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计算公式

医学计算公式

医学计算公式
医学计算公式

医学计算公式资料

1.体循环阻力:

体循环阻力(dyne×sec)/cm5=80×(MAP-RAP)/C.O.

MAP=平均动脉压

RAP=右心房压

C.O.=心输出量

正常值=900-1300(dyne×sec)/ cm5

2.平均动脉压(MAP):

MAP(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收缩压-舒张压)]

3.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L/min)=

BSA=体表面积(M2)

Hb=血红蛋白(g/100ml)

SaO2&SvO2=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饱和度。

心脏指数是心输出量以个体为单位计算的

心脏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L/min/M2)

4.总外周血管阻力:

SVR=(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排出量×80

正常值为100-130kpa.s/L

5.杜克平板测验分数:

杜克平板测验分数=

未出现心绞痛:测试持续时间(min)-5.0×最大ST段下降(mm)

持续心绞痛:测试持续时间(min)-5.0×最大ST段下降(mm)-4.0×1

测试因心绞痛中止:测试持续时间(min)-5.0×最大ST段下降(mm)-4.0×2 风险级别:

高风险:杜克平板实验分数<-5

高风险:杜克平板实验分数>10

6.校正的QT间期:

校正的QT间期=测量的QT间期(sec)÷sqrt(R-R间期)

正常值:校正的QT间期不应该超过:

0.45(婴儿<6个月)

0.44(儿童)

0.425(青少年和成人

7.氧供应(DO2):

DO2=1.34×[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Hb(血红蛋白)]×CO×10

8.氧消耗(VO2):

VO2=1.34×[(CaO2(动脉血氧含量)×CvO2(静脉血氧含量))×CO×10 CaO2=1.34×SaO2×Hb

CvO2=1.34×SvO2×Hb

9.氧耗量(给定心输出量):

氧耗量(ml/min)=心输出量(C.O.)×(13×Hgb)×(SaO2-SvO2)

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

SvO2=静脉血氧饱和度

正常值=110-160ml/min/M2

若平均体表面积为1.73M2,则正常值=190-275ml/min

10.动脉血CO2分压:

PaCO2=0.863×VCO2/VA

VCO2为CO2排出量(ml/min)

Va为每分钟肺泡通气量(L/min)

0.863为使气体容量(ml)变为Kpa(mmHg)的转换因子

11.动脉血氧分压(PaO2):

坐位:

PaO2=104.2-0.27×年龄

仰卧位:

PaO2=103.5-0.42×年龄

12.动脉血氧含量:

CaO2=0.003×PaO2+1.34×SaO2×Hb

13.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SaO2=HbO2÷(HbO2+Hb)×100%

HbO2是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

14.急性肺损伤比率:

急性肺损伤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气氧分数

氧合指数<300,诊断为急性肺损伤(ALI)

氧合指数<200,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1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a)O2):

(1)吸入气氧分压PIO2=(大气压—PH2O)×吸入氧浓度%

(2)肺泡气PO2(PAO2)=PIO2—PCO2×1.25

(3)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PAO2—PaO2

将(2)的结果代入(3)中即可得P(A-a)O2

16.肺泡气公式:

肺泡氧分压(PaO2)(mmHg)=[FIO2(%)×(大气压-PH2O)]-(PaCO2×1.25)]

FIO2=吸入气浓度(%)

PH2O=气道水蒸气压力,通常为6.3Kpa,即47mmHg

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17.肺顺应性:

肺顺应性(Cdyn)=潮气量÷(最大气道压-呼气末正压)

18.尿HCO3 ̄排泄率:

尿HCO3-排泄率=[尿HCO3—(mmol/L)×血肌酐(umol/L)]÷[血浆HCO3—(mmol/L)×尿肌酐(umol/L)]×100 19.有效血浆流量(ERPF):

ERPF=(尿液PAH浓度×尿量)÷血浆PAH浓度(mi/min)

20.渗透溶质清除率(Cosm):

Cosm =(Uosm×V)÷Posm(ml/min)

其中V为每分钟尿量

Uosm为尿渗透压,正常成人尿渗透压600-1000 mOsm/kg.H2O,平均为800 mOsm/kg.H2O

21.肌酐清除率:

Cockcroft公式

Ccr=(140-年龄)×体重(kg)/72×Scr(mg/dl)(男性)

Ccr=(140-年龄)×体重(kg)/85×Scr(mg/dl)(女性)

Durate公式

该公式与实测Ccr相关性较好,且不需测体重,更适合于危重病人。

Ccr=109.8/Scr(mg/dl)-1.8(男)

Ccr=77.65/Scr(mg/dl)+2.2(女)

新生儿肌酐清除率的计算

新生儿肌酐清除率=K×身高(cm)/血肌酐(umol/L)

K值一般按0.55计算,用患儿体表面积矫正,即得出矫正的肌酐清除率(ml.min-1.1.73m-1)。

其结果和留24小时尿测定的肌酐清除率的结果数值一致。

足月儿出生1周时,Ccr平均为35ml.min-1.1.73m-1,为成人值的1/4。

22.肾全血流量(RBF)

RBF=ERPF÷(1-血细胞比容)(ml/min)

正常参考值:ERPF为600-800ml/min;RBF为1200-1400ml/min。

23.肾小球滤过率:

1.肾小球滤过率-Cockcroft-Gault计算法

男性肾小球滤过率(GFR)=

女性肾小球滤过率(GFR)= GFR(男性)×0.85

用理想体重:

男性:50kg+2.3kg/身高超过5英尺

女性:45.5kg+2.3kg/身高超过5英尺

肾功能损害程度评定:

正常值:>100ml/min

轻度损害:40-60ml/min

中度损害:10-40ml/min

重度损害:<10ml/min

2.肾小球滤过率-Jelliffe计算法

男性肾小球滤过率(GFR)=

女性肾小球滤过率(GFR)= GFR(男性)×0.9

用理想体重:

男性:50kg+2.3kg/身高超过5英尺

女性:45.5kg+2.3kg/身高超过5英尺

肾功能损害程度评定:

正常值:>100ml/min

轻度损害:40-60ml/min

中度损害:10-40ml/min

重度损害:<10ml/min

24.肾衰竭指数:

肾衰指数:尿钠÷(尿Cr÷/血Cr)

25.自由水清除率(CH2O):

CH2O=V(尿量ml/min)-Cosm(mi/min

26.菊粉清除率:

菊粉清除率=尿菊粉浓度×单位时间尿量/血浆菊粉浓度

27.血液净化疗法:

1.血液透析

(1)尿素清除指数(KT/V)

KT/V=-Ln(R-0.008T)+(4-3.5R)×UF/W

其中为Ln自然对数,R为透析后与透析前血清尿素氮浓度的比值;T为每次透析时间,UF为超率量,单位为升,W为透析后病人的体重,单位为kg。

2.腹膜透析

(1)尿素清除指数(KT/V)

残肾KT/V=(尿尿素×每日尿量×7)÷[血清尿素×体重×0.6(女性0.55)]

腹透KT/V=(腹透出液尿素×每日腹透出液量×每周腹透天数)÷[血清尿素×体重×0.6(女性0.55)]

(2)肌酐清除率(Ccr)

残肾Ccr=[(尿肌酐/血肌酐+尿尿素氮/血尿素氮)/2]×每日尿量×每周透析天数腹透Ccr=(腹透出液肌酐/血肌酐)×每日腹透出液量×每周透析天数

总Ccr=(残肾Ccr+腹透Ccr)×1.73/实际体表面积

28.钠排泄分数:

钠排泄分数(FENa)(%)=[尿Na/血Na]×100÷[尿Cr/血Cr]

肌酐(Cr)单位:mg/dl

29.平均红细胞容积: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即红细胞的平均体积)通常用电子仪器来测得

MCV(飞升,fl)=红细胞比积(%)×10÷红细胞计数(百万个/mm3)

成人正常值:90±7fl

常用于贫血的分类。

30.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Stand Dev of MCV×100÷MCV

RDW反映周围血红蛋白体积异质性参数。

RDW增宽见于:大小不均一的红细胞存在时,网织红细胞增多,缺铁性贫血,新生儿。

RDW正常见于:轻型地中海贫血。

正常值=11.5-14.5%

31.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g/dl)即100毫升血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克数。

MCHC增高见于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性贫血。

MCHC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

MCHC(g/dl)=

成人正常值:34±2g/dl

3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皮克(pg))即每个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的平均值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皮克)=Hb(g/100ml)×10÷红细胞计数(百万个/mm3)

成人正常值:29±2pg

33.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

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细胞计数/mm3)=[(中性粒细胞(%)+中性带状核粒细胞(%))×白细胞总数]÷100

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500mm3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常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有关。

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500mm3说明患者伴有多种病菌所致的感染。

34.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mOsm/L)=2〔Na+〕mEq/L+葡萄糖(mg/dL)+血尿素氮(mg/dL)

35.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

分级描述

A 运动、感觉功能完全丧失

B 不完全- 仅保留感觉

C 不完全- 仅保留运动(无功能)

D 不完全- 保留运动(有功能)

E 所有运动、感觉功能完全恢复,但可能有异常反射

36.KARNOFSKY表现评分:

评分等级描述

100 正常无不适,无疾病表现

90 能正常生活轻度症状

80 经努力正常生活有一些症状

70 能自我照料不能进行正常生活

60 偶尔需照料能自己达到大部分需要

50 需要照料需要经常帮助和照料

40 残疾需要特别照料和帮助

30 严重残疾需要住院,但不致于死亡

20 病重需要积极支持和护理

10 垂死即将死亡

0 死亡

37.PAPILLE室管膜下出血分级:

分级描述

Ⅰ仅有室管膜下出血

Ⅱ有脑室内出血,但没有脑室扩大

Ⅲ有脑室内出血,有脑室扩大

Ⅳ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血肿

38.SPETZLER动静脉畸形(A VM)分级:

体积邻近脑组织是否重要功能

静脉回流类型

小(<3cm) 1 否0 仅有脑表面静脉0

中(3-6cm) 2 是 1 有深部静脉 1

大(>6cm) 3

* 评分=上述分数之和,范围1-5;

另外有独立的第6级,指无法手术的病变(切除不可避免地造成残疾性损害或死亡)。

* 体积指在未放大的血管造影片上病变的最大直径。

和影响A VM切除难度的因素相关,如:供血动脉、盗血程度等。

39.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委员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

评分描述

0 动脉瘤未破裂

1 无症状,或轻度头痛,轻度颈项强直

1a 无急性脑膜/脑反应,但有固定的神经功能缺失

2 中等至重度头痛,颈项强直,或颅神经瘫痪(如III,IV)

3 嗜睡或混乱,轻度定向障碍

4 昏迷,中等至重度偏瘫

5 深昏迷,去脑强直,垂死表现

对于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例如HTN、糖尿病、严重动脉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或血管造影发现严重血管痉挛者,评分加1分。

40.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睁眼语言运动

4-自发睁眼5-正常交谈6-按吩咐动作

3-语言吩咐睁眼4-言语错乱5-对疼痛刺激定位反应

2-疼痛刺激睁眼3-言语含糊4-对疼痛刺激屈曲反应

1-无睁眼2-只能发音3-异常屈曲(去皮层状态)

1-无发音2-异常伸展(去脑状态)

1-无反应

将三类得分相加,即得到GCS评分。(最低3分,最高15分)。选评判时的最好反应计分。注意运动评分左侧右侧可能不同,用较高的分数进行评分。改良的GCS评分应记录最好反应/最差反应和左侧/右侧运动评分。

41.儿童(<4岁)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

睁眼(同上)语言运动(同上)

4-自发睁眼5-微笑,声音定位,注视物体,互动6-按吩咐动作

3-语言吩咐睁眼4-对安慰异常反应,呻吟5-对疼痛刺激定位反应

2-疼痛刺激睁眼3-言语含糊4-对疼痛刺激屈曲反应

1-无睁眼2-无法安慰3-异常屈曲(去皮层状态)

1-无语言反应2-异常伸展(去脑状态)

1-无反应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评分等级描述

5 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尽管有轻度缺陷

4 轻度残疾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

3 重度残疾清醒、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

2 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

1 死亡死亡

43. 肌力分级:

分级描述

5 力量正常

4+ 在强负荷下力量轻度下降

4 能够对抗中等负荷

4- 能够对抗轻度负荷

3 能对抗重力完成运动

2 不能对抗重力

1 仅有肌肉收缩,可能只能被触及

0 无任何运动

44. 脑灌流压:

脑灌流压(CPP)=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或

脑灌流压(CP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

45.脑血流量:

脑血流量(CBF)=(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脑血管阻力(CVR)

MAP(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收缩压-舒张压)]

ICP=颅内压

CVR=脑血管阻力

体循环平均动脉压在正常范围内时,通过调节脑血管阻力(CVR),可使舒张压(CBF)维持在稳定水平。

46.蛛网膜下腔出血的HUNT-HESS分级:

评分描述

0 动脉瘤未破裂

1 无症状,或轻度头痛,轻度颈项强直

1a 无急性脑膜/脑反应,但有固定的神经功能缺失

2 中等至重度头痛,颈项强直,或颅神经瘫痪(如III,IV)

3 嗜睡或混乱,轻度定向障碍

4 昏迷,中等至重度偏瘫

5 深昏迷,去脑强直,垂死表现

对于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例如HTN、糖尿病、严重动脉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或血管造影发现严重血管痉挛者,评分加1分。

47.小儿各年龄需水量:

年龄平均体重(kg)需水量

ml/d ml/(kg·d)

3日 3.0 250~300 80~100

10日 3.2 400~500 125~150

3月 5.4 750~850 140~160

6月7.3 950~1100 130~155

9月8.5 1100~1250 125~145

1岁9.5 1150~1300 120~135

2岁11.8 1350~1500 115~125

4岁16.2 1600~1800 100~110

6岁20.0 1800~2000 90~100

10岁28.7 2000~2500 70~85

14岁45.0 2200~2700

48.小儿失水量的计算法

失水量(ml)=体重(kg)×脱水程度(%)

根据体重的减少判断脱水程度(%)

轻度中度重度

婴儿5% 10% 15%

儿童3-4% 6-8% 10-12%

病情稳定、非高钠血症者:最初8小时给予1/2总液体量,余1/2量在16小时补完。继续丢失量则需补充额外的液体。

49.小儿尿量计算方法:

小儿尿量即为小儿每小时内产生的尿液量。(成人的尿量通常用毫升/小时表示,小儿尿量按体

重计算较成人多)。

尿量(cc/kg/hr)=(总尿量/体重(kg))/时间(hr)

正常尿量:

成人:0.5-1.0 cc/kg/hr

小儿:1.0-2.0 cc/kg/hr

50.小儿气管内插管的管道规格选择:

儿童气管内插管的管道规格(ETT规格)

ETT=4+[年龄(岁)/4]

ETT<6 采用非袖口式管道

ETT>6 采用袖口式管道

51.小儿用药剂量的计算:

1.按体表面积计算

小儿用药剂量=成人剂量/1.73(m2)×小儿体表面积(m2)

附:小儿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1)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2)小儿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3)也可用下述简便方法计算:

1~5kg:m2=0.05×体重(kg)+0.05

6~10kg:m2=0.04×体重(kg)+0.1

11kg~20kg:m2=0.03×体重(kg)+0.2

21kg~30kg:m2=0.02×体重(kg)+0.4

(4)体表面积(m2)=(4×体重+7)/(体重+90)

=5.99×[体重(g)×身长(cm)]1/2

(5)体重30kg以下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m2)

体重30kg以上小儿体表面积计算:体重每增加5kg,体表面积增加0.1

2.按体重计算

小儿用药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50~60

在称患儿体重有困难时,可用以下方法计算:

1~6个月:体重(kg)=3(kg)+月龄×0.6

7~12个月:体重(kg)=3(kg)+月龄×0.5

1岁以上:体重(kg)=8(kg)+年龄×2

此法简便易行,但年幼者求得剂量偏低,年长者偏高,应根据临床工作经验作适当的增减。

3.按年龄计算

初生-1个月成人剂量的1/18-1/14

1个月-6个月成人剂量的1/14-1/7

6个月-1岁成人剂量的1/7-1/5

1岁- 成人剂量的1/5-1/4

2岁- 成人剂量的1/4-1/3

4岁- 成人剂量的1/3-2/5

6岁- 成人剂量的2/5-1/2

9岁- 成人剂量的1/2-2/3

14岁- 成人剂量的2/3-至全量

18岁- 全量至成人剂量的3/4

60岁以上成人剂量的3/4

52.小儿维持量的计算方法:

根据体重计算小儿维持量的方法:

第一个10kg的维持量:100ml/kg/24hr

第二个10kg的维持量:50ml/kg/24hr

超过20kg,体重每增加1kg的维持量:20 ml/kg/24hr 53.新生儿Apgar评分法:

体征评分标准出生后 1

分钟

出生后 5

分钟

0 1 2

皮肤颜色青紫或苍

身体红、四肢

青紫

全身红

心率(次/分) 无小于100次/

大于100次

弹足底或导管插鼻反应无反应

有些动作如

皱眉

哭、喷嚏

肌张力松弛四肢略屈曲四肢能活动

呼吸无慢、不规则正常、哭声响

Apgar评分结果8-10分无窒息、4-7分轻度窒息、0-3 分重度窒息。

出生后1分钟和5分钟时进行评分

如果婴儿危重则在10分钟和20分钟时重复评分

55.各月份胎儿平均身长与体重计算式:

妊娠5个月前:身长=妊娠月数的平方(cm)

体重=妊娠月数的立方×2(g)

妊娠5个月后:身长=妊娠月数×5(cm)

体重=妊娠月数的立方×3(g)

56.生物物理相评分:

生物物理相评分是通过超声检查评估胎儿健康的一种方法。每项指标(共5项)得2分为正常。0分的为异常。

结果分析:

8-10:勿需即刻分娩

4-6 :慎重,若胎儿肺成熟,需考虑分娩

0-2 :即刻分娩

57.用胎儿身长计算妊娠月份公式:

妊娠月份=(头臀长度-2)×2/5

58.预产期的计算:

月份=末次月经的月份+9(-3)

日=末次月经的天数+7

59.平衡盐溶液公式:

1.Parkland公式

为目前应用较广泛公式之一。

伤后第1个24h补液量=乳酸钠林格液,4ml×体重(kg)×Ⅱ、Ⅲ度烧伤面积(%)。

伤后第1个8h内补充总估计量的半量,第2和第3个8h各补给总液体量1/4量。由于该溶液含钠离子130mmol/L,相当于每1000ml平衡盐液带入100ml水分,故不需要再补充基础水分。

伤后第2个24h补液量包括血浆0.3~0.5ml×体重(kg)×烧伤面积(%)和(或)白蛋白1g/体重(kg),其余为5%葡萄糖液,不补充电解质溶液。

2.Brooke改良公式

伤后第1个24h补液量:补给乳酸钠林格液3ml×体重(kg)×Ⅱ、Ⅲ度烧伤面积(%),其他同Parkland公式。

平衡盐溶液补液公式虽然可以恢复血容量和使循环功能稳定,但因大量补充钠离子,易导致钠负荷加重组织水肿。因此,对烧伤面积超过80%的病人和肾脏排泌钠离子功能差的婴幼儿,仍以胶晶混合公式补液为宜。

水分蒸发量

每小时蒸发量(ml)=(25+Ⅱ、Ⅲ度烧伤面积%)×体表面积(m2)

每天蒸发量(ml)=(0.3~0.45ml)×烧伤体表面积(cm2)

60.胶-晶混合公式:

胶体液和电解质溶液补液公式(即胶-晶混合公式)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补液公式。

1.Brooke公式

伤后第1个24h补液量为胶体液(ml)+乳酸钠林格液(ml)+5%葡萄糖液2000ml(基础水分)。

胶体液(ml)=Ⅱ、Ⅲ度烧伤面积(%)×体重(kg)×0.5。

乳酸钠林格液(ml)=Ⅱ、Ⅲ度烧伤面积(%)×体重(kg)×1.5

计算所得总补液量的半数在烧伤第1个8h内补给,第2个和第3个8h各补充其总量的1/4。

伤后第2个24h补液量:除基础水分量不变外,胶体液和乳酸钠林格液按第1个24h实际补充量的半量补给。

2.国内常用的公式

伤后第1个24h补液量(ml)=Ⅱ、Ⅲ度烧伤面积(%)×体重(kg)×1.5(胶体液和电解质液)+2000~3000ml (基础水分)。

胶体液和电解质液一般按1:2比例分配;如果Ⅱ度烧伤面积超过70%或Ⅲ度烧伤面积超过50%者,可按1:1的比例补给。估算补液总量的半量应在伤后6~8h内补给,伤后第2和第3个8h各补给总量的1/4量。

第2个24h补液量:胶体液和电解质液量按第1个24h实际补液量的半量补充,基础水分不变

61.高张溶液补液公式:

高张溶液是指含钠浓度为250或200mmol/L的复方乳酸钠溶液或醋酸钠溶液。

伤后第1个48h补液量(ml):3(ml)×体重(kg)×Ⅱ、Ⅲ度烧伤面积(%)。在第1个24h给予总补液量的2/3,第2个24h给其1/3量。在伤后第1个8h给含钠浓度250mmol/L溶液,以后补给含钠浓度200、150mmol/L递减的溶液。

本法有利于减轻心肺负担,适用于吸入性损伤和老年病人。但对婴幼儿和特大面积烧伤病人,应避免使用高张溶液恢复血容量。

待血容量恢复后,若红细胞压积少于30%时,应输用浓集红细胞或新鲜全血,视当时恢复情况而定。所输之血量以达到红细胞压积为35%为宜。

62.从白蛋白水平推算血清钙浓度的矫正值:

血清钙浓度矫正值(mg/dl)=钙测定值(mg/dl)+[0.8×(4-白蛋白(g/dl))]

63.从葡萄糖推算血清钠浓度的矫正值:

血清钠浓度矫正值(mEq/L)=钠测定值(mg/dl)+[1.5×((葡萄糖(mEq/L)-150)/100)]

64.代谢性酸中毒时的补碱量:

1.公式一

HCO3-需要量(mmol)=[ HCO3-正常值(mmol)-HCO3-测得值(mmol)]×体重(kg)×0.4

2.公式二

A、〔正常CO2结合力(50%)-测得之CO2结合力〕×0.5×体重(kg)=mL(5%碳酸氢钠)

B、〔正常CO2结合力(50%)-测得之CO2结合力〕×0.3×体重(kg)=mL(11.2%乳酸钠)

C、〔正常CO2结合力(50%)-测得之CO2结合力〕×0.6×体重(kg)=mM(THAM)

注:THAM系三羧甲基氨基甲烷,7.26%溶液,1.7ml含THAM1mmol

64.低渗及等渗性脱水的补液量计算:

1.按体重减轻估计补液量:

生理盐水补液量(L)=正常血钠浓度(142mmol/L)×体重减轻量(kg)/每升生理盐水NaCL含量(154mmol)

2.按血细胞压积估计补液量:

补液量(L)=[实际红细胞压积-正常红细胞压积×体重(kg)×0.2]/正常红细胞压积。

正常红细胞压积男性为48%,女性42%。

细胞外液量为体重×0.2。

3.按血清钠估计补液量:

补液量(L)=体重(kg)×0.2×(正常血钠浓度-实际血钠浓度)/每升生理盐水NaCL含量(154mmol)

4.依据血钠浓度计算低渗性失水的补钠量:

补钠量=[血钠正常值(mmol/L)-实际血钠浓度(mmol/L)]×0.6×体重(kg)(女性为0.5)

失水量(按血细胞比容计算)

失水量(ml)=(目前血细胞比容-原来血细胞比容)÷原来血细胞比容×体重(kg)×0.2×1000

原来血细胞比容如不知道,可用正常值代替,男性和女性分别为0.48和0.42,式中20%为细胞外液占体重的比例。

65.急性低钠血症Na+需要量:

Na+需要量(mmol)=(目标血清Na+浓度-实际血清Na+浓度)×体重×0.6

66.急性呼吸性碱中毒预期代偿:

预期HCO3=24-[PCO2参考值-患者的PCO2]/5]

注意:PCO2参考值规定为40

解释:若患者的HCO3比预期的高,则同时存在代谢性碱中毒。

若比预期的低,则同时存在代谢性酸中毒。

代偿的限值为12-20。所以低于20的应慎重判断。

67.急性呼吸性酸中毒预期代偿:

预期HCO3=24+[患者的PCO2-PCO2参考值]/10]

注意:PCO2参考值规定为40

解释:若患者的HCO3比预期的高,则同时存在代谢性碱中毒。

若比预期的低,则同时存在代谢性酸中毒。

代偿的限值为32。所以高于32的任何预期PCO2均更改为32。

68.慢性呼吸性碱中毒预期代偿:

预期HCO3=24-[PCO2参考值-患者的PCO2]/2

注意:PCO2参考值规定为40

解释:若患者的HCO3比预期的高,则同时存在代谢性碱中毒。

若比预期的低,则同时存在代谢性酸中毒。

代偿的限值为12-20。所以低于20的应慎重判断

69.慢性呼吸性酸中毒预期代偿:

预期HCO3=24+[患者的PCO2- PCO2参考值]/2.5

注意:PCO2参考值规定为40

解释:若患者的HCO3比预期的高,则同时存在代谢性碱中毒。

若比预期的低,则同时存在代谢性酸中毒。

代偿的限值为45。所以高于32的任何预期PCO2均更改为45。

70.慢性高钠血症水的丢失量:

水丢失量=(实际血Na+浓度-140)÷140×实际体重×0.5(女性0.4)

高钠血症伴容量不足时,男性和女性体液占体重的比例分别按50%和40%计算。

71.正常动脉血PH

正常动脉血PH=6.1+logHCO3-/H2CO3=6.1+logHCO3-/0.03PaCO2

72.氢离子浓度:

氢离子浓度[H+](mmol/L)=[H+]=24×(PCO2/HCO3)

PC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HCO3浓度单位:mEq/L

73.碱中毒代偿:

预期PaCO2= PaCO2参考值+[(HCO3测定值-24)×0.6]

PaCO2参考值规定为40

解释:若患者的PaCO2低于预期值,提示同时有呼吸性碱中毒。

若PaCO2高于预期值,提示同时有呼吸性酸中毒。

代偿的限值为55。高于55的任何预期PaCO2均更改为55

74.碳酸氢盐的丢失量:

HCO3丢失量=0.6×体重(kg)×(24+实际血浆HCO3浓度)

75.碳酸氢盐的替代量:

HCO3替代量=0.3×体重(kg)×碱剩余

76.脂肪吸收率:

脂肪吸收率:(摄入脂肪量-粪脂量)÷摄入脂肪量×100

连续进食标准试餐3天,同时测定其粪脂量3天,取其平均值。

如粪脂定量>6g/d,或脂肪吸收率<95%,均可认为有脂肪吸收不良

77.酸中毒代偿:

代谢性酸中毒代偿:

Winter’s公式

PaCO2=[1.5×HCO3+8]±2

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对代谢性酸中毒代偿性的评定:

如果PaCO2计算值=实际PaCO2值,那么为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

如果PaCO2计算值>实际PaCO2值,那么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

如果PaCO2计算值<实际PaCO2,那么存在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

78.阴离子间隙(AG):

AG=Na+浓度-(CL-浓度+HCO3-浓度)

正常值:10—12mmol/L

通过间接地非常规地测定血清阴离子有助于酸中毒的鉴别诊断。

高阴离子间隙酸中毒见于:水杨酸中毒、肾衰、甲醇、副醛中毒、乳酸酸中毒、乙烯二醇中毒、酮症酸中毒。

正常阴离子间隙酸中毒见于:碳酸酐酶抑制剂、肾小管酸中毒、输尿管转流、腹泻/胃肠道HCO3丢失。

79.高渗透性脱水时的补液量计算:

1.高渗透性脱水时的补水量(ml)=[血钠测得值(mmol/L)—血钠正常值(mmol/L)]×体重(kg)×4

此外,补液量还包括每天正常需要量2000ml

2.每日补水量(ml)=体重(kg)×K×[实测血清钠(mmol/L)—142]+1500

K系数男性为4,女性为3,婴儿为5。

142是正常血清钠浓度(mmol/L)

1500是每日生理代谢需水量(ml)

3.每日补水量(ml)={体重(kg)×a×[实测血清钠(mmol/L)—142]/142+1.5}+1000

a值男性为0.6,女性为0.55,

142是正常血清钠浓度(mmol/L)

1.5是每日生理代谢需水量(L)

4.每日补水量(ml)={脱水前体重(kg)×a×[实测血清钠(mmol/L)—142]/实测血清钠(mmol/L )+1.5}+1000 a值男性为0.6,女性为0.55,

142是正常血清钠浓度(mmol/L)

1.5是每日生理代谢需水量(L)

一般第一日补给半量,余量在以后2~3日内补给,并根据心肺肾功能酌情调节。

80.基础代谢率测算公式:

1.公式一

(1)BMR%=(脉压+脉压差)-111(Gale)

(2)BMR%=0.75×(脉压+脉压差×0.74)-72(Read)

(3)BMR%=0.75×(脉压+脉压差)-72(Löhle)

(4)BMR%=1.28×(脉压+脉压差)-116(Kosa)

注:可选用其中一式计算,若以四式结果的平均值,更为准确。

2.公式二

男性基础代谢率(kcal/day)=66+(13.7×体重)+(5×体重)-(6.8×年龄)

女性基础代谢率(kcal/day)=655+(9.6×体重)+(1.8×体重)-(4.7×年龄)

用于计算一个人安静状态时的每日能量需要量

81.基础能量消耗:

男性BEE(kcal)=66.5+13.7×W+5.0×H-6.8×A

女性BEE(kcal)=655.1+9.56×W+1.85×H-4.86×A

W为体重(kg)H为身高(cm)A为年龄(年)

82.估算胰岛素用量:

1.日胰岛素用量(μ)=[空腹血糖(mg/dl)-100]×10×体重(公斤)×0.6÷1000÷2

100为血糖正常值;

×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

×0.6是全身体液量为60%;

÷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

÷2是2克血糖使用1μ胰岛素。

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1/3量。

2.按24小时尿糖估算:

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μ胰岛素。

3.按体重计算

血糖高,病情重,0.5--0.8μ/kg;

病情轻,0.4--0.5μ/kg;

病情重,应激状态,不应超过1.0μ/kg。

4.按4次尿糖估算

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一般一个"+"需4μ胰岛素。

5.综合估算

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然后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

83.淀粉酶、肌酐清除率比值(Cam/Ccr):

Cam/Ccr=(尿淀粉酶浓度÷血淀粉酶浓度)×(血肌酐浓度÷尿肌酐浓度)×100%

84.肾衰时地高辛的剂量:

肾衰时地高辛的用量(mg/day)=14+(0.2×肌酐清除率)×体重(kg)×0.015÷100

85.胃曲张静脉壁压力:

曲张静脉壁压力(T)=(P1-P2)×R÷W

P1为曲张静脉内压,P2为食管腔压力,P1-P2是门静脉血流施加于食管静脉壁上的透壁压,R为曲张静脉的半径,W为静脉壁的厚度。

86.药物剂量:

每次用药剂量(毫克)=

87.千克-英磅的换算:

1磅=0.454545千克

1千克=2.2

88.厘米-英寸的换算:

1英寸=2.54厘米

1厘米=1/2.54英寸

1英尺=12英寸

89.摄氏度-华氏度的换算:

摄氏度换算成华氏度的公式:F=(C×9/5)+32

华氏度换算成摄氏度的公式:C=5/9×(F-32)

临床医学常用计算公式十

临床医学常用计算公式十 常用医学计算公式 医学资料 1. 补钠计算 男性可选用下列公式 应补钠总量(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 应补氯化钠总量(g)=[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 ×0.035 应补生理盐水(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888 应补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1.1666 应补5%氯化钠(m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7 女性可选用下列公式 应补钠总量(mmo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5 应补氯化钠总量(g)=[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03 应补生理盐水(ml)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311 应补3%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311 应补5%氯化钠(ml)=[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0.596 注:①上述式中142为正常血Na+值以mmol/L计。

②按公式求得的结果一般可先总量的1/2~1/3然后再根据临床情况及检验结果调整下一步治疗方案。 ③单位换算: 钠:mEq/L×2.299=mg/dlmg/dl×0.435=mEq/L mEq/L×1/化合价=mmol/L 氯化钠:g×17=mmol或mEq,(mmol)×0.0585=g/L 2.补液计算 (1)根据血清钠判断脱水性质: 脱水性质血Na+mmol/L 低渗性脱水>130 等渗性脱水130~150 高渗性脱水>150 (2)根据血细胞比积判断输液量: 输液量=正常血容量×(正常红细胞比积/患者红细胞比积) (3)根据体表面积计算补液量: 休克早期800~1200ml/(m2·d); 体克晚期1000~1400ml(m2·d); 休克纠正后补生理需要量的50~70%。 (4)一般补液公式: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医学统计知识点整理(1)

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统计学中基本概念 一、同质与变异 同质:统计研究中,给观察单位规定一些相同的因素情况。 如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定同性别、同年龄、健康的儿童即为同质的儿童。 变异:同质的基础上个体间的差异。 “同质”是相对的,是客观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的相对一致性,而“变异”则是绝对的 二、总体与样本 1、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对象(个体)所构成的全体。 2、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三、参数与统计量 总体参数:根据总体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总体的特征量。用希腊字母表示。μ.δ.π 样本统计量:根据样本个体值统计计算出来的描述样本的特征量。用拉丁字母表示。X.S.p 总体参数一般是不知道的,抽样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样本统计量来推断总体参数,包括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 四、误差:实测值与真值之差★ 1.随机误差:是一类不恒定的、随机变化的误差,由多种尚无法控制的因素引起。随机测量误差、抽样误差。 2.系统误差:是一类恒定不变或遵循一定变化规律的误差,其产生原因往往是可知的或可能掌握的。 3.非系统误差:过失误差,可以避免或清除。 五、概率 是用来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值,常用P表示。概率取值0~1。 统计上一般将P≤0.05或P≤0.01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表示其发生的概率很小,可以认为在一次抽样中不会发生。 第二节统计资料的类型★

变量:确定总体之后,研究者应对每个观察单位的某项特征进行观察或测量,这种特征能表现观察单位的变异性,称为变量。 一、数值变量资料 又称为计量资料、定量资料:观测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的大小而获得的资料。表现为数值大小,带有度、量、衡单位。如身高(cm)、体重(kg)、血红蛋白(g)等。 二、无序分类变量资料 又称为定性资料或计数资料:将观察对象按观察对象的某种类别或属性进行分组计数,分组汇总各组观察单位后得到的资料。 分类:二分类:+ -;有效,无效;多分类:ABO血型系统 特点:没有度量衡单位,多为间断性资料 【例题单选】某地A、B、O、AB血型人数分布的数据资料是( ) A.定量资料 B.计量资料 C.计数资料 D.等级资料 【答案】C 【解析】ABO血型系统人数分布资料属于无序分类变量资料,又称为计数资料。因为是按照变量的血型分类,血型表现为互不相容的属性。所以本题选C。 【例题单选】测量正常人的脉搏数所得的变量是() A.二分类变量 B.多分类变量 C.定量变量 D.定性变量 【答案】C 【解析】脉搏数有数值大小,有度量衡,所以这个资料属于定量资料。本题选C。 三、有序分类变量资料 半定量资料或等级资料:将观察对象按观察对象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成等级后分组计数,分组汇总各组观察单位后得到的资料。 特点:每一个观察单位没有确切值,各组之间有性质上的差别或程度上的不同举例:- + ++ +++ 第三节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1.统计设计 2.收集资料

给药剂量、浓度、配比……计算方法汇总,医学生值得一看!

一、给药剂量的计算 药品规格与剂量单位换算重量单位五级:千克(kg)、克(g)、毫克(mg)、微克(μg)和纳克(ng)。 容量单位三级:升(L)、毫升(ml)、微升(μl) 二、滴速计算 滴系数:每毫升溶液所需要的滴数。

滴系数一般记录在输液器外包装上。常用的输液器滴系数有10、15、20三种型号。即1毫升有10、15、20滴! 输入时间(min)=要输入的液体总量(ml)*滴系数/每分钟的滴数

三、抗生素及维生素换算 1、抗生素换算: 理论效价:系指抗生素纯品的质量与效价单位的折算比率,多以其有效部分的1μg作为1IU(国际单位)。如链霉素、土霉素、红霉素等以纯游离碱1μg作为1IU。少数抗生素则以其某一特定1μg的盐或一定重量作为1IU,如青霉素G 钠盐以0.6μg为1IU;青霉素G钾盐以0.6329μg为1IU;盐酸四环素和硫酸依替米星以1μg为1IU。 原料含量的标示是指抗生素原料在实际生产中混有极少的但质量标准许可的杂质,不可能为纯品。如乳糖酸红霉素的理论效价是1mg为 672 IU,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1mg效价不得少于610IU,所以产品的效价在 610-672IU之间,具体效价需在标签上注明,并在调配中进行换算。

2、维生素类药物换算: 维生素A的计量常以视黄醇当量(RE)表示,每1U维生素A相当于RE0.344μg。即:1U维生素A=0.3RE。 维生素D:每40000U=1mg。 维生素E:以生育酚当量来表示。 维生素E 1U相当于:1mg dl-α生育酚酰醋酸,相当于0.7mg dl-α生育酚,相当于0.8mg d-α生育酚酰醋酸。

医学统计学符号-公式-重点

第一章 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1、医学统计学是研究医学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呈现其结果的一门学科。 2、个体:研究的基本观察单位。 3、变量:用于观察研究对象的指标。 4、观察值:个体变量的数值。 5、资料:又称为数据,由变量的观察值构成。 变异:个体观察值之间具有 的差异。 变异和同质是对统计学数据 的要求! 变异是统计学研究的真正对 象! 统计学是研究变异规律的科 学! 同质:个体观察值之间的变 异在允许范围内。 异质:个体观察值之间的变 异超出允许范围。 一、总体、抽样、样本、参数、统计量 总体:同质的个体所构成的全体研究对象。总体同时具有同质和变异两个特点。 有限总体:总体中的个体 数量是有限的。 无限总体:总体中的个体 数量是无限的。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 的部分个体。 样本量:样本所包含的个

体数目。 参数:刻画总体特征的指标。 统计量:刻画样本特征的指标。 抽样: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个 体的过程。抽样具有代表性、随机性、可靠性、可比性; 原则:代表性:样本能充分反映 总体特征。 随机性:保证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相同的几率被抽样。 随机性是代表性的保证; 生活中随机性的例子(思考题); 计数资料计量资料 (分类资料)资料 等级资料(有序多分类资料) 二分类资料 无序多分类资料 计量资料:由连续变量的观察值构成的资料。对每个观察对象的观察指标用定量方法测定其数值大小 所得的资料,一般有度量衡单位,例如年龄、身高、 血糖。 计数资料:由离散变量的观察值构成的资料。先将 观察对象的观测指标按性 质或类别进行分组,然后 计数各组的数目所得的资料,例如性别、患病、血型。 等级分组资料:由等级变量的观测值构成的资料。具有计数资料的特征,同

常用医学计算公式

式计算同年龄每日需水量不每日需水量计算式年龄 体重(kg)×40(ml) 成人 80(ml)] 体重(kg)×[50~10~14岁体重(kg)×[70~100(ml)] 8~9岁 体重(kg)×[90~110(ml)] 4~7岁 (ml)] ~3岁体重(kg)×[100~1102体重(kg)×[120~160(ml)] 1~2岁 肌酐清除率计算Cockcroft公式:(1) Scr(mg/dl) ] 或=(140-年龄)×体重(k g)/[72×Ccr Scr(umol/L)] (k g)]/[× Ccr=[(140-年龄)×体重注意肌酐的单位,女性计算结果×岁以后逐渐减低。正常值:108±min·40有些医院考虑到环孢肾毒性,,病人内生肌酐清除率如大于50则正常,最佳值是大于70肾移植后且稳定,也属正常。如大于45 公式:(2)简化MDRD) ×女性×(年龄)GFR(ml/=186×(Scr));年龄以岁为单位;体为肾小球滤过率;Scr为血清肌酐(mg/dl注:Ccr为肌酐清除率;GFR 重以kg为单位。 3)标准24小时留尿计算法:(mol/L) 血浆肌酐浓度(μ尿肌酐浓度(μmol/L)×每分钟尿量(ml/min)/ 肥胖与瘦弱(cm)-100 ①身高>165cm:身高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男)身高<165cm -100(女))身高(cm+50 cm-150)×②北方人=(身高+48 cm-150)×南方人=(身高×正常体重:=SW±SW ×(~)超重:=SW+SW ×~轻度:=SW+SW 中度: =SW+SW×(~)肥胖重度:=SW+SW×(~)×~弱:=SW-SW瘦 = SW-SW严重瘦弱:×(及其以上)体重指数(kg)/BSA(m2) =体重体重指数:男20~25,女19~24(超过此指数为肥胖)正常值体表面积计算 中国成年男性 BSA=+ 中国成年女性BSA=+ BSA=+ 小儿体表面积 (W-30)*+ 新 30公斤以上:W*+ 30公斤以下:静息能量消耗计算计算公式:Harris-Benedict=655++ 女性:REE(Kcal/d)=66++ 男性:REE(Kcal/d)] 年龄(岁)H=身高(cm);A=[W=体重(Kg);糖尿病饮食计算即焦耳)作为热1kcal每日饮食总热量,据病人体重及活动强度来决定。按营养学常以1千卡(热量。量单位,每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在体内产生4kcal,每克脂肪产生9kcal按此公式计-105)体重指理想体重而言,简易计算公式: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为消瘦,肥胖或消瘦均不利于健康。算,超过理想体重20%以上为肥胖,低于标准20%人体对热量需求受劳动强度影响最大,不同体型糖尿病人每公斤体重所需热)活动强度:(2公斤)能表:单位(千卡/正常肥胖劳动强度消瘦 20~25 15~20 15 卧床休息 35 30 20~25 轻体力劳动 40 35 30 中体力劳动 45~50 40 35 重体力劳动电解质补充计算 (kg)×mmol/L-测得mmol/L)×体重某种电解质缺少的总量:mmol/L=(正常低渗性脱水(缺钠)的补钠计算式男性可选用下列公式 (kg)×病人血Na+(mmol/L)]×体重应补钠总量(mmol)=[142- (kg) ×)]×体重)=[142-病人血Na+(mmol/Lg应补氯化钠总量(×]×体重(kg)=[142-病人血Na+(mmol/L)ml应补生理盐水()×]×体重(kg)病人血Na+(mmol/L)=[142-应补3%氯化钠××体重(kg)Na+病人血(mmol/L)]应补5%氯化钠(ml)=[142- 女性可选用下列公式××体重(kg)(mmol/L)]Na+应补钠总量(mmol)=[142-病人血 (kg)×mmol/L)]×体重Na+应补氯化钠总量(g)=[142-病人血( (kg)×mmol/L)]×体重应补生理盐水(ml) =[142-病人血Na+(×]×体重

医学统计学分析基本思路指南

医学统计学分析基本思路指南 医学统计学的学习一定要以理解为主。对于初学者,不必强记一大堆的公式,也不要死钻牛角尖,非要弄明白为什么这种方法叫“t检验”、“F检验”,为什么这个残差叫做“学生化残差”等等。这些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统计学史。对于只想应用的人来讲,你只要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什么方法,什么指标应该用于什么情形。尽管多数统计教材都说了数据分析应该先做假设检验,然后选定统计量,然后怎么怎么。但实际中我们拿到一堆数据的时候,不会坐在桌上先列出零假设和备择假设,也不会满座子地计算统计量。 更实际的分析思路是: (1)先确定研究目的,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方法。不同研究目的采用的统计方法不同,常见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三类:一是差异性研究,即比较组间均数、率等的差异,可用的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非参数检验等。二是相关性分析,即分析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的方法有相关分析。三是影响性分析,即分析某一结局发生的影响因素,可用的方法有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Cox回归等。 (2)明确数据您身边的论文好秘书:您的原始资料与构思,我按您的意思整理成优秀论文论著,并安排出版发表,扣1550116010 、766085044自信我会是您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论文好秘书类型,根据数据类型进一步确定方法。不同数据类型采用的统计方法也不同。定量资料可用的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线性相关、线性回归等。分类资料可用的方法有χ2检验、对数线性模型、logistic回归等。图1.6简要列出了不同研究目的、不同数据类型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3)选定统计方法后,需要利用统计软件具体实现统计分析过程。SAS中,不同的统计方法对应不同的命令,只要方法选定,便可通过对应的命令辅之以相应的选项实现统计结果的输出。 (4)统计结果的输出并非数据分析的完成。一般统计软件都会输出很多结果,需要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部分,并做出统计学结论。但统计学结论不同于专业结论,最终还需要结合实际做出合理专业结论。下面是本人简单总结的常用方法的选择,可供读者参考。

儿科计算公式

执业医师考试:儿科计算公式大全 1. 小儿体重的计算 1~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X0.7 7~12个月:体重=6+月龄X0.25 2~12岁:年龄X2+8 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 2.小儿身高的计算 出生时约为50cm,半岁时约为65cm,一岁时75cm,2岁时87cm。 2~12岁身高=年龄×7+70(或75)。 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 3.头围 出生时约为33~34cm,一岁以内增长最快。 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15岁接近成人54~58cm。 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4.胸围 出生时平均32cm。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约46cm。 5.牙齿 乳牙计算公式:月龄- 4(或6) 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 6.囟门 出生时为1.5~2cm,1~1.5岁(12~18个月)应闭合。 7.全脂奶粉配比 全脂奶粉按重量配置时,其比例1:8;按容积1:4。

1岁内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8%的糖牛乳110ml 例如:小儿,3个月,5kg,每日需要8%的糖牛乳的量为多少?即5×110=550 8.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 (1)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2)按体表面积:体重小于等于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X0.035+0.1 体重>30,小儿体表面积=【体重—30】×0.02+1.05 (3)按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50 9.血压 2岁以后收缩公式 收缩压=年龄×2+80mmhg(年龄×0.27+10.67kpa) 舒张压=收缩压×2/3 注: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以内70~80mmhg,测血压时,袖带宽度约为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为宜。 10.小儿烧伤面积计算 (1)小儿头部烧伤面积为:9+(12-年龄): (2)双上肢: 9×2(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 (3)躯干:9×3(前13%、后13%、会阴1%); (4)双下肢:小儿双下肢面积为46-(12-年龄) 11.补液生理需求量 第一个24小时补液计算=体重(KG)×烧伤面积(%)×1.8(ml)加2000ml生理需要量。

医药学常用计算公式

心脏学公式 体循环阻力 体循环阻力(dyne×sec)/cm5=80×(MAP-RAP)/C.O. MAP=平均动脉压 RAP=右心房压 C.O.=心输出量 正常值=900-1300(dyne×sec)/ cm5 平均动脉压(MAP) MAP(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收缩压-舒张压)]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L/min)= BSA=体表面积(M2) Hb=血红蛋白(g/100ml) SaO2&SvO2=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饱和度。

心脏指数是心输出量以个体为单位计算的 心脏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L/min/M2) 总外周血管阻力(SVR) SVR=(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排出量×80 正常值为100-130kpa.s/L 杜克平板测验分数 杜克平板测验分数= 未出现心绞痛:测试持续时间(min)-5.0×最大ST段下降(mm) 持续心绞痛:测试持续时间(min)-5.0×最大ST段下降(mm)-4.0×1 测试因心绞痛中止:测试持续时间(min)-5.0×最大ST段下降(mm)-4.0×2 风险级别: 高风险:杜克平板实验分数<-5 高风险:杜克平板实验分数>10 校正的QT间期 校正的QT间期=测量的QT间期(sec)÷sqrt(R-R间期) 正常值:校正的QT间期不应该超过: 0.45(婴儿<6个月) 0.44(儿童) 0.425(青少年和成人) 氧供应(DO2)

DO2=1.34×[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Hb(血红蛋白)]×CO×10 氧消耗(VO2) VO2=1.34×[(CaO2(动脉血氧含量)×CvO2(静脉血氧含量))×CO×10 CaO2=1.34×SaO2×Hb CvO2=1.34×SvO2×Hb 氧耗量(给定心输出量) 氧耗量(ml/min)=心输出量(C.O.)×(13×Hgb)×(SaO2-SvO2) 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 SvO2=静脉血氧饱和度 正常值=110-160ml/min/M2 若平均体表面积为1.73M2,则正常值=190-275ml/min 肺脏学公式 动脉血CO2分压(PaCO2) PaCO2=0.863×VCO2/VA VCO2为CO2排出量(ml/min) Va为每分钟肺泡通气量(L/min) 0.863为使气体容量(ml)变为Kpa(mmHg)的转换因子 动脉血氧分压(P a O2) 坐位: P a O2=104.2-0.27×年龄

常用医学统计学方法汇总

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 1连续性资料 1.1 两组独立样本比较 1.1.1 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两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t检验。 1.1.2 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1)可进行数据转换,如对数转换等,使之服从正态分布,然后对转换后的数据采用t检验;(2)采用非参数检验,如Wilcoxon检验。 1.1.3 资料方差不齐,(1)采用Satterthwate 的t’检验;(2)采用非参数检验,如Wilcoxon检验。 1.2 两组配对样本的比较 1.2.1 两组差值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 1.2.2 两组差值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wilcoxon的符号配对秩和检验。 1.3 多组完全随机样本比较 1.3.1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各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完全随机的方差分析。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两两比较的方法有LSD检验,Bonferroni法,tukey 法,Scheffe法,SNK法等。 1.3.2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各组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的Kruscal-Wallis法。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一般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P值,然后用成组的Wilcoxon检验。 1.4 多组随机区组样本比较 1.4.1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各组方差齐性,直接采用随机区组的方差分析。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两两比较的方法有LSD检验,Bonferroni法,tukey 法,Scheffe法,SNK法等。 1.4.2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各组方差不齐,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的Fridman检验法。如果检验结果为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作两两比较,一般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P值,然后用符号配对的Wilcoxon检验。 ****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一般来说,如果是大样本,比如各组例数大于50,可以不作正态性检验,直接采用t 检验或方差分析。因为统计学上有中心极限定理,假定大样本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2)当进行多组比较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仅比较其中的两组,而不顾其他组,这样作容易增大犯假阳性错误的概率。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作总的各组间的比较,如果总的来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然后才能作其中任意两组的比较,这些两两比较有特定的统计方法,如上面提到的LSD检验,Bonferroni法,tukey法,Scheffe法,SNK法等。**绝不能对其中的两

临床医学常用计算公式

临床医学常用计算公式 一、补液 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却啥补啥。注:休克时先晶后胶。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若发热病人+300ml×n 1.补钾: 补钾原则: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一般<20 mmol/h。 ③浓度一般1000ml液体中不超过3g。④见尿补钾。尿量在>30ml/h。 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仅为60mmol左右,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100g糖=消耗2.8g 钾。 轻度缺钾3.0——3.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2.5 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2. 补钠:血清钠<130 mmol/L时,补液。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 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 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5<女性为3.3> 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 ×0.035<女性为0.03> 或=体重(kg)×〔142-病人血Na+(mmol/L)〕×0.6<女性为0.5>÷17 3.输液速度判定

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 每分钟滴数(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 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 4.静脉输液滴进数计算法 每h输入量×每ml滴数(15gtt) ①已知每h输入量,则每min滴数=------------------------------------- 60(min) 每min滴数×60(min) ②已知每min滴数,则每h输入量=------------------------------ 每min相当滴数(15gtt) 5. 5%NB(ml)=〔CO2CP正常值-病人CO2CP〕×体重(kg)×0.6。 首日头2——4小时补给计算量的1/2。CO2CP正常值为22——29%。 如未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可按5%碳酸氢钠每次溶液5ml/kg计算 (此用量可提高10容积%)。必要时可于2~4 小时后重复应用。 二、20%甘露醇8克静点正常情况下能带出液体为100毫升。 三、热量(能量)的计算 正常成人一般每日约需热量(能量):25——30kcal/kg/日 成人每天基础热量(能量):1kcal×24×体重(kg) 三大产热营养素:蛋白质 4.1kcal/g 脂类(脂肪)9.3kcal/g 碳水化合物(糖类) 4.1kcal/g 注:卡路里(cal)的定义:将1克水在1大气压下提升1摄氏度所需要的热量。热量单位换算公式: 1kcal=1000cal

医学工作常用计算公式定律

'' 1.体循环阻力: 体循环阻力(dyne×sec)/cm5=80×(MAP-RAP)/C.O. MAP=平均动脉压 RAP=右心房压 C.O.=心输出量 正常值=900-1300(dyne×sec)/ cm5 2.平均动脉压(MAP): MAP(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收缩压-舒张压)] 3.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L/min)= BSA=体表面积(M2) Hb=血红蛋白(g/100ml) SaO2&SvO2=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饱和度。 心脏指数是心输出量以个体为单位计算的 心脏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L/min/M2) 4.总外周血管阻力: SVR=(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排出量×80 正常值为100-130kpa.s/L 5.杜克平板测验分数:

杜克平板测验分数= 未出现心绞痛:测试持续时间(min)-5.0×最大ST段下降(mm) 持续心绞痛:测试持续时间(min)-5.0×最大ST段下降(mm)-4.0×1 测试因心绞痛中止:测试持续时间(min)-5.0×最大ST段下降(mm)-4.0×2 风险级别: 高风险:杜克平板实验分数<-5 高风险:杜克平板实验分数>10 6.校正的QT间期: 校正的QT间期=测量的QT间期(sec)÷sqrt(R-R间期) 正常值:校正的QT间期不应该超过: 0.45(婴儿<6个月) 0.44(儿童) 0.425(青少年和成人 7.氧供应(DO2): DO2=1.34×[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Hb(血红蛋白)]×CO×10 8.氧消耗(VO2): VO2=1.34×[(CaO2(动脉血氧含量)×CvO2(静脉血氧含量))×CO×10 CaO2=1.34×SaO2×Hb CvO2=1.34×SvO2×Hb 9.氧耗量(给定心输出量): 氧耗量(ml/min)=心输出量(C.O.)×(13×Hgb)×(SaO2-SvO2) 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 SvO2=静脉血氧饱和度 正常值=110-160ml/min/M2 若平均体表面积为1.73M2,则正常值=190-275ml/min 10.动脉血CO2分压: PaCO2=0.863×VCO2/VA VCO2为CO2排出量(ml/min) Va为每分钟肺泡通气量(L/min) 0.863为使气体容量(ml)变为Kpa(mmHg)的转换因子 11.动脉血氧分压(PaO2): 坐位:

医学计算公式

医学计算公式资料 1.体循环阻力: 体循环阻力(dyne×sec)/cm5=80×(MAP-RAP)/C、O、 MAP=平均动脉压 RAP=右心房压 C、O、=心输出量 正常值=900-1300(dyne×sec)/ cm5 2、平均动脉压(MAP): MAP(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收缩压-舒张压)] 3、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L/min)= BSA=体表面积(M2) Hb=血红蛋白(g/100ml) SaO2&SvO2=动脉血氧饱与度—静脉血氧饱与度。 心脏指数就是心输出量以个体为单位计算的 心脏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L/min/M2) 4、总外周血管阻力: SVR=(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排出量×80 正常值为100-130kpa、s/L 5、杜克平板测验分数: 杜克平板测验分数= 未出现心绞痛:测试持续时间(min)-5、0×最大ST段下降(mm) 持续心绞痛:测试持续时间(min)-5、0×最大ST段下降(mm)-4、0×1 测试因心绞痛中止:测试持续时间(min)-5、0×最大ST段下降(mm)-4、0×2 风险级别: 高风险:杜克平板实验分数<-5 高风险:杜克平板实验分数>10 6、校正的QT间期: 校正的QT间期=测量的QT间期(sec)÷sqrt(R-R间期) 正常值:校正的QT间期不应该超过: 0、45(婴儿<6个月) 0、44(儿童)

7、氧供应(DO2): DO2=1、34×[SaO2(动脉血氧饱与度)×Hb(血红蛋白)]×CO×10 8、氧消耗(VO2): VO2=1、34×[(CaO2(动脉血氧含量)×CvO2(静脉血氧含量))×CO×10 CaO2=1、34×SaO2×Hb CvO2=1、34×SvO2×Hb 9、氧耗量(给定心输出量): 氧耗量(ml/min)=心输出量(C、O、)×(13×Hgb)×(SaO2-SvO2) SaO2=动脉血氧饱与度 SvO2=静脉血氧饱与度 正常值=110-160ml/min/M2 若平均体表面积为1、73M2,则正常值=190-275ml/min 10.动脉血CO2分压: PaCO2=0、863×VCO2/V A VCO2为CO2排出量(ml/min) Va为每分钟肺泡通气量(L/min) 0、863为使气体容量(ml)变为Kpa(mmHg)的转换因子 11、动脉血氧分压(PaO2): 坐位: PaO2=104、2-0、27×年龄 仰卧位: PaO2=103、5-0、42×年龄 12、动脉血氧含量: CaO2=0、003×PaO2+1、34×SaO2×Hb 13、动脉血氧饱与度(SaO2): SaO2=HbO2÷(HbO2+Hb)×100% HbO2就是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 14、急性肺损伤比率: 急性肺损伤的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气氧分数 氧合指数<300,诊断为急性肺损伤(ALI) 氧合指数<200,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1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 (P(A-aa)O2): (1)吸入气氧分压PIO2=(大气压—PH2O)×吸入氧浓度% (2)肺泡气PO2(PAO2)=PIO2—PCO2×1、25 (3)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PAO2—PaO2 将(2)的结果代入(3)中即可得P(A-a)O2 16、肺泡气公式: 肺泡氧分压(PaO2)(mmHg)=[FIO2(%)×(大气压-PH2O)]-(PaCO2×1、25)] FIO2=吸入气浓度(%) PH2O=气道水蒸气压力,通常为6、3Kpa,即47mmHg 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17、肺顺应性: 肺顺应性(Cdyn)=潮气量÷(最大气道压-呼气末正压) 18、尿HCO3 ̄排泄率:

卫生职称考试:临床医学常用的8大类计算公式汇总

临床医学常用的8大类计算公式 一、补液 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若发热病人+300ml×n 1.补钾: 补钾原则: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 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一般<20mmol/h。 ③浓度一般1000ml液体中不超过3g。 ④见尿补钾。尿量在>30ml/h。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仅为60mmol 左右,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100g糖=消耗2.8g钾。 轻度缺钾3.0——3.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2.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2.补钠: 血清钠<130mmol/L时,补液。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公式: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 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3.5<女性为3.3> 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035<女性为0.03> 或=体重(kg)×〔142-病人血Na+(mmol/L)〕×0.6<女性为0.5>÷17 3.输液速度判定 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 每分钟滴数(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

医学统计学公式整理 简洁版

集中趋势的描述 算术均数: 频数表资料(X0为各组段组中值) n fX f fX x O O ∑∑∑== 几何均数: n n X X X G ...21= 或 ) log ( log 1 n X G ∑-= 频数表资料: ? ?????=????????=∑∑∑--n X f f X f G log lg log log 11 中位数:(1)* 2 1 +=n X M (2) ) (21* 12*2++= n n X X M 百分位数 ?? ? ??-?+ =L X X f n X f i L P 100其中:L 为欲求的百分位 数所在组段的下限 , i 为该组段的组距 , n 为总频数 , X f 为 该组段的的频数 , L f 为该组段之前的累计频数 方差: 总体方差为:式(1); 样本方差为 式(2) (1) N X 2 2 )(μσ-∑= (2) 1)(2 2--∑= n X X S 标准差: 1)(2--∑= n X X S 或 1/)(22-∑-∑= n n X X S 频数表资料计算标准差的公式为 1/)(22-∑∑∑-∑= f f fx fx S 变异系数:当两组资料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较大时,对变异 大小进行比较,应计算变异系数 %100?= X S CV 常用的相对数指标 (一)率 (二)相对比(三)构成比 1.直接法标准化 N p N p i i ∑= ' ∑=i i p N N p )(' 2.间接法标准化 预期人数实际人数= SMR ∑=i i P n r SMR S M R P P ?=' 正态分布:密度函数: )2/()(2221)(σμπ σ--= X e X f 分布函数: 小于X 值的概率,即该点正态曲线下左侧面积 )()(x X P x F <= 特征:(1)关于x=μ对称。(2)在x=μ处取得该概率密度函数的最大值,在σμ±=x 处有拐点,表现为钟形曲线。(3)曲线下面积为1。(4)μ决定曲线在横轴上的位置,σ决定曲线的形状 。(5)曲线下面积分布有一定规律 标准正态分布:对任意一个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作如下标准化变换 σ μ-= X u ,u 服从总体均数为0、总体标准 差为1的正态分布。 u 值左侧标准正态曲线下面积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记作 )(u Φ 医学参考值的确定方法:(1)百分位法:双侧(P 25,P 975),单侧P 95以下或P 5以上,该法适用于任何分布型的资料。(2)正态分布法:若X 服从正态分布,双侧医学参考值范围为 S X 96.1± 样本均数标准误的估计值为 X s = t 分布的概念:小样本总体标准差未知时,服从自由度为n-1 的t 分布 X X X t s μ-= 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的计算: 大样本或总体标准差已知:式(1); 小样本:式(2) (1)n S X ? ±96.1 (2)n S n t t ?±-)1(,05.0(前一个t 表示均数) 单样本t 检验: n S X t /0 μ-= 自由度为 n-1; 配对样本t 检验: 检验统计量: n S d t d /0-= 自由度为n-1(n 为对子数) 两样本t 检验:检验统计量: ) 11(2 12 1n n S X X t c +-= (错: Sc 的平方) 2 )()(2)1()1(21222211212 222112-+-+-= -+-+-= ∑∑n n X X X X n n S n S n S c 方差齐性检验:H 0:两总体方差齐,H 1:两总体方差不齐,α=0.1 检验统计量: (较小)(较大)2 2 2 1 S S F = 分子自由度为n 1-1,分母自由度为n 2-1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1、总变异:总离均差平方和: 2() 1 T ij i j SS SS X X N νν=-==-∑∑总总= ∑∑-=N X X ij ij /)(22 ∑=N X C ij /)( 2 2. 组间变异:组间变异反映了处理因素的影响(如处理确实有作用),同时也包括了随机误差(含个体差异和测量误差)。 21() 1 B i i i SS SS n X X k νν-==-∑组间组间== = C n X i i ij -∑ ∑2 )( 3. 组内变异:组内变异仅反映随机误差(含个体差异和测量误差),故又称误差变异。 222()(1) W E ij i i i i j i SS SS SS X X n S N k νν===-=-==-∑∑∑组内组内 2()(1) W E ij i i i i j i SS SS SS X X n S N k νν===-=-==-∑∑∑组内组内 1(1)()N k N k ννν=-=-+-=+总组间组内 组间均方与组内均方比值一般地服从分子自由度为ν1,分母 自由度为ν2的F 分布 12 1 MS F k N k MS νννν= ==-==-组间 组间组内组内 , 二项分布的概率函数P (X ): X n X X n C X P --=)1()(ππ; )! (!!X n X n C X n -= 二项分布的均数和标准差:进行n 次独立重复试验,出现X 次阳性结果 X 的总体均数为πμn = 总体方差为)1(2ππσ-=n 总体标准差为)1(ππσ -=n 如果将阳性结果用频率表示 n X p = 率的总体均数 π μ=p 标准差 n p ) 1(ππσ-= n p p n p p S p )1(1 ) 1(-≈--= 又称率的标准误它反映率的抽样误差的大小。 单侧累积概率计算:出现阳性的次数至多为k 次的概率为 ∑∑ ==---==≤k X k X X n X X n X n X P k X P 0 0)1()! (!! )()(ππ 出现阳性的次数至少为k 次的概率 ∑∑ ==---==≥n k X n k X X n X X n X n X P k X P )1()! (!! )()(ππ 率的可信区间的估计 正态近似法:当)1(,p n np - 均大于等于5时 n p p p n p p P )1(96.1,)1(96.1-+-? - 样本率与总体率的比较: 检验假设H 0:π=π0,H 1:π≠π0 1 . 满足正态近似时,计算检验统计量 ) 1(000 πππ--= n n X Z 或 n p Z ) 1(000 πππ--= 2. 不满足正态近似时用直接概率计算法 两样本率的比较:H0:π1=π2,H1:π1≠π2, 检验统计量: ) 1 1)(1(| |2121n n p p p p Z c c +--= 2121n n X X p c ++= Poisson 分布的概率函数为 ! )(X e X P X λλ -= POISSON 分布的应用: 单侧累计概率计算:稀有事件发生次数至多为k 次的概率为 ∑∑==-==≤k X k X X X e X P k X P 0 ! )()(λλ 发生次数至少为k 次的概率为 )1(1)(-≤-=≥k X P k X P 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正态近似法 95%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为X X X X 96.1,96.1+- 样本率和总体率的比较 正态近似法: 当满足正态近似条件时, 对检验假设 H0:λ=λ0,H1:λ≠λ0, 检验统计量为 λ λ-= X Z 两组独立样本资料的Z 检验 :当两总体均数都大于20时, 对检验假设H0:λ1=λ2, H1:λ1≠λ2,当两样本观测单

医学统计学公式总结

医学统计学公式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一 资料的描述性统计 (一)算术均数(mean) (1)简单算术平均值定义公式为(直接法): (2)利用频数表计算均数(加权法): (二)方差(即标准差的平方) (三)变异系数 二 参数估计与参考值范围 (一)均数的标准误 (二)样本率的标准误 (p 为样本率) (三)T 分布 (u 为总体均数) (四)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 (一 般要求 计算95%或99%的可信区间) (五)总体率的区间估计 n x n x x x x x n ∑= ++++= 321∑∑=++++++++= f fx f f f f x f x f x f x f x k k k 3213322111 ) (22 --=∑n x x s 222()/1 x x n s n -= -∑∑%100?= x s CV n s s x = n p p s p ) 1(-= n s x t μ -= x x s t x s t x ναναμ,2/,2/+<<-p p s u p s u p 2/2/ααπ+<<-

(六)参考值范围估计 双侧1-a 参考值范围: s u x a 2/± 单侧1-a 参考值范围:s u x a ->或 s u x a +< (可信区间计算是用标准误,参考值范围计算用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大家自己看书) 三 T 检验与方差分析 (一)T 检验 (1)单样本T 检验 检验假设: (假设样本来自均数为0 u 的正态总体) 统计量t 值的计算: (2)配对T 检验 检验假设: 统计量t 值的计算: (d 为两组数据 的差值,Sd 为差值的标准差) (3)两样本T 检验 检验假设: 统计量t 值的计算: 0μμ=:H 1 ,/00-=-=-=n n s x s x t x νμμ0 210==-μμμ:H d d d t s μ-==1-=n ν2 10μμ=:H 2 1)()(2121x x s x x t ----=μμ221-+=n n ν? ?? ?+= -2 1121s s C x x )()(2 222112∑-∑+-= x x x x s C

医学统计学公式总结

一 资料的描述性统计 (一)算术均数(mean) (1)简单算术平均值定义公式为(直接法): (2)利用频数表计算均数(加权法): (二)方差(即标准差的平方) (三)变异系数 二 参数估计与参考值范围 (一)均数的标准误 (二)样本率的标准误 (p 为样本率) (三)T 分布 (u 为总体均数) (四)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 (一般要求 计算95%或99%的可信区间) (五)总体率的区间估计 (六)参考值范围估计 双侧1-a 参考值范围: s u x a 2/± 单侧1-a 参考值范围: s u x a ->或s u x a +< (可信区间计算是用标准误,参考值范围计算用标准差,百分位数法大家自己看书) 三 T 检验与方差分析 (一)T 检验 (1)单样本T 检验 n x n x x x x x n ∑= ++++= 321∑∑= ++++++++=f fx f f f f x f x f x f x f x k k k 3213322111 )(2 2--= ∑n x x s 22 2()/1 x x n s n -= -∑∑%100?= x s CV n s s x = n p p s p ) 1(-=n s x t μ-=x x s t x s t x ναναμ,2/,2/+<<-p p s u p s u p 2/2/ααπ+<<-

检验假设: (假设样本来自均数为0 u 的正态总体) 统计量t 值的计算: (2)配对T 检验 检验假设: 统计量t 值的计算: (d 为两组数据 的差值,Sd 为差值的标准差) (3)两样本T 检验 检验假设: 统计量t 值的计算: 其中 两样本方差齐性检验 (即为两样本方差的比值)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 SS MS F SS MS νν= = B B B W W W (1)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这里 (T 即为该组数据之和) (2)随机单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SS 总=SS 处理+SS 区组+SS 误差 V 总=V 处理+V 区组+V 误差 μμ=:H 1 ,/0 0-=-=-= n n s x s x t x νμμ0210==-μ μμ:H d d t s μ-== 1 -=n ν210μμ=:H 2 1)()(2121x x s x x t ----=μμ2 21-+=n n ν ? ??? ??+=-2121121n n s s C x x 2)()(112222112-+∑-∑+-=n n x x x x s C 2221s s F =111-=n ν1 2 2-=n ν组内组间总SS SS SS +=组内 组间总ννν+=2()/C x N =∑ij j T x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