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专题复习模式人民版课时检测(十四) 美国1787年宪法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专题复习模式人民版课时检测(十四) 美国1787年宪法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专题复习模式人民版课时检测(十四) 美国1787年宪法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历史专题复习模式人民版课时检测(十四) 美国1787年宪法

课时检测(十四) 美国1787年宪法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江南十校一模)何顺果在《美国史通论》中写道:“作为国家的立法机构,其组成方法和权力与‘大陆会议’相同,各州可选派代表2至7名,但在国会每个州只有一票表决权。更重要的是,有关宣战、缔约、举债、召集军队和任命总司令等重大事项的决定,均须得13州中至少9个州的同意。”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政权软弱无力B.完成独立战争的需要

C.三权分立相互制衡D.民主政治的妥协理念

解析:选A根据材料“更重要的是,有关宣战、缔约、举债、召集军队和任命总司令等重大事项的决定,均须得13州中至少9个州的同意”和所学知识不难得知,这一时期美国实行的是邦联制,中央政权处于软弱无力的境地,故A项正确。

2.(2019·安徽皖北协作区联考)某学者认为:“1787年的制宪会议所制定的这部崇高的根本法仍然是美国的宪法,但它有名无实。宪法的形式是一个经过精心调整的、理想的平衡体,但现今美国政府的实际结构不过是国会至高无上的一种体制。”该学者意在说明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

A.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B.蕴含的共和精神受到一定破坏

C.行政权逐渐超越了立法权

D.个人民主权利得到宪法的保障

解析:选B根据材料“宪法的形式是……理想的平衡体”“美国政府的实际结构不过是国会至高无上的一种体制”可知,该学者认为随着政府行政权力的扩张,宪法中分权制衡的理想平衡状态被打破,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变,宪法蕴含的共和精神(就政体形式而言是指,国家元首是由宪法确定并有一定任期;其政府职能是法定的、有限的)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故B项正确。A项和材料说法矛盾,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指出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的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个人民主权利问题,排除D项。

3.(2019·肇庆一模)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签署的“禁穆令”(暂停中东部分国家移民入境)被联邦法院裁定为违宪,予以终止。这反映出美国()

A.行政权力服从于司法权B.总统权力受到国会制约

C.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D.联邦法院享有特殊地位

解析:选D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不会出现行政权力服从于司法权的现象,故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邦法院宣布总统法令违宪,没有涉及国会制约总统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总统与联邦法院的权力关系,不能体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故C 项错误;从材料中联邦法院可裁定为违宪及终止总统法令,可知在美国政治体制下联邦法院可以制约总统权力,故D项正确。

4.美国宪法规定:未经州的同意不能剥夺任何一州在参议院的平等代表权,以及变更州的边界;州政府未经国会同意不能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协议。这反映了美国() A.各州之间形成平等的伙伴关系

B.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设置权力禁区

C.全力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

D.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尊重与合作

解析:选B材料体现的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一种制约,并不是各州之间形成平等伙伴关系,故A项错误;用州政府来限制联邦政府,同时州政府又受到联邦政府限制,所以二者都有权力禁区,故B项正确;共和主义体现人民意愿,而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尊重与合作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合众国应保障联邦各州实行共和政体,保护各州免受入侵,并应根据州议会或州行政长官的请求平定内乱。这一规定()

A.保障了各州的平等权利B.避免了君主制度的复辟

C.确保了各州的主权独立D.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解析:选D题干主要述及美国1787年宪法的联邦制原则,没有涉及各州之间的平等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美国是通过民族解放战争实现独立的,没有君主制度的残余,故B 项错误;题干主要表明中央要有一定的权力,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的表述可以得知,美国的中央政府要有一定的权力,即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故D项正确。

6.(2019·乐山调研)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一般都把“民主”理解为古希腊式的民主,因此认为民主是危险的,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但同时人们也相信,在国家管理中必须有人民的存在。为此,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 A.各州保留一定自治权B.国家实行联邦制共和制

C.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D.两院实行不同的选举制

解析:选D根据美国宪法,众议院是根据公民人数组成的,每一州以人口为基准在众议院中行使代表权,各州至少有一名议员,众议员代表着选民的利益;参议院是来自各州的,

每州2人,参议员代表着各州的利益,符合题干中“在国家管理中必须有人民的存在”,故D项正确。

7.(2019·赣州期中)1972年,美国出台了《联邦竞选法案》,规定:“政治捐款必须公开捐款人姓名和数额,而且捐款数额限定为每个人每次选举给某个候选人不能超过1 000美元(2002年调整为2 000美元,2008年调整为2 300美元);公司、工会等组织的政治行动委员会捐款不得超过5 000美元。”从该法案的制定和实施可以看出()

A.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虚伪性

B.美国的法律制度形成体系化

C.美国的民主完全是金钱民主

D.美国的民主制度日趋公平性

解析:选D依据材料可知,美国出台法案限定政治捐款的额度,避免出现资本购买“民主”、操纵国家选举的情况,这体现了美国民主制度日趋公平性,D项正确。

8.(2019·蚌埠一模)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效”。该观点() A.主张中央集权体制B.体现主权在民原则

C.强调法律至上思想D.凸显议会至上理念

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的代表”不能违背民意,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人民至上,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宪法高于普通法律,而非法律高于权力,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会的立法不得违宪,故D项错误。

9.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

A.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

B.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D.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解析:选D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的权力中心是总统,总统掌握行政权是政府首脑,内阁由总统任命接受总统管理,材料中“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故D项正确。

10.1789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1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

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这说明此修正案()

A.明确了宗教对政治的作用

B.意在削弱国会立法权

C.完善了对国会权力的制衡

D.强化了对人权的保障

解析:选D由材料“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的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可知旨在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故D项正确。

11.1908年,美国某新闻记者评论说:“两党犹如两个瓶子。每个都贴着表明所盛液体的标签,但每个都是空的。”作者旨在强调美国两党制()

A.失去民心,徒有其表B.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C.脱离国情,违背潮流D.分歧缩小,利益趋同

解析:选D题干表明美国的两党制既有不同,即“每个都贴着表明所盛液体的标签”,也有相同的,即“每个都是空的”,没有提及民心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行政效率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论述美国的两党制脱离了其国情,故C项错误;通过“每个(瓶子)都是空的”,说明二者的分歧缩小,利益趋同,故D项正确。

12.(2019·马鞍山模拟)下表为美国建国以来选民资格变化表,据此可知美国()

C.选民限制逐步取消D.民主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解析:选A题干表格反映自1870年到1971年间,逐步放宽种族、肤色、奴隶、性别、财产、年龄等资格限制,推知美国民主在有序推进,故A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放宽选举

条件限制,故B项错误;选民限制逐步取消,是题干反映的现象,故C项错误;西方的民主运行机制是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纠错机制、法律机制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西方民主的框架,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广东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不仅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联邦。但是在美国,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我这里只举两个例子。

法国共有十三个最高法院,它们绝大部分有权解释法律,而且不准上诉。另外,一些称为“国中国”的省份,在负责代表国家的最高当局制定税法时,有权拒绝同最高当局合作。

而在美国,正像只有一个立法机构可以立法一样,只有一个法院可以解释法律。因此,在这两个主要点上,美国比旧法兰西王国还要集权……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材料二(1791年乾隆谕旨)国初(建立)以来,设立(世袭的清朝贵族)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议政)王大臣承充办理(军国大事)。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应皇帝)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向(来)例俱兼议政(王大臣)虚衔,(非军机大臣则)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朕向来办事,祗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

——摘编自《清高宗实录》卷一三八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旧法兰西王国相比,美国政治制度所具有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91年乾隆谕旨所体现的清朝前期中央政治机构的制度性变化。(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中美政治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13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第一段和第三段的信息分别归纳即可。第(2)问,由材料二中清初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承办国家大事,后来由军机处“承旨遵办”说明中央权力决策机构发生改变;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了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军机处。第(3)问,不同之处从国家制度、政体两方面进行比较;经济根源结合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和中国小农经济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精选课件)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

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

高考历史总复习作业练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作业练习(六)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2019·张家口高三统测)1215年英国贵族们联合起来,迫使约翰王签署了“大宪章”。大宪章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材料反映( ) A.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英国代议制是习惯形成的 C.欧洲中世纪已有了宪政 D.基本人权已经得到了保护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代议制传统,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1215年英国的大宪章已公开阐明了法律高于王权的思想,指出王权必须受到监督,提出了保护基本人权的条款,这体现了限制王权的传统,说明英国代议制是传统和习惯形成的,B项正确;A项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后确立的,A项错误;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宪政,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故选B。 答案 B 2.(2019·淄博高三联考)“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 ) A.1688年的“光荣革命” B.两党制度的形成 C.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 D.责任内阁制形成 解析由材料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是由于“温和渐进”,结合所学来看,英国光荣革命本来是该采用暴力的,但是最终却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故选A;B、C、D三项都属于革命之后的改革,本该就是渐进性的,故排除。 答案 A 3.(2019·德州高三期中)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该条规定的直接影响是从法律上(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确保议会拥有立法权 C.否定了国王世袭制 D.废除了国王的行政权 解析材料信息“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从法律上确保了议会的立法权,故B项正确;《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在18世纪中后期,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没有否定国王世袭制,故C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还拥有行政权,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9·马鞍山高三统测)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

最新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师寄语】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良训。 【学习目标】 1、识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 围及史学价 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程导入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佛教在哪个国家产生?它又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它为什么很快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对中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道教与佛教的主张是否一样?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 宗教 佛教起源于_____,______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艺术: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史学:司马迁的《史记》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基础知识 三、 基本教义:转世投胎,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幸福 道教兴起 兴起:______时期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佛教东来 体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史范围:从______ 到_______时期的历史 价值: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合作探究

2015届高考※※高中历史之国别史专题

2015届高考※※高中历史之国别史专题一:英国 (一)经济概况 ①14——15世纪: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兴起。 ②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海外贸易、海外掠夺、圈地运动使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③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19世纪中期号称世界工厂,成为世界上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④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⑤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缓慢,先后被美、德超过,丧失了世界工业垄断地位。 ⑥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经济霸权地位开始衰落。一战使英国成为债务国,英镑地位发生动摇。 ⑦二战后靠美国援助恢复了经济,经过稳定发展时期后陷入“滞胀”阶段。 经济发展特点 ①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 ②是世界上最早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国家。 ③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④从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晚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强国。 ⑤从20世纪至今,英国经济势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一直保持下降趋势。 (二)英国的政治概况 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代表——莫尔、莎士比亚、培根 ②16世纪宗教改革,成立英国国教,后又出现清教徒运动。 ③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⑤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1949年加入北约,1986年加入欧共体 (三)英国殖民地统治兴衰 1、开始建立海上霸权的标志: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2、1607年,在北美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18世纪中期在北美拥有13块殖民地; 3、18世纪中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4、工业革命后积极对外扩张,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割占香港、据有澳大利亚、新西兰、入侵埃及; 5、19世纪末——20世纪初:将其殖民地扩大到最大范围; (四)英国的对外政策 1、一贯奉行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霸权政策; 2、在欧洲奉行“势力均衡”政策和“光荣孤立”政策 3、对外结盟:反法联盟、三国协约、英日同盟、反法西斯同盟、北大西洋公约、欧洲联盟; 4、奉行反苏反共政策、干涉苏俄、对苏冷战; 5、对法西斯势力的绥靖政策。 (五)英国的对外关系 ①16-20世纪坚持殖民扩张政策 ②对欧陆推行大陆势均政策<不结盟政策> ③17世纪加入殖民扩张行列 ④18世纪中期成为殖民帝国 ⑤18世纪末干涉法国革命(参加反法同盟) ⑥20世纪初争夺世界霸权,成为协约国核心

高考历史选做题(选修)方法技巧汇总

高考历史选做题方法汇总 一、高考历史选做题分析 1、新课标高考历史选做题的命题特点: ●考查范围:《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 外历史人物评说》这四个选修模块列入考试范围; ●考查方式: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试题,采用的是“多量给题,限量答题”的模式,选做的选修模 块内容全部以主观题型呈现,每选修模块独立命题,模块间涉及知识不交叉,限定考生从中选定一题作答。 ●所占分值:基本上选做题每小题两个设问,共15分。 ●试题命制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征,突出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以丰富的材料为 试题情境,转变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 ●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只有2011年《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一选修模块的材料是以图的形式 出现的)。 ●考查的能力重心所在: ①直接提炼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的能力。 ②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嫁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③分析、归纳、概括、比较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概括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分析成因及影响,经常比较两件事或两个人的异同。) ④“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体现了人文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目标立意)如: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设计的试题,体现出让学生通过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诸多的历史改革现象,从中发现影响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明白改革的任重道远,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使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挥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和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模块设计的试题,能让学生了解近代这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 过程和发展趋势,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能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养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的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居安思危,形成对和平的追求及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自觉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高尚情操; 进而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权益以及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设计的试题,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 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能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意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熏陶;是对他们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创造力与批判思维的训练;也是对国际视野的拓展。这还是作为高中历史教育传授历史知识时的主要目标之一。 2、高考历史试题选做题发展变化趋势 (1)变化: ①、考查目标在变。试题经历了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能力”和“目标立意”的变化。 ②、试题与课本的关系在变。综观试题和课本的关系,可用“渐行渐远”来概括。 (2)“不变”: ①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不变。 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变。

AP美国历史课程说明

AP美国历史课程说明 一、AP美国历史考试介绍 AP美国历史考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multiple choice,时间55分钟,共80道题目,占考试比重的50%。选择题的考察形式多样,多以考察史实为主,题目和选项较短,考察的是考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考察重点在建国之后,建国之前的历史约占20%;也会出现少量的材料题和图表题,主要考察考生的材料阅读和分析,以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后一类型的题目较之前一类难度略有提高,但只要考生能抓住关键信息,并能联系相关时期的知识点,即可轻松作出选择。总的来说,选择题部分的难度适中,但由于时间有限,不允许考生有过多时间犹豫,因此凸显出选择题排除技巧的重要性。所以大家在平时练习中注意通过审题和有效排查选项,训练快速排除选项的能力十分必要。 二、AP美国历史纲要 1.前哥伦布时代到美国的独立 (1)前哥伦布时代的美国 (2)横跨大西洋的碰撞和殖民时代的开始(1492-1750) (3)殖民时期的北美大陆(1690-1754) (4)通往独立之路 2. 新政府的成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 (1)新政府的成立到杰斐逊的共和国(1789-1824) (2)新民主的开端(1824-1844) (3)美国内战与重建(1845-1877) (4)工业革命、平民主义与进步主义运动(1877-1916)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2000年的美国 (1)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美国 (2)冷战与后冷战时代的美国 三、AP历史课程计划 1.课时安排:52课时,每周4节课 2.教学对象:高二、高三学生 四、学习资料介绍

在学习材料准备方面,American Pageant无疑是最全面的复习资源,它的覆盖性无疑是所有参考资料中最全面的。Summary of Sparknot Study Guide关于美国历史所做的总结概括性极强,可以作为提纲性的文献来阅读,帮助我们来对各个历史事件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另外,John J. Newman和John M. Schmalbach所著的United States History (preparing for the advanced placement examination)是专门AP美国历史考试的指导书籍,除了有详细的历史知识介绍,每一章节附有相关的试题,可以做为我们平日练习,检测学习成果的重要资源。 五、教学建议 AP考试考察的是考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是简单知识的叠加或者罗列,所以在备考的过程中,考生要注意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总结各个时间段的重要特点,以及事件之间的联系,养成边看书边列提纲的好习惯。不论是选择题还是笔答题,都不会出现过于细节的题目(比如某场战役中的死伤人数),所以不必去记忆所有相关细节。在看完书之后不要忘了做一下相关的题目,试着动笔写一写,做为对学习成果的一种自我检测。

高考英国史知识点整理(阶段、时间轴)

阶段模块 政治史 英国史知识点整理 事件 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英 工场手工 业时期 (16世纪 -18世纪 中叶)经济史 文化史 人物史 政治史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 英荷战争 责任内阁制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圈地运动 成立“东印度公司” 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莎士比亚 蒙思想家霍布斯提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洛克牛顿三大定律和 万有引力定律,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基础取得“七年战争” 勺胜利,最大的殖民帝国宪章运动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19 世纪中 后)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一战后到 二战 (1917-1945) 二战后 的世界经济史 文化史 政治史 战争史 经济史 政治史 战争史 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1842年《南京条约》三元里 抗英 第一次工业革命 阿克莱特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工业诞生,工厂制。 瓦特改良蒸汽机 史蒂芬孙研制成功第一辆蒸汽机车 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浪 漫主义拜伦 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种起源》 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华体系,国联,绥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列颠之战、《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阿拉曼 战役、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英美报商创办“大陆报一中国无线广播电台” 联合国成立 英国加入欧共体 中英关干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欧 盟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宅___________________ 联关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丘吉尔铁 墓演说国马歇尔计划 北约成立-----------------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10、历史评价类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1、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2、开放性问答题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美国的历史与文化 课程提纲

《美国的历史与文化》阅读材料1 第1周课程介绍及作业写作规范 第一编宗教与美国的政治与社会2 第2周欧洲宗教改革、发现新大陆与移民美洲(上)阅读材料: 1、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法国),海南出版社,2000年11月。 阅读:199-228页;374-385。 2、(美)道格拉斯·F·凯利:《自由的崛起:16-18世纪,加尔文主义和五个政府的形成》阅读:第4章加尔文主义在英格兰:清教徒的奋斗与果实 第3周欧洲宗教改革、发现新大陆与移民美洲(下)阅读材料: 1、(美)道格拉斯·F·凯利:《自由的崛起:16-18世纪,加尔文主义和五个政府的形成》阅读:第5章加尔文主义与北美殖民地政府 2、马克斯·韦伯(德国):《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92年第四次发行。 阅读1-121页。 3、《阿兹特克:太阳与血的民族》 阅读:任选100页。 4、霍华德·津恩著:《美国人民的历史》 阅读:第一章,第1-21页。 第4周宗教与美国政治与生活 1、威廉·L.德威尔著,《美国的陪审团》。 阅读:第100-134页 2、艾伦·D·赫茨克:《在华盛顿代表上帝—宗教游说在美国政体中的作用》 阅读:1-44页。 3、董小川: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 阅读:第三章公民--世俗民众与宗教信徒 4、《进化论在美国150年_兼谈宗教与科学》 5、《美国西雅图宗教田野考察记》 6、、视频:《美国的故事》 第二编美国的国家体制与民主制度 第5周从独立战争到制宪会议 1、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108页。 1作者:《书名》,出版社及出版时间,第……页。 2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补充知识点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补充知识点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一、近代史上中国遭受的四次侵华战争屡战屡败的原因有哪些?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1、原因: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军事装 备落后,战斗力低下;清政府战和不定,指挥不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外国: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实力雄厚;军事装备优良,经过精心准备。) 2、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国要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综合国力,免遭外来侵略。 二、请你举出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主要事迹,说说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事迹: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在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英勇 作战,壮烈牺牲) 2、精神:以他们为代表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抵抗侵略、不怕牺牲、反对分裂、维护祖 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本专题之最:①近代列强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和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惨绝人寰的暴行:火烧圆明园;③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俄国;④对中国主权危害最大的战争与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⑤赔款最多的条约:《辛丑条约》。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一、近代化探索中的代表事件 二、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有哪些?他身上体现了哪些精神? 1、活动:(1)成立兴中会(2)中国同盟会(3)提出三民主义(4)领导辛亥革命(5)成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6)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7)创建黄埔军校 2、精神: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大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三、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改革开放后中国富强起来的原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无法使旧中国富强起来。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富强起来,主要是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四、中国近代化的标志性事件: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影响、意义类答题方式

历史】高考答题万能模板——影响、意义 类答题方式 设问类型: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有哪些影响,对中国或者世界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这类问题在回答时应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切忌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 答题模板——第一大类影响类设问:1.分项分析,可从三个小方面分析。(1)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如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开创了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否改变了经济格局或经济体制、是否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政治影响主要需要分析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否影响了政治势力的消长变化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国际关系方面的影响主要看是否有利于两国或者该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是否会促进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影响国际关系的格局等。(2)从现实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的指向性或动机实现的影响;深远影响是指对以后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3)从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方面分析:主观影响可从主观动机(目的)、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思考;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科技等方面思考。 2.全面分析:主要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两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物的影响。 3.国际化分析:主要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考虑。 4.转化分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将工业革命对印度的影响转变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二是将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参战各国的影响转化为对中国的影响等。 第二大类——意义类设问:1.“意义类”试题首先要找到设问主题,即针对哪一措施、事件来设问;然后明确设问的方向,如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最后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有些时政类试题的答案还要适当结合党或国家某些方面的方针、政策或指示精神。 2.“意义类”试题答题语句格式有:“有利于……”“促进了……”“推动了……”“增强了……”“改变了……”“只有……才能……”。 3.注意考虑主体和方向,如对本国、对他国、对欧洲、对世界等 举例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对西欧和对亚非拉两个角度展开,既要考虑其建设性的影响,也不能忽略其破坏性的影响。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网友爆料称,黑龙江省方正县为吸引日商投资,花70万元为侵华日军满洲开拓团死者树碑,1500万为开拓团拍电视剧立传,规定街头牌匾必须标有日文,不服从的要罚

高考历史解读之英国历史

高考历史解读之英国历史 英国去年俨然成为了“网红”,从之前的苏格兰独立公投,到英国脱欧公投,再到请愿重新公投,英国已经进入到动荡不安的状态,本来都以为公投玩玩儿的,结果真玩儿脱了。以前大家都谜之自信,不管自个儿有没有投票权,反正觉得脱不了,然而现在结果一出来,都懵了!英国不管何去何从,我们今天 主要来看一看可以相关联的历史考点。 高考历史解读之英国历史 一、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英国从中世纪开始就成为了西欧代表性的角色,从等级君主制建立,英国开始了出现了议会,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英国首先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新航路开辟之后又跟随时代的浪潮,面向全世界进行殖民扩展,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此时英国完全是相当于世界这个大集体的“班主任”了。 此处要拓展的一个内容就是苏格兰为何会加入英国?这个 地方我们高中仅仅提及到“苏格兰人民起义“为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此后苏格兰与英格兰渐行渐远。但是我们知道英国通过殖民贸易,大发横财,苏格兰无法享受到英格兰经济大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双方开始接洽谈判,1707年5月1日,苏格兰议会和英格兰议会联合组成大不列颠议会,标志着两国合并正式完成。合并的经济红利使苏格兰在18世纪中叶 经济开始起飞。而英格兰免除了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与法国、德国争夺欧洲霸权,乃至世界霸权,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所以苏格兰加入英国,其实也是英国实力强大的一个侧面表现。 二、英国的议会制度

英国在“光荣革命”之后,确立了议会至上,国王“统而不治”的地位,随着1832年议会改革,议会的权力进一步完善。英国议会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议会中的两大主要政党,我们知道的目前英国首相卡梅伦是保守党组阁选出的领袖。对于公投的结果,只能说是政治上脱欧的套路,英国并无心递交脱欧申请,英国议会也很可能以某种形式推翻公投结果。保守党的大招——拖。如果脱了,那就拖。我卡梅伦既然辞职了,而且我的立场从来就是不脱欧,那么我就没有义务让我的政府去向欧盟递退欧申请了。这招的精髓还在于,要让英国民众自乱阵脚。苏格兰开始闹了,北爱尔兰开始闹了,英镑跌了,于是各种请愿、各种来自民间的留欧呼吁就来了,当然里面也包括对于卡梅伦的挽留!但我不急着宣布要 带领英国人民走出困境,我等着民众积攒请愿的势力,再把皮球踢给议会,等议会给烂摊子定个性,我再顺势出面,就给所有人都留了体面。至于后续到底会如何发展,众说纷纭,就不在我们历史的讨论范围里面了。 三、欧盟与英国“剪不断,理还乱” 首先说点大家都知道的时期:欧盟成立的过程1951年, 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与欧洲 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1991年,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 欧盟正式诞生。那么英国是什么时候加入欧盟,又是为什么加入欧盟的呢?英国加入欧盟源自于1973年欧共体第一次扩张,但由于欧盟是由法、德主倡的,所以英国相当于是当中的一个“捣蛋鬼”:三心二意,难于合作,在欧盟中自我选择的孤立状态,拒绝加入欧元区。但是既然加入了欧盟,就要遵守《欧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材料题答题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 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 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

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 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012-2018高考历史真题分解必修一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解析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选择题 2018年题组(备注:无) 2017年题组 1.(2017·海南高考·16)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天赋人权B.民主共和C.君主立宪D.权力制衡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解析】材料中这一事件没有反映出人民的权力的来源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没有体现出天赋人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这一事件保留了世袭的君主,而民主共和下国家元首是选举产生的,故B项错误;材料“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表明世袭的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体现君主立宪的政治理念,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约会、法律对王权的单向限制,不符合双向的权力制衡,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7·江苏高考·16)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 【解析】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与史实不符,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虚君,故A项错误;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上院的权力变小,结束了上院控制下院的局面,故B项错误;“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

精品(山西专用)2019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主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习题

第六单元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 主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这场战争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死伤3000多万,它对人类造成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巨大损害。在该战争过程中,退出图中所示军事集团而加入对方军事集团的国家是( ) A.德国 B.奥匈帝国 C.法国 D.意大利 2.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 A.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B.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D.1918年 11 月,德国投降 3.(2018四川成都,19)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在小说《好兵帅克》中,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下列战役,为该小说描述“疯狂厮杀的场面”提供了素材的是( )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诺曼底战役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4.俄国十月革命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地位( )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C.是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D.是人类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5.(2018四川成都,20)在历史叙述中,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有的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下列属于评述的是( )

A.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首的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 B.新经济政策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C.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D.苏联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6.(2018江苏南京,21)“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这一变化,有助于( ) A.结束沙皇统治 B.恢复国民经济 C.实现农业集体化 D.防止生产过剩 7.(2018福建,27)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安排战后和解,却留下了痛苦的遗产。“痛苦的遗产”是指( ) A.《凡尔赛和约》 B.《九国公约》 C.《慕尼黑协定》 D.《北大西洋公约》 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欧洲第4位上升为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苏联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是( ) A.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赫鲁晓夫的改革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9.下图是某次辩论中辩论双方的观点。双方辩论的是哪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 A.列宁领导下的苏俄 B.斯大林执政时的苏联 C.罗斯福执政时的美国 D.卡达尔领导下的匈牙利 10.近年来,中美摩擦一直不断,美国狼子野心与20世纪初的行为如出一辙。 20世纪 20 年代,美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倡议召开了(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1.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一、历史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 (一审题方法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 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包括时间、地点、空间、人物、设问角度。 如’ 97第 20题, “ 英属北美 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 到 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 .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 .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 .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D .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其中出现“ 原因” 是答题项 , 主干语是指“ 转变” (即由分散的抗英斗争到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 , 限定语有时间(17世纪到 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分联合一致。 第二, 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从近四年历史高考选择题看, 题干中含有限定语的题目至少占了 1/3。因此,抓住限定语,无疑是正确作答的一个前提。第三, 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 (二解题方法 1、直选答案。即直接根据掌握教材知识及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可谓“ 一击即中” 。 2、最佳选项 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 最主要” 、“ 最重大” 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例: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 A .确立了“ 民主” 和“ 科学” 的主导 B .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 .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 .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解析: 所以 A 项可以排除; 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而不是把矛头主要指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所以排除 B 项。 C 项迷惑性最大, 因为揭开传播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功绩之一,但不是主要功绩 , 排除 C 项。 正是前期新文化运动,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才是主要功绩,因此,最佳选项是 D 项。 答案 :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