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现代史详细知识点(华师大版)

中国现代史详细知识点(华师大版)

中国现代史详细知识点(华师大版)
中国现代史详细知识点(华师大版)

1、人民政协的定义:中国共产党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1949·9 北平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表现: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军事上的绝对胜利。

②由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国民党已完全失去民心。

总结:预示着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为期不远

4、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出席人员: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

5、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①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决定了国名、首都、纪年、国歌与国旗。

③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④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

6、第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1949·10·1 中南海

7、第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的内容:

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任命解放军总司令。

8、中国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的体现内容:

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9、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1949·10·1 北京·天安门广场

10、开国大典的盛况(过程):

①奏国歌

②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③鸣炮

④升国旗

⑤阅兵式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家意义: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从此,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屹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国际意义:

①中国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东西方政治力量的对比,对东西方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12、西藏和平解放过程以军事武力为先导:1950·10,解放昌都,奠定了基础。

和平谈判:1951·4,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阿沛·阿旺晋赴京谈判。

西藏和平解放:1951·5·23,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

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13、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海上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14、人民政权巩固时期:1950~1952

15、整顿经济秩序的措施:

①打击银元投机(银币之战)

②平抑市场物价

③统一财经管理

16、整顿经济秩序的影响:

①事实证明,人民政权完全有能力在经济上管理好自己的国家。

②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条件。

17、抗美援朝的目的、军队: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

18、抗美援朝的经过:

第一阶段(1950·10~1951·6):将美军打回三八线附近

第二阶段(1951·7~1953·7):打打谈谈

19、抗美援朝最终胜利的历史意义:

抗美援朝是巩固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又一胜利。它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也使新中国的国际声望得到空前提高,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0、为什么把中国人民志愿军称为“最可爱的人”?

因为在敌强我弱、异常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指战员为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舍生忘死、慷慨奉献,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

21、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1950·6,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2、土地改革的根本任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3、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经济: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政治:依靠在土改中形成的有组织的阶级队伍,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造,为以后在农村社会中推行党的各项政策奠定了基础。

24、社会性质过度时期:1953~1956

25、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一化: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

三改: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26、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

27、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迎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它各项事业,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28、为什么要重点发展重工业:

①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极端落后。

②发展农业生产的技术设备离不开重工业。

③国防的武器装备需要重工业。

29、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①各项重要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②填补了多项空白1956·7,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出厂,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1954·2,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1956,新型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③工业基础得到极大改善,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 30、三大改造的实质: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变革,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 31、三大改造的途径

农业:将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团经济 手工业(定义):依靠手动劳动为主,使用简单生产工具进行

小规模生产的工具和服务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32、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时间:1954.9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目的: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过渡新形势的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类型: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36、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时代意义: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确定了下来。宪法的颁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37、“大跃进”的背景:

①1957年起,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主要领导人物,过于严重地估计阶级斗争的形式,导致偏离正确轨道。

②“赶超”目标偏离国情与客观实际,导致探索中急于求成。 38、“大跃进”的指导思想:

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9、“大跃进”的内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指标、高速度。 40、“大跃进”的核心:掀起全民“大炼钢铁”的民众运动。 41、人民公社运动的实质:“跃进”共产主义。 42、开展人民公社运动的表现:

取消家庭开伙,大办公共食堂,提出吃饭不要钱,看病不要钱,看电影、理发不要钱等口号,社员自留地、家畜、宅边林木果园等无偿归公,社与社、队与队之间无偿调拨财产。 43、开展人民公社运动的后果: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 44、“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

45、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46、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合作化 个体经济 集体经济 官僚资本:没收

民族资本:和平赎买: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国家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

有步骤地和平赎买的办

法,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 统购包销、加工定贷 公私合营 私有制 公有制

47、“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留下哪些教训?

①方针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与客观实际,不能急于求成。 ②经济建设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将受到惩罚。 48、大庆油田开采成功的时间:1959·10·1 49、大庆油田开采的过程:

中国石油勘探队在东北松辽盆地找到工业油流:1959·9

第一口探井喷油,油田即以“大庆”命名:1959·10·1 50、石油大会战的时间、地点:1960·5 东北大地

51、石油大会战成功的影响:石油会战的成功,打破了“中国贫油”的悲观论调,中国石油终于能够基本自给。 52、“铁人精神”的含义:

①风发图强,为国争光的志气。 ②排除万难,艰苦创业的精神。 ③胸怀全局,忘我劳动的风格。 ④认真负责,埋头苦干的作风。

53、两弹成功爆炸的时间:1964·10年,原子弹爆炸;1967·6氢弹

54、两弹成功爆炸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已具备核防御力量,这不仅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

和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心。

55、从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身上能够体现出怎样的精神? ①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②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 56、“三年困难时期”我国在农业上的主要成就:治理自然灾害,提高粮食产量。 57、从焦裕禄这样的领导干部身上能够体现出怎样的精神? ①一身正气,廉洁奉公,处处为他人着想,为群众谋利益。

②严于律己,鞠躬尽瘁,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7、“文化大革命”发动的背景:

毛泽东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越来越严重,认为党内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58、

59、“文化大革命”的实质:

“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与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动乱 “文化大革

”发动的经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五一六通知》1966·5 “破四旧”:红卫兵 《炮大司令部》:国家陷入空前的混乱 1966·8

60、“文化大革命”中的反革命集团: ①林彪集团

②江青集团(四人帮) 61、“一月革命”的时间:1967·1 62、“一月革命”的过程:

在张春桥、姚文元的策划指挥下,上海市的造反组织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领导大权。随后,夺权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形成所谓的“一月革命”风暴。 63、“二月逆流”的时间:1967·2 64、“二月逆流”的过程:

在周恩来主持的怀仁堂碰头会上,老一辈革命家拍案而起。这些老同志的抗争,被江青等人诬为“二月逆流”,受到严厉批判。 65、林彪叛逃的时间:1971

66、林彪叛逃的意义: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事件的失败。 67、

68、

69、“文化大革命”带来了哪些后果? ①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②人民生活动荡不安。

周恩来、邓

小平全

面调整

的过程 1973年底,重病的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促成邓小平“复出”。

1975年起,邓小平主持党和国家日常工作。 粉

碎“四

人帮”的过程

1976·1·8,周恩来逝世。 1976·4·5,四五运动,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 1976·9,毛泽东逝世。 1976·10·6,中央政治局当机立断,对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等实行隔离审查,一举粉碎“四人帮”。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

③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70、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12

71、邓小平提出否定“两个凡是”的时间:1977·4

72、邓小平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时间、意义:1978·5

解开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

73、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时间:1978·12

7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思想上:会议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政治上: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7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序幕。

76、中共“十二大”召开的时间:1982·9

77、中共“十二大”召开的意义:

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78、中共“十三大”召开的时间、意义:1987·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步形成

79、中共“十三大”的基本路线: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中心)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

80、中共“十三大”的蓝图:

①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②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③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81、南方谈话的时间:1992·1~2

82、中共“十五大”:1997·9

8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

①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南方谈话中,邓小平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时间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④中共“十五大”决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84、什么是“邓小平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理论。

85、如何比较“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异同处?

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和红军中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危急的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

死攸关的转折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党的指导思想上纠正了做倾错误,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折。

8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7、小岗村“大包干”开始的时间:1978·11·24

8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推广:

由安徽、四川农民于1978年底、1979年初率先实行的这项改革,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支持下,迅速扩展到全国农村。

8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①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②促使人民公社体制迅速解体。

9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

是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性。

9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意义: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又一个伟大创造,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也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92、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的时间、目的:1978~1992 增强企业活力

93、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的提出:

1984·10,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

94、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的具体途径:

放权让利,政策调整(国家逐步下放经济的计划管理权限,国有企业则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打破“大锅饭”,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95、经营责任制的具体制度:承包制、租赁制、合同制。

96、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二阶段的时间:1993~2000

97、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二阶段的具体途径:

转换机制,制度创新(1993年,党中央提出,国有企业必须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98、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

第一阶段: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活力明显增强。

第二阶段:到2000年底,基本实现了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99、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具体制度:公司制和股份制。

100、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101、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

1984·5,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0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

1985,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州、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103、海南经济特区建立的时间:1988·4

104、经济特区创设的意义:

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

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05、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时间:1990·4

106、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原因:

①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在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有许多优势,辐射面宽。发挥上海的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对于促进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腾飞,对于加快全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②浦东沿江靠海,交通便利,开发成本低。

107、开放开发上海的目标:

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腾飞,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

108、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成果:

经过努力,浦东已经建成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初步建立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基本框架。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109、1986年,中国向“关贸总协定”提出复关申请(中华民国时期曾是关中一员)

加1987~1992,审议阶段

界1995年,“关贸总协定”更名为“世界贸易组织”

组1996年,重新申请

过2001·12,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程个新阶段

110、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景: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种机遇,还有各种挑战,必将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11、如何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

指投资跨国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

11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13、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目标:

使民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初步建立和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114、立法成就: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115、司法公正的意义:

司法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116、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

117、《刑法》的颁布时间:1979·7

118、《刑法》的修订时间:1997·3,修订后于1997·10·1起实行至今。

119、《刑法》颁布的意义:

刑法的完善和实施,在保卫国家安全、保护公司财产、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20、《民法通则》的颁布时间:1986·4,并于1987·1·1实行至今。

121、《民法通则》颁布的意义:

为制定完整的、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2、《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颁布时间:1987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正式颁布:1988·4

124、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25、村民自治的意义:

确立了村民自治制度,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126、怎样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民主与法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密不可分,民主是法制的灵魂,法制是民主的载体,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决不是社会主义法制,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

12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虽然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但要巩固新政权,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仍需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所以说“中华人民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并未过时。

128、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三人共同的精神品质:

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129、美军出兵朝鲜的真实目的:

干涉朝鲜,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企图将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130、美军直接干涉新中国内政的时间:

公然入侵台湾海峡,把战火延烧至东北边境。

131、从抗美援朝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国家危亡时刻,人民要挺身而出,保家卫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其他国家发生难处时,要伸手相援,发扬国际主义精神。

132、南方谈话的作用:

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33、如何看待改革浪潮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①任何改革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都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大多数人的利益。

②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困难,我们不能因此退缩、迟疑,从而失去机遇,前功尽弃。

③任何改革都是探索的过程,老问题解决了,可能又有新的问题冒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与时俱进。

134、如何应对今后对外开放中的挑战?

①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②同时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

③迎进外贸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135、对外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极大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给我国带来了资金,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136、如何看待依法治国与普通公民的关系?

全体公民只有都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才能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

137、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138、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

139、民族政策的具体实施:

政治上: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上: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

经济上: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14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解放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4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机构设置: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14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143、民族自治区设立时间(见大事年表)

144、“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145、澳门被侵占的过程:

1553年被葡萄牙假借占领

19世纪80年代,澳门被葡萄牙以条约形式侵占

146、香港被侵占的过程:

1841年,中英鸦片战争,英国武力强占香港岛

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北京条约》,将界址拓展至九龙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划入香港地区,进一步扩大侵占范围

147、香港回归的过程:

1984·12,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

1997·7·1,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第一位行政长官为董建华,区旗标志为紫荆花

148、澳门回归的过程:

1986年,中葡就澳门问题谈判

1987·4,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联合声明》

1999·12·20,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回归,第一任行政长官为何厚铧,区旗标志为荷花

149、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

150、台湾自古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一部分的原因:

东吴: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州(今台湾)

隋朝:隋炀帝派朱宽抵达流求

元朝:元后期,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清朝:1683年,台湾统一于清,归于请版图,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后改台湾府为省,第一任管理者为刘铭传(安徽人)。

151、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

①双方政策调整:大陆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台湾方面也开始调整

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

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通过交流,增进了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增强了民族感情

和民族凝聚力

152、台湾回归的不利因素:①台独势力猖獗②美国干涉

153、对两岸关系的正确认识:

尽管目前海峡两岸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两岸交流日益密切的事实表明,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的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的。

154、解放前的人民军队称呼(1919~1949)

土地革命时期:工农革命军(南昌起义起)工农红军(井冈山会师起)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

155、海、空军建立的必要性:

国内的国民党残余军队仍在负隅顽抗;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止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同时对华实行军事包围政策。因此,加强国防建设,尽快完善军种,建立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显得尤为更要

156、海军建立概况:

1949·4,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宣告成立

1950年,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

数年后,海军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和北海舰队成立

157、空军建立概况:

1949·8,在东北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飞行中队

1949·11,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人民空军的正式诞生

158、海、空军的发展水平:

海军陆续建成了多种兵种体系,具备了近海防御作战能力,空军已经建设成为一支以航空兵部队为主体,具备了相当水平的全天候、全天时、全空域作战能力的军种

159、导弹部队建立的目的:

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发展中国的导弹实业,组建独立的战略核反击力量

160、导弹部队建立和发展的概况:

1963年,中国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1966·7·1,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被命名为“第二炮兵”

161、导弹部队的发展水平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已经基本建成了固定阵地与机动发射相结合,包括近、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在内的战略防御体系,形成了核战争条件下“全天候”的常年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准确打击能力

162、核自卫原则: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163、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途径:质量建军、科技强军

164、军队建设现代化的目的:

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使部队的军政素质和作战能力明显提高

165、军衔制的发展过程(见大事年表1955~1988)

166、军队建设现代化的意义:

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防总体实力和防御作战能力,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铸起了一道坚固的钢铁长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全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官兵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167、新中国的外交环境:①西方国家敌视中国②社会主义国家支持中国

168、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69、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17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7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

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172、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1955·4 印度尼西亚·万隆

173、万隆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美国、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已解放的亚非国家仍虎视眈眈,这些国家为商讨对付西方大国而召开会议

174、中国在万隆会议上作出的贡献:

①提出了亚非国家间应“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

②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万隆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

175、万隆会议召开对中国的作用:

这次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176、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条件:

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②中国国际威望很高,第三世界国家支持

177、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

1945年,中华民国派代表参加联合国创始会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将中国排出联合国

70年代初,美国改变策略,抛出“两个中国”提案

1971·10·25,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驱逐出联合国的一切机构

178、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

①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此,中国外交史掀开新的一页

②增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交往

③可以发挥中国作为大国在联合国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大国(主要指苏联、美国)

霸权主义行径

179、中美建交的背景:

美国:美、苏争霸愈演愈烈,美国政府开始调整对华政策,积极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以牵制苏联

中国:反帝反修力不从心,对美的友好态度十分接受

180、中美建交的历程

积极回应:1970·12·18,毛泽东会见美国作家斯诺,表示愿意与时任总统尼克松会谈

乒乓外交:1971·4·14,周恩来接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成员,一年后,中国乒乓球代表团

访美,受到尼克松的接见。中美关系史上的这段被喻为“小球转动了大球”的

“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之间友好往来的闸门。

官方接触:1971·7·8,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会谈

握手言和:1972·2,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应邀来华访问,中美双方发表《上海公报》

正式建交:1978·12·16,中美两国发表《建交公报》

1979·1·1,中美正式建交

重大活动:1979年1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应邀访问美国,这是中美建交后的第一个重大双边外交活动

181、《上海公报》的内容:

①公报指出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该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②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82、《上海公报》的影响:

表明中美两国在经历20多年的对抗之后,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的轨道

183、《建交公报》的内容:

美国在公报中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184、《建交公报》的影响:使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85、《八一七公报》的时间:1982·8·17

186、《八一七公报》的内容:

在公报中,美国重申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美国同时承诺将逐步减少售台武器,并经过一段时间最后解决这一问题

187、三分公报的总体影响:奠定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188、中美关系的核心:台湾问题

189、中美建交三原则:(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

190、“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与“异”分别指什么?

同: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积极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

异: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

191、新世纪的国际形势:

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的解体,国际关系显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192、新世纪的世界局势:

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特点193、新世纪中国外交的总体特点:独立自主、灵活务实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新世纪中国外交的具体特点:

①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领域的对话与合作

②展开务实而活跃的周边外交,致力于同周边各国建立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

③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195、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区域合作组织

196、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

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交往、发展和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减少成员之间

的贸易壁垒

197、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时间:1989年

198、中国举办第九届APEC会议的背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199、中国举办第九届APEC会议的影响:

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人们对恢复世界经济增长的信心200、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

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

201、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

202、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

①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的睦邻互信和友好合作,对维护本地区安全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为国际社会摈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03、新世纪中国外交的其它成就

①1997年1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美国。中美两国就21世纪中美关系发展框架和方向达成重要共识

②1998年4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问欧洲,双方确定中欧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③近年来,中国多次派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和联合国组织的大选监督、武器核查等工作

④1995年中国在北京成功主办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对推动世界妇女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4、中国在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方面作出的贡献:

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事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205、“一星”的发射:

1970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

206、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其他成就

①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一颗返回式卫星

②1981年我国又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

207、在“两弹一星”研究过程中的代表人物:钱学森

208、杂交水稻培育与推广的意义:

杂交水稻的育种技术不断改良、为粮食大面积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的温饱作出了卓越贡献

209、“863”计划的提出: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科学家联名上书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水平,加快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当即组织专家制定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210、“863”计划的影响:

“863”计划的顺利实施,为中国高技术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增强综合国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

1986年,中国开始网络建设

1994年,中国正式与国际互联网接通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技术依托的信息产业到2000年已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

212、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意义:

计算机网络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继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213、义务教育普及的影响:

全日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不仅给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也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4、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50年代初):经过院系调整,高等学校的数量、招生规模和毕业人数都有大幅度

增加,布局也更合理

第二阶段(1977年后):在邓小平的亲自主持下,“文化大革命”中废弃的高考制度被重新

恢复,中国高等教育走上了正轨

第三阶段(90年代末):我国已经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层次分明、办

学形式多样、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215、科教兴国的提出:

1995·5,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216、文化艺术发展的第一阶段(文革前)

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代表作:大型音乐舞蹈史诗、20世纪中国文艺的经典之作《东方红》

电影《青春之歌》《林则徐》

昆曲《十五贯》(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第一部彩色电影戏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217、文化艺术发展的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

特点:①文化艺术需素由复苏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

②中国的文化艺术加速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③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

代表作:《老井》《红高粱》

1999年《一个都不能少》获得第5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218、新中国体育方面的重大事件(见大事年表)

219、新中国体育方面的重大突破

1956·6·7,陈镜开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1957·11·17,郑风荣在北京成功地跳出了1.77m的高度,打破了世界纪录,被誉为“宣告中国体育运动春天降临的一只燕子”

1959·4,容国团获得第25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

1984·7·29,美国洛杉矶举行第23届夏季奥运会,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本届奥运会开赛以来的第一枚金牌,也是中国获得的第一枚奥运金牌,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中国女子排球队实现“五连冠”

1996年第26届夏季奥运会,“东方神鹿”王军霞力夺女子5000米金牌、女子10000米银牌220、中国体育管理方针: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221、中国体育管理:1995年,政府正式推出“全民健身计划”,8月,《体育法》通过222、中国成功举办地28届夏季奥运会说明了什么?

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②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③中国已经迈入了世界体育强国的行列

223、中国劳动就业制度的模式变化:

从“统包统配”到“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成就业”

224、中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重大成就: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渐优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管理体制在形成225、中国劳动就业制度的相关法制:

国家颁布实施《劳动法》,从法律上保障了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

226、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计划经济时代):

制定了关于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初步建立起适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227、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成就(市场经济时代):

90年代起,国家根据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新机制,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同时实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228、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229、为什么说两岸一定会和平统一?

①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③实现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远远。

④“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⑤中美关系的不断改善。

230、对新中国取得的成就和发展的感想

新中国在国防、外交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2009年12月期末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 1.计算机软件的分类。 P11 计算机软件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叫系统程序,一类叫应用程序。 2.源程序转换到目标程序的方法。 P12 源程序是用算法语言编写的程序。 目标程序(目的程序)是用机器语言书写的程序。 源程序转换到目标程序的方法一种是通过编译程序把源程序翻译成目的程序,另一种是通过解释程序解释执行。 3.怎样理解软件和硬件的逻辑等价性。 P14 因为任何操作可以有软件来实现,也可以由硬件来实现;任何指令的执行可以由硬件完成,也可以由软件来完成。对于某一机器功能采用硬件方案还是软件方案,取决于器件价格,速度,可靠性,存储容量等因素。因此,软件和硬件之间具有逻辑等价性。 第二章 1.定点数和浮点数的表示方法。 P16 定点数通常为纯小数或纯整数。 X=XnXn-1…..X1X0 Xn为符号位,0表示正数,1表示负数。其余位数代表它的量值。 纯小数表示范围0≤|X|≤1-2-n 纯整数表示范围0≤|X|≤2n -1

浮点数:一个十进制浮点数N=10E.M。一个任意进制浮点数N=R E.M 其中M称为浮点数的尾数,是一个纯小数。E称为浮点数的指数,是一个整数。 比例因子的基数R=2对二进制计数的机器是一个常数。 做题时请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否是采用IEEE754标准来表示的浮点数。 32位浮点数S(31)E(30-23)M(22-0) 64位浮点数S(63)E(62-52)M(51-0) S是浮点数的符号位0正1负。E是阶码,采用移码方法来表示正负指数。 M为尾数。P18 P18

2.数据的原码、反码和补码之间的转换。数据零的三种机器码的表示方法。 P21 一个正整数,当用原码、反码、补码表示时,符号位都固定为0,用二进制表示的数位值都相同,既三种表示方法完全一样。 一个负整数,当用原码、反码、补码表示时,符号位都固定为1,用二进制表示的数位值都不相同,表示方法。 1.原码符号位为1不变,整数的每一位二进制数位求反得到反码; 2.反码符号位为1不变,反码数值位最低位加1,得到补码。 例:x= (+122)10=(+1111010)2原码、反码、补码均为01111010 Y=(-122)10=(-1111010)2原码11111010、反码10000101、补码10000110 +0 原码00000000、反码00000000、补码00000000 -0 原码10000000、反码11111111、补码10000000 3.定点数和浮点数的加、减法运算:公式的运用、溢出的判断。 P63 已知x和y,用变形补码计算x+y,同时指出结果是否溢出。 (1)x=11011 y=00011 (2)x=11011 y=-10101 (3)x=-10110 y=-00001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2.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 (一)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后城市)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

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国有企业改革--城市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典型。 (二)对外开放 1.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起,相继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

初中一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上册知识点概要 一、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列表展示更直观清晰)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3、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

计算机操作系统知识点总结一

第一章 ★1.操作系统的概念:通常把操作系统定义为用以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和数据结构的集合。★2.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 ①批处理操作系统 特点: 用户脱机使用计算机 成批处理 多道程序运行 优点: 由于系统资源为多个作业所共享,其工作方式是作业之间自动调度执行。并在运行过程中用户不干预自己的作业,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和作业吞吐量。 缺点: 无交互性,用户一旦提交作业就失去了对其运行的控制能力;而且是批处理的,作业周转时间长,用户使用不方便。 批处理系统中作业处理及状态 ②分时操作系统(Time Sharing OS) 分时操作系统是一个联机的多用户交互式的操作系统,如UNIX是多用户分时操作系统。 分时计算机系统:由于中断技术的使用,使得一台计算机能连接多个用户终端,用户可通过各自的终端使用和控制计算机,我们把一台计算机连接多个终端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分时计算机系统,或称分时系统。 分时技术:把处理机的响应时间分成若于个大小相等(或不相等)的时间单位,称为时间片(如100毫秒),每个终端用户获得CPU,就等于获得一个时间片,该用户程序开始运行,当时间片到(用完),用户程序暂停运行,等待下一次运行。 特点: 人机交互性好:在调试和运行程序时由用户自己操作。 共享主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 用户独立性:对每个用户而言好象独占主机。 ③实时操作系统(real-time OS) 实时操作系统是一种联机的操作系统,对外部的请求,实时操作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完毕。 特点: 有限等待时间 有限响应时间 用户控制 可靠性高 系统出错处理能力强 设计实时操作系统要考虑的一些因素: (1)实时时钟管理 (2)连续的人—机对话 (3)过载 (4) 高度可靠性和安全性需要采取冗余措施。 ④通用操作系统 同时兼有多道批处理、分时、实时处理的功能,或其中两种以上的功能。 ⑤个人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必修+选修1) 表2: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晚清(1840——1912)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1840 —1864 年)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 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 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 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 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 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 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 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 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 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 习的新思潮萌发。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 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 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 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 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 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 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 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 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 到西方的影响。“洋布”“洋装” 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 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 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和商 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 璧的豪宅。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 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 律例》等资料。《四洲志》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 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 1842年,魏源编撰《海 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 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 想。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1 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科目考试范围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首都。54门礼炮齐鸣28响。 历史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巩固政权的措施 2、抗美援朝(1950——1953)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为严守纪律,纹丝不动,最终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意义: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保卫了中朝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2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专题二、祖国统一、外交成就、科技成就 一国两制:1.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2、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海基会和海协会,汪辜会谈。 外交成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好评。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中日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导弹研制成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本人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事业单位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点归纳

中央处理器(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 存储器(只读存储器、随机存储器、匀速缓冲存储器) 主机总线 输入/输出接口 硬件系统外存储器 1、计算机系统外部设备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软件系统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 2、OSI参考模型: 应用层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表示层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换信息的表达方式。 会话层负责维护两个节点之间会话连接的建立、管理和终止,以及数据的交换。 传输层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对端服务。 网络层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以及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 数据链路层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包,并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物理层利用传输介质为通信的网络结点之间的建立、管理和释放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3、TCP/IP参考模型: 应用层负责处理特定的应用程序细节,专门为用户提高应用服务。 传输层负责在应用进程之间建立端到端通信。 互联层负责将源主机的报文分组发送到目的主机。 主机—网络层负责通过网络发送和接收IP数据报。 4、网络拓扑结构分为星状拓扑结构、环状拓扑结构、树状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和总线形拓扑结构。 5、IP地址分类:A类地址:0.0.0.0~127.255.255.255 B类地址:128.0.0.0~191.255.255.255 C类地址:192.0.0.0~223.255.255.255 D类地址:用于组播。 E类地址:暂时保留。 6、计算机的发展史。

7、简述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的5大部分及其功能。 答: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大部分组成。 运算器:用来完成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并将运算的中间结果暂时存储在运算存储器。 存储器: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 控制器:用来控制、指挥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运算以及处理运算结果。 输入设备:将人们熟悉的信息形式转化为机器能识别的信息形式。 输出设备:将运算结果转换为人们熟悉的信息形式。 8、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特点。 答:按通信围和距离可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 LAN:最常见、应用最广。连接围窄、用户数少、配置容易、连接速率高。 MAN:可看成是一种大型的LAN。 WAN:传输速率比较低,网络结构复杂,传输线路种类比较少。 1、计算机网络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2、分组交换技术分为:数据报与虚电路。 3、网络协议3要素:语义、语法、时序。 4、通信服务分为: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 5、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有影响,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一般通过确认和重传机制保 证。 6、物理连接分为:点对点连接与多点。 按信道数分: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 7、点对点连接的通信方式按数据传送方向和时间分:全双工、半双工与单工。 按同步类型分位同步(外同步法、同步法) 字符同步(同步式、异步式) 8、网络中常用的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电缆、无线与卫星通信。 双绞线(STP:屏蔽双绞线,UTP:非屏蔽双绞线) 同轴电缆(基带同轴电缆,宽带同轴电缆) 9、数据编码方法模拟数据编码(振幅键控ASK,移频键控FSK,移相键控PSK) 数字数据编码(非归零编码NRZ,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1、1905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2、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揭开制碱奥秘。 3.魏源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4、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5、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6、、鲁迅代表作有《孔乙己》,《狂人日记》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7、为适应抗战需要,郭沫若创作《屈原》,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比如有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来源:摄图网

中共七大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背景:抗日战争前夕。 (2)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 (3)中心任务: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 题。 (4)政治路线: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5)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条件。 2、抗日战争的胜利: (1)原因: ①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②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家和广大华侨的支持。 (2)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

中国近代史 第一课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中英鸦片战争 (1)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2)时间:1840—1842年 (3)结果:《南京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2)侵略者:英法联军、美俄(帮凶) (3)结果:《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顺口溜:东北是2B,西北勘改订(东北:《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西北:《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纪》、《改订条约》)结合课本地图记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除伊犁的新疆地区;(1881年,同俄国签订条约,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5.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号)、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马关条约》(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办厂: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2)导火线: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运动 (3)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帝国) (4)结果:《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者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古代历史。下面由为你提供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欣赏一、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2.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后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2.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3.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1.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 2.西周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3.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四、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 1.公元前771年,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4、秦国商鞅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点二五、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统一币制、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修筑长城。 3.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杆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表现了人民的革命首创精神。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大败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典故:破釜沉舟 六、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 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 3.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七、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刘秀“光武中兴”,定都洛阳。 2.200年,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曹操大胜,奠定了统一北

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总结 指令系统:一台计算机中所有指令的的集合,它是表征一台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指标。 微型计算机中,控制器的基本功能是指令的操作数。 USB总线是以串行方式传输数据。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相互独立的计算机的集合,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计算机病毒: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由程序和数据结构组成的大型系统软件,它负责计算机的全部软硬件的资源分配,调度和管理,控制各类程序的正常执行,并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良好的环境。 高速缓冲储存器(Cache):位于cpu和内存之间的储存器,其 特点是速度快,目的是是储存器的速度与cpu的速度相匹配。 总线:若干信号线的集合,是计算机各部分之间实现信息传递的通道。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指具有一定的结构(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主要研究数据的各种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以及对数据的各种操作。 进程:一个程序(或者程序段)在给定的工作空间和数据集合上的一次执行过程,它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程序计数器:由若干位触发器和逻辑电路组成,用来存放将要执

行的指令在储存器中存放地址。 机器指令: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可由cpu直接执行。 cpu主要的技术指标: 1.字长:cpu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 2.主频:cpu内部工作的时钟频率,是cpu运算时的工作频率。 3.地址总线宽度:决定了cpu可以访问储存器的容量,不同型号cpu的总线宽度不同,因而可使用的内存的最大容量也不同。 4.数据总线宽度:决定了cpu与内存,I/0设备之间一次数据传输的信息量。 5.高度缓冲:可以进行高速数据交换的存储器,它先于内存,与cpu交换数据。 6.指令系统:指令的寻址方式越灵活,计算机的处理能越强。 7.机器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越短,机器性能月好。 计算机硬件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储存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总线)组成 1.运算器:主要完成算数运算和逻辑运算。 2.控制器:实现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操作的控制,实现对整个运算过程的有规律的控制。 3.储存器:是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的部件,可以分为主存储器(也称内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4.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是实现计算机系统与人(或者其他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设备。输入设备将外界信息转化为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八下中国现代史按分期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3年 1.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3.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 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司令员:彭德怀。 5.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 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7.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 1.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 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 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4. 1954年4—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5.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 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掀起高潮。 7.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1. 1956年:中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分析我国形势新变化)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全国一级计算机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硬件 1、世界上第一台公认的电子计算机ENIAC:产生年代(1946年)、诞生的国家,冯·诺依曼存储程序控制思想。 2、计算机发展历史中,每一代电子计算机采用的元器件,电子计算机最早的应用领域。 3、计算机的物理组成,主机与外设的构成。 4、CPU的组成、功能,控制器、运算器的功能,CPU的性能指标。 CPU时钟频率的单位MHz(GHZ)。 5、指令的功能、组成(操作码+地址码)。 6、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度量计算机运算速度常用的单位是MIPS。 在微机的配置中常看到"P42.4G"字样,其中数字"2.4G"表示处理器的时钟频率是2.4GHz。 7、存储器:内存的功能、分类,常见的外存,内存与外存的特点对比,存储单位,存储速度排序。 CPU与内存直接进行数据的交换。 RAM和ROM的特点。 优盘的特点。 磁道的概念。 磁盘读写操作的含义,操作系统对磁盘进行读/写操作的单位 8、CD光盘和DVD光盘的分类。 9、地址的概念。 10、常见的输入设备及性能指标,常见的输出设备及性能指标。 11、常见的接口。 二、软件 1、计算机软件的概念(程序+数据+文档)、分类。 2、系统软件有哪些? 3、应用软件有哪些? 4、操作系统的地位、作用,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三、多媒体技术 1、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的算术运算规则,基数、权值的含义。 2、二、八、十、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及其相关计算。 3、无符号二进制数的表示范围。 例如5位无符号二进制数可表示的范围:00000~11111B,十进制数值范围是0~31。 4、西文字符编码ASCII码:个数(128个),表示位数(7位),学会推算字母的ASCII 码值。 相同字母ASCII码值(十进制):小写-大写=32。 5、GB2312:汉字总数,一级、二级汉字分类依据和字数。 6、区位码、国标码、机内码之间的转换方法。 任意一个汉字的机内码均>A0A0H 7、点阵字形存储空间的计算。 存储一个24×24点的汉字字形码需要72字节。 四、网络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通信协议,组网的目的或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2、常见的局域网有哪些?Novell网等 3、网卡的作用,调制解调器的作用。 4、IP地址(IPV4)的正确表示形式。 5、域名的概念,域名系统的作用。 识别域名中各个子域的含义。 6、E-mail地址的格式,收发邮件的注意事项。 7、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防范方法,感染计算机病毒的途径,常用的杀毒软件。 8、通信系统的技术指标。 9、能保存网页地址的文件夹是收藏夹。 五、程序设计 1、程序设计语言分类 2、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概念。 3、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有哪些? 4、什么是可移植性? 5、编译,解释,链接。

中国现代史基础知识题

中国现代史基础知识练习题 姓名: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地点)举行,会议通过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领导的的国家,具有的作用。 2.规定新中国的名称始于《》。 3.中国现代史开始的标志是,开始于年。 4.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志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 5.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是,是年。 2.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1. 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采取的措施有: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 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跨过鸭绿江的这支部队是,总司令是,中国参战的目的是。 4.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于年,结束于年,结束的标志是签订《》,结果是胜利。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代表人物,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用胸膛堵塞敌人机枪,壮烈牺牲的是,宁肯让烈火烧死也始终严守纪律,不暴露目标的是。 5.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于年,于年基本完成,颁布的文件是 《》,主要适用于(地区)。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我国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完成时期。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即逐步实现国家的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和的社会主义改造。 2.我国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开始于年。党和政府为发展国民经济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以发展为主,这期间为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是。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独立的体系,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年制定,它的制定取代了《》,是我国第一部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5. 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包括、和。开始于年,于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些进行了。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于年建立。 4-6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1.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两次失误分别是和。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方针。 3.“大跃进”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农业中的和工业中的。 4.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模范人物,如,“铁人”,“两弹元勋”,“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热 1

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复习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概述(了解) 1、计算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1、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1623-1662):在1642年发明了第一台机械式加法机。该机由齿轮组成,靠发条驱动,用专用的铁笔来拨动转轮以输入数字。 2、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在1673年发明了机械式乘除法器。基本原理继承于帕斯卡的加法机,也是由一系列齿轮组成,但它能够连续重复地做加减法,从而实现了乘除运算。 3、英国数学家巴贝奇:1822年,在历经10年努力终于发明了“差分机”。它有3个齿轮式寄存器,可以保存3个5位数字,计算精度可以达到6位小数。巴贝奇是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奠基人。 英国科学家阿兰 图灵(理论计算机的奠基人) 图灵机:这个在当时看来是纸上谈兵的简单机器,隐含了现代计算机中“存储程序”的基本思想。半个世纪以来,数学家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计算模型都被证明是和图灵机等价的。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 诺依曼(计算机鼻祖) 计算机应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 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应采用二进制简化机器的电路设计; 采用“存储程序”技术,以便计算机能保存和自动依次执行指令。 七十多年来,现代计算机基本结构仍然是“冯·诺依曼计算机”。 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1946年2月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的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了一个电子的大脑”致命缺陷:没有存储程序。 2、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3、计算机的类型 按计算机用途分类: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按计算机规模分类: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工作站、服务器、嵌入式计算机 按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分类: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数字模拟混合计算机 1.1.4 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计算机是一种能按照事先存储的程序,自动、高速地进行大量数值计算和各种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含义) 1、运算速度快 2、计算精度高 3、存储容量大 4、具有逻辑判断能力 5、按照程序自动运行 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与实时控制、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远程通讯与网络应用、多媒体与虚拟现实 1.1.5 计算机发展趋势: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