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理重点整理

病理重点整理

病理重点整理
病理重点整理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萎缩的概念、原因、病变、种类及举例。

概念: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

原因:细胞萎缩的机制是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多,以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变化。

病变:肉眼观:器官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被膜皱缩,颜色加深,可呈褐色,硬度增加, 部分表现为假性肥大。

光镜下:实质细胞数量减少体积缩小,胞质内可见脂褐素颗粒,间质正常或稍增多种类及举例:全身性萎缩:由于机体摄入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不足或因疾病使营养物质消耗过多所引起的全身性萎缩。

局部性萎缩:①动脉粥样硬化症引起肾、脑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生肾、脑的营养不良性萎缩。②肾盂积水、脑积水引起的压迫性萎缩。③骨折后肢体长期固定不活动所致肌肉、骨骼的废用性萎缩。④脑、脊髓神经损伤引起所支配器官组织的去神经性萎缩。⑤由于内分泌功能低下、靶器官缺乏正常刺激而引起的内分泌性萎缩。

2、举例说明化生类型、生物学意义。

定义: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类型①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如子宫颈和支气管粘膜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②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性胃炎时胃粘膜腺上皮可发生肠上皮化生。③结缔组织化生:在间叶组织中纤维组织可化生为软骨组织或骨组织。

生物学意义:化生的生物学意义利害兼有,以呼吸道粘膜纤毛柱状上皮的鳞状化生为例,化生的鳞状上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局部抵抗环境刺激因子的能力,属于适应性变化,但是却减弱了粘膜的自净机制,丧失了原有正常组织的功能。此外化生是一种异常的增生,可发生恶变,例如支气管粘膜鳞状上皮化生可发生鳞状细胞癌,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可发生肠型腺癌。

3、坏死名词解释: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死亡。

4、坏疽名词解释:继发腐败菌感染的大块组织坏死,以至坏死组织呈黑褐色。

5、肉芽组织名词解释: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肉眼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肉芽。

6、坏死的结局是什么?坏死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什么因素?

结局①溶解吸收;②分离排出;③机化;④纤维包裹钙化和囊肿形成。

因素①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②坏死细胞的数量;③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再生能力;④发生坏死器官的贮备代偿能力。⑤坏死组织的继发变化。

7、肉芽组织的定义及其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意义?

定义: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肉眼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肉芽。

意义: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8、简述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再生的概念?组织细胞根据再生能力不同可分为哪几类?

因素:①全身因素:年龄、营养、激素及药物。②局部因素:感染与异物、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

概念:在损伤修复过程中,参与修复的细胞在局部分裂增殖的现象,称为再生。

根据细胞再生能力的不同,组织细胞可分为稳定细胞、不稳定细胞和永久性细胞。

9、何谓纤维素样坏死?见于何种疾病?

定义:发生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是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并和急进型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光镜: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无结构的红染物质形似纤维素。

见于: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急进型高血压。

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充血的概念和病变?

概念: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管扩张,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病变:肉眼观:局部组织、器官体积略增大,颜色鲜红。由于局部动脉扩张,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可概括为“红、肿、热、功能增强”。

光镜下:主要表现为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管内血量增加。

2、淤血名词解释: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增多。

3、槟榔肝名词解释:淤血的肝脏表面及切面可见红(淤血区)、黄(脂肪变性区)相间的条纹状结构似槟榔的切面。

4、血栓形成名词解释: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5、栓塞的概念?解释各类栓塞?

概念: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各类栓塞:①血栓栓塞:由于血栓脱落引起的栓塞。

②脂肪栓塞:循环血流中出现游离脂肪滴并阻塞血管。

③气体栓塞:气体阻塞血管或心腔的过程。

6、梗死:局部器官或组织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7、出血性梗死概念?须具备哪些条件?多发生在什么器官?

概念:常发生于组织疏松和具有双重血液循环的器官,如肺、肠。梗死灶有明显的弥漫性出血。

须具备条件:严重淤血;双重血液循环;组织疏松。

多发生于:肺和肠

8、心力衰竭细胞名词解释:肺淤血时,肺泡腔内肺间质或患者痰内见到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9、淤血性硬化名词解释:由于长期缺氧及细胞崩解产物的刺激或某些生长因子的作用,可使局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间质内的网状纤维可融合并转化为胶原纤维,从而使器官变硬,造成淤血性硬化。

10、淤血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病理变化:肉眼:淤血的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质地变实,切面有多量暗红色的液体流出。镜下:淤血组织器官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有时可伴水肿,严重时有漏出性出血。

后果: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和坏死淤血性硬化。

11、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结局及会导致哪些血液循环障碍?

条件: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血液凝固性增高,在活体心血管内有血栓形成,可阻塞血管管腔。

过程:典型血栓形成的过程一般包括血小板黏集和血液凝固两个过程。

结局:①溶解、吸收或脱落②机化与再遇③血栓的钙化

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①阻塞动脉可引起局部组织发生萎缩、变性和坏死;②阻塞静脉可引起局部淤血、水肿出血甚至坏死。③血栓脱落可引起栓塞,与栓子相应大小的血循环内

广泛性微血栓形成,可引起全身性广泛性出血和休克。

12、栓塞有哪些类型?其中哪型临床常见?

栓塞的类型有: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肿瘤细胞栓塞;细菌栓塞;寄生虫栓塞,其中以血栓栓塞在临床常见。

三、炎症

1、假膜性炎名词解释:纤维素性炎发生在粘膜时,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其下的坏死粘膜组织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又称为假膜性炎。绒毛心名词解释:发生在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脏搏动,渗出的纤维素被牵拉成绒毛状。

2、炎症介质名词解释:炎症过程中产生的并参与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3、化脓性炎名词解释:以嗜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

4、简述炎症的结局?

(1)痊愈:完全性痊愈,不完全性痊愈

(2)迁延为慢性:抵抗力低,治疗不彻底,致炎因子持续作用,使急性炎症转为慢性炎症

(3)蔓延扩散:局部蔓延、淋巴道播散、血道播散: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5、简述渗出液的主要病理特点?

炎症渗出液内含有较多蛋白(比重高1.018),并有较多细胞成分及细胞碎片,外观常显浑浊。

6、举例说明肉芽肿的类型及形态特点?

类型(1)异物性肉芽肿:由于人体组织内异物不被消化,长期刺激机体形成增生性炎表现,例如缝线刺激引起异物性肉芽肿,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和异物多核巨细胞构成。

(2)感染性肉芽肿:常由某些病原体引起,例如结核病,典型结核结节中心区为干酪样坏死,外有上皮样细胞和郎罕氏巨细胞,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形态特点:在炎症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7、渗出性炎的分类?病因如何?各举一例说明?浆液性炎和纤维素炎发生在哪些部位、病变特点和转归?

分类原因举例

浆液性炎烧伤,蚊、蜂、蛇咬伤,结核杆菌结核性浆液性胸膜炎

纤维素性炎白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球菌白喉/菌痢

化脓性炎蜂窝织

溶血性链球菌蜂窝织性阑尾炎

脓肿金黄色葡萄球菌肛周围脓肿

表面化

脓、积

大肠杆菌化脓性尿道炎,胆囊积脓

出血性炎炭疽杆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炭疽,流行性出血热卡他性炎流感病毒,流感杆菌鼻卡他,支气管卡他

浆液性炎发生部位:疏松结缔组织和浆膜、粘膜、皮肤等处。

结局:浆液性炎的病变一般较轻,易于消散。但如浆膜腔内炎性积水过多,可压迫器官(如心、肺),引起明显的器官功能障碍;如渗出的液体未被及时吸收,可引起轻度粘连。

纤维素性炎发生部位:常见于黏膜、浆膜和肺脏。

结局:纤维素性渗出物可有白细胞释放出的蛋白水解酶作用而发生溶解、液化并吸收。但如果渗出的白细胞数量少,纤维素不能完全溶解和吸收,则可发生机化,引起浆膜增厚和粘连(如心包粘连)。

8、炎性渗出物中有哪些主要成分?生物学意义?

主要成分:当血管壁受损较轻时,渗出液中主要为水、盐类和分子较小的白蛋白;当血管壁受损较重时,分子量较大的球蛋白,甚至纤维蛋白原也能渗出。

意义:利:①稀释毒素②带来营养物质③含大量Hb,补体,溶菌素④纤维蛋白网:限菌扩散、有利吞噬、修复支架。

害:但渗出过多,可形成积液压迫器官,吸收不全时可发生机化,引起组织粘连,如心包粘连、胸膜连等。

四、肿瘤

1、非典型增生名词解释:指活跃增生的上皮细胞出现一定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2、异型性名词解释: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和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3、癌名词解释:由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

4、肉瘤:由间叶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

5、角化珠名词解释:分化好的鳞癌癌巢中央呈同心圆状红染的角化物。

6、癌前病变名词解释: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长期存在或有少数可能转变为癌。

7、肿瘤的生长方式有哪些?并指出是哪类肿瘤的生长方式及肿瘤外形如何?

(1)膨胀性生长:是大多数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常呈结节状外形。

(2)浸润性生长:是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常呈树根状或蟹足状外形。

(3)外生性生长: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外生性生长。常呈乳头状、息肉状、蕈伞状、菜花状外形。

8、肿瘤的扩散途径?

(1)直接蔓延:恶性肿瘤细胞沿组织间隙、血管、淋巴管或神经束衣侵入并破坏临近正常组织或器官而继续生长。

(2)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而发生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和种植性转移。

9、血道转移瘤的特点及最常见的转移脏器?

散在多发,圆形结节状,境界较清楚。最常见于肺和肝脏转移。

10、论述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组织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有组织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有组

的形态相似织的形态差别大

核分裂像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像多见,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生长速度缓慢较快

生长方式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

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

清楚,故通常可推动浸润性和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通常不能推动,后者常伴有浸润性生长

继发改变很少发生坏死、出血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形成等转移不转移常有转移

复发手术后很少复发手术等治疗后较多复发

对机体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作

用,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

严重后果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11、论述癌与肉瘤的区别?

癌肉瘤

组织来源上皮组织间叶组织

发病率较常见,约为肉瘤的9倍,多见

于40岁以上成人

较少见,大多见于青少年大体特点质较硬、色灰白、较干燥质软、色灰红、湿润、鱼肉状

组织学特点多形成癌巢,实质与间质分界清

楚,纤维组织常有增生肉瘤细胞多弥漫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丰富,纤维组织少

网状纤维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

转移多经淋巴道转移多经血道转移

五、心血管系统疾病

1、风湿病名词解释:是一种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其特征性病变是形成风湿性肉芽肿。

2、阿少夫小体名词解释:在心肌间质的小血管附近,风湿细胞围绕着纤维素样坏死灶聚集,其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形成圆形或梭形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

3、动脉粥样硬化各期的基本病变(肉眼观)?

(1)脂纹、脂斑期:可见动脉内膜面有淡黄色的斑点或长短不一的条纹,平坦或微隆起。

(2)纤维斑块期:内膜表面出现散在不规则的隆起斑块,直径约0.3~2.5cm。初期为淡黄或黄色,后期可因胶原纤维玻璃样变而呈瓷白色。

(3)粥样斑块期:病变内膜表面隆起,灰白或灰黄色。切面可见纤维帽下有大量黄色粥糜样物质。

4、动脉粥样硬化的继发性病变有哪些?

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

5、缓进型高血压各期病变特点及临床症状?

(1)机能紊乱期:病变特点:全身细小动脉的间歇性痉挛血压波动性升高。

临床表现:患者可有间歇性头痛、头晕等症状及波动性血压升高,经休息或用药可使血压恢复正常、症状消失。

(2)动脉病变期:病变特点:全身细小动脉硬化

临床表现:血压持续性升高,舒张压常持续在110㎎(14.6kPa)以上,休息后不缓解,必须用药。

(3)内脏病变期:病变特点:血压持续升高, 多个脏器受累。

临床表现:①心脏病变:心力衰竭。

②肾脏病变:慢性肾功能衰竭。

③脑病变:脑出血、脑水肿、脑软化。

④视网膜病变:视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6、简述风湿病的基本病变

风湿病基本病变分三期:①变质渗出期:本期特征为结缔组织发生黏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②增生期:本期特征为风湿性肉芽肿或称风湿小结;③纤维化期:本期特征为形成瘢痕。

7、试述心肌梗死的类型、好发部位及其病理变化?

类型:①心内膜下心肌梗死②透壁性心肌梗死

好发部位:最常见的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供血区,即左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区域,占全部心肌梗死的50%

病理变化:肉眼观其形态学改变一般在6小时之后方可出现,是一个渐进性演变过程。一般6小时后肉眼所见坏死灶呈苍白色;8~9小时后呈淡黄色,光镜下呈凝固性坏死的形态学改变;4天后梗死灶边缘出现充血、出血带,光镜下见带内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7天后边缘开始出现肉芽组织;2~8周梗死灶可机化最终形成瘢痕。

六、呼吸系统疾病

1、大叶性肺炎名词解释:主要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

2、小叶性肺炎名词解释: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以肺小叶为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

3、结核结节名词解释: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类上皮细胞、朗汉斯细胞以及外周局部聚集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特异性肉芽肿。

4、原发性肺结核病名词解释:是指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多发生于儿童又称儿童型肺结核病。

5、原发综合征名词解释:肺的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

6、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有哪些?

中毒性休克肺脓肿及脓胸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肺肉质变

7、小叶性肺炎的并发症及其病变特点?

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肺脓肿及脓胸支气管扩张症脓毒血症

病变特征:在肺组织内散在一些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症病灶。

8、简述结核病的基本病变,哪一类病变具有诊断价值?

结核病的基本病变有以渗出为主的病变、以增生为主的病变、以变质为主的病变,在增生为主的病变中,形成具有诊断价值的结核结节。

9、结核病转化规律是什么?

转向愈合(1)吸收、消散;(2)纤维化、纤维包裹及钙化

转向恶化(1)浸润进展;(2)溶解播散

10、继发性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及其与原发性结核病的区别?

继发性结核病的病变特点:(1)病变多始发于肺尖部

(2)由于超敏反应,病变发生迅速而剧烈,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同时,由于机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在坏死灶周围常有以增生为主的病变,形成结核结节。

(3)病程较长,病情复杂。

继发性结核病与原发性肺结核区别:

原发性TB 原发性TB

结核杆菌感染初次再次

发病人群儿童成人

对TB免疫力或过敏反应无有

病理特征原发综合征病变多样,新旧病灶复杂,较

局限

起始病灶上叶下部,下叶上部近胸膜处肺尖部

主要播散途径淋巴道或血道支气管

病程短,大多自愈长,需要治疗

11、大叶性肺炎红色肝样变期和灰色肝样变期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

大叶性肺炎红色肝样变期病理变化:肉眼观:病变肺叶肿胀重量增加,颜色暗红、质地实变如肝脏、切面呈颗粒状。

光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显著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充满纤维素、内含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

大叶性肺炎红色肝样变期临床症状:病变范围较广者,动脉血中氧分压由于肺泡换气和通气功能下降而降低,可出现紫绀等缺氧症状。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崩解后形成含铁血黄素混入痰中,可出现痰液呈铁锈色。由于病变波及胸膜,引起纤维素性胸膜炎,患者常感胸痛,并随呼吸或咳嗽而加重。X线胸部透视示大片致密阴影,听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实变体征。

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病理变化:肉眼观:病变的肺叶仍肿大,灰白色,质实如肝,切面干燥,粗糙颗粒状。

光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呈贫血状态肺泡腔内纤维素增多、内含大量中性粒细胞。

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临床症状:患者咳出的痰液有铁锈色逐渐变成粘液脓性痰,X线及体征表现与红色肝样变期相似。(X线胸部透视示大片致密阴影,听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等实变体征。

七、消化系统疾病

1、点状坏死名词解释:每个坏死灶仅累及1至几个肝细胞,同时在该处伴有炎细胞浸润.

2、桥接坏死名词解释:肝细胞呈带状融合性坏死,坏死处常伴出现于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小叶中央静脉之间及两个汇管区之间。

3、碎片状坏死名词解释:指肝小叶周边肝细胞的灶状坏死,使肝细胞界板呈虫蚀状缺损,常见于慢性肝炎。

4、肝硬化定义、原因、发病机制?

定义: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破坏改建,使肝脏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化。

原因: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营养缺乏化学毒物损伤

发病机制:持久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性损伤,引起汇管区及坏死区广泛胶原纤维增生。

5、假小叶名词解释: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来的肝小叶分割包绕成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

6、门脉高压症临床会出现哪些表现?

脾肿大胃肠淤血腹水侧支循环形成

7、溃疡病的合并症?

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温州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 疾病:机体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因自身调节紊乱而发生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以及内环境紊乱,并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病因:能够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决定疾病的特异性。 条件: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诱因:能够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 低渗性脱水:失Na+大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 高渗性脱水:失Na+小于失水,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 压>310mmol/L。 脱水貌:低渗性脱水中,由于血容量减少,组织间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 间隙液体向血管内转移,组织液减少,出现“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凹陷、 面容消瘦,婴幼儿前卤门凹陷”的症状。 脱水热:高渗性脱水中,由于细胞内脱水造成汗腺细胞脱水,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散热受到影响,使得机体体温升高。 水肿: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 凹陷性水肿:皮下组织积聚过多的液体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 用手指按压可有凹陷出现。 隐性水肿:全身性水肿的病人在出现凹陷之前已有组织液的增多,并可达 原体重的10% 超极化阻滞:急性低血钾症时,由于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大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的现象。 去极化阻滞:急性高血钾症时,由于静息电位等于或低于阈电位引起的兴奋性降低。 标准碳酸氢盐(SB: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PaC02为40mmHg温度为38 C,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测得的血浆中HCO3的量。 阴离子间隙(AQ:血浆中为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 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外液H+曾加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减少、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反常性的酸性般代谢性碱中毒尿液呈碱性,在低钾性碱中毒时,由于肾泌H+曾多,尿液呈酸性。 缺氧:因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 化的过程。 发绀:当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粘膜 澄青紫色。 肠源性青紫:因进食导致大量血红蛋白氧化而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发热: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过热:

(完整版)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对持续性内外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与改变了的内外环境间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2、适应的主要表现:①萎缩②肥大③增生④化生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组织或器官的萎缩还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注意与发育不良、未发育的区别) 1、分类:①生理性萎缩:多与年龄有关。如青春期胸腺萎缩②病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的常见类型和举例 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 恶性肿瘤、长期饥饿→全身器官、组织萎 缩 肾盂积水→肾萎缩 下肢骨折固定后→下肢肌肉萎缩 脊髓灰质炎→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 萎缩 垂体功能减退→性腺、肾上腺等萎缩 3.病理变化: 肉眼观: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呈褐色,质地变韧。 镜下观: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数目减少,间质增生,细胞浆内出现脂褐素。 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肥大的细胞内细胞器增多,功能增强。 分类 ①生理性肥大:妊娠期雌、孕激素刺激子宫平滑肌蛋白合成增加,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的增粗肥大 ②病理性肥大: 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病时的左心室心肌肥大、一侧肾脏摘除,对侧肾脏肥大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如肢端肥大症 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的结果。 分类 生理性:①女性青春期乳腺②病理性:激素或生长因子过多,如乳腺增生病 注:肥大与增生往往并存。 在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的组织,其肥大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数量增多的共同结果;但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的组织,其组织器官的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 化生:是指由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替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化生的形成是由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

最新4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学Z第4次作业资料

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学Z第4次作业 A型题: 1.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为:[ 1分] A.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B.红、肿、热、痛及机能障碍 C.组织内的炎性充血和水肿 d.变质、渗出、增生E.周围血液中白细胞增多和炎区的白细胞浸润 2. 传染性发热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1分] a.生物病原体B.无菌性炎症C.恶性肿瘤D.变态反应E.某些固醇类物质 3. 化脓性炎时,脓液的形成与下列哪一种细胞浸润有关?[ 1分] A.浆细胞 B.单核细胞c.中性白细胞D.嗜酸性白细胞E.淋巴细胞 4.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通过下列哪一项来损害组织细胞的?[ 1分] A.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 B.溶酶体破裂释放溶酶体酶类 C.禁株细胞抑制 d.Ⅱ、Ⅲ、Ⅳ型变态反应E.微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 5.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1分] A.中性粒细胞b.下丘脑C.骨骼肌D.皮肤血管E.汗腺 6. 卡他性炎是:[ 1分] A.浆膜发生的浆液性炎 B.皮肤发生的浆液性炎 C.肺发生的渗出性炎 d.粘膜发生的轻度渗出性炎E.以上均不是 7. 发热病人较易出现:[ 1分] A.呼吸性酸中毒 B.混合性酸中毒c.呼吸性碱中毒D.代谢性碱中毒E.混合性碱中毒 8. 引起炎症的原因最常见的是:[ 1分] A.理化性损伤 B.机械性损伤c.生物性因子D.免疫反应E.遗传性缺陷 9. 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是:[ 1分] a.视前区-前下丘脑B.丘脑C.桥脑D.中脑E.脊髓 10. EP是一种[ 1分] a.小分子蛋白B.大分子蛋白C.磷脂D.多糖E.淋巴因子 11. 发热时下列所列举机能改变哪一项是错误的?[ 1分] A.神经系统:早期兴奋,持续过高热可转为抑制 B.循环系统: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跳加快c.消化系统: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强引起恶心、呕吐D.呼吸系统:由于血液温度上升和酸性代谢产物的刺激,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强E.泌尿系统:因交感神经兴奋,肾小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尿量减少 12.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1分] A.“隐蔽”抗原释放入血b.抑制性T细胞产生过多C.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内某些组织有共同抗原,免疫系统产生交叉免疫反应D.自身组织的抗原性发生改变E.遗传因素 13. 下列哪项疾病属于增生性炎?[ 1分] A.大叶性肺炎 B.小叶性肺炎c.急性肾小球肾炎D.风湿性心包炎E.慢性活动性肝炎 14. 发热发生机制中共同的基本因素是:[ 1分] A.外源性致热原b.内源性致热原C.前列腺素D.5—羟色胺E.环磷酸腺苷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病生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研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 变化和机制,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治疗,分析疗效原理,探 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主要内容是:①总论,包括绪论和疾病概论。②病理过程。③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2.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①动物实验(急性、慢性)②临床观察③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3.循证医学 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谈谈你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特点的理解及学习计划。 病理生理学揭示了疾病时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许多疾病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从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出发,深入学习。 第二章疾病概论 1.概念题 ①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全身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净精神状态。 ②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 ③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 ④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⑤脑死亡: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2.简述病因、条件及诱因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病因分成七大类: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因素③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④遗传性因素⑤先天性因素⑥免疫因素⑦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此类病因侵入机体后常常构成一个传染过程。 3.简述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的不同 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发生的。有的先天性因素是可以遗传的,如先天愚型。 4.以大出血为例,叙述发展过程中的因果交替与恶性循环。 大出血→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恶性循环形成) 5.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及意义 标准:①呼吸心跳停止②不可逆性深昏迷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扩大或固定 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①法律依据②医务人员判断死亡的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③器官移植的时期和合法性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1.试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病因和机制:肾内和肾外丢失大量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

(完整版)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名解、填空、考点、 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亚健康: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表现为“三多三少”:主诉症状多、自我感觉不适多、疲劳多;活力低、反应能力低、适应能力低,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又称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遗传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 遗传易感性:指由某些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即相同环境下不同个体患病的风险。如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肾病因人而异。(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易于罹患某种疾病的倾向性。) 条件: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诱因:其中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恶性循环:在一些疾病或病理过程因果交替的链式发展中,某几种变化互为因果,形成环式运动,而每一次循环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称为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恶性循环。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判定标准: 1、自主呼吸停止,人工呼吸15分钟仍无自主呼吸; 2、不可逆性深昏迷; 3、颅神经反射(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均消失; 4、瞳孔散大或固定; 5、脑电波消失; 6、脑血流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有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减少人力及经济消耗;为器官移植创造良好的时机和合法的依据。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概念】:低渗性脱水特点是①失Na+多于失水;②血清Na+浓度<130mmol/L;③血浆渗透压<280mmol/L;④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问答 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最容易发生休克的原因? 1、通过肾丢失以及肾外丢失的三条途径导致细胞外液丢失 2、细胞外液丢失导致细胞内为高渗透状态,水向细胞内转移进一步转移,细胞外液减少。 3、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故机体虽然缺水,但不能很快的通过喝水补充体液。 4、早期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极速分泌少,早期多尿,更加重了集体的缺水。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概念】:特点: (1)失水多于失钠 (2)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ol/L (3)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病理学常考知识点归纳

病理学常考知识点归纳 病理学:是以机体病变组织形态结构改变为核心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功能和代谢的改变、临床病理联系、转归和预后的医学核心科学,任务是揭示疾病本质。活检:从患者机体的病变组织,通过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组织获取方法,达到研究疾病、诊断疾病的目的。 尸解:一种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即对死者遗体进行病理剖验,目的是为了确定诊断、查明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及时发现传染病和新的疾病;为科研和教学积累资料和标本。 临床常用的病理检查方法 ①组织病理学诊断②冰冻切片诊断③细胞病理学诊断④尸体剖验诊断 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或组织,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减少使其体积缩小谓萎缩。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为另一种形态和功能不同分化成熟的细胞所替代谓化生。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的黄色条纹与相对正常的红色心肌相间排列,构成状似虎皮的斑纹,又称虎斑心。 坏疽:继发腐败菌感染的大量组织坏死,常发生在肢体或与

外界相通的内脏,可分为干性、湿性、气性三种。 机化:由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的过程谓机化。 凋亡:活体细胞内,单个或小团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细胞不自溶,无急性炎反应。(细胞内预存死亡程序活化导致细胞的主动性死亡方式) 萎缩的基本病理变化: ①肉眼观:体积或实质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质地变硬 ②光镜下: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 ③电镜下:细胞器退化、减少;自噬小体增多;脂褐素 凝固性坏死与液化性坏死的区别: 凝固性坏死是蛋白质变性凝固,酶性分解作用弱;多见于脾、肾和心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是蛋白质少,富含水分和磷脂,水解酶作用强;多见于脑、胰腺和脊髓。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学Z第6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学Z第6次作业 A型题: 1. 大叶性肺炎早期最严重的合并症为:答案:c.中毒性休克 2. 胃溃疡发病的病灶部位主要在:答案:d.胃小弯近幽门处 3. 大叶性肺炎时,不会发生:答案:e.肺褐色硬变 4. 有关肺结核原发综合征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答案:b.原发灶多在肺尖 5. 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呈碎片状坏死及桥接坏死见于:答案:d.慢性活动性肝炎 6. 下列所述哪项是错误的?答案:e.骨结核多发生于趾(指)骨 7. 以下哪项不符合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答案:c.不会发生干酪样肺炎 8. 下述哪一项不符合小叶性肺炎?答案:b.病变多局限于一个小叶 9. 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特点是:答案:a.肝细胞广泛变性,点灶状坏死 10. 急性普通型肝炎时,肝脏体积增大主要是由于:答案:c.肝细胞弥漫地气球样变 11. 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发病机制为:答案:c.胃酸持续增高 12. 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有:答案:a.肝细胞气球样变 13. 大叶性肺炎咯铁锈色痰出现在:答案:b.红色肝变期 14. 肝脏表现粗大结节性肝硬化是指:答案:b.坏死后性肝硬化 15. 慢性胃溃疡之肉眼形态所见通常是:答案:c.直径2cm以内,溃疡断面呈斜漏斗状,尖端斜向贲门 16.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有:答案:b.桥接坏死 17. 门脉高压症时的侧支循环形成可出现:答案:b.食道下端静脉曲张 18. 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答案:a.经输血.输血制品传播 19. 下列小叶性肺炎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答案:e.病变融合多发展为肺肉质样变 20. 慢性胃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答案:b.出血 21. 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征为:答案:d.支气管及肺泡化脓性炎症 22. 在下列肺外结核中哪一个可不经过血道播散而发生?答案:d.肠结核 23. 肝硬变假小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答案:c.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24. 与肝性脑病有关的假性神经介质是:答案:c.苯乙醇胺 25. 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病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答案:a.常发生于儿童 26. 下列关于小叶性肺炎的记述中,哪项不正确?答案:e.病菌多来自血行感染 27. 对十二指肠溃疡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答案:b.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胃酸分泌增多 28.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主要组织形态学改变是:答案:d.碎片状坏死及桥接坏死 29. 门脉性肝硬化最严重的合并症是:答案:c.肝性脑病 30. 小儿发烧5天,咳嗽,胸部透视可见右下叶散在小灶性阴影,最可能是:答案:c.小叶性肺炎 31. 产生肝昏迷的机制目前认为:答案:e.上述因素综合作用. 32. 关于肺心病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答案:d.由于肺小动脉痉挛和阻力增加使右心室肥大 33. 大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为答案:a.肺泡充满纤维素性渗出物 34. 肝硬变时,门脉高压症的主要原因是:答案:b.小叶下静脉、中央静脉及肝血窦受压 35. 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其病程迁延在一年以上则可能发展为:答案:b.坏死后肝硬变 36. 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点是:答案:b.肝细胞大片坏死,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37. 原发性肺结核发生是由于:答案:e.机体对结核病缺乏免疫力 38. 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有:答案:c.肝实质迅速而广泛的坏死 39. 下列对结核病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答案:a.上叶空洞主要发生于原发性结核病 40. 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原因有:答案:e.广泛肺纤维化 41. 干酪性肺炎通常是哪条途径播散所致?答案:c.支气管 42. 原发性肺结核病的肺内原发病灶常位于:答案:b.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胸膜处

病理生理学重点

绪论、疾病概论 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 基本病理过程: 疾病: 健康: 原因 条件 问答题 1. 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2. 什么是病理过程? 3. 试述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 4. 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有哪些 5.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6. 当今的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什么 7. 常见的疾病原因有哪些?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二、名词解释 1. 脱水 2. 脱水热 3. 低渗性脱水 4 、高渗性脱水 5. 低钾血症 6. 高钾血症 7. 反常性酸性尿 8. 反常性碱性尿

三、问答题 1. 何谓高渗性、低渗性脱水?比较低渗性脱水与高渗性脱水的异同。 2. 为什么低渗性脱水比高渗性脱水更易发生休克。 3. 在低渗性脱水的早、晚期尿量有何变化?阐述其发生机制。 4. 为什么低渗性脱水失水的体征比高渗性脱水明显? 5. 何谓低钾血症?何谓高钾血症? 6.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有何影响?机制是什么 ? 7. 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都会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发生机制是什么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 名词解释 1. 酸碱平衡 2. 酸碱平衡紊乱 3. 标准碳酸氢盐 4. 实际碳酸氢盐 5. 碱剩余 6. 代谢性酸中毒 7. 呼吸性酸中毒 8. 代谢性碱中毒 9. 呼吸性碱中毒 10. 反常性酸性尿 11. 反常性碱性尿 12.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三、问答题 1.pH 在 7.35-7.45, 血液的酸碱状态有哪几种可能 ? 2 . 试述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途径。 3. 肾脏是如何调节酸碱平衡的?

4. 简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及血气变化特点。 5. 酸中毒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 机制何在 ? 6. 为什么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常常是失代偿的 ? 7. 剧烈呕吐会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 ? 为什么 ? 8 、酸中毒和碱中毒对血钾的影响有何不同?为什么? 缺氧 1 、缺氧 2 、血氧分压 3 、氧容量 4 、氧含量 5 、血氧饱和度 7 、低张性缺氧 8 、大气性缺氧 9 、呼吸性缺氧 10 、血液性缺氧 11 、循环性缺氧 12 、组织性缺氧 13 、肠源性紫绀 14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5 、发绀 思考题 1 、缺氧有几种类型?各型的血气变化特点是什么? 2 、试述低张性缺氧的常见原因。 3 、简述肠源性紫绀的形成及发生缺氧的机制。 4 、循环性缺氧的原因是什么? 5 、试述氰化物中毒引起缺氧的机制。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

?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 病理学Z 作业6

《病理学Z》第6次作业 A型题: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胃溃疡发病的病灶部位主要在: [1分]D.胃小弯近幽门处 2. 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有: [1分]B.食道曲张静脉破裂 3. 结核结节主要由什么细胞构成? [1分]D.类上皮细胞和郎罕氏巨细胞 4. 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呈碎片状坏死及桥接坏死见于: [1分]D.慢性活动性肝炎 5. 下列小叶性肺炎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1分]E.病变融合多发展为肺肉质样变 6. 干酪性肺炎通常是哪条途径播散所致? [1分]C.支气管 7. 大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为 [1分]A.肺泡充满纤维素性渗出物 8. 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是: [1分]A.经输血.输血制品传播 9. 在下列肺外结核中哪一个可不经过血道播散而发生? [1分]D.肠结核 10. 急性普通型肝炎患者出现黄疸是由于: [1分]B.肝细胞坏死较多时对胆红质的摄取、结合和分泌发生障碍 11. 肝硬变时,门脉高压症的主要原因是: [1分]B.小叶下静脉、中央静脉及肝血窦受压 12. 下列对结核病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 [1分]A.上叶空洞主要发生于原发性结核病 13. 下列所述哪项是错误的? [1分]E.骨结核多发生于趾(指)骨 14. 原发性肺结核发生是由于: [1分]E.机体对结核病缺乏免疫力 15. 慢性胃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为: [1分]B.出血 16. 下列有关小叶性肺炎的病变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1分]A.渗出物中以纤维素为主 17. 干酪样坏死主要是由于: [1分]D.结核菌量大,毒力强,变态反应增高 18. 门脉性肝硬化最严重的合并症是: [1分]C.肝性脑病 19. 大叶性肺炎咯铁锈色痰出现在: [1分]B.红色肝变期 20. 对十二指肠溃疡病发生的主要机制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1分]B.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胃酸分泌增多 21. 小儿发烧5天,咳嗽,胸部透视可见右下叶散在小灶性阴影,最可能是: [1分]C.小叶性肺炎 22. 肝脏表现粗大结节性肝硬化是指: [1分]B.坏死后性肝硬化 23. 大叶性肺炎时,不会发生: [1分]E.肺褐色硬变 24. 慢性胃溃疡之肉眼形态所见通常是: [1分]C.直径2cm以内,溃疡断面呈斜漏斗状,尖端斜向贲门 25. 以下哪项不符合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 [1分]C.不会发生干酪样肺炎 26. 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原因有: [1分]E.广泛肺纤维化 27.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有: [1分]B.桥接坏死 28. 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有: [1分]A.肝细胞气球样变 29. 郎罕氏多核巨细胞是由哪种细胞演变形成的? [1分]D.类上皮细胞 30. 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其病程迁延在一年以上则可能发展为: [1分]B.坏死后肝硬变 31. 关于肺心病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1分]D.由于肺小动脉痉挛和阻力增加使右心室肥大 32. 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征为: [1分]D.支气管及肺泡化脓性炎症 33. 产生肝昏迷的机制目前认为: [1分]E.上述因素综合作用 34. 肝硬变假小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1分]C.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35. 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发病机制为: [1分]C.胃酸持续增高 36. 与肝性脑病有关的假性神经介质是: [1分]C.苯乙醇胺 37. 急性普通型肝炎时,肝脏体积增大主要是由于: [1分]C.肝细胞弥漫地气球样变 38. 急性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特点是: [1分]A.肝细胞广泛变性,点灶状坏死 39. 大叶性肺炎早期最严重的合并症为: [1分]C.中毒性休克 40. 原发性肺结核病的肺内原发病灶常位于: [1分]B.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胸膜处 41. 下列关于小叶性肺炎的记述中,哪项不正确? [1分]E.病菌多来自血行感染 42. 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特点是: [1分]B.肝细胞大片坏死,肝细胞结节状再生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 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5?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 病因: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 7. 完全康复(rehabilitation) :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8. 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9. 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0. 脑死亡(brain death):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11.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 <130mmol/L ,血浆渗透压<280mmol/L ,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

12.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 13. 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4. 等渗性脱水 ( isotonic dehydration ):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 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5.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 :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 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 16. 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7. 低钾血症(hypokalemia) :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称为低钾血症。 18. 超级化阻滞:急性低钾血症时,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液钾外流增加,使静息电位负值增大,导致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因此细胞的兴奋性降低,严重时甚至不能兴奋。 19.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 :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称为高钾血症。 20. 假性高钾血症: 指测得的血清钾浓度增高而实际上血浆钾浓度并未增高的情况。 21. 去极化阻滞:急性重度高钾血症时,细胞内钾与细胞外钾比值减小,

2021年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适应性反映 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对持续性内外刺激产生非损伤性应答反映,体现为细胞、组织、器官通过变化自身代谢、功能和形态构造,与变化了内外环境间达到新平衡,从而得以存活过程,称为适应 2、适应重要体现:①萎缩②肥大③增生④化生 萎缩:发育正常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称为萎缩,组织或器官萎缩还可以伴发细胞数量减少。(注意与发育不良、未发育区别) 1、分类:①生理性萎缩:多与年龄关于。如青春期胸腺萎缩②病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常见类型和举例 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 恶性肿瘤、长期饥饿→全身器官、组织萎 缩 肾盂积水→肾萎缩 下肢骨折固定后→下肢肌肉萎缩 脊髓灰质炎→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 萎缩 垂体功能减退→性腺、肾上腺等萎缩 3.病理变化: 肉眼观: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呈褐色,质地变韧。 镜下观: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数目减少,间质增生,细胞浆内浮现脂褐素。 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肥大细胞内细胞器增多,功能增强。 分类 ①生理性肥大:妊娠期雌、孕激素刺激子宫平滑肌蛋白合成增长,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增粗肥大 ②病理性肥大: 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病时左心室心肌肥大、一侧肾脏摘除,对侧肾脏肥大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如肢端肥大症

增生: 器官或组织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成果。 分类 生理性:①女性青春期乳腺 ②病理性:激素或生长因子过多,如乳腺增生病 注:肥大与增生往往并存。 在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组织,其肥大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数量增多共同成果;但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组织,其组织器官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 化生 :是指由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所代替过程称为化生 化生形成是由具备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成果。普通只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 :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普通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损伤 损伤:组织和细胞遭受超过代偿能力有害因子刺激后,可引起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构造乃至光镜和肉眼可见异常变化,称为损伤 二、细胞亚致死性损伤 变性:细胞亚致死性损伤形态学变化称为变性,是指由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浮现异常物质或 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现象称为变性 (一)细胞水肿: 因素:由于缺氧、感染、中毒使线粒体受损,细胞内Na+、水过多积聚所致。 机制:细胞膜Na+ -k+ 泵功能障碍。 好发部位: 心、肝、肾 病理变化:

北京中医药大学病理学Z第三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严重组织损伤引起DIC的主要机制是: [1分] A.凝血因子XII被激活 B.凝血因子III大量入血 C.大量红细胞、血小板受损 D.继发于创伤性休克 E.消除活化凝血因子功能受损 2. 休克时微循环淤血期,组织缺氧的主要原因是: [1分] A.动-静脉短路开放,血液经此走 B.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使微循环多灌少流 C.血流从直捷通路迅速流过 D.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E.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使微循环多灌少流 3. 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 [1分] A.失血性休克 B.烧伤性休克 C.心源性休克

D.感染性休克 E.创伤性休克 4. 多数类型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机制是: [1分] A.心功能不全 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 C.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 D.血中儿茶酚胺过低 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5. 关于常用的血氧指标下列哪项不正确? [1分] A.血氧分压 B.血氧容量 C.血氧饱和度 D.血红蛋白含量 E.氧离曲线 6. 关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主要病理变化,下列哪项不正确? [1分] A.凝血功能障碍-出血 B.循环功能障碍-休克 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E.一个或多个脏器功能不全 7. 休克微循环淤血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1分]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8. 休克早期功能上受到保护的器官是: [1分] A.肺 B.肾 C.胃肠道 D.肝 E.脑 9. 急性左心衰竭时肺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1分] A.肺静脉回流受阻 B.肺淋巴循环受阻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病理生理学重点内容总结

个单选题,分;个简答题,分;一个论述题,分。 疾病概论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休克、缺氧、发热、水肿都是基本病理过程;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病因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条件,没有病因存在,疾病肯定不会发生;疾病发生的因素有很多种,血友病的致病因素是遗传性因素; . 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包括神经、体液、细胞、分子机制。分子机制中分子病是指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造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量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分子病包括:酶缺乏所致的疾病、受体病、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细胞膜载体蛋白缺陷引起的疾病; .疾病发生的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它们本身不能引起疾病、可以左右病因对机体的影响促进疾病的发生、年龄和性别也可作为某些疾病的发生条件。疾病发生的条件是指在疾病原因的作用下,对疾病发生和发展有影响的因素,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某一疾病是条件的因素,可能是另一疾病的原因,条件可促进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水电解质紊乱

. 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阴离子是;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阴离子是 .体液内起渗透作用的溶质主要是电解质,对于维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和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蛋白质,肝硬化、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 低镁血症可以导致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钾血症倾向于诱发代谢性碱中毒。 .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为水中毒,特点是患者水潴留使体液明显增多,血钠下降。对于维持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和血容量具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蛋白质。 ..丝虫病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淋巴回流受阻。 .水肿的发病机制(简答)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血管内外的液体交换维持着组织液的生成及回流的平衡。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因素主要有: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和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是促使液体滤出毛细血管的力量;②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间液流体静压,是促使液体回流至毛细血管的力量;③淋巴回流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当上述一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同时或相继失调,影响了这一动态平衡,使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就会引起组织间隙内液体增多而发生水肿。 组织液生成增加主要见于下列几种情况:①毛细血管流体静

(完整版)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汇总(可编辑修改word版)

? ? ? ? ? ? ? ? ?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 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 1)生理性萎缩: 青春期、更年期、老年期器官萎缩 ? ? ?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能长期进食 ? ?a.营养不良性萎缩:? ? ? ?局部性:结核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 ? ? ? 萎缩? b .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 (? 2)病理性萎缩?c .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肉萎缩 ? ?d .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肌群萎缩 ? ?e .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等器官 ? ? f .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肉萎缩 2. 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 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发达 ?生理性肥大? ? 肥大? ? ?内分泌性:妊?期孕激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 ?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室肥大、 ? ?病理性肥大?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 ? ? ?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症 3. 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 ?生理性增生? 增生? ?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病理性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 ? ? ?内分泌性:子宫内膜、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生、肝硬化 4.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鳞状上皮化生(鳞化):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腺体 化生?上皮细胞化生? ? ?肠上皮化生(肠化):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 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或软骨化生— 骨化性肌炎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