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论文总本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论文总本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论文总本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研究论文总本

分类号密级

U D C 编号

XXX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当代大学生加强

审美教育的问题研究学科、专业

研究生姓名

导师姓名及

专业技术职务

2009年12月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了解XX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要

美育是人类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相提并论的教育科目。高校审美教育是通过对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造就以人文修养为底蕴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我国大学生面临着全新的社会环境,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所以,对当前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本文主要是基于我国当前的现实背景而展开的,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文献法、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研究发现:(1)我国大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环境较差,配套设施不齐全,管理体制发展相对滞后。(2)我国大学开设的审美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实际成效不显著,大学生本身并没从中获益,且课程缺乏完整评估体系,大学审美教育工作形同虚设。(3)大学生本身的审美情趣偏向低俗化、娱乐化,而且很容易受到外界“非主流文化”的侵袭。在本研究中,笔者结合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最终从思想及实践两个角度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认知

Abstract

Aesthetic of human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is with the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education subjects par. College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 through the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of learning, students feel the United States, recognized the United States, appre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pursuit of beauty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US's ability, with higher cultivated for insi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alent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historical conditions, China's university students face a new social environment, students have a considerable por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he aesthetic realm, will the degree of attitude to life and their level of expertise do not match, bound and restrict the them to a higher level. Therefore, the current strengthening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Students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realities of our country which began in the background, using the main method is to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through the study found that: (1) China's college students in an environm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poor, and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 are not complete,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is lagging behind. (2) China Universit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ourses offered by the actual result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as not significant, students themselves did not benefit from it, and the lack of complete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the University of aesthetic education exist in name only. (3) college students tend to Disu Hua's own aesthetic taste, entertainment, and is vulnerable to external "non-mainstream culture" attacks.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combine data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ultimately from the ideas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put forward proposal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arts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Aesthetic Cognition

目录

XXX大学 (1)

摘要 (3)

Abstract (4)

第一章导论 (7)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7)

1.1.1 研究背景 (7)

1.1.2 研究意义 (8)

1.2 研究综述 (9)

1.2.1 国外对美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9)

1.2.2 国内对美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14)

1.3 研究思路与概念界定 (16)

1.3.1 研究思路 (16)

1.3.2 概念界定 (17)

1.4 研究方法及样本说明 (19)

1.4.1 研究方法 (19)

1.4.2 样本说明 (19)

第二章、审美教育内涵及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原则与意义 (21)

2.1 审美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21)

2.1.1 审美教育的内涵 (21)

2.1.2 审美教育的特征 (22)

2.2 加强当前我国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原则 (25)

2.2.1 思想自由化与管理规范化相结合原则 (26)

2.2.2哲学思想指导与艺术教育辅助的原则 (26)

2.2.3 普通教育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结合原则 (27)

2.2.4 自我美育、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相配合原则 (28)

2.3 加强当前我国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意义 (28)

2.3.1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人格 (28)

2.3.2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激发创新精神 (28)

2.3.3 有助于促进大学德育发展、培育对社会有用之才 (29)

第三章、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0)

3.1 加强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存在的现时问题表现 (30)

3.1.1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学课程及评价体系不健全 (31)

3.1.2 加强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配套设施发展滞后 (32)

3.1.3当代大学生审美认知、审美想象及创造力薄弱 (33)

3.1.4当代大学生审美情趣偏向低俗、易受不良环境影响 (34)

3.2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时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7)

3.2.1 各高校美育配套机制欠完善使大学生审美教育不能正常开展 (37)

3.2.2 社会“亚文化”对高校大学生审美教育有强烈冲击 (38)

3.2.3 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38)

3.2.4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审美技术、艺术美感基础较差 (39)

第四章、加强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解决现时问题的对策 (41)

4.1从思想意识层面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 (42)

4.1.1注重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育,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42)

4.1.2 提高各个高校对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视度 (42)

4.1.3 转变高校传统思想,健全审美教育体制 (43)

4.2 从实践行动层面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 (44)

4.2.1 加大投入、加强高校审美教育配套设施建设 (44)

4.2.2 丰富审美教学手段、健全审美教育评价体系 (44)

4.2.3 联系实际、完善大学生审美情趣及审美认知 (45)

4.3 本章小结 (46)

第五章、研究发现与讨论 (47)

5.1 研究发现 (47)

5.2 进一步讨论 (48)

5.2.1 研究缺陷 (48)

5.2.2 研究展望 (49)

参考文献 (50)

致谢 (52)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53)

第一章导论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蔡元培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智育培育人的知识水平,提高人的文化涵养,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体育则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德育作为培养人的德性,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活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教育的其它部分起着保证方向和维持动力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的品德教育实践中,如何塑造大学生的灵魂,如何实现大学生到的飞跃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从许多研究来看,传统的呆板的、缺乏活力的教育方式方法严重约束了人的精神生活的主动性,妨碍了人们由衷地去接受这些思想和精神,于是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就与教育方法形成了矛盾。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有效的发挥其历史作用,不能起到有效的德育目的,急需寻求一条新的培育途径,这条途径便是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教授文化知识层面上,而是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化社会中,教育应当进一步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文导向,健全人的情感、个性、价值观,协调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构成一种合理、完满的文化品格。美育是人类美化自身及其相关环境的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手段。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育作为净化心灵的一种特殊形式而被加以肯定1。

当前,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下,社会发展起一种大众审美文化对当代青年影响很大,这种审美文化以轻松娱乐性参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比如说,功利性的审美使得当代青年对一切事物的评价,都以金钱为标准,甚至把人的价值也用金钱来评价;感觉流的审美在一种无意识、无思维的心理状态下在社会上随波逐流,

1

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信息传播已经超负荷地加诸现代人的心理,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导致当代青年出现了一种非正常的心态:为防止心理过度疲劳而被信息洪水冲垮,干脆对什么都不想、对什么都不加分析,人家说这东西美,自己就觉得美。例如,一种商品有成百上千种品牌,到底哪一种品牌质量好些呢?我们不能一一尝试,于是广告作得多的产品、用名人作广告的产品,往往成为青年消费中的首选。与此同时,葛优、邓捷等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案例更让当代人在审美问题上陷入了“无美可循”的困惑。

同时,我们从整个时代大背景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急速转型的历史时期,且大学生在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上也都处于过渡时期,两个过渡时期交织在一起,因而导致他们的身心素质和审美素质等都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和品味。多彩的时代生活导致了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多元化和多变性,他们敢于冲破旧的审美观念和标准的束缚,冲破各种社会习俗的制约,热烈地追求美的新鲜事物。大学生的审美活动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审美知识和经验还有待发展,因此他们的审美判断往往带有片面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种种状况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2。

从当下的现实教育状况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导致所有的教育教学都以应付就业为目的,大学成为“职业培训所”,技能教育的训练场,大学生们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放到了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为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严重抑制了其它方面素质的发展。加之社会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对美育之于提升中国人的生存质量的作用则很少关注致使人们对于美育在文化方面和理论方面的思考则更显薄弱。大学生审美教育严重缺失,高校审美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美育的理论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艺术,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地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便是本文所要展开研究的现实背景。

1.1.2 研究意义

对当代我国大学生加强审美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顺应时代潮流的工程,对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以及整个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实践及理论意义:

(1)实践意义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不断适应新时期新现象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加强审美教育问题的研究,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我国大学生在现时期的审美状况,可以识别出大学生在审美方面存在的缺陷及问题,进而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对应措施,解决大学生审美问题,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

(2)理论意义

本文是从美学的角度,运用美学理论来研究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问题,当然笔者再此并不是为了贴上美学的标签,也不是照搬美学的术语,其意义在于用审美艺术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理论,以审美艺术为指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品味,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群的发展提供新的思维视角3。同时,相关分析数据及问题分析可以为我国大学生审美教育提供理论政策参考。

1.2 研究综述

由于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在美学教育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看法和表现形式,通过对中西方美学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后发现,西方的很多理论以及中国本土的许多思想和实践经验对当代我国大学生加强审美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2.1 国外对美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1)几种典型的审美思想及理论

1、古希腊“美的哲学”

古希腊美学是西方美学史的渊源,是古希腊奴隶占有制时代古希腊人的美学思想,也是古希腊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古希腊哲学家普遍相信,永恒绝对的本体美是存在的。在具体的美学问题上,希腊哲学家富有怀疑、批判的精神,而对美的本体是否存在这样的基本问题,他们几乎是作为无可置疑的信念接受的。从毕达哥拉斯到亚里士多德,哲学家们都在执着地探寻着美的本体,他们的兴趣与成

就都集中在美的本体理论上。除亚里士多德以外,具体的艺术理论一般不为人们重视。古希腊美学的另一特征表现在真善美一体的信念与理论上。在可见事物的背后存在着不可感知的本体,这些本体是真的,同时也是美的和善的。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苏格拉底的善,柏拉图的理式,亚里士多德的整一,都具有真善美的性质。古希腊哲学家同时普遍认为,美是观照的对象,艺术是对美的模仿。美的本体自身就是可以观赏的,对真的认识同时也是对美的体验4。他们因此把探求真理的理性生活视为人生的最高享受。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首先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思想:和谐说。“和谐是许多混杂要素的统一,是不同要素的相互一致”。其次是柏拉图力求找到美的本体,他提出美即理式的著名学说。理式是永恒、不朽、极致,是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它是善的。理式同时还是绝对、范式、意型,它也是真的。再次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美的本质是整一。整一指事物的延续性、整体性、个别性及普遍性。整一有“秩序、匀称和明确”的性质。整一论代表了古希腊美学的最高成就。

2、康德“美的思想”

康德在其名著《判断力批判》的“美的分析”中,提出了“美的理想”5。这一审美理论问题的提出,它不仅使真与善、必然与自由在审美活动中达到和谐与统一,而且对美学和艺术的理论发展作出了极有价值的贡献。康德美的思想是强调一种“纯粹的美”,他强调以纯粹形式给人以美感,里边不杂有概念、利害、道德等因素。此外,康德并不同意把美的理想标准用概念来表达,也不同意采用经验的一般范例形式。他指出,审美情趣的最高范本或原型只是一种观念或意象理念,要由每个人在他自己的意识里形成,他须根据它来估价一切审美对象,一切审美判断的范例,乃至每个人的审美情趣。

关于康德美的思想,我们可以大致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他从感觉角度认为,美是“非功利而给人以愉快”,即美不涉及主体的利害但却使人产生快感。其次,康德从意识及概念角度认为美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即美不凭客观概念但却得到普遍的认同。再次,他从目的角度指出,美是“没有目的合目的性”,即美没有一定目的但却体现了一种总体的目的6。最后,他从客观性方面指出,美是“不依概念的必然性”,即美由主观情感左右但却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在康德的美学里,其通过对审美经验性质的深入细致的分析,为我们揭示出

4 参阅鲍桑葵,美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0—41页

5 温纯如,论康德美的思想及其意义,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了美所特有的非主体活动又似主体活动,非客体形式又似客体形式的特征。换言之,美不可思议地恰恰处在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交叉点上,美作为自由的想像与必然的知性的相协调活动、作为物我双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最高境界7。

康德美学的理论意义,不仅在于他在理论上化敌为友,使大陆唯理论美学与英国经验论美学之间的似乎不可调合的矛盾得以和解,不仅在于他通过这一和解,使美学中的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熔为一炉,标志着一种完整的西方美学体系的正式的奠定。

3、黑格尔“辨证美学”

黑格尔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家之一,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之前美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把辩证法全面地运用于美学研究之中,使康德美学中没有真正得到统一的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通过广泛的联系和深刻的矛盾冲突得到了唯心主义的统一8。

黑格尔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美学的。而且,他研究美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同时,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者。他认为,世界上一切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是绝对理念发展的不同阶段,美就是其中的一个阶段。他认为,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外在于人的主观理念的客观的理念。整个世界都是绝对理念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结果。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是绝对理念在其一定发展阶段的表现,美就是绝对理念在艺术阶段的表现。由此来看,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出发点不是客观的物质现象与美学现象,而是绝对理念。他的美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完成其哲学体系。美在黑格尔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中只是其无数阶段的一个阶段,无数链条的一个链条。

黑格尔认为,“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9。这一关于“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定义就是黑格尔的辩证的美学观的出发点。所谓“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理念与感性的直接统一,互相渗透,融为整体。他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10。黑格尔的美学建构了庞大的艺术体系(或网络),其中不能将自然美排除出来。“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它可分为三个阶段。最低级的是纯然以机械物理的方式分立

7 文化中国论坛:https://www.wendangku.net/doc/c67449528.html,/forum/index.php

8 黑格尔美学初探,山东大学美学研究学会论文:https://www.wendangku.net/doc/c67449528.html,/news/model/display.php?id=229

9 同上

的个别的物体,较高一级的自然如太阳系则达到了内在的统一,但这种统一只是自在的。最高级的自然物是活的有机的自然,只有这种活的有机自然才是生命。而自然的风景之所以让人感到美,则是由于人类在万象纷呈之中看出一种愉快的动人的外在和谐。

黑格尔美学体系之缜密令人叹服。他的美学体系,甚至于哲学体系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进行的——绝对精神。他认为从自然到个人,从个人到社会(其中包括个人—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自我意识不断否定自己的片面性,超越本身,一步步走向完满的绝对精神的历程11。

4、马克思主义“美的艺术与哲学”

无容置疑,马克思主义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思想,它指导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及建设道路,从现实的应用来看,马克思主义更多的是被认为是一种哲学上的影响,然而其理论著作中散发出浓重的美学光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过去美学体系的最本质差异在于,前者不是从唯心的知性化的思维范式出发,而是从人的感性存在(不仅仅限于感性认识)出发,确证人的感性存在的完善性的可能途径12。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人的感性活动的自由解放,恰恰不是寻求一种将外在的事物作理性化的抽绎,即对美的本质之类的问题作纯粹逻辑的推衍,而是将美的产生和创造看作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所凝聚和呈现的。

在马克思的一系列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深受其他德国哲学家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思想的影响,摒弃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缺陷,走出了一条辨证唯物主义的全面哲学道路,这一点也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总的来说,其美的哲学与艺术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层面:其一,关于美的本质及起源问题。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并揭示了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切关系。在他看来,劳动等实践活动是美的根源,劳动是美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将美与人的能动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二,关于规律的哲学思想体现出审美的艺术色彩。在审美创造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其三,关于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作过详细的研究,他们通过11 刘海燕,黑格尔美学,https://www.wendangku.net/doc/c67449528.html,/shznwpu/blog/item/1e3630f9ad0dd96e024f5642.html

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其四,马克思的艺术本质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3。

(2)对审美教育的研究

国外审美教育研究起步较早,内容广泛。特别是国外学者广泛借鉴美学、艺术学的研究成果,综合地来研究审美教育意义的问题。从上面的美学思想发展我们也可以大致看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其实,其审美教育的理念也是贯穿其中的,古希腊的音乐在学校中也是七种自由艺术科目之一,并提倡“体育形成人的肉体,音乐形成人的灵魂”。这说明古希腊的教育观即是以塑造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的伦理美学思想。亚里士多德提出净化论的音乐教育观也是从人的音乐培养角度来阐述音乐教育的意义,18世纪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在近代人文主义思想背景下,以美的灵魂为理想,与伦理美相对立,其教育观是突出艺术活动:美的作用,塑造理性和感性相融合的和谐人性之人,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审美观。19世纪出现了强烈的反机械主义、反技术主义的倾向,试图通过审美教育恢复人的创造主体。近代审美教育观的倾向,就在于审美教育中突出主体的创造性14。

在近现代,国外很多学者都是很注重审美教育的,很多教育家和理论家都强调美育对学生素质提高及社会协调的重要性。例如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感慨地说:“艺术对于学生的教育包含着多么巨大的力量啊!而这种力量却常常没有加以充分利用或者利用得很不好!传统教育的很明显的毛病,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也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15

席勒认为,“地上之美之神,复变为天上光明之神,人类之美感发达后,故能与光明之神直接矣。”通过一系列关系的比较与研究,席勒认为,“美感先于伦理”,“美感先于理智”,所以现实之急当以“美育为先务软”。

苏霍姆林斯基是个特别重视审美教育的教育家,指出:“美是一种敏感的良知的教育手段”,“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学校的任务在于,把美感和许多世纪以来创造的美变为每个人

13 参考百度百科知识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c67449528.html,/

14 刘进清,审美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4期

心灵的财富,变为个人的和人们之间的关系中的审美素养。”在他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随处可见审美教育创造的精彩的成功经验16。

德国教育学家柯柏斯是艺术教育学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在《审美教育的概念》一文中分析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和功能,主张审美教育的概念不仅包括教育问题中的艺术现象、形式范围和视觉沟通,同时也包括人类、风景和自然对象的美。审美教育具有批判的功能、乌托邦的功能、享乐的功能和实用的功能17。

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审美教育有明确的规定,具有法律的约束力。美国是世界审美教育的先进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审美教育发展很快。美国哈佛大学等名校针对教育的科技化、工具化和职业化倾向,从20世纪40年代起倡导通识教育,对美国的大学美育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美国盖蒂艺术教育中心提倡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即DBAE),推行正规系统的艺术教育,取代创造性自我表现的艺术教育,成为美国学校美育的主流模式,以及近几年来运用高科技手段开展艺术教育的情况和经验,给中国学者很大的启发。

1.2.2 国内对美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美学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形态,于1750年由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首创。从此,它走出哲学宗门而自立门户,很快就为西方学术界所承认。经过整整一个半世纪,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西方的“美学”经由日本介绍到中国,中国人始知有“美学”,并开始自觉地构建中国的美学学科独立体系,至今己近百年18。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对审美教育的近现代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积累过程,如果追溯源头,我国的审美教育思想可以说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产生了美育思想,孔子讲“成于乐”、“游于艺”,便是美育的体现。自从鸦片战争国门被打开,西方美学思想便涌入中国,萌发了美育高潮,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被予以重视和研究。

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这个阶段,我国美誉思想的全面启动。它的主要来源不是在自己的历史传统范围内,而是来自远隔重洋的西方世界,是以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哲学、美学、美育思想为积淀的。因此在清末民初最有名的美育家身上

16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肖勇译,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61.

17 梁福镇,审美教育学内涵初探,载崔光宙、林逢祺主编.教育美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34-65.

都能够找到西方美学、美育理论的踪影。此时有一大批美育思想家,如宗白华、郭沫若、田汉等从事歌德的介绍和研究,并接受了歌德的泛神论思想影响,提倡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吕澄、范寿康、陈望道等人接受了立普斯“移情”说的影响,并以“移情”说为理论出发点,分别撰写了《美学概论》以适应教学需要,并公开出版发行。最典型的是王国维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美育的地位作以解释,他说:“人的精神分为三个部分: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19”

梁启超在对超功利主义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趣味教育。他的“趣味教育”的实质就是超现实、超利害得失、超官能欲望的审美理想教育。他说:“依我所见,人生目的不是单调的,美也不是单调的,为爱美而爱美,也可以说为的是人生目的。因为爱美本来是人生目的的一部分。”20

蔡元培和鲁迅也极力倡导美育。蔡元培在任民国教育总长时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把美育与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并列,作为“全国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并写下了《以美育代宗教》、《美育实施的方法》、《美育与人生》等文章,传播美学,普及美育,形成了系统的美育理念。鲁迅呼应蔡元培的美育主张,并且纠正了当时某些人对美育的错误理解,他在深刻揭露国民劣根性的同时,把美育作为“表见文化”、“辅翼道德”、“救援经济”21的有力手段,以此来完成社会的根本改造,最终使“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2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从党中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我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对审美教育的探讨逐渐增多,论文、专著迭出23。代表性的著作有: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袁济喜的《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人民文学出版社);蒋冰海的《美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高职学生人文修养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等。

从知网数据库搜索美育及审美教育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学者对审美教育的研究以及较以往有很大扩展,不论是领域还是方法都得到了延伸。主要有(1)蔡仪的绝对客观论。他一贯坚持美是典型,美在物自身的观点。(2)以高尔泰为

19 姚全兴,中国现代美育思想述评,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10月,48-49

20 《保存中国名迹古器说》,见《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第10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1 金开诚、龙协涛主编:《现代美育教程》,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2 邓牛顿:《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代表的主观论。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美学的根本目的是认识人,揭示人的丰富性。(3)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论。认为美是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既改变世界从而也改变自己的一种结果。发现事物美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关系,即审美关系。(4)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社会实践论。他认为美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美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当代美学研究有一定的“泛化倾向”:美学本身是严肃的,神圣的。但目前有一种作为大众消费的“快餐”式审美有四处乱窜之势。

一系列专家学者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做过专题的调查研究,王爱云的《转型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研究》、张涵和刘征的《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张晓忠《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识形态状况的调查》徐美萍的《大学生的“荣辱观”调查及分析》等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已有的对我国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研究来看,大多学者是从现实的问题着手来进行探究的,大多数研究者已明确认识到,要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审美教育必不可少;认识到高校审美教育的发展,将会给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研究者关注得较多的是审美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考核评价标准、教学实效性等问题。从研究的视角来看,研究者基本上侧重于从某一层面上研究,要么针对审美教育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要么就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研究24。而很少有学者联系实证来探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问题及缺陷,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借鉴中西方相关美育思想和理论知识,联系我国当前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实际情况来探究我国大学生审美教育方面的问题,从而为加强我国大学生审美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提供理论和建议参考,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1.3 研究思路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思路

审美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在我国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可以起更加巨大的作

用。从人类的需要的角度来看,审美教育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文明的角度来看,审美教育是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25。从已有的许多研究也可以发现,加强对我国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已经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问题,对于整个社会的未来继承人,大学生的什么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基于现实状况和研究方向,得到本文的大致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是利用文献法,查找相关资料,对国内外有关美学及审美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做一个梳理,从中查找出可以借鉴的思想,查找出可以突破的和补充的知识要点,并结合我国当前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现实背景来设计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脉络。

第二部分:这一部分笔者将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方法及原则,这一点主要是借鉴已有的研究文献来得出,这一章有如人的咽喉,对后文问题及原因、措施的分析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参考。

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在前一部分理论原则及相关思想的指导下展开的实证论述,主要是利用网上调查和实地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同时结合相关的统计数据来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审美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出深层次的原因。

第四部分:这部分是基于政策关怀的视角,在前一章分析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特质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以便为加强我国大学生审美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第五部分: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结尾,主要是对前面的论述做归纳,分析本研究的发现和结论,并探讨未来可修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以上便是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其大致可以归纳为:

文献综述问题及原因探究结论1.3.2 概念界定

(1)审美教育

所谓“审美教育”,也可以简称为“美育”,它是一种运用审美对象,特别是各门类的艺术作品作为手段,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水平、审美趣味,最终培养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特殊教育。一般

说来,它具有三大特点:1.寓教于乐,即以审美形象打动受教育者,让他们在自由快乐的心境之中接受知识的和道德的教育;2.怡情养性,即通过独特、具体、感人的审美形象,使受教育者在心灵深处得到感染、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整个心灵和性格受到影响,得到塑造;3.潜移默化,即以审美形象感染打动受教育者,使他们在长期的、自由自在的、非强制性的状态中得到熏染,日积月累,塑造心灵和性格,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它的实施主要有三种途径:1.家庭美育;

2.学校美育;

3.社会美育26。本文所要研究的审美教育主要是指以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为目标群体的学校美育,即大学生审美教育,在此,为了研究便利和研究的科学性,我们暂且将大学生审美教育定义为:是围绕大学课程,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教于乐,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水平、审美趣味,最终培养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大学生的特殊教育。

(2)美与丑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我们很难对美与丑做出一个准确而周全的概念,因为对于美的对象和本质问题到现在都是存在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或干脆说“美是人的主观感受美”“美产生于美感”,认为美与美感不可分。或说“美是自由的象征”等等。有人从主观与客观统一中寻找美的定义,认为美是物的形象,说“美的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副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并说:“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才有美。”可见,这种观点只承认艺术美而不承认现实美。那样一来,也不能正确地说明艺术美的源泉。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还有一种从社会实践中寻找什么是美的答案,以客观社会性去说明美。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劳动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27。

我们要给美这样做出一个近乎准确的定义似乎不大可能,但我们却可以从近乎科学的视角去给美与丑做出一个简单的界定,这也便于本文的研究,因为我们要对我国大学生审美进行论述就必须界定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在这里,我们借鉴唯物辩证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来做出界定:美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具有评价性并带有感情色彩的客观性认识。美感是大脑受到形象的刺激时处于的一种积极状态或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丑感是大脑受到形象的刺激时处于的一种消极状态或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大学生的美丑观念则是大26 张玉能,审美教育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美与时代,2006年5月(下),16-19页

学生对人生、世界、道德、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具有实践性。1.4 研究方法及样本说明

1.4.1 研究方法

本文是基于我国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实际情况而展开的,所以资料很大部分要来源于调查和文献,具体来说,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资料收集方式:

1、文献法。主要通过图书馆(学校图书馆、长沙市图书馆以及省图书馆等)、网络(学术期刊网、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网、中国统计网、中国大学生教育网站、大学生美学网站、其它相关网站等)查阅相关资料,我国大学生的相关资料、审美教育政策资料、大学生互联网反馈资料、大学生BBS交流资料等。

2、问卷调查法。主要通过问卷的方式对便于采访的几个大学抽取一部分的学生进行调查,主要考察他们对美育的态度和认识,以及他们对我国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看法。

3、深度访谈法及观察法。

本文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人文社会科学常用的两种方式,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1、定量分析方法:主要运用spss社会统计软件对实证调查过程中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定性分析方法:参照话语和文本分析方法,对采集来的数据、文献资料、个案资料、对话资料进行整理,对其进行定性分析。

1.4.2 样本说明

本文研究的主要群体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审美教育状况核问题,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是实证研究,需要做实证调查,具体来说,本文的样本状况是这样:

其一,调查样本的组成:笔者通过自己及周围同学联系了在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大、湖南商学院、长沙涉外经济学院、民政学院、长沙理工大学的朋友和同学,通过他们发放问题收集资料信息。

其二,样本的可靠性和说服力:本文样本中所提及的大学生或老师,遍布了中国的五大区域,且大都是我国的重点高校,样本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大学的整体

水平,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缺陷在于由于笔者精力和研究经费限制,所以样本数量上存在不足,但整体能达到论述主题的目的。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论文)

论文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第一章引言 1.1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青年价值观研究历来是青年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大学生作为特定的青年亚群体,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步稳定和定型的决定性阶段。在中国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水平最高、政治基础最好的一群,是社会中最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的价值群体,影响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 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从国内环境来看,社会正在全方位地从保守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利益多元和社会结构重组,导致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出现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及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政治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使西方价值观念在全球蔓延。受这些因素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理想信念、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等方面出现空前的困惑与迷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淡化、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因而研究进而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就成为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1.1.2研究意义 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与转变影响深远,作为肩负教育重任的高等学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教育加强针对性研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与社会变革要求相适应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价值观念,全面提高学生应对社会变革的适应能力。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又一批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现代价值观念武装今日中国的大学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先辈们开

当代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论文设计正文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当代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系部: 计算机工程系 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ERP方向) 班级:计信A1401 :雅慧 指导教师:睿 职业技术学院

目录 摘要 (3) 第一章绪论 (4) 1.1大学生如何成功创业 (4) 1.2大学生创业项目 (4) 1.3计划——创业计划书 (6) 1.4项目控制 (7) 第二章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7) 2.1 研究围的选定 (7) 2.2 样本的情况和问卷容 (8) 第三章大学生创业者自身情况 (9) 3.1大学生创业意识欠缺 (9) 3.2大学生创新能力欠缺 (10) 3.3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 (10) 3.4大学生的家庭阻碍因素 (11) 3.5高校创业教育错位 (11) 3.6大学生创业手续冗杂 (12) 3.7政府扶持政策优惠很少 (12) 第四章结论分析与建议 (13) 4.1树立全新的人才观,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 (13) 4.2注意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锤练自己 (14)

4.3广泛获取创业经验 (14) 4.4注重自身能力的综合培养 (15) 4.5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 15结束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 (19)

摘要 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伴随着政府政策引导与社会观念的转变,大学 我们旨生创业意识,就业方向也悄然发生转变。通过对大学生创业问题的调查研究 , 在了解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在创业前准备的真实状况,分析大学生创业现状问题,给大学生提出创业前的建议。 随着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创业”现已成为大学生中的热门话题。据统计,国外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最高可达30﹪;在我国,这个比例尚不足1﹪。一方面是就业的白热化竞争,一方面是国家和地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探讨大学生创业意向状况,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为能及时有效地开展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我在老师的指导与要求下进行了一次名为“有关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的小型网络调查。参与本次调查的均为各高校在校大学生,为使调查结果更具普遍代表性、可比性,故参与于人员各年级、性别比例都较为均衡。问卷针对性的做出了当代大学生对创业一词的理解、创业的目的动机、态度、看法、创业的需求,创业所需要的精神素质、创业所需的指导及准备等做出了调查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问题政府高校引导社会关注

浅论当代中国审美观的形成

论文关键词:审美观;传统;中国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习惯。而在一百多年来这种中国特有的审美观念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则出现了现代中国审美观。一、前言审美观,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观点。其实这个概念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出的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二、审美观的产生审美这一活动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其二是个人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从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对审美这一活动就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意识。但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而是体现在生产劳动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产劳动是审美的母亲,最早的美与美感都孕育在生产劳动中。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同样,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物的审美观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审美观的时代性。三、审美观的形成那么中国普遍的审美观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在很强的归纳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黑格尔在评价《周易》时说:“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很显然“纯粹的抽象”正是大信息量的具体容纳,它抛弃了许多具体事物的形式外壳,而留其本质。我们祖先最早所认识的“象”,原本是“道”的物化形式,这个道,以依稀朦胧的物象为形式,可以说,自“象”诞生起就具有一种高度抽象从哲学层面上是要高于对事物的模仿的。或许在漫长的文明史中,这种高起点的哲学和美学的抽象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的。但是,从我们现在可以了解到的情况看,可以认为中国传统美学自从发端就占据了一个较高的哲学立场。不同的思想理论,导致了不同的好恶标准,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根据整个世界的地域来区分的话,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种观点;而根据时代变迁则可分为传统和现代。在16世纪和19世纪,西方社会分别产生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孕育出现代文明,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审美观。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漫长的积累形成的过程中,道家美学“真”、“味”等带有强烈民族心理的审美命题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形式,道家美学,对于纯粹的艺术发展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道家师法于天地,抽象于自然的美学观确实为艺术审美明确了方法。”取物观象”的抽象方法需要对艺术表达方式反复推敲,这种对抽象的追寻,也是所有艺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完美的民艺品都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四、中华特色的审美观华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思想融合的一只大的文化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华夏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决定了我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它的多元结构,形成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态,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审美趣味,自然也是多样的。而其特定的历史和民族的内容,在我国美学史上,表现出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内涵。这一切,只有深入到深层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得到解释。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史上,儒、道、佛三家,既是各自独立门户,有不同的学说,但又不断互相融合,长期共存,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华夏文化,就其主要特征而言,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的,或者说是人本主义的。当然我们这里借用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这些词语,是为了表述其以人为中心这一本质特征。至于其具体的内涵则与西方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有很大差异。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孟子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形势与政策参考范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关键词:国家、社会、公民、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逐步摆脱了社会义务本位的主流价值,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开始全面重新审视并高度重视自我价值,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个别的当其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决定其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但也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自我独立的执著表明他们有极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和个性。 “成人”意识的形成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突出表现之

一。“成人”意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清晰起来,他们开始独立面对困难,独立面对快乐,独立面对社会,在各种矛盾的碰撞中,在与各种复杂问题的交战中,他们开始走向成熟稳健。 当代大学生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借口,轻理想重实惠,缺乏远大理想。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当代大学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坚定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校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本篇形势与政策论文仅作为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根据这篇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写出自己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我们是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党的十七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样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两大历史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平为主流的外部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激烈竞争,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使中国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紧紧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我国才能在新世纪实现经济发展、赶超先进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很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对此,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教、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越来二元经济结构还有改变,地区差距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它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2、认识我国现在的发展机遇。世纪之交的年代,往往潜藏着巨大的历史机遇。从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我国有极大的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是可以实现,这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二是从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科技革命进程加快,我们可以抓住新科技革命产业化的环节,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从国内来说,我国在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并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跨进21世纪,历经探索,我们已经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采取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现在,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指出了新世纪初新的奋斗目

大学生性审美观论文

浅谈大学生性审美观

浅谈大学生性审美观 【摘要】 当今社会已不是谈“性”色变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开放,大学生的性教育也得到很大的发展。然而,如今的大学生性教育并非完善发展,当前不少大学生在一些社会不良性审美观的误导下出现了性审美的盲目和偏差。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性审美观的探讨,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性与美的看法,以此推动大学生性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性审美;性教育;性审美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在人类历史上,围绕性、爱与美所引发的事件被形容为“永恒的主题”,众多的艺术经典因为描写了人类的性美而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可见,性与美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一、性审美的概念及影响的因素 (一)、性审美概念 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最早提出“审美”这个概念,发展到现在,审美概念的内涵已从狭义的、单一的衍变成广义的和多元的。性审美的字面意思是与人的性有关的审美,它是在性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意识,表现为审美客体引起的审美主体生理和心理上满足和愉悦。在性活动中,人成为性审美的客体,成为对方的审美对象。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的”。但即使

被视为性审美的客体,他也不是消极地展示自身的美,而是积极主动地创造美。他可以通过审美主体的反馈来加以调整自己的美,创造自己的美,特别是性审美客体意识到自己不具备主体所希望的美时,就会努力去创造原来所没有的美。“女为悦己者容”也很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在性审美活动中,人又成为性审美的主体。作为性审美主体,必须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心理因素,去欣赏、认识、评价客体的性美,同时也能提高自身创造美的能力。另外,性审美主体的这种审美情趣、观念、审美理想投射到性审美客体上,对性审美客体也会产生或隐或现的影响。 总之,性审美的主体与性审美的客体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只有当两者形成完美的统一时,双方的相互欣赏、相互倾慕、相互审美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产生共同的美感,促进整个社会性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影响性审美的因素 性审美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受着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影响主要来自经济、政治、伦理、 宗教。 物质决定精神,经济状况对性审美活动的决定作用是最根本的。美国学者戴斯蒙.莫里斯在《观人术》一书中对本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裙式的发展和演变作过详细考察之后得出这一结论:在西方社会,经济繁荣时期,妇女的裙子呈上升趋势;经济衰败时期,裙子

论文 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 ---论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践行 英语10级6班赵彧 1051016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体现,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紧紧相连。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的学习和践行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 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复杂背景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统领,切实加强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首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大学期间,同学们都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确定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学的理想信念来引导。作为一名大学生,

马原论文_我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文新学院 肖露 2014141043125 内容摘要:价值观在人的精神系统中起着导向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有重要的能动作用。作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代表性,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怎样用正确价值观影响他人,是我们需要认识与解决的问题。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通过查找资料,我找到了一些不同的人对于价值观的看法。黄希庭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损益、正确与错误,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许燕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定标准或尺度,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要素。金盛华认为,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在我看来,价值观即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事物、评价事物的标准。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何谓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以前我们强调对人们的 行为做出规范,包括“四有”新人培育,《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等提法,现在则进一步落实到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层面,即荣誉感、耻感的层面。这是国家对我们所有公民所要求的价值观。因此,正确的价值观一定是不悖于这个层面的价值观。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有道德自觉和道德追求,荣辱观的标准是容易达到的。所以,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唤醒人们深层的、细腻的耻感感受,这样才能使人们真正以荣为荣,以耻为耻,从而使道德教育能够产生实际效果。荣辱观不仅仅是外在的对错标准,更是凝结在主体心理层面的价值尺度。荣辱是沉淀在我们精神情感中的价值态度和自我评价标准,本质上与行为人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品质结合在一起。人惟有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人惟有知所尚,然后知所荣。 所以,在行为之初,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行为的定向仪;在行为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的深层心理动力;在行为结束时,正确的价值观则是我们自我评价的标准。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确立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的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大学生尚未定型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猛烈的冲击。西方文化如麦当劳文化、可口可乐文化、好莱坞文化的大量涌入,无不影响着大学生。这些世俗文化所体现的重视商业价值、追求感官刺激、个人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就是人们对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价值途径的认识和根本态度。价值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和非常重要的,当然包括大学生。而且,价值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具有极特殊的意义。 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面临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的技能、学会学习的潜力、学会创造与创新、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面向未来面向社会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要求我们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首先,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认识与思考。作为新世纪的人才,首先要有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要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从更高层次上要求,则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生发展的原动力,是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点。高等学校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创造基地,也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场所。知识产生于思维和创造之中,良好的思维素质,能促使人不断地追求新知。思维素质首先表现为勤于思考,其次表现为善于思考,我们要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进行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多向思维,才能在思维中有所收获。创造素质,主要是指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构建力,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能发现别人忽视的东西,并给予重视;能寻找新的生长点,兴趣广泛,思路开阔,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仅仅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力是我们学习和运用知识的一种智能,是科学技术人员品质的核心,高素质人才除了提高使用学科专业知识能力之外,也要提高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表达、组织、创新能力。当前,科技领域相互渗透、交叉的趋势增强,重大攻关项目依靠“大兵团作战”,因此,对高素质人才的领导能力、合作能力、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

写明作者姓名,学院,学号,论文题目,关键字,论文正文,若引用参考文献, 请在文章末尾处注明。题目自拟。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谈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使命责任当今形势 2011年,崭新的一年。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90年的风风 雨雨。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从当年的东亚病夫 到建国后的一穷二白走到了今天的经济腾飞,国家安康,繁荣富强。 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州载人航天飞船腾空而起,北京奥运会的 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大放异彩,即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 能保持较好势头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显 著提高。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取 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内心不禁充满了力量,同时更感到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的 历史使命与重大责任。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 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由此 带来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演变十分深刻复杂。我们国家虽然各方面都取得了重 大成就,但是我国总体上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进的道 路上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人 民群众医疗住房问题,三农问题,教育及就业问题,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问题 等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任重而道远。“和平与发展” 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我们国家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 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因此,我们还要脚踏实地、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更加 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目标奋勇前进。 毛主席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这是 对我们青年的殷切希望。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朝气蓬勃、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作为当 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历史使命与重大责任,是社会主义建 设的接班人,是将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近代以来,许多有志青年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梁启超、冯 友兰、陈岱孙、费孝通、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 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们都为 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矢志追求并为之顽强奋斗的宏伟理想。 温家宝总理去年在与北大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时曾告诉我们广大青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八个字寄托着总理对我们广大青年的殷殷期盼之情。我们现在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看看周围同学们,他们都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朝气蓬勃,对 生活充满激情,关注时事,勇于鉴言践行,对关系到的国计民生的事情相当关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论文1500字

剖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 加了压力。(四)是近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 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三)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四)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五)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六)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审美论文

当代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 院系:文法学院 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班级:新闻一班 学生姓名:常晓静 学号:201008030111

当代大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 【摘要】: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审美群体在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审美活动的各个方面与社会上其他的审美主体或相通,或在某些方面截然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审美理念,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审美样态通过考察这些与大学生们息息相关的独特审美样态,我们可以发现其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审美活动这种最具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并呈现出与美学理论有所偏差的多种特点,如何对当代大学生审美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关键字】:当代大学生、审美样态、审美娱乐化、审美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样态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精英,思想活跃、感情丰富、精力充沛,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出自本能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从主流来看他们是积极向上的新一代,有着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具有一定的审美知识和能力,高校也是美学教育与研究的中心,环境优美的大学校园里每天都在供应形式多样的审美大餐.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当代大学生的各种审美活动中存在着审美兴趣不强,美学知识缺乏,审美能力偏低,审美修养欠缺的现象和问题。 1、不确定性 大学生求知欲强,没有成见,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再加上各种现代传播媒介多元化的导向,使得青年学生的审美样态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但更为主要的是进入大学前长期的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文化压抑感"[2],以及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压力[3],使得部分学生忽视了培育自己作为一个人所应当具有的本质性存在方式,即大学生作为人已经被"异化"了.当被问及有什么兴趣爱好的时候,许多大学生无言以对,或者大而杂,流于空泛. 2、直接功利性 从一些大学生们普遍喜闻乐见的的审美样态中可以发现这一点.这是与审美活动的应然属性偏离最大的一个特点,也是与目前整个社会浮躁、功利的风气密不可分的.[4]流行音乐、美国大片、网络游戏等伴随着麦当劳快餐和快节奏的现代体育运动一起主导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同时,"国粹"、高雅艺术、中外名著与古典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践行社会主义做当代新人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不仅在于使他们本身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主要是让他们辐射于全社会,从根本上引领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 作者简介:尹久禄,11级药学1班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作为青年中最富有创造精神和超越意识的大学生群体,能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践行于学习生活。对我们国家的和谐社会构建起到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因此我们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征的研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什么是自我价值?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这些都将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振兴和腾飞。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哪些特性? ①:普遍性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 ②:民族性 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崇高性

马原论文 我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管睿 01111121 内容摘要:价值观在人的精神系统中起着导向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有重要的能动作用。作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我们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代表性,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怎样用正确价值观影响他人,是我们需要认识与解决的问题。 在写这篇论文之前,通过查找资料,我找到了一些不同的人对于价值观的看法。黄希庭(1994) 认为,价值观是人区分好坏、美丑、损益、正确与错误,及符合或违背自己意愿等的观念系统,它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并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许燕(1999)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定标准或尺度,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要素。金盛华(2005)认为,价值观是人们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是比态度更广泛、更抽象的内在倾向。在我看来,价值观即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事物、评价事物的标准。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何谓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的深化。以前我们强调对人们的 行为做出规范,包括“四有”新人培育,《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等提法,现在则进一步落实到人们最基本的心理情感层面,即荣誉感、耻感的层面。这是国家对我们所有公民所要求的价值观。因此,正确的价值观一定是不悖于这个层面的价值观。 事实上,一个人只要有道德自觉和道德追求,荣辱观的标准是容易达到的。所以,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唤醒人们深层的、细腻的耻感感受,这样才能使人们真正以荣为荣,以耻为耻,从而使道德教育能够产生实际效果。荣辱观不仅仅是外在的对错标准,更是凝结在主体心理层面的价值尺度。荣辱是沉淀在我们精神情感中的价值态度和自我评价标准,本质上与行为人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品质结合在一起。人惟有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人惟有知所尚,然后知所荣。 所以,在行为之初,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行为的定向仪;在行为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的深层心理动力;在行为结束时,正确的价值观则是我们自我评价的标准。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确立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取向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大量西方的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大学生尚未定型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猛烈的冲击。西方文化如麦当劳文化、可口可乐文化、好莱坞文化的大量涌入,无不影响着大学生。这些世俗文化所体现的重视商业价值、追求感官刺激、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可能淡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弱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同时,更有西方腐败的文化垃圾和堕落的生活方式可能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和生活中,从而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杜会行为、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以致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呈现矛盾性,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道德取向呈现多样性。这就要求马原老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马原教师不仅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正确的理论传授给学生,还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

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 大学生做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理所应当的承担起历史责任。所谓的责任也就是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人的历史使命。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社会呼唤有责任感的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加班人,第一要确立主导价值观,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观.第二,大学生应该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渐培养自身的责任感,社会荣誉感.第三,大学生应该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有能力去承担历史责任. 那么,到底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呢?其实每一个人对这个问题的了解都不同.我认为,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从中国社会现状讲起. 首先,我们当代中国的目标还是要发展经济,.在今年2011年发表了新的十二五规划,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 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也是实现中国民族复兴的重要阶段.因此,面对新的发展状况,当代大学 生首先要承担的历史责任应该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起为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远大理想,才 能够及时的抓住机遇,实现发展的跳跃. 但是,在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腾飞的过程中,发现10年来中国出现了很多矛盾,社会矛盾各种各样的问题日益突出.有人就把当代的中国社会比喻成一辆列车,是一列高速行驶的各种机能正在不断完善的新干线但确是辆满载乘客超员的列车,中国老百姓就像是列车上的乘客虽然列车速度很快(经济发展速度) 但实际上座位严重不足(人民的生活各方面的要求比如 就业生活个方面) 乘客只能勉强有座位不少乘客还是站票没座的(普罗大众老百姓草根阶级根本过不上足够体面的日子,像有私人别墅,私人游轮,每年都能出国观光旅游,过奢华生活这类的享受根本就不可能的事,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更别提什么附庸风雅了,不工作就没饭吃)也就是说虽然列车跑得快但列车上的乘客根本就没有100分100享受到新干线的乘坐安逸,能真正享受乘车乐趣的也就是一部分有产阶级大腕富家子弟能在头等舱里玩浪漫.大多数的人还是得紧巴巴的守护好自己辛苦打 拼来的座位(社会地位) 同时中国社会就像是台高速运转的发动机虽然运动的很快但磨损也是很大的,一边在高速运转一边在冒烟.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下,隐藏着正在倒计时的炸弹,隐患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突出,早晚会爆发的.面对这种现状,当代大学生要承担的再一个的历史责任就是要以改变这种现状为目标,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思 想觉悟,从不同方面平衡社会的发展. 第三,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造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两项具体表现.只有切身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符合高速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而我们当代大学生要着眼于自身的全面发展,认真学习党的精神,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响应共产党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能否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直接面对的带有根本性的挑战。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同学们应该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同学们从进入大学校园起,就应当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