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心理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心理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心理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2011春《心理学》复习提纲

1、什么是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个体心理与行为。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

个体心理,就是个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动或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心理现象。

个体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如微笑

哭泣、吃饭、穿衣、交谈、娱乐等,都是各种不同的行为。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以及心理学发展历史上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第一势力:行为主意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第二势力:精神分析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理论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3、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P20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验法

除了上面介绍的基本方法外,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还有产品分析法(对学生的品如日记、作文、试卷、手工产品等进行分析),个案法(对被试在较长时里进行连续了解,以研究其心理的发展变化)和经验教训总结法等。

4、如何理解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P27-39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观点

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构成,脑由脑干、小脑、大脑构成,大脑部位最高,其机能最高级。大脑是产生心理的主要器官,被称为生命中枢的延脑。

5、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以及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过程及规律。P32

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的方式:

反射:(1)无条件反射(是遗传的、生来就有的)

(2)条件反射(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的神经联系

反射弧:实现反射的全部生理结构

五个环节:感觉器官-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刺激物(颜色、声音、气味等)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如:望梅止渴

第二信号系统: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如:谈虎色变

高级神经活动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

基本规律:(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

6、个体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差异性(3)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4)不平衡性(5)发展的关键期

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教育因素

(4)个体主观能动性因素

7、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两个理论。P50

(1)弗洛伊德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本能欲望的满足,特别是性本能的满足。弗洛伊德将所有能让人产生愉快和快感体验的行为都称为性本能。他把个体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根于性本能。认为性本能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发展。

(2)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在个体及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

8、睡眠与梦。P68

(一)睡眠及其阶段:人的基本脑电波:β波、α波、Δ波

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第一阶段约10分钟

第二阶段约为20分钟慢波睡眠

睡眠第三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 1到1.5小时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期(REM)

梦:

(一)精神分析的观点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二)生理学的观点

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三)认知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9、注意的概念、特点、种类、品质。

(一)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二)注意的两个特点:(1)指向性(2)集中性

(三)注意的种类(1)不随意注意(2)随意注意(3)随意后注意

(四)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10、注意的规律有哪些?如何利用这些规律组织教学?(理解)

(一)注意的规律:(1)不随意注意(无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2)随意注意(有目的、需意志努力)

(3)随意后注意(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二)利用这些规律组织教学:

(1)运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如注意讲演技巧、注意板书技巧、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注意教具的使用、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注意学

生的听课情况

(2)运用随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并使学生理解其意义、合理地组织注意活动

(3)运用随意后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引发直接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活动水平

11、什么是感觉与知觉?它们有什么区别?

(1)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区别: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认知活动,而知觉则是高于感觉的一种认知活动。

12、感觉有哪些现象?知觉的特征有哪些?(理解)

(一)感觉的现象:除了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相互作用等感受性变化方面的现象以外,常见的感觉现象还有感觉后效、联觉和感觉补偿等现象。

(二)知觉的特征:(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

13、什么是观察力?如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1)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技巧

(3)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其观察质量

(4)重视言语的指导作用

14、记忆的概念、分类。记忆信息加工系统(三大系统)是什么?每一系统的特点有哪些?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或再认)三个环节。

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进行分类 1.形象记忆 2.情绪记忆

3.运动记忆 4.语言-逻辑记忆

(二)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进行分类1、外显记忆2、内隐记

(三)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方式不同进行分类 1、陈述性记2、程序性记忆(四)根据信息的储存时间长短进行分类1感觉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

A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B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C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有0.25~2秒,量大;

(2)短时记忆的主要特点有(短时记忆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是指信息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的记忆。)

A和感觉记忆的信息储存的容量相比,短时记忆信息容量有限,其容量一般为

7±2个项目或称“组块”。

B短时记忆信息保存时间也很短。

C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通过复述来保持信息的,并且通过复述的作用把信息

转入长时记忆中。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指永久性的信息储存,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A长时记忆的时间为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

B容量极大

C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15、识记、保持和遗忘。

(1)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获得事物映像并成为经验的过程。

(2)保持是巩固和存储已获得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

(3)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牢固保存,无法再认或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16、良好的记忆品质、如何利用记忆规律指导学生的学习?(理解)

1、良好的记忆品质:(1)识记的敏捷性(2)记忆的正确性

(3)记忆的持久性(4)记忆的准备性

2、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或练习

(1)复习要及时

(2)采用阅读与尝试重现交替的方法复习

(3)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对不同性质的材料交替复习

(4)复习要适量

(5)适度的超额学习

(6)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指导

17、什么是记忆术?列举几种有效的记忆术。P124

(一)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或再认)三个环节(二)几种记忆术:(1)PQ4R法(2)直观形象记忆法(3)联想记忆法(4)自编提纲记忆法(5)歌诀记忆法(6)谐音记忆法(7)特征记忆法(8)比较记忆法(9)图表记忆法

18、思维的概念、特点及种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高级认识过程。

特点:( 1)间接性( 2)概括性

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的不同

(1)直观动作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不同(1)聚合思维(2)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不同(1)常规思维(2)创造思维

19、想象的概念、分类和过程。

想象,就是指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想象的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

(1)黏合(2)夸张(3)拟人化(4)典型化

20、什么是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2)定势(3)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模仿思维法(5)动机强度(6)情绪(7)个性差异

21、情绪的概念、功能、状态。P160

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功能:(1)适应功能(2)动机功能(3)调节功能(4)信号功能

状态:(1)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

(2)激情(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

(3)应激(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22、谈谈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一)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从产生原因来看:情绪更多地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从产生看:情绪产生较早,动物和婴儿都有情绪,但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3)从稳定性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直接受情境的影响,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4)从表现看: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性,较少地受意识控制;情感则比较深沉,往往以内隐的形式存在和以微妙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多

地受意识的控制。

(二)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要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情绪中蕴涵着情感,情感对情绪又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总之,它们是同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3、情绪的外部表现。(1)面部表情 (2)姿态表情 (3)语调表情

24、意志的概念、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过程的两个阶段(含动机冲突)、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行动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的显著特征(1)明确的行动目的性(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两个阶段:(1)采取决定阶段(2)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1)自觉性(独立性)--盲从和独断

(2)坚持性--动摇性和刚愎、执拗

(3)果断性--优柔寡断

(4)自制性--任性和怯懦

25、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意志品质如何,并想想该如何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行动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你的意志品质……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中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增强其责任感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与困难作斗争,增强其克服困难的毅力

(三)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教育作用

(四)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增强学生的自制力

(五)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26、需要概念、种类。

概念: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种类:(一)生物性需要1、进食需要 2、饮水需要 3、睡眠和觉醒的需要

4、性需要

(二)社会性需要1、成就需要 2、交往需要3、权力需要

27、简述并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它们构成不同等级和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优先满足低级需要。

28、动机的定义,动机的唤醒理论。

(1)动机是一种条件,通常是一种内部条件,它启动、激活或维持一个有机体的目标导向行为。唤醒理论--赫布和柏林认为,唤醒是所有引起动

机行为的一个要素。唤醒一般被看作是身体的激活,包括中枢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肌肉和腺体。

(2)主要观点: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到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

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

容易的任务中,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

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9、 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P219)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成功与失败原因的看法与解释。 认为,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是行为的基本动力。 韦纳把人们对成败的归因归纳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六个因素。他认为,具体归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体归因的难度。他将个体归因的维度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30、 能力的概念以及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2) 知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3)技能,就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包括:操作技

能和心智技能 。

(4)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A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

B 能力本身也要在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中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

31、 能力的分类。早期能力理论(了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1)能力的分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4)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2)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1904年提出;群因素论;吉尔福特的

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智力层次结构理论--阜南

(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下不过

对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

符号系统。这些智力包括:A 语言智力B 逻辑数学智力C 视觉空间智力

D 音乐智力

E 身体动觉智力

F 人际智力

G 自知智力

(4)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对教育改革的作用,可以体现个体化的差异、实现

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等。( 试题11)

32、能力的差异与测量(量表,比率智商,离差智商)。影响能力的因素(理解)

(一)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结构的差异

(二)测量:个别测验、常用的团体智力测验、

(1)比率智商

比率智商(IQ ),就是心理年龄(MA )与生理年龄(CA)的比值再乘以100所得到的一个数值。

比率智商(IQ )

(2)离差智商

离差智商是个体的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受测者的平均测验分数相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IQ=100+15Z ,其中Z=

100CA MA ?=S X

X -

其中的X为个体测验分数,为个体所处团体的平均分数,S为该团体的标准差。

(三)影响能力的因素(1)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2)家庭环境对能力的影晌

(3)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影响(4)社会实践对能力的影响

33、什么是人格?有什么主要的特征?影响人格的因素。(理解)主要的人格测验。

人格,就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主要特征:(1)整体性(2)独特性(3)稳定性(4)生物性与社会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经验(5)自然物理因素(6)学校教育因素

主要的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式测验:(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

投射测验:(1)罗夏墨渍测验-罗夏(2)主题统觉测验-莫瑞与摩根

34、什么是气质?各种气质的典型特征有哪些?如何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学生进行因材施

教?什么是性格?它由几个部分组成?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与区别。

(一)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动态方面

的典型心理特征。

(二)气质特征:1、感受性2、耐受性 3、敏捷性4、可塑性

5、兴奋性

6、外倾性与内倾性

(三)教育方法:(1)要巧妙地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2)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不足之处。

(3)要注意和防止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病态倾向发展。

(四)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人格

的主体。

(五)它由四部分组成:(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六)区别:第一,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性格是后天的;

第二,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

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非常明显;

第三,气质主要反映的是行为的动力特征,因而气质无好坏

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

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七)联系:从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来看……

再从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来看……

35、健全人格的特征。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理解)。

健全人格指的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

健全人格的特征:(1)有正确的自我观念(2)心理内部的和谐发展

(3)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4)具有积极的社会适应力

(5)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健全人格的培养(1)榜样示范(2)行为塑造,包括让学生有成功感,

培养自我激励(3)说理教育(4)心理训练(5)自我修养

36、学校群体对个体的影响。P294

(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2)从众与服众(3)群体极化和去个性化

(4)合作与竞争

37、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1)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指个体在适应坏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方面达到协同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A智力正常B情绪协调C意志健全D人际关系和谐

E社会适应良好F人格完整H心理活动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_1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应用心理学专业 11 级心理学发展概要 课程考试复习提纲 1 、对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 个短暂的历史的理解(82) 漫长的过去指人类自古以来就对人的 心理有所揣摩、思考和研究,这种思考和研究往往是基于哲学层面的。 短暂的历史指人类真正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的历史很短。 2 、你对心理学学科属性的理解(18) 有人归结为社会文 化的产物,即人的心理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特别是通 过语言交流产生的,心理学必须研究文化和社会交往对人的影响, 因此心理学又称为交往之学 3 、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动因(44) 1 人类的好奇心 2 认识到认识自己是最大的知识 3 思想与知 识整合的需要 4 心理学家的生存需要 5 多学科研究的推动 4 、机械论精神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309) 1. 人的心理就像一 部精准的机器,按照一定的秩序而活动,而这些心理活动在时间上 的展开便构成了前因与后果的关系 2. 人的活动是受机械法 则控制的 3. 人是机器意味着人有被观察、被实验和被测量的 可能性 4. 人具有自然的属性,人的规律符合自然的规律 5. 人了解自然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运用到对自己的了解上 6. 实验 心理学的产生恰恰以此为基本前提 7. 具体体现在重视观察和实 1 / 16

验以及精确的量化 8. 建立了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使得人类 对世界各种现象的研究统一于叫做科学的名义之下,做到有规可循, 从而肯定了科学的地位 9. 使人看到了人与自然抗衡的力量,人 有了重新估价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的需要 10. 机械论精神 强调知识必须是精确的,经验观察必须经过数学分析才可靠 5 、 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派关于人的心理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想 6 、 家庭与身世对于心理学家思想的影响 7 、欧洲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对善与知的关系的论述 8 、苏格拉底关于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 尺度的思想(189) 1. 他认为感性世界常变,由此得来的知识是 不确定、不可靠的,只有深入人心灵深处才能找到永恒的真理, 进而提出认识你自己 2.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3. 这就将人的精神世界中很重要的特质理性上升为世界的中心, 将知识、特别是经过逻辑验证的严密知识视为人生的追求、视 为一个人的美德,因而有知识即美德的名言 9 、柏拉图关于学 习的论述(208) 1. 那么人如果想获得理性就要靠学习,而学习 就是唤醒沉睡的理性,也就是回忆 2. 所以学习就是回忆 3. 柏拉图认为只有尽量地净化肉体的污染才能更近地接近知识,最彻 底的净化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最高的智慧只有在死亡之后 才能达到 4. 因此回忆是死亡练习 1. 2. 3. 4. 5. 6. 1. 2. 主张按自然生活自然指自然的理性规律 按自然生活就是服从命运,服从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每个人 的角色就是每个人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却可以控制对命

《心理学》复习提纲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两学培训《心理学》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3.个性差异:一般指个别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能力、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经常表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过程中的注意形式,此时的无意注意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只不过不需要意志努力。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7.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P82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就称之为感觉阈限。 8.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10.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11.思维: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2.发散思维: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13.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14.迁移作用: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5.定势: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准备状态,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 16.想像: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17.意志:(意志过程):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18.个性:指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它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9.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0.兴趣: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21.能力: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 22.气质:一种不为活动目的和内容改变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3.气质的动力性特征:不是推动着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稳定的动力特征。 24.性格:我国心理学界倾向把性格定义为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简答 1.心理学的任务P8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1、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把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人们为纪念冯特对 心理学的贡献,把他位于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构建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术铁钦纳。 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构造学派的观点,创立了行为主义。 华生一打婴儿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体现了华生认为可以通过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4、奥地利的弗洛伊德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 分析的学说。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5、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他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着,而不能离开心理 过程而单独存在。(判断题或者选择题) 6、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 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7、注意的品质: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 (注意的广度也称为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稳定性是指对一定的事物或者一类活动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转移时人们根据新活动、新任务,及时、有意地调换注意对象,即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 8、引起感受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同一感觉之间的作用中的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 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连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下降,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例子:冷暖色调的对比。 2、补偿:感觉补偿的作用是某种感觉丧失之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例子:盲人的触觉 9、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10、记忆的种类:按内容分类可以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以及动作记忆。 11、记忆的三种系统(根据记忆活动的特点、加工形式和记忆内容保存时间的长短)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大约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既接受来自瞬时记忆中的信息,也从长时间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加工。例子:记电话号码。)、长时记忆。 12、德国著名学者艾宾浩斯对遗忘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进程是先 快后慢的。 13、当学习程度达到150%,遗忘的速度就会变慢。 14、再认和回忆,回忆又称再现。再认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能够把它识别并确认 的过程,影响再认的因素有1是对事物识记和保持的程度,二是当前出现的事物和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的影响。再现和回忆是我们提取信息的两个过程。 15、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分类分为: 动作思维:也称为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是依靠感知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最初形式。例子:家电修理人员一边拆卸电器,一边思考、查找电器故障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就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 无条件反射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射。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少数特定的刺激发生反应,具有刻板、固定的性质,是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一切学习的基础一切学习的基础,人和动物出生后所学习的一切行为从生理机制上说都是条件反射。 4高级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引发或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抑制是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是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二者性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以保证机体活动的完整和统一。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①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有了神经过程的扩散,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各种暂时神经联系;有了神经过程的集中,才能形成对刺激物的精确反映。 ②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即为诱导。 6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②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7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8个体心理包扩: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9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揭示了人心理活动的共性。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10个性心理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

心理学复习提纲

1、心理学诞生得标志: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始祖”、“心理学之父”;学生:铁纳钦 2、华生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得代表人物。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 4、罗杰斯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6、根据注意就是否有预定目得与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就是指事先没有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得原因:一、客观刺激物本身得特点①刺激得强度(包括绝对强度与相对强度)②刺激物得新异性③刺激物之间得对比关系④刺激物得运动变化二、人得主观因素:①个体得需要与兴趣②已有得知识经验③人对事物得期待④人得身心状态 9、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得、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得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得条件(规律性):①加深对活动得目得、任务得理解; ②培养稳定得间接兴趣③合理地组织活动④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11、有意后注意(最高级、最难形成):就是有预定目得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12、注意得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13、意识学说:1、冯特得意识心理学;2、詹姆斯得意识流理论;3、维果斯基学派得意识观; 14、无意识:主体没有意识得心理过程,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得总与; 15、无意识学说: (一)弗洛伊德得个体无意识理论(过于强调无意识得作用) 人得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本我,处于心灵得最底层,只知道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就是人得各种行为得最后根源与决定因素;第二层为自我,就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得实际条件来调节自己行为得意识,按照“现实原则”活动;第三层为“超我”,处在人格结构得最高层,就是道德化、理想化得自我,它以社会习俗与道德原则为标准,压制本能得冲动,不顾现实得利益得失,按“道德原则”行事。 (二)荣格得集体无意识理论 包括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主要) (三)弗洛姆得社会无意识理论 社会无意识就是由社会不允许成员所具有得那些思想与情感所组成,主要就是指普遍得精神在社会中受压抑得部分。 16、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个别属性得反映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2013级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专题一 一、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行 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6.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二、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1、遗传决定论:创始人高尔顿、格赛尔提出“成熟论”(遗传决定论者由于片面强调家庭出身,过分夸大先天遗传的作用,因而忽视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影响,这正是其观点的致命之处。) 2、环境决定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环境决定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心理发展的因作用,片面强调和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3、二因素论:德国心理学家斯腾、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的效果简单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调和与折中的观点,缺乏实质意义上的理论发展)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遗传、环境、教育三者的关系。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一个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②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点条件下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③个体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为:外因是表发的条件,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因起作用。)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重点各阶段的基本功能特征及基于此理论的教学方法: 1、核心:主题相互作用的儿童发展心理学 2、认知阶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B、前运算阶段(2—7岁)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a.基本功能特征:能做抽象思维、能按建设验证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维问题。 b.形式运算阶段(中职学生处于阶段)的认知的三个特征: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方法:活动法、自我发现法、认知冲突法、同伴影响法 4、认知结构: 格式或图示:本能动作遗传性(基本动作) 同化:在格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吸收新经验的历程 顺应:认知结构由于受到被同化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平衡:由于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四、理解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论,重点识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理解: 1.最近发展区(概念):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能达到的水 平,两种水平之间的一段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念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走在儿童发展前面。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最近发展区,即教学应走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前面;

行为心理学 超全 完整版

行为心理学 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 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 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

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 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 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 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记住两点,生活会更简单—— 19.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20.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21.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在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定如果你冷静的反驳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2、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及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第1、2节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2.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3.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4.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二、判断题(错的打“×”,对的打“√”;每小题1分,共15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1.人的行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Y 2.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自身的态度体验。Y 3.意志是人的意识的能动方面,也是人的主体性的心理表现。Y 4.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思维。N 5.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在个人自我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N 6.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Y 7.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趋向和动力系统。Y 8.人的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而特有的行为反应形式。Y 9.人内在生理性的反应不属于人的行为。N 10.人的心理、意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N 11.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人脑就有人的心理。N 12.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发生于单细胞动物。N 13.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干、间脑、小脑、大脑组成。N 14.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Y 15.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主观的。Y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并将答案填在下列表格中。) 1、(A)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A、1879 B、1789 C、1689 D、1979 2、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D) A、人的心理现象 B、人的行为 C、人的心理活动 D、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的活动规律 3、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始于(B) A、注意 B、感知 C、思维 D、想象 4、不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C)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类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以及能力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三大方面,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人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控制行为、克服困难的过程 2.个性差异 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稳定性: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觉知与体察: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运动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内容: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过程及人的个性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竞技运动领域:心理评定,心理选材,心理训练 2.体育教育领域: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心理健康 3.大众健身领域: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动机: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动机作用: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起动、调节、维持和制止的作用。1.选择行为的定向功 能2.激发行为的始动功能3.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4.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

●动机理论: 1.认知评价理论:每一事件均具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关的控制功能和与能力感 相关的信息功能。 2.自我效能理论: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 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3.目标定向理论:分为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前者关注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后者关注自 己与他人相比的成绩。 ●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 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 四、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 五、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 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唤醒: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 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成分:生理唤醒;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担忧的认知表征 原因:三不知,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不知道别人期望自己做什么,不知道最好的行动方针是什么 分类: 状态焦虑: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特质焦虑:一种人格特征,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躯体焦虑:焦虑的生理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认知焦虑:焦虑的认知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应用心理学复习提纲系列

《心理学概论》复习提纲 1、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在自然情景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研究儿童心理的最基本的方法。 2、实验法:通过控制和改变某些变量,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的变化,从而来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Ps:教育心理实验法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比较不同的教育条件、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影响,为教育改革服务。 3、调查法: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可分为书面调查(问卷法)和口头调查(访谈法)。 4、测验法: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5、个案法(case study):是对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一个家庭或工厂)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1)广集个案资料 (2)兼用多种方法 2、心理学的发展流派 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冯特铁钦纳 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意识的科学,经验可以分析为各种元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感觉和意象,另一类是感情。 2、行为主义behaviorism 华生、托尔曼、斯金纳 华生: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识的科学,对意识的研究是“黑箱作业”,没有意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行为。 新行为主义 3、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魏特墨考夫卡、苛勒 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的分析,主张从整体来研究心理,整体不等于部分总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sis) 弗洛伊德、容格、阿德勒 (1)人格理论 人格: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人的精神状态就是人格的三个部分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结果。 (2)意识、无意识理论 意识 无意识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完整版)心理学十大流派综述(20210206033713)

、内容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19 世纪60 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费希纳( 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二 C*org(R/RO),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 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冯特( 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待续... 二、意动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可以

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 意动心理学派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几乎同时产生,创始人布伦塔 诺。 1874 年布伦塔诺发表了著名专著《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在书中,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待续... 三、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产生背景及其发展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 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并在铁钦纳去世后衰退。并在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论战中得到发展。 时代精神:科学界百家争鸣。德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当时世界心理学研究的中心。 待续... 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中只有铁钦纳始终坚持明显的传统,他是一个性 格坚毅、好争辩的学者,1927 年铁钦纳因脑瘤去世,争论逐渐平息下来。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完整word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9.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看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含答案)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设计艺术中的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情绪、情感等。 2.视觉重要的特性包括颜色视觉、运动视觉和明度视觉等。 3.现代心理学则将感觉根据承受的不同分为三类:外受、内受和本受。 4.感觉等级、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了记忆信息加工的三级模式。 5.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 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6.设计心理学一般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 7.优越欲、同步欲和换购欲是三种主要的现代购买动机。 8.态度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 9.消费者满意度(CSI)的英文全写是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 10.所谓移情是指将自身置于他人的情绪空间之中,感受别人正感受着的情绪。 11.气质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方面的内容。 12.社会文化广义地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13.根据设计的心理学原则,控制器与显示器应协调一致。 14.产品的个性化造型设计,就是根据消费者个性的差异性设计出代表这种差异性的 新款产品。 15.产品设计中运用最多的心理活动规律是消费者的认识规律和情感规律。 16.增强消费者的广告记忆,一般的心理策略有适当减少广告识记材料的数量、 突出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利用形象记忆的优势、设计鲜明特征、合理地 重复广告和注意广告重点材料的系列位置。 17.新产品的扩散过程,是指消费者接受新产品,并且不断在消费者总体中展开 的过程。 二、选择题(将符合题意的标准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每题1分共15分)。 1.错觉是错误的 A 。 A感觉 B 知觉 C 感知 D 经验 E投射 2.设计艺术中最常使用的错觉现象包括:ABCDEF。 A两可图形 B 形态错觉 C 错觉轮廓 D 不可能图形 E恒常性造成的错觉 F似动和主观颜色 3.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要点包括 ACDEF 。 A小步子原则 B 大步子原则 C积极反应原则 D及时强化(反馈)原则 E自定步调原则 F低错误率 4.高级情感主要包括 CDE 。 A责任感 B 情绪感 C道德感 D理智感 E审美感 F体悟感 5.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 B 法需对每一条意见进行辨别力检验。 A 实验法 B 态度总加量表法 C 语义分析量表法 D 访谈法 E投射法 F问卷法 6.发散性思维三因素的趋势是 A B E 。 A 发散性 B 流畅性 C 独特性 D 变异性 E变通性 F新颖性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4.管理心理学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个体关怀和宏观关心——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时应表现出个体关怀的特征。 2) 是什么或为什么——发挥心理学的优势,不仅回答“是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还要弥补组织行为学在回答“为什么”问题方面的不足。 3)务实或理论——强调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 4)行为或意识——强调提高或改变员工的意识或觉悟水平。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调查法 第二章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1)心理技术学:德国斯腾1903年提出。最早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1912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研究人-机关系问题,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一致,但是缺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心 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如下页表: 生理 现象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现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 心理意识状态:分心、注意、应激、灵感、 心理状态无意识状态:睡眠、做梦 现象催眠状态: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信念、理 想等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社会 现象 心理现象说明: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动态变化及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是人的 心理现象的静态方面。 心理状态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 心理状态解释: 心理状态由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质量来规定. 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 伴随心理活动过程的某种意识状态,主要体现在觉知性、目的性、自控性,是人和动物的心理区别。 联系: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 时相特征。它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的。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带有个性的色

彩。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感觉(sensation)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作用: A.感觉是认识的开端; B.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2.知觉的概念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与意义的反映。 知觉的生理机制 知觉的产生则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活动的结果。 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同时或相继作用于不同的感官时,在大脑皮层上多个部位形成兴奋中心,扩数后形成暂 时神经联系,从而使我们对事物的关系产生反映,借助于关系反射,人们形成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既知觉 。 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区别: (1)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活 动的结果。 (2)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 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3)复杂程度不同:感觉的产生决定于客观刺激的物理 属性,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主体的态度、 知识和经验,而且有时还有思维活动的参与。 3.感觉和知觉的关系------联系: (1)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 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 (3)感觉和知觉两者同时发生,合称感知。 二、感觉的种类 感觉依据感觉分析器和它所反映的特定刺激物,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二、知觉的种类:物体知觉、社会知觉、错觉 (一)物体知觉:以物质和物质现象为对象的知觉。 1.空间知觉: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负责处理物体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包括形 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方向知觉与性格 2.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