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女史箴》——(西晋)张华

《女史箴》——(西晋)张华

《女史箴》——(西晋)张华

《女史箴》——(西晋)张华

茫茫造化,二仪既分。散气流形,既陶既甄。在帝庖羲,肇经天人。爰始夫妇,以及君臣。家道以正,王猷有伦。

妇德尚柔,含章贞吉。婉嫕淑慎,正位居室。施衿结褵,虔恭中馈。肃慎尔仪,式瞻清懿。樊姬感庄,不食鲜禽。卫女矫桓,耳忘和音。志厉义高,而二主易心。玄熊攀槛,冯媛趍进。夫岂无畏?知死不吝!班妾有辞,割驩同辇。夫岂不怀?防微虑远!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日中则昃,月满则微。崇犹尘积,替若骇机。

人咸知饰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则同衾以疑。夫出言如微,而荣辱由兹。勿谓幽昧,灵监无象。勿谓玄漠,神听无响。无矜尔荣,天道恶盈。无恃尔贵,隆隆者坠。鉴於小星,戒彼攸遂。比心螽斯,则繁尔类。

驩不可以黩,宠不可以专。专实生慢,爱极则迁。致盈必损,理有固然。美者自美,翩以取尤。冶容求好,君子所雠。结恩而绝,职此之由。

故曰:翼翼矜矜,福所以兴。靖恭自思,荣显所期。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 一、填空题。 1、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2、《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北宋处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4、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悲)也”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6、柳永,北宋婉约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选择题。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唐P185 2、通俗诗派,又称“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织妇词》、《田家词》)、白居易(组诗《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诗歌多用写实手法,多用“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和浅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王建(《田家行》)、李坤等。唐P277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4、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一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河北玉田城关中学刘雅芹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

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 2.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板书) 1.统一过程:(板书) 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客观原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面,由于统治阶段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地激化。 2.社会矛盾:(板书) ①八王之乱(板书) 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昏庸腐朽。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设计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别从政治、经济两方面介绍江南的发展。东晋、南朝的统治,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必要条件。学习这三部分,首先要了解三国以来南北政权更替的历史。北方地区自西晋灭亡之后,相继建立起许多割据政权,这种政治局面一方面造成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衰落,另一方面使大批北方人民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南方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战乱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大都注重发展农业,积极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了江南农业“火耕水耨”的原始状况,转而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这样,江南很快形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同时手工业、商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学习目标】 1、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2、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3、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教学重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影响 【教学难点】 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幅江南美景的图片和,播放视频《江南美景》。 教师:同学们,江南地区山美、水美、人更美。不仅如此,如今的江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那江南地区是怎样得到开发的? 经济重心何时南移的?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明 确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即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 二、合作探究: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问题:司马睿在东晋时期,出现“王与马,共天下”政治局面,你能说说这是什么回事吗?这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在东晋初年,王导主政在内,王敦领兵在外,权倾朝野,故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你们听过“闻鸡起舞”的故事吗?故事主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如此勤奋练舞? 展示:教材83页的相关史事,请学生阅读和回答问题。 西晋末年,祖逖要求司马睿出兵北伐,司马睿是否支持祖逖的提议?得不到东晋统治者的大力支持,祖逖北伐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东晋初年,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祖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 一、创作概况: 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得局面。 2、具体: (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 (2)宗宋派:厉鹗——浙派得盟主;翁方纲——肌理说 (3)袁枚——性灵说 “乾隆三大家”得赵翼、蒋士铨——持论与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 (4)自成一格得郑燮、黄景仁 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 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得大家 2、“格调”说: (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与”得诗教传统,用唐诗得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与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 (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得好诗,但大量得诗作则就是平庸无奇 (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得台阁体。著有《沈归愚集》 《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就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就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 1、厉鹗:(1692-1752) (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得大家,也就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 (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得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得“义理”与结构辞章方面得“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与文理统一。 就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得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得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 (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 (二) “性灵”说: 1、内容: (1)诗歌要表现诗人得真性情——诗由情生,性情就是诗歌得本源与灵魂。 (2)诗歌要表现诗人得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必须袒露自己得本来面目。 (3)诗人得真性情还要以高度得诗才表现出来,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2、评价:继承与发展了明代公安派得文学主张,反映了艺术得创新要求与思想上追求自由得反封建倾向,对于解放受神韵、格调、肌理诸家诗说束缚得清诗,促进其发展,起了积极得作用;但一味强调性灵而不强调产生与决定性灵得社会生活,也有一定得片面性。 3、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得创新,并且显示出向近代文学演进得历史征兆 (1)内容特征:题材相当广泛,举凡咏物怀古、反映现实、描绘山川自然与表现个人志趣,皆能直抒性情,富有新得气息。 (2)艺术特征:大都任性而发,浑成灵动,流转自如,清新隽永。但有时写诗不假思索,在空灵新巧中有点浅薄甚至浮滑 写景诗——能表现出诗人刹那间得感受,笔调轻快,意境明晰,颇有飘逸玲珑之妙 咏史诗——能在旧题中翻出新意,设想别致,识见不凡,做到了浅近与精警得与谐统一。 (3)代表作品 有《马嵬》、《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湖上杂诗》等。 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等。 《马嵬》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就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就是 :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 ,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就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您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与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 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 ,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就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就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与 ,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与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就是与。现在流传下来的就是 ,这就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就是《毛诗正义》与《诗集传》。《毛诗正义》就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就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就是与。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与、、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就是“” ,“” ,“”。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与 5篇。 四.简答 1、《诗经》就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与作者情况如何? 2、您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不?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就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就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

东晋南北朝前期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 东晋及南北朝前期是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时期。 魏晋时期按官位高低形成的门阀制度,东晋以后逐渐转化成按血统高贵与否区别的门阀制度,出现了“膏腴之族”、“华族”、“高门”、“次门”、“役门”等长时期内一般不因官位有无、高低而发生变动的社会等级。北魏孝文帝也进一步接受这种门阀制度,广泛推行。 确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点 确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点有三: 一、人品的评定由西晋“二品系资”,犹重德、才,进一步演化成完全以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下为标准,德、才已不在考虑之列。即所谓“凡厥衣冠(冠族华胄),奠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宋书·恩幸传序》)。因而后来便出现了“门地二品”之用语①。官职的清浊,升迁之迟速,是否达到五品以上清官高位,全都与门阀或门地是二品还是卑庶相适应。《晋书·王述传》:出身第一流高门太原王氏,“人或谓之痴,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官品七品清官)”。王导是东晋开国元勋,他不依德、才,而依门第辟人,自开一代风气。《南史·谢方明传》:出身第一流高门陈郡谢氏,东晋末刘穆评他与另一著名高门济阳蔡廓曰:“谢方明可谓名家驹,及蔡廓,直置并台鼎人,无论复有才用”。就是说单凭门阀,两人今后就有资格当三公(官品一品),何况还有才干。总之,这个时期一般不再是官品决定人品和门第高下,而是门品决定官品。至南北朝,高级士族特权更加制度化。南朝前期有“甲族(高级士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低级士族)以过立试吏”之格,见《梁书·武帝纪上》。第一流高门依惯例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北朝前期魏孝文帝“制定姓族”,全盘接受并推行魏晋以来门阀制度,任用官吏,“专崇门品”,形成“以贵承贵,以贱袭贱”②。 二、户籍上的士庶界限,一般说不再是以九品官品之有无,而是由血缘关系区别的门阀高低来划分。《宋书·宗越传》:“本为南阳次门(即低级士族,不服徭役)”。东晋未地方长官赵伦之发觉户籍混乱,乃命长史范觊之加以整顿。范“条次氏族,辨其高卑”,宗越被改定为“役门”,需服徭役。后来宗越以军功升为“扬武将军(官品四品),领台队”,“启太祖(宋文帝)求复次门”,许之。可见,“次门”、“役门”是按“氏族”血统“高卑”决定的;而且一般并不因家族中是否有人出仕及官位高低而变化。否则,如果仍像西晋那样,依官位区分士庶,则宗越已有四品扬武将军军号,自可依军功升迁,荫亲属、荫客,何必请求皇帝批准改回“次门”,按特殊情况处理呢?请求皇帝特批本身,就表明按制度“役门”无法改变。这也就是说,自东晋以后,按制度庶人凭才干虽能取得官位,却无法升为士人,家族在户籍上仍为“役门”。 三、在社会风气上,士庶界限森严,即所谓“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①《宋书·范泰传》。又《晋书·桓玄传》:“二品子弟”,亦门地二品。②《魏书·韩显宗传》。 士族如与比庶人地位还低的工商杂户通婚,刘宋时曾规定“皆补将吏”①,即降为比“役门”还贱的兵户、吏家;北魏则规定“犯者加罪”,并“著之律令,永为定准”②。士族如与庶人通婚,虽打击没有这么重,也会成为门阀之玷。南齐士族王源与寒族满氏联姻,竟遭到御史中丞沈约弹劾,请求免王源“所居官,禁锢终身”。③《魏书·公孙表传》:表孙邃、叡乃堂兄弟,只因叡母出自高门渤海封氏,本人又为第一流高门清河崔氏之婿,而邃母出自雁门李氏,“地望县(悬)隔”,二人声望便大不相同。以至善人伦的祖季真“每云:士大夫当须好婚亲,二公孙同堂兄弟耳,吉凶会集,便有士庶之异”。所谓“当须好婚亲”,更重要的倒不在吉凶会集时人们礼遇高低,而在它涉及仕进升迁的迟速,官品的上下。《魏书·韩显宗传》:称“朝廷每选举人士,则校其一婚一宦,以为升降”。“宦”指官之清浊,“婚”就是看是否有“好婚亲”。这和《晋书·杨佺期传》“时人以其晚过江,婚宦失类,每排抑之”的记载,时间虽相差约一百年,精神可说完全一样。此外,《南史·玉球传》:出身第一流高门琅邪王氏,任吏部尚书。“时中书舍人徐爰有宠于上(宋文帝),上尝命球..与之相知。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同步检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选择题 1.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封建王朝,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朝②西晋③东晋④北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四个封建王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朝②隋朝③西晋④元朝 A.②①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 3.某位同学为更好地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特绘制了下面的年代尺,图中①—⑤分别应该填写的是 A.魏、蜀、吴、西晋、东晋B.魏、蜀、吴、东晋、西晋 C.吴、蜀、魏、西晋、东晋D.蜀、魏、吴、东晋、西晋 4.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弋文化博物馆”之称。下列关于山西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发生在今天的西晋城高平市 B.魏晋时期內迁到山西的少数民族主要有鲜卑、匈奴、氐族 C.山西在元朝时归属中书省管辖 D.发生在山西地区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秦汉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6.西晋“八王之乱”的影响主要有 ①导致西晋走向衰落②形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③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内迁④人们生产生活遭到破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下表显示了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七国之乱”的爆发B.“八王之乱”的兴起 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 8.中国历史在朝代更迭中不断前进,下列朝代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秦汉时期②夏商西周时期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④春秋战国时期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 9.时代特征是某一历史阶段所独有的基本特点。与“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相适应的是 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战期C.秦汉时期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0.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阶级矛盾的尖锐B.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和斗争 C.民族矛盾的激化D.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 11.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 A.八王之乱B.七国之乱C.牧野之战D.国人暴动 12.下列诗句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是 A.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3.晋江名字的由来:晋人南迁,依江而居。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A.秦朝B.西周C.西晋D.元朝 14.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是以下哪两个封建王朝的共同点 A.秦朝、汉朝B.秦朝、西晋C.汉朝、西晋D.西晋、北魏 15.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内部的腐朽与斗争B.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 C.民族矛盾激化D.阶级矛盾尖锐 二、非选择题

【优选】2016新人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练习 一、选择题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的() A.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2.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统治者施行仁政 C.水利设施齐全 D.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3.《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C.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 4.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 A.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 B.江南的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织造麻布 C.造船技术较高,造船业发达 D.建康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5.下列政权中不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A.东周 B.东晋 C.东汉 D.北魏 6.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三国、南朝 C.三国、两晋、南朝 D.春秋、战国、魏晋 7.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因为它曾做过六个朝代的都城,下列以它为都城的六个朝代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三国中的吴②宋③齐④梁⑤陈⑥东晋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⑥①②③④⑤ 8.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懿和司马昭 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 D.司马炎和司马昭 9.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东晋和北魏 B.东晋和前秦 C.西晋和前秦 D.西晋和北魏 10.南朝开始的标志是() A.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 B.229年,孙权建业称帝 C.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D.420年,刘裕建宋 11.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1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用绿肥③牛耕和粪肥的推广④小麦的 种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4.“(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晋南朝 D.宋朝 15.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②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③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④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⑤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二、填空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就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与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就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与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就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就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就是在诸宫调与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她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与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就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与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就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就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她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就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就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与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3课西晋和东晋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河北玉田城关中学刘雅芹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 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 2.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3.讲授新课(板书)第23课西晋和东晋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板书) 1.统一过程:(板书) 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280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统一是在280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客观原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面,由于统治阶段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地激化。 2.社会矛盾:(板书) ①八王之乱(板书) 根本原因:西晋统治者昏庸腐朽。 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混战。 危害:混战长达16年,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遭到破坏,西晋衰落。 ②内迁各族(板书) 内迁各族,东汉、魏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称他们为“五胡”。 让学生看142页《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图,找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以加深印象,但不要记忆此图。 这些内迁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生产发展做出了贡献。 而西晋政权却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为奴婢。 八王之战使西晋衰落,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剥削压迫,又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3.西晋结束:316年被刘聪所灭。(板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版)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无答案)

利津县初中历史七上第十八课导学案 课题第四单元第18课东晋南朝 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型新 授 时间月日(星期) 成果目标1.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 2.通过了解东晋、南朝外部环境和统治政策的变化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3.通过阅读、理解、归纳史料,逐步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4.通过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等,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表现。 要素问题与活动规则与评价 情景导引请齐读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 江南? 思考:江南好在何处? 活动自评: 在诵读中,学生感受江南 之美,为探求江南地区开 发塑造氛围。 思维对话问题一:回顾三国—西晋的演变,了解西晋灭亡到东晋建立的更替 活动一:观看课件演示三国两晋的更替,通过“王与马,共天下” 的历史现象,思考东晋统治表现出的特点? 问题二:了解东晋演变过程中重大事件、影响 活动二:通过课件展示,把握节点:士族政治、祖逖北伐、淝水之 战、东晋灭亡。 问题三:南朝是个什么样的历史时期? 活动三: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宋齐梁陈前后更替,均定都在建康,史 称南朝。 问题四:阅读材料,指出两个时期的江南有何不同?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 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活动四: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 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活动一:阅读教材和史料, 明确司马皇族在政军方面 依靠王导家族的特点。能 根据教材准确解释+2分。 活动二:结合教材第82-83 页,能联系淝水之战使东 晋消除军事威胁,稳定政 局。明晰东晋建立灭亡的 准确时间+2分 活动三: 知道宋齐梁陈的更替,都 城均在建康,合称南朝+1 分。 活动四:能准确描述两个 时期江南的不同?从劳动 力、生产方式、农业手工 业的发展表现、贫富程度 等角度,加以合理解释+2 分 活动五:从北人南迁、自 然环境、统治政策、社会 局势、耕作技术等角度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元杂剧作品,取材于唐传奇的是( ) A.《赵氏孤儿》 B.《张生煮海》 C.《墙头马上》 D.《柳毅传书》 2.《陈州粜米》是( ) A.历史剧 B.爱情剧 C.公案剧 D.家庭伦理剧 3.元代“四大传奇”的共同创作倾向是( ) A.针砭时事,揭露现实的黑暗 B.颂扬男女之情的浪漫美好 C.展示人生的变幻无常 D.宣扬道德教化 4.关汉卿的性格和为人特点是( ) A.理想高远,希冀隐逸 B.风流倜傥,桀骜不驯 C.勇猛刚强,杀富济贫 D.修身养性,洁身自好 5.现存的寺公大师创作的《醉义歌》在辽诗中是( ) A.最长的诗 B.最短的诗 C.最早的诗 D.最晚的诗 6.《张协状元》对后来传奇作品的开创性贡献是( ) A.创造戏剧中诗的意境 B.创制以生、旦为主而各领一条线索的剧情结构 C.追求词藻华美 D.采用民歌的朴素风格,并含有滑稽表演的片断 7.明初高启的诗歌风格是( ) A.清新 B.沉郁 C.典雅 D.豪放 8.明代“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是( ) A.文道合一 B.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C.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D.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9.宋濂散文成就最高的是( ) A.写景散文 B.传纪文 C.序文 D.寓言 10.关于《西游记》的主旨,鲁迅提出的说法是( ) A.玩世主义说 B.游戏说 C.诛奸尚贤说 D.滑稽说 11.明代长篇小说《木寿杌闲评》是( ) A.历史演义 B.英雄传奇 C.神魔小说 D.世情小说 12.吴江派戏剧理论的核心是( ) A.注重合律侬腔 B.推崇语言本色 C.强调场上之曲 D.注重文采才情 13.沈德潜的诗歌创作主张是( ) A.师法汉魏 B.师法唐诗 C.师法宋诗 D.兼学唐宋 14.陈维崧的词风是( ) A.师法柳永,以赋为词 B.师法周邦彦,典雅精工 C.师法姜夔、张炎,清空婉约 D.师法苏轼、辛弃疾,豪放苍凉 15.下列文学主张中,与晚明公安派思想相近的是( ) A.性灵说 B.神韵说 C.格调说 D.肌理说 16.《荡寇志》的题材类型是( ) A.历史演义小说 B.公案小说 C.讽刺小说 D.英雄传奇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历史--西晋和东晋

历史--西晋和东晋 第课西晋和东晋河北玉田城关中学刘雅芹(一)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西晋短期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 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①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和联系。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①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②通过对淝水之战双方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 教学难点:内迁的各族。 (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我国三国鼎立时期有哪三个国家?各在什么时间建立?都城在哪儿?开国皇帝是谁?②在魏蜀吴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为什么?.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指出:由于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因此日益强大,这就为三国历史的最终结束棗西晋统一中国创造了条件。

.讲授新课(板书)第课西晋和东晋学生阅读课前提示。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年)(板书).统一过程:(板书)是分三步完成,可按图示讲解。 (见板书设计)。 曹丕建魏,得到多谋略善权变的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趁诸葛亮死,蜀帝刘禅无能,朝政混乱之机派兵灭蜀。 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懿的孙子)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 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晋武帝经过周密的准备,派兵灭吴,年吴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便告结束。 向学生强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年,统一是在年。 让学生看《西晋的疆域》图。 那么西晋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呢?可引导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司马氏控制的魏国实力日益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客观原因: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 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的局

西晋和东晋1

第23课西晋和东晋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西晋的短期统一;内迁的各族和西晋的灭亡,十六国和东晋的建立;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的进一步交往,促使少数民族迅速发展,共同进步。 ②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人心的向背是淝水之战中东晋胜利和前秦失败的原因。战后,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①指导学生分析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提高辩证地看问题和归纳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淝水之战”,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淝水之战。难点: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东晋胜利原因的分析。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怎样? 2.导入新课挂出《三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图示,教师归纳:魏——广屯田、修水利、造翻车;蜀——修堤堰、织蜀锦、和西南夷;吴——垦荒地、造船舶、通夷洲。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国力日益强大,而后来南方吴、蜀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逐渐衰落。从而导致后来的西晋短期统一。 3.讲授新课 一、西晋的短期统一(板书) (一)司马氏势力的发展(板书)讲述:曹垩建魏得到大将军司马懿的支持,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曹丕死后,司马懿和年轻的皇室曹爽共同辅佐。(指导学生看插图),这是司马懿装病的形象。曹爽见司马懿的权势一天天扩大,企图削夺司马懿的权柄。司马懿以退为攻,以年老多病为掩护,居住家中,装病不上朝。曹爽派亲信去刺探情况,司马懿故意让两个侍女挽扶见使者,并装出病严重,言语荒唐,说不上几句话就气喘吁吁,好像命在旦夕,骗得曹爽对他完全失去了警惕。司马懿就同儿子加紧策划,于249年发动政变,夺了曹爽兵权,将他处死。提问:司马懿父子是怎样逐渐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的?(指导学生看小字内容,讨论)教师归纳:司马氏掌握魏国军政大权大体上分三个发展时期: ①司马懿和年轻的皇室曹爽共同掌权时,司马懿的权势一天天增大; ②司马昭当政期间,时时露出篡位野心,魏帝决心除掉他,结果,魏帝还没有来得及下手,反被司马昭杀死。 ③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建立晋朝。 (二)司马氏灭蜀,代魏,灭吴(板书)(挂图《西晋的疆域》图,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140页第二、三自然段。)问题:西晋是怎样实现短期统一的?(学生答出:263年,魏灭了蜀。)教师补充:三国中魏的实力最强,而南方的蜀和吴,由于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国力日渐衰落,其中蜀衰败最快,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兵18万三路入蜀,(挂出《西晋、东晋、十六国》图示,指图示),终于灭掉蜀。(学生再答:265年,晋代魏。)教师补充:魏国自曹丕的儿子曹睿死后,大权就落在了司马氏的手里。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即司马昭的儿子魏国权臣司马炎夺取魏的政权,自称皇帝(即晋武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历史上叫作西晋。(学生又答:280年,晋灭吴。)教师补充:吴国在孙权死后,政治十分腐朽,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很尖锐,晋朝利用这一有利形势,280年灭掉吴。小结后同学复述:三国鼎立的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