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眼中的民俗 武汉之行

我眼中的民俗 武汉之行

我眼中的民俗 武汉之行
我眼中的民俗 武汉之行

我眼中的民俗武汉之行

2013年11月8日,爸爸妈妈陪我去广州省中医院做伤口拆线,这是我第二次赶赴广州,第一次我是去做切除手术。这一次,我们先陪妈妈来到武汉参加考试,在武汉呆了一天,然后再去的广州。在武汉期间,趁着妈妈考试,爸爸带着我去了武汉长江大桥和户部巷民俗小吃一条街。我就给大家说说我眼中见到的民俗。我们下了公交车,步行了大概200米,首先看到了户部巷的老戏台子,大家看下这张照片。戏台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爸爸说如果是传统节日,大概会有唱戏的班子在台上表演吧,台上会有穿着红红绿绿的演员,唱着依依呀呀的古戏,台下会有围的水泄不通的观众们,鼓掌喝彩,小孩子们应该会骑坐在大人的脖颈上凑凑热闹。

然后我们就进入了民俗街,这条街的两侧分布着很多这样的小推车,大家看这张是水果雕刻的(这是西红柿、猕猴桃、这些黑色的是板栗,)、这张是葫芦雕刻工艺的(葫芦因为发音和“福”和“禄”相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寓意着“福”和“禄”,是福分和官禄的象征)、这张是我看耍猴表演的照片(我那时伤口还没有拆线),很逗、这张是我体验捏泥人的时候,在我的再三央求下,爸爸同意我花50元钱和四十分钟坐下来请这个爷爷捏了一个小小的我。看,我还带来了这个小泥人,大家看看像不像我呢?这张是我拿着画好的糖画,是一只蝴蝶,当时很可惜没有留下照片。其实就是一个大伯用一口大锅,把白糖加热融化,然后用一把铁勺子舀一勺起来,在一块白石板上画画。勺子里的糖水一边流下来一边就凝固成他想画的形状,画完之后

就用一根竹签压进去,再用一块又薄又软的铁片铲起来,就成了我手里拿着的棒棒糖了,我想这大概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棒棒糖吧。还可以画龙、画鸟、画鱼、孙悟空等等动物和人物造型。

这张照片是户部巷小吃一条街的街口,进去之后就是这样了,一条狭窄的步行街上挤满了行人,大家都在边走边看,边买边吃。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盐焗鹌鹑蛋,外面这一圈是粗盐巴,里面全部是一个个小鹌鹑蛋。先把盐巴加热,利用盐巴的温度把里面的鹌鹑蛋焗熟,咸味也就进去了。这是武汉的小吃——热干面。这小笼包我也吃了,这是豆皮摊子,就是两层薄薄的豆皮中间铺上结实的糯米饭,然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卖,味道嘛,一般,但是不尝怎么知道呢?我还吃了面筋,还有肉夹馍。武汉最有名的就是周黑鸭的鸭脖子了,就像江西的煌上煌一样。因为怕辣,我没敢尝试。

我现在重点给大家说说捏泥人和耍猴捏泥人的过程很复杂,这是最后做好之后我拿着小泥人和这位爷爷的合影。爷爷的手很巧,只见他揉、捏、按、压、推、挤、剪等等手法,调色、塑形。重点刻画了我的五官和发型。大家看,我的黑眼珠他是一点点揉成小圆点粘上去的,那么细小的眉毛也是他做好之后粘上去的,我身上的扣子他也一个个按照比例做好了,这衣服上和领口上的花纹是爷爷用梳子在上面压出来的,很巧妙吧。泥人一开始是很软的,一压就变形。怎么带着上火车呢?我聪明的爸爸把小泥人装在一只矿泉水空瓶子里,放在旅行箱最底层,这才安然无恙的带回到家里。

现在我再来给大家说说耍猴表演吧。大家看这张照片,现场有耍

猴人和三只猴子,一只最大,我觉得是猴爸爸,一只稍大,我认为是猴哥哥,一只最小的就是猴弟弟了。一开始他们表演了徒手接飞刀,只见耍猴人把三把水果刀甩出去,丢向猴爸爸,猴爸爸左手接住一把,右手接住一把,最后还用嘴巴咬住了一把,看到这惊险的一幕,观众们立即爆发出一阵阵喝彩和掌声。(这亮晃晃的就是水果刀了) 然后他们表演了翻跟头,耍猴人对猴爸爸说“三个”,可是猴爸爸只翻了两个就怎么都不肯翻了,耍猴人气急败坏,从包包里找出一条长鞭子要打猴爸爸,没想到猴爸爸这时候也从包包里找出了一把菜刀吓唬耍猴人,吓得耍猴人一下跑出去好远。僵持了一阵之后,耍猴人又从包包里拿出了一把假枪,虽然是假的,但是猴爸爸却不知道啊,它以为是真的,结果一下就吓得四脚朝天,立马躺在地上装死认输了。哈哈,是不是很好玩呢。观众们也哄堂大笑起来。小猴子这时候就端着盘子到人群里来讨钱钱了。大家看的高兴、开心,都纷纷把手伸进自己口袋掏钱出来。

这张照片是当天下午我们在武昌火车站检票进站以后的情景,武昌火车站很大,进站的列车也很多,所以进站上车的通道有这么宽敞。这样我就和爸爸妈妈一起踏上了南下广州的火车了。其实,在广州,爸爸妈妈也挤出时间来带我去参观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在那里,我不仅亲身了解了古代墓葬的殉葬和陪葬文化,还正好赶上了北京故宫博物馆在那里举办的典藏如意展览和出土的陶瓷枕头展览。下次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交流吧!我的介绍完了,谢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不辞辛苦,找机会带着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谢谢!

生活中的习俗4篇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 单元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 3.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籍仪式。能力目标: 1.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与现象。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历。 2.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 3.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课时建议:10-12课时 1、多彩的民族节日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2、通过对春节、元宵节的体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传统节日,领会民族的传统文化,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节日文化。 3、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春节、元宵节的体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传统节日,领会民族的传统文化,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节日文化。 难点:理解不同国家所产生的不同节日和独特的传统节日活动,并能理解各个国家的传统,分享节日的快乐。 第一课时辞旧岁迎新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走进节日大观园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节日越来越丰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大观园,再次感受节日里的浓浓的气氛。(课件出示课题) 二、走进春节 1、创设情境,引出春节(课件播放) 2、学习春节知识 (课件出示)春节俗称“过年”,起源于中国商朝时期年头岁尾的拜神祭祖活动。春节一直是全世界华人的传统节日,后来影响到其他国家,现在东南亚许多国家也都有过春节的习俗。 学生读读。 3、交流春节风俗 教师导语:春节年年过,那你们在过年时都做过哪些开心的事呀? (1)吃团圆饭。 是啊,在这一天,无论是远在国外的,还是近在本地的;无论是工作的,还是在外求学的;无论是身居要职的,还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地回家过年,与亲人一起团聚在一起,吃一餐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即使是实在是无法回家过年的,他们也会打个电话,或者是发个短信之类的问候自己的亲人,道个平安。(2)拜年。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一年忙到头,平时有很多亲友难得有机会见面,春节走亲访友,互相百年,正是亲人间加深感情的最好时机,也是我们孝敬长辈的最好机会。 (3)张贴春联是我国过年时的风俗习惯。贴春联是有讲究的,它都是从右边到左边的,学生读读教师张贴的一幅春联后欣赏一组春联。说说春联里都透露着什么? (4)贴“福”字也是我国过年时的风俗习惯,它是怎么贴的呀?是呀,人们在贴“福”字倒着贴,也是为了图一个“福倒(到)了”的吉祥。 (5)放鞭炮 过年时放鞭炮等风俗习惯也是有来历的,放鞭炮,是为了什么呀?

民俗旅游的特征和形式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意义与特征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民俗旅游2 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实际上,民俗文化旅游体现了后现代时期文化的诸多特点,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象,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区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民俗文化,真实的生活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气的建筑、戏剧化地想像为一套千篇一律的仪式,这本身就已经将一个族群或者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于当下的时空当中,历史与文化平面化、瞬间化了。旅游部门一再强调,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文化情调,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展现,旅游者将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体验一次充满异域情调的旅游探险,种种煽情的语言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但是,民俗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规划、投资建设、推向市场等等一系列步骤都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推出的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这一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主题公园、博物馆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态旅游,都首先着眼于文化再生产与市场的逻辑,民俗文化在当下市场境遇中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主宰着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接受。因此,无论民俗文化村展示的各族群的民俗文化如何逼真,甚至让你感受一种所谓的真实体验,从其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再生产过程而言,它与许多地方为了获得文化的交换价值蜂拥而上拙劣地展示的地方民俗文化之间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复制。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貌似展示了无限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民俗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实质却分明戳穿了民俗文化旅游的个性化、地方化的谎言。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它威胁着文化的丰富个性与创造性,其实是一种同质化的大众文化。民俗文化的主题公园试图以奢华浮靡的宏大排场来展示、汇集不同族群民俗文化的典型场景,这种民俗博物馆的形式只不过就是对世界的仿真物,人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并不探求一个可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一) 民俗文化村生活着无数个少数民俗,他们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整天沉浸在欢笑之间。 在清明节这天,我来到“传说”中和谐的民俗文化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布达拉宫,哦!不应该是缩小版的布达拉宫。虽小,却与真的一模一样:一样的房顶,一样的颜色,伴着香气甜甜的花儿,是那样美丽!那样宏伟!我深深地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着琢磨着:西藏是美妙的,拉萨是神奇的,那布达拉宫呢?是伟大的! 北京的长城是独立一地无二的,举世地双的。可现在却有了一个特小版!从嘉峪关到山海关,一直伴随着我的步伐与我同行。走了好久,一直不见长城的尽头,分明就是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我的心头怦然一震:我的天啊!这可是特小版啊,连这么小的长城都无边无际,那真正的长城到底是它的几倍呢? 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规模宏大。一个个将士们右手持刀,左手持弓,侧卧马背,大喊着:“为国家做殊死拼搏,冲啊!”沙地上尘土飞扬,喊叫声如五雷轰顶。这个缩小版生动地再现了秦军昂首挺胸,雄兵百万的气势。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秦军十万,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也不惧怕,反为秦王做殊死搏!

今天,是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一会儿去了“西藏”,一会儿去了“北京”,一会儿又去了“西安”,真是忙碌的一天啊!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二)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拂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薯粉,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子”。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做“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五斤,五素五荤十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岳母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 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巾春联。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身上加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蒙难,丧家就改

武汉传统美食

武汉八大传统美食 (二年级六班)张亦涵 武汉市的著名小吃很多,其中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四季美的汤包、蔡林记的热干面、顺香居的烧麦、福庆和的牛肉豆丝、小桃园的煨汤、田启恒的糊汤粉、谢荣德的面窝并称武汉八大名小吃。其中又以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小桃园的煨汤、蔡林记的热干面、四季美的汤包合称武汉“四大名小吃”,是武汉人过早的首选。让很多“老武汉”如数家珍。著名的美食街区有武昌户部巷、黄陂好吃街、汉口吉 庆街等。 一、热干面 武汉热干面与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伊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炸酱面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面,是武汉地区的传统小吃之一。据说,上个世纪30 年代初期,汉口有个叫李包的人在关帝庙一带卖凉粉和汤面。 一个夏天的晚上,李包还剩下许多面没卖完,他怕发馊变质,就把面条煮熟后捞起来晾在案板上。在收拾东西的时候,李包一不小心将油壶里的麻油泼在面条上了。他当时灵机一动,索性把麻油拌和到面条里,然后将面条扇凉。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过麻油的面条放在沸水里烫热,再滤干水放到碗里,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芝麻酱、辣椒酱、榨菜、葱、姜、蒜、酱油和香醋等佐料,顿时香味扑鼻,惹得人们争相购买。吃过面条后,有人问李包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以后,李包便专门卖起“热干面”来了,还教了许多徒弟。几年后,有个姓蔡的徒弟在汉口满春路开了一家热干面馆,店名叫“蔡林记”,渐渐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 蔡林记位于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854号。其热干面,晶洁爽口,味道鲜美,深受广大市民的赞赏,享有武汉名小吃的美誉。而今,热干面已遍及江城,历久不衰,武汉人过早(吃早餐)更是离不开这一种具特色的面食。 1930年,黄陂的蔡明伟夫妇家在汉口满春路口打出“蔡林记”的招牌经营热干面,店名的由来是因蔡家门前有两棵葱郁的大树,取名“蔡林记”喻意蔡家生意兴

关于地方特色的 民俗文化

关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专题的考点解读与辅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明确规定: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而语文中考“考试说明”对这方面的要求是:“关注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文化素养。” 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应该指:当地的名胜古迹、旅游特色、传统节日、民俗风情、习俗习惯、非物遗产等等内容。这个专题属于“语文实践活动”的范畴,主要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当然也有可能考查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以及对民俗文化知识的识记能力。 这个专题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以下三种类型: A.表述题:设置成简答题,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答案。 【例】(2007年来宾市语文中考题) 近年来,来宾市以她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四海宾朋。中央电视台特意为她拍摄了系列专集《走遍中国——来宾》,展示了她独特的文化魅力。奇石文化是来宾文化的一株奇葩。请你阅读下面材料,为来宾奇石拟一则广告语。(15字以内,2分) 来宾奇石形、色、质、纹、声五大要素俱全。其形千姿百态,其色瑰丽璀璨,其质晶莹坚硬,其纹清晰如雕,其声宛如洪钟。这些奇石小者仅几克,大者迭数吨,都各领风骚。形像人物者,惟妙惟肖;形像动物者,若奔若飞;形像景物者,似画似诗。 广告语: B.选择题:提供可以选择的项,考生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2007年福州市语文中考题) 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 下联:三山载福毓榕城 A.人杰地灵 B.四季如春 C.人文鼎盛 D.海西明珠C.填空题:题干中有相关的提示语,考生根据提示语,填出符合要求的答案。一般情况下,这类题型多考查当地民俗文化的基本常识,或者名胜古迹中的对联等。 【例】(2007年南京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画线句,按要求回答问题。(结合文段考查。题目有删改) 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 (1)分别写出句中隐含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 历史故事: 传统习俗: 纵观这些题型,在命题上,它们可以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是填空题的形式命题。但更多的是以纯表述题的形式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当它以这种形式出现时,大多数情况是结合现代文语段阅读设题,而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要结合语段内容,因为问题的设置与语段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2008年中考题中就很有可能出现富有柳州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的考题。下面就逐个举例说明: 一、柳侯公园与柳宗元文化 【命题角度】 (1)结合某个景点谈柳宗元 (2)与柳宗元有关的文言文或现代文语段导游词 【命题形式】表述题。出于强调考生的独特感受,尊重考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的考虑,这些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多元化的。 【题型示例】 1.请把你认为柳侯祠中最有特色的景点介绍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 2.阅读余秋雨《柳侯祠》,回答问题。(问题,略。文章见七年级上〈阅读〉读本) 3.下列是柳宗元衣冠冢和柳侯祠大门的对联,请选出正确的搭配。 (1)无私济世世兴矣, (2)山水来归黄蕉丹荔, A.春秋报事福我寿民B.有德于民民祀之 4.柳侯祠内,堂中并立的两块“荔子碑”引人注目。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柳宗元和荔子碑的情况,写一则导游词。 二、龙潭公园与环保(旅游)文化 【命题角度】 (1)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景点介绍 (3)导游词 【命题形式】表述题。出于强调考生的独特感受,尊重考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的考虑,这些题目的答案一般都是多元化的。 【题型示例】 1.龙潭公园免费开放后,出现一些不文明、非环保的现象。为了让市民与龙潭公园的关系更和谐,请你向有关部门提一两条解决这种“不和谐”现象的合理化建议。 2.龙潭风雨桥、鼓楼、雷塘庙、美女照镜……你最喜欢哪一个景点?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向四海宾朋作介绍。 3.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导游词。 三、百里柳江与碧水蓝天工程 【命题角度】 (1)向环保部门提合理化建议 (2)建设“百里柳江”的建议 (3)营造碧水蓝天工程的宣传标语或广告语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134020549 张晴林 借本学期开了民俗学课程的契机,我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库》丛书之一,由高丙中教授著书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与此同时,我也上网搜集了关于这本书的介绍,看过许多学者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及理解。结合着网上的扩展介绍,加上自己的一些阅读感受,以此写下读完这本书以后的理解和思考。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是熔铸民俗学近150年的思想资料而撰写的一部理论民俗学专著,在本书内容架构中,作者首先以“民”和“俗”为焦点评述了民俗学基本理论的历史发展逻辑,揭示了民俗学所面临的理论难题;继又阐明了以生活和整体为取向的学术思想,从而确定了解答理论难题的思路;接着将民俗学定位于生活世界,使一系列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迥然有别的内容(如语言层面的口头文学、信仰层面的迷信、行为层面的习俗等),在生活世界的视野里构成民俗学完整的研究对象,进而回答了本学科的重大理论问题。本书对“民”和“俗”的界定,对事象研究和整体研究的阐释,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对民俗理论的建设都具有可贵的学术价值。为了从理论上摆脱民俗学作为“遗留物学”的学科危机,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现实的、自成体系的当下生活。通过对于“民”和“俗”的概念梳理,高丙中旁征博引、精细缜密地论证了民俗就是习惯性、功能化的社会生活;民俗研究应从现实的、整体的层面上把握民众的生活世界;民俗学是直接地、较为全面地关心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门学问。以不断更生的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 中国现代民俗学标志性的起点是1918 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及其刊物《歌谣周刊》的发行。这门既年青又古老的学科在多年的风雨飘摇中,从理论到方法,都在不断地完善。当然,基础理论的系统化是独立学科的标志。我搜索了作者写书的初衷,了解到高丙中教授是为了从理论上摆脱民俗学作为“遗留物学”的学科危机,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现实的、自成体系的当下生活。通过对于“民”和“俗”的概念梳理高丙中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迫切地想把民俗学纳入经世学术之列。所以,此书不仅是理解民俗以及民俗学诸概念必不可少的学术专著,而且为民俗学与社会实践的对话提供了理论平台,是民俗学经世致用的理论依据。但是,高丙中充分论证了一个“应该研究”的对象世界,却未能解决一个“如何研究”的现实问题。高丙中没有注意学术发展往往还有其自因的、出世的一面,也即科学革命无法人为预设的一面。具体的科学研究如何做、做什么,往往只与该项研究所持的理论与方法相关,而与我们如何定义操作对象没有关系。也许,学术的入世与出世,本来就是两种不同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两种取向,彼此无法相融,却始终互补。 我读完这本书,印象最深之一是作者在书中详细而深刻地论述了两种研究取向——民俗事象研究和民俗整体研究。两种研究取向各自抓住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两个方面:文化和生活。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旅游社会学 班级旅管134班 学号89 姓名强兴萍

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 —杭州旅游为例一、民俗旅游文化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但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背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旅游文化失去其本真性时,逐渐被商业化、戏剧化、仪式化代替,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景观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民俗旅游文化已经没有了其原承载的意义,而是变成了一个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一种文化符号。 历史上西湖所在的杭州有两个时期非常重要,即吴越国时期和南宋时期,至今西湖周边地区还遗留着大量这两个时期的遗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显著的都

民族风俗习惯作文

民族风俗习惯作文(一)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民族风俗习惯作文(二)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和豆类。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民族风俗习惯作文(三)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

民俗是什么及民俗对我生活的影响

民俗是什么及民俗对我生活的影响 摘要:民俗学近些年来在中国逐渐兴旺,对民俗学研究的深度广度也进一步延伸,因此,有必要对民俗学的基础之一,即民俗的定义进行探讨。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而有生活就有民俗。我们身边的民俗,也值得我们去观察和体悟。本文着重于解释民俗是什么,以及民俗对我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民俗;定义;生活;影响 民俗是什么,这是个多面而严谨的问题;民俗与我的生活,又是个丰富多彩而饶有趣味的话题。下面就对这两个问题分而述之。 民俗是什么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 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①有人类生活,就有民俗的存在。民俗是人们赖以生存的 制度和规范。 “民俗”一词,在我国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被使用是比较晚的,但是作为道德教化使用,却优势比较早的。孔子在论礼乐时就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史记》、《汉书》等著作在不同的语境下频繁的使用过“民俗”这个词语,其意义也随之出现差异。《礼记?缁衣》中说“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韩非子?解老》说:“府仓虚则国贫,国贫则民风淫侈。”;《史记?孙叔敖传》云:“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舒传》提到:“变民风,化民俗”。这些表达体现了统治阶级上层集团对于作为习惯与制度的“民俗”的高度重视其实,这时候的民俗一词的含义与风俗较为接近,风俗指的是在一定社会中,被普遍公认、积久成习的生活方式,它包含着不仅是下层人民的生活方式,而且包含着上层统治者所要求于人民的生活方式。从我国的古代文献资料中看,“民俗”一词大致经历了由“风”而“俗”、由“风俗”而“民俗”的渐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俗”和“风俗”的含义十分相似,钟敬文先生更将民俗解释为“民间风俗”,可见两者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民俗”和“风俗”之间还是有差异的。民俗突出了“俗“的主体地位。“俗”不仅仅是生活的存在,而且还是生活的过程。相比之下,风俗却侧重揭示“俗”的本质状态,“风俗”到了汉代意义基本定型,为“辨风正俗,观微查隐”。与民俗相近的词汇除了“风俗”外,还有“俗说”“俗传”“民风”“习俗”等。这些与民俗关联的传统术语与意义,不仅从历史及文学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民俗”一次的由来及发展,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民俗的定义及内涵。 “民俗”作为科学术语诞生于1846年。当时英国博物学家汤姆斯在《文学俱乐部》上发表短文,提议以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新词folklore,意为民众的知识,以民俗一词代替“民间古俗”,由此被学界广泛应用至今。②这一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种现象的学问。由于“民”和“俗”有各自的意义,所以学术界有很多争议。“民”被认为是农民,是古人,是社会群体,是全民和民众。俗在汤姆斯的定义里是大众古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俗”由古代扩及现代,由精神现象扩大到物质制度现象,“俗”包括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信仰、风俗习惯、民间工艺、民间器物、民间医药等方面。当“民俗”被合成为一个词的时候,由于语义和理论的差异,民俗定义的表达千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 “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 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 “子曰: ,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成白话是,孔子说: 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为什么明明是 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 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民族风俗作文

民族风俗作文 民族风俗作文(一): 我家乡的民风民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情绪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好处: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但是,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向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

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完美期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一样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民族风俗作文(二): 广东民风民俗 “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特色。这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

中国民俗传统婚礼的特点

中国民俗传统婚礼的特点 弘扬中国民俗文化,倡导时尚健康婚礼 什么是婚礼司仪:主持与主持人:(执事) 1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接人待宾方面是很讲礼仪的。婚礼司仪是结婚典礼的主持人,他是近似相声、文艺节目主持演说表演行业朗诵诸多艺术的综合艺术。 好的婚礼主持要侃侃而谈,知识渊博、风度潇洒、仪表堂堂;同时能引曲释疑、说学逗唱,诙谐风趣、雅而不淡,笑而不脏、司仪应该像一位仪表端庄的报幕员一样,把整个婚礼贯穿起来,渲染出喜庆气氛。他有时超过一般的相声,可称为黑土地文化中的一绝。 2.主持与主持人的区别……。 3执事……。传统、红白喜事…… 4主持人的重要性与责任。 ……。人生,三个字“生”“偶”“死”。 瞬间……。 一个时尚、健康、难忘的婚礼、婚典,仪式当然是最隆重和必不可少的一幕,因此主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婚庆主持人应具备五气:霸、福、运、喜、匪。 传统、中式婚礼需备物品及场地 中式突出一个“红”字……。 场地当红不让,红色是最饱满最明快的色彩,是最豪放最浓烈的色彩,是最喜庆最美好的色彩,是最醒目最性感的色彩,红色的审美意义也是功不可没。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红色很多意义.古代美人必然是“红杉翠袖”“红螺轻纱”“红袖添香”在东方,红色象征喜庆和吉祥;红色象征爱情和渴望,在婚礼上,红色更是不可代替的颜色,下意识中,所有中国姑娘都梦想红色婚礼裙子和喜轿,红色是民族式婚礼的永恒色彩。红色显得热烈充满活力,婚礼现场以红绸花或红灯笼装饰,中国传统的宫灯极具民族风情。 大红“喜”字,红地毯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准备物品。 1新人服饰(伴郎、伴娘可随意) 2主持人服饰布掸、扇子、斗 3供桌、桌披、天地牌位、香炉……。 4四种干果(核桃、枣、栗子、花生) 5饺子(七个)(长寿面)供果等……。 6弓箭 7马鞍 8火盆 9苹果新郎手中拿(也可以手拿花瓶)交杯酒杯碗筷 10秤杆镜子 11舞台背景 四.中式花轿婚礼程序 1备马亮轿(准备阶段) 2新郎告假,向父母亲属长辈 3舞狮开场 4起轿迎亲(接亲) 5新娘家落轿迎亲

论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论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及外省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二)吉林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二、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 (一)外省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 1.大众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 2.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 3.民俗旅游开发选区不慎 (二)吉林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 三、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 (一)外省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 1.旅游地居民应自觉地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原则 2.引导旅游开发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 3.注重民俗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 (二)吉林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 2.吉林地方民俗特色旅游产品整合 3.吉林营销网络整合 4.吉林旅游主体行为整合 参考文献

论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中吉林省与国外以及外省的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大众化民俗文化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旅游地民俗文化庸俗化的倾向、民俗旅游开发选区不慎等地方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外省与吉林省的地方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对比当中又提出了旅游地居民应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原则、引导旅游开发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吉林旅游主体整合等几个方面的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发展策略。 关键词: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 地方民俗特色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业开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各地旅游部门大力开掘本地区民俗旅游资源,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外省比较,就吉林省而言,省内居住着48个少数民族。其中朝、满、蒙、回、锡伯5个民族人口比例较大,占91%。因此,在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和融合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地方民俗体育游、民俗文化游、冰雪民俗游等人文特色旅游景点也相继出现,地方民俗特色旅游成为吉林省旅游业中最富活力和潜力的部分。 一、地方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 国内外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占56.7%。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马车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像“丝绸之路”以及1992年的少数民族风情游,1995年“95中国民俗风情游”的10大项,64小项的民俗风情旅游活动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从2001年国庆黄金周各地的旅游项目来看,以民俗文化作为旅游项目的活动深受游客欢迎,如山西开发的黄河民俗游。如今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 (二) 吉林省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现状 吉林省民俗特色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吉林的个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传统的节日,如朝鲜族的“端午节”、满族的“马王节”、锡伯族的“西迁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吉林省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对于服饰有朝鲜族的传统服装、满族的传统服饰旗袍和马褂、蒙古族的长袍等。还有民俗活动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如满族的冰上竞技、朝鲜族的荡秋千、锡伯族的民间乐器鸳鸯琴、回族的剪纸,刺绣、蒙古族的雕刻等。吉林各民族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习俗如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锡伯族人民以狩猎、捕鱼为业。满族的民间信仰是萨满教。等这些民俗反映了吉林各民族融合、充分体现了吉林省地方民俗旅游的特色。 二、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 (一) 外省地方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 1.大众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 旅游地的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的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文化的独特性与地理环境的封闭型精密相连,而旅游的发展却与当地的可进入性息息相关。随着交通的改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