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禹岩

禹岩

禹岩
禹岩

禹岩

禹岩,男,已婚,现有一女,小名妞妞。出生于南京,武汉大学毕业,IT 行业工作者,职业为军人工程师。

大概从99年开始。从那个时代走过的写手们都知道,那时候玄幻市场刚刚兴起,大多数写手是从武侠开始写起。禹岩也不例外。他的第一部小说是武侠,曾经与台湾的某出版社接触过,也有和约,可惜的是,那出版社倒闭了,他的出版梦想破灭了。从事的这个行业叫做IT,名字听起来洋味十足,可是底子里很中国。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大,禹岩在深圳,武汉,北京之间来来往往。01年底的时候,又辗转到上海、南京、杭州,那时候每天在上海与南京之间的火车上,成车厢建制的都是背着便携电脑的伙计,大家互相交换着名片,一半中文,一半洋文的那种。嘻嘻哈哈中,那种漂泊的滋味,让禹岩产生了许多的感悟。

禹岩回顾道:“在这个背景下,我写了一篇都市情感文,主角是一个IT工程师,写了他复杂的、又有些玩世不恭的感情经历,初次堕落的风尘女,遇人不淑的少妇,暗恋主角的可爱小师妹,由于有很多亲身感受,写来很顺手。现在回头看去,原来那就是后宫文(笑)。”

说到《都市良人行》,禹岩有很多感慨,他毫不客气的说,这本书,让他逐步的改变了自己的观念。

《都市良人行》是06年2月开始传的,4月上架,中间因为禹岩女儿的事情差点让他一蹶不振,但是他挺了过来。尽管有波折,订阅也很惨淡,可他还是坚持完成了一百二十万字。他曾经说过,入了VIP,坚持写到底,这是一种责任,为了那八百个一直订阅支持他的兄弟,他一定要完成。现在可以骄傲的说,禹岩没有食言。

下面就要说说这本《极品家丁》了。禹岩说:“其实,在《都市良人行》结束之后,我原本是想接着写都市题材的,并且已经写了一万来字。但某天我闲着无聊,看碟片的时候,翻出了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和《国产007》,那个时候便突然来了灵感。07年春节返家的时候,我在火车上赶出了一万字,感觉有点意思,就接着写了下来。”

《都市良人行》主要讲述一名年轻的特种兵禹言,因一次任务失败被迫退役,从而走上另外一条充满传奇的道路。金钱、权势、美女,在欲望的深渊中。是一部现代都市版的武侠小说。

《极品家丁》主要讲述年轻的销售经理---林晚荣,和公司的女老板到泰山旅游时意外坠崖,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类似古代中国的宋代或明代),成为萧家大宅里一名光荣的家丁(花匠)--天下第一丁(后来因有功而御赐)。从振兴萧家为起点:灭“白莲”(利用六百人的老弱粮兵,直接铲除白莲教主力团伙),轰“圣坊”〈为了带走老婆肖青璇〉,斗砚秋(大学士梅砚秋,洛凝在京城的导师),戏康宁,金陵赛诗会,山东救官银(创造一大奇观“鱼跃龙门”),气煞玉德仙坊老院主,智护萧家大院‘新’夫人,奇袭突厥皇宫,活捉突厥小可汗,为苗族人民除去贪官,让苗族人民过上好生活。

以上参考百度百科“禹岩”条,2013年9月13日查询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06100534.html,/link?url=ON1A4o_pKYSW8pA8CNpbLtvcpXIVYhgKYVpwb68sBjnv6L1RuYj07QE-4k HB4SHahH7CqGB_y7ByYVXaZSzVUK

在禹岩的这两本作品诞生后,很多网友都表示觉得《极品家丁》比《都市良人行》好看的多。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问题,读者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都市良人行》在《极品家丁》之前,而且写的时候受很多现代社会的限制,写着写着又掺杂军事、武侠、玄幻等等,男主又无敌开挂,发家升级都容易,感情戏又有限,除了婉若和曾柔感情戏完善,其他的都含糊,禹岩还掌握不好“暗扣”,造成部分交代不清。但是到了《极品家丁》就不一样了,架空历史有着随意的发展空间,男主恢复成正常人,优势变成了思维,更加合情合理,剔除武侠玄幻之类,专攻情感与斗智,就算战争场面,也更多是突出男主性格;男主的发家史靠谱,女主性格清晰、感情交代透彻,暗扣把握得当,给人遐想空间,几乎把《都市良人行》所有不足都弥补了。综合对比,《都市良人行》是一部还算不错的作品,更像是《极品家丁》的准备,不能单纯的说前者不如后者。

其实,认真看完禹岩的两部作品后,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相似和关联的地方的。两部作品的人物像是互为身影一样。比如:曾柔是当之无愧的小醋坛子,称作禹言的仙儿二小姐是不错的;雅妮念欣性格非常的刚烈,相比大小姐,徐军师有过之无不及;雅妮是禹言的玉若,念欣是禹言的玉伽;舒乐是禹言的青璇,和家丁里男主女主等待时换了个位;宛若活脱脱就是金陵城里的凝儿;而曾倩的妩媚则比较容易让人想起沦陷的仙子青璇。

《极品家丁》深受受读者的喜爱,一些有心思的网友甚至为它作诗,讲故事中的人物都写进诗里,创作的相当用心,种种足以体现读者们对禹岩的喜爱。

神呆似醉酿极品,宁仙坠落配家丁。

小月残花两相肖,玥美绝伦照青璇。

王点梅花香残玉,伽蓝似镜藏月牙。

春秋神话尽伤秦,倪曲长琴忆仙儿。

媚容浮烟忘歆安,呈听春雨恋碧如。

沁阁冷蝶相思洛,冰疑水寒犹自凝。

傍袅竹里月偎依,轻芝舞袖对玉莲。

禹岩的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生动有趣,描写细致入微。还有许多有趣的对联,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又体现出了作者身后的文学功底。“鹤龄频添开旬清健鹿车共挽百岁长生”“梧桐枝上栖双凤——菡萏花间立并鸳”“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句〕。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生怎得出蹄(题)”“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等等,都令人影响深刻。禹岩在描写人物时语言十分生动,“此时月光之下,她楚楚可怜间,脸带泪珠,神色憔悴,倒也不见幼稚,却如一个捧心的西子,更是让人多增几分爱怜。”十分能引起读者的感触。但有些地方对男子的相貌描写有些过于夸张,不免不符实际,比如:“女孩子们见禹言来了,立即停止了打闹。这男孩子挺帅啊,皮肤如玉般晶莹剔透,不含一丝杂质。”用这种语言描写男孩使作品扣了点分,但总体上不影响读者阅读。

中文1204班张君琳 1703120431

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 ——农民大哥的中国梦(一池春水溅起的浪花序) 张爱平 宋代古文家周敦颐在《周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 杨天良先生是一位陕西省户县的农民大哥,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他走在了前列,位卑未敢忘国忧的爱国情怀堪为十三亿中华儿女的楷模。纵然农忙,但笔耕不辍,坚持写作,宣扬中国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令人敬佩。 与杨天良先生的接触也仅仅是在文集《一池春水溅起的浪花》出版过程中的几通电话,但其质朴的西北农民性格,对国事关注的热情,对文字诚挚的热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我从小就是在大西北农村长大,所以更能想象得到在那片贫瘠的黄土地上,一位农民大哥利用农闲坚持追求写作,弘扬时代正能量,着实难能可贵。 通览全书,八十余篇文字令人怦然心动。或抒爱国情,追求美好,也不乏对现实的关切,对祖国命运的思考;或谈改革路,也不乏心忧家国的真情流露,对深化发展的直抒己见;文化复兴,作者情真意切,寄托殷切期盼;小说《神狮》更是直言不讳揭露丑恶,针砭时弊,

字字如针,尽显农民大哥杨天良先生对早日实现中国梦的深切期盼;建言献策,篇篇动情,讴歌党的伟大事业,国家改革发展之成就。先生之作,文字隽秀,思想深邃。或有诗情画意,或有激情奔放,或有以理警世,或有春潮涌动。以文字吐露心扉,思考致深,胸怀致广,窥一斑而知全貌。殷殷赤子之情,拳拳报国之心,无不体现了这位农民大哥追求中国梦的坚定信念。 《一池春水溅起的浪花》是杨天良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本书的出版正是杨天良先生对共和国六十五华诞的最好献礼。也希望看到这本书的读者能从中悟到一二,感知这位农民大哥弘扬时代主旋律,奏响中国梦这一曲充满正能量的伟大凯歌的家国情怀,我想这不但是我们出版方所想,也更是本书作者杨天良先生所愿。 2014年9月16日于北京 (张爱平,中国学仕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教育传媒研究院秘书长。)

最新开工前看着前面一组完成的作品

电工顶岗实习总结 在这次为期40天的电工实习,我从感性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实践的重要性,范文之心得体会:中级电工实习心得体会。只具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更要有动手能力。通过实习我们更加体会到“学以致用”这句话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本次实习的目的主要是使我们对电工工具、电器元件及线路安装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了解一些线路原理以及通过线路图安装、调试、维修的方法;对电工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做初步的理解;培养和锻炼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地结合,做到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以前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理论知识,比较注重理论性,而较少注重我们的动手锻炼,而这一次的实习有不少的东西要我们去想,同时有更多的是要我们去做,好多东西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没有亲自去做,就不会懂得理论与实践是有很大区别的,很多简单的东西在实际操作中就是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也与我们的想象不一样,这次的实训就是要我们跨过这道实际和理论之间的鸿沟。理论说的再好,如果不付诸于实际,那一切都是空谈。只有应用与实际中,我们才能了解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开始的时候,老师对电路进行介绍,我还以为电工实习非常简单,直至自己动手时才发现,看时容易作时难,人不能轻视任何事。连每一根电线,都得对机器,对工作,对人负责。这也培养了我们的责任感。这次实习很累,在安装过程中我们都遇到了不少困难,理论与实践是有很大区别的,许多事情需要自己去想,只有付出了,才会得到,有思考,就有收获,就意味着有提高,就增强了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这一个星期的电工技术实习,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这些都是平时在课堂理论学习中无法学到的,我主要的收获有以下几点: 1.掌握了几种基本的电工工具的使用,导线与导线的连接方法,导线与接线柱的连接方法,了解了兆欧表的使用方法等基本常识; 2.了解了简单电工横杆的安装方法,掌握了一般开关的倒闸方法; 3.本次实习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细心严谨的作风。 通过实践,深化了一些课本上的知识,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另外也认识到了自己部分知识的缺乏和浅显,激励自己以后更好的学习,并把握好方向。信息时代,仅会操作鼠标是不够的,基本的动手能力是一切工作和创造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且,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让我认识到,只有不断增加自身能力,具有十分丰富的知识才能不会在将来的竞争中被淘汰。总而言之,这次实习锻炼了自己,为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增添了不少新鲜的活力!我会一如既往,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工作上。我们的工作需需要有积极的工作热情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我将以

密斯凡德罗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 1886-1969)简介:1886年,密斯生于德国亚琛,原名Maria Ludwig Michael ,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之后便更名为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van der Rohe 是他母亲的姓。密斯原本为一石匠,年轻时苦学出身,甚至没有正式的高中学历。但是它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已很难有人能超越。 密斯·凡·德·罗是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齐名的著名建筑师之一。对于建筑本身而言,三人在风格上还是不尽相同,但在建筑理念上,总体还是差不多的。与柯布西耶一样,密斯在1908-1911年间与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一起工作,并从中学到了相当多的东西。后来,他又采纳了鲍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并继承了瓦尔特·格罗皮尤斯(Walter Gropius)遗留的风格。这位德国土生土长的建筑师于1937年移居美国,1938-1958年任芝加哥阿莫尔学院(后改名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任。[艺术中国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c06100534.html,/] 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包浩斯第三任校长。因包浩斯的乌扥邦倾向及社会主义色彩不容于纳粹当局。而被迫关闭。密斯与创校人格罗皮乌斯等人流亡到美国,任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Van der Rohe)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密斯·凡·德·罗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西格兰姆大楼为世界上第一栋高层的玻璃帷幕大楼。展现了密斯所提出的「少即是多」原则。内部不少设施也由密斯与他的徒弟菲利浦·约翰逊一手包办。大楼前的广场约占地基一半,这在当时也是创举。现代主义被带到美国后,

美国当代元小说理论与实践概述

美国当代元小说理论与实践概述 [摘要]自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提出“元小说”一词以来,欧美作家对此颇有剖析,虽然他们的说法各有侧重点,但都认可了元小说贯穿小说历史,也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实践创作中,美国当代元小说更是着重于语言任意性、小说虚构性、作者矛盾地位,以及互文性等主要观点,充分体现了元小说的特色。 [关键词]元小说语言任意性小说虚构性作者矛盾地位互文性 “元小说”一词是由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首次提出的。在他的《小说和生活的人物》一书中,加斯给予“元小说”的定义是,“(其)小说的形式只是更多形式的原材料”。“(其)小说中没有描述,只有建构。” 在加斯看来,小说不是反映现实,而是现实的一个附加物而已,很多小说家只会一味地注重情节,却忽视了形式。加斯认为哲学表现的是宏大而复杂的概念体系,和现实世界无关,因此,他建议在小说创作中应该使用哲学观点,也就是说,用一种自我意识和批判的形式进行小说创作。也正是因为如此,加斯把那些有自我意识地摒弃任何现实模仿,视文本本身为纯粹的语言产物的小说称为“元小说”。本文拟梳理欧美作家和批评家在理论和时间上对元小说的阐释,来展示元小说的独具特色。 一、元小说的理论阐释 对于加斯的定义,欧美作家和批评家或表示赞同或提出异议。事实上,许多与加斯同时代的作家如罗伯特斯格尔思,约翰巴思等也都试图对“元小说”进行阐释。约翰巴思在1968年宣称“文学枯竭”后,认为元小说是小说家唯一可以应对当前困境的方法。在元小说中,小说家成为批评家,在小说中表述小说形式的“枯竭”,或创作模仿小说德而非模仿现实世界的小说。元小说对其作为小说的存在是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罗伯特斯格尔思认为小说的四个要素,即形式,概念,存在和本质,对应了小说的四个批评角度,即形式,结构,行为和哲学,并构成了相互之间的回应,这就使得元小说成为可能,因为“元小说”吸取批评的所有要素,并将其融入小说创作本身。斯格耳思对元小说的热衷,使得“元小说”一词作为总括当时兴起的脱离现实主义,强调作者和读者在创作和接受小说时作用的小说术语而被大众接受。 美国批评家拉里麦克卡弗雷在评述元小说艺术时,认为加斯指出“许多所谓的反小说都是元小说”时,实际上是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多数批评家都过于急切,把所有不同于过往的小说都称为“反小说。”在麦克卡弗雷看来,元小说源自发展于七十年代其他学科领域的“元定理”, 它寻求反术语的术语。麦克卡弗雷用元小说来指两种相关的小说形式:一种是直接在小说创作中审视创作本身的小说或对已有的小说形式和语言进行评述和思考的小说,另一种是检视小说体系的运作,方法,源泉动机以及武断危险的文本。

从诗言志到文以载道看文学观的发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诗言志"到"文以载道"看文学观的发展 作者:豆桂花 作者单位:邢台市高开区双楼完小 刊名: 时代文学 英文刊名: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09,""(1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曹德本中国政治思想史 1999 2.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简编 2004 3.朱子清诗言辨志 1996 4.张毅儒家文艺美学 2004 相似文献(6条) 1.期刊论文王少良说"思无邪"与"诗言志"-社会科学论坛2010,""(3) "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整体思想的概括,具体可表述为"诗人言志无邪"."诗言志"在先秦文献中最早出现的乃是"<诗>言志",说明<诗经>作品乃是诗人思想志意的表达,其中的"志"被限定在礼教规范之内,其情感应该符合"无邪"的要求."思无邪"的评诗标准,是对"诗言志"命题最好的概括和解释,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和<礼记>,也都在"言志""无邪"方面做出了引申阐述. 2.期刊论文周新道"诗言志"与"思无邪"的共同旨趣-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4) "诗言志"与"思无邪"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和纲领,它们都体现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为审美主流的中和之美,而这种中和之美只有在创作主体的情感保持至诚至真的状态下才能获取.两者的共同旨趣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期刊论文罗立军.黎娟.LUO Li-jun.LI Juan论作为孔门教化经典的《诗》--以孔孟荀的诗论为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5) 关于孔子删诗正乐与否的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是一桩聚讼纷纭的公案,从广义上而言,它涉及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传统<诗>三百的关系问题,因此,要澄清这一历史公案,就不单单是一个历史考据的问题,还是一个哲学阐释的问题.本文从冯浩菲先生的探讨出发,转换研究的立场,力图由诗教阐释的角度,通过对孔门"思无邪"、"诗可以兴"、"诗言志"三个典型诗学命题的分析,厘清儒家与<诗>三百所发生的意义关联. 4.期刊论文邓国军《岁寒堂诗话》的贡献与局限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9) <岁寒堂诗话>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儒家的"诗言志"说,将"咏物"与"言志"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思无邪"说不仅涉及诗歌内容而且强调诗歌语言的朴实无华,部分地摆脱了功利思想而上升到审美层面.此外,该诗话对苏轼、黄庭坚之用事、用韵、"以议论作诗"、"专以补缀奇字"以及江西诗派之"预设法式"等深为不满.同时,该诗话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全盘否定苏、黄以及对苏、黄不加区分等. 5.期刊论文王志清"思无邪"诗学模式的审美缺陷及负面效应-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3) "思无邪"是孔子诗学的核心.中国诗学一开始就因为儒家政治功利之心的强行介入而染上了道德教化的理性之光,成为政治诗学和哲性诗学的模式,表现出文学处于萌芽状态时期文学批评的幼稚性.孔子的美学观念和文体意识是模糊和游移的,而且他竭力回避"诗言志"的说法,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诗言志"的本体性,把<诗>混同于其它文献,以文献意识评判<诗>,根本就没有纯然的诗学阐释意识,其批评的样态也必然是泛文化的意义,诗学没有获得文学的独立地位.这种以其"仁"道观为哲学依据的诗美标准,规范了其诗歌批评的极端的道德功利主义性质,而走离了审美本体的意义.这种诗美观对中国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强劲的负面影响,几乎成为一切文艺批评的根本准则,并内化为中国人稳定的美感心态. 6.学位论文牛青青孔子性情思想与诗学2007 孔子的一生贯穿春秋中晚期,此时正值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自西周时诞生的礼乐政治形式遭受到时代巨变的强大冲击,经历了功能上的偷换,即由文治渐变为纯粹的文艺。在这一进程中,孔子带领着士人们将理论视野由天、圣转向人、事。将西周“敬德”观念进一步内化、性情化,体会出“仁”的精神,并将其作为礼乐文化的立足之处,由此希望修复礼崩乐坏的时代信仰。如果说孔子在这一方面的用功最终归于烟消云散,但是他却由此开启了《诗》作为真正艺术的大门,即作为人性情载体而存在的诗。 从表面看,孔子一生罕言性与情,但实际上其整体仁学与诗学的根源和支撑正是人之性情。本文主要从性情论的角度切入孔子诗学研究,以孔子的语录集《论语》为主要文本,以其中涉及到的两次言“性”为原点,由此展开对孔子思想中天、仁、学、习等范畴的诠释,再联系孔子对于诗的言论 ,并力图重建孔子诗学的风貌。 其一:《论语·公治长》载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以看出,在孔子那里,性与天道是一对并列的范畴,天道与人道汇通之处既是“性”,天之性下降及人既是人之本性。孔子由此体悟出人性的两个特点即:“仁”与“敦厚’’,其对应的两个诗学观点即是“诗思无邪”的善质和中『F庸和的文体形式。首先,仁,是一种至真至纯、原始笃厚的人之性情的本能表现;第二,仁,作为人的意义在于它是实现价值的奋斗过程。第三,仁还是一种无时无刻不息的精神境界。在找到并发现了人的性情本体是与天相通的“仁”,孔子又将包含诗在内的礼乐作为性情的载体,将道德仁性善质内涵作为诗的意义,将本真性情的醇厚中和作为诗美学形式的标准。 其二:孔子本人直接提到“性”的地方只有一处,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确具有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首先,确立了普遍意义的性情思想,从本体论的意义上明确了人天生平等,具有相同的权利和潜质。同时将身份地位的决定因素由客观的不可改易的天命偷换为人力可以控制战胜的主观行为,即后天的“习”,在天命之“性”与后天之“习”的互动中,孔子又提出了“学”的精神与方案,并致力于言传身教,孔子所追求的诗教目标是通过无意识的人性互通将个体内在的“仁”激发、培养、实践开来,从而使礼乐由外在强制执行变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使整个社会形成和谐友善,达到无为而治的大同之境,这就是孔子所追求和致力的诗教。 如果说孔子是在寻找和确认人性的道路上开始《诗》的言说,初步明确了性(情)与诗的互动的话,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空间的转化,到了《孔子诗论》的年代,“情”作为形而上的“性”的表现则被更多的引入了诗学话语中。《孔子诗论》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部诗学专著,它在学派归属上属于儒家,但却标志着儒家诗学的性情论转向。这可以从《孔子诗论》中所体现出的两个解诗向度来说明: 其一、从“诗言志”到“诗亡隐志”说,反映孔子性情思想的一线; 其二、从“民性固然”到“关雎之改”说——以礼节情的儒家诗学观念; 可以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诗学追求的是一种性情与艺术之间的张力。是一个以审美性为体,以功能性为用的完美结合的体系,是在审美性的思

_堂吉诃德_的元小说性_滕威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 滕 威Ξ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堂吉诃德》的文本细读,展示它在叙事艺术上为小说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揭示出《堂吉诃德》的元小说特征。同时本文力图挖掘小说叙事游戏背后的理论意义,即《堂吉诃德》的自我阅读、自我指涉的特征,以及对于小说文体本质的思索。 关键词:《堂吉诃德》 元小说 文体 元小说 虽然博尔赫斯说过,再次讨论《堂吉诃德》这个题目有可能费力不讨好。①但是,作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开端,《堂吉诃德》的确有许多仍然值得探讨与深思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因此呼吁欧洲小说家应该把《堂吉诃德》当作宝贵的遗产来加以继承。②似乎可以说,塞万提斯之后所有的小说技巧都变成了陈规。因为无论是滑稽模仿、多重叙事视角、故事里套故事、人物的双重人格、暴露叙事者身份、对话、超现实的场景、阅读距离的控制、将读者引入叙事等等,几乎所有这些直到今天小说家们仍然津津乐道的方法都在《堂吉诃德》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而作家们最愿意用小说来思考的主题,比如欲望、流浪、成长、现实、梦想、爱情、个人、疯癫等等,也都在《堂吉诃德》中获得相当充分的表达。换言之,现代小说在《堂吉诃德》这里获得了很高的艺术与思想的起点。勒内?基拉尔说,“西方小说没有一个概念不曾在塞万提斯的作品里初露端倪”(54);富恩特斯(Car2 lo s Fuen tes)说,“所有的小说都是《堂吉诃德》主题的变奏”(qtd.in Person185)。 但是很多人一直以为,塞万提斯本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切。他是一个无知的天才,一个不自觉的伟大小说家。伍尔芙说:“那时的写作就是讲故事,供那时尚未有现代娱乐设施的人们消遣”。《堂吉诃德》创作目的就是“不惜任何代价逗人们开心”,“小说的美感与思想是在不知不觉中融进去的”(23)。在20世纪的西班牙,批评界还有这种说法:“塞万提斯与哥伦布是精神上的双胞胎兄弟。他们都还没有确切明白他们的发现的重要性就离开了人世。哥伦布以为他一直向东航行真地到达了远东;塞万提斯认为他只是写了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作品。他们谁也无法想像自己已经登临地理与小说的新大陆——美洲与现代小说”(Fuen tes13)。我们认为,塞万提斯也许不知道他正在写作的《堂吉诃德》是一部现代小说,但他在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时却是相当自觉的。《堂吉诃德》的出现并不是突兀孤立的事件,它与传统的叙事文学的历史联系,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罗马作家阿普列尤乌斯的《金驴记》。《堂吉诃德》无论是在情节设计、叙事手法、人物塑造等诸方面都与中世纪骑士小说有明显而深刻的互文关系。它不同反响之处在于植根传统但开出新花,从前的老套陈规经塞万提斯生花妙笔、奇情才思最终得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现代小说艺 Ξ滕威,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文以载道”的 理解

“文以载道”的理解 文以载道的理解 讲到韩愈《师说》,就要给学生介绍古文运动,自然涉及到“文以载道”,而且和同事们探讨究竟道指的是什么?对道的说法理解种种,我认为 这一成语真正含义先要弄清楚字面意思,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思想道理的。那这样的思想道理在《师说》里究竟指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指的是儒家之道。 文以载道最早见于周敦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这样可见周敦颐最早提出这一观念。其实“文以载道”是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学观念。最早儒家的“兴、观、群、怨”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诗教说”中,便已滥觞有这种思想。以后,到了唐代时的韩愈、柳宗元更在此基础上针对“前人纤巧堆朵之习”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明道”说。但“文以载道”一词的出现是在北宋时周敦颐的《通书·文辞》曰:“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此后,“文以载道”作为历代正统文学观念,牢固地占据了国人的心灵。 “道”究竟是什么?今人泛指思想体系、规律目的等。而古人之言“道”,各家的内涵并不相同。大多是指儒家之道,指经国之方略大道。“文以载道”理论的提出,往往都带有反形式主义、维护政治统治等色彩。而且就史实看,刘勰之前的理论批评,尚能辩证地看待文与道之关系,唐以后,逐渐向“载道”倾斜。一方面,古人反对为文而文,反对言之无物,讲求内容与形式、人品与文品、道德与文章的完美结合,要求社会的人们要有的责任感、道义心。这方面,也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的传统,进而成为精髓。但另一方面,在反形式主义的同时,人们往往矫枉而过正,不适当地抬高了文学的地位,夸大了其功利作用。文章当“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经纬天地”、“救治人弊”等等,都是中国文人烂熟于心的古训。文学作为作家精神的产物,审美怡悦、消遣娱乐、熏染性情、陶冶情操、拓宽视野是重要的功能,但教育引导之功利作用确实不可否认。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功利作用。 隋唐以来,科举考试成了知识分子谋求出路的唯一途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获得功名利禄,功名利禄也造就了知识分子的依附意识。这种在王权政治、科举制度下滋生的依附意识,使历代文人大都心甘情愿地“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并在思想文化方面责无旁贷地为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政治统治服务。历代文人之所以如此地夸大文学的作用,与当时落后的农业经济也有关系。今天在商品经济和各种传播媒介比较发达的中国,人们虽不会忽视文学,贬低文学,但也就会以比较正常的眼光来看待文学。可是在过去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介尚未出现的封闭的小农经济社会里,人们赖以传道的工具只有“文”(包括文章、诗歌、戏曲),于是,中国历代文人近乎失衡地重视文学,夸大文学的作用尤其是功利作用,也就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认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提。他在《答李翊书》的开头说:“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有日矣,况其外文乎?”由此可见,他认为德是文章的内核,文是德之载体,或者说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和他所一贯倡导的“文以载道”说是相一致的。如,他在《争臣论》一文中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在《答李秀才书》中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 今天要写好文章,不要被狭隘的功利所驱谴,而要像为树养根,给灯加油那样,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较高的道德水准,诗之树、文之灯才根深叶茂、光焰万丈!有了较高的道德

Excel的作品完成标准和要求

Excel的作品完成标准和要求 一、任务: 每个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一个用excel2003设计完成的工作簿作品,作为该同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必修课学习阶段的主要学习效果的评价依据。 二、要求: 1、要求每个同学求独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工作。 2、要求作品所采用的基础数据有一定的真实性。注明数据出处。 3、要求作品能够对比较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数据处理和管理。 4、要求作品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独创性。 5、作品适当采用如下技术手段:多张工作表、函数、排序、分类汇总、筛选、图表等。 三、完成方式: 1、作品的保存和提交:用个人姓名+班级命名,格式为xls.提交到教师机。 2、作品可提交到教师机或发送至邮箱zzfls18@https://www.wendangku.net/doc/c06100534.html,。 四、评价和使用: 1、作品评价标准:独立完成不抄袭、功能丰富不单调、有一定的实用性、有一定的独创性。 2、作品评分:作品评价分为A,B,C和D四个等级,对有特别突出的创意设计者,可评为A+。

五、设计项目参考 (下面题目任选一个完成)。 1、设计一个现场打分统计表: 要求:将评委给分填入表中后,立刻得出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选手平均分和名次。并用一个直方图进行同步显示。 2、商品进销存账本 要求:对一批商品的进货、销售情况进行同步管理。 3、学习成绩统计分析 要求:对一次全年级的各个班级的各科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4、邮包计费系统 要求:邮件按重量分档后,进行不同的计价标准计费。 5、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要求:填入标准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系数,可以立即得出解。(如方程组为:ax+by=m,cx+dy=n, 给定a,b,c,d,m,n的值,立即可以解出x= ,y= .) 6、个人日常物品管理 要求:对个人的日常物品进行管理,便于查找和提示等。 7、其他 要求: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一个利用excel实用方案。

以文载道 以文化人

以文载道以文化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而基层文化建设,更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建设繁荣、和谐的镇街文化。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发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与“人才共赢”战略 基层文化建设是指基层人民群众进行自我的、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学艺术为中心的文化活动、文化工作和文化事业,主要包括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涉及到文艺、科普、体育、教育、娱乐等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形式极其广泛、内容极其丰富,既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公民的基本阵地,是群众文化最基础的体现,它有利于更广泛地吸引广大群众直接参与文化活动,并更好的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根据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要求的日益高涨,人们审美情趣发生的变化和文化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根据他们的特点、兴趣和爱好,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来组织开展

基层文化活动,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场所去积极向上地表现自我。 2014年度我镇设立了镇文化站,文化站坐落于镇政府院内,建筑面积90平米,并已投入使用。有关文化站的各项管理制度均制定完成,已确保文化站的规范化运行。此外,今年4月份我镇为镇文化站配备了专职文化干部,明确了文化干部的基本职责,并已悬挂于文化站墙上。不仅如此,我镇还设立了镇文化活动中心。于镇政府驻地西(原农商行办公楼),建设马伸桥镇文化活动中心,地处全镇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可容纳100多人同时开展活动,水电设施和办公设备齐全,管理制度健全。 为了进一步实现与群众的文化互动,也逐渐与村文化站和县里面的文化馆、县的剧团怎么样结合起来,我镇还开展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放映内容以积极向上、有教育效果的电影为主,从今年1月份开始,每月放映42场,每村一场,截至目前全镇已放映504场。 11月4日至11月6日,镇文化站组织了蓟县“全家福”杯农民象棋、乒乓球比赛马伸桥镇分赛区预赛,报名人数达六十余人,比赛耗时两天,决出了象棋比赛前三名和乒乓球比赛前四名,并带领优胜者参加蓟县决赛。 除此之外,我镇还对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全面、具体的进行了部署并完成了相关内容。

“作者出头”和元小说

“作者出面”和元小说 阅读交流语境中有以下诸主体对称:现实物理时空中的真实作者与真实读者对称;文 本语义空间中叙述者与受述者通过叙事话语对称;阅读虚拟地进入的想象性时空中,读 者的观察视角与叙述所创造出来的主体性存在者的“现实”视角对称。(注:S.查特曼也区别出了真实作者与真实读者、“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受述者六个 主体的双双对称。他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实际上是现实时空中真实读者的建 构,他的叙述者与受述者对称实际上是文本虚拟四维时空内部被“作者”创造出来的对 象性主体,参见Seymour Chateman,Story and Discource(Comell Univ.Press,1978),1 51页。本文不取查特曼的辨认。参见拙文《文本双层时空与主体对称》,载《西南师范 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88—89页;《阅读交流语境中的主体对称》,载《外国语》2 000年第5期,1—9页。)在诸对称的主体之间分 布着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乃至整个 “阐释学的宇宙”。常规阅读对于不同时空位置上不同对称主体之间的分辨一直模糊不 清,“元小说”所追求的特定艺术效果就利用了这一模糊。 我们从文本的标题和署名入手来讨论。 任何文本的署名和标题都必须符合某种规则。标题和署名首先是存在于物理时空中的 文本身体(text body)上的记号。这个记号是某种社会组织制度的标识,是特定历史背 景下一个客观建制的标记。 署名的真值由现实中对称主体关系的性质决定,并受到一定 制度的规范。这一层面上的制度与规范对真实文本和虚构文本的所有权一视同仁。一般 来说,虚构叙事文本的作者、译者、注释者所写下的序跋注释等类文字,与标题和作者 署名所确定的主体对称一样,需要符合真实文本的符号学规则。 其次,标题和署名又是一个语言事实,这一事实是一定现实主体的语言行为的结果, 但所产生的意义不仅服从于现实制度,也服从于语言本身的客观规则。 对文学创作来说,以上两点性质有着相当可观的利用价值。从僭称历史的16-18世纪的 英国小说开始,利用作者署名来混淆真实与虚构的手法一直演化到元小说。 以茅盾的《腐蚀》为例。小说开头交代“作者”在防空洞里拣到一本日记,接着声言 以下内容就是这本日记的原样。有些天真的读者信以为真,写信给茅盾询问小说是否真 的是茅盾先生拣到的日记。然而,拣到日记的“我”与写日记的另一个“我”生存在同 一个虚构时空之中,两个“我”都是人物,二者之间的关系符合的是虚构叙事文本的符 号学规则。小说单行本有一交代创作过程的后记,提到了读者的询问。这篇后记是真实 文本,文本外物理时空中的作者与读者通过这样的文本话语现实地对称。真实文本的特 征就在于文本话语指涉文本外的事实,指涉现实物理时空中的事件,一如文本的标题和 署名标识文本外的个体存在一样。假设茅盾在后记中继续肯定“日记”的“真实性”, 继续将虚构伪装为真实文本,那么后记也就成了虚构的一部分,利用暑名所标识的现实 物理时空来追求“真实性”的手法也就更加彻底。又假设《腐蚀》的后记在小说的情节 中间出现,即在虚构的同时交代创作过程,那么“拣到日记”这样的情节就成了小说虚 构性的自我暴露(当然,批判现实主义不能接受这种处理),进而可能

文以载道-韩愈

一、理学缘起 1.理学的先驱 (1)韩愈——重宣道统与排辟佛老 韩愈字退之,作《原道》确立于重宣道统,即: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因为,首先他认为:“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之言也,一人之私言也。”其次,佛道者,夷狄之法也。“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原道》) 中唐到北宋的三件大事,即:新禅宗的盛行(慧能)、新文学运动(即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新儒家的兴起,韩愈发起并参与了后两件。在古文运动中,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常以为自魏、晋以还,为文者多拘偶对,而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不复振起矣。故愈所为文,务反近体,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后学之士,取为师法。当时作者甚众,无以过之,故世称‘韩文’焉。”([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韩愈》4203-4204页,中华书局点校本)有人讲他“是一位天生的煽动家、宣传家,古文运动之得成功于他的主持之下,并不是偶然的事。他最善于鼓吹自己,宣传自己。他惯能以有热力有刺激的散文,来说动别人。想来他的本身也便是一团的火力。”“他还不仅仅要做一个文学运动的领袖,他还要做一个卫道者,一个在‘道统’中的教主之一。”“‘文以载道’的一句话,几与古文运动划分不开,其引端便是从他起的。个个古文家都以肩负‘道统’自任。”(参见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372-373页)这表明古文运动与新儒家的兴起密切相关。 据《新唐书?韩愈》(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点校本,5269页)载: 唐兴,承五代剖分,王政不纲,文弊质穷,哇俚粗俗。混并。天下已定,治荒剔蠹,讨究儒术,以兴典宪,薰醲涵浸,殆百余年,其后文章稍稍可述。至贞元、元和间,愈遂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障堤末流,反刓wán,雕刻。以朴,刬ch?n铲除。伪以真。然愈之才,自视司马迁、杨雄,至班固以下不论也。当其所得,粹然一出于正,刊落陈言,横鹜别驱,汪洋大肆,要之无抵捂圣人者。其道盖自比孟轲,以荀况、杨雄为未淳,宁不信乎?至进谏陈谋,排难恤孤,矫拂媮tōu苟且。末,皇皇于仁义,可谓笃道君子矣。自晋汔隋,老佛显行,圣道不断如带。诸儒倚天下正义,助为怪神。愈独喟然引圣,争四海之惑,虽蒙讪笑,跲jiá,绊倒。而复奋。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昔孟轲距杨、墨,去孔子才二百年。愈排二家,乃去千余岁。拨衰反正,功与齐而力倍之。所以过况、雄为不少矣。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顺便说说,韩愈的弟子李翱及其《复性书》亦为理学之先驱。 (2)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先生泛通《六经》,尤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并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士多出于其门下。尝自诵其志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论国事,时至泣下。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先生倡之。史称先生内刚外和,泛爱乐善。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里巷之人皆乐道其名字。死之日,闻者莫不叹息。”(《宋

《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 滕威?、…'1。’专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堂吉诃德》的文本细读,展示它在叙事艺术上为小说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揭示出《堂吉诃德》的元小说特征。同时本文力图挖掘小说叙事游戏背后的理论意义,即《堂吉诃德》的自我阅读、自我指涉的特征,以及对于小说文体本质的思索。 关键词:《堂吉诃德》元小说文体 元小说 虽然博尔赫斯说过,再次讨论《堂吉诃德》这个题目有可能费力不讨好。o但是.作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开端,《堂吉诃德》的确有许多仍然值得探讨与深思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因此呼吁欧洲小说家应该把《堂吉诃德》当作宝贵的遗产来加以继承。o似乎可以说,塞万提斯之后所有的小说技巧都变成了陈规。因为无论是滑稽模仿、多重叙事视角、故事里套故事、人物的双重人格、暴露叙事者身份、对话、超现实的场景、阅读距离的控制、将读者引入叙事等等,几乎所有这些直到今天小说家们仍然津津乐道的方法都在《堂吉诃德》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而作家们最愿意用小说  来思考的主题,比如欲望、流浪、成长、现实、梦想、爱情、个人、疯癫等等,也都在《堂吉诃德》中获得相当充分的表达。换言之,现代小说在《堂吉诃德》这里获得了很高的艺术与思想的起点。勒内?基拉尔说,“西方小说没有一个概念不曾在塞万提斯的作品里初露端倪”(54);富恩特斯(CarlosFuentes)说,“所有的小说都是《堂吉诃德》主题的变奏”(qtd.inPerson185)。 但是很多人一直以为,塞万提斯本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切。他是一个无知的天才,一个不自觉的伟大小说家。伍尔芙说:“那时的写作就是讲故事,供那时尚未有现代娱乐设施的人们消遣”。《堂吉诃德》创作目的就是“不惜任何代价逗人们开心”,“小说的美感与思想是在不知不觉中融进去的”(23)。在20世纪的西班牙,批评界还有这种说法:“塞万提斯与哥伦布是精神上的双胞胎兄弟。他们都还没有确切明白他们的发现的重要性就离开了人世。哥伦布以为他一宜向东航行真地到达丁远东;塞万提斯认为他只是写了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作品。他们谁也无法想像自己已经登临地理与小说的新大陆一~美洲与现代小说”(Fuentes13)。我们认为,塞万提斯也许不知道他正在写作的《堂吉诃德》是一部现代小说,但他在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时却是相当自觉的。《堂吉诃德》的出现并不是突兀孤立的事件,它与传统的叙事文学的历史联系,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罗马作家阿普列尤乌斯的《金驴记》。《堂吉诃德》无论是在情节设计、叙事手法、人物塑造等诸方面都与中世纪骑士小说有明显而深刻的互文关系。它不同反响之处在于植根传统但开出新花,从前的老套陈规经塞万提斯生花妙笔、奇情才思最终得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现代小说艺 -滕威,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75?

文以载道

2、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3、八股文:明清两代专门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4、吴中四杰:高启与扬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因四人都居吴中而得名,其中高启和杨基的成就较大。他们在明初都遭受到惨重的打击,四人都因为政治原因而死,造成了吴中文学的急速凋零,而且使得许多幸存者心怀恐惧,竭力压制自我以适应新的政治环境。 6、台阁体:是明代初期以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作家群及创作,这些作家多是朝廷重臣,在创作上内容平乏,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但他们也表现出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在风格上显得典雅华丽。 7、茶陵派:主要活动于明成化、弘治年间,以其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而得名。李东阳等为诗推崇杜甫,主张写性情,强调音调、用字和结构。他们]企图以不同风格的诗歌创作来取代台阁体,但却未完全摆脱台阁体的影响。 8、陈庄体:代表人物是陈献章和庄旭,主要主张讲理但话语平淡,推崇陶潜,造语平淡,应届自然。学宋诗,重理趣,但不主义论,清若自立,向陆九渊心学转移,为王阳明心学开先路。 9、六朝派:主要任务是杨慎,其文学主张是扬李抑杜,认为李优杜劣,他对诗史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诗歌属于感情体系,和李白的性格很相似。他的文“推本秦汉”,上承李东阳的格调说,强调变体意识,以博冠思想反对泥古主义。最早反对前七子,对陈庄体提出了批评,反对诗史之说,认为写诗要含蓄。杨慎的诗歌内容主要有咏怀史事;讽刺诗;托物言志;军旅之苦;南荒奇景。 10、阳明心学:王守仁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王学的内在结构是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构成的。它突破了朱熹那种“天理”的绝对性,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 11、四句教:指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用来表述自己思想精华的四句话,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著空,直趋中道。 12、心即理:宋明陆王心学派的哲学命题。陆九渊《与李宰书》:“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全集》卷十一)王守仁《传习录上》:“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里乎?”他们都把理看成是心的体现,把程朱理派生万物的客观唯心论变成心派生万物的主观唯心论。 13、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朱熹的法律思想。天理指封建纲常伦理,人欲指违背天理的意念和超过生存需要的物质欲望。他认为天理是纯粹的善,人欲是绝对的恶。“存天理,灭人欲”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工具。朱熹思想中德、礼、政、刑的关系:①德礼为本,政刑为末,但它们在本质目的上是一致的; ②在德与礼之间,应以德为本,以礼为末;③政是统治的工具,刑是辅助统治的手段;④重视礼义道德的感化作用。 14、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宋明理学家反对妇女改嫁的封建说教。谓贫困饿死是小事,再嫁而失去节操才是大事。语出《二程遗书》卷二二下:"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15、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的文学群体,即“前七子”,他们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提倡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即为文必以秦汉的散文为宗,而作诗则以盛唐的诗歌为最高,即以此为模仿对象。明代“后七子”也延续这一复古理论,认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 16、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前后七子倡言复古之,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缺乏思想,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唐宋派力矫时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其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强调文以明道,其中归有光成就最高。

_文以载道_之文学现象与中原文化精神

收稿日期:2014-10- 15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杜佑《通典》与中原文化”(2014BLS001)。作者简介:郭树伟(1970-) ,男,河南新郑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第32卷第1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月 Vol.32No.1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Jan.2015 “文以载道”之文学现象与中原文化精神 郭树伟 (河南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文以载道”既是中原文化精神的文学表达,又是世袭贵族士人向科举贵族士人的一种文化托付,古代中原作家群体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就体现了“文以载道”与中原文化精神之内在联系。“文以载道”是古代中国社会特定的历史阶段具有特定历史的、文化的、社会学的多重意义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文以载道;文学自觉;中原文化精神;农耕文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5)01-0001- 04 DOI:10.13450/j.cnki.j zknu.2015.01.001 “ 文以载道”无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还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命题。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文”“道”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为用。这其中既有社会政治和文学创作关系问题的讨论,也关涉文学自身的内容和形式问题的思考, 更有历代作家和评论家对这个问题理解的因时、因地、因事的阐释和使用。“文以载道”作为一个文学创作和批评概念, 其内涵和外延、认知和接受始终处于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这种变动不居的概念下面潜含多层次文化学和社会学意义。 一、 “文以载道”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人类社会文明之初,社会发展处于一种蒙昧状态,人们结绳记事,到后来逐渐在甲骨、钟鼎之上刻画一些文字, 以代表自己随思所想,这里面既有记事的成分,也有表达自己感知的内容。后来渐渐衍变出《 尚书》《周易》之类佶屈聱牙的文献资料,这里面既有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显示了当时的社会生产 力和社会生活发展状况。古人有“六经皆史”[1] 之 论,这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史学、哲学学科门类的认识之粗浅,还不能彻底廓清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此之际,文与道的矛盾尚不足以引起时人的重视, 而与之相适应的“诗言志”和“文源于道”的论述也显得适合时代的理论需要。孔子虽有“绘事后 素”[2]的文学主张,但现存的文献材料并没有确切 的某篇文献显示出当时作者文学创作意识的自觉。再后来,诸子蜂起,其文并不言道而自然载道,如《庄子》汪洋恣肆的文风,不期载道而自然载道,其后,两汉史传散文和政论创作,皆是发愤著书,有为而作。司马迁的《 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 ,唐代古文学家梁肃评价独孤及的作品 之际称道曰:“论人无虚美,比事为实录。天下凛 然,复睹两汉之遗风。”[4] 由此而言之,在唐代,西汉 的作品有“实录”之誉,成为唐代古文学家模仿的版本,他们首先称道的还是汉人的“实录”之意。东汉以降,人们愿意把自己的文章作品写得更触动人心一些,这自然就要求在语言、词汇、音韵方面做一些琢磨取舍, 此时,诗歌的审美标准也由“诗言志”转变为“诗缘情而绮靡” [5]80 。而散文的创作自然也是和这个时代的审美认知是同步的,也在辞藻、用典、 音韵方面做改进,以期产生更好的阅读效果,于是骈体文产生了。这样的追求不无益处,实际上是作者愿意使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社会阅读群体。这就是所谓的文学的觉醒,这一觉醒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文学的审美特质为人们所认识,二是如何处理文学的表达和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探索过程和解释过程中,作家和评论家发现,文章优美的形式有时居然会与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产生冲突,买珠还椟,有时甚至是漂亮的形式淹没了读者对内容的理解,以至于出现“齐梁间诗,彩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