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由_诗经_看西周社会的人文意识

由_诗经_看西周社会的人文意识

由_诗经_看西周社会的人文意识
由_诗经_看西周社会的人文意识

第23卷 第3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3 No.3 2003年6月Jour nal of Baoji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 ces)Jun.2003

由《诗经》看西周社会的人文意识

高春花1,王 广2

(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2.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 要]中国历史走到了西周,迎来了以人文意识觉醒为主要标志的历史黎明时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述了这种人文意识的觉醒:信仰体系中祖先崇拜的彰显表明了人类主体性地位的觉醒;对天命的质疑透露出人文精神的跃动;礼制文明的形成标志着人文意识的逐渐成熟。

[关键词]西周;宗教;礼;人文意识

[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93(2003)03-0018-07西周是中国历史的黎明时期,也是人文意识觉醒的时期。如果说,西周以前的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是被宗教包裹着的上帝鬼神观念,那么,历史发展到西周,宗教的灵光趋于黯淡,主流意识形态是以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觉醒为标志的人文意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述了西周社会人文意识的觉醒。

一、信仰体系中祖先崇拜的彰显表明了人类主体性地位的觉醒

宗教信仰,是关于崇拜对象和神灵的价值观念体系。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文化都始于宗教,中国文化也不例外。我国夏商周三代的宗教属于早期传统宗教,它是一个“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羽翼,以其他多种鬼神崇拜为补充”[1](P243)的庞大体系。它形成了相对稳固的郊社制度、宗庙制度以及其他祭祀制度,是中国宗法等级社会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是慰藉中国人心灵的精神源泉。张光直先生曾经指出,夏商周三代虽然就政治统治而言是前赴后继的,但其彼此之间存在着横向的交往关系。作为对立的政治集团,它们在历史的大部分时空里相互重叠,其意识形态特点是宗教信仰大体一致。特别是商周两代,其宗教信仰的种类几乎是相同的。但是,从《诗经》反映的情况看,在西周社会的宗教信仰体系中,祖先崇拜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与殷人尊天命、拜上帝的宗教信仰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人类主体性的觉醒。

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由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组成的原始宗教信仰体系是殷周时代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所谓自然崇拜,是指人们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迷信和膜

[收稿日期]2003-01-28

[作者简介]高春花(1964-),女,河北东光人,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王 广(1979-),男,河北辛集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拜。起源于氏族时代初期的自然崇拜在殷周时代仍很流行,人们信仰的对象涉及大自然的许多方面,包括地神崇拜、山神崇拜、河神崇拜、日月星辰诸神崇拜等等。殷卜辞中有“求年于某土”的记录。《诗经?大雅?绵》说:“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山。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月无月无,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意思是说,周人迁居到岐山脚下的时候,经过占卜问卦,才划定家园,建立国家,并对社神依时而祭,以保平安。《诗经?大雅?云汉》说:“祈年孔夙,方社不莫”,即人们年年企求丰年,从不误祭祀诸神。为了祭祀,人们带着最好的供品,就像《诗经?小雅?甫田》所说的那样“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由此可见,在殷周时代,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殷周时代有山神信仰,如《诗经?周颂》中的《时迈》和《般》篇就有“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於皇时周,陟其高山,堕山乔岳,允犹翕河。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的记载。

随着人类理性的增长,人们开始思考自身的来源,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就是这种思考的产物。图腾崇拜自母系氏族公社初期产生。殷周时期由于部族组织继续存在,故图腾崇拜犹存。殷人的图腾是“玄鸟”,《诗?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我国古代典籍《楚辞》印证了《诗经》的说法,如《天问》篇说:“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思美人》载:“高辛之灵晟兮,遭玄鸟而致贻。”周人图腾信仰的情形更为复杂。《诗经?大雅?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女原。……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史记?周本纪》的载述更为详细:“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女原。……姜女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周人的图腾很多,就目前的研究情况而言,有龙图腾、龟图腾、麒麟图腾、熊图腾、稠图腾、天鼋图腾、虎图腾、月图腾、猩图腾等等。祖先崇拜是殷周人共同具有的宗教信仰,人们崇拜祖先,不仅因为祖先繁衍了后人,而且因为人们相信已故祖先的灵魂能够保佑后人,惩恶扬善。《诗经》中的《商颂》和《周颂》充分反映了殷周时代的祭祖之风。如果说,在上述信仰的种类上,殷人和周人尚无明显区别的话,那么,在关于帝神信仰的问题上,周人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人文觉醒。

据《史记?殷本记》记载,殷王朝经历过四次“诸侯不朝”的危机。武丁执政后,大力推行具有兼容性极强的上帝崇拜作为精神支柱。《诗经?商颂?玄鸟》对此作了记载:“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十乘,大米喜是乘。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郭沫若认为,在殷人这里,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合二为一的,殷

人的帝是“至上神兼祖宗神”[2](P14)。张光直也认为:“卜辞中的上帝与先祖的分别并无严格清楚

的界限。”[3](P264)

而到了西周,周人将殷人交通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做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用代表周部族的祖先神来融合吸收上帝崇拜,为殷周时代的帝神崇拜涂抹上了浓厚的人伦色彩,从而使西周时期的意识形态具有了某种主体自觉的人文意识[4](P65)。

周人虽然有着多重信仰,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但是,这多重崇拜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和殷人不同的是,他们更多的是拜自己的祖先。孙作云先生曾对《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文王》、《皇矣》、《灵台》、《思齐》、《大明》、《下武》、《文王有声》做过考察,认为这些诗作都是周人追记族先的祭祖歌[5](P343-402)。它们采用写实性手法详细记述了周族的祖先崇拜。《生民》讲述始祖诞生的过程;《公刘》以六章的篇幅讲述了周族历史上的英雄如何经过艰难跋涉巩固江山;《绵》记载了周族的英雄古公率领族人摆脱穴居状态,定居周原创都建邑的事迹;《皇矣》则从古公受天命说起,历记太伯、王季之德业和周文王征伐崇国、密国的功业;《文19第3期高春花 王 广 由《诗经》看西周社会的人文意识

20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王》、《大明》则分别记述周文王受天命代殷商而王天下和周武王兴师伐纣的历史事件。周人的祖先崇拜在形式上的表现就是建立寺庙和整套祭祀祖先的制度。据《诗经?大雅?绵》记载,早在古公于岐山之南营筑城廓时,“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家室,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这就是说,周人早在立国之初就建立宫室以祭祀祖先。西周王国建立后,周人的拜祖活动逐渐制度化。《诗经?大雅?文王》说:“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仪刑文王,万邦作孚。”人们认为,只有时时纪念先祖,才能永保社稷安康,只有勤勉效法文王,才能得到万邦的敬仰。祭祀祖先而不是天和上帝,这已经从宗教意蕴很浓的鬼神世界向人的世界迈进了一大步。对于祖先崇拜,周人不但比殷人更自觉,而且更加制度化。在周人这里,自然、天等成了外在于人类的东西,而人类本身对于自己命运的把握则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效。其他历史文献也印证了《诗经》反映出的周人的拜祖之风。据齐思和先生在《中国史探研》中统计,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收录铭文323篇,其中西周162篇。在这些西周铭文中,有55条记周王举行册命仪式,这些仪式一般都在宫庙中进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周人祖先崇拜的自觉性和制度性特征。

在祭祀祖先这样的大事上,周人也没有心中只装着死去的祖先,而将活生生的人冷落一旁,他们很有意思地安排人与鬼神同餐共饮,在敬祖的同时,也犒劳了自己。《诗经?小雅?楚茨》这样描写道:“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祭祀酒宴上,人们备好了丰盛的食物,男女老少怀着崇敬的心情,等待着先祖的到来。“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彳且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钟鼓送尸,神保聿归。诸宰君妇,废彻不迟。诸父兄弟,备言燕私。”人们和着钟鼓的节拍,行着各种礼仪,等那先祖带着满足的神情离去,全家人围在桌前,举杯畅饮。可见,在这极庄严的祭祀活动中,竟有这么世俗的生活内容和如此活泼的人生乐趣。更为甚者,有时人们在宴饮时会暂时忘掉祖宗之事,忘情地享受交朋交友的世俗快乐。《诗经?小雅?伐木》是这样描写“朋酒斯飨”的情形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氵胥矣。”由诗中可见,人们在农余之暇,踩着“坎坎鼓我”的鼓点,迈着“蹲蹲舞我”的舞姿,是那样的满足和惬意,是那样的幸福和快乐。

二、对天命的质疑透露出人文精神的跃动

据甲骨文记载,商人的天命观念非常浓厚,人们在进行所有活动之前都要占卜问天。为击破殷人对天命神权的皈依,周人早在灭商之前就奉行“疾敬德”的原则,强调天命眷顾与人为努力的一致性,力求将德行与天命相结合,以“韦修厥德”的文王为楷模,实现了从殷商尊神到周人敬德的文化转换。在周人这里,天与天命两个概念是可以互换的。据统计,《诗经》上大约有148个天字,徐复观指出,在这148个天字中,有意志的宗教性质的天,约80余处。在《诗经》早期的诗作中,天大都具有宗教的意味,而到了《大雅》后期的诗,如《板》、《荡》、《抑》等诗,已经对天的权威发生了怀疑。如《诗经?大雅?板》说:“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诗经?大雅?瞻》说:“瞻昊天,则不我惠,孔填不宁,降此大戾。”由《诗经?小雅》透露出来的信息看,在周幽王时代,天的权威性开始大打折扣,从殷代那里承传来的宗教观念逐渐淡化。王国维先生提出,殷周之际中国文化发生过一场巨大变革,这场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宗教改革而引发的人文主义运动。以文王、周公为代表的周初文化精英由殷之代夏、周之代殷的历史,对传统宗教进行了一次深刻、彻底的反思。他们发现,“天命不僭”并非是不可超越的恒

定,倒是“天命靡常”、“惟命不于常”、“天不可信”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西周时期虽然保留了殷人许多杂乱的自然神,并像殷人那样将天命作为人们行为及其后果的不证自明的依据,但是,人们认为,天上和人间毕竟是两个世界,为了沟通这两个世界的关系,人们在天命与人事之间安插了一个中间环节,将国王视为天人之间的中介和桥梁。《诗经?周颂?桓》中“於昭于天,皇以间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周人这里充满了浓厚的“配天”思想,如《诗经?大雅?文王》中说:“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诗经?大雅?下武》中说:“三后(太王、王季、文王)在天”等等。也就是说,天命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作用于人事,而是根据人们行为是否合理作出赐福还是降祸的选择。就连夏、殷两代的废替,也都是因为统治者“惟不敬厥德”从而对这些不德的统治者进行的惩罚。对此,与《诗经》同时代的《尚书》作了印证。《尚书?牧誓》“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表达的正是天意命令并辅佐周武王罚纣的意思。也就是说,天命以人之德为依归,它对于统治者的支持,是附有严格条件的,它不会无故成就于他,也不会无故毁坏于他。《诗经?大雅?皇矣》这样写道:“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彼二国,其政不获。维此四国,爰究爰度。上帝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作之屏之,其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木列。启之辟之,其柽其椐。……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诗中虽是记述周文王受天之命取代殷商和周武王兴师伐纣的事件,但是,这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正是天命视殷商之王朝政不勤、失去民心才辅佐周代成就大业的意思。《诗经?大雅?民》:“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天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若是,明命使赋。”这里是说,因为周人自己的作为,所以天意看好周朝,为之降生出仲山甫这样有德性的大臣来辅佐周朝。在这里,天虽然是人格神,但却能够根据人的德行扬善罚恶。由此,天命与人事之间的孰轻孰重便昭然若揭。宗教要求人依神而行事,而西周社会的宗教却反其道而行之,它要求神依人而行事。《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说:“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口尊沓背憎,职竞由人。”《左传》中关于西周的记载可以与《诗经》相互印证。《左传》僖公五年,虢公之奇说:“鬼神非人是实亲,惟德是辅。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凭依,将在德矣。”在这里,社会发展变化的最终根据,并不是神秘莫测的天命,而是人的德行。这一切都意味着宗教改革和神的人文化。摒弃天命,注重人事,显然是对传统宗教的根本否定和彻底批判,是西周社会的人文因子在意识形态里的跃动。

历史发展到西周末年,由于天子和领主任意凭借天命的意志压迫百姓,所以不仅天命的权威性扫地,而且人们开始表达对天命的怨恨和抗议。《诗经?小雅?雨无正》云:“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谨,斩伐四国。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诗经?小雅?巧言》说:“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巾无。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巾无,予慎无辜。”在这种怀疑、怨恨和抗议中,人们更加真实地体察到成败祸福与人的行为的某种联系,认识到生存环境的优劣与人事活动善恶的相关关系,并最终产生了人类精神层面里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表达了人类自身某种责任的觉醒,是人文精神的更高层面的表现。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老百姓终于不再一味将其归罪于虚无缥缈的天命,而更多的是忧虑统治者的暴政,《诗经?小雅?正月》这样说道:“心之忧矣,如或结之。今兹之正,胡然厉矣?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面对仕途的诸多不如意,当朝的官吏忧人心的难测和人21第3期高春花 王 广 由《诗经》看西周社会的人文意识

22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

际关系的复杂,《诗经?小雅?正月》这样说道:“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念我独兮,忧心京京。哀我小心,忧以痒。”面对天道的无常,统治者忧自己责任的沉重,《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悠悠我里,亦孔之。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我友自逸。”应该说,忧患意识的萌发是西周社会人文主义的又一景观。

三、礼制文明的形成标志着人文主义的逐渐成熟

西周以前,礼是指宗教上一种祭祀的仪文,但到了西周,礼除了与祭祀有关外,还被赋予了更宽泛的内容。《诗经》中一共出现九个礼字,除两个仍与祭祀有关外,其余七个礼字,都带有规范宇宙和人生的人文意蕴。

礼起源于远古人们的祭祀活动。许慎《说文》认为,“礼,履也,所以祀神致福也。从示从丰,丰亦声。”在《说文解字》卷五中,他进一步考证说,“丰,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读与礼同”。徐灏《说文解字注签》说:“礼之名起于事神,引伸为凡礼仪之礼……”郭沫若指出:“大概礼之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6](P93-94)钱穆在谈到礼的演变过程时也说:“礼本是指宗教上一种祭神的仪文。……中国古老的宗教,很早便为政治意义所融化,成为政治上的宗教了。因此宗教上的礼,亦渐变为政治上的礼。……中国古代的政治,也很早便为伦理意义所融化,成为伦理性的政治,因此政治上的礼,又渐变而为伦理上的,即普及于一般社会与人生而附带有道德的礼了。”[7](P60)关于夏商周三代之礼,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在《文史通义?原道上》中,章学诚说:“周公成文武之德,适当帝全王备,殷因夏监,至于无可复加之际,故得籍为制作典章,而以周道集古圣之成,斯乃所谓集大成也。”也就是说,周礼之所以被称为三代之礼的集大成者,是因为周礼的典章更加完备,更多地摆脱了巫教的痕迹。李泽厚认为,周礼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8](P8)。西周中期以后,随着封建国家的逐渐确立,表达宗法道德关系的礼制也逐渐摆脱原始宗教的仪式,向世俗世界的道德关系发展。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殷周制度论》中分析周代宗法封建制的精神时,认为“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礼记?表记》论述三代之礼时说:“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愚而蠢,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示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清,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由此可以看出,夏、商、周的文化价值重心是由尚自然淳朴和天命鬼神向礼制文明演进的。《诗经》记载了这种礼制文明的演进过程。《诗经》对西周前期历史记载中,礼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与祭祀有关的宗教情感以及祭祀的仪节,人们为了祈求福祉、消弭灾祸,将最能表达崇敬之心的饮食贡献给各路神灵。祭祀活动庄严而隆重,祭祀仪式热烈而虔诚。《诗经?小雅?楚茨》和《诗经?周颂?丰年》是这样记载的:“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神保是格”,“礼仪既备,钟鼓既戒”,“为酒为醴, 界祖妣,以洽百礼”。而对西周中后期历史中,礼的含义开始超越祭祀之事,被赋予了更宽泛的内容。在这里,礼不仅是指饮酒筵乐,而且也指人际伦理。《诗经?国风?相鼠》说:“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通耻)。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当礼与人的廉耻、威仪相联系,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据

时,礼便超出了宗教的范围,成了某种德行标准。周公是灭殷兴周的历史见证人,也是制礼作乐的主要参与者。他不仅辅佐武王伐纣成功,辅佐年幼成王摄政当国,而且从治国方略到王位继承,从诸侯朝观天子到百姓婚丧嫁娶、从将士出征到节日庆贺等方面作了许多礼制规定。《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逸周书?大聚》记载武王克殷后命周公“营邑制”云:“以国为邑,以邑为乡,以乡为闾,祸灾相恤,资丧比服。五户为伍,以首为长;十夫为什,以年为长;合闾立教,以威为长;合族同亲,以敬为长。”由此可见,周公不仅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建构方式,而且确立了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礼制原则。古代社会的礼制,经由夏礼和殷礼,到了西周逐渐成熟和完备,西周社会的礼制被解释为“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就连孔子也高度赞扬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当然,西周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决不是礼制文明一统天下,而是存在着这样一个奇特现象,即在思想界,宗教和礼制文明合为一体,共同组成了主流意识形态,或者说宗教和礼制文明一体两面,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诗经》文本反映的情况看,礼的形而上意义还远没有被认识,礼的规定还多停留于生活表象的层面,就像徐复观所认为的那样:“《诗经》上言‘礼’,多和‘仪’连在一起,或多偏重于仪的意义,这是由祭祀仪节……的意义,互相结合而来,是重在生

活的形式方面。”[9](P45)但是,西周社会的礼制文明毕竟是对殷朝宗教迷信的一种反动,是人文

主义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牟钟鉴.走近中国精神[M ].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2] 郭沫若.青铜时代[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3]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 ].上海:三联书店,1999.

[4] 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M ].济南:齐鲁书社,2001.

[5]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6] 郭沫若.十批判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3.

[7] 钱穆.中国文化导论[M ].上海:三联书店,1994.

[8]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 ].上海:三联书店,2001.

(责任编辑 柯昊)

A Study on Humane Consciousness of the Xizhou Dynasty From "the Book of Songs "

GAO Chun -hua 1,WANG Guang 2

(1.T he Colleg e of M ar x ism ,the P eop ie 's U niv er sity of China ,BeiJ ing 100872;

2.T he College of P olitical Science and L ow ,H eBei U niv er sity ,BaoD ing ,H eB ei 071002)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 f China ,the age of Xizhou dynasty is the daw ning era w hen hum ane consciousness w as aw akened .T he ear liest co llectio n of poems in China -"T he Bo ok o f Song s "reco rded the aw akening of humane conscio usness .Stressing of ancestry w orship in belief system sho w ed the aw akening o f hum an subject .Quering destiny demo nstr ated the activeness of humane spirit .Form ing of etiquette civ ilization marked the gr adual ripening of humane consciousness .

Key Words :Xizhou dynasty ;religio n ;etiquette ;humane co nsciousness 23第3期高春花 王 广 由《诗经》看西周社会的人文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诗三百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 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 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 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 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比兴手法在我国 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 《盘庚》 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 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 金文 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 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 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 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 片断记录。 《春秋内传》 1、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2、《左传》一书,丰富多彩。主要内容不外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其次则天道、鬼神、 灾祥、占筮、占梦之事。 《春秋外传》 1、即《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而主要在记言,故名《国语》。 2、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战国策》 1、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2、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 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 复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 的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 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d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 《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观点。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他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和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诗经》 1.305首;黄河流域为中心=河南 2.流传:周代礼乐文化的核心;孔子教学的教材;三家诗;毛诗 3.内容;祭祖诗;颂史诗;农牧诗;宴会诗;怨刺诗;征役诗;婚恋诗 4.风=十五国风、雅=二雅、颂=三颂 5.艺术性 (1)表现手法:赋比兴 (2)结构:重章;叠句;叠词 (3)音乐性:反复 6.文学地位和影响 (1)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 (2)多为主观抒情言志之诗——中国古代诗学言志缘情 (3)现实性、思想性 (4)多用比兴,借景抒情 《氓》赋比兴、重章叠句和叠词;中国第一首叙事诗,抒情色彩浓厚《蒹葭》重章叠句 《采薇》内容形式相得益彰 《离骚》艺术美——意境奇美、节奏参差、方言之美

《左传》VS《春秋》 1.记史多了13年 2.叙事更详尽 3.历史文学化: (1)内容情节化、细节化 (2)叙事手法多样化 (3)刻画人物鲜明化 (4)语言文艺化 4.褒贬手法不同 (1)春秋笔法 (2)左传加评论 《左传》长于叙事、编年体历史著作、以记事为主 《国语》 国别体、记言为主、写人趋向于传记写法,总体文学成就低于《左传》 《战国策》 国别体;以记述人物活动为主线的散文篇章; 艺术特点更表现在人物说辞的妙绝和魅力。 语言艺术“辩丽横肆”、善于攻心、善用譬喻

《老子》智慧之书、箴言体。 孙武《孙子》思维严谨、用词准确为特征。 孔子《论语》语录体散文,以记言为主,词约义丰。 《墨子》 《孟子》 语录体散文;由孟子与其门生共同述作、弟子笔录; “仁政”“性善论”; 对话辩论艺术:善用譬喻(比喻、排比) 《庄子》“寓言”艺术;怪异浪漫、夸张。 三言体:寓言、重言、厄言 《韩非子》犀利峻峭,长于分析;善于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 屈原楚辞《离骚》 多用隐喻和象征;——后世美人诗、弃妇诗、闺怨诗 其品格、追求、发愤以抒情的创作精神影响后代作家; 创楚辞一体,其形式、手法、构思在文学史上有开辟之功——催生辞骚之体 构思的神话般想象 宋玉辞赋 《九辩》楚辞作品 《登徒子好色赋》写美人:创新继承;赋:以描写为主、极尽铺张;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 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 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 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 “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 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 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认为 《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 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著名的农事诗。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 休无止的辛苦劳作。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的史料价值。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其分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一 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南宋郑樵就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风,是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中国古代文学史【诗经】重点难点

《诗经》 诗经中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作品 周民族的史诗:如《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便是其中的优秀篇章。这些诗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的诞生、成长及对农业生产的贡献写起,中间叙述周人远祖公刘率众由邰迁豳和太王古公□父由豳迁居岐下建国立业的事迹;然后写文王伐密、伐崇,受命安天下;最后写武王伐纣、扬威克商,建立周王朝。这组诗歌颂了周民族创业开国的英雄人物和先王,较为完整地描述了周人的起源、发展和建国史,是珍贵的历史画卷。 《诗经·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 寓意于景,借景抒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往日离家出征,杨柳轻柔,随风而舞。如今返回故乡,纷纷雪花,漫天飘飞。 这是一首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依依”乐景,使人有“春天”,“新婚”之感,可以以“依依”来写回归,更添其几分哀伤。昔日杨柳满岸,而今还是看见杨柳,便觉得大不如以往了,同样的一种事物,因为时节不同,又因为人的感情不同,以致构造了两个不同的场景,所以可说情融于景了。 “霏霏”冬景,实乃悲景,更体现出了战后之悲。 且这一章押韵,读起来很上口,而且用了许多的叠字。 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都是少有的名句。 总言全章的艺术特色应该是以乐景写悲。 诗经东山 翻译: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我在东方说要回,我的心向往西方好伤悲。缝制一身新衣,不用再衔木棒。蠕动的毛虫,长期在桑林野外。卷缩成团独自睡,钻在兵车下。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瓜蒌的果实,挂在房檐上。土憋虫在屋裏跑,喜蛛在门上结网。田舍旁的空地变成野鹿的活动场所,还有闪闪发光的萤火虫。这并不可怕呀,倒使人更加思念呀!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鹳鸟鸣叫在小土堆上,妻子唉叹在屋裏。清除走障碍物,我家征人要到了。圆圆的苦瓜,长久放在柴堆上。自从我们不相见,到今天已经三年。我从征去东山,很久未回家。现在我从东方返回,细雨弥漫。黄莺正在飞翔,闪闪发光的羽毛。这人女子出嫁时,黄白色花马去迎娶。她的母亲为她系佩巾,繁多的仪式一个个。她新婚时非常美好,现在时间久了会怎样呢? 评析:《东山》是一首征人在解甲回家途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写主人公在回家途中悲喜交加的心情。写出了解甲归田之喜,反映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说明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的灾难。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4《诗经》的内容

第四节《诗经》的内容 《颂》用于庙堂祭祀,主要是颂赞之作。《雅》出自各级贵族之手,内容主要是颂赞和怨刺。《大雅》的作者地位较高,诗的内容多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有些作品属于周朝的史诗。《小雅》的作者多为下层贵族,他们通过咏叹自己的生活,表达对王朝政治的看法。《国风》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广泛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 1、颂赞诗 《周颂·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周颂·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2、怨刺诗 《二雅》对现实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朝政方面。 诗人为国事而忧愤,对当权者提出激切的劝谏。如《大雅·瞻卬》、《大雅·荡》、《小雅·巧言》、《小雅·巷伯》。这些作品都敢于大胆地针砭时弊,带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和讽喻特色,它对后代文人诗歌影响很大。 《国风》中的怨刺诗反映社会下层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诗人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状况写起,抨击现实的不公,揭露当时严重的贫富对立。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揭露和讽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是《国风》中怨刺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齐风·南山》、《鄘风·相鼠》。《秦风·黄鸟》批判了秦穆公用人殉葬的残忍行为。 3、征役诗 A、战争:如《小雅·采薇》、《小雅·出车》。 《秦风·无衣》表现秦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戎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B、《诗经》中很多作品表现征役之苦。 《唐风·鸨羽》、《邶风·式微》、《小雅·北山》、《卫风·伯兮》。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1.概述先秦文学的发展历程。 2.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3.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二章神话 1.举例叙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具体作品,试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特征。 3.结合《鲧禹治水》、《女娲补天》,谈谈上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 4.名词解释:神话。 第三章《诗经》 1.《诗经》的集结与成书的大致情况如何? 2.《诗经》是如何分类与编排的? 3.汉代的传《诗》的情况如何? 4.《诗经》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5.结合作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6.举例论述、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7.《诗经》的语言和形式特点有哪些? 8.从《大雅·生民》、《王风·黍离》、《秦风·蒹葭》、《卫风·氓》、《豳风·七月》、《小雅·采微》、《王风·君子于役》中,选择两篇进行赏析。 9.名词解释:《诗经》、“诗之六义”、赋比兴、风雅颂、三家诗、毛诗、毛诗序。 第四章历史散文 1.简述《尚书》的文学价值。 2.简述《春秋》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3.简述《左传》的基本思想。 4.试论《左传》的主要文学成就。 5.举例论述《左传》战争描写的特点。 6.选择《左传》中《晋公子重耳之亡》,或《晋楚城濮之战》进行分析。 7.《国语》的主要艺术特点有哪些? 8.简析《国语·邵公谏弭谤》的艺术特点。 9.举例论述《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10.选择《战国策》中《苏秦始将连横》或《冯谖客孟尝君》进行分析。 11.名词解释:《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第五章诸子散文 l.谈谈你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简论《论语》的艺术特点 3.简述《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 4.什么是“三表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填空题汇编

填空题一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2.《诗经》被称为“经”是在汉代 3.《诗经》全书共有(305篇)。 4.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司马迁)。 5.《诗经》在当时被划分为“风、雅、颂”,其划分的主要标准是(音乐)。 6.《诗经》用作宗庙祭祀舞曲的是(颂)。 7.“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 8.汉代“四家诗”指(齐鲁韩毛)。 9.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通行的《诗经》属于(毛诗)。 10.《诗经》最基本的句式是(四言)。 11.《诗经》中写男青年对河边采集荇菜的一位女子的相思,想象着和她相爱的诗篇是(周南·关睢)。 12.《诗经》中描绘了一个美丽清泠、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刻画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的诗篇是(秦风·蒹葭)。 13.《七月》是一首(农事诗)。 14.汉代儒学家中为“毛诗”作笺的是(郑玄)。 15.《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16.道家学派开创者是(老子)。 17.《庄子》今存(52篇)。 18.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荀子)。 19.《劝学》的作者是(荀子)。 20.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尚书》)。 21.《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22.《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23.《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24.被称为《春秋外传》的是(《国语》)。 25.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26.《国语》(以记言为主)。 27.记录先秦纵横家言论和谋略的一部书是(《战国策》)。 28.《战国策》的编订者是(刘向)。 29.《九歌》共( l1篇)。 30.《九章》共(9篇)。 31.战国中后期,屈原根据民间祭祀歌所加工而成的作品是(《九歌》)。 32.一口气提出170多个问题的屈原的长诗是(《天问》)。 33.屈原之后最有成就的楚辞作家是(宋玉)。 34.《九辩》的作者是(宋玉)。 35.把《楚辞》编定成书的人是(刘向)。 36.“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荀子的文章)。 37.《七发》的作者是(枚乘)。 38.最早奠定汉大赋体式的作品是(枚乘的《七发》)。 39.开创汉大赋写作体式的人是(枚乘)。 40.把汉大赋推向高峰的人是(司马相如)。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学考试大纲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自学考试大纲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内容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四编。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学自先秦至五代的发生发展历史,把握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为进一步学习各种选修课程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综合运用: ①中国神话的特征。 ②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 1.识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

国风、小雅、大雅、颂。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 识记: ①采诗说。 ②献诗说。 ③删诗说。 理解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意义。 3.《诗经》的流传 识记:《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 理解:《诗经》的流传。 第二节社会政治诗 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简单运用:简要说明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诗的具体内容。 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简单运用:简要说明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的具体内容。 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 简单运用:简要说明其具体内容。 4.称颂执政者的诗 简单运用:简要说明其具体内容。 第三节情爱诗 1.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 理解:大胆直爽与温文典雅的两种风格。 2.反映与爱情婚姻相关社会问题的诗 简单运用:简要说明其具体内容。 综合运用:《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第四节史诗及其他 1.史诗 识记:最著名的五篇周人史诗。 综合运用: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 2.农事诗及其他 理解: ①《七月》的内容梗概。 ②《苤莒》的艺术特点。 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 简单运用: ①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导论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著、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 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三.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答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2)赋、比、兴的艺术手段。 ①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②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③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就兴与诗歌情思的关系而言,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①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②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③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④语言也很有特色。一是词汇十分丰富,二是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2.(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3)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3.(1)雄辩色彩。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人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便对方心悦诚服;二是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被纳入机彀,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两个特点在文中配合,构成了孟子的雄辩。 (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 4.(1)奇幻谲诡的想象。 (2)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3)细腻逼真的描写。 (4)谐趣和讥刺横生。 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

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中国神话的分类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显示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的探索精神。 (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表达了最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3)洪水神话:鲧(gǔn)禹治水——集中体现了先民与自然作斗争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来的智慧。 (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表现了反抗精神。 (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 (6)英雄神话:夸父逐日——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总结:中国古代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诗经》的文学成就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诗经》的文学成 就 《诗经》的文学成就 简单使用: 一、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 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 重要特点。 1. 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 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 2. 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关雎》)。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 良人”。 3. 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 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1.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 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产生两种情况:①词 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 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增强了抒情效果。②改变字词 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

2.《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 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 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3.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诗经》用韵的一 些规律,实际上成为后代诗歌音韵圭臬。 4.语言很有特色。①词汇丰富; ②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 大量使用,如:“窈窕”、“参差”、“关关”。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综合使用:(综合简述题) 一、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1. 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 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 2. 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关雎》)。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 良人”。 3. 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 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 1.赋是《诗经》中使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能够是直接叙事,也 能够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能够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①直接叙事 的如:《七月》。②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先勾勒春日和煦的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