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高中阅读)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高中阅读)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高中阅读)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高中阅读)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这是历史、时代、现实多重因素促成的。这一问题的求解方式、求解向度等与我们的文化走向、社会发展,与我们的文化梦想,复兴伟业深深融涵一体。

涤除仍客观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是一个现实课题。中华

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曾长期饮誉潮头。然而,近代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侵犯,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忍见铜驼卧荆棘,神州遍地劫灰飞。”民族命运的困厄消顿,使得自信心的丧落、缺乏,逐渐成为面积不小的、笼盖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用霾。在顽强抗争、拼搏、连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

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要涵养应

对当今时代激烈展开的文化竞争的精神底气。随着我们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不断恢复、增强。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一方面,要引导人们克服一时的

虚骄、自负的膨胀等非理性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强。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新的时代场景中展现有着悠久文明底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新创造新风采,赢得优势,展现魅力,时不我待。

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这是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

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但是,这种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重、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荡。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高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对于在当代文化境遇持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现实中不同文化猛烈激荡,如果我们迎对现代的西方只能求助于古老的传统,那即是对当

代国人文化责任的逃避。当代中华民族,不能做望“洋”、望“古”兴叹者,而要有承于古、强于今的雄心和作为。

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上的自我迷恋、自我封闭,它既要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开放包容的气度。既要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原创性的文化开拓,又要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镜鉴。

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的自觉追求。当代中国所需要的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美人之美的雅量、开放包容的气度、择善而用的从容。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进、提升对于我们自己文化的认知、理解,进而走向认同与确信,增强传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增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概言之,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之“知”,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之“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知”。系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社会化普及,澈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当下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基于时代特点、受众特

点顶层规划与落地设计。同时,还需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

(摘自沈壮海《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强起来,不断改变着现实命运,精神面貌焕然新,民族文化心理也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很快就能彻底改观。

B.虽然民族振兴进程会伴随着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但是我们仍需自觉努力,深刻认识提振文化自信的意义,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魅力。

C.面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激烈竞争,仅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文化自信底气是不够的,还非常有必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D.要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应在对传统优秀文化、近代以来革命文化及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知的基础上推动普及和聚

焦核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4.第段结合我国近现代历史阐明了现实中文化不自信客观存在

的原因,论证了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B.文章在第—段中,从多个方面条分缕析地阐释了我们中国当下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C.第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重在解决问题,主要阐述了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所应选择的路径和方法。

D.文章围绕“通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的论题,逻辑严密也依次阐述了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的理性思考。

3.根据京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并没有因早醒的文化自觉和骄傲的文化自视而很本改变,当其面对外力入侵时因缺乏必要的自信而不堪一击。

B.在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当下中国,只要克股文化自信中的一时虚骄,自负膨胀等非理性成分,就能普遍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

C.增强文化自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反之亦然。可见,文化自信力与国家竞争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影的。

D.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需要立足当下继往开来,这足以说明文化开拓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文化传承。

答案解析

1.A(“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很快就能彻底改观”的说法违背原意,且太过绝对。原文是“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

2.B(第段不是在阐释文化自信的内涵,第段是对文化自信的总结,非“条分缕析”。)

3.C(A项歪曲原意,B项表意片面和绝对,D项传承和开拓都重要,二者没有可比性。)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Word版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青海文化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发展文化的基础良好。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青海要着力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名省。 提高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名省的重大意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高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文化发展对于国家、民族及青海的重大意义。 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这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层次是文化的竞争。只有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我国文化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党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 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只有引领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基础日益坚实的关键时刻,作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部署,这是对未来趋势的科学判断。 青海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西部欠发达省份,提高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名省建设,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推进青海发展的应有之义。文化产业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北京等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了10%,而青海仅为1.66%。文化产业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能增加就业、拉动内需,又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提升青海形象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大美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但“大美”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之美、生态环境之美上,对文化方面的内涵美挖掘运用不够。尤其是青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挖掘。要进一步提升“大美青海”文化品牌形象,深入挖掘其人文精神、文化气派和文明底蕴,赋予其更深更广更多的内涵。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造福青海各族人民的内在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近年来,青海文化消费已经进入持续增长阶段,但在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省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普遍匮乏,基础条件差。要准确把握青海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努力满足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

文化自信:传承、开放与超越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二、文化自信:传承、开放与超越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也要看到,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1.不忘本来。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就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千方百计地弘扬,使其惠及当代、恩泽后人。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应当礼敬自豪地对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现在,国内出现“国学热”,国际上出现“中华文化热”、“孔子热”,很多人都在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时代价值,这也生动地表明了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那种数典忘祖、蔑视传统、一味丑化民族文化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当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要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传统文化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糟粕,需要摒弃。对待传统文化,还是要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第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本,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党从一诞生就举起了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并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文化前进的根本指针。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在思想上精神上得到极大的解放。正如毛主席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早已经被胡锦涛总书记非常清晰并更加强调地表述为: “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自觉的概念最早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 费先生曾说: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 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

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 特别是在经历了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奋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当代文化更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激励和发展推动力。 据统计高校的图书馆借阅榜上的借阅最多的也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或者现在,在各种电视剧热播时,也是这些剧本的借阅数量最多。 并不是借阅量可以代表大学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书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环境里,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费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外来文化同样如此。 在了解了国内外文化,古今文化,结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问过很多同年人,他们很多都胸怀抱负却无处施展,亦觉得无力施展。 也许是过于强调GDP的增长,我们许久以来忽略了文化教育。 我们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也许已和世界大国相差不多,但是谈到让人民的文化教养,我们也许还是有一些差距。 面对如今的局面,看到国家也意识到文化、信仰的重要,我们在这个转折点,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实现文化强国。 这要求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 从小事锻炼自己,从日常的行为中培养出自己的高尚人格。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也要看到,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就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千方百计地弘扬,使其惠及当代、恩泽后人。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应当礼敬自豪地对待。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现在,国内出现“国学热”,国际上出现“中华文化热”、“孔子热”,很多人都在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时代价值,这也生动地表明了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那种数典忘祖、蔑视传统、一味丑化民族文化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当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要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传统文化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糟粕,需要摒弃。对待传统文化,还是要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第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本,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人是要寻求进步的,这个进步又不单单指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素质,由哪些方面组成呢?素质最直接的应该是文化,一个有文化的人和一个文化稍低的人,在社会上受到的待遇显而易见。那我们在学习文化感受文化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自觉和自信的问题。 自觉,是自发的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有种向往和求知欲,而自信,则表示对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发言权和可以使之运用广泛,两者结合可以弘扬好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振兴的标志,表现在每个人身上则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自觉使我们博览诗书,知识渊博,继而增加我们的文化自信心,遇人即可侃侃而谈,口吐白莲,使我们散发温润如玉的气质。 很多当代大学生常常抱怨大学的学习体制,觉得四年什么都没有学到,殊不知这只是在为自己的懒惰颓废找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当你在日上三竿之时依然懒散在软绵绵的床上,当你在夜深人静之时仍然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和泡沫剧,当你在本该认真听讲汲取精神营养的课堂上低头玩手机或是呼呼大睡时,,,,,,时间在不知不觉地溜走,你也离文化自觉这种精神越来越远了,既然没有静下心来给自己的头脑充电,腹无诗书又何来的文化自信呢? 有时候我们说,很多经济产业都是靠大量的劳动力支撑,我们并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在手里,所以常常“听命”于拥有核心价值的企业,干着吃力不讨好的活这就表明我们需要弘扬和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所谓文化自信,小而言之,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知识、能力、品质的肯定与自信,相信他能以他的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来面对一切未来不确定的挑战;大而言之,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一个人若是对自己不够自信,妄自菲薄,做事畏畏缩缩,则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必定不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永远只能望其项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甚至妄自菲薄,极有可能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浪潮中永远被发达国家甩在身后。 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着文化自身的振兴与繁荣,更关系到我们个人的发展、前途,关系着整个名族国家的命运,知识改变命运,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个全民阅读的时代,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文化作用、地位的高度认同,树立文化自觉、文化建设、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责任与担当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12级经管创新(2)班 王思琪 1210800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何以文化自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2832824.htm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何以文化自信 作者:陈广亮 来源:《兵团党校学报》2017年第06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精神支撑。基于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立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文化自信的根由,既在于它展现了中国必将实现国家复兴的民族信心,也在于体现了承继中国红色基因的革命自信,还在于彰显了中国能够“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时代信心,更在于使中国领航核心——中国共产党的从容治理全面展现出来。深入、系统把握文化自信何以能够坚定支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有助于我们在新征程中不断有新作为。 [关键词]文化自信;马克思文化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作者简介]陈广亮,男,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站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能够固本培元的精神根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之所以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启新征程、完成新使命的精神支撑和智慧保障,从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立场而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秉承革命的红色基因、与时俱进的开创精神和先进政党的从容领航,是其中的四个重要方面。 一、文化自信源于具有光辉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自信 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基本特质之一是民族传统中存在可以为无产阶级新社会建设提供养分的资源。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针对当时一些人提出新社会建设要直接、简单地抛却民族一切的“故意胡说”,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面对既定的民族遗产时,无论是民族的统一本身,还是民族政治上层建筑、文化等,都是要批判地继承,而非直接、简单地抛却,“民族的统一不是要加以破坏,相反,要由公社在体制上、组织上加以保证,要通过这样的办法加以实现,即消灭以民族统一的体现者自居同时却脱离民族、凌驾于民族至上的国家政权……旧政权的合理职能则从僭越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当局那里夺取过来,归还给社会的承担责任的勤务员”。这就是说,有益民族统一的因素可为无产阶级新社会批判性吸收为例,换句话,无产阶级对新社会的建构,不是不要民族的传统精粹,而是应该把民族传统中的有益养分批判性地运用到无产阶级新社会建设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就是相信依托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底力、精神和追求,我们能够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共同体文明,中华文明曾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重心,千年不衰。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虽久经挫折,但民族精神一直是砥砺前行的内在根源。中国共产党诞生特别是领导中国人民建

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都是永恒的。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 要形成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对人类文明成果的自觉和自信;保持高度开放包容的文化心胸;善于养成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坚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形成人们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 来源:《红旗文稿》15至17期今年以来,中央就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指示。最近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地位作用、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新高度,为更好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文化历来是人们十分重视和积极探寻的一个领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推进,全党全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分析总结这些年来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推进文化建设,我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三个问题,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我以为,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对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觉:觉醒、使命与担当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我们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回顾近90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党总是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改革时期,每逢重要历史关头,都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高举起发展先进文化的旗帜,阐明自己的文化纲领和奋斗目标,提出切实有效的文化政策,在实现文化的历史进步中,有力地推动了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顺应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鲜明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步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纵观党的发展历程,文化自觉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正是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党才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着旺盛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上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具体来说就是做到三个高度自觉,即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 1. 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文化地位和作用的

新时代文艺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新时代文艺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作者:王端阳王晓慧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0年第10期 摘要:“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根本的自信,而对于文化自信来说,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文艺。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为了更好地彰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对于文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文化自信和新时代的文艺入手,来探讨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新时代; 文艺; 文化自信; 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0;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0-098-001 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把“文化自信”加入到“三个自信”中,提出坚持“四个自信”。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不断强调并深刻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把“文化自信”放在了最根本的位置。而作为文化自信的最重要彰显——文学和艺术,其发展和复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新時代的文艺 文艺源自社会,深受社会发展影响,也更反作用于社会,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改革开放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景象和色彩斑斓的人民生活,也因此给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多样化、多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的多种形式作品层出不穷。然而在这样的影响下,文艺能否准确地把握住根本方向,发挥好歌颂人民、反映时代、激励人心的作用,能否与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一致,共同取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这是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重要为敏感的事情。就现状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并且文艺的展现形式也更加的多样化。文艺作品的传播形式从传记到电视连续剧,从小品再到电影,从舞蹈再到朗诵,直观的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宣扬了作品的精神内涵。作品内容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再加之以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异彩纷呈的文艺曲调中夹杂着诸多不和谐的音调。很多创作者为了强调经济利益,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注重体验生活,抄袭模仿;为了博得读者或者观众眼球,贯穿渗透错误的价值观等等。这些文艺领域的不正之风,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加强文艺规范,增强文化自信。 二、新时代文艺和文化自信的辩证关系 中国的文艺源自中国积累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国文化的书写表达。中国文艺多种形式的创新发展,本身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实践中形成一种民族精神和共同的价值取向,这种精神力量的凝聚就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

浅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浅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点滴体会 金良铸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文化自觉与自信。“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一个重要的思想贡献。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二是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决议》中说,“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理解,所谓的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所谓的文化自信,主要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我们要有什么样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做到文化自觉,就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做到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民族优秀的

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文化充分自信。同时要对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对与时惧进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一元化指导作用要充分自信。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防止的一些倾向。《决定》强调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强调文化要与时俱进。这就是说,我们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要抱正确的态度。如果对外来文化一律兼容并包、全盘西化,或抵制拒绝引入,对传统文化逆向解构、颠覆、拆缷、那就叫文化的不自觉、不自信。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们要放眼世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既要充分认识和坚守自己的文化,又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传统文化首要的是学习和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去爱国、怎样去爱家乡、怎样去爱他人。其次是对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毛泽东同志说:“文学艺术对于古人和外国人的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另外,要给文化创新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要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决定》有五个闪光的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体制改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义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人是要寻求进步的,这个进步又不单单指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素质上的素质,由哪些方面组成呢?我想最直接的应该是文化吧,一个有文化的人和一个文化稍低的人,在社会上受到的待遇显而易见。那我们在学习文化感受文化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自觉和自信的问题。自觉,我认为是自发的对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有种向往和求知欲,而自信,则表示对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发言权和可以使之运用广泛,两者结合可以弘扬好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振兴的标志,表现在每个人身上。有时候我们说,很多经济产业都是靠大量的劳动力支撑,我们并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在手里,所以常常“听命”于拥有核心价值的企业,干着吃力不讨好的活这就表明我们需要弘扬和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所谓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甚至妄自菲薄,建设文化强国就无从谈起。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进行文化渗透,推行文化霸权,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我国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应深刻认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始终具有重要战略地

弘扬中华文化 提升文化自信2014

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文化主题教育课 【设计背景】 如何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是近些年来社会各界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也是刚结束不久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仍然非常有限。 上海交通大学在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虽然有40.6%的人认为“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但也有多达72.5%的美国人不认为“中国有非常吸引人的流行文化”。 有学者也曾对孔子学院在美国的影响进行调查,发现那些肯定孔子学院的人,主要看重的是由此带来的与中国进行经济交流和商务合作的机会,而不是欣赏其中的文化内涵,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还对我国传统文化颇有微词。再纵观我们国内,好莱坞大片的风行、麦当劳肯德基遍布各大城市、日本动漫浪潮、韩流的阵阵来袭。可见,有文化并不一定等于有文化软实力,要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化变成世界普遍认知和欣赏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从“内生”到“外溢”,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可谓任重道远。 【设计意图】 世界上的文化多种多样,有的兴起了,有的衰落了,有的只能孤芳自赏,有的却能风靡全球,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文化是否先进或落后的问题。在一个文化大众化的时代,所谓文化的先进性不是指学理上的玄奥与高深,而在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引领时代潮流,最终为多数人所接受甚至认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延宕数千年,其中的优秀成分是勿庸置疑的。但以当代眼光观之,如要使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再放光彩,真正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有许多难以回避的挑战。 所以当下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让我们的中华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不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我们的文化,并有意识去了解中华文化; 2.让学生有意识的去继承中华文化,成为一个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3.让学生明白文化所承载的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使学生领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内涵; 2.使学生明白“中华文化”非空洞之物、遥远之事,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学难点】

高考作文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高考作文素材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题: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从“古诗词热”看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 不是歌手选秀,也不是明星综艺,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人 们的朋友圈被诗词曲赋刷屏,无数男女老少被诗词达人们圈粉。 古诗词热,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 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诗意在流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伴随精彩的表现,一位位诗词达人进入大众视野,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 令人动容,更让我们看到了传承数千年文化的力量。 41岁的白茹云是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农民。她的抄写本上,密密麻麻誊写着2000多首古诗词。一些硬纸板和老日志本的正面、反面都留下她对古诗词如饥似渴的印记…… 2月7日,白茹云在家中展示多年来抄写的诗词。 白茹云在抗癌路上与诗歌结缘。在石家庄住院期间,她 买了一本诗词鉴赏,最初是用来打发时间,后来她从中“品尝到 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字里行间,她寻找人生的感悟。白居易《放言》中的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是她面对生活的最好写照。 白茹云也学着写诗填词。“纵使前方晴日少,任风雨, 路迢迢”,最能体现她学习古诗词的心境。“‘竹杖芒鞋轻胜马’,虽然路途遥远,但我会坚持。” 如果说古诗词助添了白茹云克服困难的勇气,那么在武 亦姝身上,兴趣让她自如穿越应试的夹缝。 “我们不会强迫学生背多少古诗词,古诗词学习也远不 止一个‘背’字,武亦姝的积累来自兴趣和坚持。”武亦姝的语 文老师王希明对新华社记者说。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啊。”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 员王周生说,武亦姝的这种感悟,打动了多少观众的心! 诗词大会上发挥出色的姜闻页和侯尤雯,分别来自上海 中学和上海文来中学。她们也像武亦姝那样,在古诗词的海洋里 流连忘返。姜闻页10岁时身高1米4,而她阅读过的书籍摞起来 相当于她身高的两倍。侯尤雯除阅读外,还在学校里参加古诗文 学习社团、辩论社。 “我平时不让孩子多看电视。但是,这个寒假,我和孩 子一期不落看完了《中国诗词大会》,还把去年的第一季找出来 回看。很少有电视节目能够让大人和孩子有高度共鸣,但是这档 节目做到了。”上海市民徐明说,“女儿告诉我,她感到诗意在 流淌,有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 心灵有所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对自身依托的文化及其特点的理性认同,文化自信是指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自我肯定与自豪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心理成熟的标志。,需要处理好以下几重关系: 一要从当代中国文化的现状出发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多元文化现状的关系,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建设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新文化。 文化自觉的前提是对当代中国文化现状的深切了解和准确判断。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与全球化时代的影响,打破了传统文化单一、相对封闭的局面,当代中国文化也进入了多元文化板块并存的复杂格局。当代中国文化实际存在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外来文化和当下新文化四大板块。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看,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会长期存在,单一的大一统的文化格局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尽管存在文化多元格局,但文化自觉的实质是文化主体的自觉。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就是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传统的,同时不断创造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文化的中华民族,而不是别的什么人群。无论当代文化怎样多元与多样,文化自觉只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而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和传统,才能确立文化自信。建构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新文化,就成为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前提。 二要处理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依据和追求。 文化自觉的标志是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了核心价值观,文化才可能自成体系,才能与其它文化相区别,才能有自身的理想境界。中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两个文化渊源,一是从国外传入的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相继认识到浪漫主义的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试验的虚妄与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体制的悖谬,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中国之前,搞社会主义的没有承认市场经济的,搞市场经济的绝对不搞社会主义。所以,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到一起,是一个旷世创举。社会主义是目的,它代表社会发展的理想与进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市场经济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有效手段。目的的实现不仅需要自身的正确性,还更需要手段的有效性。因此,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调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才能为社会提供普遍的文化理想、正义追求和行为准则,为普遍的文化自觉创造坚实的基础。 三要处理好当代文化中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和不断完善新时期的文化理想,为社会提供正确行为导向,促进文化自觉。 中国共产党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因此,我们需要在坚持务实主义发展理念的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逐步形成以现实主义态度为基础的新的社会发展理想。理想主义本身没有错,文化本身就是理想主义的。文化是人突破自然状态的存在状态,是人的自我超越。理想是人自我超越的文化追求。理想的价值有三:一是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有效的行为目标;二是为人们提供不断升华与自我超越的向上动力;三是为人们提供行为选择的价值底线,形成最基本的道德自律。因此,理想对社会是

最新 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精品

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文章中,曾多次提及此问题,例如,“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等等。我们的文化自信所赖以建立的基础之一,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 关于“文化”,中国古典文献《易传》中说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人类的各种知识、技能等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要安顿人的身心、开发人的德性与智慧。人以什么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以什么作为自己的终极关怀?中国的传统哲学与文化为此提供了一个答案:即要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真实人生。与此相对应者,便是无价值、无意义、非真实的人生。于是,便有是与非、善与恶的分辨,则必蕴有“价值”的判断,因而也成为价值哲学。 相对于特别关注对“宇宙世界”与“知识”的反思、解释,中国哲学的重点则侧重于反思和解释“人生”。这样一种反思和解释,又特别强调对与价值观、人生观相关问题的探讨,如“理想人格”“道德理性”等。当然,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亦非常重视对“人”的问题的探究,其所谓正义、美、善、理想国、公平、道德等,皆属于“人”的问题。但在对“人”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似乎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一种是以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为代表,对“美德”与“正义”等作概念、逻辑的理论分析,使之成为客观的求真对象;另一种是以中国儒家孔子等为代表,强调以道德实践的方式践行“美德”与“正义”,即不从知识、定义的方面入手,而是从“人”的生命的道德实践入手,通过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现实地开出“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比较起来,中国哲学与文化在“人”的问题上,更关注人格养成的实践。中国哲学与文化,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思想,都非常注重安顿、解决人的身心问题,以此为中心,发展出高度的人生智慧、人生哲学。 正因为此,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就非常重视“心性之学”。此“心”与“性”代表道德心,也即“道德的主体性”。所谓“为天地立心”,就是强调人要充分展示自己的道德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的“道德心”立起来了,人才能够与动物相揖别,堂堂正正地站起来。人若于道德上不能立,站不起来,那么,发展程度再高的科学、技术等文化,也会因缺乏道德价值的导向、追求,变得危险、可怕。这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也是其贡献于人类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当代人们在都市的逼仄之下,急躁盲从,遑遑不安,对于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乃至于对自己的人生走向,无所适从,不能追求真正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正如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物欲的过度膨胀、扩张,导致了古朴的乡村及其文化遭到破坏,民德归厚不复存在,民风浇薄,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也随之而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文化自信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文化自信 ----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型人才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载体。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高校必须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的一个大问题。通过本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团队研修班的学习,艺术设计教研室通过认真讨论,认为建立高校文化素质类公共艺术课选课体系,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课堂中学会社会所要求的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素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有如下思考: 综合素质中公共艺术课成架构: 一、综合素质课程中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一)艺术选修类课程分限定性和任意性两类,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与审美养成》、《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和《戏曲鉴赏》。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选修其中1门,并通过考核取得2个学分才能毕业。 (二)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如《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等。随着学院名校建设的步伐和学院建设的发展,根据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20年前开齐限定性选修课程。 二、教材建设 2015年力争结合学院实际,编写学生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艺术与审美养成》。其他限定性公共艺术课程教材陆续投入编写。 三、精品课程建设 2014年已建成《艺术与审美养成》精品课程,2015年要不断完善。其他公共艺术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将陆续展开。 四、建立公共艺术课程资源库 通过学习,认识到分享的重要性,2015年力争建立公共艺术课程资源库,并完善。 五、课程改革:以《艺术与审美养成》为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