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胚

组胚

1.HE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即HE染色,是组织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染色方法。细胞或组织中的某些结构成分具有嗜碱性,能被苏木精染成紫蓝色;而有些结构成分具有嗜酸性能被伊红染成红色。
2.连接复合体:上皮细胞侧面的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中,如果有两种以上同时存在,称为连接复合体,以适应细胞的生理功能。
3.分子筛:是以透明质酸为主干,借连接蛋白与其它糖胺多糖相结合,形成的蛋白多糖聚合体的立体多微空隙的结构。它能限制大分子物质通过,使基质成为阻止细菌等有害物质扩散的防御屏障。由于蛋白多糖聚合体上能结合大量水分子,因此也构成了细胞外的“储水库”。
4.同源细胞群:由同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所产生的多个子细胞,聚集于同一个陷窝内,称同源细胞群,每群有2—8个细胞,每个细胞分别围以软骨囊。这些软骨细胞较成熟,合成细胞间质的能力较强。
5.肌节:为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一个肌节由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6.闰盘:是心肌纤维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在HE染色标本中,闰盘呈深色的阶梯状或横线状。在电镜下,闰盘位于Z线水平,其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使心肌纤维间连接牢固。纵位部分存在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传导,分别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和舒张同步化。
7.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两类。前者以神经递质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是一般所说的突触。后者以电流传递信息,为缝隙连接。电镜下,化学性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三部分构成,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者之间的狭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在银染标本中,突触前成分为棕黑色的球状膨大,附着在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上,又称突触小体。突触前成分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突触后膜中有特异的神经递质的受体。
8.血-脑屏障:是血液与脑的神经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由连续型毛细血管内皮、基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胶质膜所组成。它可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但能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9.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指由骨髓内幼单核细胞分化而成的单核细胞进入血液,并从不同部位穿出血管壁进入其他组织内所分化形成的一个具有很强吞噬作用、参与免疫应答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等功能的细胞系统。该系统包括

结缔组织内的巨噬细胞、肝中的枯否细胞、肺中的尘细胞、神经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表皮内的朗格汉斯细胞和淋巴组织内的交错突细胞等.
10.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的Cap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它由连续性Cap内皮、完整的内皮基膜、血管周隙、上皮性网状细胞的基膜、连续的上皮性网状细胞组成。
11.赫令氏体:是神经垂体的重要特征性结构,光镜下观察为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形成的分泌颗粒,沿其轴突输送中常聚集成团,呈串珠状膨大,即为光镜下的赫令体。此处的分泌颗粒贮存和释放两种激素,即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12.垂体门脉系统:大脑基底动脉环发出的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处形成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该毛细血管网下行到结节部汇集形成十余条垂体门微静脉。这些微静脉下行进入远侧部,再度形成第二条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垂体门脉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将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快速运到腺垂体。
13.APUD细胞(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分散存在于许多器官(消化管、呼吸道管壁内等)内的众多内分泌细胞。此类细胞的共同特点是摄取胺前体(氨基酸经脱羧后产生胺和(或)肽类物质(激素)).APUD细胞的种类甚多,分泌的激素也有数十种之多,对机体的多种功能活动有重要调节作用。
14.DNES(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经元和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APUD细胞)统称为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DNES是把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构成了一个整体,共同调节机体生理活动的平衡。
15.胃底腺:又称泌酸腺,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部,是胃黏膜最多、最重要的腺体,胃底腺由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数量较多,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盐酸。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成为胃蛋白酶。壁细胞还能分泌一种糖蛋白,称内因子。内因子能促进回肠吸收B12入血。
16肺小叶:由每一条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所组成的锥体形结构,锥体的底朝向肺表面。在小儿常见的小叶性肺炎即指肺小叶发生的病变。
17.呼吸膜:


18.滤过膜:肾小体滤过膜的主要功能是以滤过方式形成滤液,类似一个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血管内的压力较高,血管内部分物质经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空膜滤入肾小囊腔,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膜。能对大小不同分子物质的滤过起限制作用,顾亦称为滤过屏障。滤入肾小

囊腔的滤液称为愿尿,成分与血液相似,但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19.近血管球旁器:



20.血-睾屏障:存在于生精小管和血液之间的结构,由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 结缔组织 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组成。此屏障可阻止某些物质进出生精上皮,形成并维持有利于精子形成的微环境;并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到生精小管外,以免引发自体免疫反应。
21.黄体:排卵后的卵泡壁向腔内塌陷,颗粒层和卵泡膜突入卵泡腔,发育成的一个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外包结缔组织膜,新鲜时显黄色,称为黄体。颗粒细胞分化为粒黄体细胞,可分泌孕激素,卵泡膜细胞分化为膜黄体细胞,与粒黄体细胞协同合成雌激素。
22.月经周期:自青春期至绝经期,子宫内膜的功能层,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从月经的第一天起至下次月经的前一天为止为一个月经周期。在典型的28天周期中,在第1-4天为月经期,在第5-14天为增生期,在第15-28天为分泌期。
23.获能:精子获得受精能力的过程,本质是精子头顶体膜表面的蛋白质被女性省直管道内的水解酶降解,暴露出与卵子结合的位点。
24.受精: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生理状态下发生于输卵管壶腹部,在排卵后与射精后12~24小时内。
25.卵裂:受精卵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形成的子细胞称卵裂球,在透明带内进行,具有非同步化特征。
26.桑葚胚:受精后72小时,卵裂球的数目12~16个,外形似桑葚的胚,在透明带内包绕。
27.植入:胚泡包埋于子宫内膜的过程。受精后5—6天开始,11—12天完成,一般位于子宫底或子宫体的中上部。
28.蜕膜反应:胚胎植入后,子宫内膜增厚,螺旋动脉迂曲,子宫腺分泌增加等发生一系列反应,称蜕膜反应,此时的子宫内膜称蜕膜。
29.胎膜: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胚体以外的附属结构统称胎膜,包括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和脐带。
30.胎盘膜:母体和胎儿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胎盘膜,又称胎盘屏障。早期由4层构成,:1、合体滋养层;2、细胞滋养层和基膜;3、绒毛内结缔组织;4、绒毛内毛细血管的基膜和内皮。第3个月以后,由于细胞滋养层的退化,绒毛内毛细血管增多,多贴近合体滋养层,胎盘膜就只有合体滋养层,共同的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3层。
论述题
1.疏松结缔组织各细胞成分的形态结构及相关功能
名称 来源及外形 光镜结构特点 电镜结构特点 功能
成纤维细胞 大、扁、多突起 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 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合成纤维和基质,参与创伤修复
巨噬细胞 来源于单核

细胞,形态多样 圆形或不规则形,活体染色可见吞噬的染料颗粒 表面多突起,溶酶体丰富,可见吞噬体、残余体等 吞噬异物和细菌,提呈抗原分泌
浆细胞 来源B淋巴细胞,卵圆形 核圆偏心位,核内染色质呈车轮状分布 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合成和分泌Ig(抗原)
肥大细胞 胞体大,圆或卵圆形 胞质内粗大密集的嗜碱性颗粒 胞质内粗大密集的颗粒 脱颗粒,致过敏反应
脂肪细胞 大、圆球形 HE染色胞质空泡状,核扁贴于细胞一侧 合成和储存脂肪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梭形或不规则性 核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弱嗜碱性 干细胞
2.血液各细胞成分的代表符号及正常值。
血细胞 正常值
红细胞(RBC) 男(4.0-5.5)*10^12/L
女: (3.5-5.5)*10^12/L
白细胞(WBC)
中性粒细胞(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1%
单核细胞(L) 3%—8%
淋巴细胞(M) 20%—40%
血小板(PL)(100-300)*10^9/L
3.神经元的分类
(1)按神经元突起数量分
1.多极神经元2.双极神经元3.假单极神经元
(2)按神经元轴突长短分
1.高尔基I型神经元2.高尔基II型神经元
(3)按神经元功能分
1.感觉神经元2.中间神经元3.运动神经元
(4)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分
1.胆碱能神经元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3.胺能神经元4.氨基酸能神经元她5.肽能神经元
4. 毛细血管的分类及分布
连续毛细血管 有孔毛细血管 血窦
内皮 连续 有孔 有孔,细胞间有间隙
基膜 完整 完整 不完整或缺如
分布 结缔组织、肌组织、肺、胸腺、外分泌腺、中枢神经系统 胃肠粘膜、肾血管球、某些内分泌腺 肝腺、脾、骨髓、某些内分泌
5. 淋巴结的结构。
1.淋巴结表面被覆由较致密组织构成的被膜。淋巴结的凹面有淋巴结门。被膜及淋巴结门处的结缔组织深入实质形成小梁。
2.间质:<1>皮质(1)浅层皮质(2)副皮质区(3)皮质淋巴窦:被膜下窦、皮质窦
<2>髓质(1)髓索,又称淋巴索,主要由B细胞和浆细胞组成,与副皮质区相连(2)髓窦,与皮质淋巴窦结构相似,但窦腔更宽大,走行更迂回。
6. 小肠绒毛的结构及功能。
肠绒毛是小肠的特征性结构,其表面是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中轴为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其腔大,内皮细胞间隙宽,无基膜,利于吸收细胞释放出的乳糜颗粒进入中央乳糜管后输出。小管周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肠上皮吸收的氨基酸、单糖等水溶性物质经此入血。肠绒毛内还含有少量纵行平滑肌纤维,其收缩有利于物质吸收和血液运行。
7. 肺实质导

气部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
1.叶支气管至小支气管:管径渐细,管壁渐薄,管壁3层结构分界渐不明显。(1)黏膜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随管径变细,上皮由高变低,杯状细胞逐渐减少。(2)固有层:变薄,外侧出现少量平滑肌束。(3)黏膜下层:腺体逐渐减少。(4)外膜:结缔组织内的软骨由软骨环变为不规则的软骨片。
2.细支气管:管径1.0mm左右,黏膜上皮由起始段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逐渐变为单层柱状纤毛上皮,杯状细胞很少或消失。管壁内腺体和软骨片逐渐减少到消失。管壁环形平滑肌逐渐增多,黏膜皱襞随管径变细而逐渐明显。
3.终末细支气管:管径约0.5mm,内衬单层柱状纤毛上皮,无杯状细胞。管壁内腺体和软骨片完全消失,出现完整的环形平滑肌层,黏膜皱襞更明显。
8. 肝小叶的立体结构及相关功能。
1.中央静脉:肝小叶中央,壁薄,不完整。2.肝板:肝细胞排列成的板状结构。肝细胞,LM:多面形,胞体较大,核大,圆形,多见双核和多倍体核,胞质嗜酸性。EM:细胞器发达。A.粗面内质网(RER):合成蛋白B.滑面内质网(SER):解毒C.高尔基复合体:分泌胆汁D.线粒体:提供能量E.内含物:糖原、脂滴、色素。肝细胞有三个不同的面:血窦面、细胞连接面、胆小管面3.肝血窦:内皮有孔,不连续,无基膜,有肝巨噬细胞4.窦周隙:贮脂细胞:HE染色不易辨认,电镜下有大小不等的脂滴。功能:摄取、贮存脂肪和维生素A。5.胆小管:相邻肝细胞之间局部质膜内陷形成的细微管道。
9. 卵巢功能与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关系。
自青春期起,在卵巢产生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底部和体部内膜功能开始出现周期性变化,表现为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功能层剥脱、出血及修复和增生,称为月经周期。可分为三期:增生期,月经周期的第5—14天。此时期卵巢内有若干卵泡发育生长,又称卵泡期。分泌期:月经周期第15—28天。此时卵巢已排卵,黄体逐渐形成,又称黄体期。月经期:周期的第1—4天,黄体退化,内膜萎缩坏死。
10. 三胚层的形成及分化。
1.三胚层的形成:原条的出现及中胚层的形成:约在14—15天,上胚层细胞向一端中线迁移,形成原条—确定了头和尾两侧。原条头端有原凹,原凹的头端为原结。原条背侧为原沟。原条细胞下陷,在上下胚层之间向两侧头端迁移形成中胚层。下胚层退化,上胚层细胞迁入形成内胚层,此时的胚胎称三胚层的胚盘,在口咽膜和泄殖腔膜处无中胚层。
脊索的形成及其意义:原凹细胞向胚胎头端内、外胚层间增生形成一条管状突起—头突,随后发育

为脊索,决定了胚体的中轴,并诱导外胚层形成神经板。
2.三胚层的分化
(1)外胚层的分化 神经管的形成与分化:脊索形成以后,诱导背侧外胚层细胞增殖形成一细胞板,称神经板;神经板中央沿胚体纵轴凹陷形成神经沟,神经沟两侧的边缘隆起称为神经褶;人胚发育第三周末,神经沟加深,神经褶由中部逐渐愈合并向头尾延伸形成管状,称神经管。神经嵴分化:神经褶于外胚层相连处的细胞与神经管分离,在神经管的背外侧形成两条纵行的细胞索,称为神经嵴。表面外胚层分化为皮肤的表皮、体表凹陷处上皮及附属器;眼结膜、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外耳、鼓膜外层上皮和内耳膜迷路;脑垂体、牙釉质和腮腺上皮等。
(2)中胚层的分化 1,轴旁中胚层——体节,左右成对,自颈向尾依次发生,第五周全部形成,共42—44对,分化为真皮,大部分中轴骨和骨骼肌。2,间介中胚层:分化为泌尿生殖系统主要器官3,侧中胚层:初为薄层中胚层组织,分为壁和脏壁两层,中间出现空隙,渐形成体腔。
(3)内胚层的分化 随胚体的卷曲,内胚层形成原始消化管,分化为消化管、消化腺、下呼吸道及肺上皮和中耳,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膀胱和阴道上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