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川羌族服饰图案文脉解读

四川羌族服饰图案文脉解读

四川羌族服饰图案文脉解读
四川羌族服饰图案文脉解读

兰台世界2012·6月下旬

………………………………………………………………………………………………………………………………………………………

像当时中国这样的弱国,外交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国家主权。什么是国

家主权?“治国之上权,谓之主权。此上权或行于内,或行于外”[4]12

,即主

权是国家独立自立地处理自己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利。从主权可以引申出独立权、

自保权、平等权、管辖权四项国家基本权利[5]173。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条约制度已基本形成[6]18。对于条约制度下的领事裁判权、

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制度,外人在华经商、传教等特权给中国造成的危害,《抗议》只字未提,令冯桂芬耿耿于怀的不过是“天朝上国”居然败于“蕞尔小夷”。至于欧美列强,冯桂芬并不承认它们是中国平等的敌国,他只希望恢复旧有的华夷秩序。他认为中国只要自强,“夫而后内可以荡乎区宇;夫而后外可以雄长瀛寰;夫而可以复本有之强;夫而后内可以雪从前之耻;夫而后完然为广运万里地球中第

一大国”

[1]161

。这些都说明占据冯桂芬头脑的还是“天朝上国”与“夷夏之辨”等传统对外观念,近代主权观尚未出现。

另外,冯桂芬对列强的本质认识上有矛盾:一方面他承认列强对中国垂涎三尺,另一方面却认为可以据“理”让列强放弃既得的侵略利益。《天津条约》已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冯桂芬却认为列强也深知鸦片害人之理,中国将来可以说服他们禁止贩运[1]140。

虽然冯桂芬的外交思想不出古代,但其中某些内容却孕育着近代外交思想的萌芽。首先,在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上,冯桂芬在继承魏源等人成果的基础又有所提高。魏源认为西人之长在军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7]26冯桂芬则指出西方已全面领先中

国,并把西方文明从“西技”提升到“西学”的高度。这种认识迈出了破除“华夷之辨”,确立近代主权观的第一步[8]。

其次,冯桂芬的以谈判解决中外争端的思想有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中国传统的外交策略非“剿”即“抚”,在鸦片战争后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冯桂芬主张以谈判解决争端有利中国外交手段的近代化。同时,

他据之为谈判准则的“理”的内容虽不具体,但若再深入一步,探寻列强间交涉之“理”,便能引入近代国际法。事实也正是如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积极去了解西方列强的交涉之道,国际法知识从而系统地被引入中国。1865年,时任总理衙门大臣的董恂在为《万国公法》作的序言中写道:“今九州外之国林立矣,不有

法以维之,其何以国?此丁韪良教师《万国公法》所由译也。”[4]1

近代国

际法知识的系统引入为中国近代主权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另外,冯桂芬主张培养精通外语,熟知交涉之道的外交官,也有利于中国外交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以旧为主,又偶尔闪现出新思想的火花,冯桂芬外交思想的特点深刻反映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向近代蜕变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冯桂芬.校邠庐抗议[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N].北京:三联书店,1995.

[3]鲁毅.外交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4]惠顿.万国公法[M].丁韪良,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5]周鲠生.国际法(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6]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7]魏源.海国图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9.[8]丁伟志.中体西用之间[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作者周泉胜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在岷江上游,四川的西北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区,也就是今天四川绵阳市的北川、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自称“尔玛”或“日玛”,即“本地人”的意思,这个民族就是羌族。四川羌民族在自己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演绎过程中,遗存了众多的文化体系,其中羌族的服饰文化是羌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而在羌族的服饰文化中,其图案又极具重要性,它是羌族服饰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民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羌民族历史、发展、及生活状态的活化石。四川羌族服饰图案与羌族人民的生存、生活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几乎涉及其生活的各个环节,是羌民族生活状态的直接表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羌民和现代羌民一脉传承,将自然山水、劳动游戏、宗教信仰及祥瑞心愿等,通过目识心记,神与物游,演绎成一幅幅美好图画,创造了丰富绚丽、寓意淳朴的羌族图案艺术。羌族服饰图案可以说是是羌族历史发展、生活纪实、意识物化等形态的最集中体现,是羌民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高度浓缩。对羌族服饰图案的解读即对羌民族历史文脉体系的探究。

一、自然与劳动说

四川羌民族系西北迁徙而定居于岷江上游的游牧民族,承袭着“逐水草而居”的自然生活方式,他们吸养着大自然的灵气,依山而

居、

傍水而行,以养殖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过着与天地接气、与自然同生的天人合一的生活。勤劳善良、心灵手巧、辛勤耕耘的四川羌民族,被称为

“云朵下的民族”,具有自然、淳朴、天然、豪放的品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民造就一方文化。四川羌民族在自己的生活劳动过程中,观察自然、感受生活,并把这些行为细节用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转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图案艺术形式。在羌族图案中,大量运用到的绳纹纹样,就是羌族人对自己劳动生活中的“绳”情结的表现,如“回纹万字图”、“链子杜鹃图”等都体现了羌族人对绳纹纹样的运用。追源溯根,我们可以看到,羌民族从古至今在他们的日

常生活劳动中,大量运用到“绳”,从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绳纹陶罐(茂县凤义镇石棺葬出土),再到西周青铜器的“饕餮”

绳纹(汶川县龙溪阿尔寨出土),都可以展现他们与“绳”的不解情感,再有他们用竹索、绳索、藤索溜索桥越溪过涧,至今岷江地区仍有数不清的索桥,同时羌族人很会织线、编结、刺绣,即使现在刺绣也是羌族每个妇女必备本领。不难看出,“绳”对羌民族是如此重要。本文从羌民族的自然性出发,探究了羌族服饰图案与自然、劳动、宗教、祥瑞愿望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羌族服饰图案与

羌民族生活息息相关,是羌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表现,是羌民族几千年历史文脉发展的折射。

羌族图案文脉自然劳动宗教祥瑞四川羌族服饰图案文脉解读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王立松

摘要关键词史学争鸣

SHIXUEZHENGMING

30

羌族服饰文化刍议

羌族服饰文化刍议 羌族,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几经兴衰,至今仍有近20万之众,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县及绵阳地区的北川县。他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默默地在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取着现代文明。在这种新旧文化相互传播与影响的氛围中,羌族一部分古老的文化随着时代的远去而消失;一部分文化则因时变异,被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影响着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拟从服饰文化的角度对羌民族的历史、意识形态、审美观念作一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羌族服饰的基本类型、分布和主要特征 羌民族服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为传统型。这是羌族最古老、最普遍、最有特色的服饰。此类服饰各地均有分布。二类为变异型。主要分布在民族杂居地区,如藏羌、汉羌杂居地,服饰上相互影响较大,互相借用较多。三类则是受外民族影响颇深之地,这在经济较发达、交通较方便的沿公路、河坝地区最为明显,服装完全汉装化。下面着重谈一、二类型服饰的特征。 1.传统型服饰 总的说来各地大同小异。 头部:男子包青色或白色头帕;女子头部的装饰性较强,大部分仍以头部缠数尺长的黑布或白布头帕为主,仅有大小、包法不一的差别。较特别者,如理县木卡乡、茂县赤不苏区的白溪、曲谷一带,盛行“一匹瓦”头帕。这部分羌民被称为“搭帕子的人”,女子喜欢头顶叠瓦片状的青布,有的绣有花纹,以两辫或发线(线编数尺长的假独辫)缠压固定,并用银牌、环扣点缀于发辫上。茂县的三龙乡妇女则随季节的不同而着装各异:冬季包绣有各种图案的四方头巾,春秋季包绣花头帕。该县黑虎乡妇女头饰尤为特殊,平常以白布帕包头,帕头在脑后呈自然下垂状,还有两帕头高高立于脑后,似“吊孝”状(又称“万年孝”)。这与当地的一则传说有关。相传古时,黑虎寨一带的羌民遭受外族侵略,首领黑虎将军(羌名格鲁丛保)以其勇敢和机智带领众乡亲打退了敌人,自己却身负重伤壮烈牺牲。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一带的羌民无论男女老少从此一律包白帕,穿白衣,着白鞋,直至今日,黑虎乡羌民还保留了妇女的白色头帕和年轻姑娘的白布鞋,只在节庆之时,她们才戴彩色绣花头帕。汶川县雁门乡和理县蒲溪乡则流行另一种头帕,用黑色头帕包头,头帕前端露出一小块白色布块,人称“喜鹊头帕”。 身部:过去男女都穿自制的土布或麻布长衫,现多以棉布制作,形似旗袍,右衽,男衣长过膝,女衫曳至脚背,外着山羊皮褂;也有着“坎肩”(又称“对门襟”)或以羊毛线织成的“毪领褂子”。衣领、袖口,对襟有扎花,尤在斜襟部嵌有一至三指宽的花纹,称为“大襟花牌子”。皆手工细作,纹式多样而色泽艳丽,以黄、红、绿为主,长衫的色彩单一,多为蓝色、黑色。领上有的镶有一排小颗的梅花状的图案银饰。

中国商代服饰图案文化

中国商代服饰图案文化 中国衣冠服饰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服饰图案在服饰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服饰图案在服饰设计中具有独特的民族语言和装饰风格,承袭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与思想内涵,还保留了大量民间艺术品质。同时服装图案又源自于生活,它形成于人们的观念,因而,服饰图案自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观念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它是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而发展的。 人类早期以树叶遮蔽身体,后来随着狩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获得比以前多一些的猎物,将多余的毛皮留下用以遮蔽身体。同时,皮毛和植物的色、质、纹这些美的要素不断地激发人们爱美的品质,因此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劳动人民的审美能力、爱美之心一直被培养着,人们从身边的动植物以及生活细节中获得灵感,制作成美丽的花纹来装饰自己的衣物。 我国的服饰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服饰图案据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记载是商代。那时,奴隶主身着的是带有雷龟纹的服装。图案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这表明,那时我国的原始先民不但设计制作了带有图案的较合体的服装,而且也能够运用设计技巧在服饰上进行装饰表现。至今,这种二方连续构图形式

仍普遍地运用于服饰图案设计中,同时,在其他造型设计中也不为罕见。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服饰品的装饰图案来看,主要是从对于动物形状的愉悦感中得到启发的,但主观色彩并不浓,是一种自然物象的再现。图案在服饰的表现上,主要以云雷纹、回龟纹、几何纹为主。纹样的运用比在青铜器上的运用要巧得多。奴隶社会的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是作为底纹出现的,主纹是以兽面纹为主的,而在服装上的云雷纹则是以主纹出现的。 这种云雷纹装饰主题出现在服装上,是采用了二方连续的构图形式,而且注重图案的工艺体,并强调了造型的规律美。由于云雷纹装饰是为主题需要服务的,所以其逐渐由单个母体S发展成为一个单位纹样与另一个单位纹样的连续组合,即多个子体,同时又加进了主观意识进行夸张。这种类似放倒的"S"形,也是S形的转折,它对以后图案组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直接的影响。 在几何纹锦中,菱形纹锦堪称代表。其线条变化多端,或曲折、或断续、或相套、或与其他几何纹相配,奇诡如迷宫,色彩丰富而搭配巧妙,富于极强的动感,把折线之美表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因菱形纹可以无限地向四方扩展连续,故被称为“长命纹”;而有些菱形纹类似漆耳杯,故被称为“杯纹”,寓意生活丰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纹样的追求表现出了主观意识,这种意识也就是图腾的萌芽意识。当时,人们把一些动物作为图腾崇拜物(如鸟、鱼、虎等),其纹样首先在人们所用的器物(酒具、餐具、生活用品)上表现出来,但很快就反映在服饰上。在商代、男女所用

传统羌绣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羌绣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时代发展,古今艺术在不断地进行碰撞、融合,产生新的艺术。本文基于对传统羌绣的文化地位和内容形式的分析,对羌绣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方式进行探讨,期望以此推动羌绣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标签:羌族;羌绣;现代设计;应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先民通过无数血缘部族的生长壮大,融合聚集,逐渐形成了现有的多民族统一体。也正是这个逐渐融合的过程,不同的民族文化才能得以交织,有了现代自成一系的“东方美学”。 一、传统羌绣的文化地位 羌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世代聚居在四川省西北部和陕西省西南部高山之中。羌族刺绣是我国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盛行于明清时期。至今,羌族人仍然保持有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习俗。 羌族女孩儿从少时起就会接受长辈的指导,学习如何进行刺绣。她们会在劳动休息的间隙穿针引线,不打样、不画线,直接信手挑绣,完成一件又一件别致的绣品。待女子出嫁时,部分嫁妆将会由她们亲手制成,并在双方家中进行展出。透过该习俗可知,羌族人民对绣品、绣工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羌绣中的挑绣技巧亦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到现在,人们对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视,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羌绣再度进入公众的视线内,并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二、传统羌绣的内容形式 羌族是一个多神信仰的民族,崇尚自然的他们信奉“万物皆有灵”,认为山中一花、一木,家中一牛、一羊等皆有灵性。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太阳、云朵、植物、动物等生活题材无一不被羌族人民寄托了多样的情感。妇女们运用一双巧手加工,将各元素抽象成为平面图案,就成为了各式各样常见花纹的雏形。羌绣图案种类繁多且大都寓意不同,多为反映人们生活、自然景物之美,表达对吉祥如意的祝愿。 此外,羌族中存在有图腾崇拜的现象,图腾纹章因部落的不同而不同。如今留存下的大部分可考据的部族图腾中,多见有羊的身影,羊作为羌族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理当常出现在各式各样的绣品当中,寄托了人民对神灵的崇敬以及平安的祈求。 随着四季流转,春季再度来临。寨中的山花聆听羌民们之间代代流传的美丽爱情故事,一朵朵羊角花便盛开在了羌族人民的袖口处。这些绣在袖口、手肘等

丹巴服饰

丹巴服饰 藏族服饰:丹巴男子服饰与其他藏区大致相同。而妇女服饰有异,妇女身着长(短)补贴衬衫,主要着“三片”,即头帕、前围裙、后围裙。年轻妇女的围裙上多乡有色彩鲜美的菊和其 他花朵,腰系 花腰带;中年 妇女的围裙 一般不绣花, 腰系无花腰 带。三十岁以 上的妇女则 穿百褶裙,头 搭黑色或白色绣角花的头帕,一般只绣有丝线花边。青年妇妇和少女头帕四角边绣鲜艳花朵,还有盛装和便装之分。 太平桥古服饰:太平桥至今还保存有清朝时期嘉绒区流行的女性古装服饰。据统计,上、下宅龙两村有三十多磁疗,单干山村有十三套,这些服饰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成为藏区服饰中的珍品。 古服饰由下围百褶裙和上衣马褂组合成套,嘉绒语称为“德围”。百褶裙的衣料有三种,一种是真丝做成;另一种是麻纱料,这种料是用胡麻线和细麻线纺织的;还有一种是

细绒毛纺织的,就是用小钱(方孔铜币)作坠子搓拧出很细很细的毛线用手工织出来的,这种料的服装更为珍贵。百褶裙的褶皱长而密且很均匀,穿在身上如孔雀开屏,又似流水瀑布。上衣马褂均是用真丝绸缎做成,圆领齐腰,袖口宽达一尺。在马褂上有栩栩如生的二龙抢宝、雄狮猛虎、蓝天白云、山水鹤第鸟、吉祥八宝等锦标图案,穿戴起来就像宫娥一样华丽高贵。 这些服饰传说是在清乾隆时期属上等女性的服装,最先只是土司。头人才拥有,主要作为女儿的嫁妆。 自古以来,嘉绒藏区女儿出嫁有给嫁妆的习俗,人们称为“陪奁”。旧时,土司司头人的女儿出嫁,嫁妆是金银珠宝和贵重的服装,还有陪嫁的奴婢侍女(送给服女儿使唤的、r鬟),出嫁时都必须穿上最好的衣服。因此在土司头人间联姻,少不了相互攀比、显示富有,这种服饰就逐渐兴盛起来,后来成为土司头人在重大节日或在大型活动场所中必穿的服装。以后,土司头人要求百姓在跳锅庄时必须统一穿着这种服装,还要求百姓每户必备男女服装各一套,男服装一般是氆氇制作的大领藏装、狐皮帽子一顶、藏靴一双。女服装就是百褶裙和马褂一套。尽管百姓十分贫穷,但也只好省吃俭用,倾其毕生心血购置服装,并把它视为传家宝代代保存。 这些古服装能保存这么长时间,一是穿的时间很少;二

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 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历史上,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因此,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察尔瓦(披衫)常年皆着。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在金沙江边的小凉山地区,彝族男女服饰风格古朴。男子一般都在额顶留一块三寸见方的头发,彝民称之为“子尔”,把它视为能主凶吉祸福的天神所在。他们还用三四米长的黑布缠头,并将头帕的一端卷成姆指粗细的长椎形,男子还在左耳戴耳珠,他们一般上身穿黑色窄袖、镶有花边的右衽短布褂,下身着宽大多褶、颇似裙子的长裤,外面再披一件下端饰有长穗流苏的披毡,是用黑以羊毛织成的。 凉山区的彝族妇女服饰,颇为典雅。以中青年女子为例,她们头盖一块绣花的方布帕,并将头帕的前端叠成瓦式,遮于前额再用毛线和发辫缠压住。双耳一般都戴有银质耳环、耳坠,领口是以一块银排花。她们身穿绣花右襟上衣,既宽又短,仅及腹部。下身则用黑、黄、蓝、白诸种色布环绕拼接成百褶裙,裙长及地,修长优美,走起路来更是左右摇曳,婀娜多姿。 彝族服饰色彩是五色为基调,其五色内涵非别为白或蓝代表天,红代表火,黄代表人,黑代地,青代表绿色森林。这五种色彩构成彝族服饰主要色彩,其中首服多为黑色,青色布料为基色,装饰所用的镶嵌色布和刺绣花边,图案多用红、黄、蓝色彩。除绿色以外,很少

使用中间的过渡色彩,但经过精心安排后,色彩艳丽且和谐统一,兼有别具一格的美感。 彝族传统服饰富有巨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历史上对彝族人民的繁衍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今后还会以自己独特的名族传统,在中国服饰的百花园中显示自己永恒的美丽。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羌族人使用羌语,大多数通汉语。 1、宗教信仰 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2、节日 最隆重的是两个,“祭山会”和“羌年节”。 第一,“祭山会”(又称转山会)。祈祷风调雨顺。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第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于每年家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其他节日还有:“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颔歌节”,主要流行天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羌族端午节”,也是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天,男女老少都要饮一点雄黄酒,并擦一点在耳边和鼻边,撒一点在门前和窗前,以防蚊蝇虫蛇及秽气进入,保佑家人无恙。凡能走动的人,尽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青露,认为沾了端午露能强身健骨。 3、饮食 羌族饮食以自产的玉米、小麦、乔麦、豆类、土豆及蔬菜为主食,一日三餐。饮食主要有蒸蒸饭(面蒸蒸)、烧膜膜、刀片子膜膜、面皮子(面块)、麦拉子(面汤)、土豆磁粗等。 特色食品为蒸蒸酒、血膜膜等。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

中国吉祥图案的源流

吉祥物是人类意识观念的产物,早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就已经有了吉祥观念。从出土的商周钟鼎、陶器上可发现,吉祥图案已露端倪。而现存最早的吉祥图,当推东汉末年绘刻于甘肃成县鱼窍峡摩崖上的五种象征吉祥的动植物:黄龙、白鹿、甘露、连理木、嘉禾。 “吉祥”两字的组合使用,据认为最早出于《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人成玄英对此作过注解:“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其意说明了众多吉祥纹图的生成,就是把美好的故事和喜庆的征兆绘成图像,用来表达求吉驱凶的观念,可以是自身祈愿的,也可以是相互祝颂的。 那么,吉祥图案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通过研究、比较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演进历程,发现这种发源于人类意识观念的产物与古代图腾有着许多借用、概括、传承和变异的关系。 古代图腾孕育了吉祥坯胎 图腾,英文中作“totem”。它源于“ototeman”一词,其义为“我的亲属”。 图腾崇拜实际上是自然崇拜(或动植物崇拜)与鬼魂崇拜(或祖先崇拜)互相结合起来的一种宗教形式。就其崇拜的直接对象来说,是自然物或动植物,而就其崇拜的观念来说,都具有鬼魂崇拜或祖先崇拜的内容。图腾崇拜产生于原始氏族时期,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自然物或动、植物之间有着血缘亲属关系,于是把它们当作神灵或自己的祖先去崇拜,成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图腾,既是一个氏族的崇拜对象,又被当作该氏族的标志和象征。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有相当多的图腾记载。如在《山海经》中,提到的邦国有105个,其中14个邦国有图腾的记载;提到的179个人神或氏州长,其中44个有图腾痕迹的记载。特别在《五藏山经》中,共记载了58个人神、氏族和邦国的图腾。其中鸟图腾14个、虎图腾8个、蛇图腾8个、龙图腾3个、狗图腾3个、鱼图腾6个、植物图腾2个,还有豹、马、牛、豺、羊、貊、蜂等图腾各1个,另外还有不知名的兽图腾7个。关于《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所记载的图腾分布情况,大体是这样的:龙图腾氏族基本上在南方,但河南北部也有龙图腾;鸟图腾氏族主要分布在河南的卢氏、栾川、嵩县和湖北省汉山以西地区;蛇图腾氏族在山西的北部和中部;马、牛、羊图腾氏族在中国的西部,即陕西、甘肃、青海等地;豕类图腾氏族,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西部、南部、北部和河北省的南部。 原始图腾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音乐、舞蹈、诗歌、绘画、书法、装饰及古代神话等艺术,都从此发轫。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史,从内部规律来看,都可追溯到原始图腾。而图腾的符号、标志、旗帜,就是朴素的、原始的绘画、书法和装饰艺术。 在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原始图腾对古代绘画的影响。如西安半坡彩陶上的人面鱼纹,河南临汝陶瓮上的“鹳鸟石斧图”,江苏吴晋陶器盖上的似蛇近龙的图案,陕西宝鸡陶壶上的鸟啄鱼纹,山东大汶口的猪形陶器。此外,还有各地出土的青铜器上的羊、豕、鱼、虎、凤、龙等画纹以及山东、四川出土的画像砖上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像等等。这足以证明,原始图腾对古代绘画有巨大的影响,正是图腾崇拜激发了古代艺术家对图腾物形象创造的灵感和热情。 史料证实,图腾氏族成员常常用图腾物来装饰自己,认为这样便可以受到图腾物的保护,也就是说,这些被古人认识的图腾,已经具备了吉祥的意识。如瑶族以五彩斑斓的龙犬(盘瓠)

从羌族服饰图案看宗教信1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从羌族服饰图案看宗教信仰 2013-03-26 10:30 | 来源:中国知网 | 作者:曹琳,王景,曾艳,赵丽, 点击:215次 共有 0条评论免责声明 打印|字号: 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是随着原始氏族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然而在羌族的传统服饰中,图案则为羌族宗教信仰做了一种诠释。 龙来氐羌黄河头,征程漫漫几个秋。神龙仙禹传佳话,岷江滚滚万古流。羌族,自称“日玛”“日卖”或“尔玛”“尔卖”,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现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绵阳市北川县。羌族的早期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和宗日文化,到卡约文化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直到东汉末年才消亡,先后有3000多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孕育发展和演变过程。如今羌族保留比较完整的除了语言、建筑、生活习惯和宗教外,最灿烂的便是羌族服饰。 《后汉书 .西羌传》言,羌人“披发覆面”,“食肉衣皮”;《北史 .宕昌传》中有“皆衣裘褐”,“羌人括领”之说;《隋书 .党项传》载:“党项羌者……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旧唐书》说苏毗羌人“其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则羔裘,饰以纹锦,为小环髻,饰以金、耳垂铛”;《新唐书 .党项传》记“男女衣裘褐,被毡”;《四川通志》还有羌族“妇女多带金花,串以瑟瑟,而穿悬殊为饰”的记载。这些,都粗略地描述了羌族从西北向南迁徙前的最主要的服饰特征。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一个民族各时期的历史,然而图案作为一种符号,则诠释着一个民族的变迁、发展以及对神的崇拜和对美的追求。在羌族服饰中,图案丰富多彩,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无一不展示着羌民族的自然崇尚和宗教信仰。羌族服饰图案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尚白 羌族传统的宗教信仰是以白色石英石为表征的天神为主神的多种崇拜。羌人将白石供于房背、门窗横栏,分别代表着天、地、日、月、山林、水火、牲畜等30多种诸神。羌人尚白,以白为吉,以白为善。羌族服饰中多以白色为主,无

西南科技大学羌族文化在线自测与答案

西南科技大学-羌族文化在线自测与答案(百分百正确) 单选题(共20题,每题3分) 1 .古羌人是古时中国主要居于______,从事______的族群。 ?A.北部,渔猎 ?B.南部,农耕 ?C.西部,游牧 ?D.东部,贸易 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______一部羌族英雄史诗,讲述了羌人祖先历经万险而最终从西北迁居至岷江上游地区的历史。?A.《羌戈大战》 ?B.《木姐珠与斗安珠》 ?C.《大禹治水》 ?D.《西羌传》 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羌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论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______。 ?A.女神崇拜 ?B.生殖崇拜 ?C.白石崇拜 ?D.酒神崇拜 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 .______ 又称“领歌节”,是羌族人的“女儿节”,是为纪念天上掌管歌舞的沙朗女神,已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转山会 ?B.“瓦尔俄足” ?C.六月节 ?D.塔子会 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5 .羌人手工技艺精湛,尤其以______最具羌族传统风格,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先后被列入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剪纸和刺绣 ?B.羌笛和刺绣

?C.挂饰和银饰 ?D.木雕和漆器 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6 .羌族建筑技术高超,自古以来就有垒石筑屋的传统,《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众皆依山居止,累 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为羌语音译借词,意为碉楼,是羌族最具有特点的建筑,碉楼的功能有______等。 ?A.储物 ?B.居住 ?C.防御 ?D.以上三项 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7 .“羌绣”以______为传承者,主要采取______方式进行传承。 ?A.女性,身体示范 ?B.男性,身体示范 ?C.女性,“口传心授” ?D.男性,“口传心授” 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8 .“羌绣”色彩鲜艳彩,主要选用黑、白、红、黄、蓝、绿色,在色彩搭配上皆原色相配,无渐次色,民 族特色浓郁。从这些色彩的使用和搭配之中,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解读出羌文化的信息: ?A.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历史 ?B.神话、考古、文献 ?C.生态、民俗、神话 ?D.历史、地理、风俗 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9 .“羌绣”图案分为实物纹样和抽象纹样,其中实物纹样主要由花卉、瓜果、鸟兽、虫鱼等组合而成,其 寓意传达出: ?A.羌人对自然的热爱 ?B.羌人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化再现 ?C.羌人原始的自然崇拜情结、神灵信仰和祖先崇拜 ?D.羌绣适用耐磨的功能 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10 .______是古羌游牧部落的主要生产资料,现代羌人虽转变为农业定居生活,但他们对它一直都怀有 特殊的感情,故在羌绣服饰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这种动物的纹样:

浅析嘉绒藏族刺绣的分类与技法

浅析嘉绒藏族刺绣的分类与技法 嘉绒藏族作为一个主要与汉族、羌族毗邻、文化艺术联结非常紧密的民族,在其刺绣艺术的形成、发展和传承过程中与周边民族相互交流渗透,并深受蜀绣、绣的影响,它们有很多相似共通之处。但又独具特色,本文着重对嘉绒藏族刺绣的种类和技法进行介绍,以便为喜爱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的爱好者提供一种借鉴。 标签:嘉绒藏族刺绣分类技法 顾名思义,刺绣就是以针引线而绣制的过程,我国的传统刺绣常以绣针引五彩丝线,以合符地域环境、民族审美和生产生活需要为绣制法则,在各种绣面上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在我国,无论是汉族还是各少数民族,都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内涵独特的刺绣品种,且技法丰富,形式多样。 羌族刺绣伴随着汶川“5.12”特大地震而蜚声海内外,嘉绒藏族作为一个与羌族毗邻、文化艺术联结非常紧密的民族,其刺绣艺术毫不逊色于羌族刺绣。本文着重对嘉绒藏族刺绣的种类和技法进行介绍,以便为喜爱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的爱好者提供一种借鉴。 一、关于嘉绒藏族 “嘉绒”在藏语里面有农耕之意,嘉绒藏族作为藏族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以农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藏族,以区别与以牧业为主的藏族。现在,它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族群概念。 从地域角度上讲,嘉绒藏区主要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与成都平原结合地带以及与甘孜藏族自治州交界地带,总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即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地区和成都市的都江堰、邛崃、宝兴、天全、石棉、汉源、泸定、康定、雅江、道孚、炉霍、丹巴、金川、小金、壤塘、马尔康、红原、理县、汶川、黑水等二十个县市的全部、大部和一小部分地区。 嘉绒藏族历史悠久,在《史记》《后汉书·冉耽夷传》《隋书·附国传》等历史文献中均记载有嘉绒藏族的社会经济状况。马长寿先生在1944年的《嘉戎民族社会史》中明确提出了今天我们常用的“嘉绒”一词及其族别文化、语言和民俗等辨别标准。嘉绒藏族作为藏族独具特色的分支,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特定文化背景上的宗教、语言、建筑、艺术、婚姻习俗诸方面独居特色。 二、嘉绒藏族刺绣的分类 嘉绒藏族主要生活在川西北高原,与汶川、理县、茂县的族毗邻,与成都平原的汉族交往也非常密切,在其刺绣艺术的形成、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相互交流渗透。因此,嘉绒藏族刺绣深受蜀绣、绣的影响,它们有很多相似共通之处。

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看歌谱,这首歌的拍号是什么?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四二拍的基本指挥手势?B. 请大家随着歌曲范唱练习四二拍的基本指挥手势,并思考这首歌的情绪怎样?C.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歌曲的情绪怎样?(欢快、高兴、喜洋洋)那就让我们怀着喜洋洋的心情来学习演唱这首歌。 2. 了解歌曲旋律、歌词组成特点。A. 这首歌五线谱是什么调的?主音do在什么位置?歌曲第一个音是谁?下面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慢慢地边识谱边视唱。在学唱前16小节歌谱后,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前8小节与后8小节旋律上有什么关系?如:第一-二小节与其对应的第七、八小节。教师边指边范唱旋律,学生听)引导学生“发现”后面8小节与前面8小节基本相同。B. 下面,哪位同学能把第一段歌词按节奏读一遍。C. 大家齐读第二段歌词。 3. 学唱歌曲。A. 请大家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第一段跟着发口型,第二段小声跟着唱。B. 随琴放慢速度整体学唱歌曲一遍。C.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此首歌。三、多方巩固1. 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同学们,歌曲我们已经会唱了,但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羌族人,可不会只干巴巴地唱歌,他们会加入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比如:加乐器、编创舞蹈等。下面,就让我们先为他们加上乐器吧!A.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喜欢的乐器。谁能说一说,哪种乐器适合打时值长的节奏,时值短的呢?小结:打时值长的乐器有:碰钟、三角铁等;打时值短的乐器有:双响筒、响板等B. 练习节奏型。请大家首先练习一下老师推荐的节奏型。C. 在教师指挥下随歌曲练习一遍。提示学生自己也可更改节奏型。但要注意做到两点:1.节奏要打准、稳、足。2.要打出强弱拍的力度区别。2. 学跳锅庄舞最后,我们来学习一段锅庄舞。请大家也像羌族人民一样,高高兴兴地、大大方方地参加进来。A. 看教师跳。B. 随教师学动作。C. 随歌曲综合展示:喜欢唱歌的唱歌,喜欢乐器的边打边唱,喜欢跳舞的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欢快地边唱边跳锅庄舞。四、课外拓展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初步了解了羌族,还学会了羌族的一首歌和一段锅庄舞,相信羌族已在同学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不过羌族还有许多知识需要我们去了解,请大家课下上网搜寻或书籍查找

羌族服饰文化浅析

羌族服饰文化浅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人们来说,它不仅是具有护体和装饰功能的物品,更是一个民族独特深厚文化的重要载体。服饰作为族群区别的最重要最直观最鲜明的文化标识,其背后却积淀着这个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心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文化的、习俗的等诸多丰富文化意蕴,可以说民族服饰凝聚着本民族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民族集体记忆,并寄托着本民族的集体情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活态演示。 作为我国现知最古老的民族——羌族,被誉为生活在”云朵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保留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代表的羌族服饰,因其具有悠久历史、浓厚的高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在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它完美的诠释了羌族人民智慧勤劳的特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015 年 3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

《羌族服饰文化图志》,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规划了《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系列卷本,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羌族卷是首批卷本之一。全书共约75000 字,精选400 余幅图片。它的编撰汇聚了四川省内的一大批专家学者,通过深入四川境内众多羌族村寨的实地调查研究,前后耗时五年零四个月而共同完成的。该书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内容既着眼于现实,又关照历史,集学术、审美、实用价值为一体,可以说在众多研究羌族文化的著作中,该书到目前为止可以称作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研究羌族服饰文化的集大成者。全书共分八章,分别是羌族文化概述,羌族服饰文化、羌族服装分类、羌族服饰材料及加工、羌族服饰色彩及图案、羌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配饰和服装饰品保存。该书力图将羌族服饰文化研究放到历史与环境的大背景中进行,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对羌族的服饰进行探究和梳理,和向世人展示羌族人民生机勃勃的日常生活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纵览全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选题新颖且有价值的一部力作 首先,羌族服饰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现代化进程影响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包括羌族服饰文化在内的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正面

中国彝族服饰

中国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在阶级社会,表示社会存在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也有所反映。由于彝族在历史上宗族观念深、支系多,所处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生产经济类型各有差异,以及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彝族服饰在其质地、款式、饰品、纹样等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待征:一方面强烈地反映着自己的传统特点,同时也反映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O% a" e( I& Y; ]6 f 这里展示的彝族服装根据各地服饰的特点,并参照被称为"社会化石"的语言分布状况,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等六个类型,类型下面又分为若干种样式,以便大家对彝族服饰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大凉山、小凉山是彝族重要聚居区之一,这一地区由于在1954年民主改革以前,长期处于奴隶制度阶段,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因此凉山型服饰保留其固有文化传统比较多,故在彝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 乌蒙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彝族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乌蒙山型服饰集中地表现了这一地区既保持了固有的民族传统,又反映了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后所发生的明显变化。 红河地区,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红河型服饰呈现了纷繁多彩的多种款式并存的局面。一般来说,边远山区较封闭,传统服饰特点较浓;其他地区因民族之间交往较多,服饰与汉装较接近。- k. a& E. O4 v8 N! L, w 滇东南型服饰以其明显的支系差异表现出了不同特色。) F, L& e1 a) g; Q5 z( r: F 滇西地区曾是古代南诏国的发祥地,妇女盛装尚有南诏王室贵族服饰华美艳丽的遗风。( h/ n# R/ l3 i" F 楚雄型服饰分布区与其他彝族地区相比,是彝族支系最多最集中之地,也是保留彝族传统文化较多的地区之一。近百年来,虽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彝族服饰变化较大,右襟短衣和长裤已成为本型服饰当今的基本款式,但披羊皮、衣火草布、着贯头衣等古老习俗,仍不同程度地保留至今。: {8 M; i9 l. u: @7 D8 f' J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以来,一些文物和文献记载的彝族先民披羊皮、披毡、着贯头衣、着拖尾服、妇女穿裙,男子头饰"兹体"(英雄结)等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地区保留和流行,充分反映了彝族服饰强烈的传承性。8 G3 S T" c A5 O4 S7 }2 F# b+ E; [ 1963年发现的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霍氏墓壁画(公元386-394年)所绘头饰"兹体"、披披毡、跣足的部曲形象,与今日四川大小凉山彝族男装颇为相似,足见彝族服饰历史之久远。 披羊皮习俗,在唐(公元618-907年)樊绰的《蛮书》等文献多有记载,而如今在彝族地区仍在流行。云南南涧彝族中的新娘不论经济条件如何充裕,结婚时必披羊皮,充分反映了传统习俗和观念彝族人民中影响之深远。$ p2 o t' r6 ^# ^" G 贯头衣是人类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古老款式。据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以来多种史志记载,彝族早期妇女上穿贯头衣、下着裙,"衣无开襟,服之自首笼下","女衣不开领,缘中一孔,从头而下之"。此种服装在云南的楚雄、禄劝、红河、广西的那坡等地彝族中现在仍可见到。至于妇女穿裙在凉山彝族中普遍存在,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则已改裙为裤或处于裙裤同穿的过渡形态。 当今流行于滇西、楚雄、滇东南等地的前短后长之"拖尾服",可能即《后汉书》所载哀牢夷"衣皆著尾"的一种遗风。而楚雄等地的"火草布"更反映着人类早期采集经济特色。6 N# J+ b8 u* f2 E 在装饰纹样上,凉山、乌蒙山等地以涡旋纹几何图案为主,风格古朴、粗犷。其他地区以写实性动植物纹样居多,色彩艳丽、明快。图案内容以火纹、虎纹、羊角纹、八卦图案最富代

西南科技大学网上习题——羌族文化

西南科技大学网上习题——羌族文化1. 古羌人是古时中国主要居于______,从事______的族群。 A.北部,渔猎 B.南部,农耕 C.西部,游牧 D.东部,贸易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 ______一部羌族英雄史诗,讲述了羌人祖先历经万险而最终从西北迁居至岷江上游地区的历史。 A.《羌戈大战》 B.《木姐珠与斗安珠》 C.《大禹治水》 D.《西羌传》 答案:A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3. 羌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论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______。 A.女神崇拜 B.生殖崇拜 C.白石崇拜 D.酒神崇拜 答案:C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4. ______ 又称“领歌节”,是羌族人的“女儿节”,是为纪念天上掌管歌舞的沙朗女神,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转山会 B.“瓦尔俄足” C.六月节 D.塔子会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5. 羌人手工技艺精湛,尤其以______最具羌族传统风格,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剪纸和刺绣 B.羌笛和刺绣 C.挂饰和银饰 D.木雕和漆器 答案:B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6. 羌族建筑技术高超,自古以来就有垒石筑屋的传统,《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为羌语音译借词,意为碉楼,是羌族最具有特点的建筑,碉楼的功能有______等。 A.储物 B.居住 C.防御 D.以上三项 答案:D 标准答案:D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3

羌绣色彩和图案的文化意义

羌绣色彩和图案地文化意义 背景: 中国有个名族,而每个民族对色彩美地追求都有不同地理解和强调,这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特有地审美习惯,更暗含着丰富地文化讯息,通过对色彩审美地分析,有助于了解此民族地文化密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据史书记载,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而“姜出于西羌”.近代学者章炳麟在其《检论.序种》中说:“羌者,姜也;‘羌’从人,作族之名;‘姜’从女,作羌族女子之姓.”可见“羌”“姜”本一字.所以,羌族人把炎帝奉为始祖.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羌族纹饰图案生动,色彩大胆,而且寓意深刻,这些图案地题材,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地自然景物,实际上凝聚了羌族人民对生活地祈祷和祝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题目:《彩韵》. 目地: 首先,完成此次镶嵌羌绣图案地毕业课题,使创作地羌绣图案更具有装饰性,应用范围更广.灵感来源: 年·汶川大地震,让一个"云朵中地民族"——羌族,被世界前所未有地关注.羌族聚居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岷江上游地区,那里地势陡峭、山脉重重,是这次地震地受灾区之一.地震使独具特色地羌族文化遗产面临毁灭性地劫难.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年月,有机会去了北川羌族游玩,在此之前对于羌族了解不是很深,对于这个民族认识也不够,只是知道有这个民族地称谓,终于借此机会了解了这一民族地文化.在羌族地区,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装地羌族人,而在擂鼓镇地绣房,我们看见羌族女子在刺绣,如果采用黑色或蓝色地布料,使用白线绣花;如果采用白色地布料,则使用黑线绣制图案.这样搭配显得朴素大方、清爽明快.这些刺绣用色大胆,如大红加大绿,但是又不会觉得突兀,整体颜色地搭配很和谐.而羌族刺绣用色艳丽大胆,强烈地色彩对比吸引了我,并由此形成了我这次毕业设计地主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设计方法: 在创作中,因为图片地分表率不高,要打印成两张纸那么大比较模糊,所以我用把图案做成矢量图,再进行打印,再用复写纸把图案印在盘子上.在创作材料上我选用地是彩色地珠子,主要是因为彩色珠子色彩多样、艳丽,更适合表现出图案大胆发地用色和强烈地对比.在创作材料上我选用地是彩色地珠子,主要是因为彩色珠子色彩多样、艳丽,更适合表现出图案大胆发地用色和对比强烈,创作形式是用清漆进行镶嵌,用彩色地4mm大小地瓷珠进行镶嵌,背景是用2mm大小地瓷珠填充地.主要图案用一种大小地彩珠地原因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图案表现出来,也使图案更生动形象.而用小一号地黑色珠子填充背景可以使主要图案突显出来,对比反差较大,也根据羌绣图案地色彩搭配黑底彩图,使整体色彩更和谐,有轻有重,有彩有暗,让画面有重点,立体感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制作工艺: 毕业创作地图案运用地是羌绣地传统图案,是以古典风格为主地,构图严谨、整齐匀称、装饰性强,主要有云纹,牵牛花纹,几何图形纹,羊角花纹、玫瑰、太阳花、石榴花、万字符、牡丹等等,像羊角花被羌族地男女视为爱情花,太阳花代表地是幸福以及美好地祝愿,石榴花象征富贵、多福多寿,串枝莲花象征纯洁、高尚和对爱情地忠贞,牡丹象征幸福,这些都体现了羌族儿女对幸福生活地憧憬与渴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这次地课题主要是用镶嵌地形式突出图案地艳丽,整体对比强烈.图案地外形是圆形,所以我选择地是大小地塑料盘子为载体和木质清漆进行创作地.创作地第一步是在指导老师地指导下把图案选好,选择要用地材料;然后把图案答应你出来利用复写纸把图案画到盘子上就可以进行镶嵌了.最开始也迷惑要用多大地珠子,我买了直径是地和珠子,想用这两种大小

小学音乐《吹起羌笛跳锅庄》教案

小学音乐《吹起羌笛跳锅庄》教案 一、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想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吹起羌笛跳锅庄》是选自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的一首唱歌课,歌曲为拍,是一首情绪欢乐、气氛热闹,具有浓重羌族风格的一首儿童歌曲,生动地描绘了羌族人民在欢乐的节日里载歌载舞的热闹情景。通过学唱这首歌曲激发学生对羌族音乐的兴趣,加深对羌族音乐的了解。 二、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所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相较于低年级的学生在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有进一步的扩展,但由于注意力时间短,我将采用直观演示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够有感情地、统统地演唱这首歌曲,激发学生对羌族音乐的兴趣。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反复聆听、演唱的方法,学生可以了解羌族音乐欢乐、热闹地情绪。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在创编活动中学习锅庄舞的基本动作。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有感情地、统统地、自信地演唱这首歌曲,感受羌族人民赞美美满生活的喜悦之情。而难点是:学生能够掌握重音记号的强劲有力的演唱方法。 四、教法、学法

德国宏伟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爱好是学生最佳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我将采用讨论法、创作教学法和直观演示的方法。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所采用的教学用具是多媒体和羌族服饰。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最严重的部分,教学过程:我先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展示例外的名族服饰,并进行提问,无论学生回答的是对是错,我都会给予鼓励,接着引入课题。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我会请学生聆听三遍歌曲,并同时思考三个问题,“同学们,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词里又唱到了些什么?”当学生回答出,情绪是欢乐热闹地,歌词有在这祖国的土地上,生活多美满。这时我会借机引导,带领学生跟着音乐小声范唱,在范唱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发现难以掌握的部分,这时,我会以板书的形式将其作为重点进行解决。因为旋律中出现了没有学过的重音记号,我会形象地告诉学生,重音记号像箭头,演唱时要强劲有力。经过反复练习,我会请学生统统地演唱一边这段旋律。这时,学生会有较强的演唱欲望,我会请学生有感情地、统统地、自信地演唱这首歌曲,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对这首歌曲进行巩固。紧接着,我会教学生几个锅庄舞的基本动作比如说:挥手、抖肩。接着发放羌族服饰,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舞蹈创编,我会请学生上台进行表演。 在舞蹈参与中增强了学生对羌族音乐的学习兴趣和音乐表现的自信心。根据新课标理念,音乐教学要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学生将在这一环节解放分组,以例外的演唱方式演唱这首歌曲,我会请学生上台表演,无论学生演唱的如何,我都会给予表扬,“同学们表现地真是太棒了!”接着,我会请学生回家后背唱这首歌曲并表演给家人看。 随后,我会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欢乐热闹地气氛中结束本堂课。

羌族艺术

羌族艺术 羌族民间文学极为丰富,著名的叙事长诗《木吉珠与斗安珠》和《羌戈大战》,不仅是民族史诗,更是珍贵的文化瑰宝。《洪水朝天》、《开天辟地》等民间故事更反映出羌族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观。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的莎朗舞和动人的山歌均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羌族的挑花刺绣工艺精湛,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逐水草而居”至“依山居之,垒石为室”羌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开发西南边陲,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羌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在新的时代,羌族人民又赋予了羌族文化新的内涵。羌民族正立足自然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电业、旅游业、农工商并举,林果畜齐上,羌区明天更美好。羌族文化将更加灿烂夺目。 (一)民间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反映天地形成和人类起源等内容,多以神话形式出现。如《开天辟地》《山沟和平坝的形成》《造人类》等,通过奇妙的幻想,把自然力人格化,对宇宙、自然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给予解释。 反映生产劳动的作品,绝大多数是以民歌(山歌)的形式出现的。如《放羊歌》即诉说放羊人不分晴雨寒暑一年四季不停劳作的辛酸;《牛山歌》《拉石号子》《拉木号子》等则刻画和赞颂了劳动者的艰辛和勤劳。 反映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暴虐的故事,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占重要地位。如《花精女整县太爷》《长工和地主》《图吉利》《人心比天高》《走马庙的传说》《打猪的来历》,反映了白草河流域羌、藏人民对镇压他们的明王朝统治者的愤恨;《黑木耳的传说》(又名《黑娃和木儿的故事》)等,则表现出穷人民对当地土司、头人的憎恶。 大量的故事、歌谣,反映出青年男女追求美满婚姻的强烈愿望。如《口弦崖的传说》《香樟树的传说》《斗安珠和木姐珠》《十爱》《有今跟哥不怕苦》等等,热情地歌颂了纯洁忠贞的爱情。 在羌族民间文学中,有关大禹的传说和故事甚多,如《大禹出生的故事》《夏禹王的传说》《望崇岭和酉山》《金锣崖》《李白到禹穴》《端午节的来历》等,寄托了对大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此外,还有贬斥虐待老人行为的作品,如故事《秋娘》等;有赞颂妇女聪明才智的,如故事《聪明的么媳妇》《清和桥》《罗隐秀才》《登云桥》等。 1985年~1987年,县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收集整理,编印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北川县资料集》,其中收录羌族神话8篇、传说3篇、故事4篇、歌谣176首、其他文学形式8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