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愁是一杯酒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也有很多深深的不能言表的思乡之苦。

我只是其中很平淡的一个。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比如单位发了两箱饮料,几大瓶食用油;或者逛街的时候看见了一块很合适妈妈那个年纪老太太穿的衣料;要不就是莫名的伤心情绪低落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端起乡愁这杯酒,大大地喝一口。

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陪一位上海的大姐去东山扫墓。这并不是一个凭吊亲人的季节,无雨无风,生机勃勃,她却一样地庄严和凝重。在急驶的车上,她告诉我:三天以后,她们全家就要移民到阿根廷了,临走之前,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来看看父母。这次一走,也许十年八载才可以回来一次,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她带了一捧父母坟前的泥土,并虔诚地从香火缭绕的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看着她静默地做这一切,我自己也被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浓重的乡愁包围着。从此以后,她和她的12岁的女儿从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飘散回来的乡愁,不仅仅是对熟悉的上海,更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国。

少年,是的确不大识乡愁的滋味的。14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兄长去外地上学,写回家的第一封信,被泪水浸泡得字迹模糊,却不知重写一页,固执地以为父母为我牵肠挂肚我才心满意足。而现在写回去的信,满纸的阳光灿烂,谈笑风生,而放下笔,长叹一声,才知道心底弥漫着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酒,岁月越长,越是浓都和醇美。去年冬天,提了生日蛋糕去看望一位84岁的阿婆。古老的宅院和床幔,古旧的气息。墙上挂着她年轻时的照片,典型的江南女子,大家闺秀的模样。她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思想也不一般。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勇敢地爱上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药店伙计,并终于在38岁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听她的经历,就像是在谈一本才子佳人的传奇;但看见她时,她却躺在古老宅院的古老床幔里。她静静地笑,也喃喃地叹息:“我现在真想回宁波去。”宁波是她的老家,她是被母亲抱在手上离开的,而今临近生命之旅的终点,她回那个心目中永远的老家的念头却越发强烈了。宁波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但思乡的感情却一日胜似一日的真诚和浓厚。

就是这样的啊,乡愁是一杯酒,是一杯千百年来被无数思乡的人吟咏过的陈年佳酿。你可以豪爽地仰起头一饮而尽,但岁月之手会悄悄地再为你斟满,直到有一天,你真的醉倒在这世代流传的乡愁里。

(1)“我”涌动乡愁常常是在什么时刻?

(2)文章扣住“乡愁”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文章结尾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1)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

(2)即将移民的上海大姐去东山扫墓;“我”自己对乡愁的体会;年迈阿婆对故乡的思念。(3)围绕“这句话表明人们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来回答。

【解析】【分析】(1)可提取第2段“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中的“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作为答案。

(2)组织语言时,分别概述出大姐去东山扫墓(3段),“我”自己对乡愁的体会(4段),年迈阿婆对故乡的思念(5段)这几件事。

(3)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照应标题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点明主旨的作用。一定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

故答案为:⑴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

⑵即将移民的上海大姐去东山扫墓;“我”自己对乡愁的体会;年迈阿婆对故乡的思念。

⑶围绕“这句话表明人们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来回答。

【点评】⑴此题不难。考生只要找准语段,提取关键语句就能回答。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考生要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段落,分清层次,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⑶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考生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分析,注意联系文章的主题思想僵化语句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2.现代文阅读那盆水仙花

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

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

“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

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都不大一样了!

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

“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

“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

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

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

“我愿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

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了。

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李老师说:“他死啦。”“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

“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啦。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

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

(1)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2)本文主要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说说老头的行为前后变化之大的原因。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老头是个什么样的人。

(5)探究文章的结尾体现了“我”怎样的复杂思想感情?

【答案】(1)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头的满不在乎(嚣张、傲慢)的样子,突出了他对我们的仇视和抵触的心理。

(2)①老头闯入课堂翻垃圾;②我善待老头;③同学们帮助老头;④老头送水仙花;

⑤老头救学生牺牲。

(3)因为杨老师(“我”)没有呵斥驱赶他,同学们还收集废品送他,这种尊重和关爱让他感到温暖,所以改变。

(4)有尊严、懂感恩、舍己救人。

(5)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为老人的离去而难过,表达了对老人的敬佩和怀念之情。【解析】【分析】(1)考查赏析语句。要抓住重点词语,从神态、动作描写的角度分析概括,围绕“老头的满不在乎”回答即可。

(2)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要围绕老头行动,将全文情节划分成五个环节,然后按示例所提供的内容概括填写。注意语句要简练,说出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即可,文章写到的事:有①老头闯入课堂翻垃圾;我善待老头;③同学们帮助老头;④老头送水仙花;⑤老头救学生牺牲“等。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对比的手法进行分析。围绕杨“我”没有呵斥驱赶他,同学们还收集废品送他,使他受到感到回答即可。

(4)考查人物形象。围绕老头再没有闯进教室,可知他懂得感恩。跳入水中救小孩,可知他具有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5)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末尾“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可知作者感动、难过、崇敬的情感。

故答案为:(1)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头的满不在乎(嚣张、傲慢)的样子,突出了他对我们的仇视和抵触的心理。

(2)①老头闯入课堂翻垃圾;②我善待老头;③同学们帮助老头;④老头送水仙花;

⑤老头救学生牺牲。

(3)因为杨老师(“我”)没有呵斥驱赶他,同学们还收集废品送他,这种尊重和关爱让他感到温暖,所以改变。

(4)有尊严、懂感恩、舍己救人。

(5)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为老人的离去而难过,表达了对老人的敬佩和怀念之情。【点评】赏析语句要找准角度,围绕内容分析概括。

概括事件围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是什么?”的格式概括。

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文章记叙的事件进行。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一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1)文中画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2)体会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一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结尾父亲“叮嘱”的含义。

【答案】(1)以雪大来衬托父亲卖柴路上的艰辛和怕耽误“我”上学的急切心情。

(2)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3)①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②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③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4)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解析】【分析】(1)结合本文内容来看,文中多次写“风雪”,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起到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同时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更能表现出父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突出父亲的形象。

(2)句中划线的“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满、冷漠,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没有爱心的小市民形象。

(3)文中的父亲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从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多给些钱,并在买柴人侮辱的情况下弯腰捡钱,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性情坚忍,能委曲求全的人;同时父亲教育“我”要努力读书,尊重劳动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教子有方的好父亲。

(4)父亲最后一次叮嘱的内容是“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结合前文父亲卖柴时的经历可以知道,父亲是在叮嘱孩子,以后有能力了,有地位了,也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的劳动者,这正是父亲渴望被尊重的体现。可以从“要学会尊重他人”的角度来理解。

故答案为:⑴以雪大来衬托父亲卖柴路上的艰辛和怕耽误“我”上学的急切心情;

⑵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⑶①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

②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③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⑷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

【点评】⑴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⑵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理解语句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

4.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母亲·我·狗

小时候我极怕狗。现在想来,虽称不上是“谈狗色变”,也确有些“说狗心寒”,对狗的怕简直甚于想像中的鬼怪。每到夜间,远处的几声狗叫都能把我的心吊起来,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细语柔抚下慢慢落下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上早自息。

可整个村子上三年级的就我一个,另有几个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校住宿。我作难了:学校和我们村子之间正好有一个“恶狗云集”的大庄子,白天和别人一起倒还不怎么怕;这早上起来,黑咕隆咚的……

邻居大婶也来劝母亲:“别让洪水上了吧,就弟兄一个,他爹又不在家,万一有个好歹咋向他爹交代呢?”母亲笑着谢了大婶,摸摸我的头说:“我送他,学不能不上啊。”大婶瞪了母亲一眼:“你,能行吗?”母亲顿了一下,点点头。

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已点着灯在忙碌了。“五点半了,起来吧。”母亲见

我醒了,转身为我打来洗脸水。待我洗好脸,她到院里找了一根木棒拿在手中,夹上我的书包,然后拉上我:“走吧。”摸了摸母亲手中的棍子,拉着母亲的手我顿时觉得安全多了。

到了那个村子,我的心也不再那么恐惧了,只是紧紧地攥着母亲的手。母亲紧张地盯着周围,像是怕狗突然从暗处扑上来似的。

忽然,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我抬头看着母亲,母亲赶忙俯下身拍拍我的头:“洪水,别怕!有妈在,狗不敢来的。”我便像置身于一把保护伞下似的,心慢慢的安稳下来。

以后,母亲每天早晨起床后总是先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再回去做饭。

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母亲那湿漉漉的颤抖的手在眼前一闪,我真想跑到正忙碌的母亲身边,抱住她大哭一场——为她那颗受苦受累还经常受着惊吓的羸弱的心!

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怕狗的小孩子了,而母亲依然很怕狗。于是每次外出,我总细心的守护在母亲的身旁——因为,我忘不了那个怕狗的童年;忘不了母亲那只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

(选自《听雨轩——精短美文》)(1)用简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从两个不同角度告诉我们母亲其实是很怕狗的,试借用文中的语句进行说明。(3)文章多次写到母亲湿漉漉的手,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母亲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我”因怕狗而在更怕狗的母亲的护送下能够顺利上学。

(2)①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②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侯侯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

(3)不仅写出了母亲怕狗,更衬托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4)略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情节,找到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根据“学校要上早学,可是我特别怕狗,妈妈勇于送我上学,从大婶处得知妈妈比我更怕狗”这一情节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在文章中相应的段落来概括分析。比如:题目的要求是“文章从两个不同角度告诉我们母亲其实是很怕狗的,试借用文中的语句进行说明”。文章的第6段从侧面表现出母亲怕狗、第8段主要是从侧面表现母亲怕狗。故在文章的第6段、第8段中概括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文章多次写到母亲湿漉漉的

手,属于细节描写,根据第8段中“同大婶闲谈的内容”来分析出母亲手湿漉漉是因为怕狗的原因;母亲在怕狗的情况下,还坚持送我去上学,体现出母亲对我的关爱。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发表评价。母亲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说母亲胆小,也可以说母亲胆大。但是,围绕文章的内容,从母爱这一角度来分析胆大胆小即可。比如:母亲怕狗,是胆小的;但为了孩子,在爱心的驱使下,能够战胜自我,又是胆大的。

故答案为:(1)“我”因怕狗而在更怕狗的母亲的护送下能够顺利上学。

(2)①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②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侯侯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

(3)不仅写出了母亲怕狗,更衬托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4)略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主要内容写“我”因怕狗而在更怕狗的母亲的护送下能够顺利上学。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第⑥段中“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以及第⑧段中“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来说明母亲怕狗的表现即可。

(3)本题考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谈情节安排的作用,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弄懂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然后根据前后文去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多次写母亲湿漉漉的手,是因为害怕狗,仍然坚持送孩子衬托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发表评价。答题时应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谈阅读感受,关键在于读懂文章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谈阅读感受。本文主要是赞美母爱的,所以扣住“母爱”这一主题,结合文章情节内容说母亲胆大或胆小,言之有理即可。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

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来:“那就赶紧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苗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走,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 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 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 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2)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B. 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C. 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 本文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体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3)试简要分析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写法及作用。

【答案】(1)A

(2)B

(3)这一句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母亲病情危重却因照顾儿子而无法自顾,表达了母亲的伟大,也为下文母亲的去世埋下了伏笔。

【解析】【分析】(1)“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躲”是因为母亲要让“我”发泄心中的痛苦,表现了她对儿子的理解。“听”字写出了母亲虽然身患重病,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却时刻关注着儿子的情况,怕他想不开,体现了她对儿子的关心。“偷偷”和“悄悄”写出了母亲的默默承受、小心谨慎。故选A。

(2)B项,本文并非是以“日常琐事”为题材,因为文章选择的是生活中一个大非常时期——儿子双腿刚刚瘫痪,母亲又身患重病。正是在这种不寻常的题材中,显示了母亲的坚韧、顽强,从而写出了母亲的崇高伟大。故选B。

(3)“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通过妹妹的话,“我”才知道母亲病情危重,可见运用了侧面描写;“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说明母亲的病当时已经十分严重,也为下文母亲的去世埋下了伏笔。表明母亲为了不让儿子伤心而强忍病痛,体现了她的坚忍和对儿子无私的爱。

故答案为:⑴A;⑵B;

⑶这一句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母亲病情危重却因照顾儿子而无法自顾,表达了母亲的伟大,也为下文母亲的去世埋下了伏笔。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文章整体感悟,结合语段和句子的内容,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对选项要仔细辨析,注意选项的表述。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辨析。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仔细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对选项要仔细辨析,注意选项的表述,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要求考生注意赏析角度的正确选取,注意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进行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南方的冬天

老舍

①半片黄叶落下,我听到一丝生命枯萎的声音。是的,雁子又要南飞了,树杈上又只剩下了枯枝,泉水渐渐干涸,寒意悄然袭来,这一切都告诉我,冬天到了。

②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会在刹那间被抛之九霄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兴致,哪怕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

③站在户外,轻轻的呼一口气,一团白雾裹着一份温暖袅袅升空,在半空中伸展,氤氲,半晌又汇入了干冷的空气。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又破灭了,消失得轻悄而又平静,仿佛从来就不曾有过,又恍惚有过这么一份特别的湿润。小树长成大树,到了冬天便成了老树,老树枝丫交错,只有几片稀稀落落的叶子点缀着生命的痕迹。树皮微现焦黄,仿佛在火上烤了许久,煎熬得失了神采,半卷曲着好像随时都会坠地。

④夏日里花叶田田的荷塘,此时都只剩下了根根枯管,片片残叶。早已没了衔露含珠的风韵。寒风轻摇,枯荷残叶,仿佛悄悄地诉说着昔日美艳,又仿佛轻轻暗泣着如今没落。倘若再来一场冷雨,更催花落,倒符了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心境。

⑤南方的山向来不如北方的高大巍峨,到了冬日更失了往日的润朗,只留下了略带灰蒙的身影悄然耸立于天地间,默守着一份寂静。倘若在北方,来一场大雪,将群山覆盖上一层苍茫的白色,那又是一幅磅礴的好图景,微茫间孕育着新的希望。只可惜南方无雪,如

同土丘半散漫开的小山零零落落地点缀在辽阔的江汉平原上,山间便只剩下松柏苍翠的影子,但这绿色都如同带着一层霜,淡绿中隐隐的泛出青灰。远望去仿佛被飞扬的尘土覆住了。

⑥站在江边,这才发现昔日里的天堑而今只剩下了窄窄的一道灰链,昔日里浪拍千石的江畔现下已是波澜不兴。江水仿佛被冻住了,连东注的流速都似乎被停住了,一切都现着一片死寂。

⑦是的,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死寂来形容,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天地间唯存单一的灰蒙。这种萧条的氛围充斥了万物,一点一点地抽走了它们生命的活力。

⑧身于此,只有寄情于窗前,遥送上一瓣心香,盼望能有一丝新绿破土,寄来春的希望。

(1)请你在文中找出词语概括南方冬天的特点,并说出该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作者要表现的是南方的冬天,文中为什么几次提到北国的冬天?

(3)文中的语言精妙传神,耐人寻味,请你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加以品味。

(4)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即使去掉也不会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你同意这种意见吗?为什么?

【答案】(1)萧条。表达作者对南方的冬天的嫉妒失望、厌倦之情。

(2)为了与南方的冬天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北国冬天的壮美来突出南方冬天的死寂、萧条和了无生机。

(3)示例:树皮微现焦黄,仿佛在火上烤了许久,煎熬得失了神采,半卷半曲着好像随时都会坠地。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皮了无生机的特点。

(4)示例:不同意。虽然去掉后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但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与希望,使全文的感情基调由灰暗走向光明,能给人以信心。如果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解析】【分析】(1)文章第2段中的“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这句话中的“萧条”一词概括了南方冬天的特点。结合后文“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死寂来形容,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可以看出,“萧条”一词,表达了对南方的冬天的失望、厌倦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2)文章中几次提到北国的冬天是为了与南方的冬天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南方冬天的死寂、萧条的特点,表达对南方冬天的厌恶之情。

(3)本题作答可动词、形容词的使用,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手法等方面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如:“夏日里花叶田田的荷塘,此时都只剩下了根根枯管,片片残叶”采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南方冬天的死寂、萧条、衰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南方冬天的厌恶之情。(4)这种题型一般回答不能删除,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文章开头的文句和段落的作用根据文体不同一般有引领下文、铺垫情节、烘托气氛和提出问题等作用,要根据文句与后文的关系判断。如:本文若去掉最后一段虽然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但文章所要表达的作者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与希望之情则不能体现出来了。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⑴萧条。表达作者对南方的冬天的嫉妒失望、厌倦之情。

⑵为了与南方的冬天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北国冬天的壮美来突出南方冬天的死寂、萧条和

了无生机。

⑶示例:树皮微现焦黄,仿佛在火上烤了许久,煎熬得失了神采,半卷半曲着好像随时都会坠地。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皮了无生机的特点。

⑷示例:不同意。虽然去掉后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但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与希望,使全文的感情基调由灰暗走向光明,能给人以信心。如果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手法的作用。明白对比手法的作用是关键;

⑶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

⑷这是一道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省略,要从最后一段所起的作用来入手分析.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要从它在文中结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方面来分析。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车夫老马

老舍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ànɡ,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

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选自《骆驼祥子》第七章,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有删改)(1)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①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

②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分析划线的短句的好处)

(3)“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为什么老马会有“像是乐,又像是哭”的表情?)

(4)说说文中老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老马喝糖水,谢众人;谦和;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得意

(2)①动作描写,形象的写出了老马想吃又舍不得吃的样子,表达了老马对孙儿的疼爱之情。②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马双手的瘦和黑,表现出他的贫穷落魄。

(3)老马像是乐,是因为他晕倒后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到很温暖。像是哭,是因为他自己虽然努力拉车却依然生活艰难贫苦,感到很无奈。

(4)贫苦交加却有尊严、疼爱孙儿、谦和。

【解析】【分析】(1)①第一段到第十一段:老马进茶馆晕倒——表现人物生活贫苦。

②第十二段到十八段,“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看出老马的温柔、谦和。故老马喝糖水,对众人表达感谢——表现了老马的谦和。③第十九段到第二十二段,“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拿到包子,爷爷想到的首先是孙儿,表现了爷爷对孙儿的疼爱,故老马把别人给的包子留给孙儿——表现了老马对孙儿的疼爱。④第二十三段到二十五段,爷孙俩吃包子表达对众人的谢意,“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表现了老马因为孙儿孝顺的话很得意的样子。

(2)① “摸”是用手轻轻触碰的意思。这一个动作描写,写出了老马对包子的喜爱和珍惜,舍不得。③表达人物或作者情感:但是老马始终没有拿起,而是等孙子来给孙子吃,表现了老马对孙子的疼爱。②把手比成炭条,生动写出手的黑、瘦。③情感:表现了老马的贫穷落魄。

(3)①“乐”高兴,第十六段,“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当老马又冷又饿晕倒时,老板送来糖水,令老马感动,尤其时同为车夫,大家经济都比较拮据,而祥子却毫不犹豫的买了十个羊肉馅的包子无偿送给老马,更是让老马感动,让他“乐”。②“哭”难过。“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自己辛苦工作,却落魄到如此境地,让他难过无奈,让他“哭”。

(4)①谦和温柔。“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老马深处如此落魄的困境,但是说话语调仍是那么温和,看出人物内心并不是愤世嫉俗的,而是温柔谦和的。②“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别人给的包子,晕倒醒来却不先吃,而是想着孙儿,看出对孙儿的疼爱。③“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虽然深处落魄的环境中,但是说话、做事都是非常温和的,不卑不亢的,具有自己的尊严。

故答案为:⑴① 老马喝糖水,谢众人;② 谦和;③ 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④ 得意⑵①动作描写,形象的写出了老马想吃又舍不得吃的样子,表达了老马对孙儿的疼爱之情。②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马双手的瘦和黑,表现出他的贫穷落魄。

⑶老马像是乐,是因为他晕倒后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到很温暖。像是哭,是因为他自己虽然努力拉车却依然生活艰难贫苦,感到很无奈。

⑷贫苦交加却有尊严、疼爱孙儿、谦和。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能力。解答时,先分析出选文的行文思路,再找出文段的关键词句加以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和反映的主题,联系具体句子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句子思想感情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抓住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感情。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注意抓住文章故事情节,明确反映的人物个性。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植树的牧羊人

①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②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③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④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

⑤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⑥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1)下面对文章主题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体现了人类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

B. 作者通过艾力泽·布菲种树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就可以创造奇迹。

C. 文章的主题可从环保的角度把握: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出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D. 文章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是可以改变恶劣生存环境的。

(2)下面对“牧羊人”的形象分析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选文中他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等表现了他是一个有着热心助人的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心态的人。

B. “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句中划线词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性格特点。

C. “他一点一点地把破旧的房子收拾整齐,餐具很干净,地板没灰尘……”这些内容从正面直接刻画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勤劳不懈的人。

D. 从选文中“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可看出他是一个只有面对陌生人时才比较沉默寡言的人。

(3)“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答案】(1)B

(2)D

(3)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牧羊人比喻为“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传神地概括了牧羊人留给“我”的第一次印象——平和、自信又神秘,也喻指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

【解析】【分析】(1)B项是错误的,文章表达的是:人类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因为这位植树的老人之所以创造奇迹,是因为除了拥有无私的大爱,还具备了一种坚强执着、勤劳不懈的毅力和精神。

(2)D项是错误的,正确的应是:“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安静,忠厚,不张扬”的人。

(3)将牧羊人比喻为“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比喻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情景,表达了……情感”进行答题。“神秘泉水”,写出了牧羊人平和、自信又神秘的特点,而且是“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写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

故答案为:⑴ B;⑵ D;

⑶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牧羊人比喻为“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传神地概括了牧羊人留给“我”的第一次印象——平和、自信又神秘,也喻指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丰饶。

【点评】⑴考生对文本的主题理解要建立在对文内容的理解基础上,考生要对文章仔细阅读,认真思考。要联系选项进行判断。

⑵人物的形象分析要联系具体的文本内容进行辨析,考生对文本内容要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针对选项内容进行辨析正误。

⑶考生要掌握语句的赏析的方法,懂得从某一个角度去分析句子,掌握答题的一般模式。如:运用.....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表现......。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愚蠢的争斗

从前,有一群人坐着一艘巨大的帆船去远洋旅行。船上有十个船员、五个富人和二十个穷人。船舱一共分了三层,最底层装的是燃料、粮食和用作食物的少量牲畜。第二层住的是穷人们,环境恶劣而肮脏,终年见不到阳光,也不允许到上层和甲板上去呼吸新鲜空气。除非是遇上风暴,需要他们出手挂帆或帮忙修复桅杆,他们才能上来。

头等舱住着船员和富人们。风和日丽的时候,他们平静地驾驶着船,并轮班喝着香槟吃着美味。特别是富人们,吸着雪茄坐在船尾钓鱼或看日出日落,优雅而愉快地旅行着。他们脚下,二等舱里浊臭而沉闷的空气中,穷人们越来越烦恼的情绪,他们根本没有感觉。

好日子没过多久,灾难来了。船上的罗盘坏了,而船又恰好进入无风地带。像被定在海中央一样,一呆就是几天。如果照此发展下去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船员和富人们最初隐瞒实情,穷人们对外面发生的事也全然不知。但很快,他们发现,每天的淡水和食物供应量在减少,他们察觉出有什么异样,想到甲板上问个明白时,面对他们的,却是一杆杆黑森森的枪口。

船员和富人们想了很多办法,但对于解脱困境都没有什么实质用处。最后,他们决定采用最古老但也最实用的应急方法——启用桨,二等船里二十名穷人,不是最好的劳力么?

他们于是派人到二等舱去通知穷人。穷人们正为一天比一天减少的食物分发量而窝火呢,他们说:这点食物,让我们活下去都难,还要划桨,不可能!我们已很久没有呼吸到新鲜空气了,要上甲板通通风。

代表把话传回到上层。船员和富人们听了很生气,说:当初带他们上路,就考虑有一天会用上他们,优惠了他们不少船钱。如今,他们居然提出这些要求,我们给他们准备的黑面包本来就很有限,难道他们还想像我们这样,吃牛排、喝香槟?

双方于是僵持起来,①______(A互不相让/B争先恐后)。富人们停发了穷人们原本就不多的食物;而穷人们则直接下到底舱,近水楼台地杀猪宰牛,拆下船舱板,烧烤起来。

富人们最初没有察觉,以为让那些穷人们饿上几天,自然会乖乖就范。但当他们到底舱去取食物时,迎来的是一阵乱棍,并闻到了浓烈的烤肉香时,他们才知道事态的严重。

他们派出一位②______(A老谋深算/B能说会道)的使者,来向穷人讲拆船烧烤的危害。穷人们此前多次听过这位先生的演讲,比如他说少吃脂肪多吃黑面包有益身体健康;刮暴风雨时的空气最新鲜,如果到桅杆上挂挂帆有益身心健康;香槟酒危害健康,尤其危害穷人的身体健康!等等。

穷人们最初相信他,但听得多了,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于是对他的话坚决不信,用一阵乱棍,将他赶出去。

富人们决定采用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武力强冲,但就在他们磨刀霍霍的时候,底舱舱板因为承重力减弱而发生泄漏。船很快进了水,他们想去抢修,但穷人们认为他们是来武装镇压的,于是拼死反抗。

船,在他们的战斗中静静地沉入海底。

(1)从文中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船员和富人们为什么要最初隐瞒实情?

(4)请你为文章选择最为恰当的题目()

A. 一次特殊的旅行

B. 穷人和富人

C. 愚蠢的争斗

D. 始终没有滑动的船桨

【答案】(1)A;B

(2)一群人踏上了一次特殊的旅行,当遇到危险时,因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较劲,最终航行的船沉入水底。

(3)船员和富人们觉得自己不能向穷人求助,表现出社会严重的等级观念。

(4)C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择词语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在这里应该选择带有贬义的词语,而争相恐后表示的意思是:争着往前走,唯恐落后,有褒义的情感。

(2)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据此可以概括为:一群人踏上了一次特殊的旅行,当遇到危险时,因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较劲,最终航行的船沉入水底。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船员和富人们不向穷人求助,表现社会上等级观念思想的影响十分严重。

(4)此题考查学生给文章拟题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A、B、D都只是文中的某一部分事件。所以应该拟题为“愚蠢的争斗”,故选C。

故答案为:(1)①A ②B

(2)一群人踏上了一次特殊的旅行,当遇到危险时,因为各自的利益而相互较劲,最终航行的船沉入水底。

(3)船员和富人们觉得自己不能向穷人求助,表现出社会严重的等级观念。

(4)C

【点评】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智者幽默心

孙燕华

①傍晚散步时,常与杨绛先生相遇,双方摆摆手以示问候。有一天,我看见她伸出手,食指和中指做V字状,心想,先生92岁了,还挺时髦,用年轻人常用的手势。走近一看,她食指和中指在不停地绕动。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她笑着说:“小蚂蚁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互相碰碰触角,咱们这样就算打招呼啦!”我赶紧伸出两个手指和老人的手指碰了碰。我们像孩子似的开心地笑了!

②老人带着一脸恬静的微笑走过去了。我对我先生说:“她老人家同钱钟书先生同舟共济数十载,经过那么多风雨坎坷,还有这种童心的幽默真不容易啊!”先生说:“这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啊!”

③随后,我俩又回忆起1993年拜访冰心老人的一段往事。

④当时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终日坐在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上接待客人。她告诉我们,前几天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您瞧,您老多有福气,坐在椅子上,就等着来送钱!”老人笑着说:“我这是坐椅待币!”

⑤启功先生的幽默也是出了名的。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我早就拜读过,每当想到文中的“瘫偏左,派曾右”,都会在酸甜苦辣的滋味中笑起来。前年夏天的一次拜访,让我又一次切实领悟到先生幽默的功夫。

⑥由于家中有一开山水小册页,没有图章,落款是“元白”——启功先生的字,于是便将册页带去,请老人补盖印章。老人一看自己这件二十多岁时的画,笑逐颜开,连连说:“是我画的,补个章吧!”一方小小的印章刚盖完,老人又转身在窗台边上取了一个小铁盒,一边开着盒盖,一边神秘地慢悠悠地笑着说:“来点儿炭疽(一种病毒,可提炼成白色粉末状)!”一听“炭疽”,我们全愣了,我伸长脖子看老爷子的铁盒子。

⑦“白色粉末!”老人眼睛笑成一条缝,一边说,一边往外倒。“这到底是什么?”我们急着问。“滑石粉!”老人抖了个大“包袱”。我们全都大笑起来。噢!原来是他怕刚盖的印泥粘脏了对合的画面,照例撒上这种粉末来吸干印油。

⑧“嗬!您老怎么还知道炭疽呢?”我们逗乐儿地问。

⑨“今夭早晨看报,美国那儿不是发现有人往邮件里投放一种白色粉末一炭疽嘛……”

⑩智者的幽默之所以意味隽永而各具特色,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

(选自《北京晨报》)(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①时髦 ________ ②恬静________

③册页________ ④隽永________

(2)成语谐音往往会造成一种幽默的效果。请还原第④段中“坐椅待币”这个成语。(3)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三位大师各自的幽默特点。

(4)结合文章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

(5)在上册书中我们曾学过冰心的作品《________》,她的诗集《繁星》《春水》是饱含童真与母爱的智慧之作,其风格深受印度诗人________的影响。

【答案】(1)máo;tián;cè;juàn

(2)坐以待毙

(3)示例:杨绛:童心未泯(或富有童心)冰心:机智灵活(或反应敏捷)启功:思想鲜活(或时尚新潮)

(4)示例:首先要有“博大的学识”,其次要有“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所以我们现在要博览群书,丰富学识,勇于实践,增加阅历,这样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5)荷叶·母亲;泰戈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词义分清读音,注意多音字辨析。本题中,“恬”读tián,不要误读;隽读juàn,不要误读为jùn。

(2)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能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坐椅待币”是“坐以待毙”的谐音。“坐以待毙”本义是指坐着等待死亡,形容在极端困难中,不积极想办法找出路。在本文中,因为冰心老人腿脚不好,只能坐在椅子上等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所以幽默地将“坐以待毙”的谐音化了。

(3)杨绛先生与人打招呼,是伸出手,食指和中指做V字状,这是年轻人常用的手势,可见杨绛先生的幽默是富有童心;冰心老人由于腿脚不好,邮递员给她送稿费汇款单,跟她开玩笑说是坐在椅子上等着来送钱,老人笑着回答:“我这是坐椅待币!”可见冰心老人的幽默是机智灵活;启功先生给“我”补盖印章,幽默地说:“来点儿炭疽!”而“炭疽”这一新鲜词语是启功老人在早晨看报时从美国那儿发现的,可见启功老人的幽默是思想鲜活。(4)纵观全文,第①-⑨段举了三位老人的事例来具体说明大师都具有幽默的特点,第⑩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总结了智者幽默的因素。所以从第⑩段的“除了源于他们博大的学识之外,还由于他们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是知识和生活造就了他们善于幽默的心”这一句能快速找到“怎样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这一问题的答案,找到答案后,考生再联系自身实际从知识和生活两方面谈出感悟。示例:我们要多读书,充实自己的内心,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阅历,让自己拥有一颗善于幽默的心。(5)我们学过冰心的作品仅一篇:《荷叶·母亲》。冰心是受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的,1923年连续出版了《繁星》和《春水》两部“小诗”集。

故答案为:⑴máo;tián;cè;juàn

⑵坐以待毙

⑶示例:杨绛:童心未泯(或富有童心)冰心:机智灵活(或反应敏捷)启功:思想鲜活(或时尚新潮)

⑷示例:首先要有“博大的学识”,其次要有“既丰富又坎坷曲折的生活阅历”。所以我们现在要博览群书,丰富学识,勇于实践,增加阅历,这样才能造就“善于幽默的心”。

⑸荷叶·母亲;泰戈尔

【点评】⑴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的读音,学生在平时要重点

七年级 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读无字之书,即依靠身体力行去读天地之书、读自然之书、读自然之书,是人类永远不能放弃的基本阅读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陆游的读书警示,是为至理名言。 读文字之书,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是不可取代的。阅读者可以拿起笔来,边读边记,写眉批,作旁注,留下阅读与思考的宝贵痕迹。这对人类思维方式和思想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读屏幕之书,即电子阅读,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优势极为明显。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三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不超30字) (2)你觉得读哪种书有意义,请结合阅读经历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 【答案】(1)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2)我觉得读无字之书最有意义。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无字之书强调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读无字之书要仔细观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像河中石鲁)中的老兵就是善读无字之书的典范。我在做实验时,总要尽可能自己寻找材料多做几次,反复验证实验结论;在电脑课上,也会把老师讲过的技巧多加练习……这样,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获得的知识必定是牢固的。 【解析】【分析】⑴第一段:读无字之书的意义;第二段:读文字之书的意义;第三段:读屏幕之书的意义;三段概括为: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其中一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⑵我觉得读无字之书最有意义。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无字之书强调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读无字之书要仔细观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像河中石鲁)中的老兵就是善读无字之书的典范。我在做实验时,总要尽可能自己寻找材料多做几次,反复验证实验结论;在电脑课上,也会把老师讲过的技巧多加练习……这样,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获得的知识必定是牢固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注意概括的语言要简洁,注意括号内字数的限制。 ⑵本题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和生活体验。解答此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取与自己生活经历相符合或相近的内容来写。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条理要清楚。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沉船之前 (美国)舒特斯曼 ①甲板上,四位音乐家仍然在演奏着,曼妙的音乐伴随着宁静的夜以及四周惊惶奔突的人群,成为一组极为特殊的生命交响曲。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酸奶能代替牛奶吗? 酸奶能代替牛奶吗?这是一个让很多人纠结的问题。答案很简单,就四个字:完全可以! 为什么说酸奶可以代替牛奶呢? 这就需要从牛奶和酸奶的营养成分上说起了。我们先来看看牛奶里都有什么。就像牛奶的包装盒上标识的那样,不管是巴氏奶还是常温UHT奶,通常100克全脂牛奶中,含有大约3%的蛋白质,3.5%左右的脂肪,以及5%左右的碳水化合物。除此之外,100克的牛奶中还含有110毫克的钙质。若是低脂或者脱脂 牛奶,其中的脂肪含量则会更低一些。 至于酸奶,通常原味酸奶的各种成分和牛奶里的差不多。这不稀奇,因为酸奶就是直接从牛奶发酵而来的。牛奶经过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这两种乳酸菌的发酵,让其中的一种名为酪蛋白的蛋白质互相交联成网状,网罗住了牛奶里的其他物质,从而形成了一种像嫩豆腐一样的质地,这就是凝固型酸奶。若是在发酵后把凝固的酸奶搅拌一下,就成了能流动却又比牛奶粘稠许多的搅拌型酸奶。如果再加入其他的果蔬等成分,我们就得到了风味酸奶。由于加入了一部分果蔬,因而风味酸奶中牛奶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会相应略低一些。 通常我们提倡大家喝牛奶,最最主要的就是因为乳制品含有丰富的钙质,而且其中的钙质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这一点很难有其它类型的食物能代替。其次是因为牛奶里的蛋白质也是一种很不错的蛋白质。 在牛奶发酵成酸奶的过程中,钙质并没有损失。蛋白质虽然被乳酸菌水解了一部分,但是却变成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的多肽。因而从这两个方面来说,酸奶并不比牛奶少什么营养。 酸奶不仅仅是不比牛奶差,实际上它要比牛奶还更好一些。比如酸奶中的大部分乳糖在乳酸菌发酵的过程中都被水解了,因而相对于牛奶而言,不容易引起乳糖不耐受,更适合具有乳糖不耐受的人。酸奶中还含有大量的活性乳酸菌,在经过了胃液和各种消化酶的折磨后,仍然会有一大部分活菌抵达肠道。虽然乳酸菌并不能长期驻扎在肠道中,仅能存活几个小时到几天,但是在这段时间内乳酸菌仍然能够发挥一定的益生菌功效,有助于帮助消化和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对于婴儿来说,酸奶更是要强于牛奶。由于牛奶中的蛋白质有可能会引起一部分婴儿发生过敏症状,因而一般推荐至少在一周岁之后才可以喝牛奶。像前面提到的,由于在乳酸菌的发酵过程中,酸奶里的大部分蛋白质被水解成了更容易被消化吸收且更不容易致敏的氨基酸和多肽,因而一般认为从六个月起,就可以在添加辅食的同时逐渐给宝宝吃酸奶了。 总之,就算不考虑酸奶那比牛奶更好的口感和味道,仅从营养的角度来看,用酸奶代替牛奶也是完全可以的,而且酸奶比牛奶更胜一筹。其实,若是有条件,不妨变换着选择多种多样的乳制品,牛奶,酸奶,甚至奶酪都可以。如此这般,既能享受各种不同的风味,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水刀的力量》,回答小题。 水刀的力量 华兴恒 ①“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水在诗词歌赋中,历来以柔著称。我们平时看到的水也总是“温柔”无比,毫无冲击力,这是由于它处于静止状态或流速缓慢的缘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有办法使看似柔弱无力的水一反常态,变得坚硬起来。 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这种“刀”可以说是锋利无比,甚至削铁如泥,其卓越的性能远远高于金属刀具。 ③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迫使水以超过声速的速度通过极小的喷嘴时,聚集成的高压水射流就具有了切割不同材料的能力,这种高压水射流的出口直径还不到0.5毫米,比细自动铅笔芯还要细一些。水喷流出口时的压强在50兆帕以上,这就相当于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上放上5千克的物体所产生的压力。 ④在如此之大的压力作用下,这种超音速的水流在冲到被加工材料的瞬间,由于突然受到阻碍,其速度就会急速下降,压力便会因此而骤然增加,顷刻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使被加工的部位极小的面积上发生脆性断裂,从而达到对工件进行切割的目的。如果在水中掺入硅石等磨削材料,水射流的切割能力还会成倍地增加,其加工效果明显优于用金属刀具切割工件。 ⑤显然,水流不是刀,可是它确实起着刀的作用,并且其性能远优于刀。用“水刀”可以加工用金属刀具无法加工的复杂型面和沿任意曲线切开的零部件。在加工的过程中,不仅“水刀”加工的工件的切口整齐光滑,没有粗糙的边缘、分层、撕扯、变形等问题,而且工作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全部被水带走。同时在切割的过程中,“水刀”所引起的振动和噪声都很小,所产生的少量切屑也会随水流走,不会出现切屑飞扬的情况。另外,“水刀”还有一个最大也是最突出的优点,这就是它不存在刀具磨损的问题,并且废水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又达到了节约用水的目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选自《百科知识》)(1)文章以诗歌“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开头,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回答。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你说说什么是“水刀”。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 【答案】(1)①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②激发阅读兴趣。 (2)水刀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这是科学家研发出的一项新的加工技术。 (3)列数字、作比较 【解析】【分析】(1)“水也清,水也静,柔情似水”是引用了歌词,通过这句歌词引出了说明对象——水刀。引用歌词贴近生活,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②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已研发出一项新的加工技术,这就是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刀”。③段“所谓“水刀”,其实就是一束很细的高压水射流。”总结:水刀是科学家研发的一项用高压水射流切割的技术。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题 (一)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

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皇帝亲自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来了。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②“一点儿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③“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④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⑤“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⑥“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⑦“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⑧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⑨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⑩“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他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请概括选文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 ①—⑧:________。 ⑨—?:皇帝穿新衣游行,小孩揭穿骗局。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似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他们开步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现代文阅读专项附答案

现代文专项训练 教子无方 (1)母亲骂我不会管教小孩子,她说我:“该管不管!”我也觉得我的儿童教育有点特别。 (2)刚下过雨,孩子们向我请求:“让我们光脚出去玩,好不好?”我满口答应,孩子们高兴极了,脱下鞋子,卷起裤腿儿,三个一阵呼啸而去。母亲怪我放纵,她说:“满街雨水,不应让孩子们光脚去趟水。”我回答母亲说:“趟水玩是顶好玩的事,我小时侯不是最爱趟水吗?”母亲只好骂我一句“该管不管!”。 (3)我们小家庭里,为孩子们的设备简直没有,既没有游戏室,又没有时间带他们到海滨去度周末,趟街上的雨水,就好比我们家门前一片海滩,岂不很好? (4)我记得童年时候,喜欢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爸妈所不喜欢的,所以常常要背着他们做。我们最喜欢听到爸妈不在家的消息,因为那时候我们更可以任意而为。我偶然发现我的孩子跟我一样。有一次我们要出门,老二拍着小手笑嘻嘻地向老三说:“爸妈要出去,我们好开心!”我听了似有所悟,我的爸妈那样管束我,并没有多大效力,我又何必拖诸儿女?这以后,我便把尺度放宽,甚至有时候帮助他们把枕头堆起来,造成一座结结实实的堡垒抵御敌人,枕头上常常留有他们的小泥脚印。母亲没办法,便只好又骂我:“该管不管!”我心想,他们淘气还不及我的童年的一半呢(5)成年人总是绷着脸儿管教孩子,好象我们从未有过童年,比知童年童趣为何物何事。有时看着孩子们淘气,想着我的童年,就不禁哑然失笑。母亲骂我“该管不管”,我也只好自叹“教子无方”了。 1、(1)段中说“我也觉得我的儿童教育有点特别。”文中举了哪几个例子说明其特别? 2、全文的叙述顺序是,叙述人称是(4分)

3、全文反映了“我”怎样的儿童教观?(6分) 4、“严师出高徒”“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中国传统文化里十分推崇孩子的从严教育,你认为这与作者的观点相矛盾吗?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6分)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机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苦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到:“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语文现代文阅读文章题目的作用 (1)

高一阅读 文章题目的作用 1、概括主要事件 2、提出中心 3、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 4、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交代文章的线索 6、运用修辞手法 一、题型: (一)为什么以此为题?(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四)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三、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例如:《雷电颂》 (2)语带双关;例如:《我的一本书》《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例如:《春酒》《山坡羊潼关怀古》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点明写作内容;例如:《雷电颂》、《藤野先生》、《再塑生命》 点名叙事中心《端午的鸡蛋》 (5)点明文章线索;例如:如《三棵枸杞豆》和《柳叶儿》,分别以枸杞豆和柳叶为线索;还可以是某个人物 《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文章主旨;例如:《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喂?——出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例如:《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9)点明写作对象例如:《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短文两篇日月》巴金、《海燕》《云南的歌会》(10)点明写作对象和文体例如:《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四、分析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3分) 1、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及作用)、点明主旨来分析 参考:形象的点名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2、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从结构(线索)、主旨、引起阅读兴趣。来分析 参考:六个馒头为线索,它凝聚着同学们的深情厚谊,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以平常的馒头为题引起阅读兴趣。 3、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释题目中关键词的含义、表明人物的感情、主旨。 参考:因为石头是文中传达情感,表达爱意的的物品,用“痴心”来修饰“石头”,表达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解释题目中关键字、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的感情)、表现手法(修辞、象征)。 参考:“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访问表明了我与父亲对兰草淳朴高雅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把兰草人格化了,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五、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贯穿全文/ 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 (3)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4)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5)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6)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题目本身特点)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写给母亲》 写给母亲 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14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嘛。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哆哆唆唆地叮咛这叮咛那,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闹醒,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天马①雄风 周涛 ①有一次我碰上伊犁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短暂暴雨的吆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忙乱得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裹挟,他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他的喊声像一块小石片扔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②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也看不见了。 ③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狮、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④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民族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⑤过去我只认为,只有《静静的顿河》才是马的史诗;离开伊犁之后,我不这么看了。瞧瞧我们伊犁的天马吧,这些被古人称为骐骥、称为汗血宝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它们好像永远是这样散漫而又有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淘汰。成吉思汗的铁骑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六根棍马车中为一种代步工具已被淘汰,但是马却不会被什么新鲜新意儿取代,它有它的价值。 ⑥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⑦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宝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

初中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自铸新词 汪曾祺 托尔斯泰称赞过这样的语言:“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以为这写得很美。好像是屠格涅夫曾经这样描写一棵大树被伐倒:“大树叹息着,庄重地倒下了。”这写得非常真实。“庄重”真好!我们来写,也许会写出“慢慢地倒下”,“沉重地倒下”,写不出“庄重”。鲁迅的《药》这样描写枯草:“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大概还没有一个人用“铜丝”来形容过稀疏瘦硬的秋草。《高老夫子》里有这样几句话:“我没有再教下去的意思。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酱在一起”,真是妙绝!(高老夫子是绍兴人。如果写的是北京人,就只能说“犯不上一块掺和”,那味道可就差远了。) 我的老师沈从文在《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一样。一次是: “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 又一次: “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 “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要知道盯着翠翠的客人是翠翠所喜欢的傩送二老,于是“很自负的”四个字在这里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了。 我曾在一篇小说里描写过火车的灯光:“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园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在另一篇小说里描写过夜里的马:“正在安静地、严肃地咀嚼着草料”,自以为写得很贴切。“追赶”、“严肃”都不是新鲜字眼,但是它表达了我自己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印象。 一个作家要养成一种习惯,时时观察生活,并把自己的印象用清晰的、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下来,就记住(真正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印象是不易忘记的)。记忆力保存了这种经常用语言固定住的印象多了,写作时就会从笔端流出,不觉吃力。 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花白”都是这样。“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写小说不比写散文诗,语言不必那样精致。但是好的小说里总要有一点散文诗。 (选自《岁朝清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文章标题是“自铸新词”,请你结合全文概括“新词”有哪些特点? (2)以下哪种情境引用“菌子已经没有了,但是菌子的气味留在空气里”这句话最贴切?() A. 雨后的空气特别新鲜,站在城市高楼顶层远眺,我吸一口空气,觉得心旷神怡。

2018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

建安区第三高级中学高三年级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对于电子传播媒介的信任与机械有关:这种真实不是某一个头颅想象出来的,这种真实是公正不阿的机械拍摄下来的。机械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摄像机不会因为某种偏见、打瞌睡或者笔误而有意无意地歪曲了现实。另一方面,摄像机是客观的,中性的,它摒弃了人为的主观判断而忠于世界呈现的真相。人们常常利用摄像机进行比喻。人们常常说,某个作家的小说如同摄像机拍摄的一样真实。利用特技摄影,人们可以看到一朵花活起来似的开怀怒放,看到深海的珊瑚和奇形怪状的鱼类。人们从未有过这样的视觉经验,但人们相信摄像机不会错。 可是,这种信任过于天真了。影像符号、机械与科学技术提供的是某种表象的真实,这些机械从未脱离过人为的有意操纵。摄像机的推、拉、摇、蒙太奇以及种种匠心独运的剪辑无不暗示出机械操纵者的主观意图。这里,所谓的真实无宁说是机械操纵者所承认、所欲看到的真实,摄像技巧不过是为这一切制造某种貌似自然的形式而己。某些时候甚至可以极端地说,电子传播媒介提供的表面真实不过是换取人们对于虚构的信赖――表面真实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利于虚构。例如,电影一开始就没有陷于所谓的真实之内。电影并没有停留在照相式的反映上,电影的意图更像是赋予某些从未发生的事情以真实的外观。早期电影史上,人们称之为"魔术师"的乔治?梅里爱已经开始运用多次曝光拍摄一些魔幻的场面――这种魔幻因为保存了某些可信的细节而极具真实感。从摄影棚、模型的使用到特技摄影,电影"弄虚作假"的技术日臻成熟。换一句话说,只要人们愿意,电子传播媒介完全有条件编造天衣无缝的谎言。 如果说,摄影棚、模型、特技摄影多少与现实原型发生某种联系,那么,计算机――另一种机械――的诞生几乎改变了电影制作之中的所有领域。计算机的数码成像无疑是一场彻底的革命。计算机抛下了现实世界,或者说,计算机正在凭空生产某种"真实"。数码成像不必乞求视觉误差的效果,不必利用模型或者特殊的拍摄费尽心机地偷天换日,这种"真实"仅仅来自导演的想象。无论是《真实的谎言》,还是《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人们可以在银幕上看到种种奇异的景象,生龙活虎,清晰无比――但是这些景象并未出现在摄像机的镜头之前。数码成像的基本涵义是,摄像机拍下某些原始图像以数码的形式输入计算机之后,创作人员可以根据导演的意图对任何一部分图像的形状、色彩以及运动的快慢、方向进行三维立体图像的处理。《侏罗纪公园》的计算机三维特技制作是由ILM工作室完成。这个工作室在计算机屏幕上制作了一头10英尺长的速食龙,然后由计算机模拟两台摄影机多次成像,把一头恐龙变成十多头,并且按照每秒24幅的标准生产出恐龙连续动作的静止画面。的确,《侏罗纪公园》的创作人员和观众一样从未见过真实的恐龙,但是,影片之中的恐龙不仅活灵活现,它们在跺地时腿部的肌肉还会发生颤动。在我看来,数码成像可能摧毁某些最后残存的界限。 神话的时代已经逝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哪叱探海,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些神话赖以产生的文化环境消失了。马克思曾经问道:"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自动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相信科学技术无疑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旋律,科学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1、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不速之客 ?在乡村,许多人家都把车停在屋外的车道上,我和丈夫乔恩则喜欢把车停在车库里。我猜那个男孩的想法是:这户人家屋外没车,里面的人肯定外出了。 ?那天,乔恩和我恰好呆在家里,与我俩在一起的还有我家那条懒惰的猎犬艾德。最初是艾德觉察到了什么,而后乔恩和我听到厨房里有动静。我俩满腹狐疑地互相看了一眼,接着听到脚步声从厨房里传出,随后穿过起居室,进入靠南的一个小房间。我和乔恩正坐在那个房间里看报纸。猛然间,我俩与那名不速之客打了个照面。这是一名八九岁的小男孩,瘦瘦的,一头浅黄色头发。他显然没料到我们会在屋里,一时目瞪口呆。 ?“啊,我……我没有……”他支支吾吾地说。 ?乔恩问他:“你在找什么?” ?“我在……我没……我进来是想看看时间的。哎,请问几点了?” ?乔恩回答:“9点30分。可你总是这样不敲门就进人家的屋吗?” ?“我以为屋里没人。我想知道是什么时间,因为……我想回家,我得走了。” ?他不安地看着我俩,同时试探性地一点点往后退,似乎怕乔恩冲过去把他揪住。我和乔恩只是坐在那里瞅着他,后来听到他走出起居室,出了屋门之后将门关上了。 ?与乔恩谈起这个年幼的不速之客,我说:“如果他是想偷什么东西的话,这儿可没他感兴趣的。哎呀,我有一美元硬币放在厨房冰箱上,”我走进厨房。“唉,那一美元不见了。这可不行。咱们受到了侵犯,以后在家时,要不要把门锁起来?现在我们怎么办?要不要跟警察说一声?” ?“就因为那小男孩?没什么。他准是附近哪个农庄的孩子,没必要追究,”乔恩宽慰我,“我小时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分清是非好坏。要知道,大人讲的那一套对是对,但孩子没亲身经历过就不会留下印象。我觉得这个男孩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见过像他那样害怕的。” ⑴但我总不能释怀,心想以后一定留意着那男孩。 ⑵几周后的一个早晨,有车子停在我家门外的车道上,一名陌生女子下车向我家走来。 ⑶“有一只狗在我家农场附近转悠,我怕它是无人要的野狗,也许会伤人,想射杀它。可我儿子告诉我,他知道这只狗是你们家的,而且性情温和,所以我们把它带回给你们。”她冲我说道。 ⑷车后门打开了,一个男孩牵着艾德走了出来。浅黄色的头发,瘦瘦的身材,正是拿走一美元硬币的那个小男孩。此刻他在笑吟吟地看着我。 ⑸我感到有些意外,走近小男孩,我说:“谢谢你。”“哦,我该谢谢你们。”小男孩微笑着说道,一边向我主动伸过手来。我连忙握住他的小手,忽然感觉有什么硬邦邦的东西塞到了我的手心。还没等我完全反应过来,他已迅速跑回车内,挥手向我告别。 ⑹看着手心那枚锃亮的一美元硬币,我感到有些歉疚。我想,虽然我不知他的姓名,他也不晓得我叫什么,但我们都从对方那里学到了点有价值的东西。 1.“不速之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不速之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乔恩为什么决定不去追究小男孩的偷窃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小男孩有哪些优点?请至少说出两条来,并简要说明他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⑹段说“我感到有些歉疚”,为什么“我”感到有些歉疚?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高铁”是怎样飞起来的 ①按照国际铁路联盟规定:铁路提速达到时速200千米以上,新建铁路达到时速250千米以上,就能被称为高速铁路。仅仅几年前,说起“高铁”这个词,许多人还非常陌生,对“高铁”到底能有多快还抱有好奇。而今,高铁已经真实地驶入了我们的生活:2008年8月1日,时速高达350千米的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标志中国铁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此后的几年,武广、郑州至西安、沪宁、沪杭等城际高铁相继开通运营,而且时速都在350千米以上。在京沪高铁利用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进行综合实验时,还曾刷新世界铁路运营实验最高时速,达486.1千米。 ②时速486.1千米,这是喷气式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那么,我们是如何使高铁列车“飞”起来的呢 ③高铁列车能飞驰起来,要给那条看似普通的水泥板铁道记“一等功”。 ④水泥板铁道,专业名词叫无砟(zhǎ)轨道,砟就是小块石头的意思。普通铁路用的是有砟轨道,即铁轨下面铺着30厘米厚的小石块和枕木。无砟轨道下面没有小石头和枕木,在水泥板上面直接铺钢轨。无砟轨道由五部分组成,从上往下依次是无缝钢轨、轨道板、填充层、底座板、滑动层。这5个部分看起来很普通,然而,仅仅是那一块块看起来像大地砖一样的轨道板,技术人员就用了整整4年才研制出来。 ~ ⑤无砟轨道板长6.45米左右,宽2.55米,相当于10个轨枕块。它的特点是:每一块的加工尺寸都不完全相同,必须对号入座,它在工厂打磨加工时,为了保证精确度,用的水泥沥青砂都要经过多次淘洗。 ⑥无砟轨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根钢轨铺到底”,这叫无缝钢轨。每根钢轨长500米,在整个沪杭线上,由404根钢轨首尾焊接起来,形成一条全长202千米的完整无缝的“高铁”。因为钢轨平整无缝,列车行驶时不会发出丁当丁当的响声。 ⑦每根钢轨都要打磨得十分精确,其顶面平直度误差规定:在1米长度内不能超过0.2毫米,约2根头发丝粗细。这种精密技术给乘客带来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看窗外景物能感到列车在飞驰,而坐在车内却非常平稳。 ⑧高铁列车的速度能够飙上去,除了无砟轨道的功劳外,还有一大原因是高铁在建设中以桥代路。以全长202千米的沪杭高铁为例,除了车站和部分线路无法架桥外,其余175千米都是在桥梁上修铁路,可谓是架在空中的一条直线铁路。用桥替代了路,对地面原有交通影响很小,使整条路变直了,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⑨目前,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里程达7500多千米,居世界第一位,还有万余千米的高铁路线正在建设之中。 ) (1)对本文的说明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高铁列车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黑森林的猫(福州) ①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就告诉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国有13亿人口,这些资源如果平均到我们每一个人头上就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值。 ②同样是创造1万美元的价值,中国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2.5倍,是日本的11倍多。近些年来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多次突破60美元大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不断冲高的油价必定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呈现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回报、低效益的局面。针对现状,政府指出“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这说明节能已刻不容缓! ③这让我想起以前曾经听到过的一个故事。据说日本人煮鸡蛋用的锅非常讲究,煮一个鸡蛋,用煮一个鸡蛋的锅,煮三个鸡蛋用煮三个鸡蛋的锅。而且煮鸡蛋的水刚好没过鸡蛋,不多不少。假设煮鸡蛋九成熟最好,日本人会在七八成熟的时候,将燃气关掉,用开水的余温将鸡蛋继续煮熟。既节省了燃气、节约了水,鸡蛋煮得又恰到好处。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件怪事。在德国黑森林地区的家猫很多都没有尾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黑森林地区的德国人是出了名的抠门。由于黑森林地区冬季很寒冷,每家都要开暖气。猫出来进去都要开门,而猫的尾巴很长,开门的时间也就长了,暖气就会流失,最终就浪费了能源。所以抠门的黑森林人就把猫的尾巴截了下来。这些人的做法的确有些极端,但从一个侧面也已显出了德国人的节能意识已经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④我们经常能够在水龙头边看到“节约每一滴水”,在电灯开关边看到“节约每一度电”的宣传口号,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而是实际行动。我有时会看到有的房间开着空调却同时开着大门,以及人去而灯不灭的现象,这都是生活的细节。这些看似渺小,但是如果全国13亿人都这样做,你还敢忽视它吗?我们粗放豪爽、大手大脚的习惯该改改了! ⑤如果我们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不经意间既省了钱又节约了能源。省的钱是有限的,但节能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不应该因为是公家付费还是私人付费而有所区别。因为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14、从全文内容看,点明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5、第③段举了日本、德国的两个事例,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6、结合语境,解释第⑶段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分) 原来黑森林地区的德国人是出了名的抠门。抠门:_______________ 17、政府向全民发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你一定积极参与其中了吧!请举出一种发生在你身边的浪费资源的现象(文中提到的浪费资源的例子除外),写出一个节约资源的好办法,拟出一条有关节约资源的公益广告语。(9分) (1)浪费资源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节约资源好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节约资源公益广告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银河系的巨星(百色) 银河系中比太阳大几千倍的星球是稀有的。2006年1月,亚利桑那洛惠尔天文台宣称,他们探测到四个最大的星球(KW人马座、V354仙王座、KY天鹅座和MA仙王座)。测量了他们的亮度和温度,根据理论模型计算了它们的尺度,结果是太阳直径的1500倍。这些星球约有1000万岁,它们可能在百万年内自己炸成碎片。 这四项星的质量皆为太阳的25倍,但绝对不是本星系中最重的星球。本星系中最重的星球是太阳的150倍。我们比较了解的一项是Eta船底座,为太阳的120倍。它内部核反应所产生的辐射十分强烈,其外向压力足可把近旁星体推开。因此,它也极度不稳定,其亮度在几年或十几年内就有激烈变化。19世纪,天文学家曾目击了它的爆炸,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仍活着。不过用不了多久,也许在10万年内,它将炸得粉身碎骨。 总的说来,巨星都是短命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造屋记 蒋曼 ①二哥刚刚说要修房子,爷爷就收拾好城里的细软,马不停蹄地回家。即使他跟我们在城里生活了五年,即使他打牌的牌友都凑得够一桌,他还是心急火燎地回家。他要修房子。 ②爷爷八岁时就没了爹娘,歇息在山神庙里。到别人家做工,随便一块空地,就能蜷缩着睡过去。醒来时,做不完的活。凑合着长大,一长就长到了八十几。成了家,有了五个孩子,又有了大大小小的孙子、重孙子。过年时,拍照,一张照片装着满满的子嗣和岁月。 ③爷爷常常把照片拿出来端详,看着看着,就乐呵呵: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我这根独苗,长了好大一枝。 ④爷爷除了种庄稼,还会编篾,把后山上的翠竹像变戏法一样,编成大半个家。以前是茅草屋,全靠竹子编来编去,编了墙,用大楠竹做梁,毛竹做椽,铺一屋顶的茅草,也是安稳的家。然后编箩筐、晒席、簸箕、筲箕,给丝瓜、四季豆、豇豆搭好竹架子,扎菜地边的篱笆,做刷锅用的竹刷子。 ⑤爷爷夜以继日地编,像院坝边高树上那只勤劳的喜鹊,编一个巢,编一座房,遮风挡雨就能让人满意。一个人一辈子睡烂两床竹篾席就差不多了,爷爷说这话时比划着两根手指,胸有成竹。爷爷对生命如此笃定,却从来没想过一生会修三次房。 ⑥庄稼人一生没多大奢望,最大的心愿就是修一水高大、整齐的青瓦房。爷爷的青瓦房从种树开始,他在山坡上见缝插针地种:柏树,青冈,香樟。 ⑦爷爷种的都是要几十年才成材的树。树长,孩子也长,一天一个样,只等孩子长成劳力,树长成栋梁。土是早已摸热了的熟土,用最好的木材,烧上几天几夜的窖,红彤彤的热窖把湿软的黄土变成了硬实的青瓦,一片一片排成长队,围成层层的瓦圈,等着上梁。后山的石岩上凿下来的片石、方石,整整齐齐码在该在的地方。地里的泥巴长得出庄稼,也能长出房。爷爷那身气力,硬是把躺着的泥垒成竖着的土墙。 ⑧木柱子下面的础石凿成象棋样的圆饼,侧面雕刻着胖头鱼,鱼鳞细密而清晰,还有寿桃和繁花,在灰白色的石头里鲜艳欲滴。墙虽然是泥土夯的,也厚实方正,冬暖夏凉。爷爷坚持要刷上青色的灰底,在青色的灰底上,爷爷和工匠一起用石灰水画出青砖的样子,一笔一笔,上下错缝,横平竖直。 ⑨把泥土夯成的青瓦房画成结实、规整的青砖房。爷爷就好这样的面子,那些辛苦的日子和漫长的等待终究等到了快活自得。画出来的青砖瓦房毕竟不在纸上,在麦苗青青的山间地头。炊烟升起,一缕一缕熏老了岁月。 ⑩孩子们像熟透了豆荚里的豆,弹得远远的。人走空了,房子就老去,木梁、石板、青瓦悄悄颓圮。老家的房子垮了,这人到哪里,心都不踏实。 ?八十五岁的爷爷要修最后的青砖楼房:混凝土,钢筋现浇,三层小楼。二哥的房,终究还是修在老屋的地基上。爷爷哪里闲得住,说是守工地,从给工人烧水开始,几个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