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的审美哲学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的审美哲学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的审美哲学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的审美哲学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的审美哲学

邹婧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学院)

摘要:服饰色彩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色彩服饰词语蕴涵着普通语言和行为不便或不能表达的意义,使自己变成一类特殊词语,与时代、社会、宗教、伦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蕴藏着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色彩审美哲学。

关键词:古代服饰色彩象征性审美意识

Chinese clothes and ornaments the ancient times color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philosophy zoujing

Abstract:Lifestyle. color has become a symbol, color costumes words implying an ordinary language and behavior. inconvenience or failed to express the significance of making themselves into a special kind of word, and it with the times, society, religion, ethics are inextricably Contact shows the different styles of different periods color aesthetic philosophy.

Keywords: Ancient Dress color symbol Rheologic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在中国古代璀璨的服饰文明中,服饰的象征性历来倍受统治者重视。色彩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成为我国历朝历代尊卑等级的重要标志,虽然各朝代之间色彩代表的意义不尽相同,但用色合“礼”这一点上历朝历代无一例外。色彩作为尊卑的象征,赋予理论内涵并与政治相联系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上则不多见。而中国传统服色制度以“礼”作为服色制度的思想根源,透过“德观”与“阴阳五行”之思想观念,使服饰色彩的哲学思想能体现天、地精神,借此达到“天人合一”为理想人格的境界。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服饰的色彩审美意识与色彩审美时间及空间、物质、精神贯穿在一起了反映出对色彩美高层次的追求。

1.服饰色彩的时代性

服装上所能看到的色彩可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上古时期,人们穿着的是兽皮,由于印染技术落后,白衣素服在很长一段时间十分通行,所以凶、丧、吉、喜不以色辨。《后汉书·舆服志》中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帽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缋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色以为服”,也就是说上古时代不存在服制,“后来先人看见锦鸡的羽色十分艳丽,并效仿在丝麻上染上颜色。于是,形成服色之说。这也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美的反应和追求。”[1][P300]古代帝王服色观念,反应的是每个朝代服色秩序,主要以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董仲舒的“三统说”和“土居中央”之说为归依。《尚书·皋陶谟》载:“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五德始终”理论相信“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及相应“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由鉴于此,不仅一个王朝的具体命运会同金、木、水、火、土联系在一起,就是这个王朝的服饰也将与此紧密相关,属于不同的“五行”之德,它就必定要在服饰用色上流行相应的德行之色。

1.1 五德终始说

按五德说,帝王的服色随朝代的更迭,应按青、白、赤、黑、黄的顺序无限循环。“自秦汉而下,每当易代建国,就必须…改正朔?、…易服色?,其目的为的是顺应天命,重新彰明新时代的到来,以维系新秩序的功能。这说明…色彩?对政治体系的重要性。”[2][P308]历代均依其所

属之德,以定其服色。早在先秦左近时期,由于五行学说及天人感应思想的盛行,加之先古时期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文化积淀,人们在服饰用色上就习惯于比照自然事物的颜色:黄帝以土德立朝并治天下,同五行之“土”盛,属土色为黄,故当时崇尚黄色;夏朝以五行之“木”盛,属木德,活木的青色就成为人们崇尚的服饰颜色;殷商五行之“金”盛,属金德,而“金”为金属之金,兵器利刃色为白,故当崇尚白色;周代以五行之“火”盛,属火德,而火色为赤,故尚红色;秦始皇继周而立,故以“水”盛属水德,深水之色为黑,故而服色尚黑。到了西汉高祖继位时,不承认秦统,认为自己也是继承周统,服色同样尚黑,汉初朝祭之服都用玄衣。

1.2 三统说

汉否秦继周此举在阴阳家看来是不因不经,竭力反对而无效,直到汉武帝才以土克秦之水,以土德王,服色尚黄。但到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又改为尚赤。东汉末年的应劭在对《史记》的注释中,讲明了其中的道理:“秦襄公自以居西戎,主少昊之神,作西,祠白帝。至献公时栎阳雨金,以为瑞,又作畦,祠白帝。少昊,金德也。赤帝尧后,谓汉也。杀之者(按指刘邦杀白蛇的传说),明汉当灭秦也。秦自谓水,汉初自谓土,皆失之。至光武帝乃改定”。这种一朝三改帝王服色,归根结底是为了政治体系服务。

1.3 土居中央说

黄色在古代中国被称为正色,即代表中央,又代表大地,被当作最高地位、最高权利的象征。早在春秋时代把黄色代表大地和地位最尊的中央,《诗经》中“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孔颖达疏》中记载“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黄”,指中央,正中。“黄,中央之正色”,《韩诗外传卷五》说“地有黄,而丝假之,黄于地”。从隋起,因“土居中央”,五色的中央为黄色,所以帝王服黄。对于唐代来说,金黄色成了至尊之色,惟有皇帝才可以享用,唐初李渊规定,除皇帝外“士不得以赤黄为衣”。正黄从此成了专用之色,沿用到清亡。

2.服饰色彩表等级性

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表贵贱”,成为统治阶级权力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在同一时代背景下,大到社会中万事万物,小到不同的官场阶级中,甚或只是一件服饰的上下、表里,都蕴涵着不同的色彩内涵。

2.1 服饰五色寄生万物

所谓“德观”,是将万物赋予本性,确立定位,掌握“变”与“常”的关系,使万象在“礼”的基础上“明其正道”终完成“天人和德”的理想,而“阴阳五行”思想,是把阴阳两者属性与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概念,配合东、西、南、北、中五方位,及白、青、玄、赤、黄五色,揭示“天之道,有伦、有经、有权”的天道观。[2][P301]

在服饰色彩上,以“五色应五行”,寄寓人类之生生不息源于阴阳合而生天地,在传统的色彩意象上体现万事万物均相应于本原性的所谓“五行相生”理论。“五色应五行”的理论,在服饰上的体现,有着它独特的意象寓意,一方面,表达“五色”是色彩本质之色,是一切色彩的本原之色,是色彩的基本元素,五色与五行对应,五行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百色。另一方面,体现“五色”作为“正色”,象征尊卑,为贵,而将其它二正色相合为“间色”贬为卑贱之色,上下不可相逾。

儒教教父孔子也曾提出“恶紫之夺朱也”,正因为朱为正色,紫为间色,他要求人们为正色和间色定名位,别尊卑,以此来巩固等级制度。而绿、碧、青等颜色往往被视为贱色,元、明、清时只有娼妓、优伶等“贱业”中人才用这种颜色。因此不难看出,服饰色彩的等级代表性也与其统治者的喜好和当时时代背景相关。

2.2 代表阶级服饰的“品色衣”

至北周时,出现所谓的“品色衣”。《左传》说贵族们“衣必文彩”、“非列采不入公门”。《隋志》

称:“大象二年下诏,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缋绣为缘,名曰品色衣。”但品色衣使用范围狭小,而且当年即亡,其制度亦莫能详征。隋大业六年(610年)正式定服色制度,自唐迄明,皆因袭这种作法,成为我国古代官服的重大变革。自隋唐品色衣出现之后,所谓“青红皂白”成为官服和民服的界限分野。唐以官服色视阶官之品,黄、紫、绯为达官贵人所用,属于禁色;《宋史·舆服五》记载“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怜人,只许服皂、白、铁、角带,不得服紫。”至明代“庶人妻女……其大红、青、黄色悉禁勿用。”清代,官服除以蟒数区分官位以外,对于黄色亦有禁例,由此可见,中国服色制度所具有的政治等级意义,充满着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为统治阶级服务。

2.3 服饰内空间的等级观念

古代服饰等差观念,还深入到服饰内部,《周易》主张“以制器者尚其象”,黄帝尧舜制定衣裳之时遵行的便是“上天下地、上阳下阴”之象。形成尊上衣而卑下裳;尊衣表而卑衣里;尊男服而卑女服的服饰等级审美论。此外,服饰为“通神明之德”的载体,不但形制象天地乾坤,色彩上亦有所秉承,由“天玄地黄”演变成“玄衣黄裳”,成为帝王之服。又因为天尊地卑,衣即用正色,裳用间色,又有“玄衣纁裳”之说。

《诗经·邶风·绿衣》中“绿衣黄里”、“绿衣黄裳”之句称卫庄公夫人卫姜,因妾上僭、自己失位伤感而作。黄为正色,是尊贵之色,作衣里和下裳;绿为间色,是卑贱之色,反而作衣表和上衣。这是表里相反、上下颠倒,就像卑者占了尊位一样。

纵览我国古代社会的服饰色彩,“凡具有扩张感、华丽感的高纯度色,或暖色系的色彩都被统治阶级所用,来象征他们的权力和荣耀。平民百姓只能用有收缩感的寂静的低纯度色和青绿色。”[4][P4]

3.服饰色彩的象征性

服装上所看到的色彩不只限于一般色性的象征,也不是具体的指某一个单纯的色。这里的象征性是指色彩的使用,绝非是一个简单的内容,从世间万物到四季更迭再及宗教信仰,五彩的斑斓总有其所属,装扮缤纷的人间百态。

3.1 传统服饰的象征性

五行之色既是原色,贵为正色:其一,它为贵重之色,如红、黄;其二,它为慎重之色,如黑、白。在中国服饰古典时期,黄色和香色(次明黄一类)被尊为贵色,只有皇家豪门才有资格享用,黄色系列是黄金的颜色,象征着高贵;红色在中国素为吉、喜之色,因其色同鲜血、同太阳,属于阳界之色,同阴间之色相冲撞,所以民间在举行丧葬活动时最忌讳穿红色服饰,人们认为这样会冲犯阴间鬼魂、神灵,而在婚嫁、生子、过年、过节最为多用。结婚被称作“红事”,红衣、红盖头是必不可少的.“红”在甲骨文中为“虹”,是具有两个头的虫,有婚姻纽带的含义,现代人们仍然用红色,取其吉祥的含义,增添热闹的气氛。也有人视红色为艳色,只有年轻人能服用,民间有句俗谚称:“红到三十黑到老。”

白色、黑色被视为凶色,尤其忌讳全身穿着白色服饰,《礼记·典记》称“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其实在上古时期,由于印染技术落后,白衣素服十分通行,所以凶、丧、吉、喜不以色辨,而以布料的粗梳、精细认定,粗疏者为凶、丧,精细者为吉、喜。印染技术发展后,白、黑成了民间慎用的两种服色,尽管黑色印染方便、经穿耐脏,但它同白色一样也忌讳全身着黑,只能与其他颜色搭配使用。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阴间有黑无常、白无常两个勾魂鬼,所以黑、白两色总是同阴间相连,所谓“素服,以送终也”,古代人常穿着白色的麻布衫为死人送行,这种传统在现代中国民间葬礼中仍沿用至今。《礼记·郊特性》即使死人穿着寿衣也忌讳黑色,而讲究用藏蓝色,因为民俗认为穿着黑衣会使死者转生为驴。考古发现中,甘肃大何庄和秦魏家新石器时期墓葬的多数人骨架上附有红色颜料的痕迹,说明葬前死人穿着的是红色的寿衣。

3.2 “五行一一五方色”

殷末周初,“五行”说产生后,很快便与“五方色”、“四时”等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五行一一五方色”说。即东方为木,为春,其色青;南方为火,为夏,其色赤;西方为金,为秋,其色白;北方为水,为冬,其色黑;中央为土,其色黄。据《礼记·月令》记载,在周代,何时、何地举行何种祭祀活动,使用何种颜色的车马、衣装、旗帜、佩玉等,都有严格规定,其中心指导思想便是“五行一一五色”说。色彩按五个方位,各有定位,故在位者在祭祀不同的方位,必须穿着不同颜色的祭服,而有所谓的“五色衣”。

3.3 服色的宗教象征意义

在古代,宗教几乎笼罩了整个人类社会,渗透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服饰作为人类进步的物质写照,它的发展与很多社会因素有关,其中宗教文化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古代对服饰的色彩要求较严格,这与道教文化不无关系。色彩中蕴藏着很多含义,如“黄”是土地的象征,代表中央,黄帝又是统领四方的主宰,因此黄色是最高贵的色彩,只有皇帝可以服用。宗教在古代中国是统治者精神和信仰的支柱,因此佛教寺庙和喇嘛寺院的建筑以黄色为主调,僧侣们的服饰也是黄色,给予一种神秘和超脱的意境。“青”在古代是东方色,也是“神仙本色”,大凡神仙都是青衣打扮,因此文人爱穿青衣。唐代重视紫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道家尊重的颜色。李唐王朝自称是老子的后代,道教上升为国教。《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紫宫者,太一居也。”“太一”指支配天界的北极星。“紫宫”是北极星所居住的宫殿。紫色成为神秘、吉祥、高贵的象征。唐人对紫色有一种特殊的敬畏和钟爱,以致于超越红色。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体现在服饰这一载体上的款式和色彩就是信奉同一宗教的不同地区、不同教派也会出现偏差,我国僧人袈裟色按民族而有差异。汉族的祖衣为赤色,五衣、七衣为黄色;蒙藏僧人着黄色大衣,平时穿着赤色中衣。明代皇帝曾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为蓝色,律宗僧人为黑色。

4.服饰色彩的心理审美意识

在中国人文哲学思想体系中,“礼”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即将“礼”视为中心思想的人性观。与西方大多数艺术家在绘画艺术上的洒脱与不羁,很多人会认为中国人在用色上是相当保守、放不开的,然而纵览中国古代服饰用色概念的表现,先人对色彩的把握与运用却深深地渗透着对色彩本质的理解与深刻的用色智慧。由“阴阳五行”而形成中国独有的色彩审美心理学,如赤色象征吉祥、平安、幸福、喜气、财富;青色象征永恒、年轻、希望;黄色象征权贵、尊严、华丽、智慧;白色象征正大、肃静、庄严;玄色象征持久、稳重、沉着。针对这五种色彩,形成了一定的色彩审美心理。定“礼”之初,带有强制性,然而经过长期的审美反应,这种强制性所带来的压迫感在人们心中逐渐消失,以至于在这种政治背景与文化背景以及心理架构基础上谈论色彩的流行似乎有些免强,然而除了“礼”的规范外,我们也不应忘记人类所具有的模仿的天性,中下层人士模仿上层人士或名士名流从而导致某一系列色彩的流行,加之人们并不是每个人对色彩审美都有较高的素养,所以多数人总是通过模仿别人的用色经验来区别色彩的美与不美。

当历史进入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服饰的色彩观念也发生了改变,首先推动变革的是春秋第一霸齐桓公,因其好穿紫色衣,结果齐国百姓均效仿穿着。紫色虽不属正色,但由于受到君王个人的特别爱戴,在春秋时期,紫色受其贵族的青睐。《左传·哀公十七年》载:“(浑良夫)紫衣狐裘,至,担裘,不释剑而食。太子使牵以退,数之以三罪而杀之。”杜预注:“紫衣,君服。”“三罪:紫衣、祖裘、带剑。”常人衣紫就被扣上了欺君借越之罪。到汉代,民间不但禁穿紫,而且禁用紫。《汉书·成帝记》载成帝认为:“圣王明礼制以序尊卑,异车服以章有德,虽有其财而无其尊,不得逾制.”即禁止车服的浪费现象,也禁止借越礼制的现象.可见,当时紫色就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服用的颜色而上升到了尊贵的地位了。这都说明,“传统的服

饰色彩受到冲击,色彩完全按照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好恶而自然发展。”[1][P304]

同时,服装色彩也是着衣人性格的最好写照,如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从皇妃亲王、公子小姐到丫鬟仆人,在曹雪芹的笔下,可谓人各有性,体各有态,衣各有色。“班竹一枝千滴泪”构成了林黛玉多愁善感、悲凉凄切的性格和气质,她的衣着清雅素淡,常以白、月白、绿的基色来象征她纯洁、冷寂、哀愁的身世和命运。柔和、甜美的粉红色,象征着薛宝钗八面玲珑、审慎处世的性格。王熙凤这个外貌美艳、穿着华丽、心狠手辣的荣国府内管家,攒珠嵌金,五色斑斓成了她性格的象征。

这些服装均在在把握住明度、纯度、色相等色彩要素的前提下,充分呈现出高度用色的概念。如整体主结构以淡雅色彩、副结构为鲜艳色彩,而达到相辅相成的用色关系。又如常以黑、白或金、银等色出现在对比色之间,而达到色彩调和的感觉,以及普遍运用渐变色的观念,产生色差远近距离的效果,由此不难看出中国运色的哲理及智慧。

5.结语

色彩无论在哪个时代的流行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由某一方面的因素单独决定的,它的流行与否总是同那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假如说爱美是人类的天性,那么,对色彩的喜好和主动用色彩来美化人类自身和生活环境,是最具体最具有普遍意义的表现。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长河,而色彩的象征意义也在整个传统服饰发展的过程中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且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一直存在着。正是有了这种象征意义,中国服饰色彩语言才能够作为普通词语的补充。因此,研究探讨传统服饰色彩与色彩观念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启示。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教学说课

精心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1 (2 2 (1 (2) 青城天下幽之说。 (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提示:华山之所以雄伟和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今七八千万年前,断层北侧 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五峰和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 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是我国名山中 典型的秀美形象。) 3.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不同地区、不同地理事物色彩不同。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的色彩随着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雨雪等的天气变化也变化万千。 塑艺术美等。 1.古典园林美:由山、水、花木、建筑(桥、亭、廊)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 补充: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人工美与自然美合为一体。 2.古建筑美:主要有城池、宫殿、陵墓、寺院、楼阁、桥、塔、民居等。 古建筑美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饰等方面。 3.自然景观中的人造景物(如民俗风情美、书画、雕塑艺术美等)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难点: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学习过程: 导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让我们共同来发现美,欣赏美。 旅游景观审美的形态从总体上可分为哪两大类:自然美和人工美。(板书) (十分钟完成讲学稿的自主学习部分) 学生展示: 一、自然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概念: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类型: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学生结合自身体会来吾讲四“美”) A.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学生总结特征及举例) (1)概念: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2)地貌的形态美: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 (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图3.1华山之险图3.2峨眉之秀) 从图中照片可以看出险、秀体现在哪里: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提示:华山之所以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断层北侧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名山中典型的秀美形象。)B.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的色彩随着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雨雪等的天气变化也变化万千。 自然景观四季的色彩美表现:春翡、夏翠、秋金、冬银 (图3.3北京香山秋色)图片展现了秋天丰富的色彩。这种植物因季节而呈现的色彩,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学案(人教版选修3) 【学习目标】 1.知道旅游景观的两大类审美形态,并理解两者的区别。2.掌握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理解其含义。3.了解古典园林、古建筑等的美学特征。4.了解自然景观中人文景观的作用。5.初步形成正确、科学的审美观。 基础梳理 知识点一自然美 1.概念: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①________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②______________。2.表现形式 (1)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③________________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色彩美:颜色不同的④________、土壤、⑤________、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 (3)动态美:飞瀑、流水使自然景观富有⑥________。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⑦____________。 (4)朦胧美:⑧________、雨、云、雾,以及晨曦、⑨________都使自然景观呈现出朦胧美。知识点二人工美 1.概念: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⑩________________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⑪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 类别组成审美内涵 古典园林山、水、花木、⑫____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⑬____________浓缩到有限的空间内 古建筑城池、⑭____、陵墓、⑮____、楼阁、桥、塔、民居等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 ⑯________、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⑰________等方面 人造景物亭台楼阁、⑱____、寺庙等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 ⑲__________,构成绚丽多姿的风景美 名人轶事 民间传说给风景区增添了⑳________,丰富了________ 1.旅游景观的自然美是如何形成的? 2.举例说明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 3.旅游景观的人工美是如何形成的? 一、旅游景观中自然美的表现及形成 美感特征美感形成举例

高中地理第3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1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学案

第一节旅游景观得审美特征 1.理解自然美与人工美得内涵。 2.掌握自然美与人工美得表现形式。(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自然美 阅读教材P32~P34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大自然中得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得条件下,呈现出得审美状态。 2.表现形式 主要表现内涵 形象美自然景观得总体形态与空间形式得美,旅游景观最显著得特征 色彩美颜色不同得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得色彩图案 动态美飞瀑、流水使自然景观富有动感,以及风吹林动、流水飘烟等 朦胧美烟、雨、云、雾,以及晨曦、暮霭,使自然景观呈现出得美有朦胧感 正误判断: (1)地貌就是构成自然景观美得基础。( )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描绘旅游景观得形象美。( ) 【提示】(1)√ (2)×古诗描绘了瀑布得动态美。 教材整理2人工美 阅读教材P34剩余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事物所呈现出得审美状态。 2.表现形式 类别组成审美内涵 古典园林山、水、花木、建筑四种基本要 素组合而成得综合艺术品 把大自然得美景浓缩到有限得空间内

古建筑 城池、宫殿、陵墓、寺院、 楼阁、 桥、塔、民居等 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 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 饰等方面 人造景物亭台楼阁、桥梁、寺庙等 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统一得整体,构 成绚丽多姿得风景美 正误判断: (1)古典园林主要由山、水、楼阁、桥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 ) (2)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一些人工美破坏了自然景观得自然美。( ) (3)峨眉山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且两者有机结合,体现了与谐美。( ) 【提示】(1)×古典园林主要由山、水、花木、建筑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 (2)×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一些人造景物,使之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统一得整体,构成绚丽多姿得风景美。 (3)√作为我国得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中有许多庙宇等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体现了与谐美。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您得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旅游景观得自然美 [合作探讨] 自然美就是指大自然中得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得条件下,呈现出得审美状态。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就是自然景观美得主要表现,就是广大旅游者所欣赏得审美特征。 探讨1: 旅游景观得自然美就是如何形成得?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文本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 刘旭光 内容提要:人文旅游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由此出发来考察甘肃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陇东、陇中、甘南、河西走廊以及敦煌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历史特点而具有了各自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人文旅游甘肃资源当代价值 一、关于“人文旅游”的构成 如果我们把“人文”两个字,理解为“人类文化”,那么从旅游源源学的角度来说,人文旅游就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这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也就是说,在自然物中去探寻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与实践过程;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历程与风神情态,甚至是不同的社会形态,这本身构成了对异民族与异社会形态中的人的好奇;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宗教、道德、审美、艺术等等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东西。 这就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层次性与多样性。这种多层次性使得以下一些因素必然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一、自然。这个自然并不因为其美而成为旅游资源,而是因为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痕迹与文化的成果,它可以不美,但它必须饱含意蕴;二、风土人情。这是生活在文化中的人的形态,是地域性的、民族性的,说到底,必须是独特的;三、宗教生活、艺术、历史遗迹、奇特建筑等体现着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与民族性格的物质形态。

以上因素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让我们从这种基础出发,对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一个宏观的分析,从而揭示其人文历史价值及当代旅游价值,并从当代人观游需求的角度对它的资源进行提炼。 二、甘肃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与历史根基 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讲,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东西狭长,南北较广,是我国南北跨度最长的一个省,从而也是跨气候带最多的一个省。其东部(通常称为陇东地区)的天水、庆阳与平凉地区,处黄土高原之上,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渭河与泾河穿过该地区,气候较为温润。南部为陇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是秦岭与岷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接地带,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因此多山而险峻,也是连接四川与陕甘的必经之路,在文化也是也是连接藏汉的中间地带。陇中地区是以兰州为中心,由渭河、洮河、黄河三河谷地为主体的地区,干旱少雨,但却处于中心,北接河西走廊,东连陇东,西通青海。甘肃西南部为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藏、回、土、东乡、保安等民族聚居于此,此地以高原风光胜,以民族文化胜,佛教和伊斯兰教在此地区有深厚的根基。陇中往北为河西地区,该地区延河西走廊展开,地貌丰富,高原、大山、冰川、草场、大漠、戈壁、绿洲相间而布,此地区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自古是汉区与西域地区的联结处,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繁华地段。再向北是酒泉与敦煌地区,地处温带荒漠,地貌以沙漠与戈壁,还有绿洲为主。从地理上讲,甘肃省是一个从南向北,从亚热带向温带荒漠逐

旅游资源审美与赏析论文

九华山旅游资源审美赏析 九华山,在汉代称陵阳山,南朝梁时又称九子山,只因诗仙李白的到访而改为今名。李白的更名正突出了九华山“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山水审美特征,从此以后“何人不道九华奇”。这“奇”既不同于黄山的山水文化,也有别于齐云山的道教文化,而是具有独特的佛教文化。由于九华山的奇山秀水、藏奇僧,造就了九华山奇特的佛教旅游文化,这就是九华山的魂、九华山的精髓。 一、教圣迹的神奇显现 九华山素有“佛国圣境”的美称,自晋代天竺僧人杯渡入山立茅庵以来,几经兴衰。特别是唐代地藏菩萨道场创立后,形成了“顶礼膜拜,不绝于道”的空前盛况。千百年来,出现了许多让人着迷、人称绝的僧尼圣迹。 1、藏菩萨转世之奇。中国佛教名山所形成的四大佛教道场,惟独九华山道场奇特。五台山为文殊大慧菩萨道场,因唐太宗登基前在华阴曾遇文殊菩萨的帮助,称帝后在五台山诏修文殊殿,遂成供奉文殊菩萨的道场;峨嵋山为普贤大行菩萨道场,传说普贤菩萨骑白象、用船运佛经来到此山,显灵说法,遂成道场;普陀山为观音大悲菩萨道场,也是出于观音显灵于此。 2、人肉身不腐之奇。肉身菩萨是九华山佛教文化的一大奇观。自金地藏圆寂后 1000,多年来,肉身不腐的和尚不断地出现,至今共有 6尊。九华山地处江南,雨量充足,气候潮湿,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如此之多的肉身不腐,确是千古奇迹。这既留给人们解不开、不透的谜团,又有令人神往的传说故事,为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3、佛僧塑像特征之奇。九华山的佛像有 6000余尊,从构造的材料来看,有铜佛像、佛像、佛像、佛像、佛像、佛像、苎合塑佛像、木雕佛像、画像及肉体真身像。最突出的有三大奇像。一是祗园寺大雄宝殿中释迦牟尼的“肉髻”佛像,其头饰并非僧帽,而是“发髻”,额头一块光滑的红色装饰,是释迦在雪山苦修以至毛发粘结的样子。“肉髻”是大鹏啄食不尽的疙瘩。二是金地藏别致独特的塑像,十王殿内和肉身殿正面的金地藏塑像的骑坐是四不象的“谛听”,名为独角闪电兽,金乔觉当年就是骑着这只怪物渡海来九华山开辟道场,这与其他地藏像截然不同,是纪念金地藏在九华山苦修生活而建造的。 佛教圣迹的四大奇观,是九华山佛教旅游文化的精华。肉身不腐之奇,给人一种神秘感,令人向往,这既增强了佛教旅游文资源的吸引力,更给人一种精神修炼的不尽启迪。血写佛经之奇,体现了僧人对佛教的虔诚至极,不惜将一生的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 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 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 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 丽多姿. 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 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 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 本文在分析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 的基础上,论述黄山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以便使旅游者更能领略黄山的风貌. 1 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 1 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

景观葱郁美等方面. 景区整体美也 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 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 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 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 微寺) 典雅. 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 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 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 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 、冰雷报春(水帘洞) 、彩泼莲花(莲花峰) 、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 、云海万千(清凉台) 、黄岳宝光(天都峰) 、松趣万象(始信峰) 、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 、排云霞海(桃云亭) 、蟾宫玉树(莲花峰顶) 、石笋擎天(石笋石工) 、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 、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 、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 、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 、丹青秋色等(黄山 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 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 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1. 2 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

浅谈旅游审美自然美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美学专题 题目:浅谈旅游美学和自然美 系(院)旅游外语学院 专业班级 12旅管(3)班 学号 1225050328 学生姓名周烨雯 2013年 6 月 20 日

目录 引言 (1) 一、审美的含义,意义和特点 (2) (一)审美的含义 (3) (二)旅游审美的现实意义 (3) (三) 旅游审美的特点 (4) 1、旅游审美主体审美观的差异性 2、旅游审美客体的复杂性 3、旅游审美过程的直接性和短暂性 二、自然美的含义和具体类型 (4) (一)自然美的含义 (5) (二)自然美的具体类型 (5) 1、形态美 2、色彩美 3、声音美 4、嗅觉美 5、动态美 6、结构美 7、质感美 8、综合美 三、旅游审美与自然美的结合 (6) (一)做好观赏前的准备 (6) (二)把握好观赏时机 (7) (三)选择好观赏位置 (7) (四)安排好观赏节奏 (8) (五)留意特殊的观赏姿态 (9)

浅谈旅游审美与自然美 引言 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旅游的愉悦感与美学上所谓的审美感是大致相同的,因此,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为了更好地理解旅游与审美的关系,在此先对审美的内涵作简要阐述。 一、审美的含义,意义和特点 (一)、审美的含义 审美是指人(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审美客体)的观照、感悟、享受和再造,是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客体的审美属性之间构成的一种关系。 在审美关系构成体系中,必须包括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动机和审美场。首先,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基本要素。审美客体即具有审美特征的客观事物;审美主体即具有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人。两者缺一不可,但两者的关系并非同等重要,其中审美主体起着主导作用。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而言不是对象。”这就是说,对于无审美素质的人,即使是具有审美特征的客观事物,也不能与其形成审美关系,发生审美现象。其次,审美动机是构成审美关系的现实条件,只有当审美主体产生了一定的审美需求,对审美客体产生审美注意,并形成一定的审美态度时,才能形成现实的审美关系。再次,要构成良好的现实审美关系,还需要有审美场,即良好的审美环境和审美氛围,这一要素对审美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审美属意识范畴,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步伐和审美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自己的特征。中华民族在自身特定的文化系统中,孕育了耐人寻味的儒家、道家与禅宗审美风范。按照现今的理解,儒家主要倡导“中和为美”,道家崇尚“自然为美”,而禅宗则追求“空灵之美”,这在宏观上便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三部曲”,另外,我们认为中国美学的总体精神,主要融贯于“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之中,所有这些或多或少地积淀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之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乃至整个旅游的全过程。 (二)、旅游审美的现实意义 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人们的旅游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向往异地闻名遐迩的高山大川或者阳光灿烂的海滨,有的向往他乡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或者异彩纷呈的风情习俗,但不管·人们的旅游动机如何,在一切旅游活动中都无不包含着对美的追求。人们通过旅游活动,在变换地域、开阔视野、观察接触和认识环境中寻求娱乐和消遣,增知益智、陶冶情操、愉悦身心,获得美的享受,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旅游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游览、观赏性的审美活动,其

日本传统纹样

Copyright 2010 Japanese Translation Consultants 1 日本の伝統文様 Catalog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Graphic# 01-009 日本語翻訳コンサルタントでは、日本伝統?現代文様コレクションを無料で多数とりそろえております。ウェブサイトやグラフィックス、またメニュー、パンフレット、パッケージなどを作成するのにそれらを使用いたします。文様パターンはPSD データ形式も あり、カスタマイズ可能です。 Japanese Translation Consultants has a large collection of royalty free traditional to modern Japanese print designs. We can use them for creating great graphics for your website or other materials such as menus, pamphlets, packaging, etc. The patterns are highly customizable in the PSD format.

Catalog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Series 1第一章 Copyright 2010 Japanese Translation Consultants 2

Catalog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Series 2第二章 Graphic# 02-043 Copyright 2010 Japanese Translation Consultants 3

中国传统色彩样本与描述

原文 xx女附注及色样添加: Quester 原先见过一个比较日本感的色彩图典,于是我也想作个中国色彩图典。现在粗略整理了一些,以后慢慢补充好了,要是有谬误差错的地方还请高人指正。这是平时从绘画书籍,古典文学作品以及金山词霸中搜集而来的。 国画用色 ████xx: 呈暗粉色。 ████胭脂: 色暗红。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颜料,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 ████xx: 色朱红。用以画花卉、禽鸟羽毛。(quester注: 黄色成分微高于红色成分,色艳丽,需注意与背景色调和,多数情况下不大面积使用。) ████xx膘: 色橘红。明度比朱砂高,彩度比朱砂低。用以画花卉。 ████赭石: 色红褐。用以画山石、树干、老枝叶。 ████xx: 色青,依深浅分为-头青、二青、三青。用以画叶或山石。

依深浅分为-头绿、二绿、三绿。用以画山石、树干、叶、点苔等。 ████白粉: 亦称胡粉,色白,有蛤粉和铅粉两种。用以画白花、鸟,或调配其他颜料使用。 ████xx: 色藏青。用以画枝叶、山石、水波等。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靛,再提炼出来的青色颜料,蓝绿色或藏蓝色。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广花,颜料。即广东产的花青。(quester注: 微含红色成分,故与黄色调和后生成的绿色较为沉着) ████xx: 色明黄。用以画花卉、枝叶。xx: 明黄色。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常绿乔木,茎高达二十米,从其树皮凿孔,流出黄色树脂,以竹筒承接,干透可作国画颜料。(quester注: 亦含微量红色成分,有毒。和黑色配合时甚为醒目,多为危险警示色彩) ████赭石色: 暗棕色矿物,用做颜料 ████雌黄: 矿物名。成分是三硫化二砷(As2S3)橙黄色,半透明,可用来制颜料。古人用雌黄来涂改文字,因此称乱改文字、乱发议论为“妄下雌黄”,称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为“信口雌黄”。 ████雄黄: 中药名。为含硫化砷的矿石。别名石黄、黄石。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三3.1【教学设计】《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分析出某地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及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 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教学难点】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多媒体课件 【讲授新课】 一、自然美 提问:让学生读课本P32第一自然段明确:什么是自然美? 师生答疑: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1)形象美 设问导学:让学生读课本“形象美”这一部分明确:①什么是形象美?②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是什么?③我国人民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哪几类?形成了哪些习惯说法?

师生答疑:①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②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③我国人民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形成了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的说法。 展示图片资料:华山之险与峨眉之秀 师:两幅照片怎么看出名山“险”与“秀”? 学生回答 师: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点拨:华山之所以雄伟和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今七八千万年前,断层北侧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五峰和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是我国名山中典型的秀美形象 (2)色彩美 设问导学:让学生读课本“色彩美”这一部分明确:①什么是色彩美?②色彩美在一年四季有什么变化? 师生答疑:①自然景观中的色彩美是极富变化的。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被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②色彩美在一年四季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变化。 展示图片资料:花、水、霞、叶 (3)动态美 设问导学:让学生读课本“动态美”这一部分明确:动态美有哪些? 师生答疑:飞瀑、流水使自然景观富有动感。此外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动态美。 展示视频资料:庐山三叠泉瀑布 师:展示庐山三叠泉瀑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美,瀑布经过三级台阶,上下三折而落,一叠如云如絮,喷薄吞吐;二叠萦回作态,珠进玉碎;三叠双管齐下,直下龙潭,总落差达600米。 (4)朦胧美

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篇小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以及二三十部中,长篇小说。其中《伊豆的舞女》《雪国》《山音》《千鹤》《古都》《睡美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他曾经是日本现代文坛革新运动中的“新感觉派”的一员,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其作品也明显地显示出他重视的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文学模式的倾向。川端康成曾经在西化和日本传统之间几经徘徊,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创作之路。也是在多年的探索之中,逐渐确立了其立足于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文学理念。追求所谓物哀,幽玄和寂静等相融和相通的境界,以求表达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雅和自然返真等气质。研读他的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精神深深的积淀于其中。 一物哀的文学精神 “物哀”是在日本太古文化中的“诚”的美学观念上受到佛教影响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佛教传入之前,日本文化正处在很不发达的太古文化之中,佛教端丽的佛像,微妙的音乐,富于比喻和幻想的佛经故事和超乎实用的美的世界都让日本人深深着迷。佛教给人灌注了人生虚幻感和追求极乐世界之情,同时日本中世之初的社会动荡以及空虚感都加深了日本人心中的无常观和厌世感。乐观而现实的“诚”的美学观念受到冲击,随之而起的是渗透着浓重的佛教悲观意识的“哀”的精神。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作者紫式部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时时用“菩提即烦恼”来勾勒任务,安排其命运。“哀怜”一词在《源氏物语》中,出现达一千余次。可以说紫式部的创作促成了日本“物哀”的审美意识最终形成。自那以后,“物哀”的精神便成为了日本文学传统美学的特征之一。“物”是客观事物,而“哀”是主观情感。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由客观事物引发人们的感动,哀怜等主观的内省是“物哀”的主要表现。《源氏物语》是川端康成最爱的文学作品之一,而这种对人生不如意的哀感同样也影响了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川端的作品的“物哀”精神包含着悲哀和同情的色彩,作家往往将这样一种精神的表达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往往以女性和小人物为主人公,如《伊豆的舞女》中的小舞女薰子和大学预科生,《雪国》中的艺妓驹子和叶子,《古都》中的孪生姐妹苗子和千重子,等等。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些女性往往有着清纯的心灵和柔和温润的性格,这些人物的任性是美好的,但其人生的机遇却让人同情。因此,在感人的美的形象中蕴含着难言的哀伤和怜悯,这是川端康成文学留给读者的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在塑造人物时,作家非常注重对其心理的展现。研读作家的作品会发现,川端小说的心理刻画很少有快乐的喜剧式描绘,而大都是萦绕着悲凉与惆怅。孤儿沉湎于身世不幸的痛苦,老人叹息时间的流逝,女子感慨爱情的难测,即使是平常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往往有着寂寥的心事。作家以精致的笔触细腻的挖掘着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将读者引入了人物的内心深处,让读者体会人物的悲哀,和他们一起感伤。 二幽玄的审美趣味 佛教给日本文化灌输了人生虚幻,轮回转世的悲观意识,而从唐代开始传入日本的禅宗再次对日本文化产生了质的影响。禅宗将大千世界视作无常变化中的幻想,认为万物真正的本性是“空”,轮回的无常才是世界的永恒性。因此禅悟就是以直觉感悟的形式来体验世界的本质。禅宗的这种生死一如,本性是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的理念进一步渗透在了日本人得审美意识中,形成了充满禅悟色彩的幽玄的美学特征。日本的评论家曾经指出,“幽玄就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三章 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性》_11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难点: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旅游景观是旅游资源单体的组合,是适合旅游者欣赏的对象。或是山、或是水、或是建筑、或是它们之间的组合,构成了旅游景观审美的各种形态。旅游景观审美的形态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美和人工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一、自然美 1.概念和类型 (1)概念: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2)类型: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是广大旅游者所欣赏的审美特征。 2.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1)概念: 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地貌的形态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山水审美的历史中,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两幅照片是名山“险”与“秀”的对比,从图中照片可以看出: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提示:华山之所以雄伟和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今七八千万年前,断层北侧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五峰和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 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是我国名山中典型的秀美形象。) 3.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不同地区、不同地理事物色彩不同。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的色彩随着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雨雪等的天气变化也变化万千。

日本色彩の世界

日本色彩の世界 ——現代日本の流行色を中心に—— 一、はじめに 色彩は人の目に見えている一番直接のヴィジョンシンボルである。あなたがいる部屋を見回してもらいたい。パソコンの色、カーテンの色、書籍の色、文房具の色、携帯電話の色、あなたの服の色など、あなたは色に包まれて生活している。よく話題にされる色では服の流行色がある。最近よく目にする色は何色だったろうか思い出してもらいたい。それが最も多く店に並び、多くの人が購入している現在の流行色である。 しかし、なぜ人は流行色を身に纏おうとするのだろうか。それは誰よりも先に新しいものを身につけたいからだろうか、それとも取り残されたくないのか。様々な色がほとんどコストの制約なく手に入れることのできる現代、なぜ流行色が必要とされるのか探っていきたい。 二、古代日本の流行色の変遷 日本語の「色」には「顔色?顔つき?趣?様子?調子?飾り?化粧?男女間の情事?色情?恋人」などの意味がある。しかし、外国語にはこのような多様な意味はなく、例えば「color」には「顔色?着色する?彩色する」といった程度である。日本の伝統色を象徴的に「しぶさ」、「わび」、「粋」などという。日本の伝統色にはグレーがかった色が最も多くある。それには訳があり、植物染料を主体にした昔の染色では、今日のような合成染色のような鮮やかな色は容易に得られなかったからである。また、目的の色を得るために何度も繰り返して染め出しているために色の層が重なって、独特のニュアンスが現れ、色調に灰みを感じさせるのである。一方で原色に近いような強い色彩も意外に多くあり、江戸時代の能装束や上流階級の着物には鮮やかな色調が残されている。 このことから、日本の伝統色の特長は「しぶさ」と「華麗さ」という対照的な二面性をもつといえるのである。この二面性をふまえて、日本における色の問題を時代を追って見てみると以下のようになる。 上代人の色彩に対する素朴な関心は、まず、生と死の謎へ向けられ、それを解く鍵と見

选修3教案 3. 1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3.1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学案<人教版选修3) 【学习目标】1.知道旅游景观的两大类审美形态,并理解两者的区别。2.掌握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理解其含义。3.了解古典园林、古建筑等的美学特征。4.了解自然景观中人文景观的作用。5.初步形成正确、科学的审美观。 基础梳理 知识点一 自然美 1.概念: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①________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② __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 (1>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③________________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 观最显著的特征。 (2>色彩美:颜色不同的④________、土壤、⑤________、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 彩图案。 (3>动态美:飞瀑、流水使自然景观富有⑥________。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 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⑦____________。 (4>朦胧美:⑧________、雨、云、雾,以及晨曦、⑨________都使自然景观呈现出朦胧 美。 知识点二 人工美 1.概念: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⑩________________和精神文 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________________。 1.旅游景观的自然美是如何形成的? 2.举例说明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 3.旅游景观的人工美是如何形成的?

1.图表法记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 2.图表法记忆色彩美 3.图表法记忆动态美 典例剖析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和朦胧美等,图中既有形象美又具有朦胧美 的是________。 (2>能够体现“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的景观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幅景观图中,从形成原因上看属于断层一侧抬升形成断块山体的是________。 答案(1>②(2>③(3>① 思路剖析该题通过四幅景观图反映了旅游景观的自然美,“华山天下险”主要展示的 是形象美,“峨眉天下秀”体现的主要是色彩美,“黄山天下奇”既有奇松、怪石的形象 美,又有云海滚滚的朦胧美,而瀑布景观给人以动态美的感受。变式训练1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 态。读以下四幅景观图,完成(1>~(4>题。 (1>古人赞峨眉山“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这主要描绘出峨眉山的(>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美 D.朦胧美 (2>上述四地景观中,旅游景观的色彩美最为突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3>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写诗赞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描 绘了旅游景观的(> A.形象美 B.色彩美 C.动态美 D.朦胧美(4>雨中游西湖,别有一番风味,旅游者能深切体会“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 奇”的意境,这正是旅游景观的(> A.模糊美 B.朦胧美 C.声音美 D.动态美 二、人工美的类型与形成 人工美是指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类型美感形成举例 古典园林美园林是建筑与艺术的结合,它追求 的是诗情画意的美感 颐和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古建筑美通过立体和平面结构图,运用线、 面、体在时空间展开运动过程,给 人以视觉的影响从而获得美感 故宫、大小雁塔 民俗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条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

日本传统

茶道chado 或者sado,是用粉末状绿茶在客人面前举行的仪式化的沏茶和服务。一场正式的茶道包括食品以及两道茶(“浓茶”和“淡茶”),持续大约四个小时,整个过程中茶师全神贯注地营造一个能够给客人带来美好享受并且身心舒畅的环境,让客人获得心灵的平静。 为了做到这一点,茶道的茶师可能花几十年时间学习掌握给客人上茶的规定程式,以及学习欣赏艺术、工艺、诗歌和书法。另外,他们还得学习花道、烹调、园艺等。在这个过程中茶师慢慢地给自己获得一种优雅、无私和周到的特质。 虽然茶师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客人的享受,这并不意味着茶道仪式是沉溺的消遣。茶道仪式把参与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欣赏光、水声和炭火的燃烧等大自然的最简单的现象的深刻的美,并且通过人的活动例如漂亮的物件的制作,将人们的注意力聚集到宇宙的创造力的显现出来的那种深刻的美,进而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谦卑。 茶室里面的交谈集中到这些话题。客人不得闲谈或者传播流言蜚语,他们的交谈限于各种器具的起源、赞美大自然显现出来的美丽。 茶道集会的目的乃是属于禅宗性质的- “生活在此刻” –整个仪式的用意在于将人们的官能完全集中到眼下这个场合,而不为俗思所累。 人们可能会问,是不是日本人在家里为了放松也经常定期地举行这种全套的正式的茶道仪式。情况并非如此。在今天的日本,普通人几乎不可能拥有一个茶室这样的奢侈,也不可能有这样款待别人的动机。除了佛教和尚之外,用茶道来款待一直是社会精英阶层的特权。 然而,如果有人问,在今天日本是不是有很多人在学习茶道仪式,回答是肯定的。在日本的每个角落,有数以百万计不论贫富的男人女人参加一百多个茶道流派。一年四季,他们每周都去茶道老师那里,与其他四个人一道学习两个小时。每个人轮流沏茶,扮演茶师角色。然后,他们回家。下周再来重复同样的功课,有的人终生乐此不疲。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沏茶上茶,也学会了怎样升炭火,怎样保管器具,怎样配置粉末茶,怎样欣赏艺术、诗歌、瓷器、漆器、木制品工艺、园艺,懂得了怎样识别野花以及这些野花哪个季节开放。他们学会了在榻榻米房间里的举止,学会了为别人着想。 教师不鼓励人们从书本学习,他要求人们每个动作都要身体力行,而不是用头脑去想。传统的艺术- 茶、书法、花道和武术- 都是不使用书本教学的。因为教学的目的不是从知识上掌握一门课,而是达到心灵的造诣。 为了防止学生骄傲自满,学习的程式每周会有细微差别,这取决于茶具和季节。茶师经常提醒学生,茶道不是一门必须学习的课程,而是生活本身。学生们经常有机会参加茶道聚会,但是如果学生从来不参加这种聚会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知识的点滴积累、敏感性的逐渐培养;优雅地待人接物的能力的日益进步。茶道的力量在于个人实现得以展示。 茶道的历史演变和“佗”的发展

中国旅游地理——第3章 旅游资源赏析相关习题(含答案)电子教案

第三章《旅游资源赏析》相关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审美: 2.旅游审美主体: 3.旅游审美客体: 二、填空题 1.在审美关系构成体系中,必须包括、、 和。其中,与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基本要素;即具有审美特征的客观事物;即具有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人。两者缺一不可,但两者的关系并非同等重要,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2.中华民族在自身特定的文化系统中,孕育了耐人寻味的儒家、道家与禅宗审美风范。按照现今的理解,儒家主要倡导“”,道家崇尚“”,而禅宗则追求“”,这在宏观上便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三部曲”。 3.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旅游资源涵盖范围极广,因而所涉及的美学问题也极为广泛,但其美感的一般形态主要包括、 和三种。 4.按照我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形态美主要包括、、、、、、。 5.旅游资源的美感类型有美、美、美、美、 美、美、美、美。 6.旅游景观观赏根据按观赏状态可分为观赏和观赏;根据观赏距离的远近可分为观赏和观赏;按观赏者和观赏对象的角度可分为观赏、观赏;按观赏点的高低可分为观景、观景、观景。 三、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 2.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3.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娱乐活动。() 4.在一定意义上,旅游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游览、观赏性的审美活动,其核心是对美的享受。() 5.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主要决定于它给人们的美感。() 6.旅游者都有积极主动获取美感的愿望,在旅游活动中,最易直接、生动、形象地接受教育,所以旅游过程又最易提高审美能力。() 7.自然美贵在自然,自然美贵在多姿多态;自然美还贵在有启发性、寓意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