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品如人品-李白对苏轼的影响

诗品如人品-李白对苏轼的影响

诗品如人品-李白对苏轼的影响
诗品如人品-李白对苏轼的影响

诗如其人——李白、苏轼的比较

内容摘要:盛唐时的李白为人狂傲洒脱,不拘于与世俗,不屈于权贵,不忍于世事。文如其人,诗文真性情的书写自我情感,表达个人见解。文风浪漫飘逸,内容繁杂多类。其人其文深深影响着苏轼,苏轼性格豪放旷达,居于庙堂施展才华为国为民的理想被现实破碎后,醉迷于山水,以超脱物外的平常心对待着周遭的一切,活得依然乐观充满色彩。他的诗词文大都浪漫豪放,与李白诗文文风相似。其一,苏轼对李白甚是喜爱,他的诗词文都有化用李白的诗词的成分。其二,苏轼与李白的诗文都擅用奇特的意象,寻常的事物来抒发个人情怀。其三,苏轼与李白所关注的焦点有所不同。

关键词:诗品;人品;传承。

李白和苏轼存在的历史时间虽差距三百多年,但无疑他们都是文豪大家,无论诗抑或文都是多产儿,而且内容含包生活的诸多层面。他们有着相似的出生背景,都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且都积极入世渴望自身才华能被认同却一再遭受被被贬的打击。他们周遭的人事物都极其的相似,甚至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创作风格都有传承和接受的痕迹。

一、旷达苏轼的谪仙情节

苏轼对李白可谓情有独钟,李白洒脱不羁的性情和虚幻缥缈、的文风深受苏轼的喜爱。北宋时期李白的诗品和人品被王安石等人质疑,苏轼曾多次进行辩护,他在《李太白碑阴记》里言“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可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也。”苏轼人为李白“从璘”是被迫之举并非出于自愿,维护之意溢于言表。李白在苏轼的心目中是不屈于权贵依然保持真我的性情中人。苏轼随时随地毫无掩饰地彰显着自己对李白的欣赏崇尚之情,他表露“我居青空里,君隐尘埃中。声形不相吊,心事难形容。欲乘明月光,访君开素怀。”时间空间的距离阻止了苏轼和李白的相遇,却未能阻止苏轼对李白那种心心相契的感觉,未能阻止苏轼对李白无以言表的喜爱。英雄的际遇在诗文中得以成全。

苏轼深受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的影响,入朝堂为官一展自身才华,为民请命为朝廷出力是每一个有能力有作为的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苏轼也有这样的想法,他为人正直,出发点一直立足于社会现实,但他不知道处世的方法,苏轼曾戏称“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因此苏轼无论是在王安石例行新法还是司马光当朝总是与朝廷的大趋势南辕北辙,致使他一再遭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朝堂之外游荡,正如他自己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看似自嘲的言语却也是苏轼自身乐观旷达的思想体现,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对文人而言,不被重用不被肯定亦是令人感到挫折的事情,很多文人至此悲悲戚戚,郁郁寡欢。苏轼却深受李白的影响,有着超凡脱俗的自娱精神,老庄的无所为和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使得他的诗文总基调都透漏着沉着乐观的积极精神。苏轼被贬岭南,崎岖的路途,远离家乡亲人,他却依然可以自我寻找生活的乐趣,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官场的不如意,生活的艰难都被他化成柔情融入了平淡如水的生活之中且过的有滋有味。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苏轼始终都渴望着能够建功立业,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苏轼始终保持着做一个文人应有的士气。李白被尊为“诗仙”,苏轼被称为“坡仙”,苏轼对李白的情感甚是深厚,他的诗文都有李白的气息。他曾自比李白说“潇洒谪仙来作郡,风流太守为开亭”借着李白来抒发内心的愤懑与不平,许是相同的经历,才能只能自用来孤芳自赏,李白在苏轼的生命当中特殊的存在着。苏轼不仅欣赏李白的为人,而且甚是喜爱模仿李白的诗文。苏轼曾临摹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下“当时挹明月,对影三人足。”,“免使谪仙明月下,狂歌对影只三人。”以及“举杯邀月,对

影成三客。”来表现自身的孤独情绪,这个世界怕是没有一个人能够陪你走过人生的每个环节,生活之中总会有某个时候是需要自己度过的。他亦曾模仿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创作自己的“霜鬓绕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与“多情白发三千丈,无用苍皮四十围。”苏轼深切的领会得到李白的感觉如身临其境。苏轼对李白的钟爱,使得化用李白的诗词亦成为了他诗词文的一大特点,对李白是熟悉使得他引用诗词信手拈来,如自己所有的东西一样,用来顺手还贴合自身。

二、真放李白与浪漫苏轼的诗歌创作

李白诗文擅用奇特的想象,明月、山河、鸟鱼虫兽等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他笔下富有灵性,他的诗歌起始无端之境,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歌开头就高调的抒发自己所感之情,毫无阻拦之势,充沛的激情如江水奔腾而来,翻腾着巨大的能量之力,让人们不得不深刻的体会诗人的情感。夸张的手法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发色有黑变白的那一瞬间,看到了指间流逝的蹉跎岁月。又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毫无拘束的写法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了诗人有多愁,化虚幻的缘愁成具体的三千丈白发,让人顿感真实可触。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里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天才之资让人赞叹,诗歌极具个人特色,像是李家独传,李白的诗意境奇幻莫测超出常人的想象却似乎又在常理之中,激烈的情感在跌宕流畅的诗词中得以抒发。

苏轼亦受李白影响,善于运用特殊的意象来结构全文,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月亮就是常用的意象之意,阳是男性,刚强坚韧;月是女性,阴柔唯美。女性的向来敏锐细腻,时时会觉得孤单和寂寞。李白的《把酒问月》放自己与明月的对话情景之中,本应属于群居的人却闲下来与月亮诉说心里话,自是因为无人可以理解和体会自身的情感,只能把对世间人物的感受诉与月亮来听。苏轼亦用月亮来寄托自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思,以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以月亮的独挂苍穹来烘托月圆佳节自己的孤独情感并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李诗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独坐花间的孤独之人,偶尔抬头望见的月亮也似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情感,是孤独寂寞,是无人问津的冷落。苏诗也题“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良辰美酒客相伴,依然难解诗人心中的孤独和忧伤,诗人仿佛进入无人之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独自默默品尝着人间的孤寂情感。苏轼诗歌意境清晰,宛如一幅幅的画卷,一幕幕的接连呈现在眼前,让人若置身其中,见证着诗人的生活。

三、书写自我的李白与描摹现实的苏轼

李白和苏轼诗歌取材都很广泛,形式亦是多样化,但每当人们谈起李白,首先映入脑海的总是他那不事权贵的气节,不苟于世俗的独立个性,强大的自信心。如李诗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诗歌重在书写自我情感世界,自己的生活往往凝结着诗人最敏感的话题,因此在第一时刻夺取人的感官,赢得人们的喜爱。苏轼却更多的关注到了社会现实的生活,如描写北方遭受蝗害的农民生活写到“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老农释耒叹,泪人饥肠痛。”又如“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平淡的叙述饱含诗人对所见的人间疾苦读的同情和无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农民生活的不易。赵翼评苏诗说:“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苏轼诗虽为平常之事,却也是堪比李杜之作,既有李白诗歌特点又不乏杜甫创作的求实之作。

苏轼和李白的生活遭遇、诗歌创作都有相似之处,苏轼甚是喜爱李白的为人,亦欣赏他的诗歌创作的风格,因此深受李白的影响。正如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一样,苏轼的诗歌又独具特色,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文坛的两颗巨星,生存时代的悬差在诗文中找到了默契。

书品与人品

书品与人品 近日仍须奔走,九月五日要在上海参加民间书院高峰论坛,六日会在交大海外国学与西方经典研修班讲〈〈知行: 从xx学谈起》。 接着要准备九月十八日在浙江美术馆的墨家: 龚鹏程书法展”了。因贴书论一则,以广其意。 xx我情性: 书品与人品 xx鹏程 一、 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第^一首注: 「唐人楷书手写本,莫不结体精严,点画飞动,有血有肉,转侧照人。校以著名唐碑,虞、欧、褚、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诸名家,并无逊色。 所不及者,官耳。官位愈高,则书名愈大」。 第十二首论宋四家苏黄米蔡,则说蔡不应是蔡襄,只能是蔡京蔡卞。而古人所以以蔡襄代之,当是受「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传统儒家观念之影响。所以启功先生痛批: 「古之所谓德成者,率以其官高耳」。其论书绝句白书本更有白序说: 「又见古之得书名者,并不尽根于能。官大者奴仆视家人、名高者生徒视侪辈,其势其地既优,其迹其声易播」。 先生反对以心术德行人品论书,论蔡京蔡卞如此,论王铎亦如此。举倪云林题王黄鹤画之语以夸王铎曰: 「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评价可谓极高矣。而在理论上,先生更直接驳斥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之说,认为「笔下之美恶与心中之邪正,初无干涉」。

我有一篇文章论〈书法真精神〉,曾反驳过先生,认为先生胡涂了,白相矛盾,往往前言对不上后语。例如他说书法史上得名者多半是因官大,则蔡京蔡卞不更是大官吗?为什么大家一般并不推崇他们,竟要劳先生来翻案?「德成而上」之德,又能解释成官吗?先生名高,恐遂放肆而言矣! 至于「心正笔正」,本为柳公权劝谏之言,先生借题发挥,将人品与书迹分开,益可见先生宗旨只在书迹层面。从前,刘勰品藻群言,题其书曰: 「文心雕龙」。先生论书,却是仅及其迹,不肯谈心的,令人有点莫名所以。 考〈〈西京杂记》曾载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曰: 「,,赋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赋有赋之迹,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是也。然而赋不只有赋之迹,还有赋之心。此理连司马相如都懂,可惜启功先生不知,以为论心即是论道德,于中国艺术传统真是太隔阂了! 苏黄米蔡四家之说,始于元人。然王芝〈跋蔡襄沸河石砚铭〉即已以蔡襄为四家冠冕。认为苏黄米蔡四家之蔡应该改为蔡京蔡卞,要晚到明人王绒,而清叶昌炽〈〈语石》提倡尤力,赏其狂狷。启功先生不过拾其余浦而不知其非也。考宋人书论,大抵皆只言蔡襄,齿及京卞者甚少。如倪思〈〈经锄堂杂志》云: 「本朝字书惟东坡、鲁直、元章。然东坡多卧笔,鲁直多纵笔,元章多曳笔。若行草尚可,使作小楷则不能矣。,,独蔡君谟为冠,余子不及」,朱子亦曰: 「字被苏黄胡乱写坏了,近见蔡君谟一帖,字字有法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可见一时公论如此,非只东坡一人推其为本朝第一也。蔡京蔡卞哪里有此地位?赵孟俯〈评宋十一家书〉,只说蔡端明如周南后妃,容德兼备,而略不及京卞。益可知宋元人论四家,必不以京卞为是。叶缘督有取于京卞之狂之狷,遂不知古人本以中和为高也。 以上是旧作中不同意启功先生的论点,现在就还要接着谈下去。 启功先生字好名高,但见识浅俗,一如其诗。说古来书家擅名者都只因官大,正像许多人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

题目: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姓名:齐玲玲 学号:201101010062 系别: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2011级(3)班 指导教师:王骞 2015年05月10日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毕业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李白、苏轼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比较 作者单位:文学院 作者签名:(学号:201101010062) 2015年05月10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一、青山出太白、眉山生子瞻 (2) (一)青山姿容与太白之飘逸 (2) (二)岷江水色与子瞻之睿智 (3) 二、何以自由、何以超越 (4) (一)青莲之狂:生为理想 (5) (二)东坡之智:求仁得仁 (7) 三、激越自遗响、清雄存风朗 (9) (一)激越:超越现实的盛世狂歌 (9) (二)清雄:回归本性的风朗之致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其诗歌风格比较 摘要:李白素有“诗仙”、“酒仙”、“谪仙人”之称;苏轼素有“词中之龙”、“坡仙”之称,作为唐宋两代盛世的顶峰,他们身上更是集中了历代文人的才华、际遇与悲喜。而这两位同样来自蜀地的天才一般的诗人,在各自的时代里所接触的人都上及天子下及贫民,且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心理的自适。李白在对自由与理想至死不渝的追求中超越了时代,苏轼则在对苦难的审视与内心的归省中超越了自我。另一方面,盛唐、隆宋的时代背景与各自家庭背景的不同,也造就了李白、苏轼性格与人生态度的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在豪放的基调下表现出激越与清雄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李白与苏轼;矛盾与执着;自由与超越;激越与清雄 Comparison of Li Bai, Su Shi' Life Attitude and Style of Poetry Abstract: Li Bai who is called "Fair Poet","Winebibber","Di Xian ren" and Su Shi wh o is called "Ci Zhong Zhi Long","Po Xian", as the summit of the heyday in Tang as well as in Song Dynasty, intensively have the talent ,fortune and sadness of ancient literati. In their o wn difenrent age ,the two genius poets samely coming from Si Chuan and in touch with peopl e from Son of Heaven to the poor and devoted into pursuing the achievement of self-worth an d adaptiveness of ego-psychology. Li Bai transcended himself through instisting pursuing fre edom and ideal until death , and Su Shi did by the review on suffering and self-examination i nside. What's more, the difference of background in two dynasties and families makes sense o n their various characters and life attitudes, meanwhile it influences their poem creation --- s howing two disparate poem styles: agitating and grand on the basic tone of bold.

论苏轼的婉约词风

论苏轼的婉约词风 【摘要】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也使苏轼赢得了豪迈、雄放的千古美名。他那奔放不羁、意气横逸、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苏轼也被人们尊为词坛豪放派的开山之祖。但仔细翻阅《东坡乐府》,发现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多首词中,其豪放词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而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风 东坡词历来是词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当人们再度走近这位豪放派一代宗师的词学世界驻足审视时,仍然有新的发现,并且随着学术视野的拓展,这类发现恐怕没有终结的—天。苏轼作为豪放词派的开山鼻祖,其刚健豪迈的词风常常掩盖了他对婉约词的独到贡献。其实这位极富才华和创造力的北宋成就最大的词人,其词作内容和形式的千姿百态,不仅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还多方面地对婉约词风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开婉约词歌咏友情的先河 查礼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词为倚声之体,借助声情以曲达文情,确乎有其方便和优长之处。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的婉约词中,大凡送别念远、赠答怀旧之词,多写男女柔情,很少涉及朋友之情。苏轼当然也“未能免俗”,但可贵的是苏轼能走出闺怨坊曲的窄路,更多地用词来抒发亲人师友之间的感情,常借助于婉约词长于抒情、手法细腻的特点,将自己充沛深挚的肺腑之情融入词中,开婉约词歌咏友情的先河。 苏轼一生广交朋友,奖掖后进,为人心胸阔达,待人真诚朴实,因而朋友遍天下。但宦海浮沉,官场常有不测。他与朋友常因升迁、贬滴而辗转江~湖。所以他十分珍视朋友间的欢聚与重逢。一旦与朋友分别,怅惘之情油然而生:“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其惜别之情感人至深,可见苏轼对友情的珍重。分手后,他更一往情深,每当想念朋友时,总认为朋友一定也在思念自己:“凭杖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甚至在送走朋友后,夜不成寐时,还设想朋友因思念自己而“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如果没有朋友间的深切了解和真诚友谊,怎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词章? 二、抛却艳情词的俗套,歌唱至爱情深的伉俪真情。 自晚唐温庭筠以后,文人填词多为应歌而作,意在侑酒佐欢,加之时尚狎妓之风,故其中不乏充斥一些淫词艳调。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多用代言体写女性的相思恋情,有着较浓的脂粉气;一类是写士大夫文人与风尘女子之间的婚外恋,虽然并不排除其中某些真诚相爱的成分(如柳永的部分歌妓词),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类作品都应称之为艳情词。而苏轼对爱情的歌唱却非如此,人们总喜欢标举他的《江城子》词。诚然,这首悼亡词着重展现了词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姓名:陈泳准考证号:082310100281 摘要: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而最能代表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的则是他的旷达词。旷达是苏轼最重要的精神品质。文章从苏轼的旷达着手,分别从苏轼旷达的本质,豁达宏通的性格底色,人生的体验剖析其内涵。 关键词:苏轼旷达阔达宏通人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继北宋欧阳修之后的文学巨匠,他使整个北宋文坛乃至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为之灿然,可称为千古第一人。他不仅作为“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令世人敬仰,而且更以其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踏入仕途后,早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属于旧党,后因诗谤之嫌,逮捕入京,终遭贬谪。晚年因新派得势,黜废旧人,他又以旧党关系,远谪海南的儋州(今海南儋县)。在生命最后一年(1101年)写的《字体金山画像》一诗中,他平静地对自己曲折的一生做了这样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诗中可见诗人已摆脱了世俗的羁绊,归于无欲无求境界,回首一生;他觉得正是在三次被贬之地成就了自己的功业。能如此豁达看待自己多舛命运的人,该会有怎样旷达的人生境界呢? 一 旷达,是一种放任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它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达观的审美情趣。旷达的内涵就是解脱超越,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他一方面摆脱现实社会人生的束缚,以超脱的心态去体会外物,书写人生。另一方面,促进它对人生形成真正的领悟,探求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求无限的久远的存在价值。这两个层面的人生境界,在他的人生征程中有重逢的体现。 苏轼的一生,无论是做官还是被贬都在为国家尽心尽力。他不善藏锋,指斥时弊,敢做敢为。他的耿直方正,又偏好用文字来表露,基于这些原因,他屡遭排挤、贬谪和外放。然而苏轼均能以旷达的情怀化解悲苦,乐观面对。无论在何种境地,都不会怨天尤人,而是自解宽心,心中永远憧憬着美好的前景。无怪乎他可以用“九死南荒吾不恨,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

柳永苏轼对词的贡献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对后来词人的影响很大,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柳词在词调的创作、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向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苏轼作词,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又充分吸收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受到柳永的影响,苏词对柳词有承袭的地方,亦有其创新之处。 柳永是词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从整个词学的发展史来看,柳永、苏轼、周邦彦分别代表着词学发展的三个高峰。柳永是首要的一环,他奠定了词体的生命基调,但是柳永的成就是阶段性的而非总结性的。词没有柳永,不一定能进一步开拓文学生命,但词如果没有苏轼的杰出革新成就以及周邦彦的“集大成”,那么词就不能提到与诗文相提并论的地位。论开拓和创造成就,柳永首膺其功,他为词打下基本的规格。宋翔凤曾云:“柳词……高处足冠群流……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事为之也。”不止是苏东坡,北宋词家大都未能冲破“文以载道”的观念,作家填词,总给人遮遮掩掩的感觉,词很难登入大雅之堂。柳永的性格纵放自傲,政治上的遭遇使他向“专业词人”的方向发展,为词开辟了新的天地。 柳词在形式方面,衍小令为长调,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慢词和小令平分秋色。柳永创作了大量成功的作品,具有相当高的示范意义,对词的继续发展是功不可没的。在技巧方面,独辟“柳词家法”,以赋为词,铺叙展衍,成为后代学慢词着必学的门径。柳永还“变旧声,作新声”,柳词除七分之一承袭旧调,其余的都是柳永创的新调,即使是承袭旧调的作品,柳永也能根据词情的需要,在词的长短和分句方面做调度。如《浪淘沙》,唐五代词牌字数28字,柳词133字,形式分句也有很大差异。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制词调最多的词人。苏轼的作词技法尽管也有新变,但是追根溯源,还是出自柳词。柳永在格律体制上的开拓精神是最为突出的,然而在词风的全面革新,词境的全面扩大,词品的进一步提升,其“变革”之功是由词学史的第二里程碑苏轼完成的。苏轼作为词的杰出革新家,已经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公认。苏轼成就在于对词风、词境、词品的革新。从词的本体出发,实质上这种革新精神是与柳永有一定渊源的,苏轼对柳词的排斥只是针对柳词“卑俗”的一面,而非全盘否定。柳苏两家词风有别,但从“变革”精神来讲是如出一辙的。 柳词雅俗共赏,变“雅”为“俗”。“凡能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说出了柳词在市民阶层的影响。柳词既有“俗”的一面,又有“雅”的一面。柳永作品中俗词主要表现在意俗,毫不避讳地描写情场生活,主题也大多与歌妓有关,着力刻画她们的声貌容态,充满色相的、世俗化的描写。如《柳腰轻》“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整首词对歌妓舞姿刻画的淋漓精致,主题思想狭隘、低俗。但这并不是说柳永的词全部都是俗词,宋翔凤《乐府余论》云:“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道出了柳词“雅”的一面,如《八声甘州》,王国维将《八声甘州》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等量齐观,曰:“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之。”无论是从章句、情调还是词境,此词都是柳词的典范之作。其实,将柳词分为“俗”和“雅”两方面是不符合实际的,“俗”和“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俗中有雅,雅不避俗的,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位真正做到雅俗共赏的作家。如《雨霖铃》:以一个“凄”字带出全词凄凉的基调,继而写帐饮践行,泪眼惜别,下阙词锋一转,“多情自古伤离别”,揭示人间离合自古就有,从个别写一般。晓风残月,只添愁情,纵有痴言爱语,却不知向谁倾诉。此词在语言方面通俗、自然、流美;在情感表达方面铺叙而又含蓄,婉约缠绵又不艳不俚,通俗之中又

枚乘的人品与文品(随笔)

[原创]随笔枚乘的人品与文品 枚乘的人品与文品 燕山飘雪 2005-1-10 0:17:27 大家看央视一台《汉武大帝》,不知注意到这样一个情节了么?汉景帝得了肺结核病,到骊山汤泉宫疗养。十皇儿刘彘去看他,并给他背诵了枚乘的赋《七发》,说它能治病。枚乘是何许人也?《七发》真的能治病吗? 枚乘,字叔,淮阴人,汉代著名辞赋家。世人皆知汉代写赋大家是司马相如,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在中学课本上都学过。再加上他与卓文君私奔的浪漫故事,好象司马相如的名气大于枚乘。但是,在汉代,在当时,名气最大的还不是司马相如,而是枚乘。《汉书、贾邹枚路传》记载:“梁客皆善属辞赋,乘尤高。”写《汉书》的是东汉人班固,这说明一直到东汉人们都认为枚乘的名气大,赋写的最好。枚乘的赋至今流传下来的只有三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七发》。 枚乘的文章好,首先得益于他的人品好。俗话说“文如其人”,真是一点不错!他为人真诚、细腻、沉思、多谋。汉文帝时,他在吴王刘濞那里任郎中。所谓郎中,就是现在的秘书或秘书长之类。大家看《汉武大帝》都看到吴王刘濞造反的情节。的确,刘濞的刚愎自用是有名的。他凭借在吴国经营多年积聚的财富,就想与朝廷分庭抗礼,开始谋反。枚乘极力劝谏,阻止他这样做,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吴王刘濞根本不听,有点利令智昏。枚乘知道非失败不可,就悄悄地离开,到梁孝王那里躲藏起来。等到御史大夫晁错宣旨颁布《削藩令》时,刘濞再也忍无可忍,决心造反叛乱,并联合了其他六国,一时气势汹汹,非要打到长安不可。枚乘这时又写信劝刘濞悬崖勒马,赶快罢兵。但刘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件事传到朝廷,汉景帝大为感动,朝廷上下官员都知枚乘是忠于朝廷的,不希望天下大乱。一时间,枚乘的人品为人们称道。刘彘小时侯就听窦婴讲过枚乘的《七发》,他背得滚瓜烂熟,特别欣赏“观涛”那一节。后来刘彘做了皇帝,就是后来的汉武帝。他派人去迎接枚乘到朝廷任职,结果在半路上,枚乘就生病死了。汉武帝自然是痛心不已。

诗品

诗品 【作者简介】钟嵘(468-518年),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人。钟嵘出身世族,“好学,有思理”,精《周易》,有辞章修养,在南朝齐梁时代曾作过参军、记室等小官。他出仕后,先为南康王侍郎、抚军行参军、司徒行参军等职,后任衡阳王萧元简记室、晋安王萧纲记室,并卒于记室任上,故世称“锺记室”。 【书籍简介】《诗品》,南朝·梁钟嵘撰理论批评专注,共三卷。《诗品》的具体写作时间已不可考,但显然作于作者晚年,即梁天监十二年(513年)以后至其逝世的大约四、五年间。本名《诗评》,唐、宋时两个名称并行,后来便只称《诗品》,沿用至今。 《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计上品十二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在《诗品序》里,他谈到自己对诗的一般看法:“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

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从这一段话来看,他对诗的看法:一是强调赋、比、兴的相济为用,二是强调内在的风力与外在的丹采应同等重视。这和刘勰的看法大体接近,仅仅在对比兴的解释和重视程度上略有不同。 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用典。他在序里说:“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并举出许多诗歌的名句说明“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他尖锐地斥责了宋末诗坛受颜延年、谢庄影响,而形成的“文章殆同书抄”的风气。刘勰并不一般地反对用典,在《事类篇》中他只是主张创作应该以“才为盟主,学为辅佐”,典故要用得准确扼要。不过钟嵘是论诗,刘勰是兼论文笔,包括钟嵘所说的“经国文符”、“撰德驳奏”各种文体。因此,很难说刘、钟两人在用典上看法有很大的出入。 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主张。他说:“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平上去入,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沈约等提出的四声八病的诗律,人为的限制过于严格,连他

李白与苏轼 30首诗词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复习过程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 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天津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1103s214 汪兵 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二、何谓旷达 无论是苏轼的词风,还是他对人生不顺的态度,皆可用“旷达”二字概括。所谓的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苏轼一生政治上的不得志,屡次遭贬,使得他对政治生活心灰意冷,他一生当中,当数“乌台诗案”对其一生影响最大,对其旷达情怀的形成影响最大。 三、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6)正月,苏轼作《田围博见示石炭诗,有“铸剑斩佞臣”之句,次韵答之》一首,诗云: “楚山铁炭皆奇物,知君欲斫奸邪窟。 属镂无眼不识人,楚国何曾斩无极。 玉川狂直古遗民,救月裁诗语最真。 千里妖蟆一寸铁,地上空愁虮虱臣。” 这首诗成为政敌蓄谋已久的政治迫害阴谋的导火线。于是在他移知湖州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元丰二年(1076)权鉴御史何正臣,舒亶,权御史中丞李定连续上表弹劾苏轼,其中罪

苏轼,柳永词两首,廉颇蔺相如列传默写

一、《望海潮》 1、《望海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句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望海潮》(柳永)词中的“”写街巷河桥的美丽; “”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3、《望海潮》(柳永)词中的写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与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望海潮》(柳永)词中写杭州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望海潮》(柳永)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这几句词人选取了代表杭州湖山之美的两种典型景物,写出了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 6、《望海潮》(柳永)作者生动描绘的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望海潮》(柳永)词人写达官贵人游乐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雨霖铃》 1、《雨霖铃》(柳永)词中交代出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的时间、地点,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的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霖铃》(柳永)中的“,。”这两句写临别之际,一对恋人泪眼朦胧,该有的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3、《雨霖铃》(柳永)中的“,”这两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所描写之景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4、《雨霖铃》(柳永)下片中“,”这二句是感慨深秋季节的个人的离别之苦,进而推及到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5、《雨霖铃》中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雨霖铃》(柳永)词中的 “,”这是想象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后,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的情景,可见愈想愈远,愈远愈悲。 7、《雨霖铃》(柳永)词中的“,?”这两句词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是词人感叹与心爱的人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之慨。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

论艺品与人品

论艺品与人品 对于人品,著名艺术家毕加索认为:道德良心上的问题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毫无关系。我不赞成毕加索的这种观点。首先这种观点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他否认了失误之间的俄普通联系。朱光潜曾说:一切艺术都是生活和自认的返照,艺术的美丽在于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快感,使主体的生命质量因艺术的关照而得以提升。人作为一中社会性的动物,当他降生到这个世界的那一日起就已经注定了他要和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和事物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是你一个小小的决定都可能影响到别人的人生,更何况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改变世界能力的人了。而毕加索当时就已已经在社会上拥有很大的名气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怎么可以说他自己的道德问题与别人无关呢? 对于人品和艺品,中国传统的观点是人品和艺品成比的,人品好,艺品自然就好,人如其名。我认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相对的一致性。有人说:“人品好,艺术不一定好,人品不好,也有高明的艺术。”确实,历史上有人的尽力证明人品与艺品不成正比,例如童其昌人品很坏,画确不错。还有就是,在贵阳有一个长期吸毒的画家,他的动物小鸟意可谓堪称一绝,售价也不低。并没有人因为他是一个毒鬼而不买他的画,但他的画资在高也只能勉强支付自己的毒资,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有人知道国画大师张大

千一生造就过多少假画?骗过多少人的钱财?连他的本家艺术眼光并不低的张学良将军也难逃欺骗。曾有“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大吾之悟的国画大家李苦禅先生人品极好,同时他以“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品无格,下笔无方”称誉于世,他还举例说:“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指引人格恶劣,逐令百代是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入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详,会招祸殃,实则曾恶其人,自然不会美其作品了。“我们无不感动与一个老画家将人格提升到如此高度!但据说他的得意养子,当今名振中外的的某人物画家曾高价卖了一批画到台湾,而后又自食其言的登明是一批假画,并说不是他卖出去的,如果以李苦禅先生的理论俩规范这位画家,会有什么样的解释呢?无言!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发现很所艺术大师尽管有很好的人品,但他们从来不把人品的高低与艺品的优劣联系起来,人品与艺品同高,但来源于不同的修为,前者在乎教养而后者在于学问的情深,二者直接按无论如何是没有逻辑联系的。 当然,不管是艺品还是人品都是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某种角度讲,二者是可以相互因果或相互影响的。我们呼唤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但德艺之间并没有必然性,这是经历史证明了的事情。在被郑板桥以书画方式“整治”过的官僚看来,他的人品极差,但老百姓却喜欢这样的人品;秦桧的人品世所憎之,但我不相信如果现在他的作品惊现世间,竟不会是无价之宝;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作为国名元老级人物,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与大陆的政治主

浅论人品与文品的关系

浅论人品与文品的关系 我国古代文论中历来就有"文品即人品“文如其人”的说法,《艺概·诗概》中也有“诗品出于人品”之说。世界的一些学者对这一看法表示赞同。18世纪法国学者布封在名为《论风格》的演说中提出“风格就是人”的命题,认为风格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主的主观精神为根底,包括人的道德、品格、情感、胸襟、趣味等。从中得出的是人们对人品是否就是文品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其实要了解这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首先我们先了解人品与文品的含义。何为人品,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归结一点,落实到每个灵魂深处,就叫人品。而文品指文章的品格和风格,即人品理论的变异与总结的不同阶段。从含义上来看,人品与文品在某种程度上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 主张文品与人品的统一是中国文学批评追求文学理想之美的集中反映。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孔子强调“诗教”,认为诗与乐可以对培养人的道德有巨大作用,而孔子的这一切都在其弟子和他一起整理的《论语》中体现,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记录了下来,正是因为孔子自身对“仁”与“礼”的追求,对“诗教”的追求,他的《论语》,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乃至现在都有很深刻的影响。 钟嵘,出生贫寒,“位末名卑”,做过一些小官,在门阀世族统治下很不得志,这儿主要要提的是《诗品》的创作。《诗品》之作正值中国文学艺术理论批评的一个空前活跃时期,对文艺家进行品评,是一种时行的社会风气,《诗品》之作的主要原因是钟嵘对当时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现状的不满,为了树立正确的诗歌创作风气和提倡科学的文学批评标准,所以他在《诗品序》中尖锐地批评当时滥用典故、排比声律之弊。钟嵘在《评阮籍诗钟中》说诗可以“陶性灵,发幽思”,在此,钟嵘着重强调了诗歌是体现人的性灵的,是以抒发感情为主的,而提到性灵,与之联系密切的是明清的“性灵说”。其中袁宏道在给张幼于的信中说道:“至于诗,则不肖聊戏笔耳。信心而出,信口而谈。世人喜唐,仆则曰唐无诗;世人喜秦、汉,仆则曰秦、汉无文;世人卑宋黜元,仆则曰诗文在宋、元诸大家。昔老子欲死圣人,庄生讥毁孔子,然至今其书不废;荀卿言性恶,亦得与孟子同传。何者?见从已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所以他顶天立地。今人虽讥讪得,却是废他不得。不然,粪里嚼查,顺口接屁,倚势欺良,如今苏州投靠家人一般。记得几个烂熟故事,便曰博识;用得几个见成字眼,亦曰骚人。计骗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个八寸三分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诗,安在而不诗哉?不肖恶之深,所以立言亦自有矫枉之过。”对前后七子及其追随者的剽窃模拟文风,袁宏道确是深恶痛绝之极,对他们给予了剑客的讽刺与嘲笑。此时的性灵说提出的真、善、变、趣、奇,和钟嵘的《诗品》可以说是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在文章或是个中表达了自己对世界、对事件的看法,对各自时代的进行了批评。这些在我看来,达到了文品的要求,也体现了各自的人品。 人品与文品的统一,是中国传统的重要文学批评原则,韩愈曾作了集中地、全面的、深入的讨论。韩愈在散文方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明道,注重实用的思想。“道”的具体内容,是指孔孟儒加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它融化在作家身上,就是要求作家加强有益于群体、社会的伦理道德修养,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由此看来,韩愈特别重视人品与文品的一致,认为作家要写好文章,关键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在《答李诩书》中,曾称赞李诩说: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他谆谆告诫李诩,“立言”即写文章之事,并向学生谈了自己学习写作的体会:“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同时,他还提出“气盛宜言”之论,这是继孟子“养气”论以后又一理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

高考作文素材关于(李白、苏轼、屈原、陶渊明、项羽、司马迁)

高考作文素材一:李白 一、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着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二、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三、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四、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五、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六、李白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一腔热血。是啊,想当年力 士为我脱靴,贵妃为他磨墨,那该是他仕途上奔跑得最顺畅的时期啊。可是,无意间他看到了力士谄媚的丑态和贵妃不可告人的笑,他觉得他应该永远让他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离开这黑暗的金马门。他清醒地知道,他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于是他带上一把佩剑,把一杯酒去寻访他暂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远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门。昔日他骑卸赐 骠马奉诏奔驰,今日他骑白鹿奔向他梦寐以求的远方。浊酒深酌,重返喜地,寻幽豪饮,同销万古情愁,南下吴越,梦游天姥,齐叙难酬鸿志。奔跑让他屡跌屡撞,奔跑又让他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永远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七、“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 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气风发的李白, 对前途充满着无限的憧憬。他想通过官场仕途一展才华,报效国家,挥洒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场生活,多年的仗剑游历,让李白反思起来。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他终于看清了从仕之路的艰辛与黑暗,高力士为其穿靴实则铐住了他的双脚,朝廷赏赐实际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间的污秽,每一次醉后醒来,他又重新开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终有一种信念,始终有一种火热的诗情冲动,始终有超俗的“出入”的洒脱!因此,他虽不被朝廷重用,但却不被世事摒弃,也不被百姓遗忘。于是他不断地重拾希望,不断地将自己“大隐于市”,也许他的人生哲学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吧!李白啊!不愧为“诗仙”,却是个依市而居的仙人。 高考作文素材二:苏轼 一、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 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二、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 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三、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 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四、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 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 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