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际关系教参

人际关系教参

专题2体验人际关系

本专题共三节,每节两个子目,共计6个课时完成,每个子目1课时。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人际关系”,通过对人离不开社会,人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人对社会的依赖关系,离开了社会和他人的人是不存在的,了解人际关系的基本类型、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等;第二节“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通过了解人们行为方式的差异和个性特征的不同,把握产生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的原因,学会正视矛盾和冲突,避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原因;第三节“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为人处世也是一门学问,有很多的技巧和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亲身体验人际关系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和快乐,尽量消除社会交往带来的消极影响,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准备。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人际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社会由一个个人组成,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同时,人也离不开社会,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区别与其他低级动物之处在于人的社会性。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和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是在人与人之间交换物质产品和精神需要中形成的,离开了社会和他人提供的物质产品,任何人都无法生存。人际关系的基本种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2.能力与方法

(1)观察、判断能力:通过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判断人际关系的存在多样性与不同作用。

(2)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对自己所处的多样人际关系的分析,得出每个人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会同时扮演多重角色。

(3)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教材案例及补充案例的分析学习,理解案例中所阐述的基本知识。

(4)纵向比较法: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变化,初步了解我们身边人际关系的沿革和现状。

(5)横向归纳法:通过罗列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际关系,概括出人际关系的共同特征或一般属性,得出人与社会之间的依赖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它是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前提;要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了解这些人际关系,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只有正确认识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人际关系地优势,并不断去改善那些不利于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地人际关系。

二、教材分析

(一)“人离不开社会”

1、案例解读

选择“一个现代鲁滨逊的故事”作为案例,首先是考虑到很多同学对鲁滨逊的故事比较熟悉,而传统的鲁滨逊似乎和今天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所以选择了一个“现代鲁滨逊的故事”。而案例中的恰克·诺兰本来就生活在现代社会,相对而言,和学生的现实比较接近,比较有说服力和认同感。当恰克·诺兰因飞机失事漂流到荒岛后,一下子从现代社会回到了原始社会,案例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比较容易引起思考和讨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由此而引发学生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关注。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一定都会当然也不希望碰上主人翁恰克·诺兰一样的“倒霉事”,但是类似的事情还是会时有发生,比如,高温季节要是停水停电了,我们该怎么办?当我们举家团聚欢度节日之时,是否还想到有多少人在为我们作出牺牲和努力,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机

会……,这一切无不说明,我们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和他人,人离开了社会将寸步难行。从案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恰克·诺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与世隔绝,他依然在以其特殊的方法和方式在与社会和他人打交道,从他身边仅有的排球(威尔森)、飞机残核上的钢板,到他曾经所接受的教育,他所运用的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等,一直到他最终获救,都说明了他与现代文明社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案例所揭示的问题

个人与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个人是否能离开他人或社会而独立地存在着?

(2)案例所涉及的学科知识

A 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人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界地关系。

B 社会发展史知识。原始社会人类地生存方式,钻木取火,简单、低级。

C 心理学知识。主人翁在荒岛上强烈地求生意识,坚强地意志和永不放弃地毅力。

(3)学习方法

A 分析对比法比较案例中的恰克在飞机失事前后的生活工作的明显区别:失事前是“常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工作忙碌而充实;飞机失事后,他流落到了荒岛上,“绝望的心情难以言表”。通过比较,得出恰克离不开他人和社会的结论。

B 综合推理法设想一下,如果自己遇到类似恰克的情况该怎么办?我们生活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我们当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4)几点认识

A 个人离不开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永远也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人来自自然界,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具有自然属性,如饮食、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等,正所谓“食色,性也”,没有基本的自然属性,人类就不能生存,也就谈不上发展和进步。在社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很高,就是以群居、群体的方式生活、劳动的。同时对他人和社会的依赖性就更强。

B 个人也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人是具有社会性的高等动物,社会性是人类的根本属性。首先是因为个人的生存依赖着他人和社会所提供的物质产品,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同时,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还需要有精神上的寄托。其次,个人的发展也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息息相关,没有社会文明,没有他人,个人的发展,既无可能,也无必要。社会是一个由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组成的复杂统一体。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说明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人的发展。

2、训练系统分析

[想一想]:“恰克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四年,是否什么人可以离开社会而独立生活呢?”

从字面上看,恰克一个人在荒岛上独立地生活了四年,似乎说明人是可以离开社会而生活的,但是老师要具体地引导学生思考:这四年恰克是怎么过来的。他在荒岛上的生活实际上还是与人类社会保持着诸多联系,最后还是回到了人间社会。荒岛生活中所发生的这种联系与现实中的联系形式上不尽相同,但是实质是一样的,就是有联系,有关系,不要简单地回答有或者没有。要由此引起学生地思考:我们有时候也会暂时地脱离他人和社会生活一段时间,甚至觉得现实生活太嘈杂,太烦还希望暂时地远离一阵子,清静清静,但是时间长了,又会觉得由许许多多地不方便。这些都说明,我们都需要这个社会,不能离开这个社会。同时,还要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由书中的案例联想到自己身边的其他案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握问题的普遍性和要点,在多种案例中认识人际关系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做一做]

1、恰克依赖哪些物资(物品)才得以在荒岛上生存了四年?

要回答该题,必须仔细地阅读案例、研究案例。回答时可以进行分类。如按照荒岛上本来就有的物品和恰克飞机失事后带来的物品来划分;可以按照恰克生活需要的不同方面来划分,物质上的

精神上的。通过回答问题,一方面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案例,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分类和归纳,找出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虽然荒岛上的恰克不可能直接同其他人发生联系,但是通过这些物品还是可以找到他与周围物品的联系,以及通过这些物品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后面即将学习的人际关系也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来实现。

2、完成表格

结论:a,在荒岛上,恰克更多的是使用自然界的物资在生活着,说明人对自然界之间的依赖关系;b,来自与文明社会的2件物资,排球成为他的精神支柱,说明人是需要精神生活的,这一点不同于其他动植物,飞机残核上的钢板的存在是人他最终离开荒岛,重返人间的唯一工具,说明恰克一刻也没有放弃回到社会的信念。C,有些物资是恰克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而成的,如果没有以前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他也很难完成,这本身也说明他与这个社会还是有联系的,毕竟他不是原始人,而是在现代生活过,受过教育的现代人。

3,上述物资中,如果恰克只能留下3件,请你帮他做出选择,并说出理由。

回答本题,首先要清楚每件物资的作用和对恰克的意义,有些是日常生活所需,有些是精神寄托,有些是为了将来有一天重返社会做准备的,由于选择的数量有限,所以必须在它们之间进行取舍。恰克也无法保证自己何时能回到社会中去,所以日常的生活生存还是要保证的,但是他有不可能永远的等待下去,因此又要随时准备离开,越过大海回到有人的地方。同时孤独的生活难以打发时日,精神上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既要活下来,又要逃出去,这就是他选择留下物资的前提。案例中还有许多隐含着的物资,也可以在仔细地阅读把它们找出来,例如大海、土地、岩石。树木、海中的鱼、天上的鸟,地上的兽等等,如果你看过小说或者一片的全部,也许回找到更多。

(二)“人生活在群体关系中”

1、案例解读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然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同乡、同龄人等等,在这些不同的群体中或之间发生不同的人际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群体以及群体内部及外部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较之以前更为复杂化、多样化。每个人都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正式因为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关系,我们的生活、工作才如此丰富多彩。当然,也有很多人因为不善于处理不同的关系而显得无所适从,陷入烦躁和苦恼之中,无法自拔。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是无论是喜是忧,是好是坏,它们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样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不同风景线。

(1)案例《夏青的“烦恼”》所揭示的问题

平时为人热情、性格开朗的活跃分子夏青,因为在这个周末需要同时处理许多不同的关系,而且似乎都很重要,造成了严重的角色冲突,案例是一个并非极端的例子,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也经常碰到。教材试图通过这个故事说明,我们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人际关系需要处理。这里涉及到的具体问题有:夏青遇到了什么样的烦恼?这个周末夏青要处理哪些人际关系?为什么最后“夏青的脸色由阴转晴了”?

(2)案例所涉及的学科知识

A 社会发展史:人是以一定的群体来进行划分的,我们总是同时处在几个不同社会群体之中。

B 社会学:人际关系的种类;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经常需要同时扮演的多重角色。

C 心理学知识:心理、情绪等(七年级《思想政治》课)

D 哲学常识:分清主次,有选择地解决问题。

(3)学习方法

A 列举法:仔细阅读案例,看看其中共涉及几类人际关系。

B 对比法:比较这些人际关系,看看哪些对夏青来说是必须及时处理,哪些是可以暂缓处理的。

(4)几点认识

A 首先,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的,不同的群体,构成了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小环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些是与生俱来的,像家庭,每个人都有父母(包括试管婴儿),提供给我们最先的生活保证,给了我们最初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些是后天选择的,如朋友、学校、工作单位等。

B 不同的群体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有些群体对个体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和睦幸福的家庭、团结友爱的集体,开拓创新的单位等,有些群体对个体起到消极的作用,狐朋狗友、乌合之众。

C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达,社会的不断进步,人际交往的增多,交往方式的变化,人们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善于处理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也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2、训练系统分析

[想一想]:“有人说,朋友就是相互利用,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回答不同意。因为这样说法太片面。朋友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俗话说,朋友不怕多。朋友的范围非常广泛,可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也可以是无血缘关系的同学、同事;可以是年龄相仿的同辈人,也可以是年龄相差很大的“忘年交”,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结成朋友的原因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朋友之间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朋友之间要相互理解,体谅,相互帮助、关心和支持。

所谓利用,是指对方对自己的有用性。当然朋友对于我们来说肯定是有用的,不然的话,我们要朋友干什么?但是朋友之间绝对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相互利用,可以肯定,如果两人之间只是简单的相互利用,那肯定做不成朋友,说不定将来会成为仇人呢。如果只将别人对自己的有用性,那么就会产生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就会产生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

可以进一步问问学生,如果你被别人利用了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你还会和这种人交朋友吗?当然不会。所以我们应该弄清朋友作为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的真正含义,所谓交友要谨慎,要注意交友的原则,不要交那些只讲哥们义气,自私自利的朋友,更不能为了所谓的朋友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用,做违法乱纪的事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涉世不深,没有社会经验,交友更是要慎重。

[做一做]

(1)这个周末,夏青要处理哪些人际关系。按照这些关系的重要程度,请你为她排出先后顺序,并说出你的理由。

本题是阅读理解题,主要是把案例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罗列出来,最好先进行分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排出一个时间表来。案例中出现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三类:家庭关系、工作关系,其他社会关系。在具体排列时,对夏青而言的重要程度是一个标准,如果是为她具体安排周末的时间时,还要兼顾其处理时的硬性和柔性。

夏青周末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有:a 和妹妹,姐妹关系;b 和母亲,母女关系;c 和儿子,母子关系;d 和儿子的班主任,家长和老师,家庭和学校的关系;e 和美国回来的老同学,同学关系;

f 公司老板要上交的材料,和老板的关系,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

g 同事关系。其中,a、b、c 是家庭、血缘关系,

不同的人对这样的几种关系的重要程度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以事业为重,把工作放在第

一位,就会把老板交办的工作放在第一位;有的人很重视亲情,孝敬父母,所以,既然已经和妹妹约好,就一定去看看老母亲;有的人觉得孩子、下一代最重要,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所以班主任来家访当然不敢怠慢;有的人很要面子,很重视友情,觉得老同学好不容易回国一趟,不见面也说不过去,也许心里想拒绝,但碍于情面却说不出口。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排列一下这些关系的重要性吧。

下面是一种为夏青所作的周末时间安排表,具体为:

周五晚上接待孩子班主任家访,因为是老师定的时间,不好更改。周六会晤老同学见面、逛街,老同学回来时间一定很有限,也不太好提前或者推迟。周日加班把老板要的材料弄好,因为周一上班就得交了也没有其他时间。如果完成的顺利的话,可以再和妹妹一起去看母亲,如果没有时间,就再约其他时间,毕竟是自己的亲人,一定会理解的。理由是:把不能更改的事情先完成,把容易引起误解的关系先处理好,对于自己的亲人,可以灵活一点。

(2)梳理一下你最近一段时间的活动,看看你接触了哪些人,你与他们分别属于什么关系。

这道题是在上一题的基础上拓展,主要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可以现在课堂上布置下去第二节课前检查,教师可以就全班同学的回答作一个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哪些方面是值得肯定的,哪些方面还要改进,还有哪些关系没有处理或者已经处理好,可以就如何处理某类关系作一些指导,并直接引入第二节的新内容。

三、教学设计(2课时)

1,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了解人是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难点是把握社会性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暂时的离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需要社会关系。人离不开社会是从最根本意义时来说的。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是通过案例,理解人际关系的多样性。难点是区分不同人际关系的不同作用,学会处理不同人际关系。

2,方法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分析解剖案例,引起思考。从荒岛上的故事(典型性)回到现实生活(普遍性)中、可以先观看《荒岛余生》电影片段。让学生跟着主人翁一起体验离开社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3,教学过程

“一、我们身边的人际关系”(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从问学生我们在家里是否有过电话太多而烦恼,周末的安排太多而忙碌,是否会因为南京路上的人太多而不想去……等问题,大概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受,又问:是否有过一个人在家觉得生活不方便?宿舍的人都回家了而感到孤单?晚上路上人少而感到害怕?是否想过如果世界上没有其他人会怎么呢?

播放电影《荒岛余生》片段(或者《鲁滨逊漂流记》片段),老师提出问题:“电影中的主人翁恰克漂流到荒岛后是否真的与世隔绝了?”

(2)学习案例要求学生找出案例中出现的所有物品来,并试着进行分类。

(3)引出问题或者有学生提问:恰克与我们这个世界有没有联系?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哪里?

(4)完成练习根据案例中所获取的知识和知识窗的相关内容,随堂完成训练系统的任务。问题1可以采用的看谁找得最多的方法,鼓励大家仔细阅读案例,充分挖掘案例资源。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指出自己的理由。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案例,如何查找资料等学习方法。进一步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5)课堂小结先总结案例中反映的知识,然后解释知识点提到得到知识。主要有两点:一,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社会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二,培养独立生活、学习、工作的能力并非是说不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二者不矛盾。

“二、人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对自己家庭人员的情况作一个整理,以自己为中心点,看看是否了解家庭人员的基本情况说说每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核心家庭:三人:爸爸、妈妈、我。

爸爸夫妻妈妈

父子母子

如果和祖辈们住在一起,该怎样排列?

可以穿插一个小谜语:公园里有一家人在游玩,有2个父亲,2个儿子,问共有多少人?(答案:3人,爷爷、爸爸和我)

这个简单的问题主要是告诉学生,其中的爸爸有双重身份,双重角色(爸爸、儿子),引入人际关系的复杂多重性观念:其实每个人在家庭里、社会上都会有多重身份和角色。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群体中。学习知识窗中“人际关系的种类”,看看有没有补充。

(2)学习案例带着知识窗中人际关系的种类仔细阅读案例。

(3)引出问题夏青为什么会感到烦恼?她遇到了什么麻烦?你有没有和她相似的经历和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

(4)完成练习

(5)课堂小结教师对案例中揭示的问题以及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提出下一节的问题。

四、参考资料

1、电影《荒岛余生》、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钻木取火的传说

2、家庭、社会、群体、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略)

3、补充案例:《小鬼当家》、《网络生存》(略)

五、教案实录(略)

第二节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不同的人际关系其作用也不一样,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心身健康,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同样不可避免。

2,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不同群体人际关系的观察,了解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培养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际关系及其交往中有矛盾和冲突是正常和普遍现象,所以不要回避,而要学会正视问题,寻找原因,解决矛盾。在了解矛盾与冲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社会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进步与发展的。

二、教材分析

(一)行为方式差异导致人际冲突

1,案例解读

从单一、封闭的人际交往,到开放、多元的人际交往,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应该说是社会的进步,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内向的人也许朋友不多,但是有一个就是“铁哥们”,很长

久。外向的人朋友很多,也许会在有意无意间冷落、得罪朋友,也许并无恶意,但有时候是越帮越忙,吃力不讨好,案例《“热心”的朋友》中昕儿就是这样。

(1)案例所揭示的问题

昕儿是不是一个很热心、交际能力很强的人?我和她算不算好朋友?我的事情她是不是一直很热心帮助?她是不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为什么后来我想疏远她?原因在哪里?如果你是昕儿,你是否觉得委屈?你知道问题在哪里?是我还是她?我们还可以想以前一样近距离接触吗?

(2)案例所涉及的学科知识

A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种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人社会在群体中,矛盾和联系互为一体,交往方式、行为方式。

B 物理学知识吸引和排斥的关系体现在人际交往中

(3)学习方法

请学生回想自己及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又是怎样看待和处理的。

(4)几点认识

A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有交往,就一定会有由交往带来的快乐,也会有交往中的苦恼,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

B 除了交往,独立和自尊也是人的本性,交往中有其原则和游戏规则。社会交往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当正常的交往危及到个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时,人们就会对这样的交往产生一种戒备心里。

C 交往中的有些问题是可以避免和化解的。我们绝对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交往中由矛盾和冲突就不敢交往。这样既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也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2,训练系统分析

[想一想]昕儿这个人值不值得交往?

本题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脾气、习惯、心理,有自己的好恶和择友标准、原则,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观。回答一定要联系自己,说出自己的理由。

[做一做]

(1)案例中的“我”为什么不喜欢昕儿?

本题主要是考察学生角色扮演能力,要将自己当成案例中的“我”,来仔细体味“我”和昕儿的交往过程以及一系列不同感受。这里经历了一个从相识到逐渐有好感,到无话不谈,到开始有点隔阂,到最后疏远、不喜欢的过程。

(2)“我”对昕儿的描述和评介是不是客观?在与昕儿的冲突中,“我”有没有责任?

案例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成的,说的都是自己的感受。我们现在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赖回答这个问题,回答第一问前,可以先以昕儿的口吻简单地叙述一下我们的交往,看看又什么不同:“某日,办公室里来了一位新同事,很巧,老板安排她和我坐对面,她……”。对于第二问,可以说是肯定的,因为人际关系涉及至少是当事人双方,不可能全部是某一方的责任。昕儿积极主动地与我交往,交朋友,应该说不是一件坏事,“我”当初也没有拒绝,而且的确她帮了我很多。但是作为朋友的帮忙毕竟是有限的。有些事情还是需要自己冷静地处理,比如和男友地关系。还有,当我已经发现昕儿过于“热心”时,并没有及时向昕儿指出,而是埋在心里,久而久之,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越来越强烈,如果及时指出,也许不至于发生到疏远这一步。

(3)在与他人交往中,你有没有与昕儿类似的地方?如果有,对你的人际关系有哪些影响?

这道题是由案例拓展出来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自己人际交往的回忆,进一步理解案例,把握人际交往中矛盾与冲突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广泛,生活阅历丰富的人,这方面的感受可能会多一些。比如,有位乐于助人的青年,在火车站候车时,看见一位女孩子行李很多,就主动去帮助,但是,好心当成驴肝肺,女青年不仅不感激,反而把他当成坏人,引起一场不小的误会。中学生也一定有过“热心助人”却事与愿违的尴尬。回答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不要因为这些而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不与人交往,而是从中学会处理的方法,达到事与愿同的结果。

(4)学习了这个案例后,你觉得与人相处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与人相处是一门大学问,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求学生从案例中的问题出发,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说要尊重对方、要注意场合,要有分寸,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主次不分、喧宾夺主,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赖行事,给别人一点私人空间,保护他人的隐私,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既要坚持交往原则,也要灵活处理;另外,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在适当的时候,要学会拒绝等等。

(5)调查周围三名同学,完成下表

回答此题是希望学生知道有人际关系就会有人际冲突和矛盾,要寻找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可以在大家回答后作一个调查统计,看看哪一类冲突发生的频率较高,分析原因都是些什么,也希望能就调查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和建议。

注意:防止有的学生在调查中只讲别人(对象)的不足,不愿意说自己的过错,要引导学生客

(二)个性特征不同影响人际关系

1,案例解读

人是最聪明的动物,也是最复杂的动物,正是因为每个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个性特征,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丰富多彩,人的个性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很多,有遗传因素,有后天的培养,有性格心理上的,也有思想品德上的,不同的个性使得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除明显的特征,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既要遵循社会交往的一般要求,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特质;既要诚实待人,又要尊重他人,尽早融入社会生活。但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自我性格、需求、交往方式等差异,与不同的人交往实在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交往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案例《做客的尴尬》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

(1)案例所揭示的问题

好心的陈霞和陈霞妈妈在接待马娟时有什么不妥之处?马娟是不是有问题?陈霞是不是不该带马娟回家?或者马娟是不是不应该去上海同学家?陈霞妈妈哪些言语伤害了马娟的自尊,如果陈霞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她会带马娟回家吗?如果回去了又会发生哪些事情呢?你们班级有没有马娟这样的外地同学,你会带他/她回你家吗?

(2)案例所涉及的学科知识

A 心理学知识:个性、心理、性格、自尊、自卑等。(七年级《思想政治》)

B 社会学知识:矛盾、冲突、差异。(新知识)

C 其他知识:生活习惯、生活条件、文化差异,语言、方言,代沟、隔阂(隔膜),观念

(3)学习方法

类比法:观察生活中现象,看看有没有类似案例中的马娟和陈霞的经历和感受,比如家里来了客人,父母的朋友,自家的亲戚等,你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4)几点认识

A、人际交往中出现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群体的不同都会造成冲突的产生。

B、解决冲突的方式方法也是多样的。人际交往中要多为对方着想,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会尊重他人的习惯,不要唯我独尊。

C、冲突产生后,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不要逃避问题,害怕困难,要积极与对方沟通,取

得理解与共识。

D、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要在不断学习中不断适应新环境,取得

新进步。

2,训练系统分析

[想一想]

(1)马娟和陈霞还能够成为好朋友吗?

本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赖思考回答,可以假设自己是马娟、或是陈霞,或者是陈霞妈妈,也可以是其他的人作为旁观者来进行评论,是否继续成为好朋友,关键在于怎么样来看待在陈霞家里出现的不愉快,分析原因并且找到解决的办法。

[做一做]

(1)国庆节以后,马娟和陈霞的关系疏远了。请你想一想:马娟在做客过程中的言行及心理活动有哪些不妥之处?马娟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在人际交往方面你能给马娟什么建议?

从这次做客的过程看,出发点都是好的,陈霞和妈妈对马娟也非常热情,作为长辈的陈霞妈妈也没有一点因为马娟是外地来的就瞧不起她的意思,但是这些热情和好客的举动却给马娟带来了其他的感觉,从心理学角度看,马娟对陈霞妈妈的言语有一种抵触情绪,不管是吃鱼,还是讲上海话、家庭条件。实际上是马娟的心理在作怪,心理学上叫做自卑,有自卑心理导致的一种自傲:“再也不到上海同学家做客了”,潜意识里是说,与其在他人家里“受气”,被人瞧不起,还不如离他们远一点。远离,就会造成人际关系中的淡漠和隔阂。马娟是不是有点“好心当成驴肝肺”?有点“不识好歹”、“拎不清”啊?所以,马娟要改正的地方是要心胸开阔一点,大度一点,多接触一点人,尽早融入上海这个大都市社会,学学上海话,学做新上海人,理解上海文化。

(2)陈霞妈妈的言行有哪些不妥的地方?为什么陈霞妈妈对马娟的好心被误解了?你对陈霞妈妈的为人处世方式有什么建议?

从年龄上看,陈霞妈妈是长辈,她所接受的教育和生活背景与马娟截然不同,她无法理解马娟的心理和感受,她只顾着作为长者对晚辈的关爱,包括批评自己的女儿,只是以自己的行为方式来对待别人,比如吃鱼、讲上海话等,而这一切并没有被马娟理解,而是误解为瞧不起她这个外地孩子。其实,陈霞妈妈因为是女儿的关系才认识马娟的,又是第一次见面,还不如尽了地主之谊后,让自己的女儿来当主角,毕竟她俩是同学,同龄人,更容易沟通一些。

(3)作为一名小主人,陈霞怎么做才能更称职?今后,陈霞与马娟的关系会怎样发展?

其实,这里的主角应该是陈霞,而在做客过程中,她完全是被动的,所以,她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教师不妨让大家为陈霞加一点“戏”,来缓和一下妈妈和同学之间所出现的不愉快气氛。至于二人的关系发展趋向,取决于二者如何理解这场误会。不理解,从此关系变得一般,甚至于连普通朋友都不一定能做成;理解了,马娟再次来陈霞家,误解冰雪消融,二人关系更加密切,亲如姐妹。对马娟将来更好地同他人交往有极大的帮助,也给陈霞和妈妈上了生动的一节人际交往课程。

(4)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当时是怎么处理的?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除了学生的自我介绍外,老师可以增加一些故事或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尊重别人的隐私,不要随便打听别人的年龄、收入、婚姻家庭;尊重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风俗习惯,如回族人(穆斯林)不吃猪肉,满族人不吃狗肉,四川湖南喜欢吃辣,上海、浙江人吃菜偏淡和甜,山东人喜欢吃大蒜,新疆人喜欢吃羊肉等等。

三、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人际交往中矛盾和冲突存在的必然性,是不可回避的,难点是我们应该如何认

识其产生的原因,为解决交往中的矛盾和冲突打下基础。

2,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案例,小组讨论完成训练内容。

3,教学过程

(一)行为方式差异导致人际冲突(1课时)

(1)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前面有关人际关系的类型,进一步分类,对不同人际关系的处理,引出处理人际关系中遇到的困难,过渡到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行为方式差异和个性特征不同,分节进行学习。

(2)学习案例

弄清案例中的“我”和昕儿从不认识到认识,从成为好友到关系逐渐疏远的全过程,从一个个的现象、实例到分析后面的原因,可以设想如果自己是其中的一位,应该如何处理?

(3)引出问题

“昕儿值不值得交往、”、“昕儿能否算是一个朋友?”、“你有没有办法让她们的友谊继续下去?”、“谁错了?是我还是她?”等等。

(4)完成练习

在学习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先完成“做一做”第1题、第2题。后面第3、4题可以组织班级分组同学讨论,如果时间有限,第5题可以作为课后完成,并对调查进行归纳、分析。

(5)课堂小结

人类行为方式的种类,及其不同作用,对人际关系及其交往的不同影响。学会一些最基本的人际交往方式,如:如何与陌生人交流?是否应该与陌生人说话?老师家访时我该怎么办?你敢对不喜欢的人和事情说“no!”吗?等等。

(二)个性特征不同影响人际关系(1课时)

(1)导入

古希腊的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现在这样一个非常尊重个性差异、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的新时代,不同的个性特征使得我们周围的人际关系多样化、复杂化。在学习案例之前,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班级内部或者身边不同人的个性特征特点,比如某某老师的教学风格、某某同学的性格、兴趣爱好等等,作一点简单地分析,引入冲突,引起学生思考,带着疑问阅读案例。

(2)学习案例

案例中人和事可能说不定我们也碰到过,那更好,就让学生自己来说也未尝不可。虽然只讲了一次做客地短暂经历,但是案例中出现了3个人物,涉及到多种人际关系,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开来。

(3)引出问题

“好好地一次做客的机会,怎么倒反而成为两个好朋友关系180度大转弯的分界线?”、“谁在这里做错了,说错了什么?”“谁来帮帮马娟和陈霞?”引导大家来找问题、分析问题、帮助她们解决问题。

(4)完成练习

“做一做”第1、2个问题都是紧紧围绕案例展开的,第3题要求学生把思路展开,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第4题要考察学生对自己及身边的事情的观察能力,并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先书面完成,然后由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再班级宣讲。

(5)课堂小结

教师就案例和同学们提供的事例进行最后总结,也可以先进行课堂讨论,把不同的观点分成两大类,进行辩论,引出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四、参考资料

?自尊与自卑的区别(略)

?中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略)

?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略)

?竞争、合作、冲突(略)

五、教学实录(略)

第三节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把握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基本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以利于自己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2,方法与能力

(1)分类枚举法: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和方法,通过查找有关资料,阅读有关书籍,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2)调查研究法:设计一个问卷,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培养解决实际生活中人际交往存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人生和人际关系,热爱生活、珍惜人间真情,在人际交往实践中丰富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对于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人。

二、教材分析

作为一门学问、艺术,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来源于对书本知识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和培养这种能力。

(一)为人处世是一门学问

1,解读案例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一些人,包括一些被公认的优秀学生或其他人,在学业上或在事业上名列前茅,硕果累累,而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却不尽人意,最后往往无暇兼顾而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因小失大。案例的李梦圆同学也遇到了类似的苦恼和困惑。

(1)案例所揭示的问题

好学生李梦圆“好”在何处?为什么她在班级里的有些做法得不到其他同学的认同?为了这样的“好”她承受了些什么?结果又是如何呢?有没有办法让她成为一个全面的好学生?你有什么主意?你能做到像她那样的“好”吗?

(2)案例所涉及的学科知识

A 六年级《思想政治》课中有关道德水平的章节,如懂得尊师重道、创建良好集体。九年级《思想政治》中明确社会责任等。(按照进度,可能迟于本节)

B 其他知识:社会学中的人际冲突理论、心理学中的生活适应能力、心理障碍,哲学常识中的实践理论、物极必反等。

(3)学习方法

归纳法:通过学习案例,总结出李梦圆作为一名好学生的具体表现。

演绎法:查找有关资料,找出有关好学生的基本标准,对照李梦圆,看看是否符合。

调查法:设计问卷,看看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好学生之“好”比较一下不同时代、年龄的人的观点有何不同?

(4)几点认识

A 学校是个小社会,虽然我们在学校里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学习,但是学校里同样也有许多人际关系要处理,这同样是一种学习,是锻炼我们的能力,对于我们将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很有帮助。

B 学校里的人际关系是社会上人际关系的一个缩影,学校里主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另外还有学业与班级工作、学习知识与培养社会能力等关系。

C 李梦圆首先是一名学生,在学习上,她和其他同学是一样的、平等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应该

是学习;其次,她又是一名班干部,为同学服务是班干部的职责;她应该留出一定时间来服务班集体。第三,她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班主任或其他老师来管理班级,虽然不是她本意,但是客观上已经造成了她的角色错位,从而影响了与同学们的关系。

2、训练系统分析

[想一想]“李梦圆是不是一名完美的好学生?”

要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清“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其次要看看她周围的人,包括老师和同学是如何看待的;第三,何谓完美?完美是个极端的概念,你如何来理解?

[做一做]

(1)在人际关系上,李梦圆遇到了哪些难题?

本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按照前面已经学习的知识,罗列出李梦圆在学校里发生了哪些人际关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其他人际关系,然后再看看哪些人际关系中是得心应手,哪些是她的难言之隐。主要是由于班级工作与学习引起的与同学、与老师以及与家长的关系。

(2)关于造成李梦圆困惑的原因还是要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上去思考,这里涉及几类人:老师、同学、自己,还有家长。可以让同学,特别是有过类似经历和感受的学生干部来谈谈感想,其他同学补充。作为问题的焦点,李梦圆很想做到十全十美,让大家都满意,但是实际上是很难的,就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样。老师:简单地把工作交给班干部,使得班干部与其他同学之间形成一种对立;同学:没有把她的工作当成一种对自己的服务,只觉得限制了自由,是班主任的“狗腿子”,就会有意识的疏远和排斥她;家长:(妈妈)觉得孩子毕业班还做班干部是吃力不讨好,浪费时间和精力,应该全力以赴学习功课。(外公)觉得班主任有问题,(爸爸)希望她自己与班主任进行沟通;自己:在处理这些关系时也没有想得很多,只是觉得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问题发生后自己也很在意,但是却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时化解矛盾,而是放在心里,并影响了学习成绩。

回答本题要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认为责任在于李梦圆工作太认真,太较真,似乎只要她马虎一点,“捣捣浆糊”就不会有问题,这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二是以为如果她不做班长就不会有困惑了。这也不对,班长是为大家服务,李梦园不做也有别人做。本题的关键是要回到人际关系处理的原则和方法上来。

(3)李梦圆要摆脱困境,她有哪些做法可以选择?这些选择各有哪些利弊?

老师可以增加一些有关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帮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为李梦圆出谋划策。比如,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如何赢得他人的理解等等。

(4)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曾经产生过哪些困惑?你是如何处理的?

本题主要是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学习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不足,增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自我意识,为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书目,让他们理解其他人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本题属于拓展题。

(二)在实践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解读案例

有关人际交往的书籍和至理名言可以说有成千上万,通过学习和了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知晓如何为人处世,但是再好的理论也必须用于实践才能真正有用,否则我们就是“纸上谈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差异也在发生着变化,仅仅靠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本案例讲述的就是一个高中生在办图书站中学习和提高交往能力的故事

(1)案例所揭示的问题

王小龙在办图书站的过程中需要和哪些人打交道?他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他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2)案例所涉及的学科知识

A心理学知识:在遇到困难时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良好的激情(七年级《思想政治》第一、三课)等内容。

B 思想品德方面:爱护公共财物、充实课外生活(六年级《思想政治》第八、十一课内容)

C 新知识:哲学常识中的实践出真知。

(3)学习方法

调查法:就案例中提出的类似问题,走访有关图书站、图书馆、阅览室、图书室,看看他们是如何运作的,有没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好经验,好办法。

讨论法:组织一次班会,以“假如我是王小龙……”为题,谈谈你们的建议和设想。

(4)几点认识

A 理论知识是我们行动的指导,学习书本知识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习人际交往能力也不例外。

B 书本知识只有有用实际生活和学习工作中,才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只有消化并掌握了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对我们的实践行为起作用。

C 善于从实践中积累和提炼新知识,在实践中提高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

2,训练系统分析

[想一想]人的交往能力是天生的吗?

什么叫“天生”?就是与生俱来的,一出生就会就有的东西。人的自然属性像饮食、睡觉、生死以及和我们的身体等都是自然属性,交往能力是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们在后天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形成的,没有人是天生的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当然也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社交能手,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既与其先天的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如性格、心理特征、身体状况等,更重要的是与他后天的学习教育、家庭及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等因素有关。如果说交往能力是天生的,我们还需要去学习、去实践吗?哲学上把这种观点称之为唯心主义。

[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主要是检查对本节“体验人际关系”所有内容的学习情况,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训练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和方法,重点是对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的把握和运用。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增加一些训练项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方法:指导学生在互联网上的有关搜索网站,如狗哥: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3416279.html,、搜狐: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3416279.html,、百度: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3416279.html,,键入关键词人际交往、测试等进行搜索、下载。注意:网上的资料过于烦杂,希望学生找一些与自己的生活学习有关的测试。

三、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难点是如何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先介绍一些成功人士社会交往的典型范例,或者推荐一些基本的处世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案例,完成训练有关内容。

3,教学过程

(一)为人处世是一门学问(1课时)

(1)导入

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一些正面事例,说明为人处世的重要性和作用。像周恩来总理如何对待亲属(六年级《思想政治》教材已经提及),师生关系的处理,引起学生学习案例的兴趣。

(2)学习案例

把案例分成3部分,第一部分是好学生李梦圆,第二部分是最近发生的事情,第三是困惑的出现与解决。

(3)案例中的问题

李梦圆好在何处?最近她做了些什么,同学们有什么反应?她自己的感受?家长的态度如何?

(4)完成练习

完成练习时,先不要急于展开,学帮助李梦圆把问题找出来,然后再让同学们自己找找身边的

事情及其解决办法。

(5)课堂小结

教师先将学生的回答要点进行分类总结,然后补充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于方法。最后推荐一批书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如卡耐基的《卡耐基的成功之道全集》(内蒙古文化出版社,胡旋编译)、《朋友沟通81招》[台湾]赵仁宇著北岳文艺出版社。

(二)在实践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1课时)

(1)导入

教师就上节课布置的书目有关段落让同学们作个实验,或者设计一个场景,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管用,还有现实中会有许多新情况书本上并非一一涉及,由此告知学生书本知识要在实践中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且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总结归纳出新解决的原则与方法来。

(2)学习案例

教师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然后寻找案例中所涉及的人际关系,并进行分类。

(3)引出问题

王小龙当初为什么会想到要办图书站?图书站一开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后来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新的问题是什么?这里面涉及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有哪些?

(4)完成练习

主要采用课堂讨论、模拟座谈会的形式。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种类型,如居委会干部、普通居民、老师、家长、同学。教师要事先对不同角色的要求进行讲解,也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进行,看看哪一组的效果好,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不同感受。

(5)课堂小结

教师除了对学生的课堂讨论、模拟进行点评外,还应讲解知识窗的知识点或者补充的有关知识。

四、参考资料

?人际交往的误区(略)

?参考测试题:看你属交往中的哪类人(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3416279.html,/20040119/00403148.html)

对下列问题做出“是”或“否”的选择:

1. 碰到熟人时我会主动打招呼。

2. 我常主动写信给友人表达思念。

3. 旅行时我常与不相识的人闲谈。

4. 有朋友来访我从内心里感到高兴。

5. 没有引见时我很少主动与陌生人谈话。

6. 我喜欢在群体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7. 我同情弱者。

8. 我喜欢给别人出主意。

9. 我做事总喜欢有人陪。

10. 我很容易被朋友说服。

11. 我总是很注意自己的仪表。

12. 如果约会迟到我会长时间感到不安。

13. 我很少与异性交往。

14. 我到朋友家做客从不感到不自在。

15. 与朋友一起乘公共汽车时我不在乎谁买票。

16. 我给朋友写信时常诉说自己最近的烦恼。

17. 我常能交上新的知心朋友。

18. 我喜欢与有独特之处的人交往。

19. 我觉得随便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很危险的事。

20. 我对发表意见很慎重。

第1、2、3、4、6、7、8、9、10、11、12、13、16、17、18题答“是”记1分,答“否”不记分,第5、14、15、19、20题答“否”记1分,答“是”不记分。

1~5题分数说明交往的主动性水平,得分高说明交往偏于主动型,得分低则偏于被动型。6~10题得分表示交往的支配性水平,得分高表明交往偏向于领袖型,得分低则偏于依从型。11~15题得分表示交往的规范性程度,高分意味着交往讲究严谨,得分低则交往较为随便。16~20题得分说明交往的开放性偏于开放型,得分低则意味着倾向于闭锁型,如果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则表明交往倾向不明显,属于中间综合型的交往者。

由于人的气质、个性等特点不同,表现在人际关系中也有不同的类型。正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适合做不同工作一样,不同人际关系类型的人所适合的工作也不同。

主动型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适合于需要顺利处理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职业,如教师、推销员等。被动型的人在社交中则总采取消极、被动的退缩方式,适合不太需要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如机械师、电工等。

领袖型的人有强烈的支配和命令别人的欲望,在职业上倾向于管理人员、工程师、作家等。依从型的人则比较谦卑、温顺,惯于服从,不喜欢支配和控制别人,他们意愿从事那些需要按照既定要求工作的、较简单而又比较刻板的职业,如办公室文员等。

严谨型的人有很强的责任心,做事细心周到,适合的职业有警察、业务主管、社团领袖等,而随便的人则适合艺术家、社会工作者、社会科学家、作家、记者等职业。

开放型的人易于与他人相处,容易适应环境,适合会计、机械师、空中小姐、服务员等职业,闭锁型的人适合的职业有编辑、艺术家、科学研究工作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