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拼贴城市中的乌托邦思想

拼贴城市中的乌托邦思想

拼贴城市中的乌托邦思想

倪 昕

摘 要:对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一书中包含的乌托邦思想进行了分析,从这一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如何把乌托邦作为现代建筑中缺失的目的性进而在文中的论述中体现出来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提高人们对乌托邦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乌托邦,结构,理性,拼贴

中图分类号:TU286文献标识码:A

现代建筑在柯布等人的努力下,形成一股洪流波及到几乎人们可以认知的各个角落。大量相近的形体出现,封闭了人们的视野。现代建筑以英雄姿态出现,扫平一切古老的温情和思念,并大声宣称这是人类的解放。同时,城市也逐渐被一种理性所覆盖,以“机器”的方式对构件进行组合,人被当成填充物限制在相应的“功能”中。这种情况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发生了变化, 1953年在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举行的CIAMIX中,这种理性思想受到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指责,在后来的报告中他们进一步指出了这种规划思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破坏。

这时危机的出现变得不可避免了,在建筑学的底线上需求相应的策略。

柯林?罗在1973写的《拼贴城市》,从城市本身出发寻求一种生长方式,力图减少原有现代性对城市本身的破坏,同时重新形成某种意义上的乌托邦,并以此作为城市的救赎之路。这在当时现代建筑的矛盾中,为过于自大以致不清晰的城市态度制订了相应的策略。

除去引言和附录,书分成五章。从写作的结构来看是提出问题(乌托邦:衰落并消亡和太平盛世之后),解决问题(实体的危机:肌理的困境和冲突城市以及“拼贴匠”的政治)和思想总结(拼贴城市以及时间的再征服)。这种叙事方式本身就是以批判一个对象来进行的,所有结论都基于对原有不合理状况的重新审视,但从文中叙述的内容来看,更象是对乌托邦思想的发展和未来进行描述。对乌托邦的怀念在文章一开始就体现了出来。在“乌托邦:衰落并消亡?”这个题目中,文中用了文章标题里面唯一出现的问号来反对这种说法。这一章的内容也表明这只是一种历史的阐述,不能算是一种完整的批判。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对于建筑师的幻想曾经达到的水准的注意,去注意它的一些起因,然后评价随后的转变”。历史的书写实际上并不是针对历史本身,而是为了将来的结论,柯林?罗在这里提出历史与后面所提供讨论历史的态度是不同的。在最后一章中,他曾大力反对波普尔对于乌托邦的观点,另一方面却同意他赋予传统的那种原型理论的地位。这里引用的历史也就是经典乌托邦和行为乌托邦的历史,并为后面对波普尔的批判定下基调。

历史是建构现在的基准,乌托邦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在对历史的讨论中,柯林?罗实际上避开了对乌托邦本身存在必要性的讨论,而直接讨论其形式。在形式的讨论中,与政治的关系很奇怪地被作为主要线索来进行,换句话说就是乌托邦的革命性问题。经典乌托邦和行为乌托邦的区别被简化为一种是否把其作为国家目的性的区别,但两者在时间上虽是先后关系,在运行层面上却没有任何等级区分。正是因为这是两者存在的基础,无论执行方式如何,乌托邦作为一种目的的存在本身并没有任何不对的地方,而这种思索进一步延续就自然到了现代。

说现代是乌托邦的终结实际上并不完全正确。在柯林?罗眼中,新耶路撒冷把乌托邦传统切断的同时却暗含着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种向往实际上也是乌托邦式,但现代理论在其中加入了太多的道德,使其成为唯一的理性。笛卡儿和牛顿带来的坐标和理性,并不能成为一种建筑的目标,最多也只够得上是一种手段。现代建筑在抛弃传统和乌托邦后变成一个浪人,只有武器却没有要保卫的主人。城镇景观和超级工作室的争斗,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底线和需求的终极讨论。两者对逻辑终点的讨论“只有中间层次是有用的”,而边缘的预言剧场(theatres of prophecy)和记忆剧场(theatres of memory)都不能直接使用。这样目的性的讨论就转移到了对方法的讨论,目的本身作为一种缺失,方法如何没有任何意义,这一点柯林?罗更清楚。

哈德良和路易十四的对比最终把人们带到柯林?罗的天梯面前。相对于处在云里雾里的乌托邦而言,方法的讨论总是显得相对轻松。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对于中立平衡世界的追求和对理性的把握被哈德良那种“对于罗马帝国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杂烩式的怀旧和伤感”的别墅彻底击败。到这里为止,单一理性成为一种严谨而无目的性的手法被《野性的思维》替代。罗马—伦敦模型的建立,真正体现了他的本意。这种做法中个体对总体处于一种侵蚀的状态,使一切成为一种临时的体系。柯林?罗也知道参照的消失最终会导致这种开放社会走向一种爆发的状态,城市的本质也无法进行监控。因此,相应的目的性需求再次出现了。

乌托邦在最后终于显示出来了。对于乌托邦,与经典乌托邦和行为乌托邦不同,他实际上提到了一种乌托邦的变形。书的标题《拼贴城市》实际上并不是本书的核心,应该说拼贴只是一种策略性的手段,这与引言中提到的乔治?桑塔亚那(G eorge San2 tayana)的意思是一样的。整本书实际上是现代建筑的目的消失后一次再次寻找目的的旅程。清空一切的现代建筑本身目的缺失导致各种不和谐状况的出现,使得整体呈现一种相互矛盾的状况,他“总体上开始显现出过于自相矛盾,过于含糊和过于稚嫩,只能获得极其微薄的结果”。于是他重新找到了乌托邦,通过对出现过的乌托邦实行方式的讨论,表明乌托邦作为思想本身一直存在,在人们与它的对话中,不同的形式被显现出来。“乌托邦在传统上是一种曼陀罗(mandala),一种用来汇聚并维护思想的手段,这样传统从未缺失过它的乌托邦内容”。乌托邦作为一种延续的概念被提出,但由于先前各种失败的乌托邦实践,包括经典、行为、马克思、伯克等,使单一概念只是一种云雾状态,以一种可能

图像时代的建筑发展

赵 前

摘 要:通过分析图像时代的建筑发展,引导人们以新的视角建立起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建筑解释模式,提出关心人对建筑的直觉体验,倡导突破形式束缚转而以模糊、平和的多元化姿态取代建筑的统一范式。

关键词:图像时代,直觉体验,突破形式

中图分类号:TU2092文献标识码:A

1 社会文化背景

1.1 信息技术的冲击

1.1.1 机遇与挑战

在信息社会中,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各种信息技术与网络在创造高附加值的同时也建构了新的价值体系,随之也产生了对建筑创作新的审美认同,这种冲击无疑是巨大的。通过网络进行异地设计不仅使建筑设计趋于全球化,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而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又使任何前卫的设计在最短的时间内被熟知并推广,所以新世纪中设计师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前所未有的。

1.1.2 工作方式的改变

数字技术使建筑师摆脱了大量非专业的体力劳动,从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作构思等专业分析中,即更加强了用脑而不是动手,因此工作方式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工作效率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1.2 图像时代的大众文化

1.2.1 消极性

如果说图像时代是在发达的信息技术下孕育而生的话,那么大众文化的出现则是图像繁荣的必然结果。作为当代文化领域中的重要现象,一方面,它具有明显的商业性,热衷于追求大众感官的愉悦与直接,拒绝了以理性的审美原则来要求其接受者。另一方面,它在技术与商业条件下带有鲜明的复制性。当一优秀建

筑作品受到大众关注时,它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使得建筑师的创作完全可以放弃由“唯一性”而带来的艺术价值,从而以大量的复制将其兑换为交换价值。

1.2.2 积极性

当然,大众文化也有其存在的正面理由,这些“无深度”的直接性、刺激性、混乱无联系性等特点带来了纵欲的快感,令人们从追求涡轮式效率的社会压抑中解放出来,通过“浅阅读”为有序的失序提供了精神释放的途径。当代电影日益走向强烈的感官刺激追求便提示人们视觉之维在文化生活中所占的支配性和主导性地位的确立。显然,建筑设计的“无深度”同样也是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必然发展。

2 图像时代的建筑发展

2.1 图像时代的建筑革命

2.1.1 读图理解

图像的出现与繁荣使文化的生存模式与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图像取代传统的文字成为一种认知事物的常见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看”来知觉并理解世界。对“看”的依赖和“看”所承受的重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图像文化革命的结果是取代文字文化成为社会主流,如果说文字文化要求欣赏者在印刷品媒体前进入自我沉思,激发欣赏者的主动性,那么图像文化却使欣赏者在文化工业产品前处于被动,满足于感官享受之余而无需思考其中的涵义[1]。

的非目的性状态存在。于是召唤可行的存在状态成为这本书成功的关键。柯林?罗在这里把乌托邦作为一个对象性要素进行了解剖,把原来依附在其身上的政治性剔除,使其成为一个诗意的状态。这样的剥离同时也把其历史性去除,乌托邦自身的空间和时间深度被压缩,成为一种表面的概念。解体后的乌托邦,不再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概念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碎片依附在任何可以依附的事物身上。通过这种依附来获取其自身的历史和作为幻想的诗意,但是拼贴这一策略所导致的不稳定性和个体复杂以及冲突,实际上消灭了永恒的意义,也就是说,这种诗意的情况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现实存在,而是作为某一刻的状况被暂时感受到。乌托邦因此也失去其原来的面貌,成为一种个体的乌托邦。参考文献:

[1]柯林?罗.拼贴城市[M].童 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3.

[2]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

钦南,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3]阿道夫?罗西.城市建筑学[M].黄士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6.

The Utopia thought in collage city

NI Xin

Abstract:It analyses the Utopia thought in collage city of Colin Rowe,and discusses the creation background,and how the writer make U2 topia as the teleonomy that is deficient in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incarnates it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artical,it can im prove knowledge level for people to Utopia thought.

K ey w ords:Utopia,structure,rational,collag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