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及其评价(doc 9页)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及其评价(doc 9页)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及其评价(doc 9页)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及其评价(doc 9页)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及其评价

在内部控制标准制定方面,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SO)一直是国际公认的权威机构,自其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内部控制标准的制定,引导和代表着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1992年,COSO提出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经过十多年的应用.已成为业界普遍认可的一个标准。2004年9月,COSO又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它既是对《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超越,也标志着内部控制的转型,在内涵界定、目标体系、构成要素等方面都进行了拓展和延伸。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性质(nature)与定位

这些年来.一系列财务失败事件的发生以及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关注,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框架以便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2001年,COSO开展了一个项目,委托普华永道开发一个对于管理当局评价和改进他们所在组织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但在开发这个框架期间,又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企业丑闻和失败事件,投资者、公司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因此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采用新的法律、法规和上市准则来加强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呼吁。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提供关键原则和概念、共同的语言以及明晰的方向和指南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美国在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其他国家也已经通过或正在考虑类似的立法。这部法律扩充了长期持续的对公众公司保持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要求管理当局证实、并由独立审计师鉴证这些制度。2004年9月,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它拓展了内部控制框架,更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按照COSO 的设想,他们不打算、也的确没有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取代内部控制框架,而是将内部控制框架纳入其中,公司不仅可以借助这个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来满足它们内部控制的需要,还可以借此转向一个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性质

COSO在其报告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限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与内部控制相比,企业风险管理补充了两个内容:一个是战略目标;一个是风险控制。

COSO在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界定中重点强调了七个属性和理念:(1)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持续流动于企业之内:(2)企业风险管理是由组织中各个层级的人员来实施的;(3)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于战略制定的过程中;(4)企业风险管理贯穿企业整体,在各个层级和单元应用,还包括采取企业整体层级的风险组合观;(5)企业风险管理旨在识别那些一旦发生将会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把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量以内;(6)企业风险管理能够向一个企业的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提供合理保证:(7)企业风险管理力求实现一个或多个不同类型但相互交叉的目标。

COSO秉承了其“整合”的思路,给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宽泛的定义,通过提炼对公司和其他组织风险管理的关键概念,为不同组织形式、行业和部门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另外,它直接关注特定主体既定目标的实现,并为界定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

COSO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应发挥以下作用:

(1)衔接风险容量(risk appetite)与战略。管理当局在评价战略方案、设定相关目标和建立相关风险的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所在主体的风险容量。

(2)增进风险应对决策。企业风险管理应能提高企业选择风险应对策略的准确性。

(3)抑减经营意外和损失。主体识别潜在事项和实施应对的能力得以增强,抑减了意外情况以及伴随而来的成本或损失。

(4)识别和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多重风险。每一家企业都面临影响自身不同组成部分的一系列风险,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有效地应对交互影响,以及整合式地应对多重风险。

(5)抓住机会。通过全面考虑潜在事项,促使管理当局识别并积极地把握机会。

(6)改善资本配置。获取强有力的风险信息,以使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评估总体资本需求,并改进资本配置。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位

COSO在界定企业风险管理时,明确了两个所属关系:(1)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2)企业风险管理是管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要素都是管理层经营一个企业所做的事情。但是,并非管理层做的事情都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在管理层的决策与相关管理行为中应用的许多判断,尽管是管理过程的组成部分,但不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例如,确保有一个适当的目标设定过程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关键组成要素.而管理层选择的特定目标不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在适当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做出反应

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而所选择的特定风险应对策略和相关的资源配置不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确定和实施控制活动以确保管理层选择的风险应对策略得到有效的实施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而所选择的特定控制活动不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COSO在2003年10月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草稿)》中列示了一般管理行为。并指出哪些构成了企业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包括那些能够使管理层依据可靠信息做出风险基础决策的管理过程.但是.从一系列适当的选择中选出的特定决策不会决定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

另外,普华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一个GRC(Governance,Risk,Compliance)模型。该报告认为,组织可以通过把GRC战略性地整合进它们的经营中,以形成一个可以对企业进行管理的道德和经营框架。这个框架包括治理(Governance)、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和遵守(Comphance)三个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位。在这个框架中,治理活动包括设定经营战略和目标,确定风险偏好,建立文化和价值观。制定内部政策和监督绩效;风险管理活动包括识别和评价那些可能会影响目标实现能力的风险,应用风险管理来获得竞争优势和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和控制活动;遵守活动包括遵照目标经营,确保遵守法律和法规、内部政策与程序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委托。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体系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提出了四类目标:(1)战略(Stntegic)目标,即高层次目标,与使命相关联并支撑使命;(2)经营(operations)目标,高效率地利用资源;(3)报告(reporting)目标,报告的可靠性;(4)合规(compliance)目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

在这个目标体系中,增加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所没有的一类目标:战略目标。虽然是平行的方式列示,但是,战略目标在这个目标体系中是最高层次的,其他三类目标都应当从属于战略目标。都是在为战略目标服务。

此外。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报告目标也有所拓展。在内部控制框架中,报告指的是公布的财务报表.报告目标主要关注公布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而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报告包括由企业编制、向内部和外部散发的所有报告。而且,范围也从财务报表的财务信息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非财务信息。尽管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并没有明确表示其遵守目标与内部控制的遵守目标有什么不同,但是,负责拟定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普华在其2004年的一份名为《整合——驱动绩效》(Integrity-Driven Performance)的报告中认为:“主要关注遵守法律、法规的传统合规方法是不充分的,遵守内部治理、道德与风险标准和政策在防止遭受与声誉相关的风险方面更有效。”该报告对“遵守”的内涵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一个新视角的“遵守”,给出了一个遵守风险的新定义。遵守风险是指“由于没有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内部规则和政策以及顾客、雇员和社会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期望而导致对组织的经营模式、声誉和财务状况产生损害的风险”。

此外。内部控制整合框架1994年补充的“保护资产”目标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并没有单列,因为COSO认为,这个目标的内容已经分别包含在了上述几类目标之中。

对于目标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一样.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且,对于不同的目标所提供合理保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对于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而言,因为有关报告的可靠性和符合法律、法规的目标在主体的控制范围之内,所以

可以期望企业风险管理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是,对于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而言,由于这些目标的实现还取决于一些不在主体控制范围之内的外部事项,所以,企业风险管理可以提供合理保证的是对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即管理当局以及承担监督职能的董事会能够及时地了解企业目标实现的进展情况。

三、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构成

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它们源自管理当局的经营方式,并与管理过程整合在一起。

(1)内部环境。管理当局确立关于风险的理念,并确定风险容量。所有企业的核心都是人(他们的个人品性。包括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以及经营所处的环境,内部环境为主体中的人们如何看待风险和着手控制风险确立了基础。

(2)目标设定。必须先有目标,管理当局才能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潜在事项。企业风险管理确保管理当局采取恰当的程序去设定目标,并保证选定的目标支持主体的使命并与其相衔接,以及与它的风险容量相适应。

(3)事项识别。必须识别可能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它包括表示风险的事项和表示机会的事项,以及可能二者兼有的事项。机会被追溯到管理当局的战略或目标制定过程。

(4)风险评估。要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以便确定管理的依据。风险与可能被影响的目标相关联。既要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也要对剩余风险进行评估,评估要考虑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

(5)风险应对。员工识别和评价可能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回避、承担、降低和分担风险。管理当局选择一系列措施使风险与主体的风险容限和风险容量相适应。

(6)控制活动。制定和实施政策与程序以确保管理当局所选择的风险应对策略得以有效实施。

(7)信息与沟通。主体的各个层级都需要借助信息来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广泛意义的有效沟通包括信息在主体中向下、平行和向上流动。

(8)监控。整个企业风险管理处于监控之下,必要时还会进行修正。这种方式能够动态地反应风险管理状况,并使之根据条件的要求而变化。监控通过持续的管理活动、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单独评价或者两者的结合来完成。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与内部控制框架相比,在要素构成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以“内部环境”取代“控制环境”,在“内部环境”中引入了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偏好两个概念。风险管理理念是一套共享的观念和态度,它标志着企业考虑风险时的特征,反映了企业的价值观。影响着企业的文化和经营方式。风险偏好反映了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并影响着企业的文化和经营方式。另一个变化是企业风险管理更加关注风险.拓展了内部控制框架的风险评估要素,进一步细分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四个要素。COSO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与1999年英国制定的特恩布尔报告中的风险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在结构方面,COSO沿用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通过三维矩阵表现构成要素与目标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四类目标用纵向的栏表示,八个构成要素用横向的

列表示,而一个主体内的各个单元则用第三个维度表示。这种表示方式使使用者既能够从整体上关注一个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也可以从目标类别、构成要素、主体单元,甚至其中任何一个分项的角度去加以认识。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和目标既是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依据.也是评价其有效性的标准。认定一个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是在对八个构成要素是否存在并有效运行进行评估的基础之上所做的判断。构成要素如果存在并且正常运行,那么就可能没有重大缺陷,表示风险被控制在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当企业风险管理分别在四类目标中的每一类下都被确定为有效时,就可以合理保证董事会和管理当局了解主体实现其战略和经营目标、主体的报告可靠性以及适用的法律和法规被遵循的程度。此外,八个构成要素在每个主体中的运行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例如,在中小规模主体中的应用可能不太正式,不太完备。尽管如此,当八个构成要素存在且正常运行时,依然表示小规模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呈有效状态。

四、启示与借鉴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再一次强调了系统的概念,即在实施企业整体风险管理过程中,主体中的每个人都对企业风险管理负有责任:首席执行官(CEO)负有首要责任,并且应当成为主人:其他管理人员支持主体的风险管理理念,并在各自的责任范围内依据风险容限去管理风险;风险官、财务官、内部审计师等通常负有关键的支持责任;主体中的其他人员负责按照既定的指引和条例去实施企业风险管理;董事会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并察觉和认同主体的风险容量。很多外部集团,例如顾客、发售商、商业伙伴、外部审计师、监管者和财务

分析师,常常提供影响企业风险管理的有用信息,但是他们不对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承担任何责任。

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可以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对企业的董事会来说,董事会应当与高级管理人员讨论主体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并提供所需的监督。董事会应当确信知悉最重大的风险,以及管理当局正在采取的行动和如何确保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董事会应当考虑寻求内部审计师、外部审计师和其他方面的参与。对企业的高层管理当局来说,首席执行官应把业务单元(business unit)领导和关键职能部门人员召集到一起,评估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和有效性。对企业中的其他人员来说,应该考虑如何履行各自的职责,并与更高层的人员讨论有关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看法。内部审计师应该考虑他们关注企业风险管理的范围。对监管者来说,《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可以增进有关企业风险管理的共识,为监管者在对他们所监管的主体采用规则或指南等形式设定期望或进行检查时提供参考。对于为财务管理、审计和相关领域提供指南的规则制定机构和其他专业组织来说,可以根据《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消除概念和术语方面的差异,达成共识。

最新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资料

一、导言 中航油巨亏事件,对国内外相关各方都产生了重大冲击和深远影响。由于中航油的国企背景,该事件对我国的国家信用以及我国企业海外上市前景都产生了负面作用。与中航油事件几乎同期发生在国内的伊利股份高管被拘风波、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被捕以及金正数码和深圳石化原董事长被捕等事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就在此时,国际著名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即Treaday委员会)于2004年年底,针对国际企业界频繁发生的高层管理人员舞弊现象,废除了沿用很久的企业内部控制报告,颁布了一个概念全新的COSO报告:即《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简称ERM)。此报告虽然保留了部分传统内部控制的某些概念,但不论在框架上、还是在要素方面,均有相当大的突破。 在如此赞誉之下的新内部控制框架,它出台的背景与动机又是什么?其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它能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改善带来什么意义?这是我们需要分析的内容。 二、COSO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解读

内部控制理论是随着企业内控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理论阶段(储稀梁,2004)。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经理协会(FEI)、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和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五大学会共同组成的Treadway 委员会,于1992年发表,并于1994年修订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进入了整体框架的新阶段,并被世 界上许多企业所采用。尽管如此,理论界和实务界还是认为该内部控制框架有些局限性,如对风险强调不够,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与企业的 风险管理相结合(朱荣恩,贺欣,2003)。2004年10月份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框架就是在1992年报告的基础上,结合《萨班斯一奥克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的相关要求扩展研究得到的。与传统内部控制内容相比,新框架有了较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内涵的发展 1992年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一个受到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过程,该过程的设计是为了提供实现以下三类目标的合理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内部控制的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1)是一个过程;(2)受人为影响;(3)为了达到三个目标;(4)合理保证。 这个定义尽管非常宽,但从某种角度来说,又比较模糊,存在某些片面性。故原COSO报告1992年出版后不久,就有声音批评该报告缺

公司风险管控制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 (3) 第三章风险辨识 (5) 第四章风险分析 (6) 第五章解决方案 (7) 第六章风险评估报告 (10) 第七章报告与预警 (11) 第八章风险与危机的处理 (11) 第九章监督与考核 (13) 第十章风险管控文化 (14) 第十一章附则 (14)

第一部分风险管控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增强公司竞争力,保证公司安全、稳健、持续发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公司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按类型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风险管控,指公司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公司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控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控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控体系(包括风险管控策略、风险管控措施、风险管控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控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控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条公司开展风险管控力求实现以下风险管控总体目标: (一)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二)确保内外部,尤其是公司与股东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包括编制和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 (三)确保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及医药行业相关规定; (四)确保公司有关规章制度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重大措施的贯彻执行,保障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 (五)确保公司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公司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第五条风险管控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风险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公司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风险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附录部分中文版

P109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和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之间的关系 1992年,COSO(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赞助组织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该框架建立了内部控制结构,并提供评价工具,从而使企业和其他主体可以评估其控制系统。该框架定义了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的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一个过程,该控制过程受到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职工的影响,旨在提供合理保证,以实现下列目标: ?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本附录概述了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间的关系。 对内部控制的拓展 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容则更为深入,它扩展和详述了内部控制的范畴,这使企业风险管理成为了更加全面关注风险的更加健全的概念。由于企业主体和其他组织只关注自身的内部控制,从而使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仍然有重要的影响。 目标分类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细分了三种目标—运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和合规性目标。企业风险管理也细分了三种类似的目标类别—运作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在内部控制框架中,报告类别被认为与公布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相关。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报表的范畴被明显的扩展,涉及了主体编制的所有在内部和外部使用的报表。包括管理层内部使用的报告和那些对外发布的报告,以及给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报告和监管申报材料等, 其范围也从财务报表拓展为不仅包含更加广泛的财务信息,而且还包含非财务信息。 P110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增加了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即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来源于主体的规划,同时运营、报表和合规性的目标都要与之一致。企业风险管理被应用于战略制定以及其他三类目标的实现。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还引入了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概念。风险偏好是在主体实现目标或制定规划过程中所愿意承担的广义风险的数量,它为战略制定及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参考。在确定风险承受能力过程中,管理层需考虑相关目标的重要性,并将其与企业风险偏好相协调。在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经营有助于确保该主体能保持在它的风险偏好之内,进而确保该主体将会实现其目标 风险组合观点 风险组合未包含在内部控制框架之内。对企业内每个单位而言,其风险可能落在该单位的风险容忍度范围内,但从企业总体来看,总风险可能超过企业总体的风险偏好范围。因此,应从企业总体的风险组合的观点看待风险。 组成部分 在加强关注风险的同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扩展为四个组成部分—目标设定(内部控制的先决条件)、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 内部环境 在论述环境组成方面,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讨论了一种主体风险管理理念,即一整套共同的信念和态度。描述了主体如何考虑风险,反映了它的价值观,并影响其文化和经营风格。如上所述,此框架包含了风险偏好的概念,风险承受能力更加明确的印证了这一点。 考虑到董事会的决定性作用及其构成,为了使企业风险管理更加有效,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

xx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xx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xx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总部机关、直属机构、全资和控股子公司,以下统称“各单位”。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影响。 第四条本制度所称“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战略目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最大限度减少或降低风险损失,为实现公司发展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第五条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辨识与评估、选择风险管控策略、制定并实施风险管控方案、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实施评价监督与改进等内容。 第二章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 第六条公司董事会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一)人员组成 主任委员:董事长 副主任委员:总经理 委员:董事会成员 (二)主要职能 1.制定风险管理工作规划,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指导重大风险

管控工作; 2.审议并向董事会提交风险管理工作报告; 3.审议年度风险管理工作的计划、风险评估结果、重大风险应对方案等; 4.组织对公司拟进入的行业和产业进行风险评估; 5.审议公司范围内重大决策、投资等项目的风险评估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依据; 6.推动公司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 €24429 5F6D 彭M33721 83B9 莹-g24706 6082 悂 7.办理董事会授权的有关风险管理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风险管理办公室 公司成立风险管理办公室,与审计部合署办公,在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一)人员组成 主任:公司分管领导 副主任:审计部部长 成员: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审计部分管副部长、审计部风险管理专责人员。 (二)主要职能 1.负责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2.负责拟定年度风险管理工作计划; 3.负责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重大风险管控情况; 4.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各单位专项风险评估工作; 5.负责组织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专责人员的业务培训; 6.负责起草年度风险管理工作报告; 7.完成公司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有关工作。 第八条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按照风险管理工作要求,成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明确风险管理专职人员与岗位职责,完善风险管理流程。 第三章风险辨识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及其评价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及其评价 在内部控制标准制定方面,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SO) 一直是国际公认的权威机构,自其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内部控制标准的制定,引导和代表着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1992年,COSO提岀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经过十多年的应用.已成为业界普遍认可的一个标准。2004 年9月,COSO又提岀了《企业风险管理一一整合框架》,它既是对《内部控制一一整合框架》的超越,也标志着内部控制的转型,在内涵界定、目标体系、构成要素等方面都进行了拓展和延伸。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性质(n ature)与定位 这些年来.一系列财务失败事件的发生以及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关注,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 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框架以便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2001年,COSO开展了一个项目, 委托普华永道开发一个对于管理当局评价和改进他们所在组织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但在开发这个框架期间,又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企业丑闻和失败事件,投资者、公司员工和其他利益相 关者因此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采用新的法律、法规和上市准则来加强公司治 理和风险管理的呼吁。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提供关键原则和概念、共同的语言以及明晰的方向和指南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美国在2002 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其他国家也已经通过或正在考虑类似的立法。这部法律扩充了长期持续的对公众公司保持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 , 要求管理当局证实、并由独立审计师鉴证这些制度。2004 年9 月,COSO 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它拓展了内部控制框架,更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按照COSO 的设想,他们不打算、也的确没有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取代内部控制框架,而是将内部控制框架纳 入其中,公司不仅可以借助这个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来满足它们内部控制的需要,还可以借此转向一

公司风险控制制度

为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提咼风险防范能力,保证企 业安 全稳健运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根据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结合生产经营和管理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旨在企业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1. 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2. 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沟通的真实、可靠。 3. 确保法律法规的遵循。 4. 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益及效率。 5. 确保企业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使其 不因 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二、 企业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 响。 三、 按照企业目标的不同对风险进行分类,分为战略风险、经营 风 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1. 战略风 险: 实现的负面因素。 2. 经营风 险: 3. 财务风 险: 舞弊风险。 (1) 财务报告失真风险。没有完全按照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 度的 规定组织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没有按规定披露相关信 息,导致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 (2) 资产安全受到威胁风险。没有建立或实施相关资产管理制 度, 导致企业的资产如设备、存货、有价证券和其他资产的使用价值 和变现能力的降低或消失。 (3) 舞弊风险。以故意的行为获得不公平或非正当的收益。 4. 法律风险:没有全面、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影响 合规性目标实现的因素。 四、 按风险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机会, 风险可分为纯粹风险和机 会没有制定或制定的战略决策不正确, 影响战略目标 经营决策的不当,妨碍或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的因素。 包括财务报告失真风险、资产安全受到威胁风险和

企业风险管理架构(doc 143页)

企业风险管理架构(doc 143页)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2004年9月

目录 内容摘要 (4) 1 定义 (10) 2 内部环境 (31) 3 目标设定 (44) 4 事项识别 (54) 5 风险评估 (65) 6 风险应对 (75) 7 控制活动 (84) 8 信息与沟通 (94) 9 监控 (106) 10 职能与责任 (118) 11 企业风险管理的局限 (132) 12 该做些什么 (138)

内容摘要 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前提是每一个主体的存在都是为它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价值。所有的主体都面临不确定性,管理当局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在为增加利益相关者价值而奋斗的同时,要确定承受多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可能会破坏或增加价值,因而它既代表风险,也代表机会。企业风险管理使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应对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机会,增进创造价值的能力。 当管理当局通过制订战略和目标,力求实现增长和报酬目标以及相关的风险之间的最优平衡,并且在追求所在主体的目标的过程中高效率和有效地调配资源时,价值得以最大化。企业风险管理包括: ?协调风险容量(risk appetite)与战略——管理当局在评价备选的战略、设定相关目标和建立相关风险的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所在主体的风险容量。 ?增进风险应对决策——企业风险管理为识别和在备选的风险应对——风险回避、降低、分担和承受——之间进行选择提供了严密性。 ?抑减经营意外和损失——主体识别潜在事项和实施应对的能力得以增 强,抑减了意外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成本或损失。 ?识别和管理多重的和贯穿于企业的风险——每一家企业都面临影响组织的不同部分的一系列风险,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有效地应对交互影响,以及整合式地应对多重风险。 ?抓住机会——通过考虑全面范围内的潜在事项,促使管理当局识别并积极地实现机会。 ?改善资本调配——获取强有力的风险信息,使得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评估总体资本需求,并改进资本配置。 企业风险管理所固有的这些能力帮助管理当局实现所在主体的业绩和赢利目标,防止资源损失。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确保有效的报告以及符合法律和法规,还有助于避免对主体声誉的损害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总之,企业风险管理不仅帮助一个主体到达期望的目的地,还有助于避开前进途中的隐患和意外。 事项——风险与机会 事项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也可能会带来正面的影响,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带来负面影响的事项代表风险,它会妨碍价值创造或者破坏现有价值。带来正面影响的事项可能会抵消负面影响,或者说代表机会。机会是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对目标——支持价值创造或保持——的实现产生正面影响的可能性。管理当局把机会反馈到战略或目标制订过程中,以便制订计划去抓住机会。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读书笔记-200119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读书笔记 广西博林企业会计服务有限公司36号李春玲 曾今有人说过,在中国每10秒就有一家公司死掉,而这惨象在2018年底不断上演,中小企业大规模倒闭裁员,而各大名企也未放缓裁员的步伐,以此削减成本来渡过经济寒冬。 在经济下行,人人自危的情况下,作为一个企业的掌舵人,详细的学习《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一书尤其重要。以下读书笔记,是我在学习此书的感想和结合企业管理过程中所得: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企业能一直躲在稳定的舒适区,失败和成功有时就是一念之差。 1、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的企业相比,我国除了金融、保险等高风险行业十分重视风险管理外,其余大部分企业对风险管理都不够重视,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1)分不清风险与内控的关系。在书中有明确写到,其实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风险是通过各要素在管理中做正确的事,内控是利用规章制度正确的做事。 (2)主体人员不能正确地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其中包括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流程、工作标准、权限设置模糊、风险预警机制和人员风险意识的培训等。 (3)对风险片面理解。框架也强调风险有很多,通常我们会对投资风险、财务风险比较重视,而忽略了如:外部风险中的竞争对手、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内部风险中的产品、营销、人事等。 2、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的本质是一种不确定性,这就意味着,风险既包含了闻风丧胆的危险,也包括了绝处逢生的机会。还记得曾经的乳制品行业巨头吗?在三聚氰胺事件后,三鹿集团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人们不会给一个没诚信没道德的企业任何的

生存环境。 今年3月底,“碧生源上市9年亏损超4亿元总部大厦被变卖”的消息一出,其实大家并不是特别吃惊。有分析表明,碧生源的亏损是综合因素所致。最关键的原因是广告的夸大宣传,另外,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加强,已经不太能继续忽悠消费者。 诚信和道德价值观是一个主体内部环境的关键要素,影响其他要素的设计、管理和监控。 一个企业风险发生之前,已经呈现亚健康状态,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企业风险管理使管理层能够识别、评估和管理面对不确定性的风险,它对于价值创造和保持而言有重要意义,可见懂得风险管理对企业来说多么重要。 二、财会服务企业必须具备风险管理技能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要素包括8个: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内部控制框架包括5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在阅读风险管理框架的时候,结合财会服务业风险管理进行了适当的理解和分析。 1、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内部环境,包括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容量、诚信和道德价值观,以及所处的经营环境。而人是企业的生命所在,因此团队建设培养要把好关,建立良好的氛围。 财会服务业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要求较普通企业更高,在聘请财务人员时,优先录取经验丰富的应聘者,毕竟丰富的财务风险管控经验是十分难得的。另外,要注重培训,有计划地加强进行风险管控的实战训练,以提高公司的风险防控能力。 2、准确地表述企业的目标 目标设定是事件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目标的实现又分为:战

公司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xx公司企业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全风险管理实施细则 2xxx发布 2xxx实施 xx公司发布 目次

前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方针,全面加强风险预控,规范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有效遏制和坚决防范事故,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本标准由xx公司标委会提出 本标准由xx公司安全监察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部门:安全监察部 本标准主要修订人:xxx 本标准审核人:xxx 本标准审定人:xxx 本标准批准人:xxx 本标准委托安全监察部负责解释。 安全风险管理实施细则 1、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现场以及所辖的多经企业安全管理的风险评价与控制,适用于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包括新改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拆除、报废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以及重大危险源的风险管理(包含危险点分析与预控管理)。 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十三号)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的通知》(安委办〔2016〕3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安委办〔2016〕11号)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国能安全〔2015〕1号)《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xxxx公司电力企业作业环境本质安全管理重点要求》(2017版) 《xxxx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暂行规定(2017年版)》? 3、定义 本制度中的“安全生产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4、风险预控管理 组织机构与职责

新版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新版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有哪些变化? 2016-12-15 6月24日,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企业风险管理:风险与战略和绩效的协调》,以向公众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16年9月30日。1熟悉2004版《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的人可能不会将以此为更新基础的新版框架视为“全新” 概念,但他们会发现新框架的关注点已截然不同,它所关注的是如何使企业风险管理(ERM)在组织机构真正行之有效。 为什么要更新?对过去十年的回顾与总结 自原始框架于2004年刊发以来,实施该框架的企业便面临各种问题,而最大的干扰来自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不得不全力以赴应对《萨班斯法案》合规工作。 当然框架的实施还面临其他挑战: ?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施围往往并不面向整个组织机构,并且很少被运用到战略制定中。 如此一来,COSO框架在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定义时所强调的最重要亦是最独具一格的一点——“应用于战略制定过程中和整个企业中”在实践中却被误读或无视。 ?COSO最初在编制框架时采用了类似于部控制框架所使用的立方体。虽然COSO对立方体右侧的容进行了修改,删除了有关活动和流程,改为侧重于围更广的实体和运营单位及分支机构,但许多企业依然试图在过于细微的层面实施该框架,例如运用于流程层面而非

战略制定。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施活动也因此陷于细节的泥潭,令许多C级高管迅速失去兴趣。 ?许多组织机构将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一种保证活动来实施,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更佳的企业管理方式。在和运营单位的领导们打交道时,这种方法无疑是失败的,特别是在有关活动又由部审计部门主导的情况下。 ?2008年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大萧条令许多企业进入危机应对模式,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施也因此受到影响。 ?最终,还是影响深远的突发性重大事件重新引起了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真正兴趣,包括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日本海啸。 简而言之,在COSO公布框架之初高管人员对它的关注度便有限,实施活动自那时起就参差不齐。 鉴于上述原因,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在早些年并未获得施展拳脚的机会。直至金融危机爆发,许多企业高管都并不知晓该框架抑或不确定应如何应对。然而,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关问题和价值主便开始明朗起来。

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c o s 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 框架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前沿译丛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美)COSO 制定发布 方红星王宏译 大连 制定发布机构简介 COSO是Treadway委员会(Treadway Commission,即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通常根据其首任主席的姓名而称为Treadway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的简称。Treadway委员会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国际财务经理协会(FEI)、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和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等5个组织于1985年发起成立。1987年,Treadway委员会发布一份报告,建议其发起组织共同协作,整合各种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定义。1992年,COSO发布了着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1994年作出局部修订),成为内部控制领域最为权威的文献之一。2003年7月,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征求意见稿)》,经过一年多的意见反馈、研究和修改,2004年9月发布了最终的文本。本书就是按照2004年9月正式发布的文本进行翻译的。 译者简介

方红星,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兼任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社长,编审,东北财经大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三友会计研究所所长。主要学术兼职有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组成员、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常务理事及多家学术期刊编委。 王宏,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现就职于财政部会计司综合处,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中文版前言 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演进过程之中,COSO的突出贡献是举世公认的。它在1992年所发布的、并于1994年作出局部修正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已经成为世界通行的内部控制权威文献,被国际和各国审计准则制定机构、银行监管机构和其他方面所采纳。 2003年7月,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征求意见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国也有一些学者撰文介绍了相关的情况。诚然,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并没有立即取代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但是它涵盖和拓展了后者。因此,对新的框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04年9月,正式的最终文本发布之后,由于着作权保护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在国内很难取得该框架最终定稿的版本。而许多学者继续按照征求意见稿来进行转述、介绍和研究,已经显得不合适了。为此,我们通过积极联络和多方努力,最终获得了正式授权,得以将这份重要的文献翻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公开出版。 长期以来,尤其是在2001年前后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公司丑闻爆发之后,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和立法行动深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我国也概莫能外。我国的有关部门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制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积极尝试。目前,关于研究和制定企业内部控制指

(精编)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精编)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第二章《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基本理论 一、《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简称ERM框架)的颁布 1992年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虽然被许多企业采用,但理论界和实务界纷纷提出改进建议,认为其对风险强调不够,使得内部控制无法与企业风险管理相结合。2001年,COSO委托普华永道开发一个对于管理层评价和改进他们所在组织的企业内部控制的简便易行的框架。在此期间出现了安然公司破产事件、美国国会2002年出台了《2002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是继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以来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该法案强调了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管理层、内部审计以及外部审计等几个层面对公司内部控制做了具体规定,并设置了问责机制和相应的惩罚措施,成为继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以来,政府制定的涉及范围最广、处罚最严厉的公司法律。 2004年,Treadway 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①,该框架是在1992年COSO委员会颁布的内部控制框架基础上,吸收各方风险管理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延伸和扩展,一经推出,就迅速得到了推广。这个框架的显著变化是将内部控制上升至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 COSO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目的与当初发布风险管理框架的目的相似,是由于实务界存在对统一的概念性指南的需要。COSO希望新框架能够成为组织董事会和管理者的一个有用工具,用来衡量组织的管理团队处理风险的能力,并希望该框架能够成为衡量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准。...........................................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简称ERM框架)指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定如何应对及报告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机遇和威胁。 ①本人认为COSO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具有较强的理论可取性和实践可行性,不但涵盖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全部内容,而且有了更多的创新,必将全面替代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所以本书按照COSO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来阐述。

风险管控管理制度

风险管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范公司风险,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保证公司安全、稳健运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依据《公司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公司章程》等有关规定,结合经营和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相关部门。 第三条本制度旨在为公司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一)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二)实现公司内外部信息沟通的真实、可靠; (三)确保法律法规的遵循; (四)提高公司经营的效益及效率。 (五)确保公司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使其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第四条本制度所称风险管控是指公司依据总体战略和经营目标,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通过识别潜在风险、评估风险,针对重大风险拟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落实规范化的风险防控要求,从而将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承受度范围以内的过程和方法。 第五条按照公司目标的不同对风险进行分类,公司风险分为: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战略风险:没有制定或制定的战略决策不正确,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负面因素。 (二)经营风险:经营决策的不当,妨碍或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的因素。 (三)财务风险:包括财务报告失真风险、资产安全受到威胁风险和舞弊风险。 1、财务报告失真风险。没有完全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组织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没有按规定披露相关信息,导致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 2、资产安全受到威胁风险。没有建立或实施相关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公司的资产如设备、存货、有价证券和其他资产的使用价值和变现能力的降低或消失。 3、舞弊风险。以故意的行为获得不公平或非正当的收益。 (四)法律风险:没有全面、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及有关文件的规定,影响合规性目标实现的因素。 第六条按照风险的影响程度,风险分为一般风险、重要风险和重大风险。 第七条公司根据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制定风险管控原则。 (一)全面风险管控原则 公司风险管控工作应覆盖经营与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对其中关键风险实施重点管控。 (二)分级分类管控原则

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风险控制体系 第一部分:风险类别 依照风险的内容和来源,根据《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将企业风险分为:1.战略风险 2.财务风险 3.市场风险 4.运营风险 5.法律风险 结合我司现发展阶段,将公司风险控制系统主要划分为两大板块,即公司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与公司业务风险控制体系。

? ?第二部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一、战略风险控制 (详见行业分析调研报告) 二、财务风险控制 (详见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三、运营风险控制 (详见公司各项管理制度) (一)建立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各岗位明确规定授权的对象、条件、范围和额度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超越授权做出风险性决定; (二)建立内控报告制度。明确规定报告人与接受报告人,报告的时间、内容、频率、传递路线、负责处理报告的部门和人员等; (三)建立内控批准制度。对内控所涉及的重要事项,明确规定批准的程序、条件、范围和额度、必备文件以及有权批准的部门和人员及其相应责任; (四)建立内控责任制度。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各部门、岗位、人员应负的责任和奖惩制度; (五)建立内控考核评价制度。适当考虑把各业务风险管理执行情况与绩效薪酬挂钩; 四、法律风险

建立健全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大力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形成由企业决策层主导、企业法律顾问牵头、企业具体业务部分提供业务保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 对合同审批的内部控制(关键词“公司公章、合同章的管理”)公司应制定严格的合同审批程序,以防止随意签署合同。 公司合同涉及到公司的法律责任、资金收付、税收支出等等,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完善的审批流程:此时的低效率有助于控制公司的风险、降低经办人员的责任。 1、对于常规合同,公司内部确定经领导、律师审核通过的标准文本;如果对方提出修改部分条款,需要走审批程序; 2、对于非常规合同,需要走经办人、经办部门经理、(财务总监)、法律顾问、总经理(乃至董事长)审批后,公司办公室、业务部门方可予以盖章。 3、主要审查: (1)合同主体;(2)业务的合法合规性;(3)交易价格是否公允、是否浮动、浮动的条款;(4)涉及到的全部税收计算;(5)相关约束商务条款是否合理;(6)权责利是否明确对等;(7)是否超过总经理、董事长、董事会的审批权限等等 第二部分:业务控制体系的建立

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xx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风险管理,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保证公司安全、稳健运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根据《公司法》、《会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旨在公司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一) 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 (二)实现公司内外部信息沟通的真实、可靠; (三)确保法律法规的遵循; (四)提高公司经营的效益及效率; (五)确保公司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使其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风险管理,是指公司围绕战略及经营目标,通过在管理的各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保障的过程和方法。 第四条公司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事项可能对公司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 第五条按照公司目标的不同对风险进行分类,公司风险分为:战略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一)战略风险:没有制定或制定的战略决策不正确,影响战略

目标实现的负面因素。 (二)法律风险:没有全面、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影响合规性目标实现的因素。 (三)财务风险:包括财务报告失真风险、资产安全受到威胁风险和舞弊风险。 1、财务报告失真风险:没有完全按照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组织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没有按规定披露相关信息,导致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 2、资产安全受到威胁风险:没有建立或实施相关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公司的资产如设备、存货、有价证券和其他资产的使用价值和变现能力的降低或消失。 3、舞弊风险:以故意的行为获得不公平或非正当的收益。 (四)经营风险:经营决策的不当,妨碍或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1、生产环节:包括拟定生产计划、开出用料清单、储存原材料、投入生产、计算存货生产成本、计算销货成本、质量控制等。 2、采购及付款环节:包括采购申请、处理采购单、验收货物、填写验收报告或处理退货、记录应付帐款、核准付款等。 3、销货及收款环节:包括处理订单、信用管理、运送货物、开出销货发票、确认收入及应收账款等。 4、固定资产管理环节:包括固定资产的自建、购置、处置、维护、保管与记录等。

投资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xx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完善xx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保证公司整体经营和各项业务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证券公司私募投资基金公司管理规范》、《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管理制度》、《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公司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公司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在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母公司”)的指导下,结合公司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是指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各类因素导致的不确定的不利影响或损失,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和法律风险。 本办法所称风险管理,是指围绕公司战略目标,由各部门共同实施,在管理环节和经营活动中通过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各类风险,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培育良好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把风险管理在公司可承受范围内的系统管理过程。 第三条公司各部门通过全面参与过程管理,围绕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不断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机制、制度和流程,使风险管理与公司经营管理相融合。 第四条风险管理的目标: (一)保证经营的合法合规以及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确保公司经营过程中所面临风险的可测、可控、可承受;

(三)保障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 (四)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公司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授权管理原则。公司在母公司的业务授权范围内,在内部建立分级授权体系,将业务权限授予合适的组织或岗位,确保业务授权得到切实遵守,并完成母公司下达的各类风险限额指标。 (二)及时报告原则。公司须定期及不定期按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向母公司首席风险官及风险管理部报告公司的风险识别、评估、管理情况以及各类风险损失事项的发生和处理情况。 (三)健全性原则。风险管理应当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相统一;覆盖公司的所有业务、部门和人员,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各个环节,确保不存在风险管理的空白或漏洞; (四)合理性原则。风险管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与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风险状况及所处的环境相适应,与公司的决策规划紧密结合,以合理的成本实现风险管理目标; (五)制度优先原则。开展各项业务前应制定相应制度,尽可能使相应制度科学、合理并严格执行,并对制度执行的效力和结果实行全程监控; (六)预防为主原则。各类风险应防患于未然,以预防预警为主,出现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处置化解;

COSO风险管理框架八大要素

风险管理框架 COSO风险管理框架把风险管理的要素分为八个: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内部环境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其他所有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规则和结构。内部环境影响企业战略和目标的制定、业务活动的组织和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执行等等。它还影响企业控制活动的设计和执行、信息和沟通系统以及监控活动。内部环境包含很多内容,包括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和胜任能力、人员的培训、管理者的经营模式、分配权限和职责的方式等。董事会是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内部环境的组成内容有重要的影响。而企业的管理者也是内部环境的一部分,其职责是建立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确定企业的风险偏好,营造企业的风险文化,并将企业的风险管理和相关的行动计划结合起来。 目标制定 根据企业确定的任务或预期,管理者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战略方案,确定相关的子目标并在企业内层层分解和落实,各子目标都应遵循企业的战略方案并与战略方案相联系。 事项识别 管理者意识到了不确定性的存在,即管理者不能确切地知道某一事项是否会发生、何时发生或者如果发生其结果如何。作为事项识别的一部分,管理者应考虑会影响事项发生的各种企业内外部的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商业、自然环境、政治、社会和技术因素等,内部因素反映出管理者所做的选择,包括企业的基础设施、人员、生产过程和技术等事项。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可以使企业了解潜在事项如何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管理者应从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风险反应 管理者可以制定不同风险反应方案,并在风险容忍度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考虑每个方案如何影响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和事项对企业的影响,并设计和执行风险反应方案。考虑各风险反应方案并选择和执行一个风险反应方案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效的风险管理要求管理者选择一个可以使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范围之内的风险 反应方案。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帮助保证风险反应方案得到正确执行的相关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企业的各部分、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控制活动是企业努力实

公司风险管理办法

XXX有限公司 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规范、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规范公司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保证公司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有关规定,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司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公司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 第三条按照公司目标的不同对风险进行分类,公司风险分为: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 (一)战略风险:没有制定或制定的战略决策不正确,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负面因素。 (二)经营风险:经营决策的不当,妨碍或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的因素。 (三)财务风险:包括财务报告失真风险、资产安全受到威胁风险和舞弊风险。 1. 财务报告失真风险。没有完全按照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规定组织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没有按规定披露相关信息,导致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 2. 资产安全受到威胁风险。没有建立或实施相关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公司的资产如设备、存货、有价证券和其他资产的使用价值和变现能力的降低或消失。 3. 舞弊风险。以故意的行为获得不公平或非正当的收益。 (四)法律风险:没有全面、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及有关文件的规定,影响合规性目标实现的因素。 第四条按风险能否为公司带来盈利机会,风险可分为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 第五条按照风险的影响程度,风险分为一般风险和重要风险。 第六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风险管理与控制。 第二章风险管理及职责分工 第七条公司各部门为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审计监察室为风险管理第二道防线;董事会为风险管理第三道防线。 第八条公司各部门在风险、控制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 (一)公司各部门按照公司内控部门制定的风险评估的总体方案,根据业务分工,配合内控项目组识别、分析相关业务流程的风险,确定风险反应方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