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一、【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本实验比较简单,参见教材。

现象:NaOH在每个琼脂块中扩散的深度基本相同。

简要分析:酚酞遇NaOH呈紫红色,可以观察琼脂块的颜色变化来判断NaOH的扩散深度。每一琼脂块的材料相同,NaOH向琼脂块内扩散的速度相同,所以扩散的深度相同。

结论:结论必需根据实验目的来得出,否则就会将上述分析作为结论。这是一个模拟实验,即用琼脂块大小的物质扩散来模拟细胞大小的物质扩散。因此结论是要围绕体积与扩散的关系来得出。结论如下:

琼脂块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相对表面积)随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扩散效率)随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就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这种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增加,细胞体积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

注意:细胞体积也不能过小,因为细胞内的酶体系、核糖体等结构必须具备足够的空间。

二、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细胞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1、有丝分裂: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具有周期性,如体细胞增殖

2、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3.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

三、有丝分裂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一个细胞周期中,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异同 (一)、染色质、染色体、DNA 与姐妹染色单体的关系

(二)、间期详解

间期又可分为G 1期(合成前期)、S 期(DNA 合成期)、G 2期(合成后期)三个时期。其中G 1期主要完成各种大分子如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通过基因的作用,影响细胞的分化,决定细胞是否进行下次分裂;S 期主要完成DNA 和组蛋白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G 2期只有少量蛋白质的合成,完成了分裂前的准备。 (三)、有丝分裂中直接参与的细胞器

高尔基体:有机物的加工,参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间期活动最旺盛。

中心体: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分裂中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线粒体:提供能量。 (四)、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与DNA 数量变化

(注:设正常体细胞核内染色体为2N )

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离子反应讲义

离子反应 知识要点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教材30页,资料36、37页) 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资料36页) 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教材30页,资料36、38、39页) 四、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资料36页) 五、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教材31~32页,资料39、40页) 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材31~32页) 1、书写注意事项(资料40、41、43页) 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资料41页) 3、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资料43页) 七、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规律(即判断能否发生离子反应——能反应则不共存、资料41页) 八、离子的鉴定与推断(资料42页) 知识详解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或均能够导电的 (、、、、)(提醒:无氧酸——HCl或液态HCl是电解质;晶体中含有阴、阳离子,但是自由移动,也不能导电)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导电的化合物(、、) 两者的区别在于看能导电的离子是否是电离出来的。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而单质与混合物均不说电解质与非电解质,NaCl的水溶液只能说是电解质溶液。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资料36页) 部分电离“ COOH 43 因为它溶解的一点点是完全电离的;Pb(CH3COO)2能溶于水,但是属于弱电解质,因为它在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 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资料36、38、39页)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它不需要通电,是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的前提。 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称号或化学式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方程式的右边一定有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存在。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NaOH===Na++OH- H2SO4===2H++SO42- Al2(SO4)3===2Al3++3SO42-

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课下训练(人教版必修1)

1.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酸:CH 3COOH 、H 2SO 3、NaHCO 3、HF B .碱:Cu 2(OH)2CO 3、NaOH 、Fe(OH)2、Mg(OH)2 C .盐:AgCl 、BaSO 4、NaH 2PO 4、Mg(NO 3)2 D .氧化物:FeO 、N 2O 5、COCl 2、SiO 2 解析:选C 。A 项中NaHCO 3不是酸;B 项中Cu 2(OH)2CO 3不是碱;D 项中COCl 2组成元素为三种,不属于氧化物。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 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 .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 .CCl 4是一种化合物 D .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应为:CCl 4+4Na =====700 ℃C +4NaCl ,由此可知 B 、 C 、 D 项都是正确的。金刚石是一种非金属单质,故A 项不正确。 3.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 ) A .KHSO 4 B .NH 4NO 3 C .Ca(H 2PO 4)2 D .Cu 2(OH)2CO 3 解析:选B 。A 、C 项属于酸式盐,D 项属于碱式盐,B 项中NH 4NO 3既不是酸式盐也不是碱式盐。 4.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弥漫的大雾不仅影响交通,酿成事故,还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大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雾是一种纯净物 B .大雾是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 的分散系 C .光束通过大雾时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D .大雾实际上是水蒸气 解析:选C 。大雾是一种气溶胶,所以是微粒直径介于1 nm ~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 5.一般情况下胶体稳定,胶体粒子不易聚集,主要原因是( ) A .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 .胶体有布朗运动 C .胶体粒子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粒子间相互排斥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复习提纲

第六章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重点:1.杂交育种的原理、方法及优点和不足 2.诱变育种的原理、方法及优点和不足 一、复习提纲 古老的育种方法过程:利用生物的变异,通过长期选择,汰劣留良,培育出优——选择育种良品种 缺点: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 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 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原理:基因重组 ①两个亲本杂交得到F1 植物杂交育种②F1自交得到F2 ③从F2中选出符合要求的类型,再自交, 杂交育种方法直到得到纯合子 ①两个亲本杂交得到F1 动物杂交育种②F1自交(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 ③从F2中选出符合要求的类型,测交 优点:集中优良性状为一个体上,操作简便 缺点:育种时间长;远缘(或源)杂交不亲和 概念: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 而获得优良变异类型的育种方法 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 方法: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优点:提高变异的频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缺点:目的性不强,有利的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供试材料,(通过基 因工程育种目的性很强) 二、要点辨析:几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第二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重点:1、基因工程概念、原理、基因操作的过程及应用 一、复习提纲 概念: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也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 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原理:DNA重组(不同生物之间基因重组) 来源:主要存在于微生物中 基因的剪刀特点: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 ——限制性内切酶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 分子(体现酶的专一性和特异性) 实例:Eco RI限制酶,只能识别GAATTC序列,并 在G和A间将该序列切开 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将双链DNA分子片断“缝合”起来,恢复基因操作的被限制酶切开了的两个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键;即碱基配对基本工具以后,将两条DNA末端之间的缝隙(边缘)“缝合”起来 ①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 ②具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 具备因连接 条件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鉴定和选择 如抗生素抗性基因 基因的运输工具④对受体细胞无害易分离 ——运载体:质粒 常用的运载体噬菌体 动植物病毒 基因操作的 基本步骤 育种: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基因工程的应用生产基因工程药品:如胰岛素、干扰素和乙肝疫苗等 应用于环境保护 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六章测试Word版包含答案

第六章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下图是我国东部两地土地利用现状,读图回答1、2题。 1.若两图都合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土地资源适宜进行立体开发 B.甲地地形比乙地平坦 C.乙地不适宜发展牧业和渔业 D.甲地要继续增产粮食,就要靠扩大耕地面积 2.若乙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下列哪种情况可能会出现( ) ①湖泊调节径流能力下降②洪涝问题更频繁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河口三角洲减小 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②④ 读工业社会时期人地关系的示意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示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遭到破坏 ②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 ③“环境决定论”思想表现最突出 ④大规模耕作、灌溉使生态系统更稳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的是( ) A.我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B.当代人及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C.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暖D.河北省三河市为通州区供应天然气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5、6题。 5.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6.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 7.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在其本地进行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无论产品与服务在哪里被消费。“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 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存在于土壤中的自然降水由农田蒸腾的量。“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与地下水的总量。“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负荷所需要的淡水水量,“灰水足迹”衡量的是生产活动排放水污染物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读“某年我国部分省区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回答8~10题。 8.下列省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严重的是( ) A.北京B.江苏C.山西D.海南 9.导致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是( ) ①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②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 ③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④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10.下列措施中,可有效降低新疆“蓝水足迹”比重的是( ) ①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②跨流域调水 ③大规模兴修水库,减少地表径流的损耗④大力推进节水型农业的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下图为我国某酒精企业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为传统生产工艺。完成11、12题。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六章第1节《平面向量的概念》解答题 (26)(含答案解析)

必修二第六章第1节《平面向量的概念》解答题 (26) 一、解答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360.0分) 1. 已知向量a ? =(cosα,1+sinα),b ? =(1+cosα,sinα),α∈[0,π]. (1)若|a ? +b ? |=2,求sinα?cosα的值; (2)设c ? =(?cosα,m +sinα),m ∈R ,求(a ? +c ? )?b ? 的最大值. 2. 已知空间三点A(?2,0,2),B(?1,1,2),C(?3,0,4),设a ? =AB ????? ,b ? =AC ????? (1)若|c ? |=3,c ? //BC ????? ,求c ? ; (2)若k a ? +b ? 与k a ? ?2b ? 互相垂直,求k ; (3)若向量k a ? +b ? 与a ? +k b ? 平行,求k . 3. 在锐角ΔABC 中,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3cos2C =2sin (A +B )?1. (1)求cosC ;

(2)若边AB上的中线CD=1,a+b=√5,求ΔABC的面积. 4.已知|a?|=4,|b? |=3,(2a??3b? )·(2a?+b? )=61. (1)求a?与b? 的夹角θ; (2)求|a?+b? |. 5.已知向量a?=(2cosθ,sinθ),b? =(1,?2). (1)若a?//b? ,求3sinθ?2cosθ 的值; 2sinθ+cosθ (2)若θ=45°,2a??t b? 与√2a?+b? 垂直,求实数t的值.

6. 已知点P (1,3 2),a ? =(x ?1,y ),b ? =(x +1,y )且|a ? |+|b ? |=4,满足条件的Q (x,y )点的轨迹为 曲线C . (1)求曲线C 的方程; (2)是否存在过点(0,?1)的直线l ,直线l 与曲线C 相交于A ,B 两点,直线PA ,PB 与y 轴分别交于M ,N 两点,使得|PM|=|PN|?若存在,求出直线l 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7. 已知:AB ????? =(6,1),BC ????? =(4,k),CD ????? =(2,1). (1)若A 、C 、D 三点共线,求k 的值; (2)在(1)的条件下,求向量BC ????? 与CD ????? 的夹角的余弦值. 8. 设直线l:(3+2λ)x +(4+λ)y ?6λ?19=0(λ∈R) (1)求证:直线l 恒过定点M ,并求出定点M 坐标; (2)设直线l 与x 轴?y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 ,B ,求当|MA |?|MB |(点M 为(1)中的定点)取得最小值时直线l 的方程.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练习题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一、选择题 1.在一块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农民发现有一株番茄结的果是黄色的,这是因为该株番茄()。 A.发生基因突变B.发生染色体畸变 C.发生基因重组D.生长环境发生变化 2.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培育无子西瓜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原理 B.培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C.培育无子番茄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 D.培育抗虫棉高产植株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 3.下列各项中,适宜用诱变育种的是()。 A.获得无子果实B.培育综合多个品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C.利用细菌生产胰岛素D.培育从未出现过的新品种 4.由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培育而成的植株叫 A.单倍体B.四倍体C.二倍体D.八倍体 5.调查发现热闹群中夫妇双方均表现正常也能生出白化病患儿。研究表明白化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判断下列有关白化病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 B.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他们生出白化病患儿的概率是1/4 C.如果夫妇双方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表现正常的子女一定是携带者 D.白化病患者与表现正常的人结婚,所生子女表现正常的概率是1 6.将重组DNA导入细菌生产激素或蛋白质的过程一般称为 A.基因工程B.细胞工程C.酶工程D.微生物工程 根据下面所述,回答第7~8题。 已知几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为: 精氨酸:CGU、CGC、CGA、CGG、AGA、AGG 谷氨酸:CAA、CAG 缬氨酸:GUU、GUC、GUA、GUG 组氨酸:CAU、CAC 7.对某一蛋白质分子分析表明,在编码氨基酸的位点上发生的突变都是由一个碱基替换引起的。突变的起源如下: 则甘氨酸最可能的密码子是 A.GGUB.GGCC.GCAD.GGG 8.当基因片段转录链中转录成GUC的CAG突变为CAC时,这种突变的结果对该生物的影响是 A.缬氨酸变成谷氨酰胺B.缬氨酸变成组氨酸

2019-2020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一讲义:第4单元第1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细胞的生命周期 第一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学习目标1■掌握细胞周期的概念。(重点)2■简述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 特征。(重点)3■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重难点) 自主预习时新初 一、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实验) 1.实验原理 用内含酚酞试液的琼脂块模拟细胞,用NaOH溶液模拟被吸收的物质。因 NaOH溶液遇酚酞试剂变红色,我们可以观察琼脂块“细胞”变成红色的过程,测量NaOH扩散进入“细胞”的深度,比较不同体积的“细胞”吸收物质的速度,从而预测表面积和体积之比与细胞代谢的关系。 2.实验流程 制备琼脂块|切取壬块放性分别为 3 cm-.2 cm L1 cni 的含 J 酚駄的正方休琼脂块 浸泡I质量浓度为0,001 g/mL的NaOH溶液浸泡10 min 切割捞取、吸干并均分琼脂块 3.限制细胞大小的主要原因 ⑴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影响着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 (2)细胞核对细胞活动进行控制。 二、细胞周期

第四单元细胞的生命周期1.真核细胞的三种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 细胞分裂无丝分裂 I 减数分裂 2. 细胞周期 范围:连续分裂的细胞 :起点:一次分裂结束 时间:终 点:下一次分裂结束 三、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1. 分裂间期 、一 *①完成DNA 分子的复制 (1)主要 ( ‘木 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变.②细胞适度生长 (2)意义: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 2. 分裂期(以高等动物细胞为例) 图示 时期 变化特征 (1) 染色质高度螺旋变为染色体 (2) 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 纺锤体 (3) 核仁解体、核膜消失 (1) 染色体聚集于细胞中央 (2) 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 赤道板上 _ ?(1)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 '... 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 ■后期 (2)子染色体在纺锤体的作用下 、 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概念 分裂何期 分裂期 扫耳疳*? 中期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归纳.doc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1、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是环境问题的一方面,环境问题不都是人类造成的)产生: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农村、发展中国家多见)。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城市、发达国家多见)。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3、可持续发展: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强调国际合作)。

4、中国走可持续之路原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利用率低;环境问题严重。 中国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西北地区:荒漠化; 华北:水资源短缺; 酸雨的主要分布在南方。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清洁生产与传统经济最大不同是从全过程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而传统经济只重视末端治理。 清洁生产带来了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经济效益: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5、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6、我国的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低洼易涝区挖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蔗、果、花等。形成塘基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挖鱼塘,塘中养鱼、鸭,栽种水中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中种植粮果棉或饲料作物。塘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河谷、水库中养鱼鸭,谷底平地种粮食,山麓到山顶分别种亚热带水果、毛竹、茶叶和发展用材林的经营方式。发展生产,保持水土,良性循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试题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整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广州二测)读图,判断1~2题。 (2011· 1.下列关于我国农村沼气发展水平空间总体格局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沿海高,内陆低B.南方高,北方低 C.山地高,平原低D.经济发达,地区高,落后地区低 2.江苏—广东地带农村沼气发展水平较低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经济B.原料C.气候D.技术广东高考)利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利于( ) 3.(2010· A.改善局地气候B.综合利用资源C.防止水土流失D.保护农田作物江苏高考)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2009· 4.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5.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D.增加地下水储量 6.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安徽省某镇是“蓝田花猪”的产地,当地政府积极推广使用“日光温室、猪圈、厕所和沼气池”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此回答7~9题。 7.大量污水不进沼气池而排入河流,不久以后,发现鱼类大量死亡,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藻类物质大量繁殖,鱼类缺氧死亡B.污水有毒,鱼类中毒死亡 C.污水较脏,鱼类得病死亡D.污水成分复杂,鱼类一时难以适应而死亡 8 二氧化碳进入日光温室有利于提高蔬菜产量,其主要原因是() A.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原料,虽然不利于蔬菜有机质积累,但能够提高蔬菜产量 B.二氧化碳进入日光温室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蔬菜产量 C.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能保持日光温室的温度,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D.二氧化碳进入日光温室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9.“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的需求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④开展综合利用,既发展了经济,又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011·青岛质检)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0~11题。

2020新教材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检测:第6章 第1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第6章生物的进化 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1.化石之所以能证明生物的进化,根本原因是()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B.地壳岩石的形成有一定的顺序 C.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D.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答案 C 解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2.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 答案 B 解析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不断进化,B化石在A化石之前,相对来说,A的结构肯定比B复杂,但是A是否由B进化而来,取决于他们的亲缘关系。 3.某一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清单如下: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乙地层(马、象牙、犀牛);丙地层(三叶虫、乌贼、珊瑚)。这些地层依地质年代远近排列应是() A.甲、丙、乙B.乙、甲、丙 C.丙、甲、乙D.乙、丙、甲

答案 C 解析甲地层如始祖鸟,属于古代爬行类向鸟类进化的过渡类,动物较高等,因此地质年代较近;乙地层的马、象等属于哺乳动物,最高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近;丙地层中的珊瑚属于腔肠动物,乌贼属于软体动物,动物都低等,因此地质年代最远。综上所述,这些地层依地质年代远近排列为丙、甲、乙,C符合题意。 知识点二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题型一比较解剖学证据] 4.蟒蛇外形上没有四肢,但它的体内还保留着后肢骨的残余,说明蟒蛇是起源于有四肢的动物。这属于生物进化的() A.胚胎学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生物化学证据D.古生物化石证据 答案 B 解析比较解剖学证据是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B 符合题意。 5.同源器官是比较解剖学在生物进化方面提供的有力证据之一。下列各器官属于同源器官的是() A.蝴蝶的翅和鸟类的翼B.人的手和蝙蝠的翼手 C.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D.鲨鱼的鳍和鲸的鳍 答案 C 解析蝴蝶的翅和鸟类的翼起源不同,结构不同,A错误;人的上肢与蝙蝠的翼手应为同源器官,人的手只是上肢的一部分,B错误;猫的前肢与人的上肢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C正确;鲨鱼属于鱼类,而鲸属于哺乳动物,它的鳍与人的上肢属于同源器官,与鱼类不同,D错误。 [题型二胚胎学证据] 6.陆生脊椎动物起源于原始共同祖先的胚胎学证据是() A.胚胎发育都从受精卵开始 B.具有同源器官 C.胚胎发育都离不开水 D.胚胎发育早期都有鳃裂和尾 答案 D 解析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只有D项是陆生脊椎动物起源于原始共同祖先的胚胎学证据。 7.陆生脊椎动物和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出现鳃裂,这说明() A.鳃裂将来发育成肺

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2)

钠及其化合物(2) 核心知识点一: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与盐酸反应(离子方程式)CO-2 3 +2H+===CO2↑+ H2O HCO- 3 +H+===H2O+CO2↑ 与NaOH反应(离子方程 式) 不反应HCO - 3 +OH-===CO-2 3 +H2O 与足量Ca(OH)2反应(离 子方程式) Ca2++CO-2 3 ===CaCO3↓ Ca2++OH-+HCO- 3 ===CaCO3↓ +H2O 与BaCl2反应(离子方程式) CO-2 3 +Ba2+=== BaCO3↓ 不反应与CO2反应 (离子方程式) CO-2 3 +CO2+ H2O===2HCO- 3 不反应 热稳定性(化学方程式)较稳定 2NaHCO3===== △ Na2CO3+CO2↑+ H2O 相互转化Na2CO3NaHCO3 2. Na2CO3、NaHCO3的鉴别 (1)利用热稳定性不同 (2)利用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速率不同(相同条件下) (3)利用阴离子不同 (4)利用溶液的酸碱性不同 3. Na2CO3的工业制备——侯氏制碱法 (1)制备原理 把二氧化碳通入氨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使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从溶液中析出;过滤

得到碳酸氢钠晶体,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Cl +NH 3+CO 2+H 2O===NaHCO 3↓+NH 4Cl ; 2NaHCO 3=====△ Na 2CO 3+CO 2↑+H 2O 。 4. Na 2CO 3、NaHCO 3的用途 (1)Na 2CO 3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玻璃、肥皂、合成洗涤剂、造纸、纺织、石油、冶金、食品等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NaHCO 3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核心知识点二: 1. 焰色反应 (1)概念: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的现象,属于元素的物理性质。 (2)操作步骤 铂丝无色 待测物 观察火焰颜色 铂丝 无 色。 洗:用稀盐酸洗铂丝 烧:将用盐酸洗过的铂丝在火焰上灼烧至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为止。目的是除去铂丝上的杂质。 蘸:用灼烧合格的铂丝蘸取硫酸钠溶液。 灼:将沾在铂丝上的物质在火焰上灼烧,并观察火焰的颜色。 洗:再用盐酸洗净铂丝(或铁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3)常见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 钠元素:黄色;钾元素: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铜元素:绿色。 (4)注意事项 ①焰色反应实验要求灯焰的颜色浅,如用酒精灯,则要使用外焰,因为焰心的颜色偏黄 ②蘸取待测物的金属丝,最好用铂丝,也可以用钨丝、镍铬丝(电炉丝)等来代替,每次使用金属丝时,必须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以免干扰对颜色的观察。 ③金属丝在使用前要用稀盐酸洗净,不能用稀硫酸洗涤,因为金属氯化物灼烧时易气化而挥发,而硫酸盐的熔沸点较高,难以挥发,会对后一个离子的检验产生干扰。 ④观察钾的焰色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因为钾中常混有Na 的杂质,蓝色钴玻璃可滤去钠的黄光所造成的干扰

第1节细胞的增殖导学案

第六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姓名:学习目标:1、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2、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3、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4、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学习重点:1、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时期 染色体数目 染色单体数目 DNA 数目 分裂间期 前 期 中 期 后 期 末 期 疑 点辨析 1、 并非所有细胞都可以连续分裂!! 暂不分裂细胞、高度分化的细胞和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 2、有丝分裂图像的特点与辨别有丝分裂图像的特点与辨别 (1)抓住各时期特点,注意观察。 (2)后期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两个子染色体一定大小、形态、颜色完全相同。 (3)末期染色体臂向中央,着丝点位于两极。 3、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细胞板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由高 尔基体分泌的小泡密集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细胞壁的前身。 合作探究 一、有丝分裂图像的特点与辨别有丝分裂图像的特点与辨别 下图中,①~⑤表示一个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不同情况。在整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应该是( ) A .①④⑤③② B .②③①④⑤ C .①⑤④③② D .⑤④③②① 二、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有丝分裂染色体、DNA 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曲线 【课堂检测】 1、连续分裂的细胞,相邻的两个周期可表示为下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2 n 4n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时期 间期

A. a 和 b 为一个细胞周期 B. a 段的主要变化是 DNA 复制及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 遗传物质平均分配一般发生在 d 段 D. b 和 c 为一个细胞周期 2、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其间期的特点是( )。 A. 细胞没有变化 B. 核膜解体 C. 染色体隐约可见 D. 细胞内进行着 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3、在一个细胞周期内,染色体数目倍增,染色单体形成,染色体在细胞核中最早显现,染色体形成和数目最为清晰的时期依次为( )。 ①分裂间期 ②分裂前期 ③分裂中期 ④分裂后期 ⑤分裂末期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②③①④ D. ⑤③②④ 4、下图为某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 (1)图中的ab 段细胞内的主要变化是: 。 (2)ef 段DNA 减半的原因是 。 (3)处于cd 段的细胞内的每一条染色体上有 ______ 个染色单体, 个DNA 分子。 (4)请在上图中的相应位置上画出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曲线。 【课后巩固】 1.人体小块擦伤的皮肤能重新长好,主要是由于细胞能进行( ) A .无丝分裂 B .减数分裂 C .有丝分裂 D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2.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的实验原理不包括( ) A .酚酞遇到NaOH 呈现紫红色反应 B .以琼脂块的大小表示细胞大小 C .NaOH 的扩散深度表示吸收速度 D . NaOH 的扩散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比表示细胞吸收物质的速度 3.如图表示细胞分裂周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示分裂间期 B .一个细胞周期指乙→乙的全过程 C .乙→甲示分裂期 D .一个细胞周期指甲→甲的全过程 4. A .间期和后期 B .前期和后期 C .前期和末期 D .间期和末期 5.细胞周期中,纺锥体的形成和染色体形态、数目最清晰的时期分别是( ) A .间期和中期 B .中期和后期 C .前期和末期 D .前期和中期 6、下列有关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甲 乙

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测试题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主备教师备课组长年级组长 化学周测试题1.下列物质既属于无机物,又属于碱的物质() A. Na 2CO 3 B. Cu(OH) 2 C .CH 3 CH 2 OH D. Cu(OH) 2 CO 3 2.纳米材料是由纳米粒子(粒子直径 1 nm ~100nm)所组成的材料,它具有奇特的光、热、声、电、磁、力学和化学活泼性等理化性质.下列分散系中不含纳米粒子的是() A、血液B、豆浆 C、无尘无雾含水蒸气的空气D、一定量饱和NaCl(aq)滴入酒精中 3.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将淀粉胶体中混有的氯化钠溶液除去 B. 制备Fe(OH) 3胶体的方法是将饱和FeCl 3 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 色 C. 一束平行光线射人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D.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 3悬浊液>Fe(OH)胶体> FeCl 3 溶液 4.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级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没有 5.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A.胶粒直径小于1nm B。胶体做布朗运动 C.胶体带正电荷 D。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 6.有一句歌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下列有关其中的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雾是溶液,能永久的在空气中稳定的存在 B.雾是胶体,一段时间内能稳定存在 C.雾是乳浊液,不能稳定存在 D.雾是悬浊液,在空气中能沉降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

第六章 1.育种的方法有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下面对这五种育种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 A.涉及的原理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B.都不可能产生定向的可遗传变异 C.都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操作 D.都不能通过产生新基因而产生新性状 2.下列技术中不能获得抗锈高产小麦新品种的是(C) A.诱变育种 B.细胞融合 C.花粉离体培养D.转基因 3.依据基因重组概念的发展,判断下列图示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的是(A) 4.已知水稻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现有抗病有芒和感病无芒两个品种,要想选育出稳定遗传的抗病无芒的新品种,从理论上分析,不可行的育种方法为(D) A.杂交育种B.单倍体育种 C.诱变育种D.多倍体育种 5.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基因工程经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为目的基因 B.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 C.通常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处理运载体DNA D.为育成抗除草剂的作物新品种,导入抗除草剂基因时只能以受精卵为受体 6.下列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的是(D) A.棉株中含有杀虫蛋白基因 B.大肠杆菌中具有胰岛素基因 C.土豆含有抗病毒的基因 D.酵母菌中提取到了干扰素 7.诱变育种一般不使用下列哪一项作为诱变因素 D A.X射线 B.硫酸二乙酯 C.亚硝酸 D.抗生素

8.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 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 9.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医药、农业等领域。下列叙述中,符合这种情况的是() ①根据DNA分子的特异性,进行亲子鉴定 C ②基于细胞呼吸的原理,采用套种、合理密植、大棚种植等措施增加作物产量 ③在细胞膜的功能研究基础上,开发人工“肾”治疗尿毒症 ④根据染色体变异原理,培育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 A.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突变 B.生物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可发生突变 C.突变只能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 D.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利的 11.北京大学陈章良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成功地把固氮基因整合到小麦的DNA分子中,并获成功表达。该项生物技术属于(B) A.染色体变异 B.基因工程 C.细胞杂交D.杂交育种 12.父本基因型为AABb,母本基因型为AaBb,其F1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D)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13.下列实例中均是依据基因重组原理的一组是(B) ①我国著名育种专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品种 ②英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小绵羊 ③荷兰科学家将人乳高铁蛋白基因移植到牛体内,生产出含高铁蛋白的牛奶 ④由遨游过太空的青椒种子培育而成的果实比普通青椒大一倍以上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14.杂交育种中,杂交后代的性状一出现就能稳定遗传的是(B) A.优良性状B.隐性性状 C.显性性状D.相对性状 15.在一块栽种红果番茄的田地里,发现有一株番茄结的果是黄色的,这是因为该株番茄(A)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二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大问题:(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理解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别。懂得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过程与方法] 列表比较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印证循环经济的可行性;以课本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判断性思维 ●教学重点 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学难点 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原则,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要不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什么?怎么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演示板书:第三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问: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板书: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99页1—4自然段的内容,讨论回答 师:请看下面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的环境问题的认识。 总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当前正担负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中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22%的人口,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又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的挑战。 过渡: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应该把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等达到更高经济发展阶段,拥有更大经济实力以后再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有人认为可以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这两中看法对不对?(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资源相对贫乏,大多数地区环境脆弱,如果将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有可能等不到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已变得无法让人们继续生存下去;或者经济发展到实力雄厚阶段,环境问题的治理已不是经济实力所能解决的问题了。而我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 师:由此我们知道,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都很突出。所以我们必须走——生:(齐答)可持续发展道路。

高一生物必修2第6章知识点汇总

期末复习丨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汇总 第六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的博物学家拉马克。 拉马克进化学说基本观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先选择后变异,定向变异) (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错误观点赏析: (1)抗菌素的使用,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2)工业煤烟使浅色桦尺蠖变成黑色 (3)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4)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5)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注意: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变异遭到淘汰。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过度繁殖(进化的基础)、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与适应性,第一次摆脱神学的束缚,走上科学的轨道。

局限: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限于个体水平。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发展 (1)对于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5)生物界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2.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3.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4.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数的比值 5.基因频率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A1/(A1+A2+……+An) ) 五个前提条件:①种群大;②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没有迁入迁出);⑤没有自然选择。 已知A%=p,a%=q则①AA%=p2 ②Aa%=2pq ③aa%=q2 6.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突变和重组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提醒:①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合称突变。②突变性状是有利还是有害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条件。如昆虫的残翅性状在正常环境中不利,但在多风的岛上则是有利的。③变异是不定向的,因不定向性决定了变异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进化方向。④不可遗传变异不能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7.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自然选择的对象 a.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b.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c.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完整版)第六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知识点)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细胞长大; 2、细胞核中DNA的控制代谢能力有限。 二、细胞通过分裂来进行增殖 1、意义: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2、方式:分裂(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 3、过程: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4、真核细胞的分列方式: 1)有丝分裂:产生体细胞 2)无丝分裂 3)减数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卵子) 三、有丝分裂 (一)细胞周期 1、条件:连续分裂的细胞 2、起、止点: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3、阶段 1)分裂间期: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 ①变化: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②复制结果:每个染色体(呈染色质状)形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 染色体:数着丝点 DNA:数条数 姐妹染色单体:复制后有 2)分裂期:约占细胞周期的5%--10% 根据染色体数目形态的变化,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高等植物有丝分裂过程 1、分裂间期(D复蛋合现单体) G1期:DNA合成前期 1)时期 S期:DNA合成期 G2期:DNA合成后期 2)时间: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3)特点:①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②形成染色单体,DNA数目加倍,染色质数目相同。 2、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 特点:①“两出现”——染色体、纺锤体出现; ②“两消失”——核膜、核仁消失; ③“一散乱”——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