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说文01

说文01

说文01
说文01

說文解字的部首字

元本,惟初大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用具象

这个馄饨就是一,唯一的一。从此馄饨起开天地,起星辰,演生万物。这就是中华文化里世界起源的故事盘古开天地。维持天地运转的规则就是古人所求的道。这个道在馄饨时就开始存在并主宰一切,一切的存在,包括天地星辰,日月山川,草木鱼虫,就连满天神仙鬼怪都无不循从。古人希望并认为,如果掌握了道,就可以超越自然规律对人类的限制,从而达到生命的永恒。那么人类的发生、发展也应遵从这个规则。人类社会的建立、发展也要遵从这个规则。所以古人孜孜以求的道,在今天就可以理解为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但是古人追求道的目的,还有一种主宰命运的雄心!这种雄心支撑这人类的繁衍进化,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不断的追求中进步。

甲骨金文二⊥,

上:

按:“上”字甲文作、金文作,以长线或曲线为基线,上边一短横表示上的位置。

甲骨金文

示:上面二表天,下面表天所显示的日月星辰运行的形态,这个含义在于古人追求道的方法普遍是用观察也就是取类比象。古人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行遵循道,这个运行中蕴含着道,而人类社会运转也符合同样的道,所以观察日月星辰运转,从中体会比照人类社会运转。从而预示人间吉凶祸福。从而认为日月星辰所现之形,就有了预示

吉凶的功能。由于日月星辰在古人认为是由相应的星宿神明管理运行,所以就认为这种预示是天神特意告知世人,而人间那些贤明的圣人就可以解读,并且圣人就因为能明白上天之意,而把这种和上天沟通的能力进行传授,并因此设立了专门进行这种解读沟通上天之意的神道。由于这种天意是最真实不虚的,所以中庸、小雅就解示为实。

按:甲文作,象祖先的神主。

甲骨金文古文

数名。天地人之道也。陈焕曰。数者、易数也。三兼阴阳之数言。道

三:数字。但在部首中表达天地人的含义。一混沌之道立,混沌开乃表天道,二地。三者人,此乃天地运转的根本,由此开始万物之演生。这里包含天地开始运转的次序和重要性。

甲骨金文古文

人的楷模,并能领导人类,使人们的行为也能符合道,从而让人类社会的运转更加良好的领袖首领。

甲骨金文古文

玉:石中有五德之美者。五德:仁、义、智、勇、洁。仁:石之温润者如仁者泽惠于人。义:石有条理分明,内外可辨,如有义理可循。智:其石扣之,其声清澈远扬,如智能播。勇:虽然会断折,但绝不弯曲,坚强之勇。洁:石可断,其断口却圆滑不伤人,此乃约束而不伤人之高洁。像三块玉有空以一绳系之的形状。中华文化重内涵,美玉取其温润,清扬,通透。磨玉也滑。西方则重宝石之光彩,重在磨出繁多之曲面。这也是东西之不同吧。

按:玉字甲文作,金文作,皆象玉石联缀之形

甲骨金文

珏:字形两玉相合,意为二玉相碰之声。一对玉。珏字甲文作,象两贯玉相并之形。

甲骨金文

体之意)。后来泛指气体。也包含人的呼吸之气。古人有望气之说,是天兆吉凶于气象之体现,也有所谓上天所垂青之人,其所居所亦有特殊之气象。传说中观气之士可知天下兴替,故事多多。比如说华山陈抟老祖,观天下

要变,于是下山取天下。于途观知有圣人出得之,因此回到华山,从此一心修行。甲文作,金文作,皆象云气之形。

金文

凡能事其事者稱士,通古今,辨然不明是非。始於一、經於十,推十合一。用指善學習、會

出之士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士农工商”即秦汉以后所谓四民,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所以士在中国文化里是一种标准,一种做人追求的标准。孔子就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曾子又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所以士就是有极高道德修养,极强的工作能力,同时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能够尽忠职守的完美人才!

1:上下可通。字形从下上行和从上下行所造字读音不同。其本身意义不明。或有上下交通之意?

甲骨金文

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為艸字,讀若徹

屮:草木初生时候,有一茎向上升,旁开二枝。再长大的就有多枝为丛,再大,枝条下垂为木。古人有把屮误作艹。作草木用。如果不用为草字。则本字读徹音。

战国陶

艸:象草枝叶左右参差繁衍形,由两个初生之茎叶代表小草。因其初生,多难之意转注为草稿之用。

瞜瞛

湖北土家族还有蓐草锣鼓,又名打闹歌,俗称打闹。土家人在薅草(就是用锄头给地里的庄稼除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在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

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

金文

茻:众草,本为草茻,后被鲁莽之莽代替。由屮组字,都是较小之植物,一屮草出生幼,二屮所组艸乃长成之草,三屮为开之花卉,四屮为草之原野。

甲骨金文

物之微也,從八,丨見而分之。以微小物表微小義。

最微之物,故以沙表示小。

甲骨金文

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分開,同扒與八別音義同,分字從八從刀。

八:象形两人分别而以背相向。为分别之意。

甲骨金文

辨別也,象獸指爪分別也。讀若辨。留在泥地、雪地上的獸爪形,據之可釆(辨)析走過的是仓颉就是因此启发而发明造字的。最早的汉字就是这种模仿鸟兽痕迹的样子的,这种造字法就叫象

形法。这个采与辨别的辨字,音义都是相同的。,古文采。甲文象兽爪形,与“番”本是一字,本义为兽爪,辨别是引申义。

金文

半:字形上八下牛,牛在古代是人们熟悉的物品中很大件的,在这里象征为把牛分外两半。也就是把物品一分为二。这里用牛是会意。

甲骨金文

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象正面帶兩角雙耳的牛頭形,牛、尾巴。甲文、金文象牛头角之形。

犛:旄牛。产于西南,体纯黑,一身都有长毛,因为尾巴毛长可做为旗帜杆头的装饰所以周时就称牦牛。又因其长髦,故史记西南夷传谓之髦牛。犛(牦)髦旄,三字音意同。

甲骨金文

告:告字甲文、金文与甲文、金文的“言”、“舌”字形相近,造字取意同出一源。告,下为口,上象征口里说出的话。因为牛角会伤人,所以在牛角上绑木以提醒人们。易所言僮牛之告(牿),就是当时人们训练小牛时绑在牛头上的木板。告、梏、牿都有抑制之意。而告含提醒告知意义。还有以牛祭祀以把人们的诉求告知上天之意。中国历史上是农耕社会,牛耕普遍,牛犊要驯化才能为人所用。所以在农村还有“告牛”这种训练牛的方法,选一到二岁的牛,两个人先穿牛鼻,套上犁具,前牵后赶。刚开始牛犁的田路歪歪扭扭的,两人配合,喊着口令,反复训练,三、四天下来,温顺聪明的牛就可以由一人来操纵啦。还有一个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另外告一般指下对上,而帝王对下就用谕,表达直接通告下达之意。

甲骨金文

人所以言食也。“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口:象形口舌,用于饮食和说话。古人的修养里要求少言语以谨慎,节饮食以勤俭。

金文

凵:张口通气,所以别作哈欠的欠。也有张舜徽《约注》:“此篆文坎字初文。《土部》‘坎,陷也’,乃后起字。”

吅:两个口,表口多其声喧哗之意。讙表喧哗,与吅音同,意别。都读:欢。讙通欢,表喜悦。为喧哗之本字哭:哀痛之声。其气也促,所以从吅。因言人,如同家字从豕与人居,哭字从犬,人哀而其所养犬亦有所同感。

金文

骨字形似花,有花未开而落意,从花落引人亡。

金文

走:快步疾行。上部如人摆两臂跑,下部如跑动时弯曲之脚。慢走步。趋疾走。

甲骨金文

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

止:象形草木初生,其下有土。古正趾字,足趾即足止,其形亦像足在地上之印迹。而人从头至足到底. 所以亦有到底停止之意。

癶:小篆体是两止(足)相对,会意两足分张行。有难行之意。

步:两足相继,一前一后,相随运行。

甲骨金文

相背。兩腳輪換前移,各一次為一步。

甲骨金文

止也。從止從匕,匕,相比次也。

甲骨金文

正:依据甲骨文和金文看,是上像城邑(目的地),下像足趾朝向它行进。是征的本字。引申正直,也有标准之意。商、周官职以正名,如牧正、陶正等,以其人能为此事之标准。《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言:“吾善养吾浩然正气”,对此孟子解释这是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体现于人则为浩然的气概,刚正的气节,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这里可以说正字一以止,一者天地也。止者唯有此至大至刚之气可为人所依止,也就是说为人修养的标准。并且指出需要积累而成。古人所谓气节与道德之于人的日行月累。这也是古君子的道德修养。是:古人立木测影,正午影直。而以日为正(标准),是因为天下可见物体,以日为最大

金文

金文

行。按甲骨文像足趾在街道,表行走。

彳:行(甲文作行)字一半,彳应是行的省形。

廴:今引字。是彳的变体。长行就是迈步向前。从小步彳引末划,其意大步长行,需导向于前以引之

金文

甲骨金文

甲骨金文

人之步趨也,從彳從亍。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

甲骨

口齗骨也,象口齒之形,止聲。

行:快慢步态,从街道会意行走。本义大道引申为行走。品行等依本义,其人品如大道可供人行(模仿)。齿:口中之齿,牙床。齗肉,口中肉出之骨,上止为声,下框口。内横为上下齿之虚缝,上下两排为齿。

牙:牡齒,壮齿,牢固之大牙。牙大,齿小。诗谁谓雀无角、谁谓鼠无牙,谓雀本无角、鼠本无牙。鼠齿不大,

金文顾古文

故谓无牙也。此为齿小牙大之明证。

甲骨金文

足:足、疋古本一字。甲骨文上部表膝盖以下的胫(小腿),下部表胫下之足。因足能承重以行,从止有满意

甲骨金文

疋:上像胫,下为止。周以前与足同字。文字初起仿鸟兽之迹,其迹疏稀,故疋引申为疏。《诗大雅》之雅同疏意,记事也。其记事之人也称胥。疋疏古今字。古还同雅。

甲骨金文

与旁系有别,引申有等级之意。

甲骨金文

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從品侖,侖,理也。象編竹管的樂器,上或有嘴(亼)在吹。

即管樂,與從木絲的弦樂“樂

龠:籥的本字。从品谓其多孔,从侖其有统辖声音之理。竹编管乐器。如排箫。籥舞笙鼓。《诗·小雅·宾之初筵》

籥舞(文舞。吹籥而舞,舞时依照籥声为节拍);因之有籥师(官名)。

甲骨金文古文

符命也,諸矦進受于王也。象其劄,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編竹簡成書冊。

冊:《尚书》周王令周公后作冊。以诸侯在晋见敕封其爵位时,刻竹书记以为凭信。汇编为长短相间之竹简。后多假借为策(即简)。汉时敕封诸侯谓:冊。刻竹记事,不编谓简,编之为冊。编册之竹条乍小,故竹编又称簿、笮。今册字。冊正字,筴俗字,策通假。

甲骨金文

在口以言別味者,口雲食,舌雲別味。從幹從口。

舌:像舌从口出,许慎所言,上为干,从声。其意乃食物入口,必与舌干(犯,侵入口与舌有所交集)。

甲骨金文

犯也,從反人,從一。反人者上犯之意。帶叉頭的竹木竿,最初田獵的武器,作動詞有干犯義。

右手执短刀,左手执盾牌以抵挡敌人的箭。

谷:稻榖的榖和山谷的谷,本来是两个字,《简化字总表》将这2个字合并为“谷”。口上阿,口上曲。酒窝处。

细分人之口上下两旁皆有弯曲处,口上谷,口下函。在诗经大雅行苇中有:嘉殽脾臄。其臄即谷之或体字。口边肉。也有谷通禄。或说许录此字非谷(小篆谷)字。其意表曲陷。

只:语末语气助词,虚词,表示话已完。口下气咽,说完话咽口气。后假借繁体字:隻和祗。隻,量词一。祗表唯一,如神祗。本意以表量词和唯一的隻和祗本不同。

甲骨金文

?:同呐、讷。言在口中,有难出之意。表言语迟钝。论语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有:巧言令色,鲜于仁。故讷于言。

甲骨金文

句:通鈎。俗字勾。其形像植物蔓枝纠结。草木出土时幼芽,弯的叫句,直的叫萌。后来句作句读之句,又造勾,加金为鈎。曲,转折。

丩:古纠字。纠缠,纠结。声转为绞。

古:虞以前太古,夏至秦称古。太古以前的事迹靠口口相传,故,太久(十既有众多之意,也有开天辟地从一到十、表天地初开

之时)的事情。也有人为甲骨文上部为是毌、表盾牌,会意牢固,是固之古字。

十:数字趋于完备。东南西北中,五方完整。比喻数字完备。甲骨文,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战国。汉初七作十,十作以横划长短区别。后来七是七,十是十,甲作。中国文化中开天辟地在数字上的表象,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蕴含着自然运行规律的道的宇宙初起(混沌),二为开天辟地之天与地立阴阳,然后有立于天地之间为天地立心之人(三)。四、六阴数之变化,五者五行周循世界乃备,七、八、九阳数趋极(一变七,七变九,九复一)。十就是五方配五行,所以说数字发展到十是到了完备。这就是古人用阴阳数理来理解自然界的朴素思想。

卅:三个十合并为一个字卅,孔曰:三十年为一世。世,父子相继.

甲骨金文

,從十口,識前言者也。久遠年代的事,由眾口相傳下來。

甲骨金文

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

甲骨文金文

金文

言:直言曰言,论、正义作荅,荅难曰语。言、言己事。为人说为语。口?为言,?愆也,言出祸入。古人告祭,用告字,表祈福,献牲以祭神。用言字从?(罪过),表责过消灾,古人认为自然灾害是天降责罚和示警,需要修过方能消灾。现在人们求神拜佛也有两种含义祈福和消灾,这也是先民遗俗吧。

誩:从二言,犹如二人直言,各不相让。争论之意。争,以手恶意。誩以言,有恶有好。

谜语:左说右道(打一字)

音:古言、音一字。西周后分别。声的文字,从言含一,有节律的意思。节律的音叫声,单纯的发音叫音。?:辛字。愆字的古文。本为雕刻曲刀(剞劂)的形状,古人施黥刑的刑具,表罪过之意。辠同罪。又有辛是薪的本字说(因薪也

可施刑)。因辛为刑具引为五行的金,(五行、五方、五音和四季的关系:东方对木德角音春,西方对金德商音秋,南方对火德徽音夏,北方对水德羽音冬,中对土德宫音季夏)(中国神话中:左青龙、东、春,右白虎、西、秋,上朱雀、南、夏,下玄武、北、冬,中麒麟、中、长夏)。故代西方,秋天,引申收成、新生。又本义罪,引申杀伤、苦痛。天干的第八位。

丵:正字丵,通行字族、蔟、簇。丛生之灌木,相互挤压向上并出。

菐:仆之本字。瀆菐叠韵,孟子万章下:仆仆(烦琐的样子)。

从丵(荚)从嫁,丛生之草以手理之,意在瀆菐烦琐。仆字本古奴隶,手捧废弃之物形。所以为劳作烦琐。

嫁:今拱字。像左右手和。两手合以捧物,本用共,后共作共同之意,制拱字为竦手专用,嫁废而拱行。竦,敬意,以手捧物敬奉。癶:两手向外,有所攀引。古攀字, 又作扳字

金文

共:像两手捧物(鼎形),供奉形状。古通供(龚,供行龚废)、恭兼有恭敬之意。是恭的本字。共同的含义应为周以后引申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的价值和不足 清代大儒戴震有言,“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故曰,文字作为一切学术的基础,做学问得从掌握文字开始。而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原文化一块瑰宝,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绚丽的色彩。它不仅是一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而且是一部因形表义的反映原始文化的著作,是古汉字结构纷呈的原始文化的一种载体。笔者就其价值归纳了以下内容: 其一世界第一部规范字典 “《说文解字》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规范字典,将永远在词典编纂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它的词典学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成书时代之‘早’,还在于它所实际达到的令人惊讶的水平。”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首创540个偏旁作为部首,发明部首制度;先列小篆形体后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的体例,系统的编排汉字;采用构形分析法,系统地进行字义、词义说明;建立收字、释字、注音、引证的编纂法体例;建立“博采通人”,“信而有征,不知盖阙”的辞书编纂法原则。极具使用价值,保存古字、古义、古音,对于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分析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后世研究古代文献。 同时,许慎《说文解字》收录小篆9353文,参照古籀大篆,因形释本义,诠释每个字的形、音、义,吸取前人成果,广收博采,征引时人前贤通人之说30余家,文献典籍110多种。许慎辛辣地批驳和嘲笑了汉字凝固不变的观点。《序》就是一部东汉以前的汉字发展史。除体式发展之外,《序》还论及汉字内部结构的发展。“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擎乳而浸多也。”许慎认为,文是源,字是流。汉字是沿着简单到复杂、文到字的擎乳浸多的方向发展的。《序》对文字的功用的论述是明确的。 “六书”说本来是战国末年以来流行的文字学理论,班固曾转引在《汉书"艺文志》里:“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许慎第一次对六书作了界说,并且在逐字的说解中,将六书原则贯彻始终。许慎牢固地建立了汉字结构理论体系。 其二资源宝库 “其所以说解,都是为了探求文字的本源,推考文字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及其由来,正如许慎在《后叙》中所说:据形系联,引而申之,已究万源。”[②]这句话将的是《说文解字》著书的目的,也可知其内容的涵盖面。事实上,《说文解字》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东汉以前汉字的形音义材料、与之相关的词汇材料,以及东汉以前的百科知识,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比如它收集了东汉时能够见到的篆文、古文、摘文、或体、俗体、奇字、今文,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字体。《说文解字》是东汉以前汉字本形本义的总汇。它是正确训释东汉以前的经史子集的有力工具。分析多义字词,无非是要分析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说文解字》通过形声系统,通过读若,以及假借、声训、重文、联绵词等等,提供大量的上古语音资料。清代《说文》学家,凭借它并参照《诗经》、《楚辞》的用韵,研究秦汉语音系统,取得不少成果。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书面上的一个字,往往表示口头上的一个词,从这个角度而言,字和词具有同一性。《说文》既然保存了东汉以前大量的汉字形、音、义的资料,势必能够充分地反映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也说:“《说文解字》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宝库。” 其三另类文化史 在说解阐释文字时,不仅要注意其体系内部固有的属性,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同一个字

读《说文解字注》札记

读《说文解字注》札记 陆宗达先生在《说文解字通论》中谈到:《说文解字》解释字义、字形,不仅在本篆的说解里加以说明,有时在另一个篆文的说解里也涉及到该篆文,往往对该篆文的形体和字义作出不同的说解。我们称这种解释为“旁见的说解”。在初次阅读《说文解字注》的过程中,粗略发现,尤其是字义的解释,有时运用的是训释字的本义,有时却运用的是引申义,例如: 一 《说文解字》:羴羊臭也,从三羊。段注:臭者,气之通于鼻者也,羊多则气羴。故从三羊。 《说文解字》: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自。段注:走臭,犹言逐气。犬能行路踪迹前犬之所至,于其气知之也。故其字从犬自。自者,鼻也。引伸假借为凡气息芳臭之称。 《说文解字》:荤臭菜也。段注:谓有气之菜也。 齅以鼻就臭也,从鼻臭,臭亦声,读若兽牲之兽。 胜,犬膏臭也。 臊,豕膏臭也。 按: 《说文解字》: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自。这里许慎是从造意的角度进行训释,解释的是字形,“臭”由“自”和“犬”构成,因而依据字形,认为“犬”的嗅觉灵敏,因而可以根据感知气味寻觅踪迹。 段注:走臭,犹言逐气。犬能行路踪迹前犬之所至,于其气知之也。故其字从犬自。自者,鼻也。引申假借为凡气息芳臭之称。段玉裁从意义的角度进行训释的说明,犬能凭借嗅觉器官——鼻子进行气味的感知,气味不乏有如花般的芳香和如污物般的恶臭,因而,段玉裁认为“臭”本是“气味”之意,“走臭”犹言“逐气”。并且,可以引申假借为各种气味的总称。 摘选《说文解字》中五条关于用“臭”作为训释字的用例。 (1)羴羊臭也。羊臭,就是羊的气味。段注中也说得很明白:臭者,气之通于鼻者也,羊多则气羴。“臭”是通过鼻子感知的气味,羊聚集的多了,自然羊的那种独特的气味也就浓烈起来,这就是“羴”。

说文解字宀部

内容摘要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系统系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它的核心旨要是对字义的分类解说。而其中《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关键词】说文解字宀部 说文解字·宀部字的分析 学生姓名:郭梦娇指导老师:李晋林 前言 公元100年,时值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太尉南阁祭酒许慎编攥了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声读的规范字典——《说文解字》。迄今整整一千九百年间,这部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宝藏的不朽之作,受到了无数人的青睐。降至清朝,以段玉裁、王筠、朱骏声为代表的治《说文》的名家辈出,著述如林。乾隆进士王鸣盛,治经以汉人为师,对《说文解字》更是情有独钟,推崇备至,称“《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馀书皆未通,不可谓非通儒也”。即使在今天,由于《说文解字》“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的功用价值,仍不失为人们常置案头的经典。而其中《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一、对“宀”部的综述 《说文》:“宀,交覆深屋也。象形。”按:甲骨文象房屋之形。古代是一种房屋。《说文·宀部》:“宀,交覆深屋也。”远古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古代先民们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就在简陋的条件之下,开始了对自然界事物的进一步改造。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来,宀字的形状如同一个房屋侧面的样子。原始先民是在圆形的基地上建造墙壁,然后在墙上覆盖了圆锥形的屋顶,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显得很深邃,因此是“交覆深屋”。而段玉裁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宀”反映了远古先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洞穴之类的居住环境,通过自己的建筑能力,提升到居住在地面之上的建筑物,这样可以遮风挡雨,避免虫类的叮咬。 二、对宀部字主训词的归类 (一)、释“居也”一类的宀部字 家,《说文·宀部》:“家,居也。从宀,声。”《玉篇·宀部》:“家, 人所居,通曰家。”《正字通·宀部》:“家,居其地曰家。”家,这里是定居,安家的意思。 宋,《说文·宀部》:“宋,居也。从宀从木。读若送。”甲骨文中的宋的形状如同一棵树在屋顶的下面,这个树用来支撑这个房屋。远古时候,先民智慧地选择自然界中可以建筑房屋的材料,用砍伐好的树木支撑自己的房屋。 宭,《说文·宀部》:“羣居也。从宀君声。”指的是群居的意思。一群人居住在宀部的房屋下面。远古时代,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过着群居的生活。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

〔原文〕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扬于王庭⑤。”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 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鸟兽之文:“文”指行迹。地之宜:宜者,仪也。即地理现象。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宪:大法。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发明农具,发现药草。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⑦依类象形:按事物的种类模画外形。故谓之文:因此把所画的形迹叫做文。⑧形声相益:表形和表音互相配合而提高了表意的作用。 ⑨文:即象形、指事的单体字。本:原本的形象。它:形声、会意的合体字。孽乳:繁衍增生。蜪:渐渐。⑩如也:字形就如事物的形状。11改易殊体:经过改变,字形不同了。封于泰山:在泰山封禅祭天地。七十有二代:泛言多数。 〔翻译〕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从“宀”部字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从宀部字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汉族先民们通过“比类取象”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汉字符号系统,在汉字符号系统中也隐含着这种思维方式,也自然隐含着由这种思维方式创造出来的文化。 《说文解字》:“宀,交覆深屋也,象形。”许慎的解释是极其恰当的。考察甲骨文和金文,宀是一个房屋纵剖面的象形;从考察考古发掘出的仰韶文化中的古代建筑遗址得知,人们是在一个圆形的基址上建造房屋的,这种房屋非常简陋粗糙,整个房屋呈圆柱形,覆盖着一个圆锥形的顶棚。这种房屋是最早的建筑,它的出现为后来的建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自从出现了最早的建筑宀之后,人们就不断地发展着建筑的规模和样式。到了后来,一个简单的宀已不能描述尽建筑的规模和样式,所以出现了一些其它字来表示房屋。《说文解字》:“宋,居也,从宀从木。”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知道因地制宜,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他们直接围绕树木来建造房屋,结果木就变成了房屋的中心,大概就像现在的蒙古包,中间总有一根木柱支撑着整个房屋结构,宋字形象地说明了人们造屋的情形。宅是另外一个表示房屋的词,《说文解字》:“宅,所托也,从宀乇声。”《释名》:“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择应当是宅的引申意义,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都要考察建造地的吉凶,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对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先民来说这是再吉祥不过的了。今天民间还有看风水的习惯,这大概也是那时期的遗存。室字也是表房屋的一个词,《说文解字》:“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

止也。”房屋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供人居住,只有人们处于其中,房屋才发挥它的作用。与室同义的词有宫,《说文解字》:“宫,室也,从宀躳省声。”《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在起初,宫和室指的都是房屋,是同一回事。考察甲骨文,宫字的形态像是房屋外之围墙,这应当是房屋规模扩大,出现院落围墙之后的情形了。段玉裁注曰:“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则不别也。”宫和室只是用了建筑的两个不同部分来表示同一个意思罢了。宫和室的区分是到了秦汉的时候才逐渐出现,宫的意义逐渐缩小,专门用来表示帝王的居所,而室则成了普通百姓居住场所的统称。 建筑规模在逐渐扩大,建筑的结构也在逐渐繁富,那么对建筑进行描述的词也必然不断增多。在《说文》宀部中就有一些字是描述建筑结构和建筑整体的。宧、艮宀、奥、口宀等说的都是建筑的某一局部:宧表示房屋的东北角;口宀表示房屋的东南;奥表示房屋的西南角;艮宀表示房屋向北开的窗户。另外有宏、寷等字是对建筑整体性的描述,《说文解字》:“宏,屋深响也,从宀厷声。”人们建造房屋的技术不断增进,建筑也就不断扩大,到了某一时期人们可以建造比较大的房屋,如果人在这种房中讲话,必然会产生回音,宏这种效果正是大屋的一个表现;《说文解字》:“寷,大屋也,从宀丰声。”丰指的是盛放食物的豆中放有两串玉,引申之得大之意,宀下有丰则自然表示屋子大了。 自从有了建筑,人们就对建筑所构成的空间展开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认识便慢慢地扩大到宇宙范围。在他们看来房屋是个小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玉部》以及从玉之字的文化阐释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又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发展、演进,负载着独特的文化信息。早期汉字的象形程度很高,发展到小篆时代,其构形大部分还带有理据,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经验,也充分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而对于汉字的研究,东汉初期,许慎撰著的《说文解字》是处于中国语言文字学草创时期的不朽之作,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收字齐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等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较为科学系统的字典,也是一部杰出的训诂学巨作。《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连同叙目一共15篇,按540个部首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解说内容133441字,清代学者王鸣盛在《说文解字正义序》中说:“<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尤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许慎的《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解释汉字形义关系、分析汉字结构、归纳汉字构型系统的文字书,而且也是一部记载了许多文化现象的百科全书。本文就是从《说文解字·玉部》以及从玉的字对中国古代的玉文化进行阐释。 《说文·玉部》:“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其意为:玉为美石,它有五种品德,玉柔润有光泽又温和,好比人具有‘仁’的品质;玉质纹理清晰可从其外看到其

中,好比人具有‘义’的品质;玉的声音舒展悠扬传至远方,好比人具有‘智’的品质;玉宁可折断也不肯弯曲,好比人具有‘勇’的品质;玉虽有棱角却不会让人受到伤害,好比人具有‘洁’的品质。玉字的形体像是由三片玉组成,中间一竖将其连贯起来,凡是玉统属的字都归玉部。 许慎《说文解字·玉部》收字140个,这些字有表示玉的种类的,表示玉的质地的,表示玉的颜色、声音的等等。古人把玉分得如此细致,可见“玉”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从这些表示玉、或与玉有关的汉字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世界最早用玉的文明古国之一,用玉与琢玉已有七千多年历史。玉主要是作为饰物在社会中广泛使用,但是在玉还没广泛使用前,它是作为一种祭祀物品而存在的,让原始先民敬畏。原始先民认为玉不是平凡之物,而是天地之间的精华,是神秘莫测的通灵之宝,可以上达天地鬼神。古人的这种思想,可以从“禮”字的本义看出。“禮”字的甲骨文形体为,像用器皿盛着两串玉拜祭神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禮的解释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见,古代先民最讲究的“礼”最先就是用玉来拜祭神灵,祈求福气。从“灵”字也可以看出古人对玉的敬畏。“灵”字的小篆形体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灵巫与玉事神,从玉霝声,或从巫。”玉与巫可以互换,说明在古人的意识里,玉与巫一样,具有巫的灵性和神性。由此可见,玉在古代的祭祀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把玉作为拜祭品,在后代有文献支撑,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张皓思2010111102000050 【摘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对《说文》中“心”部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以及中华思想的独特性与传承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心”部字 引言:汉语是汉民族文化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汉民族文化在语言世界的反映。汉字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工具,它的作用更是如此。汉民族自古就有崇尚中心的传统,并认为心在身体各个器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维持着人类的基本生命活动。 一、《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就是说解文字的意思。《说文解字》全书十五卷,今本每卷分上下卷,则共为三十卷。共收字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为1163个。 许慎把九千多个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找出其中的规律,按偏旁归纳为540个部首。把文字按照部首归纳分类,是许慎的一大创举。许慎按文字学原则,从意义出发来安排字的次序,后世则改变成部首检字法,按笔画的多少来安排次序。现在我们字典上所使用的部首检字法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说文》部首的排列是从“一”部到“亥”部,即“始一终亥”,这是按照汉代阴阳五行中的“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安排的。部首的前后次序,大致是“据形系联”,就是把形体相近、相关的排在一起。例如:“页、面、首”,“惟、怀、惀、想”等。每部中再把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如“心”部中的:恫、悲、恻、惜、愍、殷等等。虽然其中也有些字的排列,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寻。但总的来说,540部的次序安排,许慎是思考研究过的。他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分540部为若干大类,这样就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意符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字义。 《说文》按文字学原则,即六书体系(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来分部,只有同一意符的字可以率属于同一部首。每一部首内的字,基本上做到按类别来编排。如木部的次序,大致是先列举木的名字,再列举树木各个部分的名字,如“木,柢,根,末,果,杈,枝”等,其次再列举木制品。水部大致也是先列水名,然后再列与水有关的动词和形容词。 二、《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说文》释字体例先分析部首,说明凡是属于这个部首的字都从这个部首,也就是说它们在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再对每个字,先释字义,然后释字的形体结构,有时也指出字的读音。《说文》对一个字的解释,一般只解释一个意义,就是这个字的本意。下面我们来按“六书”对《说文》的释字体例做下简单的讲解: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 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属皆从丄。 丅底也。指事。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江水。出蜀湔氐檄外崏山,入海。从水,工声。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月部字的研究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这部属于中国语言文字学草创时代的不朽名著,为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撰著。我们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在这学期学习了许慎的《说文解字》。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许多小知识。 而我也要分析这540个部首中的一个,在细心挑选之后我选了月这个部首。月部位于《说文解字》卷十三,部内共收录汉字七个,是收录汉字比较少的部首之一。在《说文解字》中月部的解释是这样的:闕也。太阳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通过《说文解字》对月部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月,污闕,太阳的精华。象形字。甲骨文中的月是这样的:,而金文中是这样的。徐灏在《段注筏》里写到:象上下弦(阳历初七初八,月亮缺上半叫做上弦;二十二、二十三,月亮缺下半,叫下弦)之形。日象圆形,故月象其闕也。小篆相承取字形茂美耳。 月部收录的汉字一共只有七个,所以在这里我就不把它们一一分类了。因为只有七个,所以我会逐一分析,说出自己对它们浅薄的理解。 月部的第一个字是朔。朔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这样的:月一日始蘇也。从月,屰聲。通过《说文解字》对朔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月亮在初一开始复生。这是在告诉我们:夏历每年初一,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月光。这就是所谓的“朔”,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每年都会出现,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其实大自然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 月部的第二个字是朏。通过《说文解字》我知道了它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朏的解释是这样的:月未盛之明。从月、出。《周書》曰:“丙午朏。”通过说文解字对它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朏是指月光比较微弱的时候。《周书》中有记载:丙午那天月光初现光明。我喜欢朦朦胧胧的月光,喜欢月亮初挂在天空时的场景。 月部的第三个字是霸。霸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这样的: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聲。《周書》曰:“哉生霸。” ,古文霸。普伯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必駕切。以爲霸王字。通过以上解释我

说文解字540部首表

《說文解字》540部首小篆字形和難字注音表 說文解字弟一 1.虔一。 2.蚌丄(上)。 3.訐示。 4.凰三。 5.副王。 6.動玉。 7.敝玨( 珏),jue2。 8.敗(氣)[气]。 9.敘士。 10.斬丨,gun3。11.晝屮,che4。12.梯艸,cao3。 13.焚蓐,ru4。14.煮茻( ),mang3。 說文解字弟二 15.犀小。16.猴八。17.琨釆,bian4。18.痞半。19.發牛。20.腕犛,li2。21.腎告。22.腆口。23.幹凵,kan3。24.廉吅,xuan1。25.慈哭。26.想 ( 走)。27.溪止。28.煆(撥)[ ](癶),bo1。29.牒步( )。30.獅此。31.瑚正。32.瑁是(昰)。33.當辵(辶),chuo4。34.跳彳,chi4。35.鉅廴,yin3。36.閘?,chan1。37.隔行。 38.預齒。39.嘟牙。40.圖足。41.氳疋,shu1。42.滾品。43.漩龠,yue4。44.滯 (冊 册)。

說文解字弟三 45.漣?,ji2。46.滲舌。47.熙干,gan1。48.熄 ,jue2。49.獄只,zhi3。50.瑤?,ne4。51.疑 句,gou1。52.瘉丩( ),jiu1。53.監古。54.睿十。55.福 (卅),sa4。56.種言。57.敵誩,jing4。58.暴音。 59.標?,qian1。60.樊丵,zhuo2。61.歐菐,pu2。62.毆廾( ),gong3。63.潟( ),pan1。64.熨共。65.獎異( ),yi4。66.瑾舁( ),yu2。67.瘦 ,ju1。68.皚?(晨),chen2。69.瞌爨,cuan4。70.磅革。71.蝌鬲,li4。72.諉 (?),li4。73.趣爪,zhao3。74.踩 (丮),ji2。75.輦鬥,dou4。76.鄱又。77.駙 ,zuo3。 78.髮史。79.魅支。80.魯 (帇),nie4。81.齒聿,yu4。 82.儐畫(畵),hua4。83.劑隶,dai4。84.噫臤,qian1。 85.噪臣。86.噯殳,shu1。87.憾(殺)。88.擁 ,shu1。 89.撼寸。90.擒皮。91.曄?,ruan3。92.樺攴(攵),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和<会意>,<形声>字 小篆:和,从口,禾声,本义作「相应」解,见<说文>,乃彼此心声相应之意,故从口。又以禾本象嘉谷顺垂之形,兼有相依从之意,相应乃彼此顺而相从,故「和」从禾声。 其义为:1.睦曰和,亲厚之称。如《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2.和谐之声音曰和。如《马融?长笛赋》「心乐五声之和。」 3.不刚不柔之称曰和,恰到好处之义。如《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媾和、讲和之称。如《国策?赵》「故不若亟割此求和。」 5.冲和之气曰和。如《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6.和尚,和上。梵文之意译。意为亲教师,为能教人学 戒、定、慧者,乃僧徒之尊称。如《晋书?佛图澄传》 「莫起恶心,和尚知汝」。 7.和顺、平和曰和。如心平气和、和颜悦色。 8.亲、相好曰和。如《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9.合曰和。如《幼学琼林?夫妇》「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10.调曰和。如《左传?隐公十三年》「臣闻以德和民, 不闻以乱」。 11.应答曰和。如应和,读去声。 12.连同,伴随曰和。如和盘托出、和衣而卧。 13.向、跟、同曰和。 「和」,由「口」和俱顺垂之形的「禾」组成,含心口相应,和顺相依之义。中国人一向爱好和平,数千年来「和」的观念已普遍深入人心。如常听的「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安和乐利」无不是社会祥和、天下太平的描述。而要真正达此安和境地,首先,自己内在要能平,心能平,才有和可言;心不平,则一切对立、仇恨因而生焉。 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和「太和、中和、保和」的说法源于《易经》。其中究竟含何深义呢?兹分述如下: 「太和」:宇宙本来是和谐圆融的整体。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大到我们身体外部的五官、四肢;内部的五脏六腑;小到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它们无不是和谐互助、共存共荣的。就好比,左手痛,不可能将手去掉,一定是右手去帮忙。是故,和谐互助,原本就是宇宙天然的法则。「太和」就表此含义。 「中和」:就是我们人能随顺自然、和谐、互助的法则,用「中」――至诚无偏心、无邪念地处事、待人、接物。在人自身,则心平气和、健康长寿;在家,则家庭和睦;在国,则国泰民安;在全球,则世界和平。用这宝贵的「中和」法则,确能消弥纷争、合大怨,而不留余怨。当今举世的纷争、恐怖灾难,无一不是起因于不和,进而彼此怨怼越积越深造成的。终为两败俱伤,甚或两相毁灭。故欲求人类真正的和平,唯用圣人所教的「和」才能去除不平,化解冲突。 「保和」:是指这与天然「太和」之道相应的「中和」之道,要代代保持下去,其望殷殷,其嘱切切。我们的祖先知道如不保持「和之道」则会天下大乱。展阅中国历史,王朝倾覆的原因无不由于「和」不「保」所引起。 和之道,大矣哉!和 h?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 平静: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 平息争端:讲和。和约。和议。和亲。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和是四。 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 连词,跟,同:我和老师打球。

浅谈《说文解字》蕴含的古代文化

浅谈《说文解字》蕴含的古代文化 摘要: 《说文解字》作为文字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它不仅是传统小学经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本文通过对其中衣部、羊部、宀部、车部等相关部首字的考释,来阐释我国古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说文解字古代文化部首 汉字是一种具有独特构造方式和结构系统的表意文字。汉族先人在创造汉字之初“据义取象”,他们凭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选取相对应的物象从而“具象显意”。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揭示了汉民族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的成果,记录了汉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解析字形、分析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许慎通过“据形释义”之法为我们探究汉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特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下面,我就《说文解字》的几个部首例字来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很早就把衣着作为民生之本。《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释名·释衣服》:“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可见服饰首先源于避寒暑、避形体,其次是遮羞,后来才有了表达身份地位、礼仪文化以及美饰作用等。我们从《说文》“衣”字“上衣下裳”这种服饰体制还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就以“含蓄、严谨、宽大、庄重”的服饰风格为美。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家的“温柔敦厚”这些人生观都可以从《说文》“衣”部的一些字里反映出来。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食美”的概念。《说文·羊部》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我们在历代文献中也可发现,“羊”字本身就具有“美”、“善”义。早在甲骨文时期,“羊”字就从表示美食义延伸到了表示其他事物的美、善义上。在汉代,“羊”常用于吉祥义。出土的西汉铜洗纹饰“吉祥”就写作“吉羊”。“羊”还可表示一般意义的美、善义。诸多古代文献记载都认为:羊象征吉祥、幸福、美好,这是先民们向往和追求的物化表现,它折射出中国古代先民的社会心态。 房屋不仅能遮蔽风雨,还能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和安全保障。在古代,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一个能够遮蔽风雨、生火取暖的地方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人们基本的生存依托,同时也是人们的精神依托。如:《说文·宀部》:“安,静也。从女在宀下。”安表示女性在屋里,本义是安宁。居室里有了女性,能让人感到平静和妥善,男耕女织的生活才是最美满的生活。这是古人用心理直观感受来造字的典型例子。透过对《说文》有关房宇的字词意义的说解,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对宽敞、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商周时期,用于行路、狩猎和作战的车一般是用马牵引的。因此,在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用。《说文·车部》:“车,舆轮之总名。舆,车舆也。”古人也很讲究马身上的装饰。马饰与驾驭用的马具不可分,多数就是在马具上加上金属或玉石的饰片,并绘制相应的花纹或图案。《说文·革部》:“勒,马头络衔也。”勒是马头上用以系着马嚼子的皮带。由此可见,古人车饰以文采为美,“文采'的本义是"有色彩的花纹"。这些花纹、图案都来自上古人的生活感观意象。

说文解字注汇总

yǎn,yàn 形体演变: 异体字: 许慎《说文》:(上古,2007,p639) 匿也。从匸妟聲。於蹇切 段注:(上古,1981,p635) 匽:匿也。匽之言隱也。周禮宮人。爲之井匽。鄭司農云。匽、路廁(cì)也。後鄭云。匽豬謂下之池畜水而流之者。按二說皆謂隱蔽之地也。从匸xi。妟聲。於蹇切。十四部。 1.“周禮宮人。爲之井匽。” 《周禮·宮人》為其井匽,除其不①蠲(juān),去其惡臭。井,漏井,所以受水②潦(lǎo)。蠲猶絜也。③詩云:“吉蠲為饎。”鄭司農云:匽,路④廁(cì)也。玄謂匽⑤豬,謂霤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阮元校刻,中華,2009,p1454) (1)蠲(juān):馬蠲也。馬蠲也。从虫、目,益聲。纽,象形。《明堂月令》曰:“腐艸爲蠲”。古玄切。許慎《說文》(上古,2007,p668)

蠲:馬蠲也。馬蠲亦名馬蚿。亦名馬蚈。亦名馬蠸。見呂覽仲夏紀、淮南時則訓高注。而爾雅釋蟲蛝(xián)、馬?。郭注。馬蠲蚐。俗呼馬 zhu)。方言曰。馬蚿大者謂之馬蚰。蚰同字也。莊子謂之蚿。多足蟲也。今巫山夔州人謂之艸鞵絆。亦曰百足蟲。茅茨陳朽則多生之。故淮南、呂覽皆曰腐艸化爲蚈。高注曰。蚈讀如蹊徑之蹊是也。其注淮南云。一曰熒火。乃備異說。鄭注戴記腐艸爲熒曰。熒、飛蟲、熒火也。葢非古文古說。从虫。象形。不云从蜀者。物非蜀類。又書無蜀部也。益聲。益聲在十六部。故蠲之古音如圭。韓詩。吉圭爲饎。毛詩作吉蠲。蠲乃圭之叚借字也。唐詩。水搖文蠲動。亦尙讀如桂。音轉乃讀古懸切。朙堂月令曰。腐艸爲蠲。許所據者古文古說。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古,1981,p665) (2)潦(lǎo):雨水大皃。从水尞聲。盧皓切。許慎《說文》(版本頁碼)潦::雨水也。各本作雨水大皃。今依詩采蘋正義、文選陸機贈顧彥先詩注、衆經音義卷一訂。曲禮釋文亦曰。雨水謂之潦。雨水、謂雨下之水也。左傳曰。水潦將降。召南。于彼行潦。傳曰。行潦、流潦也。按傳以流釋行。服注左傳乃云道路之水。趙注孟子乃云道旁流潦。以道釋行、似非。潦水流而聚焉。故曰行潦。不必在道旁也。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古,1981,p557) (3)《诗.小雅.天保》:吉蠲為饎(xī),是用孝享。吉,善蠲絜也;饎,酒食也;享,獻也。箋云:謂將祭祀也。蠲,古玄反,舊音堅。饎,尺志反。享,許丈反。(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阮元校刻,中華,2009,p880) (4)廁cì:清也。从广則聲。初吏切。許慎《說文》(版本頁碼) 廁:淸也。淸圊(qīng)古今字。釋名曰。廁言人雜廁在上非一也。或曰溷(hùn)【混、渾】言溷濁也。或曰圊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淸也。按凡云雜廁者、猶云溷雜。急就篇、說文敘皆曰分別部居不雜廁是也。古多假廁爲側。如史記張釋之傳北臨廁、漢書汲黯傳上踞廁視之是也。从广。則聲。初吏切。一部。段玉裁《說文解字註》(上古,1981,p444) (5)①豬:豕而三毛叢居者。从豕者聲。陟魚切。許慎《说文解字》 ②豬:豕而三毛叢凥者。凥舊作居。今正。三毛叢凥、謂一孔生三毛也。說見蘇

说文解字之有机化学部分常用字

第 1 页 共 4 页 说文解字之有机化学部分常用字 广东肇庆中学 王文胜 邮编:526020 [关键字 有机化学 专有名词 烃 烯 炔 羟 羰 ] 许多同学刚开始接触有机化学的时候,往往觉得一些有机化学专有名词用字比较深奥、难懂,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有机化学学不好。其实有机化学专有名词用字,多是根据物质的组成、含义和最开始该有机物提取的方法或原料来源等方面所创造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现将中学化学中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学专有名词分类介绍如下,希望对大家学好有机化学有所帮助。 有机化学专有名词用字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会意组合字,一类为形声示意字。 一、会意组合字 由组成元素名称字的各一部分组合而成,它既指示了物质的组成又指示了字音。 烃:又叫碳氢化合物,指仅含.. 碳、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可用通式CxHy 表示。“烃” 字是由碳中的“”和氢中的“”组成,读音取碳字的声母“t ” 和氢字的韵母“īng”, 读tīng。 字体构成: 发音构成: 羟:羟基,指—OH ,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官能团,“羟”字由氧中的“羊”和氢中的“”构成,读音取氢字的声母“ q ”和氧字的韵母“ang ”,音取谐音qiǎng。 字体构成: 发音构成: 羰:羰基,指,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官能团,“羰”字由氧字中的“羊”和碳字中的“炭” 构成,读音取碳字的声母“t ”和氧字的韵母“ang ”,读“táng”。 烃 īng 羟 qiǎng

第 2 页 共 4 页 字体构成: 发音构成: 羧:羧基,指,由羰基和羟基—OH 所组成的官能团。含有羧基 的有机物叫羧酸,具有酸性。“羧”字由羰字中的“羊”和酸字中的“ ” 构成。读音:suō 巯:巯基,指—SH ,由氢硫两种元素组成的官能团,“巯”字由氢字中的“ ”和硫 字中的“”构成,读音取氢字的声母“q ”和硫字的韵母“iu ”,音qiú。 字体构成: 发音构成: 在会意组合字中,一般 “火”字边或“炭”字旁代表碳元素,发“t ”音,名称中带有“火”字边的物质都可燃烧。“ ”字代表氢元素,发“ing ”音,“羊”字代表氧元素,发“ang ”音, “”代表硫元素, 发“iu ”音。声母一般按碳氢氧氮硫的顺序选取:如碳氢组合发“t ”音,氢氧组合发“q ”音等。 二、形声示意字 在汉字造字法中,声旁一般不表意,但化学家们为了让人们容易理解,在给某些物质命名时,常常赋予声旁一定的含义。这是化学家的独创,通过对这类字的组成分析,可加深对 巯 qiú

说文解字概述

《说文解字》概述《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许慎所以做《说文》,是与两汉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风尚分不开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灭经书,涤除旧典,又严禁私人藏书,规定了“挟书之律”。到了西汉初年,惠帝废除“挟书之律”。文景以后,渐开羡书之路,并有意识地搜求旧典、发掘古籍。武帝更提出“罢黜百官,独尊儒术”。为了解释经书,古文家和今文家互相排挤。许慎站在古文家的立场著《说文》。从《说文解字》可以看到了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单体变为合体,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还有指事,《说文》举“上”“下”为例,因为无物可象,所以有指事。又有会意,会意一般是合体的,如“相”,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遂向表音方向发展,因此有了形声。又有转注、假借,合前几种为六书。 《说文解字》探索字的本源意义,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另外当我们追寻字的原始意义,探索古人造字之始的原始意图时,我们就会感到一种陌生化地新奇效果,原因是我们被日前所习惯的字的引申义遮蔽了感受的新鲜,字只成了一个表达意思的符号,我们不去推寻远古人类造字的巧妙。 《说文解字》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在许慎看来,那些保存下来的经典才是古文字及传统文化的正脉。这里有古文传统谙昧不彰与政治纲纪失序之间相伴生的关共同导致社会的衰礼乐的崩坏与王纲的废弛是一对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因素,系,变:而反过来,社会政治清明的时候,古文传统也往往受到很好的尊重和延续,并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规范形成良性的互动。 《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很多鬼部的字由此可见,反映了崇拜鬼神和恐惧鬼神的心理。鬼文化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界及自身的现象从困惑到恐惧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并逐渐演变、积淀为一种全社会的文化传统。原始先民产生鬼魂观念并对之虔诚侍奉,乃是基于对鬼魂与人的神秘关系的认识,古人将鬼分为“善鬼”和“恶鬼”,“恶鬼”应该是先民观念世界中较早出现的鬼类。《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说文》的价值是巨大的。 收字范围很广。包括了①秦汉间通行的篆文;②古文(壁中书),含奇字,采自扬雄的书;③籀文,即大篆,比小篆繁复,笔画重复的多。如“则”,籀文左边

说文解字部首整理

《说文解字》部首 1、yī(一)(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 物的最少数量)《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说文解字注》:漢書曰,元元本本。數始於一。凡一之屬皆从一。一之形。於六書爲指事。凡云凡某之屬皆从某者,自序所謂分別部居,不相襍(zá,同‘雜’)廁(廁)也。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hu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从该部的字 “元”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说文》始也《说文解字注》見爾雅釋詁。九家易曰。元者,氣之始也。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说文》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说文解字注》顚者,人之頂也。 2、 shàng( )《说文解字解字注? 部》:“ ,此古文上。”《说文解字注》高也。此古文丄。古文上作 。故帝下?

下示下皆云从古文上。可以證古文本作 。篆作丄。各本誤以丄爲古文。則不得不改篆文之上爲。而用上爲部首。使下文从 之字皆無所統。示次於 之恉亦晦矣。今正丄爲 ,爲丄。觀者勿疑怪可也。凡說文一書。以小篆爲質。必先舉小篆。後言古文作某。此獨先舉古文後言小篆作某。變例也。以其屬皆从古文上,不从小篆上。故出變例而別白言之。指事也。凡指事之文絕少。故顯白言之。不於一下言之者,一之爲指事不待言也。象形者實有其物。日月是也。指事者不泥其物而言其事。丄丅是也。天地爲形。天在上,地在下。地在上,天在下。則皆爲事。 “上”: 从该部的字: xià《六書本義》古文下字。註詳一部二畫。 (shàng) (shàng) (xià)二(èr)四字編碼有區別。(下)《说文》底也。指事。下,篆文丅。胡雅切〖注〗 (古文二) (下)二(上)。《说文解字注》篆文下。今各本篆文作。後人所改。“下”字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说文解字的意义

《说文解字》之意义及读法王念孙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凡许氏形声读若,皆与古音相准,或为古之正音,或为古之合音,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循而考之,各有条理。不得其远近分合之故,则或执今音以疑古音,或执古之正音,以疑古之合音,而声音之学晦矣。《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经类多有之,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于一隅也。不明乎假借之指,则或据《说文》本字,以改书传假借之字,或据《说文》引经假借之字,以改经之本字,而训诂之学晦矣。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尝为《六书音均(古韵字)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因是为《说文注》一书,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今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有相合无相害也。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则若膺之书之为功也大矣。若夫辩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形声读若,转注假借之通训,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耶?余交若膺久,知若膺深,而又皆从事于小学,故敢举其荦荦大者,以告缀学之士云。嘉庆戊辰五月,高邮王念孙序。严可均《说文翼叙》曰:夫《说文》者,经典之总龟也,孔子写六经,河间得先秦古书,皆古文,经师不尽识,故属读不同,误解亦不少。诸儒渐次是正,其绪论具见于《说文》,而非观其会通不得也。何者?《说文》皆本字,经典多

假借,且以隶写古籀,而古籀相沿,又多疑文惑体,轶出《说文》外,十常二三,浅儒昧于形声,未极古籀之变,泥守本字,失其假借。以此治经,扞格抵牾,在所不免。然此轶出《说文》外十常二三者,以形声求之,《说文》无不有,非遗漏也,即所假借,亦不离本字远也。唯不知形声,故不知假借也。夫六书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厥谊明瞭。形声者,据形为谊,依声为读,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随势移易,正反向背,唯变所适。或声兼谊,或但取其声,或省或不省,或取同类为行,或取声近为声,往往一字而十数异体。《说文》仅收其一,一可包十数也。假借者,或取形近,或取声近,或取偏旁半字,望文改读,声随谊转。《说文》列字十数,十数可贯于一也。故会而通之,然后能治经,然后能极古籀之变,而见《说文》之所择者精,所赅者广也。张之洞《劝学篇·内篇·守约第八》曰:惟百年以来,讲《说文》者终身钻研,汩没不反,亦是一病。要之,止须通其大旨大例,即可应用。大旨大例者,解六书之区分,通古今韵之隔阂,识古籀篆之源委,知以声类求义类之枢纽,晓部首五百四十字之义例。至名物无关大用(如水部自有专书,示部多列祭礼,舟车今制为详,草虫须凭目验,皆不必字字深求者也)。说解间有难明,义例偶有抵牾,则缺之不论(许君书既有脱逸,复多奥义,但为求通六书,不为究极许学,则功力有限断矣)。得明师说之,十日粗通,一月大通,引申触类,存乎其人,何至有废时破道之患哉!若废小学不讲,或讲之故为繁难,致人厌弃,则经典之古义茫昧,仅存迂浅俗说,後起趣时之才士,必皆薄圣道为不足观,吾恐终有经籍道熄之一日也。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