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留侯论》练习

《留侯论》练习

《留侯论》练习
《留侯论》练习

《留侯论》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见辱:受辱。

B.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过:过分。

C.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折辱,羞辱。

D. 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敝:衰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②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C.①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②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作为观点“忍”的论据的一组是()

①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②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③养其全锋而待其敝

④特出荆轲,聶政之计

⑤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⑥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只在于“能忍”和“不能忍”之间,而张良促进了刘邦的“忍”。

B.文章的结尾转向对张良外貌的评说,这进一步点明了题旨。

C.张良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得益于黄石公对他的考验。

D.黄石公送给张良的那本书,对提高张良的谋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③非子房其谁全之

附:

【背景链接】

留侯张良(?-前186年),字子房,城父(今河南郏县东)人。先辈事韩国为相。韩被秦灭后,子房倾家财而求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东南)以百二十斤铁椎狙击秦始皇,未中,遂更名改姓逃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汉立国后因功封侯,依封地名称留侯。传说他在下邳桥上遇上黄石公,后者故意将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拾起来给他穿上,张良只得照办,如是者反复三次,黄石公说:孺子可教矣,就将《太公兵法》一书授与张良,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此后的事情当然是证明此说不谬。

《留侯论》是苏轼青年时代应制科考试时的文章,但却写得新意叠出,雄辨滔滔,有着论辨文必不可少的磅礴气势。

[补充史实]

阅读理解下面的文字。(学生自读,讨论,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淮阴事中。(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留侯论(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做1—5题。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留侯论 【宋】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宋】苏轼》阅读答案附翻 译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

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见:表现 B.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轻率 C.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敝:通弊,弊端 D.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称:相称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夜则以兵围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B.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公开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开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任课教师:二、授课班级:高三年(5班) 三、授课时间:2013-10-29 四、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专题的必读材料之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八、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 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 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检查预习f通晓文意f具体研习f深入探究f吟咏背诵f课堂小结) 二、检查自读(未雨绸缪) 1、记字音 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2、识通假 不慊于心(惬) 而勿正(证) 无若宋人然(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 戒之曰(诫) 往之女家(汝) 曾益其所不能(增) 衡于虑(横) 法家拂士(弼) 3、思异义 今日病矣(疲累,倦困) 丈夫之冠也(男子) 无违夫子(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 4、辨活用 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 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

《留侯论》原文,译文及鉴赏

留侯论(苏轼) 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句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留侯论 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留侯论【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见:表现 B.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轻率 C.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敝:通弊,弊端

《留侯论》公开课

《留侯论》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认为商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两千多年被冠以“暴君”称号,是一起最悠久的“冤案”,引起了学术文化界和读者们的广泛争议。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新书中,认为“焚书坑儒”的表述并不准确,“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活埋的是术士而非儒生,坑儒之说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成的”,由于古代典籍传播的口耳相传特征,以及秦朝的短命,焚书对典籍造成的影响也被放大了,希望历史教科书修改此项内容,还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 诸如对史事怀疑和推翻前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史论或翻案文学。其实,千年之前,宋人就喜好翻空出奇,爱做这类“翻案文章”,他们大都不囿于成见,每每别具只眼,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一改前人对初汉三杰之一张良的看法,另立新说的。 二、题解 1.释题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2.文体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三、基础知识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学生听读,并注意字音和句读。 卒(cù)然临之圯(yí)上老人刀锯鼎镬(huò) 贲(bēn)育倨(jù)傲鲜(xiǎn)腆(tiǎn) 肉袒(tǎn)不称(chèn)其志气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

留侯论(苏轼)(2)原文-翻译

留侯论(苏轼)(2)原文|翻译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 赏析 该文系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孺子可教的典故即源于张良圯上受兵书之事。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以司马迁的才华慧识,以神怪入史且于篇末加以评注,

常令后人对太史公秉笔直录产生怀疑。其实,早在宋代就有苏轼写了一篇《留侯论》,对此作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和发挥。 苏轼在文中独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依苏轼之意,圯上老人并非司马迁之所谓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的出现其意也不在授书,而是有意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的。张良曾在博浪沙行刺秦皇。事败之后隐姓埋名逃至下邳,圯上老人对此深为惋惜,特意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地挫折他。结果他能够忍耐,说明还是有可能成就大事的,所以圯上老人称他孺子可教矣。经苏轼这么解释,此事就具有了可信性。相比之下,司马迁对这段轶闻也是十分厚爱的,但他没有破除其封建迷信的神秘光环。苏轼之高明,终于使这段佳话点石成金。 这篇散文是苏轼早年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博闻才识和独具匠心。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注释 节:节操。 匹夫:普通人。 见辱:受到侮辱。 卒然:突然。卒,通猝。 所挟持者甚大: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挟持,指抱负。 子房:张良,字子房。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受书:接受兵书。书,指《太公兵法》。圯上:桥上。老人:指黄石公。《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后老父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第三次张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语毕,老父即离去。次日张良视其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 隐君子:隐居的高士。 观其:瞧他。其,指黄石公。 微:略微,隐约。

见:同现。 以为鬼物:因黄石公的事迹较为离奇,语或涉荒诞,故有人认为他是鬼神之类,王充《论衡自然》: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公书。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谓秦王残杀成性,以刀锯杀人,以鼎镬烹人。 夷灭:灭族。 贲、育:孟贲、夏育,古代著名勇士。 无所复施:无法施展本领。 其势未可乘:谓形势有利于秦,还没有可乘之机。 而逞于一击之间:《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比喻情势危急。 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 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 不足以死:不值得因之而死。 伊尹太公之谋:谓安邦定国之谋。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荆柯之计:谓行刺之下策。荆柯刺秦王与燕政刺杀韩相侠累两事,俱见《史记刺客列传》。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 《留侯论》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留侯论》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 《留侯论》原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留侯论》翻译/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

留侯论 (宋)苏轼 》阅读答案及翻译

留侯论(宋)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见:表现。B.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轻:轻率。 C.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敝:通“弊”,弊端。D.不称其志气称:相称。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而其势未可乘 而归臣妾于吴者A.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多于市人之言语而命以仆妾之役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C. D.是 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亮出中心论点,即“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并以此为基础,指出有匹夫之勇与天下大勇之分。B.张良一生可写可论者甚多,作者只选取圯上受书和辅佐高祖两桩,前者说明张良之“忍”的难能可贵,后者强调张良之“忍”的巨大作用,选材紧扣题旨,行文不枝不蔓。C.对张良“圯上受书”之说,作者大胆“翻案”; 一是除去“圯上老人”身上的神奇诡异之气,二是指出老人“其意不在书”,而在折其刚锐之气,使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D.这篇散文言简意赅,分析透彻,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用项羽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 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 然相遇于草野之间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3分)▲(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4分)▲

苏轼《留侯论》评论

苏轼《留侯论》评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永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愤愤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而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苏轼集》卷四中华书局出版社 此文作者苏轼,在余眼中看来,实乃一大文豪是也!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史称“苏门三学士”。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留侯论

留侯论 教学目标: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3、理解作者“忍小愤而就大谋”的观点。 4、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 路。 教学重点:1、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2、掌握“挟持”“所以”“可爱”“下人”“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祖本纪》一文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 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其中 的子房就是今天所学文章题目中的留侯,也就是张良。汉高祖给予他高度的评价。把他和 韩信、萧何并称为三杰(三驾马车)。张良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他的身上有着怎样 的优点让高祖欣赏不已呢?宋代文豪苏东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今天就来学习这一 篇 名文《留侯论》(也可以从“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成语当时的新意而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学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1、卒(猝)cù 然临之 2、刀锯鼎镬huò 3、虽有贲bēn育 4、倨jù 傲鲜xiǎn 腆tiǎn 5、肉袒tǎn 6、圯yí 上老人 三、翻译文中的重点字词: 1.必有过人之节.(节操) 2.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 4.所以微见.(现)其意者(表现) 5.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 6.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 7.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8.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 9、其君能下.人(谦逊的对待)) 10、遂舍之 ..(放弃,之,代词,攻打郑国) 11、三年而不倦.(厌倦) 1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由折辱而引申为削弱)(挫伤) 13、非有平生之素 ....(旧交情) 14、油然 ..而不怪者(坦然) 15、状貌 ..(志向气度) ..(形体、容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留侯论文言知识整理

留侯论知识点梳理 1.重点词语 ⑴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 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 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 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哪里) 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隐约) 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 ⑺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副词,实在) 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 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 ⑿非有平生之素(名词,早有的交情) ⒀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 2.一词多义 ⑴过 ①超过,超越。例:必有过人之节 ②错。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⑵见 ①同“现”,动词,显露、表现。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 ②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⑶其 ①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能有所忍 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非子房其谁全之? 3.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 ⑶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 ⑷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4.词类活用 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 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⑶臣妾于吴者(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仆) ⑷油然而不怪者(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 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均为使动用法。惊:使……受惊。怒:使……发怒。)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 《留侯论》 宋代: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译文】

留侯论原文和翻译

留侯论 作者或出处:苏轼 原文: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或注释: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啊。 张良从桥上老人手里得到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谁知那不是秦朝时的一位隐士出来试探他?看那老人用来暗示的意思,都是圣贤用来劝勉与警戒别人的道理。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真是把事情看偏了。再说,那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送兵书。当时韩国已被灭亡,秦朝势力极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对于这种滥施淫威,也毫无办法。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的威势是不可随便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的气愤,以他个人的力量,用一次猛砸来发泄怨恨,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真是间不容发,危险极了!大富大贵的人,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的深谋远虑,反去学习用荆轲、聂政的手段,仅仅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痛惜的。所以那老人故意粗暴傲慢地侮辱他,如果他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赤了膊、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做人下人,一定能信任和使用他的百姓。”就此放过了他。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和妻子一起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对敌人报复的大志,却不能做人下人的,不过是普通人的刚硬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耽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青人的刚锐之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功大计

课文解析-留侯论

一、文章结构 本文是苏轼早期史论文章的代表作,很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论说文 纵横捭阖、雄于论辩的特点。 这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能在前人未到处立论,在前人已 到处作翻案语。这两条线始终交叉缠绕在一起,贯穿全篇。 文章的第一段,是在前人未到处立论,论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能忍。作者认为,豪杰之士与普通人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表 现在能忍与不能忍上。“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因为他 们并没有远大的理想;而豪杰之士见辱,却能够“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因为他们“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抱负不同,见识就不同;见识不同,操守就不同。这就是作者劈空立论,提出的全文主要论点。下面的文字,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展开 的论述。 第二段,是在前人已到处作翻案语。过去人们对“黄石公授书”这一历史 记载,往往不理解,觉得“其事甚怪”,甚至“以为鬼物”。而苏轼却一反前 人之见,提出自己全新的解说。这里又分两步: 第一步,先说其人──“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这就消除了“黄石公”这个人物的神秘性,使之合理化了。 第二步,再论其事──“且其意不在书”。“且其意不在书”这 一句,是把全文的议论引向深处的关键。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中说:“至此别作深笔发议,此一句乃一篇之之头也。”又总 评说:“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书’一句起,掀翻尽变,如广陵秋 涛之排空而起也。”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一中也说:“‘其意不在书’一语,空际掀翻,如海上潮来,银山蹴起。”他们 所说的“掀翻尽变”、“空际掀翻”,都是指推倒前人的旧说,也就 是翻案;他们所说的“广陵秋涛”(扬州曲江潮,汉时浩大,蔚为壮观,唐大历后不见)、“海上潮来”,是指文章的思路至此突然打开,一种全新的议论如江潮海浪、滔滔不绝而来。这个评论,是非常有见 地的。 我们说,“且其意不在书”一句,从结构上看,是此文衔接转换、承上启下的一个极重要的地方。因为此段开头,有“子房受书”的记

留侯论知识点

留侯论 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啊。 张良从桥上老人手里得到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谁知那不是秦朝时的一位隐士出来试探他?看那老人用来暗示的意思,都是圣贤用来劝勉与警戒别人的道理。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真是把事情看偏了。再说,那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送兵书。 当时韩国已被灭亡,秦朝势力极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对于这种滥施淫威,也毫无办法。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的威势是不可随便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的气愤,以他个人的力量,用一次猛砸来发泄怨恨,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真是间不容发,危险极了!大富大贵的人,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的深谋远虑,反去学习用荆轲、聂政的手段,仅仅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痛惜的。所以那老人故意粗暴傲慢地侮辱他,如果他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赤了膊、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做人下人,一定能信任和使用他的百姓。”就此放过了他。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和妻子一起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对敌人报复的大志,却不能做人下人的,不过是普通人的刚硬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耽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青人的刚锐之气,使他能忍得

《留侯论》解读

苏轼散文《留侯论》 ——史家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该文系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原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⑵。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③。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④。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⑤。 ——具有胜人的节操,无法忍受的度量。因为他们胸怀抱负极大,志向非常高远。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⑥;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⑦。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⑧。且其意不在书。 ——小事情考验大志向,小举动磨练大节操。(微言大义)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⑨。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10。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11;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12。 ——千钧一发之时,侥幸逃脱,如不“转型”,只会是无谓牺牲。(微言大义) 千金之子13,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14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以励其性情:隐忍是大德,隐忍成大业。(微言大义)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