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理:9.2《液体》教案

物理:9.2《液体》教案

物理:9.2《液体》教案
物理:9.2《液体》教案

液体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的微观结构特点;知道液体的各向同性和流动性可用液体的微观结构来说明。

2.知道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

3.知道生活中的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了解毛细现象。

4.了解液晶的特性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解释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交流讨论生活中表面张力现象的实例。

2.通过实验,观察浸润和不浸润现象,探究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产生的原因,交流讨论生活中浸润和不浸润现象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认识到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巨大贡献,培养热爱物理,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

1.液体的三种特殊物理现象。

2.液晶的特性及其在现实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液体产生三种特殊物理现象的原因。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阅读、讨论和讲解法

★教学用具:

如课本图45页9.2-3系有棉线的金属丝环,课本图9.2-4的系有棉线的金属丝环,肥皂水一杯,清水一杯,酒精灯、缝衣针、棉纸;洁净的玻璃板、石蜡板、水银、水,内径较细的量

筒两只、水槽、水银槽、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几支。投影仪、投影片、CAI 课件、录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一方面像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另一方面又像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这些性质都是由液体的微观结构决定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液体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液体的微观结构

教师介绍:液体分子也像固体一样是聚集在一起的,且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像固体中的微粒那样强。

[多媒体模拟液体的微观结构情况]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投影)阅读思考题

(1)为什么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且不易压缩?

(2)为什么液体具有流动性?

(3)为什么液体的扩散比固体快?

(4)为什么说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学生解答思考题:

(1)因为液体中的分子也像固体分子一样聚集在一起,且分子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所以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且不易压缩.

(2)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比固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小,液体分子可以在液体中移动,这是液体具有流动性的原因.

(3)由于分子在液体里的移动比在固体中容易得多,所以液体的扩散比固体的扩散快. (4)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类似,可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液体,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

2.液体的表面张力

[学生每两人一组实验]

实验一:

把一根棉线的两端系在铁丝环上(棉线不要张紧),然后把环浸入肥皂水里,再拿出来环上就布满了肥皂水的薄膜,这时薄膜上的棉线是松弛的。

用针刺破棉线左侧的薄膜,观察薄膜和棉线的变化。

重做这个实验,再用热针刺破棉线右侧的薄膜,观察棉线和薄膜发生的变化。

实验二:

把一个棉线圈系在铁丝环上,使环上布满肥皂水的薄膜,这时膜上的棉线圈是松弛的。

用热针刺破棉线圈里的肥皂膜,观察棉线圈外的薄膜和棉线圈有什么变化。

[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在实验一中,刺破棉线左侧的薄膜,右侧的薄膜就会收缩,使棉线向右弯成弧形;刺破棉线右侧的薄膜,左侧的薄膜就会收缩,使棉线向左弯成弧形。

在实验二中,刺破棉线圈里的肥皂膜后,棉线圈外的薄膜就会收缩,使棉线圈张紧成圆形。

教师:从上述二个实验中,我们看到了肥皂膜有一种收缩趋势,这里必然存在着力的作用,那么上述情况中棉线受到怎样的力呢?

学生:在实验一中,棉线受到肥皂膜的拉力,实验二中,棉线圈受到肥皂膜的沿圆环半径方向的向外拉力。

教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种力,而导致液体的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呢,这是因为表面层的位置而决定的。

[介绍表面层]

教师: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

[投影]液体表面附近分子分布的示意图,[用课本图9.2-5在实物投影仪上投影即可] 教师:从分子分布密度来看,在液体的表面层与液体的内部有什么区别?

学生:表面层的分子分布比内部疏些。

教师:表面层的分子分布之所以比内部疏些,是因为处于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只显著受到液体内侧分子的作用,其外侧气体分子的作用与之相比可忽略不计,故受力不均,这样使速度较大的分子很容易冲出液面,成为蒸汽,就造成表面层分子较稀疏。

教师:液体表面层与内部的分子分布疏密不同,又造成了它们分子相互作用的怎样的不同特点呢?

液体内部分子较密,分子和分子间几乎是紧挨着的,稍远一些就相吸,稍近一些就相斥,分子间经常保持平衡距离,决定了液体分子不像气体分子那样可以无限扩散,而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和旋转。

液体表面层由于分子较稀,分子之间距离就较大些,彼此之间的斥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这个特殊层中分子间的引力作用占优势,所以液体表面层中,任何两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牵引力,这就造成液体表面层具有收缩趋势。

[投影]

[师据图说明]

上图所示是在液面上画一条分界线MN,把液面分为①和②两

部分,由于液体表面层中的引力作用,液面①对液面②有引力F1的作用,液面②对液面①有引力F2的作用,F1和F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总结]像F1、F2这种液面各部分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叫做表面张力.

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面有收缩的趋势.

3.浸润和不浸润

[演示]取一块洁净的玻璃板,分别插入水银和水中,然后再取出来,观察现象.

[现象]玻璃板从水银中取出来后,玻璃板上没有附着水银;玻璃板从水中取出来后,玻璃板上会沾上一层水.

[总结]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的现象叫浸润现象.液体不附着在固体表面的现象叫不浸润现象.

[演示]把玻璃板、蜡板分别插入水中取出,观察现象.

[现象]水能浸润玻璃板;水不能浸润石蜡板.

[结论]同一种液体,对一些固体是浸润的,对另一些固体可能是不浸润的.例如:水能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石蜡.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同种液体相对于不同固体可能浸润也可能不浸润,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其浸润,又是什么原因使其不浸润呢?

[学生阅读课文46页第四段]

教师:液体跟气体接触有表面层,液体跟固体接触有附着层,什么叫附着层?

学生: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接触处形成一个液体薄层,叫做附着层.

教师:与表面层相比,附着层的分子分布情况,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总结]

表面层中分子分布较稀,距离较远,分子间表现为相互吸引作用.

附着层里的分子,一方面受液体内部的分子作用,另一方面受固体的分子作用,由于受到固体分子作用,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比起表面层来,总是较密些,分子间距离较远些,分子间作用力可能显示出斥力,也可能显示出引力.

[教师]解释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附着层分子分布比表面层密,但是比液体内部是稀还是密,分子间作用显示引力还是斥力,要根据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作用比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弱还是来强来决定.如果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引力比液体分子间的引力弱,那么附着层内分子的分布虽然比表面层密,但仍比液体内部稀,这样在附着层里分子间表现出引力,跟表面张力相似,附着层就有收缩趋势,形成了不浸润现象.

如果固体分子对液体分子的引力比液体分子间的引力强,那么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就会比液体内部更密,这样在附着层里分子间表现出斥力,跟表面层情形相反,附着层就有扩大趋势,形成了浸润现象.

[演示](1)将水装入小内径量筒里;(2)将水银装入小内径量筒里。

观察液面有什么不同。

[现象]水装入内径小的量筒中时,水面成凹形.水银装入内径小的量筒中时,水银面成凸形.

[教师解释现象]因为水能浸润玻璃,所以在跟量筒内壁接触处,附着层中的斥力使接触面扩大,从而水面向下弯曲,相反,因为水银不能浸润玻璃,所以在跟量筒内壁接触处,附着层中的收缩力使接触面缩小,从而水银面向下弯曲.

[学生阅读课文46页“说一说”,了解生活中的浸润和不浸润现象,并举例。]

4.毛细现象

[演示实验,并进行实物投影]

把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红色的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把这些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把几根细管插入水中时,看到管中的水面比容器中的水面高,且管的内径越小,管里的水面越高;

如果插入水银中,管中的水银面比容器中的水银面低,且管的内径越小,管里的水银面越低.

[总结]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上升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下降的现象叫毛细现象. 能够发生毛细现象的管叫毛细管.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

[学生阅读课文第47页第二段]

[投影]

(1)当细管插入浸润液体中时,浸润液体跟毛细管内壁接触时,引起液面的弯曲,使液面变大,而表面张力的收缩作用要使液面变小,于是管内液体随着上升,以减小液面,直到表面张力向上的拉引作用跟管内升高的液柱的重力达到平衡时,管内液体停止上升,稳定在一定的高度.

(2)当细管插入不浸润液体中时,由于附着力小于内聚力,液体沿管壁下降,形成凸形弯月面,其表面张力的合力竖直向下,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管内液体下降,直到下降液柱的重力等于表面张力的合力为止.

[学生阅读课文47页“说一说”了解生活中的毛细现象,并举例。]

5.液晶

[放录像]介绍并比较固态、液晶态和液态的分子排列示意图.

[教师介绍]

从分子排列可以看出,液晶态是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中间态.

在这种状态下的物质,一方面像液体具有流动性,另一方面又像晶体,分子在特定方向排列比较整齐,具有各向异性.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并解答思考题。

思考题:(1)所有物质都存在液晶态吗?(2)什么样的分子的物质容易具有液晶态?

学生:不是所有物质都具有液晶态,且大多数的液晶是人工合成的。通常棒状分子、碟状分子和平板状分子的物质容易具有液晶态。

教师:液晶分子的排列是不稳定的,外界条件的微小变动都会引起分子排列的变化,因而改变液晶的某些性质.

[放录像]

(1)有一种液晶,加上电压时,液晶变为混浊状态,去掉电压时,液晶变为透明状态.(2)有一种液晶,温度升高时,液晶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来改变颜色,温度降低时,又按相反方向改变颜色.

教师总结:液晶的温度、压力、摩擦、电磁作用等的改变,都可以改变液晶的光学性质,这种性质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

学生阅读课文并叙述液晶的用途.

总结:利用电压对液晶的影响,可以制作电子手表、电子计算器、微电脑及其他仪器的显示元件.

利用液晶随温度变化改变颜色的性质可以用来探测温度、检查肿瘤和检查电路中的短路点.

[放录像]具体展示液晶的应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液体表面层具有收缩趋势,这是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结果。

2.表面张力的本质是分子引力,这是因为表面层的分子较稀,距离较大,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表现为引力作用的效果。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液体表面积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3.知道了生活中的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了解了毛细现象。

4.了解了液晶的特性及应用。

★课余作业

完成P49“问题与练习”的题目。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附:补充练习

1.关于液体和固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比固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强

B.液体分子同固体分子一样,也是密集在一起的

C.液体分子的热运动没有长期固体的平衡位置

D.液体的扩散比固体的扩散快

2.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原因是______

A.液体可以流动

B.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小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

C.与液体接触的容器壁的分子,对液体表面分子有吸引力

D.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

3.关于下列现象中,哪些主要是表面张力起了作用

A.小缝衣针漂浮在水面上

B.小木船漂浮在水面上

C.荷叶上的小水珠呈球形

D.慢慢向小酒杯中注水,即使水面稍高出杯口,水仍不会流出来

4.下图所示的几种情况,哪些是浸润现象______

5.用内径很小的玻璃管做成的水银气压计,其读数比实际气压______

A.偏大B.偏小 C.相同D.无法判断

参考解答:

1.B、C、D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是液体分子密集在一起的缘故,但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像固体微粒那样强,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选项A是错误的。

液体具有流动性的原因是液体分子热运动的平衡位置不固定,液体分子可以在液体中移动,也正是因为液体分子在液体里移动比固体容易,所以其扩散也比固体的扩散快,所以选项C、D是正确的。

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C、D

2.D 3.ACD 4.BC 5.B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物理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在分析上节课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内容表述,定量的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它本身质量的关系,得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同时本节教材突出了力的单位1N的物理意义,为下一节力学单位制的内容做准备,本节内容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成为了运动学的核心,也是学习其它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所以本节在本章乃至本册,甚至整个高中物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确切含义。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怎样定义的 3.知道量度式a=与决定式a=的区别。 t v v0 t m F 4.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 二、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掌握用数学表达式体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的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处理数据误差的逻辑思维,学会分析处理数据。 科学探究: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实验总结出自然规律;在讨论中认识自然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应用自然规律;在认识、应用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奥妙。 【教学重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那么,对于任何物体都是这样的吗?甲猜想中的a -F 图像 乙根据实际数据作出的a -F 图像多次类似的实验发现:每次实验的点都可以拟合成直线,而这些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又都十分接近原点。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可以得出:物体的加速度a 与它所受的作用力F 成正比,与它的质量m 成反比。 1.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可表述为:a ∝F/m 也可以写成等式:F =km a 其中k 是比例系数。 注意:实际物体所受的力往往不止一个,式中F 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3.牛顿第二定律更一般的表述: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F 合=km a 学生归纳总结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理解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更一般的表述: 学生思 考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理解记忆 学生理解分析例题1 学生理解分析例题2 学生练习 与它所受的作用力F 成正比,与它的质量m 成反比。都是成立的。 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掌握力的单位的推导 掌握加速度a 的方向与力F 的方向是一致的。 掌握加速度与合外力存在着瞬时对应关系 掌握力和加速度的因果关系 进一步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

初二物理下册浮力教案

初二物理下册浮力教案 皂市镇中学李育法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木块、石块、水、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节“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挂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

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器材】 托盘天平(连砝码),硬币若干枚。 【操作】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讲解它的构造。 (2)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处,调节横梁右端(有的天平是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刻度线的中央。 (3)将几枚等面值的硬币放入左盘中后,在右盘中轻轻放入砝码,加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至指针再次对准中央刻度线。 (4)计算砝码盘中所加砝码的总质量,并加上游码所示的质量,就可得出所测几枚硬币的总质量。将此质量除以硬币枚数,便得到每枚硬币的质量。 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不等 【器材】 托盘天平一架,相同形状、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各1块,烧杯2只,量杯,酒精、水适量。 【操作】 (1)调节托盘天平,使天平平衡。 (2)把形状、体积都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分别放到天平的左、右两托盘中,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并判断二者质量大小关系(从装有铁块的盘子下沉,说明二者质量不等,也说明相同体积的铁和铝质量不等)。 (3)从托盘中将铁块和铝块取出,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应该仍然平衡)。 (4)把两只烧杯(最好是规格、质量都相同)分别放在两个天平的托盘中,并将天平调节到平衡。 (5)用量杯量取相等体积(可为100厘米3)的水和酒精,分别倒入两烧杯中。 (6)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如不平衡,试判断水和酒精哪个质量大些(盛水的烧杯一侧下沉,说明水的质量大于酒精的质量,也说明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质量不等)。 物质的密度 【目的和要求】 认识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等,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的质量相等,从而引入物质的密度的概念。

【仪器和器材】 托盘天平(附砝码),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各一块、铝块两块,长方木块(3×5×8厘米3),量筒,200毫升烧怀两个,酒精,水足量。 【实验方法】 1.向学生展示各种待测物质;把托盘天平调节平衡备用。 2.把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铁块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盘上,天平失去平衡。这表明同体积的铝块和铁块(固体)质量不等。 3.取下铁块,换以铝块,天平平衡。 4.取下金属块,在天平左右盘上各放上一只烧杯。在盘中加适量砝码使天平平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酒精分别注入两烧杯中,观察天平失去平衡的情况(实验后让学生闻一闻酒精和水的气味)。这表明同体积的水和酒精(液体)的质量不等。 总结实验结果,引入密度概念。 5.在引入密度概念后,将同体积的铜块和铝块分别放在天平左右盘上,由学生根据天平失去平衡的情况回答:铜和铝的密度哪个大? 6.把烧杯放在天平左盘上,左右盘中加砝码使天平平衡。把长方木块的体积测出,然后把它放在天平右盘上。把与木块体积相同的水注入烧杯中。要学生根据天平失去平衡的情况回答水和木块谁的密度大?(这一步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固体密度总比液体密度大”的错误观念) 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目的和要求】 了解压力对物体产生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在实验的基础上引进压强的概念。 【仪器和器材】 厚纸,铅笔,长方体木块,砝码(或重物),软泡沫塑料,压强小桌两只,透明水槽(内装细沙)。 【实验方法】 1.左手握一张厚纸(或叠几层),右手握铅笔,让笔尖戳在纸上,逐渐增加压力,(图1.27-1),力足够大肘,纸张被戳破。 2.将长方体木块放在软泡沫塑料上,逐渐在其上面加砝码(图1.27-2),可以看到,随着压力增大,泡沫塑料形变加大。 3.将压强小桌甲放在沙面上,桌腿朝下(图1.27-3)在桌面上放砝码,随砝码的增加,压力增大,桌腿下陷的深度增加。

4.3《牛顿第二定律》示范教案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4.3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5.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 牛顿第二定律 6.能从实际运动中抽象出模型并用第二定律加以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8.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同时又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上一节课的探究实验我们已经看到,小车的加速度可能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以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一、牛顿第二定律:

【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比例式:m F a ∝或ma F ∝。 等式:kma F =其中k 是比例系数。(公式中的F 是合外力,而ma 是作用效果,不要看成力,它们只是大小相等) 力的单位 K 是比例常数,那k 应该是多少呢?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17世纪,人类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物理量的计量标准,但还没有规定多大的力为一个单位力,当然也没有力的单位牛顿。科学家们在做与力有关的实验时并没有准确计算力的大小,利用的仅仅是简单的倍数关系。比如当挂一个钩码时,质量为1kg 的小车产生大小为2m/s 2 的加速度,当挂两个钩码时,此时小车受力是第一次的两倍,实验结果是小车产生大小为4m/s 2的加速度,由此可以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因为还没有规定一个单位的力是多大,所以你也无法知道一个钩码是几个单位的力。比如只有当我们规定了多长的距离为一个单位长度(1m )后才能知道一根棒有几个单位长度即几米。)。 由于单位力的大小还没有规定,所以k 的选择有一定的任意性,只要是常数,它就能正确表示F 与m 、a 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者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当时已经规定了力的单位为N ,并且规定一个钩码的重量为1N ,那么公式中的k 就不具有随意性。在计算时质量的单位用kg ,加速度的单位用m/s 2,当F m a 三者都取值为单位1时有:1N=k*1kg*1m/s 2 而我们知道1kg*1m/s 2表示使质量为1kg 的物体产生1m/s 2的力,对照上例应该是半个钩码,那k 就应该等于2。如果当时规定两个钩码重量为1N 时,那k 应该是4。而当规定半个钩码重为1N 时,k 就是1了。所以由于没有规定1N 的力是多大,k 的值任意的,只要常数就行。 既然k 是任意取的,那取1将会使公式最简便。当k 值取定后,力的单位理所当然也定下来了:一个单位力=1*1kg*1m/s 2,即规定了1N 的力是使质量为1kg 的物体产生1m/s 2加速度的力。用手托住两个鸡蛋大约就是1N 。 从上可知力的单位是kg*m/s 2,后来为了纪念牛顿,把kg*m/s 2称做“牛顿”,用N 表示。 公式:ma F =

九年级下物理实验教案

九年级下物理实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提出问题】 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猜想或假设】 1、滑动变阻器为什么能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 2、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与灯泡串联还是 并联? 3、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试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4、如图11-1所示,当滑片向A端滑动时,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 【设计实验】 实验要求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因此我们应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有所了解。在实验之前,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完成下面的问题: 1、滑动变阻器主要由几部分组成? 2、变阻器滑片上的小金属片上的两数据的含义? 3、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

4、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5、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最大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最小,几 乎为零 6、 7、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朝哪个方向移动 时电阻变大 8、 分析: 1、构造:滑动变阻器是由瓷筒、套在瓷筒上表面涂了绝缘漆的电阻丝绕成的线圈、瓷筒上方架在绝缘架上的金属杠、以及套在金属杠上的滑片组成。 2、原理:靠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来改变电阻。 3、作用: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或改变某一导体(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有时还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要使电路中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必须使电路中电流发生变化,所以实验时将滑动变阻器与灯泡串联在电路中。设计实验电路如图11-1所示。 在实验时,按图11-1所示连接电路,在连接滑动变阻器时,应注意接线柱的正确选择。为了保护整个电路,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调到最大。闭合开关后,观察灯泡的亮度,并在滑动滑片之前,应先预测灯泡的亮度变化,并通过实验结论总结出其判断的依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教案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就给大家带来的物理《浮力》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过渡语:看完了没有?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据图10.1-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 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生自学教材 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 过渡语:合上书,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四个小组的基础较差 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对他们有_____ 力。https://www.wendangku.net/doc/c56715573.html, 2.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 ____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_____力。再比如,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 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___( “轻”或“重” ),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___ 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_____,它与重力方向_____。 4.如果用测力计测出铜块重为1N,将铜块没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为0.87N,铜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 5.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_____。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2分钟时间让发现问题的学生到黑板上用红笔更正,提 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小组长组织进行探究实验,展示交流,老师给予 即时评价。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2浮力产生的原因:_____。 实验:将一去掉底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盖,向瓶中加入水, 可观察到乒乓球_____ (会不会上浮),因为乒乓球下底部没有受到压强作用。_____ 将瓶盖盖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观察到乒乓球_____(会不会上浮),此时乒乓球受到 _____力的作用。

说课稿-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一-《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高中物理的1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牛顿第二定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在上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述,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也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也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的核心规律,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的各种机械运动的基本定律,是经典牛顿力学的一大支柱。 (二)、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和结构的分析,又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准确的描述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牛顿”的物理意义;能从同时性、矢量性等各个方面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为什么是连接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进而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培养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能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中抽象出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加以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认识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价值;通过讨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对物理学科更加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过渡语)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下册 《浮力》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 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来。乙 甲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the report on the work of various departments, supervise and inspect the management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results of implementing financial plans of the company, effective corr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business objectives for the year; 1.4 the objective fixed: according to market trends and emerging issues within the company, called special topic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strategy session on ... 2.6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management: policy formulation, improve the pay and benefits system and develop payroll and staff benefits in a timely manner; 2.7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hrough rational design method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bjective and fair assessment of the work of the staff, to improve their employees ' work, and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the working methods and quality; 2.8 employees career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real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and its needs, ident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need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sign for its development goals, according to implement communication with staff to modify employee development goals; 2.9 archives: archives of the statistics of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to ensure human 一、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 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是由物

物理①必修4.3《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4.3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联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能从实际运动中抽象出模型并用第二定律加以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二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同时又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上一节课的探究实验我们已经看到,小车的加速度可能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大量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可以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一、牛顿第二定律:

定义: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比例式:m F a ∝或ma F ∝。 等式:kma F =其中k 是比例系数。(公式中的F 是合外力,而ma 是作用效果,不要看成力,它们只是大小相等) 力的单位 K 是比例常数,那k 应该是多少呢?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17世纪,人类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物理量的计量标准,但还没有规定多大的力为一个单位力,当然也没有力的单位牛顿。科学家们在做与力有关的实验时并没有准确计算力的大小,利用的仅仅是简单的倍数关系。比如当挂一个钩码时,质量为1kg 的小车产生大小为2m/s 2 的加速度,当挂两个钩码时,此时小车受力是第一次的两倍,实验结果是小车产生大小为4m/s 2的加速度,由此可以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因为还没有规定一个单位的力是多大,所以你也无法知道一个钩码是几个单位的力。比如只有当我们规定了多长的距离为一个单位长度(1m )后才能知道一根棒有几个单位长度即几米。)。 由于单位力的大小还没有规定,所以k 的选择有一定的任意性,只要是常数,它就能正确表示F 与m 、a 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者反过来讲,如果我们当时已经规定了力的单位为N ,并且规定一个钩码的重量为1N ,那么公式中的k 就不具有随意性。在计算时质量的单位用kg ,加速度的单位用m/s 2,当F m a 三者都取值为单位1时有:1N=k ·1kg ·1m/s 2 而我们知道1kg ·1m/s 2表示使质量为1kg 的物体产生1m/s 2的力,对照上例应该是半个钩码,那k 就应该等于2。如果当时规定两个钩码重量为1N 时,那k 应该是4。而当规定半个钩码重为1N 时,k 就是1了。所以由于没有规定1N 的力是多大,k 的值任意的,只要常数就行。 既然k 是任意取的,那取1将会使公式最简便。当k 值取定后,力的单位理所当然也定下来了:一个单位力=1·1kg ·1m/s 2,即规定了1N 的力是使质量为1kg 的物体产生1m/s 2加速度的力。用手托住两个鸡蛋大约就是1N 。 从上可知力的单位是kg ·m/s 2,后来为了纪念牛顿,把kg ·m/s 2称做“牛顿”,用N 表示。 公式:ma F =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师个人教学计划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师个人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1、学校有物理实验室一个,可以一次供48人实验;有8个教学班级,其中八年级有2个教学班,九年级有2个教学班。 2、学校实验仪器不怎么配套,加之仪器存在质量方面的问题,对一些实验没办法完成。 二、实验任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物理课脱离学生生活的情形,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改变过去充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科学探究应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部分。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改革过去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特别鼓励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实验目的 1、培养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四、实验重点 本学期实验教学的重点是部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五、实验难点 1.将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用于教学中。 2.将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

六、实验措施 1.对所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要填写实验通知单和实验记录。 2.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操作。 3.认真组织,精心辅导。 4.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竞赛活动。 5.积极组织并指导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实验活动。 七、物理实践活动 每学期1~2次,每次2课时。由学生自选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其内容可以是物理知识的应用,也可以是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其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参观访问或实地测量等。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源于生活、生产实践之中,所有新颖有趣的实验和新奇美妙的现象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物理实验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有别于直观的理论教学,又必须以理论教学为指导。课堂上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 “演示实验一般是指在课堂上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的实验。”演示实验是向学生提供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所必备的感性材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方法的学习起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深化和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对演示实验的教学要符合下列要求: 1.1演示实验首先必须确保成功性 演示实验的直接目的是把物理现象复制一遍,让学生亲眼目睹或自身感受到物理现象的效果,同时把产生这种现象的方法告诉学生。只有确保演示成功,目的才会达到。决定演示成功与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是掌握实验的原理,抓住关键。如在大气压一节中进行“纸杯托水”的演示,当纸片盖住杯口后,不能让空气进入,这是关键。又如在“惯性”一节进行“纸条从杯底抽出而纸杯不动”来说明惯性的存在的演示,在抽纸条时速度要快,这是关键。如果演示不成功,学生就会感到失望,对老师的讲解不信任和失去学习的兴趣。 1.2演示现象必须明显、直观,可见度大 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清晰的了解。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要让全班同学都看见,而且要看清楚。因此演示的现象一定要清楚、直观,可见度大。所用的仪器要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浮力教案

物理教案 解愠初级中学王瑞菊 课题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弹簧测力计、大钩码、水、烧杯、酒精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难点探究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演示实验;将木块投入水中,木块最终要漂浮在水面上。 2、通过分析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力情况,得出得出浮力的概念、方向和施力物体。 二、板书课题第1节浮力 三、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方向。 2、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实验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四、浮力的教学 (一)、通过教师引导分析实验得出: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要受浮力作用。 (1)演示:钩码在水中要下沉。 (2)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用实验证明在液体中的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3)演示实验证明在液体中的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4)分析物块的受力情况,得出浮力的大小为:F浮=G-F示(称重法) (5)总结出测量浮力的方法。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一) 阅读课本第50页"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上面那一自然段文字,并结合图10.1—3思考下列问题:(3分钟后检测) 1.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两个相对的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强大小有什么关系?所受的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2.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强大小有什么关系?所受的压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3.分析其受力可知,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检测(一): (1)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两个相对的侧面的深度,受到液体的压强,因而所受液体的压力相互平衡。 (2)长方体下表面的深度上表面的深度,因而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 强上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强,液体对长方体向下的压力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力.,所以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 4、更正点拨利用课件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的教学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 1、出示自学指导(二): 阅读课本第51页至52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0分钟后检测)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课本所举的事例可以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怎样进行实验验证? 2、学生自书中内容 3、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一(2分钟后检测) 目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的深度是否有关 将物体浸没在同一液体的不同深度(不接触容器底和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不同?所受的浮力是否不同? 检测结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的深度。 自主探究二(3分钟后检测) 目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的体积的关系 将物体从空气中缓慢浸入水中,逐渐增大浸在液体的体积,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检测现象是: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钩码受的浮力越。 结论: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浸在液体中的的体积越大,浮力。 同一物体浸没在水中比浸没在酒精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在酒精中受的浮力。 自主探究三(3分钟后检测) 目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用弹簧测力计悬挂着同一物体分别浸没在盐水和酒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相同?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什么关系? 检测结论: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浮力。 4、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教师进行更正指点,注意讲解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体现控制变量法。 5、师生共同分析实验得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六、当堂训练

牛顿第二定律-优质教案

示范教案 3 牛顿第二定律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地、定量地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加速度与它所受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物体自身的惯性——质量的关系;况且此定律是联系运动学与力学的桥梁,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对力学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是在上节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关键是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应用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刘翔在国际比赛中的画面.如图. 边播放边介绍:短跑运动员在起跑时的好坏,对于取得好成绩十分关键,因此,发令枪响必须奋力蹬地,发挥自己的最大体能,以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运动速度.我们学习了本节内容后就会知道,运动员是怎样获得最大加速度的.复习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

八年级物理下册 10.3 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第三节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教学仪器: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 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 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讨论: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初中九年级物理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教案示例之一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教案示例之一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Experiment: One of the examples of teaching plan for measuring voltage with voltmeter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教案示例之一 (北京第八中学章浩武)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1.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会选择电压表的量程和试触,会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2.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 3.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三)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每组一个学生电源(或三节干电池),一只学生电压表,两个阻值不同的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演示实验:教学电压表一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 (1)怎样区分电压表和电流表?

(2)电压表和电流表在使用规则上,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相同之处? 2.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教学电压表通过开关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见图①。 提问: (1)这种接法行不行?测出的是哪个元件两端的电压? (2)在接线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注意:开关断开;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电流从电压表“+”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量程的选择和试触。) (3)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这个示数就是电源的电压。 3.进行新课 介绍这堂课的实验目的和所研究的内容。 实验的目的是: (1)练习用电压表测干电池电压和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研究干电池串联和并联时的电压关系;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这次实验分两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测干电池电压,研究干电池串联、并联时的电压关系。 一、先取三节干电池,分别测出每节电池的电压。再将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题目: 牛顿第二定律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讲授型 授课人: 日期: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得地位与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它就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得重要规律,也就是动力学得核心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得延续,就是整个运动力学理论得核心规律,就是本章得重点与中心内容。它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得地位,反映了力、加速度、质量三个物理量之间得定量关系,就是一条适用于惯性系中得各种机械运动得基本定律,就是经典牛顿力学得一大支柱。而且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生产中都有着非常重要得作用,如设计机器、研究天体运动,计算人造卫星轨道等等都与牛顿第二定律有关。 (二)教学内容得认识 教科书将牛顿第二定律得探究实验与公式表达分成了两节内容,目得在于加强实验探究与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中得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得首要价值就是确立了力与运动之间得直接关系,即因果关系。本节内容就是在上节实验得基础上,通过分析说明,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得具体表述,得到了牛顿第二定律得数学表达式。教科书突出了力得单位“1牛顿”得物理意义,并在最后通过两个例题介绍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得基本思路。 二、学情分析 (一)在非智力因素方面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得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得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与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得见解与她人交流得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二)学生已有得知识基础 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做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得关系”这一实验,已定性地了解加速度、力、质量得关系。学生很自然地就存在这样得疑问“加速度、力、质量就是不就是有具体得数量关系?”并急于得到解答。这一疑问打破了旧得知识体系,同时又就是构成新得知识体系得前提。教师要注重新旧知识得衔接与过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