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

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

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
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

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

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

【作者简介】穆雷,翻译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mulei2002@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3326182.html,;

王斌华,翻译学博士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wangbinhua@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3326182.html,。

【内容提要】与近年国内口译实践和教学蓬勃兴起的现状形成对比的是,作为一门新兴子学科的口译研究尚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因此有必要对其发展历史和研究路向加以厘清。本文以过去30年的期刊口译论文、著作以及历后全国口译大会上的提交论文等为数据,考察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概况,分析国内口译研究的研究数量、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以此呈现口译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态势,探讨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走向和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国内口译研究/考察/发展/研究走向

导言

随着近年翻译专业本科、翻译学硕士博士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中国内地的正式设立,翻译学已凸显其学科地位。作为翻译学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译教学和口译实践在中国内地蓬勃兴起,口译研究亦呈旺盛的趋势。继2000年口译在新修订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成为必修课以后,近年来不少院校相继开办翻译学院或翻译系,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面开设翻译专业,其他有条件的院校也相继开设口译课程。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15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NTI)试点培养单位中有9所院校开设口译方向;19所设置翻译本科专业的学校也都在其课程设置中突出了口译课的分量。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梳理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脉络,以便为口译教学和实践提供科学理据。本文以近30年发表的口译期刊论文、著作和历届全国口译大会的提交论文等为主要研究数据,从研究数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中国内地口译研究的发展概况,探讨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走向和提升的路径。

一.国内紧缺人才的五大口译方向

会议口译。会议口译在各种口译中处于高端,包含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口译技能。同声传译指主讲人在不间断地发言的同时,口译人员在译员箱内将所听到的发言译成目标语

言;交替传译指主讲人进行一段长约5~7分钟的发言,然后由口译员将发言内容译成目标语言。虽然叫做“会议口译”,但除了应用于国际会议之外,也广泛应用于外交外事、会晤谈判、商务活动、新闻传媒、培训授课、电视广播、国际仲裁等领域。如今,每年在上海举行的国际会议超过200场,对外交流应接不暇,在会议旺季,会议口译供不应求,小语种的会议口译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法庭口译。国际诉讼、仲裁事务日益增多,对法庭口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法庭口译译员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对法律知识也有较高要求。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高级口译人才几乎是空白。

商务口译。指翻译人员将商务谈判和会议中的2~3分钟发言译成目标语言,它对技能的要求相对来说低于会议口译。

联络陪同口译。企业、政府机构都有大量的外事接待事务,联络陪同口译的任务就是在接待、旅游等事务中担任口译工作。

文书翻译。与口译相比,这类笔译人才的需求量更大。企业、出版社、翻译公司等机构都需要具备专业素养的文本翻译人才,这一领域的人才缺口更大。

二.小语种(就业前景)

小语种也叫非通用语,在不同时期包含不同的品种。在20世纪80年代,英语以外的语种都叫小语种;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语渐渐被人们从小语种队伍里“清理”出去。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就业市场上大显身手。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有的语种一次性就业率甚至达到了100%,而且都是令人心动眼热的单位。如外交、宣传、旅游、对外贸易、国际广播、电视等国家各部委涉外机构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科研、外企等部门。

由于需要何种小语种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取决于当地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取决于当地引资的对象国,因此,各小语种的需求量伴随着各地合作对象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来说,西北地区需求阿拉伯语多;西南地区需求越南语、泰国语多;东北地区需求俄语、韩语多;上海需求法语、德语多;而北京由于有新华社、外交部、国家安全局、国际广播电台、商务部等政府机构,需要的语种很全,基本上吸纳各个语种。

近两年,专职翻译主要做英语翻译,而法、日、德、俄、韩等小语种以及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稀有语种的翻译,多由兼职翻译担当,其翻译的价格可以达到英语翻译的1至2倍以上。小语种和稀有语种平时的需求量虽较小,但在对外贸易和外事活动中,常因“物以稀为贵”而大受欢迎。兼职翻译的工作时间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但忙时熬几个通宵也是家常便饭。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各类星级宾馆酒店有457家,其中5星级宾馆20家,四星级27家,三星级118家。至于民营私企酒店餐厅更是星罗棋布。上海的酒店宾馆管理人才、外语外翻译人才、涉外导游人才等都十分紧缺。未来5年上海旅游人才缺口达10万人,虽然本市各大院校和培训单位单每年都培养近1万名旅游人才,但面对申城年均近3万旅游人才的需求量,显然难以填补缺口。

据北京市旅游局透露,2005年7月份北京市接待海外旅游者30.8万人,平均每天接待上万人。其中欧洲游客数量突飞猛进,增长幅度最大的是西班牙游客,比6月份增加了一倍多。另外,意大利游客、俄罗斯游客数量增长也非常快。由于近年来海外游客人数骤增,意大利语以及俄语等“小语种”导游告缺。

来自世界165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多名特奥运动员,20000名运动员家属、贵宾和媒体参加了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接待过程中,尤其是在社区接待中,“小语种”翻译志愿者十分难找,据说,匈牙利语的翻译全市才找到一名。

法语:上海及周边地区吸引了1000多家法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咨询业、汽车制造业、机械装备行业、零售业、培训业等领域。据调查,平均每千个上海人中只有一人会讲法语。凯育法语的专家表示,会法语的人在法企会得到更多晋升机会。

二、历届全国口译大会的回顾与分析

1.历届口译大会的概况

国内口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历届全国口译大会的举办。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内口译研究和口译教学进入初步发展阶段之后,为推动口译研究和口译教学深入发展,1996年由厦门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共同发起的首届“全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此后,全国口译大会每两年举办一届。到2008年,全国口译大会已举办了7届,走过了12年的历程。会议规模不断扩大,研讨内容更趋专业,从口译教学领域扩展到了各类口译实践领域、从中国内地扩展到了港澳台地区与国际范围。全国口译大会已成为中国口译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学术活动。

历届全国口译大会提交论文数量

2.历届口译大会呈现的口译研究发展脉络

1)初级研究阶段:2000年以前

1996年召开的首届全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主要讨论我国口译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口译教学改革的设想。讨论的课题多停留在介绍阶段,不少论文只提出了一些现象和问题而未从理论高度展开深入讨论。1998年在第二届研讨会上,超过半数的论文讨论口译教学,另一半研究口译理论和教学理念,口译教学的探讨开始注意和口译理论的结合(穆雷,1999b)。在这一阶段,口译研究尚缺乏宏观框架,微观研究也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实质性的研究内容。但这两次研讨会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国内口译研究进入了有意识的发展阶段。

2)理论研究的深入阶段:2000-2003年

在2000年第三届全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上,约有三分之一的论文开始尝试摆脱传统研究视角,注意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刘和平,2001:18)。在这一阶段,部分研究者开始不满足于提出一些口译及其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而是开始尝试探究口译的内在规律和原则、方法背后的理论基础。2002年第四届研讨会的名称改为“国际口译教学研讨会暨第四届全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会上出现了一些跨学科研究和关于口译培训、认证及职业化等方面的课题,标志着口译研究开始增添国际视野和职业导向,关注理论探讨。

3)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召开的国际口译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口译大会以“口译专业化:国际经验和中国的发展”为主题,重点研讨了国内口译走向专业化道路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如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及口译的市场化等问题,并在口译培训和认证、口译理论及跨学科研究以及口译教学与评估等方面展开了讨论。此次研讨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与国际口译界的交流密切(慕媛媛、潘珺,2005)。

2006年的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以“进入21世纪的高质量口译”为主题,下设四个议题:从母语译入外语——国际口译界共同面临的挑战;口译教学——课程、方法、师资培训与国际合作;口译研究——理论的突破及其与实践的结合;口译专业化——职业考试、评估与市场开发。此次研讨会所体现的一个特点是,口译研究的主题由宽泛走向具体,研究的理论意识和方法的科学性有所加强。

2008年的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以“口译在中国——新趋势与新挑战”为主题。本次研讨会以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相继设立为背景,面对口译教学中新的挑战,研究者开始比较系统地探讨口译教学的各个方面,如口译课程体系、口译师资建设、口译教学模式和方法等。

3.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呈现的口译研究发展趋势

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的论文主题主要有:口译技术与技巧5篇;口译市场10篇;口译质量评估14篇;口译理论研究29篇;口译师资培训2篇;口译课程设置18篇;口译教学的具体方面47篇。从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的论文主题分布可以看出,与前六届一样,口译教学仍是口译大会关注最多的研讨主题,口译教学中的具体方面(主要是口译教学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口译课程体系、口译师资培训这三类主题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54%;其次是口译理论研究类(口译的特点、原则和机制)的论文,占23.2%;再次是口译质量评估类,占11.4%;针对口译市场进行研讨的论文占8%;介绍口译技术/技巧的文章占4%。

本届全国口译大会呈现出国内口译研究发展的几大趋势:

1)口译教学研究系统化。多数研究者开始有建设口译教学系统工程的意识,从层次定位、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培训等各方面探讨和研究口译教学。

2)口译研究方法论意识提升。研究者开始对国内口译研究进行有意识的方法论反思。有的论文通过与西方口译研究进行对比,反思国内口译研究存在的缺陷,如研究分类粗放、实证研究缺乏、封闭性较强、过于务实等;有的论文指出,口译研究总体路径应向跨学科研究方向发展,研究方法应由原来的主观推测和实践经验总结向以数据为基础的客观描写和实证分析转变;还有的论文系统分析了实证研究方法在已发表口译论文中的应用情况。本届大会的论文涌现了相当数量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这是一个可喜的迹象。

3)口译认知研究升温。口译的认知研究在西方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由于这一类型的研究主要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比较滞后。本届大会提交的论文中出现了不少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口译认知过程的研究。有人从神经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构建连续传译的过程模式,有人考察同声传译过程中的双语控制机制,有人分析认知缓冲在同声传译中的作用,还有人分析口译笔记的认知心理特点。当然,这类研究还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撑,尤其是借鉴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来对理论预设和假说进行验证。

4)口译质量评估研究深入化。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研究者大多已走出主观地、抽象地、孤立地提出规定性口译质量标准的阶段,开始较为系统地探讨口译质量所涉及的诸多变量,并注意廓清口译质量研究的关键概念,如口译表现评估、口译能力评估、口译教学评估等。口译质量评估研究视域更为广阔,而且本次研讨会呈现的数项小型实证研究表明国内口译质量评估研究的科学化程度正在提高。

三、台湾的口译研究状况①

在台湾,以辅仁大学1988年首创翻译研究所为起点,标志着口译教学和研究的机构化和学术化的开始。1994年,台湾翻译学学会成立,并于1996年开始出版其会刊《翻译学研究集刊》(Studi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每年出版一期,到2008年为止,该刊共出版10辑。台湾翻译界一个重要的定期学术活动是“口笔译教学研讨会”,至今已召开13届,其提交论文主要也刊登在《翻译学研究集刊》上。因此,欲考察台湾的口译研究状况,可以把《翻译学研究集刊》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

《翻译学研究集刊》自创刊第一辑至第十辑,总计发表论文115篇,其中口译40篇,约占论文总数的35%。各期发表口译论文的数量分布如下图所示:

台湾《翻译学研究集刊》发表口译论文的数量分布刊物名称

出版年份口译论文数量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一辑1996年计5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二辑1997年计6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三辑1998年计3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四辑1999年计4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五辑2000年计4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六辑2001年计4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七辑2002年计3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八辑2003年计5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九辑2005年计3篇

《翻译学研究集刊》第十辑2007年计3篇

从研究主题分布来看,台湾口译研究的主题集中在“口译教学”,《翻译学研究集刊》发表的口译论文中以“口译教学”为主题的论文29篇,占论文总数的72.5%。其中包括:口译课程设计,如杨承淑(1996)“‘口译入门’课的教案设计、修正与评鉴”等;口译教学方法的探讨,如何慧玲(2001)“大学口译课程笔

记的学习与教法探讨”等;口译训练方式的探讨,如吴敏嘉(1999)“A step by step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等。

其它论文主题的分布情况为:“口译理论或口译现象探讨”,5篇,占12.5%,如谢怡玲(2003)“The importance of liaison interpreting in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等;“口译技巧及策略”,2篇,占5%,如陈彦豪(1997)“口译如何传达并行语言的讯息”等;“口译中的语言对比”,2篇,占5%,如黄素月(1996)“从比较语言学来探讨口译的问题”等;“口译市场与职业问题”,2篇,占5%,如范家铭(2007)“由著作权法探讨口译服务之权利义务关系”等。

从研究方法来看,多数论文采用的是论证式的方法,包括理论推演和经验总结;其它论文的研究方法有:个案研究、语篇分析、问卷调查等。但未见采用实验法的研究论文。由此看来,不仅中国内地口译研究中实验法尚未得到大量的应用,在台湾也是如此。关于台湾的口译研究有必要指出的一个特点是,其研究论文的主题都比较具体,这有利于对研究对象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四、国内出版的口译研究著作和口译教材

到目前为止,国内共出版口译研究著作(包括影印本、论著、译著和论文集等)近30部。各种类型著作的数量如下表:

国内口译著作数量分布影印本论著 5部论文集 12部译著8部

其它 1部

国内引进的口译论著影印本共5部,其中4部作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材,第五部是“外研社翻译研究文库”引进的首部口译专著,这可看作是近年国内口译研究学术地位提升的一个可喜的信号。不足的是,国外在口译研究方面已有概论、选读、方法论等方面的学科基础著作,但这些著作没能被系统地引进。

国内出版的口译论著已涉及口译学科理论、口译技巧、口译史、口译教学等方面。作为国内口译研究学术地位提升的一个显著标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从2005年起推出“口译研究卷”。目前已出版了四部论著,包括:鲍刚的《口译理论概述》、刘和平的《口译理论与教学》、杨承淑的《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蔡小红的《口译评估》。这四部论著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国内口译研究的系统研究成果,在此作简要述评:

鲍刚、刘和平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口译活动的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口译的内在规律,代表了“释意派”口译理论研究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成果。鲍

刚(2005)的《口译理论概述》是国内的第一部口译研究专著(初版: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他以释意派口译理论为纲,对口译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另外,他把口译中的话语语类总结为四大类:“叙述语类、介绍语类、论证语类、联想语类”,并对这四种语类的话语模式进行了分析。他还对口译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了探讨。值得注意的是,鲍刚对口译理论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总结,归纳出10类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归纳思辨法、内省法、黑箱法、现场观察法、调查法、原/译语资料分析法、口译模式设定法、实验法、跨学科借鉴法(鲍刚,2005:9-18)

刘和平(2005)的《口译理论与教学》:在总结国内外口译理论研究的现状、特点和趋势(第二章)的基础上,明确了口译研究的学科地位(第一章标题“口译研究是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她针对新世纪口译行业的蓬勃发展的趋势,对国内口译职业化的进程作了分析;她还在探讨口译理论与口译教学的关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口译教学和培训的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杨承淑(2005)的《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包括“应用外语篇”和“专业口译篇”,前者以大学层次的主、副修“一般口译”教学为研究对象;后者则以硕士班的“专业口译”教学为研究对象。按照笔者的理解,该书中“应用外语篇”指的是把口译作为一种应用外语的形式而进行考察,故称这类口译是“一般口译”。在本篇中,她提出了八条口译的一般原则,她把口译教学的要素归纳为三个方面:“语言、知识、技法”,并探讨了“一般口译”的教材、教法等具体问题。在“专业口译篇”中,她以“会议口译”的教学为研究重点,探讨了这种“专业口译”教学的目标定位、核心课程规划、教学条件问题以及口译“专业考试”设计等研究课题。

蔡小红(2007)的《口译评估》:集中了作者在口译质量评估方面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在该书中,她在回顾口译评估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口译质量评估的定义、参数、方法等主要研究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还具体分析了三种基本类型的口译评估,即:职业口译评估、口译教学培训评估、口译研究评估。

口译研究的论文集主要收集了几次口译研究会议的论文,包括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的论文选集。蔡小红(2002)主编的《口译研究新探——新方法、新观点、新趋势》,是国内第一部口译研究的论文专集,收集了国内研究者在“口译的能力提高”、“口译的质量评估”、“口译的思维过程”和“口译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论文30多篇,是当时中国口译研究成果的一个集中展现。

国内口译研究的译著主要引进的是巴黎释意派的代表作,包括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的口译论著四部(其中两部有两个译本);另外还有西方口译界的早期著作一部(艾赫贝尔的《口译须知》)。理论著作的译介在推动研究方法上发挥着很

大的作用,遗憾的是,我们对国外口译研究的学科基础性著作未能全面译介进来,这使得国内口译研究界在运用相关理论方面有一定的偏向性。

从口译教材来看,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国内共出版口译教材近200部。从教材的教学思想和编写体系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1)早期的教材多以口译中的语言转换为主线。代表教材有:吴冰编《汉译英口译教程》(1995)等。

2)多数教材以口译专题为主线。代表教材有:梅德明编《高级口译教程》(2000)等。

3)以口译技巧为主线的教材。代表教材有:厦门大学外文系中英英语合作项目小组编《新编英语口译教程》(1999)、仲伟合主编《英语口译教程》(2006)等。

国内的口译教材建设在近年发展比较快,针对翻译专业本科、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以及人事部翻译资格(水平)考试的系列教材都正在陆续推出。

五、国内的口译研究博士论文

近年来,国内已有数部口译研究方向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②。博士论文是系统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现,有必要在此作扼要回顾和分析:

1)蔡小红(2000)“交替传译的过程及其能力发展——对法语译员和学生的交替传译活动进行实证性研究”:对口译过程模式的研究多借助跨学科的手段,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研究的范例。论文以交替传译为研究对象,借助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实证研究手段,就交替传译的思维过程、特点、干扰因素等进行了研究,针对交替传译过程及能力发展设计了三个理论模式,并对职业译员和各种程度的学生译员在交传活动中的心理表征进行了实证性研究。论文提出了三个理论模式:交替传译的过程模式、交替传译的精力分配模式和口译能力发展模式。

2)陈菁(2005)“口译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噪音”:首次对口译中跨文化因素进行系统研究,从信息传播学、跨文化交际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视角探讨了口译交际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建立了口译的跨文化交际模式,提出了降低跨文化噪音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策略,包括长期策略、译前策略和译中策略。该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从理论意义上讲,对口译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系统探索将有助于推动口译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实践意义上讲,降低口译过程中的跨文化噪音将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

3)张威(2007)“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中国英语口译人员认知加工的实证分析”:是一项关于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西方口译界的认知研究为背景,借助认知心理学的认知能力发展理论、心理语言学的语言信息处理理论,考察了同传与工作记忆的相互关系,描述了同传活动中工作记忆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同声传译的工作记忆运作模型。该研究综合应用实验、调查、观察三种主要的口译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为主,调查、观察研究为辅,各类数据共同解释同传与工作记忆的关系。该研究的主要结论涉及工作记忆在同传中的地位与作用、同传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工作记忆与同传效果的关系、工作记忆与口译转换方向的关系等。

4)高彬(2008)“猜测与反驳——同声传译认知理论研究”:是一项关于口译研究史的研究。论文以同声传译认知理论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其发展和演进的过程。论文采取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质化研究以波普尔的科学知识进化论为工具对西方同传理论的代表性著作进行分析;量化研究以西方同传理论文献和国内同传研究文献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论文提出了同传理论发展的路线图,并指出同传认知理论猜测与反驳的演进方式。

5)张吉良(2008)“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是一项关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研究。论文在系统梳理释意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以逻辑思辨式的定性研究方法,借助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中的“思维语”假说、符号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模型等,对释意理论的“脱离源语外壳”假说、口译过程“三角模式”及释意理论的口译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6)任文(2008)“联络口译中译员的主体性意识研究”:以联络译员的主体性意识为研究对象,采取多视角、综合式的研究方法。在基于话语的对话式交际范式的框架下,以当今国际口译研究的社会转向或是联络口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背景,采用跨学科的视角,运用解构主义译论、女性主义译论、功能主义翻译观,以及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并结合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佐证来探讨联络口译中译员的主体性意识问题。论文将联络口译视为发生在一定社会、文化和机构的语境里,由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当事双方和译员共同参与的交际事件,一个特殊的话语过程,译员作为交际活动的共同建构者可以通过主体性意识的彰显与当事双方一道对交际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论文详细阐述联络译员主体性意识主要构成参数(显身意识、赋权意识和非中立立场观)得以建构的理论基础,以及这些意识通过各种话语手段得以外化的具体方式。

从方法论的层面来看,以上6部博士论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推动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对口译过程模式的研究多借助跨学科的手段,蔡小红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研究的范例。陈菁在国内首次对口译中跨文化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对口译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系统探索将有助于拓展口译研究的广度。张威的研究是一项以实验法为主的实证研究,设计比较严谨、量化分析比较充分,为口译认知研究的实验法提供了范例。高彬是国内博士论文中第一项关于口译研究史的研究,梳理了同声传译认知理论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国内口译研究界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张吉良对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诞生背景和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有助于国内口译研究界更清楚地认识这一理论的有关争议及其对中国口译教学的适用程度。任文在中国内地第一次作关于联络口译及其译员主体性意识的系统研究,拓展了国内口译研究的视野。

六、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

1.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国内口译教学、实践、培训、认证考试等方面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口译研究的发展呈现以下一些趋势:

1)研究主题多样化。口译研究的主题由当初比较单一的主题发展到今天比较多样化的主题。国内的口译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类主题:口译理论研究类;口译技巧探讨类;口译教学(训练)研究类。

2)研究内容具体化。口译研究的内容趋向于研究各个主题的具体方面,而不只是停留于一般的原则和标准。

3)研究路径跨学科。口译研究的路径和方法开始注意跨学科的借鉴,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参见刘和平,2005:60)

4)研究取向市场化。口译研究日趋关注口译市场的各种问题,例如口译质量评估和口译资格认证等。

5)研究交流国际化。我国与国外口译研究界的联系不断加强。

2.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国内口译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学科理论意识薄弱,尤其是口译学科理论的建构意识缺乏;2)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具体表现在:重规定、轻描写,缺乏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如调查法、实验法等),缺乏以数据为基础的

(data-based)研究,学科研究方法缺失,而跨学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3)研究者身份单一(主要是口译教师)。

从目前国内期刊发表的文章来看,我国的口译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不少文章仍以主观推测和实践经验总结为主,尤其是研究方法不够科学,包括:文献综述不够全面系统(特别是对国际范围内的口译研究成果缺乏梳理和系统分析)、研究问题不够深入、研究方法不够严谨科学、研究结果往往未经系统的理论推演或实证分析的方式进行验证等(王斌华、穆雷:2008)。

分析西方口译研究的发展路径和研究方法可以看出:西方口译研究的总体发展路径正在向跨学科的多元式研究扩展;口译研究的方法由原来的主观推测和实践经验总结向以数据为基础的客观描写和实证分析转变。这可以为国内口译研究的走向提供参考。

七、国内口译研究提升的路径

1.拓展口译研究的主题

在研究主题方面,目前国内的口译研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均未及西方的口译研究,因此,在这方面进行借鉴,可望提升国内的口译研究。

西方口译研究已涵盖的主要研究课题(参见Gile,2000;2006):

1)口译教学与培训。包括大量的口译教材以及口译教学的文章,涉及口译教学的原则、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口译练习、口译测试等。

2)口译中的语言问题。包括译员的语言能力、不同的语言组合对口译的影响、源语和目标语的语篇等研究课题。

3)口译中的认知问题。包括口译中的语言理解和产出过程、口译(主要是同声传译)的认知过程和工作过程、口译的工作记忆、连续传译的笔记等课题。

4)口译的神经生理学基础。这类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译员的“大脑侧化模式”(lateralization patterns),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意大利Trieste大学的研究小组。此类研究需要实验设备的配合,包括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实验。

5)口译的质量问题。包括对译员的口译表现进行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质量评估以及用户期望等课题。除了评估模式,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进行验证、修改、完善。

6)口译的职业问题。包括口译的行业准入、译员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口译行业的社会定位等研究课题,包括准入考核、终身培训等,与现行一些管理体制配合、接口。

2.改进口译研究的方法

总体来说,口译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理论推演型的研究,其核心是理论的抽象思维和推理;另一类是实证型研究,其核心是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

目前国内的部分口译研究者正在有意识地超越实践经验总结和主观推测式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正在兴起,主要体现在近年的硕士和博士论文中。当然,理论推演型的研究对于学科理论的构建同样意义重大,只是这类路径的研究要注意提升推演的逻辑严密性。

3.提倡口译的跨学科研究

1)鼓励口译实践者结合口译实践经历进行口译研究的努力,并对他们加强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2)口译研究者与相关学科的研究者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相关学科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等;

3)接受过口译以及相关学科双重正规培训的研究者最适合进行跨学科研究(参见Gile,1999)。一方面,接受过口译正规训练的研究者对口译的特点、口译的操作过程、口译活动中的常见问题有着切身的体会和认识,能够发现研究问题,并能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研究结论的正确与否;另一方面,对于口译这门年轻的学科来说,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仍需要作大量跨学科的借鉴,因此,研究者如果受过上述相关学科的系统训练,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必然能够进行更有深度的研究,也能够确保研究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性。

本文在对中国内地近30年的期刊口译论文、著作和历届口译大会提交论文等的数据基础上对过去30年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概况和研究走向进行了考察。虽然从研究数量来看,国内口译研究成果一直在持续增长,尤其在近10年增长比较快,但是,从研究主题分布来看,国内口译研究的主题涵盖面不够宽;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口译研究的尚未形成系统的方法论。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尽管近年国内口译研究已有可喜的进步,但若要建成一门独立的(子)学科,口译界的同仁尚需时日加以努力。

注释:

①感谢台北大学应用外语学系廖柏森博士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

②由于资料收集的局限,杨承淑2006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口译转码模块研究”未能收集到论文的内容资料,因此无法在此详细介绍。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翻译,2001(2):17-18.

[2]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中国翻译,2005(4):71-74.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穆雷,口译教学——方兴未艾的事业[J].中国科技翻译,1999(2):39-42.

[5]慕嫒媛、潘珺.专业化道路:中国口译发展的新趋势——兼评国际口译大会暨第五届全国口译实践、教学与研究会议[J].中国翻译,2005(3):38-41.

[6]王斌华、穆雷.口译研究的路径与方法[J].中国外语,2008(2):85-90.

[7]Gile, D. Doorstep Interdisciplinarity in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Research[A]. In Lugrís, lberto Alvarez & Anxo Femán dez Ocampo(eds.) Anovar/Anosar Estu dios de traducci ón e interpretación[C]. Universidade de Vigo, Servicio de Publicacións.1999:43-49.

[8]Gile, D.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into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 Scientometric Approach[J]. Target, 2000.12(2):299-323.

[9]Gile, D. Conference Interpreting[A]. In Brown, K. (ed.)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nd ed.)[C]. Oxford: Elsevier, 2006. Vol. 3:9-23.^

外事口译和笔译的特点

外事口译和笔译的特点 一、翻译的种类和外事翻译的特点 翻译活动的范围很广。就其翻译方式来说,有汉语译成外语(简称“汉译外”)和外语译成汉语(简称“外译汉”)两种。就其工作方式来说,有口头翻译(简称“口译”,interpretation)和笔头翻译(简称“笔译”,translation)之分。口译包括交替传译(简称“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声传译(简称“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或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两种。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 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rtial translation),如摘译。上述种种翻译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点。 外事翻译的内容主要是在各种外交、外事场合上口头和书面的讲话和文件。在外事场合,口、笔译往往同时使用。比如建交谈判、关于国际公约的谈判,都要求译员既能口译,又能将所谈的内容和结果落实到文字上,成为公报、公约、条约、备忘录、协议等。有时是先口译,然后产生文件。有时则在讲话、演讲前将稿件译好,再到现场作口译。 外事翻译的内容决定了它具有有别于其他领域翻译的特点: 首先,外事翻译政治性和政策性强。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外事翻译的内容多是国家的立场、政策。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形象、声誉、地位及其国际关系等,就可能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译者一定要严肃认真对待每次翻译。 其次,外事翻译的时效性很强。口译工作的最大特点是时间紧,要求译员当场完成翻译过程。笔译也往往有时限要求。有时前台在与某国谈判建交问题,后台同时在翻译建交公报,随时根据前台的谈判情况进行修改,随时打出清样交前台使用。很多时候在领导人出访前不久,才把出访时要用的讲话稿定稿交译员去翻,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定稿、打字、校对等多道程序。有时我国家领导人参加国际性首脑会议,在开会现场根据会议进程和情况亲自手写即席发言稿或修改事先草拟的发言稿,写完立即从会场传出来由在场外的笔译同志译成外语后,交会场上的同声传译译员手中,以保证翻译效果。 再者,外事翻译的政治性还决定了它的保密性强的特点。作为翻译,经常要翻译的尚未正式发表的讲话稿及其他文件,决不应该向外界透露文件内容。 二、外事笔译 笔译是指书面翻译。外事笔译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外交、外事场合的讲话稿,如在国家会议上的讲话稿,在宴会、招待会上的祝酒词,以及外交上交涉用的说帖、声明,国家间的照会、信函、公报、协议、条约等正式外交文件。笔译的工

英语翻译心得体会3篇

英语翻译心得体会3篇 英语翻译心得体会一:英语翻译心得体会最初时,翻译只是我在学校中的一门课程,而现如今它已经是我的职业了。因此首先我应该一如既往地,甚至应该更加热爱这份工作。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它,才有可能在专业上不断进步。 说到技能,翻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笔译是锻炼一个人语言功底很好的方法,同时也是做好口译的重要基础。从口译的角度说,如果语言文字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认为表达和思维就至关重要。 练表达,一个好的方法就是视译。同事给了我一些材料,这些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材料,因此可以使得练习变得很有效率。在拿到材料以后应该调整好状态,想象自己就在翻译的现场,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压力。看到材料中的中文后,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有哪些词或句说得不通顺或者结构不好,就可以记在笔记本上,之后可以向他人请教或者自己进行查找。通过反复的训练,在表达方面便有可能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 练思维,在英译中时,听力是基础,首先作为译员,自己必须明白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了这个前提,接下来便是思考如何用精练的句子传达出来,这对思维有着很高的要求。单单只是听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口译译员是一座沟通的桥梁,所以译员的表达应该是工整的,让受众能够非常顺畅地理解对方的意思甚至是精髓。所以中文的功底在这时就显得至关 重要。语言是不同的,但又是相通的。因此,两种语言不应该有所偏颇。 但是不论是表达抑或是思维,翻译最需要的勤学苦练,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在我看来,这是成为一名好翻译,一名不会落伍的翻译的最重要的前提。在翻译处这几个月以来,我的另一个很深的体会便是处里的同事时时刻刻都在学习新

英语口译学习心得

英语口译学习心得 2011级英语口译专业 学号4031141906 唐睿婉

英语口译学习心得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这样匆匆过去,让我恋恋不舍。在期末的时候写一份总结,回顾这几个月学习,甚是有幸。 首先,明确自己学习口译的目的。我记得 The Seven Habits of Successful Person 一书中有一句 With ends in mind,以始为终,我非常喜欢。学习口译首先要问清自己为什么学,对于我来说一方面是兴趣使然,另一方面是今后谋生手段,所以选择这个专业。如果真正弄清楚了意义,那么就会努力去学习,在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激励,才会有可能成功做成事情。 其次,对于学习来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英语口译更如是。通过跟着老师学习,上网查阅资料,阅读一些翻译书籍,向翻译前辈请教,与同学们交流,我觉得口译学习更多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以自己现有的实力为基础,查缺补漏,吸取他人之长,结合自己的兴趣,统筹安排时间,制定出学习计划,按部就班地提高口译水平。 谈到具体的学习方法,我觉得首先要选好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书籍来做练习,在学校上完课自己还要做一个单元的配套练习,增加自信的同时提高英汉互译水平。这是一个艰巨的目标,需要坚定的自制能力,不过效果是显著的。另外,增加单词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做翻译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中国特色词汇,习语谚语等,这就需要大量记忆。做口译练习的时候自己也常常总结一些经验,发现会议口译是有规可循的,把握规律,然后反复练习、记忆最终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还有让我受益良多的就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大自己的阅读量,每天手机上网读些中文的材料,政治财经地理历史军事等都要阅读;我还订阅economist这个杂志,锻炼自己用英文获取信息的能力,了解西方主流媒体对世界热点问题的舆论态度,以及全球政治经济走向。这对自己今后从事翻译工作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除了正确的方法,还有一样东西也很重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这听起来像是大白话,但真理往往是很朴素的。通过这次的英语口译学习,我更加认识到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贯彻持之以恒的思想意识,想在短时间内突击取得什么成绩的想法基本就是白日梦。课堂上老师讲的都是方法性、启发性的东西,是引领你学习方向的一些指导思想,如果不能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将这些指导思想内化为自己的营养,进步也不会太大的。语言是文化的近亲,要想学好永远都不够,这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东西,当学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会发现学习没有止境、乐趣也是无穷的。 最后,特别庆幸自己报了选择了这个专业,有万老师给予我们建设性的指导和建议,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口译水平也提高了许多。这个学期没有虚度,甚是开心。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

日本和中国教育制度对比分析 日本是亚洲国家中的发达国家,作为中国的邻国,它国民整体的受教育情况和国民素质对比中国相对要好。日本在全球范围内也被认为是数一数二的高学历社会,而且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我国的教育制度是比较相似的。中国的教育发展一直处于改革当中,吸收各个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总结我们自身的教育经验,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本文将以我国和日本教育制度为对比,分析其差异。 一、日本的教育制度 1.教育情况的历史发展 纵观日本历史,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分为有几个非常关键的时间段,可以大致的区分为:明治维新之前的古代中世纪教育和之后的近现代教育。首先是大化革新。那时的日本开始学习儒家思想,大量吸收来自中国的儒学文化,模仿中国隋唐时期的文化教育模式及制度。日本文字的书写形式也是在那个时期所模仿的中国汉字而得来。 其次是江户时期,这个时候是日本在战乱之后最长的一段和平年代,社会平稳恢复是离不开当时的教育制度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这一阶段的普及教育为日本国民的综合素质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进入了近现代教育。开始了改革学校制度,制定了《学制》。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形势所迫并没有完全的贯彻落实。后来废除了《学制》,颁布了《教育令》,主要从教育的控制与管理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动,提出了对国民教育的最低要求,保证了整体的国民素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日本,除了对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全面改革。这次的改革奠定了现如今的日本教育体系,是日本教育史上第二次全面的教育改革,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2.当代日本教育制度 日本现行的教育制度是由二战后根据国家宪法所草拟的《教育基本法》所决定的。义务教育中规定的学制由原来的6年延长到9年,确立了六三三四制,分别是初等教育六年、中等教育六年和高等教育四年。在初等教育之前有学前教育,也就是幼稚园,不算学龄,一般是6岁之前的孩子。 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考入专科学校,或者继续读普通高中,也可以直接选择就业等方式。日本的专科学校和中国的专科学校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职业特性很强,为培养专业人士而准备,课程并不比普通高中学校轻松,而且毕业后的学生可以考取普通大学,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本专业的专

(完整版)口译材料36篇

第八篇中餐烹饪与菜系 说起中餐,人们都知道中餐烹饪以其“色、香、味、形”俱全而著称于世。中国悠久的历史、广袤的疆土、好客的习俗,这些都孕育了中餐烹饪的独特艺术。中餐烹饪讲究原料的选配、食物的质地、佐料的调制、切菜的刀工、适时的烹调,以及装盘艺术。最负盛名的中餐菜系有南方的粤菜、北方的鲁菜、东部的淮扬菜和西部的川菜,素有“南淡北咸,东甜西辣”之特点。 In terms of Chinese food, it is popularly recognized that Chinese cuisine is world-famous for its perfect combination of “color, aroma, taste and appearance”. China’s unique culinary art owes itself to the country’s long history, vast territory and hospitable tradition. Chinese cuisine gives emphasis to the selection of raw materials, the texture of food, the blending of seasonings slicing techniques, the perfect timing of cooking and the art of laying out the food on the plate, among the best-known schools of Chinese culinary tradition are the Cantonese cuisine of the south, the Shandong cuisine of the north, the Huai-Yang cuisine of the east and the Sichuan cuisine of the west. These four major varieties of Chinese food have been traditionally noted as “the light flavor of the south, the salty flavor of the north, the sweet flavor of the east and the spicy-hot flavor of the west”. 第九篇全面合作 我们双方已一致同意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愿在这里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Our two sides have agreed to establish a good-neighborly partnership of mutual trust oriented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To reach this goal, I would like to offer my observations as follows: ——充分运用已经确立的全面对话合作机制,拓展双方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渠道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双方领导人和各界人士之间的交往,增进信任,扩大共识,加强友谊。 We should make the best use of the existing mechanism of all-round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to broaden our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all areas, at all levels and through all channels, and strengthen the exchanges and contacts between leaders and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of our two sides to enhance our mutual trust, expand common ground and promote friendship. ——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把双方经贸、科技合作摆到重要地位,加强在资源、技术、市场、金融、信息、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以利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口译实训总结

这次口译实训,我收获良多。也让我认识到光靠课堂上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实践起来是很困难,充满挑战性的。口译与笔译的最大差别就是要反应迅速和对语言的敏感度。一般来说我们翻译了的话是不能进行修改的。所以实训的时候我们都是要竖着耳朵仔细听老师放录音的句子,错听或者漏听都能造成翻译的失误。在工作中,这种失误所导致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尤其是数字,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口译是一个注重临场发挥的任务,因此译员还应在接到任务之后进行必要的专业准备。 口译这份工作在外行人眼里是非常优秀的,尤其是被一些人吹得工资高的非常玄乎的同传。但是其中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非常人能够忍受的。在高压之下集中百倍的注意力之下还要继续工作,确实很有难度。 通过这次的口译实训,使我对口译工作有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接受课堂上的知识,使理论在实际的生产中得到了运用。近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专业外语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对于从事口译的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作为将要走出学校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加强实践和设计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将来的发展,使自己在此领域内也有所作为。 其次,在这次口译实训中,利用手机app和网络等途径,我们学会了利用各种途径去获得信息,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网络是时代的产物,在互联网上可以迅速,全面的找到你需要的材料,方便快捷。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多利用这些途径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通过这次的翻译实习,使我们口译工作有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接受课堂上的知识,使理论在实际的生产中得到了运用。近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专业外语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对于从事口译的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作为将要走出学校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加强实践和设计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将来的发展,使自己在此领域内也有所作为。

商务口译概述

口译的历史渊源已久。历史文,讲不同诺言的各民族或各国家之间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时,都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借助通晓两种语言的“中间人”来达成交流的目的。到20世纪初,随着国际政治、文化及商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各同都出现了不少翻译学校,专门培养合格的口译和笔译人员,与此同时.口译教学研究丁作也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口译人员已经成为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巾最重要的桥梁。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近一步发展,英语正成为一种实际上的“世界语言”。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7个人中就有1人是以英语为母语(native Lnguage)或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的。因此,本书涉及到的理论和实践操练都将英语和汉语作为研究对象。 一、口译的定义 口译通常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话言。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专家学者们对于口译有各白的看法。 口译研究者梅德明教授认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听取和解析来源语(source language)所表达的信息,随即将其转译为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语言符号,进而达到传递信的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 资深口译专家钟述认为,口译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言语行为,而是一种涉及诸多知识的层面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刘和平教授则认为,口译是一项高智能的思维科学形式和艺术再创造的活动。口译思维从主体上说届于抽象思维,更注重逻辑推理和分析;如果说翻译是艺术,那么它离不开形象思维,离不开感知。 法国口译专家塞莱丝科维奇(Seleskovitch)认为,口译就是交流,是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准确、流利地为听众揭示和说明讲话人的意思。 尽管翻译界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对口译作出一个统一标准的定义,但以上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的解释仍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口译。 二、口译的种类 口译按照形式可以分为连续传译(consécutive interpreting)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0 连续传译又称为交替传译或即席口译,其方式是发言人说完一句、几句或一段话后停下来,让口译人员进行口头翻译。这种口译方式在很多场合下被采用,如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商务谈判、演讲等。相比同声传译,日常生活中连续传译用得比较多。 同声传译又称同步口译,简称同传,其方式是在发言人讲话的同时,口译人员将其讲话的内容传译给接受方。例如,在联合国举行会议时,口译人员通常坐在特制的口译工作间里,通过耳机接听发言人的讲话内容,同时通过麦克风将讲话内容用目标语传达给大会的听众,听众则利用耳机选择所需要的语言频道,接受口译人员的同声翻译。

口译的特点

教学理论与实践——吴冰:口译的特点、标准和要求 一、形势对口译课的要求以及口译课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到国际交流中来,亲身感受到掌握一门外语的必要。英语之所以成为大多数人首选的外语,是因为目前全世界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以英语为母语(Native Language)或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还有更多的国家是把英语作为外语(Foreign Language)来使用的。所谓第二语言就是说在行政、商务、社会活动或教育等领域使用英语,英语和母语并用。使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南非、肯尼亚等。在这些国家里,政府文件、洽谈生意签订的合同、学校里使用的教材甚至讲课等都用英语。据统计,到20世纪晚期,以英语为母语的有3.5亿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有七亿多,把英语作为外语来使用的有10亿之多,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就包括我们中国人。 国外学者曾在以英语为母语的一般成年人中调查他们全部的语言活动,发现他们的“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只占9%;这是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的情况。作为外国人使用英语,这四项活动所占的比重肯定不同;同时,我们中国人听、说、读、写英语的比重也因各自工作的性质和使用英语的目的而异,有些人不和外国人面对面地打交道,用英语可能更注重读和写。但是,学习任何语言,都应该注意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功,因为他们起互补作用。就翻译而言,虽然口、笔译有所不同,笔译训练有助于口译。因此我们要求学习口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笔译基础,并能够用英语口头表达一般思想。也就是说,口译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不是只懂一点英语的初学者可能胜任的。 常听一些懂外语的人说,只要中英文都好,翻译肯定没有问题。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只说对了一半。毫无疑问,如果你的两种语言基础都好,成材会更快。不过,把母语汉语学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要说掌握一门外语了。因此,我们的教材和教学很重视提高学生的英语基本功。除了语言因素外,直接影响到口译质量和效果的还有其他因素,其中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比如生理、心理的状况等等。 二、口译的特点 我们之所以要求学生在上口译课前先学笔译,是因为笔译和口译有共同之处。二者的操

心得体会 英语笔译工作心得体会

英语笔译工作心得体会 小编觉得英语笔译是有比英语口译还要难的地方,因为是笔译,没有口译那样的及时性,所以就要更加追求句子结构的完美,词语的准确,在这点上小编觉得英语笔译太不简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个翻译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工作心得体会 初时,翻译只是我在学校中的一门课程,而现如今它已经是我的职业了。因此首先我应该一如既往地,甚至应该更加热爱这份工作。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它,才有可能在专业上不断进步。 说到技能,翻译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笔译是锻炼一个人语言功底很好的方法,同时也是做好口译的重要基础。从口译的角度说,如果语言文字有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认为表达和思维就至关重要。 练表达,一个好的方法就是视译。同事给了我一些材料,这些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材料,因此可以使得练习变得很有效率英语笔译工作心得英语笔译工作心得。在拿到材料以后应该调整好状态,想象自己就在翻译的现场,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压力。看到材料中的中文后,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有哪些词或句说得不通顺或者结构不好,就可以记在笔记本上,之后可以向他人请教或者自己进行查找。通过反复的训练,在表达方面便有可能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

练思维,在英译中时,听力是基础,首先作为译员,自己必须明白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有了这个前提,接下来便是思考如何用精练的句子传达出来,这对思维有着很高的要求。单单只是听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口译译员是一座沟通的桥梁,所以译员的表达应该是工整的,让受众能够非常顺畅地理解对方的意思甚至是精髓。所以中文的功底在这时就显得至关重要。语言是不同的,但又是相通的。因此,两种语言不应该有所偏颇。 但是不论是表达抑或是思维,翻译最需要的勤学苦练,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在我看来,这是成为一名好翻译,一名不会落伍的翻译的最重要的前提。在翻译处这几个月以来,我的另一个很深的体会便是处里的同事时时刻刻都在学习新的知识,新的说法,新的词汇,我觉得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成为优秀的翻译,我想作为新入部的公务员,更应该时刻谨记学习的重要性,不断地向前看。 还有,作为翻译,语言只是一个重要地前提,而博学则可以为翻译工作提供坚实的知识理论的保证。 英语学习心得 我谈一谈英语学习的心得,期望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忙。 首先务必要说明的一点是,学英语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精神。这可能是老生常谈了,但确实是我学习英语的最大体会。但就是这说起来如此简单的道理,真正做到却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正所谓大道至简,其实学习需要的只是简单的道理,比如说上课要认真听讲,有问题要及时问老师等等。我认为只要把这些最基本的事做好,必须能取

国内外教育对比

小谈国外教学的特点和侧重 作者:谭晨晨来源:教育交流服务中心录入时间:2013年10月30日 现代信息通讯日渐发达,人们对国外教学形式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随着国内对教学的态度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亲睐于外国的教学模式。我国教育方式与国外相去甚远,欲外出留学的学生更应该多多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下面小编简要谈谈对国外教学的感受。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国外学校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无论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方面都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国外的学生除了完成基础的课堂知识学习外,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设置有些与课堂学习密切相关,有些旨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例如,让学生做主题手抄报,

一方面使学生更深入、广泛的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熟悉了语言的使用方法。也就是说,国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乐在其中。 现在国内也在逐步尝试与推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提高小组合作能力。但国内学生的学习环境从本质上来说与国外是截然不同的,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短期内很难改变。 ◆重视学生的精神培养和创造力培养 心理素质是左右成败的一大关键,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积极的内在动力、健康的心态、适当的行为等等方面。国外学生心理方面表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自信、有主见,这与他们的鼓励式教育有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或失败,并不会招来别人的嘲笑和批评,因为教育者会帮助他找到自己的亮点,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鼓励。如此一来学生对于失败的畏惧会大大减少,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问、敢尝试,充分发挥自身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的特点。 国内学生一直处于“被安排”的环境中,从事“学习”这一“天职”,基础知识很扎实,但学生本身阶段性的心理特点往往被忽略了。因此与国外学生比较起来,国内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偏弱,思维也较为定式,又由于“谦虚内敛”的文化氛围影响,自卑心理较前者多一些。 ◆因材施教

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

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 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 【作者简介】穆雷,翻译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mulei2002@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3326182.html,; 王斌华,翻译学博士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wangbinhua@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3326182.html,。 【内容提要】与近年国内口译实践和教学蓬勃兴起的现状形成对比的是,作为一门新兴子学科的口译研究尚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因此有必要对其发展历史和研究路向加以厘清。本文以过去30年的期刊口译论文、著作以及历后全国口译大会上的提交论文等为数据,考察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概况,分析国内口译研究的研究数量、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以此呈现口译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态势,探讨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走向和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国内口译研究/考察/发展/研究走向 导言 随着近年翻译专业本科、翻译学硕士博士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中国内地的正式设立,翻译学已凸显其学科地位。作为翻译学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译教学和口译实践在中国内地蓬勃兴起,口译研究亦呈旺盛的趋势。继2000年口译在新修订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成为必修课以后,近年来不少院校相继开办翻译学院或翻译系,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面开设翻译专业,其他有条件的院校也相继开设口译课程。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15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NTI)试点培养单位中有9所院校开设口译方向;19所设置翻译本科专业的学校也都在其课程设置中突出了口译课的分量。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梳理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脉络,以便为口译教学和实践提供科学理据。本文以近30年发表的口译期刊论文、著作和历届全国口译大会的提交论文等为主要研究数据,从研究数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中国内地口译研究的发展概况,探讨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走向和提升的路径。 一、期刊口译论文的分析 1.近30年口译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分布

口译笔记的特点和结构安排

口译笔记的特点和结构安排 口译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在口译表达前对感知的信息进行记录的能力。记录分为“脑记”和“笔记”两种。 人脑的记忆由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部分组成。顾名思义,短时记忆是一种操作性的暂时记忆,长时记忆属于一种储存性的永久记忆。影响一个人短时记忆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记忆内容的意义性。即便是当感知的信息有意义时,人的短时记忆只可容纳由二十多个单词组成的句子,或者一组十位数的数字。因此,对于口译工作者来说,完全依赖人脑的记忆能力是危险的,记笔记便显得十分重要。 口译的过程中,译者会遭遇许多讯息负荷上的困难,例如:讯息过多、讯息密集(好几项并列的讯息)、讯息杂乱、或是讯息陌生(如数字或专有名词)。既使能够完全理解讯息的内容,也有可能无法完整地将讯息传达出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些辅助工具的协助,这就是口译笔记。 口译笔记的功能是:第一、具有辅助短时记忆的作用,避免遗忘漏失。第二、透过图像、版面与符号的交错运用,笔记具有语段逻辑分析与保存的功能,能将语篇的段落整理清楚并保存一段时间。 笔记是口译讯息整理与保存的工具,运用这项工具时必须先了解到底笔记的内容是什么。缩减练习中已经提到,建立新架构的必要讯息是5W1H「六何」(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物、如何)。再加上,数字与专有名词就是了。 在讯息内容之外,还要进一步掌握的就是讯息内容之间的关系。 讯息关系内容说明方法运用 段落的顺序显示出语篇或语意的段落画线或排列表示 逻辑的关系祝贺、谢词、欢迎、感想运用笔记符号表示 强弱的程度表达状语等修饰词,如「极为」、「少许」、「经常」、「偶而」等在右上角用1-2个+ - !?等表示 变化的情形升高、降低、波动、剧变运用<>↗↘↑→等表示

口译感想英语

My Learning Feedback of the Interpreting Course It’s the first time that I learned the interpretation.When I knew the fact in the first class of this course, I really felt a big challenge in front of me.After a period of studying,I improved my skill of listening and interpreting although I just know a little about it.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rect harvest I achieve from the course is certainly the theory and skills of interpreting.I learned some information about interpretation:what is interpretation,the feature of interpretation,the type of interpretation,etc.I understood what is abbreviation,shorthand,shadow exercise and so on.At first,our teacher taught us some signs to represent some specific words,especially preposition—some essential words in the articles or news.And we need to simplify our notes because we just have several seconds to write down something.Then we should exercise our memory to memorize much more information,so the shadow exercise is very important.When someone say something,at least,we should remember the main idea what he said to interpret it.The issues of what manners interpreters should have is also covered in this course. A good mastery of these skills undoubtedly will smooth the way for interpreters to do their job.The teacher taught us abundant things,but our actual receptivity were different because 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 after taking the class.The first

1. 口译基本常识

口译基本常识Fundamentals of Interpreting 1. 口译的定义Definition of Interpreting 基本解释:口头翻译(区别于‘笔译’)。 译(譯)yì 把一种语言文字依照原义改变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例词:译本。译文。译注。译著。译制。译音。口译。笔译。意译。直译。翻译。 【动】 形声。从言,睪(yì)声。 1. 本义:翻译,把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translate〗 译,传译四夷之言者。——《说文》 译,传也。——《方言十三》 北方曰译。——《礼记·王制》 重舌之人九译。——张衡《东京赋》 译者称西人。——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译欧西人之言。——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汉语被译成日语;译品(翻译的作品);译义(意译);译写(翻译

写作);译经(翻译经典) 2. 解释;阐述〖explain〗 夫圣人为天口,贤者为圣译。——《潜夫论》 3. 通“择”。选择〖choose;select〗 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后嗣乖散,各相土译居。——《隶释·汉孟郁修尧庙碑》 又如:译居(择居) 【名】 1. 翻译人员〖interpreter〗 于是乃召越译,乃楚说之。——刘向《说苑》 又如:译费(支付给翻译人员的钱);译界(翻译界);译员(翻译工作者) 2. 异域〖foreignlands〗 沧波伏忠信,译语辨讴谣。——唐·顾况《送从兄使新罗》 又如:译语(异域的语言) in·ter·pret [in?t?:prit] v. in·ter·pret·ed, in·ter·pret·ing, in·ter·prets

浅析口译特点及技巧(英语口译论文)

英语口译期末课程论文题目:浅析口译特点及技巧 班级:1009班 姓名:叶鹏 2014年1月2日

论文摘要 本文从口译的不同角度分析了口译特点, 包括即席性、准确性和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口译的基本技巧及训练内容。文章首先提出了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趋广泛,英汉口译变的越来越重要,对口译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接着,文章简单论述了口译的特点。最后分别论述了汉英口译的标准和口译技巧。 关键词:口译特点口译标准口译技巧 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到国际交流中来,亲身感受到掌握一门外语的必要。英语之所以成为大多数人首选的外语,是因为目前全世界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以英语为母语(Native Language)或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还有更多的国家是把英语作为外语(Foreign Language)来使用的。就翻译而言,虽然口、笔译有所不同,笔译训练有助于口译。因此我们要求口译者具有一定的笔译基础,并能够用英语口头表达一般思想。除了语言因素外,直接影响到口译质量和效果的还有其他因素,其中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比如生理、心理的状况等等。 一、口译的特点 1、即席性 即席性即在场性, “是各种口译普遍具有的一个特征, 它是由口语的即席性特点决定的。”口译和口语是密切相关的,口语是口译的基础, 口语的即席性决定了口译的即席性。在此过程中边听边分析整理、边组织、边表达。口译的即席性要求翻译员在此过程中精力集中, 思维敏捷, 仔细观察。 2、准确性 准确性是口译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对数字, 人名, 地名等的翻译尤其需要准确性, 一个小小的失误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口译的准确性还体现为译员的口头表达必须准确、清晰、流畅。译员的工作工具是口语, 因此他们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谈话的顺利进行, 即使全面复述双方所要传达的意思, 用词不准确,显然非常不好。 3、复杂性 一个优秀的译员不仅要熟悉业务, 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 包括知识水平, 心

英语翻译实训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英语翻译实训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搜集的英语翻译实训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英语翻译实训心得体会(一) 暑假翻译实习收获颇多。一直以来对翻译存在畏惧心理。文化背景、生词、中英语言差异往往给翻译造成困难。但是,借助这次翻译实习,我明白翻译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提高翻译能力,需要持之以恒地练习。 翻译实习作业内容涉及文化、科技、经济、社会、政治五大方面,题材丰富,趣味性强。翻译不同内容所得到的收获感悟也是不同的。翻译内容相继为英国王室传统婚礼礼仪、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债券、日本福岛核电站2号反应堆爆炸及《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白皮书。 我对文化板块的英国王室传统婚礼的兴趣最浓。英国王室婚礼礼仪介绍是以英国威廉王子大婚为背景。为了在理解的基础上顺利地翻译原文,我查阅了威廉大婚流程介绍、英国王室历史人物、人物王室封号等,理性了查尔斯王储、戴安娜王妃、卡米拉、威廉王子、哈里王子等人物关系,了解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威廉王子婚礼安排无处不表达着对母亲戴安娜王妃深切的思念。在兴趣之余,我学习了查尔斯〃斯宾塞在葬礼上对姐姐戴安娜王妃的致辞AtributetoDiana,感受到戴安娜王妃个人无限魅力与高尚品质。同时,我掌握了单身派对、伴娘、伴郎、狗仔队等实用词汇。 至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翻译,明显感觉自己对于计算机常识及计算机英语的了解不足,特别是关于乐器数字接口介绍。有关债券的翻译,也让自己有一定的收获。一方面,我了解了债券发行目的、信贷 评级与公司贷款成本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也获得一个启示在遇到困惑的地方要查阅资料,不能想当然地翻译。例如,文中出现一次“principle”时,我起初将它翻译为最常见的“原则”意思,可待整个段落译完,发现不合句意。借助字典才知道其为“本金”意思。类似情况还有“StandardandPoor’sandmoody’sInvestorsService”应译为“标准普尔及穆迪信用评级机构”,而不是简单地将

国内外高等教育体制对比研讨

国内外高等教育体制对比研讨 有幸到明尼苏达大学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学习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所见,所闻,所感,非三言两语能表达。总之,感触颇多。 明尼苏达大学始建于1851年,拥有四所校园,是美国最具综合性的高等学府之一,位居美国最富盛名的大学之列。明大是美国的赠地大学之一,具有优秀的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传统,也是美国重要的研究机构,有很多在美国和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学者。作为世界一流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学府和学术研究机构,明大每年的教育预算高达16亿美元,在校学生近6万人,在美国所有公立大学中位居第三。在三个月的学习中,笔者还参观了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圣约翰大学在内的十几所私立、公立大学,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有了大致的了解。经过对比,笔者发现,中美高等教育体制上存在着以下差异。 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中国大学更为重视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

口译论文:浅析口译的特点与技巧

口译论文:浅析口译的特点与技巧 摘要:本文浅析口译的基本特点,介绍提高口译的技巧,希望对口译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口译;基本特点;技巧 一、口译的基本特点 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交际行为;它是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种基本交际工具。同时,它又是一种集视、听、说、写、读之大成的综合性语言活动。译员除了应具备过硬的双语能力和"杂学"知识之外,还应具备短时间内处理语言和非语言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速记或强记能力。当然,掌握一定口译技法也至关重要。 口译主要涉及两个步骤--理解和表达。然而,与笔译不同的是口译涉及的是两种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单项技能一听 和说。口译过程中,"听"是基础,只有听懂了才能谈得上转换;而"说"是媒介,以口头的形式传递信息。因此,口译有其自身的技巧和方法,涉及到如何记忆、记笔记、数字转换、成语翻译、释义、概括、猜测、信息分流、延时、思考,等等。 二、口译常用技巧 1.词类转换 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叙述多呈静态(stative),介词

相当活跃;而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叙述多呈动态(dynamic)。因此,在英汉口译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动词去译英文句中的名词、介词或形容词,并不一定要照搬原文的句式;而在汉英口译中,也应尽量采用名词、介词或其他非谓语形式去译汉语句中的连动式。例如: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china's economy,overproduction,the migration of surplus rural labor to the cit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non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and the growing use of new technologies,all this may be thecauses of growing unemployment and lay-offs. 重新调整中国经济结构,生产过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乡村迁移,建立非农企业,以及不断使用新技术,这些都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失业或下岗。 2.断句与分句 所谓"断句"主要指的是口译中将英语句子,按适当的意群或概念单位,进行切割处理并译成汉语。口译时,尤其同声传译时,信息源源不断涌来,译员一般只能顺句驱动,把听到的信息及时处理完,才能处理接踵而至的新信息。这样译员可以减轻记忆负担,适当断句可以大大提高口译的质量和速度。例如: (1)i came to china/at an important tim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