重要诗派有王世祯为代表的,钱谦益为代表的,吴伟业为代表 的。 2、清初的、、诸家,既是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文坛的主将。 3、清初散文三大家指侯方域、、。侯方域的散文以见长,名篇有 和。 4、“岭南三大家”是指、和。 5、“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的诗作中的名句。 6、清初重要词派有以朱彝尊为代表的,以陈维崧为代表的,另有自成一格的着名满族词人。 7、吴伟业以为宗,其诗歌的主要内容为和,他最大的贡献在七言歌行 体,代表作是。 8、钱谦益建立起“”的真情论,主张兼采,创建诗派,其代表作 为。 三、简答 1、略述顾炎武诗歌表现的爱国思想。 2、清初有哪些较重要的词人和词派? 3、清初有哪些重要的诗派?其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论述 1、试述钱谦益诗歌创作的成就和影响。 2、试述吴伟业诗歌创作的成就。 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一、解释:1、苏州派 2、“一人永占”

3、南洪北孔 4、《闲情偶寄》 二、填空 1、《闲情偶寄》是的戏曲论者,其中、两部分,分别是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理论论述。 2、传奇《双熊梦》又名,作者是;《钧天乐》的作者是,《风筝误》的作者是,《秣陵春》的作者是。 3、《长生殿》的作者和《桃花扇》的作者并称为,对《长生殿》的创作影响较大的前代作品有白居易的和元代的杂剧。 4、《桃花扇》是以和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兴亡的历史剧。 5、李渔擅写剧,体现其的创作宗旨,作剧十种,总题为。 为其代表作。 三、简答 1、清初剧坛上主要有哪几类作家不同风格的创作? 2、简述《清忠谱》的思想内容。 3、《长生殿》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4、简述《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5、《桃花扇》是怎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6、简述《桃花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 四、论述 1、试析《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2、试析《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 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 一、解释:才子佳人小说 二、填空 1、清代小说创作总体上已由改编迈入的阶段。 2、清初的小说续书大致有和两种作法,其中较优秀的续书有陈忱 的。 3、题为“西周生辑着”的是继《金瓶梅》之后的一部小说,全书用 方言写成。

第二节明代后期短篇小说

第二节明代后期短篇小说 一、冯梦龙与“三言” 1、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等,长洲(今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直到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七年(1634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四年以后回到家乡。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2、冯梦龙是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凌蒙初与“二拍” 在“三言”的影响下,凌蒙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各40卷,人物“二拍”。 凌蒙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一生著述甚多,而以“二拍”最有名。“二拍”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取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二刻拍案惊奇小引》)。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二拍”所反映的思想特征与“三言”大致相同,艺术水平也在伯仲间,故在文学史上一般都将两书并称。 三、“三言”“二拍”的思想性 “三言”“二拍”描写的社会生活相当复杂。两书198篇作品,明代话本和拟话本约占五分之三,明人记明事的为60篇。这些作品多数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即使取材于历史或宗教题材的作品也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当今现实。 1、揭露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和对科举考试的矛盾心理。以《喻世明言》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石艺编撰 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作:“三言二拍” 文言短篇小说代表作:瞿佑《剪灯新话》 一、关于“话本” 1、“话本小说” “话本”一般都认为是说书人所依凭的底本。 “小说”如果作广义的叙事文学的解释,则这个名词泛指一切由说书发展而来的早期白话小说作品,如《大宋宣和遗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都可以称为“话本小说”。 “小说”在说书的体系中又有个狭义的用法,即专指短篇的人情小说,如烟粉灵怪传奇之类。这些我们常用的“话本小说”这个名词,已经专指这些短篇的世情小说。 典型的话本小说指的是“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四种小说”,及本章将深入介绍的“三言二拍”中的作品。 讲史、讲经的长篇作品都不包括在“话本”内。 2、“拟话本” 这个名词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创造的,他所指的作品是《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宋宣和遗事》,他的原义是指受话本的体裁、形式影响而创作的小说。 后来很多小说史、文学史的作者借用了这个名词,用来指明朝及以后文人整理或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今存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清平山堂是明代嘉靖年间钱塘人洪楩的堂名。根据学者的研究,这本书大约出版于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间(1541-1551年),原书分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六集,每集收小说十篇,故共有六十篇,又称《六十家小说》。此书已散佚,现在可以看到的剩下二十九篇,这些小说的版心都刻有“清平山堂”字样,所以重版时称为《清平山堂话本》。 万历年间,书商熊龙峰也刊印了一批话本小说《熊龙峰刊四种小说》。 二、“三言二拍” 冯梦龙“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喻世明言》(初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二拍”(每集40篇,但实有小说78篇):《初刻拍案惊奇》(原书无“初刻”二字,但后来为方便称呼多加上此二字)、《二刻拍案惊奇》(《二刻》的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妹病起续前缘》是从《初刻》补移进来的,《二刻》的卷四十《宋公明闹元宵》杂剧亦是补入的,而且是一部戏剧,所以“二拍”实际只有78篇小说。) 冯梦龙的“三言”共120篇,多来自“家藏古今通俗小说”(《古今小说序》),而凌濛初的“二拍”则是作者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诙谐者,演而畅之”(《拍案惊奇序》)。 前者多为编选改订,后者则着力放创作。从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看,将小说由书场带到案头成为读物的功臣是冯梦龙;而将短篇小说由累积型的集体创作转为作家个人创作的功臣则是凌濛初。 二人对白话小说都有巨大的贡献。 “三言二拍”这两套书在中国的遭遇也是很奇特的。直到本世纪二十年初鲁迅撰写《史略》时,还不能看到《喻世明言》和《警世通言》,“谨知其序目”,国内只有《醒世恒言》一种,反而在日本藏有比较完整的版本。 所以王古鲁在《二刻拍案惊奇》排印本卷首中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