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富饶的西沙群岛》读写结合点的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读写结合点的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读写结合点的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读写结合点的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生字、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课文中优美词句,丰富语言

的积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了解课文的写法。

3、热爱祖国的西沙群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第四段。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去过西沙群岛吗?让我们随作者走进课文,欣赏西沙群岛那美丽的风光. 二、学习课文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什么地方。

1 学生自读课文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海面、海底、海滩、

海岛)。

(二)你最喜欢哪个地方,就把那一段多读几遍,想自己为什么喜欢那里。

1 学生自学课文。

2 小组交流。

三、汇报学习效果。

(一)海水

1 你为什么喜欢海水?(海水的颜色多)

2 用什么词形容颜色多?(五光十色)

3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朗读表现海水那美丽的颜色

(指导学生在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海水那缤纷的色彩之美。)(二)海底

1 生物:(1)指导学生用动作来表现海底生物运动的多种多样有趣的方式。

(2)指导学生朗读,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2 鱼:(1)从哪里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鱼很多?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数不清、成群结队、一半……一半(2)请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说明西沙群岛的鱼多。

提问:西沙群岛里真的刚好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

(理解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来说明鱼多)

(3)写法指导:同样介绍鱼多,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和句子表达,用“成

群结队”可以,用“数不清”也很好,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更

形象,我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同学们平时要多积累,尝试运用,使自

己的文章语言丰富。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

3 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要求: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 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海滩

1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海滩?(海滩上有拣不完的贝壳)

2 如果你光着小脚丫,提着小竹篓,走在松软的沙滩上,心情如何?

指导学生读出自己惬意的心情。

(四)海岛

1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海岛?(那里是鸟的天下)

2 结合课文以及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那里是鸟的天下。

3 写法指导:

(1)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围绕这句话写了什么?

(2)小结:作者从鸟多、蛋多、鸟粪多这几方面来写,让我们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确是鸟的天下。我们表达一个意思时,就可以像这样围绕一句话来写,从几个方面把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

四、总结全文

1 刚才我们到西沙群岛的各处走走、看看,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难怪作者说这是富饶的西沙群岛。(板书课题)

2 作者用一句话概括了西沙群岛的特点,全文也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请你

快速浏览,找一找。(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作者先总说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在围绕这句话从海水、海底世界、海滩、海岛几个方面具体介绍,让我们确实感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3 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感受西沙群岛的可爱。

五、作业

1 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2 试着围绕一句话,从几个方面把这个意思表达具体。

(1)今天的晚餐真丰盛。

(2)操场上真热闹。

(3)今天真冷。

(4)肖红学习很认真。

读写结合习作教学设计(王萍)

手 临朐外国语学校王萍 习作年级:四年级 习作活动名称:手 习作课型:本真习作读写结合课 习作教学目标: 学习观察手,能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将观察到的手进行具体描写。 活动过程: 一、回顾所读 1.说说前段时间都读过哪些有关手的文章。 2.交流通过读文知道了什么。 板书: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我们班进行的“辐射式”阅读教学中第四步的延续,旨在让学生回顾前段时间的阅读,做到读有所得,同时为本节课的写奠定基础。) 二、说说看到的手 1.交流课前观察:你观察了谁的手?是怎么观察的? 2.出示照片,说说看到了什么样的手。 3.请拍照片的同学介绍图中的手。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课前观察手的情况,介绍观察到的手,为下一步指导写手做到有的放矢。) 三、学学作家的描写 1.回顾《一双手》,学习介绍手的样子。 (1)出示文中描写手的句子,指名读。 理清作者的描写顺序:作者依次描写了手的什么?(先写整只手的颜色,再写手纹、掌面、手指,最后写没有指甲的左手大拇指。) 你觉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写。) (设计意图:再次读《一双手》中描写手的句子,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描写顺序,学习按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描写的方法。) (2)作者最后用较长的一句话来写左手大拇指,为什么要单单来描写这个

手指?(这是一个有特点的手指) 我们在写时也应该像作者这样抓住特点来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这样才能写出事物的特色。)(3)出示文中相关语句,学习将内容写具体。 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双什么样的手? 这样的一双手在生活中常见吗? 那么这双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指名说,出示相关语句——张迎善的话、作者的推算、林业局工人的话。 通过这几段话的描写,你觉得张迎善这双粗糙的手还是一双怎样的手? 对于这样的一双手作者有怎样的感情?(赞美、敬佩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将内容写具体,同时表达出内心的感受。) 2.现场观察老师的手。 (1)边观察边引导说话:引导按顺序观察,然后完整描述看到的老师的手的样子。 (2)说说老师的手为什么是这样的。 (3)说说老师的手会干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老师的手,并进行口头描述,学习有条理的表达,为下边的独立习作奠定基础。) 四、本真语言,自由表达 1.说明要求:以“手”为话题进行习作,题目自拟,内容要具体。 2.学生独立习作。 (设计意图:在阅读、观察的基础上独立习作,做到学以致用。) 五、习作赏评 1.请两名学生上台读作文,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缺点。 2.师读下水文,请学生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赏评学生习作,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点评,做到取长补短。) 六、拓展延伸

读写结合教案设计

6、天安门广场 柳林七小杜莺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长句子;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教学准备: 小黑板、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谁能说说北京有哪些让你难忘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出示自己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相片,引入:今天,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去参观天安门广场。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提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课文读正确,尤其是长句子和带生字的句子要反复多读几遍,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3)标出段落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默读课文,想想每一节说了什么意思,指名说 思考哪些段落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成一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和特点。 第二段(2—3节)介绍了广场上雄伟壮丽的建筑物。 第三段(第4节)写了天安门广场特殊的政治地位。 第四段(5—6节)着重写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两大突出景观。 三、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 博: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小右边大,右上的部分写得扁一些,下边的“寸”要托住上边的部分。 2、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2、读懂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建筑物壮观辉煌的景观,知道天安门

广场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广场为什么令人向往。 2、理解“五星红旗和旭日一同升起”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牙膏盒、墨水盒、三个小药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精读课文 1、教学第一节 (1)指名读,说说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 (2)画出表现广场特点的词:最宽广、最壮观 过渡:作者为了突出天安门广场“最宽广、最壮观”的特点,主要写了天安门广场哪些主要的景物和场景呢?我们接着看课文。 2、教学第二段(2—3节) (1)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A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B介绍毛主席纪念堂C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学生拿出准备的教具,边读边摆,理清广场上建筑物的方位关系。(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雄伟壮丽?理解:雕梁画栋\汉白玉\华表\蟠龙花纹\格外挺拔 (3)指导朗读,用赞美的语气读。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现状及策略研究-最新文档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那么当今小学生读写现状如何?怎样才能让学生愿读、乐写、善写呢? 一、学生读写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读写分离、机械练写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读写分离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仍把写作课和阅读课当做两种独立课型来定位,认为二者间是互不干涉。要么就是老师有一定的读写训练意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过分强调形式,学了写景的文章,就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写景;学了写人的文章,就要求学生仿写人物。在指导时忽略了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写”的体会,换言之,就是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表达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训练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整体与全局意识。 (二)只读不写、光说不写 教学中的只读不写忽略了从“读”到“写”中间还应存在一个严重的环节,那就是表达方法的习得。而光说不写则让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片断性的跳跃上,而无法系统地连成整体,无法形成规范的、符合逻辑的书面表达。(三)没有找准文章读写结合点 在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时,教师没有选择适合的教学时机,没有很好地挖掘和习作教学的结合点。教研活动中也较注重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且往往局限于对文本教法的研究,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的角度去加以研究。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 (一)广博课外阅读,服务读写结合 《课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要确保学生达成这个阅读总量,就要多读

书、读好书。读书的方式多样:既可以在课前、课内、课外阅读,也可以利用音像阅读、网络阅读;既可以是阅读名家名作,又可以是柔美古诗文、科普读物、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既可以校内个人阅读,也可以在家中亲子阅读。至于读物推荐,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推荐读物,还可以结合历史或时事推荐读物等等。 (二)积极感悟生活,丰盛写作素材 作文的源泉来自通俗生活的点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情绪的储备达到了相对丰盛的程度,其习作的内容就能填塞真情实感,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个性。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认识生活时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提升语文素养。因此在生活中教会学生善观察、引导学生善感悟、培养学生善思考,善积累,无疑是为“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重组阅读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着力点 我们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阅读的内化,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而读写能力的训练应该是有序列的,有章法的。 所以教师要树立读写结合的意识,打破以往语文学习将“读”与“写”独立训练的传统;其次要有全局意识,通读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各个年段教材的读写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确立每学期的写作重点、难点以后,再以单元为单位,根据单元主题的内容、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训练的要求确立单元的读写结合训练目标,再结合单元读写训练目标找准每课的读写结合点。总之,尝试在例外的主题中找到读写结合点,通过研读教材,重组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读写主题,使读写训练更有内容可抓,更有方法可学,更有蓝本可仿。这样,读写结合的有用落实才能事半功倍。 (四)读写结合的基本形式 (2)仿写迁移。仿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仿内容,二是仿形式。以范文引路,指导从仿写学习写作,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多见而有用的形式。但是,仿写是引导学生掌握范文中语言和写作方法,但不能让学生作文能力只停留于模仿的阶段,仿写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模仿引向创造,在模仿中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三年级1-7课读写结合

1、燕子 要求:1、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体会词语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准确和生动,感悟燕子飞行时的轻、快、美,休息时的娴静,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如:斜、掠、沾、几痕 2、本课就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句,如把“电线”比作“五线谱”,把“停着的燕子”比作“音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仿写 3、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了,你们看,它们慢慢地闭上了眼睛,它们正做着快乐的梦呢。你们猜猜看,它们梦到了什么呢? 4、小练笔:练习抓外形特征来写一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动物。

评价: 互动: 推荐: 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大地上一片生机勃勃,聪明伶俐的小燕子出来活动了,小燕子喜欢停在电线杆上,一双浅黄色的小爪子紧紧抓住电线。背上的羽毛像黑色的西装。腹部的羽毛像雪白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短又宽的小嘴。 燕子不但长得漂亮,而且会捕捉害虫,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尽管蚊子.苍蝇是那么机灵,飞行的速度是那么快,可还是难以逃脱燕子那锐利的眼睛。只要害虫一出现,小燕子就像箭一样飞过去,张开那短而宽的嘴巴,害虫就成了它的腹中之物。有时候燕妈妈还把害虫含在嘴里,飞回窝里喂宝宝呢!小燕子不仅是捕虫能手,还是垒窝能手呢!它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空新燕琢春泥’。燕子在屋檐下搭窝,先用泥土.稻草.树枝垒好,再用口水粘好,燕子搭窝真不容易。 2、古诗两首 要求: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言近旨远。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的练笔方式也是提高读写能力的好方法。改写《咏柳》,写成一篇描写柳树的记叙文。

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理论学习 “读写结合”有其深厚的理论依据,其理论依据并非唯一,但最基本的原理是迁移理论。迁移理论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理论支撑,迁移理论背景下的样例学习为读写结合提供了实践路径。 在早期的迁移理论中,桑代克将学习机制看作是通过强化和反馈形成的S-R的联结,迁移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联结,根据这一观点,迁移能力的获得只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联系,使这些联结的强度得到加强。这种迁移观是一种机械的迁移观。目前,语文教学中盛行“多读多写”观念大多沿用的是这一理论。不理解由读促写、由写促读的内在机理,仅凭多读多写来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虽或有效,但事倍功半。 由于早期的迁移理论缺乏科学的知识分类观,试图在动作技能及简单的联想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寻找人类学习的一般规律,势必造成了为了实现迁移而反复地机械练习。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知识分类的思想已被认同和接受,进而在知识分类视域下探讨迁移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出现了新的学习迁移观。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陈述性知识在人的大脑中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并贮存的,其层次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新知识的获得。所谓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也称之为迁移的图式理论,其实是“概括化理论”的推衍,它是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奥苏贝尔指出,为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习者良好的知识结构必须满足以下三个特点:(1)具有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框架;(2)已有的知识是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织的;(3)已有的知识是清晰的、巩固的和稳定的。在这一理论中,奥苏贝尔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表示为图式,并从概念同化的角度提出了在教学中促进迁移的措施。季克和霍约克从图式归纳的角度解释了迁移的机制: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中可以存在同一个问题图式(称为“辐合图式”),它们的表面特征不同,但结构特征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在两个问题的初始状态之间建立起部分的映射关系,并由此获得一个类比的解题策略,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类比迁移。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读写结合的可能性在于,读文与写文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由“读”可以获得一类文章的认知结构,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套文章的结构图式,这种结构图式可以与写作形成映射关系,成为写作时的“先行组织者”。 1989年,西格勒和安德森出版了《认知技能迁移》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迁移的“共同要素理论”。共同要素理论是建立在安德森的“自适应控制理论”(Adaptive Control Theory,简称为ACT理论)基础之上的。根据ACT理论,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理等;过程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过程或操作程序的知识,可以表示为“条件―动作”形式的产生式规则。这一理论认为,熟练的技能是陈述性知识被“编辑”为过程性知识的结果。在这一理论中,“知识使用的特定性原则”是其核心观点。根据这一观点,两种技能之间发生迁移的条件,是它们之间必须共用相同的过程性知识,并且,两种技能之间的迁移量,可以通过计算它们共用的过程性知识的数量作出估计:(1)如果两种技能共用的过程性知识较多,它们之间将产生显著的迁移;(2)如果两种技能共用的过程性知识较少,即使它们共用相同的陈述性知识,它们之间也将产生很少的迁移。 依据这一迁移理论,读写结合的教学所寻求的是:(1)通过精读细读以及评点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进而言之,在读写结合教学中,阅读就是要从“读出什么”导向“怎么读出”、从“写出什么”导向“如何写出”;(2)在读与写的结合中最重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共24页】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一、语文教改的实验历程从1951 年开始,丁有宽老师先后在26个教学班进行了八轮教改实验,经历了初试,再试,验证,深究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记叙文为主体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法“是学用结合的具体体现。近半个世纪,丁老师的语文教改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历程。这个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51年春到1963年秋;第二个时期,从1963年秋到现在。 (一)“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实验(1951年—1962年)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1951年秋到1958年春),试验课题是“生动讲读,有机结合,教书育人”。教学主要把语文课和班级活动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事指导作文教学。 2、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1963年),进行“文道统一,教书育人”的试验。丁老师写《坚持文道统一,培养读写能力》、《浅谈咬文嚼字教学》、《怎样指导课外阅读》等教学论文阐明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方法。

(二)“以记叙文为主,读写结合,培养读写能力”的实验(1963年秋至今)这个时期分为五个阶段: 1、初试阶段:(从1963年秋至1968年),丁老师在这阶段总结了6条经验: 第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第二,从篇着眼,从句入手; 第三,打好基础,从“有法”到“无法”; 第四,从仿到作,从放到收; 第五,从述到作,从说到写; 第六,因材施教,典型引路。 2、再试阶段(从1974年至1981年秋),丁老师提出“读书、观察、作文三结合”和“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的实验课题,在教法上,每教一段、一篇或一组课文,就引导学生调查访问,实地观察,撰写赞扬好人好事的宣传稿。这次试验的着力点在指导学生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和有法,使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在作文教学上,丁老师提出“寻美作文,练文炼人”的主张。 3、验证阶段(从1981年秋至1983年春)。提出“以记叙文为主,坚持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写、自改的能力”的实验课题。在 三、

三年级“读写结合训练” 的探索

三年级“读写结合训练” 的探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低效高耗”的顽症至今没有得到彻底根治。用时最多,收效甚微,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孩子们虽然在学习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但只是在分析一些情节,忽视了让他们感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课文中生动活泼的语言也如同过眼烟云,不留痕迹。致使不少学生待到自己要表达时,思路闭塞,胸中虽有物,口中却无词,说话语病多,作文无条理。 语文是工具。学生阅读书籍和写作文章的技能必须通过训练方能形成。阅读积累了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具有范型的作用,阅读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样式”,而作文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换句话讲,读和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读和写的关系实质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是“学”和“用”的关系。学用必须一致,读写必须结合。正如《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那样:“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所以,读和写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 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千百年来成了人们读和写结合的至理名言。不过书海无涯,“万卷”怕是没有时间去破的,

所以要讲究效率。。我们的职责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攻读有限的篇目,积累一定语言,训练表达,做到:思路畅通,胸中有物,口中有词。中年级学习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扎扎实实地进行片断读写训练,将使学生受益非浅。三年级是小学作文训练过程中的过渡年段,它以一二年级说话写话为基础,又要为高年级命题作文搭桥铺路。为了搞好这个“过渡”,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通常采用以下几种不同的教学形 式: 一、读中学写。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形成个性化的语言。在操作时有以下几种方法:1.学习写作方法。从教材的思想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围绕一个认识点、情感点等化开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达到读写的有机融合。例如《放风筝》一课的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先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说说文中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风筝;作者是怎样把这几种风筝写具体的(使学生悟道:既写出了风筝的颜色,又写出了风筝在空中的样子;同时还根据风筝放飞的情景又写出了作者的想象);最后让学生想想天

《穷人》围绕读写结合点设计教学过程培训讲学

《穷人》围绕读写结合点设计教学过程

围绕读写结合点设计教学过程 -----《穷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搁板、埋怨、掀起、魁梧黧黑、倒霉、勉强、寡 妇”8个词,理解“勉强、寡妇”的意思。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认识课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4.完成心理描写的小练笔。 二、教学重点 认识课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读本课生字词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穷人》。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这节课有几个生字词字音不容易读准。抽生读,正音解意。 (二)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概括 课文内容。估计学生概括不完整)

2、老师可引导学生先说说课文主要人物有哪些?之 间什么关系?然后再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根 据学生所说板书“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 个孤儿”。 (过渡语)同学们概括得不错,但是如果就这样概括, 看不出渔夫和桑娜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 儿。” 让学生填上合适的词语。(不顾贫穷) 这样就能看出渔夫和桑娜是什么样的人。(贫穷善良的 人) (三)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学习表达方法 1、体会课文如何描写桑娜家的“穷”。 (1)生自由交流。 (2)认识心理描写的作用。课件出示课文中桑娜心理 活动的描写。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报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

读写结合阅读教学设计

读写结合阅读教学设计 安徽淮南师范附小余洪礼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语文学习性质的论述中,这样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写”作为语言运用的基本需要和形式,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也必然成为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任务。 一、阅读教学要与“写”同行 1、主题单元下“写”的缺失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一直是最为基本的教学要求。“写”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行教材,以主题方式编列单元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追求意境的热闹的阅读教学的兴盛,也同时造成了“写”的缺失。 如何将“读”与“写”这语文教学两方面最为重要的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已经不是新鲜的课题,读写结合作为小学语文基本的朴素的教学要求早已成为传统的研究课题。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读”与“写”往往还是相对独立的,甚至是油水分离的。特别是在追求精彩课堂的氛围中,“写”仿佛有被淡化的现象。 2、语言文字运用中要以“写”为重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运用为根本目的的语文教学要求,对于“写”有着特别的需要。在听、说、读、写这些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写”是一种综合运用,也是较为困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我们对于“写”的关注不够也有联系。语文教学一直以阅读教学为主体任务,理解、体会与感悟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紧紧围绕着内容、情感与思想着眼,关于句法、文法的东西,我们探究得不够,至于动笔练习更是少而又少。从改变语文教学出发,给“写”以应有的关注和位置,我们必然重视语言文字运用之法的学习。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从来都是不可分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学习,才能发现内容的精辟与形式的精妙。 3、提高教学效率需要以“写”促“读” 单纯的以理解内容为目标的阅读教学,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认知。那种以提升学生认知与情感为核心的教学,在某些时候是脱离了学生年龄认知规律的体现教师个人能力与水平的表演行为。以语言的积蓄、内化与运用为基础的“写”的教学才是语文教学的奠基工程。理解与表达,读与写,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决定了教学中必须很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句话,很形象地概括了只重理解感悟而轻表达写作的做法。读写相辅相陈的道理为很多人所接受,但阅读教学常常陷于无

(部编 三上六单元)5读写结合课《海滨小城》

19海滨小城 备课人:洛城街道中心小学卜秀云 【课型】读写结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习借助“小城的公园更美”等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进行仿写。 3.明确课文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进行仿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蓝色的大海,蓝色的天,银白色的军舰,白色的或灰色的海鸥;各种颜色各种花纹的贝壳……这一切是多么美丽、多么诱人啊!我们一起走进这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来看看吧!(板书课题:19海滨小城) 随文识字:滨 二、复习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思考: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滨的,哪几自然段是写小城的? 2.交流回答: 第一部分(1-3)海滨的景色。 第二部分(4-6)小城的景色。(板书:海滨小城) 三、引领学习海滨的美丽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海滨的哪些景象?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用“横线”标出来。(板书:大海沙滩) 2.自由读1-2自然段,用“( )”标出体现大海是美丽的词语,联系上

下文加以理解。 3.学生找句子——抓词语——谈体会 小结:这两段主要抓住景物的颜色进行描写,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异常美丽。 4.自由练读——互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颜色的美,大海景色的迷人) 5.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6.投影显示,理解带下划线词的意思,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1)这里的孩子见得多了,都不去理睬这些贝壳,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2)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7.二人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要分别读出海滩的宁静与喧闹氛围) 四、依法学习小城的美丽与整洁 1.过渡:刚才学习了1-3自然段,了解了海滨是美丽的,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自学4-6自然段,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看看课文围绕关键语句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 思考: (1)课文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用波浪线标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抓住关键句体会:它们的美丽体现在哪里? 3.重点学习第五自然段。 说说第五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作者是怎样把小城公园的美丽写清楚的?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个句子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我们把它叫做关键语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4.学生自学第六自然段,用上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方法。 5.指导朗读:作者把小城写得这么美、整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要通过你的朗读,让别人也体会到这种情感。 五、仿写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说:“读写结合蕴含了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精华,符合语文教学规律。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这里的“写” ,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借“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与文本对话,凭借词语进行阅读分析、激活想象的过程。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人文、轻工具,重感悟、轻写法的倾向,从一个角度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不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读写结合点,适当安排小练笔,可以有效实现读写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点,明确训练目的。 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优美的文章,有的行文流畅,似流水淙淙;有的奔放豪迈,似热血沸腾;有的语言优美,宛若置身人间仙境;有的语言朴实,似娓娓道来,但却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可以说,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运用文本?我认为,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读写结合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 (1)以读促写,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诗人杜甫曾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以说,他用最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看,读与写密不可分,读可促写,读是写的前提。读可以为写提供参考模式,给写以更多的启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这点进行设计读写结合点,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了盘古倒下后身体各部分变成了美丽的宇宙,想象丰富奇特,同时又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读来颇有气势。因此我将这段中的排比句确定为本段的读写结合点,进行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设计: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地写写自己的体会。然后全班交流讨论,谈体会。接着采用师生配乐合作读的方式,男生读“他的”,女生读“变成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说出运用了排比句式、并且每个句子句式相似的特点,从而明白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之后我出示了“你的____ ,变成了___ ,为我们_____ 。你的___________ ,变成了________,为我们_____ 。”,引导 学生进行小练笔,有许多学生写得不错,如“你的爱,变成了美丽的宇宙,为我们创造了美丽的家园。你的身体,变成了美丽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环境。你的四肢,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为我们指引方向。你的奉献,变成了无私的爱,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这样学生就更好地理解了盘古的奉献精神,而且还能够运用排比句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而为阅读与写作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2)以写促读,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的过程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以写促读,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动活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如《北京的春节》一课,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如在描写除夕一段时,开头第一句便点明了“除夕真热闹”,接下来便如家常般地写出了春节的热闹,从声音、色彩、味道等方面来写,可以说是调动了作者全身的感官来写,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北京的春节习俗,还感受到家家户户都是这么热闹,感受到那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亲情,领悟到其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 在教学这段时,为了更好地深入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特点,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这段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请你也调动起自己的各种感官,写一写你是如何过除夕的。学生动笔写作,真实地写下自己的“除夕之旅” 。仔细看同学们的习作,不难发现,学生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来写除夕的热闹,同时又加上

三年级阅读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 瑞安市实验小学吴向华我们三年级组研究的课题是《立足中段,从读学写》。大家都知道在小学阶段,中年级是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把握好中年级作文教学的目标尺度,应是提高中年级作文教学实效的重要保障。为了加强这个阶段性,有必要将抓住段落特点、读写结合作为三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平时我们教研组的老师是这样做的:1、查阅相关资料,进行阅读课堂教学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交流。2、选定课例,解读教材,找准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点,进行课内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设计。3、执教教师自己独立进行设计,上研究课,教研组全体成员进行听课、评课。 今天林燕老师上的习作五就是感受父母的爱,写父母爱自己的一件事,学习如何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来把事情写具体,要有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林老师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举行综合性学习,了解了有关爸爸妈妈爱孩子们的一些事例,然后进行归纳,看着这些熟悉的事例,孩子们深有感触,原来父母的爱就是从这样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再指导孩子们写作,孩子们就感觉自己有话要说,有话可写,这样水到渠成,情感得以升华。 抓准单元的目标,结合本单元的要点,深入孩子们的生活,进行有效地设计,从读学写,这样能够夯实孩子们写作的基础,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为高年级篇章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学期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深入挖掘教材,找准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点,进行课内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设计。 我们细细翻阅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所入选的文章,发现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几乎都有供学生发挥的空间。教学中,可以把教材蕴含的这种内在潜力挖掘出来,充分利用它来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就认真研究教材,努力寻找了每课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发现这么几处可以进行训练。 1.空白处补写。 例如学《荷花》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学习第3节“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时,围绕“有的……有的……”的句式描述白荷花的各种姿势进

《中国神话故事》读写结合教学设计三篇精选(最新)

一、检查预习情况 1、电脑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电脑出示词语:肌肤四肢滋润辽阔逐渐缓缓一丈宇宙黑暗茂盛创造上升下降血液开天辟地顶天立地身化万物 3、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4、区别“逐”和“啄”在字形和读音上的不同点,鸟儿嘴里叼着一条虫是“啄”,快速追赶就是“逐" 二、整体感知,提炼中心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A.:读准确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一读。B: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2、检查交流读书情况 a学生交流后白屏出示课文最后一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b介绍中心句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画上这个中心句,做上批注。 c齐读最后一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找出中心句中的中心词 学生交流:创造 a、结合“创造”的字形特点,初步理解创造。 学生交流:创造需要力量,需要工具,需要行动 b、到底什么是创造,深入的学习课文之后就会知道答案。 三、精读赏析 1、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那么先来了解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赶快从书上找到相关的语句。 a学生交流:宇宙是混沌一片,关键词是:混沌(教师板书:混沌)

b、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混沌” c、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查字典。我们看看字典上对混沌是怎么来理解的。电子白屏出示:混沌: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2、现在我们知道宇宙之前是混沌一片的了。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个词。盘古在这混沌之中,一睡就是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醒了,他是怎样创造宇宙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 a、学生交流后出示: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b理解“抡”的含义,比较“抡”和“拿”的区别 c透过“抡”和“猛劈”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学生交流后提示: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盘古的力大无穷,我们更感受到盘古在一片混沌中创造宇宙的那份勇气,要有所创造需要无所畏惧的“勇气”(板书:勇气) d、全班齐读: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3、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白屏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a、师读上半句,学生读下半句,理解轻和清的区别。 b、看看这两句话里藏着几对近义词或反义词? 学生交流:通过反义词理解“混沌” c、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可用成语“开天辟地”来概括。把成语写在第二段的旁边。(师板书:开天辟地) 4、一年过去了,盘古生怕天地还会合在一起,他是怎么做的? a、齐读第3自然段,出示: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的策略

群文阅读的读写结合的策略: 阅读群文,不仅能多方面地感受同一文学主题,更是依照例文写作,掌握写作方法的极佳机会。群文阅读,学生自然会在阅读中对一类主题文章、一类写作方法有较深的认识,产生不吐不快的感悟;也会在多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中,对某一类写作方法,由于“见多”,运用起来有范例,也会更熟练、更准确。此时,抓住时机进行练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向课文借“生花妙笔” A、启发学生向课文借“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 新的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怎么办?最捷径、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教材借题目(学会给自己的习作取名字),因为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归类指导。如学习真诚一组文时,三篇课文的不同命题方式: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信任》;有以写作线索为题的《毽子里的铜钱》;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月下桨声》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B、向群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 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如学习童年一组文《放风筝》《绿叶的梦》《杏儿熟了》《金色的草地》感受作者选材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趣事。C、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输出”(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2)通过模仿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 小学阶段丰富多彩的阅读教材,为习作教学提供了光辉的范例。众多名家

浅谈小学语文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_1000003787710111

浅谈小学语文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冯强松(广宗县东召中心小学,河北广宗054600)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学科。在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 语文学科的过程中,要学会阅读和写作等基本的素养。而小学语 文的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好的阅读技巧,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这样才能为他们在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这个教学过程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使学生在此阶段养成爱写、想写、乐写的优良习惯,最终达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的目的,为他们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根基。 而要让小学生有一个好的写作基础,就必须要让他们有一个 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读与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读写联系的教学,要做到读与写地渗透,读与写相结合。读与写的结合是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 能力的,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如何把阅读与写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就成了最为关键的一步,当然这也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直正在探索的问题。笔者现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几条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借用教材,进行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的内涵就是要在“读中学写”“读后练写”。这说明读是写的基础,大量的阅读对于写作来说很重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写好文章来说很关键。因为写作的根在阅读。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去领悟好的写作方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小学课本中所选的教材都是中华民族中最经典、最优秀的、最值得朗诵的文章。教师如能从教材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去领悟其中的真谛,让学生领略作者的思路,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解决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等问题,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到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和写作方法的,以及如何安排篇章结构的,让学生真正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情感,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理解教材,掌握课文内容,并且还对作者如何布局,如何运用语言和写作方法来展开自己的情感。学生学会了写作方法,自然也会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去运用。 二、以单元为块,进行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的教材都是以单元为单位的,每个单元体验的主题 是不同的。可能每一单元的课文在表达方式上会有所差异,在积 累方面、读写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在对学生的读写训练的形式上会有差异。但是,一个单元中对学生的作文训练,其内容却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所以,教师在安排的每个单元的读写练习时,一定要有效地运用各个单元的这些训练,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想说就说,要说就给机会说,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凭借教材,以阅读为基础,把握课文的文路,理解内容,领会课文中那些写作方法。等到在单元训练中教师让写类似的文章时,他们就能很轻松地按照写作写出自己的习作。可见,以单元为块,训练学生的读写结合,是一种很好 的训练方式。 54 ◎ 三、选准教材中的读写结合点 任何知识都不光只是在课堂上摄取的,虽然每个学期都会开展作 文训练,进行几次单元的写作练习,但只有这个显然是不够的。教师 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每篇课文中蕴含的读写资源。因为,课本 中所选的课文都是经典中的经典,都蕴藏着丰富的读写资源,只要教 师把握好时机,选准读写的结合点,经常性地去鼓励学生进行类似的 练习,比如进行仿写、改写、续写、扩写、插补写等形式各异的且具有创新性质的练习,就一定能够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很好地培养和 锻炼,进而达到在读写结合中创新教育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进行仿写练习时,要注意这种方法对于低年级、中年级的学生来时是适合的。所以教师在教低、中年级的学生练习写 作时要注意细心地引导、耐心地帮助,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否则,学生在以后将出现怕写作文的现象。 四、拓宽阅读面,进行读写练习 尽管小学语文课文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但毕竟篇数有限,学 生从中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阅读面是狭窄的。这样就从某种程度上 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和提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不 仅仅是教好课本中的课文的阅读,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扩大其阅读量。 郭沫若先生主张“多读名著”,其原因是名著里的内容丰富、深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儿童作品可以称为是作文的典范,因为 这些文章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很有创意。诗歌、寓言、漫画 等这些作品里面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创新元素,对触发学生的灵性有很 大的益处。每当学生阅读完,都会受到启迪,在构思上、语言上会有 所感悟、有所熏陶。 五、鼓励学生日记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有意识地 去丰富自己的见闻、见识,感悟自己,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从而积 累习作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写一手好 文章,就应对周围的事物、周围的环境养成观察的习惯,去对生活中 一草一木、景物、天气、人物进行观察,去感受生活百味,然后把所 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从而积累素材。 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相辅,整体推进,对于提高小学生的 综合的语文素养,提高整体的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及提升学生的人生品味都有极大的益处。 可见,学生只有经过大量地

《三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报告

《三年级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中年段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同时,《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课文越来越长,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2、词语学非致用。强调理解,忽视运用,使词语教学处于半程状态。3、学生虽然已经学了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积累了丰富的词句,可大多数学生写起作文来还是愁眉苦脸、语言生涩,甚至是无话可说。反思我们平时的阅读和习作教学,语文教师大都比较重视让学生读、说、思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动笔的机会却不是很多,对重点词句及课文中一些好的段、篇强调理解,忽视运用,使语文教学处于半程状态。每一单元只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比较长,学生练笔次数相对来说较少,致使阅读教学与习作脱节,导致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较慢。 阅读与写作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如果所有的阅读课仅让学生读读课文,谈谈对课文的理解,那收获将是片面的、局部的。相反,如果在讲读课文时,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找到某个写作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填补课文的空白,效果就不同了。一方面,从学生写的片段,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反馈方式;另一方面,这种片段练习,让学生从小处着眼,联系上下文来写,学生不会无从着手,畏难情绪较小。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觉得写作不是件难事。为此我们三年级语文研修团队制定了《小学三年级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研究》这一研修方案。 二、课题的界定 语文课程中的阅读不是目的,写作才是目的。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崔峦先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