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师:当然是文学方面,他们应该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师:他们谁是唐代,谁是宋代?

生: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师:回答不错。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

生:“赤壁怀古”是题目。。

师:题目和词牌,哪个与内容相关?

生:题目与内容相关。

师: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

生: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

师: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人生的得意还是在失意时所作?

生:失意时。

师:请一个同学把全词读一下。

(一生读)

师:读的非常流畅。可是有个字读错了。

生:“羽扇纶巾”的“纶(guān)”,他读成lún了。

师:另外,我提点意见,还应该读出点气势。(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故意说)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生:不对吧?

师:怎么不对?

生:“浪”应该是比喻吧?

师:比喻什么?

生:比喻时光。

师:对了。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应该是时光。你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

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这句,很少有人能够比,能够写得出来。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

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大气磅礴的。苏轼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说,他们不是凡人。他们都是“仙”。

生:李白叫诗仙。

师:李白或者叫谪仙,天上下凡的。苏轼叫坡仙。只有仙人才能写出如此超凡脱俗、鸟瞰大地.。这两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学生响起了掌声。)

生:是《三国演义》的插曲。

师:是片头曲。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一样呀,好,那么,咱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来改写苏轼这两句吧,看看行不行。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学觉得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你说说,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

生:“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师: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见。

生:同意!

师:我不同意!我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

生:可能出于音律考虑吧!

师:读一读,“英雄”和“风流”,分别是几声?

生:都是一声和二声。

师:音律上一样,苏轼就是不用“英雄”!一定有原因。

生:“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就是不一样.!

师:反正就是不一样。(生笑)

(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接着往下看)师:“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生:“大江”具体化为“故垒”,

生:“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

生:“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

生: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故垒”是“旧战场”,“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那个“赤壁”在哪里?

生:在湖北蒲圻。

师:那么,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师: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

生: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师:“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不闻名。

生: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

师:反过来说呢?

生: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师:非常好。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我们一起来读、背。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生:“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师:“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生:“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

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

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背诵一下。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

(接着)再试着朗读、背诵下片。

师: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生:不能换。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生:而且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有句话,新婚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学生笑)

师: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学生更笑得欢)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生:啊!(学生惊讶)

师: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

生:是不是还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学生大笑)

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减。(学生还笑)―――这种理解,贴近但是不准确。

其实,苏轼这里是故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吧,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

(有学生又笑)

师:这就对!

师: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如果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是。“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师:说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

如果说,前面两句“雄姿英发”和“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就是写周瑜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师:好。同学们,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

大家再拓展开想想,我们在哪里,还曾经学过“风流人物”?

生:在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大家想想,毛泽东诗词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

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毛泽东的原词,认真对比二者提到的“风流人物”是否一样。其实,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大家可以试一试,不怕说错,只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

(约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

生:“风流人物”,都不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那样解释,都是一种简单化。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地!

师: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

生:是侧面描写。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师:这么说,这句还有衬托对比啦?

生:“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师:跟大家的讨论,很长见识。

(我突然想到一个决定:剩下的下面几句话,就交给大家自己讨论辨析。)

(下面的几句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有刚才的“樯橹灰飞烟灭”,存在着争论,我把学术界的一些争论的观点公布给大家。我提醒大家认真思考,择善而从,能够展开交锋和争论。

第一,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第二,“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第三,“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第四、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首先讨论,“樯橹”好,还是“强虏”好。)

生:我觉得“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生:我也同意用“强虏”好,直接写了人的强大,并且“樯橹”这个词太不自然,太小了,“樯橹”不是代指舰船吗?让人想不到人,想不到全副武装,想不到铠甲,想不到精锐武器之类的。生:我不同意,“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樯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

(学生笑)

生:那时候,哪有什么驱逐舰、巡洋舰呀!

生:(还是刚才那位同学)我只是比方,反正看到“樯橹”二字,更含蓄,更让我们想到水军,想到曹操的舰艇等各种全副武装的武器。

师:让我发表意见,我更倾向于用“樯橹”,理由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体现“水战”特点,又含蓄,而“强虏”过分直白了。(仍有同学表示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学也好,我不主张,同学们轻易改变自己已经深思熟虑的观点。如果你不满意,请把你的意见写成文字,写在周记本上,一边是“樯橹派别”,一边是“强虏派别”,呀,请别误会,我不是说你们是“强虏”呀!(同学们大笑)

(接下来,讨论“神游者”和“多情者”。请发言)

生:我觉得,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神游者”应当是苏轼,苏轼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

写长江的景观,“乱石穿空”什么的,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吧。就是苏轼的精神在这个旧战场上巡游。

师:你同意课本上注释中“故国”二字就是“旧战场”的意思。

生:是。

师:同学们,这里关键是“故国”二字怎么解释,如果当成“曾经的故土”讲呢,那么,这里显然不是苏轼的“曾经的故土”,而只能是周瑜曾经领兵打仗的地方。

生:老师说得正是。我不同意课本上的解释。我同意把“神游人”理解成周瑜。因为,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师:可是你还讲不通呀,如果是“神游者”是周瑜的话,周瑜死去了,怎么神游呀?

生:(学生有点急)是周瑜的灵魂嘛!苏轼是假设周瑜死后还有灵魂。苏轼是假设如果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知道苏轼在怀想他,那么苏轼就想,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师:这样说来,你把第三个问题也回答了,你认为“多情人”是周瑜,是“多情人”周瑜笑苏轼。你再具体谈。

生:我是这样想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成“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

师:他非常有见地。很新鲜。你的意思是苏轼的“多情”二字与柳永的“多情”二字是一个意思,都是“多情人”的意思。

联系柳永词来理解,可贵。如果“神游人”是苏轼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写成“故国”了,而是写成“古国”,“古国”才能是“旧战场”。而“故国”一般应解释成“故土”“故乡”,或者引申解释成“故地”,即曾经到过的地方。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故地”。生:老师,你同意把“神游人”解释成周瑜?

师:不是下结论的时候,而且最好别轻易下结论。何况大人们还没有一个定论,学术界的争论还在继续。我觉得,你们争论是有益的,说的都有些道理。

我只是倾向于把“神游者”理解成周瑜。我的道理,从句逗得出的。我看过一个资料,有人查阅了统计了几百首《念奴娇》词,当然是不同人写的,这两句的句逗90%都是前四后五式,就是上句是四字,下句是五字。只有一首例外,是前五后四式。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人在填写《念奴娇》词时,在这里是用前四后五式。

我还有一个逆向的推法。就是,即使句逗按照前五后四式,“多情应笑我”读成“应笑我多情”,太牵强,理解起來别扭,不自在。

我的看法,只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们继续思考争论下去,可以写成小论文,题目就是《“神游者”是谁?》《谈谈“多情”与“神游”》。

继续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生:我同意第一种。

师:具体说。

生:我是从整个诗的格调来理解的。全诗比较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生:我也同意。苏轼还是比较积极的。

师:没有不同意见?都同意苏轼比较达观的说法。

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衷。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下面我们一起背诵全诗。

响起背诵的声音。

高二语文:闺 塾(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二语文:闺塾(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二语文:闺塾(教学实录) 汤显祖 (见介)(旦)先生万福。(贴)先生少怪!(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旦)以后不敢了。(贴)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末)昨日上的《毛诗》可温习?(旦)温习了,则待讲解。(末)你念来。(旦念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末)听讲:“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贴)怎样声儿?(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末)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贴)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末)胡说!这是兴。(贴)

兴个甚的那?(末)兴者,起也。起那下头。窈窈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贴)为甚好好的求他?(末)多嘴!(旦)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末) (末)书讲了,春香取文房四宝来模字。(贴下,取上)纸、墨、笔、砚在此。(末)这甚么墨?(旦)丫头错拿了,这是螺子黛,画眉的。(末)这甚么笔?(旦笑介)这便是画眉细笔。(末)俺从不曾见,拿去,拿去!这是甚么纸?(旦)薛涛笺。(末)拿去,拿去!只拿那蔡伦造的来。这是甚么砚?是一个是两个?(旦)鸳鸯砚。(末)许多眼?(旦)泪眼。(末)哭甚么子?一发换了来。(贴背介)好个标老儿!待换去。(下,换上)这可好?(末看介)着!(旦)学生自会临书,春香还劳把笔。(末)看你临!(旦写字介)(末看惊介)我从不曾见这样好字!这甚么格?(旦)是卫夫人传下“美女簪花”之格。(贴)待俺写个奴婢学夫人。(旦)还早哩!(贴)先生,学生领出恭牌。(下)(旦)敢问师母尊年?(末)目下平头六十。(旦)学生待绣对鞋儿上寿,请个样儿。(末)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实录

《登高》教学实录 师:对诗歌的热爱程度就是对生活的热爱程度,说到诗歌,大家一定会在诗前面加上一个朝代 生:唐诗 师: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唐诗。(课堂上一片热闹)(学生背诵了老三篇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眠》李白的《静夜思》 师:《鹅》是神童的诗,据说骆宾王当时只有8岁,就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很牛。《春眠》就是孟浩然的,这位老兄晚上听听风雨,早上看看落花,很惬意, 至于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历来有误解(老师解释“床“的意思,井栏)师:诗歌是要慢慢的品味的,否则我们就太没品位了,今天我们学习唐代的一位大诗人杜甫的《登高》。说到杜甫,我们一定会想到他的绰号 生:诗圣 师:为何杜甫叫诗圣,而不叫诗仙? 生;诗仙是李白, 师:哦,诗仙被李白抢去了, 师:为何不叫诗佛呢 生:诗佛被王维抢去了。 师:为何不叫诗鬼呢 生:诗鬼被李贺抢去了。 师:为何只叫诗圣呢?看来诗圣没人要。称为圣人的只有孔子,还有猴子 生:齐天大圣孙悟空 师:诗圣是说诗歌写的呱呱叫,超凡入圣,作品好,还有

生:人品好,诗人中的圣人。 师:他的作品和人品,古人用沉郁顿挫来概括,很精辟。这位老人总是用悲悯的目光审视经过安史之乱的满目疮痍,总是念叨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登高》被誉古今律诗之冠,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也是中国古诗的一张名片。何谓《登高》? 生:就是爬山游览。 师:古人登高不仅仅是简单的爬爬山,它是有某种仪式。一般登高在秋季、重阳节。那么登高就是 生:思念亲人和朋友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这是王维登高思亲。重阳节也叫 生:老人节 师:所以登高 生:老人希望长寿,为自己祝福。 师:写这首诗时,杜甫经历了生活的沧伤,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家,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岁月留给他是更深的伤痛,他生活的幸福指数极低。不幸出诗人,(师生共同朗读这首诗) 师:这首诗就是登高所见和登高所感,哪几句是所见,哪几句是所感。(生回答)师:老师说了,登高是在秋季,能在登高和秋之间填一个词吗? 生:悲、叹 生:伤、哀 师:反正不可能是颂、赞这类很阳光的词。

高一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学实录)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一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学 实录)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高一语文:我的空中楼阁(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 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 教学难点 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

室”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三、解题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四、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 (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

高中语文《鸿门宴》课堂实录

《鸿门宴》课堂实录 一、教学设想 《鸿门宴》长期以来都是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这篇课文研究重点多集中在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性格分析上。然而人物性格的分析既不能超越课文,放到整个《项羽本纪》中去分析,也不能简单的贴标签。既是《鸿门宴》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们就要从这一部分文字中去分析项羽、刘邦两个人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项羽、刘邦二人对待对手、部下、内奸、内应的态度去分析,同时要提醒同学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要注意从散落的细节中去进一步挖掘人物的性格。 二、学生情况 高一(9)班是我校的快班,学生的基础在同龄人中属于中等偏上水平。通过入校以来近一个月的引导,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自主预习的习惯,借助资料和课下注释,学生大多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三、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 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2、梳理故事情节,穿插字词、句式教学 3、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4、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鸿门宴》,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板书课题和作者)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生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 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师:你介绍得很翔实,不仅介绍司马迁生活的年代,出生的地点,人生的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2005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三) 李占民 陈情表 师: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招汗蜀旧臣。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有年迈的祖母,无法脱身。一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面是至亲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师:请大家注意注音和句读。(师伴随如泣如诉的音乐朗诵课文) (此处老师声请并貌,投入朗诵,强烈的感染了在座的学生和听课老师,颇有韩军老师朗诵《大堰河》之风度) 师:历史的风云已经消散,让我们回到今天。一起我们学过《出师表》,这里的“陈情”是什么意思? 生:陈述自己的感情。 生:陈述事情的理由。 师:既然是“陈情”,应该有“陈情”的背景,有“陈情”的目的。大家看两个问题: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一个学生读前两段,其它学生齐读后两段。) 师:读的时候大家有个怎样的小疏忽? 生:四十有(you是第四声)四。 师:臣少(四声)多疾病。伯叔(次序不可以颠倒)。矜(jin)悯愚诚。感情变化的基调要注意。 师|:在什么情况下陈情? 生:“欲奉昭奔驰。。。实为狼狈。” 师:“日”“告诉”是什么意思? 生: 师:陈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生:“听臣微志。。。保存余年”。 师:愿乞终养/听臣微志。。。保存余年。 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 (生读--臣密言:。。。未曾废离) 生:为了打动皇帝。 师:幼年的我与他人有什么不同? 生:有很大的波折。 师:哪些波折?说出具体的语句。 生: 师:李密: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伯叔兄弟皆无,晚有儿息 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师:见,舅夺母志,不行,婴,这些词语都是什么意思?(讨论意思)

高中语文《拟行路难》课堂实录

拟行路难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情感变化。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背诵这首诗。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我知道,说到《行路难》我们首先想到的并不会是古乐府,也不会是鲍照的作品,而是李白的名篇《行路难》。能不能请大家来背诵李白的这首诗呢? (学生背诵) 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即使有过茫然,即使前路艰难,但依然高扬自信的风帆,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很好,大家对李白的这首诗很熟悉,但是,我们可能不知道,李白的这首诗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思想内容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鲍照的这首《拟行路难》。 二、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请学生说出诗歌大意,不准确的地方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对于“举杯断绝歌路难”一句,引导学生分析两种不同的理 解) 三、再读诗歌,理解情感 1、请学生找出诗中体现愁的动词,并概括所在句的含义。 (1)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愁) (2)古人常常借诗歌抒发心中愁绪,我们读到过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前者是借助环境展现愁,后者是借助动作展现愁,这首诗呢?(动作)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诗中表现诗人愁情的动作。 能不能都用四字词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句子的意思呢? (行叹坐愁——借酒消愁——悲歌激愁——吞声咽愁) (3)这些地方的愁是一样的么? (不一样,愁是流动的,是不断加深的。诗人本想开解自己,哪能整天走着叹息,坐着发愁呢?但是哪能那么容易解脱,于是借酒消愁,没想到,这非但不能消愁,那郁结已久的愁情在酒的发酵下愈加浓烈,平添的酒意更激起了心中愁海的狂澜,于是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的悲愤倾泻出来。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都难以排遣心中的愁绪,诗人竭力压抑自己的情绪,无奈人心并非木石,更何况诗人生就格外敏感的心肠?于是“心非木石岂无感”这痛苦的呐喊冲口而出!诗情在这里达到高潮,诗人似乎要将满腹的痛苦惆怅都说个够,但是就在

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 教学实录及点评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重庆市渝北中学校高级教师刘祖平 点评:重庆市渝北区教科所副所长、研究员余国源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师:请张君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 应该读xìng 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已有说明。 师:请听录音朗诵,看看专家是怎么朗读的。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图片做补充。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是其构思新颖之处。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这一节写“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呢?为什么? 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金柳”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 生:“金柳”有新娘的柔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

高中语文优秀课堂实录——《《蜀道难》教学实录

《蜀道难》教学实录 执教: (课前,学生齐背所学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并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盛唐早就了李白,李白用诗歌书写了一个个传奇。是啊,诗仙之诗,传诵古今,深情而超卓。那么,李白在你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呢?结合老师昨天留的预习作业,“参考以前所学知识或查阅有关资料,为李白写一篇评传。要点:内容最好涵盖作者的姓名字号、朝代身份、主要经历、地位评价等信息。文体不限,可诗歌、可散文、可小说、可日记、可文白结合,要有文采,有启示作用和创新性,同时积累写作材料”(多媒体展示“课前篇”习作要求),哪位同学先来把自己对李白的解读和体悟跟大家分享呢? 生1:李白,你是花间的舞者,你是山道的隐士。你,磨针于石上;你,倚剑于天外。你官场失意,却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苦闷之时,仍“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你难耐之际,还“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孰能与你同舞?你既不像司马迁那样含垢忍辱,在狱中著完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不像屈原那样“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太过执著。你就是你,如此孤寂之舞者,如此傲骨之侠肠,如此经邦之才华,看透了世间的虚无。青莲居士,在此能否让我与你在月下小饮,来排解你内心的寂寞,来感化你的落寞,因为今天的我,读懂了你那颗“亘古不变”的诗心! 生2:以排比和类比,比照出李白的傲骨和洒脱,娓娓道来,好似李白就是她的知己一般,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生3:我很喜欢她的结尾,试问世人,有谁不想和李白同醉,举杯邀月、对影三人呢? 师:老师也很喜欢她的结尾,有谁能读懂诗仙的寂寞?有谁能读懂李白的诗心?而这位同学却读懂了诗仙之心,我想李白此刻一定在倾杯而尽。还有谁想和大家交流? 生4:老师,看着大家积极展示,我也想读读。但是,就是写得不好,不知

高中语文《祝福》课堂教学实录

《祝福》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知道鲁迅的文学思想及成就 理清小说的起承高尾的思路和倒叙的悬念设置 小说鲁镇环境描写对情节、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祥林嫂人物形象及悲剧根源,鲁镇其他人物的塑造 小说主题(祝福和悲剧反衬)的探讨,民国劣根性的批判 【教学重点】:祥林嫂的人物性格、小说情节(我和祥林嫂的故事)、鲁镇其他人物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一首著名的自嘲诗,嘲是一种人生哲学,也是一种生活艺术。这首诗的作者是鲁迅。面对人生,鲁迅竟有如此大气度,大境界。大家了解鲁迅先生吗?学过他的文章吗?请你说说鲁迅文章的特性,杂文具有文字的战斗性,具有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 二、作者 鲁迅(1881—1836),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第一作家。原名周树人,绍兴人。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且介亭集》。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的杂文最具批判性精神,揭示国民劣根性:有奴性无人性、窝里

斗、死面子、意淫精神胜利法、脏乱杂、文人相轻、嫉妒贤能、吝啬小气、自欺欺人、仗势欺人、欺软怕硬、自私自利、麻木健忘、自贱自大、冷漠旁观、胆小无冒险、盲从不独立、保守狭隘等。没有信仰的民族,没有精神的民族。 三、读文(第一课时讲我的故事) 从小说开头到“至此也连成一片”,还有小说“最后一段”。第1节到33节,还有110节。(一)、这部分主要在写了什么呢?从哪些文字可以读出什么内容?请同学们立足全文,概括一下。 明确:从开头写了我的故乡鲁镇,年底时间。 第二段写了迎新年祝福的场面,即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过小年。 【传统文化】:送灶: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传说灶神爷要在廿五日向玉皇大帝汇报主家一年功过,做年终总结。所以,廿四夜主家烧香送灶。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祥林嫂和我的对话,人死后有没有灵魂。 我跟鲁家短工的对话,得知祥林嫂穷死。 (二)、其实这部分的主角是“我”。请同学们在小说中找找, 从————读出我———的人。 明确:第1点,暂寓四叔家,我是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四叔的谈话不投机,四叔守旧、封建,我追求思想进步和维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 语文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语文版 《为政以德》总共十二节,体现的是孔子的德治思想。怎么德治?大概两方面,一是以德正己,包括“向善”、“庄重”、“孝慈”等内容;一是以德待民,包括富民,用礼德教化,讲诚信等。而德治的效果,就是人君“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些内容,又以富民为基础,因此,本课选择以这为切入口,也就是“子适卫”这一节。有了切入口,就好办了,以下是我在另一个班级的上课实录。 师:拿起《论语》这本书,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众说纷纭,不过和另一个班感觉很相似) 师:古人读《论语》是摇头晃脑,看着都晕,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不会摇头晃脑去读了,不过,我们能不能从这些寥寥数语中,读出点滋味,读出乐趣来呢?我想大家可以来点想象,来点体验。我们一起来读第三节。 生:齐读第三节。 师:孔子是什么时候去卫国的?能不能从书本附录迅速找出? 生(很快地)找到孔子五十五岁的时候去鲁到卫的。 师:孔子在离开鲁国的时候,是心里受了一点点伤离开的,他离开的时候,有点失落,大家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生:是齐国用美人计,让鲁国君臣荒于政事,不理朝政,孔子很失落,所以去鲁适卫。 师:孔子之前在鲁国做什么? 生: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做官做到大司KE(相当于丞相) 师:有政绩吗? 生:鲁国大治。 师:据记载,孔子将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民风淳朴。所以引起齐国的恐慌,想办法让孔子下台。才有孔子带着受伤的心离开鲁国。重新看到第三节,“子适卫”,大家想想他和谁一起去? 生:和很多的学生。 师:应该是很多的,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很有名气的有七十二个,那去卫国的时候是很多人的。驾车的人是谁? 生:冉有。 师:看来冉有的驾驶技术很好!孔子到卫国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生:庶矣哉!就是很多人啊! 师:大家想象一下,孔子说这句话的心情? 一生:开心,(随后又说)激动!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把他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 师:全班来读读,把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 生读(开始有点低沉,后感觉好了) 师:这话用现在话就是:人很多啊!大家一起用现代话齐说一下。 生念(开始兴奋) 师:用本地话怎么说? 生:多兮多!(兴奋地)各自说“多兮多!” 师:孔子到卫国看到人很多,很开心很激动,为什么? 生:孔圣人来了,大家找他签名! (全班笑)师:孔子是很出名,不过那个时候的人还没有现在的人那样追星。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高中语文《离骚》课堂实录.doc

高中语文:《离骚》课堂实录- 课堂的学习内容为《离骚》,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节选。我在讲最后一个课时:从课文的句子中,来看屈原的性情、品行和写作行文。像平时一样,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纷纷找出不同的句子,说出这些句子体现屈原品质高洁、忠诚无比,为了理想而不断追求,而且他行文优美,有大胆的想象和优美的比喻,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看着同学们的踊跃发言,我不时地点头赞许,过了一会儿,我将同学们发言的内容总括起来,准备完成对屈原品性的讨论: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楚国和楚地人民付出了很多,也为炎黄子孙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在他投江之后,人们以各种形式纪念他,表达自己深切的怀念,比如说端午节------ 正当我情绪激昂地要表达我对这位古人的尊敬时,有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宁静: 老师,屈原可以不死的,他怎么非要傻到去自己投江呢? 是呀,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为国为民呢?

屈原投江真是蠢,这也是对楚国和人民的不忠,他没有用自己的才华为人民服务,却独自己寻找解脱,他太自私了。 ------ 几个声音从教室不同角落响起,刹时,我无语,这可是我从学习屈原到作品以来,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个问题,真是让我措手不及,站在讲台不知从何说起。台下的同学也受此震撼,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下也听得见,他们也陷入到思考中。终于,有人说话了: 屈原不是个不忠的人,他对楚王尽了一个臣子的责任,可楚王不接受他、不信任他,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实在是心力交瘁,这才不得以投江的。 人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但当他的压力超过他的受压限度时,他便只能选择这种这式了,屈原的命运也很惨,我们应该原谅他。 看到台下许多同学不服气,想要畅所欲言的表情,我立刻改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说》课堂实录.doc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 堂实录- 师:(课前激趣)首先我想给大家做一道竞猜题: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请你把答案写在一张之上,千万别说出来,影响别人作答。记住,现在是君子动手不动口。(强调)???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 ?1、他是广东新会人。? ??? 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有答案了吗?告诉我,他是谁?? ?生:(兴奋地)梁启超!?????师:(喜悦)对!他就是梁启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 《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性。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深情地)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近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先生可是一位名人,他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今天,我们要把他头上的光环拿下来,当这篇文章是普通人写的,比方说你、我、他写的。请大家试着批改文章,给他写点评语,作一些旁注。?? ??单数行的同学请你回头,跟后面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大家一起来批改这篇文章。给梁实秋的文章写评语,作旁注,首先想

干啥呀??? ?生1:(跃跃欲试地)找问题!??? ?师:他说他想找问题,什么问题呢?不容易呀!要想找问题,我看光有一双慧眼还不够,还真得去借了,借猴哥的那双火眼金 睛。?????(学生互相讨论)?? ??师:刚才看到很多同学找出了很多问题。其他还没有找完的同学请继续。咱们现在就开始,把刚才同学找到的、文章暴露出 来的问题提出来,由你们发现问题、反映问题,再由你们来解决 ???生2:第一段,我发现两个问题。(师:好的,看问题。谁来?? 到第一段)第二句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有大约就不用左右 了,这里重复了。还有第三句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 ???师:如果的演讲演讲是一次,没有一篇这样的说法。? 说一篇呢?????生:那是一篇演讲稿。??? ?师:那演讲稿是听吗??? ?生:不是,是看。?? ??师:对!是看,是读。对不对?这里是量词使用错误。?? ?生2:还有第二段中,有同样的错误,最后一句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把这里的篇也改成次。????师:同样的毛病,他犯了两次。还有吗???? 生:(无奈地)我找不到了。?????师:(欣赏地)好!请坐下,你 已经有双慧眼了。发现了三个毛病! ???生3:第八段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很罗嗦,我觉得。 ?? 师: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太罗嗦了,语言不简洁。又犯毛病了。 (赞赏地)好,不错!连这个问题都找出来了。?????生4:第九段第

高中语文:《劝学》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劝学》课堂实录 我的好友魏智渊先生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

祥的影响而形成的。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对家长微笑颔首]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 (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 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高中语文课堂实录:《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 [教学目标]1、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欣赏独具魅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有一个人曾深情地说过这样的话: [幻灯片]“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同学们,从这三句话当中,你能否猜测一下这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同学来说说。 生1:中国人,怀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生2:诗人,浪漫的人(笑) 生3: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师:就是这样一位“东方赤子”却远离祖国怀抱43年,几十年,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中充满乡土观念,去国怀乡之感,思乡思亲之情,他就是余光中(图片)[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及创作情况 师:谁能谈谈你所了解的余光中? 生4:余光中,中国现代作家,评论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48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49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92年,他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大陆。 生5:余光中自称“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当然这都是我翻阅资料查到的数字(笑)。 生6:我再补充一点,他的诗《乡愁》写得很好。 师:你能给大家朗诵一遍吗? [生6:背诵《乡愁》其他同学也跟着背诵了起来。] 师:好,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游刃有余,相当了得,有人说余光中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雍容华贵,透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幻灯片] 三、进入文本 师: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你心中有什么样的疑问? 生7:他为什么要听雨? 生8:为什么听到的是冷雨? 生9:他听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共同来一个个解决。其实对于雨的描写,文学作品当中比比皆是,例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称雨为“喜雨”“好雨”;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称雨为“寒雨”,那么余光中为什么听到的是“冷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然后找同学来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全体学生大声朗读课文5分钟]

高中语文:《雷雨》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雷雨》课堂实录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是顺应国家新课程改革之潮流应运 而生的一支生力军!短短一年来,在广大作者和用户的支持下,本站以面向广大教师提供新课程网络教育精品资源服务为宗旨,旗下三大网站已初步形成规模—— 初中站——全面提供新课标初中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鄂教版等主流教材的相关教案、练习、论文、精讲、教参等系列资源。所有练习均附有详尽答案。目前,初中站已经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三大主流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提供了相关的配套资源,并在不断地更新中。 高中站——全面提供新课标高中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等主流教材的相关教案、练习、论文、精讲、教参等系列资源。所有练习均附有详尽答案。相关资源正在不断更新之中。 课件站——全面提供新课标初中、高中主流版本教材的配套PPT精美课件。“非凡课件”是专门为初中站和高中站收费会员提供免费课件下载的专业网站。下载精美PPT课件所需的点数是免费赠送,永久有效,绝不作废。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师:大家知道雷雨吗?请大家看一个电影片段。(播放《雷雨》最后的片段) 师:一个雷雨之夜,三个年轻人踏上了不归路,两个女人

变成了疯子,傻子,这都与一个人有关,他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周朴园,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生:他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 生:他是一个资本家。 师:大家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课文中看出来的。 师:通过什么看出来的? 生:语言。 师:在戏剧中,我们要从语言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性格。让我们从语言出发,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读文本找出答案,说明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说明理由。 (生讨论) 生:他是一个复杂的人。他说:“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这说明他心中对鲁有美好的憧憬。他又十分暴虐,“你来干什么?”“谁让你来的?”这些语言都说明他卑劣。 生:他对鲁也有真实的一面。他穿破衣服。 生:鲁大海说:“你故意淹死了。。。。。。”说明了他的贪婪。师:还说明他的自私。 师:周对梅的感情真实吗? 生:“你看这些家具都是旧的,;;;记着你的生日,。。。说明很想念她。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大家还记得吧?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弟子冉有和季路的对话,孔子在这次谈话中提出了他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是什么? 生:修文德以来之。 师:还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共同富裕、和谐社会、团结稳定;“修文德”是达到上述目的重要手段。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仁”师:到了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集中反映孟子政治主张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课题)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字词方面还有那些疑难,可以提出来。 生1:后半部分,大概意思能懂,翻译起来就很难了。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句,“孝悌”又怎么解? 师: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谨庠序之教”,即认真(注重)推行学校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即“以孝悌之义申之”,用“孝悌”之类的道理来教育人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指代老年人,老年人自己不用在路上背负东西,这是上面“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结果。 生:“王道之始”什么意思? 师:就是王道的开始。“王道”就是称王而用“仁”的手段,与“霸道”相对。生:“然而不王者”怎么解释? 师:此处“王”应该读第四声,做动词,称王。 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什么意思? 师:“焉”“耳”“矣”都是语气词,大家可以想一想,这里为什么连用三个语气词。师:我再来提一些。“树之以桑”中的“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的“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的“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的“发”,“王无罪岁”的“岁”,当作何解? (师生讨论解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领会文章大意。 (学生齐读) 师: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意思?梁惠王提了个什么问题? 生:讲了梁惠王治理国事的事情,他向孟子发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师: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怎么说的? 生:用战争打了个比方,然后问: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师:“以五十步笑百步”也是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生:“五十步”喻指梁惠王之政,“百步”喻指邻国之政。

高中语文:《变形记》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变形记》课堂实录[师]课前已经要求同学们反复阅读《变形记》课文了。今天我们一起品味这篇著名的小说。我们先来品读第一段。(教师朗读课文第一段,以冷静而低沉的语气、语调渲染气氛,营造一种符合文本风格的课堂气氛) [师](问)格里高尔变形后的身体感觉如何? [生]格里高尔变形后身体上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为了能够向右边睡,他足足试了一百次,一直试到腰间感到一阵阵“隐痛”才不得不停止。 [生]他只不过为了挠挠肚子上的“痒痒”,就要承受“浑身一阵战栗”这样的痛苦。 [师]请大家想想:翻身、挠痒,这些在平时轻而易举的动作,可是现在对于格里高尔来说却是难于上青天。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次“变形”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 [师]格里高尔的“不便”是不是就这两点呢?能否再从文中找到一处? [生]我觉得格里高尔开门那一段写得特别精彩。 [师]就请这位同学表情朗读格里高尔开门的那一段文字。[生](缓缓而沉重地)格里高尔扒着椅子慢慢向门口移去……[师]读出了感情,读出了味道,很好。这段文字描写了格里高尔起床开门的经过。如果只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们认

为这个词应该是……? [生](齐答)艰难! [师]大家感受到他的艰难了。请问,你们是从哪些词语、句子里看出他的“艰难”的呢? [生]他用嘴巴来转动钥匙,“这无疑已经给自己造成某种伤害了,因为一股棕色的液体从他的嘴巴里流出来,淌过钥匙并滴到地上……”我觉得这就是写格里高尔流着血在拼命地开着门。开门,对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格里高尔却要为此付出血的代价。可见他的艰难。 [生]“他竭尽全力,死命咬住钥匙”也表明了开门的艰难。[生]“他随着钥匙的旋转而绕着锁孔舞动”。 [生]还有,他“吊在钥匙上,用全身的力量将钥匙压下去”也看出了开门的艰难。 [师]还有吗?(学生停顿,教师启发)本段第一句中,格里高尔为什么要“扒着椅子慢慢地向门口移去”? [生](恍然)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已经无法像人那样直立行走,所以要借助椅子“移动”,到了门口,还要“用力撂下椅子”,再借着这股力向门口扑去”,最后又不得不依赖门板的支撑,才得以“直起身子”。从床铺到门口,几步路的距离,但是格里高尔却走得如此艰难! [师](由衷地)分析得真好。不过,格里高尔为什么要如此艰难地挣扎着去开门呢?

高中语文课堂视频实录专题

高中语文课堂视频实录专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教学录像1 11-19 《沁园春·长沙》教学录像 11-19 《雨巷》教学录像 11-19 《再别康桥》教学录像 11-19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录像 11-19 田军《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录像 11-19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录像 11-19 《荆轲刺秦王》电影全集 11-19 《鸿门宴》教学录像 11-19 高清电影《鸿门宴》在线观看 11-19 程祥《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录像 11-19 《小狗包弟》教学录像 11-1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录像 11-19 《包身工》教学录像 11-19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教学录像1 11-20 《荷塘月色》教学录像 11-20 《荷塘月色》说课录像 11-20 《荷塘月色》视频朗读2 11-20 《荷塘月色》视频朗读1 11-20 《荷塘月色》视频朗读 11-20

《故都的秋》教学录像(共两课时)11-20 《故都的秋》教学录像1 11-20 《故都的秋》教学录像 11-20 《故都的秋》视频朗读(男声) 11-20 《故都的秋》视频朗读(女声) 11-20 《囚绿记》教学录像1 11-20 《囚绿记》教学录像 11-20 《囚绿记》视频朗读 11-20 《诗经两首:氓、采薇》说课录像 11-20 《离骚》视频朗读 11-20 《离骚》教学录像 11-20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录像 11-20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录像 11-20 《兰亭集序》视频朗读 11-20 《赤壁赋》教学录像(含课前说课)11-20 《赤壁赋》教学录像1 11-20 《赤壁赋》教学录像 11-20 《游褒禅山记》教学录像 11-20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说课录像11-20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录像1 11-20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录像 11-2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录像 11-20

高一语文:虞美人(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一语文:虞美人(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一语文:虞美人(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1.掌握有关词的文体知识。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学会选择恰当的意象来写愁。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如何通过词眼来分析课文。 学习过程: 1.学法指导。 (1)确定反映主要内容的或情感基调的字或词。 (2)作品是如何渲染这个字或词的。

①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意境) ③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反复、对比、双关、反语、反问、互文、用典。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呼告是为了表达感情更直接等等。鉴赏诗词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写作手法: 概念说明例句赏析 虚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