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及调节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及调节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及调节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及调节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及调节

一、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例: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A

解析: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离子含量都有关;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 稳定的缓冲物质;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江陵一中生物组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思维点拨】(1)血浆成分通过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组织液,组织液成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渗入血浆;组织液成分单向渗入毛细血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浆中。

(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组成成分有着较大的区别:

①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②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③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 血液、血清、血浆的组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清是血液在体外凝固后渗出的淡黄色的液体,相比血浆,少了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但多了K离子。纤维蛋白原是血液中的一中蛋白质,在机体出血后与凝血因子共同完成止血的过程。

二、内环境的物质成分与生理过程

1.内环境的物质成分指存在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的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

(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2.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和分泌到胃、肠腔中的物质。可分为三类:

(1)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载体等。

(2)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

(3)由于消化道属于人体外部环境,所以分泌到消化道内的消化酶不存在于内环境中。3.不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

(1)细胞内的呼吸各阶段发生的生理过程。

(2)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

(3)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4.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

(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例: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B.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D.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分解成葡萄糖

答案: A

【思维点拨】(1)“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及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这些液体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

(3)血液包括血浆(液体成分,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和血细胞(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血细胞不属于细胞外液,血浆才是细胞外液。

神经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类型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形成必须以非条件反射过程为基础,借助于一定的条件,经过一定的过程逐步形成。通过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使无关刺激转化成了能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应不断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才能稳定,否则将不断减弱甚至消退。区别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最关键的一点是弄清引起反射的刺激。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是非条件刺激,也叫直接刺激,即这种刺激是一些具体的事物,与反射之间是直接的关系;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条件刺激,也叫信号刺激,这种刺激是某些事物的一些信号,这种刺激与反射之间不是直接关系,而必须经过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才能引起反射。

反射弧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中枢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兴奋:指反射在反射弧中传导的方式,即神经冲动。

各种反射都是由反射弧完成的,即必须经过反射弧的五个环节,才能完成反射,如缩手反射。当手的皮肤受到刺激(如针刺)时,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就将刺激转变成兴奋,这种兴奋沿着传人神经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一神经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沿着传出神经传向手臂上的有关肌

肉,引起肌肉的收缩或舒张,产生缩手反射。

【例题1】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抑制效应器的活动

答案A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信号传导

1.静息电位的形成:静息(未受刺激)状态下,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一般膜上钾离子通道开放,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比细胞外高,很容易顺浓度梯度流向膜外,细胞内的有机负离子多为大分子,不能透出膜外,在膜内形成负电位,膜外形成正电位,直到膜内外电位差的大小能够阻止K+继续外流时,离子移动达到平衡,膜内K+向膜外扩散至维持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基础。

2.动作电位的形成—受刺激时兴奋产生

神经细胞受刺激,膜通透性发生改变,通透性增高,由于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Na+大量内流,膜两侧的静息电位急剧减小,直至形成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阻止Na+继续内流。

3.兴奋的传导

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②在膜外,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传到兴奋部位。③在膜内,兴奋的传导

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都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已兴奋的神经段与它相邻的未兴奋神经段之间存在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传导过程: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传导特点:双向传导。下图是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电位变化。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

(1)生理完整性:神经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传导的绝缘性。

(3)双向性: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由于传导的双向性,因此在受刺激的整个神经元中可测到动作电位。

(4)相对不疲劳性:有人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一100次的频率电刺激神经9一12h,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其传导能力;因此神经纤维与突触相比较,是不容易发生疲劳的。

【例题2】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C

三、兴奋在细胞间传递一突触传递

突触的常见类型

①从结构上来看:A(轴突—胞体型):其模型为;B(轴突—树突型):其

模型为。

②从功能上来看: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电信号通过突触传

递,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的突触称兴奋性突触,使突触后膜发生抑制的突触称抑制性突触。突触的兴奋或抑制,不仅取决于神经递质的种类,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受体的类型。

例题.动物运动时,神经支配同侧肢体屈肌舒张活动和

伸肌收缩活动协调进行。右图表示传入神经纤维的轴突

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伸肌运动神经元兴奋和屈肌

运动神经元抑制的机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屈肌和伸肌运动神经纤维上均发生膜电位的反转

B.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上不能检测到膜电位的变化

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受刺激释放抑制性递质

D.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三个神经元构成

答案C

(1)递质传递

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酞胆碱、单胺类物质。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传导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

质并不一定都是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神经递质,如γ- 氨基丁酸,甘氨酸和去甲肾上腺素等。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使Cl-内流,下一神经元细胞膜发生超极化,不能形成兴奋性神经冲动。

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某些化学药品能阻止兴奋递质与受体结合,使兴奋不能传递到下一神经元,导致反射不能完成。

神经递质的归纳:

递质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有相应受体的神经细胞产生特异性反应(兴奋或抑制)。

(1)供体: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2)受体: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上的蛋白质,能识别相应的递

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

(3)传递: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4)释放:其方式为胞吐,该过程的结构基础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递质在该过程中

穿过了0层生物膜。在突触小体中与该过程密切有关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

(5)作用: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6)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

下次兴奋做好准备。

(7)种类:常见的递质有①乙酰胆碱;②儿茶酚胺类: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

多巴胺;③5-羟色胺;④氨基酸类递质:谷氨酸、r-氨基丁酸和甘氨酸。这些都不是蛋白质。

反射和高级神经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下丘脑:内分泌腺活动的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

脑干:与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有关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运动的力量,快慢,方向等)

脊髓:调节身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尿反射等非条件反射,其中枢在脊髓灰质)

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划分

躯体运动中枢一位于中央前回,又称“第一运动区”一般支配对侧运动。

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一般支配对侧感觉

言语区

①视运动性语言中枢—又称“书写中枢”,位于额中部接近中央前回手部代表区的部位(W区)。若受损伤,会引起“失写症”,即病人可听懂别人讲话和看懂文字,也会说话,手部运动正常,但失去书写绘图能力。

②运动性语言中枢—又称“说话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若受损伤,会引起“运动性失语症”,即病人能看懂文字,也能听懂别人讲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

③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颈上回后部(H区)。若损伤,会引起“听觉性失语症”,即人能讲话、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谈话,能听懂别人发音,但不懂其含义,可模仿别人的谈话,但往往是答非所问。

④视觉性语言中枢—又称“阅读中枢"( V区)。若损伤,会引起“失读症”,即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含义,变得不能阅读。

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而引起的功能障碍症

例题1.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体验到欣快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下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毒品或药物的依赖。

(1)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中,多巴胺储存在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神经元A上的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

(2)多巴胺释放后,在其释放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造成毒品依赖。

(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多巴胺的释放量。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

答案.(1)突触小泡受体

(2)增加减弱

(3)内流受到抑制减少多巴胺释放增加

例题2.(12分)奶牛热应激反应是指奶牛在受到超出自身体温调节能力的高温刺激时引起的一系列异常生理生化反应。通过对奶牛热应激机理的研究,可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降低热应激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1)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分布在奶牛皮肤的温度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沿相关神经传到位于的中枢,最终使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从而散热量,体温保持稳定。如果环境温度长期维持在28℃以上,奶牛体温将迅速升高从而发生热应激,此时下丘脑分泌生长激素抑制激素作用于,使之分泌

和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从而下调机体的产热效应。

(2)对于奶牛热应激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细胞水平。当细胞受到高温刺激时,会发生热休克反应,诱导热休克蛋白基因转录出,进而合成热休克蛋白,以避免细胞结构被破坏。上述过程表明生物的性状是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12分)

(1)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增加垂体生长激素

(2)mRNA 基因和环境

例题3.(16分)研究者发现,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C,该蛋白能和脂肪结合。为研究蛋白C的功能,进行了系列实验。

(1)蛋白C是一种膜蛋白,它在细胞内的上合成,然后在和

中加工。

(2)试验一:让小鼠舌头接触脂肪,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脂肪消化液,而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脂肪消化液明显减少。由此推测,脂肪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C结合,刺激了脂肪味觉,产生兴奋,传到相关中枢,再通过刺激消化腺分泌。(3)实验二:分别培养实脸一中两种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向培养液中加入脂肪分解物。与正常小鼠细胞相比,进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的脂肪分解物减少,表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蛋白C的功能是。

(4)为了证实其他哺乳动物的蛋白C也有相似作用,可行的做法是从该种动物的基因文库中蛋白C基因序列,然后以的小鼠为受体,导入该基因序列,检测发育出的小鼠相关指标的恢复程度。

答案(1)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2)感受器传出神经

(3)促进脂肪的分解物的吸收(4)获取/获得去除蛋白C基因

例题4.(16分)

为研究某种蛇毒阻遏神经递质的机理,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

(1)该蛇毒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

(2)大鼠的呼吸中枢发出两条传出神经M和N支配膈肌收缩。麻醉条件下切断N,保留M完整,(如下图),记录两种不同处理下a处传出神经表面和b处膈肌表面的发

电频率,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

①传出神经M通过神经—肌肉突触支配膈肌收缩,膈肌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____

②切断N,b点仍可记录到放电频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注射蛇

毒时,a点的放电频率与b点的放电频率_______________。这组实验处理作为整个

实验的____________。

③注射蛇毒后,a点的放电频率_________,b点无放电,此时直接电刺激膈肌仍可记

录到放电频率,推测蛇毒最可能阻遏了M与膈肌间的_________传递。

(3)为进一步确定蛇毒作用的具体位点,研究者用蛇毒处理传出神经—肌肉标本,直至刺激神经不再引起肌肉收缩时,再用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溶液处理肌肉。若

肌肉收缩,则蛇毒作用于__________,若肌肉不收缩,则蛇毒作用于

_____________。

答案.(1)氨基酸(2)效应器由传出神经M使b兴奋无明显差异对照组

③降低突触(3)突触前膜或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例题5.(16分)

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即把辣椒刺激和热刺激产生的感觉等同起来。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它们能被辣椒素或较高温度刺激激活。请分析回答:

(1)吃辣椒后,辣椒素会与结合,使感受器产生兴奋,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形式传导。当兴奋传至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此时如果喝热饮会(加重,减轻)疼痛。

(2)夏季吃辣味火锅时人们会大汗淋漓同时面部发红,原因是在下丘脑参与下汗腺分泌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此时人们常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吹低温空调和喝大量冷饮,在低温刺激下人体产生的肾上腺素和激素X增加;大量饮水,激素Y分泌减少。激素X和激素Y的分泌均受下丘脑的调节,下图是下丘脑和垂体示意图,激素X的分泌与下丘脑(A,B)处细胞有关,激素Y的分泌与下丘脑(A,B)处细胞有关。以上过程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调节的结果。

答案.(16分,每空2分)(1)香草酸受体局部电流大脑皮层加重(2)散热 B A 神经和体液

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垂体具有调节、管理其他内分泌腺的作用,它受下丘脑支配,所以说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二、激素分泌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内分泌的主控关系及反馈调节]

(二)下丘脑的作用

既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也是神经调节转化为激素调节的桥梁

(三)反馈调节的意义

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三、相关激素的关系

(一)协同作用

1.概念: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生长激素:主要通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2.实例和骨的生长而达到促进生长的作用。只有两种激素协同作用时,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神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幼年:[生长激素分泌正常+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呆小症

3.反例(协同失调)

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正常+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侏儒症

(二)拮抗作用

1.概念: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元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共同维持2.实例:血糖(胰岛A细胞)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含量的调节胰岛素促进糖元合成使血糖浓度降低稳定(激素方面)B细胞)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四、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如CO2和H+等

二氧化碳是调节呼吸的有效生理刺激。

五、激素与酶的比较

例题1.(16分)在研究甲状腺功能的过程中,三位生物学家(甲、乙、丙)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切除A动物的甲状腺,出现了①肌肉震颤、痉挛(抽搐)②体温下降③嗜睡等症状。乙:用B动物完成与甲同样的实验,只出现症状②、③,没有出现症状①。

丙:在研究C动物时,发现每个甲状腺旁边各有一个深色小组织块(甲状旁腺)。他切除了甲状腺,保留了甲状旁腺,得到与乙相同的结果。

(1)乙在得知丙的研究结果后,推断A、B、C三类动物都有,并通过观察证实了自己的判断;甲得知丙和乙的结果后,确定自己在实验中。

(2)科学家通过上述实验,推测甲状腺激素可能具有作用,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可能具有促进吸收的作用。若补充一种脂

质类物质后,症状①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也能证明这种推断的正确性。

(3)科学家继续对甲状旁腺进行深入研究后,它的功能

已基本清楚(如右图所示)。

①图中两种激素从腺细胞分泌后,通过运输

到靶细胞,并与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相结合,执行细胞膜

的功能。

②从图中可判断PTH和降钙素通过作用,

共同维持了血钙浓度的相对稳定。

答案(1)甲状旁腺,切除了甲状腺和甲状旁腺。

(2)促进代谢、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钙(Ca2+)、磷。 V D。

(3)①体液(血液循环) 。信息交流。②拮抗。

人体的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但测量不方便,因此大多采用腋下和口腔测量的办法。

2.正常数值:37.2℃左右(口腔)、36.8℃左右(腋窝)、37.5℃左右(直肠)。

3.人体体温恒定的原因: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体温维持机制:神经----体液调节

5.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保证了酶的活性,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细胞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例: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寒冷刺激以电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

【解析】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和兴奋的传导,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体温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根据反射弧的结构和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容易排除A、B、D三项。属理解层次,中下等难度。答案:C

【思维点拨】(1)高温调节下的体温调节只是增加散热量,不减少产热量,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

(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

(3)寒冷时,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加强,增加产热量的激素有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

(4)只要能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就一定有“机体产热量=机体散热量”。

(5)体温调节主要是神经调节起主要作用,体液次之。

(6)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是体温感觉中枢

(7)感受器: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及内脏感受器。

(8)热量的产生:新陈代谢产热,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

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

1.水平衡的调节

(1)粪便中排出的水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于食物、饮水,没有进入内环境中;另一部分来自于内环境,是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中的。

(2)由皮肤排出的水分包括汗液及无明显出汗时由皮肤表层蒸发的水汽。

2. Na+、K+的平衡及意义。

细胞 饮食 消化道 内

肾脏 尿液排出

3. 水盐平衡的调节

参与水平衡调节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涉及两种主要激素——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激素,下面做一简要概括比较。

例题1:正常人若一次饮完1000mL清水后,立即测量尿流量。下列能正确表示从输尿管流出的尿流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答案:A

解析:下丘脑为渗透压调节中枢,尿流量随时间变化先升后降,利于保持内环境稳态。【思维点拨】(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后叶细胞释放,其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保持体内水分。

(2)参与水调节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3)人体内并没有绝对的“水多”和“水少”,水平衡被破坏是指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例题2.(16分)科学家为了研究蛋白A的功能,选用细胞膜中缺乏此蛋白的非洲爪蟾卵母

1.将I组卵母细胞放入低渗溶液后,水分子经自由扩散(渗透)穿过膜的______进入

卵母细胞。

2.将蛋白A的mRNA注入卵母细胞一定时间后,该mRNA______的蛋白质进入细胞膜.

使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体积______。

3.与II组细胞相比,III组细胞对水的通透性______,说明HgC12对蛋白A的功能

有____作用。比较III、IV组的结果,表明试剂M能够使蛋白A的功能______.推测HgC12没有改变蛋白A的氨基酸序列,而是破坏了蛋白A的______。

4.已知抗利尿激素通过与细胞膜上的______结合.可促进蛋白A插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膜中,从而加快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原尿中水分子的______。

5.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得出______的推论。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2)翻译迅速增大(3)明显降低抑制部分恢复空间结构(4)受体重吸收(5)蛋白A是水通道蛋白

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0.8-1.2g/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血糖平衡的两种调节方式

1.激素调节的直接调节

综合两种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即血糖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可以概括为如下图解。

4.血糖平衡异常

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进而保持人体健康有重大意义。血糖的平衡失调时,可导致人体出现多种症状。

(1)当血糖浓度低于0.5-0.6g/L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四肢发冷、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心慌等。)

(2)当血糖浓度低于0.45g/L时,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除早期症状外还出现惊厥及晕迷等)

(3)当空腹血糖浓度高于1.3g/L时,出现高血糖症状。

(4)当血糖浓度高于1.6-1.8g/L时,出现糖尿症状。

5.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危害

(1)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因为胰岛B 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是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2)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而血液中的胰岛素降低并不明显。

6.糖尿病的症状: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多尿:糖尿病人血糖显著升高超过肾糖阈,使尿糖排除增多。尿液中含糖多,就有大量水分随糖排出,引起多尿。多饮“由于多尿,体内水分大量丢失,病人感觉口渴,以饮水补充,故出现多饮,排尿越多,饮水越多。多食由于大量葡萄糖从尿中丢失,加之缺乏胰岛素的情况下组织细胞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体内能量及热量缺乏,引起饥饿感,故而多食。体重减轻:由于葡萄糖的利用障碍,脂肪、蛋白质分解加速,大量消耗,加上组织失水,使病人体重下降而出现形体消瘦。

7.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是终生性疾病,须终生治疗,可出现多种重症并发症,如血糖代谢异常,往往会引起多种严重慢性并发症。此外,严重的代谢紊乱导致机体产生过多的乳酸和丙酮酸,可引起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和乳酸性酸中毒,这是三种可直接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并发症。

8.糖尿病的防治:没有根治办法。常用调节和控制饮食结合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轻度患者,控制饮食、配合口服降血糖药物;重症患者,除控制饮食外,还需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肥胖的重度患者;除上述治疗外,还需限制能量物质的摄入和加强锻炼。

例题1:4名受试者分别口吸100g 葡萄糖后,在180min 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a 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

B 4条曲线在前30min 内身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 b 在120min 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

D d 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答案:B

例题2.(16分)研究发现,细胞中分解糖原的糖原磷酸化酶有两种结构形式:活化型酶a 和失活型酶b ,二者能够相互转化(如图1),酶a 能够催化糖原分解,酶b 不能催化糖原分解。科学家用肝组织匀浆和肝组织匀浆离心后的上清液、沉淀物(细胞质基质在上清液中,细胞膜及各种细胞器在沉淀物中)进行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

糖原磷酸化酶b

糖原磷酸化酶a (活化型)K 酶对照

E+G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

注:E 代表肾上腺素,G 代表胰高血糖素酶 a 相对含量

图1 图2

(1)选择肝脏作为实验材料主要是由于肝细胞中富含_____________。

(2)在血糖平衡的调节中,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都能够促使血糖水平________,其中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一表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能够_________________,实验二表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很可能是通过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4)据实验三和实验四可推测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受体最可能存在于________中的某种结构上,这种结构最可能是__________(填“细胞膜”、“细胞质”或“细胞核”)。(5)在实验一、二、四中均检测到一种小分子活性物质c,若要证明物质c能够激活上清液中的酶K,则实验组应选择的材料及处理方法为______________(选填下列选项前的字母)。

a.上清液

b.沉淀物

c.肝匀浆

d.加入物质c

e.检测酶a含量

f.检测酶b含量

答案(16分)

(1)肝糖原(1分)

(2)升高(2分)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2分)

(3)增加酶a的含量(2分)酶b转化为酶a(或“提高酶K的活性”)(2分)(4)沉淀物(2分)细胞膜(2分)(5)a、d、e(答不全不得分)(3分)例题3.(20分)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人体细胞膜上分布有葡萄糖转运体家族(简称G,包括G1、G2、G3、G4等多种转运体)。

(1)G在细胞中的合成,经过加工后,分布到细胞膜上。

(2)

由上图分析可知,葡萄糖通过的方式运输进入上述两种细胞。研究表明,G1分布于大部分成体组织细胞,其中红细胞含量较丰富。G2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胰岛B细胞。两种转运体中,G1与葡萄糖的亲和力,保障红细胞在血糖浓度时也能以较高速率从细胞外液摄入葡萄糖。当血糖浓度增加至餐后水平(10mmol/L)后,与红细胞相比,肝脏细胞

增加很多,此时肝脏细胞摄入的葡萄糖作为储存起来。同时,血糖浓度的增加,也会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增多。

(3)研究表明,G3分布于脑内神经元细胞膜上,G4主要在肌肉和脂肪细胞表达。人体不同的组织细胞膜上分布的G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这种差异既保障了不同的体细胞独立调控葡萄糖的,又维持了同一时刻机体的浓度的稳定。

(4)肿瘤细胞代谢率高,与正常细胞相比,其细胞膜上G1的含量。临床医学上可用G1含量作为预后指标。

答案.(20分)

(1)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2)协助扩散较高低摄入葡萄糖的速率(肝)糖原胰岛素(3)转运血糖

(4)高

组织水肿的原因探究

血浆中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差主要取决于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浓度差,如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1)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正常毛细血管壁仅允许水分、晶体物质(如Na+、葡萄糖等)和少量蛋白质通过。但在病理情况下,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进入组织液中。结果,一方面血管内液体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发生水肿。

(2)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除了大部分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外,少部分还从淋巴管回流入血浆。当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时,就可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称为淋巴水肿。如患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等。(3)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使血浆蛋白的含量减少,从而会导致组织水肿。

(4)过敏性物质引起----过敏性水肿。过敏反应时,组织细胞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

(5)营养不良引起。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也就是说当摄入的蛋白质含量较低时,人体缺少必需氨基酸,体内的蛋白质减少,细胞中的水渗出、积累在组织液中,而血浆的吸水能力下降,组织液中的水不能及时被运输走,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例:根据右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2019届高考一轮:第23讲-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学案(含答案)

第23讲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实例 [考纲要求]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2.体温调节、水盐调节(Ⅱ)。 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 1.体液的组成 小贴士与内环境有关的3组易混名词 (1)血液≠血浆。 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②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2)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 ②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是血浆的成分。 (3)内环境≠体内液体。 ①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②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2.内环境的概念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内环境三种成分的转化 3.内环境的成分 (1)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2)组织液、淋巴、血浆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溶质微粒数目越多,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7.35~7.45。血浆pH 之所以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 -3、HPO 2- 4等离子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5.内环境的作用 完善下图所示内容,概括内环境的作用 (1)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2)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内环境的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实质: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需要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主要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稳态遭到破坏的原因????? 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7.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温度和pH 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氧气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8.内环境稳态的实例分析 (1)血浆pH 调节的过程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14.1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考点要求】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A级)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级) 固、排尿排便、胎儿分娩、池塘污染后鱼类死亡更加剧污染等;负反馈:偏离后纠正回归到静息水平,生物体中更常见,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考点解读: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从调节的组成上描述稳态的调节机制;反

【典型例题】 【例1】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 .①②③④相比,③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C .②中蛋白质异常减少可能导致组织水肿 D .抗原与抗体结合可能发生在③中 【基础过关】 1.(2011·苏北四市第二次调研)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 A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B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D .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2.(2011·苏北四市第一次调研)右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A .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④⑤ C .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D .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⑤处 【能力提升】 3.(2011·南通市第二次调研测)(多选题)右图表示人体内 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 .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 体内环境 B .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会增强 C .正常地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与神经一体液调节有关 D .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下降 4.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 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 [ ] 中的液体增多, 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 , 其水的来源为 (填字 母),通过 结构转移。(填字母和名称) (2)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 ;①④⑥合 称为 , 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③的具体内 环境是 。 (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示) 共穿过 层膜结构,CO 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 ] 。 (4)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 明显下降? 原 因是图中[ ]内存在着 物质。

(完整版)人教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 2.细胞内液是指 A.人体内全部液体B.人体细胞内的液体 C.人体循环系统内的液体D.人体细胞外的液体 3.人体的内环境是一个液体环境,但不包括下列哪种液体 A.细胞液B.血浆C.组织液D.淋巴 4.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淋巴B.组织液C.血浆D.淋巴和组织液 5.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A.血浆B.淋巴C.食糜D.组织液. 6.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正确关系是 7.在正常情况下,从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a,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b和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c之间的关系是 A.a=b B.a=b+c C.a=c D.a>b+c 8.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9.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10.一金鱼缸中有正常生长的金鱼藻、小鱼,现将金鱼缸密闭,通入适量的C18O2,—段时间后在小鱼体内存在放射性18O的部位有 ①肺②血浆③组织细胞基质④组织蛋白⑤脂肪组织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 11.体内细胞外液的流动方向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B.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C.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D.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12.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13.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第一章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4.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抑制尿液的形成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5.右上图是人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BC段变化的原因是()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被消耗掉了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6.下列关于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7.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

(完整word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这一章是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第一章,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为本模块的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性质,理解稳态意义,知道过敏水肿等现象的根本原因。 (2)能力方面: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组织水肿现象的学习使学生感悟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体验学习生物知识的好处。 3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章内容所面对的是高二学生,通过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素养,积累了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不过本章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设计的解释、资料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和思考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内环境概念。进而引入新课。 2 图文研习,讲授新课 根据《红楼梦》中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引出体液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信息,明白不论女人还是男人,老人还是孩子其实都是水做的。 由课本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而可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境,说明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等,然后提出问题:劳动后为什么会磨出水泡?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 通过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提出问题: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不同?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根据课本第四页资料分析,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让学生来归纳总结内环境的成分。以内环境中一些钠离子和氯离子为例,讲授内环境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让学生讨论课本上的问题: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是必须使用生理盐水?进而讲解稳态的重要性。

各组织器官对内环境稳态的作用讲解

各组织器官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作用 内环境稳态的概述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这种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表现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发生变动,例如体温维持在37℃左右,血浆pH维持在7.4左右,血浆渗透压为770千帕左右,血糖:80~120毫克%,水: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九十二。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各器官,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的纽带作用。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进行。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 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不断

进行的代谢活动内环境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的范围。 稳态的调节: (1)代偿性调节反应: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组织和器官的活动,并产生一些反应,来减小这种变化.(2)“神经——体液——免疫”为稳态的调节机制,与稳态调节直接相关的系统有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等。(一)循环系统 (1)血液循坏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按一定方向流动,周而复始,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运输代谢原料和代谢产物,使机体新陈代谢能不断进行;体内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或其它体液因素,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相对稳定的维持和血液防卫功能的实现,也都有赖于血液的不断循环流动。 人类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包括91% ~ 92%的水和血浆蛋白。血浆蛋白能形成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的水份分布使其保持相对动态稳定,从而维持内环境稳态。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由于血浆和组织液的晶体物质中绝大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所以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正常人的血浆的pH值约为7.35-7.45。血浆pH值主要决定于血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应该让学生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章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章引言则就这3

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这 样做,是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现象入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 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 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 境中体内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 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资料分析所提供 的`材料,比学生在初中曾经学过的相关内容更为详细。资料内容不 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主要成分时参考。教 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 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 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 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 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 好理解,教材仅用一句话来介绍。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 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答案。本节 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与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关 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 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 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问

高考生物复习题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分析检测含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分析 [基础达标] 1.(2019·江西吉安新干二中段考)内环境的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增加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 B.组织液中部分物质会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 C.机体严重失水,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加 D.内环境中葡萄糖氧化分解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解析:选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增加导致其渗透压升高,出现组织水肿,A正确;组织液可进入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中,B正确;机体严重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C正确;葡萄糖只能在细胞中氧化分解,不能在内环境中氧化分解,D错误。 2.(2019·贵州遵义四中月考)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乙,O2浓度最高的是乙 B.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淋巴细胞只分布在丁中 解析:选C。依图中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出甲、乙、丙、丁分别是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O2通过血液运输至组织液进而被组织细胞所利用,因此甲处O2浓度最高,A项错误。营养不良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组织液含量将增多,B项错误。毛细血管壁内侧为血浆,外侧为组织液,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C项正确。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血浆和淋巴中,D项错误。 3.(2019·江西上饶中学高三开学检测)下图是家兔组织切片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相应部位的液体,X、Y表示两种细胞。有关该组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细胞的内环境由①②③共同构成

必修3测试题(一)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

必修3测试题(一)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 一、选择题: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内,每题3分,共75分)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 ...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C.HCO3-、HPO42-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D.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4.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5.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的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①抗体与抗原结合②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尿素的生成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⑥乳酸与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⑥ 6、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7、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叙述不正确的()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注意: (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分为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3)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 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 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 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2019届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随堂真题演练25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实例分析Word版含解

■ ■■随堂真题演练■■■ 川)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I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 O (2017高考全国卷 生理现象是() 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I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I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解析:选C o因为静脉注射的是与血浆等渗的生理盐水,所以机体血浆渗透压是不发生改变 的,A、D错误。注射后血浆量增加,机体通过肾脏等排出NaCI与水后恢复到注射前的正常水平,B 错误,C正确。 & (2016 ?高考全国卷川)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解析:选B。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会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发生变化,A项正确。水通 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肾小管细胞,肾小管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B项错误。摄盐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饮水增加后可降低渗透压,同时尿量增加,排出多余水分或无机盐,从而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C项、D项正确。 ?(2015高考全国卷I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I溶液(生理盐水)20 mL 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 .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 .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选A。静脉注射的生理盐水会通过血浆进入内环境,如组织液中,A项正确。虽然输 入兔体内的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等同于内环境的渗透压,但输入生理盐水后,机体会发挥自身 的调节作用,将多余的水分和Na *排出体外,B项错误。由于Na *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外,所以增加的Na *大部分分布于细胞外液中,不会有50%分布在细胞外液,50%进入细胞内液的现象发生,C、D 项错误。 商(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 )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材的简要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1章第2节的内容。它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稳态是必修模块3重要的核心概念。处理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稳态的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要逐步展开和深化,本节中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做好后继课的铺垫。 人体健康与内环境稳态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生活中都亲历过诸如发烧、腹泻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因此,通过有关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 四、教学具体方案及实施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稳态 二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三、当堂检测 1.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会产生一些波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新生儿和儿童的体温略低于成年人 B.女性体温略低于男性 C.一个正常人的体温的昼夜之差不超过l℃ D.人是变温动物 2.人的体温相对恒定,意味着( D ) A.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相等 B.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机体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3.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D )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人体内细胞和外界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的系统是( C )

第一章_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2. 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 分的液体增多? A.① B.② C.③ D.④ 3.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 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老年人骨质疏松病 4.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C.包括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 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 B.酶 C.pH值 D.渗透压 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能渗出毛细淋巴管壁成为组织液8.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10.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11.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第24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

第24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 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25分钟满分:100分) 1.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A~E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结构,①~②是相关生理过程,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 B.图中C为泌尿系统,②表示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C.图中D可表示皮肤汗腺对废物的排泄作用 D.图中E表示体液,图示信息表明它可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析图中E为内环境或细胞外液。 答案 D 2.(2016·江苏盐城模拟)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既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解析激素可定向作用于(而不是定向运送至)靶细胞。 答案 A 3.(2016·兰州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B.神经递质、抗体等物质的合成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内环境中Na+浓度下降,会降低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解析神经递质、抗体都是在细胞内合成的,合成以后被分泌到细胞外,故B 项不正确。 答案 B 4.关于人体内环境与健康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血浆等 B.内环境pH恢复正常是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 C.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造成组织水肿 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机体的内环境就不能维持稳定状态 解析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血浆等;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内环境pH维持在7.35~7.45之间;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D 5.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在①~⑤中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的有几处()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解析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内环境中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组织液与细胞内液之间相互渗透,故图中有3处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即①④⑤。 答案 C 6.(2016·齐鲁名校协作体联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人体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人体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一、教学内容: 人体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良好开端 1、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成功之旅 【知识点1】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特性 如图所示,草履虫是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其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的组织细胞一般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那么,人体的组织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呢? 《红楼梦》中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body fluid)。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1、细胞外液的组成 一般成年人体重的60%左右是由体液组成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如图所示

2、细胞外液的成分 研究表明,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概括地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例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 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 2和胰岛素 ④激素、氨基酸和呼吸氧化酶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内环境的理解,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呼吸氧化酶是细胞中催化呼吸作用的酶,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O 2、CO 2、胰岛素等激素、氨基酸和葡萄糖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A 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是怎样进行的呢? 3、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 ?????---+左右。维持在温度:人体的温度一般等离子有关。和,它的稳定与为接近中性,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和含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是的含量有关。无机盐中与无机盐、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C 37HPO HCO 45.7~35.7pH Cl Na ,243 联系实际: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答: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 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 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结合初中学过的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维持渗透压的Na +和Cl -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是经过哪些途径进入内环境的? ②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CO 2是怎样从内环境排到体外的? ①提示:Na +和Cl -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

3.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3.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素能目标★ 备考明确 1.体液的组成 2.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及作用 (1) 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浆的主要成分 ②与血浆相比,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 (2)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3)内环境的作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基础小题】 1.判断正误 (1)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2019 全·国卷Ⅲ,T5A)( √ ) (2)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2018 浙·江高考,T11D)( √) 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

(3)NaCl 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的形成,而Cl -不参与( ×) (4)小肠上皮细胞与内、外环境均有物质交换(√ ) (5)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6)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7)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8)内环境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 (9)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10)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 明显降低(× ) 2.热图导析:据图回答有关内环境的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①淋巴,②血浆,③组织液,④细胞内液 (2)连线下列几种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3.选择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序号填空 ①血红蛋白②尿素③CO 2 ④麦芽糖⑤激素⑥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⑦氨基 酸⑧抗体⑨载体⑩消化酶? 神经递质? 淋巴因子? 受体 以上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②③⑤⑦⑧ ?? 4.教材边角知识拾遗 (1)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甚至是“血泡”。水泡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血泡的 主要成分是组织液,还含有血细胞。 (2)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为何必须使用生理盐水或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浓度过高、过低有何后果? 提示:人体注射用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 溶液;生理盐水和质量分数为 5%的葡萄糖注射液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如果输液时使用的注射液浓度过高或 过低,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不能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 1.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异同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总括必修一、二,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将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认识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先看几幅图引入第一章内容。

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 在界江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 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达到零下三十 五、六度。 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 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内的温度高 达1600℃,炉前起码超过100℃。 1.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线上巡逻的战 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 温都是37℃左右,这是为什么?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及时补充含 盐的水(比如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 什么? 问题导入: 1.人体的体温不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正常情况是多少?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补充什么?为什么? 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高二生物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测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章末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 B.纤维素、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1.D 解析: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的组成成分,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因此只有D项中的物质全是内环境成分。 2.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C 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根据人体的组织结构特点可知毛细血管管壁细胞内邻血浆,外邻组织液,故其内环境是②;同理可知,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④。 3.下列各组分泌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的是()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3.B 解析:唾液腺、胃腺、肠腺分泌的消化液排入消化道,肾上腺、甲状腺、垂体、睾丸、卵巢、胰岛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到血浆,肝脏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囊,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物排放到皮肤外。 4.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4.C 解析: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肺泡腔内的气体、小肠腔内的消化液和膀胱腔内的尿液,都属于人体细胞的外界液体。 5.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主要由于() A.淋巴管处发炎,管壁细胞大量凋亡 B.淋巴回流受阻,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血浆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血量增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