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供给侧改革来了,教师准备好了吗?

教育供给侧改革来了,教师准备好了吗?

教育供给侧改革来了,教师准备好了吗?

今年“两会”,“供给侧”一词迅速蹿红,一时间成为社会各界挂在嘴边的热词。

如今,这个原本属于经济术语的词汇,也被用来描述教育供求关系,为我们重新认识一些教育难题、寻求破解之道,提供了新思路。

但也有人说,哎呀,我说小编,到底啥是个“教育供给侧”,我连这个词都还念不顺呢!

好吧,小编承认,俺和你一样,也是新近才“涨姿势”了。

没关系,下面这个帖子,就是要解决像咱们这些后知后觉者的困惑。

相信,看了由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华蓉和记者黄浩撰写的这篇深度报道,您一定会豁然开朗的。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两会期间,这一热词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教育供给侧改革”同样备受关注,代表委员在探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关注到教育供给侧与教师发展、教师“需求侧”的关系,要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有一支适应这项改革的更高素质、更高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能否适应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需求,能否支撑教育发展速度和力度,是整个教育战线即将面临的严峻考验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今年特别带来了《关于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案》,建议提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教育产品。“缺乏有效供给带来的教育需求矛盾,使得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得颇为紧迫。”他说。

“教育本身就是供给侧,教育是人才的供给,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环境的打造,以及能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也同样是供给侧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昆明学院院长何华认为,“现在的问题是教育结构不合理。我们培养的人适应不了社会需求,与市场脱节,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传统僵化,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

要解决学生的问题,必须先解决教师的问题。个性化、满足多样需求,师范教育培养的教师是否能够适应这样的特点和要求?将经济发展领域供给侧改革理念移植到教育领域,不仅仅是思维和观念的变革,更应是行动的变革。

要解决供给侧问题,必须看到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民进中央提交的提案指出,当前教育领域的供需不平衡,一是高端教育需求外溢严重,留学低龄化趋势日趋显著,需要既具有中国心、又具有国际适应力和竞争力的优质教育。二是对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服务严重不足,当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此同时,特殊教育、留守儿童、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域人群等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对教育服务存在个性化需求,而现有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认为,教育领域的供给侧问题,一是优质资源供给不足;二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和配置问题,特别是农村教师的补充和学科结构调整。教师是教育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不解决教师问题,很难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

供给侧改革,带来了解决一些教育老大难问题的机遇。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评价变革、教师队伍培养、学校特色、教育的可选择性、学生个性的保护,甚至减负、投入……这些看似并非同一维度的问题,其实都关系到教育供给侧改革,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变革,更需要一支能回应供给侧改革提出的各种教育需求和服务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能不能适应这样的改革需求,能不能支撑这样的教育发展速度和力度,是整个教育战线即将面临的严峻考验。

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学校更有特色,学生和家长有更多的选择,必然带来对教师要求的多元化

教育供给侧改革如何进行?朱永新委员提出,加大教育供给侧改革力度需要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需要发展民办教育,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认为,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丰富教育供给结构,形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

“只有教育的供给侧实现丰富多元、可选择,才是对学生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最大尊重,才有可能不再用规定、纪律和号召去‘引导’需求,良好的教育生态才能够真正实现绿色、协调、可持续,改革的成果才真正能够让人民群众乐于分享,而不是‘被分享’。”李奕说。

“原来想让孩子小学毕业就出国,现在改变主意了,还是觉得在国内读完高中更划算。”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于女士原本打算将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可近来改变了主意。促使她改变主意的正是这几年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的巨变,“想读公立校,可以就近让孩子上一所比较满意的学校,想上民办学校或是早接受国际教育,国内也有不少这样的好学校。”在于女士看来,这样“不仅节省了高额出国留学费用,还能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

可以期待,教育供给侧改革一旦发力,将为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带来无限可能,也将为学生和家庭带来更多的选择。而未来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又在哪里?

“未来几年,我国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方向,或在于着力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多种办学模式,力求将高端教育需求留在国内。同时,市场机制将可能在创新和扩大教育服务多样化供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朱永新说。

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多的教育方式方法探索空间、更多面向不同教育对象的舞台,将展现在教师面前

谈教育改革中的教师队伍建设,同样不能忽略教师的“需求侧”。

在今年的两会上,教师待遇问题得到不少代表委员呼吁;教师的培养培训一直受到社会关注……当改革真正从教师的“需求侧”出发,我们会培养出更加优质的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民盟南师大主委汤国安以高校人才培养为例,他指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组织、讲授模式的选择等方面,都要充分考

虑“需求侧”的需要,也就是社会的需要。只有调整大学的发展定位,充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让教师能安下心到教学一线从事人才培养工作,才会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通过增加供给、丰富选择,全面落实减负的各项政策措施后,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将进一步减轻,那么,是否也能进一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让教师不再那么辛苦?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文萍教授结合广西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表示,教师是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重点是增加资源,关键还在教师。要全面提高幼教师资培养水平,在幼教师资有没有、够不够的基础上,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解决是最有效的方式,比如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认证,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构建“校—园”融合协同培养机制,坚持“合格+特色”幼教师资培养理念等。

朱永新说,化解教育供需矛盾,应通过改革的方式,推进结构调整,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改变单一的结构供给,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供给侧结构,从而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从这个视角看,教育供给侧改革或将成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有力突破口。

给孩子更充足的成长空间和自由、打破自古华山一条路,升学途径更多、教师与学生自主选择空间更大……在给学生更多选择权和自由度的同时,教师面临的教育职业选择和工作的自主性也会随之而变。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多的教育方式方法探索空间、更多面向不同教育对象的舞台将展现在面前,现在的问题是:老师们,做好准备了吗?

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个啥东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本是经济术语,指的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从而化解教育老大难问题。陶西平先生认为,“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教育供给,提升效率,促进教育发展”。

朱永新委员认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于化解当前存在的教育供需矛盾,“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改变单一结构供给,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供给侧结构,从而为群众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