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教案集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教案集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的规则

富阳永兴学校初中部赵红霞

一、教材分析

单元主题:

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规范是本单元的主题。包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规则中自由成长”“在生活中运用规则”三课内容和一个“我是社会小主人”的综合探究活动课。

1、《课标》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实现课程标准的目标4的内容和要求:体会在现实生活中各种规则、制度的意义。

(1)在尝试制定规则的过程中,体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2)列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或制度,体察它们各自的作用。(3)列举我国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4)知道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特殊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学会向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寻求帮助。

(5)结合一些社会问题实例,说明应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

2、教材地位、内容及知识结构分析

《历史与社会》从内容上看,关注的是“人”。而上册主要体现的是“自然的人”,作为自然的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下册主要关注的是“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必须遵循社会规则。因此,“在生活中运用规则”有重要地位。而在下册中,此课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下图示:

第七单元教材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规则的表现、类型和意义谈起,谈到规则的作用,规则有交通规则、竞技规则、法律等不同种类;规则和制度的由来和发展,规则不断地废除和产生,也不断地在修订和完善。

第二课“在规则中自由成长”说明了法律规定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的一些特殊权利;义务是规则赋予我们的责任,青少年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义务,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前提和保障,没有脱离规则的自由,越是自由发展越是需要规则。

第三课“在生活中运用规则”内容包括学习运用规则的技能,依靠社会保障制度,了解紧急救险的方法;法律是人们权益的最有效的保障,依法维护个人权益,依法惩治邪恶势力和解决问题;规则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有社会责任感才能用好规则,并使规则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

综合探究七“我是社会小主人”,让学生体验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应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亲身感受我们身边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守则、公约。

2、体验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治理,自觉遵守法律和制度。

3、理解规则和制度是文明生活的保障。要过好生活,就应该重视规则,

用好规则,不断完善规则、法律和制度。

4、形成自觉遵守各项规则的意识,做守法的好公民。

5、增强社会责任感,做有责任心的社会主人。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安排:建议9课时

2、单元教学策略应注重的原则

(1)、立足于案例和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本单元教材中,课文的主体都是基于有意义的案例或问题展开的,并且力求有机地融入各种“动脑”或“动手”活动设计。这些设计,一方面,注重为启动学生思维提供路径;另一方面,也注意为学生思维的拓展留有空间。

从王丽与其表妹对于规则的思考、山区行路的风俗、李奶奶过街不安全的故事、成克杰的案例、开封市举行价格听证会的例子、王丽的案例、李亮与张珊的案例、美国孩子彼尔的故事、乔丹的故事、李冬的案例、桑兰与宋小山的个案、张大爷救火的案例到王威等孩子的遭遇等,课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同时,这些案例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案例。依附于这些案例,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和设计出一些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使学生在掌握本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之外,又能进一步引发他们的思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

因此,立足于这些案例的分析、思考、讨论等,通过学生感知观察、概括描述、比较分析,了解规则,理解规则的意义,从而自觉遵守规则;理解规则的价值,产生完善规则的需要,并做有责任心的社会主人。同时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综合的能力,

(2)、以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进行教学

在第一课“关于规则的故事”中,虽然同样是要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规则、规则的种类与意义”,但本教材完全改变了以往教材的下定义、再举证的形式,而是从王丽与王丽的表妹(一个小学生)的故事引入。从王丽的表妹对规则的理解和感受谈起,再借王丽的理解说出我们对规则的释义。然后,引申开去,说到规则的不同种类(阅读卡“山区行路的风俗”等)。最后,通过共同拟定规则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制定规则的意义。虽然在字面上,看不到任何关于规则知识的痕迹,但实际上,通过这个故事的过程和辅助的阅读卡及活动方案设计等,已将教学所要“传授”的知识全部给了学生。当然,这种“传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与问题情境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构建出对概念的理解。这样的学习事例在本单元每一课中都能体现。

(3)、要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