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肝短静脉的临床研究进展

肝短静脉的临床研究进展

肝短静脉的临床研究进展
肝短静脉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肝短静脉(short hepatic veins, shvs) 开口于下腔静脉,数目较多,形态和分布变异较大,影像学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由于shv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很多肝脏肿瘤切除手术容易伤及,甚至造成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在肝脏外科手术中,尤其在行单独尾状叶切除、第ⅸ肝段肝癌的肝段切除术、悬吊提拉切肝法的肝切除、选择性肝血流阻断切除术、活体供肝的肝移植术等手术中应注意操作,避免shvs的损伤。

【关键词】肝短静脉·下腔静脉·尾状叶

1 肝脏尾状叶

肝脏尾状叶具有独立的管道系统,现代解剖学认为尾状叶包括固有尾叶、尾状突和下腔静脉旁部3个部分。尾状叶前方为第一肝门,后方为肝后下腔静脉,左侧为腔静脉韧带,右侧与右后叶相连但无明确的分界线[1-3]。

couinaud[4]把尾状叶分为左、右两半,左半部分为i段,又称spiegel叶,右半部分为ⅸ段包括尾状突和下腔静脉旁部(图1,2)。1990年,nimura[5]提出,根据肝尾状叶的血供将第ⅸ段再分为2部分,即第ⅸ段和第x段。第i段称spiegel叶(或左侧部),第ⅸ段称腔静脉旁部(或右侧部),第x段称尾状突。

2shvs的形态学研究

引流肝脏的静脉血液除3支主肝静脉外,还有一些直径相对较小的肝静脉,即shvs(图3,4),一部分是引流尾状叶的静脉,另一部分是引流肝右后叶的静脉,即肝右后下静脉(inferior right hepatic veins,irhv)[6,7]。shvs个体变异较大,平均3~5支,分别从不同方向汇入下腔静脉,管壁较薄,肝外行程短。较粗大的shvs汇入下腔静脉,细小的shv不但汇入下腔静脉,也汇入肝中静脉和/或肝左静脉[8-10]。

nakamura等[11]和张我华等[9]的研究分别证实shvs的右侧组为irhv,主要引流肝脏ⅵ、ⅶ段的静脉血,左侧组为尾状叶静脉,主要引流尾状叶静脉血。mehran等[12]则把shvs分为第i肝段静脉,引流spiegel叶和尾状突;第ⅵ肝段静脉,引流第ⅵ肝段;第ⅶ肝段静脉,引流第ⅶ肝段;第ⅸ肝段静脉引流第ⅸ肝段。sato等[13]把shvs分为尾状叶静脉,引流spiegel叶;来源于左尾状叶的shvs,引流左侧尾状叶;来源右尾状叶的shvs,引流右侧尾状叶;irhv,引流第ⅵ肝段;肝右中静脉(mrhv),引流第ⅶ肝段,包括腔静脉旁部;肝短静脉-8(shv-8),引流第ⅷ肝段。

3irhv的形态学研究

irhv变异也较大,其中肝右后静脉直径常较粗大,位于肝的脏面肾压迹处,开口位置较低,常有1~2 mm的肝外行程,构成肝静脉的下大口(图5)。

刘树伟等[8]观测成人组irhv出现率为87.2%,支数范围为1~8支;新生儿组出现率为88.89%,支数范围为1~5支。两组irhv总的发生率为88%,支数范围为1~8支。戴义华等[14]研究人体尸肝156个,发现在下腔静脉肝后段下部的右前壁,于尾状突横嵴以上10~30 mm内,存在irhv入口,共42例,irhv出现率为84%。irhv与肝右静脉间呈彼消此长的关系,也即存在irhv者,肝右静脉直径愈大,irhv直径愈小,反之,肝右静脉直径愈小,则irhv 直径愈大。依据irhv汇入下腔静脉肝后段的位置,可分为上、中、下3组,分别称之为肝右后上、中、下静脉。

irhv较粗大时主要引流段ⅵ并段ⅶ下部肾压迹处的静脉血,较细时则仅引流段v下部的血液。肝右后静脉越靠近下腔静脉则越表浅,41.82%成人肝上发现irhv在肝裸区右侧即将汇入下腔静脉处有一半或全部管壁裸露于肝外[9,10]。

4 肝后间隙的临床研究

1989年couinaud等[4]发现肝脏的尾状叶和下腔静脉之间有一疏松结缔组织间隙,此间隙中有一缺少shvs的无血管区,称为couinaud间隙。主要指第i、ⅸ肝段,甚至ⅵ、ⅶ和ⅷ肝段与下腔静脉之间的间隙。sato等[13]和meng等[15]分别测定此无血管区

宽5~15 mm,长4.1~7.8 cm。下腔静脉壁具有丰厚的血管平滑肌,尽管肝后隧道分离过程中会撕裂细小的shvs,但血管本身自行收缩,不至于引起下腔静脉大出血。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及其应用新进展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及其应用新进展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研究 健康讯: 崔桂萍天津市脑系科中心医院 300060 1992 年, Reynolds 首次成功地从成年小鼠纹状体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 neural stem cell, NSC ),于是“神经干细胞”这一概念被正式引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可以总结为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足以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的细胞。不少文献中还提到神经祖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目前认为,神经祖细胞是指比 NSC 更有明确发展方向的细胞,而神经前体细胞是指处于发育早期的增殖细胞,可指代 NSC 和神经祖细胞:与 NSC 相比,二者的分裂增殖能力较弱而分化能力较强,是有限增殖细胞,但三者均属 NSC 范畴。 1. NSC 的起源、存在部位及生物学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起源于神经沟、神经嵴、神经管;研究发现, NSC 在神经管壁增殖,新生细胞呈放射状纤维迁移至脑的特定位置;主要存在于室管膜区,在成脑生发区以外的区域也广泛分布,即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神经前体细胞。现发现 NSC 的生物学特征为:( 1 )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2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3 )处于高度未分化状态;( 4 )终生具有增殖分化能力,在有损伤的局部环境信号变化的刺激下可以增殖分化。其中( 1 )和( 2 )是 NSC 的两个基本特征。 2. NSC 的基础研究进展 NSC 的增殖和分化调控是目前 NSC 研究的核心问题,最近的研究资料显示, NSC 的增殖、分化、迁移调控受多种相关因素的影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为细胞外环境的一员,不仅介导神经元之间和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信号传递,还参与 NSC 的增殖和分化。这些神经递质包括谷氨酸( G1u )、 5- 羟色胺( 5-HT )、 GABA 、甘氨酸( G1y )、乙酰胆碱( Ach )一氧化氮( NO )、肾上腺素与性激素等。 G1u :在脑的发育过程中有高含量的 G1u 表达, Haydar 等发现, G1u 可以通过大鼠胚胎皮质 AMPA/KAR 的激活调节室周区前体细胞的增殖,但 GLU 对室管膜区( SZ )和室管膜下区( SVZ )体内细胞的影响是不同的,它可增加 SZ 细胞的增殖,减少 SVZ 细胞的增殖; GLU 还可促进神经元生长和分化。 5-HT :许多研究表明, 5-HT 在皮质发育、突触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抑制 5-HT 合成或选择性损伤 5-HT 神经元则引起齿状回及脑室下区神经元增殖活性下降, 5-HT 可促进胶质细胞分化和髓鞘形成。 GABA : GABA 是成体脑发育过程中主要

国内外干细胞研究进展

国内外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摘要:干细胞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的热门方向之一,干细胞产业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中国在干细胞领域投入重金支持基础和临床研究,大力推动干细胞产业化发展。本文通过对比世界干细胞研究的热点领域,分析了中国在该学科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进一步提出了针对中国干细胞研究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干细胞,研究现状,前景与展望 Abstract: Stem cell research is one of the hot research fields in biomedicine nowada ys. Many countrie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stem cell industry because of the great s ocial benefits and market potential. USA,EU,Japan,Korea and China have increased the input of capital dramatically to promote the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stem cel l as well as stem cell industry. By comparing the situation of stem cell research at ho me and abroad,we found that,in recent years,an obvious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tem cell research, however, the gap between China and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till exists.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em c ell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stem cells,research status,prospect 1、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体外分离、培养人胚胎干细胞的成功,干细胞经适当诱导分化可发育为不同类型的细胞、组织和器官,成为移植供体的新来源,作为“种子细胞”的干细胞可以通过细胞工程的方法在体外发育为各种特异性的细胞供移植和细胞替代所需,并可作为基因疗法的靶细胞用于治疗和研究。由于干细胞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已成为近年来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干细胞(stem cells)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成绩: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摘要: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潜能,能产生异质性细胞的细胞。本文简要阐述了肿瘤干细胞的来源、分离技术及鉴定,并对以肿瘤干细胞分化、临床应用前景和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应用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理论认为,肿瘤组织中绝大多数细胞增殖能力有限,不能自我更新,不会导致肿瘤的复发、转移;CSC只占肿瘤细胞中的极少部分,却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CSC研究有可能阐明肿瘤的发生机制,使肿瘤治愈,从而引发肿瘤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意义重大。本文拟就CSC 的起源和鉴定等作一简要综述。 一、肿瘤干细胞的来源 肿瘤干细胞起源目前有两种学说:(1)由于正常干细胞突变形成肿瘤干细胞;(2)一些已经开始分化的原始细胞或成熟细胞去分化变为幼稚细胞并具有分裂能力。Sell 认为恶性肿瘤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干细胞的分化受阻,而不是成熟细胞的去分化;干细胞是起始事件或“第一次打击”(即获得永生性)突变的靶标,干细胞本身具有永生性,只需获得异常增殖的突变即可;体细胞的突变不会形成肿瘤,是因为成熟细胞的半衰期短,一个正常细胞形成转化细胞至少需要几年至几十年,在促进事件或”第二次打击”(即获得异常增殖能力),细胞通常早已死亡。尽管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CSC是正常SC同其他细胞融合的结果。因为骨髓细胞容易与其他类型的细胞发生融合,Marx等_6认为,Houghton等在胃上皮细胞观察到的骨髓细胞是骨髓细胞与上皮细胞融合所形成的。细胞融合因子CD 是乳腺癌干细胞的阳性标记,暗示CSC可能具有与其它细胞融合的能力。Bjerkvij等观察到在病理条件下,SC和已经出现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的细胞发生融合,这种融合后的细胞具有sC的特性。胚胎干细胞是指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在理论上可以诱导分化为机体内所有类型的细胞,在体外可以大量扩增、筛选、冻存和复苏而不会丧失其原有的特性。有研究人员认为肿瘤中存在一些具有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细胞,该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有着相似的自我更新途径,可能是正常SC分化停滞的结果。Karoubi[8 研究证实肺腺癌与正常肺组织均表达共同的胚胎SC标记物OCT4A和OCT4B,提示CSC是胚胎SC起源的可能。 二、肿瘤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及体外培养是进行肿瘤干细胞生物特性研究的首要步骤。目前还没有很成熟或经典的分离方法,不少实验室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完成了这一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是利用肿瘤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和生物特性实现

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2-20T11:07:39.26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10期作者:胡燕[导读] 将诊断计分系统方法运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诊断工作中,充分满足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疗效,可帮助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治疗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临床诊断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哈尔滨市传染病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 摘要:目的:以自身免疫性肝炎为例,探讨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诊治研究进展。方法:将我院4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按照临床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取诊断计分系统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诊断方法。结果:观察组临床诊断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9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诊断计分系统方法运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诊断工作中,充分满足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疗效,可帮助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治疗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临床诊断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诊治Advances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gress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with autoimmune hepatitis as an example. Methods: Forty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hepatitis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linical diagnosis methods, 2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diagnostic scoring system method, and the control group took the routine clinical diagnosis metho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diagnosis (10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95%).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diagnostic scoring system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which fully satisfies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helps to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can help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to treat and recover. It has a good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prognosis,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and the clinical diagnosis is highly satisfied,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utoimmune hepatitis;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在中国,慢性肝病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由于实施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和饮食改变,肝病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慢性乙型肝炎的患病率有所下降,且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脂肪肝的患病率也有所下降。有一种上升趋势,这引起了消化系统疾病工作者的注意。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以及这三种疾病中任何两种之间的重叠征收(OS)[1]。本文就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诊治研究进展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40例。按照临床诊断方式的不同将所有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中,女20例;年龄39-71岁,平均(46.9±6.2)岁。对照组中,女20例;年龄37-73岁,平均(47.3±6.5)岁。两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诊断措施。 观察组采取诊断计分系统方法。 AIH的诊断主要基于1999年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组开发的诊断评分系统,肝脏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和超免疫球蛋白血症。为了确诊AIH,有必要排除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非嗜肝病毒感染,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寄生虫病,遗传代谢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肝损害,血液系统疾病,布加综合征。等待。基本要点包括:病毒性肝炎除外,除了酒精,药物和化学物质的肝毒性作用,以及由遗传异常引起的慢性肝病。患者必须是女性。患者的转氨酶显着异常,急剧爆发,起病缓慢。患者伴有其他免疫疾病。患者的丙种球蛋白是正常值的1.5倍[2]。患者的循环血液为自身抗体阳性,ANA,SMA或LKM-1抗体的滴度≥1:80。患者的肝脏组织学是碎片样坏死,有或没有小叶肝炎或桥接坏死,并且大量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浸润在门静脉区域。对患者实施免疫抑制治疗是有效的。采取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采用常规临床诊断和诊断计分系统方法后两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诊断情况,观察组20例中,对于早期康复临床诊断干预后的效果,无效0例,有效20例,临床诊断有效率100%;对照组20例中,无效1例,有效19例,临床诊断有效率95%。观察组临床诊断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神经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及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及研究进展 生科1301班李桐 1330170031 神经干细胞( neuralstem cells, NSCs)是重要的干细胞类型之一,是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多种类型的神经细胞。具有很多的特性,如自我更新、多潜能分化、迁移和播散、低免疫原性、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可长期存活等。目前神经干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已取得可喜的进展,有关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神经科学领域的热点。 一、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9世纪80年代提出了神经干细胞的概念,它是指一类多潜能的干细胞,能够长期自我更新与复制,并具有分化形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能力。神经干细胞的主要特征:未分化、缺乏分化标记、能自我更新并具有多种分化潜能。它并不是指特定的单一类型的细胞,而是具有相类似性质的细胞群。Gage将神经干细胞的特性进一步描绘为以下三点,可生成神经组织或来源于神经系统,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可通过不对称法、分裂产生新细胞。神经干细胞经过不对称分裂产生一个祖细胞和另一个干细胞,祖细胞只有有限的自我更新能力,并自主分化产生神经元细胞和成胶质细胞。神经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具有多种潜能的母系神经细胞,它能分化成各种神经组织细胞表型,如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并能自我更新产生新的神经干细胞,在神经发育和神经损伤中发挥作用。神经干细胞移植、迁移及分化与局部环境密切相关,这种特性为移植及移植后的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提供了依据,为移植治疗不同疾病提供了局可能。 二、神经干细胞的应用前景 1.细胞移植以往脑内移植或神经组织移植研究进展缓慢,主要受到胚胎脑组织的来源、数量以及社会法律和伦理等方面的限制。神经干细胞的存在、分离和培养成功,尤其是神经干细胞系的建立可以无限地提供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解决了胎脑移植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避免了伦理学方面的争论,为损伤后进行替代治疗提供了充足的材料。研究表明,干细胞不仅有很强的增殖能力,而且尚有潜在的迁移能力,这一点为治疗脑内因代谢障碍而引起的广泛细胞受损提供了理论依据,借助于它们的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多点移植带来的附加损伤。另外,神经干细胞移植也为研究神经系统发育及可塑性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观察手段,前文提及细胞因子参与调控神经元增殖和分化,通过移植的手段对这些因素的具体作用形式和机制进行探索,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基因治疗目前诱导干细胞向具有合成某些特异性递质能力的神经元分化尚未找到成熟的方法,利用基因工程修饰体外培养的干细胞是这一领域的又一重大进展;另外已经发现许多细胞因子可以调节发育期甚至成熟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结构的完整性,将编码这些递质或因子的基因导入干细胞,移植后可以在局部表达,同时达到细胞替代和基因治疗的作用。 3.自体干细胞分化诱导移植免疫至今为止仍是器官或组织移植的首要问题。前文提到已经证明成年动物或人脑内、脊髓内存在着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那么使人们很容易想到通过自体干细胞诱导来完成损伤的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首先反应的是胶质细胞,在某些因子的作用下快速分裂增殖,形成胶质瘢。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干细胞的参与,可不幸的是大多数干细胞增殖后分化为胶

肝干细胞的研究状况及其在肝病方面的运用前景

肝干细胞的研究状况及其在肝病方 面的运用前景 摘要 阐述肝干细胞的特性、起源、分化和发育的特点,以及肝干细胞在治疗肝病方面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中外文献综述方式。结果肝干细胞是具有双分化潜能的细胞,它可源于卵圆细胞、胎肝前体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以及胰腺前体细胞。肝干细胞可通过流式细胞仪分离,可在特殊的培养条件下长期培养。肝干细胞在肝细胞移植、体外人工肝、基因治疗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它给众多的肝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肝干细胞分化培养 近年来有关干细胞的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干细胞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途也极为广阔。肝干细胞属于前体细胞,是存在于成熟肝组织中的分化细胞,不能自我修复,不具有分化能力。肝干细胞在肝细胞移植、体外人工肝、基因治疗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对于了解肝细胞的发育及肝癌、肝硬化等疾病的发生机制都有重要帮助。我国是“肝炎大国”,是各型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多种病毒性肝炎及相关肝病严重危害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可以说,目前有关于肝干细胞在基础与临床方面新的科学研究进展给以上疾病患 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1、肝干细胞的特性及起源

一般认为,干细胞就是那些具有无限或有限但可被延长自我修复能力的细胞,它们可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高分化的后代。千细胞是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按其来源一般可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胎干细胞。肝干细胞是具有双分化潜能的细胞,可向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分化发育。胚胎期肝干细胞来源于肝始基,成年期肝干细胞可能来源于管细胞和骨髓造血干细胞。 1.1、成体肝干细胞 成体肝细胞正常情况处于静止期,增生分裂非常缓慢。当肝脏部分切除或药物损伤肝脏后,肝细胞开始活化增生。如果肝严重受损或肝细胞增生受到抑制时,肝干细胞开始活化,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卵圆细胞或前体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克隆形成能力和双分化能力,可分化为肝上皮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通常状况下,成体肝干细胞的数量非常少,细胞的直径约10~12mm,核成卵圆形,核浆比例高。在实验中一般都采用肝细胞大量丢失的方法,导致肝细胞生长反馈信息缺失,促使卵圆细胞的快速生长。一般来说,卵圆细胞是先变为嗜碱性肝细胞再分化为成熟肝细胞,它的来源是由胆管周围逐渐迁入肝实质。 1.2、胚胎肝干细胞 由于成体肝干细胞含量非常少,人们开始关注胚胎干细胞,大部分实验研究基于鼠的胚胎肝。在鼠的胚肝中,卵圆细胞含量相对较高,大约2%~5%。肝脏源于肝始基(hepatoblast),在鼠的胚肝形成早期,大鼠胚龄9.5~15天(小鼠胚龄8.5~15天间),肝脏细胞形态均一,核

肠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肠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主要有两类:中枢神经干细胞和外周神经嵴干细胞。中枢起源的神经干细胞研究颇多,而外周起源的神经干细胞研究还刚刚起步。两者具有很多相似性。目前研究表明,在肠道内有神经嵴来源的神经干细胞池[1]。本文就肠起源的神经干细胞—肠神经干细胞((Enteric neural stem cells,ENSCs)),对其生物学特性,迁移分化调控因素,应用前景等做一概述。 一.肠神经干细胞与肠神经系统 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以从出生以后的人类及啮齿类动物的大脑、胰腺、肝脏、骨髓等获取,进行体外培养并研究其相关性状。有报道,从肠管也可以获取干细胞[2] 。这种细胞在个体中一生都存在,且可以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以及其他细胞,具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等干细胞特性,这种细胞即为“肠神经干细胞”(Enteric neural stem cells,ENSCs)。 肠神经干细胞起源于神经嵴。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其通过迷走神经嵴在胚胎早期迁移进入肠道,从头端至尾端向成熟分化,发育形成肠神经系统[3]。国内外研究者对其不同的命名,但通过分离培养以及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证实为同一种细胞。Morrison[4]等将其称为肠神经嵴细胞(Enteric neural crest cells ,ENCC)或肠神经嵴干细胞(Enteric neural crest stem cells,ENCSC),在胚胎发育时期或成年组织中,从消化道中分离出神经嵴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进行了一系列鉴定,证明其具备干细胞特性,且主要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Natarajan[5]等在研究中则将其称为“肠神经系统源性的多能祖细胞”(Enteric nervous system derived multipotential progenitor cells,ENSPCs),从小鼠胚胎或出生后的肠管中制取单细胞,行体外培养后可以获取。国外学者Y oung[6]和Suarez-Rodriguez [2]等在研究中则称其为“肠神经干细胞”(Enteric neural stem cells,ENSCs)。 肠神经干细胞和肠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脊椎动物的肠神经系统是外周神经系统中最复杂的部分。它是由大量的、不同种类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相互连接的神经节,围绕肠壁、外肌层、以及内部的粘膜下层的辐射轴,排列成两个同心圆状。如同外周神经系统的绝大多数细胞一样,肠神经系统完全起源于神经嵴。大多数肠神经系统的祖细胞产生于1-7 体节听泡后方的后脑迷走神经嵴。从神经管脱离不久,迷走神经嵴亚群向腹外侧移动,聚集在中间后肢区,移向主动脉背侧颈丛腹外侧,在局部信号的影响下,迷走神经嵴细胞会诱导表达RET酪氨酸激酶受体。在孕9.5 天至10 天这些RET+迷走神经嵴侵入前肠肌层,称为“肠神经嵴细胞”,即肠神经干细胞,接下来的 4 天,则会向尾侧迁移以定位于整个肠段。发育过程中,如果肠神经干细胞迁移、定位失败,就会导致肠神经节的缺失,形成神经节细胞缺失症。这种情况发生在结肠部位,会形成先天性巨结肠症,即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分泌调节障碍和严重的肠道阻塞[6]。 肠神经干细胞与肠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肠神经干细胞的出现为研究肠神经系统的发育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型,可以来研究肠神经形成过程中的分化、调节的影响因素,为阐明神经发育提供有力的证据由此可解释肠神经系统发育和修复的一些机制,此外,肠管作为器官,易于进行活检,且肠神经分布丰富,其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许多共性。据此,可以就有可能采用肠神经干细胞对一些中枢或外周神经缺失性疾病行细胞移植替代治疗了。二.肠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作为干细胞,其特性简要概况即:①可自我复制更新,产生与自己相同的子代细胞,维持稳定的细胞储备②处于较原始的未分状态,无相应的成熟细胞的特异性标志③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即演变成不同类型成熟细胞的能力。要识别肠神经干细胞,可以从三个方面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5年3月~6月间的56例肝癌动静脉瘘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均诊断正确,在进行介入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瘘口基本闭合。结论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影像诊断是肝癌治疗的重点,良好的影响诊断有利于准确判断动静脉瘘的状态和位置,为介入治疗提供信息。 标签: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影像诊断;介入治疗 动静脉瘘是一种常见的肝癌并发症,肿瘤侵犯肝静脉或门静脉等时发生,发生率在20~63%,有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混合瘘三种类型,以肝动脉-门静脉瘘为主。肝癌合并动静脉瘘会加快肿瘤在肝内及全身的扩散速度,造成肿瘤细胞的转移和门静脉高压,引起病情的恶化,影响肝癌经导管动脉化学药物栓塞介入治疗效果。所以对于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治疗关系到肝癌治疗的整体效果,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治愈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6月间56例肝癌动静脉瘘患者,经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确诊,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在32岁~78岁,原发性肝癌41例,转移性肝癌15例;伴腹水患者17例,消化道出血患者11例,合并纳差、腹泻患者12例。 1.2方法 1.2.1影像诊断 1.2.1.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在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时,要注意以下三个观察因素:是否有肝癌合并动静脉瘘;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出现的时间;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类型。从时间上说,肝癌合并动静脉瘘有三种类型,轻度:造影没有显示瘘的形态,在推注碘油栓赛时,门静脉先分支铸形显影,显现出碘油门脉征;中度:在肿瘤染色中后期静脉主干及支干显影;重度:肿瘤染色未出现或处于早期时,肝动脉主干、支干显影及静脉显影。HeastonDR等将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分成两种:中央型在造影中的显现为门静脉瘤栓充填管腔或门静脉主干、大分支早显;周围性的主要表现是在干周围出现与动脉平行的门静脉影[1]。行碘油栓塞时,癌肿内外显现小草样门静脉小分支显影。 1.2.1.2超声诊断超声诊断中,出现以下6点,确诊为肝癌合并动静脉瘘:脉冲多普勒在静脉管腔检测到高速低阻型反向动脉血流频谱;肝动脉搏动和阻力降低;肝动脉内径增大;④彩色多普勒在门静脉显现逆向血流、双向血流,伴瘤栓显现簇状、分支状五彩镶嵌血流束;⑤二维超声显示门静脉伴瘤栓时门静脉形成癌栓主干或分支周边有数条细小无回声区;⑥二维超声显示肝静脉伴瘤栓

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Researchprogressintumorstemcells 摘要: 肿瘤干细胞具有高度增殖和分化能力,但又不同于普通干细胞,此类干细胞还具有发展成为肿瘤的特性,已经成为抗肿瘤研究的靶细胞,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迅速,深入研究肿瘤干细胞的特性,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肿瘤干细胞的起源、表面标志、肿瘤干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干细胞肿瘤综述文献 Abstract: Cancer stem cells have the ability to proliferate and differentiate, but they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common stem cells. This kind of stem cells also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mor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origin of tumor stem cells, the surface markers, the micro environment of tumor stem cell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 Keywords:Tumor stem cellsStem cellsTumorOverview 一、前言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一类细胞,既具备高度增殖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也具备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这部分细胞虽只占少部分,但却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肿瘤干细胞增殖过程中,通过不均一分裂,一个肿瘤干细胞分裂形成一个新的肿瘤干细胞和另一个可最终分化为包括肿瘤细胞在内的各种细胞的子细胞,其结果是维持肿瘤干细胞数目稳定并产生肿瘤。近几年来,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发现并鉴定了肿瘤干细胞。目前国内肿瘤干细胞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国外肿瘤干细胞在实验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且也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突破[1]。文章对肿瘤干细胞的起源、表面标志、与干细胞及肿瘤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阐述。 二、肿瘤干细胞的起源

肝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综述)

肝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肝癌是世界第5大常见癌症,以其高致死率成为名副其实的健康杀手。而肝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仍未明确【1】。而近年来随着肿瘤干细胞概念的提出,同样在肝癌组织中发现了一群能显著影响肝癌发生、发展,并影响肿瘤复发、转移及耐药性的一类细胞,即肝癌干细胞(LCSCs)。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概念的提出,为肝癌的认识及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2】。本文即肝癌干细胞做一综述。 【关键词】干细胞肝癌LCSC 肿瘤干细胞的概念: 在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表现出较正常细胞不同的多种形态学及功能学上的差异,传统上多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肿瘤细胞内正常基因的过表达【3】或异常突变【4】所致。同时细胞生长赖以维持的微环境亦可影响正常细胞的向恶性细胞演变【5】。近年来多向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多样性及异质性是一类具有类似于正常干细胞的自我修复,多向分化及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群分化演变的结果,这类细胞群即被称之为肿瘤干细胞(CSCs)。【6-7】肿瘤干细胞是影响肿瘤转移、耐药性及复发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肿瘤干细胞的诊治将是肿瘤(包括肝癌)诊治的关键。 CSCs最初是从白血病中分离得到的,随后,在多种实体肿瘤组织,包括胃癌、前列腺癌、胰头癌等中先后发现了类似的细胞群。但现阶段关于CSCs的具体来源仍不甚明确,现有的说法认为,其来源:一是干/祖细胞周围细胞微环境的变化和细胞本身基因异常表达所致干细胞的肿瘤化;二是干细胞增殖产生的前体细胞发生突变,丧失成熟能力,仅保留高度增殖能力所致。

而关于肝癌干细胞(LCSCs)的来源亦可分为: 一、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介导下,反复的慢性炎症刺激及肝细胞再生过程中,正常肝干/祖细胞的基因表达及遗传调控的异常而产生。【8】 二、肝细胞所处微环境的改变,正常肝脏细胞的脱分化所致【9】。Barone 等人经过实验发现,正常成熟肝脏细胞或胆管上皮细胞在特殊条件下以可发展成为具有无限制恶性增殖分化的细胞群。【10】 LCSCs关系到肝癌起病、进展及治疗的预后。其概念的提出为对肝癌的认识和诊疗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如何有效分离出LCSCs,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肝癌的靶向治疗将是临床上对于肝癌诊疗的重点。现有的常用分选方法有:1)基于LCSCs细胞表面标志物(cell surface marker)的分选法; 关于LCSCs的细胞表面标志物: 1.EpCAM:EpCAM (Epithelial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亦称为CD326、17-A、ESA、EGP4,是一种由GA-733-2基因编码的分子量为40kDa的跨膜糖蛋白。EpCAM 在早期肝脏发育中就有表达,广泛存在于肝脏干细胞及肝母细胞中,而正常成熟肝细胞上无表达【11】,它的活化和高表达预示了肿瘤的活性、侵袭能力和恶性程度。Bae【12】等检测到EpCAM在结节性肝恶性肿瘤中存在高表达。而沉默EpCAM基因后,肝癌的肿瘤等级、APF水平等显著下降。 2.CD13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33)又名AC133,同样也是一种细胞跨膜糖蛋白,表达于多种干/祖细胞表面,在肝脏肿瘤组织中,CD133(+)细胞相对于CD133(-)的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与致瘤性【13】。Yin【14】等人以1000个CD133(+)细胞注入小鼠皮下导致成瘤。而CD133(-)细胞不具备致瘤性。

综述:动静脉内瘘护理_进展

动静脉瘘护理新进展 金梅 省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室,246003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ESRD)病人最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最重要的必要条件,而自体动静脉瘘具有出血量少、穿刺部位多、感染发生率低、可长久使用的特点,常被誉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动静脉瘘即经由外科手术将表浅毗邻的动静脉做直接吻合使静脉血管血流量增加管壁动脉化形成皮下动静脉瘘,常用血管有桡动脉与头静脉、肘静脉与肱动脉等。据估算,在我国透析患者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中,自体动静脉瘘比例达85%-90%[2]。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感染、血栓形成、瘘闭塞等使瘘陷入失用状态,血液透析不能顺利进行,严重影响透析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动静脉瘘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发展。本文就动静脉瘘护理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保护透析病人动静脉瘘,延长动静脉瘘的使用寿命,预防并发症,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 动静脉瘘围手术期护理 近年来,在新建动静脉瘘患者手术前后护理中使用明示性安全标识,增强了护士安全防意识,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上升,通过文字宣教及行为干预并举的方法加强了患者对瘘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了瘘的成熟[3]。护理重点为术前进行血管评估,重视血管保护及造瘘侧手臂皮肤护理;术后做好术侧肢体护理,加强观察,重视新瘘穿刺的正确操作,以提高自体动静脉瘘的开通率,延长瘘使用寿命[4]。 2 动静脉瘘穿刺改良 2.1 穿刺针斜面向下的穿刺法 王雪梅等[5]研究了穿刺针斜面向下的穿刺方法,对于减轻穿刺疼痛有一定的效果。娴等[6]使用改良穿刺法(针尖斜面向右旋转45°,进针角度为35°~45°)穿刺。它的主要特点是进针角度大(45°),容易穿透皮肤及血管;同时它的有效穿刺力比常规法(15-30°)大1.06倍;由于进针速度加快,缩短了穿刺针在皮下的机械性潜行过程,对皮肤及血管损伤减轻,致痛物质释放减少,疼痛减轻。

神经干细胞及其应用研究新进展

神经干细胞及其应用研究新进展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神经细胞不具备更新能力,一旦受损乃至死亡不能再生。这种观点使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受到了很大限制。虽然传统的药物、手术及康复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现在,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不仅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期的脑内,而且在其成年之后也有,这已为神经科学界所普遍接受。神经干细胞由于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使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细胞替代治疗成为可能本文综述了神经干细胞的分布、生物学特性、神经干细胞在细胞疗法中的多功能应用,并对神经干细胞临床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细胞疗法多向分化潜能转分化性 1、神经干细胞的分布 大量研究表明成年哺乳动物的脑室下区、海马、纹状体、大脑皮质等区域均有NSCs存在,其中侧脑室壁的脑室下层(sub 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sub granular zone,SGZ)是神经干细胞的两个主要脑区。另外,研究者们还在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的其他部位发现了神经干细胞的存在,例如在黑质内发现了新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2、神经干细胞在细胞疗法中的多功能应用 2.1细胞替代治疗中外源性NSCs的使用 NSCs可以用来代替因为损伤或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而缺失的组织。理想的是重建组织适宜的结构并整合人周围组织;重要的是在这种治疗方案中,几种细胞类型需替代。在移植入成年啮齿动物脑内前,首先需从人胚胎干细胞或胎儿脑内分离出NSCs,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值得注意的是NSCs整合入室管下区的微环境,促成嗅球的神经发生。在海马,移植的神经祖细胞分化为特定区域的神经细胞亚型,并功能性整合入周围的环路。NSCs移植入疾病或损伤的啮齿动物模型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移植入的存活的NSCs首先迁移到病变部位并分化。成年鼠的NSCs移植入多发性硬化大鼠模型后可观察到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宿主和移植来源的成熟细胞数量增加,病情明显好转。在大鼠脑梗死模型中,移植的NSCs迁移到损伤部位并大部分分化为神经元。在脑出血模型中,由静脉移植的NSCs在损伤部位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并引起了功能的恢复。将富有多巴胺神经元的胚胎腹侧中脑移植入去神经的帕金森鼠中,结果移植物中的多巴胺神经元修复了损害引起的功能缺损。神经干细胞植入大鼠亨廷顿病模型脑内能保护维持运动习惯的能力,受损的运动习性也可重新恢复,表明植入的细胞在体内形成了功能性连接。Mcdona等给胸髓损伤大鼠分别注入单纯培养基、成年小鼠皮层神经元和胚胎干细胞,2周后发现植入干细胞者后肢恢复部分负重与协调能力,明显优于前二者。田增明等报道了人胚胎神经干细胞治疗21例小脑萎缩患者,发现移植后临床症状有改善。 2.2脑损伤激发内源性NSCs 近年研究表明多种神经系统损伤均可激发内源性神经细胞再生。追踪巢蛋白阳性的神经祖细胞定殖在成年脊髓损伤区,可以观察到这种祖细胞扩增并在损伤区分化为神经元;在脊髓挤压伤、局灶性脑缺血中,在有正常神经发生的大脑皮质和海马可观察到NSCs的增生,并可以被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所加强。但在病理状态下这种内源性干细胞的修复反应很显然是不够的,大量实验已证实哺乳动

国际肝干细胞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国际肝干细胞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 刘晓婷王敏张燕舞张玢许培扬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05) 摘要: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信息可视化方法对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数据库收录的肝干细胞文献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指标有时间分布、国家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学科分布、主题分析,总结国际肝干细胞研究主题演化轨迹和研究热点,并对我国肝干细胞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肝干细胞;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学;共词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on Liver Stem Cells Liu Xiao-ting,Wang Min,Zhang Yan-wu,Zhang Bin,Xu Pei-yang (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005, China) Abstract: Articles about Liver stem cells were obtained by SCIE database and they were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ology and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he publication years, countries, journals, organizations, subjects, topic were analys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get the situation , history and hot topic of liver stem cells study. At last some advices were given to advance the studies of china. Key Words: Liver stem cells; Visualization analysis; Bibliometrics;Co-word analysis; Co-citation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肝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自我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可直接修复损伤肝脏或进行肝干细胞移植,故将成为严重肝脏疾病的细胞替代疗法以及构成生物人

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神经干细胞研究进展 一、引言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是指存在于神经系统中,具有分化为神经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潜能,从而能够产生大量脑细胞组织,并能进行自我更新,并足以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的细胞群[1]。狭义的神经干细胞是指成体神经干细胞,指的是分布于胚胎及成人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的干细胞。简单的说,就是在成年哺乳动物的大脑中分离出来的具有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母细胞,它可以分化各类神经细胞,包括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我们所讲的神经干细胞指的就是成体中存在于脑中的中枢神经干细胞,其实在外周也有一些“神经干细胞”称为“神经嵴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外周神经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和施旺细胞,还可横向分化成色素细胞和平滑肌细胞[2]。 神经干细胞具有以下特征:(1)有增殖能力;(2)由于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能力,对称分裂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为干细胞,不对称分裂后形成的两个自细胞中的一个为干细胞,另一个为祖细胞,祖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多种神经细胞;(3)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不同因子下,可以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损伤或疾病可以刺激神经干细胞分化,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是神经干细胞的两个基本特征[3]。 需要注意的是,在脑脊髓等所有神经组织中,不同的神经干细胞类型产生的子代细胞种类不同,分布也不同。神经干细胞的治疗机理是:(1)患病部位组织损伤后释放各种趋化因子,可以吸引神经干细胞聚集到损伤部位,并在局部微环境的作用下分化为不同种类的细胞,修复及补充损伤的神经细胞。由于缺血、缺氧导致的血管内皮细胞、胶质细胞的损伤,使局部通透性增加,另外在多种黏附分子的作用下,神经干细胞可以透过血脑屏障,高浓度的聚集在损伤部位;(2)神经干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促进损伤细胞的修复;(3)神经干细胞可以增强神经突触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神经环路[4]。 二、研究现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