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地理考研习题

中国地理考研习题

中国地理考研习题
中国地理考研习题

《中国地理》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1)

1. 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2. 简述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及其影响

3.概述我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自然结构 (2)

1.简述中国气候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真题)

2.简述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的特征

3.我国水热条件特点?

4.简述决定我国气候水热条件分异的主要原因(真题)

5.评价我国的气候

6.简述台风的定义、成因、在我国的登陆地域、走向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7.简述我国河流含沙量的特征及其影响

8.简述我国河流天然水质的情况

9.简述我国矿藏资源的基本特征,论述我国矿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真题)

10.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真题)

11.试述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真题)

12.简述我国林地资源的概况

13.简述我国草地资源的概况

14.简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评价

15.简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特点

16.简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2010 真题)

17.简述我国气候水热条件的特点

18 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第三章海岸及海域 (10)

1.简述中国海底地貌的基本特征(真题)

2.试述中国海域环境的优势(真题)及海域利用的不利因素

3.简述我国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4.简述我国海岸带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真题)

5.试述我国海湾港址的缺点及海港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简述海洋水文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12)

1.简述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真题)

2.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简述土地的持续利用

3.论述我国大农业开发的战略构想

4.试述长江中下游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及大农业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地区

5.试述西南区农业的现状及其大农业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地区

6.简述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7.简述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及其布局特点

8.简述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9.简述中国建材工业的三大布局趋势

10.简述中国电子工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的总趋势

11.简述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征(真题)

12.论述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真题)

13.试述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2010 年真题)

14.简述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15.简述我国村镇建设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及今后建设的主要目标(真题)

16.论述影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真题)

第五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17)

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主要特点,并概述其精华和糟粕之处(真题)

2.简述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真题)

3.简述中国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扩散的走向、结果及其成因

第六章灾害与环境 (18)

1.简述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对策(真题)

2.简述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减灾建设

3.论述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真题)

4.简述中国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就

5.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保护意义及方法(真题)

第七章景观与区划 (20)

1.论述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表现(真题)

2.论述中国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空间特征(真题)

3.论述中国经济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各经济景观地带的主要特征

4.简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5.试论述试述经济区、经济区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的“中部五省经济区”的范围和主要特点,并论述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2007、2010 年真题﹚

6.中国综合区划中如何协调自然与行政边界的关系

7.简述中国行政区划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趋势

8.论述景观划分的实质以及各类及综合景观划分的理论依据

9.论述景观划分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

第八章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 (25)

1.简述区域规划的含义以及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真题)

2.简述划分国土整治区必须具备的特征

3.简述区域发展战略的各种开发导向模式

4.简述实施我国生产力布局TYIs 战略必须加速的各项建设及相关的国土治理战略

第九章东北区……….………………………………………………………………………………

1.试述东北区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2010 年真题)

2.简述东北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3.论述东北区工业基地建设的现状(真题)

4.简述东北平原农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5.简述东北区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方略

6.简述东北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方略

7.简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路与对策(真题)

8.简述东北区发展边境贸易的有利条件及其软、硬环境优势

第十章华北区………………………………………………………………………………………

1.简述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真题)

2.如何理解首都经济圈

3.试述华北区水资源问题的现状及其解决措施(真题)。

4.论述华北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和专业化发展的措施和主要成就

5.简述环渤海地区的地域范围、区域优势、重要地位及其发展的重点地带

6.试论述经济区的定义、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的“环渤海经济区”的范围、重要地位、区域优势及今后的发展方案

第十一章晋、陕内蒙古区 (31)

1.概述晋、陕、内蒙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简述晋、陕、内蒙古的接壤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的原因

3.简述晋、陕、内蒙古区土地利用的特点

4.分析为何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的类型多,范围广(真题)

5.为什么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有优势和潜力的畜牧业基地

6.简述晋、陕、内蒙古区沙漠化、草场退化的主要类型

第十二章长江中下游区 (33)

1.简述长江中下游区湖群分区及水资源的主要特点(真题)

2.论述长江中下游区区域发展的优势、制约因素并论述其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环境建设的基本策略(真题)

3.论述长江中下游区水土流失危害的起因、表现、防治措施及其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

4.论述长江中下游区工业发展的特点及主要工业基地建设现状

5.简述长江中下游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第十三章东南区……………………………………………………………………………………

1.简述东南区资源与环境的特点(真题)

2.简述闽、粤、琼三省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

3.论述东南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及重点建设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4.简述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在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与香港比较,澳门经济的独特优势有哪些

6.简述台湾农业的现状及其经济转型的主要途径

7.简述东南区气候水热资源的特点

8.述东南区生物资源的主要特点

9.简述东南区水系及水资源的特点

第十四章西北区 (39)

1.分析西北区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2.简述西北区作为我国后备能源基地的条件

第十五章西南区 (39)

1.简述西南区的地貌特征(真题)

2.简述西南区的土壤地理特征及其成因

3.简述西南区交通运输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的表现

4.简述西南区的气候特征

第十六章青藏区 (40)

1.概述青藏区的气候特点(真题)及主要的植被类型

2.简述作用于青藏区的地貌外动力及相应的地貌类型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

2012 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专业考研总结笔记

《中国地理》考点、重点105 题

1. 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我国地表结构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展布。影响:使我国著名的江河大多发源于第一、二级阶

梯并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2)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影响:容易发展多种经营;但平地较少,人口压力大。

(3)以山地和高原为主的地表结构(合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59%)。影响:分布有一定规律的山系构成了我国巨地貌轮廓的基本框架,控制着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格式。

2、简述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及其影响。

(1)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这一逐级下降的态势形成了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2)我国基本的地表结构的影响:

我国基本的地表结构的影响:

1.造成了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破坏或掩盖了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

3.地貌类型多样,影响中国农副工业生产布局的不平衡性,经济结构差异化,经济发展不平衡。

4.自然条件差异性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5.自东向西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

6.大陆架的推进位矿产渔业资源开发创造条件

7.造成人口分布的极大不均

第二章自然结构

中国气候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

从中国建材工业的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看,中国的建材工业布局存在三大趋势:(1)重点加强沿海地区建材工业的发展,新建、扩建一批骨干企业,以弥补沿海地区建材产品的供需缺口和满足扩大出口的需要。

(2)通过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适当控制小企业数量的增加,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逐步改变目前建材工业企业规模过小的状况。

(3)配合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和解决部分地区建材产品不足的问题,集中建设相应规模的建材企业。

10、简述中国电子工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的总趋势。

(1)中国电子工业的布局目前存在四个主要问题:①布点分散,重复太多;②企业生产规模小;

③没有形成高新技术的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科研开发生产基地;④不少军工企业仍在“三线”地区,位置偏僻,难以发挥生产潜力。

(2)今后,中国电子工业布局将在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的环境和国家指导下进行调整,其总的趋势有两方面:①坚持“基地式”建设方针,集中力量在原有基础上调整和理顺上、下游产品的配套关系,尽快形成主要产品特别是元器件产品的经济规模;②沿海发达地区(如广东、福建等省)以消费类产品为主的电子组装业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失去优势,将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这些发达地区电子工业的内部结构则将逐步走向升级。

5、试论述试述经济区、经济区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的“中部五省经济区”的范围和主要特点,并论述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2007、2010 年真题﹚。

(1)经济区是以以综合性大中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全国性专门化职能的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因其目的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根据区内同一性和区外差异性原则确定的经济区是经济类型区;②根据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确定的经济区是部门经济区;③根据区内经济结构的差异互补和相互联系性原则确定的

经济区是综合经济区。

7、简述中国行政区划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趋势。

(1)中国行政区划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四方面:①行政区层次多而乱;②省级行政区数目偏少;

③行政区划缺乏标准;④县改市后形成的区域难管理,统计混乱。

(2)中国行政区划的改革趋势有二:①减少行政管理层次,适当划小省级行政区;②实行市县分类分等管理,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促进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全面提高。

2

2012 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专业考研总结笔记

8、论述景观划分的实质以及各类及综合景观划分的理论依据。

(1)景观划分的实质是将景观按其差异性划分为区域。

(2)各类景观划分的理论依据均是该类景观存在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由于地表自然界各地的自然特征存在着明显的有规律的差异性,因此就可按照地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域的划分与合并,即把自然特征相似的地域划分为一个区,在发生差异变化的地方确定为区界,然后对这些自然特征相对一致的区域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其区域之间的等级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自然区域单位的等级系统,这就是自然区划;

②按照生产力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划分和合并,并按其内在的联系建立起相应的经济区域单位的等级系统,即为经济区划;

③依据社会文化地域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划分和合并,并按其相似性可以把级别较低的人文景观合并成较高级的人文景观,并依其地域联系逐级排列成一个等级序列,即为人文景观区划,简称人文区划;

④景观的综合划分是对综合景观的等级划分,是一种最高级的区划,它是以上述自然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前提进行的,且它所要揭示的是景观的全部属性的相似性或差异性,而不是其中的某一方面,因此顺利进行综合区划的必要条件是上述三方面的景观划分的成果都切实可靠。同时必须指出:区划虽然是人为的划分,但不是随心所欲的任意划分,是各类景观客观存在的真实正确的反映,而且区划的对象不同,就可以有不同的区划成果。

(2)产业结构的布局着重国土开发和利用,但决不能忽视国土的治理与保护,其发展战略有二:

①合理布置城市工业,污染工业应布置在城市的下风下水方向;从全国来看,污染工业布置在沿海比在河流上游优越,当然仍须重视“三废”治理。

②加强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防治,加强山区的封山育林和黄土高原的农田改造以及沙漠边缘的防风固沙工程建设与维护。

第九章东北区

1、试述东北区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2010 年真题)。

东北区的资源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总的来说,东北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前期以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为重点,后期以石油开采加工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工业结构,其现状如下:

(1)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冶金工业基地是该区工业的基础,陆续建成了多个全国最大型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2)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基地是该区工业体系的核心,其产值一直位居各工业部门之首。

(3)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油页岩为资源建起了能源生产基地,成为强大重工业基地的必要的保障。

(4)以大庆、吉林市、辽阳、大连、盘锦、锦西和抚顺为主的化工工业基地,是我国化工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生产基础,随着石油、天然气的进一步开发,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可成为该区最具有潜力的支柱产业。

(5)轻纺、建材、食品、木材加工及综合利用工业等其他骨干产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纺织工业部门齐全,乃全国重要的纺织基地,食品和其他产业也有相当的规模和坚实的发展远景,潜力巨大。

4、简述东北平原农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东北平原农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四:

(1)排水不畅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沼泽化。

(2)、水土流失严重,涝害突出。

(3)土地利用不合理,缺乏治理、保护,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春旱、伏旱、秋涝及低温冷害频繁是粮食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5、简述东北区森林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方略。

6、简述东北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方略。

(1)东北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较晚,这与其区位偏远、人文旅游资源少有关。

(2)其开发方略为:须加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开展特色旅游,结合对外开放、边境贸易的发展促进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开发进步,具体可以从四方面予以开发:①该区冰雪旅游资源丰富且艺术活动种类多,应结合各种冰雪艺术活动促进旅游业发展;②多处火山熔岩风景名胜响誉海外,生物资源丰富,温泉众多,特色旅游资源丰富;③山、水、海岛等处的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的观光旅游胜地;④沈阳故宫仅次于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之一,其满族文物存量丰富,具有很高的人文旅游价值。

7、简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思路与对策(真题)。

(1)根据东北区资源与经济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振兴其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思路有三:①充分发挥资源与经济优势,深化改革,加速技术改造,建成现代化的重工业基地;②同时经济发展轻工业,大力加强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使该区成为产业结构协调,地区布局合理的经济区;③充分利用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对外开放,与周边国家共同建设东北亚经济圈。

(2)振兴其老工业基地的具体改革对策有六:。

8、简述东北区发展边境贸易的有利条件及其软、硬环境优势。

(1)东北区发展边境贸易的有利条件有三:①陆地边境线漫长且有一些良好的开放口岸以及与之相连的交通线;②位于与蒙古、朝鲜、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日本共同构成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部,地缘优势明显;③该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边贸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软、硬环境优势:①硬件:加强交通、通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南大连、北满洲里两大口岸中心;②软件:各省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和出口创汇的优惠政策,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对外开放和边境贸易要求的专门化人才,提高了该区综合开放的能力。

第十章华北区

1、简述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真题)。

(1)、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①首都优势,即其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和地位独一无二,同时文化、科技、教育、金融等中心使北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

②经济优势,即北京是中国北方经济力量雄厚的综合产业城市,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级化、现代化发展;③信息、人才、智力和科学技术优势;④旅游优势。

(2)北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四:①人口压力过大,城市超负荷运转;②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严重缺乏;③农畜产品供应不足;④生态脆弱,城市污染严重,植被稀疏、绿化不足,加之工业大部集中在城市规划区内,造成空气、噪音和地表水等严重污染。

2.如何理解首都经济圈?

答:首都经济圈是以北京为中心,以京津唐地区为核心区,以冀鲁豫晋为腹地的特定经济区域,不仅有体现首都功能的核心区,也有广大的外围地带,形成一个经济圈,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京津冀地区是首都经济圈的第一层次,其中京津唐又是京津冀的经济核心区,也

是全国工业基地和超大城市群之一,它是靠其优越的区位、首都北京的作用、港口与资源条4、论述华北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和专业化发展的措施和主要成就。

(1)华北平原农业开发近年来主要通过采取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灌溉条件,营造农田林网,增肥改土,推广优良品种和适用先进技术,以及实行科学种田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5、简述环渤海地区的地域范围、区域优势、重要地位及其发展的重点地带。

(1)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山东3 省和京津2 市,具有地域上的关联性和整体性。

(2)区域优势:位于中国北方通向海洋的门户,

6、试论述经济区的定义、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的“环渤海经济区”的范围、重要地位、区域优势及今后的发展方案。

(1)经济区是以综合性大中城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具有全国性专门化职能的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空间组合单元。

(2)经济区因其目的和内容可分为三大类:①经济类型区,系根

(3)从国情出发,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提出了全国可分为七大综合经济区的方案,其中“环渤海经济区”的①范围:包括辽宁、河北、山东 3 省和京津2 市,具有地域上的关联性和整体性。

②重要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该地区一直是国家基

2003 年中国地理

3、东北区的重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共30 分)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重工业基地。前期以钢铁,机械为重点,后期以石油开采加工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题的重型工业结构,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近年来国有大型,重型资源型产业结构转换的迟钝形势,导致乡镇企业发展很缓慢。同时技术设备的陈旧化,有的甚至是解放初期的设备和制造工艺,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其保守封闭的意识强,改革缓慢且动力不足。基础设施不足,文化技术水平越来越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造成信息不畅,市场开拓不足,给其进一步发展,技术的更新换代带来很大的阻力,使得其在全国的工业地位下降。东北区重工业基地主要有:

1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基地。钢铁工业作为东北区工业的基础,以鞍山、本溪钢铁为主,建起了类似于大连钢铁,抚顺钢铁等在内一系列钢铁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2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基地。机械工业是东北工业体系的核心,其产值一直居于各工业部门之首。它作为技术进步的基础,承担着推动我国新技术创新与革命的重担。而东北区重型机械制造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已经严重制约着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3以资源优势,建立了能源基地。东北区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为建立强大的重工

业基地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体系,为建立能源生产基地提供了有力条件。

4以大庆,吉林,辽阳,大连,盘锦,锦西,抚顺为主的化工工业基地。

其他骨干企业得到良好发展。利用其自然资源,农业自然以及较发达的机械工业优势,轻纺,制糖,食品,医药,木林加工工业得到较全面发展。

(2)意义可以根据以上回答套取。

可以围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新型工业化道路,循环经济,全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两型社会,低碳经济,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同自然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等等方面得到答案。但要注意语言的组织。

2008 年中国地理

7、论述东北区的资源优势和东北区工农业基地建设(共30 分)

东北区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其工农业建设和发展,为其工农业基地建设创造了条件。

(1)自然优势体现在:

农业资源丰富、质量良好。东北区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人均耕地面积全国最高,且分布集中,而且可垦殖荒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东北区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都有着深厚肥沃的表土层。全区中低产田面积较小,计较容易改造,增产潜力较大。

东北区牧草生长期长,牧草蛋白质含量高,草质好,适合多种牲畜饲养。本区水面广阔,适宜多种鱼类生长。

有较丰富的水资源,但分布不均。较多的降水,较低的蒸发量以及植被茂盛,保证本区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本区径流多受季风性降水影响,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均匀,变化幅度大,有明显的丰枯水段交替变化的特点。多巨大的向斜式自流盆地,地下水资源丰富。本区三面环山,源于山间河流的中上游坡度较大,有较多的水能资源,有力地支持工农业生产。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质量高,配合较好。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资源储量大。有色金属以及稀有元素丰富。矿种比较齐全,而且资源分布范围较广,互相配合良好,便利于开发。

(2)工业基地建设:(见2006 年中国地理第三题)

(3)农业基地建设:

基本特征:具有全国意义的粮食,大豆。甜菜生产基地;以农区舍饲为主的畜牧业。东北区既有与耕作业紧密结合的舍饲畜牧业,也有以放牧为主的畜牧业,但以舍饲为主。相对而言,本区畜牧业发展较慢,与饲料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很不相称;具有全国意义的用材林基地。松嫩平原农业基地建设。本区耕地面积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大豆为主。由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够合理,地势地平,春旱,伏旱,秋涝,低温冷害频繁,以及农业生态破坏,土地生产效率不高。

丰富。本区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进一步开发潜力大。多年来三江平原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产量,耕作粗放,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绝对地位。本农业基地发展方向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提高单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作物,提高林业,渔业,牧业比重。解决排水出路,同时加固堤防,统筹治理。要发挥好对沼泽的开发利用,前面规划,综合利用。

(4)对东北区自然资源优势,工农业基地建设分析,我们要知道,东北区工业发展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态工业,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大力发展技术,发展信息技术,以推动工业发展,并与自然,社会发展相协调。农业基地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搞生态农业,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单产,同时保护生物多样化,保证农业生态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2009 年中国地理

2.谈谈你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和思路。(共15 分)

1以劳动力分工规律,以东北区资源潜力的合理开发为基础,面

业,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挥重点特色工业的战略优势。从资源开发型产业结构转化为资源深度开发和加工型为主的产业模式,促进工业基地改造,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3积极推进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加强煤电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铁路,公路,航空运输事业的发展,增强发展活力,促进省区间横向经济联系与协作。发挥地缘优势,促进东北亚国际间资源与市场共同开发,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进先进技术,同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提高贸易质量。

4) 实施科技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建立引进人才的激励机制,培育人才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稳步发展。

5) 推进资源结构型城市转型。开发新能源,改革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降低碳排放量。建设经济开发

2010 年中国地理

3.东北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共15 分)(根据以上三题可以得出答案)

东北现象原因

1国有大型,重型资源型产业结构转换的迟钝形势

2技术设备的陈旧化

3乡镇企业发展很缓慢

4煤电运输与基地设施不足

5信息不畅

6文化技术基础薄弱

7保守封闭的意识强

8西部大开发(涉及到西北,西南,晋陕,青藏)

2006 年《中国地理》

简述青藏区的气候特点(15分)

强辐射,富日照。平均海拔高达4500m 和云量偏低,使青藏区成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同时年日照时数也是青藏区一大特点。强辐射和富日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青藏区的温度状况。

2高寒低温。青藏区时全国年平均气温和各级界限温度最低的地区。高原自然景观因海拔不同,而具有在不同程度上“偏向极地”的特点。冬季漫长或长冬无夏。

3)降水少,时空分布不均。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式青藏区的主要水汽来源。青藏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单位距离内递减速率快。山区降水略比相邻高原面丰富,但降水垂直梯度普遍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表现为高度集中,一般集中在春夏季节,冬季降水极少。

2012 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专业考研总结笔记

青藏高寒区基本地理特征:

1地形地势:地势高亢,有世界最高大山地,且历史年轻

2气候:高寒,风大,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

3植被: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高原动植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现象

4土壤:土层浅薄,多冻土,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

5水文:内流河,大河源头,湖泊众多,多为咸水湖

6人类活动: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生态完整,工业落后,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7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变化普遍并与水平地带紧密结合

8人口密度小,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

2009 年中国地理

晋陕内蒙古区的晋陕黄土丘陵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土地侵蚀严重。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带的草地市中国草场退化最严重的地区。此外灌区土地此生盐碱化也是中国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内蒙大兴安岭北部是中国东部地区冻容侵蚀最严重地区。晋陕内蒙古区土地退化不仅类型多,程度重,而且分布广泛,地域差异明显,这些都是特定环境下自然与人文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有:

(1)自然制约因子有三个方面:

地貌及其物质的不稳定性。本区多分布在我国第二级地势阶梯东部,有一半以上区域为山地丘陵,地面斜坡外营力多变,降水不稳定。本区处于季风与干旱过度地带,外营力西北风力侵蚀,东南部水利侵蚀,北部冻融侵蚀的地域差异来,外营力受季风强弱的影响,表现出水力侵蚀的强度和范围的多变性,使相关力量叠加变化。

(2)人文因子有如下三个方面:

人们在农业化的进程中,改变着土地的自然覆盖,使地表反照率发生变化。最为典型的是黄土高原的森林草原覆盖几乎全部被剥削,变成农耕地及撂荒地覆盖,地表抗蚀性大大减弱。人们的素质是土地退化的社会原因。本区经济较于落后,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牧区居民对草场退化认识不清,导致土地退化。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牲畜需求量,养殖量上升,粗放经营,促使加剧土地退化严重。

(3)对策:加强对宣传,教育,提高本区人民素质,养成合理利用草原,开发草原,保护草原的基本

理念,保证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为农牧民创造更大的收益,以推进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宜农宜牧地。同时要求合理安排单位面积草场畜牧数量,集约化经营,保证在草场的承载量之内,保证合理,科学开发。

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开矿过程中要注意土地,草场资源的保护和破坏之后环境的重建与恢复问题,减少破坏,提高修复效率,保证植被覆盖率,增加植被反射率。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漫灌,降低干,太平洋和北冰洋三大水系;平均河网密度小,河流补给形式多样化,径流深值偏低且地区差异大,径流季节分配不平衡,年际变化显著,河流短小,有长有短的结冰期,河流有明显的内流水系与外流水系区别。多构造湖,冰蚀湖和风蚀湖。冰川广布,河流多冰川融水补给。大陆性与过渡性维度地带分异。植物类型多样,土地有机质含量低,盐分高。荒漠,草原广布。山体高大,降水与气温的区域差异大,导致海洋性与大陆性山地垂直带谱分异明显。人类活动对宏观地理特征的影响小,绿洲农业发达,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工业落后,交通条件不便,但发展迅速。

(2)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是推进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西北地区基本地理环境特征,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基本状况,水源缺失,河流短小,土地有机质低,多风沙等等因素我们都知道本区

生态系统脆弱,工农业发展受到其基本的地理特征所限制。西北区只有保护好了生态环境才能够

促进其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向前推进。所以要大(2)对外开放政策:

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路铁路稳定性技术开发,增加进出西南区的通道。加强边境大河水运开发,同时大力发展与近便入海口的交通联系。加大航空运输发展。为其对外开放创造基础条件

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同时建立配套的金融支持体系,改革投资环境,促进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开发。

加大教育科技投入,提高本区居民素质,解放思想,加快开放进程。

加快西南出海口通道建设,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开发和利用东南亚市场。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是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保证措施

二、具体措施: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入和人才培养

加快改革开发的力度,引进外资

思想解放和管理先行

三、两个手段和三股合力

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

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

加快改革步伐

推进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协作,加大帮扶力度,发挥市场机制,推动要素跨区域流动和资产重组

四、西南区经济发展战略

强化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发开放进程

发挥山区优势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机遇,加速长江上游建设步伐

加快西南通道建设,拓展东南亚市场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

五、西北区发展战略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源开发,构建西北农业,能源石化,有色基地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壮大区域实力

培育市场体系,开拓旅游资源,促进资金积累

依托“亚欧大陆桥”区位优势,大步东联西出

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部崛起

一、中部地区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农业,将本区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家畜,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强化对交通和能源工业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

改善现有的钢铁和石化基础工业,发展沿江耗水工业,避免重复建设

发挥科技优势,调整结构,改善布局

发展大江大河大湖治理,保障经济持续发展

合理调整,保护环境,发展两型社会

二、中部崛起的现实意义

1中部地区在全国的布局中处于承东启西的作用,自然资源丰富,科技比较发达,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全国大市场的形成

2有利于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

1加强制度创新,培育区域发展的的市场基础

2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培育形成经济带和增长极

3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整合区域人力要

4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拉动民间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

四、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两型社会配套体制建设;财政金融建设;科技人才支持;公共环境意识的培养

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协调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发挥区2坚持立足当前,筹划长远。实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3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在引导空间开发格。4坚持机制创新,开放合作。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富有活力、透明高效、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向东融合,向西拓展,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六、三峡工程的空间效应:防洪、发点、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结合效应,将改善区域城镇与产业布局,产生相应的空间效应:

1巩固完善能源及重化工布局提高东西的通达性

2刺激新的经济中心发育

3为工业“低谷区”带来发展机遇促进边远地区的结构更新

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发展战略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依据

依托通道,东靠西移,连南往北,出海口

改革体制,转变机制,统筹规划,统一市场

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二、目标和重点

(一)目标:充分发挥本区通江达海以及农业发达,(二)重点:

1、合理发展与布局工业

A、基本思路

原则: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协作,协调发展

东部:积极利用外资,积极开拓产品市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依靠科技,集约经营,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大的产品和产业

中西部:充分利用现有经济技术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吸引投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6、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问题

1投资规模小,布局分散,经济规模效益差

2产业渐进完善,但企业之间分工协作差

3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无专业化分工,产品结构不协调依然存在

4汽车科技较低,自主开发能力有限,缺乏核心技术,无核心竞争力

5对外贸易中,整车出口比例低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定义: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

发。追求绿色GDP 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

20 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也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 成为全球热点。

一、能源与能源工业特点:

1、能源资源特点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地区禀赋差异大,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北多南少能源资源使用多停留在一次能源,资源加工转换不够能源生产与消费基本以化石能源为主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较少

2、能源工业特点

能源生产与消费越来越大,且增长迅速。

能源供应生产规模大型化,集中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生态工业,发挥生态效益;

深化改革,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直接减少“三废”排放。

四、如何做:

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倡导产业低碳化。政府可以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低碳经济,低碳产业发展,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经济规模

2) 积极推进,逐步引导,通过设备,技术改造创新,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尽量做到二次三次循环再利用

3) 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和推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使用,调整能源使用结构和国家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经济地理学学科现状和发展前景

经济地理学学科现状和发展前景 1 对经济地理学学科现状的认识 通过老师的讲授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我了解到,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如果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那么造成经济空间分布有疏有密的根本动力久是自然环境本底的非均匀分布以及经济自身的集聚和扩散力量。 经济地理学这门学科具有典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一方面,影响经济集聚和扩散的因素是多元的,包括各种自然要素以及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人文要素;另一方面,人类在地表的经济活动正在强烈地改变着自然格局,造成了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环境变化,成为改变自然环境最主要的动力。这种学科特性使经济地理学最有资格成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的纽带和各类空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 同时,经济地理学也是一门非常活跃和发展演化很快的学科,而且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畴呈现多元化。这一特点与其研究对象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活动本身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现在,随着人们逐步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经济地理学的活跃性将为地球表层综合研究带来生机勃勃的力量。正如克拉克、费尔德曼和格特勒在《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中指出的,“经济地理学正处于思维变革和快速成长时期,……这期间充满着各种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思维争辩。”这些思辩将使人们进一步理解,同时也将塑

造社会经济的空间过程,因而将直接促进人类影响下的地表过程研究的发展。 然而,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走的是一条比较独特的道路。除了发展阶段、制度环境、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因素外,来自欧美国家和前苏联学术思想的输入也影响了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总的来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用“以任务带学科”来概括,即学科发展的首要目标和驱动力是满足国家需求,同时以实践任务促进学科的理论发展和建设。这种直接面对政府需求的研究工作使经济地理学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地理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时期。一方面,在国土开发和规划、区域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领域成为研究主力,所创造的理论知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点轴”系统等空间结构理论成为国家和地方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剧烈变革也催生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由于农村工业和外资企业成为不少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乡镇企业研究和外资研究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领域。 近年来,一批经济地理学者开始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地理学前沿议题的研究,包括产业区、企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创新系统、信息技术的空间影响、经济全球化等。这表明,我国经济地理学正在克服制度和文化差异的障碍,开始与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研究接轨。这些前沿议题的研究将为我国经济地理学奠定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

经济地理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复试科目] 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区位理论,约30% 区域内、区域间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约50% 经济活动全球化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约20% 4.题型结构 (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2)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学科概况及理论进展 考试内容: 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2.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3.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及研究进展 考试要求: 1.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任务。 2.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特性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3.了解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阶段特征。 4. 了解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的产生背景与研究进展。 (二)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考试内容: 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2.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与综合评价 考试要求: 1. 理解各影响因素的概念及分类,各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能够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辩证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强度的变化。 3.能够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与产业布局 考试内容: 1.产业结构及其演变 产业分类方法;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及基本理论 2.主要产业部门的基本格局 (1)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因素;农业区位理论;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与农业区划;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 (2)工业布局的条件与制约因素;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地域结构与类型;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与空间格局 (3)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布局特点 考试要求: 1.掌握产业分类的基本方法;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熟悉产业结构演变理论的基本内涵。 2.掌握评价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基本原则;掌握确定区域支柱(主导)产业的基本方法。 3.理解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因素;理解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把握农业的基本类型与原则,熟悉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 4.理解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掌握工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与理论要点;理解工业地域结构及类型的形成机制,熟悉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点。 5.理解现代服务业的分类与内涵;掌握现代服务业的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四)区域发展及空间结构 考试内容: 1.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理论内涵 2.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基本模式、演变规律 3.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的基本理论 4.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乡相互作用关系 考试要求: 1.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理解区域增长理论的基本内涵。 2.熟悉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地理内涵;掌握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掌握区域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及其基本内涵;理解区域空间结构

中国经济地理

中国的经济地理特征 一、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 东临太平洋与韩国、朝鲜、日本等国隔海想望,北邻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西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相连,西南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相邻,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毗邻。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0°52′– 53°31′, 东经73°40’– 135°05′间,陆地面积960万km2,居世界第三位,海陆疆界达40000km,陆界22000km,海域大陆岸 线 18000km, 岛屿岸线 14000km。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 二、农业概况 东北农林区:包括辽、吉、黑3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农垦历史短,可垦荒地广,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木材供应基地,也是重点开荒扩耕地区。大豆、甜菜、亚麻、温带水果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的农业生产,必须战胜自然灾害特别是低温寒害的威胁,改变粗放种植习惯,大力提高单产。同时合理开垦荒地,建设高产稳产的商品粮基地;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采育并重,建设永续采伐基地。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牧农林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以东地区及从辽宁至宁夏的长城沿线地区。草原辽阔,农牧兼营,在全国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本区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地逐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坚持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合理利用和建设草原,逐步摆脱靠天养畜状态;以草定畜,制止草原继续退化、沙化;稳定农区耕地,着力提高单产,逐步实行粮草轮作;营造防风固沙林。 黄淮海农业区。包括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的黄淮海平原及山东丘陵地区,是中国小麦、高粱、谷子等旱粮的主产区和棉花、花生、芝麻、烤烟等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发展本区农业的关键在于综合治理旱涝碱,实现水利化,改良低产土壤,大大发掘增产潜力,实现稳产高产;因地制宜地建设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商品生产基地;改变农业结构过分单一状况,大力发展畜牧业及林果渔业生产。 黄土高原农牧林区。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及秦岭以北地区,是重要的旱杂粮产区,但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是全国突出的低产、贫困地区。发展农业的关键在于把土地合理利用和治理措施结合起来,控制水土流失;利用川地、坪地、塬地建设稳产高产的农业生产基地;逐步把陡坡耕地退耕种草造林,尽快扩大草地林地比重,实行农牧

经济地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途径与价值

经济地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途径与价值 摘要:在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组努力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共建、共享为主题,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积极提升开放式教学的水平,持续更新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实现了从经济地理学国家精品课程向具有高水准和中国特色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赢得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途径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相关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依托学科发展的悠久历史和综合实力,华东师范大学的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在2008年正式获批为国家精品课程。近年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课程教学组在精品课程的优化建设中,注重吸收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经验,注重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最新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并以“共建、共享”为关键词,积极扩大课程建设的影响和辐射效应,不仅进一步提升了课程建设质量,更凸显了课程的示范价值。2012年,通过学习研讨《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课程教学组进一步明确了在网络传播、充分开放的环境下不断完善课程资源系统的目标[1],并将课程建设的新成果集成到网络平台,成功实现了经济地理学国家精品课程向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为我国地理学类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建设背景:创新人才培育的新环境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地理科学体系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3]。随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加关注空间、制度、文化和关系等时代议题[4],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和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热点学科,不仅焕发出蓬勃的理论创新活力,也愈加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经济地理学课程作为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也就成为必然。这是因为:经济地理学贴近实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得益于学科交叉特性,可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较高的理论创新活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学习研究新命题层出不穷,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深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为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研究案例。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要学习借鉴国外经济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更要深入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研究和教学活动,以满足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在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提升研究性教学的水平,将对创新人才成长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述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研究现状

《综述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研究现状》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2011级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发展创设了广泛的实践领域。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进一步树立了可持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我国开发西部、振兴东北区域老工业基地、继续推进中部崛起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这对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研究现状我国西方前沿课题 Summar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ic geography gained rapid developmen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for the study of economic geograph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ion of a wide range of practice areas. Plenary Session held victory, further establishing a sustainable, people-centered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specificall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western region, revitalizing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Northeast China, central China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goals and strategies, which for economic geography development proposed update request. Keywords: economic geography Research Status China west frontier Cutting-edge topics 一、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研究状况 在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成果的获取则始终停留在描述阶段。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地理学者陈才提出了人地关系理论,创立了经济地理学原理课程,这意味着该学科的真正创立,是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我国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经济运动理论与劳动分工地域理论、区位论及人地关系基础经济地理学理论、规划区域理论、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地理区域理论等。陈才将经济地理学分支总结为经济地域条件、要素成分理论、能效理论、体系与形式理论、开发及组织理论等。经济地理学虽然同区域经济学存在差异,但是两者同时包含,互相渗透。经济地理学还涵盖贸易分工、增长极、发展梯度、产业体系、专业化与集群产业等分支理论。 当前,针对经济地理学的实践研究,可从具体方式、方法论与研究模式等层面进行细化讨论。经济地理相关方法论,包括传统哲学理论、经验主义理论、人本思想与结构体系理论等。其主体研究模式应作用于整体分析研究流程之中,指导实践操作与程序。具体涵盖实地调查、实践研究、文献统计、对比、探讨等,同时还包括释疑探索、描述剖析、纵贯分析、个案证实、抽样分析与普查实践等设计模式研究。 我国针对经济地理学的实践研究手段,包括定量定性分析、非线性研究、仿真模拟、耦合研究、尺度衡量、现代化计算机研究等。经济地理学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涉及规划开发、区域条件、经济结构、发展调控等领域。 另外,随着研究范畴的持续扩充,经济地理学还逐步渗透至区域差异、资源分布、地域环境、生态条件、金融状况、创新发展、产业聚集与转移、统筹管理、政策调控等实践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发展创设了广泛的实践领域。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进一步树立了可持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了我国开发西部、振兴东北区域老工业基地、继续推进中部崛起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这对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