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学生自杀事件频发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因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失恋等原因,近些年大学生中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因不起眼的小事杀人伤人,青少年犯罪、校园暴力常见于报端。针对这些发生在青春年华人生起步时的恶性事件,全国人大代表苏文金呼吁:必须尽快给孩子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引导孩子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种种原因表明,大学生轻生与各种心理压力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心病终须心药解,学校、家庭乃至于社会都要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多给大学生一些“心理关照”。这是根治大学生轻生“流行病”的良方。目前一些高校已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但由于待遇不公,缺乏激励机制,从业队伍不稳定,工作做得不到位,尤其是在“危机干预”上难以应急和奏效。

华南农大两周内连续发生四起跳楼事件,再次警示: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危机干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在体制上保障大学生“心理关照”制度化、经常化,家长也不可忽视对孩子们的“心理关照”,全社会要多途径、全方位地帮助他们矫正各种不健康的心理,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面向社会、对待人生。

[深度综述 ]从大学生自杀现象谈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观方面的教育。生命观指人们对生命所持的价值观念,它代表着人们对生命看法的历史变迁。为避免自杀而展开的生命教育,首先应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

第一,生命至上。生命对于人是最首要的,离开生命这个载体,人生的各种需求都无法满足。生命对于人而言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人包括自己都没有权利剥夺自己的生命。

第二,生命价值。生命价值论是指以人具有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来衡量生命意义的一种观点。生命的神圣性足以说明生命的内在价值,即生命能满足人最基本的欲求——求生欲,并为人的更高级的需求奠定基础。生命的外在价值取决于个人的不懈努力,而非上帝的恩赐。

第三,自我认知。“自我”包括“生理自我”和“社会自我”。前者指人们对生命体本身,包括生理结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情绪的认识;后者指人们对作为社会人的自我周围人际关系的认识。只有形成科学的“自我认知”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面临的境遇,并做出理性的选择。

第四,死亡观。对于生命的启示,就在于它使生命成为有限的存在,并随时可能降临。死亡是人的存在的最固有的可能性,是不可超越的,它意味着活着的实存的最后可能性。

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几点,对于轻易拥有的生命不知道珍惜。一旦遇到难以化解的问题时,就随意终结自己的生命,殊不知给家人和朋友带来多大的伤痛。

[资讯专递 ]把自杀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美国的心理学家施耐德曼研究发现,自杀有六个维度:

1、境遇。坏的境遇常常是自杀者常见的刺激,他们往往不能忍受挫折,导致自杀。因此,当你或者身边的人受到很大挫折或刺激之后,不要任由不顺的境遇所带来的坏情绪始终缠绕着自己。

2、意动。很多自杀者内心十分脆弱,一旦遇到坏的境遇,意识里最先想到的解决方式就是自杀。因此,平时性格比较脆弱容易伤感的人,要特别注意,随时调整好心态,尽量保持好情绪。

3、情感。自杀的人很容易感到绝望和无助。感到极度悲观和无助时,要及时转移坏心情。

4、认知。有自杀倾向的人对于一切事物的认知方式,都是非常绝望和极端的,没有如阿Q精神般的弹性思考。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往好的方面想,不要钻牛角尖。

5、人际关系。自杀者的人际关系一般都不好。可能他们自身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但是却失去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导致人际关系非常糟糕。因此,碰到人际关系上的困惑,不要在第一时间就责怪别人,反思一下自己有什么不足之处,重新处理自己的人际圈子。

6、连续性。有些人可能一直是以自杀来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因此自杀者很有可能是有“前科”的。如果自己或者朋友以前曾尝试过自杀,那就要特别留意在逆境中的心情和举动,杜绝“只有自杀才能解决问题”的心理暗示。

[心理分析 ]影响大学生自杀的三大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杀是各种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文化等的综合影响下的产物。

一、目标过高是当代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大学生的目标常常是根据社会评价标准和家庭的期望来选择或认定的,目标本身的不合理和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挫折极大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与情绪,使他们产生挫折感和失望心理。这种失望导致的绝望感和无助感与自杀意图的联系相当密切。此外,有的大学生由于人格反常或神经敏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常有缺陷,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关系紧张而充满矛盾。

二、神经系统脆弱是导致自杀的一个内在因素。自杀者在自杀的某个阶段一般会有神经衰弱的迹象,具有这种气质的个人性格较为抑郁,他不能正确评价周围的人和事与他的关系。具有神经性气质的人,他的神经系统极端敏感,他的思想和感情总是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最轻微的感受也会在他身上引起异常的反应,所以他的心理结构不断发生剧烈的变化。当他无力承受这种变化时,他很可能求助于自杀来寻求解脱。

三、消极哲学及文化的影响是导致自杀的外部因素。大学是求知的重要阶段和场所,大学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书籍。消极的哲学、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构成不良影响,而当这种思想深及他们的思想深处,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会诱使某些大学生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心理分析 ]

直面青少年生死观教育:缘何有颗玻璃心

社会对生死观教育的呼声日趋高涨,生死观教育也成了摆在家长、老师面前的一道题。

迷信与网络游戏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认为“人是可以死而复生的”,显然是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蛊惑,“既然人死并无大碍,过段时间后还可以重生一次,那就没有所谓的‘终结’了”。此外,时下的网络游戏、武侠小说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有不少人会觉得人是刀枪不入的,而生命是可以重复的,导致他们对生命的不珍惜。

心理脆弱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中普遍存在着心理比较脆弱的情况。意志力薄弱,经受不起挫折,一点点小事无法解决就起轻生的念头,这是一种情绪化的表现,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业压力过大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学习压力比较大的现状,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重压之下,孩子们往往会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此外,在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阶段,如今呈现这样一种趋势,孩子们的生理发育期提前了,但是心理发育期却相应滞后,在这两者之间所出现的差距,使得许多孩子无法适应。

抗挫折能力差受家庭的功能缺损、结构缺损等周围生活环境的客观因素影响,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比较强,从而抗挫折能力大大减弱,对生命产生漠视。

[心理保健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志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对生活充满热爱,觉得生活充满乐趣。这种对生活的热情,不仅表现为积极工作、勤奋学习,还表现在注重体形的健美与面容的修饰;标志之二是情绪的稳定,即不管面对怎样的逆境,都能保持愉快的心境、充沛的精力和奋发向上的朝气;标志之三是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偏远山区,无论是坐在办公室中处理公务,还是在室外劳作,都能迅速按环境的变化调整生活的节奏,使身体迅速适应新的环境需要。

[心理保健 ]学生自杀预防干预全攻略

近来频频传出的大学生自杀新闻,却让大学生的生命问题再次引人关注。一份对全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

认识自杀“前兆”如果出现感觉很孤独,持续两、三个星期不开心,以前很感兴趣的事情也不想做了,经常哭泣,做什么事情都觉得没劲等症状,你就要开始注意了,及时去医院检查,如果发现有抑郁症状的话,要及时用药,找专业医生进行心理治疗,这是预防自杀重要的一环。

学会倾诉“苦恼” 长时间感到苦恼的时候,最好找好朋友倾诉。有些大学生习惯以成功者姿态出现在朋友面前,碰到难题却碍于面子不愿倾诉,怕给人造成无能的印象。其实,觉得最难受的时候,倾诉是最好的减压方法。孤独的时候,尽量不要一个人呆着,以免更加孤独,找一个专业的心理医生,建立比较长期的联系,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及时就医,为自己建立一个心理支柱。

采取“急救”方式如果有了强烈的自杀念头,可以写下自己有价值的方面,以及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告诉自己:其实我还有很多可取之处,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值得眷恋的人和事情。然后写下自己对生命绝望的深层原因,然后着手去解决,必要的时候请求别人的帮助。

[家长备忘 ]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受欺负的经历有研究表明,受同学欺侮的经历与自杀意念相关。尽管自杀意念并不一定导致自杀的行动,但研究发现自杀的想法是自杀行动最为敏感的预测因素。

欧洲学者认为,受同学欺侮与自杀意念相关,可能是由于受欺侮导致情绪调节能力差,不易排解不良情绪,容易产生抑郁,继而这种抑郁情绪可能导致自杀想法甚至自杀行动。女生的自杀意念往往高于男生,有自杀意念的男生受暴力伤害和受威胁因子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的男生;有自杀意念的女生受威胁和受语言伤害因子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的女生。受暴力伤害和受威胁与男生的自杀意念相关,而受语言伤害与女生的自杀意念相关。

此外,无论男女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家庭关系不良和应对生活事件被动性等,都与自杀意念相关。消极的自我评价和应对生活事件被动性与自杀意念相关,提示可能存在某种恶性循环,即自我评价低,生活中被动的中学生欠缺对自己的信心和积极评价,在遇到困难和危机时往往束手无策,从而引发失望无助感,容易产生自杀的相法;自杀的想法也可能加重消极的自我评价,干扰积极应对生活事件态度和能力的发展。家庭关系不良反映了中学生与家长以及家长之间存在难于解决的矛盾,也可能直接诱发自杀的想法,这种矛盾也可能通过妨碍中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使其在遇到生活负性事件(例如受同学欺侮)时,产生自杀的想法。

[家长备忘 ]中学生自杀意念与父母教养方式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容易发生自杀等各种极端的行为问题。自杀意念作为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经过研究分析,女性、父母离异、再婚、家庭

成员有自杀或暴力事件等都是中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单亲家庭自杀意念检出率高于一般家庭。可以认为来自单亲家庭的中学生因为自己的家庭背景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自杀意念等心理问题,应特别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有自杀意念的中学生较少地体验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但较多地体验到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干涉、过保护等不良教养方式。其他同类研究也显示,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神经症及其他心理问题有关。对不同性别中学生来讲,母亲教养方式对被试影响较大,其中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作为保护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而对男孩来讲母亲过干涉、过保护,对于女孩来讲父亲过干涉,即异性家长的过干涉都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预防青春期中学生的自杀意念,家长责无旁贷,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孩子温暖和理解。虽然母亲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有更加特殊的影响,但双亲在教育子女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责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单家家庭,由于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的特殊,更容易发生自杀意念等心理问题,教育工作者和临床医生要积极关注并及早干预,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