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对立问题

B.思维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2.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从根本上来说,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同一性

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3.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种观点是一种()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4.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

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

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

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D.把客观事物看作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

6.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8.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这里物质范畴的惟一特性是指()

A.普遍性

B.特殊性

C.科学性

D.客观实在性

9.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的基础上,把哲学物质观提高到现代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变革的突出表现是()

A.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人类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C.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D.实践是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环节

10.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的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1.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已具备了相当发达的“大脑”。维诺格勒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制作的机器人能独自行走和拿起一定的物品,能“看到”东西并分析看到的东西,能服从指令并用人类语言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理解”能力。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表明()

A.智能机器人能够进行实践活动

B.智能机器人也能产生意识

C.智能机器人的活动与人有着直接联系

D.机器人智能最终将战胜人类大脑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由此可见,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观点()

A.否定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

B.是一种典型的二元论观点

C.混淆了物质与精神的界限

D.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3.在谈到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恩格斯指出“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这里的“它”指的是()

A.实践

B.运动

C.静止

D.时间和空间

14.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

A.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

B.强调了运动的绝对性

C.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D.否定了静止的相对性

15.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下列选项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他抹杀了自然、历史、精神的世界的多样性

B.他意识到世界都是处在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中

C.他忽视了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的差异性

D.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6.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说明时间具有()

A.三维性

B.绝对性

C.一维性

D.相对性

17.“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表明()

A.时间的特征是人的体验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18.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这说明()

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存在的

B.人与自然界是两个完全分离的世界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在自在世界基础上建造的属人世界

D.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19.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

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

A.天然自然

B.人化自然

C.实践

D.自在世界

20.西方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首民谣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引起质变

B.联系具有普遍性

C.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D.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1.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这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条件性

D.多样性

2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体现了()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

D.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

23.“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按照名称虽仍然可叫做手,但按照实质来说,已不是手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这两句话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

A.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观点

B.部分不能离开整体的观点

C.部分反作用于整体的观点

D.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总和的观点

24.“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这两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世界处于运动不居的状态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25.同是由碳原子构成,只是由于原子间的排列结构不同,就可以形成金刚石、石墨和碳三种不同的物质。这说明()

A.事物数量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状态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26.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

A.根本性的质变

B.单纯的量变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27.“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28.认为“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D.宿命论的观点

29.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指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

自然界的生活。”由此可见,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真理观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30.认为整个宇宙都受着唯一的运动规律即万有引力规律支配,不仅自然界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运动,社会也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发展的观点,其错误在于认为()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形式相同

B.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本质不同

C.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共同之处

D.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本质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

31.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科认为历史的变化经过了三个阶段: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凡人时代。神的时代是原始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英雄时代是贵族统治的时代,是人类的青年时期;凡人统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人类的成年时期。凡人时代是历史发展的顶峰,历史变化经历了这个阶段以后,就会重新回复到原始时代,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32.《礼记?大学》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33.哲学是(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科学之科学

C.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D.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34.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35.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36.哲学基本问题是( )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37.马克思主义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

A.思维

B.物质

C.存在

D.实践

38.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

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C.相对主义、绝对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直观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39.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

A.唯物论与辩证法相脱离

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40.中国唐代哲学家刘禹锡提出:“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这种观点是( )

A.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4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42.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

A.多元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43.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B.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C.求真务实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44.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 )

A.创立了唯物史观

B.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C.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D.确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4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

A.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B.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C.把哲学与无产阶级统一起来

D.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6.“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47.“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8.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认为“上帝在我心中”、“上帝代表爱”,这是(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49.“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最终将导致(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

D.折衷主义

50.《易传》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是(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二元论的观点

51.“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本身的主观映象。”这一观点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52.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D.二元论和诡辩论

53.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特点( )

A.发扬人道主义,提倡以人为本

B.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

C.高扬人的主体精神

D.反对科学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54.“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种观点是( )

A.辩证法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5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

B.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

C.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D.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56.“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候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一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57.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A.理在事先

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C.万物皆备于我

D.上帝创造世界

5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A.心外无物

B.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C.物是感觉的复合

D.世界是绝对理念的产物

59.中国古代哲学家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一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60.“天命难违”的观点是(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61.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

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

D.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

62.哲学上的二元论是( )

A.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哲学派别

B.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导致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

C.唯物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

D.唯心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

63.“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 )

A.先验论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经验论的观点

64.“人是目的,也是手段”,这一观点( )

A.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观点

B.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科学主义的观点

65.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 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C.物质是否能为意识所正确反映

D.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66.主观唯心主义最终导致( )

A.唯我论

B.个人中心主义

C.唯意志论

D.超人意识

67.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68.世界观是()

A.人们对世界的科学看法

B.人们对哲学的科学看法

C.人们对整个哲学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69.方法论同世界观一般是()

A.统一的 B不统一的 C相反的 D矛盾的

70.哲学是()

A.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C.科学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方法论

D.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又是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论

7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

7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73.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论

B.不可知论

C.诡辩论

D.二元论

74.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认为()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C.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本质

D.认识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75.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

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76.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心外无物

77.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A.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D.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7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二元论观点

7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

D.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关系问题

8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在回答()

A.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C.世界是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D.世界是怎样被改造的问题上对立的两种观点

81.“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

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82.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8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真实性

B.客观性

C.物质性

D.客观实在性

84.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85.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A.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

B.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C.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

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

8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8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88.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A.独立性、根源性 B客观性、唯一性

C.实在性、唯一性 D相对性、变动性

89.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B.坚持了直观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坚持了抽象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D.坚持了直观的能动性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90.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体现了唯物论和自然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论和历史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9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其表现之一是()

A.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B.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92.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 ( )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区别的

9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的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94.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95.运动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

96.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97.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指 ( )

A.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B.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的转化

C.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D.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

9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99.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 )

A.社会精英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在一定生产方式下活动着的人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10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101.时间和空间是 (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102.空间是指 (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

103.空间的特性是 ( )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104.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二元论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论观点

105.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欧氏几何学

D.爱因斯坦相对论

106.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否认 ( )

A.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时间空间的有限性

C.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联系

D.时间和空间的不变性

107.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108.列宁关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说法()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具有唯意志主义的倾向

D.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109.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B.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

C.人类社会脱离了自然界

D.人类社会高于自然界

110.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指导的

B.人类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C.人类实践活动是有创造性的

D.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的

111.下列说法中,那一种说法指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

B.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112.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

11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

11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15.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 ( )

A.庸俗唯物论

B.辩证的唯物论

C.机械唯物论

D.朴素唯物论

116.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 )

A.形而上学唯物论

B.辩证的唯物论

C.折衷主义

D.二元论

117.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物质性

B.客观性

C.现实性

D.可知性

11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指()

A.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

B.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实在性

D.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119.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C.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活动

120.人类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这表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121.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

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122.人类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实践的这种社会性决定了它的()

A.被动性

B.历史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123.人类存在的方式是()

A.社会活动

B.社会生产

C.社会斗争

D.社会实践

124.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

A.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

B.一定的社会共同体

C.经济、政治共同体

D.一定的人群共同体

125.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是()

A.科学的理论

B.正确的自然观

C.正确的历史观

D.正确的实践观

126.人类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

A.物质的社会关系

B.思想的社会关系

C.复杂的社会关系

D.基本的社会关系

127.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

A.社会的物质生活

B.社会的政治生活

C.社会的精神生活

D.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128.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这说明实践构成()

A.社会的时间状况

B.社会的空间状况

C.社会的现实状况

D.社会发展的动力

129.全部社会生活()

A.在本质上是真实的

B.在本质上是客观的

C.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D.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3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辨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31.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A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

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132.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存在于()

A.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B.各事物之间

C.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

D.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

13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134.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13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13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13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138.辩证矛盾的含义是()

A.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139.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平衡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140.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B.相互反对、相互否定

C.相互分离、相互转化

D.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141.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14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143.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144.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

A.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的

B.各自分别起作用的

C.同一性先起作用

D.斗争性先起作用

145.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

A.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B.对矛盾的否定或排斥

C.在排除矛盾中实现同一

D.包容万物的“和而不同”

146.“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

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14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4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149.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150.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

B.普遍矛盾

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

151.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D.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15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153.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C.不废江河万古流

D.人定胜天

154.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说明意识活动具有()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5.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6.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A.创造性

B.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C.目的性和计划性

D.导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7.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上,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规律是死的,人是活的

B.规律是客观的,人是无奈的

C.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D.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15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

A.按客观规律办事

B.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

C.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D.具有更多的创造性

15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B.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60.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161.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实质( )

A.否定一切

B.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来

C.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D.否定中包含着肯定的因素

162.“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句话的实质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辩证唯物主义

D.相对主义

16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D.事物的发展经量变过渡到质变

164.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的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当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165.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 )

A.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作用

B.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

D.条件的改变只能引起事物的量变

166.“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167.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6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D.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169.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B.唯心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70.看问题,不仅承认“非此亦彼”,也承认“亦此亦彼”,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17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

A.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C.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完全等同

17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17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74.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75.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属性和量

C.事物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176.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是一种( )

A.唯物主义绝对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177.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语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

178.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相结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7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180.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 )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起决定作用

181.我国制定2015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 )

A.现实的可能性

B.好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现实性

182.“当一个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183.事物中的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是( )

A.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不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

B.客观存在的是真象,主观想象的是假象

C.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

D.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是真象

184.“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旺,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的说法是( )

A.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观点

B.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观点

C.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辩证法决定论观点

D.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185.“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是( )

A.宿命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18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变化速度的快慢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D.事物是否发生了某些性质上的变化

187.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赞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

B.唯心主义的

C.形而上学的

D.相对主义的

18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D.对立统一规律

189.主观辩证法是( )

A.主体活动的辩证法

B.客体活动的辩证法

C.思维活动的辩证法

D.主观任意性的表现

190.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91.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A.客观性

B.辩证性

C.实践性

D.系统性

192.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19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94.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实物

B.具有体积和重量

C.运动

D.它的物质性

195.《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96.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 )

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宿命论观点

197.1958年,我们认为麻雀吃粮食,于是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后来,我们认识到麻雀在消灭害虫方面贡献很大,便把它从“四害”中解放出来,并列为保护动物。1958年,我们消灭麻雀的错误,从哲学上看是没有做到()

A.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D.用量变质变的观点看问题

198.“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199.中共十七大报告既充分肯定了十六大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为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这是用()

A.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看问题

200.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A.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作用

B.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依存

C.原因和结果的相互融合

D.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区别

201.我国古代有人提出“白马非马”、“杀盗非杀人”,这些说法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202.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203.“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

20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05.唐代诗人杜牧诗中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A.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B.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

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D.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06.“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段话表明()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20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08.对于同一棵古树,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虑的是它的木质和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审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的

209.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210.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2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21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21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会导致()

A.二元论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形而上学

2.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B.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C.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

D.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标准

3.刘禹锡指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刘禹锡这段话所阐明的是()

A.天与人交相胜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天人相分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

C.世界万物都以一定的物质存在为其基础

D.天下万物都具有各种具体的规定性

4.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不同形态的重要依据。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形态有()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它的缺陷在于()

A.它企图以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现象

B.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C.只从客体方面去直观世界,抹杀人及意识的能动性

D.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

6.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由此可见,形而上学的特征表现为()

A.孤立的

B.静止的

C.片面的

D.客观的

7.现代科学正在研究“暗物质”(宇宙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发现,银河系里有一个圆球形的星系群,那里有四分之三的物质是我们看不到的,这便是暗物质。)和“反物质”(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和结构。一切反粒子及其集合的总称。按照量子场论,反粒子和正粒子都是同一场的激发,它们之间以确定的方式相联系)。“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发现()

A.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已经过时

B.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C.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

D.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作出了自然科学的证明

8.“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这表明()

A.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B.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C.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9.“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这一观点表明()A.现实的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B.意识和思维归根结底来源于物质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D.意识和思维即物质本身

10.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依赖于物质

C.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D.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1.“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A.语言是意识的工具

B.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C.语言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D.语言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12.柳宗元在《非国语》中指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为我设?”下列选项对这段话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运动的主体是物质和精神

B.我是万物运动变化的绝对主宰

C.物质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

D.宇宙万物的变化都是物质自然而然的运动

13.在管理学中,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是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的一种效率较高的组织形式。但随着企业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这种模式也会遭到极大挑战。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就曾对这种变化发出感叹:“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运动是绝对的

B.静止是不存在的

C.运动是无条件的

D.静止是相对的

14.克拉底鲁强调:“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两种观点都()

A.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定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C.是诡辩论的观点

D.是辩证法的观点

15.英国的马赫主义者毕尔生认为:“我们不能断定空间和时间是真实存在的;它们不是存在于物中,而是存在于我们感知物的方式中。”这一观点()

A.否定了时间、空间与物质的内在统一性

B.正确阐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关系

C.否定了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D.强调了时间、空间是意识的产物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五章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导致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 B.资本家的联合 ( ) C.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 ( ) D.资本家对生产技术的改进 ( ) 2.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A.实现了自我否定 ( ) B.发生了根本变化 ( ) C.仍无任何变化 ( ) D.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3.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 A.社会化大生产超出国界 ( ) B.商品输出替代资本输出 ( ) C.垄断(√) D.资本输出替代商品输出 ( ) 4.金融资本是:() A.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 B.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 C.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 D.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在垄断的基础上溶合的而成的资本(√) 5.垄断利润是通过:() A.操纵市场获得的(√) B.改进技术获得的 ( ) C.扩大投资获得的 ( ) D.增加贷款获得的 ( )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 A.消灭私人垄断资本 ( ) B.实行计划经济,消灭危机 ( ) C.消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 D.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 A.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 ) B.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C.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 ) D.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 ) 8.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A.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 ) B.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 ( ) C.从根本上适应了生产的社会化 ( ) D.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 9.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根本目的是 A 获得高额利润(√) B 帮助落后国家() C 替代商品输出() D 达到政治目的() 1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 A 利益共同体() B 有共同利益,也有矛盾斗争(√) C 有共同的政治利益,同时也有经济矛盾() D 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政治矛盾() 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 A 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B 联合国机构() C 多边贸易机构() D 商业流通联合体() 12.当前世界贫富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是 A 地区局部战争() B 自然资源不均衡() C 国际经济旧秩序(√) D 国际经济新秩序() 13.垄断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A 内容() B 作用() C 后果() D 表现形式(√) 二.多选题 1.垄断没有消除竞争是因为:() A.竞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 ( ) B.竞争是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

马原习题

第一章 一、判断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凡是哲学都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凡是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一切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都认为世界是精神的。 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是“观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康德的先验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唯心主义是一元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必须坚持,已过时的个别理论要修改。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哲学的物质范畴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一因多果。 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 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本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人的大脑是自我感觉的产物。 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和宇宙万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作为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此亦彼也,彼亦此也。”这种说法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绝对精神”。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旧唯物主义理解的物质统一性是统一于“绝对精神”。

马原题库第五章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8、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A )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2、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 D )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达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23、经济全球化带给发达国家的好处很多,但不包括( C ) A、从世界各地获取大量的利润 B、降低其生产成本 C、扩大了贸易逆差 D、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 2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29、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B )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BD) A、国营企业 B、国私合营企业 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 D、国家调节经济 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的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AD) 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与尖锐 C、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8、垄断价格是(ABD) 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 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9、垄断利润是(ABD) 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 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马原习题(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 A.方法论 B.认识论 C.自然观 D.世界观 3.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4.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 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有“高尚的理想”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5. 哲学的党性是指( ) A.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D.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6.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B.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联系 C.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变化、发展 D.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矛盾 7.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8. 否认世界同一性的哲学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二元论 9. 在世界的统一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 A.世界是否统一 B.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C.世界是否可知 D.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还是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0. “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11.“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12.“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13.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14.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5.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A.社会范畴 B.自然范畴 C.意识范畴 D.物质范畴 16.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答:(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

马原,第五章 习题及答案 (1)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 A.18世纪末期 B .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最直接后果是()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3.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 A.加剧矛盾 B.形成积累 C.导致竞争 D.产生垄断 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联合制 B.参与制 C.股份制 D.价格制 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金融资本 B.工业资本 C.商业资本 D.借贷资本 6.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A.合作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7.垄断利润是() A.超额利润 B.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平均利润 D.企业利润加利息

8.垄断价格是() A.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B.生产成本加超额利润 C.生产成本加垄断利润 D.生产成本加利润 9.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市场价格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是( ) A.国有垄断资本 B.私人垄断资本 C.国私共有垄断资本 D.股份资本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A.国有企业的存在 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 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B.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 ) A.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 C.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物 D.资产阶级国家管理经济的产物 18.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国际辛迪加 D.国际托拉斯 19.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最新马原第五章试题与答案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2.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C)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3.金融资本是由(C)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4.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D)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B)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C.公私合营经济 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 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B) 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8.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是(C) A.新科技革命 B.生产国际化 C.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D.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9.下列不属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选项是(D)

A.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制 B.区域经济集团日益发展 C.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0.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11.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B) A.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二、多项选择题 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ABC)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是(ABCD) A.市场问题日益严重,要求利用国家力量来扩大

马原,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来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马原习题整理

单选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在于() A.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 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 D.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 2. “科学证明:不可再分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是哪种唯物主义的观点? A.庸俗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3. 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是() A.庸俗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 “离开了心中观念的前后相承,时间是不能存在的”,这一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 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D、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5.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 A.教师在上课 B.警察在街上巡逻 C.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 D.农民在田里插秧 6. 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7.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8. 在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 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9. “8”就是“发”,“4”就是“死”,这种说法违背了联系的()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10. 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与“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 A.客观性 B.相对性 C.价值性 D.具体性 1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2.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3.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或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该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这段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思想变革是政治变革的先导 C、哲学是时代的精华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变革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五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五章试题清单( 含答案) 一. 单选题 1. 导致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根本原因是:() A. 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 √) B. 资本家的联合( ) C. 资本主义国家的计划( ) D. 资本家对生产技术的改进( ) 2. 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A. 实现了自我否定( ) B. 发生了根本变化( ) C. 仍无任何变化( ) D. 有局部调整,但没有改变本质( √) 3.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 A. 社会化大生产超出国界( ) B. 商品输出替代资本输出( ) C. 垄断( √) D. 资本输出替代商品输出( ) 4. 金融资本是:() A. 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B. 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C. 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溶合而成的资本( ) D. 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在垄断的基础上溶合的而成的资本( √) 5. 垄断利润是通过:() A. 操纵市场获得的( √) B. 改进技术获得的( ) C. 扩大投资获得的( ) D. 增加贷款获得的( ) 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够:() A. 消灭私人垄断资本( ) B. 实行计划经济,消灭危机( ) C. 消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D. 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 √) 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 A. 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 B. 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

C.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 D. 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 8.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A. 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 B. 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 ) C. 从根本上适应了生产的社会化( ) D. 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作用的结果( √) 9.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根本目的是 A 获得高额利润(√) B 帮助落后国家() C 替代商品输出() D 达到政治目的() 1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 A 利益共同体() B 有共同利益,也有矛盾斗争(√) C 有共同的政治利益,同时也有经济矛盾() D 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政治矛盾() 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 A 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 B 联合国机构() C 多边贸易机构() D 商业流通联合体() 12.当前世界贫富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是 A 地区局部战争() B 自然资源不均衡() C 国际经济旧秩序(√) D 国际经济新秩序() 13.垄断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A 内容() B 作用() C 后果() D 表现形式(√) 二. 多选题 1.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是因为:() A. 竞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 ) B. 竞争是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 √)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

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一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一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哲学是:() A.一切科学之科学( ) B.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特定时代人们的世界观( ) 2.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 A.矛盾现象与和谐现象( ) B.运动现象与静止现象( ) C.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D.进步现象与倒退现象( ) 3.哲学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 )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D.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问题( ) 4.从哲学上看,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 A.建设活动和破坏活动( ) B.自由活动和不自由活动( ) C.生存活动和发展活动( )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存在性( ) B.结构性( ) C.运动( ) D.客观实在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 B.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它可以被感知( ) D.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 7.哲学物质概念与关于具体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继承和汲取了:() A.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B.以往唯心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 C.以往辩证法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 D.以往可知论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 ) 9.我们认识和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前提是:() A.对哲学的正确理解( ) B.对物质的正确理解(√) C.对意识的正确理解( ) D.对宇宙的正确理解( ) 10.“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应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 B.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 D.把意识与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 11.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 ) B.动物心理的形成( ) C.语言的产生( ) D.劳动(√) 1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 B.各种实物的总和( ) 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 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13.实践是( )既区分又统一的基础 A.运动和静止( ) B.时间和空间( ) C.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14.《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时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

马原网课章测试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B)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 2.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就在于马克思确立了(D) A.阶级斗争理论 B.剩余价值论 C.辩证法 D.科学的实践观 3.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这是因为他们(B) A.具有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B.自觉不自觉地在科学研究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 C.完全依靠个人的天才条件 D.摆脱了哲学的指导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C)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C.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5.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是(A)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克思 D.威廉?配第 6.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D) A.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马克思主义(ACD) A.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B.对于不断发展着的今天已经难以适应了 C.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产物,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

D.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8.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因为其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并发现了(CD) A.劳动价值论 B.科学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历史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AD) A.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B.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C.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东西 D.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哪些是(ABCD) A.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D.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马原试题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第一章一、判断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 凡是哲学都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对 凡是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对 一切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都认为世界是精神的。错 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是“观念”的产物。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康德的先验论。错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错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错 唯心主义是一元论。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必须坚持,已过时的个别理论要修改。对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对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错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错 “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错 “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对 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对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对 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错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对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对 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一因多果。错 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对 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对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对 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对 意识的本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错 人的大脑是自我感觉的产物。错 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和宇宙万物。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对 作为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对 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唯心主义。对 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对 “此亦彼也,彼亦此也。”这种说法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错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对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错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对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错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绝对精神”。对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对 旧唯物主义理解的物质统一性是统一于“绝对精神”。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